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区CATV光缆改扩工程设计与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饶家瑞[1](2021)在《南昌±800kV换流站建设项目施工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和全国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特高压输电工程等大型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数量逐年增多。因此,管控好电力工程项目风险,尤其是施工过程的风险,对于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确保社会稳定用电非常重要。本文以南昌±800k V换流站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识别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并筛选关键风险因素,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分析施工总体风险状态和风险分布情况,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建议来降低风险,同时也为类似电力工程风险研究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识别风险。根据南昌±800k V换流站工程的建设内容、施工流程和施工特点,引入WBS-RBS法识别施工风险,通过分解项目工作并细化风险类别,将分解元素交叉组合为风险判别矩阵,从而逐一辨别各项风险,最终得到风险识别清单。(二)评价风险。第一,采用Vague集指标筛选法,剔除风险识别清单中的冗余风险因素,从而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高风险评价效率和精度。第二,采用组合赋权的方式,在主观赋权上利用Vague集排序值,在客观赋权上采用熵权法,通过将两者的计算结果相结合来优化权重。第三,构建基于云理论的风险评价模型,通过图像分析和数据量化描述两种方式,从总体风险、风险类别和风险因素三个层面开展风险定量评价,直观地确定了该项目的施工风险状态和风险分布情况。(三)控制风险。第一,基于风险评价结果和工程实际情况,分析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将风险因素按照重要性和风险来源进行分类,得到风险控制决策矩阵。第二,基于矩阵划分结果,为每一项风险匹配风险控制策略并提出控制措施。第三,再次使用云评价模型对风险控制效果进行预估,探讨风险控制办法的有效性。通过此次研究,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第一,通过风险识别与筛选,建立南昌±800k V换流站工程的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共含有5类23项评价指标。第二,通过风险评价,得出南昌±800k V换流站工程的施工总体风险状态为“较低风险”。第三,通过风险控制,将23项关键风险因素划分为8项内部重要风险因素、9项外部重要风险因素和6项次要风险因素,并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建议。第四,通过预估受控后的风险改善效果,确认了本文风险控制办法的有效性。
韩振[2](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工程设计的安全风险分析与对策》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方兴未艾,桥梁作为其中的关键结构,由于其桥位环境的特殊性,潜在风险源多,一旦发生工程事故,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实践证明,很多事故或问题都与设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然而,我国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降低轨道交通桥梁设计安全风险,有必要加强对其安全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建立和完善设计风险控制体系。本文系统性地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在设计阶段的风险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论证了设计风险在城轨桥梁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总结出设计安全风险分析流程:风险源识别、风险等级评定、评估方案选择及风险对策制定,其本质是从定性到定量,再从定量到定性的过程。结合实践经验,对常见的桥梁建设条件风险和自身结构风险,提出了技术性风险措施,建立了一套适合轨道交通桥梁工程设计安全风险分析框架。(2)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归纳了城轨桥梁设计风险问题突出的四种常见情形:城区道路并行、跨(穿)越既有线、装配式施工及突发极端事件。运用模糊综合法,结合权重系数得出了各分项风险水平及整体风险水平,提出了定量化评估标准。(3)以无锡至江阴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为应用实例,对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工程的设计风险开展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利用提出的评估标准初步判断风险等级,通过桥梁沉降安全评价、施工及运营影响评价、结构安全检算及抗震安全评价等手段,对风险危害程度做定量分析。依据计算结果,给出了城轨桥梁与道路桥梁的安全并行净距,归纳了涉路安全防护专项方案,并且综合了涉铁安全评价标准及监测方案,提出了结构验算+智能运维的装配式结构安全保障措施,总结了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希望通过本论文的阐述,能够对从事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工程设计的单位有所参考和帮助。
方旋[3](2019)在《湖南省有线电视集团网络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项目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内外环境的可变性与项目本身的复杂性等不确定性因素,导致项目投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有偏差的情况,表现形式有工程投资成本增加或投资失控,项目资金运行效率低,以及项目无法有效交付运营等。有线电视网络工程项目管理一直以来沿袭电信运营商的管理思维,但是有线电视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意识却远不如电信运营商。三网融合背景下,有线电视用户不断向IPTV、互联网电视流失。主流喉舌地位一旦丧失,其政策扶持优势也将难以得到保障。有线电视网络质量与规模远不如电信运营商,需要比运营商更大的资金资源投入才能迎头赶上。主营业务亏损,资金困难而又需要持续高投入进行网络建设,对有线电视网络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正当其时。有线电视网络具有政治特殊性,国际上没有很好的同行业管理模式可供借鉴。有线电视网络在政治属性、管理模式、盈利模式以及网络状况等诸方面不同于电信运营商,更不同于任何其他企业,无法简单通过分析选取参照行业企业的网络工程项目盈利情况分析出有线电视网络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同属有线电视行业的各省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管理架构和管理模式各不相同,不同省份有线电视运营商网络工程项目财务风险影响因素也大不相同。