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论寻找最小测试集

基于图论寻找最小测试集

一、基于图论的最小测试集的寻找(论文文献综述)

张杰[1](2020)在《基于多层网络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技术和硬件设备的迅猛发展,因特网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生活中的各种网络都是由相互联系的多个单层网络构成的,层与层之间的网络性质不同、结构不同却又相互依存,将这种复杂的网络称为多层网络。近年来网络虚拟化技术日渐成熟,研究人员提出了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来简化网络的管理,它是一种新型的多层网络架构。随着网络影响的不断加深,对于网络的安全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迅速地检测网络状态、定位故障位置来降低故障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基于多层网络的故障检测与诊断问题进行研究,具体分为以下三部分:(1)多层网络技术综述。通过对传统多层网络和SDN相关研究的了解,对主要的传统网络和SDN网络的故障诊断算法进行对比,并分析各算法的优点、存在的问题以及适用范围。(2)传统多层网络故障诊断算法。传统网络故障诊断算法多是针对单层网络的,相关研究已较为成熟,但基于多层网络的故障诊断研究相对较少。单层网络的故障诊断算法不能直接用于多层网络上,需要考虑层与层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多层网络的特点。根据现实中多数网络仅含有少量故障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层迭代更新(Malti-layer Iterative Update,MIU)故障诊断算法。首先,利用贝叶斯网络对多层网络的故障传播机制进行分析并建立多层网络故障传播模型;然后,结合网络少故障的特点,对单层网络提出启发式的可能故障假设;最后,根据网络特点和多层网络中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提出可能故障假设在多层网络中迭代的方法,并计算得出最可能故障假设。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在少量故障的前提下比其他几种多层网络故障诊断方法在时间性能上有着巨大的提升,并在故障的诊断和误判上表现良好。(3)新型多层网络SDN故障诊断算法。目前基于SDN的故障诊断算法多需要不断地对网络进行大规模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分析故障位置,但是这种测量会占用大量网络资源且效率低下。本文提出一种快速检测和定位的贪婪最小探测(Greedy Minimum Probes,GMP)算法。首先,采用规则管理服务器监视所有控制器并处理控制层故障;然后,通过控制器获取网络拓扑信息;其次,根据拓扑信息和头空间分析的结果,使用一种贪婪的方法得到测试集合来快速地检测网络状态;最后,结合检测结果和网络中可疑规则的数量,提出准确定位故障位置的算法。通过仿真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具有更小的网络开销,能够实现快速检测网络以及准确定位故障的需求。

周晨程,李军[2](2017)在《城轨车辆电气柜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轨车辆电气柜种类繁多,结构复杂,若依靠人工检测的方式进行故障的排除,不仅诊断效率低且可靠性差;通过对多个城轨车辆电气柜的具体分析,提出一种动态提取有向图结构模型并生成测试序列的算法,利用图的最优路径算法进行测试自检,最后使用一种适应性测试诊断树来完成故障的定位与隔离;实验表明,该诊断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城轨车辆电气柜的故障进行诊断,且对于不同拓扑结构的城轨车辆电气柜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姜红兰[3](2013)在《某测发控系统故障诊断及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测发控系统作为控制导弹发射的神经中枢,是整个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靠性对整个系统发挥作战效能具有关键的意义。因此,为了确保其安全可靠地运行,研究其故障诊断方法,对其进行定期的测试、检修和维护以及在线故障诊断是非常必要的。本课题针对测发控系统故障诊断需求,重点研究基于分层有向图的故障传播路径分析方法,以及相应的测试节点优化方法,进而提出了基于分层有向图的故障诊断体系框架;为验证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以某发控系统作为典型的诊断对象,进行电子设备故障模式分析、故障仿真与注入方法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系统半实物故障仿真平台,获取真实硬件故障数据,从而对提出的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实效性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分层有向图模型的定义及其故障定位方法,并对该模型的测试节点集进行了优化;在研究某测发控系统组成和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系统中常见的故障模式及故障机理,并研究了各故障模式的故障注入方法;根据某测发控系统的技术指标及要求,设计了系统典型电路的故障仿真平台。