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优质奶牛提高养牛效率

培育优质奶牛提高养牛效率

一、培育优质奶牛 提高养牛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任青松[1](2019)在《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肉牛产业在我国整个畜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肉牛养殖业则是肉牛产业链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这就带动了对牛肉需求量的增加。据统计2018年全球牛肉总产量为6260多万吨,人均占有量为8.46kg,河北省的牛肉总产量为56.46万吨,人均占有量为7.51kg,对牛肉的需求仅次于猪肉。然而目前面对不断增长的牛肉消费需求和不断完善的屠宰加工技术,河北省肉牛养殖业却持续低迷,规模化养殖水平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研究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对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把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已有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国内外学者在肉牛养殖方面进行的研究,发现其主要在规模化、成本效益情况和市场份额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次,对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发展环境及相关主体进行了分析,发现河北省目前对肉牛规模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但是发展空间巨大;而后对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且分析了河北省发展规模养殖的巨大优势,发现河北省虽然出栏量位于全国第4位但存栏量却位于全国第16位,“重繁轻育”现象严重,且品质单一,没有培育自己的地方优质品种,在繁育方面管理水平低,造成母牛繁育能力不足,饲料价格受中美贸易战影响而提高,进而导致规模成本收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选取50家肉牛规模养殖场作为样本,将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最小经济规模模型测算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最小经济规模为18头和33头,而河北省目前规模情况远低于测算值,规模化程度较低;然后通过分析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山东、河南先进的规模养殖经验,分析适合河北省借鉴的先进之处,探索适合河北省肉牛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经验方法。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提出针对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肉牛产业的扶持力度、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健全调控机制、积极应对贸易战;针对养殖户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度规模发展、提高自身养殖技术水平、加强疫病的防控工作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机会成本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肉牛养殖稳定发展的最小经济规模模型,通过对河北省规模养殖场进行实地调研,对50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建立最小经济规模模型,测算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阈值。第二,通过研究国内外肉牛规模养殖的先进模式,并与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对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可以借鉴的成熟养殖经验,为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

刘利[2](2019)在《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文中指出农业既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的弱质性产业,因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均对农业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保护。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部署内容则通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公布,文件重点强调了要加速建立我国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体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持养殖户收入持续增长、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符合我国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符合我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战略的要求,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养殖户收入、改善养殖户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支持水平及效应评价。主要内容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畜牧业历史演变的视角,梳理并整合畜牧业及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整体发展过程,在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内涵与衡量方法进行比较选择的基础上,采用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2001年-2016年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并从养殖户增收、产量增长、环境影响、结构调整方面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效应评价。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于养殖户微观视角,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畜牧业支持政策中的典型政策展开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政策的优化和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上述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畜牧业发展,并将其分为:畜牧业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发展时期;中国畜牧业发展的迅速增长时期;畜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时期;以及以环保为重点的全面转型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结构的变动与畜牧业总量的变动展开分析,得出了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论断,主要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模式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通过对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分析得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猪生产带,其地域特征为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逐步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了两条完整的肉牛生产带,主要包括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形成了三条完整的羊肉生产带,主要包括西北牧区、中原牧区和西南牧区;肉禽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蛋禽生产带则以中原省份为主;奶业优势生产带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郊区。