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φ~s5钢丝束两端镦粗头预应力锚固施工

36φ~s5钢丝束两端镦粗头预应力锚固施工

一、36φ~s5钢丝束两端镦头锚固预应力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陈征征[1](2015)在《气囊扩孔扩大头锚索空腔形成机理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为使土锚获得较大锚固力,采用扩大头锚索是常用方法之一。形成扩大头的方法有机械扩孔、爆炸扩孔、水力扩孔、气囊扩孔等。气囊扩孔方法是先在土层内成孔,然后将套有气囊的钻杆置于孔中设定位置、充气,气囊充气膨胀挤压周边土体,使得土层压缩,形成一定直径的空腔,浇筑混凝土形成扩大头。为了获得充气压力与空腔直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气囊充气扩孔实验。实验所需的主要工具为圆筒形气囊(用自行车内胎制作)、开有充气小孔的钢管、堵孔塞子等。在土层中进行充气扩孔实验,在不同压力下对气囊进行充气,形成不同直径空腔。注水法:注水于空腔内的塑料袋中,测量水的体积,求得空腔直径。得到充气压力与空腔直径之间的关系式为:函数为二次函数式,y=177.69x2-6.3573x+0.9948,试验所得的点均在这个二次函数图像上。充气初始阶段气囊袋随压力的增大而缓慢的张开,从而挤压土体,当充气压力达到—定值后,充气压力超过气囊本身承压能力,气囊破坏。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建立充气膨胀数值模型,模拟了土层在充气压力作用下的变形规律,模拟结果为充气压力与扩孔直径之间关系,实验与模拟结果相吻合。在模拟中,土体的本构关系取摩尔库伦模型,破坏准则为Mohr-Coulomb准则,计算达到一定值,再增加压力,腔体变形扩大到一定值,模拟结果不再收敛。按照朗肯土压力公式,计算被动土压力值为0.12MPa,实验得出的最大充气压力为0.5MPa,实验值与计算值之比为4.17。实验值远大于计算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实验过程中空腔周围土体受到挤压,土体自身强度逐渐增加,承受的压力值就逐渐增大。在模拟中,在一定范围内,应力随着离空腔位移越远逐渐减小直至为静止土压力,说明应力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

于丛丛[2](2014)在《设计及施工误差对桥梁预应力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预应力是预应力结构的生命线,预应力钢材的松弛对结构长期使用性能影响甚巨。目前国内外对单根预应力筋的松弛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然而在实际结构中预应力筋往往成束使用,由于施工误差等因素造成预应力筋束内各根预应力筋锚固初应力并不均匀。预应力筋的松弛率对初应力水平非常敏感,整束预应力筋初应力非均匀分布特性对筋束松弛损失的影响尚不明确,在现有预应力结构设计规范和设计实践中也未予重视和考虑。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基于施工现场实测数据展开数值模拟和参数分析,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①介绍了目前预应力张拉施工技术规范和现状,剖析了传统张拉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预应力筋张拉质量存在的隐患(同束预应力不均匀和同断面预应力不均匀),并指出预应力筋同束不均匀对预应力松弛损失计算的影响。②基于施工现场预应力筋束张拉锚固时锚下有效预应力实测数据,采用随机数生成方法模拟预应力筋束锚固初应力的非均匀分布特性,利用单根预应力筋松弛损失规律对非均匀预应力筋束的松弛损失进行了研究,得出由预应力筋束内各单根力筋非均匀初应力计算的总松弛损失与由平均初应力计算的总松弛损失的比值和离散系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用多项式进行拟合。③将非均匀预应力筋束非线性松弛损失的拟合结果应用到实际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及成桥使用阶段结构仿真中,用桥梁博士进行建模计算。将表征预应力筋束不均匀度的离散系数转换为预应力筋的松弛率分别对模型进行计算和参数分析,考查不同的松弛率下各施工阶段在各控制截面的上、下边缘应力、截面开裂弯矩、以及收缩徐变下的成桥阶段主梁挠度的变化情况。④介绍了有效预应力检测系统以及预应力施工质量验收评估体系和检测的频率统计标准,以及针对不合格的预应力筋提出了相应的补救措施。另外,针对同束预应力筋及同断面预应力筋的不均匀度建议使用新的系统的梳编穿束的方法,并在实际的桥梁中对该措施进行了验证。

盛可鉴[3](2013)在《简支转连续梁桥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简支转连续梁桥兼顾了简支梁桥和连续梁桥的优点,其数量在我国混凝土梁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由于一系列关键问题研究的相对滞后,人们对简支转连续梁桥的认识还远不如对简支梁桥和现浇连续梁桥明确。例如:结构动力工作性能的评价体系及分析结论尚不完善;针对体系力学特点的结构内力及变形计算方法还没有被提出;有关内力重分布规律的研究未能达成统一共识;对施工过程中一些关键环节的控制技术缺乏必要的力学分析;墩顶接头位置的后连续技术形式单一、耐久性存在一定的隐患。目前,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技术规范及行业标准,简支转连续梁桥的设计、施工工作依然参照简支梁桥和连续梁桥的相关规范条例进行,现有的研究成果不能满足工程实践的需求。本论文从简支转连续梁桥结构体系固有特点入手,针对结构动力工作性能、结构计算理论、内力重分布规律、施工控制技术及后连续接头形式等方面展开研究。参照国内外规范及研究成果,从动力分析的角度,以振幅、加速度和冲击系数作为动力工作性能分析指标,选择有代表性的车辆及桥梁样本,采用车桥振动特性计算程序,对公路上常规的简支梁桥与简支转连续梁桥的动力工作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动力特性量化分析结论。基于结构力学分析结论,推导得出简支转连续梁桥混凝土徐变内力效应、温度内力效应以及预应力内力效应计算公式,并且针对简支转连续梁桥的体系形成过程及力学特点,得到该结构在简支阶段、体系转换阶段及成桥阶段的挠度变形公式,并提出针对简支转连续梁桥预拱度设置方法。论文结合富绥松花江大桥引桥工程进行了现场实桥跟踪测试对比分析,结果证明论文公式法可以满足简支转连续梁桥的线形控制的需求。简支转连续梁桥在体系转换阶段及成桥阶段,由于徐变、温度变化、负弯矩预应力张拉等因素的影响,结构将产生一系列的内力重分布现象,并伴随着变形的发生。论文对简支转连续梁桥由于混凝土徐变、局部温度变化以及负弯矩预应力束张拉引起的结构内力重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设计建议。