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学评估有助于预测高危新生儿的发育结果

神经学评估有助于预测高危新生儿的发育结果

一、神经学评价有助于预测高危新生儿的发育后果(论文文献综述)

田园,陈津津,于广军[1](2021)在《NICU出院高危儿0~3岁生长发育随访管理技术的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胎儿医学、围产医学、新生儿重症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收治的高危儿存活率越来越高,出生胎龄25周的早产儿生存率可达54.8%[1],出生胎龄≤28周的超早产儿总体存活率在国外达88%,我国也可达78%[2]。然而存活高危儿中有5%~10%可能会发生脑损伤,导致认知、运动、视听觉功能、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障碍,并有越来越多证据显示高危儿在学龄期和青春期

韩佳乐,王景刚,曹建国[2](2021)在《高危儿早期神经学评估方法》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新生儿救治水平的提升,高危儿存活率明显提高。早期识别高危儿并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其预后,所以选择信度和效度良好的评估方法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常用的高危儿早期神经学检查方法主要有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s)、婴儿运动能力测试(TIMP)、Hammersmith婴儿神经检查(HINE)、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0~1岁20项神经运动检查、Vojta姿势反射检查、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在国外婴儿运动发育量表(IMP)、Harris婴儿神经运动测试(HINT)应用亦较多。本文将对这几种神经学评估方法加以综述。

周君[3](2021)在《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诊疗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 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neonatal purulent meningitis,NPM)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确诊为NPM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aEEG检查是否异常分为aEEG异常组及aEEG无异常组;并将aEEG异常组依据异常程度分为轻度异常组和重度异常组。分析NPM患儿aEEG异常率以及aEEG的图形特征;aEEG结果及异常程度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探讨aEEG在NPM患儿神经学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在研究期间,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共收治NPM患儿304例,符合纳入标准共有148例,其中aEEG异常组49例,aEEG无异常组99例;两组在性别、分娩方式、分娩时羊水是否污染、出生体重、发病日龄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本组NPM患儿均做aEEG,aEEG结果异常49例,异常率33.11%,aEEG异常主要表现为睡眠觉醒周期(sleep-wake cycle,SWC)成熟延迟,其次为背景活动异常、异常放电。aEEG异常组中重度异常9例,占异常组的18.4%,表现为异常放电、持续低电压(continuous low voltage,CLV)。3.本组难治性NPM共38例,aEEG异常26例,异常率为68.4%,aEEG异常主要为SWC成熟延迟、异常放电、CLV。aEEG异常组中重度异常9例,占异常组34.6%。4.aEEG异常组与aEEG无异常组进行比较,两组在血常规白细胞异常、CRP升高、血培养阳性,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在头颅MRI异常(列联系数C=0.410)、脑脊液蛋白>3g/l(C=0.315)、脑脊液白细胞>500×106/L(C=0.327)、分型为难治性NPM(C=0.404)、脑脊液培养阳性(C=0.315)、脑脊液糖<1.5mmol/l(C=0.312)、脑脊液+血培养均阳性(C=0.214)、临床有惊厥发作(C=0.209),差异显着(P<0.05)。5.本研究中,aEEG异常组有49例,其中以aEEG轻度异常为主(40例),aEEG重度异常组有9例;aEEG轻度异常组与aEEG重度异常组进行比较,在血常规白细胞异常、CRP升高、脑脊液白细胞>500×106/L、脑脊液培养阳性、脑脊液糖<1.5mmol/l、脑脊液+血培养阳性、头颅MRI异常、血培养阳性,差异不显着(P>0.05);在分型为难治性NPM(C=0.407)、脑脊液蛋白>3g/l(C=0.557)、临床有惊厥发作(C=0.415),差异显着(P<0.05)。6.所有患儿均随访至15月龄,随访成功119例,占80.4%,结果有3例死于新生儿期,11例患儿有精神运动发育迟缓,aEEG监测异常与NPM患儿预后P<0.05,Spearman秩相关系数r为0.315。[结论]1.NPM患儿aEEG异常率为33.11%,主要表现为SWC成熟延迟、背景活动异常以及异常放电。难治性NPM患儿aEEG异常率较高为68.4%。2.NPM早期aEEG异常提示NPM严重,转变为难治性NPM或预后不良可能性大。3.aEEG可联合其他辅助检查在临床上辅助早期诊断NPM、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测神经学预后等。