通过对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的分析,从历史发展和时间序列的角度看,我国畜牧业经营主体由上世纪初的农户家庭的副业形态,分离出畜牧专业户,再到现在的专业化畜牧业公司。2.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2007年起,我国加大了通过实施市场价格支持和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总结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一是畜牧业政策阶段性目标差异性强,政策目标趋向于多元化;二是在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演变梳理中发现,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是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利益博弈过程中不断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3.通过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衡量方法比较选择得知,WTO方法仅能够作为一种用于谈判的工具,而OECD农业支持水平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包含国内和边境的农业支持政策,其测算农业支持水平目的则在于进行政策评价、政策分析和政策解读。因此,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测算、评估国家全部的农业政策,它的作用既能够进行国际间对比,又能够帮助国家农业政策展开评价与分析,对于提升政策效率意义重大。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本文采用了OECD评估方法来对我国畜牧业的支持水平进行评估。基于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我国2001年-2016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分类和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总体来看,2001年-2016年我国畜牧业支持总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至2006年之间,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较低,对畜牧业支持力度非常小;自2007年起,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及畜牧业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快速提高。二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结构来看,生产者支持占比始终较大,进一步细分得知,在生产者支持内部构成中,生产预算支持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较于生产预算支持,市场价格支持的贡献更大。三是从不同种类畜产品支持水平来看,各项畜产品在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猪肉、牛肉、羊肉、羊绒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是禽肉和牛奶的支持水平却存在相对较大的波动。禽蛋和羊毛的支持水平多数年份基本为负值,且禽蛋的支持水平负值较多,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上述三种特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边境保护政策作用,二是国内饲料粮价值转移,三是受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导致的畜产品价格波动。4.本研究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展开了探索。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农牧民的牧业收入与我国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这就意味着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则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但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农牧民收入增长效果较弱。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与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也存在同方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能够推动生产的增加。然而,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牧业总产值相对增长效果同样较弱。另外,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污染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合理性,加强畜牧业支持力度能够起到对排污增量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畜牧业支持政策是畜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畜产结构组成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畜牧养殖”示范工程的推广在肉牛产业以及拥有秸秆饲料优势的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比较好,但是畜种结构选取的是全国的数据,畜种结构的改变在各个区域并不均衡。同时本研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的时间范围在2001年-2016年,在此阶段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放缓,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种结构变化作用较弱。5.从养殖户微观维度出发,在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调研访问的基础上,从养殖户对政策认识程度、满意程度,并深入了解总结养殖户不满意的原因,对生猪养殖支持政策进行评价。结合养殖户调研访问结果,对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实施中影响养殖户满意的因素,即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资金补助为主要方式的生猪养殖支持政策,多数没有侧重点,基本上对大多数养殖户具有普惠性,尤其是生猪疫病防控类政策,一旦发生疫病,相较于散养户,大规模养殖户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政策并没有因为养殖户风险的大小而有所差别。二是规模化养殖支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补贴方式以资金为主,缺乏技术扶持、疫病防控的指导,方式单一;另一方面,补助领域为养殖生产环节,不能满足养殖户对销售、管理经营等方面需求。三是宏观调控中的生猪生产和市场信息预警监测机制存在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养殖户认知程度不高;以及该机制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不全面,对养殖户的生产安排没有起到实际应有的作用的问题。四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门槛高、审核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资金发放过程存在程序繁琐的通病。6.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及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提出政策建议:改善对畜牧业支持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健全畜产品价格监测和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构建全国性畜牧业政策保险大灾准备金制度的运行机制框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生态保护政策,推动畜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并提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健康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养殖场疫病防控能力、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支持牧区畜牧良种推广为我国畜牧业未来支持政策的重点。

