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297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岚[1](2020)在《急性白血病患儿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确诊并进行诱导缓解期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罹患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以明确急性白血病患儿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今后临床中儿童急性白血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防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小儿内一科血液组及肿瘤组完成了诱导缓解期化疗治疗的445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结果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纳入445例符合标准的患儿,确诊医院获得性肺炎患儿113例,发生率为25.39%,进行多次标本培养,包括血液培养、痰培养、肺泡灌洗液培养、咽试子培养等,其中血培养进行169次,培养阳性结果34次,仅占20.1%,培养结果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肺炎链球菌等较为多见。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缓解期患HAP的危险因素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及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患儿的年龄、性别、白血病的类型、化疗阶段以及是否使用激素类药物等因素对诱导缓解期急性白血病患儿HAP发病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结论:我院急性白血病患儿因化疗治疗及儿童的生理特征导致免疫力低,易出现院内获得性肺炎,且经统计发现该病的发生率较高,提前给予预防及控制措施对于急性白血病患儿的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在出现感染时给予及时合理的降阶梯抗感染治疗十分有必要,同时需密切观察中性粒细胞缺乏程度及持续时间,这两个危险因素与患儿患医院获得性肺炎有密切联系。在临床操作中需注意无菌操作,尽可能减少医源性感染,加强患儿及家属的卫生防护教育也很有必要。
乔艳红[2](2020)在《血液髓系肿瘤髓外浸润患者预后分析 ——附33例临床病例资料》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液髓系肿瘤出现髓外浸润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并整理33例自2007年10月1日至2019年4月1日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确诊为髓外浸润的髓系肿瘤患者资料,按照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关于髓系肿瘤和急性白血病分类标准,根据初诊时髓系肿瘤类型、髓外浸润组织病理类型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组别,回顾性分析各项临床指标对33例髓系肿瘤髓外浸润患者及其不同分组患者总生存期(OS)的影响,应用Kaplan-Meier分析不同临床指标对33例患者及其不同分组患者OS的影响,用Log-rank方法进行差异显着性检验,对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指标进一步用Cox比例风险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临床数据分析,所有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3例髓系肿瘤患者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组(22例)与非AML组(11例);按照髓外浸润组织病理类型不同分为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MS)组(15例)与非MS组(18例)。33例髓系肿瘤髓外浸润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82岁,中位年龄38岁。初诊时AML 2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7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例。髓外以中枢浸润最为多见,共20例,其次为淋巴结浸润4例,皮肤浸润4例,骨、胸膜、乳腺、外耳道及多脏器等部位浸润各1例。2.分析AML组与非AML组髓系肿瘤髓外浸润患者的年龄、性别、血红蛋白、染色体核型、治疗方式、生存时间、髓外浸润部位及病理类型等两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而白细胞计数(P<0.02)、血小板计数(P<0.01)及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P<0.01),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MS组与非MS组白细胞计数(P=0.03)及髓外不同浸润部位(P<0.01),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3.33例髓系肿瘤髓外浸润患者中位生存期为4.6个月,2年生存率为9.0%。AML组中位OS为5个月(95%CI 2.6-6.5),非AML组中位OS为3个月,两组间OS无显着性差异(P=0.189)。MS组中位生存期为4个月(95%CI 2.1-7.1),2年总生存率为6.0%,化疗与不化疗患者的2年生存率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非MS组中位生存期为3个月,2年总生存率为11%,化疗与不化疗患者的2年生存率MS组与非MS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但OS无显着性差异(P=0.709)。4.COX多因素预后模型分析显示,患者是否有输血依赖、出现髓外浸润后是否进行积极化疗及联合治疗,即治疗方式是影响髓系肿瘤髓外浸润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5.33例患者共24例进行了染色体核型检查,染色体核型正常及预后良好组19例,复杂核型5例;7例进行了基因突变检查,染色体核型正常中FLT3-ITD阳性患者3例,其中单独FLT3-TKD阳性1例,FLT3-ITD、DNMT3A阳性1例,FLT3-ITD、DNM1阳性1例,其次TET2、DNMT3A阳性1例,TLS/ERG阳性1例。染色体核型异常中KIT/D816V阳性1例,FLT3-ITD、KIT/D816V阳性及WT1高表达1例。结论:1.MS患者在髓系肿瘤髓外浸润中占45.5%,临床以AML最为多见,其次为CML及CMML急变时,AML与CML、CMML合并髓外浸润的患者总生存期无明显差异。2.33例髓系肿瘤患者出现髓外浸润时,及时有效的化疗相比对症支持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总生存期,化疗联合局部放疗或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局部症状,与单纯化疗相比,两者生存率无明显差异。3.是否有输血依赖、是否进行积极化疗及联合治疗是影响33例髓系肿瘤髓外浸润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染色体核型异常可能与髓系肿瘤髓外浸润患者的预后相关,但样本量较少无显着差异。
