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心脏损伤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楠,杨小迪,陈思宇,颉丽英,刘思麒,高尔和,左琳[1](2022)在《日本血吸虫重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小鼠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及其免疫调节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重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r Sjcystatin)对小鼠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预后的影响及其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建立小鼠MI模型,分别于术后1、3、5、7、14、28 d经腹腔注射PBS及10、25μg r Sjcystatin。术后28 d,记录MI小鼠的生存率及心脏黏连率;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心功能变化;Masson三色染色法检测心脏结构重构情况。术后7 d,HE染色法检测小鼠心脏损伤情况;CD45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炎症细胞浸润程度;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主要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分泌水平。结果 MI术后28 d,与PBS组比较,两剂量r Sjcystatin治疗组小鼠存活率呈上升趋势,心脏黏连率降低;25μg r Sjcystatin治疗组小鼠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明显升高(P <0.05),左室的梗死面积百分比明显减少(P <0.01);两剂量r Sjcystatin治疗组小鼠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internal diameter,LVID,d)显着减小(P <0.05),左室壁厚度明显增加(P <0.001);与10μg r Sjcystatin治疗组比较,25μg r Sjcystatin治疗组的LVEF和LVFS均明显升高(P <0.05),LVI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梗死面积百分比显着减小(P <0.05),室壁厚度明显增加(P <0.001)。MI术后7 d,与PBS组比较,两剂量r Sjcystatin治疗组炎性细胞的浸润减少,心肌纤维的破坏减轻;25μg r Sjcystatin治疗组棕黄色炎性细胞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低于PBS组及10μg r Sjcystatin治疗组(P分别为<0.05和<0.001);与PBS组比较,25μg r Sjcystatin组小鼠血清TNF-α和IL-6的含量显着降低(P分别为<0.05及<0.01),TGF-β1含量显着升高(P <0.001),IL-10含量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 Sjcystatin可通过适度减弱炎细胞浸润、降低促炎因子TNF-α和IL-6分泌及增加抗炎因子IL-10和TGF-β1分泌,从而抑制小鼠MI后的炎症反应,延缓心肌结构重构的发生,对心肌有一定保护作用。
高世芳[2](2020)在《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脓毒症诱导小鼠心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免疫机制》文中指出脓毒症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发生在严重感染,创伤,烧伤和大手术后,是重症监护病房的主要死亡原因。脓毒症诱导的心功能障碍是脓毒症休克中多器官衰竭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并明显增加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研究表明,脓毒症患者中约50%患者出现左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临床上尚未出现治疗脓毒症诱导的心功能障碍的完全有效的药物。因此,寻找一种新的对脓毒症引起的心脏功能障碍有效的药物尤为重要。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j-Cys)作为一种源自蠕虫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已被多个实验证实其可以在炎性疾病中起保护作用,但尚无关于Sj-Cys对脓毒症所致心脏功能障碍作用的报道。因此,本课题拟用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rSj-Cys)来观察对脓毒症心功能障碍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其免疫学机制,从而为rSj-Cys成为新型的脓毒症心功能障碍治疗药物提供实验依据。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rSj-Cys)对脓毒症心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通过观察小鼠心脏组织病理变化,生化指标及炎性因子变化,探讨rSj-Cys对治疗脓毒症心功能障碍的潜在应用价值。并在体外建立心肌细胞培养体系,进一步研究rSj-Cys对内毒素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表达、纯化及鉴定rSj-Cys,并测定蛋白质浓度。2.构建小鼠脓毒症心功能障碍模型。24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Sham)、rSj-Cys组(rSj-Cys)、脓毒症组(CLP)和治疗组(CLP+rSj-Cys)。建模12h后麻醉无痛处死小鼠,收集标本:小鼠血清、心脏组织。用心动超声仪检测心功能指标(EF%、FS%、E/A)评价小鼠心功能。HE染色检测小鼠心脏病理变化。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0,TGF-β)和心肌生化指标(cTnI,NT-proBNP)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小鼠血清中肌红蛋白(Mb)水平,髓过氧化物酶(MPO)试剂盒检测心肌匀浆上清中MPO的含量。3.培养H9C2细胞,将其分为四组:Medium control组,rSj-Cys组,LPS组和LPS+rSj-Cys组。在不同方式处理后收集细胞上清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6,IL-10,TGF-β)及提取细胞蛋白检测MyD88的表达量。结果:1.心动超声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CLP组左室的EF%,FS%和E/A均降低(p<0.05)。与CLP组相比,CLP+rSj-Cys组左室的EF%、FS%及E/A均升高(p<0.05)。Sham组与rSj-Cys组相比,没有差异。这些结果表明rSj-Cys能显着缓解CLP引起的心脏功能受损。2.与Sham组相比,CLP组出现明显的心肌损伤现象,镜下可见心肌纤维失去正常结构,肌纤维排列紊乱、水肿,炎性细胞浸润。与Sham组相比,CLP组血清cTnI、NT-proBNP、Mb、IL-6、TNF-α水平、心脏组织中IL-6、TNF-α的mRNA及MPO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CLP组相比,CLP+rSj-Cys组心脏组织结构损伤明显减轻,且血清中cTnI、NT-proBNP,Mb,IL-6,TNF-α水平明显降低,IL-10,TGF-β水平明显升高(p<0.05)。rSj-Cys组小鼠与Sham组小鼠相比,心脏组织结构及心功能无明显差异,IL-10,TGF-β因子水平明显升高(p<0.05)。3.与Medium control组比较,LPS组细胞上清液中促炎因子IL-6、TNF-α水平,细胞凋亡率以及细胞中MyD88的蛋白表达量均增高。与LPS组相比,LPS+rSj-Cys组细胞上清液中促炎因子IL-6、TNF-α水平,细胞凋亡率以及细胞中MyD88的蛋白表达量均降低。单独的rSj-Cys组和Medium control组之间相比,细胞上清液中IL-6、TNF-α水平,细胞凋亡率以及细胞中MyD88的蛋白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结论:1.rSj-Cys可减少LPS诱导心肌细胞分泌促炎因子及细胞凋亡。2.rSj-Cys可促使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3.通过下调MyD88信号途径活性减少促炎因子的分泌改善脓毒症诱导心脏功能障碍。
谢红[3](2020)在《过继转移r-SjCystatin诱导的巨噬细胞对小鼠脓毒症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脓毒症(Sepsis)是临床危重症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急而凶险,病死率高。已知脓毒症是由促炎因子激活免疫细胞引起的严重组织损伤,尤其在脓毒症SIRS(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阶段。其中单核巨噬细胞作为脓毒症中天然免疫反应中的抗感染细胞及特异性免疫中的抗原呈递细胞,其功能变化在脓毒症免疫抑制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根据活化后表型及功能的不同巨噬细胞可分为经典激活巨噬细胞(M1)和替代激活巨噬细胞(M2)。前者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加重炎症,后者分泌白介素-10(IL-10)等炎症抑制因子改善过度炎症,促进组织修复。研究表明脓毒症时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显着增加,可能是导致脓毒症免疫瘫痪的机制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蠕虫感染与脓毒症之间存在反向关系。涉及的机制是蠕虫感染后通过阻断Toll样受体-4(TLR4)减少巨噬细胞向M1方向活化、促进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IL-10等抗炎因子的释放,从而调节过度的炎症反应。尽管“蠕虫疗法”被认为安全有效,但活体寄生虫的应用仍具有不良副作用的风险。因此,采用蠕虫源性蛋白以代替蠕虫感染用于治疗脓毒症既可以避开感染蠕虫的缺点又可发挥治疗作用。本实验选用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r-SjCystatin)以观察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能力并将r-SjCystatin极化的巨噬细胞过继转移应用于脓毒症小鼠,观察其治疗效果以探讨其对脓毒症的保护机制。目的:1.探究r-SjCystatin体外对巨噬细胞的调节作用2.观察过继转移r-SjCystatin调控的巨噬细胞对脓毒症小鼠的治疗效果并探讨蠕虫蛋白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1.