简支转连续梁桥施工中有许多关键控制环节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论文针对施工中预制梁加载龄期与静置时间无序的现状展开研究,结合有限元方法分析预制梁加载龄期及静置时间对后期结构的内力影响规律。其次,对预制部分及现浇接头部分混凝土龄期差导致的收缩变形差对结构内力的影响,以及对接头处混凝土浇筑时合拢温度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及有限元计算,并提出相应的工程建议。最后,通过有限元方法对简支转连续梁桥合理施工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得出一次浇筑、隔跨张拉及隔跨拆除临时支座的合理施工工序。针对体内预应力接头形式单一、且存在耐久性隐患的现状,通过理论分析及模型梁试验的方法探讨了体外预应力接头的构造形式及合理性,开创性的提出了体外预应力现浇接头的设计方法,提出了体外束极限应力增量计算公式及极限弯矩计算公式,并将体外预应力现浇接头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齐泰公路塔子城互通工程AK0+501.396匝道试验桥的建设中。通过荷载试验,证明了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以上论文的研究成果将增进对简支转连续梁桥体系特点的了解,有助于该类桥梁的精细化设计与施工,也可丰富简支转连续体系桥梁的研究框架及内容,希望能为工程实际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参考。

李彦林[4](2012)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及施工管理》文中指出预应力混凝土是一种将高强钢材和高强混凝土能动的结合在一起的建筑材料。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就是通过在混凝土构件的受拉区预先施加压应力的方法,来抵消混凝土构件在工作状态承受的拉应力,从而充分利用钢材的抗拉强度,不但提高混凝土的抗裂度、刚度和耐久性,而且强度提高、节约钢材、构件自重减轻、稳定性高等优点。预应力结构因其独特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成为当今最有发展前途、最先进、用途最广、强度最高的现代结构之一。本文对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及预应力混凝土在我国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简述,基于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和预应力结构的施工条件,对新兴综合物流园工程实际施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关键技术和现场施工管理进行了研究。针对施工过程中,预应力筋的选用及钢束的张拉进行了分析;结合本工程中预应力结构的特点,考虑不同灌浆方案对于结构及施工的影响,并对其施工参数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该工程的预应力特点和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难点,总结了该工程的施工工艺方法、质量控制措施。对施工结果分析表明,相关施工技术的选取和参数的选用是可行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对今后类似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及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周嫚[5](2012)在《悬臂拼装曲线连续梁桥施工误差敏感性分析》文中指出悬臂拼装施工和悬臂浇筑方法促进了连续梁桥这种古老结构体系的发展。特别是预应力桥梁悬臂拼装的施工方法具有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机械化程度高等优越性,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高等级公路的修建、城市立交建设的需要以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使得曲线梁桥在我国被广泛采用,其中预应力连续曲线梁桥最为常见。悬臂拼装法在欧洲、日本、美国及前苏联等工业化国家一直应用很广,促使桥梁的施工朝着构件生产工厂化、结构装配化和施工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悬臂拼装法必然成为今后预应力桥梁主要施工方法之一。所以有必要对曲线预应力连续梁桥采用悬臂拼装的施工方法时的施工误差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本文以厦漳跨海大桥北汊南引桥第三联为依托,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利用空间有限元方法展开研究。分析曲线预应力连续梁桥结构特点和悬臂工艺要求;研究悬臂施工误差敏感性对结构的影响;利用midas建立实体模型,分析厦漳大桥北汊南引桥第三联5×70m的全桥内力;研究曲线梁桥悬臂施工误差中影响结构效应的主要因素及其最大限值。

郭正兴,罗斌[6](2011)在《大跨空间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大跨空间钢结构预应力施工方法和张拉装备》文中研究指明拉索施工是个系统工程,从分析、制作、安装到张拉必须保持一致性,其中以张拉为核心,分析、制作、安装和误差调整及相关索节点构造、索头形式、张拉装备等都必须服务于张拉。根据大量工程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拉索制作、安装和张拉的基本技术要求及相关施工工艺和张拉装备的创新,包括:拉索制作长度和调节量的确定,索体、锚具、调节装置和连接件的选配;安装和张拉对拉索制作的基本要求;平索和斜索的安装工艺;被动张拉技术的关键控制;主动索和被动索的确定原则等。