王建群,林晓非,陈艳艳[3](2019)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与防控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该院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院内感染风险评估表,探讨对高风险患者采用系统化干预措施的感染防控效果。方法通过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7个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院内感染风险评估表,评分≥8分为院内感染高风险患者;将2017年1月至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高风险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措施;将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的高风险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基于危险因素评估的系统化干预措施。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进行侵入性操作、化疗周期≥3天、住院时间≥15天、合并其他疾病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11.36%)明显低于对照组(32.56%);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4.21±3.25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建立院内感染风险评估表,对高风险患者采用系统化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刘晶[4](2019)在《白血病患者继发侵袭性真菌病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了解县市级基层医院血液科病房白血病患者继发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生情况,探讨影响白血病患者继发侵袭性真菌病发生可能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病例选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5年期间曾在诸城市人民医院和诸城中医院两家医院(县市级二级医院)血液内科病房接受住院治疗的所有白血病患者1023例次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调查表的方式,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及疾病分类、合并症、治疗方法等相关信息;查阅患者的住院病历,采集患者的相关检查检验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具体白血病的亚型与合并的相关疾病;分析患者胸部平片、CT、超声及检验检查结果;对白血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发生情况,以及影响白血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发生的可能因素进行回顾性的样本分析。本次病例研究的相关数据分析是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的。以P值小于0.05被认为有统计学的意义。研究结果:2013年1月-2017年12月5年间共计1023例次入组住院白血病患者中共有257例次诊断为侵袭性真菌病,其中确诊19例次,临床诊断20例次,拟诊38例次,未确定180例次。在明确病原菌的19例病例中,其中白假丝酵母菌7例,热带假丝酵母菌4例,曲霉菌4例,毛霉、粘性丝酵母菌分别有2例。感染部位其中呼吸道感染病例最多,上呼吸道19例,下呼吸道38例。确诊病例必需为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病例和真菌血症患者。在确诊的19例病例中其中12例为真菌血症患者,血真菌培养阳性,3例为肺组织活检标本组织病理学发现真菌菌丝,2例为胸腹水细胞病理学显示酵母细胞,1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发现真菌滋养体,1例为脑脊液隐球菌抗原阳性。所有确诊病例均进行抗真菌目标治疗。临床诊断的20例病例中均具备宿主因素,影像学的特征性改变及G/GM实验阳性,此类病例中18例为下呼吸道感染病例,1例为鼻窦感染,1例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有临床诊断病例均采取抗真菌目标治疗。38例拟诊病例中需具备宿主因素及临床和影像学因素,36例为呼吸道感染,1例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为鼻窦感染。所有拟诊病例采取抗真菌诊断驱动治疗。180例未确定病例中仅具有宿主因素就可诊断。所有未确定病例采取抗真菌诊断驱动治疗。未确定病例组中缺乏临床、影像学、微生物学的特异性改变,因此在单因素分析中未将此类病例纳入分析。此研究目的旨在研究真菌感染率及易感因素,因此未对治疗的具体药物及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详细统计。2013年1月-2017年12月这五年间诊断为侵袭性真菌病例总数分别为46、49、54、51、57。感染病例分别占当年白血病总例数比例依次为23.83%、24.37%、25.83%、25.12%、26.26%,真菌感染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经过单因素分析统计的结果显示,患者年龄≥70岁的患者其侵袭性真菌疾病发生率偏高(c2=4.298,P=0.032),存在粒缺的患者发病率及发病风险增大(c2=7.723,P=0.025),使用糖皮质激素大于或等于7天的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发病率亦相对较高(c2=6.921,P=0.034)。住院时间超过20天者侵袭性真菌疾病发生率较高(c2=1.556,P=0.012)。白血病类型、是否接受细胞毒药物化疗及抗生素使用情况则与IFD发生未发现有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1、县市级医院的白血病患者继发侵袭性真菌病比例也偏高(较国内三甲医院持平),并且呈上升趋势。2、住院白血病患者继发侵袭性真菌病中确诊病例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为常见,其发病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3、患者年龄大于70岁、存在粒缺、住院天数大于20天,糖皮质激素治疗(超过7天)是影响白血病患者继发侵袭性真菌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姚文腾[5](2019)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总结常见致病菌类型及耐药性,为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住院超过48小时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记录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首发症状、感染部位、致病菌及药敏结果等相关指标,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常见感染部位、首发症状及常见致病菌的种类和耐药性。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单因素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符合入组条件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共981例,发生医院感染的260例,总感染率为26.5%,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401例,发生医院感染132例,感染率32.9%,明显高于其他恶性血液病患者(22.1%),P值<0.05。2、年龄≥60岁、住院天数≥30d、中性粒细胞数目≤0.5×109/L、接受化疗、原发病未缓解等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3、呼吸道是医院感染的最常见感染部位,260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中呼吸道感染161例(61.9%),泌尿系感染33例(12.7%),血流感染26例(10.0%),皮肤软组织感染18例(6.9%),感染部位不明22例(8.5%)。4、在260例医院感染患者中,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150例(57.7%),以咳嗽、咳痰为首发症状的71例(27.3%),以尿频、尿痛为首发症状的21例(8.1%),其他症状18例(6.9%)。5、260例医院感染患者中,单纯细菌感染227例(87.3%),细菌合并真菌感染14例(5.4%),单纯真菌感染19例(7.3%)。其中145例获得病原学资料,检出致病菌167株。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G-)125株,占74.8%,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tive,G+)24株,占14.4%,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真菌18株,占10.8%,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曲霉菌。6、药敏分析显示,革兰氏阴性杆菌中,除氨苄西林外,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均敏感,而ESBLs(+)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明显增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药物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等药物敏感。