构建、表达并纯化r-SjCystatin蛋白:取保存的菌种于培养基中进行菌种扩大培养,另外取一培养基进行诱导表达重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将培养上清经浓缩、透析后在低压层析系统中进行蛋白纯化;纯化后的蛋白再次进行透析过夜;再次获得的透析液经超滤管浓缩后,凝胶电泳鉴定目的蛋白、BCA测定蛋白浓度。2.获取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s)并培养至M-CSF存在的条件培养基中,5 d后流式检测(F4/80、CD11b)以鉴定成熟度。将此培养成熟的巨噬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LPS组)、阳性对照组(IL-4+IL-10组)、单独蛋白组(r-SjCystatin组)及蛋白与LPS共刺激组(r-SjCystatin+LPS组)。干预24 h后收集细胞及上清,采用流式、免疫荧光检测M1型巨噬细胞极化指标(CD86)及M2型极化指标(CD206)。ELISA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6、IL-10及TGF-β水平。3.采用盲肠穿孔术(CLP)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CLP组、CLP+BMDMs组、CLP+LPS-BMDMs组和CLP+r-SjCystatin-BMDMs组。CLP组:仅做脓毒症造模;CLP+BMDMs组:脓毒症造模后,过继转移巨噬细胞;CLP+LPS-BMDMs组:脓毒症造模后,过继转移LPS处理的巨噬细胞;CLP+r-SjCystatin-BMDMs组:脓毒症造模后,过继转移r-SjCystatin处理的巨噬细胞。CLP术后30 min,将提前制备好的各组细胞按1×106个细胞悬浮于100 ul PBS中进行小鼠尾静脉注射。于过继后12 h在麻醉下处死小鼠,留取血清和肾、心、肺、肝组织脏器。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小鼠血清中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BUN(血尿素氮)和Cr(肌酐)水平;HE染色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组织学评分。结果:1.凝胶电泳鉴定结果显示,成功表达可溶性重组蛋白且纯化的r-SjCystatin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为11.3 k Da,与推导的肽基因产物的分子质量(11.3k Da)相当。2.流式结果显示,培养于M-CSF中的BMDMs成熟度显着高于空白组(P均<0.001)。与LPS组相比,r-SjCystatin及r-SjCystatin+LPS两组巨噬细胞中CD206+显着升高(P均<0.01)且细胞上清中IL-10、TGF-β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SjCystatin及r-SjCystatin+LPS两组巨噬细胞中CD86+较LPS组相比,显着下降(P均<0.001)且细胞上清IFN-γ、IL-6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检测巨噬细胞极化数目,结果显示:r-SjCystatin及r-SjCystatin+LPS处理后BMDMs,M2型巨噬细胞数量增加。3.与CLP、CLP+LPS-BMDMs两组相比,过继转移r-SjCystatin处理的巨噬细胞小鼠血清中ALT、AST、BUN和Cr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肾小球破坏、肾小管细胞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心肌纤维断裂及心肌细胞变性坏死明显缓解;肺泡充血、肺泡壁厚度和细胞浸润显着减轻;小鼠肝索紊乱、肝细胞肿胀及炎性细胞浸润显着缓解并且肾、心、肺及肝组织学评分显着降低(P<0.05)。结论:1.r-SjCystatin蛋白体外可调控BMDMs向具有抗炎特性的M2巨噬细胞极化,并抑制M1巨噬细胞的转化。2.过继转移r-SjCystatin调控的巨噬细胞可显着改善CLP小鼠脓毒症临床症状,改善组织器官损伤。
任翠平[4](2017)在《IL-37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抑制宿主肝脏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严重危害流行区人民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热带病。该病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患病人数达2亿以上。血吸虫病也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截至2015年底,据推算全国共约有7.7万血吸虫病人。虽然监测资料显示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有下降趋势,但血吸虫病流行环节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因此,有效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病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血吸虫病的主要危害是虫卵肉芽肿病变和继发性肝纤维化。巨噬细胞(Macrophage,M?)是肉芽肿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也是固有免疫的重要成分,同时还作为抗原递呈细胞启动并调节获得性免疫应答,在虫卵肉芽肿及纤维化形成和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虽然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由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等的共同参与,但是巨噬细胞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显着影响肝脏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从而显着影响血吸虫感染后对宿主的致病及其后果。尤其M2型巨噬细胞对宿主度过血吸虫病急性期至关重要,若能早期抑制M1型巨噬细胞的过度活化使其尽早向M2型极化,阻止炎症重症化,或可为临床干预免疫炎症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靶点和依据。控制血吸虫病患者的炎症反应和适度抑制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巨噬细胞正是一个理想的靶向目标。已有研究提示,巨噬细胞的极化过程是可逆的,巨噬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的改变可能受局部一些细胞因子环境调控。只是目前在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到底是哪些因素触发巨噬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发生变化,尚未见系统深入的研究。全面了解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发生发展中巨噬细胞的表型及功能改变原因,早期抑制M1型巨噬细胞的过度活化并/或使其尽早向M2型极化,阻止炎症重症化,将为减轻或抑制肉芽肿炎症反应和肝纤维化提供新的思路。白细胞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是IL-1家族的新成员,又被称为IL-1F7。IL-37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能够调节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因子,在各种炎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中具有抑制炎症作用。IL-37在可多种细胞中表达,主要表达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组织上皮细胞、滑膜细胞、间质细胞、腺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成熟的IL-37可分泌到细胞外与细胞表面SIGIRR和IL-18Rα两个受体亚基结合通过受体途径进行免疫负调控作用;另外成熟的IL-37还可进入A549细胞和THP-1细胞的细胞核,与Smad3蛋白相互作用,通过核转录因子途径抑制免疫应答。以往研究表明IL-37对巨噬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但IL-37是否影响巨噬细胞的极化以及作用机制目前尚未报道。我们推测在血吸虫感染时,IL-37可能抑制M0极化为M1型巨噬细胞并介导M0较早向M2极化,从而抑制或减轻虫卵肉芽肿引起的宿主过度的炎症反应,使宿主顺利度过血吸虫感染急性期反应并减轻后期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由于市售的IL-37细胞因子的设计没有体现其转录因子的作用,该细胞因子的成药性可能被低估,而且不能从转录因子角度研究IL-37。为了深入研究IL-37如何抑制宿主血吸虫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本课题组主要成员美国Antagen制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及我校兼职教授高闻达自主设计并制备了转染人CPP-IgG2Fc-IL-37的CHO细胞株和no CPP-IgG2Fc-IL-37的CHO细胞株。通过该两株细胞的培养,得到并纯化出真核细胞表达的CPP-IgG2Fc-IL-37和no CPP-IgG2Fc-IL-37蛋白。其中h IL-37为人IL-37蛋白;CPP为细胞穿透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CPP),有助于蛋白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带有IgG2Fc mut是为了避免产生ADCC或者CDC,延长IL-37蛋白的体内半衰期并有利于蛋白纯化;同时还在CPP-IL-37和IgG2Fc之间设计了带有WEHD氨基酸序列的caspase-1酶切位点。这样CPP-IgG2Fc-IL-37蛋白可从细胞外通过CPP的作用转导进入细胞内。进入细胞后,在caspase-1作用下使IL-37脱离IgG并能将IL-37递送至细胞核内,发挥转录因子功能。也就是说CPP-IgG2Fc-IL-37蛋白既能递送细胞表面信号又能递送细胞内及核因子信号。而no CPP-IgG2Fc-IL-37蛋白因为没有细胞穿透肽,也没有蛋白酶切割位点,因此no CPP-IgG2Fc-IL-37蛋白仅与细胞表面IL-37受体结合而活化该受体信号通路。IL-37蛋白带有CPP及Ig融合蛋白的原创性设计,其通过细胞表面膜受体或兼具核转录因子通路的作用机制能够被充分研究。