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施“送电到乡”工程,淘汰西部无电乡

我国实施“送电到乡”工程,淘汰西部无电乡

一、我国正通过实施“送电到乡”工程 消灭西部无电乡(论文文献综述)

罗国亮,任博雅[1](2018)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电力的发展及其成就回顾》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电力的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慢到快、由落后到先进、由城乡分割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发展的过程。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农村电力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中国农村电力发展的演变农村电力的短缺阶段:以农村电气化为重点解决"三农"和无电户用电(1978年~1997年)

张登雨[2](2018)在《基于改进灰狼优化-黄金分割混合算法的光伏全局MPPT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化石能源资源的逐渐枯竭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日益期盼,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其中,太阳能发电由于无污染、分布广泛、永不衰竭的特点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大范围推广。为了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以实现间接减少成本,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控制技术不可或缺。光伏发电设备通常建在开旷、阳光充足的户外环境中,有些大型光伏阵列是由数十块甚至上百块光伏电池串并联组成。因而如此大面积的光伏发电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云、灰尘等的局部遮蔽,这导致了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曲线上存在多个局部最优。MPPT控制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快速准确地跟踪到全局最大功率点,从而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本文在分析光伏发电的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介绍阐述了几种经典MPPT控制算法,利用Matlab/Simulink对光伏阵列(photovoltaic array)分别处于均匀光照和局部阴影条件下的输出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在局部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曲线呈现多峰特性,传统的MPPT控制算法由于无法区分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可能会陷入局部最优而导致效率大幅度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灰狼优化-黄金分割的混合控制算法,首先采用改进的灰狼优化算法进行全局搜索确定全局最大功率点的大致位置,然后采用黄金分割算法在前期搜索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搜索。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控制策略,实现了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之间的协调。此外针对传统的重启判别方法存在失效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类P-U曲线斜率的新型重启判别方法以增强MPPT系统应对光照突变时的可靠性。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基于Boost电路的MPPT仿真平台,并且设计制作了基于TMS320F28335控制的硬件实验平台。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基于改进灰狼优化-黄金分割的混合控制算法能够在局部阴影条件下快速准确地追踪到全局最大功率点,提高了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

高越青[3](2015)在《“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基于供给端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发展一直存在“产能过剩痼疾”。自“十五”计划开始,我国政府将治理产能过剩列入了宏观经济调控工作的重点,不断出台各种整顿治理措施,但产能过剩不仅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已陷入“越调控越扩张”的怪圈。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持续下行并转而进入“新常态”。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也更加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的重要障碍,并正不断加剧宏观经济发展的系统风险。2013年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产能严重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根源、寻找和制定行之有效的产能过剩化解方法显得意义重大。本文对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研究,与现有文献不同的是,本文将立足于西方经济学及供给学派理论的相关原理,从供给端切入。该选题充分考虑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的基本国情,对实际的产能过剩化解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案例研究法等,力图将研究建立在严谨的理论分析与坚实的经验研究基础上,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包括本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定义、研究方法、全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框架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基本判断。对于产能过剩,学术界存在着一些争议,而对于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更是存在着诸多似是而非的认识和判断,甚至是在政策层面。本章在吸收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产能过剩实际情况,对“中国式”产能过剩做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形成几个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基本判断,具体内容包括对产能过剩界定、测度、成因和化解对策四个方面的文献进行述评。第三部分提出了一个研究“中国式”产能过剩的新视角,也即从供给端研究“中国式”产能过剩。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能过剩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研究发现,虽然国内外经济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产能过剩产生了影响,但导致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还是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而企业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行为与我国的要素供给和供给效率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供给学派的供给理论,要素供给和供给效率恰是“供给边”的深层次核心所在。具体内容包括从供给端研究产能过剩的理论基础、相关文献综述以及从供给端对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分析研究。第四部分是要素市场扭曲与产能过剩。要素供给是“供给边”的一个重要内涵,它是生产和供给的前提条件,我国的要素供给呈扭曲状态,而导致要素供给扭曲的根源在于要素市场扭曲,本章就对要素市场扭曲与我国产能过剩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素市场扭曲会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扭曲激励,进而引发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问题;二是要素市场扭曲会对企业的市场退出产生扭曲激励,阻止企业市场退出,进而导致产能过剩问题的固化。对于要素市场扭曲与产能过剩间的联系,结合多晶硅行业的案例分析进行了说明,并且还进行了实证检验,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工业制造业28个行业1992~2013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证明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有着显着影响。本章的具体内容包括要素市场扭曲的定义、现状、成因、测度及要素市场扭曲对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分析以及实证检验。第五部分是技术创新不足与产能过剩。供给效率是“供给边”的另一个重要内涵,由于构成宏观供给效率的基础是微观层面的企业生产效率,而技术创新不足将抑制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本章具体分析和研究的是技术创新不足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影响。首先是在产能过剩的形成阶段,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核心技术匮乏的现状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影响,极易引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结构性过剩等问题:其次是在产能过剩化解阶段,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核心技术匮乏的问题不仅制约了产品出口贸易,还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而减慢了过剩产能的消纳速度,不利于产能过剩的化解。为证明技术创新不足与产能过剩间的联系,本章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工业制造业28个行业2000~2013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加快技术创新对产能过剩的化解有着显着的积极作用。