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造集装箱出口检疫有新规(论文文献综述)
孙军伟[1](2020)在《限硫令下D公司南美集装箱班轮航线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地气体排放及环境保护条例愈加严格,其中防治船舶大气污染的呼声和要求更为迫切,航运界一直为保护环境而努力。IMO(国际海事组织)在《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中制定了 2020年硫排放标准限制条例:规定所有硫排放控制区远洋船舶都必须符合IMO的限硫新规定,新规定将船用燃油中的硫含量标准由3.5%降低至0.5%,也称为2020“限硫令”。2020年1月1日起该条例已落地实施,航运行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里程。对航运企业而言,IMO2020国际限硫令不单单包括船舶燃油硫排放限制问题,还涉及与航运相关的运营安全、船舶成本、航线排布、采购管理、技术保障、收益水平等一系列问题。论文首先从法规和技术角度研究和探讨了 IMO2020限硫令对集装箱班轮公司的影响,分析了航线成本的组成因素,梳理出受限硫令影响航线成本增加的主要因子,在经济合理的原则下统计与筛选了限硫令主要应对措施的技术参数,以优化燃油成本及管理流程为控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对航线成本进行控制优化。本文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了 D公司南美航线运营状况,分析了其航运成本组成及成本控制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成本控制影响因素,建立数学模型并用工程实例详细地给出计算过程,研究成果可用于限硫令应对措施成本控制方案选择和成本管理。最后本文从船舶技术改造升级、船队规划、航行优化设计、航速优化设计、协同运输等方面着手,分析了航运成本控制关键因素并对其对集装箱班轮运输成本控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合疫情影响下全球严峻的经济形势,探讨了限硫令背景下集装箱班轮航线成本控制对策并提出合理建议。必须意识到成本控制从来都不是单个因素能决定的,而是各个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朱圣怡[2](2020)在《天津W船舶代理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以来,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形势不断转变,导致国内外航运市场和港口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航运市场服务的提供者,船舶代理公司陷入了发展困境:顾客议价能力挤压市场利润、市场潜在进入者与可替代竞争者各方形成激烈竞争以及船舶代理市场完全放开的政策变化、新增供应链服务业务等。一方面,船代公司自身发展存在局限性,如多种业务项目缺乏创新、服务水平满足不了顾客日益提升的标准化、信息化要求;另一方面,在宏观环境的影响下,船代公司的行业结构、管理模式、发展方向等在传统物流领域受到多方冲击。本文首先对船代与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的概念进行阐述,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基于天津W船代公司的历史沿革、组织架构、主营业务范围、行业竞争等经营现状,对其进行SWOT分析,总结论述公司船代业务在新的行业发展环境下的优势、劣势以及未来面临的机会与威胁;然后基于企业发展的历史数据,使用多种预测方法对天津港吞吐量、天津W船代公司多种业务代理量进行组合预测,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式对所求预测值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分析电子商务对其的机遇与挑战,分析行业趋势、把握市场动向,对外从主要客户及政府相关方维护入手,对内研究整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有效策略模型,在借鉴其他公司经验的同时,结合WD公司特点,从若干候选策略中找出天津W公司船代业务拓展最佳候选策略。本文以多角度对天津W船代公司进行分析,并基于实际数据以及预测结果分析公司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根据公司定位、目标进行业务发展战略选择,制定战略保障措施,从而为公司占据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提供参考依据。
史辰坤[3](2018)在《日新集装箱运输公司成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世界正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阶段,经济重现活力,贸易量大幅增长,整个航运市场也随着贸易量的增长而逐渐好转,大部分集装箱运输公司都扭亏为盈,走出了业绩寒冬。但显而易见的是,整个航运市场仍处于供需不平衡、运力过剩的状态。此外,集装箱运输业是全球化的产业,市场透明度极高,大多数集装箱运输企业的核心业务基本相同,市场竞争压力大。集装箱运输投资巨大、回收期长,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而且,集装箱运输是一个有序的作业链,所涉及的环节众多,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成本,管理非常复杂。为了抓住经济好转的机遇,并对抗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的大企业,我们必须选择合适的战略来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经营能力。通过分析成本性态,找出公司成本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严格的成本管理,能够迅速地增强公司竞争力,提高公司利润。