为了进一步确认IL-37是否能够通过诱导巨噬细胞表型转变从而改善宿主肝脏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分为3个部分:一、检测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人和正常人血清中IL-37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IL-37是否与血吸虫感染具有相关性;二、利用C57BL/6小鼠制备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在感染后24天始分别给予重组IL-37(Recombinant IL-37,r IL-37)蛋白、CPP-IgG2Fc-IL-37蛋白(以下简写为CPP-IL-37)和no CPP-IgG2Fc-IL-37(以下简写为no CPP-IL-37)直至第6周,研究IL-37是否通过调节巨噬细胞表型转变抑制宿主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形成及肝纤维化发展;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加入rIL-37蛋白、no CPP-IL-37蛋白、CPP-IL-37蛋白及Smad3抑制剂SIS3等共培养,探讨该IL-37蛋白对巨噬细胞向M1/M2极化的影响,并探讨IL-37对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一、检测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人和正常人血清中IL-37的表达情况IL-37在炎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致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且IL-37的表达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本实验收集14份日本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人血清和14份非流行区健康人血清,双抗夹心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IL-37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健康对照组低表达IL-37,而急性日本血吸虫感染患者血清中IL-37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该实验结果提示IL-37作为一种抗炎性细胞因子,可能通过某种负反馈调节机制抑制炎症因子,与血吸虫病的发病及病程进展存在一定关系,可能在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反应中起到抑制过度炎症反应、保护宿主机体的作用。二、观察IL-37处理后对小鼠肝脏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明确IL-37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病变中的作用,小鼠血吸虫感染后第24d开始通过尾静脉注射分别给予合适剂量的r IL-37、no CPP-IL-37或CPP-IL-37蛋白,每隔3d一次,于感染后42天剖杀小鼠,观察血吸虫感染小鼠经IL-37治疗后对处理肉芽肿炎症反应和肝纤维化的影响;并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qRT-PCR、FACS及免疫组化等技术从细胞、分子水平分析其机制。结果显示:不同剂型的IL-37蛋白处理后对感染小鼠的虫荷、卵荷、肝脏重量没有明显影响。但肉眼可见IL-37处理组小鼠肝脏大体外观明显改善,肝脏表面虫卵结节减少;尤以CPP-IL-37蛋白治疗组肝脏外观改善最明显。HE染色结果显示不同剂型的IL-37蛋白处理组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中浸润的炎性细胞明显减少,肝细胞坏死明显减轻,与感染对照组相比,发现IL-37处理组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面积明显减小(p<0.05);尤以CPP-IL-37蛋白处理组肉芽肿面积减小最为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后三种不同的IL-37处理组之间肝脏虫卵肉芽肿面积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不同剂型的IL-37蛋白处理组小鼠血清中转氨酶AST和ALT水平均明显低于感染对照组(p<0.05);其中CPP-IL-37蛋白和no CPP-IL-37蛋白处理组肝功能损害减轻最为明显,rIL-37蛋白处理组肝功能损害恢复程度不如no CPP-IL-37蛋白和CPP-IL-37蛋白处理组(p<0.05)。同时发现不同剂型的IL-37蛋白处理组与感染对照组相比,肝脏胶原纤维的间隔减少并变细(p<0.05);其中CPP-IL-37蛋白处理组的纤维化面积减少最为明显,IL-37蛋白处理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接着我们通过免疫组化利用anti-α-SMA多抗检测各组小鼠肝脏α-SMA的表达情况,发现不同剂型的IL-37蛋白处理后α-SMA蛋白的表达量比感染对照组显着减少(p<0.05);其中CPP-IL-37蛋白处理组α-SMA的表达减少最为明显,三种IL-37蛋白处理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且不同剂型的IL-37蛋白处理组后与感染对照组相比小鼠肝脏组织中IL-17的mRNA明显下调,而TGF-β的mRNA水平明显上调(p<0.05);更感兴趣的是巨噬细胞M1细胞因子iNOS的mRNA水平也明显下调,而巨噬细胞M2细胞因子Fizzl的mRNA水平高于感染对照组(p<0.05)。FACS分析显示不同剂型的IL-37蛋白处理后与感染对照组相比肝脏虫卵肉芽肿细胞中Treg细胞数和细胞比例明显多于感染组(p<0.05);Th2细胞有所增多,而Th1细胞和Th17细胞有所减少,但感染鼠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CPP-IL-37处理组Treg细胞的比例显着高于其他IL-37治疗组(p<0.05)。FACS分析同时还显示不同剂型的IL-37蛋白处理后与感染对照组相比,M2型巨噬细胞数和细胞比例明显增多(p<0.05),经CPP-IL-37蛋白处理后M2比例升高的最多(p<0.01)。以上结果揭示IL-37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向M2极化进而影响其下游效应细胞(Th细胞)功能从而抑制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反应和肝脏纤维化,保护宿主肝脏功能。三、探讨IL-37诱导巨噬细胞向M2极化的作用机制为了探究IL-37诱导巨噬细胞表型向M2转变的机制,在体外分离和培养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0),分别用100ng/ml的rIL-37、20ng/ml的no CPP-IL-37蛋白、10ng/ml的CPP-IL-37蛋白或10ng/ml的CPP-IL-37蛋白+2μΜ的SIS3与M0共培养12h。因CPP-IL-37蛋白带有CPP,有助于IL-37蛋白进入细胞及细胞核内发挥作用,为了观察CPP-IL-37蛋白作为核转录因子的作用,在该实验中加入Smad3的特异性抑制剂SIS3。FACS结果显示不同剂型的IL-37蛋白作用于M0后,M0极化为M2的细胞比例与PBS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多(p<0.01);其中CPP-IL-37蛋白处理组诱导为M2型巨噬细胞的比例最大,与其他三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该实验结果说明IL-37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及核转录因子途径诱导巨噬细胞向M2极化。但M0预先用不同浓度的Compound C(AMPK抑制剂)处理后,CPP-IL-37蛋白诱导M0为M2的比例随着AMPK抑制剂浓度的增加逐步下降。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用rIL-37、no CPP-IL-37和CPP-IL-37蛋白诱导巨噬细胞12h后,pAMPK蛋白的表达均明显提高(p<0.01),尤其CPP-IL-37蛋白处理组pAMPK蛋白的表达量最高(p<0.01),经SIS3抑制后pAMPK的表达量与r IL-37和no CPP-IL-37蛋白处理组基本相似(p>0.05)。说明IL-37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内AMPK的活化,活化的AMPK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向M2极化,从而调控机体过度的炎症反应。总之,本研究首次描述了IL-37在急性血吸虫感染患者的血清中含量明显升高;C57BL/6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经IL-37处理后小鼠的肝脏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小鼠肝脏和腹腔M2型巨噬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多;体外实验用IL-37诱导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向M2的极化的比例也明显增多,同时IL-37处理后明显促进巨噬细胞内AMPK的活化,Smad3能增强IL-37的抑炎功能。本研究还首次证明我们制备的CPP-IL-37蛋白使用较低的工作浓度却发挥了更好的作用效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o CPP-IL-37和CPP-IL-37蛋白不仅便于本课题的实施,通过不同剂型的比较,为今后开发IL-37-Ig融合蛋白作为原创性治疗因过度免疫活化造成的各类疾病,打下机理研究的基础。
胡超[5](2014)在《日本血吸虫性成熟相关microRNAs功能研究及SjIAP蛋白抗血吸虫病免疫保护效果分析》文中认为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和寄生引起的一种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部分地区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日本血吸虫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相关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已开展,但是目前对虫体生长发育机制了解不多。因此,开展日本血吸虫重要功能分子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揭示血吸虫的生长发育机制,也为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找到新的药物靶标和高效疫苗。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1)日本血吸虫miRNAs靶基因验证及功能的初步研究;2)日本血吸虫凋亡抑制因子SjIAP的免疫保护效果分析。具体内容如下:一、日本血吸虫niRNAs靶基因验证及功能的初步研究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日本血吸虫miRNAs高通量测序的研究结果,进而选定的4个具有期别/性别差异性1niRNAs (Sja-miR-8-3p、Sja-miR-31-5p、Sja-miR-3479-3p、Sja-miR-1989)分子。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了4种miRNAs的靶基因,将与miRNA互补的靶mRNA序列克隆至pCMV-Gluc质粒载体。