本课题设计的某测发控系统故障仿真平台满足技术指标要求,能够实现各种故障的模拟和注入,以得到真实的故障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对基于分层有向图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验证,证实了其故障定位的有效性。此外,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各种雷达、导航、通信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复杂电子系统的基层级维修保障测试、故障诊断与故障修复中,对提高复杂电子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郭华杨[4](2013)在《基于二部图及合约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在对测试对象进行测试的过程中,测试用例的质量是直接影响一个测试过程能否发现程序潜在问题的关键因素,而软件测试的本质就是针对要测试的内容确定一组测试用例,测试用例的规模将直接影响了测试过程的成本和周期,所以测试用例的生成方法及提高测试用例质量是软件测试的核心问题。一个程序通常是由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组成,而输出变量经常受到若干个输入变量的约束,形成对应关系。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来设计测试用例可以减少测试用例的冗余,从而提高测试效率。本文从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各自的特点出发,综合考虑了黑盒与白盒测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二部图及合约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研究与实现。本文利用二部图的映射属性,将二部图与被测试程序的结构联系起来,利用被测试程序的输入域与输出域构成二部图,进而对输入域中的变量进行分组,并使用随机数生成算法对每一个输出变量形成对应的输入集,利用笛卡尔积法对各个输入集进行处理,最后生成初始测试用例集。在测试用例优化方面,本文根据程序合约中的前置条件与后置条件的相关概念,将不符合前置条件的测试用例删掉,再利用后置条件的性质对不符合要求的输出结果所对应的测试用例删掉,进而减少测试用例的数量。本文采用Java语言实现了基于二部图及合约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研究与实现的支持工具,测试人员可使用这个工具进行测试用例生成及对测试用例的优化,此工具可减少测试用例的规模,缩短测试周期。最后,本文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基于二部图及合约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及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郭霆[5](2012)在《基于模型诊断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混合电路系统的集成度和复杂度也不断提高,这给电路的故障诊断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近二十年来,一些关键性的大型现代化设备出现重大故障,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为避免这些严重性灾难事件的发生,诊断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基于模型的诊断理论快速发展成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系统进行合理诊断的有效途径。基于模型的诊断是指对一个给定的系统,通过系统模型与对系统行为的观测,确定系统是否按照预期行为运行。本文主要针对静态模型下的诊断方法,以及离散事件系统下的最小测试集计算,系统模型化简,系统的可诊断性等,进行如下研究:(1)基于静态模型的诊断算法:应用基于假设的真值维护系统(ATMS)的相关技术,阐述了利用元件与输出端的关联信息来解决诊断问题从而找到可选择的合理诊断解的方法。提出了以元件与输出端的关联信息对系统模型的理论域进行分层抽象的双层模型诊断技术。该模型包含了和系统输出有关的元件信息,在故障产生时通过这些关联信息来直接获得与故障相关的元件集合从而获得极小诊断,避免了传统的诊断方法中对系统极小冲突集的求解和由极小冲突集求解极小碰集的繁琐过程,因而提高了求解效率。我们还将该方法应用到MFMC的求取当中,因此我们的方法有着更好的灵活性和应用性;(2)在混合电路中,电路的测试与诊断已经被广泛的研究,但系统最小测试集的计算依旧是该领域的关键和困难问题。而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离散事件系统理论为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电路的测试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建模方法,在离线模型中,故障被定义为状态而非事件,而故障的表征被定义为事件。因此诊断过程就是通过观察表征来不断划分不同状态集合直到得到最优分区(区分出故障)为止。为了在DES模型上寻找到最小的测试集,本文提出了基于离散事件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更精细”划分的算法,进一步,本文给出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极小测试集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同步计算出了最优分区和极小测试集,有很高的效率;(3)针对系统模型呈指数级爆炸增长的趋势,本文提出了一种模型化简的方法,给出了基于有限状态自动机的化简不可观测事件以及合并冗余状态的规则。