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蟹苗种生产中副溶血性弧菌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穆迎春,徐锦华,任源远,韩刚,崔国辉[1](2021)在《重点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总论》文中研究指明为进一步掌握中国重点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现状,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本研究针对近十年生产和出口贸易量较大、产业化程度高、影响范围广的重点品种和部分消费者敏感度较高的水产品,包括大宗淡水鱼、海水鱼、特色淡水鱼、虾蟹类、贝类及藻类等6大类重点品种,排查环节涵盖水产苗种、渔用药物、渔用饲料、水产养殖环境、生物毒素、生物危害和流通运输等。通过对重点养殖水产品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及其危害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总体而言,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了稳定向好的势头,食用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证。[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6):52-60]
马红丽,孙娜,陆晓岑,刘建男,郭思聪,赵小然,叶仕根[2](2020)在《辽宁地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文中提出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的病原,从病蟹(体质量25~35 g)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记为2EJM001,该菌可生长在YPD和NA培养基上,形成1~3 mm白色不透明隆起的圆形菌落,并对菌株进行了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及18S rDNA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可以使明胶液化,可发酵葡萄糖,不可发酵乳糖、棉子糖、密二糖、半乳糖、麦芽糖和水解淀粉,硝酸盐还原为阴性;对酮康唑、氟康唑、益康唑等药物高度敏感;18S rDNA分子序列与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的一致性为99.53%且二者自然聚为一支,亲缘关系较近,将其鉴定为二尖梅奇酵母;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病蟹肌纤维结构松散、横纹消失,部分区域溶解液化;人工感染试验发现,该菌株对健康中华绒螯蟹具有致病性,并出现与自然病蟹相同的症状。研究表明,二尖梅奇酵母是辽宁地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原。
洪居恳[3](2020)在《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演替及几种益生菌的育苗效果》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分析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期幼体肠道菌群变化,然后研究了3种芽孢杆菌(Bacillus)益生菌对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预防效果,进而研究了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对育苗水体菌群、幼体和幼虾肠道菌群的影响,最后对4种微生物制剂对育苗水质及仔虾存活率的影响进行评价。本文为了解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特征提供了依据,并为对虾健康育苗与病害防控中合理应用益生菌提供了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工厂化育苗和试验性育苗期间,凡纳滨对虾幼体8个阶段肠道菌群多样性与结构组成变化。结果表明,幼体肠道菌群随发育阶段呈现阶段性演替,尤其在无节幼体末期至糠虾幼体初期表现明显;不同育苗方式下幼体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组成差异明显,但仔虾期趋于一致;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其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及其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普遍或较普遍存在于健康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红杆菌科下的鲁杰氏菌属(Ruegeria)和一个分类未定属(OTU1)可作为健康幼体肠道指示菌群。2.通过育苗试验比较了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GD1、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SD2和蜡样芽孢杆菌zou8对凡纳滨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自发感染荧光弧菌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zou8能明显抑制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发病速度,并显着提高幼体存活率(P<0.05),GD1作用效果次之,而SD2在预防荧光弧菌病上则无显着作用。3.研究了蜡样芽孢杆菌zou8连续10 d投放凡纳滨对虾育苗水体后,对主要水质指标、幼体和养殖期幼虾生长存活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zou8对育苗水体、幼体及幼虾肠道菌群影响。结果显示,zou8对育苗水体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均无显着影响。zou8处理组幼体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仔虾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但后续养殖23 d和44 d时对虾体长增长率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44 d时的存活率也无显着差异(P>0.05)。zou8对幼体肠道菌群有较明显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处理组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假交替单胞菌科(Pseudoalteromonadaceae)和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相对丰度明显增加。此外,养殖44 d时处理组幼虾肠道弧菌科丰度显着下降。4.在检测两种芽孢杆菌(KC和DY)和两种乳酸菌(FC和ZW)制剂基础上,比较了4种微生物制剂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期水质和仔虾存活影响。结果表明,4种制剂均由含量高的单一菌种构成;DY试验组水体氨氮、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COD)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在育苗早期FC和ZW组亚硝酸氮含量显着降低(P<0.05);除DY组仔虾3期存活率显着低于KC组外,各组存活率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KC组仔虾存活率和活力均表现最佳,而DY组仔虾活力最差。
