一、济钢36m~2烧结机低硅烧结生产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尚晓宇[1](2019)在《褐铁矿代替传统精矿粉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本厂自2006年建厂以来,我们烧结团队一直致力于如何充分发挥设备生产能力的研究,通过与同行业的对标,分析内部存在的问题,并随着科技的发展引进新工艺、新技术等方法,改善烧结机的生产环境,提高产量,降低综合能耗。自2008年开始国内钢铁行业迎来了寒冬,国内精矿粉价格居高不下,而国外进口的褐铁矿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为了降低钢铁生产的成本,由褐铁矿替代国产精矿粉生产烧结矿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那么国产精矿粉配比的降低,由褐铁矿替代生产烧结矿在我公司还没有成熟的经验。所以针对褐铁矿替代精矿粉做了实验研究。为了适应大比例配加褐铁矿本厂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原料的准备,没有条件建立综合料场,利用现有的场地条件,尽可能做到等硅存放;二是为了提高自动重量配料的精度,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配料秤;三是利用混合机滚筒内部的改造,改善制粒效果;四是布料方式的改变;五是点火器采用新型煤气空气双预热点火技术;六是改变烧结机原设计对料层厚度的制约,增加了烧结机台车栏板的高度;七是为提高有效风量的增加,采取一系列增大风量减少漏风的措施。图9幅;表23个;参44篇。
青格勒吉日格乐[2](2017)在《低硅含镁含钛球团矿的成矿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铁工业能耗约占我国工业总能耗的15%,其中铁前工序能耗占到吨钢能耗的70%以上,而降低铁前工序能耗的关键在于做好精料工作。球团矿相比于烧结矿存在诸多优势,如能耗低、铁品位高、还原性能好、粒度均匀等。近年来,随着铁矿资源的劣化以及高炉长寿的需要,球团矿的功能角色不断多样化:为了应对高铝渣流动性能差、MgO含量高恶化烧结矿强度等问题,发展了镁质球团技术;为了高炉护炉需要,发展了钛球技术。但是在球团矿中同时添加MgO和TiO2,尤其是针对低硅含铁原料条件下,生产低硅含镁含钛球团矿的技术尚属空白。本论文以首钢京唐钢铁公司504m2带式焙烧机为依托,针对首钢京唐球团生产用低硅磁铁矿粉资源、含镁添加剂资源和含钛矿粉资源,开展低硅含镁含钛球团矿生产技术的基础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首先,对单一低硅磁铁矿粉的造球性能、生球质量、球团矿冶金性能以及改变不同SiO2含量对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低硅磁铁矿粉的SiO2含量是1.52%,加入0.5%膨润土制备球团矿时,球团矿SiO2含量是1.8%,焙烧球团内液相很少,还原后球团矿中出现了非常明显的铁晶须,球团矿的还原膨胀率高达76%,属于恶性膨胀,不能够直接入炉;随着球团矿SiO2含量的提高还原膨胀率降低,当SiO2含量在3.4%以上时,球团矿的还原膨胀率低于20%,达到18.7%,但是提高SiO2含量会增大高炉渣量,造成高炉燃料比升高,所以球团矿在降低SiO2含量的同时控制一定的还原膨胀率是关键。其次,研究了不同MgO含量和使用不同含镁添加剂对低硅球团矿冶金性能的影响、不同焙烧温度对低硅含镁球团矿质量的影响,以及低硅含镁球团矿还原动力学及其对综合炉料冶金性能的影响。随着MgO含量的提高,低硅球团矿的抗压强度明显下降,需要提高焙烧温度来进行补偿。焙烧温度低时,存在未反应的MgO,随着焙烧温度的提高,球团内部形成较均匀的镁铁矿,球团矿抗压强度能达到2800N/P以上;球团矿的MgO提高到3.4%以上时还原膨胀率可以降到16.5%;配加MgO可以明显改善球团矿的还原度和熔滴性能;配加镁橄榄石、氧化镁粉和蛇纹石能控制低硅球团矿的还原膨胀率,其中氧化镁粉的SiO2含量低,MgO含量高,更有利于降低球团矿SiO2含量和控制还原膨胀率;MgO含量适宜、焙烧温度较高的低硅含镁球团矿还原时主要被固相扩散控制,铁离子扩散受限,产生的铁晶须少,还原膨胀率低。然后,研究了 TiO2对低硅球团矿抗压强度和冶金性能的影响,研究了MgO和TiO2的协同作用对低硅球团矿质量的影响及机理。球团矿直接加入TiO2时,形成钛磁铁矿有利于改善还原膨胀率,但不利于球团矿的还原性,而在加入TiO2的同时加入MgO,可以改善含钛球团矿的还原性和熔滴性能;球团加入MgO和TiO2时可形成镁铁矿和钛磁铁矿,有效控制球团矿的还原膨胀率,降低SiO2含量,MgO和TiO2含量分别提高至1.7%和1.2%时,球团矿的SiO2含量可降低至2.8%;物相结构中磁铁矿和钛铁矿含量高的含钛矿粉对球团抗压强度影响相对较小,且有利于控制球团矿还原膨胀率;配加含钛矿粉后,低硅含镁球团矿的焙烧温度需要提高10℃左右。最后,进行了大型带式焙烧机生产低硅含镁含钛球团矿的工业试验研究,以及高炉应用低硅含镁含钛球团矿的效果分析。低硅含镁含钛球团矿的焙烧温度比低硅含镁球团矿的要高一些,焙烧温度适当提高后,球团矿的抗压强度和冶金性能可以满足大型高炉入炉要求;低硅含镁含钛球团矿SiO2含量从3.5%降低至2.82%,MgO从自然含量提高至1.72%,TiO2从自然含量提高到1.2%,球团矿还原膨胀率控制在20%以下,球团矿还原度和熔滴性能大幅度改善;在5500m3超大型高炉上应用了低硅含钛含镁球团矿,高炉渣量和燃料比分别降低了 12.6kg/tHM和5.3kg/tHM,利用系数提高,高炉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万继成,申爱民,夏世元[3](2015)在《济钢烧结高比例配加塞拉利昂矿的生产实践》文中提出塞拉利昂矿具有低硅、高铝、粒度粗、烧损大等特点,属于难烧矿种,在烧结配加会造成烧结矿质量下降、固体燃耗上升。通过开发高负压烧结工艺,改进布料方式,采用低负压点火技术,进行熔剂结构优化等,济钢烧结塞拉利昂矿配加比例最高达到了45%,烧结矿质量没有大幅度下滑,固体燃耗下降,降低成本效果显着。
刘学燕,王军,李丙来[4](2015)在《使用高比例塞矿烧结矿高炉炉料结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作为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济钢烧结大比例配加塞拉利昂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高比例塞矿烧结矿因高温冶金性能差影响了高炉顺行。通过分析高炉在用烧结矿、球团矿及块矿的高温冶金性能以及合理炉料的要求,在当前原燃料条件下,济钢3 200 m3高炉适宜的炉料结构为75%400烧结矿+25%球团矿和澳矿。该炉料结构既能满足高炉正常冶炼(包括碱度、产量、渣中Al2O3高等)的需求,又能降低炉料成本。