该方法化简了确定可观测事件系统中所有不可观测事件,同时不改变原系统模型的可观测轨迹集合。降低了系统模型的规模,减少了可诊断性算法和在线诊断算法执行中对模型的冗余探索,极大地提高了算法执行效率。以往对于DES模型中不可观测事件的处理局限于在算法中动态删除或者忽略,使算法增加了许多冗余操作,大规模系统可诊断性判别效率低,同时也不符合在线诊断对实时性的要求。我们这里利用自动机模型的相关性质,提供了一个新的化简模型的方法,化简了系统中的不可观测事件,提高了在其上执行算法效率。本模型虽然为可诊断性判别算法及在线诊断算法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模型,但如何解决一般性问题是今后研究的方向。(4)同时我们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判断系统可诊断性的方法,矩阵化DES模型的分类算法和逆向Twin-Plant模型诊断方法,这两种算法应用局部完全向前探索模型的思想,无需全局求解,有很高的效率。具体的说,我们的方法只考虑子路径上的路径比较情况而无需考虑全局模型的全部路径比较情况,因此算法的执行时间被大大缩短了,同时更容易在实际模型中应用。

史贤俊,孔东明[6](2012)在《数模混合电路故障诊断新方法》文中指出在基于DES理论的电路测试中,最小测试集的求取一直是重点和难点。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撕裂法和图论法相结合的算法来求取最小测试集。通过网络撕裂法将大规模的电路分割为小规模数字电路部分和模拟电路部分,然后再分别对其使用图论法来求取各自的最小测试集,最后整合得到电路的最小测试集。该方法计算量小、诊断定位精度高,适合于工程应用。

刘佳[7](2009)在《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面向对象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给软件测试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面向对象技术应用的发展,对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主要对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技术进行研究,针对面向对象特有的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的特点以及对软件测试的影响,着重对继承性和多态性提出了两套相关的测试覆盖准则,针对继承性的类测试覆盖提出了改变属性覆盖、完全属性覆盖、改变方法覆盖、完全方法覆盖和子类完全覆盖,共5种测试充分性准则。针对多态性的类测试覆盖提出了复合状态覆盖、复合状态迁移覆盖、复合状态无循环覆盖、复合状态简单循环覆盖、复合状态非简单循环覆盖和复合状态伪全路径覆盖,共6种测试充分性准则。并对所提出覆盖准则进行了应用和公理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实用性较强的完全属性覆盖、完全方法覆盖和子类完全覆盖,复合状态迁移覆盖、复合状态无循环覆盖、复合状态非简单循环覆盖和复合状态伪全路径覆盖,共7种准则给出了相关实现算法。其中对复合状态无循环覆盖、复合状态非简单循环覆盖和复合状态伪全路径覆盖的算法引入了图论的方法进行分析求解。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实现,对算法的执行结果和性能进行了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蒋荣华[8](2009)在《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电子系统可测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子产品集成度提高,电子系统越来越复杂,客观上对其自身的可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电子系统可测性需要从系统整体考虑测试资源的配置与分配,以保证系统的故障诊断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电子系统的复杂性,必须提高其可测性研究方法的精度和效率,以降低系统的测试成本。因此,单一地采用基于图论的方法、信息熵启发式算法及基于符号分析法的具体电路可测性研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电子系统可测性要求,不能全面合理地对电子系统测试资源进行安排和利用。近年来,粒子群算法以其快速收敛及工程容易实现的特点,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根据电子系统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电子系统可测性研究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电子系统可测性建模方法。本文在比较现有可测性模型的基础上,分析电子系统采用多信号模型的优势,以雷达发射机系统为例详细介绍电子系统可测性建模方法,为电子系统可测性研究奠定了基础。2.基于多维粒子群算法的测试点选取方法研究。本文将电子系统测试点选取转换为多目标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多维粒子群算法用于测试点选取及多目标优化问题。该算法将其粒子适应度函数定义为多维的,其维数与测试点选取的目标数目一致,将测试点选取问题的每一个目标定义为多维粒子群算法适应度函数的一维。通过多维粒子群算法粒子的搜索,测试点选取的多个目标同时得到优化,在多维粒子群算法中引入精英集,保证了算法的全局最优性能。