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写作背景,指出集装箱运输行业处在经济复兴、贸易增长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集装箱运输市场供需不平衡、运力过剩,行业内竞争激烈,选择成本领先战略是一种较为简便的建立竞争优势的方法。之后介绍了集装箱运输行业的成本结构,指出集装箱运输企业的成本主要包括燃油费、集装箱费、港口使用费等,每个成本项目都由一系列费用组成。本文选取日新公司做为案例,介绍了日新公司的成本结构和成本管理现状,指出日新公司存在员工专业素质较低、管理权责不明确、集装箱租赁比例过高、供应商和客户管理混乱等问题,并分析了相关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日新公司的燃油成本、集装箱成本出发,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此外,鉴于现在新的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形势,本文重点分析了公司财务费用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财务费用的精细化管理。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得出主要结论,公司应该注重提高相关部门的业务素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合理确定公司自购集装箱与租赁集装箱的比例,平衡用箱成本;加强空箱调运统筹,注意节约时间和优化调运流程;加强供应商和客户的管理;应该关注货币和汇率市场,采取合理的方法降低融资费用和汇兑损失。
郭洋[4](2016)在《基于港口参与的集装箱空调运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贸易往来日益繁荣。集装箱运输作为一种运输效率高、成本低廉的现代化运输方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经过海运界从业人员的努力,集装箱运输作为一种高标准化的运输方式,以多式联运的形式将公路、铁路、海路等多种运输方式进行有效衔接,形成了综合性的一体化运输网络。然而由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发展不平衡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集装箱在各地区的供求失衡,从而产生了空箱调运这种不产生任何直接的经济效益问题。据统计,世界集装箱运量中的空箱比例达到了25%左右,每年产生的空箱调运费用高达300亿美金。空箱调运成本的居高不下已经成为抑制航运企业的效益增长的主要原因。本文首先对空箱调运问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作了简要概述,对空箱调运系统进行了定性分析,包括集装箱的流转过程、空箱调运产生的原因、空箱调运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等。然后对集装箱港口和航运公司都关心的空箱调运成本的构成和服务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第四章提出了集装箱港口作为不同的角色与航运公司、租箱公司、造箱公司和货主合作的新思路。第五章通过对各种合作新模式的资源进行整合,提出了基于集装箱港口参与的空箱调运优化方法,即利用集装箱港口与其他各方合作时在获取空箱资源上的优势,作为租箱公司的角色为航运公司提供空箱需求。建立了以航运公司空箱调运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整数规划模型,用敏感性分析法对算例结果进行分析,论证了空箱调运优化模式对于减少空箱调运总成本,提高空箱调运服务大有帮助,从而为港航企业在空箱调运问题上的合作提供了决策支持。
劳开拓[5](2014)在《集装箱建筑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口的过剩增长、城市可用土地的不断减少、城市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员流动的加大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等因素,冲击着人类现有的生存方式,使得人类一直在思考与寻找新型的居住与办公空间模式。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城市里碳排放量的60%来源于建筑1。在提倡利用创新技术与机制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低碳、节能成为了建筑领域的关键词。在探索如何实现建筑低碳、节能的过程中,以可回收钢材为主材的集装箱改造而来的建筑成为了国外低碳建筑领域的生力军,成为了建筑界独树一帜的建筑形式。集装箱建筑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需求,也能适应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是国家寻求低碳节能建筑发展的重要新型手段之一,逐渐成为了建筑行业关注的新亮点。本文从建筑设计者的角度出发,通过汇总、筛选集装箱建筑出现至今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深入总结集装箱建筑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并从中归纳出集装箱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然后从集装箱建筑的特色、空间、建构及应用等多个角度分析集装箱建筑的特点,结合实地调研和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了解目前国内集装箱建筑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反应,并结合我国国情探讨集装箱建筑在未来中国发展与推广的可能性,挖掘集装箱建筑在当前国内得不到长足发展和适宜应用的原因,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为集装箱建筑的发展提供适宜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填补了目前国内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蔡惠敏(Chinda Sae Chuo)[6](2013)在《汉泰经贸词语互译研究 ——以《泰汉—汉泰经贸词典》补正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泰两国从1975年建立外交关系,至今已经有38年。