余其红[5](2014)在《铁矿石资源多样化条件下烧结矿配矿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铁矿石资源贫矿多,且分布分散,同时自产矿石不足,大量进口国外矿石,造成钢铁企业矿石来源渠道复杂,“吃百家饭”。矿石对外依存度持续走高,国际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国内钢铁企业原料来源进一步复杂化。随着全球性的铁矿石劣质化进程的加快,稳定和有效控制烧结配料生产,在铁矿石资源来源多样化条件下开展烧结矿配矿性能研究意义重大。本文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与SPSS软件,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烧结的基础研究。精矿配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精矿配比增加,烧结利用系数、烧结速度和烧结矿强度都会下降,在配比为30-40%的范围内时,精矿配比对烧结矿产质量的影响不大;当焦粉用量在4.8-5.1%之间时,烧结矿强度最好;随着烧结水分提高,烧结利用系数和烧结速度提高,烧结矿强度降低,当水分为7%左右时,烧结速度和利用系数趋于平稳;生石灰用量在3-5%的范围内时,烧结速度和利用系数变化不大,若继续增加生石灰用量,则烧结速度和利用系数迅速提高;随着外滚焦粉量的提高,烧结矿强度降低,烧结速度和利用系数提高。单矿配矿的研究结果表明,进口矿烧结矿的指标澳大利亚的哈默斯利矿最好,次之为印度矿与巴西矿,南非矿和澳大利亚的纽曼山较差;国内精矿除福建矿烧结速度较快以外,四种国内精矿梅山精矿、湖北精矿、福建精矿、广东精矿的烧结指标比较接近。在精矿配比和烧结矿化学成分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进口矿配矿方案的选择是影响烧结产质量指标的主要因素。优化配矿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基准试验相比,以生石灰完全取代石灰石,烧结矿强度由62.93%提高到63.47%,烧结速度由23.66mm/min降低到20.49mm/min;以蛇纹石取代白云石,烧结矿强度进一步提高到65.53%,烧结速度也有所改善(22.18mm/min);采用外滚焦粉40%时,烧结矿强度由65.53%降低到64.00%,烧结速度和烧结利用系数提高。烧结矿显微结构研究表明,基准烧结矿中主要矿物为铁酸钙,呈熔蚀状,是烧结矿的骨架,烧结矿内无粗裂纹,烧结矿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一般。与基准试样相比,外滚焦粉40%烧结矿的铁酸钙大量生成,熔蚀程度更加剧烈,胶结、互连更好,钙铁橄榄石增多,晶形进一步长大,部分微区出现集合体,增强了烧结矿整体结构强度。添加蛇纹石后,烧结矿中铁酸钙呈熔蚀状,互连极好,是烧结矿的基体骨架;钙铁橄榄石的晶形变粗变大,铁酸镁与其他矿物胶结良好,含量较基准烧结矿的有所增加;高强度的钙铁橄榄石矿物增多变大,与铁矿物紧密胶连。配加进口矿的烧结矿,铁酸钙均形成熔蚀状,钙铁橄榄石及铁酸镁矿物与各矿物胶结良好,矿物分布均匀。但南非矿烧结矿的Fe3O4再结晶颗粒相对多一些,相应的Fe2O3量下降,铁酸钙减少,同时孔多而大,嵌布在孔洞边缘的玻璃质比纽曼山矿烧结矿和哈默斯利烧结矿要多的多。哈默斯利烧结矿的玻璃质少,铁酸盐矿物多,尤其是条状铁酸钙明显多。冶金性能的研究表明,高铁低硅烧结矿有良好的还原性能,但低温还原粉化性能RDI+3.15相对偏低。总之,通过对原料烧结性能及配矿方案的试验研究,为研究现场烧结原料的合理采购、烧结原料场的管理和优化烧结配料提供了依据。
韩珍堂[6](2014)在《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完善国民经济产业支撑,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钢铁工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产量迅速增长,在产量增长的同时,品种质量、装备水平、技术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大而不强”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明显特征,钢铁工业中存在的“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严重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原料供给制约;产业服务化意识薄弱”等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国家提出了“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钢铁工业如何适应国家发展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方法,培育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优势、分析竞争力提升战略,推动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在对钢铁工业进行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并针对重点和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措施。第二部分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对国内外学者对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以及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提出本文研究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切入点。