实例验证表明,与其他算法相比,多维粒子群算法提高了测试点选取的效率,能较好地保证其算法全局最优性能,为粒子群算法的改进和多目标优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3.基于粒子群的改进AO*算法最优测试策略设计方法研究。本文以多维粒子群算法选择的系统测点组成最优测试集为基础,针对当前最优测试策略设计方法的局部最优及当系统太大容易出现“计算爆炸”的缺点,提出一种粒子群算法与改进AO*算法相结合的电子系统最优测试策略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粒子群算法优选AO*在系统最优测试策略设计中每一步要扩展的节点,减少了测试数目及AO*算法的回溯次数,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提高了计算效率。又由于多维粒子群算法保证了AO*算法扩展根节点的测试集的全局最优,所以基于粒子群的改进AO*算法能够满足电子系统最优测试策略设计方法的全局最优要求。4.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电子系统掩盖故障识别方法研究。本文针对电子系统可测性分析中系统掩盖故障识别难点,将其转换为最小碰集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最小碰集求解方法,通过系统的隐藏故障及求解的掩盖故障最小碰集,能够得到系统所有的掩盖故障集。该方法能够避免原有算法当系统太大,容易出现“组合爆炸”的缺点,尤其适合于识别大型复杂电子系统的掩盖故障集,也为最小碰集的求解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5.基于变异粒子群算法的模拟电路模糊组识别方法研究。模拟电路模糊组识别方法是模拟电路可测性分析的难点,本文提出一种变异粒子群算法识别模拟电路模糊组。该方法以符号分析法为基础,建立模拟电路测试矩阵,将矩阵中的向量分为基向量与非基向量,通过粒子群算法粒子速度变异,快速识别模拟电路模糊组。该方法能够彻底消除原有三角分解方法的误差,提高了计算精度。6.基于可测性分析的电子系统改进与多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电子系统可测性是系统故障诊断能力的保证,本文针对现有电子系统,通过可测性分析方法评价其故障诊断能力,对可测性较差的系统进行改进;针对系统存在隐藏故障和掩盖故障时,容易出现“多故障并发的单故障现象”,通过系统可测性分析进行有效的故障诊断,弥补了原有系统多故障诊断方法的不足。

丁振国,郭强[9](2008)在《基于程序控制的路径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针对路径测试的要求及其特点,结合图论的概念,提出了程序控制流程图的一种表示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基于程序控制流程图的测试路径自动查找算法、测试用例的选择策略及覆盖率分析方法。最后,介绍了以上软件测试技术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情况。

余俊,张菊平,赵莉[10](2008)在《关于程序控制流程图的路径测试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路径测试的特点,结合图论的知识,提出了控制流程图的一种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基于控制流程图的测试路径自动查找算法、测试用例的选择策略及覆盖率分析方法。最后,文中介绍了以上软件测试方法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二、基于图论的最小测试集的寻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图论的最小测试集的寻找(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层网络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传统网络故障诊断算法
        1.3.2 SDN故障诊断算法
    1.4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概述
    2.1 多层网络
        2.1.1 多层网络的概念
        2.1.2 多层网络理论模型
    2.2 软件定义网络
        2.2.1 SDN相关简介
        2.2.2 Open Flow协议
    2.3 网络故障诊断技术
        2.3.1 主动探测
        2.3.2 图论分析
        2.3.3 基于SDN网络的故障诊断技术
        2.3.4 故障诊断技术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层网络的迭代更新故障诊断算法
    3.1 引言
    3.2 模型建立
        3.2.1 多层网络模型
        3.2.2 层内模型
    3.3 故障假设更新
        3.3.1 基本假设
        3.3.2 算法整体流程
        3.3.3 可能故障假设
        3.3.4 可能故障假设的信念度计算
    3.4 多层迭代
        3.4.1 算法整体流程
        3.4.2 可能故障假设迭代
        3.4.3 可能故障假设的信念度计算
        3.4.4 噪声环境下信念度计算
    3.5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3.5.1 仿真参数
        3.5.2 仿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故障诊断
