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力管道安全分技术委员会正式组建(论文文献综述)
姚江[1](2020)在《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重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引领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现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我国化工企业传统优势减弱,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化工产业升级改造的基础上,新工艺、新技术在化工建设中的应用已成为必然。石油化工行业大量新的技改项目、新建项目的开工建设,使我国的化工产业和化工施工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这必然会给化工建筑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和发展机会。然而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当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由此带来的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国内外的投资、生产、就业等环境也越来越差。石油化工行业作为各行各业的上游产品生产的带头行业,受疫情影响也特别强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背景下,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一环的我国石油化工企业正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与挑战,与之相关联的化工施工企业和其它行业一样,也必然会受到国内外经济下行的影响,面临更加激烈的优胜劣汰的考验。S公司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基础建设、石油化工、煤化工企业大量新建、扩建,而发展起来的。但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却没有随之同步发展,加上公司的施资力量不强、技术差、设备落后、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造成工程质量事故频发。由于化工产品大多是易爆、易燃、易中毒的产品,所以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设备和装置也都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等危险特点,不论是制造过程还是施工过程,一旦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均会导致一系列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甚至对人身安全会造成很大威胁。这就要求S公司必须有过硬的管理和从业人员,良好的企业文化,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所施工的工程质量优良。面对这种新的形势,S公司如何通过适当的质量策略,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施工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显得迫切且紧要。为此,本文从化工施工企业面临的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运行环境以及国内化工施工企业自身的特点,指出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从质量管理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建立原则、方法、国内外企业质量管理发展动态、以及相关的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以化工施工企业S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该公司质量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分析了S公司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对S公司重构的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体系重构原则、重构流程及注意事项,并对S公司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过程以及具体内容以及在实际实施方面的具体保障措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说明,对S公司重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福建申马项目的具体应用案例进行验证。文章最后对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果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国内的化工施工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与本企业相适应的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加以实施和持续改进,为增加化工施工企业的竞争优势,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为企业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条件下,通过加强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减少或避免质量事故以及因质量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早日赶超国外同行业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提供实践借鉴。
李鹤林,霍春勇,池强,杜伟[2](2020)在《输送管产品开发与工程应用技术支撑体系》文中认为随着天然气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高钢级油气输送管道建设快速发展,已进入国际领跑者行列。在高钢级油气输送管材应用过程中,产品开发与工程应用技术支撑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技术支撑体系由质量监督与评价、标准化、科学研究、失效分析4个部分组成,分别阐述了各组成部分的内涵、发展历程及现状。该技术支撑体系在中国油气输送管产业发展与工程应用及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X80输送管产品开发与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继续为本质安全的管道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图4,表2,参38)
