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速公路安全行车知识(二)(论文文献综述)
刘曌[1](2020)在《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动态限速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吉林省高速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目前全省高速通车里程已达到3582公里,预计到2020年通车里程达到4000公里以上。每当恶劣天气发生时,高速公路上如何确保行车安全就成为关注的重点。恶劣天气不仅影响驾驶员的行车视线,还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尤其是冬季常见的冰雪天气,高速公路上还会出现因降温导致的“黑冰”,这种路面异常湿滑,如果按照规定的限速值行驶,一旦操作不当后果不堪设想;如果降速缓慢行驶,又会扰乱路面的行车秩序从而产生新的安全隐患。为确保百姓安全出行,降低事故发生率,封闭道路这一管制措施成了目前交通管理者应对恶劣天气的“良策”。然而,当高速公路因恶劣天气封闭后,并不能阻止人们出行。有出行需要的车辆会选择路况条件更为复杂的国道、省道等低等级公路。在这种情况下,这类公路无论是路况条件、道路通行能力还是应急救援保障能力都无法与高速公路相提并论。大量的交通事故、惨烈的事故现场向管理者发出了血的责问,这也促使人们要进一步反思:能否通过优化管理模式,寻找到既能够满足百姓安全出行又能够有效管理的平衡点,在不浪费道路资源的前提下,预防并减少交通事故,最大限度的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使出行者和管理者间双赢。目前,为有效应对恶劣天气给高速公路管理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研发动态限速管理系统、增设动态限速标志来限定恶劣天气下车辆最高行驶速度,在不封路的情况下,利用动态限速系统诱导交通已成为可能。随着智能交通理念和技术的日益完善,高速公路智能化已成为高速公路发展的趋势,与以往的高速公路管理相比,高速公路智能化可以在有限的交通供给能力下合理控制、分配交通,这种现代的管理方式已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治理高速公路交通问题的首选途径。需要指出的是,恶劣天气下高速公路实现动态限速管理这一措施看似是道路秩序管理中应用的一个辅助手段,无需大费周章的细致研讨,但实际上,这一措施从前期投入、中期实施、后期应用都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完成,所涉及的行政主体内部间小到单位的管理安排、人事调整,大到国家的改革趋势都影响着这一措施的落地,在“牵一发,动全身”的现状下讨论吉林省是否能够实现这个管理目标时,就要对所涉及到的管理主体现状进行细致分析,存在哪些问题,依据详细准确的理论数据和详实案例,去论证这一措施的可行性和应用性。有鉴于此,本文根据高速公路动态速度控制方法及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吉林省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针对恶劣天气下高速公路管理所涉及的部分理论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恶劣天气条件下吉林省高速公路实现动态限速管理的必要性,聚焦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现状,分析现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应吉林省高速公路的管理对策,使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的安全保障、运营管理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过渡升华,从而达到恶劣天气条件下减少封闭频次、提高通行能力、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的目的,并为提升恶劣天气条件下我国高速公路运行安全整体水平提供现实参考。
吴金媚[2](2018)在《海南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海南的高速公路经过20多年的建设,截止2017年初通车总里程795公里,成为我省道路交通运输主要的骨架通道。再过几年,海南中部的一纵一横高速公路建成之后将构筑起“田”字型高速公路网。通车总里程将增至1160公里,构成“2小时交通圈”,为海南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随着海南高速公路伤亡事故的增加、节假日交通拥堵严重、道路安全设施不完善、现场纠违难度大与交通管理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交通部门在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工作中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面对复杂的道路交通现状,如何提高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科学化,协调好人、车、路及管理部门的关系,提升新形势下的道路交通治理水平、满足老百姓出行安全需求,是一个迫切给予高度重视的课题。当前海南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模式落后、管理过程效率低下、交通违法纠违难度大、应急救援力量薄弱、交通安全隐患突出、交通科技信息化和应用水平低、部门协调难度大、交通参与者素质较低、交通安全意识不强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了影响海南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论文从选题背景出发,基于协同治理视角分析海南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问题,采取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综合运用交通安全管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全面分析了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即:法律法规不健全、交通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交通安全应急处置机制落后,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运用协同治理理论提升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现实诉求。