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初步分析了miRNAs与靶基因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Sja-miR-8-3p可能调控整合膜蛋白GPR177基因(FN313640.1)及Wnt4信号蛋白的前体蛋白基因(DQ643829.2), Sja-miR-31-5p可能调控Frizzled-7蛋白基因(EU370927),Sja-miR-3479-3p可能调控Ⅱ型转化生长因子受体基因(FJ753578.1), Sja-miR-1989可能调控天冬酰胺富集蛋白(Ag319)(ARP)基因(FN317226.1)。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这些miRNAs在血吸虫体生殖发育的分子功能奠定了初步基础。利用电转基因技术,将miR-31inhibitor转入体外培养的血吸虫雌虫体内,继续体外培养4d。qRT-PCR分析表明电转miR-31inhibitor后,雌虫体内miR-31量降低。同时,卵壳蛋白(AY222895)表达量显着降低。进一步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电转miR-31inhibitor虫体,结果表明雌虫卵巢出现明显裂纹,组织结构呈现疏松。另外,电转Bantam inhibitor后,qRT-PCR分析表明3种卵壳蛋白(M59318、D32205、AY222895)表达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同样观察到雌虫卵巢出现明显裂纹,组织结构呈现疏松。上述研究结果提示miR-31和Bantam可能在维持日本血吸虫雌虫性器官成熟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此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揭示血吸虫的生殖发育的分子机制。二、日本血吸虫SjIAP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估我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日本血吸虫凋亡抑制因子(inhibitor apoptosis protein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SjIAP)在维持血吸虫的寄生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凋亡抑制因子可否作为抗血吸虫病疫苗候选抗原分子,本论文还分析了日本血吸虫SjIAP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效果。应用SjIAP重组蛋白并联合弗氏佐剂联合免疫BALB/c小鼠,研究表明小鼠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动物试验表明,免疫SjIAP重组蛋白的小鼠与PBS组相比分别获得了31.5%的减虫率和37.2%的肝脏减卵率,表明日本血吸虫凋亡抑制因子能诱导产生一定的抗血吸虫病的保护效果。上述研究提示从调控血吸虫细胞凋亡入手,开展日本血吸虫凋亡抑制因子的功能及其作为抗血吸虫病的疫苗候选分子的保护效果研究,有可能为血吸虫病的防控开拓新途径。
邵国艳[6](2013)在《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病相关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是一种分布广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本研究以天然抗血吸虫病的东方田鼠为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对感染血吸虫后第6、10、15、20、30天东方田鼠肝和肺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并对东方田鼠肝脏转录组基因进行测序,结合文献从中筛选出与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相关免疫分子基因和生长发育相关分子基因,并对这些基因在东方田鼠感染血吸虫前及感染后不同时间点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意图进一步阐明东方田鼠对日本血吸虫的天然抗性机理。方法:取10周龄东方田鼠3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第一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6组分别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剂量为2000条/只。分别取空白对照组东方田鼠和感染血吸虫后第6、10、15、20、30天东方田鼠肺、肝、脾组织样品,HE染色后做病理学观察。取四只10周龄正常东方田鼠,取新鲜肝脏组织,提取总RNA用SMART对东方田鼠肝脏cDNA进行测序,并统计其生物学水平,细胞学水平,分子学水平基因分布。通过测序结果结合文献,筛选出与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病相关基因,溶菌酶基因(Lyz)、MHCⅡ类分子基因(RT1-Db1)、CD74基因(Cd74)、补体1q基因(Clqa)、甲状腺素受体a基因(Thr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Igfl),并对这6个基因在东方田鼠感染血吸虫前及感染后第6、10、15、20、30天表达水平变化进行检测。结果:东方田鼠感染血吸虫后第6-10天肉眼可见肺组织出现大量出血点,肺体轻度增大,第15天开始出血点消失;第10-20天肝组织表面出现散在白点,肝体轻度增大,颜色呈暗红色,第30天恢复正常。光镜切片观察显示第6-10天肺组织出现严重病理损伤,局部有出血点,毛细血管扩张、管壁增厚,支气管和血管周围及管腔内有大量炎性细胞,其中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第20天后开始恢复;第6-20天肝细胞空泡变性,肝窦高度扩张,肝间质、血管周围及虫体周围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局部出现灶性肝细胞坏死,第30天后恢复。东方田鼠肝脏cDNA测序结果揭示了东方田鼠cDNA序列,并对这些序列进行生物学水平,细胞学水平,分子学水平功能分类,并从中确定了与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相关基因Lyz、RT1-Db1、Cd74、Clqa、Thra、Igf1基因序列。东方田鼠肺内感染血吸虫后,Lyz、RT1-Db1、Cd74基因在肺内第6-10天显着上调(P<0.01),第15天起逐渐恢复至正常表达水平;Lyz、RT1-Db1、Cd74基因在肝内第10-15天表达显着上调(P<0.01),第20天起逐渐恢复至正常表达水平。Clqa基因在肺内第6-10天表达显着上调(P<0.01),第15天起逐渐恢复至正常表达水平,肝内表达无变化。Thra基因在肺内第10-15天表达显着下调(P<0.01),第20天起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肝内表达水平无变化;Igf1基因在肺内表达水平无变化;肝内第10-15天表达显着下调(P<0.01),第20天起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田智[7](2012)在《pVAX1/SjscFv-IL18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流行广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国是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流行最严重的四个国家之一。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Sj)致病的主要原因是雌虫产出的大量虫卵沉积于肝、肠等组织中,形成虫卵肉芽肿、组织损伤和继发性肝纤维化。肝纤维化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肝硬化,患者可因上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严重并发症而致死。因此,阻止虫卵肉芽肿病变的形成,对于控制日本血吸虫病的进程、防止晚期血吸虫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采用单一的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仍存在一定缺陷,吡喹酮只能杀灭童虫和成虫,而不能阻止肝组织内的虫卵继续分泌抗原,虫卵可溶性抗原(soluble matured egg antigen, SEA)可引起组织内虫卵肉芽肿反应,由于血吸虫病患者发现时多己转为慢性,肝组织内虫卵已经或正在形成虫卵肉芽肿或肝纤维化,有效杀虫治疗后病人依然有转化为晚期的可能,SEA诱导产生的免疫病理反应并不因杀虫治疗而终止。IL-18是目前己知的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具有治疗作用的细胞因子,然而单纯使用细胞因子治疗需连续、大剂量的用药,势必导致毒副作用的增加以及宿主体内细胞因子的严重失衡。因此,我们拟利用实验室前期筛选得到的对日本血吸虫雌虫、未成熟虫卵、成熟虫卵等多个阶段均具有高特异性免疫靶向作用及识别能力的单链抗体(Sj single-chain Fv antibody, SjscFv),将其与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具有治疗作用的细胞因子IL-18融合表达,产生SjscFv-IL18融合蛋白,借助SjscFv的免疫及靶向作用携带IL-18进入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形成的局部,特异性提高局部免疫作用及IL-18浓度,诱导日本血吸虫感染慢性期从Th2型免疫应答转化为Th1型优势的免疫应答,同时能够极大地降低IL-18对其它正常组织器官的毒副作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抗日本血吸虫性病纤维化的效果。研究目的构建真核重组质粒pVAX1/SjscFv-IL18,转染巨噬细胞后,使用SEA刺激后的巨噬细胞上清液处理肝星状细胞(HSCs),观察对HSCs激活、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检测HSCs中与细胞外基质(ECM)沉积相关的基因表达,评估其抗肝纤维化的能力;并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中研究其对虫卵肉芽肿及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真核重组质粒pVAX1/SjscFv-IL18的构建;采用SOE-PCR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VAX1/SjscFv-IL18和pVAX1/S/scFv,转化大肠杆菌后,进行大量表达,并通过双酶切和测序鉴定,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结构特征。2、pVAX1/SjscFv-IL18对HSCs胶原生成与降解的影响将各组重组真核质粒转染巨噬细胞后,采用SEA刺激巨噬细胞后的上清液处理HSCs,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胶原相关基因mRNA水平、MTT检测HSCs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HSCs凋亡。