第三部分首先从整个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与演进角度进行阐述,对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其次在对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几个钢铁工业强国在不同时期发展过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制约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及内在演变规律,为后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方法和途径奠定基础;第四部分从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和消费、产业布局和产业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和进入退出壁垒等方面,阐述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的方法;第五部分从企业角度对国内外竞争优势明显的钢铁企业进行深入分析,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细分到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继而通过企业竞争力提升拓展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上,从微观到宏观进一步探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第六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影响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几个主要因素入手,提出在现阶段以“产业服务化转型、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产能压缩和产业集中、资源控制、质量控制、效率提升和成本管控”为着力点,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八种战略选择。从国家和企业角度提出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
王素平[7](2013)在《铁矿石烧结节能与环保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铁行业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大户,而烧结生产是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且近年来,随着钢铁产能的不断扩大,烧结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烧结过程中的能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成为影响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引起了高度重视。本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武钢目前生产现场的需要以及烧结过程中普遍关心的几个节能和环保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节能方面,主要从降低固体燃料消耗入手,进行了改善武钢烧结混合料制粒性能研究;熔剂和燃料分加工艺研究;烧结系统漏风率测试新技术及抑制烧结机边缘效应研究;在环保方面,从对烧结废气SO2的治理入手,进行了降低烧结烟气SO2排放新工艺的研究。通过武钢烧结混合料制粒性能的研究,对武钢常用铁矿石的理化性能、同化性以及制粒性能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在所有铁矿石中,加拿大精粉(以下简称加粉)的品位最高,硅铝及杂质含量较低,但其粒度组成、亲水性以及同化性都很差,从而导致其制粒性能也很差。为了进一步了解加粉配比对烧结混合料透气性、烧结指标以及烧结矿矿物组成等的影响,特进行了不同加粉配比的烧结试验,结果表明,随加粉配比的增加,混合料制粒性能逐渐变差,混合料透气性及平均粒径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在试验配矿方案条件下,当加粉配比超过18%时,烧结利用系数及转鼓强度下降,固体燃耗上升,由此得出在高配比加粉条件下,强化制粒是改善武钢烧结矿质量,降低固体燃耗的关键。在此研究结果基础上,本文通过系统的实验室试验和离散元法(DEM)数学模型研究,提出了提高加粉配比、保证混合料制粒效果和烧结矿产质量、降低固体燃料消耗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优化配矿、使用RB型有机粘结剂、优化制粒参数等,使加粉配比最高达到了32%。对熔剂和燃料分加工艺研究表明,采用生石灰和无烟煤同时分加工艺,可以有效提高烧结矿的产质量,降低固体燃料消耗,效果显着。且在武钢原料条件下,最理想的分加方案为:生石灰外配比例在65%~80%之间,无烟煤外配比例在75%左右。通过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生石灰和无烟煤同时分加后,烧结矿中复合铁酸钙及原生赤铁矿含量增多,残留熔剂物质及硅酸盐玻璃相减少,且复合铁酸钙多呈细针状交织在一起,中间包裹有原生赤铁矿颗粒,从微观结构上验证了该工艺的合理性。在对烧结系统漏风率测试新技术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测量烧结机系统漏风率的新方法,该方法首次在废气量计算时考虑了烧结混合料中的水分所产生的水蒸汽,测量简便易行,误差小。采用该方法对武钢两个烧结车间进行了现场测试,结果令人满意。在抑制烧结机边缘效应的研究中,设计了一种新型烧结机台车挡板,其内壁在原来平板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凸起,凸起高度根据武钢烧结料层的收缩情况设计。工业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新型台车挡板后,烧结系统漏风率下降了约3个百分点,台车宽度方向上风量和机尾“红层”分布均匀,有效抑制了烧结机的“边缘效应”。在对烧结废气SO2的治理方面,提出了一种降低烧结烟气SO2排放的新工艺,该工艺与目前烧结烟气脱硫工艺的最大区别是通过在烧结原料中添加某种物质,将烧结过程中产生的SO2转移到除尘灰中,然后对除尘灰进行浸泡过滤处理,脱除其中的硫、碱金属等有害物质后再返回参加配料,因此属于“过程中控制”,而不是通常的“末端治理”。