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跨文化角度审视交际英语教学法(论文文献综述)
方涵[1](2021)在《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及其教学实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学科教学中,学科特性是教学展开的逻辑起点,对学科特性的深入理解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实践中,由于忽视对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理解,长期存在“重知识、轻文化”的困境,过度重视中学英语的工具性,使得中学英语教学失去了文化涵养,遮蔽了应有的育人价值。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现跨文化性成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论文旨在探究“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这一问题,从学科跨文化性出发,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通过对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育人价值、内容过程以及教学实现的系统探索,以期为中学英语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本论文通过学习借鉴文化教育学从人生命本体出发考察教育的立场,及其关于“教育—文化—人”三者关系论断,解读教育人类学关注文化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对人的影响,用关系性思维的方法思考文化与人的双向滋养关系,梳理语言—文化学中冯堡特的民族世界观、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概念、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研究成果,本研究明确了从多元文化教育视角研究中学英语教学,强调文化是人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揭示了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工具理性对语言文化性的割裂,割裂了语言的交流功能与其文化性的基本关联,割裂了学生的生命发展与教学的基本关联。基于课例研究和访谈调查结果,本研究分析了由于中学英语常态教学的实践惯性和教师对学科特性理解不足,中学英语教学已不能满足由于时代发展引发的学生学习需要的变化,停留在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的浅层教学无法触及本学科的跨文化逻辑,不能通过跨文化意义建构来丰富学生的生命层次。英—汉两种异质文化相遇产生的文化间距是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研究的逻辑起点,间距打开了跨文化反思的空间,并由此产生了跨文化性的思维方式“文化间性”。间性思维认为,正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异质文化之间才有了相互借鉴,互为烛照的可能。文化间性为本研究提供了开放的、动态的、关联性的思维方式,“跨”是文化动态交互的过程。跨文化性是中学英语学科所蕴含的汉英文化间距所达成的文化间性,包括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共通性,是从感知英汉文化差异到达成文化共通的过程。文化差异性的根据在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实践活动的差异,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则是文化共通性的依据,“通”指成就差异以达成沟通,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共通性可以理解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通过后天教化所形成的共同文化行动意识。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可以通过发展学生文化知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四个维度的从差异性到共通性的动态过程来实现。跨文化性是本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性之一,其在教学中的实现是对学科教学规律的尊重,可凸显本学科的育人价值,让中学英语从“知识育人”走向“文化育人”,从工具理性的知识表层教学走向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深度教学。在跨文化性视域下,对中学英语教学的本质、价值、知识、教学方法的认识有了新的推进,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实现机制可以分解为发生机制、展开机制和促进机制三个部分。就跨文化性的教学发生机制而言,语言文化性的诉求是其发生的源头,中学英语教学中异质文化的相遇是其发生的前提,中学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是其发生的动力。在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展开过程中,应基于整体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对比性原则来设计教学;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从差异到共通的认知发展阶段,是促进跨文化生成的师生交往活动,是跨文化情境下的教与学的关系;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实现的教学,应选择主体参与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和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教学策略。可以通过尝试设计多元的教学评价、开展跨文化的课外活动、营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来促进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实现。在对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样态探讨部分,本论文提出学生跨文化知识构建的体验--对比教学、跨文化行为养成的活动教学、跨文化思维发展的共情式教学、跨文化价值观建构的主题探究教学是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可能模式。
许义[2](2021)在《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Q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新时代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做四有好老师”的务实行动。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是影响一堂课好坏的重要因素。集体备课作为备课的创新形式,是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集体备课是把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分为不同的教研室,然后根据课程标准、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生情况等来制定教学设计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集体备课的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应用。一方面,初中英语集体备课在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英语教师专业水平,形成互助合作的教研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现实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解当前初中英语教师集体备课、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以及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的现状,笔者以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把Q中学的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了32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有代表性地选取了5位教师进行访谈,并对初一初二英语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进行非参与式观察。然后对调查资料进行系统全面地讨论,通过本研究,将力求回答和解决以下三大问题。(1)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如何?(2)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如何?(3)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如何?笔者从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等三大方面总结出了Q中学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Q中学集体备课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信念与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自我发展意识与认识等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本文的研究力求为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见解,引起学校管理者和一线英语教师的重视,以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一线落实落地,发挥集体备课在促进教学水平提升,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楚慧杰[3](2021)在《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文中认为英语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与英语听、说、读技能相比,英语写作过程具有更复杂的心理、语言学和文化等机制,因而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难题。伴随着21世纪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学科育人理念的深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解决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试价值倾向、过度依赖某种方法或模式和缺乏语言实践活动等问题,建构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以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21世纪英语写作教学转型的研究课题。