本章的具体内容包括要技术创新的定义及我国技术水平现状、我国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技术创新不足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影响机理分析和实证检验。第六部分是结论及对策建议。本章首先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然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化解产能过剩的新思路,并具体针对第四章、第五章的分析结论提出了加快我国要素市场改革及技术进步的对策建议。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综上,本文从供给端视角对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产能过剩其实是国民经济供给端存在的结构性失衡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具体可从要素供给及其供给效率两方面进行分析;(2)地方政府通过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投资决策和市场退出施加了扭曲激励,进而引发产能过剩及产能过剩固化的问题,基于此,加快推进要素市场改革、改变要素市场扭曲现状对化解我国产能过剩有着重要意义;(3)技术创新不足在产能过剩形成过程中起一定助推作用,并对产能过剩的顺利化解造成较大阻碍,基于此,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动科技发展对化解我国产能过剩有积极作用。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1)通过大量国内外文献的梳理、研究和分析,并结合我国产能过剩的历史经验及现状,归纳了“中国式”产能过剩的本质特征;2)构建了从供给侧研究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基于供给侧的产能过剩化解对策。本文结合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我国产能过剩历史进行全面回顾,发现产能过剩是国民经济供给端存在的结构性失衡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在此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供给端视角研究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基本框架,具体从要素供给和供给效率两个方面对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对应的产能过剩化解对策;3)运用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要素市场扭曲对产能过剩形成的直接助推作用,并发现技术创新不足是引发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快技术创新对化解产能过剩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雨[4](2012)在《光伏发电在我国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推广与利用研究》文中认为能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太阳能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应放在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发展和推广利用。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放在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来推动和发展,光伏能源和技术的推广利用,可有效解决国家能源需求及偏远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用电用能需求。中国太阳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等农村以及孤岛、离岛等常规能源缺乏、交通不便、电力成本高的偏远地区。推广利用太阳能是解决该类地区用电问题的重要途径,离网光伏系统和户用光伏系统是解决无电人口用电的主要手段。本文调查研究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情况,集中在西北、西南等地的农村及偏远地区。此类地区人口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用电成本最高,缺电情况最严重,而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本文全面研究了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分析太阳能光伏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生产工艺和技术,光伏电池效率提升每年约为1%;全面分析了光伏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光伏系统的成本结构,成本每年以5%-10%速度下降;分析系统成本发展趋势,研究光伏发电成本、离网光伏系统的发电及维护成本并分析其价格发展趋势,同时与常规火力发电进行对比,光伏发电将在未来10-20年具备与火力发电竞争的条件,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能源参与市场竞争。充分了解用电需求,并对光伏太阳能技术和产品进行研究,根据不同光伏产品对应其应用对象,研究不同的适用对象并开发和推广光伏发电系统及光伏应用产品,使之规模化、系列化、产品化,以适用无电、缺电地区的生活生产等各方面。推广利用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带动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一定的改变,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同时,研究国内外光伏产业政策,世界各主要国家不遗余力的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以财政补贴政策为手段,促使产业快速发展,成本降低,太阳能光伏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分析总结影响光伏资源利用及光伏产品推广的原因,并结合政府政策,产业发展及实际应用发现的问题和困难,综合结论为:目前在农村及偏远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示范及推广利用已经取得阶段性成绩,现在光伏产品日趋成熟,技术不断进步,成本逐年降低,推广利用的力度将不断加快。。据此提出如何有效推广和利用太阳能的若干建议和对策,包括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政策支持力度、金融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促进产业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和加强宣传引导等。

张秀莲[5](2012)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是,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投入是偏向城市的。进入21世纪后,鉴于城乡之间基础设施投入的不均衡,政府开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此,2004年至今的连续八年里,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把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央预算内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量近6000亿元,年度规模从2006年的600亿元增加到2010的1928亿元,增长2.2倍,占全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比重由47.8%提高到49.1%。在中央投入带动下,地方、农民和企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提高,“十一五”时期全国农林牧渔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万亿元,年均增长28.3%,增速比“十五”快4.9个百分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既然我国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那么这些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总体状况及其变动趋势如何?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结构合理吗?不同地区之间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差异程度如何?地区之间投入不平衡程度如何?广大农民对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如何?进一步地,影响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影响如何?我们又该如何应对?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探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为主题,采用统计分析、问卷调查、面板数据模型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总体状况。其次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客体结构进行分析。再次,对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差异及其不平衡性进行分析。最后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因素,并根据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分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总体投入状况主要利用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与基础设施紧密相关行业的有关指标,分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总体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从财政支农支出角度分析,1994-2010年这17年里,财政支农支出绝对数不断增长。但是从相对数上来看,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在这17年里,有50%的年度财政支农支出没有达到《农业法》的要求。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与基础设施紧密相关行业的有关指标进行分析,2003-2010年,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一直处于快速增长中,2010年的投资总额为2003年的5.40倍。