郭思飞[3](2019)在《H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发展战略转型研究》文中指出特种设备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数量也在日益增长。但其普遍具有高温高压高速的属性,是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重大危险源,国家对其实施全周期监督管理,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是其中重要的一环。H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H特检院)是隶属市场监督局的省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随着全国机构改革的大潮,H特检院也面临着即将转企改制的重大改革。改革的模式、进入市场后的战略方向、现阶段应作的准备成为了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采取文献研究、访谈调研、问卷调研等方式展开研究,首先梳理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原则、特种设备管理机构相应的改革政策以及战略分析相关的理论要点;其次,借鉴我国特检事业单位中改革先行者的经验,结合H特检院的现状,提出H特检院的改革路径和方式;再次,运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等工具对H特检院的外部、内部、行业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研建立了内部、外部评价矩阵,明确了众多要素中的重点问题;接着,运用SWOT模型分析H特检院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增长、多元化、内部改进、保守等四种战略方向,并通过分析论证,提出了H特检院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组合战略。其中近期战略是降低成本,属于改进战略;中期战略是开展仪器设备检验业务的多元化战略;远期战略是品牌营销和布局梯联网的加强型战略。最后,对H特检院低成本战略的实施提出了职能层面的具体改进措施,包括加强质量监督管理的对策和降低总体成本支出的管理方案。
薛峰[4](2018)在《中国商品市场综合监管体制研究 ——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管为鉴》文中研究表明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以来,综合监管一直是中国市场监管领域的热门词汇。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中明确写道: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方案的颁布出台,正式拉开了中国进行市场综合监管改革的序幕。本文的产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中,希望以经济法的视角全面审视市场综合监管,为党和国家进行市场综合监管改革添砖加瓦。首先第一章,笔者将从监管的概念分析到市场监管的概念,再延伸到市场综合监管的概念,逐级阐明市场综合监管的概念定位。监管的通常含义是监督和管理,但其含义既不同于监督,亦不同于管理,它是现代管理的一个独立的从属概念。市场监管,指的是市场的监管主体对于市场上的活动参与主体以及对于参与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等这些干预活动的总和。但是市场监管又可以区分为对证券、金融等要素市场的监管和对于生产资料、消费品等商品市场的监管。我国现行的市场监管机制是由证监会等专业监管部门实施要素市场的监管,而由工商局作为综合监管部门、质监局和物价局等作为专项监管部门共同实施商品市场的监管。所谓市场综合监管,这一理论发源于管理学中的集成管理理论,即在组织行为学与科学监管理论的指引下,合理布局监管组织系统内部的机构、职能和人员等内部资源,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信息等智力资源,建立起“全过程”、“集约化”的全新市场监管模式。市场综合监管总体上以机构整合为方向,以分类监管为目标,以专业运作为手段,以社会监管为支撑。之后第二章再从经济法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和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入手,分析市场综合监管的理论选择和理论基础。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有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纯粹的“政府全能、市场无用”的政府主导阶段;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互动型阶段;三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开始,至今天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主导阶段。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关系,其中政府是一只“看得见的手”,是一种实际的物质存在。而根据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观点,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不是有形的存在,而是以一种社会关系的形式出现,这两只手共同构成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源泉。现阶段更要求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增加市场的自由度,减少缩小政府的监管机构,实施综合监管。经济学家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同样可以用于分析市场综合监管。该理论中心在于围绕交易费用节约,把交易作为分析对象,寻找到不同交易的特征因素,然后分析什么样的交易运用什么样的机制来进行最为合理。交易成本根据事前的交易成本和事后的交易成本可以区分为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监督成本和违约成本等。市场综合监管同样可以套样“交易成本”理论,综合分析进行市场监管的各项成本,得出综合监管为交易成本最低的选择的结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选择要“将分析扩充到市场外的另一选择——政治力量1”,认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也是存在局限性的,必须通过公共选择的理论来审视政府监管的不足,而后即可通过政治制度的修改完善来弥补不足。