因此,为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对英语学科写作教学改革的需求,本研究在基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深化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及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之上,采用多学科视角,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及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基础阐释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对拓宽我国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视域、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写作教学观和形成个人的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理论、以及丰富我国外语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分析了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概念,认为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就是通过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对社会、生活和学习所需的书面交流的技能,培养学生能够通过书面语言自由表达意义和进行交流的能力。英语写作教学对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促进语言知识内化和思维发展、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有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从写作的心理过程、语言哲学依据、文化基础和教学法基础四个部分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重点探索:揭示了英语写作的心理过程机制;语言的结构(语形)、语言的意义(语义)和语言的使用(语用)等语言逻辑关系;英语写作超越“工具性”通达“人文性”的文化内蕴,进一步明晰了英语写作教学的本质内涵;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后方法论”视角的必要性,为构建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为进一步厘清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建构的现实基础和实践依据,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英语写作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学方法等维度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分别发放了 343份教师问卷和700份学生问卷,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发现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经分析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本研究在阐述理论基础和揭示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教学理念、方法论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探索:一是对“知识为本”和“素养为本”两种不同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英语写作教学应坚持“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及其教学;二是在阐释“后方法”是对“方法”的一种超越与重建,后方法视角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是一种不局限于理论原则、注重情境、重视教师进行理论建构和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的教学的基础上,倡导英语写作教学应打破以往英语写作教学中“迷信”某种固定原则、方法或模式的传统,建立一种强调教学活动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方法论视角,以复杂性的思维审视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解决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遭遇的困境;三是提出了实现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三个关键途径:提倡写作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出应通过写作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学习活动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获得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英语写作是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表达。对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探讨,既需要从多学科的理论角度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深入剖析,也需要基于教学实践进行反复、不断的探索。本研究对此进行尝试,以期望能探索出一条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中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写作教学之路。
王丹[4](2021)在《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PCK调查研究 ——以万州区农村中学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大部分的初中生在农村中学。尽管近年来农村中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但是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相对于城市而言较为落后。很多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无法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专业能力亟待提升,这成为农村中学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素养成为了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前期的研究发现,促进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手段之一是提高其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最早由美国教育家Shulman(1986)提出,它是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交融,是教师专业知识基础的核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前提。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从英语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英语教学情境知识和关于英语教学策略的知识四个维度,调查了万州区49名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PCK发展情况,并访谈了5位教师,同时笔者对102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期待收集到更加客观的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PCK发展不尽人意,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关于英语学科知识方面,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虽然了解英语跨文化交际知识在课堂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较少渗透;他们平时较少阅读与英语教学相关的书籍与期刊,较少浏览英语教学研究的相关网页,不太了解英语教学前沿动态发展方面的知识。关于学生知识方面,新手教师不能提前预知初中生易出现的错误,较难能够根据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总结出避免出错的方法;缺乏对关于学生理解水平划分的知识,也无法根据相应知识安排教学内容;无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来因材施教。关于教学情境的知识方面,他们无法利用班级文化建设来为学生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创设语境;课堂上几乎无法使用全英文授课,不利于学生英语思维的发展;无法有效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扩展学生英语学习渠道方面有待加强。关于英语教学策略的知识方面,新手教师在教学组织策略、提问策略以及评估策略知识方面有所欠缺;语言技能教学策略知识和语言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多属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存在困难。基于对教师PCK的探讨,结合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和发现的问题,综合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PCK发展的愿望,文章提出以下策略和建议。职前教育层面:(一)增强英语教学技能类型课程测试。(二)增长教育见习时间,增强实践临床指导。职后培训层面:(一)注重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具体措施为: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特点,丰富教师关于学习者特征的知识、根据农村初中课堂环境,充实教师教学情境知识、针对农村初中生,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二)完善职后培训,具体措施为:制定严格的考勤计划、建立开放有序教师培训组织体系、建立教师培训激励与评估机制。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个人层面:(一)养成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具体措施为:拓展反思内容、健全反思过程、开展群体反思。(二)提高农村教师自我发展能力。
赵艳菲[5](2020)在《基于学生语言输出的初中英语课堂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堂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实现学生更好的“学”和教师更好的“教。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课堂活动能促进充分的语言资源的输入,同时可以创造尽可能真实的环境帮助学生实现更多的语言输出。但目前存在的重输入轻输出或输出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使得初中英语课堂活动走入语言综合能力培养低效的困境。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学生语言输出的角度对初中英语课堂活动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课堂活动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些切实的建议。这是本研究最为重要的目的。本研究中主要运用到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案例分析法,以及访谈法等。笔者首先通过相关文献了解目前与初中英语课堂活动和与输出相关的研究,获得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发现目前研究很少关照或者没有关照到的地方。同时通过文献查阅和课堂观察总结归纳出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活动忽视输出和输出低效的具体问题表现,如课堂活动目标未明确指向学生语言输出,活动内容缺乏真实交际意义,活动形式掩盖输出内容本色,活动实施效果背离活动目标等。通过访谈等研究方法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包括环境,教师和学生三个主要因素。