有线电视网络工程项目决策实施往往不以盈利作为最主要考虑因素,仅仅依靠项目财务盈利指标对项目决策实施进行分析也不能满足有线电视网络工程项目的实际需要。本文从湖南有线电视网络工程项目管理实际出发,研究网络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及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湖南省有线电视集团在网络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及风险控制三个方面改进。有线电视网络单个工程项目不直接产生盈利,网络工程项目也不以网络运营的市场营收为唯一利润来源。因此,风险因素识别基于影响网络工程项目成本费用及运营等因素进行分析,更符合有线电视网络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需要。识别出网络工程项目财务风险因素,并且对识别出的项目财务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度量,根据风险因素识别及风险度量情况,对项目财务风险管控措施进行改进,并就风险管控改进提出实施及保障措施。
谢丽[4](2019)在《朔黄铁路扩能项目的经济评价》文中认为朔黄铁路,是我国西煤东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煤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日,我国将能源战略重点转向西部,同时大力开发西部。随着西部开发的加快,朔黄线的煤炭运量也会逐年的递增,并且会对沿线的地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会极大地促进沿线城市的产业生产发展。随着货运量增加和经济发展,本线既有线路的装备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本文讨论扩能方案,并对扩能方案进行了经济评价。本文通过现场研究、调研朔黄线既有线的运输情况:现阶段的运营工作、既有线的技术设备、朔黄线近期客、货运预测及运输需求。基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以及经济评价理论,对朔黄铁路做了经济评价,并分析该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朔黄线扩能改建方案,应遵从系统整体、运输组织协调的原则,统筹安排各个方面,使投资得到最大的收益。根据施工方案的扩能研究原则,改造方案应充分利用既有的运输设施,充分考虑货流构成、相邻线技术装备等因素。利用上述原则,综合评价方案。评价结果是该线扩能效果明显,扩能措施合理,车站改扩工程投资适度,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良好,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符合预期目标。
葛俊男[5](2018)在《综合管廊雨污水管线入廊设计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地上建设的飞速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方式,逐渐成为21世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趋势。市政综合管廊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促进统筹协调、节约空间资源、保障城市安全、降低城市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目前,从整体来看,综合管廊的建设过程中,规划和设计阶段尚存在诸多不足。因此,亟需对综合管廊的规划和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在落实全部管线入廊的背景下,根据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现状,并阅读综合管廊管线入廊和建设项目等相关文献,雨污水管线入廊是目前规划和设计中面临的难题。在目前的规划及设计中,雨污水管线入廊的案例较少,在选择合适的区域将雨污水管线纳入还没有适合的评价体系,在雨污水管线分舱问题以及管材选择问题还需一定的理论支撑。在收集整理国内外文献以及国内市政设计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针对雨污水管线入廊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多目标优化方法、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建立了雨污水管线入廊评价体系,并对管材和分舱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分别从规划条件、污水管线条件、管廊建设条件和经济条件中分别归纳出了对雨污水管线入廊影响较大的因素,初步梳理出综合管廊雨污水管线入廊适宜性评价体系,并进行分层。之后采用专家咨询法对初步拟选的指标进行修正,并进行评价、打分、计算权重,构建了雨污水管线入廊评价体系,用于分析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可以将雨污水管线纳入的具体道路,为规划和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对污水管线的特性和污水管线常用管材以及污水管线入廊对管道性质的需求作了阐述,初步归纳出了常用污水管线管材的特性,即粗糙度、使用寿命、抗渗能力、防腐能力、安装难易以及综合造价,并根据这六种管材特性,结合模糊数学方法对不同管材的特性进行客观赋值,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进一步通过德尔菲法,计算上述六种特性在综合管廊内部应用时的权重,进一步得到污水管线入廊管材选择的决策结果,为管廊设计提供参考。之后结合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利用万有引力公式,构造了管廊内管线相互作用模型,计算出污水管线与管廊内常见管线间的影响,为污水管线是否能与其他管线通常提供参考,对实际工程中降低管廊造价有着重要意义。最后宜北方某城市新区综合管廊设计规划实例对研究内容进行实例分析。从规划区域内的雨污水管线入廊适宜性进行分析,分别对区域内四条规划建设污水管线的道路的规划条件、污水管线条件、管廊建设条件、经济性条件进行评价,最终选择锦绣五路将污水管线纳入。之后对入廊污水管线的管材进行多目标比选,最终确定物理化学性能较强,且水力参数较好的高密度聚乙烯管作为入廊污水管线管材。最后对污水管线是否可以纳入管廊综合舱进行分析,并计算出污水管线在管廊内部与给水管线、再生水管线之间的安全距离,供设计人员参考。
董永鹤[6](2018)在《德惠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设计》文中认为水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与生活发展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必要物质。污水的排放问题日益突出,作为重要的基础城市设施,污水处理工程对城市的发展起着引导性和现状性的影响。德惠市污水处理厂始建于2010年,投产规模为20000m3/d,目前运行处于超负荷状态。此污水厂现在的出水保准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不能满足现行国家环保政策对于重点流域排放要求的一级A标准。本污水厂现在的再生水工程规模为每天20000m3/d。这次的提标改造工程计划增加深度处理水工程,增加的量为10000m3/d,也就是说,当该工程完成后,深度处理的总规模将会达到30000m3/d。经过方案比选,选择工艺为沉砂池+A2/O生化池+絮凝反应池+斜板沉淀池+滤布滤池(转盘滤池),使入水经过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德惠市地处松花江的第二支流,即饮马河,的左岸,它是污染松花江水环境的重要城市其中之一,将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再重新利用能够降低松花江污染负荷,还能够对污水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有所缓和。此外,将污水进行深度处理,进而资源化,能够对水资源的节约起到很大作用。本项目对水资源的保护很有意义。