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行为假设有三项:第一、在政治活动之中进行运用的经济人假设。第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国家机构作为一个主体,但是构成机构的是一个个部门和一个个政府工作人员,每一个部门或者工作人员在进行政府决策和实施政府行为时,首先考虑的往往是部门或者个人的利益得失;第三、政治的可交易性。即认为政府的决策、实施过程与经济市场中的交易行为相类似,政治过程就可以直接理解为在解决政治冲突时进行利益交易(交换)从而达成协议的过程。由于对域外市场监管情况的研究可以很好的作为我国市场综合监管理论的映证和补充,所以在第三章笔者专门就美国食品药品领域的市场监管的历史发展、立法进程、重要监管法律等内容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美国食药市场监管的综合监管方式、综合监管理念,作为最后解决监管路径措施问题的比较法依据。美国的市场综合监管理论依据最早可以追溯到撰写独立宣言的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的限制政府干预思想。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提出的“自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要受到自身的科学法则的约束。只要让市场竞争机制起到完全的应有作用,市场机制会比运用强制力的政府机制的调节作用更有效,也更加有利于对消费者的保护。对于美国市场综合监管的实证分析主要针对美国的食品药品监管局进行,1906年通过《食品与药品法案》并成立食品药品监管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从食品药品监管局进行市场监管的历史进程(从建立到强化,从加强到放松)的发展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对于市场综合监管的进一步认识。美国食品药品领域的监管实证对于我国未来建立科学的市场监管体制、树立先进的监管理念有哪些启示呢?第一,中国应树立逐步放松政府监管的理念。“市场本身纠正自身毛病要比政府纠正市场的毛病更为有效。因为市场上任何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生存竞争,竞争的压力迫使它必须讲究信誉,否则就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1”第二、建立合适的市场监管体系,运用多方力量,充分发挥综合监管的作用。第三、创新监管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科技的力量,达到既提高监管效率,又节约监管的人力、物力成本的监管效果。第四、要培育科学的市场监管理念,注重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中国国内在2018年3月开始确立实施市场综合监管改革,而在此之前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所以第四章着重分析国家实施综合监管改革之前的市场监管现状情况。此前长期的监管法律理念发展过程中,普遍重管理而轻培育,重事前监管轻事中、事后监管,重危机应对轻风险预防,重传统监管轻高科技监管,强面上监管弱精准监管。笔者以所居住的城市上海作为分析样本,从市场监管立法、市场监管机构设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剖析,总结出综合监管改革之前的监管问题主要有:一、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二、监管机构繁多、规模庞大。三、监管机构权责不清、界限不明,相同事项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四、监管效率不高,行事拖沓。五、监管的信息化手段运用不充分,科技含量不足。六、监管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监管专业人员欠缺。总之,现有的市场监管机构立法不足、规模庞大、效率不高、人手不专、监督不够,有限的机构改革也不能完全克服系统的缺陷,结果就会容易陷入“缩小了又膨胀,压缩了又扩张”的怪圈。综合以上分析,笔者最后第五章对于中国市场综合监管的立法、机构设置和市场综合监管的全面完善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路径与措施,希望能在经济法领域中为市场综合监管改革的推进与发展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撑。笔者认为,市场综合监管的总体路径框架应包括:一、市场综合监管立法要有力。必须迅速及时,抓紧进行市场综合监管类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同时市场综合监管立法必须体现安全价值与效率价值的有机统一。立法必须注重前瞻,增强市场综合监管立法的趋势引领力。同时确保制度完备,加强立法内容表述的可执行性。更要加强整体设计,预防市场综合监管立法中的钱穆制度陷阱。立法时应注重层级清晰,该由法律规定的内容交给法律,该由法规规章规定的内容交给行政法规和规章。立法程序上应适当引入更多市场活动参与者以及利益相关方进入立法环节,充分的听取各市场主体的实际需要和诉求。二、市场综合监管要求监管机构设置必须做到“有效”。市场综合监管机构设置时必须遵循统一性、权威性、独立性、协调性、严密性相结合的法律原则。机构监管权的配置必须清晰化、程序化、透明化,必须注重监管权配置中的宽进严管。市场综合监管之手的塑造任重而道远,既要强化监管之手,充分运用各种科技先进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又要丰满监管之手,通过社会组织、个人监管等社会共治方式以及引入监管机构竞争机制等方法,加强市场综合监管的力量。最后还要约束监管之手,需要从监管立法、监管制度设计、监管机构制衡以及加强市场主体、社会各方面对于市场综合监管之手的监督等方向加以努力,做到监管之手的可控可约束。总而言之,通过各种方式,最终要使原有市场监管中错位的正位,缺位的到位,越位的归位,通过实施市场综合监管,使得监管的权威得以彰显,监管的脉络得以理顺,监管的效率得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不断增强。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市场综合监管的合理模式。
李茂东,吴文栋,辛明亮,尹香槟,黄国家[5](2018)在《非金属压力管道元件标准体系现状分析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目前我国非金属管道元件标准体系现状,同国际上发达国家标准体系进行了对比,论述了现阶段我国标准体系存在的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规范老化问题比较突出和关键标准存在缺失和不适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建立健全我国非金属管道元件标准的具体措施——加强标准与国际接轨、加强标准归口组织沟通协调工作力度和加快紧缺、老化标准的研制和更新,为我国非金属管道元件标准体系发展提供了具体对策。