孙长军[7](2010)在《斜拉索施工及索力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斜拉桥作为由索塔、主梁、斜拉索三大受力构件组成的组合受力结构,其斜拉索起到实现主梁和索塔间荷载传递并将结构联结成结构整体的重要作用。斜拉桥的主要特点是:结构体系确定后,结构的恒载内力和线形完全由斜拉索索力决定。因此,斜拉索的高质量施工对于斜拉桥至关重要。由于斜拉桥属于高次超静定结构,且其施工一般采用分阶段施工方法,该过程属于典型的时变过程,为达到使实际成桥状态逼近设计目标状态的目的,必须对其进行施工控制。斜拉索张拉施工是斜拉桥建设和施工控制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在斜拉索张拉结构施工过程中,必须发展先进可靠的施工技术和方法,通过对于斜拉索张拉过程的科学控制,确保施工过程高质量、高效率推进,确保斜拉桥的实际成桥状态逼近设计目标状态。本文以广泛采用的平行钢丝拉索和平行钢绞线拉索为研究对象,对于斜拉索的施工工艺和索力测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别研究了斜拉索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以及索力控制在斜拉索施工中的重要作用。(2)分析了国内斜拉索常用的结构形式以及相应的施工方法,并通过对目前常用的两种斜拉索结构的研究,探讨适用于不同工程实际的施工工艺。(3)通过对两种斜拉索结构索力施加方法的研究分析,探讨在不同条件下索力控制中的最佳施工工艺。(4)通过对斜拉索索力检测方法的探讨,分别研究分析了:压力表测定法、压应力传感器法、振动频率法和磁通量法的基本原理。对传感器在索力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叙述;并对比分析了各种索力测量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作为一种新的索力测试方法,磁通量传感器在已有的索力监控测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可以对索力进行长期的监控。(5)通过对实际工程应用的分析,探讨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刘胜锋[8](2010)在《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徐变下挠分析》文中提出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是一个普遍现象。目前,随着桥梁运营时间的增长,跨中下挠值长期增长,并且难于收敛。结构的长期挠度实际值远大于设计值。在众多的引起桥梁跨中下挠的原因中,混凝土徐变的影响,由于计算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这方面的报道很少。在大部分的结构计算中只是基于二维杆系有限元模型,因此如何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进行考虑混凝土徐变的空间效应分析,十分有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混凝土徐变的计算理论及国内外计算模型,并做了计算模型的对比分析。以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虎门大桥辅航道桥为例,用MIDAS/Civil建立杆系有限元模型,分析徐变因素对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的跨中下挠的影响,并阐述徐变作用、预应力损失及梁体开裂的相互影响。最后,介绍了ABAQUS的徐变分析方法,用大型有限元通用软件ABAQUS建立一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实体模型。基于朱伯芳的徐变理论公式,用FORTRAN语言编写UMAT子程序—徐变程序。徐变模型涉及到的参数众多,由于没有试验的支持来确定材料参数,本文只考虑徐变可逆的情况,用ABAQUS调用UMAT子程序,计算徐变因素对梁体跨中挠度的影响。

梁南平[9](2010)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弯梁桥的预应力损失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道路和公路交通的发展,预应力曲线梁桥应用日益广泛,已经成为现代公路交通的重要桥型。与此同时,尽管在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方面已具备了较高的水平,但仍然存在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曲线梁桥还是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预应力的损失就是其中较为典型和突出的问题。由于水平曲率的存在,空间曲线预应力束的摩阻损失与规范计算的结果存在差异。本文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分析手段结合依托工程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总结了直梁桥和曲线梁桥的预应力损失计算方法,分析了曲线梁桥的结构计算原理及方法的实用性;然后以依托工程为研究背景,提出了间接测试预应力损失值的方法,分析了按规范计算的理论值与测试值差异的影响因素,包括设计参数、施工误差及测量误差等;根据测试结果排除部分影响因素,得到主要是曲线梁桥施工误差引起摩阻参数与规范取值差异;利用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建立模型,将试验桥梁不同曲率下变化进行摩阻参数敏感性分析,分析了各参数变化对损失计算结果的影响;最后,结合参数敏感性分析和现场测试结果,得到钢束预应力损失的摩阻参数(k、μ)值与桥梁的曲率半径有关。

孙磊[10](2011)在《PC连续刚构桥预应力盲区研究及相关布束优化》文中提出PC连续刚构桥以其整体性好,结构刚度大、行车舒适、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连续刚桥的大量修建,亦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由于设计缺陷造成的箱梁腹板预应力盲区的普遍出现,使得腹板出现了裂缝。本文针对现阶段大跨PC连续刚构桥中存在的典型预应力盲区展开分析,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验证了预应力盲区的存在,以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竖向预应力和纵向预应力进行了相关的优化配置,不仅使预应力盲区范围减少,而且改善了桥梁的受力性能。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该文介绍了连续刚构桥的几种典型的预应力盲区:腹板下弯束纵向间距较大,使得腹板0.39倍梁高范围内预应力无效;顶板预应力直线束在箱梁截面的下缘也会产生了一定的盲区;相邻竖向预应力筋之间,由于预应力的扩散作用,会产生盲区。②该文提出了竖向预应力筋倾斜布置的优化方案,通过相关理论的研究,当竖向预应力的倾角β取为不设腹板竖向筋时腹板主拉应力与水平轴方向夹角θ0时,预应力作用方向跟主拉应力方向一致,竖向筋的作用效率最高,也减小了相邻竖向筋间的应力盲区。③该文介绍了现今三种纵向预应力筋的布置方案,其中顶板直线束加竖向预应力束,并配以腹板下弯束的方案为最合理。并指出平面杆系的设计方法需配合局部实体分析,下弯束可以提高截面的抗剪能力,下弯半径根据梁高不同取69m,下弯点锚固在梁高H/2高度处较为合理。顶、底板纵向筋搭接处锚固位置应有适当间隔,纵向预应力布束还应减少预应力损失的影响。④该文提出了分段锚固纵向短束代替集中锚固的纵向长束的方案,该方案避免了长束预应力损失严重的问题,并增加了箱梁根部截面的预压应力,有效防止了预应力盲区的出现,并提高1/4L处截面的抗剪能力。