本工艺对除尘灰提出了三种处理方案,分别是抛弃法、过滤法以及抛弃与过滤相结合的方法,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设计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合理选取。工业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脱硫率可达82%,并具有设备投资少、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王良周,段磊,韩克峰,李学付[8](2013)在《塞拉利昂矿在济钢的生产使用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塞拉利昂矿具有低硅高铝、块矿软熔性能差的特点,通过矿石预处理及烧结配料结构的合理搭配,在塞拉利昂矿配比达到25%的条件下,烧结矿质量性能良好,济钢1 750 m3高炉配加使用后,通过适当优化操作制度,炉况保持顺行稳定。塞拉利昂矿的规模化使用,折合吨铁成本降低30元以上。
江剑[9](2013)在《除尘灰使用对烧结过程及节能降耗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矿石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致使矿石价格不断上涨,而钢材价格指数变化明显滞后,面对困境,钢铁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要减轻对环境的危害。为充分利用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除尘灰,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除尘灰的资源化再利用。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了除尘灰配比对烧结生产原料的造粒、料层透气性、烧结矿质量、燃料消耗以及设备利用系数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当除尘灰的添加量为2%时,混合料的造粒效果最好,+3mm粒级占57.8%,烧结速度达到26.32mm/min,料层收缩率为14%、燃耗为80.8kg/t,设备的利用系数为1.93t/m2·h,烧结矿质量较好。添加2%的除尘灰后,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燃料用量、燃料粒度以及原料温度等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当燃料用量为5%、燃料中粒度-3mm颗粒所占比例为88%、原料温度为60℃时,烧结矿质量较高,所制烧结矿的落下强度、转鼓指数分别为72.18%、76.07%,FeO含量为7.23%、成品率为85.66%。按此配比可节省约194.0万元的燃料成本,节省约380万的原料成本。最后通过正交试验发现:各影响因素对转鼓指数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原料温度>燃料用量>燃料粒度,对落下强度和FeO含量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燃料用量>燃料粒度>原料温度,对成品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燃料用量>原料温度>燃料粒度。对比单因素试验找到的最佳条件,发现这三个影响条件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性。
姜广森,杨传举,周长强,安玉兆,杨哲[10](2012)在《济钢高MgO烧结矿生产实践》文中认为介绍济钢炼铁320 m2烧结机通过分阶段提高轻烧菱镁石粉的配加量,生产高MgO烧结矿时所采取的措施,并对烧结机和高炉的生产使用效果进行了评价.生产试验表明,烧结矿MgO控制在3.5!时,3号1750 m3高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二、济钢36m~2烧结机低硅烧结生产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济钢36m~2烧结机低硅烧结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褐铁矿代替传统精矿粉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第2章 研究方案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内容 |
2.3 关键问题与预期创新点 |
2.3.1 关键问题 |
2.3.2 预期创新点 |
第3章 褐铁矿替代精矿粉实验 |
3.1 实验背景介绍 |
3.2 实验方案的确定 |
3.3 方案一实验实施 |
3.3.1 实验存在的问题 |
3.3.2 改进措施 |
3.3.3 小结 |
3.4 方案二实验实施 |
3.4.1 出现问题 |
3.4.2 改进措施 |
3.4.3 小结 |
3.5 原料管理 |
3.6 方案三的实施 |
3.6.1 出现的问题 |
3.6.2 采取措施 |
3.6.3 小结 |
3.7 方案四实施 |
3.7.1 实施过程 |
3.7.2 小结 |
第4章 褐铁矿烧结生产实践 |
4.1 分析生产数据 |
4.2 褐铁矿烧结问题及对下道工序的影响 |
4.3 针对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与相应措施 |
4.4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
4.5 褐铁矿烧结的效果及效益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低硅含镁含钛球团矿的成矿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球团矿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2.1.1 球团矿的重要性 |
2.1.2 国内球团矿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2.1.3 发展球团矿的必要性 |
2.2 球团矿种类及生产工艺情况 |
2.2.1 球团矿种类及特性 |
2.2.2 竖炉球团生产工艺 |
2.2.3 链篦机-回转窑球团生产工艺 |
2.2.4 带式焙烧机球团生产工艺 |