最后的研究结果则是从原因的角度出发,有的放矢,提出促进课堂活动中学生有效输出的实际策略,从明确目标、优化设计、有效实施、改进评价四个方面分别提出具体的做法,以期通过本研究丰富初中英语课堂活动中有关语言输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一线教师带来更多切实的建议。在初中英语课堂活动中,对学生的语言输出给予更多的关注,用更为理性科学的方法引导提高学生更多更有效的语言输出对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微[6](2020)在《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兴起是中国被迫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产物。从改变政治外交的被动局面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主动诉求,英语凭借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藉以近代新学制被正式确立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本文以近代中国早期英语的传播为背景,从香港地区的英语教育着手,对近代中国本土英语学科的建立及教育发展进行全景式勾勒与历时性考察,研究内容既有对英语学科教育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也有对相应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梳理;既有对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整体描述,也有对个别地区、个别教学机构英语教育的深层剖析;既有以英语教育活动为对象的本体研究,也有对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互动关系的探讨;既有对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范式的归纳,也有对其社会功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经验启示的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分述如下:文章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对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范围进行界定,通过对本选题相关的学术史进行回顾,总结了之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最后交待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英语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情况。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之间的矛盾催生了近代英语通事与中国洋泾浜英语。本章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梳理,论述了两者在扫除语言障碍、沟通中西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后急需开展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第二章分析了近代中国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笔者对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等几所具有代表性的教会学校进行考察,揭示其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形及特点。此外,还分析了香港地区英语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该地区对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产生的影响。第三章探讨了处于起步阶段的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笔者除了对洋务运动时期外语学堂与军事技术学堂的英语教育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对京沪粤三地的同文馆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通过回顾这一时期教会学校关于“英语教学”问题争论的整个过程,阐述了这次争论对本土英语教育产生的重要意义。第四章论述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制度化的过程。笔者讨论了从清末到民国几次重要学制变革以及不同学制下初等、中等、高等三个不同阶段英语学科教育的情况;分别以南开中学与北京大学为个案,从历史沿革、教学师资、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对这两所学校的英语学科教育进行微观层面分析及历史评价,揭示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水准与运行实态;最后,从经费的筹措与使用探究了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的关系。第五章分晚清时期与民国初中期两个时间段对近代中国的英语教育政策进行了历时梳理,展现其演变进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从教育目标、教材使用、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总结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第六章从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入手,揭示了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由改制传统书院再到创设新式学堂的发展路径,通过学制的更迭分析不同时期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变化,并结合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格局归纳出近代武汉地区外语学科教育的特点。结语部分是对近代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包括英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启示。本文通过研究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程,藉以重新审视当下英语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以历史关照现实。笔者期望在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语境中,科学认识英语学科的地位,挖掘英语学科教育的内涵,通过深化英语学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以英语为通用语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
丁春云[7](2020)在《林语堂英语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语堂(1895-1976),我国知名学者、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作家,在中西文化传播和英语语言学习等领域皆有深入研究。本研究从林语堂英语教育家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他的英语教育思想,将其归纳为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具体表现为英语课程观、英语教学观、英语教材观,并审视目前我国基础英语课程改革,以期为构建“中国特色”的英语教育体系和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提供一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启示。论文首先在梳理林语堂成长环境和教育经历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英语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其次系统论述了林语堂英语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英语课程观、英语教学观和英语教材观三个方面。在英语课程观方面,对林语堂英语课程的性质进行了解读,它体现了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并从英语课程的内容、实施和评价三个方面对其蕴含的“以人为本”思想进行了具体阐述;在英语教学观方面,对他所主张的“直接教学法”和“意念教学法”进行了详细论述,且从口语、阅读、写作三个方面对其英语教学思想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在英语教材观方面,指出林语堂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但更重视本民族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比重,分别从他的英语教材指导思想、教材内容特点、教材编排方式、课本的插图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对其英语教育思想进行了客观评析,尽管他的英语教育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英语教育发展的方向。具体来说,他的英语课程观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他的本土英语教学法、英语教材观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自信”,这些都能为我国英语核心素养培养和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谭静[8](2020)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是开展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英语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深入,英语课程被分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两大部分,而文化教学又分为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两个层次。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应跨越文化知识层面,通过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意识来达到文化理解的目的。文化理解以语言为载体,是理解主体对“文化意义”的内化,是一种具有情感性、观念性的过程。然而,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一方面仍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教学中缺乏文化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对策略的理解也存在偏颇:教学目的重语言工具性,轻语言文化性,教学手段机械,教学方法单一。因此,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理解教学是急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将解释学层面的理解,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把英语课程的语言学习置于文化理解层面进行研究,解释英语教学中文化理解的必要性以及探索教学实践中教师文化理解的策略,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理解和英语文化教学相关研究,也有助于指导教师教学实践。除绪论以外,本文主要分四章来论述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策略。第一章从文化理解的内涵出发,探讨文化理解的必要性、目标以及文化理解的发生,即解释“为什么要理解”、“理解什么”和“怎么理解”的问题。第二章主要选择了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对来自于乡镇、县城和市区三所学校的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和教师英语教学进行了现状考察,了解到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缺乏文化理解策略。第三章从英语学科价值、教学理念和教师素养三方面分析初中英语教学中缺乏文化理解策略的根源,为随后策略的讨论搭建了思考框架。论文的最后一章围绕“策略”的基本概念: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从指导思想、教学目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就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策略进行了阐述。语言学习不仅是知识学习,也是一种文化体验。只有充分理解文化,把外语学习当做文化体验,语言的教与学才更具有意义。