王坤[7](2018)在《经济发达地区高速公路城市化改造模式研究 ——以深圳机荷高速改造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公路规划建设的初衷是为沿线中长距离的城市之间提供快捷便利的交通连接,缩短车辆的通行时间。高速公路建设早期通常是在城市的外围地区,通过城市干道的连接服务于沿线的多个城市。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外围区域出现了新的城市组团甚至规划了新的城市中心,高速公路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化地区,高速公路上通行的交通量巨大,而且包含着大量的市内交通,高速公路已经不能满足交通需求,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发展,需对高速公路的功能重新定位,并进行城市化改造。论文对国内外城市化改造的方法进行总结,提出立体改扩建的模式,并对立体改扩建模式中的技术难点进行研究,为立体改扩建模式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论文首先对多车道高速公路的断面组成、断面形式、路基宽度、通行能力等特点进行研究,对国内外常见的高速公路改扩建方式进行比较和总结,并通过分析城市化地区高速公路改扩建面临的问题,提出立体改扩建的思路;然后对高速公路的交通需求预测方法进行了总结,重点介绍了“四阶段法”,对广东省综合交通模型和深圳市宏观交通模型的建模思路和建模流程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利用这两种模型对深圳机荷高速的远景交通量进行了预测,根据交通量数据确定出机荷高速的改扩建形式和改扩建规模。其次,论文对立体改扩建模式的总体方案和平纵横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总体方案研究的内容包括高速公路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定位、节点布局以及上下匝道布局等,并拟定了多种节点布局和上下匝道布局的组合模式,对各种组合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并对机荷高速的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论文分析了城市化地区立体改扩建模式平纵横设计的特点,结合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拟定了立体改扩建模式平纵横设计的原则,并对高速公路沿线的限制因素进行收集、归类、分级,提出了基于限制因素的立体改扩建模式平纵横综合定线方法。论文对上下匝道的设计指标展开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上下匝道的功能定位、设计速度、断面形式等,重点研究了上下匝道的总长度、上下匝道的设置数量和位置,并对机荷高速的上下匝道布局、规模、设计速度等进行了实例设计。论文最后对高速公路改扩建方式的选择模型进行了研究。对比研究了平面改扩建模式以及立体改扩建模式,给出了二者各自适用的范围;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建立的平面改扩建方案选择模型,分析各种模型的特点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高速公路立体改扩建方案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yaahp软件计算出模型中各个指标的权重。
侯尤峰[8](2018)在《对口援藏政策与西藏现代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西藏和平解放后的发展历程也是西藏实现现代化的过程。西藏现代化作为我国现代化的一部分,基于自身资源优势,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并在其中分工。西藏现代化是由国家推进实施的外源性现代化,其现代化是全方位的,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对口援藏是推进西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政策平台,在西藏不同的发展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口援藏是西藏地方政府政治现代化的引擎,促进了西藏从“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的发展,巩固了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是干部人才援藏,加强了西藏治理能力建设。对口援藏推进了西藏经济现代化发展,在交通、能源、通讯等方面解决了西藏发展的瓶颈,促进了西藏的对外开放和发展。对口援藏也促进了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改善了西藏社会的“二元结构”,在西藏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对口援藏在发展西藏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了西藏民众的国家认同,通过发展保障、民族交往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国家认同发展。在将来的发展中,对口援藏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发挥作用,成为推进共同文化价值建设的平台、加强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平台、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推进西藏法治社会建设的平台。对口援藏作为中央统一组织实施的支持西藏发展的政策,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价值内涵。本文通过对口援藏政策的历史发展比较分析,揭示其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政策继承和扬弃,在矛盾冲突、倒逼发展中自我完善,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对口援藏政策特点。如同许多事物发展一样,对口援藏也有一个成长完善的过程,本文通过政策分析指出对口援藏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有关政策运行机制和政策功能发展完善的建议。对口援藏作为支援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探索和试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可以进一步扩大政策使用范围,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发展。对口援藏政策属于宏观民族政策范畴,对其进行评价和认识,应采取系统性分析方法,不能简单地根据投入产出的经济计算来评价,也不能因某一具体援藏项目的得失而质疑整个援藏政策。