两个方面的数据说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总量不足非常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的投入偏好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研究内容二:分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结构文章先对两大类八小类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从总量、变动趋势等方面进行逐项分析,最后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结构进行了总体评价。得到的结论主要有:1、经济性基础设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社会性基础设施发展滞后。2、农村经济性基础设施中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明显不足,农民不满意程度很高。3、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投入普遍不足,其中尤以农村文化设施投入最为明显。研究内容三:分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区域差异及其不平衡性本文将我国农村地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分别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量及人均量、投资主体构成、投资方向、投资需求等多角度进行投入区域差异分析。最后通过计算2003-2010年相对于乡村人口、农用地面积、全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支等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平衡指数,具体分析了各地区的不平衡程度。得到的结论主要有:1、投入总量和人均量均处于增长趋势中,但是不同地区的增长趋势存在明显差异。2003-2010年,东部地区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从而导致现行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异越来越大。2008年以后,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加快,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明显缩小。2、投资主体上东部地区的非农户投资比例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基本相当。3、投向上三个地区各有侧重。以2010年为例,东部地区能源、教育、文化类投资占比均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但是东部地区的交通、邮政业投资占比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交通邮政设施已能够满足基本需求所致。4、不同地区农民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具体地说,东部地区,农民需求最强烈的依次是农村教育和农村医疗两种社会性基础设施。中部地区,农民需求最强烈的依次是能源设施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两类经济性基础设施。西部地区,农民需求最强烈的依次是乡村道路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两类经济性基础设施,中部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异。5、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无论是相对于乡村人口、农用地面积、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全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性是普遍存在的。在本文分析的29个地区中,2010年Σdi大于0的只有10个省市区,小于0的则为19个省市区,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们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总体不足。具体到各地区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东部地区相对超前,中西部地区滞后且西部地区滞后较多。2003-2010年,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不平衡程度相对稳定,西部地区的不平衡性呈现小幅波浪式变动趋势,没有明显的扩大或者缩小的趋势。6、将2010年的地区不平衡性指数从低到高进行排序,排在前两位的是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地方财政收支是影响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重要因素。排在第三位的是全社会基础设施投资,说明近年来国家加大支农力度,注重工业反哺农业,全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向城市倾斜的局面已经有所扭转。排在最后两位的是村庄人口和农用地面积,说明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较多地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少地考虑农村实际需求总量。研究内容四:分析影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因素先从理论上尝试分析影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然后构建计量模型,利用相关数据进一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总投入、投入结构、投入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主要有:1、农村基础设施总投入变化的91%以上可以由经济发展水平、前期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财政分权、乡村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西部大开发政策因素的变化来解释。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前期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财政分权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乡村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西部大开发政策因素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影响不显着。2、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结构的变化只有36%可以由农村基础设施总投入、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分权、乡村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西部大开发政策因素的变化来解释。3、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地区差异的变化约有94%可以由农村基础设施总投入、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分权、乡村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西部大开发政策因素的变化来解释。其中,农村基础设施总投入、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地区差异的影响显着。财政分权、乡村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西部大开发政策因素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地区差异的影响不显着。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投入决策机制。第二,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第三,创新供给制度。

彭磊[6](2012)在《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模式经济性分析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农村面积广大,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电力作为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关系到我国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措施。然而,许多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较恶劣,用电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只有逐步构建覆盖我国农村的电力系统,才‘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保持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社会和谐发展。可见,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意义十分重要。此类建设项目与普通电力建设项目有一定区别,将经济性分析引入偏远地区供电模式的选择为建设主体提供决策依据具有现实意义。首先研究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特点和形势,分析国家发展规划及政策因素对其建设进程的影响。其次,分析影响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综合效益的因素,构建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并进行实例研究。通过对两种供电模式建设投资的综合效益评价比较,分析拟建项目的经济性,以及该评价体系中各因素对建设主体投资建设的影响程度。最后,通过综合效益评价过程中发现制约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因素,以促进投建主体积极参与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为目的,考虑并提出有助解决实际问题的投资以及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莉莉[7](2012)在《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与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以青海省海西州太阳能产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传统化石能源日益衰减并带来生态危机之时,新能源越来越受到青睐。