3、pVAX1/SjscFv-IL18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建立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将pVAX1/SjscFv-IL18注入小鼠体内,采用]HE、Masson染色方法分别检测肝组织内虫卵肉芽肿的大小、肝组织内胶原沉积的情况,应用ELISA检测小鼠Thl/Th2型细胞因子、IL-18,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TGF β1和IL-18, qPCR检测肝脏中胶原相关基因mRNA水平。研究结果1、PCR、双酶切及测序结果显示重组质粒插入序列与目的序列一致,CD-Search证实所构建质粒表达蛋白中包含目的蛋白所需的两个Ig超家族和IL-1超家族保守结构域,说明真核重组质粒pVAX1/SjscFv-IL18构建成功。2. pVAX1/SjscFv-IL18转染巨噬细胞后,采用SEA刺激该巨噬细胞产生的上清液处理HSCs,与对照组相比,能够部分降低HSCs中a-SMA的mRNA水平,并抑制HSCs增殖、促进HSCs凋亡,上调MMPs-1的同时下调Col Ⅰ、Col Ⅲ和TIMP-1的mRNA表达。3、pVAX1/SjscFv-IL18注入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后,能够降低肝组织内虫卵肉芽肿的大小,减少肝组织内胶原的沉积,并在体内表达大量的IL18,诱导Thl型优势的免疫反应,减少肝脏中TGF β1表达,上调MMPs-1的同时下调Col Ⅰ、Col Ⅲ和TIMP-1的mRNA表达,且能够在虫卵肉芽肿局部提高IL-18的浓度,从而产生更好的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结论1、成功构建了真核重组质粒pVAX1/SjscFv-IL18。2、pVAX1/SjscFv-IL18在体外能够通过影响巨噬细胞内细胞因子的分泌进而抑制HSCs中胶原的生成,促进胶原降解。3、pVAX1/SjscFv-IL18能够通过SjscFv的免疫靶向作用提高IL-18的生物学活性,从而抑制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并产生更好的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
陈琼荣[8](2011)在《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中AIF-1的动态表达及其干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AIF-1,即同种异体移植物炎症因子-1(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1),是Utans最先于1995年在大鼠和人异体移植心脏组织中发现的一种蛋白质。随后的研究发现AIF-1存在于从红海鲷、鲤鱼和海绵等低等动物低到鼠、猪、牛、人等高等哺乳动物中,且种属间高度保守。AIF-1是一种早期炎症因子,在多种与炎症反应相关的病变中表达升高,具有非常复杂、广泛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AIF-1在多种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和实验性免疫性疾病等组织中过表达。有人发现AIF-1的过表达可以促进免疫反应由Th1型向Th2型倾斜;另有人发现AIF-1转基因小鼠的肠炎病变较未转基因小鼠的病变轻,并认为这是由于高表达的AIF-1反馈性抑制Th1型的免疫反应所致。现有研究表明,AIF-1通过与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和TNF-α, IFN-γ, TGF-β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系统而发挥其重要功能。血吸虫感染是一个很复杂的免疫反应性炎症过程,由其导致的肝纤维化、肝硬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我们推测,与其他免疫炎症性病变一样,感染血吸虫的宿主的肝、脾等组织中AIF-1表达增强,而且如果用AIF-1纯化物干预感染小鼠,还可对疾病的进程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我们设计、实施本课题,并初步证实了我们的设想。本实验分二部分:第一部分:首次证实感染血吸虫的BALB/c小鼠肝组织有不同程度的AIF-1过表达,以急性期最强,随后逐渐下降。ELISA检测受SEA刺激72小时的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IF-1的浓度,发现各感染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小鼠;同时检测TNF-α和TGF-β的表达,发现这3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有一定的量变关系。这些结果提示我们,AIF-1是一种早期炎症因子,与TNF-α和TGF-β等细胞因子相互影响,在血吸虫肝病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部分:AIF-1纯化物干预血吸虫感染小鼠,并设立对照组,发现AIF-1干预组在感染后5周时肝细胞损害稍加重,感染后8周肝组织坏死和纤维化均较对照组减轻,以14周时差异最明显;Western blot,RT-PCR和ELISA检测发现干预组AIF-1表达随感染进展而逐渐升高;这表明AIF-1干预导致血吸虫慢性感染期小鼠体内有效的AIF-1浓度增加,且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说明AIF-1纯化物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慢性血吸虫肝病。如何选择更有效的干预时间和剂量,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课题。除此以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纤维化发生的细胞、分子机制相似,深入研究AIF-1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的分子机理,可为有效防治其他类似的纤维化病变(如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提供理论依据。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证实:1.日本血吸虫感染所致BALB/c小鼠肝病组织过表达AIF-1,以感染急性期最强,后逐渐下降。2. AIF-1是一种早期炎症因子,与TNF-α和TGF-β等细胞因子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在血吸虫肝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3. AIF-1纯化物干预导致血吸虫慢性感染期小鼠体内有效AIF-1浓度增加,而其肝组织坏死和纤维化反而明显减轻。4. AIF-1纯化物干预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慢性血吸虫肝病。
成钢[9](2011)在《东方田鼠KPNA2基因克隆及抗日本血吸虫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东方田鼠是迄今发现对日本血吸虫抗性最强的啮齿类哺乳动物。从东方田鼠体内分离其抗日本血吸虫的抗性物质,有助于人类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的机理也有助于血吸虫病防治新型手段的研发。在前期研究中,我们从东方田鼠骨髓cDNA文库中分离获得了一个具有显着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次级亚基因池gE76。因此,我们拟从次级亚基因池gE76中继续分离单个活性的基因,并探讨其生物学功能。一、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gE76.44的筛选实验利用表达克隆法对有较高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活性的东方田鼠骨髓次级亚基因池gE76进行了筛选。将其转化大肠杆菌DH5a并铺板,随机挑取246个单克隆,分别进行质粒DNA抽提,EcoRⅠ酶切,1.0%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共获取153个有插入片段质粒,选择插入片段≥800 bp的不同重组质粒37个,转化大肠杆菌DH5α并提取质粒DNA,转染HEK293 T细胞,制备条件培养基后,进行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实验,在96 h内连续观察童虫死亡情况,统计死亡率,共获得四个杀虫效果较为显着的克隆:44号、69号、85号及109号,其童虫死亡率分别为16.7%、16.5%、10.4%、11.3%,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测序后其EST序列长度分别为2008bp、1626bp、1420bp、828bp。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44号为核转运受体蛋白质karyopherin (importin) alpha 2,其序列中包含全长ORF,根据测序及多次重复杀虫实验结果,我们把44号基因作为从东方田鼠骨髓基因表达文库中筛选到的新的候选抗日本血吸虫相关基因,暂时命名为Mf-gE76.44进行下游实验。二、gE76.44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功能分析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东方田鼠抗性相关基因gE76.44全长核苷酸序列进行结构和功能分析,BLASTN同源性比对发现:gE76.44与小鼠karyopherin alpha 2 (KPNA2) (NM-010655)的序列相似性为89.8%;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小鼠、牛、人、大鼠和东方田鼠KPNA2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存在差异;3D-JIGSAW (version 2.0)软件分析结果也证明东方田鼠和小鼠KPNA2蛋白分子立体结构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实验将小鼠KPNA2 (Ms-KPNA2)基因重组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1.1,分别制备东方田鼠(Mf-KPNA2)及小鼠(Ms-KPNA2) KPNA2条件培养基,检测两者真核表达产物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效果。扣除空白对照组童虫死亡率,Mf-KPNA2和Ms-KPNA2的条件培养基杀虫率分别为15.8%,2.8%,两者相比差异显着(P=0.003)。实验还从mRNA水平比较分析了KPNA2在正常东方田鼠和小鼠体内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感染日本血吸虫0d,7d,12d后KPNA2基因在肝脏和肺脏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不同组织间KPNA2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异,东方田鼠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后12d,肝脏KPNA2基因表达较小鼠显着上调。