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电器及装置通用结构(A系列)(论文文献综述)
李杰[1](2019)在《基于国产处理器SC2105E的开关量输出现地装置研制》文中指出开关量输出现地装置是一款能够将开关量信号输出控制的装置。通过总线接收主控装置相关指令,并通过继电器输出开关量信号的相关状态。现有的自动化控制设备,特别在水利工程综合管控系统中都需要输出开关量信号,这些开关量信号对整个系统至关重要。以往此类装置在快速性、准确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国产化水利发展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开关量输出现地装置。本课题来源于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核高基重大专项的《安全可控通用测量控制处理单元面向水利水电领域应用研究及推广》。为响应国家号召,针对目前应用国外处理器的现地装置的现状及已有核心技术,开展基于安全可控国产处理器的现地装置产品的技术研究。本课题研制基于国产处理器SC2105E的开关量输出现地装置,它同时支持8路开关量信号输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开关量输出现地装置硬件电路设计、装置电磁兼容性问题分析、装置软件设计、装置性能测试。1.在开关量输出现地装置的硬件电路设计中,首先对装置的硬件电路的设计思路进行阐述,其次将装置在物理上分为主板和通道版,再分别对主板和通道板的各单元进行详细说明。2.开关量输出现地装置在现场运行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由于电磁干扰所带来的电磁兼容性问题。本文对装置的抗电磁干扰性能进行试验和分析,包括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干扰度试验、浪涌抗干扰度试验、静电放电抗干扰度试验、工频磁场抗干扰度试验、阻尼振荡磁场抗干扰度试验,辐射电磁场抗干扰度试验、电源电压突降和中断抗干扰度试验、高频抗干扰度试验。根据GB/T 17626系列标准可以说明,装置在以上电磁干扰环境中可以正常工作,具有抗电磁干扰的性能。3.在开关量输出现地装置的软件设计中,分为六大部分,即初始化工作、运行指示灯工作、RS485现场总线接口、输出控制接口、输出反馈接口和程序安全设计。本设计选用Keil开发工具,通过C语言编程。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为实现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课题提出一种通过处理器唯一的识别码进行程序加密的方法。4.为检测本课题的开关量输出现地装置工作是否正常,利用IAC2000系列一体化测控仿真平台进行测试,通过观察万用表观察输出信号的正确性,通过LED指示灯的状态来判断反馈信号的正确性。经试验分析得出,本装置输出的控制信号正确,处理器得到的反馈值正确,装置工作正常。
陈阳明[2](2019)在《基于ARM的废金属破碎机防爆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废金属破碎回收是金属资源回收利用的主要方式。废金属破碎过程中可能会破碎到危险物料而发生爆炸,造成设备损坏,甚至危害人员的安全。论文针对破碎机在正常工作时可能会发生爆炸的问题,通过分析破碎机发生爆炸的情况,基于气体爆炸的防爆方法、防爆控制系统技术指标,开发废金属破碎机的防爆控制系统,实现破碎机的安全生产。论文工作内容如下:(1)根据破碎机腔体内发生爆炸的情况和气体爆炸的防爆理论,设计出废金属破碎机的防爆控制方案。结合防爆控制系统技术指标,对系统硬件进行选型,并搭建防爆控制系统硬件平台。(2)为了保证防爆控制系统能够及时准确的识别出破碎机腔体内的爆炸危险状态,根据ASTM标准的爆炸判定方法,提出基于曲线拟合的爆炸压力数据预测算法,保证爆炸能够被及时的识别;提出基于模糊逻辑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准确识别爆炸是否发生。(3)通过对不同防爆控制系统设备的研究,确定本系统的防爆装置控制方法、硬件的保护措施和布局方式,使得防爆控制装置能够及时动作,实现破碎机的防爆功能,同时保护硬件不被爆炸损坏。(4)开发废金属破碎机防爆控制系统软件,实现数据实时采集模块、防爆控制模块、上位机之间的通信与控制功能。基于破碎机样机、防爆控制系统,设计防爆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所开发的防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宗德媛,朱炯,李兵[3](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赵述涛,曹建社,陆辉华,孙舒晨,巩克云,孙亚军,张祥镇,李啸宇,张磊,李煜辉,李志强,陈宛,龚玲玲,郭青,黄永胜,杨燕伟[4](2021)在《基于新型安全架构的HEPS插入件安全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插入件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插入件磁间隙的开合运动控制。插入件控制系统的安全运动对插入件、储存环和光束线站的设备和人员安全至关重要。针对HEPS插入件控制系统的安全需求,研究了工业安全设计的标准和规范,在国内外同类型插入件控制系统中首次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新型安全架构的安全系统。安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并达到了安全完整性三级的高安全等级。该系统已成功应用在HEPS测试束线低温波荡器中,并完成了系统性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HEPS插入件安全系统实现了所有预期的安全指标,达到了高安全等级工业控制系统的标准。