徐燕燕[9](2019)在《中美博士论文摘要中元话语使用及其身份建构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拓展,英语写作作为进入国际学术舞台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一步愈发受到重视。语篇中话语资源的运用对整个语篇结构、作者的观点态度、立场身份及科研成果的推广都具有重要作用。元话语作为话语资源的一种不仅可以有效组织语篇,且能够帮助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自1959年“元话语”这一术语提出之后,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作为学术语篇重要组成部分,摘要写作是文章内容精要的再现。目前学术界对摘要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语步或体裁的研究,对摘要中元话语的研究涉及较少,尤其是跨语言和跨学科的摘要中元话语使用的对比研究更显阙如。本研究对国内外元话语的研究前沿、关键文献、核心作者、主要期刊等维度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并在回顾的基础上对元话语已有的研究进行深度述评。接着,结合元话语和身份建构相关的理论搭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以中美两国教育学科与通信学科共200篇博士论文摘要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者中元话语的使用及其建构的身份差异。研究结果发现:两者摘要中元话语的使用和身份的建构既存在相同点又有差异。第一,中美两国教育学科与通信学科博士论文摘要中都包括对过渡语、框架标记语、内指标记、语码注释语、自我指称语、介入式标记语、情感标记语、鉴别标记语和评判标记语这9种类型的使用。建构的身份类型方面,包括组织者、对话者和评价者这3大主类,分别细分为衔接者,解释者,自发互动者,他发互动者,评他者和评我者。此外,作者在摘要中建构衔接者身份的包括过渡语、框架标记语和内指标记语,建构解释者身份的元话语是语码注释语,建构自发互动者身份的元话语为自我指称语,建构他发互动者身份的元话语是介入式标记语,建构评价者身份的元话语包括情感标记语、鉴别标记语和评判标记语。在子类元话语类型方面,我们研究发现:国内教育学科和通信学科博士论文摘要中对过渡语、框架标记语及自我指称语的使用频次和频率较高。此外,通信学科在过渡语、框架标记语、语码注释语、自我指称语、鉴别标记语和评判标记语的使用上高于教育学科。建构的主次类身份类型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在主类身份中的组织者和对话者方面,国内通信学科的频次和频率都高于教育学科。在评价者方面,通信学科的频次和频率低于教育学科。在次类身份中的衔接者和自发互动者方面,通信学科的频次和频率高于教育学科。在解释者、他发互动者和评他者方面,结果相反。第二,美国教育与通信学科摘要中,通信学科元话语使用总量高于教育学科,过渡语仍是居于第一位,两者对内指标记这类元话语的使用均较少。框架标记语方面,通信学科高于教育学科。鉴别标记语方面,教育学科高于通信学科,这两类元话语类型在学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身份类型方面,3大主类身份上,通信学科的频次和频率都高于教育学科。在次类身份层面上,通信学科在衔接者、自发互动者、评我者和解释者方面高于教育学科。但他发互动者和评他者方面,则结果相反。第三,中美两国教育学科中,美国的频率高于国内,国内在过渡语、框架标记语和自我指称语方面,这三种类型的元话语使用频率、频次和百分比较高,而美国则是在自我指称语和评判标记语方面,使用频率最高。其次,在框架标记语方面存在显着差异,美国的使用频次和频率明显高于国内。主类身份类型上,在组织者和评价者方面,美国博士论文摘要中使用的频次高于国内。在对话者方面,国内的频次高于美国,但是,就频率层面而言,则存在较大差异,美国三种身份使用的频率明显高于国内,两国评价者和对话者的频率差异较小。在次类身份层面上,中美两国中,美国对衔接者和自发互动者两类身份的使用频率高于国内,尤其是衔接者身份。第四,中美两国通信学科中,美国的频率高于国内,国内排名前四位高频率类型的元话语分别为过渡语、框架标记语、语码注释语和自我指称语,美国则为过渡语、框架标记语、自我指称语和评判标记语。在其他类型方面,国内情感标记语的频率最低,美国介入式标记语的频率最低。身份类型方面,美国博士论文摘要中三种主类身份类型使用的频次均高于国内。在次类身份方面,衔接者和自发互动者两类身份的频次和频率都较高。他发互动者方面,频次上,国内的使用高于美国;频率上,国内低于美国。在解释者、评他者和评我者层面上,国内的频次和频率都低于美国的使用。基于以上的比较分析,本研究从学科差异、语言差异、思维方式、文化差异等方面归纳影响差异的因素。首先,元话语使用差异总结如下:学科差异方面,因文科类人文色彩较浓厚,因此在介入式标记语方面表现明显。理工科侧重于数据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多使用框架标记语和语码注释语来架构文章结构。语言差异方面,因研究的语料分析是英语和汉语的摘要,故在统计结果中英文“and”出现频率较高,因此框架标记会广泛运用。思维方式方面,中国作者的写作中更多是将客观事实与他人观点的结合,然后直观总结出自己的主观意识。此外,中国作者更侧重事实的描述,在摘要中对过渡语的使用较少。而英文作者注重于逻辑思维和学术写作中的严谨性。文化差异方面,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国内作者写作中使用情感类和评价类的元话语较少。而美国作者更直接表达自身感受和批判思维。其次,身份建构差异的影响主要是中国作者们偏向集体主义文化导向,作者写作过程中通常会通过群体或学术团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个体身份的体现不明显。相反,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在社会占据主流,个性化思想通过写作也能体现,在科研成果的创新之处和独特见解地方,作者们多会通过自我身份凸显来表达自身科研的突出成就。因此,中美两国之间在次类自发互动者与主类评价者身份上差异明显。最后,以期通过差异分析为文理科作者摘要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本研究的启示包括两点。理论上,元话语理论与身份建构理论的结合,对作者在摘要写作中合理表达观点和身份具有借鉴和启示。实践上,对教师教学而言,教师需在教学中加强元话语理论和身份理论等知识的教授;对学生学习而言,学生应增强对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摘要写作水平。
魏琴[10](2019)在《高职院校《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A学院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幼儿园、幼儿培训机构也陆续开设了幼儿英语课程,幼儿英语教师对幼儿的英语启蒙教育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幼儿英语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层出不穷。社会对幼儿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幼儿英语教师成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研究高职院校《幼儿英语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如何优化《幼儿英语教育》课程,培养出既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幼儿英语教育教学能力的幼儿英语教师。本文通过对文献研究发现,我国有关“幼儿英语教学”研究的比较深入,而且很早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有关“幼儿英语教师师资培养”和《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的研究确实比较少,而且不够全面。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发现,该课程教学主要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择等方面存在教学问题。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对《幼儿英语教育》课程的教学理论进行了分析,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该课程教学应该以需求理论作为调查研究的理论基础,使课程教学满足目标行业、学生学习以及教学的需求。同时,还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本研究教学改革对策的理论基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分析《幼儿英语教育》课程的教学特点的过程中,笔者更加明确了高职《幼儿英语教育》的课程现状的调查方向和改革方向。在进行《幼儿英语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之前,笔者研究并分析了X学院幼儿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情况,其中包括:X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中曾出现的教学问题,X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等,并从X学院教学改革中汲取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以作为A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对策的参考。通过对需求分析理论进行深入学习,并借鉴X学院的问卷和访谈提纲,笔者对A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现状展开了调查。调查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预调查,先进行小规模的问卷调查,并根据结果对调查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二阶段进行正式调查,分别对A学院2017级和2018级学前专业的学生、幼教行业相关人员和《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师进行调查。第三阶段,对采集的数据从“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整理,了解该课程的教学现状。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了解到,A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主要有师资配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具体如下:一、《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师,缺乏幼儿英语教学经验;二、学生生源比较复杂,英语基础水平和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三、教材内容缺乏幼儿英语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还有的教材内容存在着偏、旧、难的现象;四、课程设置方面,课时较少,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五、校外实训中,实习中缺乏有效指导,实习目标还不够明确;六、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七、评价方式未考查到学生的幼儿英语教学能力。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原因分析,笔者提出改革对策建议如下:第一,从《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师“英教化”、“幼教化”和沟通能力三方面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第二,调整课程设置,适当增加课时,明确课程定位;第三,以“学生为本、就业为导向、能力为基础、专业为特色、实用化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第四,使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全系全感教学法”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第五,通过合理规划时间规范管理模式等方式,利用好实训基地;第六,从评价目标、评价方法等四个方面优化评价方式。