    4.1 引言
    4.2 控制层故障诊断
        4.2.1 相关定义
        4.2.2 RMS机制
    4.3 数据层故障诊断
        4.3.1 相关定义
        4.3.2 算法整体流程
        4.3.3 网络信息获取
        4.3.4 故障检测
        4.3.5 故障定位
    4.4 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4.4.1 网络仿真软件
        4.4.2 Mininet及 Ryu介绍
        4.4.3 SDN网络设计
        4.4.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总结
    5.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城轨车辆电气柜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有向图模型
2 测试方案
    2.1 对比测试法
    2.2 子网络生成
3 故障-测试依赖矩阵
4 测试集生成
    4.1 问题
    4.2 Dijkstra算法
    4.3 Dijkstra在测试集生成中的应用
5 故障推理与诊断
6 试验结果与分析
7 结束语

(3)某测发控系统故障诊断及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
        1.2.2 故障诊断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故障仿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故障注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故障传播路径分析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常用故障传播路径分析方法
        2.2.1 小世界网络模型
        2.2.2 Petri 网
        2.2.3 图论法
    2.3 基于故障传播有向图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
        2.3.1 故障传播有向图模型
        2.3.2 故障传播有向图模型的故障定位方法
    2.4 基于符号有向图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
        2.4.1 符号有向图 SDG 模型
        2.4.2 符号有向图模型的故障定位方法
    2.5 基于分层有向图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
        2.5.1 分层有向图模型
        2.5.2 模型的层次性分解
        2.5.3 测试节点集优化方法
        2.5.4 分层有向图模型的故障定位方法
    2.6 仿真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某测发控系统故障模式及注入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某测发控系统故障模式及机理分析
        3.2.1 PCB 互连故障
        3.2.2 电子元器件故障
        3.2.3 电路板间信号连接引起的故障
    3.3 故障注入方法研究
        3.3.1 非集成电路故障注入方法
        3.3.2 大规模集成电路故障注入方法
        3.3.3 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某测发控系统故障仿真平台的构建
    4.1 引言
    4.2 某测发控系统电路结构
        4.2.1 电源模块
        4.2.2 CPU 模块
        4.2.3 通信模块
    4.3 某测发控系统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4.3.1 电源模块
        4.3.2 CPU 模块
        4.3.3 通信模块
    4.4 故障注入单元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硬件仿真平台的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某测发控系统硬件仿真平台的调试
    5.3 利用分层建模递阶推理方法建立系统有向图模型
    5.4 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二部图及合约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的组织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二部图的测试用例生成
    2.1 获取程序中输入域信息与输出域信息
        2.1.1 程序输入与输出的映射
    2.2 生成二部图
        2.2.1 二部图定义
        2.2.2 二部图生成算法
        2.2.3 二部图的生成流程
    2.3 生成测试用例
        2.3.1 生成笛卡尔积
        2.3.2 输入变量分组
        2.3.3 测试用例生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合约的测试用例优化
    3.1 测试用例优化
    3.2 合约分析
    3.3 使用合约筛选测试用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4.1 需求分析