近年,从世界各国既定的能源战略来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各国未来能源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期,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由于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尽合理,威胁着脆弱的能源安全体系。对此,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能源可持续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把发展新能源提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发展新能源将有效弥补常规能源供应缺口、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多元化和缓解环境污染,使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青海省海西州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使其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并且太阳能资源的储量高、连续性好,对高原的生态环境没有破坏性,这些情形共同决定了海西州特别适合发展太阳能产业。太阳能产业是海西州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基地之一,但是太阳能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因此,优化太阳能产业资源的配置是提高海西州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有效手段。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重点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和本文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主要从现有文献出发,综述了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现代价值;第三部分,在概述中国化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能源结构,并提出了大力发展新能源等措施来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第四部分,以青海省海西州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了海西州太阳能产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海西州太阳能产业资源配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第五部分,对国内外太阳能产业资源配置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借鉴,并深入探讨了优化海西州太阳能产业资源配置的对策。

刘同良[8](2012)在《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区域布局战略研究 ——基于制度创新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是现代社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包括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作为能源主要来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载体在过渡开采和消耗下,呈现出资源日益枯竭的趋势,能源危机日益严重,供应紧张时有发生,能源价格居高不下,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大量消费化石能源所排放的SO2、NOX、CO2以及烟尘等有害气体,导致全球范围的大气污染,严重威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决不能使宇宙中这个蓝色的文明星球变成不能居住的地方,所以,寻求和开发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就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经济战略。制度是影响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能源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开发和利用应在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下进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是如此。为了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效率,需要明晰可再生能源开发多元投资主体的产权,构建有关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一整套有序的制度规范,在以市场调节作为基础性手段上,辅之以政策的宏观调控为主导,设计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形成以制度创新为特征的推动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可持续地不断发展。近一些年来,我国能源消费量和生产量连年攀升,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能源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对于保证我国能源战略安全,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的重要战略意义日益突出。本文在充分认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梳理了制度创新和可再生能源经济等相关理论,并以这些理论作为剖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方法,将国际上部分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和其政策制度进行分析比较,并从中总结出关于可再生能源制度创新和区域布局的有效经验,以对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事业发展提供启示,从而提出我国可再生能源实施区域布局的战略构想,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个案,将战略构想与实际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以增强了本文研究的实践应用价值。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是:第一,观点创新。本文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重视以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完整地梳理可再生能源相关经济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明确提出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应从制度创新入手,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可再生能源的区域布局战略,以便于解决中国目前和未来可能存在的能源危机问题。论文以剖析内蒙古的实际案例,提出再生能源区域布局战略的构想(现已取得较大的成绩),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才能大大提高整体的宏观效益,防止简单模仿使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遭受损失。第二,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体系和相关政策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并总结其可再生能源的区域布局情况,为我国构建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战略提供借鉴。这在能源的理论界是头一次尝试。提出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和“十三、五”的规划如果都能把可再生能源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这将对中国抢先在全球刚刚起步之际,迅速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占领高地”极为有利。第三,本文提出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度构建,从规范化的角度提出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的基本步骤和框架,以利于地方政府和能源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并基于制度创新视角提出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的战略构思,丰富了我国可再生能源理论研究的内容。第四,本文提出由于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区域一般都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农村,因此,政府进行可再生能源产业布局可调整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结构,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落后的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路径。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引入议题并交代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内容以及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经济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进行详细梳理,为后面的分析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章,介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认清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紧迫性和重要的战略意义。第四章,简要介绍世界部分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进行相关制度创新和区域布局的基本经验,为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借鉴。第五章,提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的战略构想,并提出具体的区域布局的政策措施建议。第六章,考察和研究内蒙古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的条件,并提出基地建设构想。