2.3 国内外高炉炉料结构及球团矿使用情况 |
2.3.1 国外高炉炉料结构及发展情况 |
2.3.2 我国高炉炉料结构发展情况及趋势 |
2.3.3 球团矿在国内外高炉炉料中的比例 |
2.3.4 高炉对炉料性能的要求 |
2.4 国内外球团矿质量情况 |
2.4.1 国内球团矿质量情况 |
2.4.2 国外球团矿质量情况 |
2.5 化学成分对铁矿石和高炉冶炼的影响 |
2.5.1 球团矿质量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
2.5.2 MgO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
2.5.3 MgO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
2.5.4 SiO_2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
2.5.5 TiO_2对高炉冶炼的影响及作用 |
2.5.6 高炉精料 |
2.6 研究意义及内容 |
2.6.1 研究意义 |
2.6.2 主要研究内容 |
3 低硅球团矿的性能研究 |
3.1 试验研究方法 |
3.2 低硅磁铁矿粉的物化性能研究 |
3.3 低硅球团矿性能研究 |
3.3.1 生球制备及生球质量 |
3.3.2 低硅球团焙烧固结及抗压强度研究 |
3.3.3 低硅球团矿的冶金性能及机理研究 |
3.4 SiO_2对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MgO对低硅球团矿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4.1 MgO对低硅球团矿性能的影响研究 |
4.1.1 抗压强度的影响 |
4.1.2 对低硅球团矿冶金性能的影响 |
4.2 含镁添加剂的选择试验研究 |
4.2.1 不同含镁添加剂及物化性能研究 |
4.2.2 不同含镁添加剂对球团造球的影响研究 |
4.2.3 不同含镁添加剂对球团矿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4 不同含镁添加剂对球团矿冶金性能的影响研究 |
4.3 低硅含镁球团矿的质量与焙烧温度的关系 |
4.3.1 抗压强度与焙烧温度的关系 |
4.3.2 低硅含镁球团矿的还原膨胀率与焙烧温度的关系 |
4.4 低硅含镁球团矿的还原动力学研究 |
4.5 低硅含镁球团矿的制备工业试验研究 |
4.5.1 配蛇纹石的球团工业试验 |
4.5.2 配氧化镁粉的球团工业试验 |
4.6 本章小结 |
5 低硅含镁含钛球团矿的成矿研究 |
5.1 TiO_2对球团矿性能的影响及机理 |
5.1.1 TiO_2对球团矿抗压强度的影响 |
5.1.2 TiO_2对球团矿冶金性能的影响 |
5.2 TiO_2和MgO的协同作用对低硅球团矿性能的影响及机理 |
5.2.1 MgO和TiO_2协同作用对低硅球团矿抗压强度的影响 |
5.2.2 MgO和TiO_2的协同作用对球团矿冶金性能的影响 |
5.2.3 MgO、TiO_2和SiO_2含量对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影响 |
5.3 制备低硅含镁含钛球团矿的适宜含钛矿粉研究 |
5.3.1 不同含钛矿粉的物化性能 |
5.3.2 含钛矿粉的造球试验研究 |
5.3.3 不同物相含钛矿粉的焙烧性能研究 |
5.3.4 不同含钛矿粉对低硅球团冶金性能的影响研究 |
5.4 焙烧制度对低硅含镁含钛球团成矿及性能的影响研究 |
5.4.1 预热温度和时间的研究 |
5.4.2 焙烧温度和时间的研究 |
5.4.3 焙烧温度对低硅含镁含钛球团还原性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低硅含镁含钛球团矿的工业试验及生产应用 |
6.1 工业试验研究 |
6.2 综合炉料还原性和熔滴性能研究 |
6.3 低硅含镁含钛球团矿的生产及应用 |
6.3.1 低硅含镁含钛球团矿的生产 |
6.3.2 低硅含镁含钛球团矿在高炉中的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济钢烧结高比例配加塞拉利昂矿的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塞拉利昂矿烧结特性 |
3 高比例塞拉利昂矿烧结生产实践 |
3.1 高负压烧结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
3.1.1 降低风速提高风量 |
3.1.2 实现超高料层烧结 |
3.1.3 控制超低水分 |
3.1.4 合理配碳 |
3.2 布料方式改进 |
3.3 低负压点火技术 |
3.4 熔剂结构优化 |
4 实施效果分析 |
5 结语 |
(4)使用高比例塞矿烧结矿高炉炉料结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高比例塞矿烧结矿理化性能 |
3 对高炉炉料结构及顺行的影响 |
4 合理炉料结构探讨 |
4.1 合理炉料结构的要求 |
4.2 适宜炉料结构组成 |
5 结论 |
(5)铁矿石资源多样化条件下烧结矿配矿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铁矿石资源与人造富矿技术发展 |
1.2 我国精矿烧结工艺道路 |
1.3 当前我国铁矿石来源现状及其对烧结配矿工艺的影响 |
1.3.1 当前我国铁矿石来源现状 |
1.3.2 铁矿石长期依赖进口局面的形成 |
1.3.3 铁矿石来源的多元化与复杂化 |
1.4 烧结技术进步 |
1.4.1 进口矿的合理使用 |
1.4.2 提高烧结矿碱度 |
1.4.3 提高料层厚度及降低碳添加量 |
1.4.4 燃料分加 |
1.4.5 强化制粒 |
1.4.6 添加白云石或蛇纹石 |
1.4.7 采用球团烧结工艺 |
1.4.8 其他措施 |
1.5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章 含铁原料烧结性能与烧结矿产质量分析 |
2.1 含铁原料烧结性能 |
2.2 烧结矿产质量指标评价 |
2.3 混匀料透气性分析 |
2.4 烧结矿成矿机理研究 |
第3章 烧结矿配矿研究方法 |
3.1 原料性能的检测 |
3.2 烧结杯试验 |
3.3 烧结矿矿相检测 |
3.4 烧结矿冶金性能性能检测 |
3.5 原料性质分析 |
3.5.1 含铁原料性质 |
3.5.2 其它原料的性能 |
第4章 配矿试验研究 |
4.1 精矿配矿研究 |
4.1.1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 |
4.1.2 精矿配比的影响 |