张妮,刘冰,曹燕,吴凯旋,马伟平[6](2014)在《油气管道相关国外标准化组织制修订流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与油气管道领域相关的ISO、API、ASME、ASTM、NACE 5所知名国外标准化组织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各组织在提案申请要求、提案内容、尤其是标准制修订流程方面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同时以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例详细说明了参与国际标准的注意事项及技巧,最后提出了我国在油气管道领域开展标准国际化的启示和建议。
寿比南[7](2013)在《我国承压设备标准化技术进展和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近十年来中国承压设备标准化技术的进展和标准体系的现状,总结了中国承压设备标准的技术特点、标准体系的发展、标准化技术成就和国际化趋势。根据标准化技术发展的特点,提出了近期我国标准技术的关注点,同时讨论了未来标准技术的发展趋向。
谢建玲[8](2013)在《塑料管道技术标准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ISO/TC 138相关国际标准工作新进展,旨在为我国塑料管道标准制、修订及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寿比南,谢铁军,高继轩,陈学东,杨国义,张延丰[9](2012)在《我国承压设备标准化十年技术进展和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近十年来中国承压设备标准化技术的进展和标准体系的现状,总结了中国承压设备标准的技术特点、体系状况和标准化技术成就。给出了行业对我国标准技术的关注点,同时讨论了未来标准技术的发展趋向。
马伟平,李云杰,张长青,李金海,寒雪娟,何坤,张江红[10](2012)在《国外油气管道法规标准体系管理模式》文中认为阐述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英国、德国)的油气管道法规体系,研究了与油气管道行业紧密相关且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标准化组织CSA、APIA、CEN、BSI和DIN的工作程序、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推荐做法。加拿大的能源监管机构负责执行监管政策,其独立于政府部门并具有司法功能;澳大利亚标准协会(SA)被国际认可为电子标准出版界的领头羊;CEN通过控制分技术委员会(SC)的规模提高工作效率;BSI重视与ISO、IEC的对口工作,针对ISO、IEC的技术委员会(TC)和SC指定了镜像委员会;CEN在ISO中占据重要地位,85%的欧洲标准被直接提升为国际标准。借鉴国外标准化组织的管理经验,对我国建立与国际接轨、先进实用的油气管道标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压力管道安全分技术委员会正式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压力管道安全分技术委员会正式组建(论文提纲范文)
(1)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动向 |
1.2.1 国外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状态 |
1.2.2 国内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状态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研究的思路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
2.1 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
2.2 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
2.3 质量管理的根本原则 |
2.4 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 |
2.4.1 朱兰三部曲 |
2.4.2 PDCA循环 |
2.5 ISO9000 族标准的核心内容和认证过程 |
2.5.1 ISO9000 的核心内容 |
2.5.2 企业的ISO9000 认证过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公司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3.1 S公司简介 |
3.2 S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
3.2.1 S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
3.2.2 S公司质量保证组织机构 |
3.2.3 S公司主要质量保证组织人员岗位职责 |
3.2.4 S公司质量保证体系管理机构 |
3.2.5 S公司质量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 |
3.2.6 S公司材料采购质量控制程序 |
3.2.7 S公司检验与试验质量控制程序 |
3.2.8 S公司不合格品的质量控制程序 |
3.2.9 S公司人员培训考核控制程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公司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
4.1 S公司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S公司质量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2 S公司质量控制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 S公司质量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4.2.1 在质量管理层面上的原因 |
4.2.2 在质量过程控制层面的原因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重构 |
5.1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 |
5.2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 |
5.3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
5.3.1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流程 |
5.3.2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注意事项 |
5.4 重构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 |
5.4.1 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 |
5.4.2 增设工程项目质量环的控制环节 |
5.4.3 增加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所包涵的内容 |