    4.2 系统设计
        4.2.1 概要设计
        4.2.1.1 体系结构设计
        4.2.2 详细设计
        4.2.2.1 系统活动图
        4.2.2.2 随机测试用例生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实验
    5.1 系统实现
        5.1.1 界面及相关功能
    5.2 实验及结果分析
        5.2.1 单组实验
        5.2.1.1 实验一
        5.2.1.2 实验二
        5.2.1.3 实验三
        5.2.1.4 实验四
        5.2.2 实验结果分析
        5.2.3 多组实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下一阶段工作展望
    6.3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

(5)基于模型诊断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故障诊断简介
        1.1.2 基于模型的诊断方法综述
    1.2 本文主要工作
    1.3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静态模型中部件与输出关系的大规模系统诊断
    2.1 引言
    2.2 基本概念
    2.3 基于部件与输出关系的单故障诊断求解
    2.4 双层模型
    2.5 基于双层模型的多故障诊断求解
    2.6 实验结果及分析
    2.7 MFMC 诊断方法的改进
        2.7.1 MFMC 相关定义定理
        2.7.2 缩减观测数和元件数
        2.7.3 极小基数诊断算法
    2.8 相关工作及结论
第3章 离散事件系统下的极小测试集的计算研究
    3.1 引言
    3.2 基本概念
        3.2.1 基于 DES 的离线诊断模型
        3.2.2 CONJUNCTION 运算与更精细
        3.2.3 应用实例
    3.3 CONJUNCTION_1 算法用于极小测试集的计算
        3.3.1 CONJUNCTION_1 算法
        3.3.2 基于 CONJUNCTION_1 算法求取极小测试集
    3.4 流行算法比较及实例分析
        3.4.1 CONJUNCTION 算法与 CONJUNCTION_1 算法比较
        3.4.2 GETminOES 算法与流行算法的比较
        3.4.3 应用实例
    3.5 相关工作及结论
第4章 离散事件系统下的模型化简问题研究
    4.1 引言
    4.2 基本概念
    4.3 离散事件系统的模型化简
        4.3.1 问题引入
        4.3.2 化简规则
    4.4 结论
第5章 离散事件系统下的可诊断性测试与优化
    5.1 引言
    5.2 可诊断性
    5.3 Twin-Plant 模型
    5.4 逆向 Twin-Plant 模型算法
        5.4.1 逆向 Twin-Plant 模型
        5.4.2 可诊断性判断算法
    5.5 可诊断性优化算法
    5.6 相关工作及结论
第6章 结束语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数模混合电路故障诊断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网络撕裂法
    2.1 网络可撕裂的划分条件
    2.2 网络撕裂法的基本原理
3 图论法
    3.1 图论的基本概念
    3.2 利用图论法求取最小测试集[6]
4 实例分析
5 结语

(7)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技术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组织安排
第2章 面向对象软件测试及技术研究
    2.1 软件测试概述
        2.1.1 软件测试定义
        2.1.2 软件测试的局限性
        2.1.3 软件测试的目的
        2.1.4 软件测试的过程
    2.2 面向对象技术对软件测试的影响
        2.2.1 封装性对测试的影响
        2.2.2 继承性对测试的影响
        2.2.3 多态性对测试的影响
    2.3 面向对象测试层次
    2.4 面向对象类测试技术研究
        2.4.1 基于规约的类测试
        2.4.2 基于方法序列的类测试
        2.4.3 基于数据流的类测试
        2.4.4 基于状态的类测试
        2.4.5 基于UML的类测试
    2.5 面向对象测试覆盖准则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测试充分性准则的提出
    3.1 针对继承性的类测试覆盖准则的提出
        3.1.1 继承方法覆盖准则
        3.1.2 继承属性覆盖准则
        3.1.3 子类覆盖准则
    3.2 针对多态性的类测试覆盖准则的提出
        3.2.1 复合状态图的构建
        3.2.2 针对多态性的类测试覆盖准则
    3.3 测试充分性准则的应用
        3.3.1 针对继承性的类测试覆盖准则的应用
        3.3.2 针对多态性的类测试覆盖准则的应用
    3.4 测试充分性准则公理化评估
        3.4.1 测试准则的公理性结论
        3.4.2 针对继承性的类测试覆盖准则的评估和分析