刘芳[3](2018)在《农户视角下呼图壁县奶牛养殖技术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畜牧业正处在向现代化转变的关键时期,正向着高质量、高效率、高品质的模式发展也是畜牧业发展的方向,畜牧业的不断壮大也已经成为农户增产增收的主要渠道,新疆呼图壁县拥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许多奶牛养殖户通过规模化养殖发家致富,然而出现了农户奶牛养殖条件下的养殖技术覆盖率低、农户的文化水平低、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养殖技术选择意愿等问题。本文着眼于农户对奶牛养殖技术的选择研究,对呼图壁县6个乡镇102户奶牛养殖户进行问卷调查,以呼图壁县养殖技术的现状和农户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利用对比分析理论、经济效益理论,对奶牛不同时期技术的选择进行分析。发现犊牛早期断奶技术比自然断奶技术节省了561元。自然交配盈利2500元、人工授精技术盈利2800元、性控技术盈利3000元,胚胎移植技术虽然经济效益可观,但技术的要求难度较高。本文就目前呼图壁县奶牛养殖技术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发现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养殖数量、平均收益、人均收入、奶牛产奶量、政府技术补助等对技术选择有显着的影响。探讨了呼图壁县奶牛养殖技术是否适合于奶牛养殖户的发展方向,为奶牛养殖技术的长久发展提供依据。

张吉鹍[4](2013)在《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文中指出本文就制约我国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张吉鹍[5](2013)在《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文中认为本文就制约我国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高然[6](2013)在《外来遗传资源对中国养牛业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中国对于外来牛遗传资源的引进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的养牛业也在快速的发展。外来遗传资源的引进对中国养牛业的发展存在重要影响。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通过对全国畜牧总站以及部分地方畜牧局进行的问卷调查以及收集汇总大量详实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与实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中国养牛业发展现状、外来牛遗传资源的进口以及在国内的利用分布和外来牛遗传资源对中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通过构建生产函数模型,以地区产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引入量化的遗传因素、地方资源禀赋以及生产投入要素,测算外来遗传资源对中国肉牛产业的经济贡献。研究结果显示,其一,虽然中国养牛业的饲养规模在逐渐缩小,但肉牛和奶牛产业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奶牛产业发展迅速。其二,中国多年来对于外来牛遗传资源的引进保持增长,引进方式更倾向于遗传物质的引进。其三,引进外来遗传资源对中国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促进中国牛品种的改良,强化中国牛品种的生产性能,进而促进中国养牛业发展,另一方面是对地方品种多样性造成了冲击。其四,在地区资源禀赋、生产成本、劳动力资源的联动作用下,外来遗传资源对肉牛产业的经济贡献达到19.61%。最终,本文在前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之上,提出外来牛遗传资源引进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与措施。研究结论将为全国畜牧总站牧业发展处制定养牛业的引种和利用规划提供相关实证支撑,也将有利于相关部门针对性的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进而为中国未来的外来牛遗传资源的引进和利用提供指导。

张吉鵾[7](2013)在《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就制约我国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张吉鹍[8](2013)在《中部四省反刍动物饲料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兼论“5个重要指标”的指导作用》文中提出以王加启(2011)提出的"决定我国奶业发展方向的5个重要指标"为指导,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部四省(河南、湖北、湖南与江西)的社会发展概况、主要反刍动物饲养现状与发展趋势、天然牧草资源、秸秆资源与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生产情况,指出了制约中部四省反刍动物发展的饲草因素。此外,还阐明了中部四省反刍动物饲料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提出了中部四省反刍动物饲料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本研究强调了反刍动物粗饲料与精饲料的同等地位以及饲料转化率的重要意义。

刘鑫渝[9](2011)在《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建国后土地制度变迁为着眼点,探讨哈萨克牧区社会在土地变革中的土地实践。由于自然条件、生产资料的差异与技术手段选择的不同,中国游牧地区的土地实践与内地农村存在着较大差异。民主改革以前,牧区牧地公有,即为部落、氏族共有,但实质上草场所有权归部落贵族、头人所有。而牧业民主改革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公营,牲畜私有私营。新疆草原的民族公有制延续了大约6年(1952~1958)。这6年中,牧民对自己的草牧场可以全面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牧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化阶段未触动草原集体所有和牲畜家庭经营的根基,符合哈萨克族游牧社会互帮互助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的传统,受到了牧民的普遍欢迎,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尽管牧业初级合作社是对互助组的替代,但在初期牧场集体所有,牲畜私有,牧民拥有比较充分的退出权,且退出的自由度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呈正相关。牧民不仅可以实施对合作社的监督,使管理者改善制度绩效,还可以参与对合作社的监督,对于社员来说,拥有较完整的退出权意味着有完整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初级社既成功地分割了部分私有产权,又通过给予社员较完善的退出权,有效化解初级社解散的风险。人民公社化实行草原全民所有,牲畜集体所有。变牲畜家庭个体经营为集体统一经营,加上国家控制商业和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牧民没有退社自由,降低了劳动的机会成本以维持牲畜及畜产品生产的低成本,也迫使牧民放弃了可能的边际生产和可能取得的边际收益。牲畜及畜产品国家征购及诸如关闭集市、限制区域交换等一系列规则,剥夺了牧民对其产品——牧业剩余价值的支配权。草原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牲畜集体所有,牧民不再是独立的经济单元。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全面侵入农村。对单个牧民来讲,草原和牲畜都是一种公共物品,他不拥有相对于其它成员的对土地和牲畜的排他性使用、转让、收益和处置权,牧民土地和牲畜产权都出现“残缺”。人民公社、大跃进、公共食堂、牧业学大寨、牧民定居是与土地制度相伴生的国家自上而下理性设计的社会改造工程。这些体现了控制与改善逻辑的社会工程通过重新设计力图使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与清晰,以便更加有效地对公共和私人领域进行治理。这些项目始于官僚知识分子、革命精英作为“立法者”的远大抱负和无限雄心,他们不仅主张“人为自然立法”,而且主张通过行动来对自然界或整个社会秩序进行彻底和理性的改造;而在这种雄心的背后,则是对持续的线性进步、科学知识发展、生产的扩大、社会秩序的理性设计以及对自然甚至人类本性的控制能力的超强自信。“致命的自负”注定要走向失败。即使失败了的项目也并非没有任何积极的成效。我们是各种现代化项目的受益者,改善的目的本意是良善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善。是把自然和社会改造为容易被国家识别和控制的清晰而又简单的对象,还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关心和改善人民的福祉。国家将建基于农耕社会的土地制度实施于牧区是国家强力推行下的简单化实践。在这一实践中牧民成了没有性别、传统和价值、特定个性的异常抽象的可以互换的个体。这种简单化设计因为忽视了牧民的生存传统、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而遭遇失败。草原生态恶化与牧民生计两难困境成为新项目实施的挚肘。为了避免仍然存活着的“国家乌托邦”,需要在牧区现代化现实路径选择的实施中,关注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化、注重项目谨慎推进、规划要有弹性,利用互助传统建设“新公共性”,建立完善的牧民参与机制。