陈小龙[4](2020)在《番石榴叶抗拟穴青蟹病毒病机制初探及抗菌中草药制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蟹之一。近些年,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环境持续恶化,病害问题频发,给青蟹养殖业造成严重的损失。中草药具有增食促生长、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应激、提高免疫等功效,又因其纯天然、低毒副等特点,近些年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水产经济动物养殖中。本文对番石榴叶抗青蟹病毒病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针对青蟹养殖过程中分离的重要病原菌,研制复合抗菌中草药制剂,为青蟹病害防控、渔药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一、前期研究发现番石榴叶水提取物药浴能够增强染毒拟穴青蟹的部分免疫因子活性,提高成活率,但对其是否具有杀毒能力尚未可知。本研究利用番石榴叶水提物与病毒体外孵育后人工感染拟穴青蟹,探究其对MCRV、MCDV-1致病性的影响,确定其杀毒能力。结果发现,经过番石榴叶水提物孵育后的MCRV和MCDV-1仍具有活性,而且其致病性不受药物处理时间的影响,人工注射后,拟穴青蟹死亡率没有发生显着变化,表明番石榴叶水提物未能直接杀灭病毒。二、通过转录组学技术,研究了番石榴叶水提物药浴对拟穴青蟹免疫功能的影响。经高通量测序分析,共获得77.31 Gb有效数据,组装后得到204363个Unigenes,注释到六大数据库中的Unigenes共有80250个,占39.27%。显着差异基因分析发现,48 h药浴组有921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498个,占54.07%,下调基因423个,占45.93%;72 h药浴组共筛选出1187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557个上调基因,占比46.93%,630个下调基因,占53.07%。GO数据库比对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参与转录共激活、金属离子结合、蛋白质泛素化等;KEGG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NOD样受体、NF-κB、Rap1、Jak-STAT、细胞凋亡等与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中。筛选8个与甲壳动物免疫相关的主要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定量验证,结果表明,药浴组中的CATD、STAT、POD3、Rab7、HSP90、SRB基因表达上调,CKR、Pt SPI基因下调。在48 h药浴组中,分别是对照组的1.55、3.75、2.03、2.07、2.08、2.43、﹣2.18、﹣3.02倍,在72 h药浴组中,分别是对照组的1.51、3.31、1.97、2.56、2.03、2.23、﹣2.18、﹣2.78倍。荧光定量验证与转录组分析结果类似,说明测序数据可信。因此可以认为,番石榴叶水提物可以通过调控拟穴青蟹体内参与免疫信号识别、转导及免疫效应的基因表达,提高拟穴青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增强抗病毒能力。三、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从广州南沙青蟹主养殖区的病蟹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通过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 DNA序列比对鉴定该菌,结果发现,分离株NS1SP18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然后进行人工感染、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该致病菌对拟穴青蟹有较强的致病性,注射感染48 h,半致死剂量(LD50)为3.18×104CFU/g。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该菌可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导致患病拟穴青蟹肝细胞发生变性;心肌纤维肿大,细胞坏死;鳃小叶破损,网状鳃腔消失;肌纤维丝断裂,局部坏死。四、使用抑菌圈法和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110种中草药对5种拟穴青蟹常见致病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创伤弧菌、河流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制效果。结果发现,八角茴香、诃子、苏木、乌梅、五倍子的综合抗菌效果最好。将这5种中草药两两组合进行联合抗菌,结果显示药物间均为协同或相加作用。正交设计进行配伍组合,16种复方中筛选出一种综合效果最好的复合中草药制剂HC-6,平均抑菌圈为24.98 mm,平均MIC为2.73 mg/m L,平均MBC为19.53mg/m L,该复合制剂最优比例为八角茴香:诃子:苏木:乌梅:五倍子=2:2:1:4:3。综上所述,番石榴叶可通过调节拟穴青蟹免疫功能增强抗病毒能力,不具备杀灭病毒的作用;分离鉴定的副溶血弧菌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引起拟穴青蟹死亡;研制的复合制剂能够有效的抗副溶血弧菌等青蟹常见致病菌,可作为中药制剂或饲料添加剂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冯杨,黄小丽,汪开毓,陈辉,王晶晶[5](2020)在《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的主要体征指标》文中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的"水瘪子"病是一种以肝胰腺发白萎缩为主的多症状疾病,本研究旨在评估"水瘪子"病的主要体征指标,为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者进一步规范诊断标准提供参考。通过采集江苏兴化和盐城健康或疑似"水瘪子"病的中华绒螯蟹样本,测量评定了11个体征指标并进行了系统聚类、主成分回归以及多重对应分析。通过分析共获得"水瘪子"病的5个体征指标,并评估了"水瘪子"病的5个症状变化,分别为活力差,遇应激时无逃跑、爬动等运动现象;较低壳硬度,剥离头胸甲时头胸甲部分区域破碎;步足肌肉萎缩,可能出现积水;肝胰腺呈淡黄、白或灰白色;肝胰腺指数低(2%~9%)。同时,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降低、鳃和肝胰腺颜色加深等一些症状表现与"水瘪子"病的常规症状无明显相关。研究表明,活力、壳硬度、肌肉饱满度、肝胰腺颜色和肝胰腺指数等指标可能成为"水瘪子"病评估中的主要体征指标。