5.4.4 简化公司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
5.4.5 强化项目部的质量管理功能 |
5.4.6 增设质量体系管理员等参与体系建设和维护 |
5.4.7 增强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
5.4.8 突显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间的层级关系 |
5.4.9 规范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流程 |
5.4.10 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格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
6.1 严格遵照质量体系文件的管理规定执行 |
6.2 按时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修订、改版 |
6.3 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原则执行 |
6.4 按时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与评审 |
6.5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
6.6 加强设计工序的质量控制 |
6.7 加强焊接工序的质量控制 |
6.8 严格执行材料采购领用制度规定 |
6.9 加强施工检验工序的质量控制 |
6.10 重视施工项目不合格品的分析和处理 |
6.11 因地制宜建立质量管理激励机制 |
6.1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案例分析 |
7.1 项目简介 |
7.2 环已酮项目压力管道安装质量策划 |
7.2.1 构建环己酮项目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
7.2.2 构建环己酮项目压力管道安装质量控制目标 |
7.2.3 压力管道安装施工方案的编制 |
7.2.4 材料和零部件领用和发放的控制 |
7.2.5 压力管道焊接质量控制 |
7.2.6 管道压力检验质量控制 |
7.2.7 压力管道不合格品的质量控制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输送管产品开发与工程应用技术支撑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支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2 技术支撑体系的内涵 |
2.1 质量监督与评价 |
2.1.1 生产许可证相关工作 |
2.1.2 产品的第三方检测与评价 |
2.1.3 驻厂监造 |
2.1.4 中俄东线管材产品质量监督 |
2.2 标准化 |
2.2.1 中国石油管材标准化组织及其工作 |
2.2.2 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工作 |
2.3 失效分析 |
2.3.1 油气输送管失效分析案例 |
2.3.2 失效分析机构 |
2.3.3 失效分析与失效控制 |
2.4 科学研究 |
2.4.1 油气输送管工程应用与应用基础研究 |
2.4.2 新产品开发与制管工艺研究 |
3 结束语 |
(3)H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发展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事业单位改革相关理论概述 |
2.2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体制变革 |
2.3 企业战略理论概述 |
3 H特检院机构改革现状分析 |
3.1 H特检院概况 |
3.2 H特检院机构改革现状 |
3.3 国内其他特检机构改革状况 |
3.4 H特检院的改革前景 |
4 H特检院转企改制战略因素分析 |
4.1 H特检院外部环境分析 |
4.2 H特检院外部竞争因素分析 |
4.3 H特检院内部因素分析 |
4.4 内部和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5 H特检院战略分析及对策措施 |
5.1 SWOT矩阵分析 |
5.2 组合战略选择 |
5.3 战略的要点 |
5.4 近期战略职能层面的措施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中国商品市场综合监管体制研究 ——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管为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
二、研究难点及主要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本文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市场综合监管概说 |
第一节 监管与市场监管的概念 |
一、监管的概念 |
二、市场监管的概念 |
第二节 市场综合监管的概念 |
一、市场综合监管的法律含义 |
二、市场综合监管主体的法律分析 |
三、市场综合监管客体的法律分析 |
四、市场综合监管行为的法律分析 |
第三节 市场综合监管应有的法律理念分析 |
一、树立精准监管的法律理念 |
二、树立注重风险防控的法律理念 |
三、树立注重事中事后监管的法律理念 |
四、树立加强柔性监管的法律理念 |
第二章 市场综合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概论 |
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内在要求 |
三、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演进 |
四、中国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交易成本理论 |
一、科斯为代表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 |
二、政府监管的成本分析 |
第三节 公共选择理论 |
一、对以布坎南为主提出的公共选择理论的认识 |
二、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对市场综合监管的审视 |
第三章 美国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美国产品市场监管的理论和立法发展 |
第二节 美国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实证分析 |
一、美国 FDA 的发展与美国食品药品领域监管演变情况 |
二、美国食品药品监管立法进程分析 |
三、美国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剖析 |
四、美国FDA注重防控的监管理念分析 |
五、美国FDA的综合监管方式分析 |
第四章 中国市场综合监管改革前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国内市场综合监管改革试点情况分析 |