杨建青[10](2009)在《中国奶业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及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奶业是中国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奶制品不仅营养丰富全面,而且易于消化吸收,正日益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食品。奶业跨越第一、二、三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在为消费者提供终端产品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奶制品的消费量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这种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奶制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原料奶生产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原料奶产量增长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加工企业需求增长的速度,这不仅使原料奶生产成为制约奶业发展的瓶颈,而且也引发了奶制品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如何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从而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奶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原料奶市场供不应求,说明我国原料奶产量小、效率低,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奶牛养殖的总体规模和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因此,分析研究我国目前原料奶生产的组织模式,总结和借鉴科学的生产方式,充分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大力提高生产效率是解决原料奶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奶牛养殖重点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为点做实证分析,以全国范围不同组织模式及其效率,不同地区的组织模式、生产特点及其效率为线做对比分析,通过一点两线的分析研究,试图探索原料奶生产的内在规律。产业组织的模式和结构对效率有较大影响。现阶段,我国原料奶生产的组织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农户家庭散养模式、养殖场模式、养殖小区模式和新型合作制模式。其中,农户家庭散养模式约占80%,比重最大,但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最低,由于相对成本比较小,因而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比较低而经济效率比较高。养殖小区模式和养殖场模式所占比重比较小,虽然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都有所改进,但相对成本增加得较多,所以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比较高而经济效率却比较低。新型合作制模式起步晚、数量少,但由于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因而整体生产效率最高,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原料奶生产的优势区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实证分析表明,内蒙古奶业的发展居全国领先地位,原料奶生产的组织模式以农户家庭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有了一定的发展,呼和浩特地区成年奶牛平均年单产在5吨多,总体来看,养殖效率还不高。目前,影响原料奶生产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奶牛品种、养殖时间、养殖者受培训的程度和饲草料成本。如果奶牛品种好、养殖时间长、养殖者经验技术成熟、自己有饲草料基地,则养殖效率比较好,反之则比较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生产要素存在差异,其原奶生产的组织模式和效率也会有所不同。了解这些特点有利于发挥区域优势,促进资源流动,提高生产效率。我国奶业产区可以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大城市周边和南方五大区域,凡是气候较为凉爽、饲草料供应充足的地区,原奶生产发展也比较快,大城市周边地区,虽然生产成本比较高,但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好,奶牛单产在全国是最高的。总体而言,我国原料奶生产的优势区域在北方,养殖模式以家庭散养为主,大城市周边地区规模养殖场多一些,全国奶牛单产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城市周边、东北、华北、南方和西北地区。原料奶生产除了自身因素之外,还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加工企业、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全球化等因素。2008年发生的“三鹿”事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正是各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解决当前的奶业问题,需要从深层次分析其内在原因。本文认为,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即:原料奶市场的供求关系、利益主体的契约关系与一体化经营、乳品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展望未来,不断研究和积极探索我国原料奶生产的组织模式,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奶业的健康发展是必要的,完善新型合作制模式,实现一体化经营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培育优质奶牛 提高养牛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育优质奶牛 提高养牛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主要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肉牛
        2.1.2 规模养殖
        2.1.3 小规模养殖
        2.1.4 肉牛养殖主体
    2.2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机会成本理论
3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环境及相关主体分析
    3.1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环境分析
        3.1.1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技术环境分析
        3.1.4 社会环境分析
    3.2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相关主体分析
        3.2.1 供应方分析
        3.2.2 购买者分析
        3.2.3 新进入者分析
        3.2.4 替代品分析
        3.2.5 行业竞争者分析
4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4.1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现状
        4.1.1 河北省肉牛生产基本情况
        4.1.2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情况
        4.1.3 河北省肉牛养殖成本收益情况
        4.1.4 河北省肉牛养殖模式情况
        4.1.5 河北省肉牛养殖品种情况
        4.1.6 河北省肉牛竞争力情况