而2015年东盟经济共同体即将建成,中国和泰国的经贸往来更加密切,有关汉泰经贸方面的辞书将显得更为重要。但是,有关汉泰经贸方面的辞书却寥寥无几,双语词典作为沟通工具,无论是对翻译或对学习都有着重大意义。目前,中国市场上最权威的汉泰和泰汉经贸辞书只有《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本论文以《泰汉-汉泰经贸词典》作为研究对象,对该书进行全面研究,梳理常见的翻译错误,逐条进行辨析、一一订正其错误,希望能够给使用者提供一些参考。全文正文共四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绪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汉泰经贸词语互译研究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简要介绍《泰汉-汉泰经贸词典》。第三部分介绍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经贸词语汉泰互译概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汉泰经贸词汇概论,首先阐述经贸词汇的定义和经贸词汇的特点,然后再介绍汉语经贸词汇的类别和泰语经贸词汇的类别;其次分析汉泰语经贸词汇的异同,指出汉泰语经贸词汇主要的相异之处:汉语经贸词汇中的外来词意译较多,而泰语经贸词汇中的外来词音译较多。最后收录并翻译了近些年新产生的汉泰经贸词汇,分为汉语经贸新词语和泰语经贸新词语,对《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未收录的新词语进行翻译。通过泰国皇家学术院编写的《泰语新词语词典》挑选出新词语,翻译成汉语并举例说明。第二部分介绍经贸词汇汉泰互译的方法。分别为经贸词汇汉泰互译、汉泰经贸专有名词和数量词的互译,并提出经贸词汇汉泰互译存在的常见问题,如:死译、硬译,译文不简约,解释性翻译,外来词翻译不当,释文不规范等。第三章《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汉译泰偏误类型及分析。本章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泰汉-汉泰经贸词典》进行逐条辨析、订正其错误,进行错误分类,归纳出九个错误类型,并举例分析每一类的汉译泰经贸词汇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分为九部分,第一部分翻译错误。第二部分笔误别字。第三部分误加空格。第四部分排序错误。第五部分体例不一。第六部分欠全面性。第七部分重复赘译。第八部分不当收而收。第九部分词语漏收。第四章《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泰译汉偏误类型及分析。本章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泰汉-汉泰经贸词典》进行逐条辨析、订正其错误,进行错误分类,归纳出九个错误类型,并举例分析每一类的泰译汉经贸词汇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分为九部分,第一部分翻译错误。第二部分笔误别字。第三部分误加空格。第四部分排序错误。第五部分体例不一。第六部分欠全面性。第七部分重复赘译。第八部分不当收而收。第九部分词语漏收。论文最后是余论。阐述加强语言知识和经贸知识的修养,以及为总结误译及原因,并提出经贸词典编纂的建议与对策。之后为四个附录,分别是“汉泰英经贸词汇译表”,“泰汉英经贸词汇译表”,“《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汉译泰订误表”,“《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泰译汉订误表”。通过对《泰汉-汉泰经贸词典》的逐条校勘,进行错误分析,并予以补正。笔者希望能够对今后双语辞书的编纂,特别是汉泰双语辞书的编纂,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由于辞书的词条数量大,加之个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在研究过程中,肯定存在一些错误或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笔者在此表示歉意,希望专家提出宝贵建议。
吕柳[7](2012)在《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演化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胶合板是高效利用木材和改善木材性能的主要人造板产品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胶合板产品的需求大幅上升,胶合板的生产和贸易活动也飞速增长。作为世界第一胶合板生产和出口大国,中国的胶合板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批胶合板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以临沂为中心的山东产业集群,以邳州为中心的江苏苏北产业集群,以嘉善为中心的浙江产业集群,以邢台、文安为中心的河北产业集群等成为我国胶合板生产的主流形式,在我国胶合板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形成历史、资源禀赋、发展环境以及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各个胶合板产业集群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集群优势和演化趋势。