施一石[9](2017)在《地铁车辆段改扩建工程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69年10月首条地铁运营至今,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步入地铁飞速发展阶段,很多大城市先后开展地铁建设,选择轨道交通做为出行工具的市民数量越来越多,地铁客流每年不断增长。一些城市地铁线路开通后客流飞速激增,开通数年就达到远期客流。为疏解客流压力,部分地铁线路已启动缩短行车间隔、增购列车提升线路运力的改造工作。相应的为匹配新增列车停放、检修需求,既有线路车辆段、停车场扩建改造也随之启动实施。既有线路车辆段、停车场实施扩建改造存在诸多重、难点: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论证和充分挖掘停车扩建条件,保障方案满足线路现状及未来运力需要,同时针对项目专业多工期紧的问题,需要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模式;设计阶段,需解决落实历史遗留问题、建设期尾工影响,同时还需就大量高风险既有系统接入改造进行充分考虑,制定应对方案;工程实施阶段,除需要做好投资、进度、质量等项目管理环节控制之外,多专业的综合协调,既有系统高风险接入作业,运营安全影响等,均是需要逐一落实的难点。通过查阅研究国内相关文献资料,目前已实施的车辆段、停车场扩建工程案例较少,可参考的经验、资料有限。本文拟通过分析研究北京地铁4号线马家堡车辆段停车股道改扩建工程整个项目建设周期内重点、难点及处理措施,总结梳理既有线改扩建工程建设各阶段工作关键重点及解决思路,为未来类似工程实施提供借鉴、参考。
郑明[10](2016)在《石狮市区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方案设计及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狮市区污水处理厂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泉州市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要任务之一。随着石狮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逐步推进,石狮市的城市规模及人口呈现增长趋势,城市环境承受了很大压力。根据相关污水规划,石狮市区污水处理厂的远期处理规模将达1518万m3/d。同时,随着污水管网的完善以及雨污分流新建和改造工程的实施,污水量还有增大的可能性。自2013年以来,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水量已基本接近乃至超过其建设规模(10万m3/d),达到满负荷及短时超负荷运行,尽快实施扩建项目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研究的是石狮市区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的技术方案设计及项目实施。本文以石狮市区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从污水处理方案的选择、设计、建设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对方案进行设计,并对项目实施的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和环境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同时,石狮市区污水处理厂的管理、规模和技术力量在中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领域处于较先进水平,通过对扩建项目的探讨,以期为其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及方法。
二、市区CATV光缆改扩工程设计与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市区CATV光缆改扩工程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南昌±800kV换流站建设项目施工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本文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风险评价与控制理论基础 |
2.1 项目风险理论概述 |
2.1.1 项目风险的定义 |
2.1.2 项目风险的特征 |
2.1.3 项目风险的类别 |
2.2 换流站工程的施工风险特征 |
2.2.1 换流站工程的施工程序 |
2.2.2 换流站工程的施工特点 |
2.2.3 换流站工程的施工风险 |
2.3 风险评价与控制的流程与方法 |
2.3.1 风险识别阶段 |
2.3.2 风险定性评价阶段 |
2.3.3 风险定量评价阶段 |
2.3.4 风险控制阶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昌±800k V换流站工程施工风险识别 |
3.1 风险识别的总体思路 |
3.2 南昌±800k V换流站工程项目概况 |
3.2.1 项目建设背景 |
3.2.2 项目建设规模 |
3.2.3 项目施工条件 |
3.3 基于WBS-RBS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
3.3.1 WBS-RBS法的应用原理 |
3.3.2 风险因素的识别过程 |
3.3.3 风险识别清单的建立 |
3.3.4 风险因素的解释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昌±800k V换流站工程施工风险评价 |
4.1 风险评价的总体思路 |
4.2 基于Vague集理论的关键指标筛选 |
4.2.1 建立指标筛选模型 |
4.2.2 评价指标筛选过程 |
4.2.3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
4.3.1 建立组合赋权模型 |
4.3.2 指标赋权过程 |
4.3.3 指标赋权结果 |
4.4 基于云模型的风险定量评价 |
4.4.1 建立风险评价云模型 |
4.4.2 云模型风险评价过程 |
4.4.3 风险评价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南昌±800k V换流站工程施工风险控制 |
5.1 风险控制的总体思路 |
5.2 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5.2.1 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
5.2.2 风险因素来源判别 |
5.2.3 基于重要性与来源的风险因素划分 |
5.3 风险控制措施策划 |
5.3.1 内部重要风险因素的控制措施 |
5.3.2 外部重要风险因素的控制措施 |
5.3.3 次要风险因素的控制措施 |
5.4 风险控制效果预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本文调查问卷样表 |
附录 B 云评价模型编程代码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工程设计的安全风险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工程设计安全风险分析框架 |
2.1 设计风险对其它风险因素的影响 |
2.2 风险源识别 |
2.3 风险等级确定 |
2.4 评估方法与工作流程 |
2.5 风险对策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工程设计的主要风险源分析 |
3.1 与城区道路并行的桥梁设计风险源分析 |
3.2 跨(穿)越既有线的桥梁设计风险源分析 |
3.3 装配式桥梁设计的风险源分析 |
3.4 突发极端事件设计的风险源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邻近城市道路轨道交通桥梁的设计安全风险与对策 |
4.1 主要风险源分析 |
4.2 评估内容及评估标准 |
4.3 桥梁影响分析及建议性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跨(穿)越既有线的城市轨道交通桥梁设计风险与对策 |