7、药敏分析显示,革兰氏阳性菌球菌中,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仅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81.8%),而MRSA除对苯唑西林耐药外,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与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类似;除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外,屎肠球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结论:1、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急性白血病患者高于非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患者高于非化疗患者。2、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龄、长期住院、中性粒细胞缺乏、应用化疗、原发病未缓解等。医院感染的发病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后依次为泌尿系、血流、皮肤软组织。3、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G-菌。4、ESBLs(-)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除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增高外,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菌敏感。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对四代头孢菌素敏感,而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与此相反,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两者相近。
王秋月[6](2019)在《AL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患者的机体状态与医院感染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09月至2018年09月因AL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及老年病科住院行化疗,并在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1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感染,分为医院感染组(n=108)和无医院感染组(n=51)。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x检验,计算P值。结果:1.AL类型与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医院感染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AML较ALL更易发生;2.两组间年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龄(年龄≥60岁)尤是其危险因素;3.重度贫血、重度血小板减少及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白细胞计数最低值<0.8×109、血红蛋白浓度及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均与AL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院内感染的发生相关(P<0.05);4.住院天数与AL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医院感染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5.两组间低蛋白血症的持续时间存在差异,它是AL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6.患者夏秋季住院、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及感染前未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AL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医院感染存在关联(P<0.05);7.性别与AL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院内感染无相关性(P>0.05);8.空腹血糖、铁蛋白、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乳酸脱氢酶以及感染前未应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等不是AL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AL化疗后在粒细胞减少期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特别高(67.92%),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对提高AL治疗水平和改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2.对于AL化疗后的患者,尤其是高龄、于夏秋季住院的AML者,应密切关注相关化验指标,积极给予各项支持治疗,尽早纠正低蛋白血症,必要时输注成分血,合理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尽量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樊天赐,姜柏生[7](2018)在《粒细胞缺乏症儿童合并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粒细胞缺乏症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7例粒细胞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特点和危险因素。结果 237例粒细胞缺乏症患儿中,发生院内感染111例(46.8%)。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病原菌有葡萄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粒细胞缺乏症患儿发生院内感染与年龄、基础疾病、粒细胞计数、粒细胞缺乏症持续时间和反复化疗等因素密切相关(P<0.05)。结论粒细胞缺乏症患儿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需要对其高危因素进行重点关注和干预,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
薛宁[8](2018)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并发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确诊并进行规范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感染类型、病原体的种类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今后临床预防及治疗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7年在西京医院儿科及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陕西省妇幼保健院)血液科确诊并进行规范化疗的11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症状、生化检查、骨髓抑制情况、院内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共住院997例次,化疗后进入骨髓抑制742例次,所占比例74.4%。共发生感染648例次,感染发生率为64.9%。其中,骨髓抑制期内出现院内感染次数为247例次,所占比例为38.1%。其中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最高,高达57.5%。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病原体培养阳性率仅为31.2%,其中以G-菌株为主;骨髓抑制期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疾病危险度分组、住院季节、住院时长、病房类型、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及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结论:急性白血病儿童化学治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高,在此期间易出现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是提高急性白血病治疗水平和患儿生存率的重要方面。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的病原检出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当感染菌未明确时,可指导临床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骨髓抑制程度、住院季节、住院时长、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及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与院内感染的发生关系密切。