因此,加大对胶合板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演化机理以及竞争力差异等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于把握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明确集群演化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推动我国胶合板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胶合板生产工艺学的视角,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资料和成果,运用系统分析、GEME、DEA等管理学研究方法,借助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对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形成机制、演化机理、集群模式及其竞争力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胶合板产业集群的两端不稳定理论和实现集群模式竞争力提升的有效路径。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论文对世界胶合板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分析,基于产业规模和原料供应的视角,对中国胶合板产业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合理划分,并从胶合板产品类别、生产和进出口状况等多个方面对中国胶合板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其次,论文对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内涵、结构与特征,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形成与运行机制,以及胶合板产业集群的两端不稳定演化及其条件机理和原因进行了理论探讨,以期为我国胶合板产业的演化升级和集群竞争力提升提供理论指导。接着,论文结合对中国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和产业区位熵的调查、核算,识别出山东临沂、江苏邳州、浙江嘉善、河北文安和广西贵港五大胶合板产业集群,并从不同视角对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模式进行分类、总结,在此基础上对相关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概况、特征导向和发展前景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再者,论文基于改进的GEME(Groundings-Enterprises-Markets-Environment)模型,构建了胶合板产业集群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对我国五大胶合板产业集群间的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实证评价与分析,并以邳州产业集群为例,进一步运用DEA(Data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对其行业间的产业规模和技术相对效率等相对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论文根据GEME框架,结合前述分析和评价结果,从基础因素、企业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因素四个方面,提出实现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演化路径和具体措施。
张倩[8](2012)在《马士基航运长沙分公司湖南区域市场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不可避免地波及了国际贸易的前进步伐,对于贸易依赖性极高的航运业是首当其冲受影响的行业之一。国际贸易在经历2008年的经济危机后,目前也已进入后危机时代,虽已开始复苏,但仍然面临很多挑战。论文针对马士基航运长沙分公司在湖南区域市场的经营实际情况,研究其如何面对经济等多方面环境的变化,重新整合其内部资源,对其市场经营战略进行科学的调整,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制定和实施新的竞争战略,以推动其在湖南区域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论文研究认为马士基航运长沙分公司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有效地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必然需要强大的销售和服务网络的支持。实施精细化管理,增加内支线代理,引入竞争,增强自身的议价能力,削弱船代所属货代或物流公司的议价能力,同时也能为客户提高更多内支线驳船的班期选择,提高客户满意度。加强进口,优化出口成本,提高运价竞争力;加强销售团队建设,推进冷冻柜、挂衣柜以及特种柜产品市场。
刘春兴[9](2011)在《森林生物灾害管理与法制研究》文中指出极少数外来或本土的昆虫、病原体、啮齿动物或杂草等林业有害生物直接或间接地危害森林中的木本植物,进而损害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或功能,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损失。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森林生物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在森林生物灾害的基础研究、灾害管理与灾害法制等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亟待改进。本文运用自然灾害科学基本原理,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分析,认为森林生物灾害是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和承灾体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客观的自然表象与主观的人为评价的统一森林生物灾害致灾因子分为内生和外生致灾因子两大类。