桂娟[4](2019)在《先心病婴儿皮层电活动预测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简称先心病)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缺陷疾病,脑损伤和神经发育障碍神经发育与社会心理障碍是先心病重要的晚期并发症之一。至今心脏学家和儿科学家对于先心病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的早期预测指标,尚未达成定论和共识。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应用于新生儿危重症病例脑损伤的价值已经得到肯定。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先心病新生儿及小婴儿围术期大脑皮层活动状况及中长期神经发育的预后,探索围术期脑损伤和远期神经发育障碍的危险因素,评估围术期振幅整合脑电图各指标对远期神经发育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NICU住院的确诊CHD且需要手术治疗的新生儿及小婴儿(≤月龄),采集围术期及术中管理的特征和变量,持续监测手术前后的aEEG,探究其影响因素。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测试心脏手术后的婴儿12月龄时的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回顾性分析MDI、PDI的影响因素。前瞻性采集围术期aEEG监测结果,规律随访并获取18个月龄时的MDI、PDI,比较围术期aEGG与18月龄MDI、PDI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病例295例。167例完成术前aEEG监测,显示约19.17%(32/167)显示背景模式为轻度异常,34.73%(58/167)的病例SWC不成熟,1.8%(3/167)缺乏SWC,5例(2.99%)患儿术前aEEG显示有惊厥活动,其中4例(2.39%)为频繁惊厥活动。出生胎龄越大,背景模式正常的可能性越高(OR=0.220,95%CI:0.072-0.675),围生期有轻度窒息史病例的SWC异常的可能性更高(OR:6.595,95%CI:2.290-18.996),出生胎龄大于39周的病例SWC异常的可能性更低(OR:0.461,95%CI:0.214-0.992)。5例患儿有惊厥活动,均为发绀型先心病。226例完成术后aEEG监测,约5.75%(13/226)显示背景模式为轻度异常,0.88%(2/226)显示为重度异常,27.43%(62/226)的病例SWC不成熟,3.54%(8/226)缺乏SWC,4.4%(10/226)的患儿术后aEEG显示有惊厥发作。5分钟Apgar评分高于9分者是术后背景模式异常的可能性较低(OR:0.172,95CI:0.030-0.969)。出生有轻度窒息(OR:14.647,95%CI:2.590-82.822)、存在延迟关胸(OR:5.197,95%CI:1.659-16.285)、术后存在神经系统症状中度异常(OR:5.145,95%CI:1.044-25.348)是术后SWC异常的危险因素;出生胎龄大于39周者(OR:0.153,95%CI:0.044-0.538)术后SWC异常可能性更低。103例完成了手术前后aEEG比较,术后存在败血症者SWC变差的可能性更大。共116例 CHD 儿童接受 BSID 评估,MDI(95.38±22.98)和 PDI(87.84±22.57)均显着低于止常人群的均值(100)(p<0.05)。MDI和PDI呈正相关关系。仅PDI是MDI 的影响因素,PDI 越高,MDI 越高(β:0.835,95%CI:0.429-1.241)。MDI、住院天数、体外循环和行为问题是PDI的影响因素。MDI越大,PDI越高(β:0.497,95%CI:0.342-0.652),体外循环手术病例,PDI 较高(β:11.956,95%CI:0.845-23.068);住院天数越长,PDI 越低(β:-0.577,95%CI:-0.874~-0.279);相对无行为问题,有轻微行为问题时PDI较低(β:-10.605,95%CI:-18.546~-2.664)。共有93例患儿完成研究。该组病例18月龄时BSID检测显示MDI平均值为 96.483±21.997,PDI 平均值为 87.763±21.584。MDI 与正常人 MDI(均值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2,P=0.127),PDI低于正常人PDI(均值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7,P<0.001)。其中,A组有45例患儿,在手术前后均接受了 aEEG检查。术后SWC缺失婴儿的MDI(70.00±34.641)低于术后SWC未成熟婴儿的MDI(100.65±19.572)(P=0.09)。术前背景轻度异常的婴儿,其PDI(68.43±19.217)明显低于术前背景模式正常的婴儿(92.97±21.005)(P=0.0064)。术前aEEG显示未成熟SWC的婴儿的PDI(85.08±21.431)明显低于术前正常SWC的婴儿(105.14±21.162)(P=0.037)。术前背景模式和SWC可能可以预测婴儿的长期运动功能。结论:1.围术期aEEG显示大多数婴儿皮层活动正常,SWC相比背景模式和惊厥活动,反映脑损伤更为敏感。出生胎龄和出生缺氧病史是心脏手术前aEEG的影响因素。除了出生胎龄、出生缺氧史,延迟关胸、术后败血症及术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是术后aEEG异常的危险因素。围术期极少数病例有惊厥活动,均为复杂型先心,预后不佳。出生胎龄较大、术后存在败血症者术后aEEG较术前更不易改善。2.CHD儿童12月龄时智力发育和精神运动发育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群。智力发育水平和运动发育水平正相关。体外循环下手术的病例精神运动发育障碍较轻;住院天数长,存在轻微行为问题,精神运动发育障碍较明显。3.围术期aEEG异常与18月龄智力和精神运动发育障碍相关。围术期aEEG尤其是背景模式和SWC可能是CHD婴儿中长期神经发育预后的有效预测手段。