    4.2 河北省肉牛养殖优势分析
        4.2.1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4.2.2 丰富的饲料秸秆资源
        4.2.3 发达的奶牛产业带动
5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现存问题分析—基于问卷调查
    5.1 样本的基本特征分析
        5.1.1 养殖场肉牛存栏量
        5.1.2 养殖场占地面积
        5.1.3 养殖场出栏量
        5.1.4 养殖场疫病情况
        5.1.5 饲养人员与技术人员数量
        5.1.6 政策规划和扶持情况
    5.2 养殖成本和养殖利润
        5.2.1 样本成本构成
        5.2.2 样本养殖利润
        5.2.3 未来预期
    5.3 农户肉牛养殖最小经济规模测算
        5.3.1 肉牛养殖机会成本界定及核算
        5.3.2 肉牛养殖最小经济规模测算
    5.4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存在问题
        5.4.1 肉牛饲养成本高
        5.4.2 母牛繁育能力明显不足
        5.4.3 肉牛良种化程度较低
        5.4.4 资源环境约束大
        5.4.5 疫病防疫压力大
        5.4.6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调控能力弱
        5.4.7 中美贸易战增加了河北肉牛养殖的不确定性
6 国内外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经验及借鉴
    6.1 国外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经验及借鉴
        6.1.1 国外经验
        6.1.2 经验借鉴
    6.2 国内肉牛养殖业经验及借鉴
        6.2.1 国内经验
        6.2.2 经验借鉴
7 河北省肉牛规模养殖发展对策建议
    7.1 针对政府的对策建议
        7.1.1 加强对肉牛产业的扶持力度
        7.1.2 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7.1.3 健全调控机制
        7.1.4 积极应对贸易战
    7.2 针对规模养殖场(户)的对策建议
        7.2.1 因地制宜采取适度规模
        7.2.2 提高肉牛养殖技术水平
        7.2.3 加强疫病控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2)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畜牧业支持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分析
    2.1 畜牧业发展历程分析
    2.2 畜牧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动分析
    2.3 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
    2.4 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分析
    3.1 畜牧业支持政策概念界定
    3.2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3.3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
    3.4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测算与特征分析
    4.1 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4.2 基于OECD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分类及其政策含义
    4.3 代表性畜产品选择及数据来源
    4.4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水平及结构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分析
    5.1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养殖户增收效应分析
    5.2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产值增长效应评价
    5.3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环境效应评价
    5.4 畜牧业支持政策对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效应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微观视角的畜牧业典型支持政策评价
    6.1 生猪养殖支持政策的发展与实施现状
    6.2 养殖户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养殖户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3)农户视角下呼图壁县奶牛养殖技术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2章 呼图壁县奶牛养殖业及技术现状
    2.1 呼图壁县概况及经济效益
    2.2 呼图壁县奶牛养殖业现状
    2.3 呼图壁县奶牛养殖技术现状
    2.4 呼图壁县奶牛养殖技术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呼图壁县奶牛养殖户技术选择分析
    3.1 呼图壁县奶牛养殖户的基本情况
    3.2 饲养技术选择分析
    3.3 繁殖技术选择分析
    3.4 疫病防治技术选择
第4章 呼图壁县奶农饲养管理技术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户对技术的选择意愿
    4.2 模型的构建
    4.3 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提高呼图壁县奶农养殖技术选择对策
    5.1 提高农户知识文化水平的普及
    5.2 加快奶牛养殖小区发展,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
    5.3 提高饲养管理技术水平
    5.4 加强政府的服务体系建设和疫病防治措施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呼图壁县奶牛农户养殖技术的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6)外来遗传资源对中国养牛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1.2.1 关于国内遗传资源现状的研究
        1.2.2 关于外来遗传资源经济影响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研究创新
    1.6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6.1 牛遗传资源概念
        1.6.2 牛遗传资源的引进方式
        1.6.3 遗传资源多样性的概念
        1.6.4 投入产出理论
        1.6.5 生产函数
        1.6.6 成本收益法
        1.6.7 比较分析法
        1.6.8 遗传资源保护理论
        1.6.9 其他经济理论基础
2 中国养牛业发展概述
    2.1 中国养牛业发展概述
    2.2 中国养牛业生产情况
        2.2.1 中国牛总存栏量呈下降趋势
        2.2.2 牛肉总产量持续缓慢增长
        2.2.3 牛级总产量稳步增长
        2.2.4 牛肉单产平稳上升,牛奶单产快速增长
    2.3 养殖区域生产分布
        2.3.1 肉牛养殖区域分布
        2.3.2 奶牛养殖区域分布
    2.4 小结
3 中国引进和利用外来牛遗传资源现状分析
    3.1 种牛进口及利用分析
        3.1.1 种牛进口金额分析
        3.1.2 种牛进口价格分析
        3.1.3 种牛进口利用分布情况
    3.2 牛遗传物质进口及利用分析
        3.2.1 牛冻精进口及利用分析
        3.2.2 动物胚胎进口情况
    3.3 中国利用牛遗传资源的状况分析
        3.3.1 牛遗传资源推广利用情况
        3.3.2 外来牛遗传资源时空变化规律
    3.4 外来牛遗传资源引进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4.1 引进量相对不足
        3.4.2 缺乏规划,重复引种,轻视培育环节
        3.4.3 外来牛遗传资源进口依赖问题
        3.4.4 牛品种品牌建设环节薄弱
    3.5 小结
4 外来牛遗传资源对中国养牛业的影响
    4.1 外来牛遗传资源对中国地方品种多样性的影响
        4.1.1 地方牛品种特性
        4.1.2 外来牛遗传资源的适应性研究
        4.1.3 改良地方品种
        4.1.4 对某些地方畜禽品种间接形成冲击
    4.2 外来遗传资源对中国养牛业发展的经济贡献研究