二、从跨文化角度审视交际英语教学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跨文化角度审视交际英语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及其教学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中学英语教育的理解需要更新 |
2.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待彰显 |
3.英语课堂深度教学亟需推进 |
(二)文献综述 |
1.理论溯源 |
2.热点分析 |
3.述评小结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 |
一、核心概念的涵义 |
(一)文化性 |
1.文化的词源 |
2.文化的界定 |
3.文化性的解读 |
(二)跨文化性 |
1.异质文化交互的动态过程 |
2.基于文化间距的反思空间 |
3.从差异到共通的间性特性 |
(三)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 |
1.源自语言文化性的学科属性 |
2.凸显育人价值的学段区别性 |
3.完善自我认知的个体发展性 |
(四)教学实现 |
二、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实现不足的现状及反思 |
(一)调查: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现状 |
1.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
2.调查的设计 |
3.调查的结果 |
(二)反思: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困境的原因 |
1.学科特性的理解不足 |
2.常态教学的实践惯性 |
3.学科育人价值的遮蔽 |
三、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意蕴 |
(一)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本质认识 |
1.文化碰撞下的社会性人为存在 |
2.跨文化情境中的教与学关系 |
3.促进文化生成的师生交往活动 |
(二)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价值追寻 |
1. 传统教学理念偏差的澄清 |
2.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合 |
3. 生命发展的学科情感陶冶 |
(三)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知识解析 |
1. 本质:多元性情境性 |
2. 分类:多类型多层次 |
3. 获得:主动构建内化 |
(四)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归纳 |
1. 价值传承的文化育人法 |
2. 互动感知的师生对话法 |
3. 意义生成的个体驱动法 |
四、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实现机制 |
(一)教学实现的发生机制 |
1. 源头:语言文化性的述求 |
2. 前提:异质文化的相遇 |
3. 动力: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 |
(二)教学实现的展开机制 |
1. 动态多维: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目标设计 |
2. 情境对比: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原则分析 |
3. 灵活多样: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组织解读 |
4. 差异共通: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过程探索 |
5. 对话建构: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策略选择 |
(三)教学实现的促进机制 |
1. 设计:多元的教学评价 |
2. 开展:跨文化的课外活动 |
3. 营造:丰富的教学环境 |
五、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样态 |
(一)学生跨文化知识构建的体验-对比教学 |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知识 |
2. 跨文化知识的感性认知:体验 |
3. 跨文化知识的理性认识:对比 |
4. 教学样态:跨文化知识的体验--对比式教学 |
(二)学生跨文化行为养成的活动式教学 |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行为 |
2. 跨文化行为的前提:学习动机 |
3. 跨文化行为的载体:实践活动 |
4. 跨文化行为的动力:问题解决 |
5. 教学样态:问题解决驱动的活动教学 |
(三)学生跨文化思维发展的共情式教学 |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思维 |
2. 跨文化思维的基础:文化共情能力 |
3. 跨文化思维的核心:批判思维能力 |
4. 跨文化思维的挑战:文化身份认同 |
5. 教学样态:构建批判思维的共情式教学 |
(四)学生跨文化价值观建构的主题探究教学 |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价值观 |
2. 跨文化价值观的迷失:工具理性 |
3. 跨文化价值观的取向:多元共生 |
4. 跨文化价值观的抓手:主题探究 |
5. 教学样态:多元共生的主题探究教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现状访谈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2)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Q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备课 |
2.1.2 集体备课 |
2.1.3 教师专业发展 |
2.1.4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
2.2 集体备课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3 已有研究述评 |
2.3 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2.3.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研究 |
2.3.2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研究 |
2.3.3 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4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研究 |
2.4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2.4.1 国外相关研究 |
2.4.2 国内相关研究 |
2.4.3 已有研究述评 |
2.5 集体备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2.5.1 国外相关研究 |
2.5.2 国内相关研究 |
2.5.3 已有研究述评 |
2.6 研究基础 |
2.6.1 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 |
2.6.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问卷调查法 |
3.3.2 访谈法 |
3.3.3 非参与式观察法 |
3.4 研究过程 |
3.4.1 文献资料收集 |
3.4.2 研究工具编制 |
3.4.3 研究数据采集 |
3.4.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实施情况 |
4.1.1 集体备课的管理制度 |
4.1.2 集体备课的实施流程 |
4.1.3 集体备课的具体活动案例 |
4.2 问卷调查结果讨论 |
4.2.1 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 |
4.2.2 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 |
4.2.3 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4.3 访谈结果讨论 |
4.3.1 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 |
4.3.2 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 |
4.3.3 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5.2 研究的主要启示 |
5.2.1 做好顶层设计,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 |
5.2.2 激发工作动机,强化学习共同体意识 |
5.2.3 倡导教学反思,做“研究型教师” |
5.2.4 加强专业引领,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 |
5.2.5 把握新课程理念,创新教学与研究方法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
附录2 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访谈提纲 |
附录3 初二英语备课组独立备课阶段教学设计 |
附录4 初二英语备课组集体研讨后教学设计 |
附录5 初一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
附录6 初二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
致谢 |
(3)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一、源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 |
二、基于深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 |
三、出于对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与价值 |
第一节 英语写作的概念 |
一、写作的概念 |
二、第一语言写作、第二语言写作与外语写作的区别 |
三、英语写作的概念 |
第二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 |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及目的 |
二、英语写作教学与阅读及口语教学的关系 |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价值 |
一、夯实学生写作基础,为其终身发展做准备 |
二、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 |
三、发展学生思维 |
四、全面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
五、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 |
第二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写作的心理机制 |