郝晓莉[5](2019)在《极早/超早产儿生后振幅整合脑电图的变化规律》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极早/超早产儿(胎龄32周以下早产儿)生后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的变化规律,分析纠正胎龄(postmenstrual age,PMA)与脑发育成熟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我院NICU胎龄26~32周的4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并根据PMA进行分组,分为4组:PMA26~28+6周(n=22次);PMA 29~30+6周(n=63次);PMA 31~32+6周(n=75次);PMA 33~35+6周(n=45次);46例早产儿共描记205次脑电波形。对各组aEEG波形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其随PMA的变化规律。将入组早产儿进行相同出生胎龄及纠正胎龄重新分组,分为3组:即胎龄26~27+6周、28~29+6周及30~31+6周,对其aEEG评分进行比较,判断PMA与脑发育成熟度的关系。结果:⑴胎龄32周以下早产儿生后aEEG的变化规律:(1)连续性及睡眠-觉醒周期:随PMA增加,连续性及睡眠-觉醒周期出现的比例逐渐增加,在PMA 29周后显着增高。(2)下界振幅与带宽:随PMA增加,下界振幅逐渐增高,带宽逐渐变窄。其中,振幅<3μV结果显示,PMA26~28+6周与PMA 29~30+6周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比较结果显示P>0.05,无统计学意义;振幅3~5μV结果显示,PMA 26~28+6周与PMA 29~30+6周及PMA 31~32+6周与PMA 33~35+6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振幅﹥5μV结果显示,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宽﹥20μV时显示,PMA 26~28+6周与PMA 29~30+6周及PMA 29~30+6周与PMA 31~32+6周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宽15~20μV及<15μV结果显示,PMA 26~28+6周与PMA 29~30+6周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间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PMA与脑发育成熟度的关系:(1)随PMA增加,脑发育逐渐成熟,aEEG结果示各参数评分及总分值逐渐增加,各参数与PMA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性(均P<0.05);(2)将入组早产儿相同出生胎龄及纠正胎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纠正胎龄组早产儿aEEG总分均比出生胎龄组评分高,且在28周以上两组间aEEG评分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⑴极早/超早产儿生后aEEG变化具有一定规律,随PMA增加,表现为电压连续性增加、出现睡眠-觉醒周期、下边界振幅增高、带宽变窄。⑵极早/超早产儿在PMA 26周时即可观察到连续性电压及睡眠-觉醒周期,在PMA 29周前,脑电活动存在不同程度抑制,表现为下边界低电压(<5μV)或低振幅(<15μV),在PMA 33周之后,脑电活动趋于成熟。⑶对极早/超早产儿脑成熟度判定需要综合考虑连续性、睡眠-觉醒周期、下边界振幅及带宽四项指标,单一指标判读可能导致结果误差。⑷PMA与aEEG的各参数评分及总分均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极早/超早产儿的脑发育成熟度与PMA密切相关。⑸宫外生活可加速极早/超早产儿的脑发育成熟,可以通过改善宫外生存环境,减少脑损伤,改善极早/超早产儿预后。