5.1 主要风险源分析 |
5.2 上跨沿江高速风险控制 |
5.3 下穿京沪高铁风险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装配式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的设计安全风险与对策 |
6.1 主要风险源分析 |
6.2 结构性能及施工工况验算 |
6.3 指导性智能运维监控方案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考虑极端事件的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的安全风险与对策 |
7.1 主要风险源分析 |
7.2 抗震验算原则 |
7.3 抗震结构验算 |
7.4 抗震构造及措施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8.2 风险管控设计建议 |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湖南省有线电视集团网络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项目财务风险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3 项目财务风险度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4 项目财务风险管控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湖南有线电视网络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
2.1 湖南有线电视集团概况 |
2.2 湖南有线电视网络管理状况 |
2.2.1 有线电视网络管理概况 |
2.2.2 有线电视网络管理分析 |
2.3 湖南有线电视网络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状况 |
2.4 湖南有线电视网络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问题 |
2.4.1 项目财务风险识别问题 |
2.4.2 项目财务风险度量问题 |
2.4.3 项目财务风险控制问题 |
2.5 湖南有线电视网络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第3章 湖南有线电视网络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改进 |
3.1 湖南有线电视网络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改进原则与目标 |
3.1.1 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改进原则 |
3.1.2 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改进目标 |
3.2 湖南有线电视网络工程项目财务风险识别改进 |
3.2.1 项目财务风险识别维度改进 |
3.2.2 项目财务风险识别过程改进 |
3.2.3 建立项目财务风险识别因素清单 |
3.3 湖南有线电视网络工程项目财务风险度量改进 |
3.3.1 确定项目财务风险因素权重 |
3.3.2 确定评价向量 |
3.4 湖南有线电视网络工程项目财务风险控制改进 |
3.4.1 财务风险控制改进原则 |
3.4.2 财务风险因素控制改进 |
3.4.3 财务风险管控策略改进 |
3.4.4 财务风险监测与预警改进 |
3.5 湖南有线电视网络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改进效果评估 |
3.5.1 效果评估原则 |
3.5.2 效果评估 |
第4章 湖南有线电视网络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改进的实施和保障 |
4.1 改进方案的实施 |
4.1.1 实施原则 |
4.1.2 实施步骤 |
4.2 改进方案的实施保障措施 |
4.2.1 信息化保障 |
4.2.2 资金保障 |
4.2.3 制度保障 |
4.2.4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朔黄铁路扩能项目的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朔黄铁路简介以及扩能改建意义 |
1.2 铁路扩能改造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
2.1 项目管理概述 |
2.1.1 工程项目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
2.1.2 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 |
2.2 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
2.3 经济评价法 |
2.4 旅客列车年输送能力预测法 |
2.5 铁路规模经济 |
第三章 朔黄铁路扩能改建概况 |
3.1 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 |
3.1.1 路网构成 |
3.1.2 沿线自然特征 |
3.2 可行性研究 |
3.3 研究区域煤炭现状分析 |
3.4 客运量现状分析 |
3.5 扩能改建必要性分析 |
3.5.1 预测运量基础资料及研究依据 |
3.5.2 运量预测的思路和方法 |
3.5.3 运量预测 |
3.5.4 全线区段货流密度、旅客列车对数汇总表 |
3.6 扩能改建必要性与可行性 |
3.7 主要施工设备内容 |
3.7.1 轨道 |
3.7.2 路基 |
3.7.3 桥涵 |
3.7.4 站场 |
3.7.5 电气化 |
第四章 朔黄铁路扩能改造方案评价 |
4.1 主要工程数量 |
4.2 投资估算 |
4.2.1 编制范围 |
4.2.2 编制依据 |
4.2.3 投资估算总额及经济指标 |
4.2.4 资金筹措 |
4.3 方案经济评价 |
4.3.1 评价依据 |
4.3.2 评价原则 |
4.3.3 计算期与评价范围 |
4.3.4 投资估算 |
4.3.5 资金筹措 |
4.4 财务评价 |
4.4.1 基本参数 |
4.4.2 主要指标 |
4.4.3 财务评价结论 |
4.5 国民经济评价 |
4.5.1 费用分析 |
4.5.2 效益分析 |
4.5.3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
4.6 输送量与利润关系 |
4.7 敏感性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评价结论 |
5.2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
5.3 未来展望 |
5.4 本文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综合管廊雨污水管线入廊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综合管廊发展进程及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发展进程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管廊发展历程 |
1.2.4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雨污水管线入廊设计与运维难点概述 |
2.1 雨污水管线特点概述 |
2.1.1 雨污水管线特点 |
2.1.2 雨污水管线平面位置 |
2.1.3 雨污水管线埋深 |
2.1.4 雨污水管线直埋敷设存在的问题 |
2.1.5 雨污水管线入廊的优势分析 |
2.2 雨污水管线入廊存在的技术难点 |
2.2.1 道路条件 |
2.2.2 排水水管线流速 |
2.2.3 管线与管廊的竖向冲突 |
2.2.4 管廊纵断与排水管道纵断关系 |