最后,着重从整合构建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社会组织、市场、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模式,从改进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完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快高速公路信息化和科技发展,实现信息共享、强化公众社会治理的主体意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作用等五个方面探讨出解决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的新思路,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陈泽[3](2017)在《高速公路长大隧道与连续上下坡组合路段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的逐渐增加,山区高速公路越来越多的出现长大隧道进出口两端接连续的上、下坡路的线形,其事故率远高于其他路段,且长大隧道内及连续下坡路段一旦发生事故,易造成二次事故,导致更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因此,针对现有高速公路长大隧道与连续上下坡组合路段,亟待采取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以提高长大隧道内及前后连续上下坡路段的交通安全水平。论文选取四条典型高速公路长大隧道与连续上下坡组合路段,通过统计组合路段历年来发生的交通事故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形态分布及原因分布规律和在不同天气下组合路段的交通事故分布规律,分析了组合路段的安全特性,并研究了组合路段运行速度与交通事故的关系,为组合路段事故机理分析提供了依据。基于组合路段事故分布规律及安全特性分析,从“人-车-路-环境”多因素联合作用角度出发,将组合路段分为连续上坡段、隧道出入口段、隧道段、连续下坡段,综合分析了驾驶人、车辆、道路、环境等因素对高速公路长大隧道与连续上下坡组合路段事故的影响机理,为组合路段采取针对性的安全保障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在分析组合路段交通事故机理的基础上,分别从道路交通条件、速度管理、景观条件、二次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驾驶人管理及教育、车辆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组合路段的安全保障措施,提高高速公路长大隧道与连续上下坡组合路段的安全水平。工程实例应用已验证了论文中所提出的安全保障措施的有效性。
郭平[4](2016)在《高速公路团雾预警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和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问题也日渐显着。大雾天气尤其是团雾天气,更以其流动性、突发性给高速公路使用者带来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研究团雾预警系统和团雾路段的安全保障技术,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通过研究团雾形成的原因、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了团雾区高速公路的事故发生过程和特点,认清了团雾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危害,为下一步团雾预警和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支持。通过对大气能见度计算理论的分析,阐述了数字摄像法检测能见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CCD数字摄像采集道路气象信息和DSP图像处理的团雾预警系统,进行了系统总体设计、硬件和软件设计。团雾预警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以TMS320C6713型DSP芯片为核心,分设图像采集、图像处理、无线传输、信息发布等功能模块。该系统克服了传统团雾预警系统造价昂贵、数据采样少、警示效果不明显的缺点,满足了高速公路方便、快捷、安全的需求。在通过分析团雾成因、特征及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高速公路团雾安全保障技术,包括高速公路团雾交通安全系统、高速公路团雾区交通管理措施和高速公路团雾天气应急救援系统。
白学平[5](2015)在《高速公路安全设施适用性评价及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各类基础设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作为交通运行基础的公路设施更是广泛的开展建设,这些不断出现的高速公路为人民的交通出行、地区间的经济往来、社会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一条安全、舒适、高效、快捷的通道。交通安全设施主要包括标志标线、护栏、视线诱导设施及信息管理设备等,是高速公路安全运营的的硬件保障。高速公路受地质地形等原因的制约,行车安全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因此需特别重视交通安全设施的适用性。为了能够有效的发挥高速公路的功能,保障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保护高速公路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对道路的安全设施进行重视和优化。