内生致灾因子与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组分一起构成了森林生物灾害孕灾环境稳定性管理论域,外生致灾因子(外来种)则是森林生物灾害致灾因子管理的主题。森林生物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性从历史上看呈现日益加重的趋势,其评估方法主要有田野调查法、遥感评估法、形成机理评估法、专家访谈法、邻域类比法等,并据此可把林业有害生物划分为四级。引起森林生物灾害致灾因子发生的致灾行为具有负的外部性,应通过多种内部化措施予以矫正。消除或降低致灾因子危险性的管理对策主要包括森林植物检疫措施和致灾因子种群灭除或控制措施等。森林生物灾害孕灾环境依不同标准可有针叶林与阔叶林;天然林与人工林;乡土林与非乡土林等划分。森林生物灾害孕灾环境的稳定性从历史上看呈现日益下降的趋势,其评估方法主要有生态系统稳定性、近自然度和森林健康等思路。森林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森林生物灾害孕灾环境具有正的外部性,应通过多种内部化措施予以改进。提高森林生物灾害孕灾环境稳定性主要有生态系统管理、近自然林经营和森林健康措施等生物孕灾环境管理对策,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污染控制等非生物孕灾环境管理对策。森林向人类提供经济价值(狭义)、社会和生态价值等多种不可或缺的价值体系,依其可拥有性的不同,相关受益人群分为特定受益人、不特定受益人和人类整体三类,由此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就有了特定承灾体、区域承灾体和全球承灾体之分。人类对森林的各类依存行为导致了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的脆弱性,它在历史上呈现出一种总体上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脆弱性可由物理暴露性(Ve)、灾损敏感性(Vs)和应灾能力(Vd)等指标来加以评估。降低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的脆弱性应针对三类承灾体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管理对策:针对特定承灾体的森林生物灾害保险、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等;针对区域承灾体的区域合作、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等;针对全球承灾体的国际合作、发展援助和国际志愿者行动等。森林生物灾害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先后经历了主要针对致灾因子、兼顾孕灾环境以及灾害系统管理三个阶段。在对森林生物灾害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对自然灾害系统管理的一般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森林生物灾害的管理客体进行了详细探讨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森林生物灾害系统管理的基本框架,它由森林生物灾害管理目标、管理主体(体制)、管理客体、管理环境、管理过程和管理法规等六部分组成。法律是森林生物灾害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政策工具,宪法、法律(狭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国际法律文件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部分或全部条款是森林生物灾害法制的主要法律渊源,共同组成了一个可分解为立法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概念、主要制度、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森林生物灾害法制体系,在当前的森林生物灾害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应通过基于森林生物灾害系统管理的现有法律解释性适用、现有法律修改以及制定新法律等三种森林生物灾害系统管理法制化的方法予以改进。法律在森林生物灾害管理中的局限性、森林生物灾害法制落实的困难性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森林生物灾害不可避免性是森林生物灾害法制中应注意的三个边缘问题。本文的新颖之处在于把一般意义的自然灾害学原理应用于森林生物灾害这一特殊灾种,为一直局限于传统的森林保护学科视域内的森林生物灾害(病虫害)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和解释框架,是一种典型的“旧现象新方法”的研究范式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基于自然灾害系统分析的森林生物灾害成因新解释;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管理的森林生物灾害管理新思路;基于森林生物灾害系统管理的森林生物灾害法制的新框架。
周斌[10](2011)在《基于全寿命周期中小航运企业船舶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间贸易和交流迅速加强,为航运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也对中小航运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世界航运市场与世界经济高度相关,同时世界航运市场处于世界经济的末端。根据长鞭效应,世界经济传递到航运经济的比例是1:10,即世界经济增速降低1%,将引起世界航运市场10%的增速放缓。因此,航运业受到世界经济波动影响巨大。