一、写作的心理转换理论 |
二、写作过程的“阶段模式” |
三、写作过程的“认知模式” |
四、知识陈述和知识转换模式 |
第二节 写作的语言哲学依据 |
一、语言逻辑概述 |
二、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及其“语言能力” |
第三节 写作的文化基础 |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二、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
第四节 写作的教学法基础 |
一、几种主要的写作教学法 |
二、“后方法”语言教学 |
第三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第二节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
一、调查过程 |
二、结果分析 |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 |
二、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 |
三、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
第四节 归因分析 |
一、“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
二、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 |
三、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
第四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理念 |
第一节 素养为本的价值取向 |
一、“知识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
二、“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
第二节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目标 |
一、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具体要求 |
二、课程标准中的文化知识与英语写作教学 |
第五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论:后方法视角 |
第一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
一、后方法教学与折中主义教学 |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
第二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特征 |
一、情境性 |
二、开放性 |
三、创造性 |
第三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与教师 |
一、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教师 |
第六章 实现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关键途径 |
第一节 尊重学生主体,激发写作兴趣 |
一、写作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
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
第二节 通过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
一、活动及英语学习活动 |
二、英语写作学习活动 |
三、注重“学习活动”设计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 |
第三节 培养中学英语写作中的跨文化理解 |
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
二、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英语写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4)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PCK调查研究 ——以万州区农村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的不断深化 |
二 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需要 |
三 响应国家政策的需要 |
四 新手英语教师的现实困惑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学科教学知识(PCK) |
二 农村初中 |
三 新手教师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 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 |
二 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要素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调查研究法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一 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PCK问卷调查表(教师卷) |
二 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PCK问卷调查表(学生卷) |
三 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访谈提纲 |
四 问卷星 |
五 SPSSAU20.0 软件 |
第五节 研究方案的实施 |
第四章 数据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信度与效度检验 |
一 信度检验 |
二 效度检验 |
第二节 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PCK问卷调查表(教师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二 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PCK整体情况分析 |
三 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PCK各维度分析 |
第三节 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PCK问卷调查表(学生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 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PCK整体情况分析 |
二 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PCK各维度分析 |
第四节 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PCK不足的表现 |
一 英语学科知识结构存在偏差 |
二 关于学生的知识较为生疏 |
三 英语教学情境知识缺乏创生 |
四 关于英语教学策略知识薄弱 |
第二节 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PCK不足的原因分析 |
一 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职前教育层面的原因 |
二 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职后培训层面的原因 |
三 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个人层面的原因 |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职前教育层面 |
一 增强英语教学技能类型课程测试 |
二 增长教育见习时间,增强实践临床指导 |
第二节 职后培训层面 |
一 注重培训内容的实效性 |
二 完善职后培训 |
第三节 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个人层面 |
一 养成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 |
二 提高农村教师自我发展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PCK问卷调查表(教师卷) |
附录2 :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PCK问卷调查表(学生卷) |
附录3 :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访谈题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学生语言输出的初中英语课堂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学生语言输出在初中英语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性 |
二、学生语言输出在初中英语课堂活动中的困境 |
三、实践经历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学生课堂语言输出的研究 |
二、关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法的研究 |
三、关于初中英语课堂活动的研究 |
四、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访谈法 |
第二章 基于学生语言输出的初中英语课堂活动概述 |
第一节 语言输出概述 |
一、语言输出概念界定 |
二、语言输出的三大功能 |
三、语言输出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指导 |
第二节 初中英语课堂活动概述 |
一、初中英语性质及理念 |
二、课堂活动的定义及功能 |
三、主要教学方法理论支撑 |
四、初中英语课堂活动结构 |
第三节 基于学生语言输出的初中英语课堂活动机制 |
一、课堂活动的动力系统——语言输出活动的目标确立 |
二、课堂活动的内部监控系统——语言输出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三、课堂活动的反馈调节系统——语言输出活动的评价与改进 |
第三章 基于学生语言输出的初中英语课堂活动的问题审视 |
第一节 活动目标未明确指向学生语言输出 |
第二节 活动内容缺乏真实交际意义 |
第三节 活动形式掩盖语言内容本色 |
第四节 活动实施效果背离活动目标 |
第四章 初中英语课堂活动中学生语言输出困境原因探析 |
第一节 不热情的语言输出氛围 |
第二节 非理性的输出活动设计 |
第三节 不充分的输出能力发展 |
第四节 不民主的课堂角色关系 |
第五章 初中英语课堂活动中促进学生语言输出的策略建议 |
第一节 明确目标——指向语言输出 |
一、认识学生:学生想输出什么? |
二、了解社会:社会需要学生输出什么? |
三、研究学科:学科应该让学生输出什么? |
第二节 优化设计——计划语言输出 |
一、精选活动内容,计划有意义输出 |
二、选择活动类型,计划创新输出 |
三、确定活动组织形式,计划合作输出 |
四、采取分层活动,计划差异输出 |
五、打破活动时限,计划深度输出 |
第三节 有效实施——实现语言输出 |
一、激发内部动因,实现自主输出 |
二、创设外部条件,实现全员输出 |
三、实行合理干预,实现有序输出 |
四、营造和谐氛围,实现民主输出 |
第四节 改进评价——反思语言输出 |
一、关于语言知识的评价 |
二、关于语用知识的评价 |
三、关于语言自动化的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6)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研究 |
(二)20世纪下半叶的相关研究 |
(三)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 |
三、相关界定 |
(一)选题研究的语言 |
(二)研究的时间跨度 |
(三)英语学科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英语在华早期传播的回溯 |
一、通事:早期英语的主要操持者 |
(一)明清两朝政府机构中的通事 |
(二)不同贸易体制下的通事:从澳门通事到广东通事 |
(三)从通事到买办:条约时期核心“中介”角色的转移 |
二、洋泾浜英语的发展:从“广州英语”到“上海洋泾浜英语” |
(一)中国别式英语:别琴(皮钦)英语、广州英语、上海洋泾浜英语 |