马良[6](2018)在《扭动运动阶段全身运动细化评估信度效度研究以及在高危儿随访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全身运动评估(Generalmovements assesment,GMA)是于1990年创立的一种针对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早期诊断的评估技术[1]。GMA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针对高危早产儿神经运动行为的一种评估方法,与传统的神经学检查方法相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帮助临床医生超早期预测神经发育结局。通过Prechtl的最优化概念,提出了GMA的半定量分析(细化评估)方式[3]。对于每一个运动参数,如振幅、速度、空间范围、运动的起始和结束,给出一个分数,得分越高,表现越优。总分越高全身运动质量越优。通过这种细化的、半定量的方法,能够证实全身运动(General movement,GMs)的细小变化与其他临床参数的关系[4,5]。GMs细化评估是对GMs整体评估的补充和解释,特别是对于整体评估时结果处于边缘状态,结果判断困难时,细化评估更利于对运动预后的理解与解释。细化评估的另外一个潜在的功能就是治疗干预后效果的评估[6]。目前研究较多的评估方法是传统的神经行为学方法,但存在预测信度效度不高和滞后性等不足。GMA已被引入国内,作为早期预测脑瘫的有效工具之一。GMA细化评估的信度效度国内研究较少,我们的研究为国内使用GMs细化评估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增加了一个早期筛查神经运动发育异常重要手段。因此我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扭动运动阶段GMs细化评估的评估者间信度及重测信度,为其应用于高危儿运动发育随访的临床工作建立相应的基础;研究GMs细化评估对高危儿粗大运动发育结局和脑性瘫痪预测效度;研究扭转阶段GMs整体评估与细化评估一致性;婴儿扭动运动阶段GMs细化评估技术是预测婴儿脑功能异常可靠的有价值的工具,探讨婴儿扭动运动阶段GMA质量细化评估评分影响因素以及早期干预对GMs整体评估的影响,以在临床上指导临床医师及家长避免GMs细化评估高危因素,改善婴儿神经发育预后。研究方法:纳入接受GMs评估的618例高危儿的618段录像资料,年龄在出生后3天至纠正胎龄4周之内。由评估者采用“早产儿和足月儿全身运动细化评分表”进行评分,获得GMs评估的最优化评分。计算不同评估者间和同一评估者两次评估间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随访至纠正年龄1周岁以后,根据临床表现、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评估粗大运动发育结局以及是否为脑性瘫痪;计算GMs整体评估和GMs细化评估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Kappa值并进行比较;选取639例扭动运动阶段婴儿,进行GMs细化评估。根据GMA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小于19分组(n=44),19-35分组(n=144),36-42分组(n=451)。收集可能影响婴儿GMA结果的20个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扭动阶段GMs细化评估的评估者间信度:评估者间总项目分ICC值为单个测量:0.987,平均测量:0.9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1.959,P=0.000)。上肢分ICC值为单个测量:0.974,平均测量:0.9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5.626,P=0.000)。下肢分ICC值为单个测量:0.973,平均测量:0.9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4.283,P=0.000)。颈部和运动顺序分ICC值为单个测量:0.912,平均测量:0.9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779,P=0.000)。由表5可以看出,评估者1总项目分ICC值为单个测量:0.979,平均测量:0.9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2.473,P=0.000)。上肢分ICC值为单个测量:0.967,平均测量:0.9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8.939,P=0.000)。下肢分ICC值为单个测量:0.965,平均测量:0.9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6.274,P=0.000)。颈部和运动顺序分ICC值为单个测量:0.880,平均测量:0.9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719,P=0.000)。评估者2总项目分ICC值为单个测量:0.970,平均测量:0.9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6.337,P=0.000)。上肢分ICC值为单个测量:0.939,平均测量:0.9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2.004,P=0.000)。下肢分ICC值为单个测量:0.919,平均测量:0.9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678,P=0.000)。颈部和运动顺序分ICC值为单个测量:0.850,平均测量:0.9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363,P=0.000)。(2)纳入的618例研究对象中,随访至1周岁以后,临床诊断为脑性瘫痪38例(6.15%),粗大运动发育迟缓的52例(14.56%)(包括38例脑性瘫痪),正常528例(85.44%);GMs细化评分<36分对运动发育异常(脑瘫+迟缓)的预测效度为85.76%,敏感度为98.89%,特异度83.52%,阳性预测价值98.89%,阴性预测价值83.52%,Kappa值=0.590,P=0.000;GMs细化评分<36分对脑瘫的预测效度为77.67%,敏感度为100%,特异度76.21%,阳性预测价值21.59%,阴性预测价值100%,Kappa值=0.283,P=0.000;GMs细化评分<19分对脑瘫的预测效度为98.87%,敏感度为97.37%,特异度98.97%,阳性预测价值86.05%,阴性预测价值99.83%,Kappa值=0.908,P=0.000。(3)GMs整体评估:408例正常扭转运动,167例为单调性扭转运动(Poor repertoire,PR),43例为痉挛一同步性扭转运动(Cramped-synchronised,CS),没有收集到混乱性扭动运动。GMs细化评估:36-42分442例(71.52%),19-35分133例(21.52%),小于19分43例(6.96%);评估者1 GMs整体评估的正常扭动运动(平均值38.46[25-75百分位35.50-40.80]),单调性扭动运动(平均值25.88[25-75百分位19.40-31.59]),同步-痉挛性扭动运动(平均值14.00[25-75百分位8.65-17.41])的GMOS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F=708.05,P=0.000)。评估者2 GMs整体评估的正常扭动运动(平均值38.90[25-75百分位36.43-41.21]),单调性扭动运动(平均值25.83[25-75百分位19.10-31.68]),同步-痉挛性扭动运动(平均值13.57[25-75百分位8.36-16.77])的GMOS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F=852.78,P=0.000)。评估者1中正常扭动运动(37.77±3.60),单调性扭动运动(25.91±7.29),痉挛-同步性扭动运动(13.05±4.88)之间细化评估分数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F=708.05,P=0.000)。评估者2中正常扭动运动(38.47±3.16),单调性扭动运动(25.78±7.31),痉挛-同步性扭动运动(12.86±4.55)之间细化评估分数的差异性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F=852.78,P=0.000)。GMs细化评分与整体评估一致性检测,Kappa值为0.715;GMs细化评估<19分与GMs整体评估CS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975,细化评估19-42分与GMs整体评估单调性扭动运动,正常扭动运动(Normal,N)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75;GMs细化评分19-35分与整体评估PR一致性检测,Kappa值为0.650;GMs细化评分36-42分与整体评估N一致性检测,Kappa值为0.700。(4)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有6个,分别为出生胎龄、出生体重、重度窒息、颅内出血、羊水污染及Apgar评分(lmin)。然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扭动运动阶段细化评分<19高危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为出生胎龄(OR=0.687,P=0.000)、出生体重(OR=0.254,P=0.000)、重度窒息(OR=108.395,P=0.012)、颅内出血(OR=0.023,P=0.001)。扭动运动阶段细化评分<36高危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为出生胎龄(OR=0.849,P=0.001)、出生体重(OR=0.130,P=0.000)、重度窒息(OR=9.165,P=0.000)、颅内出血(OR=0.834,P=0.000)。早期干预组正常扭动运动婴儿数量明显多于观察对照组,而PR、CS数量均明显少于观察对照组组,研究结论:(1)扭动运动阶段GMs细化评估具有良好的评估者间信度和重测信度,可以应用于高危儿运动发育随访的临床工作之中。(2)扭动运动阶段GMs细化评估对高危儿粗大运动发育结局和脑性瘫痪有较高的预测效度;扭转阶段GMs整体评估与细化评估在评估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情况方面有着良好的一致性。(3)出生胎龄、出生体重、重度窒息、颅内出血是低GMA细化评分的高危因素,应早期筛查、干预,以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早期干预可降低早产儿,HIE患儿PR、CS发生率,提高正常扭转运动发生率。