周军,周刚,李旭光,邓燕飞,许郑超,陆全平[6](2020)在《中华绒螯蟹质量安全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sensis H.,俗称河蟹)产业现状及产品质量概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近十年来质量安全状况的前后变化。文章通过对河蟹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风险排查研究,分析了河蟹产业各环节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和主要安全问题。最后,针对河蟹产业及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提出管理控制措施和监管政策,并对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质量安全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对突发性的事件提供了应急预案,为中国河蟹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0,10(1):13-28]
张海强,安伟,肖雨[7](2019)在《虾源副溶血弧菌致病基因检测与ERIC-PCR分型》文中认为为了监测上海市养殖对虾中副溶血弧菌致病基因的携带情况及潜在致病株流行情况,采用PCR方法对上海地区不同对虾养殖单位中分离获得的19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及1株标准菌株进行6种致病基因的检测筛查,并采用ERIC-PC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分析。结果发现:19株副溶血弧菌中未检测出携带tdh、ORF8基因,只有1株携带trh基因,而tox RS/new基因携带率较高,19株中有14株检出阳性,基因携带率为73.7%。对能够引起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的副溶血弧菌特异性质粒基因的检测中发现,AP1和AP2基因均有3株检测出阳性,基因携带率均为15.8%。通过ERIC-PCR分型技术将20株副溶血弧菌分成7个不同的类群,其分辨力指数DI值为0.811,表明ERIC-PCR具有较好的基因分型能力,分型结果发现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不同时间段获得的菌株,而对不同地理位置获得的菌株区分并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从养殖对虾中分离得到的副溶血弧菌致病基因携带率总体偏低,但存在一定的流行风险,需要防范一些新的致病株的流行,这些可以为对虾养殖单位中副溶血弧菌致病流行株的预防控制提供相关参考。
姚小娟[8](2014)在《海水养殖源弧菌耐药性检测与整合子分析》文中认为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弧菌科弧菌属,弯曲成弧形,菌体短小,单端鞭毛无芽孢的短杆状细菌,分布广泛,常见于海洋环境。它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水质状况和宿主体质状况发生改变时,易引起大范围弧菌病的爆发。此外,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和美人鱼弧菌等是人畜共患病原菌。因此,为了明确海水养殖源弧菌在不同省份和不同动物中的存在情况、结构组成,本文通过弧菌特异性培养基TCBS的筛选、生化鉴定和HSP60基因的检测,在中国江苏、浙江、福建和海南地区的发病动物和养殖池塘水最终分离得到106株弧菌,分别为:副溶血弧菌33株,哈维弧菌33株,溶藻弧菌15株,鳗弧菌9株,创伤弧菌4株,Vibriocyclitrophicus3株,霍乱弧菌3株,灿烂弧菌2株,查氏弧菌2株,拟态弧菌1株,弗尼斯弧菌1株。检测106株海水养殖源弧菌的耐药情况,可以反映当前水产养殖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为今后的水产养殖生产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科学依据。本文首先通过纸片扩散法测量106株弧菌对八类14种常见抗菌药物的抑菌圈直径,结果显示:氨基糖苷类中的链霉素和卡那霉素是耐药最严重的药物,β-内酰胺类中的新生霉素是耐药较为严重的药物;而诺氟沙星、氟苯尼考、氯霉素和头孢曲松四种药物是敏感率较高的药物,分别为97.17%、94.34%、93.40%、92.45%;对每株弧菌的耐药谱型分析得知,对3种或3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的多重耐药菌株有42株,占总数的39.62%,3耐的抗菌谱型中S/K/NV最多,占3耐总数的72.22%,12个4耐抗菌谱型比较散乱,只有两株弧菌具有相同的耐药谱型即S/NV/RD/K,占16.67%,6个5耐抗菌谱型中S/TE/SXT/RD/DO出现3次,占50%,1个7耐抗菌谱型为S/C/TE/NV/RD/DO/K,2个8耐抗菌谱型分别为E/S/C/TE/SXT/NV/RD/K和CIP/CRO/S/TE/SXT/NV/RD/FFC。其次使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106株弧菌对8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链霉素的平均MIC值最高,为80.12μg/ml,其余由大到小依次为红霉素26.47μg/ml、氯霉素8.16μg/ml、复方新诺明5.89/29.47μg/ml、头孢曲松2.73μg/ml、诺氟沙星0.94μg/ml、氟苯尼考0.92μg/ml、利福平0.48μg/ml。最后在对上述两种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纸片扩散法的抑菌圈直径和肉汤稀释法的MIC值呈负相关(个别药物的个别菌株除外),即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是一致的。本文使用普通PCR技术检测106株海水养殖源弧菌的整合子-基因盒携带情况。首先,对所有分离株的5’保守端的一类、二类、三类整合酶基因和3’末端的基因进行扩增,结果显示:一类整合酶的阳性率为89.62%(95/106),二类整合酶的阳性率为0%(0/106),三类整合酶的阳性率也是0%(0/106);在对一类整合子的3’末端扩增时得知,qacEΔ1的阳性率为10.38%(11/106),Sul1基因的阳性率为11.32%(12/106)。其次,本文研究了106株弧菌分离株对三氯异氰脲酸和和苯扎溴铵两种消毒剂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显示:两种消毒剂的MIC值分别高达498.00mg/L和320mg/L,这表明弧菌分离株对消毒剂也产生一定程度的耐药性。最后,本文对一类整合子的5’保守端和3’末端都呈阳性的8株弧菌的可变区进行扩增,结果显示:其中有3株弧菌共携带两种基因盒:一株溶藻弧菌239携带arr-3-dffrA27基因盒,一株Vibrio cyclitrophicus295携带arr-3-dffrA27基因盒,一株Vibriocyclitrophicus291携带dfr16-aadA2基因盒。综上所述,分离于四个省份的海水养殖源弧菌均对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和消毒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弧菌中可移动基因原件的存在,如:整合子-基因盒系统,对耐药基因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本文研究结果可知,在实际养殖生产中,需要定时检测弧菌的耐药性,并及时采取相应手段进行耐药性消除,使弧菌的耐药性处于安全的状态,避免由于弧菌带来的经济损失。