张永成[5](2021)在《基于STM32的海上微藻养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新型光生物反应器,它利用波浪能作为混合驱动的能量来源,减少了养殖过程之中的能耗,而且光生物反应器的制造成本较低,有望实现低成本微藻生产。但是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也存在着培养过程中自动化程度低、消耗大量人力资源和微藻生长指标检测具有迟滞性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为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增加了生产辅助设备、数据采集及控制部分、数据显示及存储部分,共同组成了微藻养殖控制系统。在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生产辅助设备,即海水处理仓、藻液储存仓,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负责对微藻进行培养,海水处理仓内进行海水的处理、藻液储存仓对达到密度要求的藻液进行储存,三个舱室之间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微藻的培养工作。数据采集及控制部分由以下模块组成:培养基配制模块、藻液采集模块、温度检测控制模块、溶氧检测控制模块、按键控制显示模块、p H值检测模块、太阳能供电模块。数据监测及控制部分的主控芯片选用的是STM32系列中的STM32F103ZET6,首先对各个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简要分析,接着对各个模块进行硬件电路设计、驱动程序设计。数据显示及存储部分包括微藻养殖系统管理软件和MYSQL数据库,微藻养殖系统管理软件采用QT作为开发平台,在该软件之上用户可以直接获取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内部微藻的生长数据,同时实现对数据监测及控制部分相应电气设备的控制,数据存储的功能是直接嵌入在微藻养殖系统管理软件之上的,我们将采集到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内部藻液的温度、p H、溶氧值和细胞数存储在数据库之中,用户可以使用数据库管理软件NAVICT对存储在MYSQL内部的数据进行访问。数据采集及控制模块和数据显示及存储模块之间的通讯是通过原子云服务器实现的,原子云服务器可以对数据采集及控制部分的数据进行接收,原子云服务器与微藻养殖系统管理软件之间的连接是通过虚拟串口实现的,最终实现了数据采集及控制部分和数据显示及储存部分之间的通讯。在完成微藻养殖控制系统的设计之后,接着完成了对微藻养殖控制系统的实物组装,并且通过功能测试验证了微藻养殖控制系统的设计功能,最后使用微藻养殖控制系统进行海水小球藻的培养实验,验证了微藻养殖控制系统可以较好的实现设计功能,该微藻养殖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李维燕[6](2021)在《基于应力松弛的弹用电磁继电器贮存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赵一凡[7](2021)在《某煤矸石2×300MW电厂一次风控制系统改造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火电厂锅炉一次风机所配备的高压电机目前大多采用工频运行液耦调节的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所以减少生产用电比率,减少生产污染排放是当今火电厂所追求的改造目标。一次风机是火电厂的主要耗电设备,而现有一次风的液耦调节控制方式不仅会造成大量电能浪费且存在着启动电流大,对电机和高压电缆造成冲击、液耦卡涩等弊端,对一次风机的控制方法急需进行改造。本文对陕西某煤矸石电厂2×300MW机组两台一次风机现有液耦控制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采用高压变频的控制方法,对该厂一次风机进行了变频节能改造的系统设计。设计了以拓扑结构单元串联多电平的高-高电压型变频器为核心的变频调速系统,包括变频器的选型、变频器控制电源以及冷却系统等;设计了一次风变频节能控制程序,主要包括一次风压检测和恒压控制系统(在DCS上实现PID控制)、基于PLC的变频器的联锁控制和现地控制,实现了该煤矸石电厂两台一次风机的变频改造。本文对改造前后的节能效果进行了对比,对经过变频改造之后的一次风机三个月试运行数据进行了分析,不同负荷下的节电率达到30%-50%。一次风机变频改造后A侧在270MW负荷工况下,电流值降低最高为98.21A,在210MW负荷下节能率最高为49.18%;B侧电机在300MW负荷下电流值降低最高为127.28A,在150MW负荷下节能率最高为59.39%。共计节约电量315万度,节能效果显着,预计改造运行后四年可以收回成本。并且通过变频改造之后,可以实现DCS系统对变频调速系统的实时监测与控制;利用高压变频器的旁路结构,实现了工频变频之间的自动切换,提高了一次风机系统的稳定性。