        3.4.3 针对多态性的类测试覆盖准则的评估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测试充分性准则算法设计
    4.1 针对继承性的类测试充分性准则算法设计
        4.1.1 完全属性覆盖算法
        4.1.2 完全方法覆盖算法
        4.1.3 子类完全覆盖算法
    4.2 针对多态性的类测试充分性准则算法设计
        4.2.1 复合状态迁移覆盖算法
        4.2.2 复合状态无循环路径覆盖算法
        4.2.3 复合状态非简单循环覆盖算法设计
        4.2.4 复合状态伪全路径覆盖算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算法实现、性能和结果分析
    5.1 针对继承性的类测试充分性准则算法实现和结果分析
        5.1.1 算法实现
        5.1.2 执行结果和性能分析
        5.1.3 小结
    5.2 针对多态性的类测试充分性准则算法实现和结果分析
        5.2.1 复合状态迁移覆盖算法
        5.2.2 复合状态无循环路径覆盖算法
        5.2.3 复合状态非简单循环覆盖算法
        5.2.4 复合状态伪全路径覆盖算法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DFS算法
附录2 复合状态无循环路径
附录3 复合非简单循环路径
附录4 复合状态伪全路径覆盖路径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电子系统可测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电子系统可测性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方法的不足
    1.3 粒子群算法研究现状
        1.3.1 粒子群算法
        1.3.1.1 基本粒子群算法
        1.3.1.2 离散粒子群算法
        1.3.1.3 惯性权重粒子群算法
        1.3.2 粒子群算法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2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电子系统可测性建模方法
    2.1 信息流模型
        2.1.1 信息流模型组成
        2.1.2 信息流模型实例
        2.1.3 信息流模型缺陷
    2.2 多信号模型
        2.2.1 多信号模型概念
        2.2.1.1 多信号模型组成
        2.2.1.2 多信号模型实例
        2.2.1.3 多信号模型特性
        2.2.2 多信号模型应用
    2.3 电子系统多信号建模优势
    2.4 电子系统可测性建模实例
        2.4.1 可测性模型建模步骤
        2.4.2 XX雷达发射机系统的可测性建模过程
        2.4.2.1 XX雷达发射机系统组成及功能分析
        2.4.2.2 XX雷达发射机系统可测性模型要素分析
        2.4.2.3 XX雷达发射机系统可测性模型依赖矩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维粒子群算法的测试点选取
    3.1 测试点选取问题描述
        3.1.1 测试点选取的数学描述
        3.1.2 测试点选取的系统级与电路级区别
        3.1.3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测试点选取方法
        3.1.4 现有多目标优化算法与测试点选取
    3.2 多维粒子群算法
        3.2.1 粒子群算法寻优机制
        3.2.2 多维粒子群算法
        3.2.2.1 精英集
        3.2.2.2 多维适应度函数定义
        3.2.2.3 多维粒子群算法工作原理
    3.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系统测试选取方法
        3.3.1 基于多维粒子群算法的系统测试选取方法
        3.3.1.1 MDFDPSO与测试选取的结合
        3.3.1.2 MDFDPSO算法选取系统最优测试集
        3.3.2 DPSO算法用于系统测试选取
        3.3.3 实例验证
        3.3.3.1 阿波罗发射前系统
        3.3.3.2 雷达发射机系统
        3.3.4 结论
    3.4 基于多维粒子群算法的模拟电路测试点选取方法
        3.4.1 MDFDPSO选取模拟电路测试点
        3.4.1.1 模拟电路故障字典建立方法
        3.4.1.2 基于MDFDPSO的测试点选取
        3.4.2 实例验证
        3.4.2.1 滤波器电路实例
        3.4.2.2 视频放大器实例
        3.4.2.3 大规模电路实例
        3.4.3 MDFDPSO算法复杂度及效率分析
        3.4.3.1 算法复杂度分析
        3.4.3.2 MDFDPSO算法效率分析
        3.4.4 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粒子群的改进AO~*算法最优测试策略设计
    4.1 测试策略数学描述
    4.2 AO~*算法介绍
        4.2.1 与或树的解树及费用
        4.2.2 启发式评估函数
        4.2.3 AO~*算法步骤
    4.3 基于DPSO改进AO~*算法最优测试策略设计方法
        4.3.1 DPSO优选AO~*算法扩展节点