张井增,刘国祥,白树岭,李培若,马建军,高哲颖,郭玉敏[9](2014)在《汉沽对虾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对虾养殖是汉沽水产养殖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其中杨家泊镇对虾养殖面积近667hm2,年产值达2亿元,年利润8 000万元,占汉沽的90%多。但近3年,汉沽对虾养殖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出现了大面积亏损。为保持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汉沽水产局与杨家泊镇等联合开展了"对虾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
李林桂[10](2013)在《海水弧菌耐药性I类整合子分析与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研究》文中指出弧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阴性、具鞭毛、能运动的无芽孢短杆状细菌,是海洋中最常见的细菌类群之一,广泛分布于近海岸、河口海区海水和生物体中,其致病性受宿主的生理状态及水质环境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较大,是一类条件致病菌,一旦大面积爆发将威胁海水养殖业健康发展。其中的副溶血弧菌更是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是沿海地区夏、秋季食物中毒和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了解我国海水养殖中弧菌的耐药性与副溶血弧菌种群构成情况,本文通过TCBS培养基筛选、生化鉴定结合HSP60基因序列比对的方法,从我国浙江、海南、江苏和福建海水养殖水体和患病动物中分离得到了214株弧菌,其中副溶血弧菌82株,溶藻弧菌47株,哈维氏弧菌45株,·创伤弧菌27株,其他种类弧菌13株,在对菌株来源地域与分离物种分析后,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研究:1、耐药性分析采用改良K-B法测定了214株弧菌对9类共1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青霉素类青霉素和新生霉素的敏感性低,其中对青霉素敏感性最低,仅待有6.5%的菌株对其敏感;对利福平类利福平、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以及氨基糖苜类的卡那霉素和链霉素敏感的菌株比例均低于17%;对磺胺类复方新诺明和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钠敏感性较高;氟喹诺酮类中,诺氟沙星的敏感性高于恩诺沙星;四环素类中,多达99%的菌株对强力霉素和土霉素表现为敏感;所有菌株对氯霉素类的氟苯尼考敏感,对氯霉素敏感的菌株也达98.1%。多药耐药分析表明,耐3种抗生素及以上耐药的菌株占49.1%;耐药4种及以上的菌株占27.1%,耐药5种及以上占12.1%,耐药6种占3.3%,菌株最多耐6种抗生素。6耐(耐6种抗生素)出现了2株耐药谱型为“新生霉素/青霉素/利福平/红霉素/恩诺沙星/四环素”的菌株,5耐以“新生霉素/青霉素/利福平/红霉素/恩诺沙星”谱型最为常见,4耐和3耐最多的分别是“新生霉素/青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和“青霉素/利福平/红霉素”谱型。从分离地域来看,不同省份分离菌株耐药性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2、典型Ⅰ类整合子-基因盒分析采用PCR方法和T-A克隆测序对分离菌株Ⅰ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3’端保守区qacE△1和Sul Ⅰ基因及可变区的耐药基因盒进行了检测和鉴定。214株弧菌中有6株检测为整合酶阳性,仅有一株创伤弧菌3’端保守区检测为阳性,对该菌株可变区扩增获得了arr-3—dfrA27结构的耐药基因盒,分别介导利福平和甲氧苄啶耐药。耐药性与整合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弧菌整合子与耐药表型有一定相关性,但并不是绝对相关。本文首次明确了海水养殖弧菌中存在Ⅰ类整合子,首次在创伤弧菌中发现了典型的Ⅰ类整合子-基因盒,并首次向GenBank提交了创伤弧菌Ⅰ类整合子序列。3、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对分离的82株副溶血弧菌进行分子分型。PCR扩增毒力基因TDH、TRH、T3SS1(4个基因)和T3SS2(2个基因)的结果表明,82株副溶血弧菌TDH、TRH和T3SS2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有4株菌株T3SS1检测阴性,其余菌株至少携带T3SS1所测4个毒力基因中的2个,说明该系统在副溶血弧菌中普遍存在。MLST分型结果显示,等位基因比对发现了32个新的等位基因型;82株副溶血弧菌分为44种ST型,其中新获得ST型有38种;ST型聚类分析中,仅有7个ST型能分为3个群体,其余ST型均为独特型,说明分离菌株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本文进一步明确,通过分析大量的世界各地分离的菌株信息,多位点序列分型对促进副溶血弧菌流行病学调查和遗传图谱的制作意义重大。
二、河蟹苗种生产中副溶血性弧菌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蟹苗种生产中副溶血性弧菌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重点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总论(论文提纲范文)
1 近十年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状况 |
1.1 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稳步提升 |
1.2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不断加强 |
1.3 水产品品质逐步改善 |
1.4 水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手段显着提升 |
2 存在的隐患 |
2.1 在养殖环境方面 |
2.2 在苗种繁育方面 |
2.3 在饲料使用方面 |
2.4 在渔药使用方面 |
2.5 在生物危害方面 |
2.6 在生物毒素方面 |
2.7 在收储运环节 |
3 对策和建议 |
3.1 在管理政策措施方面 |
3.1.1 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推动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