张爽莹[9](2012)在《中国光伏发电产业竞争力及其成长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绿色新能源产业,我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具有光伏发电大规模发展的资源潜力和市场前景。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我国已经过50年的成长历程,在最近10年的发展尤为迅速。预计到2050年,我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将占发电总容量的5%。本文依据产业竞争力理论和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应用改进的波特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及其结构以及同业竞争、机会和政府六个方面识别和分析影响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产业发展现状,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竞争力齿轮分析模型。该模型将波特钻石模型和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的动态相结合,分析了产业的动态发展趋势和推动力构成。另外,在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亟待识别、分析并把握该产业的成长路径及特点。本文在分析产业成长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依据产业成长理论对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技术研发、产业发展规划、法律法规、电价政策及项目鼓励政策五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分析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上述方面的典型事件、成长过程及其规律特点,并建立成长路径、总结产业成长关键因素和产业发展方向,为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裘品姬[10](2010)在《加快新疆农村能源发展的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农村能源是当今世界及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新疆农村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目前,新疆农村能源建设相对滞后,农村能源的供给水平、保障能力以及能源产品结构等远不能满足农村的现实所需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结合新疆实际,大力发展农村能源,是新疆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任务。

二、我国正通过实施“送电到乡”工程 消灭西部无电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正通过实施“送电到乡”工程 消灭西部无电乡(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电力的发展及其成就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农村电力发展的演变
农村电力发展的成就

(2)基于改进灰狼优化-黄金分割混合算法的光伏全局MPPT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光伏产业的发展概况
    1.3 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最大功率点追踪技术简介
    2.1 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
    2.2 光伏阵列输出特性仿真分析
        2.2.1 均匀条件下
        2.2.2 非均匀条件下
    2.3 常用MPPT控制策略
        2.3.1 扰动观察法
        2.3.2 电导增量法
        2.3.3 黄金分割法
        2.3.4 粒子群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灰狼优化算法在光伏MPPT中的应用与改进
    3.1 基本灰狼优化算法
        3.1.1 灰狼的等级管理制度
        3.1.2 灰狼优化算法的数学模型
        3.1.3 基本灰狼优化算法在光伏MPPT中的实施步骤
    3.2 改进的灰狼优化算法在MPPT中的应用
        3.2.1 全局搜索
        3.2.2 局部搜索
    3.3 新型的重启判断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仿真研究
    4.1 仿真模型
        4.1.1 光伏电池的仿真模型
        4.1.2 MPPT控制器
        4.1.3 PWM信号发生器
    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2.1 均匀条件下的仿真
        4.2.2 非均匀条件下的仿真
        4.2.3 突变条件下的仿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研究和结果分析
    5.1 硬件系统的总体框图
    5.2 Boost主电路
    5.3 DSP控制模块及其程序设计
        5.3.1 DSP控制模块
        5.3.2 DSP程序设计
    5.4 电压、电流采样电路
    5.5 驱动电路
    5.6 实验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基于供给端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本文的选题背景
        1.1.2 本文的选题意义
    1.2 “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定义
        1.2.1 相关概念辨析
        1.2.2 国内外有关产能过剩的定义
        1.2.3 “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定义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3.1 本文的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
2 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基本判断
    2.1 产能过剩的界定
    2.2 产能过剩的测度
        2.2.1 基于微观企业调查结果的测算方法
        2.2.2 基于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测算方法
        2.2.3 各类产能利用率测算方法的比较及结论
    2.3 “中国式”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
        2.3.1 国外有关产能过剩成因的分析
        2.3.2 国内有关产能过剩成因的分析
        2.3.3 “中国式”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
    2.4 治理和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文件及对策研究述评
        2.4.1 国内有关治理和化解产能过剩对策研究的评述
        2.4.2 相关政策文件的梳理和总结
        2.4.3 “中国式”产能过剩的治理和化解思路
3 一个新视角:从供给端研究“中国式”产能过剩
    3.1 从供给端视角研究产能过剩的文献综述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3.2.2 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理论
        3.2.3 国内有关供给理论的研究
    3.3 从供给端研究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
        3.3.1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能过剩与宏观经济调控
        3.3.2 从供给端分析我国的产能过剩
        3.3.3 供给管理与我国的产能过剩治理和化解
4 要素市场扭曲与产能过剩
    4.1 要素市场扭曲的定义、现状及成因分析
        4.1.1 要素市场扭曲的定义
        4.1.2 我国要素市场扭曲的现状
        4.1.3 我国要素市场扭曲的成因分析
    4.2 要素市场扭曲的测度
        4.2.1 要素市场扭曲的测度方法综述
        4.2.2 我国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的测度
    4.3 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影响机理分析
        4.3.1 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投资决策的扭曲激励
        4.3.2 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退出决策的扭曲激励
        4.3.3 产能过剩行业的实例分析——以多晶硅行业为例
    4.4 实证检验:要素市场扭曲与产能过剩
        4.4.1 研究设计
        4.4.2 基于整体样本的实证分析
        4.4.3 基于子样本的稳健性检验
5 技术创新不足与产能过剩
    5.1 技术创新定义及我国技术水平现状
        5.1.1 技术创新的定义
        5.1.2 我国技术水平现状分析
    5.2 我国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
    5.3 技术创新不足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影响机理分析
        5.3.1 相关文献综述
        5.3.2 形成阶段:技术创新不足催生产能过剩形成
        5.3.3 化解阶段:技术创新不足阻碍过剩产能化解
    5.4 实证检验:技术创新不足与产能过剩
        5.4.1 技术创新的测度
        5.4.2 研究设计、指标选择与数据
        5.4.3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6 结论、对策建议及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其他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4)光伏发电在我国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推广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2.3 未来发展规划
        1.2.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2.1 太阳能概论
        2.1.1 太阳能简介
        2.1.2 太阳能资源的优缺点
    2.2 太阳能光伏发电概述
        2.2.1 太阳能光伏发电原理