王雨晴[7](2018)在《全身运动细化评估与脑发育结局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高危儿全身运动细化评估的研究,建立2月龄脑性瘫痪的预警评分,从而为神经发育不同风险程度的高危儿,提供早评估、早干预的方法,为高危儿康复健康提供有效的临床资料。方法:1.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原则,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抽取本院康复科建立的高危儿随访档案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月龄(纠正年龄4-6周)行全身运动整体评估,并进行全身运动细化评分,纠正年龄4-8周内测试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如被动肌张力、运动活动及反射三个维度),在12月龄(纠正年龄44-52周)时,按照脑瘫诊断标准,确定不同发育结局。按照卫生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建立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的脑瘫预警评分。2.在4月龄(纠正年龄12-16周),应用4月龄全身运动整体评估及全身运动细化评分评估婴儿的神经发育,同时评估肌张力等级、肌力分级及抗重力运动的等级。3.在12月龄(纠正年龄44-52周),按照脑瘫诊断标准,确定不同发育结局,同时采用Gesell发育量表测试其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及应人能的发育商。4.由本课题专家组,根据有关临床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一般情况、母孕期高危因素、出生情况和出生时高危因素等,通过单因素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筛选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的有关高危因素。结果:1.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的建立1.1对114例高危儿分别应用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及52项神经运动检查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分,在正常组,单调性运动组和痉挛同步性运动组中有显着性差异(F=208.186,p<0.001);与52项运动相关评分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68,p<0.001。1.2根据12月龄的不同运动发育结局,在运动发育正常组,运动发育落后组和脑瘫组中,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分有显着性差异(F=118.351,P<0.001)。1.3根据12月龄不同运动发育结局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分的95%置信区间,建立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的脑瘫预警评分方法。结果表明,运动发育正常组(“绿色区”)的范围为4227分,即27分以上;轻度异常组(“黄色区”)的范围为2618分;而重度异常组(“红色区”)的范围则为175,即17分以下。1.4本资料的脑瘫预警评分,以12月龄时脑瘫的诊断标准为金标准,结果表明,其预测效度为92.11%,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0.00%,阳性预测值为72.73%,阴性预测值为100%,假阳性率10%,假阴性率为0。本资料的脑瘫预警评分,可供同行在临床实践中应用。2.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的4月龄随访本资料的结果表明,4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分,在脑瘫预警评分的正常组、轻度异常组及重度异常组中有显着性差异(F=198.120,p<0.001)。4月龄的肌张力等级,在正常组、轻度异常组和重度异常组中有显着性差异(X2=70.275,p<0.001)。肌力等级在正常组与异常组(即轻度异常及重度异常)中有显着性差异(X2=77.509,p<0.001)、而在轻度异常组与重度异常组间亦存在显着性差异(X2=20.727,p<0.001);抗重力运动等级在正常组、轻度异常组和重度异常组中有显着性差异(X2=144.940,p<0.001)。3.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的神经发育按照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分,12月龄婴儿的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及应人能发育商,在正常组、轻度异常组和重度异常组中,其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及应人能发育商均有显着性差异(F分别为249.404、262.057、194.188和223.706,p均<0.001)。4.影响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4.1经单因素分析,在不同脑瘫预警组中,父母年龄、父母文化程度、母孕期吸烟/被动吸烟、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剖宫产、早产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未见显着的高危因素(X2分别为0.373、0.134、0.403、1.713、1.731、3.039、0.004、0.215、5.509和4.179,p均>0.05),而惊厥、颅内出血、低体重及窒息则是影响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X2分别为58.558、40.482、7.697和55.964,p均<0.05)。4.2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惊厥、颅内出血、低体重及窒息,亦是影响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348、0.327、0.198和0.181,p均<0.05)。结论:1.建立脑瘫高危儿的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本研究表明,运动发育正常组(“绿色区”)预警评分范围为4227分,即27分以上;运动发育落后组(“黄色区”)的范围为2618分;而脑瘫组(“红色区”)则为175,即17分以下。2.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与4月龄运动特质有明显的相关性:即2月龄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愈优,其4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分愈优,同时,与肌张力、肌力及抗重力运动的发育等级则愈优。3.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的不同评分与12月龄的神经发育评估有明显的相关性,即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分愈高,其各项发育商愈高。4.影响2月龄全身运动细化评估脑瘫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是惊厥、颅内出血、低体重及窒息,在临床实践中应引起充分重视。