二、36φ~s5钢丝束两端镦头锚固预应力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6φ~s5钢丝束两端镦头锚固预应力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气囊扩孔扩大头锚索空腔形成机理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锚索扩孔发展现状及机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锚索及成孔方法
    2.1 锚索的分类及特点
        2.1.1 锚索的定义
        2.1.2 锚索的分类
        2.1.3 锚索的特点
        2.1.4 锚索锚固机理研究
    2.2 扩大头成孔方法的分类及特点
        2.2.1 机械扩孔
        2.2.2 爆炸扩孔
        2.2.3 水力扩孔
    2.3 扩大头锚索受力分析
        2.3.1 扩大头锚索的受力组成
        2.3.2 扩大头锚索的受力特征
    2.4 传统成孔方法与气囊成孔方法的对比分析
        2.4.1 传统成孔方法优缺点
        2.4.2 一种新型改进扩孔方法—气囊
    本章小结
3 气囊扩孔变形实验研究
    3.1 气囊扩孔实验前准备
    3.2 充气压力与膨胀体直径关系的实验研究
        3.2.1 无围压充气压力与膨胀体之间的关系
        3.2.2 有围压充气压力与膨胀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3.3 气囊扩孔实验分析
    本章小结
4 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4.1 气囊扩孔模型建立
        4.1.1 FLAC3D计算原理
    4.2 模型模拟
        4.2.1 FLAC计算模型确定
        4.2.2 模型的边界条件及模型模拟
        4.2.2.1 0.1MPa作用下的云图
        4.2.2.2 其它荷载作用下的云图
    4.3 模拟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设计及施工误差对桥梁预应力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病害典型案例
        1.1.1 国外案例
        1.1.2 国内案例
    1.2 病害原因分析
        1.2.1 下挠的原因
        1.2.2 裂缝产生的原因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预应力筋松弛损失的影响因素
    2.1 国内外对预应力筋松弛问题的看法
    2.2 松弛损失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2.2.1 松弛损失的定义
        2.2.2 松弛损失的影响因素
    2.3 松弛损失的计算公式
    2.4 初始应力对预应力钢筋松弛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应力施工误差对预应力筋初应力的影响
    3.1 预应力张拉施工规范
        3.1.1 梳编穿束
        3.1.2 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过程
        3.1.3 张拉过程控制
    3.2 预应力筋张拉过程存在的误差
        3.2.1 张拉力控制误差
        3.2.2 张拉伸长值测量误差
        3.2.3 同步控制误差
    3.3 传统的预应力筋张拉存在的质量隐患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均匀预应力筋束非线性松弛损失研究
    4.1 预应力筋锚固初应力实测数据及分布特性
        4.1.1 预应力筋锚固初应力的实测值
        4.1.2 预应力筋锚固初应力的分布特性研究
    4.2 实测预应力筋束松弛损失计算
    4.3 非均匀预应力筋束松弛损失计算误差的参数分析
    4.4 非均匀预应力筋束松弛损失误差的拟合估计及控制建议
        4.4.1 非均匀预应力筋束松弛损失误差的拟合估计
        4.4.2 非均匀预应力筋束松弛损失误差控制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均匀预应力筋松弛损失对连续刚构桥的影响
    5.1 工程实例及有限元模型介绍
        5.1.1 工程概况
        5.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1.3 有限元模型主要的计算参数
    5.2 模型的计算
        5.2.1 模型中预应力筋非均匀初应力的考虑
        5.2.2 模型的计算
    5.3 筋束初应力不均匀度对控制截面开裂弯矩 Mcr 及预应力度λ的影响
        5.3.1 开裂弯矩的概念
        5.3.2 不同松弛率下的开裂弯矩 Mcr
        5.3.3 不同松弛率下的预应力度
    5.4 筋束初应力不均匀度对控制截面边缘应力的影响
    5.5 预应力筋束不均匀度对成桥线形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非均匀预应力筋束的测控技术
    6.1 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验收
        6.1.1 检测频率
        6.1.2 检测标准
        6.1.3 检测内容
        6.1.4 补救措施
    6.2 梳编穿束系统
        6.2.1 梳编穿束系统的介绍
        6.2.2 梳编穿束的应用
    6.3 梳编穿束的应用实例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3)简支转连续梁桥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简支转连续梁桥发展现状
        1.1.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3 论文选题及意义
    1.2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结构动力特性研究