        4.2.1 方法及数据说明
        4.2.2 外来牛遗传资源的利用率与生产情况分析
        4.2.3 外来遗传资源对中国肉牛业发展的经济贡献测度
    4.3 小结
5 政策建议
    5.1 加强规划,科学引进,重视培育,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
    5.2 加强地方品种保护
    5.3 大力发展特种畜牧养殖
    5.4 建立种用牛质量监督和管理运行机制
    5.5 加强牛品种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7)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
    1.1 牛群品质差, 结构不合理
        1.1.1 奶牛良种率低。
        1.1.2 牛群结构不合理。
    1.2 养殖方式落后, 饲养管理粗放
        1.2.1 养殖方式落后。
        1.2.2 饲养简单, 管理粗放。
        1.2.2. 1 饲养简单。
        1.2.2. 2 管理粗放。
    1.3 日粮配合不科学, 饲料转化率低
        1.3.1 日粮配合不科学。
        1.3.1. 1 精料补充料配合不合理。
        1.3.1. 2 日粮精、粗比例失调。
        1.3.2 不重视使用优质粗饲料
        1.3.2. 1 对粗饲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利用不合理。
        1.3.2. 2 牧草加工技术薄弱, 优质粗饲料严重缺乏。
        1.3.2. 3 大量使用精饲料, 日粮精、粗比例高。
    1.4 发展方向不明确, 科技支撑体系薄弱
        1.4.1 发展方向不明确。
        1.4.2 科技支撑体系薄弱, 服务体系不健全。
        1.4.2. 1 科技意识差
        1.4.2. 2 不重视培育后备牛。
        1.4.2. 3 饲料资源利用不合理。
        1.4.2. 4 奶牛饲料开发不足。
        1.4.2. 5 拴养。
        1.4.2. 6 缺乏规范的饲喂技术。
        1.4.2. 7 初配个体小, 技术差, 受胎率低。
    1.5 疫病防控意识差, 防治体系不健全
        1.5.1 轻防疫, 重治疗, 效果差。
        1.5.2 缺乏消毒意识。
        1.5.3 不驱虫。
        1.5.4 防治体系建设滞后。
    1.6 环保意识淡, 饲养环境差
        1.6.1 粪污处理与利用薄弱。
        1.6.2 饲养环境差, 牛体不干净。
2 提高奶牛养殖效益的措施
    2.1 创新奶牛品种, 加快良种化进程。
        2.1.1 重视育种工作, 提高牛群质量
        2.1.1. 1 统一全国牛群档案, 完善育种资料信息。
        2.1.1. 2 推广先进繁育技术, 建立育种核心群。
        2.1.1. 3 优化牛群结构, 淘汰劣质低产奶牛。
        2.1.2 完善系谱档案, 科学选种选配
        2.1.2. 1 依据系谱档案, 科学选种选配。
        2.1.2. 2 查明空怀原因, 加大淘汰力度。
        2.1.3 应用性控繁殖技术, 提高母犊比例, 建立高产牛群。
        2.1.4 借鉴现有成熟经验, 推进奶牛品种创新。
        2.1.5 科学引进奶牛。
    2.2 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 规范化饲养管理
        2.2.1 种养结合的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
        2.2.1. 1 适度规模养殖的内涵。
        2.2.1. 2 适度规模养殖的好处。
        2.2.1. 3 适度规模养殖的实现形式。
        2.2.1. 4 适度规模养殖提高规模效益。
        2.2.1.5 推行奶牛标准化生产。
        2.2.2 规范化饲养管理。
        2.2.2. 1 刷拭牛体, 保持牛体卫生。
        2.2.2. 2 夏季防暑, 降低热应激危害。
        2.2.2.3 冬季防寒。
        2.2.2. 4 母牛管理精细化。
        2.2.2. 5 分群饲喂。
        2.2.2. 6 适量运动。
    2.3 深化饲草资源开发与加工调制, 普及全价混合日粮
        2.3.1 采用不同种植模式, 保证牧草平衡供应。
        2.3.2 采用营养工程技术, 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
        2.3.3 科学搭配精粗饲料, 普及全混合日粮。
        2.3.3. 1 优化日粮配方设计, 降低精饲料成本。
        2.3.3. 2 合理搭配饲料, 规范化饲养。
        2.3.3. 3 积极推广全混合日粮 (TMR) 。
    2.4 贯彻“5个重要指标”, 强化科技支撑
        2.4.1 贯彻“5个重要指标”。
        2.4.2 强化科技支撑。
        2.4.2.1 建立健全奶牛科技培训体系。
        2.4.2. 2 科学化建设奶牛场。
        2.4.2. 3 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2.4.2. 4 夯实粗饲料体系基础建设, 加快奶牛发展
        2.4.2. 5 平衡日粮营养, 饲喂全价混合日粮。
        2.4.2. 6 控制奶牛头数, 提高奶牛质量, 增加奶牛单产。
    2.5 搞好疾病防治, 降低疫病风险
        2.5.1 各项疾病防控规章制度。
        2.5.1. 1 引种隔离观察和检疫制度。
        2.5.1. 2 牛场疫病监测制度。
        2.5.1. 3 消毒制度。
        2.5.1. 4 免疫制度。
        2.5.1. 5 兽医卫生管理制度。
        2.5.2 建立完善的奶牛健康防疫体系。
        2.5.3 搞好非传染性常见病的诊治。
    2.6 清洁生产, 保护环境
        2.6.1 严格消毒, 清洁生产。
        2.6.2 低碳养殖, 保护环境。

(8)中部四省反刍动物饲料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兼论“5个重要指标”的指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部四省的社会发展概况
    1.1 地区概况
    1.2 畜牧业的地位
        1.2.1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
        1.2.2 牛业产值比重低, 发展潜力巨大
2 主要反刍动物饲养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奶牛
        2.1.1 发展现状与趋势
        2.1.2 存在的问题
        2.1.2.1 成本上升, 养殖效益低
        2.1.2.2 缺乏优质粗饲料
        2.1.2.3 重视精饲料, 忽视粗饲料的品质
        2.1.2.4 高温高湿气候影响奶牛生产
        2.1.2.5 规模养殖少, 劳动力成本高
        2.1.3 远景规划
        2.1.3.1 畜牧业发展规划
        2.1.3.2 大力发展南方奶水牛产业
    2.2 肉牛与肉羊
        2.2.1 发展现状与趋势
        2.2.2 肉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2.2.2.1 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肉牛产业
        2.2.2.2 肉牛饲养周期长, 育肥效率低
        2.2.2.3 牛肉产品档次低
        2.2.3 肉羊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2.2.3.1 生产水平低
        2.2.3.2 结构不合理
        2.2.4 牛、羊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
        2.2.5 牛、羊发展前景
        2.2.5.1 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
        2.2.5.2 肉类消费结构调整的推动
3 中部四省天然牧草资源
    3.1 河南天然牧草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3.1.1 饲用植物丰富
        3.1.2 草地品质好, 利用价值大
        3.1.3 天然草场利用率低且利用不合理
    3.2 湖北天然牧草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3.3 湖南天然牧草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3.4 江西天然牧草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3.4.1 野生牧草丰富
        3.4.2 天然草地改良的初步成效
4 秸秆资源
5 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生产情况
    5.1 河南省反刍动物工业饲料产量