吴砚龙,陈瑜,袁文浩[8](2018)在《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在双胎或多胎分娩脑性瘫痪新生儿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应用于正常分娩的双胎或多胎脑性瘫痪新生儿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3年9月-2016年2月对湖北地区3所医院妇产科分娩的2 000例双胎或多胎新生儿进行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和随访观察,计算脑性瘫痪发生率,比较44周龄、53周龄两次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的差异,分析全身运动质量评估诊断结果各指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误诊率、特异度、漏诊率、约登指数)与金标准的差异。结果 2 000例新生儿包括430例孕母双胎(860例新生儿)、348例孕母多胎(1 140例新生儿),临床确诊脑性瘫痪患儿9例(0.45%);其主要病因构成依次为:室管膜下出血3例(33.33%)、窒息3例(33.33%)、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22.22%);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结果与金标准比较,其阳性预测值排序依次为:不安运动缺乏(0.53)、痉挛-同步(0.50)、单调运动(0.40);44周龄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其灵敏度为85.21%、特异度为72.40%、约登指数为57.61%;53周龄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其灵敏度为89.13%、特异度为78.07%、约登指数为67.20%。结论全身运动评估在双胎或多胎脑性瘫痪超早期筛查中对于发育结局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作为一种非侵入性、非干扰性的新型神经运动评估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适合在临床工作中广泛使用。