4.1.3 焦粉用量的影响 |
4.1.4 生石灰用量的影响 |
4.1.5 烧结水分的影响 |
4.1.6 外滚焦粉用量的影响 |
4.2 单矿试验研究 |
4.3 不同进口矿配合使用研究和不同国内精矿配合使用的研究 |
4.4 不同进口矿方案与不同国内精矿配矿方案配合使用的研究 |
4.5 不同矿石配矿方案中综合粉性能对烧结产质量的影响 |
4.5.1 综合粉FeO含量对烧结产质量的影响 |
4.5.2 综合粉MgO含量的影响 |
4.5.3 综合粉Al2O3含量的影响 |
4.5.4 综合粉烧损的影响 |
4.5.5 综合粉中间粒子和粘附比的影响 |
4.5.6 综合粉分子水和吸水速度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优化配矿试验研究 |
5.1 精矿优化配矿试验研究 |
5.1.1 精矿配比验证试验研究 |
5.1.2 焦粉用量与烧结水分的影响 |
5.1.3 调优试验 |
5.2 基准配矿方案调优分析 |
5.3 选择配矿方案优化试验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烧结矿矿相研究 |
6.1 矿物组成 |
6.2 显微结构 |
6.2.1 基准试样显微结构 |
6.2.2 外滚焦粉试样显微结构 |
6.2.3 蛇纹石试样显微结构 |
6.2.4 进口矿烧结矿样的显微结构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烧结矿的冶金性能研究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基本特征 |
一、 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
二、 钢铁工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
三、 钢铁工业的基本特征 |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中的难点 |
二、 拟采取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
三、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钢铁工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综述 |
一、 比较优势理论 |
二、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四、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五、 动态能力理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
一、 生产力、市场力学说 |
二、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学说 |
三、 综合生产能力学说 |
四、 产业集群学说 |
五、 其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钢铁工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一、 规模经济 |
二、 运营效率 |
三、 成本控制 |
四、 质量管理 |
五、 技术创新 |
六、 外部性约束 |
第三章 世界钢铁工业不同时期竞争力分析 |
第一节 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演进及现状 |
一、 粗钢产量 |
二、 粗钢表观消费量 |
第二节 欧洲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
一、 二战前欧洲钢铁工业的发展期 |
二、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恢复期 |
三、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改扩建期 |
四、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调整期 |
五、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稳定发展期 |
第三节 美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
一、 1864 年~1880 年产业革命时期 |
二、 1881 年~1920 年工业化初期 |
三、 1920 年~1955 年工业化中期 |
四、 1956 年~1975 年工业化完成后期 |
五、 1975 年后“衰退期” |
第四节 日本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
一、 战后恢复时期(1946 年~1950 年) |
二、 第一次“合理化计划”(1951 年~1955 年) |
三、 第二次“合理化计划”(1956 年~1960 年) |
四、 第三次“合理化计划”(1961 年~1970 年) |
五、 1970 年后 |
第五节 韩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
一、 起步阶段(1962 年~1972 年) |
二、 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阶段(1973 年~1981 年) |
三、 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技术立国和稳定增长阶段(1982 年~1991 年) |
四、 工业腾飞阶段(1992 年后) |
第六节 启示 |
第四章 我国钢铁工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回顾及现状 |
一、 生产和消费 |
二、 产业布局及产业集中度 |
三、 技术装备水平 |
四、 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 |
五、 进入/退出壁垒 |
第二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产能过剩日趋严重,供大于求矛盾凸显 |
二、 产品结构失衡,高端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市场占有率低 |
三、 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呈现广而散、多而小的结构态势 |