    5.2 湖北、湖南与江西三省的工业饲料生产现状
        5.2.1 湖北省的饲料工业现状
        5.2.2 湖南、江西两省的饲料工业现状
        5.2.3 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反刍动物工业饲料产量
    5.3 中部四省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特点
        5.3.1 奶牛工业饲料产量占反刍动物工业饲料总产量的95%
        5.3.2 反刍动物工业饲料呈区域分布
        5.3.3 反刍动物工业饲料依然弱势
    5.4 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生产的巨大潜力
        5.4.1 中部四省农村结构调整的需要
        5.4.1.1 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5.4.1.2 有利于种植业结构调整
        5.4.1.3 有利于畜产品结构调整
        5.4.1.4 有利于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
        5.4.2 饲料市场竞争的需要
        5.4.3 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带来的机遇
6 制约中部四省反刍动物发展的饲草因素
    6.1 产业链条不完善, 产业化程度低, 商品工业饲料使用率极低
    6.2 对粗饲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利用不合理, 饲料转化率低
    6.3 饲草配合不科学, 生产力水平低
    6.4 养殖成本逐年增加
    6.5 饲草种植面积小, 精饲料供应能力较低
7 中部四省反刍动物饲料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
    7.1 领导重视
    7.2 远景目标规划
    7.3 国家牧区战略调整
    7.4 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突出反刍动物生产的地位
8 中部四省反刍动物饲料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8.1 确立科学的发展模式
    8.2 夯实粗饲料体系建设的基础, 加快反刍动物的发展
    8.3 强化牧草体系建设
    8.4 湖北、湖南与江西草山草坡开发利用模式
    8.5 采用工程技术, 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
    8.6 利用当地资源, 开发反刍动物“稻谷-棉籽饼”型日粮
    8.7 摸底调研规模养殖场, 应用集成技术, 整体提高饲料转化率
    8.8 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 制定出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粪污消纳指数”

(9)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牧区社会研究的知识谱系
        1.2.1 关于游牧社会的研究
        1.2.2 土地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的研究
        1.2.3 研究的贡献与缺憾
    1.3 典型个案、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3.1 个案简介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资源、概念和分析框架
    2.1 牧区社会:边缘社会研究的切入点
        2.1.1 土地改革与牧区社会
        2.1.2 土地制度变迁:牧区社会研究的新视角
    2.2 相关理论资源
        2.2.1 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与“失败的逻辑”
        2.2.2 F·A·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与“限制国家权力”
        2.2.3 何·彼特的“空制度”理论
        2.2.4 诺思的“制度及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2.3 核心概念界定
        2.3.1 土地制度
        2.3.2 土地制度变迁
        2.3.3 牧区社会
    2.4 基本观点与基本思路
        2.4.1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2.4.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2.5 论文结构
第3章 哈萨克族群背景与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3.1 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3.1.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3.1.2 牧区民主改革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1.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1.4 草原承包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2 哈萨克牧区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3.2.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土地制度
        3.2.2 民主改革时期的草原民族公有制
        3.2.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哈萨克牧区的土地制度
        3.2.4 草原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共存时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主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民主改革
        4.1.1 新疆哈萨克牧区的民主改革
        4.1.2 新源县哈萨克牧区民主改革
        4.1.3 草原民族公有:关照地方性的土地实践
    4.2 牧业合作化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2.1 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渊源
        4.2.2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性设计
        4.2.3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路
    4.3 牧业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3.1 大跃进和牧业人民公社:激进现代主义的牧区实践
        4.3.2 公共食堂:牧民生活方式的乌托邦实践
        4.3.3 阶级斗争:历史与传统的决裂
        4.3.4 牧业学大寨:激进现代化意识的表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5.1 牧业生产责任制下草原改革的时间序列
        5.1.1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开端(1978-1984 年)
        5.1.2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深化(1985-1991 年)
        5.1.3 从国家战略出发的产业调整(1992-2001 年)
        5.1.4 草原制度改革的战略转型期(2002 年以后)
    5.2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草原产权制度及其变迁
        5.2.1 《草原法》符号化背景下的草原产权
        5.2.2 牧区草原产权制度
        5.2.3 新疆哈萨克牧区草原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5.2.4 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法律期望
    5.3 牧民定居:强制村庄化运动
        5.3.1 哈萨克游牧社会的终结
        5.3.2 哈萨克牧民定居的运作逻辑
        5.3.3 牧民定居模式的考量:以新源县为个案
        5.3.4 游牧定居的生态后果
    5.4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两难
        5.4.1 草原生态状况:忽略牧民生存逻辑的土地实践结果
        5.4.2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退化根本原因
        5.4.3 草原管理制度对牧民生计的影响