        2.2.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2.2.3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分类
        2.2.4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2.3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分析
        2.3.1 太阳能光伏产业简介
        2.3.2 我国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必要性
        2.3.3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现状
        2.3.4 我国光伏产业链的特点解析
    2.4 太阳能光伏发电投资价值分析
        2.4.1 多晶硅
        2.4.2 太阳能电池
        2.4.3 太阳能组件及光伏系统
        2.4.4 光伏发电(电站安装及电站运营)
    2.5 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与度电成本的研究与分析
        2.5.1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度电成本测算
        2.5.2 国外光伏发电电价预测
        2.5.3 离网光伏发电系统
第三章 光伏发电技术在我国农村及偏远地区推广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中国光伏市场发展现状
        3.1.1 中国光伏市场分类
        3.1.2 中国光伏发电市场发展回顾
    3.2 农村及偏远地区太阳能发电发展现状
        3.2.1 农村及偏远地区电力供给严重不足
        3.2.2 多数缺电地区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
        3.2.3 农村及偏远地区光伏利用发展现状
        3.2.4 光伏发电的应用分析
        3.2.5 光伏发电的应用产品分析
    3.3 光伏发电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3.1 对太阳能资源的认识不足
        3.3.2 光伏发电成本较高
        3.3.3 投入的力度不够
        3.3.4 缺乏完整的激励政策
第四章 中国光电应用产业相关政策分析
    4.1 我国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分析
        4.1.1 概述
        4.1.2 欧洲
        4.1.3 北美
        4.1.4 亚洲
    4.2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分析
    4.3 部分地方政策法规
第五章 全文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全文结论
    5.2 对策和建议
        5.2.1 变思想观念
        5.2.2 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引导的力度
        5.2.3 加快市场培育,促进产业发展
        5.2.4 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
        5.2.5 重视人才的培养
        5.2.6 制定长远规划,实现综合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路径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路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
    1.6 可能的创新和主要不足之处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主要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1 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
        2.1.2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研究综述
        2.1.3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1.4 研究述评
    2.2 基本概念和理论
        2.2.1 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
        2.2.2 农村基础设施的基本特征
        2.2.3 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
        2.2.4 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理论依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分析——基于总体视角
    3.1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概念界定及其必要性
        3.1.1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概念界定
        3.1.2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必要性
    3.2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总体状况分析
        3.2.1 财政支农支出总体状况分析
        3.2.2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总体状况分析
        3.2.3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总体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分析——基于客体结构视角
    4.1 研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结构的意义
    4.2 我国农村经济性基础设施投入分析
        4.2.1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分析
        4.2.2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分析
        4.2.3 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投入分析
        4.2.4 农村邮政通讯设施投入分析
    4.3 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投入分析
        4.3.1 农村饮水安全及环境保护设施投入分析
        4.3.2 农村教育设施投入分析
        4.3.3 农村卫生设施投入分析
        4.3.4 农村文化设施投入分析
    4.4 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结构的总体评价
        4.4.1 经济性设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社会性设施相对滞后
        4.4.2 经济性设施中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明显不足,农民不满意程度很高
        4.4.3 社会性设施投入普遍不足,其中尤以农村文化设施投入最为明显
        4.4.4 各类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得到明显提高,但是质量还比较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分析——基于区域差异视角
    5.1 研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区域差异的意义
        5.1.1 基础设施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5.1.2 研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区域差异的意义
    5.2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区域差异分析
        5.2.1 投入总量及人均投入量的区域差异分析
        5.2.2 投资主体构成上的区域差异分析
        5.2.3 投向上的区域差异分析
        5.2.4 投入需求上的区域差异分析
    5.3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地区不平衡性分析
        5.3.1 衡量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地区不平衡性的方法
        5.3.2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地区不平衡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6.1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6.1.1 经济发展水平
        6.1.2 上期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量
        6.1.3 财政分权
        6.1.4 乡村人口、土地面积及其人口密度
        6.1.5 城市化水平
        6.1.6 政治决策机制
        6.1.7 西部大开发政策等其他因素
    6.2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2.1 变量设置
        6.2.2 样本数据
        6.2.3 模型设定
        6.2.4 实证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调查表
在读期间已经发表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模式经济性分析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解决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问题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外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1.2.3. 电网建设投资评价方法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特点及模式
    2.1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条件及困难
        2.1.1 供电模式多样性
        2.1.2 利用可再生能源解决无电地区通电的困难
    2.2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特点
        2.2.1 偏远地区的用电负荷特点
        2.2.2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与传统电网建设的区别