在现场调研及查阅大量参考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法、演绎法、数值仿真实验等方法,从人员、车辆、道路、环境等方面分析了青海省高速公路运营期间交通事故的特征及产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并分析安全设施的适用性应用现状,系统研究了交通安全设施与交通安全事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确定道路设施安全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逐一层次分解分析法对西北某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状况及安全设施适用性进行评价,从而建立高速公路安全设施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西北地区青海省高速公路为例,分析该省高速公路路段交通事故产生特点及原因及其差异性,因而对不同安全设施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并提出交通安全设施改善与保障技术研究。研发了一直实用新型的柔性桥梁缓冲消能型的防撞装置,对保障桥梁结构、行车安全与舒适性均有较大的改善。并具体到青海省茶格高速公路安全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提供该高速公路的运营安全性。研究结论对面向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运营的交通设施设计、管理、维护与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对延长高速公路使用寿命、加强山区高速公路运行安全、减少事故发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颖君[6](2015)在《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里程数不断增加,我国高速公路实现了持续、快速和有序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一般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车速高,通行能力大、全封闭、汽车专用、行车安全的优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出行快、稳、便捷、安全的期望越来越高,高速公路成为交通参与者主要的出行方式。但是由于高速公路车速快、流量大、天气状况和地理环境差异大、现场纠违难度大等特点,造成高速公路道路交通安全保障有限,开展高速公路道路安全研究日趋重要。本文主要从我国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的现状入手,对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从法规建设、制度因素、人们的交通观念等查找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车辆、道路、恶劣天气下交通管理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改善。
林荣团[7](2014)在《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故及预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多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快速发展。在高速公路给人们出行带来便利高效的同时,引发的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特别是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故的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较大损失,同时给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高速公路所发生的事故形态中,无论是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尾随相撞事故所占的比例均是最大的,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我国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故进行研究,以减少尾随相撞事故的发生,提高我国高速公路的安全水平与服务质量。在对浙江省高速公路典型路段尾随相撞事故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尾随相撞事故特点、事故机理、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运动学的角度对汽车跟驰和制动的过程进行分析,建立了高速公路最小安全车距模型,提出了设计阶段基于运行速度的尾随相撞风险评估模型。在分析我国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故预防现状的基础上,宏观上提出了以驾驶人为重点的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故防治三道防线控制体系;微观上从人、车、路、气候条件、管理、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尾随相撞事故预防性对策措施,对最大限度的减少我国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陈建国[8](2013)在《高速公路大型枢纽交通事故预防对策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大型枢纽交通事故多发,原因有人的因素、道路环境因素、车辆因素等,预防对策包括深化部门协作,优化道路设施;用好《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等"新武器";大力宣传安全行车知识,提高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从生产、检验、查处等环节入手,提高车辆防撞性能。