三、Mf-KPNA2基因治疗效果及表达情况分析为进一步确认Mf-KPNA2的抗日本血吸虫活性,我们建立了感染血吸虫小鼠模型,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建立pLXSN-KPNA2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将重组病毒导入小鼠体内,检测重组病毒治疗后感染小鼠的减虫率、肝脏减卵率、血吸虫虫体改变及小鼠肝脏肉芽肿减少情况。pLXSN-KPNA2重组病毒经PA317细胞包装、浓缩、病毒滴度测定后,同空载体pLXSN病毒组,DMEM对照组一道,分三次尾静脉注射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实验结果显示:pLXSN-KPNA2重组病毒治疗组较DMEM处理组,空载体pLXSN病毒对照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39.42%(P=0.006)和38.97%(P=0.007);肝脏减卵率分别为76.50%(P=0.000)和75.04%(P=0.000)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处理组感染小鼠体内KPNA2基因在不同组织间的表达也存在明显差异,小鼠感染血吸虫后7d, pLXSN-KPNA2病毒处理组小鼠体内KPNA2基因在肝脏,肾脏和肌肉组织中高表达。四、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Mf-KPNA2基因具有显着体外、体内杀伤日本血吸虫的作用,为了深入研究其抗虫机制,我们对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进行了体外分离和培养,并采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将质粒pSV3 neo(含有SV40 T抗原基因和neo抗性基因)转染第三代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首次建立了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为进一步从细胞水平深入研究其抗虫机理及开展不同动物成纤维细胞间比较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细胞实验材料。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表达克隆法从东方田鼠骨髓基因表达文库筛选到一个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Mf-KPNA2。东方田鼠与小鼠KPNA2在氨基酸结构域序列和数量上存在显着差异;东方田鼠体内不同组织间KPNA2表达丰度存在差异,而且与小鼠体内相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也完全不同。体外、体内实验结果均显示:该基因有着显着的抗日本血吸虫活性。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其抗日本血吸虫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洪炀[10](2011)在《日本血吸虫童虫在不同敏感性宿主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文中指出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由血吸虫(Schistosome)感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全球有74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血吸虫病,有5-6亿人受到威胁,约2亿人感染血吸虫病。当前血吸虫的防治策略主要以化疗药吡喹酮来进行治疗,从而减少发病率。但是吡喹酮又不能避免重复感染,而且近年来曼氏血吸虫已经有吡喹酮抗性虫株的报道,耐药虫株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不安与高度关注。因此,加强抗血吸虫疫苗的开发和新药物靶标的筛选显得格外重要。在我国,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可以感染40多种哺乳动物,山羊、黄牛、绵羊、兔子和小鼠等都是其易感宿主,但是另外一些哺乳动物如大鼠等是日本血吸虫的不易感宿主。在不易感宿主体内,血吸虫的发育率低而且虫体较小。东方田鼠是目前为止唯一一种对日本血吸虫具有抗性的宿主,日本血吸虫尾蚴可以感染东方田鼠,感染之后虫体发育迟缓,在感染尾蚴15天后,东方田鼠体内基本上找不到存活的虫体,感染42天后,东方田鼠体内检查不到日本血吸虫成虫。不同的宿主能够为日本血吸虫提供不同的生存环境,影响到虫体的生存和发育。不同宿主环境中生长的虫体在蛋白表达上也会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可能是虫体生存发育所需要的关键分子。因此找到在不同易感性宿主环境中日本血吸虫生长发育差异的蛋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1、日本血吸虫童虫在不同敏感性宿主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本文应用荧光差异凝胶双向电泳技术(2D-DIGE),对BALB/c小鼠、Wistar大鼠和东方田鼠体内的10d日本血吸虫童虫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DeCyder 6.5软件分析和匹配后,得到了1721个点适合进行后续的差异分析。在大鼠体内10d童虫蛋白和小鼠体内10d童虫蛋白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有39个蛋白点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有27个蛋白点在小鼠体内1Od童虫中高表达,12个蛋白点低表达。在小鼠体内lOd童虫蛋白和东方田鼠体内10d童虫蛋白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有21个蛋白点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有13个蛋白点在小鼠体内10d童虫中高表达,8个蛋白点低表达。将分析胶与制备胶进行比对挑点,最终共有44个差异表达蛋白能够进行后续的质谱分析。将质谱鉴定出的数据进行搜库比对,其中3个蛋白点没有注释信息,其余41个蛋白点经过序列比对与去重复分析后发现,共代表了33种蛋白。为了验证2D-DIGE实验分析的可靠性,我们挑取了其中6个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实时定量分析,在基因水平上对其结果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实时定量的结果与2D-DIGE的结果基本一致。我们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GO分类以及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在小鼠体内10d童虫和大鼠体内10d童虫的差异表达蛋白中,40%的差异蛋白在蛋白代谢途径中,26%的差异蛋白在糖类代谢途径中,13%的差异蛋白在RNA代谢途径中,9%的差异蛋白与应激反应有关,其余的差异表达蛋白与蛋白转运、调节基因表达和细胞骨架蛋白有关。在小鼠体内10d童虫和东方田鼠体内10d童虫的差异表达蛋白中,53%的差异蛋白在蛋白代谢途径中,23%的差异蛋白在RNA代谢途径中,其余的差异表达蛋白与糖类代谢途径、核酸代谢途径和细胞骨架蛋白有关。其中线粒体外膜转移酶复合物TOM34、蛋白酶体亚基、核内核糖体异构蛋白K和肌动蛋白在易感宿主小鼠体内高表达,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醛缩酶和70kDa热激蛋白在不易感宿主大鼠体内或抗性宿主东方田鼠体内高表达。本文首次对不同宿主体内的日本血吸虫10d童虫进行了蛋白质组分析,为我们更好的理解血吸虫的生长发育机制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可为抗血吸虫疫苗和潜在药物靶标的研究提供基础。2、日本血吸虫蛋白酶体α5和α2亚基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效果观察本文利用RT-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18d童虫中首次扩增到蛋白酶体a5亚基基因(GenBank accession FJ595238)。序列分析表明蛋白酶体α5亚基基因的ORF含747bp,编码248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27.38 kDa。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分别为日本血吸虫蛋白酶体α5亚基,命名为SjPSMA5。实时定量PCR对该基因在虫体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宿主体内10d童虫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在7 d、13 d、18 d、23 d、32 d和42 d虫体中都有表达,13d和32d虫体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时期;在小鼠体内的10d童虫中的表达量要高于大鼠和东方田鼠体内的10d童虫中的表达量。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SjPSMA5,在大肠杆菌系统中成功获得了表达,重组蛋白rSjPSMA5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印迹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rSjPSMA5能被日本血吸虫成虫粗抗原免疫血清所识别,并且能检测到天然状态下该蛋白的存在。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SjPSMA5蛋白在虫体各组织器官内广泛分布。应用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后,产生了较高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并且CD4+细胞数量显着升高,诱导了23.29%的减虫率和35.23%的肝脏减卵率本文利用RT-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18d童虫中扩增到蛋白酶体α2亚基基因(GenBank accession AY813725)。序列分析表明蛋白酶体α2亚基基因的ORF含708bp,编码235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25.84 kDa。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为日本血吸虫蛋白酶体α2亚基,命名为SjPSMA2。实时定量PCR对该基因在虫体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宿主体内10d童虫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在7d、13d、18d、23d、32d和42d虫体中都有表达,7d和23d虫体表达量低于其他几个时期;在小鼠体内的10d童虫中的表达量要略高于大鼠和东方田鼠体内的10d童虫中的表达量。