一、2014年起全国各主要地区(上海以外)市场综合监管试点情况分析 |
二、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试点情况 |
第三节 改革前国内市场监管领域的主要问题——以上海为例 |
一、监管立法繁多而缺乏统一性 |
二、监管机构平行分列而缺乏综合性 |
三、监管理念陈旧而缺乏先进性 |
第五章 我国实施市场综合监管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市场综合监管要求监管立法要“有力” |
第二节 市场综合监管要求监管机构“有效” |
一、市场综合监管机构的综合性分析 |
二、市场综合监管机构监管权的配置 |
三、市场综合监管机构体制应当确保激励相容 |
第三节 塑造市场综合监管之手 |
一、强化监管之手 |
二、丰满监管之手 |
三、约束监管之手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5)非金属压力管道元件标准体系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我国非金属压力管道元件标准体系现状 |
1.1 安全技术规范 |
1.2 技术标准 |
2 国外非金属压力管道元件标准体系现状分析 |
3 我国非金属压力管道元件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
4 加快推进我国非金属压力管道元件标准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
(6)油气管道相关国外标准化组织制修订流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气管道相关国际及国外标准化组织简介 |
1.1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
1.2 美国石油学会 (API) |
1.3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ASME) |
1.4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 (ASTM) |
1.5 美国腐蚀与防腐协会 (NACE) |
2 各组织标准制修订流程分析 |
2.1 提案申请人员要求 |
2.2 提案内容 |
2.3 制修订流程 |
3 参与国际标准编写工作的技巧 |
3.1 提案申报阶段 |
3.2 标准编写阶段 |
3.3 投票阶段 |
4 启示 |
(8)塑料管道技术标准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塑料管道基础标准和标准系列 |
1.1 塑料管道基础标准 |
1.1.1 塑料压力管道命名及管材料设计使用系数 |
1.1.2 塑料热水管道基础标准 |
1.2 塑料压力管道系统国际标准系列 |
2 塑料管道国际标准进展 |
2.1 TC138/SC1 污水废水排放用塑料管材及管件分技术委员会 |
2.2 TC138/SC2 给水用塑料管材及管件分技术委员会 |
2.2.1 SC2/WG1 冷热水用塑料管道系统工作组 |
2.2.2 SC2/WG2 灌溉用塑料管道系统工作组 |
2.2.3 SC2/WG3 给水用PVC管道系统工作组 |
2.2.4 SC2/WG4 给水用PE管道系统工作组 |
2.2.5 SC2/WG5 给水用多层复合塑料管道系统工作组 |
2.2.6 SC2/WG6 增强聚烯烃管道系统工作组 |
2.3 TC138/SC3 工业用塑料管材及管件分技术委员会 |
2.4 TC138/SC4 燃气用塑料管材及管件分技术委员会 |
2.5 TC138/SC5 塑料管材、管件和阀门及配件通用性能——测试方法和基本规范分技术委员会 |
2.5.1 SC5/WG2 “PVC管”工作组 |
2.5.2 SC5/WG5 聚烯烃管材和管件工作组 |
2.5.3 SC5/WG10外推方法工作组 |
2.5.4 SC5/WG12 聚烯烃管材管件安装工作组 |
2.5.5 SC5/WG16 多层和/或阻隔管工作组 |
2.5.6 SC5/WG17 替换测试方法工作组 |
2.5.7 SC5/WG20 慢速裂纹增长工作组 |
2.6 TC138/SC6多用途增强塑料管材和管件分技术委员会 |
2.7 TC138/SC7 塑料阀门和附属设备 |
2.8 TC138 直属工作组进展 |
2.8.1 TC138/WG8热塑性管材基本尺寸特性工作组 |
2.8.2 TC138/WG12管线系统修复工作组 |
3 结语 |
(10)国外油气管道法规标准体系管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加拿大油气管道法规标准体系 |
1.1 管道管理体系 |
1.2 管道法规体系 |
1.3 管道标准体系 |
1.4 加拿大标准协会 |
2 澳大利亚油气管道法规标准体系 |
2.1 管道管理体系 |
2.2 管道法律法规体系 |
2.3 管道标准体系 |
2.4 澳大利亚管道工业协会 |
3 欧盟油气管道法规标准体系 |
3.1 德国天然气管道管理体系 |
3.2 英国油气管道管理体系 |
3.3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
3.3.1 标准种类 |
3.3.2 CEN TC12 |
3.3.3 制定原则 |
3.3.4 工作程序 |
3.3.5 管理模式 |
3.4 英国标准协会 |
3.5 德国标准化协会 |
3.5.1 组织机构 |
3.5.2 工作程序 |
4 结束语 |
四、压力管道安全分技术委员会正式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重构研究[D]. 姚江.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2]输送管产品开发与工程应用技术支撑体系[J]. 李鹤林,霍春勇,池强,杜伟. 油气储运, 2020(07)
- [3]H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发展战略转型研究[D]. 郭思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中国商品市场综合监管体制研究 ——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管为鉴[D]. 薛峰.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5]非金属压力管道元件标准体系现状分析与对策[J]. 李茂东,吴文栋,辛明亮,尹香槟,黄国家. 中国塑料, 2018(10)
- [6]油气管道相关国外标准化组织制修订流程分析[J]. 张妮,刘冰,曹燕,吴凯旋,马伟平.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4(09)
- [7]我国承压设备标准化技术进展和展望[A]. 寿比南. 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八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
- [8]塑料管道技术标准新进展[J]. 谢建玲. 齐鲁石油化工, 2013(01)
- [9]我国承压设备标准化十年技术进展和展望[J]. 寿比南,谢铁军,高继轩,陈学东,杨国义,张延丰. 压力容器, 2012(12)
- [10]国外油气管道法规标准体系管理模式[J]. 马伟平,李云杰,张长青,李金海,寒雪娟,何坤,张江红. 油气储运,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