3.1.2 加强水产养殖“非药品”基础研究,根据其安全性评价结果依法依规纳入行业规范管理。 |
3.1.3 引导品牌建设,健全激励机制 |
3.2 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
3.3 在应急预案储备方面 |
3.4 在前瞻性建议方面 |
(2)辽宁地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病蟹临床检查 |
1.2.2 人工感染试验 |
1.2.3 药敏试验 |
1.2.4 病原分离与鉴定 |
(1)分离。 |
(2)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3)18S rDNA扩增与测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临床症状、病原分离、组织病理变化 |
2.2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
2.3 药敏试验与生理生化结果 |
2.4 系统发育分析 |
3 讨论 |
3.1 酵母的致病性 |
3.2 蟹类“牛奶病”病原分析 |
3.3 酵母菌的感染与致病 |
(3)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演替及几种益生菌的育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 |
1.2 凡纳滨对虾育苗现状 |
1.2.1 对虾种苗现状 |
1.2.2 对虾育苗期病害 |
1.3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1.3.1 水产益生菌概况 |
1.3.2 水产养殖常用益生菌 |
1.4 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研究 |
1.4.1 对虾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
1.4.2 对虾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 |
1.4.3 对虾肠道菌群研究方法 |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特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工厂化育苗与样品采集 |
2.2.2 试验性育苗与样品采集 |
2.2.3 幼体肠道菌群DNA提取 |
2.2.4 16SrRNA基因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
2.2.5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
2.2.6 统计分析 |
2.3 结果和分析 |
2.3.1 幼体肠道菌群多样性 |
2.3.2 幼体肠道菌群优势门 |
2.3.3 幼体肠道菌群优势科 |
2.3.4 幼体肠道菌群优势OTU聚类分析 |
2.4 讨论 |
2.4.1 对虾幼体肠道菌群多样性及演替 |
2.4.2 对虾幼体肠道优势菌群结构 |
2.5 小结 |
3 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防控效果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菌株和培养基 |
3.2.2 细菌培养和细胞制备 |
3.2.3 对虾幼体、海水与饵料 |
3.2.4 细菌培养和细胞制备 |
3.2.5 水质分析 |
3.2.6 幼体分析 |
3.2.7 统计分析 |
3.3 结果和分析 |
3.3.1 芽孢杆菌对幼体荧光病发病程度影响 |
3.3.2 芽孢杆菌对幼体存活影响 |
3.3.3 芽孢杆菌对水质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蜡样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及对水体与虾肠菌群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菌株、培养基与细菌培养制备 |
4.2.2 对虾育苗与后续养殖试验 |
4.2.3 样品采集 |
4.2.4 样品处理与水质分析 |
4.2.5 水体菌群与肠道菌群DNA提取 |
4.2.6 16S rRNA基因PCR扩增与高通量测序 |
4.2.7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
4.2.8 统计分析 |
4.3 结果和分析 |
4.3.1 zou8对育苗水化因子影响 |
4.3.2 zou8对幼体和幼虾生长存活影响 |
4.3.3 对虾育苗水体菌群多样性 |
4.3.4 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 |
4.4 讨论 |
4.4.1 蜡样芽孢杆菌对育苗水化因子影响 |
4.4.2 蜡样芽孢杆菌对幼体及后续养殖幼虾影响 |
4.4.3 蜡样芽孢杆菌对育苗水体菌群影响 |
4.4.4 蜡样芽孢杆菌对对虾肠道菌群影响 |
4.5 小结 |
5 四种微生物制剂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水质及仔虾存活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微生物制剂 |
5.2.2 菌含量检测 |
5.2.3 菌种鉴定 |
5.2.4 育苗试验和水化分析 |
5.2.5 数据处理 |
5.3 结果和分析 |
5.3.1 微生物制剂活菌含量 |
5.3.2 菌种鉴定结果 |
5.3.3 微生物制剂对育苗水质影响 |
5.3.4 微生物制剂对仔虾生长和存活影响 |
5.4 讨论 |
5.4.1 水产微生物制剂质量 |
5.4.2 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对虾育苗水质影响 |
5.4.3 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幼体和仔虾生长影响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4)番石榴叶抗拟穴青蟹病毒病机制初探及抗菌中草药制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蟹类疾病研究概述 |
1.1 细菌性疾病 |
1.1.1 弧菌性疾病 |
1.1.2 其他细菌性疾病 |
1.2 病毒性疾病 |
1.2.1 呼肠孤病毒性疾病 |
1.2.2 双顺反子病毒性疾病 |
1.2.3 其他病毒性疾病 |
1.3 真菌和其他微生物性疾病 |
1.4 寄生虫性疾病 |
2 甲壳动物免疫系统概述 |
2.1 器官免疫 |
2.2 细胞免疫 |
2.2.1 吞噬作用 |
2.2.2 包囊作用 |
2.2.3 结节作用 |
2.2.4 胞吐 |
2.2.5 修复作用 |
2.3 体液免疫 |
2.3.1 免疫活性酶 |
2.3.2 免疫因子 |
2.3.3 调节因子 |
3 中草药在甲壳动物中的应用 |
3.1 中草药的特点 |
3.2 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及提取技术 |
3.3 中草药在甲壳动物中的应用 |
3.3.1 增食和促生长 |
3.3.2 抗菌作用 |
3.3.3 抗病毒作用 |
3.3.4 抗寄生虫作用 |
3.3.5 抗应激作用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番石榴叶提取物对MCRV、MCDV-1致病性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中草药 |