        4.3.2 AO~*算法改进
        4.3.3 基于DPSO改进AO~*算法最优测试策略设计步骤
    4.4 实例验证
        4.4.1 超外差接收机系统
        4.4.2 反坦克导弹发动机系统
        4.4.3 雷达发射机系统
    4.5 系统无故障状态s_0讨论
    4.6 各算法性能比较
        4.6.1 计算复杂度分析
        4.6.2 计算精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系统可测性分析
    5.1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系统掩盖故障识别方法
        5.1.1 隐藏故障与掩盖故障概念
        5.1.2 现有掩盖故障识别方法
        5.1.3 基于最小碰集算法的系统掩盖故障识别方法
        5.1.3.1 基于故障隔离决策树的关联矩阵的建立方法
        5.1.3.2 最小碰集概念
        5.1.3.3 掩盖故障存在性判定方法与冲突集求解
        5.1.4 粒子群算法求解最小碰集方法
        5.1.4.1 粒子群算法与最小碰集问题结合
        5.1.4.2 适应度函数构造
        5.1.4.3 粒子群算法搜索最小碰集步骤
        5.1.5 实例验证及结果分析
        5.1.5.1 超外差接收机系统
        5.1.5.2 雷达发射机系统
        5.1.6 粒子群算法寻找系统最小碰集性能分析
        5.1.7 结论
    5.2 变异粒子群算法识别模拟电路模糊组
        5.2.1 基于符号分析法的测试矩阵建立
        5.2.1.1 符号分析法
        5.2.1.2 测试矩阵建立
        5.2.2 规范模糊组参数成分分析
        5.2.3 VPSO算法的定义
        5.2.3.1 VPSO算法粒子定义
        5.2.3.2 粒子速度定义
        5.2.3.3 粒子适应度定义
        5.2.4 基于VPSO算法的规范模糊组分析
        5.2.4.1 VPSO初始化识别二阶模糊组
        5.2.4.2 VPSO算法识别高阶模糊组
        5.2.5 实例验证
        5.2.6 各算法性能比较
        5.2.6.1 计算复杂度分析
        5.2.6.2 精度分析
        5.2.6.3 VPSO算法优势分析
        5.2.7 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可测性分析的系统改进与多故障诊断
    6.1 隐藏故障、掩盖故障与多故障诊断
    6.2 可测性设计中掩盖故障的排除
        6.2.1 系统掩盖故障的识别
        6.2.2 添加新测点排除掩盖故障
        6.2.3 雷达发射机系统实例
    6.3 基于掩盖故障、隐藏故障的多故障诊断
        6.3.1 利用掩盖故障进行多故障诊断
        6.3.2 利用隐藏故障进行多故障诊断
        6.3.3 实例验证
        6.3.3.1 基于掩盖故障的系统多故障诊断
        6.3.3.2 基于隐藏故障的系统多故障诊断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基于程序控制的路径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程序控制流程图的表示
2 基于邻接矩阵的测试路径集查找算法
3 测试用例的设计策略
4 覆盖率分析
5 结束语

四、基于图论的最小测试集的寻找(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层网络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研究[D]. 张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城轨车辆电气柜故障诊断方法研究[J]. 周晨程,李军.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7(10)
  • [3]某测发控系统故障诊断及仿真技术研究[D]. 姜红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4]基于二部图及合约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研究与实现[D]. 郭华杨.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5]基于模型诊断的若干问题研究[D]. 郭霆. 吉林大学, 2012(10)
  • [6]数模混合电路故障诊断新方法[J]. 史贤俊,孔东明. 舰船电子工程, 2012(01)
  • [7]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技术研究[D]. 刘佳.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 [8]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电子系统可测性研究[D]. 蒋荣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9]基于程序控制的路径测试技术研究[J]. 丁振国,郭强. 电子科技, 2008(12)
  • [10]关于程序控制流程图的路径测试方法研究[J]. 余俊,张菊平,赵莉. 电子科技, 2008(07)

标签:;  ;  ;  ;  ;  

基于图论寻找最小测试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