温茂林[8](2021)在《高温熔融沉积3D打印设备设计及软件开发》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3D打印市场应用程度不断深化,3D打印技术向着高性能、多材料、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特种工程塑料以其优越特性得到广泛的关注,但同时也对打印设备和工艺提出新的挑战。目前国内针对特种工程塑料3D打印的研究较少,相应设备商业化普及程度很低,已有设备价格昂贵且性能参差不齐。本文结合相关企业需求,设计开发了一款兼顾功能性、经济性、可靠性和美观性的高温3D打印设备。同时,为提升制件表面质量和用户使用体验,对切片软件进行优化开发;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打印过程远程监控可视化应用,为高温3D打印设备产业化应用提供思路。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搭建了高温3D打印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重点对核心喷头组件、温度控制系统及外形框架进行设计。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成型室腔体和喷头组件温度场分布,完成喉管部件的结构优化,优化后的喷头组件最高加热温度可达450℃;成型室腔体采用PTC热风系统,主板集成PID控制,腔体最高温度约为100℃。(2)探究了腔体温度和喷头温度对PEEK制件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90℃的成型室环境温度能够有效地降低制件翘曲程度;较高的喷头温度能够保证稳定的出丝流量,同时制件层间粘结效果较好、挤出丝宽度较为均匀。在合适的打印参数下(喷头温度420℃、腔体温度90℃、热床温度150℃、打印速度20mm/s),打印制件质量良好,设备满足设计要求。(3)提出层间内外轮廓起点等距偏移打印策略,基于开源切片引擎Cura Engine,完成策略程序开发和控制台软件编译;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策略的优劣:等距偏移能够有效地解决打印制件表面Z轴接缝问题,打印效率介于就近策略与随机策略之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制件的结构稳定性。(4)基于物联网平台设计实现了3D打印过程远程监控系统,采用MCU+WIFI模组的通信方案,基于Marlin固件完成与平台通信程序的开发;实现将设备工作时的温度信息、打印进度、打印状态信息通过Web端和移动端的可视化应用进行展示,同时能够向设备端下发停机指令。
姚景超[9](2021)在《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游梁式抽油机平衡度是影响其能耗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抽油机配重不匹配及悬点载荷变化对平衡度影响,很容易导致其失衡,而游梁式抽油机在各大油田采油生产设备中占有较大比例,随着智能化、智慧化逐步到来,对游梁式抽油机的控制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研究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课题针对杏子川采油厂采油一大队游梁式抽油机,研究游梁式抽油机特点,确定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需求及控制策略,提出了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架构,设计了数字化智能抽油机控制柜,实现了游梁式抽油机平衡度及冲次实时自动调节控制。控制策略采用模糊控制,平衡度模糊控制算法结合电动摆臂式平衡臂,使抽油机平衡度始终稳定在设定范围内。硬件上,对智能控制系统主要硬件进行了选型及分析,并基于STM32F103进行了井场智能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包括主控芯片电路及外围电路、供电电路、载荷及角位移信号采集电路、RS485通讯电路、三相电参数据读取电路及无线通讯电路等,上位监控平台由数据服务器及监控主机组成。油井现场数字化智能抽油机控制柜与上位监控平台通过无线通讯模块进行数据传输等。软件上,智能控制器以u C/OS-Ⅲ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为基础,通过4G无线通讯网络与监控平台进行数据通讯,将数据上传至上位监控平台分析计算,并存储到服务器的My Sql数据库中,然后将得到的数据及控制信号下发至井场智能控制器,最终实现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平衡度及冲次实时调节。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在延长油田杏子川采油厂实际应用效果表明,井场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平衡度均稳定在85%-115%内,日节电率达17%左右,降低了采油生产开发成本,实现了游梁式抽油机平衡度及冲次实时、稳定的自动调节控制,满足了智能控制系统需求,实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对油田开发具有典型应用价值。
二、继电器及装置通用结构(A系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继电器及装置通用结构(A系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国产处理器SC2105E的开关量输出现地装置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开关量输出现地装置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主要器件选择 |