2.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中草药制备 |
2.2.2 MCRV、MCDV-1感染病毒粗提液的制备 |
2.2.3 番石榴叶对拟穴青蟹安全性实验 |
2.2.4 病毒粗提液LC_(50)测定 |
2.2.5 注射液的制备 |
2.2.6 人工感染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番石榴叶对拟穴青蟹安全性实验及病毒粗提液LC_(50)结果 |
2.3.2 番石榴叶水提物处理时间对杀灭MCRV、MCDV-1效果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转录组学分析番石榴叶提取物对拟穴青蟹免疫功能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中草药 |
3.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1.4 实验数据分析软件及数据库 |
3.2 实验方法 |
3.2.1 拟穴青蟹药浴实验 |
3.2.2 样品总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
3.2.3 转录组测序 |
3.2.4 转录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3.2.5 差异表达基因定量验证 |
3.2.5.1 反转录合成cDNA |
3.2.5.2 差异表达基因定量验证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原始数据质控 |
3.3.2 De novo组装 |
3.3.3 Unigene功能注释 |
3.3.4 GO、COG、KEGG功能分类 |
3.3.5 差异基因分析 |
3.3.5.1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3.5.2 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3.5.3 差异表达基因定量验证 |
3.4 讨论 |
第四章 拟穴青蟹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实验中草药 |
4.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4.2.2 人工感染实验 |
4.2.3 病原菌鉴定 |
4.2.4 组织病理学观察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病原菌分离 |
4.3.2 人工感染实验结果 |
4.3.3 病原菌鉴定 |
4.3.4 组织病理学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体外抗拟穴青蟹致病菌中草药制剂的研制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中草药 |
5.1.2 实验菌株 |
5.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菌株活化及菌悬液的制备 |
5.2.2 单方中草药药敏实验 |
5.2.3 单方中草药的MIC、MBC测定 |
5.2.4 中草药联合抑菌测定 |
5.2.5 复方配伍组合及复方的抑菌圈、MIC、MBC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单方中草药抑菌圈测定结果 |
5.3.2 单方中草药的MIC、MBC测定结果 |
5.3.3 联合抑菌实验结果 |
5.3.4 复方中草药抑菌圈测定结果 |
5.3.5 复方中草药的MIC、MBC测定结果 |
5.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华绒螯蟹质量安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概况 |
1.1 所属科目与种类 |
1.2 养殖特点 |
2 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概况 |
2.1 河蟹产业总体概况 |
2.2 河蟹产业质量概况 |
2.3 近十年河蟹质量安全状况前后变化分析 |
3 河蟹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分析 |
3.1 河蟹苗种 |
3.1.1 河蟹育苗环节的质量安全状况分析 |
3.1.2 蟹种培育环节的质量安全状况分析 |
3.1.3 蟹种捕、运环节的质量安全状况分析 |
3.2 渔用药物 |
3.2.1 河蟹养殖用药对产品质量的风险隐患 |
3.2.1.1 常用药物 |
3.2.1.2 偶用药物 |
3.2.1.3 混养用药 |
3.2.1.4 周围农田及其他用药 |
3.2.1.5 非药品 |
3.2.2 禁用药物对河蟹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 |
3.2.2.1 孔雀石绿 |
3.2.2.2 硝基呋喃类抗生素 |
3.2.2.3 氯霉素 |
3.2.2.4 五氯酚钠 |
3.3 养殖环境 |
3.3.1 外源水对河蟹产品质量的风险隐患 |
3.3.2 池塘淤泥带来的潜在风险 |
3.3.3 稻田养蟹存在的质量风险 |
3.3.4 池塘施肥不当造成的潜在风险 |
3.4 河蟹饲料 |
3.4.1 饲料添加抗生素造成的质量安全风险 |
3.4.2 饲料添加激素对河蟹质量安全的潜在风险 |
3.4.3 饲料重金属超标带来的质量安全隐患 |
3.4.4 生物性饵料对河蟹质量带来的安全隐患 |
3.4.5 饲料掺假造假对河蟹质量带来的安全风险 |
3.4.6 饲料霉变及霉菌毒素河蟹对质量安全的潜在风险 |
3.5 非规范用药 |
3.5.1 超剂量用药 |
3.5.2 使用禁用药物 |
3.5.3 超病程使用药物 |
3.5.4 使用不合格药品 |
3.6 生物毒素 |
3.7 生物危害 |
3.8 水产品流通 |
3.8.1 河蟹暂养对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 |
3.8.2 运输过程的质量安全风险 |
3.8.3 药物清洗商品蟹带来的质量安全隐患 |
3.8.4 加工环节河蟹质量安全隐患 |
4 对策和建议 |
4.1 管理措施建议 |
4.1.1 实行市场准入制,保证种苗的质量 |
4.1.2 建立健全科学全面的河蟹安全用药评价体系 |
4.1.3 建立河蟹饲料的安全生产和监控体系 |
4.1.4 推行渔药的安全使用 |
4.1.5 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
4.1.6 加强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 |
4.1.7 推进河蟹产业化经营并规范河蟹养殖技术 |
4.2 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建议 |
4.2.1 进一步加强河蟹药物及相关制品的基础研究 |
4.2.2 加强和强化河蟹营养饲料的基础研究力度 |
4.2.3 加强对渔用非药品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
4.2.4 开展新型渔药在河蟹养殖中的应用和开发研究 |
4.2.5 研究建立河蟹质量追溯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
4.2.6 河蟹产业重大公共灾害预警机制研究 |
4.3 河蟹产业应急预案 |
4.3.1 重大突发性涉渔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