        1.2.2 结构计算理论及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1.2.3 后连续方法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简支转连续梁桥动力工作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动力工作性能评价指标
    2.3 车桥系统耦合振动响应计算方法
        2.3.1 车桥耦合振动理论分析
        2.3.2 桥梁分析样本的选取
        2.3.3 车辆样本的选取
    2.4 动力工作性能计算分析
        2.4.1 空心板桥动力工作性能计算
        2.4.2 T 梁桥动力工作性能计算
        2.4.3 箱梁桥动力工作性能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简支转连续梁桥结构计算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徐变效应计算理论研究
        3.2.1 徐变效应理论简介
        3.2.2 混凝土徐变计算方法研究
    3.3 温度效应计算理论研究
        3.3.1 温度效应理论介绍
        3.3.2 温度效应计算方法研究
    3.4 预应力效应计算理论研究
        3.4.1 预应力效应理论介绍
        3.4.2 预应力效应计算方法研究
    3.5 挠度及预拱度计算理论研究
        3.5.1 挠度及预拱度理论介绍
        3.5.2 挠度计算方法研究
        3.5.3 预拱度设置方法研究
        3.5.4 工程实例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简支转连续梁桥内力重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混凝土徐变次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4.2.1 徐变次效应分析
        4.2.2 影响因素分析
    4.3 温度次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温度次效应分析
        4.3.2 影响因素分析
    4.4 预应力次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4.4.1 预应力效应分析
        4.4.2 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简支转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预制梁时效性影响研究
        5.2.1 预制梁养护龄期影响
        5.2.2 预制梁静置时间影响
    5.3 接头处收缩变形差影响研究
        5.3.1 收缩变形差计算原理
        5.3.2 收缩变形差影响研究
    5.4 合拢温度影响研究
    5.5 合拢顺序研究
        5.5.1 计算模型的选取
        5.5.2 计算工况的制订
        5.5.3 工况计算结果
        5.5.4 计算结果分析
    5.6 临时支座拆除顺序研究
        5.6.1 计算工况的制订
        5.6.2 计算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简支转连续梁桥后连续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体外预应力接头的试验研究
        6.2.1 试验目的
        6.2.2 试验方案
        6.2.3 试验结果分析
    6.3 体外预应力接头的设计方法研究
        6.3.1 体外预应力接头的力学特点
        6.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6.3.3 体外束预应力效应的影响研究
        6.3.4 极限状态体外束应力计算方法
    6.4 试验桥
        6.4.1 试验桥概况
        6.4.2 试验桥设计
        6.4.3 试验桥荷载试验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及施工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预应力混凝土的产生和发展
    1.2 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理论
    1.3 现代预应力技术的发展方向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材料与机具设备
    2.1 预应力混凝土的材料
        2.1.1 预应力钢筋
        2.1.2 预应力钢材的特性
        2.1.3 预应力混凝土
    2.2 预应力施工的机具设备
        2.2.1 锚具、夹具与连接器的分类
        2.2.2 锚具、夹具与连接器工艺要求
第三章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主要施工技术简介
    3.1 先张法
    3.2 后张法
第四章 预应力工程施工技术控制难点和质量保证措施
    4.1 工程概况
    4.2 预应力结构材料的验收标准和质量要求:
        4.2.1 1860MPa 低松弛钢绞线
        4.2.2 无粘结钢绞线
        4.2.3 OVM15 型锚具
        4.2.4 镀锌波纹管
        4.2.5 水泥浆
    4.3 施工技术要求
    4.4 施工工序流程
    4.5 预应力筋的定位
    4.6 预应力筋的穿束
    4.7 预应力筋的张拉
        4.7.1 预应力钢束的张拉工艺
        4.7.2 钢束的张拉顺序
        4.7.3 张拉力控制程序
        4.7.4 钢束的控制张拉力值
        4.7.5 后浇带预应力筋施工
        4.7.6 预应力锚固安装和封堵
    4.8 灌浆
        4.8.1 孔道压力灌浆
    4.9 真空灌浆
        4.9.1 灌浆浆体配比设计及试验
    4.10 预应力施工的质量保证措施
        4.10.1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4.10.2 施工机具的质量控制
        4.10.3 施工的安全保证措施
        4.10.4 预应力施工与总体土建施工的配合
    4.11 施工资料要求
    4.12 施工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
致谢

(5)悬臂拼装曲线连续梁桥施工误差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预应力连续梁桥概述