2.1 处理器选择 |
2.2 现场高速总线选择 |
2.3 继电器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开关量输出现地装置硬件电路设计 |
3.1 硬件结构介绍 |
3.1.1 硬件设计思路 |
3.1.2 单板功能描述 |
3.2 CPU板各单元 |
3.2.1 CPU板功能单元划分 |
3.2.2 MCU微控制器描述 |
3.2.3 电源模块描述 |
3.2.4 通讯模块 |
3.2.5 输出控制及反馈电路 |
3.2.6 地址开关 |
3.3 CHL板各单元 |
3.3.1 概述 |
3.3.2 继电器驱动电路 |
3.3.3 继电器输出 |
3.4 本章小结 |
4 开关量输出现地装置电磁兼容性问题分析 |
4.1 电磁兼容性介绍 |
4.2 抗电磁干扰方法 |
4.3 开关量输出现地装置集成设计 |
4.4 抗电磁干扰试验分析 |
4.4.1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4.4.2 浪涌抗扰度试验 |
4.4.3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4.4.4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
4.4.5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
4.4.6 辐射电磁场抗扰度试验 |
4.4.7 电源电压突降和中断抗扰度试验 |
4.4.8 高频抗扰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5 开关量输出现地装置软件设计 |
5.1 软件结构 |
5.2 初始化工作程序 |
5.3 运行指示灯工作程序 |
5.4 现场总线接口程序 |
5.5 输出控制接口程序 |
5.6 输出反馈信号接口程序 |
5.7 通讯规约描述 |
5.7.1 通讯接口定义 |
5.7.2 概述 |
5.7.3 报文响应超时及处理 |
5.7.4 报文响应错误及处理 |
5.7.5 数据帧基本格式 |
5.7.6 功能码 |
5.8 主程序流程图 |
5.9 程序安全设计 |
5.10 本章小结 |
6 调试分析 |
6.1 Keil uVision4 简介 |
6.2 Keil4 调试过程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ARM的废金属破碎机防爆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废金属破碎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
1.2.2 防爆技术研究现状 |
1.2.3 防爆系统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4 工业电气设备防爆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防爆型废金属破碎机防爆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废金属破碎机防爆技术方案设计 |
2.1.1 废金属破碎机简介 |
2.1.2 气体爆炸理论 |
2.1.3 气体爆炸防爆方法 |
2.1.4 防爆型废金属破碎机防爆系统总体方案 |
2.2 废金属破碎处理装备防爆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2.1 废金属破碎机防爆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
2.2.2 防爆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3 数据实时采集处理系统硬件 |
2.2.4 防爆控制装置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爆炸判定准则方法研究 |
3.1 基于曲线拟合方法的爆炸压力数据预测算法研究 |
3.1.1 改进的曲线拟合算法研究 |
3.1.2 基于改进曲线拟合算法的爆炸压力数据预测 |
3.1.3 拟合结果分析 |
3.2 爆炸识别方法研究 |
3.2.1 破碎机内爆炸判定因素 |
3.2.2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爆炸识别方法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废金属破碎机防爆控制方法研究 |
4.1 氮气惰化系统的PID控制方法 |
4.1.1 PID控制方法 |
4.1.2 氮气惰化系统的PID控制器设计 |
4.1.3 SIMULINK仿真 |
4.2 水雾抑爆系统和主动泄爆系统的控制方法 |
4.2.1 水雾抑爆系统控制方法 |
4.2.2 主动泄爆系统控制方法 |
4.3 系统硬件的保护措施 |
4.4 控制系统硬件布局研究 |
4.4.1 传感器布局研究 |
4.4.2 喷嘴布局研究 |
4.4.3 主动泄爆阀布局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防爆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验验证 |
5.1 防爆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1 软件设计总体方案 |