    2.3 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方式及政策相关研究
        2.3.1 国外向偏远地区供电的经验
        2.3.2 我国采用的措施及规划
    2.4 户用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研究
        2.4.1 可利用的太阳辐射能自然特点
        2.4.2 户用光伏发电系统的原理
        2.4.3 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的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社会效益分析
        3.1.1 保障和改善民生
        3.1.2 拉动无电地区经济增长
        3.1.3 实现节能减排环境效益
        3.1.4 富民固边
    3.2 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2.1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经济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2 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2.3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研究
    4.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产生及特点
        4.1.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产生
        4.1.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特点
    4.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步骤
        4.2.1 建立层次结构图
        4.2.2 构成模糊一致矩阵
        4.2.3 计算各层因素相对上一层次某因素的相对权重进行层次单排序
        4.2.4 层次总排序
        4.2.5 确定总得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模式经济性分析的实证研究
    5.1 实例介绍
    5.2 实例分析与评价
        5.2.1 数据分析
        5.2.2 结论与评价
    5.3 政策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校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7)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与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以青海省海西州太阳能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一) 国际背景:“中国能源威胁论”论调的高涨
        (二) 国内背景:我国能源安全日益迫切
        (三) 地区背景:青海省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二、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外太阳能理论研究现状
        (二) 国内外太阳能产业的发展现状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 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 论文的创新点
    六、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资源和资源配置
        (二) 能源和新能源
        (三) 太阳能及太阳能产业
第一章 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综述
    第一节 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 马克思关于资源配置含义的阐述
        二、 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 封闭型的直接配置资源方式
        (二) 市场配置资源方式
        (三) 计划配置资源方式
    第三节 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现实价值
        一、 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二、 有利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形成及其实践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 中国化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形成过程
        二、 中国化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实践
        一、 能源结构的经济学分析
        二、 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
        三、 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第三章 青海省海西州太阳能产业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海西州太阳能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海西州区域概况
        二、 海西州太阳能产业发展状况
        三、 海西州太阳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海西州太阳能产业资源配置的模式
        一、 资源配置模式
        二、 海西州太阳能产业的资源配置模式
    第三节 海西州太阳能产业资源配置的现状及配置目标
        一、 海西州太阳能产业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
        二、 现阶段海西州太阳能产业资源配置的目标
第四章 青海省海西州优化太阳能产业资源配置的对策
    第一节 国内外太阳能产业资源配置的成功经验及对海西州的启示
        一、 德国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政策借鉴
        二、 山东省发展太阳能光热产业的技术借鉴
        三、 国内外太阳能产业成功经验对海西州的启示
    第二节 准确定位海西州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战略
        一、 战略定位
        二、 基本思路和原则
    第三节 海西州太阳能产业优化配置的对策
        一、 健全太阳能产业发展规划
        二、 建立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
        三、 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四、 大力支持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区域布局战略研究 ——基于制度创新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二、 论文的不足
第二章 可再生能源经济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能源与经济发展
        一、 能源是现代国民经济的动力
        二、 能源结构及消费与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 能源价格与通货膨胀对生产与消费的影响
    第二节 能源与经济体制转型的关系
        一、 现代能源出现前后的经济体制选择
        二、 能源和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关系
    第三节 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存在的问题
        一、 石油的巨大贡献与耗竭
        二、 煤炭的作用与问题
        三、 天然气的前景与不足
        四、 核电的作用与问题
    第四节 可再生能源及其替代的可能性
        一、 水能利用的前景与问题
        二、 风能利用的前景与问题
        三、 太阳能利用的前景与问题
        四、 生物质能利用的前景与问题
        五、 地热能利用的前景与问题
        六、 海洋能利用的前景与问题
    第五节 制度创新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经济理论
        一、 制度的界定及相关概念
        二、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三、 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
        四、 制度创新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第六节 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战略理论
        一、 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区域差异
        二、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地域分工优势
        三、 区别出可再生能源的区域发展阶段
        四、 可再生能源区域科学合理布局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紧迫性
        一、 中国能源储量、分布及基本特征
        二、 中国能源生产量及生产结构问题
        三、 煤炭消费带来的经济环境协调问题
        四、 石油消费带来的经济安全问题
        五、 能源持续消费的供给保证问题
        六、 不发展可再生能源将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
    第二节 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意义
        一、 保障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
        二、 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三、 促进经济转型
        四、 开辟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五、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保障边疆稳定
        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第三节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一、 水能利用现状
        二、 风能利用现状