        1.1.1 国外预应力连续梁桥发展
        1.1.2 国内预应力连续梁桥发展
    1.2 曲线梁桥分类及受力特点
        1.2.1 曲线梁桥的分类
        1.2.2 曲线梁桥的受力特点
    1.3 曲线梁桥理论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背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箱梁桥悬臂拼装施工及误差限制
    2.1 箱梁节段预制方法
        2.1.1 长线匹配法制梁
        2.1.2 短线匹配法制梁
    2.2 箱梁悬臂拼装施工概述
        2.2.1 悬臂拼装施工机械
        2.2.2 架桥机悬臂拼装施工原理
        2.2.3 悬臂拼装施工流程
        2.2.4 主要施工工艺
    2.3 工艺误差要求
        2.3.1 短线匹配法梁预制工艺误差要求
        2.3.2 短线匹配法拼接工艺误差要求
第三章 曲线预应力连续梁桥悬臂施工误差参数敏感性研究
    3.1 曲线预应力连续梁桥悬臂施工力学特性
        3.1.1 预应力体系与扭矩
        3.1.2 钢束布置对次内力的非线性影响
        3.1.3 预应力的损失
    3.2 施工误差差数的选择
    3.3 各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3.3.1 梁顶纵向正高差敏感性分析
        3.3.2 梁顶纵向负高差敏感性分析
        3.3.3 轴线水平偏差敏感性分析
        3.3.4 有效预应力不均匀度敏感性分析
        3.3.5 支座偏差敏感性分析
        3.3.6 横向转角偏差敏感性分析
第四章 依托工程及各主要施工误差参数限值计算与分析
    4.1 厦漳跨海大桥北汊南引桥第三联概况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全桥计算模型
        4.2.2 主要材料
        4.2.3 施工流程
        4.2.4 荷载
    4.3 全桥整体控制计算
        4.3.1 施工阶段主要计算成果
        4.3.2 运营阶段主要计算成果
    4.4 梁顶纵向正高差偏差限值
        4.4.1 混凝土法向最大压应力变化规律
        4.4.2 混凝土法向最大拉应力变化规律
        4.4.3 预应力钢束最大拉应力变化规律
        4.4.4 纵向高程偏差允许限值
        4.4.5 结论
    4.5 同截面各束不均匀度允许限值
        4.5.1 混凝土法向最大压应力变化规律
        4.5.2 混凝土法向最大拉应力变化规律
        4.5.3 预应力钢束最大拉应力变化规律
        4.5.4 纵向高程偏差允许限值
        4.5.5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6)大跨空间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大跨空间钢结构预应力施工方法和张拉装备(论文提纲范文)

1 拉索制作
    1.1 拉索构成
        1) 索体、锚具和连接件
        2) 调节装置
    1.2 拉索制作长度
    1.3 成盘运输
2 拉索安装
    2.1 拉索安装基本要求
    2.2 平索安装工艺
        2.2.1 两端牵引、多点提升的平索安装工艺
        2.2.2 设置轨道、一端牵引的平索安装工艺
    2.3 斜索安装工艺
        2.3.1 天轮循环法安装斜索
        2.3.2 一端牵引安装斜索
3 拉索张拉
    3.1 拉索张拉基本要求
    3.2 群索结构中拉索被动张拉技术
        3.2.1 拉索被动张拉技术的定义
        3.2.2 拉索被动张拉技术的关键控制
        3.2.3 主动索和被动索的确定原则
        1) 基本原则
        2) 合理选择主动索的原则
    3.3 拉索张拉装备的创新
4 结语

(7)斜拉索施工及索力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斜拉桥发展历史及现状
    1.3 斜拉索在斜拉桥中的应用
        1.3.1 斜拉索构造
        1.3.2 斜拉索布置
        1.3.3 斜拉索的锚固
        1.3.4 拉索的防腐
        1.3.5 斜拉索专用张拉设备
    1.4 斜拉索索力控制的技术发展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斜拉索构造及施工方法
    2.1 斜拉索构造
        2.1.1 PES冷铸镦头锚平行钢丝拉索
        2.1.2 夹片式群锚平行钢绞线拉索
        2.1.3 拉索构造特点
    2.2 斜拉索施工工艺
        2.2.1 PES冷铸镦头锚平行钢丝拉索施工工艺
        2.2.2 平行钢绞线拉索施工工艺
        2.2.3 斜拉索索力转换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斜拉索张拉
    3.1 PES冷铸镦头锚平行钢丝拉索
        3.1.1 张拉端牵引
        3.1.2 整体张拉
        3.1.3 无应力张拉控制方法
    3.2 平行钢绞线拉索
        3.2.1 控制均匀性的必要性
        3.2.2 单根循环张拉
        3.2.3 单根挂索预紧后整体张拉
        3.2.4 单根挂索张拉后整体张拉
        3.2.5 等张拉力法误差分析
        3.2.6 拉索张拉方式优化选择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斜拉索施工过程中的索力测量
    4.1 斜拉索施工过程中对索力测量方法的要求
    4.2 斜拉索索力测量方法
        4.2.1 压力表测定法
        4.2.2 压应力测力传感器测定法
        4.2.3 振动频率法
        4.2.4 磁通量法
    4.3 磁通量传感器的应用
        4.3.1 磁通量传感器在钢绞线拉索中安装方法及传感器研制
        4.3.2 磁通量传感器性能研究
    4.4 索力检测方案的优化选择
        4.4.1 压力表测定法
        4.4.2 压应力测力传感器测定法
        4.4.3 振动频率法
        4.4.4 磁通量法
        4.4.5 测量方法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例分析
    5.1 广州东沙大桥
    5.2 宜宾长江大桥