5.1.2 数据采集系统模块软件设计 |
5.1.3 控制系统模块软件设计 |
5.1.4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5.1.5 远程监控模块软件设计 |
5.2 防爆控制系统实验验证 |
5.2.1 实验设备介绍 |
5.2.2 实验方案设计 |
5.2.3 实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
2 EWB仿真计算 |
3 实验验证 |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
(5)基于STM32的海上微藻养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影响微藻生长的重要因子 |
1.2.1 温度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
1.2.2 pH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
1.2.3 溶解氧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
1.3 微藻光生物反应器研究现状 |
1.3.1 开放式培养系统 |
1.3.2 封闭式培养系统 |
1.3.3 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 |
1.3.4 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的不足 |
1.4 物联网技术 |
1.5 STM32简介 |
1.6 QT简介 |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2 微藻养殖系统总体方案及各功能模块设计 |
2.1 微藻养殖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1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2.1.2 微藻养殖模式设计 |
2.2 微藻养殖控制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2.2.1 培养基配置模块 |
2.2.2 温度检测控制模块 |
2.2.3 溶解氧检测控制模块 |
2.2.4 pH检测模块 |
2.2.5 藻液采集模块 |
2.2.6 MCU模块 |
2.2.7 按键控制显示模块 |
2.2.8 服务器与客户端模块 |
2.2.9 太阳能供电系统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微藻养殖控制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实现 |
3.1 微藻养殖控制系统主要芯片选型 |
3.1.1 主控芯片 |
3.1.2 4G-DTU |
3.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2.1 主控芯片最小系统电路 |
3.2.2 DTU模块电路设计 |
3.2.3 培养基配制模块电路设计 |
3.2.4 温度检测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3.2.5 溶氧检测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3.2.6 pH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2.7 藻液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
3.2.8 按键控制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
3.3 系统驱动程序设计 |
3.3.1 系统驱动程序总体设计 |
3.3.2 通用GPIO的配置 |
3.4 各模块驱动程序的设计 |
3.4.1 DTU模块的程序设计 |
3.4.2 培养基配制模块程序设计 |
3.4.3 温度检测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
3.4.4 溶氧检测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
3.4.5 pH检测模块程序设计 |
3.4.6 藻液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3.4.7 按键控制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
3.6 微藻养殖控制系统客户端设计 |
3.6.1 客户端界面总体设计 |
3.6.2 应用界面详细设计 |
3.6.3 MYSQL数据库设计 |
3.6.4 原子云服务器 |
3.6.5 服务器与前端应用软件的连接 |
3.7 本章小结 |
4 微藻养殖系统功能测试 |
4.1 培养基配制模块功能测试 |
4.2 温度检测控制模块功能测试 |
4.3 溶氧检测控制模块功能测试 |
4.4 pH检测模块功能测试 |
4.5 藻液采集模块功能测试 |
4.6 按键控制显示模块功能测试 |
4.7 微藻养殖系统管理软件功能测试 |
4.8 使用微藻养殖系统培养小球藻 |
4.8.1 微藻培养条件 |
4.8.2 海水小球藻养殖数据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某煤矸石2×300MW电厂一次风控制系统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火电厂一次风机改造的研究背景 |