        5.4.4 兼顾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相关措施
    5.5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
        5.5.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结构分化
        5.5.2 哈萨克牧区的社会整合
        5.5.3 草原承包制后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现牧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6.1 牧区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6.1.1 哈萨克牧区现代化现状
        6.1.2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6.1.3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状况
        6.1.4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6.2 牧区现代化与哈萨克牧民的现代化
        6.2.1 新牧村建设与人的现代化
        6.2.2 哈萨克牧民的综合素质状况
        6.2.3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
        6.2.4 新牧村建设与农牧民权益保障
    6.3 新牧村建设与草原生态保护
        6.3.1 明晰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保护
        6.3.2 新牧区建设中草原生态保护的措施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10)中国奶业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及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近年来我国奶业的发展形势
        1.1.2 原料奶生产是当前制约奶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假说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假说
        1.5.2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可能的不足
    1.7 概念界定和数据说明
        1.7.1 概念界定
        1.7.2 数据说明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经济效率理论
        2.1.2 产业组织理论
        2.1.3 区位布局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奶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的研究
        2.2.2 关于产业组织模式与奶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奶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的研究
        2.2.4 关于对原料奶生产效率的研究
        2.2.5 关于加入WTO、贸易自由化等对中国乳业影响的研究
        2.2.6 关于国外奶业的研究
第三章 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
    3.1 中国奶业的发展历史
    3.2 中国原料奶生产的特点
        3.2.1 原料奶生产的地区分布
        3.2.2 原料奶生产的组织模式与规模结构
        3.2.3 原料奶生产的价格变动趋势
    3.3 乳制品加工和消费状况及其对原料奶生产的影响
        3.3.1 乳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3.2 乳制品消费状况分析
        3.3.3 乳制品加工和消费状况对原料奶生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原料奶生产的组织模式及其效率分析
    4.1 我国现有原料奶生产的组织模式
        4.1.1 养殖场模式
        4.1.2 农户养殖模式
        4.1.3 养殖小区模式
        4.1.4 新型合作社模式
    4.2 国外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介绍
    4.3 不同组织模式效率的比较分析
        4.3.1 不同模式下平均每头奶牛年成本收益比较
        4.3.2 不同模式下平均每公斤鲜奶的成本收益比较
        4.3.3 不同模式下平均每公斤鲜奶产出所耗成本结构的比较
        4.3.4 不同模式下平均每公斤鲜奶物质含量的比较
    4.4 不同组织模式及效率的总体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呼和浩特地区原料奶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
    5.1 内蒙古原料奶生产的总体状况
    5.2 呼和浩特地区原料奶生产的实证分析
        5.2.1 养殖户基本面分析
        5.2.2 原料奶生产成本分析
        5.2.3 原料奶产出分析
        5.2.4 养殖场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区域原料奶生产的组织模式及效率分析
    6.1 原料奶生产的区域分布概况
    6.2 哈尔滨和呼伦贝尔地区原料奶生产实证分析
        6.2.1 哈尔滨地区原料奶生产实证分析
        6.2.2 呼伦贝尔地区原料奶生产实证分析
    6.3 呼和浩特地区原料奶生产实证分析
    6.4 北京地区原料奶生产实证分析
    6.5 不同区域原料奶生产效率的定量分析
        6.5.1 模型方法介绍
        6.5.2 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6.5.3 模型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外部因素、原料奶生产与当前热点问题分析
    7.1 外部因素对原料奶生产的影响
        7.1.1 奶制品加工企业行为对原料奶生产的影响
        7.1.2 国家产业政策对原料奶生产的影响
        7.1.3 经济全球化对原料奶生产的影响
    7.2 当前奶业热点问题分析
        7.2.1 原料奶市场的供求关系
        7.2.2 利益主体的契约关系与一体化经营
        7.2.3 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培育优质奶牛 提高养牛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发展对策研究[D]. 任青松.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2]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D]. 刘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3]农户视角下呼图壁县奶牛养殖技术选择研究[D]. 刘芳.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4]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A]. 张吉鹍. 《第八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13(总第184期)
  • [5]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A]. 张吉鹍. 第四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 2013
  • [6]外来遗传资源对中国养牛业的影响研究[D]. 高然. 北京农学院, 2013(04)
  • [7]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应对措施[J]. 张吉鵾.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3(02)
  • [8]中部四省反刍动物饲料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兼论“5个重要指标”的指导作用[J]. 张吉鹍. 江西农业学报, 2013(03)
  • [9]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D]. 刘鑫渝. 吉林大学, 2011(08)
  • [10]中国奶业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及效率研究[D]. 杨建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标签:;  ;  ;  ;  ;  

培育优质奶牛提高养牛效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