    5.3 广东西江特大桥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所进行的科研项目和论文发表情况
个人工程经历

(8)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徐变下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的发展状况
    1.2 徐变对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的研究意义
        1.2.1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和徐变的关系
        1.2.2 国内外徐变研究历史和动态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混凝土徐变的基础理论
    2.1 混凝土徐变的基本概念
    2.2 混凝土徐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2.2.1 影响混凝土徐变的内部因素
        2.2.2 影响混凝土徐变的外部因素
    2.3 混凝土的徐变机理
        2.3.1 粘塑性理论
        2.3.2 渗出理论
        2.3.3 粘性流动理论
        2.3.4 塑性流动理论
        2.3.5 微裂缝理论
        2.3.6 内力平衡理论
    2.4 混凝土徐变恢复
    2.5 混凝土的应力松弛
    2.6 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徐变计算理论及预测模型
    3.1 混凝土徐变计算理论
        3.1.1 有效模量法
        3.1.2 老化理论
        3.1.3 弹性徐变理论
        3.1.4 弹性老化理论
        3.1.5 继效流动理论
        3.1.6 龄期调整有效模量法
    3.2 混凝土徐变计算模型
        3.2.1 CEB-FIP 徐变模型
        3.2.2 ACI 209 徐变模型
        3.2.3 B-P 徐变模型
        3.2.4 G-Z 模型和GL2000 模型
        3.2.5 中国建科院模型(1986)
    3.3 混凝土徐变模型的比较
    3.4 小结
第四章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成因分析
    4.1 预应力损失
        4.1.1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发展概况
        4.1.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弹性分析基本原理
        4.1.3 预应力损失的计算
    4.2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的原因
        4.2.1 预应力损失对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的影响
        4.2.2 徐变对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的影响
        4.2.3 箱梁开裂对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的影响
    4.3 虎门大桥辅航道桥建模分析
        4.3.1 虎门大桥辅航道桥设计概况
        4.3.2 虎门大桥辅航道桥计算模型的建立
        4.3.3 虎门大桥辅航道桥计算模型的计算分析
    4.4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问题探讨
    4.5 小结
第五章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分析
    5.1 ABAQUS 软件介绍及应用
        5.1.1 ABAQUS 软件介绍
        5.1.2 ABAQUS 用户子程序UMAT
    5.2 有限元分析方法在钢筋混凝土中的应用
        5.2.1 均质材料有限元分析的一般方法
        5.2.2 钢筋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的特殊问题
    5.3 ABAQUS 徐变分析方法
        5.3.1 混凝土结构的徐变应力分析
        5.3.2 用FORTRAN 编写ABAQUS 子程序UMAT
    5.4 桥梁模型的建立
        5.4.1 模型的规划
        5.4.2 模型的实现及单元属性
        5.4.3 预应力筋的处理
        5.4.4 模型荷载的施加
        5.4.5 模型的计算
    5.5 运营期混凝土徐变对梁体变形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弯梁桥的预应力损失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及现状
    1.3 预应力损失的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2.1 概述
    2.2 预应力筋与管道壁间摩擦引起的应力损失
        2.2.1 直桥摩阻预应力损失
        2.2.2 弯桥摩阻预应力损失
        2.2.3 多波段曲线预应力筋摩阻损失计算
    2.3 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
    2.4 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
    2.5 钢束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
    2.6 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
    2.7 预应力损失值的组合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弯桥计算方法
    3.1 弯桥结构计算原理
        3.1.1 弯桥的力学特性
        3.1.2 曲线梁的弯扭耦合效应
    3.2 弯桥结构计算的方法
        3.2.1 数值计算方法概述
        3.2.2 空间梁单元理论
        3.2.3 预应力等效荷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依托工程实测应力分析
    4.1 工程概况
        4.1.1 工程资料
        4.1.2 桥梁设计标准
        4.1.3 主要技术规范