1.1.1 火电厂一次风机改造的必要性 |
1.1.2 一次风机调速改造方法的研究 |
1.2 高压变频器的发展及在火电厂的应用现状 |
1.2.1 高压变频器的发展 |
1.2.2 高压变频技术在火电厂的应用现状分析 |
1.3 本课题研究任务 |
2 一次风机的变频控制机理 |
2.1 一次风的产生机理及作用 |
2.2 一次风机液力耦合器调节原理 |
2.3 一次风机变频调节原理 |
2.4 变频器控制机理 |
2.4.1 变频器基本构成 |
2.4.2 变频器恒压频比控制结构 |
2.5 高压变频器主电路拓扑 |
2.5.1 高压隔离变压器 |
2.5.2 功率单元结构 |
2.5.3 主控制系统 |
2.6 小结 |
3 一次风机变频改造设计 |
3.1 变频器选型 |
3.2 高压变频器控制原理 |
3.3 高压变频器集成设计 |
3.4 变频/工频切换方式设计 |
3.5 变频器散热系统设计 |
3.6 小结 |
4 一次风机变频调速的DCS逻辑控制 |
4.1 一次风信号测量与滤波 |
4.2 基于DCS的PID控制 |
4.2.1 积分分离式PID算法 |
4.2.2 分离PID模块HSVPID |
4.3 DCS控制逻辑原理 |
4.4 小结 |
5 项目变频改造后的节能效果分析 |
5.1 变频改造前后不同负荷下小时耗电量 |
5.2 变频改造前后不同负荷下电机电流 |
5.3 变频改造后综合数据分析 |
5.4 一次风机变频改造后对机组的影响 |
5.5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8)高温熔融沉积3D打印设备设计及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清单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特种工程塑料3D打印 |
1.2.1 3D打印技术概述 |
1.2.2 特种工程塑料简介 |
1.2.3 特种塑料3D打印研究进展 |
1.3 3D打印软件系统 |
1.3.1 3D打印路径规划 |
1.3.2 3D打印软件应用研究进展 |
1.4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温3D打印设备设计 |
2.1 总体方案设计 |
2.2 设备模块化设计 |
2.2.1 外形框架设计 |
2.2.2 喷头组件设计 |
2.2.3 成型室温控系统设计 |
2.2.4 其他机构设计 |
2.2.5 整机装配及样机展示 |
2.3 PEEK打印试验 |
2.3.1 试验过程 |
2.3.2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设备整机热仿真及结构优化 |
3.1 引言 |
3.2 热仿真有限元理论 |
3.2.1 传热基本方式 |
3.2.2 温度场控制方程 |
3.2.3 流场控制方程 |
3.3 腔体温度场热仿真 |
3.3.1 ANSYS Icepak简介 |
3.3.2 腔体热仿真模型及属性设置 |
3.3.3 仿真结果与讨论 |
3.4 喷头组件热仿真及结构优化 |
3.4.1 喷头组件热仿真模型 |
3.4.2 属性设置与网格划分 |
3.4.3 仿真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Cura Engine的打印路径优化 |
4.1 引言 |
4.2 Cura Engine切片引擎 |
4.2.1 切片软件简介 |
4.2.2 切片流程算法分析 |
4.3 层间内外轮廓起点偏移打印策略实现 |
4.3.1 问题的提出 |
4.3.2 策略提出及实现 |
4.3.3 软件编译及使用 |
4.4 实验验证 |
4.4.1 实验过程 |
4.4.2 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打印过程远程监控 |
5.1 引言 |
5.2 物联网平台简介 |
5.3 总体方案设计 |
5.4 打印过程远程监控方案实现及测试 |
5.4.1 通信过程实现 |
5.4.2 平台端设备管理 |
5.4.3 Web端和移动端应用开发 |
5.4.4 系统联调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抽油机平衡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游梁式抽油机平衡调节原理 |
2.1.1 平衡度调节机构 |
2.1.2 平衡度调节原理 |
2.2 游梁式抽油机平衡度计算方法 |
2.3 模糊控制 |
2.3.1 模糊控制概念 |
2.3.2 模糊控制器 |
2.4 通信技术 |
2.4.1 Modbus协议 |
2.4.2 RS485 通讯技术 |
2.4.3 TCP/IP协议 |
2.5 uC/OS-Ⅲ实时操作系统 |
2.5.1 操作系统的简介 |
2.5.2 操作系统内核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
3.1 游梁式抽油机介绍 |
3.1.1 游梁式抽油机基本结构 |
3.1.2 游梁式抽油机工作原理 |
3.2 数字化游梁式抽油机自平衡调节 |
3.2.1 数字化游梁式抽油机平衡臂 |
3.2.2 数字化游梁式抽油机平衡臂工作原理 |
3.3 数字化游梁式抽油机自平衡调节控制原理 |
3.4 数字化游梁式抽油机自平衡智能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3.4.1 智能控制系统需求 |
3.4.2 主要控制技术指标 |
3.4.3 测量数据需求 |
3.4.4 系统控制需求 |
3.4.5 数据传输需求 |
3.4.6 系统功能需求 |
3.5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3.5.1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构成 |