自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使得反映航运市场景气程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由5月的11793点下降到11月初的663点,显示出金融危机对于国际贸易乃至航运业的影响,不少航运企业特别是中小航运企业面临了极大地困难,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除此之外,钢铁、燃油等原材料和燃料价格的变化对航运业的发展,包括造船、船舶营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许多大型的航运公司仅在燃油上就损失巨大,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在目前经济条件下,航运企业特别是中小航运企业除了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外,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特别是研究中小型航运公司船舶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问题,对于提高中小航运企业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论文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和寿命周期理论,结合中小航运企业面临的形势,得出中小航运企业管理策略如下。1.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和全寿命周期理论、SWOT分析理论和方法,结合政策、市场与技术的发展,分析了中小型航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确定了企业网的经营策略和发展目标,提出了企业发展的十大战略工程和基于全寿命周期的船舶管理策略及以船舶全寿命周期为对象,以流程化为实施手段,以信息化为实施载体,规范船舶投资、经营以及使用、报废的管理流程,建立完整的科学管理决策程序。2.应用全寿命周期理论,分析船舶寿命周期的组成和费用的组成,以费用最小为原则,制定船舶经营管理策略。船舶寿命周期由船舶投资、使用和报废阶段组成。船舶全寿命周期费用包括船舶投资、船舶营运成本(人工成本、燃润料费用、备品备件与物料费用)、船舶报废(残值)或变更费用组成,以营运费用最低为目标建立船舶营运期管理策略。3.应用实物期权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建立了基于上述理论结合的船舶投资决策管理实施模型;应用优化方法建立了航次决策模型;应用费用最小优化原则建立的备品备件、油料库存的管理与决策模型。4.应用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基于综合评价方法的船舶价值评估管理与决策模型。
二、新造集装箱出口检疫有新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造集装箱出口检疫有新规(论文提纲范文)
(1)限硫令下D公司南美集装箱班轮航线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2020限硫令概述 |
2.1.1 2020限硫令产生的背景 |
2.1.2 2020限硫令产生的过程 |
2.1.3 2020限硫令的主要内容 |
2.2 集装箱班轮运输 |
2.3 成本控制理论 |
3 限硫令对集装箱班轮公司经济的影响 |
3.1 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
3.1.1 新造或技术改造船舶初期成本增加 |
3.1.2 老旧船舶加速折旧 |
3.2 对经营成本的影响 |
3.2.1 维修保养费用增加 |
3.2.2 增加润滑油费用 |
3.3 对规模经济的影响 |
3.4 增加外部成本风险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4 限硫令下D公司南美集装箱班轮航线成本分析与控制 |
4.1 南美航线 |
4.1.1 中国-南美诸国主要贸易往来 |
4.1.2 南美航线及主要集装箱港口 |
4.2 限硫令影响下的D公司南美集装箱班轮航线成本分析 |
4.2.1 航线费用组成 |
4.2.2 航线成本 |
4.3 限硫令下D公司南美集箱班轮航线成本控制 |
4.3.1 以优化燃油成本及管理流程为控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
4.3.2 以南美WSA3航线A轮为例成本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5 限硫令背景下D公司集装箱班轮航线成本控制对策建议 |
5.1 对船舶技术改造 |
5.2 合理的船队规划 |
5.3 航线优化 |
5.4 航速优化 |
5.5 信息化共享网络平台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天津W船舶代理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船舶代理业务相关理论 |
2.1.1 船代业务概述 |
2.1.2 船代业务范围 |
2.1.3 电子商务对船代发展的影响 |
2.2 业务发展战略概述 |
2.2.1 业务发展战略制定思路 |
2.2.2 业务发展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关系 |
2.2.3 主要业务发展战略及研究方法 |
3 天津W船舶代理公司发展现状与SWOT分析 |
3.1 天津W船代公司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天津W船代公司概况 |
3.1.2 天津W船代公司历史沿革 |
3.1.3 天津W船代公司组织架构 |
3.1.4 天津W船代公司业务经营现状 |
3.2 天津W船代公司发展优势及劣势分析 |
3.2.1 天津W船代公司优势 |
3.2.2 天津W船代公司劣势 |
3.3 天津W船代公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
3.3.1 天津W船代公司外部机会 |
3.3.2 天津W船代公司外部威胁 |
3.4 天津W船代公司SWOT结果分析 |
4 天津W船代公司代理业务量预测 |
4.1 定量预测方法介绍 |
4.1.1 三次指数平滑法 |
4.1.2 灰色预测法 |
4.1.3 组合预测 |
4.2 天津W船代公司船舶代理量预测 |
4.3 天津W船代公司货运代理量预测 |
4.3.1 天津港货物吞吐量预测 |
4.3.2 集装箱代理量预测 |
4.3.3 非集装箱代理量预测 |
4.4 预测结果分析 |
5 天津W船代公司业务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