刘会芳[9](2013)在《高速公路事故易发点段综合整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与飞速发展,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因地形条件限制,我国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及平纵线形组合路段较多、桥隧比例较大,加上车辆超速等原因容易形成事故易发点段,导致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对事故易发点段进行综合治理改善技术与措施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在分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易发点段道路、交通及事故特性的基础上,从交通工程角度出发,对高速公路事故易发点段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组织优化与管理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对高速公路事故易发点段道路特性、交通特性、事故特性及诱发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为实施改善对策提供了思路;其次,在总结分析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类型及功能特点的基础上,对事故易发点段从“视线诱导”、“危险预告”、“强制减速”和“安全防护”四个层次对事故易发点段提出安全设施设置优化方案,并针对长大下坡、隧道、平纵线形组合、互通立交等常见的事故易发点段提出了具体的安全设施改善对策;再次,基于交通组织优化思想与原则,结合事故易发点段货车交通流运行特点,从客货分流交通组织、车速组织方面对高速公路事故易发点段交通组织方式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改善措施;最后,从加大对人的安全教育力度、提高车辆安全性能、加强车辆超载超限治理、提高道路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事故预测准确度以及完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体系等长效机制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及意见,系统全面的对事故易发点段提出安全改善。
莫振龙[10](2013)在《不利气候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不利气候与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关系非常密切,从能见度、路面附着系数等方面分析了雨、雾、冰雪等不利天气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不利气候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措施。
二、高速公路安全行车知识(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公路安全行车知识(二)(论文提纲范文)
(1)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动态限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 恶劣天气的界定 |
(二) 高速公路管理相关概念 |
(三) 气象能见度测量理论及方法 |
(四) 其他限速理论基础及方法 |
(五) 公共管理学理论 |
二、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动态限速管理的必要性 |
(一) 高速公路公共属性的要求 |
(二) 高速公路债务风险的要求 |
(三)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
三、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现状 |
(一)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现状 |
(二) 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现状 |
(三) 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措施 |
四、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成因 |
(一) 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中存在问题 |
(二) 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中问题成因 |
五、恶劣天气下国内外高速公路动态限速管理经验 |
(一) 国内经验 |
(二) 国外经验 |
(三) 国内外经验启示 |
六、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动态限速管理对策 |
(一) 加速改革转型应对主动预防 |
(二) 加快投入路面科技设施建设 |
(三) 加强对大数据分析预警研判 |
(四) 加深合作风险隐患协同共治 |
(五) 加大宣传普及动态限速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海南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创新点 |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 相关概念 |
1. 高速公路 |
2.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 |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 交通安全管理理论 |
2. 协同治理理论 |
三、海南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问题与根源 |
(一) 海南高速公路交通及安全管理现状 |
1. 海南高速公路交通现状 |
2. 海南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现状 |
3. 海南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现状 |
(二) 海南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交警部门交通安全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效率低 |
2. 严重缺乏执法场所,交通违法纠违难度大 |
3. 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力量薄弱,救援装备落后 |
4. 高速公路交通科技信息化和应用水平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 |