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SjPSMA2,在大肠杆菌系统中成功获得了表达,重组蛋白rSjPSMA2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印迹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rSjPSMA2能被日本血吸虫成虫粗抗原免疫血清所识别,并且能检测到天然状态下该蛋白的存在。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SjPSMA2蛋白在虫体各组织器官内广泛分布。应用该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后,产生了较高的特异性抗体水平,诱导了12.33%的减虫率和35.23%的肝脏减卵率。综上所述,SjPSMA5和SjPSMA2都可作为潜在的抗血吸虫病的疫苗候选分子,SjPSMA5和SjPSMA2基因及表达产物的获得,为探索蛋白酶体在血吸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基础。3、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的特性研究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hioredoxin peroxidase, TPx)基因的登陆号AY813893,对其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ORF含681bp,编码227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25.09 kDa。信号肽预测显示,该基因的前24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设计去除信号肽序列的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42 d童虫中扩增到约600bp的产物。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断为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去除信号肽后的ORF序列。实时定量PCR对该基因在虫体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宿主体内10d童虫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在虫卵、尾蚴、7d、13d、21d、28d、35d和42d虫体中都有表达,7d、13d和42 d雌虫中表达量高于其他几个时期;在大鼠体内的10d童虫中的表达量要高于小鼠和东方田鼠体内的10d童虫中的表达量。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SjTPx,在大肠杆菌系统中成功获得了表达,重组蛋白以可溶性和包涵体两种形式存在,Western印迹显示表达产物能被日本血吸虫成虫粗抗原免疫血清所识别。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SjTPx蛋白主要分布于虫体皮下实质组织,体内其他部分也有分布。质谱鉴定的结果说明,纯化的重组SjTPx蛋白在体外可以以二聚体形式存在。酶活实验的结果说明,SjTPx在体外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SjTPx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获得,为探索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在血吸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心脏损伤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心脏损伤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血吸虫重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小鼠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及其免疫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2 实验动物 |
1.3 小鼠MI模型的建立 |
1.4 动物分组及给药 |
1.5 小鼠存活率的计算 |
1.6 小鼠心功能的检测 |
1.7 小鼠心脏黏连情况的检测 |
1.8 小鼠心室结构重塑情况的检测 |
1.9 小鼠心脏损伤情况的检测 |
1.1 0 小鼠心脏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的检测 |
1.11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 |
1.12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小鼠的存活率 |
2.2 小鼠的心功能 |
2.3 小鼠的心脏黏连率 |
2.4 小鼠心室结构的重塑 |
2.5 小鼠心脏损伤情况 |
2.6 小鼠心脏炎性细胞浸润程度 |
2.7 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 |
3 讨论 |
(2)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脓毒症诱导小鼠心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免疫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附录 A 英中文缩略词表 |
附录 B 主要试剂配制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 E 综述 |
参考文献 |
(3)过继转移r-SjCystatin诱导的巨噬细胞对小鼠脓毒症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结果 |
1 r-SjCystatin的表达,纯化和鉴定 |
2 巨噬细胞成熟度鉴定 |
3 r-SjCystatin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
4 r-SjCystatin调控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分泌 |
5 过继转移r-SjCystatin调控的巨噬细胞抑制CLP诱导的小鼠脓毒症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4)IL-37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抑制宿主肝脏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日本血吸虫性成熟相关microRNAs功能研究及SjIAP蛋白抗血吸虫病免疫保护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列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血吸虫总论 |
1.2 MicroRNA研究进展 |
1.2.1 非编码小RNA概述 |
1.2.2 MiRNAs |
1.3 日本血吸虫疫苗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日本血吸虫miRNAs靶基因验证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miRNAs靶基因预测 |
2.2.2 pMD19-T重组质粒菌液PCR结果 |
2.2.3 PCR扩增与Sja-miR-1989互补的靶基因序列 |
2.2.4 细胞转染及荧光素酶测定 |
2.3 讨论 |
第三章 日本血吸虫miRNAs抑制及对其卵壳蛋白表达的影响和形态结构变化观察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各期虫体结构观察 |
3.2.2 MiR-31 inhibitor抑制miR-31对日本血吸虫卵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虫体结构变化观察 |
3.2.3 Bantam inhibitor抑制Bantam对日本血吸虫卵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虫体结构变化观察 |
3.3 讨论 |
第四章 日本血吸虫SjIAP重组蛋白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 |
4.2.1 SjIAP重组蛋白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鉴定 |
4.2.2 IgG及IgG亚型抗体检测 |
4.2.3 淋巴细胞增殖指数 |
4.2.4 细胞因子检测 |
4.2.5 免疫保护效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病相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东方田鼠感染血吸虫后肺、肝组织病理观察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东方田鼠感染血吸虫后相关基因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本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就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pVAX1/SjscFv-IL18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pVAX1/SjscFv-IL18真核质粒的构建、表达、鉴定及提取 |
1.1 材料 |
1.1.1 质粒、菌株 |
1.1.2 试剂 |
1.1.3 引物 |
1.1.4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SOE-PCR扩增SjscFv-IL18基因 |
1.2.2 pVAX1/SjscFv-IL18的构建和鉴定 |
1.2.3 SjscFv-IL18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章 pVAX1/SjscFv-IL18对HSCs胶原生成与降解的影响 |
2.1 材料 |
2.1.1 细胞系 |
2.1.2 试剂 |
2.1.3 引物 |
2.1.4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SEA的制备及浓度测定 |
2.2.2 巨噬细胞的分化 |
2.2.3 刺激巨噬细胞分泌TGF β1的SEA浓度的确定 |
2.2.4 重组质粒DNA转染巨噬细胞 |
2.2.5 qPCR检测HSCs中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 |
2.2.6 MTT检测HSCs细胞增殖 |
2.2.7 流式细胞仪分析HSCs细胞凋亡率 |
2.2.8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SEA蛋白的浓度测定 |
2.3.2 巨噬细胞的分化和最适SEA刺激浓度的确定 |
2.3.3 重组质粒转染后能诱导巨噬细胞高表达IFN-γ |
2.3.4 真核重组质粒对HSCs活化的影响 |
2.3.5 MTT检测HSCs细胞增殖 |
2.3.6 流式细胞仪检测HSCs细胞凋亡 |
2.3.7 真核重组质粒转染巨噬细胞对HSCs胶原生成的影响 |