5.1 业务发展战略定位 |
5.2 业务发展战略目标 |
5.3 业务发展战略选择分析 |
5.4 业务发展战略重点 |
5.4.1 重点提升船代业务 |
5.4.2 拓展相关服务领域 |
5.4.3 全力打造第四方物流平台 |
5.5 业务发展战略细分规划 |
6 推进业务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6.1 品牌维护与改进 |
6.2 坚持以顾客与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
6.3 完善信息对接系统 |
6.4 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团队 |
6.5 滚动调整战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日新集装箱运输公司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和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集装箱运输 |
2.1.2 集装箱运输作业链 |
2.1.3 集装箱运输成本项目 |
2.1.4 成本管理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成本领先战略 |
2.2.2 价值链管理 |
2.2.3 平衡记分卡 |
3 日新公司成本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3.1 日新公司的现状和成本结构 |
3.1.1 日新公司简介 |
3.1.2 日新公司的成本结构 |
3.2 燃油成本管理现状和问题 |
3.2.1 公司燃油管理的现状 |
3.2.2 公司燃油管理的问题 |
3.2.3 公司燃油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 集装箱成本管理现状和问题 |
3.3.1 公司集装箱管理的现状 |
3.3.2 公司集装箱成本管理的问题 |
3.3.3 集装箱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 财务费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3.4.1 公司财务费用的现状 |
3.4.2 公司财务费用管理的问题 |
3.4.3 财务费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4 改善日新公司成本管理的建议 |
4.1 燃油成本管理的建议 |
4.1.1 优化燃油采购流程 |
4.1.2 加强供应商管理 |
4.1.3 升级动力设备 |
4.1.4 划清部门权责,加强培训 |
4.2 集装箱成本管理的建议 |
4.2.1 合理确定集装箱自购与租赁比例 |
4.2.2 降低集装箱租赁成本 |
4.2.3 加强空箱调运统筹 |
4.2.4 加强滞期费管理 |
4.2.5 完善集装箱维修流程 |
4.3 财务费用管理的建议 |
4.3.1 加强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外汇管理 |
4.3.2 加强融资费用管理 |
5 结论和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港口参与的集装箱空调运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空箱调运问题概述 |
2.1 集装箱运输概述 |
2.1.1 集装箱的定义和种类 |
2.1.2 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 |
2.2 集装箱空箱调运产生的原因 |
2.3 集装箱空箱调运的特点 |
2.4 集装箱空箱调运的影响因素 |
2.5 集装箱空箱调运的目标及要素 |
2.5.1 集装箱空箱调运的目标 |
2.5.2 集装箱空箱调运的要素 |
2.6 现行空箱调运管理模式 |
2.6.1 港口的空箱调运管理模式 |
2.6.2 航运公司的空箱调运管理模式 |
2.6.3 现行空箱调运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空箱调运系统分析 |
3.1 集装箱流转过程分析 |
3.2 空箱调运成本分析 |
3.3 港口的空箱调运成本分析 |
3.4 航运公司在港口的空箱调运成本分析 |
3.5 服务性分析 |
第四章 港口参与下的集装箱空箱调运合作方式 |
4.1 港口与航运公司的合作方式 |
4.1.1 航运公司长期租用或在码头自建堆场存放空箱 |
4.1.2 港口作为航运公司陆上空箱调运代理 |
4.1.3 港口作为集装箱拥有者与航运公司合作 |
4.2 港口与租箱公司和集装箱制造商的合作方式 |
4.3 港口与货主或者货代公司的合作方式 |
4.4 小结 |
第五章 港口参与下的集装箱空箱调运优化模型的建立 |
5.1 港口参与下的集装箱空箱调运优化模式的确立 |
5.2 港口参与下的集装箱空箱调运优化模型的构建 |
5.2.1 问题描述和假设 |
5.2.2 参数定义 |
5.2.3 目标函数的确定 |
5.2.4 约束条件的确定 |
5.3 计算原理及工具 |
5.4 算例研究 |
5.4.1 算例描述 |
5.4.2 计算结果 |
5.4.3 敏感性分析 |
5.5 模型评价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集装箱建筑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缘起 |
三、研究对象及范围 |
1.研究对象 |
2.研究范围 |
四、既往研究 |
1.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2.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五、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六、论文框架 |
第一章 集装箱建筑的基础研究 |
1.1 追忆集装箱 |
1.1.1 集装箱的概念 |
1.1.2 集装箱发展简史 |
1.1.3 集装箱的种类与结构 |
1.1.4 废弃集装箱 |
1.2 集装箱建筑的出现 |
1.2.1 历史因素 |
1.2.2 经济因素 |
1.2.3 文化因素 |
1.2.4 其他因素 |
1.3 集装箱建筑的发展历程 |
1.3.1 萌芽阶段(1980 年之前) |
1.3.2 初创阶段(1980-1999 年) |
1.3.3 成长阶段(2000-2005 年) |