(二)洋泾浜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
三、洋泾浜英语的传播 |
(一)洋泾浜英语的传播途径 |
(二)洋泾浜英语的学习读物 |
四、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 |
(一)清政府政治外交的被动局势 |
(二)西学东渐、救国图存的外语需求 |
第二章 中国英语教育的先声: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 |
一、以教会学校为中心的英语教育 |
(一)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 |
(二)香港政府对教会学校英语教育的政策 |
二、香港英语教育世俗化的转向 |
(一)政府对中文学校英语教育的资助 |
(二)理雅各计划:突出英语教育 |
三、香港早期英语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
(一)为内地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
(二)向内地输送外语人才 |
第三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正式起步 |
一、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之滥觞——京师同文馆 |
(一)创办的社会背景 |
(二)招生、办学及历史沿革 |
(三)课程、师资与教学 |
(四)办学成效及影响 |
二、京沪粤同文三馆之比较 |
(一)招生范围与条件 |
(二)学年制度 |
(三)课程设置 |
(四)英语教学 |
(五)实践教学 |
三、“西艺”学堂的英语教学: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 |
(一)教习与学员 |
(二)课程体系 |
(三)教学特色 |
四、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传教士关于英语教学的争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争论的全面爆发 |
(三)结果及其影响:“英语”地位的确立 |
第四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发展 |
一、清末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 |
(一)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 |
(二)各类学校英语教学概览 |
二、民国时期英语学科教育的调整与个案分析 |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的英语学科教育 |
(二)壬戌学制及之后的英语学科教育 |
(三)中学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南开中学 |
(四)高校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北京大学 |
三、英语学科教育经费 |
(一)教育经费的筹措与来源 |
(二)教育经费的使用与开支 |
第五章 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政策与范式 |
一、英语学科教育政策的演变 |
(一)晚清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
(二)民国初中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
二、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 |
(一)教育目标 |
(二)教材使用 |
(三)教育研究 |
(四)教学评价 |
第六章 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考察 |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与武汉地区英语学习的萌发 |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 |
(二)传统书院改制以及英语学习的萌发 |
二、新式学堂的创设及其英语学科教育 |
(一)外语学堂——从湖北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 |
(二)非外语类学堂 |
三、学制的更迭与英语学科教育:从本土学校到教会学校 |
(一)不同学制下本土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 |
(二)教会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演变 |
四、近代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特点 |
(一)地方决策者的引领作用突出 |
(二)教会教育与官办教育相互渗透、各具优势 |
(三)凸显本地“自强”文化特色 |
结语: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 |
一、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
二、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林语堂英语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目的或意义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 |
(二)论文选题的目的 |
(三)论文选题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林语堂英语语言学习理念的研究 |
(二)关于林语堂英语教学的研究 |
(三)关于林语堂英语教材的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的整体述评 |
(五)本论文的研究趋势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本论文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林语堂的英语教育思想形成过程 |
第一节 从英语学习者到英语文化的传播者 |
一、“触英”:初入英语世界的林语堂 |
二、“精英”:浸润于西方语言文化的林语堂 |
三、“播英”:进行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林语堂 |
第二节 “母语”式学习的思想底蕴 |
一、对于受母语思维影响尚浅的青少年:用“直接法”学习英语 |
二、对于受母语思维影响较深的成年人:通过英汉对比学习英语 |
第三节 英文编、译、着之路的开启:编写“开明”系列英语教材的林语堂 |
一、“开明”系列英语教材编撰的背景 |
二、《开明英文读本》英语教材的整体特点 |
三、“开明”系列英语教材的成功溯源 |
第二章 林语堂的英语课程观 |
第一节 英语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 |
第二节 林语堂英语课程观的内容 |
一、英语课程内容:以“开明”系列教材为代表 |
二、英语课程实施:以师生共同参与为取向 |
三、英语课程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导 |
第三章 林语堂的英语教学观 |
第一节 林语堂的教学法思想 |
一、“辜恩法”与“直接法”相结合 |
二、以意念为中心的语言观 |
第二节 林语堂的语言学习理念 |
一、口语教学观:“清顺自然” |
二、阅读教学观:“精”、“泛”结合 |
三、写作教学观:“快乐写作” |
第四章 林语堂的英语教材观 |
第一节 英语教材的指导思想 |
一、满足“自修成才”的需求 |
二、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
第二节 英语教材的内容特点 |
第三节 英语教材的编排方式 |
第四节 英语教材的插图设计 |
一、教材插图的美学需求 |
二、教材插图的文化渗透 |
第五章 林语堂英语教育思想的启示 |
第一节 林语堂英语教育思想评述 |
一、本土文化情结 |
二、“自由”、“快乐”的教育追求 |
三、时代的局限性 |
第二节 以“文化自信”构建我国本土英语教学理论 |
一、英语教学观:坚持“文化自信” |
二、英语教材观:坚持“语”“文”并行 |
第三节 以“核心素养”促进英语教育发展 |
一、英语课程实施:构建“育人本位” |
二、英语课程评价:打破“成绩本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林语堂生平大事年表 |
(8)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1.1 目前初中英语仍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教学中缺乏文化理解 |
1.1.2 英语教师对策略的理解存在偏差 |
1.1.3 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
1.2 研究综述 |
1.2.1 文献检索思路、过程及结果 |
1.2.2 基本主题 |
1.2.3 简要分析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策略 |
1.3.2 理解 |
1.3.3 文化理解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内涵解析 |
2.1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理解的必要性 |
2.1.1 文化理解是英语文化教学的主体目标 |
2.1.2 文化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2.1.3 文化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
2.2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理解的目标 |
2.2.1 文化理解的知识目标 |
2.2.2 文化理解的态度目标 |
2.2.3 文化理解的能力目标 |
2.3 文化理解的发生 |
2.3.1 文化理解的知晓 |
2.3.2 文化理解的感知 |
2.3.3 文化理解的体验 |
2.3.4 文化理解的互动 |
3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策略问题考察 |
3.1 教学目的:重语言工具性,轻语言文化性 |
3.1.1 初中英语文化理解教学目的现状及分析 |
3.1.2 初中英语文化理解教学目的问题考察 |
3.2 教学手段:重反复操练,轻灵活变通 |
3.2.1 初中英语文化理解教学手段现状及分析 |
3.2.2 初中英语文化理解教学手段问题考察 |
3.3 教学方法:重灌输式教学,轻认知法实施 |
3.3.1 初中英语文化理解教学方法现状及分析 |
3.3.2 初中英语文化理解教学方法问题考察 |
4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理解策略缺乏的根源分析 |
4.1 学科价值的错位 |
4.1.1 初中英语学科价值解读 |
4.1.2 追求英语学科价值的必要性 |
4.2 传统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
4.2.1 教学主体 |
4.2.2 教学内容 |
4.2.3 课堂教学模式 |
4.3 教师素养不完善 |
4.3.1 专业知识 |
4.3.2 专业能力 |
4.3.3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
5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策略探讨 |
5.1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理解策略的指导思想 |
5.1.1 人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5.1.2 文化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
5.1.3 理解是英语文化教学的关键因素 |
5.2 初中英语文化理解的教学目的 |
5.2.1 内在目的:理解英语国家文化 |
5.2.2 外在目的:培养初步使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
5.3 初中英语文化理解的教学手段 |
5.3.1 创设多样化的理解性英语教学环境 |
5.3.2 全面审视教材,获得对教材文化内容的深度理解 |
5.3.3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文化理解提供信息化支持 |
5.4 初中英语文化理解的教学方法 |
5.4.1 分析学生语言学习“前理解”的起点 |
5.4.2 重点关注英语文化知识内容的教学 |
5.4.3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 |