2.3.8 真核重组质粒对HSCs胶原降解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SEA能够直接刺激巨噬细胞分泌TGF β1 |
2.4.2 重组质粒对HSCs激活的影响 |
2.4.3 重组质粒转染巨噬细胞对HS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2.4.4 重组质粒对HSCs中胶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三章 pVAX1/SjscFv-IL18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实验动物和阳性钉螺 |
3.1.2 试剂 |
3.1.3 引物 |
3.1.4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pVAX1/SjscFv-IL18在小鼠体内的表达 |
3.2.2 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
3.2.3 不同时间点注射重组真核质粒 |
3.2.4 血清的分离和肝组织匀浆的制备 |
3.2.5 血清中Th1/Th2型细胞因子检测 |
3.2.6 肝脏组织病理学分析 |
3.2.7 qPCR鉴定肝组织中与胶原相关的基因mRNA表达 |
3.2.8 ELISA分析IL-18在体内的分布 |
3.2.9 免疫组化分析IL-18在肝组织切片中的分布 |
3.2.10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pVAX1/SjscFv-IL18能在体内诱导IL-18高表达 |
3.3.2 pVAX1/SjscFv-IL18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
3.3.3 pVAX1/SjscFv-IL18能在体内诱导Th1型优势免疫应答 |
3.3.4 IHC检测各组小鼠肝脏中的TGFβ1 |
3.3.5 qPCR检测肝组织中与胶原相关的基因mRNA表达 |
3.3.6 IL-18在日本血吸虫感染鼠的血清和肝匀浆中的差异性分布 |
3.3.7 IHC检测IL-18在肉芽肿局部的分布 |
3.4 讨论 |
3.4.1 pVAX1/SjscFv-IL18诱导Th1型优势免疫反应 |
3.4.2 早期给予pVAX1/SjscFv-IL18治疗具有更好的抗纤维化效果 |
3.4.3 pVAX1/SjscFv-IL18降低肝组织中TGF β1蛋白含量 |
3.4.4 pVAX1/SjscFv-IL18能调节胶原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 |
3.4.5 pVAX1/SjscFv-IL18的特异性靶向作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中AIF-1的动态表达及其干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AIF-1 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中的动态表达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AIF-1 纯化物干预小鼠血吸虫肝病效果的初步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件 |
(9)东方田鼠KPNA2基因克隆及抗日本血吸虫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词简表 |
前言 |
第一章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gE76.44的筛选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章 gE76.44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功能分析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Mf-KPNA2基因治疗效果及表达情况分析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10)日本血吸虫童虫在不同敏感性宿主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日本血吸虫对不同宿主的易感性 |
1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病 |
1.1 日本血吸虫在东方田鼠体内的发育过程及东方田鼠产生的炎症反应 |
1.2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特异性 |
1.3 展望 |
2 大鼠不易感日本血吸虫 |
2.1 大鼠不易感日本血吸虫的现象 |
2.2 血吸虫在大鼠体内的发育过程 |
2.3 大鼠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免疫特性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
1 蛋白质组学概述 |
1.1 蛋白质组学的定义 |
1.2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途径 |
2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 |
2.1 样品的制备 |
2.2 蛋白质组分的分离技术 |
2.3 蛋白质组分的鉴定技术 |
2.4 蛋白质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蛋白质组学在寄生虫领域中的应用 |
3.1 寄生虫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背景 |
3.2 蛋白质组学在寄生虫上的研究内容 |
3.3 蛋白质组学在寄生虫学中的研究进展 |
4 血吸虫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血吸虫疫苗的研究进展 |
1 血吸虫疫苗 |
1.1 传统疫苗 |
1.2 新型疫苗 |
2 血吸虫保护性抗原研究 |
2.1 表膜蛋白抗原 |
2.2 酶类抗原 |
2.3 信号转导相关抗原 |
2.4 血吸虫性别和发育调节相关抗原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四章 日本血吸虫童虫在不同敏感性宿主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双向电泳条件的确定 |
2.2 2D-DIGE分析 |
2.3 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 |
2.4 实时定量PCR对差异表达蛋白的验证 |
2.5 GO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日本血吸虫蛋白酶体A5和A2亚基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效果观察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RT-PCR的扩增 |
2.2 SjPSMA5和SjPSMA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 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
2.4 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
2.5 重组蛋白抗原性的分析 |
2.6 BALB/c小鼠的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
2.7 SjPSMA5和SjPSMA2基因在不同时期虫体内的表达 |
2.8 虫体SjPSMA5和SjPSMA2基因在不同宿主体内的表达 |
2.9 SjPSMA5和SjPSMA2蛋白在虫体内的定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的特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RT-PCR的扩增 |
2.2 SjTPx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 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
2.4 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
2.5 重组SjTPx蛋白抗氧化活性的分析 |
2.6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
2.7 SjTPx二聚体的鉴定 |
2.8 SjTPx基因在不同时期虫体内的表达 |
2.9 虫体SjTPx基因在不同宿主体内虫体中的表达 |
2.10 SjTPx蛋白在虫体内的定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心脏损伤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血吸虫重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小鼠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及其免疫调节机制[J]. 李燕楠,杨小迪,陈思宇,颉丽英,刘思麒,高尔和,左琳.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2(01)
- [2]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脓毒症诱导小鼠心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免疫机制[D]. 高世芳.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3]过继转移r-SjCystatin诱导的巨噬细胞对小鼠脓毒症的保护作用研究[D]. 谢红.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4]IL-37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抑制宿主肝脏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任翠平. 安徽医科大学, 2017(12)
- [5]日本血吸虫性成熟相关microRNAs功能研究及SjIAP蛋白抗血吸虫病免疫保护效果分析[D]. 胡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1)
- [6]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病相关机理研究[D]. 邵国艳. 复旦大学, 2013(03)
- [7]pVAX1/SjscFv-IL18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田智. 中南大学, 2012(03)
- [8]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中AIF-1的动态表达及其干预的影响[D]. 陈琼荣.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9]东方田鼠KPNA2基因克隆及抗日本血吸虫实验研究[D]. 成钢. 中南大学, 2011(12)
- [10]日本血吸虫童虫在不同敏感性宿主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D]. 洪炀.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