5. 部门协调难度大,未形成工作合力 |
6. 交通参与者素质较低、交通安全意识不强 |
(三) 制约海南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问题根源 |
1.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 |
2.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 |
3.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机制落后 |
4.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 |
四、海南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对协同治理的诉求 |
(一) 复杂的交通安全形势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诉求 |
(二) “一脚油门踩到底”通行模式下的交通安全管理执法困难的现实诉求 |
(三) 部门协调难度大,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模式落后的现实诉求 |
(四) 社会组织力量薄弱,社会公众参与度不够的现实诉求 |
(五)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与实现资源共享的现实诉求 |
五、基于协同治理视角分析改进海南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 |
(一) 美国高速公路管理经验 |
(二) 美国高速公路管理经验对海南的启示 |
(三) 改进海南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 |
1. 完善海南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建立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
2. 加快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硬件设施的建设,搭建协同治理平台 |
3. 将高速公路信息化和科技发展作为协同治理的基础,实现信息共享 |
4. 强化公众社会治理的主体意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高速公路长大隧道与连续上下坡组合路段安全保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组合路段事故分布规律及安全特性分析 |
2.1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与连续上下坡组合路段界定 |
2.2 组合路段概况及事故情况综述 |
2.2.1 甬台温高速公路K1625+500~K1629+000 段 |
2.2.2 G1513温丽高速公路K110+078~K115+200 段 |
2.2.3 S33龙丽高速公路K84+510~K93+532 段 |
2.2.4 G25长深高速公路(金丽高速公路)K2573~K2580段 |
2.3 组合路段事故分布规律及安全特性 |
2.3.1 交通事故时间分布规律及安全特性 |
2.3.2 交通事故空间分布规律及安全特性 |
2.3.3 交通事故形态分布规律及安全特性 |
2.3.4 交通事故原因分布规律及安全特性 |
2.3.5 在不同天气下交通事故分布规律及安全特性 |
2.4 组合路段运行速度与事故的关系 |
2.4.1 速度调查 |
2.4.2 速度实测及统计 |
2.4.3 实测速度与交通安全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组合路段事故机理分析 |
3.1 连续上坡路段事故机理分析 |
3.1.1 驾驶人在连续上坡路段的驾驶行为及事故机理分析 |
3.1.2 连续上坡路段车辆性能及事故机理分析 |
3.1.3 连续上坡路段驾驶人疲劳驾驶现象及事故机理分析 |
3.1.4 连续上坡路段的视距及事故机理分析 |
3.2 隧道出入口路段事故机理分析 |
3.2.1 隧道出入口路段驾驶人的驾驶行为、心生理变化及事故机理分析 |
3.2.2 隧道出入口路段路面防滑性能、天气条件及事故机理分析 |
3.3 隧道路段事故机理分析 |
3.3.1 隧道路段驾驶人心生理变化及事故机理分析 |
3.3.2 隧道路段环境、路面性能及事故机理分析 |
3.4 连续下坡路段事故机理分析 |
3.4.1 连续下坡路段驾驶人心生理变化及事故机理分析 |
3.4.2 连续下坡路段车辆性能及事故机理分析 |
3.4.3 连续下坡路段路面性能及事故机理分析 |
3.4.4 连续下坡路段视距及事故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组合路段安全保障技术及实例应用 |
4.1 组合路段道路交通条件改善 |
4.1.1 路面性能改善 |
4.1.2 组合路段标志、标线优化 |
4.1.3 交通安全设施改善 |
4.1.4 合理设置避险车道 |
4.1.5 合理设置客货分离 |
4.1.6 合理设置爬坡车道 |
4.2 组合路段车速管理对策 |
4.2.1 减速标线 |
4.2.2 限速措施 |
4.3 组合路段景观条件改善 |
4.3.1 组合路段道路两侧景观改善 |
4.3.2 组合路段中央分隔带景观改善 |
4.3.3 组合路段隧道路段景观改善 |
4.4 组合路段二次事故预防 |
4.4.1 组合路段事故信息获取 |
4.4.2 组合路段交通事故现场处理方式 |
4.4.3 组合路段事故条件下信息发布 |
4.4.4 组合路段事故条件下的交通诱导与控制 |
4.5 组合路段应急救援 |
4.5.1 组合路段应急救援目标 |
4.5.2 组合路段应急救援机构组成 |
4.5.3 组合路段应急救援预案 |
4.5.4 组合路段应急救援行动 |
4.6 加强驾驶人的教育及管理 |
4.6.1 强化机动车驾驶人的准入和强制退出机制 |
4.6.2 加强驾驶人安全教育活动 |
4.6.3 加强社会监督 |
4.6.4 疲劳驾驶的管理 |
4.7 对组合路段过往车辆进行管理 |
4.7.1 车辆超载、超限、超员管理 |
4.7.2 车辆性能检查 |
4.8 实例应用 |
4.8.1 车辆管理措施 |
4.8.2 道路交通条件改善 |
4.8.3 速度管理措施 |
4.9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成果 |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速公路团雾预警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3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团雾的成因、特征及危害 |