5.4.4 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文化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9)中美博士论文摘要中元话语使用及其身份建构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术语与人名英汉对照表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创新之处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元话语研究回溯 |
2.2 国内元话语研究综述 |
2.3 国内外元话语研究述评 |
2.4 不足与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本研究的理论背景 |
3.1 元话语理论 |
3.2 身份建构理论 |
3.3 本研究分析框架 |
3.4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工具 |
4.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5.1 研究结果 |
5.1.1 国内教育学科博士论文摘要的数据分析 |
5.1.2 国内通信学科博士论文摘要的数据分析 |
5.1.3 美国教育学科博士论文摘要的数据分析 |
5.1.4 美国通信学科博士论文摘要的数据分析 |
5.1.5 中美教育学科博士论文摘要的对比分析 |
5.1.6 中美通信学科博士论文摘要的对比分析 |
5.1.7 国内教育学科与通信学科博士论文摘要的对比分析 |
5.1.8 美国教育学科与通信学科博士论文摘要的对比分析 |
5.2 讨论 |
5.2.1 元话语类型和身份类型的总体情况 |
5.2.2 元话语类型与身份类型在学科中及中美之间的差异 |
5.2.3 元话语类型与身份类型相同与差异的影响因素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元话语视角下的英文摘要写作教学 |
6.1 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
6.1.1 加强跨学科素养教育,提升理论知识 |
6.1.2 加强教师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提高学习系统性 |
6.1.3 开展跨文化知识教学,优化学习效果 |
6.1.4 丰富教学形式,促进师生互动 |
6.2 摘要写作的启示 |
6.2.1 拓宽文献阅读范围,关注语言组织 |
6.2.2 积极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提升文字表达 |
6.2.3 分析作者特征,实现针对性练习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本研究的研究发现 |
7.2 本研究对摘要写作的启示 |
7.3 本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元话语类型和身份类型统计表 |
附录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10)高职院校《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A学院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关于《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的回顾 |
2.1 《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的背景 |
2.2 《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研究文献回顾 |
2.2.1 幼儿英语教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
2.2.2 关于《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问题的研究 |
2.2.3 关于《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问题成因的研究 |
2.2.4 关于《幼儿英语教育》教学问题对策的研究 |
2.3 小结和启示 |
2.3.1 小结 |
2.3.2 启示 |
第3章 高职院校《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理论与特点分析 |
3.1 《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理论回顾 |
3.1.1 需求分析理论 |
3.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1.3 启示 |
3.2 关于高职《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特点分析 |
3.2.1 高职《幼儿英语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注重基础性,突出职业性 |
3.2.2 高职《幼儿英语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注重适应性,突出实用性 |
3.2.3 高职《幼儿英语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存在差异性,突出分层性 |
3.2.4 启示 |
第4章 高职院校《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案例研究 |
4.1 X学院基本情况 |
4.2 X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基本情况 |
4.2.1 X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中曾出现的问题 |
4.2.2 X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
4.2.3 X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
4.3 X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
4.4 X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教训 |
4.5 启示 |
第5章 A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
5.1 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
5.1.1 《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需求调查问卷设计 |
5.1.2 《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需求访谈提纲设计 |
5.1.3 高职《幼儿英语教育》课程需求调查工具 |
5.2 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实施 |
5.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1 师资配备的情况统计分析 |
5.3.2 学生情况统计分析 |
5.3.3 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择统计分析 |
5.3.4 课程设置情况统计分析 |
5.3.5 教学方法使用统计分析 |
5.3.6 校外实践情况统计分析 |
5.3.7 课程评价情况统计分析 |
第6章 A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问题与原因分析 |
6.1 A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师资方面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6.2 A学院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现状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6.3 A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方面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6.4 A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6.5 A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实践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6.6 A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教学方法问题与原因分析 |
6.7 A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评价方式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7章 A学院《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
7.1 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
7.1.1 课程教师“英教化” |
7.1.2 课程教师“幼教化” |
7.1.3 加强教师的沟通能力 |
7.2 调整课程设置 |
7.2.1 适当增加课时 |
7.2.2 明确课程定位 |
7.3 优化教材内容 |
7.3.1 以学生为本 |
7.3.2 以就业为导向 |
7.3.3 以能力为基础 |
7.3.4 以专业为特色 |
7.3.5 以实用化为原则 |
7.4 使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
7.4.1 情境教学法 |
7.4.2 游戏教学法 |
7.4.3 全息全感教学法 |
7.4.4 音乐律动教学法 |
7.5 利用好校外教学实训基地 |
7.5.1 合理规划实训的时间,开创多种校外实训模式 |
7.5.2 规范校外实训的管理模式 |
7.5.3 改进实训的指导模式,提升校外实训的指导质量 |
7.5.4 提高与校外合作的意识,加强与学生之间交流 |
7.6 优化教学评价方式 |
7.6.1 评价目标多元化 |
7.6.2 评价主体多元化 |
7.6.3 评价方法多元化 |
7.6.4 评价内容多元化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幼儿英语教育》课程目标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英语教育》课程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3 高职《幼儿英语教育》课程目标需求访谈提纲 |
附录4 《幼儿英语教育》教学需求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从跨文化角度审视交际英语教学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及其教学实现研究[D]. 方涵.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Q中学为例[D]. 许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D]. 楚慧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农村初中英语新手教师PCK调查研究 ——以万州区农村中学为例[D]. 王丹.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7)
- [5]基于学生语言输出的初中英语课堂活动研究[D]. 赵艳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D]. 刘微. 武汉大学, 2020(07)
- [7]林语堂英语教育思想研究[D]. 丁春云. 江苏大学, 2020(05)
- [8]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策略研究[D]. 谭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中美博士论文摘要中元话语使用及其身份建构的对比研究[D]. 徐燕燕.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10]高职院校《幼儿英语教育》课程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A学院的调查[D]. 魏琴. 南昌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