2.2.5 支线接入条件 |
2.2.6 节点设计 |
2.2.7 附属设施设置 |
2.3 国内案例分析 |
2.3.1 近五年国内污水入廊案例 |
2.3.2 运行维护情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雨污水管线入廊适宜性分析 |
3.1 入廊适宜性指标选取 |
3.1.1 规划条件 |
3.1.2 污水管线条件 |
3.1.3 管廊建设条件 |
3.1.4 经济条件 |
3.2 规划条件评价 |
3.2.1 评价指标确定 |
3.2.2 权重计算 |
3.2.3 评价分值 |
3.3 各级指标权重及评分确定 |
3.3.1 一级指标权重确定 |
3.3.2 规划条件评价 |
3.3.3 污水管线条件评价 |
3.3.4 管廊建设条件评价 |
3.3.5 经济性评价 |
3.3.6 综合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雨污水管线入廊设计要点分析 |
4.1 管径管材选择 |
4.1.1 排水管线特性 |
4.1.2 排水管线入廊带来的问题 |
4.1.3 管材选择 |
4.1.4 多目标决策优化方法 |
4.1.5 多目标决策优化方法模型建立 |
4.2 分舱形式 |
4.2.1 单独成舱 |
4.2.2 与其它管线共舱分析 |
4.2.3 安全距离在综合管廊中的应用 |
4.2.4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4.2.5 安全距离确定 |
4.2.6 相互影响强度确定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方某城市新区雨污水管线入廊设计优化 |
5.1 入廊道路选取 |
5.1.1 规划条件评价 |
5.1.2 污水管线评价 |
5.1.3 管廊建设评价 |
5.1.4 经济评价 |
5.1.5 方案选定 |
5.2 管材选取 |
5.2.1 常用排水管材特性 |
5.2.2 优化模型建立 |
5.2.3 最优实施方案确定 |
5.3 分舱形式 |
5.3.1 规划资料 |
5.3.2 计算安全距离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6)德惠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区域排水现状及规划 |
1.3 德惠市污水存在问题分析 |
1.4 立项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章 工程方案论证 |
第3章 工程概况 |
3.1 工程规模 |
3.2 污水水质论证 |
3.3 污水处理厂厂址 |
第4章 工程设计 |
4.1 工程规模论证 |
4.2 提标改造工艺设计 |
4.3 各工艺单元的设计参数和设备 |
4.4 厂区排水 |
4.5 厂区生活及消防给水 |
4.6 新增检测设备 |
4.7 新建构筑物建筑设计 |
4.8 结构设计 |
4.9 供电设计 |
4.10 自控仪表设计 |
4.11 采暖通风设计 |
4.12 平面布置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经济发达地区高速公路城市化改造模式研究 ——以深圳机荷高速改造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高速公路城市化改造模式研究综述 |
1.2.2 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研究综述 |
1.2.3 干线公路城镇化改造的研究综述 |
1.2.4 高速公路改造成快速路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高速公路改扩建方式分析与总结 |
2.1 多车道高速公路的路基宽度研究 |
2.1.1 多车道高速公路的断面组成 |
2.1.2 多车道高速公路的断面形式比较 |
2.1.3 多车道高速公路的路基宽度 |
2.2 多车道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研究 |
2.2.1 服务水平分级 |
2.2.2 多车道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计算 |
2.3 传统的高速公路改扩建方式分析与总结 |
2.3.1 扩容与扩建 |
2.3.2 各种改扩建方式对比分析 |
2.4 高速公路立体改扩建模式 |
2.4.1 机荷高速简介 |
2.4.2 经济发达地区高速公路城市化改造存在的问题分析 |
2.4.3 立体改扩建模式简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经济发达地区高速公路交通需求预测分析研究 |
3.1 “四阶段法”模型简介 |
3.1.1 交通生成与吸引预测 |
3.1.2 交通分布预测 |
3.1.3 交通方式划分预测 |
3.1.4 交通分配预测 |
3.2 其他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
3.2.1 基于通道道路历史交通量的趋势法 |
3.2.2 直接法与间接法 |
3.2.3 收费公路的交通量预测方法 |
3.2.4 大数据交通预测方法 |
3.3 广东省综合交通规划模型与深圳市宏观交通模型 |
3.3.1 广东省综合交通规划模型 |
3.3.2 深圳市宏观交通模型 |
3.4 机荷高速远景交通量预测 |
3.4.1 交通类型划分 |
3.4.2 机荷高速现状交通量分析 |
3.4.3 机荷高速远景交通量预测 |
3.5 机荷高速改扩建模式分析 |
3.5.1 平面扩建模式分析 |
3.5.2 立体改扩建模式分析 |
3.5.3 立体改扩建典型案例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立体改扩建模式总体方案研究 |
4.1 立体改扩建模式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定位 |
4.2 节点布局分析 |
4.3 上下匝道布局研究 |
4.4 组合方案对比研究 |
4.4.1 建设模式一 |
4.4.2 建设模式二 |
4.4.3 建设模式三 |
4.4.4 建设模式四 |
4.4.5 建设模式五 |
4.4.6 建设模式六 |
4.4.7 各种建设模式对比分析 |
4.5 机荷高速总体方案研究 |
4.5.1 机荷高速总体布局 |
4.5.2 机荷高速节点布局 |
4.5.3 机荷高速立交节点改造 |
4.5.4 机荷高速建设模式确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公路立体改扩建模式平纵横方案研究 |
5.1 立体改扩建模式平纵横设计特点分析 |
5.2 城市化地区高速公路立体改扩建模式平纵横设计原则 |
5.2.1 城市化地区特点分析 |
5.2.2 平面线形设计原则 |
5.2.3 纵断面线形设计原则 |
5.2.4 横断面设计原则 |
5.2.5 平纵横综合设计原则 |
5.3 基于限制因素的立体改扩建模式平纵横综合设计方法 |
5.3.1 限制因素分级 |
5.3.2 综合设计方法介绍与流程图设计 |
5.3.3 平纵横综合设计方法的优缺点分析 |
5.4 机荷高速的平纵横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速公路立体改扩建模式上下匝道指标研究 |
6.1 上下匝道的功能分析 |
6.2 上下匝道的设计速度 |
6.3 上下匝道的断面形式 |
6.4 上下匝道总长度研究 |
6.4.1 上下匝道平面组成 |
6.4.2 上下匝道总长度分析 |
6.4.3 不同设计速度上下匝道特性对比分析 |
6.5 上下匝道的设置数量与位置 |
6.5.1 上下匝道的设置数量 |
6.5.2 上下匝道的设置位置 |
6.6 机荷高速上下匝道实例设计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最优方案选择模型 |
7.1 平面改扩建模式与立体改扩建模式对比研究 |
7.2 平面改扩建方案选择模型 |
7.3 高速公路立体改扩建方案综合评价模型 |
7.3.1 评价体系的构建 |
7.3.2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计算 |