2.1 团雾交通事故实例 |
2.2 团雾的成因 |
2.3 团雾的特征 |
2.4 团雾形成的气象条件 |
2.5 团雾引发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分析 |
2.5.1 团雾引发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特点 |
2.5.2 团雾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主要表现 |
2.5.3 团雾引发交通事故的过程分析 |
2.6 团雾对交通安全的危害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团雾预警系统设计 |
3.1 摄像法能见度检测方法 |
3.1.1 能见度 |
3.1.2 Koschmieder定律 |
3.1.3 摄像法测量能见度公式 |
3.2 雾天限速值 |
3.3 团雾预警系统设计 |
3.3.1 系统布设位置、密度设计 |
3.3.2 系统总体设计 |
3.3.3 系统芯片介绍及硬件设计 |
3.3.4 系统软件设计 |
3.3.5 系统调试 |
3.3.6 系统分析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团雾区安全保障技术 |
4.1 高速公路团雾交通安全系统 |
4.1.1 团雾预报检测系统 |
4.1.2 交通监视控制系统 |
4.1.3 轮廓指示 |
4.2 高速公路团雾区交通管理措施 |
4.2.1 雾区交通组织措施 |
4.2.2 雾天高速公路安全行车保障措施 |
4.2.3 雾区交通安全保障设施 |
4.2.4 确保雾区交通安全管理实施的建议 |
4.3 雾天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管理现状及相关措施 |
4.3.1 我国雾天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管理现状 |
4.3.2 高速公路与应急救援的特征 |
4.3.3 雾天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的主要措施 |
4.3.4 江西省高速公路雾天交通管理应急预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高速公路安全设施适用性评价及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山区高速公路安全设施适应性评价体系 |
2.1 安全设施适用性影响因素 |
2.1.1 人的因素 |
2.1.2 车辆的影响 |
2.1.3 道路因素 |
2.1.4 气候条件 |
2.1.5 交通管理因素 |
2.2 交通安全设施存在的问题 |
2.2.1 标志 |
2.2.2 标线 |
2.2.3 护栏 |
2.2.4 视线诱导设施 |
2.3 交通设施适用性评价体系 |
2.3.1 高速公路标志评价内容 |
2.3.2 高速公路标线评价内容 |
2.3.3 安全护栏评价内容 |
2.3.4 高速公路视线诱导设施评价内容 |
2.3.5 高速公路防眩设施评价内容 |
2.3.6 高速公路隔离设施评价内容 |
2.3.7 高速公路其他道路保障设施评价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海省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点及设施适用性分析 |
3.1 总体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特点分析 |
3.2 高速公路交通致灾机理分析 |
3.3 各路段交通事故特点与交通安全设施适应性分析 |
3.3.1 连续下坡路段交通事故特点 |
3.3.2 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设施适应性分析 |
3.3.3 连续上坡路段交通事故分析 |
3.3.4 平直路段交通事故特点与适用性分析 |
3.3.5 隧道群及长隧道交通事故特点与适用性分析 |
3.3.6 桥隧连接段交通事故特点与适用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青海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改进措施及实例应用 |
4.1 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改进措施 |
4.1.1 加大超载治理力度 |
4.1.2 加大速度控制力度 |
4.1.3 可变信息标志 |
4.1.4 越界提醒 |
4.1.5 加强护栏 |
4.1.6 增设制动器检查站 |
4.1.7 设置停车检修区 |
4.1.8 增设避险车道 |
4.2 连续上坡路段交通安全设施改进 |
4.2.1 加强交通标志的设置 |
4.2.2 速度控制措施 |
4.3 平直路段交通安全设施改进 |
4.3.1 加强标志标线的设置 |
4.3.2 提高波形梁护栏等级 |
4.3.3 加强视线诱导设施 |
4.4 隧道群及长隧道交通安全设施改进 |
4.5 桥隧连接段交通设施改进 |
4.6 消能缓冲防撞墙的研发 |
4.6.1 技术背景 |
4.6.2 内容 |
4.6.3 实施方式 |
4.7 茶格高速公路安全设施优化研究 |
4.7.1 安全设施存在的问题分析 |
4.7.2 优化措施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比较分析法 |
一、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概述 |
(一)我国高速公路的定义与特点 |
1.高速公路的定义 |
2.高速公路的特点 |
(二)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1.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现状 |
2.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具体因素 |
(三)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内容 |
二、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问题 |
1.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理念较为薄弱 |
2.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各部门合力不够 |