刘翠红,付彬[9](2018)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对具有易感因素的患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选取急性白血病患者387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院内感染的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8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出现院内感染76例,感染率为19.64%,感染151例次,例次感染率为46.17%。其中最多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感染,其构成比为38.16%。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出现院内感染与性别无显着相关性(P>0.05),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血红蛋白水平、是否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及粒缺持续时间有关(P<0.05)。结论在临床工作当中应严格病房管理制度,减少家属探视,病房定期消毒,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手卫生要求,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及早入住层流病房治疗,着重对易感部位进行预防和护理,可有效减少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院内感染的机率。
傅晨晓,孙婉玲[10](2016)在《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急性白血病(AL)是血液系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使正常造血受抑制。感染是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潞河医院血液科病房近2年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感染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潞河医院血液科病房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62例急性
二、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297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29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白血病患儿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和收集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 |
1.4 资料收集 |
2 治疗方法 |
2.1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治疗 |
2.2 化疗方案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2)血液髓系肿瘤髓外浸润患者预后分析 ——附33例临床病例资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2.1 MS诊断纳入标准 |
1.2.2 CNSL诊断纳入标准 |
1.3 检测方法 |
1.4 治疗方式 |
1.4.1 化疗组 |
1.4.2 非化疗组(对症支持治疗) |
1.5 评价指标 |
1.6 随访 |
1.7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33例髓系肿瘤髓外浸润患者基本特征 |
2.1.1 一般特征 |
2.1.2 外周血特征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 |
2.1.3 疾病分型 |
2.2 33例髓系肿瘤髓外浸润患者临床表现 |
2.3 髓外组织病理特点 |
2.3.1 MS组织大体形态 |
2.3.2 镜下病理所见 |
2.3.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4 染色体异常及基因突变 |
2.5 不同组别临床特点及生存期比较 |
2.6 髓系肿瘤髓外浸润预后影响分析 |
2.6.1 髓系肿瘤髓外浸润患者总生存期单因素分析 |
2.6.2 髓系肿瘤髓外浸润患者总生存期多因素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与中英文对照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与防控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2.1 确立危险因素。 |
2.2 干预措施。 |
3. 评价指标。 |
4. 统计分析。 |
结果 |
1.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情况。 |
2.院内感染危险因素评估风险赋值。 |
3.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情况。 |
讨论 |
(4)白血病患者继发侵袭性真菌病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纳入排除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诊断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量表信息采集 |
4.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患者一般状况 |
2.真菌感染率及变化趋势 |
3.送检标本类型分离微生物情况及真菌感染部位 |
4.真菌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
讨论 |
1.白血病住院患者继发侵袭性真菌病发生率 |
2、真菌感染病原菌 |
3.感染部位 |
3.1 呼吸道感染 |
3.2 口腔感染 |
3.3 皮肤与软组织感染 |
3.4 血液 |
3.5 尿路感染 |
4.白血病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
4.1 年龄 |
4.2 白细胞计数 |
4.3 住院时间 |
4.4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一般情况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一般资料 |
1.2.2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感染率 |
1.2.3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
1.3 讨论 |
1.3.1 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的感染率分析 |
1.3.2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
1.4 小结 |
二、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 |
2.1 目的和方法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2.1 常见感染部位 |
2.2.2 首发感染症状 |
2.2.3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
2.3 讨论 |
2.3.1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发病部位分析 |
2.3.2 医院感染患者的首发症状分析 |
2.3.3 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
2.4 小结 |
三、医院感染的致病菌特点分析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感染类型及致病菌类型 |
3.2.2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性 |
3.3 讨论 |
3.3.1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分析 |