3.5.2 数字化智能抽油机控制柜设计 |
3.5.3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器设计 |
3.6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平衡控制策略 |
3.6.1 平衡度模糊控制方法的确立 |
3.6.2 平衡度模糊控制器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4.2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设备选型 |
4.2.1 控制面板及显示模块 |
4.2.2 变频器 |
4.2.3 传感器 |
4.2.4 三相电参模块 |
4.2.5 无线通讯模块 |
4.2.6 智能控制器主芯片选型 |
4.3 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
4.3.1 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器硬件组成 |
4.3.2 主控芯片及外围电路设计 |
4.3.3 供电电路设计 |
4.3.4 载荷及角位移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4.3.5 RS485 通讯电路设计 |
4.3.6 自平衡抽油机平衡控制电路设计 |
4.4 无线通讯电路设计 |
4.5 上位监控平台硬件选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
5.1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软件功能 |
5.1.1 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软件功能组成 |
5.1.2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软件功能概述 |
5.2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软件架构 |
5.3 嵌入式uC/OS-Ⅲ实时操作系统移植 |
5.4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器程序设计 |
5.4.1 主程序设计 |
5.4.2 载荷及位移信号采集子程序设计 |
5.4.3 三相电参数据读取子程序设计 |
5.4.4 自平衡抽油机平衡调节控制子程序设计 |
5.4.5 抽油机冲次调节子程序设计 |
5.4.6 下位无线通讯子程序设计 |
5.5 智能控制系统监控平台软件程序设计 |
5.5.1 平衡度模糊控制算法子程序设计 |
5.5.2 上位无线通讯子程序设计 |
5.5.3 数据存储及管理子程序设计 |
5.5.4 网页显示与查询子程序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应用效果与分析 |
6.1 系统硬件功能测试 |
6.1.1 智能控制器硬件功能测试 |
6.1.2 监控平台硬件功能测试 |
6.2 系统软件功能测试 |
6.3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
6.3.1 现场安装与调试 |
6.3.2 应用效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四、继电器及装置通用结构(A系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国产处理器SC2105E的开关量输出现地装置研制[D]. 李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2]基于ARM的废金属破碎机防爆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D]. 陈阳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3]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4]基于新型安全架构的HEPS插入件安全控制系统[J]. 赵述涛,曹建社,陆辉华,孙舒晨,巩克云,孙亚军,张祥镇,李啸宇,张磊,李煜辉,李志强,陈宛,龚玲玲,郭青,黄永胜,杨燕伟.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1(09)
- [5]基于STM32的海上微藻养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永成.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基于应力松弛的弹用电磁继电器贮存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 李维燕.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7]某煤矸石2×300MW电厂一次风控制系统改造设计[D]. 赵一凡.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8]高温熔融沉积3D打印设备设计及软件开发[D]. 温茂林. 浙江大学, 2021(09)
- [9]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与应用研究[D]. 姚景超.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