3.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中交通违法行为纠处难度大 |
(二)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1.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
2.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责不清 |
3.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 |
三、国外发达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特点及启示 |
(一)国外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管理的特点 |
1.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特点 |
2.日本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特点 |
(二)国外发达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
四、完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分析 |
(一)交通参与者及车辆的安全管理 |
(二)高速公路道路的安全设施、隐患排查管理 |
(三)恶劣天气下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
(四)加强高速公路夜间交通安全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7)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故及预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故研究 |
2.1 尾随相撞事故的定义 |
2.2 典型路段的尾随相撞事故统计分析 |
2.2.1 概述 |
2.2.2 交通事故的综述 |
2.2.3 尾随相撞事故的时间分布 |
2.2.4 尾随相撞事故的空间分布 |
2.2.5 尾随相撞事故的原因分布 |
2.2.6 尾随相撞事故原因的综合分析 |
2.3 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故的特点 |
2.4 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的分类 |
2.5 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的机理 |
2.5.1 车速破坏条件 |
2.5.2 间距破坏条件 |
2.6 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故的影响因素 |
2.6.1 驾驶人因素 |
2.6.2 车辆的因素 |
2.6.3 道路交通条件 |
2.6.4 气候条件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尾随相撞最小安全车距模型 |
3.1 高速公路最小安全车距的定义 |
3.2 高速公路最小安全车距分析 |
3.3 高速公路最小安全车距模型的建立 |
3.3.1 车辆制动减速过程分析 |
3.3.2 后车 B 制动距离的计算 |
3.3.3 前车 A 制动距离的计算 |
3.3.4 最小安全车距的确定 |
3.4 模型参数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故预防技术 |
4.1 我国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故预防现状分析 |
4.1.1 事故系统预防缺乏 |
4.1.2 事故防范力度不足 |
4.1.3 事故处理方式落后 |
4.2 建立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故防治三道防线体系 |
4.2.1 交通事故防治三道防线理论 |
4.2.2 三道防线的预防目标及实现途径 |
4.2.3 三道防线控制体系 |
4.3 基于运行速度的拟建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故风险评价技术 |
4.3.1 拟建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故研究思路 |
4.3.2 拟建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故风险评价模型 |
4.3.3 模型的应用及意义 |
4.3.4 案例分析 |
4.4 我国在役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故预防对策 |
4.4.1 驾驶人方面 |
4.4.2 车辆方面 |
4.4.3 道路交通条件方面 |
4.4.4 气候条件方面 |
4.4.5 其他方面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高速公路大型枢纽交通事故预防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型枢纽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
(一) 人的因素。 |
1. 交通参与者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普遍偏低。 |
2. 驾驶人不良习惯妨碍视觉、听觉的感知。 |
3. 驾驶人行车心理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
(二) 道路环境的因素。 |
1. 指路体系不够完善。 |
2. 减速措施缺失。 |
3. 亮化设施偏少。 |
4. 威慑设施缺失。 |
5. 设计存在不足。 |
(三) 车辆的因素。 |
1. 客车。 |
2. 货车。 |
二、大型枢纽交通事故的预防对策 |
(一) 深化部门协作, 优化道路设施。 |
1. 指路体系方面。 |
2. 减速措施方面。 |
3. 亮化设施方面。 |
4. 威慑设施方面。 |
5. 设计方面。 |
(二) 用好“新武器”, 打好“新战役”。 |
(三) 大力宣传安全行车知识, 提高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 |
(四) 从生产、检验、查处等环节入手, 全方位提高车辆防撞性能。 |
1. 生产环节。 |
2. 检验环节。 |
3. 查处环节。 |
(9)高速公路事故易发点段综合整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现状 |