3.3.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特点 |
3.3.3 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的流行及治疗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表1 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一) |
表.2 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二) |
表.3 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三) |
表4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率 |
表5 革兰氏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一) |
表6 革兰氏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二) |
综述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AL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标准 |
2.3 分组 |
2.4 相关指标的收集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间急性白血病类型的比较 |
3.2 两组间年龄的比较 |
3.3 两组间血常规的比较 |
3.4 两组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
3.5 两组间低蛋白血症持续时间的比较 |
3.6 两组间住院季节的比较 |
3.7 两组间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比较 |
3.8 两组间性别的比较 |
3.9 两组间其他因素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患者的急性白血病类型 |
4.2 患者的年龄 |
4.3 患者的血常规情况 |
4.4 患者的住院时间 |
4.5 患者的低蛋白血症持续时间 |
4.6 患者的住院季节 |
4.7 发病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 |
4.8 患者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情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粒细胞缺乏症儿童合并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感染率和感染部位 |
二、病原菌 |
三、危险因素 |
讨论 |
一、院内感染特点 |
二、院内感染危险因素 |
三、预防措施 |
(8)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并发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儿童急性白血病 |
1.1 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
1.2 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
1.3 儿童急性白血病的诊断 |
1.4 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疗 |
1.4.1 治疗原则 |
1.4.2 化疗 |
2.急性白血病的骨髓抑制 |
3.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 |
3.1 儿童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的易感因素 |
3.2 儿童急性白血病感染病原体特点 |
3.2.1 细菌 |
3.2.2 真菌 |
3.2.3 病毒 |
3.3 儿童急性白血病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
1.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资料收集 |
1.5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症状及体征 |
2.3 实验室检查 |
2.4 骨髓抑制 |
2.5 院内感染 |
2.6 感染部位 |
2.7 病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
2.8 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
2.8.1 急性白血病患儿危险度分组与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的关系 |
2.8.2 急性白血病患儿不同住院季节与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的关系比较 |
2.8.3 急性白血病患儿不同住院天数与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的关系比较 |
2.8.4 急性白血病患儿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与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的关系 |
2.8.5 急性白血病患儿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与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的关系 |
2.8.6 居住不同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 |
2.8.7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 |
3.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院内感染诊断标准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院内感染发生率 |
2.2 感染部位 |
2.3 病原菌分布 |
2.4 院内感染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2.5 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10)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297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白血病患儿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D]. 胡晓岚.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2]血液髓系肿瘤髓外浸润患者预后分析 ——附33例临床病例资料[D]. 乔艳红. 兰州大学, 2020(01)
- [3]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与防控效果研究[J]. 王建群,林晓非,陈艳艳. 医院管理论坛, 2019(07)
- [4]白血病患者继发侵袭性真菌病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 刘晶. 青岛大学, 2019(03)
- [5]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D]. 姚文腾.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AL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D]. 王秋月.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8)
- [7]粒细胞缺乏症儿童合并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樊天赐,姜柏生. 江苏医药, 2018(07)
- [8]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并发感染的临床研究[D]. 薛宁.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
- [9]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 刘翠红,付彬.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8(01)
- [10]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J]. 傅晨晓,孙婉玲.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15)
标签:急性白血病论文; 医院感染论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论文; 化疗药物论文; 骨髓细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