4.3.2 成立中国河蟹重大事件处理工作组 |
4.3.3 建立完善质量安全事件处理程序 |
4.3.4 建立对外宣传及媒体沟通机制 |
4.3.5 建立质量安全事件备忘录制度 |
4.4 前瞻性建议 |
(7)虾源副溶血弧菌致病基因检测与ERIC-PCR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来源及编号 |
1.2 主要试剂 |
1.3 菌株活化 |
1.4 致病基因检测方法 |
1.4.1 基因组和质粒DNA的提取 |
1.4.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4.3 致病基因的PCR扩增 |
1.4.4 PCR产物检测 |
1.5 分离株的ERIC-PCR分型 |
1.5.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5.2 ERIC-PCR扩增 |
1.5.3 ERIC-PCR产物的电泳检测 |
1.5.4 ERIC-PCR图谱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分离株致病基因检测结果 |
2.2 分离株ERIC-PCR扩增结果 |
2.3 分离株ERIC-PCR图谱分析 |
3 讨论 |
(8)海水养殖源弧菌耐药性检测与整合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弧菌的简介 |
1.1.1 弧菌病 |
1.1.2 弧菌的致病机理 |
1.2 细菌的耐药现状 |
1.2.1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现象 |
1.2.2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理 |
1.2.3 细菌对消毒剂的耐药现象 |
1.2.4 细菌对消毒剂的耐药机制 |
1.2.5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1.3 整合子-基因盒系统 |
1.3.1 整合子-基因盒简介 |
1.3.2 基因盒种类 |
1.4 细菌耐药性的危害及防治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弧菌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及保存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弧菌样品采集 |
2.1.4 弧菌分离、纯化培养 |
2.1.5 细菌的生化鉴定 |
2.1.6 弧菌 HSP60 基因鉴定 |
2.1.6.1 DNA 模板提取 |
2.1.6.2 弧菌 HSP60 基因 PCR 扩增 |
2.1.6.3 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序列处理 |
2.1.7 菌株的保存 |
2.2 结果 |
2.2.1 106 株海水养殖源弧菌的鉴定 |
2.2.2 106 株弧菌分析 |
2.2.2.1 不同地区分离弧菌的种群组成 |
2.2.2.2 不同物种分离株的组成 |
2.3 讨论 |
2.3.1 细菌的分离纯化 |
2.3.2 细菌的鉴定 |
2.3.3 细菌的保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水养殖源弧菌的耐药性检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菌株 |
3.1.2 培养基和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药敏纸片 |
3.1.6 药敏纸片法试验 |
3.1.7 微量肉汤稀释法实验 |
3.1.7.1 菌悬液的制备 |
3.1.7.2 最小抑菌浓度试验 |
3.2 结果 |
3.2.1 药敏纸片法检测弧菌耐药性 |
3.2.1.1 药敏纸片的抑菌圈 |
3.2.1.2 基于抑菌圈直径大小的 106 株弧菌耐药谱分析 |
3.2.2 微量 MIC 法检测弧菌耐药性 |
3.2.3 弧菌抑菌圈直径与 MIC 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3.4.1 纸片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 |
3.4.2 耐药谱型分析 |
3.4.3 耐药性分析 |
3.4.4 相关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弧菌的整合子-基因盒系统的分析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菌株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1.4 主要引物 |
4.1.5 最小抑菌浓度检测 |
4.1.6 引物的设计 |
4.1.7 扩增整合子的 PCR 体系 |
4.1.8 琼脂糖凝胶电泳 |
4.1.9 可变区的扩增及胶回收目的片段 |
4.1.10 连接 |
4.1.11 转化与筛选 |
4.1.12 测序与序列分析 |
4.2 结果 |
4.2.1 消毒剂对 106 株弧菌的 MIC |
4.2.2 保守区的扩增结果 |
4.2.3 可变区的扩增结果 |
4.3 讨论 |
4.3.1 PCR 技术在整合子分析中的应用 |
4.3.2 106 株弧菌的整合子-基因盒携带情况 |
4.3.3 106 株弧菌对消毒剂耐药情况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课题来源与论文发表 |
致谢 |
(9)汉沽对虾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本情况 |
1.1产量与效益 |
1.2水源与模式 |
1.3苗源与病害 |
2现状分析 |
2.1水质 |
2.2苗种 |
2.2.1对虾苗种生产能力 |
2.2.2对虾苗种的质量 |
2.2.3对虾优质苗种推广 |
2.3病害 |
2.3.1近三年的主要病害还是对虾偷死症 |
2.3.2病因分析 |
2.3.3防治措施 |
2.3.3.1生物防病 |
2.3.3.2严格消毒 |
2.4管理 |
2.5模式 |
2.6经验与问题 |
2.6.1生物防病 |
2.6.2 SPF1苗种与土杂苗对比试验 |
2.6.3水质处理 |
2.6.4问题汇总 |
3发展对策 |
3.1科学规划、完善配套 |
3.1.1恢复盐田汪子的对虾储水、病毒隔离功能 |
3.1.2重新规划, 建立对虾养殖小区 |
3.1.3统一管理 |
3.2强化苗种体质, 推广SPF1苗种 |
3.2.1推广对虾苗种生产标准化 |
3.2.2提倡对虾苗进行免疫增强 |
3.2.3加强对虾苗种检疫 |
3.2.4推广SPF1苗种 |
3.3试验推广生物防病技术 |
3.4严格消毒、控制病原数量 |
3.5监测水质变化, 防止应激反应的发生 |
3.5.1养殖过程中, 随时监测水质变化, 时刻保持水质清爽 |
3.5.2养殖过程中及时养底 |
3.5.3养殖过程中, 随时解毒抗应激 |
3.6提高承包年限, 鼓励池塘土地流转 |
3.7成立对虾养殖协会, 提高虾农技术水平 |
(10)海水弧菌耐药性I类整合子分析与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目的意义 |
1 文献综述 |
1.1 弧菌及弧菌病简介 |
1.2 海水养殖弧菌耐药现状 |
1.3 细菌的耐药性 |
1.3.1 细菌耐药机制 |
1.3.2 整合子-基因盒介导的耐药及其在弧菌中的研究 |
1.4 副溶血弧菌的分子分型研究 |
1.4.1 副溶血弧菌毒力因子 |
1.4.2 副溶血弧菌多位点序列分型 |
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部分 论文实验 |