王雨晴[9](2018)在《全身运动特征评分与婴儿脑瘫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高危儿全身运动特征细化评分的研究,建立2月龄婴儿的脑瘫预警评分,从而为神经发育不同风险程度的高危儿,提供早评估、早干预的方法,为高危儿康复健康提供有效的临床资料。方法:1.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原则,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抽取本院康复科建立的高危儿随访档案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月龄(纠正年龄4-8周)行全身运动整体评估,并进行全身运动特征细化评分,同时测试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如被动肌张力、运动活动及反射三个维度),在12月龄(纠正年龄44-52周)时,按照脑瘫诊断标准,确定不同发育结局。按照卫生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建立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的脑瘫预警评分。2.在4月龄(纠正年龄12-16周),应用4月龄全身运动整体评估及全身运动形式细化评分评估婴儿的神经发育,同时评估肌张力等级、肌力分级及抗重力运动的等级。3.在12月龄(纠正年龄44-52周),按照脑瘫诊断标准,确定不同发育结局,同时采用Gesell发育量表测试其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及应人能的发育商。4.由本课题专家组,根据有关临床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一般情况、母孕期高危因素、出生情况和出生时高危因素等,通过单因素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筛选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的有关高危因素。结果:1.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的建立1.1对114例高危儿分别应用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评分及52项神经运动检查进行运动评估,结果表明,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评分,在正常组,单调性运动组和痉挛同步性运动组中有显着性差异(X2=91.070,p<0.001);与52项运动相关评分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69,p<0.001。1.2根据12月龄的不同运动发育结局,在运动发育正常组,运动发育落后组和脑瘫组中,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细化评分有显着性差异(X2=76.457,p<0.001)。1.3根据12月龄不同运动发育结局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评分的95%置信区间,建立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的脑瘫预警评分方法。结果表明,运动发育正常组(“绿色区”)的范围为42~27分,即27分以上;轻度异常组(“黄色区”)的范围为26~18分;而重度异常组(“红色区”)的范围则为17~5,即17分以下。1.4本资料的脑瘫预警评分,以12月龄时脑瘫的诊断标准为金标准,结果表明,其预测效度为92.11%,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0.00%,阳性预测值为72.73%,阴性预测值为100%,假阳性率10%,假阴性率为0。本资料的脑瘫预警评分,可供同行在临床实践中应用。2.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的4月龄随访本资料的结果表明,4月龄全身运动形式细化评分,在脑瘫预警评分的正常组、轻度异常组及重度异常组中有显着性差异(X2=90.740,p<0.001)。4月龄的肌张力等级,在正常组、轻度异常组和重度异常组中有显着性差异(X2=70.275,p<0.001)。肌力分级在正常组与异常组(即轻度异常及重度异常)中有显着性差异(X2=77.509,p<0.001)、而在轻度异常组与重度异常组间亦存在显着性差异(X2=20.727,p<0.001);抗重力运动分级在正常组、轻度异常组和重度异常组中有显着性差异(X2=144.940,p<0.001)。3.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的神经发育按照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评分,12月龄婴儿的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及应人能发育商,在正常组、轻度异常组和重度异常组中,其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及应人能发育商均有显着性差异(X2分别为91.085、85.733、75.997和81.309,p均<0.001)。4.不同全身运动特征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4.1经单因素分析,在不同脑瘫预警组中,父母年龄、父母文化程度、母孕期吸烟/被动吸烟、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剖宫产、早产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未见显着的高危因素(X2分别为0.373、0.134、0.403、1.713、1.731、3.039、0.004、0.215、5.509和4.179,p均>0.05),而颅内出血、惊厥、低体重及窒息则是影响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X2分别为40.482、58.558、7.697和55.964,p均<0.05)。4.2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颅内出血、惊厥、低体重及窒息,亦是影响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t分别为4.208、3.799、3.094及2.183,p均<0.05)。结论:1.建立脑瘫婴儿的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本研究表明,运动发育正常组(“绿色区”)预警评分范围为42~27分,即27分以上;运动发育落后组(“黄色区”)的范围为26~18分;而脑瘫组(“红色区”)则为17~5,即17分以下。2.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与4月龄运动特质有明显的相关性:即2月龄的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愈优,其4月龄全身运动形式细化评分愈优,同时,与肌张力、肌力及抗重力运动的发育等级则愈优。3.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的不同评分与12月龄的神经发育评估有明显的相关性,即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细化评分愈高,其各项发育商愈高。4.影响2月龄全身运动特征脑瘫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是颅内出血、惊厥、低体重及窒息,在临床实践中应引起充分重视。

杜菲,刘依竞,刘玥,秦菁金,罗晓曦,肖农[10](2016)在《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结合Vojta 7项姿势反射对高危儿脑性瘫痪的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和Vojta姿势反射检查评估高危儿脑性瘫痪(CP)的一致性。方法以2012年2月至2014年11月于该院康复科就诊并随访至1岁的310例高危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基本信息,GMs评估、Vojta姿势检查及粗大运动发育量表结果,随访至患儿1岁,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GMs评估中110例表现为不安运动缺乏(F-),8例表现为痉挛-同步性(CS)全身运动。GMs评估对高危儿CP预测的效度:灵敏度87.27%,特异度89.00%,阳性预测值81.35%,阳性似然比2.40,阴性似然比0.04。(2)Vojta姿势反射检查阴性131例,阳性179例,其中轻度异常者132例,中度异常者77例,重度异常者32例。Vojta姿势反射检查对高危儿CP预测的效度:灵敏度98.18%,特异度33.50%,阳性预测值44.81%,阳性似然比2.93,阴性似然比0.447。(3)两种检查方法预测CP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致性不理想(κ=0.22,P<0.01)。结论 GMs评估及Vojta姿势反射检查一致性不理想,GMs评估优于Vojta姿势反射检查。

二、神经学评价有助于预测高危新生儿的发育后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经学评价有助于预测高危新生儿的发育后果(论文提纲范文)

(1)NICU出院高危儿0~3岁生长发育随访管理技术的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适用对象
2 随访管理的目标
3 随访的实施者
4 随访的频率
5 随访内容
    5.1 营养管理与体格生长监测
    5.2 神经精神发育监测
6 发育迟缓高危儿的遗传学检测
7 高危儿的早期干预
    7.1 早期干预的含义
    7.2 早期干预开始与持续的时间
    7.3 早期干预的内容
    7.4 强调早期干预的个体化
    7.5 避免过度干预和干预不足
8 高危儿出现发育障碍后的康复
9 重点疾病监测和特殊检查
    9.1 眼病及视力检查
    9.2 听力检查
    9.3 实验室检查
    9.4 影像学辅助检查

(2)高危儿早期神经学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
2 婴儿运动能力测试
3 Hammersmith婴儿神经检查
4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5 0~1岁20项神经运动检查
6 Vojta姿势反射检查
7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
8 婴儿运动发育量表
9 Harris婴儿神经运动测试