7.3.3 计算过程与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1.1 主要结论 |
8.1.2 创新点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对口援藏政策与西藏现代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理论基础 |
四、研究主要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 |
第一章 援藏与对口援藏 |
第一节 援藏的现实因素及其内涵发展 |
一、援藏的现实因素 |
二、援藏政策内涵的历史变迁 |
三、对口援藏政策的价值内涵 |
第二节 援藏发展与对口援藏的形成 |
一、优先发展西藏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 |
二、以人财物多种方式扶助西藏农牧业发展 |
三、全力支持西藏兴建现代工业 |
四、支持西藏建设现代教育 |
五、大力发展西藏卫生事业 |
六、探索实行对口援藏 |
第三节 对口援藏是西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力 |
一、西藏现代化的外源性需要中央对其改革发展进行统筹主导 |
二、西藏现代化的整体性需要对其发展进行综合性援助 |
三、西藏现代化的艰巨性需要多方面力量参与发展援助 |
第二章 对口援藏政策的历史发展 |
第一节 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与对口援藏工作起步 |
一、政策背景:扭转西藏人民的贫困局面 |
二、政策内容 |
三、本时期对口援藏政策特点 |
第二节 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与对口援藏工作发展 |
一、政策背景:加快发展着力改善西藏群众生活 |
二、政策内容 |
三、本时期对口援藏政策特点 |
第三节 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与对口援藏工作机制形成 |
一、政策背景:西藏转折发展与长治久安 |
二、政策内容 |
三、本时期对口援藏政策特点 |
第四节 第四次援藏工作会与对口援藏工作完善 |
一、政策背景:缩小西藏与内地发展差距 |
二、政策内容 |
三、本时期对口援藏政策特点 |
第五节 第五次西藏工作会与对口援藏工作提高 |
一、政策背景:促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 |
二、政策内容 |
三、本时期对口援藏政策特点 |
第六节 第六次援藏工作会与对口援藏工作转型 |
一、政策背景:推进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二、政策内容 |
三、本时期对口援藏政策特点 |
第三章 对口援藏与西藏地方政府政治现代化 |
第一节 从“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 |
一、西藏政教关系的发展 |
二、西藏政教关系的特点 |
三、西藏政教合一制的瓦解 |
第二节 对口援藏与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巩固 |
一、西藏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
二、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中的困难和挑战 |
三、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基础的巩固与发展 |
四、干部人才援藏提升西藏治理能力 |
第四章 对口援藏与西藏经济现代化 |
第一节 西藏经济的非典型性二元结构 |
一、“非典型性二元经济结构”产生的原因 |
二、对口援藏与“非典型性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 |
第二节 对口援藏与西藏经济发展转型 |
一、夯实了西藏发展基础 |
二、促进西藏潜在比较优势向现实竞争优势转化 |
三、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开放发展 |
第三节 援藏项目的实施与西藏“造血功能” |
一、援藏项目建设的特点 |
二、援藏项目建设对西藏“造血功能”的影响 |
第五章 对口援藏与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 |
第一节 西藏社会的二元结构 |
一、西藏社会“二元结构”产生的原因 |
二、对口援藏与西藏“二元结构”社会的改变 |
第二节 对口援藏与西藏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
一、推进教育结构调整 |
二、加强教育基础设施 |
三、探索在内地办西藏中学和西藏班 |
四、支持西藏中小学实行助学金制度和“三包”政策 |
五、提高基础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 |
第三节 对口援藏与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
一、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建设 |
二、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
三、提升医疗卫生整体能力和水平 |
第六章 对口援藏与西藏民众的国家认同发展 |
第一节 民族认同 |
一、民族的核心特征和非核心特征 |
二、民族认同的主要特点 |
三、民族认同是个体基于外在客观因素的内在主观价值选择 |
四、个体价值选择与多层次群体身份认同 |
第二节 国家认同 |
一、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 |
二、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一致性与冲突性 |
第三节 对口援藏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
一、以发展保障促进国家认同 |
二、以民族交往推进国家认同 |
三、以制度建设促进国家认同 |
第七章 对口援藏政策运行及问题 |
第一节 对口援藏与“双线一体”政策模式 |
一、对口援藏的政策供给 |
二、西藏“双线一体”政策模式 |
第二节 对口援藏政策发展和实施中的问题 |
一、政策研究调整存在滞后性 |
二、政策指导的前瞻性不足 |
三、项目援建决策程序不完善 |
四、项目援建执行有偏差 |
第三节 对口援藏政策问题成因分析 |
一、缺乏系统的宏观政策研究和政策指导 |
二、各项援藏政策资源整合的有效性不足 |
三、没有形成援藏政策发展的内生动力 |
第八章 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对口援藏政策完善 |
第一节 对口援藏政策完善的必要性 |
一、完善对口援藏政策是新时代发展要求 |
二、完善对口援藏政策是探索民族地区发展“新路径”的需要 |
第二节 调整完善对口援藏政策运行机制 |
一、体现五个原则 |
二、从四个方面完善运行机制 |
第三节 丰富对口援藏政策功能 |
一、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二、加强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 |
三、促进共建共治共享 |
四、推进西藏法治社会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一、客观公正认识和评价对口援藏 |
二、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发挥对口援藏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地铁车辆段改扩建工程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 |
1.2 车辆段改扩建工程发展现状 |
1.2.1 车辆段改扩建工程国内实施案例 |
1.2.2 文献综述 |