四、 创新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
五、 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 |
六、 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 |
七、 产业服务化意识淡薄,专业化程度低 |
第五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企业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概述 |
一、 国外企业概述 |
二、 国内企业概述 |
第二节 钢铁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
一、 生产经营分析 |
二、 财务分析 |
三、 启示 |
第六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
第一节 服务化转型升级战略 |
一、 服务化转型升级 |
二、 建议 |
第二节 绿色发展战略 |
一、 环境保护能力 |
二、 建议 |
第三节 技术创新驱动战略 |
一、 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 |
二、 建议 |
第四节 产能压缩与产业集中战略 |
一、 产能过剩 |
二、 产业集中度 |
三、 建议 |
第五节 资源控制战略 |
一、 资源控制能力 |
二、 建议 |
第六节 质量先行战略 |
一、 影响质量管理水平的因素 |
二、 建议 |
第七节 效率提升战略 |
一、 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 |
二、 影响生产运营效率的因素 |
三、 建议 |
第八节 供应链成本领先战略 |
一、 供应链成本 |
二、 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7)铁矿石烧结节能与环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烧结过程节能与环保的意义 |
1.2 烧结工序能耗及现状分析 |
1.3 烧结节能途径 |
1.3.1 降低固体燃耗的途径 |
1.3.2 降低点火燃耗的途径 |
1.3.3 降低电耗的途径 |
1.3.4 余热回收利用 |
1.4 烧结过程主要污染物分析 |
1.4.1 烧结粉尘 |
1.4.2 烧结废气 |
1.5 论文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烧结过程成矿机理 |
2.1.1 烧结固相反应理论 |
2.1.2 烧结液相形成理论 |
2.1.3 烧结固结理论 |
2.2 烧结制粒研究现状 |
2.2.1 烧结制粒原理 |
2.2.2 影响混合制粒因素 |
2.2.3 制粒机理研究现状 |
2.2.4 制粒模拟研究现状 |
2.3 制粒工艺研究现状 |
2.3.1 外滚焦粉制粒工艺 |
2.3.2 外滚焦粉和石灰/石灰石制粒工艺 |
2.3.3 分层制粒工艺 |
2.3.4 选择制粒工艺 |
2.4 降低烧结系统漏风率及其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2.4.1 降低烧结系统漏风率研究现状 |
2.4.2 烧结机边缘效应危害及其治理现状 |
2.4.3 烧结系统漏风率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2.5 烧结烟气 SO_2排放及脱硫技术现状 |
2.5.1 烧结烟气 SO_2排放现状 |
2.5.2 国外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现状 |
2.5.3 国内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现状 |
第三章 改善武钢烧结混合料制粒性能研究 |
3.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3.2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
3.3 铁矿石基础性能研究 |
3.3.1 化学成分 |
3.3.2 粒度组成 |
3.3.3 比表面特性 |
3.3.4 亲水性 |
3.3.5 静态成球性 |
3.3.6 同化性 |
3.4 铁矿石制粒性能研究 |
3.4.1 试验方法及方案 |
3.4.2 熔剂及燃料的理化性能 |
3.4.3 制粒效果评价体系 |
3.4.4 制粒试验结果 |
3.4.5 适宜制粒水分的确定 |
3.4.6 适宜制粒水分与湿容量的关系 |
3.4.7 铁矿石制粒性能评价 |
3.5 不同加粉配比烧结试验研究 |
3.5.1 研究方法 |
3.5.2 烧结评价指标 |
3.5.3 试验方案设计 |
3.5.4 试验结果及讨论 |
3.5.5 烧结矿微观结构及能谱分析 |
3.6 通过优化配矿改善混合料制粒性能的研究 |
3.6.1 试验方案设计 |
3.6.2 试验结果及讨论 |
3.7 添加粘结剂改善混合料制粒性能的研究 |
3.7.1 RB 型粘结剂的作用原理 |
3.7.2 试验方案设计 |
3.7.3 试验设备及方法 |
3.7.4 试验结果及讨论 |
3.8 混合料制粒动力学试验及数值模拟 |
3.8.1 制粒动力学试验 |
3.8.2 制粒动力学的数值模拟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熔剂和燃料分加工艺研究 |
4.1 熔剂和燃料分加工艺准颗粒结构模型及特点 |
4.2 熔剂和燃料分加工艺成矿机理 |
4.2.1 铁酸钙强度理论 |
4.2.2 扩散控制对铁酸钙生成的影响 |
4.3 熔剂和燃料分加烧结试验 |
4.3.1 试验条件及方法 |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3 熔剂和燃料分加前后烧结指标比较 |
4.4 熔剂和燃料分加的烧结矿微观结构 |
4.4.1 矿物组成及结构 |
4.4.2 矿物组织形貌及能谱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烧结系统漏风率测试新技术及抑制烧结机边缘效应研究 |
5.1 烧结系统漏风率测试新技术研究 |
5.1.1 新型料面风速法测烧结漏风率的原理 |
5.1.2 新型料面风速法的测定及计算 |
5.1.3 漏风率现场测试结果及讨论 |
5.2 改进台车挡板抑制边缘效应研究 |
5.2.1 改进前的挡板 |
5.2.2 新型台车挡板 |