第一章 细菌分离培养、鉴定与保存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水样与病样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1.4 引物 |
1.2 方法 |
1.2.1 分离培养 |
1.2.2 模板的制取和HSP60基因鉴定细菌 |
1.2.3 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序列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弧菌属HSP60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 |
2.2 分离菌株构成分析 |
2.2.1 分离菌株种群分析 |
2.2.2 分离菌株来源地域分析 |
2.2.3 分离菌株在养殖品种中的分布情况 |
3 结论与讨论 |
3.1 分离培养与菌种鉴定 |
3.1.1 分离培养 |
3.1.2 菌种鉴定 |
3.2 分离菌株组成分析 |
3.2.1 弧菌组成与地域的相关性 |
3.2.2 弧菌组成与养殖品种的相关性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分离菌株耐药性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 |
1.1.2 培养基与药敏纸片 |
1.1.3 质控菌株 |
1.1.4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药敏试验结果 |
2.2 分离菌株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谱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3.1 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实验方法 |
3.2 我国养殖弧菌耐药情况现状及流行趋势 |
3.2.1 从总体耐药性看弧菌耐药情况 |
3.2.2 从耐药谱方面看弧菌耐药情况 |
3.2.3 从不同省份分离菌株看弧菌耐药情况 |
3.3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离弧菌典型Ⅰ类整合子-基因盒的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 |
1.1.2 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1.4 引物 |
1.2 方法 |
1.2.1 模板的制取和扩增整合子PCR体系 |
1.2.2 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目的条带的回收 |
1.2.3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1.2.4 感受态的制备 |
1.2.5 重组质粒的转化与阳性菌株的筛选 |
1.2.6 测序与序列分析 |
1.2.7 整合子-基因盒可变区的扩增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整合子5'整合酶和3'端保守区扩增 |
2.1.1 保守区扩增结果统计 |
2.1.2 扩增电泳图 |
2.1.3 测序结果与序列分析 |
2.2 耐药基因盒的检测 |
3 讨论与结论 |
3.1 整合子-基因盒的检测技术 |
3.2 耐药表型与整合子-基因盒的检测 |
3.3 海水养殖创伤弧菌中首次发现完整的Ⅰ类整合子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 |
1.1.2 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1.4 引物 |
1.2 方法 |
1.2.1 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1.2.2 PCR扩增MLST分型基因 |
1.2.3 MLST分型序列分析 |
1.2.4 PCR扩增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 |
2 实验结果 |
2.1 毒力基因检测 |
2.1.1 毒力基因扩增结果 |
2.1.2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统计 |
2.2 MLST分型结果 |
2.2.1 MLST扩增结果 |
2.2.2 等位基因获取结果 |
2.2.3 菌株的ST型获取结果 |
2.3 副溶血弧菌分型聚类分析 |
2.3.1 BURST在线分析结果 |
2.3.2 SplitsTree建树结果 |
2.3.3 Tree drawing建树结果 |
3 结论与讨论 |
3.1 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基因 |
3.2 MLST在细菌分型中的应用 |
3.3 分离副溶血弧菌的MLST |
4 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河蟹苗种生产中副溶血性弧菌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点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总论[J]. 穆迎春,徐锦华,任源远,韩刚,崔国辉.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1(06)
- [2]辽宁地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J]. 马红丽,孙娜,陆晓岑,刘建男,郭思聪,赵小然,叶仕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05)
- [3]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演替及几种益生菌的育苗效果[D]. 洪居恳.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4]番石榴叶抗拟穴青蟹病毒病机制初探及抗菌中草药制剂的研制[D]. 陈小龙.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5]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的主要体征指标[J]. 冯杨,黄小丽,汪开毓,陈辉,王晶晶. 水产学报, 2020(05)
- [6]中华绒螯蟹质量安全风险研究[J]. 周军,周刚,李旭光,邓燕飞,许郑超,陆全平.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0(01)
- [7]虾源副溶血弧菌致病基因检测与ERIC-PCR分型[J]. 张海强,安伟,肖雨.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9(06)
- [8]海水养殖源弧菌耐药性检测与整合子分析[D]. 姚小娟. 上海海洋大学, 2014(03)
- [9]汉沽对虾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J]. 张井增,刘国祥,白树岭,李培若,马建军,高哲颖,郭玉敏. 河北渔业, 2014(01)
- [10]海水弧菌耐药性I类整合子分析与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研究[D]. 李林桂.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