1.2.3 项目研究意义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工程概况 |
1.3.2 研究重点 |
第二章 EPC项目理论及工期优化措施 |
2.1 EPC项目管理理论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可行性研究发展现状 |
2.1.3 我国EPC项目管理的不足和建议 |
2.2 工期优化意义 |
2.2.1 网络计划技术 |
2.2.2 传统工期优化步骤 |
2.2.3 超常规压缩工期的方法 |
第三章 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及设计方案研究 |
3.1 项目可行性研究 |
3.1.1 项目建设背景 |
3.1.2 建设必要性分析(可行性论证) |
3.2 改扩建工程设计方案 |
3.2.1 改扩建总体设计原则 |
3.2.2 车辆段停车能力分析 |
3.2.3 主要技术标准 |
3.2.4 马家堡车辆段停车功能扩建研究 |
3.2.5 各专业设计概述 |
3.3 可研设计阶段关键研究成果 |
3.3.1 5.5股道延伸6股道背景 |
3.3.2 5.5解决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施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1.1 工程背景 |
4.1.2 工程特点 |
4.1.3 工程施工重点和难点 |
4.1.4 工程建设周期总体回顾 |
4.2 工程实施模式的研究与论证 |
4.2.1 工程发包实施模式的比选 |
4.2.2 工程发包实施模式的论证 |
4.3 工程进度计划安排 |
4.3.1 主要工程进度指标 |
4.3.2 关键工期安排 |
4.3.3 工期优化措施 |
4.3.4 工程筹划进度 |
4.4 施工组织优化 |
4.4.1 前期准备工作 |
4.4.2 施工准备 |
4.4.3 施工中既有系统接驳改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施效果评价 |
5.1 EPC模式实施效果 |
5.2 线路运力提升效果 |
5.3 工程竣工现场照片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马家堡车辆段改扩建工程的成功经验 |
6.2 项目存在的问题 |
6.2.1 EPC模式政府审批问题 |
6.2.2 建设期遗留问题及尾工影响 |
6.2.3 超常规压缩工期带来隐患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10)石狮市区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方案设计及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项目管理概念 |
2.2 项目管理的领域 |
2.3 项目方案设计的特征与方法 |
2.3.1 项目方案设计的特征 |
2.3.2 项目方案设计的方法 |
2.4 项目实施的方法及理论 |
2.5 扩建项目的概念及特征 |
2.6 扩建项目的生命周期及管理内容 |
2.7 生活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及除臭工艺理论基础 |
2.7.1 生活污水处理理论基础 |
2.7.2 污泥处理理论基础 |
2.7.3 常规除臭工艺概述 |
第3章 石狮市区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概况 |
3.1 石狮市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前运营状况 |
3.1.1 工程概述 |
3.1.2 实际运行水量 |
3.1.3 实际出水水质 |
3.2 项目扩建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4章 石狮市区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方案设计 |
4.1 项目方案设计的要求 |
4.1.1 设计依据 |
4.1.2 设计原则 |
4.1.3 项目建设目标 |
4.2 项目用地布局 |
4.2.1 项目用地 |
4.2.2 总平面设计 |
4.3 项目建设规模的确定 |
4.3.1 污水厂服务范围 |
4.3.2 设计进水量 |
4.3.3 设计进出水水质及处理效率 |
4.4 项目工艺方案的确定 |
4.4.1 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
4.4.2 污泥处置方式的选择 |
4.4.3 除臭工艺的选择 |
4.5 项目建设内容与设备选型 |
4.5.1 建设内容 |
4.5.2 设备选型 |
4.6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4.6.1 投资估算的依据 |
4.6.2 投资估算的结果 |
4.6.3 资金筹措 |
4.7 项目建设期限与进度计划 |
第5章 石狮市区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的实施与控制 |
5.1 项目的组织管理 |
5.2 项目的质量控制 |
5.2.1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
5.2.2 设备安装阶段质量控制 |
5.2.3 设备调试阶段质量控制 |
5.3 项目的安全管理控制 |
5.3.1 主要危害因素分析 |
5.3.2 安全卫生防范措施 |
5.4 项目的环境影响及对策 |
5.4.1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及对策 |
5.4.2 项目建成后的环境影响及对策 |
5.5 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 |
5.5.1 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 |
5.5.2 组织管理 |
5.5.3 技术管理 |
5.5.4 人员培训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市区CATV光缆改扩工程设计与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昌±800kV换流站建设项目施工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 饶家瑞.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工程设计的安全风险分析与对策[D]. 韩振. 东南大学, 2020
- [3]湖南省有线电视集团网络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改进研究[D]. 方旋. 湖南大学, 2019(07)
- [4]朔黄铁路扩能项目的经济评价[D]. 谢丽.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5]综合管廊雨污水管线入廊设计优化研究[D]. 葛俊男.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1)
- [6]德惠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设计[D]. 董永鹤. 吉林大学, 2018(01)
- [7]经济发达地区高速公路城市化改造模式研究 ——以深圳机荷高速改造项目为例[D]. 王坤. 东南大学, 2018(05)
- [8]对口援藏政策与西藏现代化发展研究[D]. 侯尤峰.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9]地铁车辆段改扩建工程实施研究[D]. 施一石.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3)
- [10]石狮市区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方案设计及实施研究[D]. 郑明. 华侨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