        三、 太阳能利用现状
        四、 生物质能利用现状
        五、 地热能利用现状
        六、 海洋能利用现状
    第四节 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二低一高”问题
        二、 供应链与产业配套保障能力建设问题
        三、 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
        四、 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问题
        五、 资源评估问题
第四章 国际可再生能源制度创新与区域布局的启示
    第一节 世界部分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
        一、 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
        二、 日本的石油替代能源战略
        三、 英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计划
        四、 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
        五、 法国的生物能源开发和利用
    第二节 世界部分国家可再生能源体制与政策的比较
        一、 美国的能源体制与政策的导向战略
        二、 日本的能源体制与政策
        三、 英国的能源体制与政策
        四、 德国的能源体制与政策
        五、 法国的能源体制与政策
        六、 印度的能源体制与政策
        七、 墨西哥的能源体制与政策
        八、 部分国家能源体制与政策的启示
    第三节 世界部分国家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战略借鉴
        一、 欧盟的可再生能源国际分工
        二、 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
        三、 日本的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
        四、 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
        五、 世界部分国家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第五章 中国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战略构想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的意义
        一、 有利于发挥地区经济比较优势
        二、 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
        三、 有利于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的发育
        四、 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配套产业和设施的建设
    第二节 我国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基本构想
        一、 “三”+“三”区域布局战略描述
        二、 覆盖城乡的家庭太阳能热利用系统
        三、 以城市为中心的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
        四、 以农村为中心的家庭生物质能源利用系统
        五、 西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水电基地
        六、 北部(新疆、甘肃、内蒙、河北、吉林)风能太阳能发电基地
        七、 东部沿海(江苏、浙江)海上风能和海洋能利用基地
    第三节 依靠制度创新实现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区域布局战略
        一、 制定可再生能源区域发展促进政策
        二、 发挥产权制度的作用
        三、 构建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四、 正确处理可再生能源产业有关各方利益关系
        五、 建立全国性的可再生能源交易网络和体系
        六、 建立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第六章 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案例研究
    第一节 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
        一、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资源总体情况
        二、 内蒙古自治区风能资源情况
        三、 内蒙古自治区太阳能资源情况
        四、 内蒙古自治区抽水蓄能资源情况
    第二节 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及问题
        一、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产业基本情况
        二、 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
        三、 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困难
        四、 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制度创新
    第三节 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建设构想
        一、 建设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的战略意义
        二、 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基本构想
        三、 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附件

(9)中国光伏发电产业竞争力及其成长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伏发电发展的研究现状
        1.2.2 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2.2 波特的钻石模型
    2.3 产业成长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分析
    3.1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生产要素分析
        3.1.1 太阳能资源
        3.1.2 发电成本及上网电价
        3.1.3 光伏项目
        3.1.4 技术水平
    3.2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需求条件分析
        3.2.1 市场需求
        3.2.2 装机容量
        3.2.3 并网系统
    3.3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机会分析
        3.3.1 产业机会
        3.3.2 产业挑战
    3.4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分析
    3.5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相关及支持产业分析
        3.5.1 光伏电池制造
        3.5.2 电网建设
    3.6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政府影响分析
        3.6.1 产业相关立法
        3.6.2 产业相关政策
        3.6.3 产业财政补贴
        3.6.4 产业赋税
    3.7 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竞争力齿轮模型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成长性研究
    4.1 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2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成长路径
    4.3 太阳能光伏发电规划的成长路径
    4.4 太阳能光伏发电相关法律成长路径
    4.5 太阳能光伏发电电价政策成长路径
    4.6 光伏发电项目鼓励政策成长路径
    4.7 我国光伏发电产业成长路径及展望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我国正通过实施“送电到乡”工程 消灭西部无电乡(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电力的发展及其成就回顾[J]. 罗国亮,任博雅. 中国电业, 2018(11)
  • [2]基于改进灰狼优化-黄金分割混合算法的光伏全局MPPT控制研究[D]. 张登雨. 天津大学, 2018(06)
  • [3]“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基于供给端视角[D]. 高越青.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8)
  • [4]光伏发电在我国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推广与利用研究[D]. 王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01)
  • [5]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秀莲.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6]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模式经济性分析及实证研究[D]. 彭磊.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1)
  • [7]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与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以青海省海西州太阳能产业为例[D]. 关莉莉.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3)
  • [8]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区域布局战略研究 ——基于制度创新的视角[D]. 刘同良. 武汉大学, 2012(07)
  • [9]中国光伏发电产业竞争力及其成长性研究[D]. 张爽莹.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1)
  • [10]加快新疆农村能源发展的对策建议[J]. 裘品姬. 新疆社会科学, 2010(03)

标签:;  ;  ;  ;  ;  

我国实施“送电到乡”工程,淘汰西部无电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