(3)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诊疗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在新生儿脑损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先心病婴儿皮层电活动预测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评估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的皮层活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脑损伤
        1.2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作用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设备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临床资料采集
        3.2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图像采集
        3.3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结果判读
        3.4 神经影像学检查
        3.5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临床特征分析
        4.2 手术前aEEG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4.3 手术后aEEG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4.4 手术前后aEEG变化及影响因素
        4.5 围术期头颅CT/MR的结果
    第五章 讨论
        5.1 常用脑功能的监测方法
        5.2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NICU的应用
        5.3 先心病患儿围手术期的皮层活动及影响因素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评估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神经发育预后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
        1.2 神经发育评估与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设备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临床资料采集
        3.2 体格发育评估
        3.3 神经发育评估
        3.4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病例特征分析
        4.2 BSID评估结果
        4.3 MDI和PDI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常用的神经功能的评估量表
        5.2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的优势和应用
        5.3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
        5.4 先心病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的影响因素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皮层电活动与中长期神经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先天性心脏病的神经发育随访
        1.2 缺乏早期预测指标导致随访困难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设备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临床资料采集
        3.2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图像采集
        3.3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结果判读
        3.4 神经影像学检查
        3.5 随访和神经发育评估
        3.6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临床特征分析
        4.2 围术期aEEG监测结果
        4.3 18月龄时BSID评估结果
        4.4 围术期aEEG与18月龄MDI与PDI关联性分析
        4.5 手术前后aEEG变化与18月龄MDI与PDI的关联性分析
        4.6 头颅超声与18月龄MDI与PDI
    第五章 讨论
        5.1 大脑的发育与高危儿神经发育评估
        5.2 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脑功能与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的相关性
        5.3 国外现行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神经发育预后的评估与干预指南
        5.4 国内外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神经发育随访工作的现状与困境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神经发育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极早/超早产儿生后振幅整合脑电图的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扭动运动阶段全身运动细化评估信度效度研究以及在高危儿随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扭动运动阶段全身运动细化评估的信度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扭动运动阶段全身运动细化评估的校标效度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的应用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

(7)全身运动细化评估与脑发育结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全身运动细化评估的脑瘫预警评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全身运动预警评分的4月龄随访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不同全身运动预警评分的神经发育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不同全身运动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英文缩写词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在双胎或多胎分娩脑性瘫痪新生儿筛查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诊断标准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的评估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9例脑性瘫痪患儿53周龄时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结果
    2.3 9例脑性瘫痪患儿44周龄和53周龄时全身运动质量评估诊断实验结果
3 讨论

(9)全身运动特征评分与婴儿脑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全身运动特征的脑瘫预警评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全身运动预警评分的4月龄随访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不同全身运动特征预警评分的神经发育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不同全身运动特征预警评分的高危因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英文缩写词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结合Vojta 7项姿势反射对高危儿脑性瘫痪的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收集资料
        1.2.2 GMs评估结果的判定
        1.2.3 Vojta姿势反射检查结果判定
        1.2.4 门诊医生诊断标准
        1.2.5 随访
        1.2.6 数据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发育结局
        2.1.1 GMs评估
        2.1.2 Vojta姿势反射检查
    2.2 一致性检验
3 讨论

四、神经学评价有助于预测高危新生儿的发育后果(论文参考文献)

  • [1]NICU出院高危儿0~3岁生长发育随访管理技术的专家共识[J]. 田园,陈津津,于广军.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1(08)
  • [2]高危儿早期神经学评估方法[J]. 韩佳乐,王景刚,曹建国.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1(09)
  • [3]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诊疗中的临床应用[D]. 周君.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先心病婴儿皮层电活动预测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D]. 桂娟. 南方医科大学, 2019
  • [5]极早/超早产儿生后振幅整合脑电图的变化规律[D]. 郝晓莉.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扭动运动阶段全身运动细化评估信度效度研究以及在高危儿随访中的应用[D]. 马良. 山东大学, 2018(02)
  • [7]全身运动细化评估与脑发育结局的研究[D]. 王雨晴. 苏州大学, 2018(01)
  • [8]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在双胎或多胎分娩脑性瘫痪新生儿筛查中的临床价值[J]. 吴砚龙,陈瑜,袁文浩. 中国妇幼保健, 2018(06)
  • [9]全身运动特征评分与婴儿脑瘫的研究[D]. 王雨晴. 苏州大学, 2018(06)
  • [10]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结合Vojta 7项姿势反射对高危儿脑性瘫痪的预测研究[J]. 杜菲,刘依竞,刘玥,秦菁金,罗晓曦,肖农. 重庆医学, 2016(30)

标签:;  ;  ;  ;  ;  

神经学评估有助于预测高危新生儿的发育结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