5.2.3 新型台车挡板工业试验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降低烧结烟气 SO_2排放新工艺的研究 |
6.1 烧结过程烟气脱硫新工艺的原理 |
6.2 烧结过程烟气脱硫中试 |
6.2.1 中试期间生产情况简介 |
6.2.2 试验方案及添加剂用量的确定 |
6.2.3 试验方法 |
6.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3 脱硫除尘灰处理方案的讨论 |
6.3.1 脱硫后电除尘灰的化学分析 |
6.3.2 除尘灰浸泡过滤后的化学分析 |
6.3.3 脱硫除尘灰的处理方案 |
6.3.4 除尘灰处理方案效果分析 |
6.3.5 除尘灰处理方案比较 |
6.4 烧结过程烟气脱硫新工艺的特点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及获奖情况 |
论文包含图、表、公式及文献 |
(8)塞拉利昂矿在济钢的生产使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塞拉利昂矿理化性能 |
3 烧结配加塞拉利昂矿 |
4 高炉使用情况 |
5 结语 |
(9)除尘灰使用对烧结过程及节能降耗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铁矿石需求情况及价格变化 |
1.2 除尘灰的性质及其对烧结生产和环境的影响 |
1.2.1 除尘灰的种类和性质 |
1.2.2 除尘灰对烧结生产以及环境的影响 |
1.2.3 除尘灰烧结技术的理论可行性 |
1.2.4 除尘灰的资源化再利用 |
1.3 烧结生产概述、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1.3.1 烧结生产概述 |
1.3.2 烧结技术的发展情况 |
1.3.3 烧结生产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
1.3.4 烧结生产存在的问题 |
1.4 烧结生产节能降耗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现状 |
1.4.1 节能降耗的主要方法 |
1.4.2 除尘灰的使用及节能降耗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提出及意义 |
第二章 试样性质研究 |
2.1 基本物化性能 |
2.1.1 原料的化学组成 |
2.1.2 研究内容 |
2.2 试验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2.2.1 试验理论基础 |
2.2.2 试验方法及具体步骤 |
2.3 试验设备 |
第三章 除尘灰添加量对烧结生产的影响 |
3.1 除尘灰添加量对烧结原料制粒效果的影响 |
3.2 除尘灰添加量对烧结原料的透气性的影响 |
3.3 除尘灰添加量对烧结矿转鼓指数和 FeO 含量的影响 |
3.4 除尘灰添加量对烧结矿成品率和落下强度的影响 |
3.5 除尘灰添加量对燃料消耗以及设备利用系数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添加除尘灰后不同反应条件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
4.1 燃料用量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
4.2 原料温度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
4.3 燃料粒度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
4.4 不同灰分的燃料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
4.5 正交试验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除尘灰的资源化的效益评估 |
5.1 环境效益分析 |
5.2 经济效益评估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
中文详细摘要 |
英文详细摘要 |
(10)济钢高MgO烧结矿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
1 提高烧结矿MgO含量的方式 |
2 高MgO烧结矿的生产组织和措施 |
2.1 生产试验的安排 |
2.2 稳定烧结矿产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
1) 保持生产高MgO烧结矿期间原料结构的稳定, 并适当优化 |
2) 选择适宜的FeO控制范围 |
3) 采取“厚铺慢转、稳定水炭”的操作方针 |
3 生产及使用效果评价 |
3.1 烧结生产情况 |
1) 烧结机利用系数变化不大. |
3) 低温还原粉化指标 (RDI+3.15 mm) 得到明显改善 |
3.2 高炉使用效果 |
4 结 语 |
四、济钢36m~2烧结机低硅烧结生产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褐铁矿代替传统精矿粉的理论与实践[D]. 尚晓宇.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3)
- [2]低硅含镁含钛球团矿的成矿基础研究[D]. 青格勒吉日格乐.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7)
- [3]济钢烧结高比例配加塞拉利昂矿的生产实践[J]. 万继成,申爱民,夏世元. 甘肃冶金, 2015(05)
- [4]使用高比例塞矿烧结矿高炉炉料结构探讨[J]. 刘学燕,王军,李丙来. 山东冶金, 2015(04)
- [5]铁矿石资源多样化条件下烧结矿配矿优化研究[D]. 余其红. 武汉科技大学, 2014(01)
- [6]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D]. 韩珍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7]铁矿石烧结节能与环保的研究[D]. 王素平. 武汉科技大学, 2013(06)
- [8]塞拉利昂矿在济钢的生产使用实践[J]. 王良周,段磊,韩克峰,李学付. 山东冶金, 2013(04)
- [9]除尘灰使用对烧结过程及节能降耗的影响研究[D]. 江剑. 武汉科技大学, 2013(04)
- [10]济钢高MgO烧结矿生产实践[J]. 姜广森,杨传举,周长强,安玉兆,杨哲. 南方金属,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