1.1.2 我国高速公路安全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事故易发点段理论分析 |
2.1 事故易发点段鉴别及事故特征分析 |
2.1.1 事故易发点段定义 |
2.1.2 事故易发点段类型 |
2.1.3 事故易发点段交通事故形态分析 |
2.2 事故易发点段道路交通特征分析 |
2.2.1 事故易发点段道路特征分析 |
2.2.2 事故易发点段交通特征分析 |
2.3 事故诱发因素分析 |
2.3.1 人的因素 |
2.3.2 车辆因素 |
2.3.3 道路环境因素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交通安全设施的事故易发点段整治措施 |
3.1 交通安全设施分析 |
3.1.1 导向型设施 |
3.1.2 控速型设施 |
3.1.3 防护型设施 |
3.2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理念及设置现状 |
3.2.1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理念 |
3.2.2 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现状 |
3.3 事故易发点段安全设施优化设置 |
3.3.1 事故易发点段安全设施优化设置思想 |
3.3.2 长大下坡路段安全设施优化设置 |
3.3.3 平纵线形组合路段安全设施优化设置 |
3.3.4 隧道路段安全设施优化设置 |
3.3.5 互通立交安全设施优化设置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交通组织的事故易发点段整治策略 |
4.1 交通组织优化的思想方法与原则 |
4.1.1 交通工程技术原则 |
4.1.2 交通组织思想方法原则 |
4.2 货车交通流安全性分析 |
4.2.1 货车性能对车辆安全运行影响分析 |
4.2.2 货车交通流与交通事故的关系 |
4.2.3 货车交通流对车辆运行速度的影响 |
4.3 客货分离交通组织方法 |
4.3.1 客货分流实施的意义 |
4.3.2 客货分离常用方法 |
4.3.3 事故易发点段客货分离交通组织 |
4.4 事故易发路段车速组织 |
4.4.1 速度管理方案遵循原则 |
4.4.2 法定限速与建议速度 |
4.4.3 事故易发点段局部限速 |
4.4.4 分路段限速 |
4.4.5 分车道、分车型限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效机制下的事故易发路段整治策略研究 |
5.1 加大交通安全教育力度 |
5.1.1 普及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知识 |
5.1.2 加强公路沿线居民安全教育 |
5.1.3 强化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
5.2 提高车辆安全性能 |
5.2.1 提高汽车安全性能 |
5.2.2 汽车被动安全措施 |
5.3 加强超限超载车辆治理 |
5.4 提高道路安全管理水平 |
5.4.1 完善交通管理法律法规 |
5.4.2 增强交通管理执法力度 |
5.4.3 采用先进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
5.5 提高交通事故预测准确度 |
5.6 完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体系 |
5.6.1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的高等级公路紧急救援系统 |
5.6.2 完善预警机制、救援预案与应急体系 |
5.6.3 加大救援装备和条件的投入 |
5.6.4 加强急救人员知识培训与宣传教育工作 |
5.7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二、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10)不利气候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不利气候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
1. 大雾天气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
2. 冰雪天气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
3. 雨天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
三、不利气候条件下高速公路安全行车保障措施 |
1. 加强对驾驶员的宣传教育 |
2. 加强对机动车特别是货运车辆的管理 |
3. 加强对道路交通设施养护和管理 |
4. 建立先进的高速公路沿线气象环境监测、预报系统 |
四、结束语 |
四、高速公路安全行车知识(二)(论文参考文献)
- [1]恶劣天气下吉林省高速公路动态限速管理研究[D]. 刘曌. 吉林大学, 2020(08)
- [2]海南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分析[D]. 吴金媚. 海南大学, 2018(08)
- [3]高速公路长大隧道与连续上下坡组合路段安全保障技术研究[D]. 陈泽. 长安大学, 2017(02)
- [4]高速公路团雾预警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D]. 郭平. 长安大学, 2016(02)
- [5]高速公路安全设施适用性评价及优化技术研究[D]. 白学平.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5)
- [6]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金颖君. 苏州大学, 2015(06)
- [7]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事故及预防技术研究[D]. 林荣团. 长安大学, 2014(03)
- [8]高速公路大型枢纽交通事故预防对策思考[J]. 陈建国.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3(04)
- [9]高速公路事故易发点段综合整治研究[D]. 刘会芳. 长安大学, 2013(06)
- [10]不利气候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分析及对策[J]. 莫振龙.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