    4.2 工程试验
        4.2.1 试验内容
        4.2.2 试验传感器
        4.2.3 试验步骤
        4.2.4 测试数据
    4.3 预应力混凝土梁桥计算模型
        4.3.1 单元的选取及划分单元的原则
        4.3.2 模型的建立
        4.3.3 直梁桥与弯梁桥模型计算
    4.4 试验与理论计算数据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摩阻参数影响分析
    5.1 预应力损失影响参数
    5.2 曲率半径及摩阻参数分析
        5.2.1 曲率半径对损失的影响
        5.2.2 管道偏差系数k 对损失的影响
        5.2.3 管道摩阻系数μ对损失的影响
    5.3 依托工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西岸单幅直引桥应力测试原始数据
    附录2 东岸左幅弯引桥应力测试原始数据
    附录3 东岸右幅弯引桥应力测试原始数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10)PC连续刚构桥预应力盲区研究及相关布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C 连续刚构桥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1.1 PC 连续刚构桥的发展现状
        1.1.2 PC 连续刚构桥的特点
        1.1.3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 大跨 PC 连续刚构桥预应力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PC 连续刚构桥箱梁预应力盲区研究现状及分析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PC 连续刚构桥计算理论和分析方法
    2.1 PC 连续箱梁桥的一般构造要求
        2.1.1 主梁截面形式
        2.1.2 预应力钢筋布置
    2.2 预应力效应的计算理论
    2.3 预应力箱梁桥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C 连续刚构桥典型预应力盲区数值仿真分析
    3.1 MIDAS/FEA 简介
        3.1.1 MIDAS/FEA 主要特点
        3.1.2 MIDAS/FEA 在预应力桥梁分析的优势
        3.1.3 MIDAS/FEA 单元介绍
    3.2 两种典型预应力盲区的数值模拟分析
        3.2.1 采用直线型布束的预应力盲区数值模拟分析
        3.2.2 竖向预应力筋的预应力盲区数值模拟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预应力盲区的竖向预应力分析及优化
    4.1 概述
    4.2 竖向预应力对主拉应力的作用
    4.3 竖向预应力损失及对预应力盲区分布影响
    4.4 竖向预应力损失实桥测试实验
        4.4.1 实验设计
        4.4.2 竖向预应力损失测试结果
    4.5 基于预应力盲区的竖向预应力优化配置
        4.5.1 竖向预应力的优化措施现状
        4.5.2 竖向预应力钢筋倾斜布置优化理论
        4.5.3 竖向预应力钢筋倾斜布置实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预应力盲区的纵向预应力分析和优化
    5.1 PC 连续刚构桥纵向预应力布置方案介绍
        5.1.1 纵向预应力布置概况
        5.1.2 不同布束方案比较
    5.2 纵向预应力束配筋的理论依据及探讨
        5.2.1 直线式配束方案的理论依据及合理性分析
        5.2.2 纵向预应力配束方案的探讨
    5.3 纵向预应力布筋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5.3.1 平面杆系设计方法对预应力盲区产生的影响
        5.3.2 腹板下弯束布置及对预应力盲区影响
        5.3.3 预应力损失对纵向预应力配束方案的影响
        5.3.4 顶底板纵向搭接问题
    5.4 纵向预应力筋的优化布置方案
        5.4.1 纵向预应力优化方案介绍
        5.4.2 纵向预应力优化方案的有限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36φ~s5钢丝束两端镦头锚固预应力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囊扩孔扩大头锚索空腔形成机理及实验研究[D]. 陈征征. 安徽理工大学, 2015(08)
  • [2]设计及施工误差对桥梁预应力效果的影响研究[D]. 于丛丛.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1)
  • [3]简支转连续梁桥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D]. 盛可鉴.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2)
  • [4]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及施工管理[D]. 李彦林. 长安大学, 2012(07)
  • [5]悬臂拼装曲线连续梁桥施工误差敏感性分析[D]. 周嫚.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4)
  • [6]大跨空间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大跨空间钢结构预应力施工方法和张拉装备[J]. 郭正兴,罗斌. 施工技术, 2011(11)
  • [7]斜拉索施工及索力控制技术研究[D]. 孙长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5)
  • [8]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徐变下挠分析[D]. 刘胜锋. 重庆交通大学, 2010(12)
  • [9]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弯梁桥的预应力损失试验研究[D]. 梁南平. 重庆交通大学, 2010(12)
  • [10]PC连续刚构桥预应力盲区研究及相关布束优化[D]. 孙磊.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36φ~s5钢丝束两端镦粗头预应力锚固施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