1.3.4 成熟阶段(2006 年-至今) |
1.3.5 一般发展规律 |
1.4 集装箱建筑的发展现状 |
1.4.1 设计产业 |
1.4.2 建造企业 |
1.4.3 消费市场 |
1.4.4 政府态度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集装箱建筑的多元分析 |
2.1 集装箱建筑特色分析 |
2.1.1 趣味性 |
2.1.2 安全实用 |
2.1.3 低碳环保 |
2.1.4 经济性 |
2.2 集装箱建筑空间分析 |
2.2.1 简约式组合空间 |
2.2.2 复合式组合空间 |
2.2.3 集合式组合空间 |
2.2.4 附加空间 |
2.3 集装箱建筑建构分析 |
2.3.1 构成要素 |
2.3.2 建筑流程 |
2.3.3 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关系 |
2.4 集装箱建筑应用分析 |
2.4.1 灾后应急类 |
2.4.2 居住类 |
2.4.3 商业类 |
2.4.4 文化教育类 |
2.4.5 酒店办公类 |
2.4.6 其他类别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集装箱建筑案例调研 |
3.1 国内集装箱建筑发展概况 |
3.1.1 时代背景 |
3.1.2 发展现状 |
3.1.3 政府态度 |
3.2 国内集装箱建筑应用领域 |
3.2.1 灾后应急类 |
3.2.2 居住类 |
3.2.3 商业类 |
3.2.4 文化教育类 |
3.2.5 酒店办公类 |
3.2.6 其他类别 |
3.3 国内集装箱建筑案例调研 |
3.3.1 北京南三里屯零售综合大楼(商业类) |
3.3.2 上海理工大学创意设计实践基地(文化教育类) |
3.3.3 香箱乡祈福村主题精品酒店(酒店类) |
3.3.4 上海多利农庄游客中心(办公类) |
3.3.5 黑桥活力魔方(其他类别) |
3.4 国内集装箱建筑调研分析 |
3.4.1 国内案例数据分析 |
3.4.2 项目开发建议 |
3.4.3 关于发展集装箱住宅合理性的问卷调查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集装箱建筑的发展策略 |
4.1 国内集装箱建筑发展的定位 |
4.1.1 国内集装箱建筑发展的定位 |
4.1.2 国内集装箱建筑发展的重新定位 |
4.1.3 国内集装箱建筑发展的核心思想 |
4.1.4 国内集装箱建筑发展的原则 |
4.2 国内集装箱建筑发展的必要性 |
4.2.1 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
4.2.2 有利于社会发展 |
4.2.3 有利于集装箱生产企业转型 |
4.2.4 有利于发展建筑产业化 |
4.3 集装箱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
4.3.1 发展时间短、专业人才少 |
4.3.2 研究水平低、创新能力差 |
4.3.3 理论实践脱离、发展方向单一 |
4.3.4 难于落实政策、缺乏监管与管理 |
4.4 国内集装箱建筑发展策略 |
4.4.1 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创新能力 |
4.4.2 积极开展实践,促进转变观念 |
4.4.3 完善政策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
4.4.4 积极发展集装箱住宅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发表论文情况 |
参与的科研项目(重点参与) |
附录 |
参考表格 |
问卷样例 |
致谢 |
(6)汉泰经贸词语互译研究 ——以《泰汉—汉泰经贸词典》补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汉泰经贸词语互译研究的重要性 |
二、汉泰经贸词语互译词典《泰汉-汉泰经贸词典》简介 |
三、本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经贸词语汉泰互译概论 |
第一节 汉泰经贸词汇概论 |
一、经贸词汇概说 |
二、汉泰语经贸词汇的异同 |
三、近些年新产生的汉泰经贸词汇 |
第二节 经贸词汇汉泰互译的方法 |
一、经贸词汇汉泰互译方法概论 |
二、汉泰经贸专有名词和数量词的互译 |
三、经贸词汇汉泰互译存在的常见问题 |
第三章 《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汉译泰偏误类型及分析 |
第一节 翻译错误 |
第二节 笔误别字 |
第三节 误加空格 |
第四节 排序错误 |
第五节 体例不一 |
第六节 欠全面性 |
第七节 重复赘译 |
第八节 不当收而收 |
第九节 词语漏收 |
第四章 《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泰译汉偏误类型及分析 |
第一节 翻译错误 |
第二节 笔误别字 |
第三节 误加空格 |
第四节 排序错误 |
第五节 体例不一 |
第六节 欠全面性 |
第七节 重复赘译 |
第八节 不当收而收 |
第九节 词语漏收 |
余论 |
附录一:汉泰英经贸词汇译表 |
附录二:泰汉英经贸词汇译表 |
附录三:《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汉译泰订误表 |
附录四:《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泰译汉订误表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演化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的来源与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关于胶合板产业集群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胶合板产业集群的研究 |
1.2.3 总结与动态分析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线路 |
第2章 国内外胶合板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2.1 世界胶合板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2.1.1 世界胶合板的发展历程 |
2.1.2 世界胶合板的生产现状 |
2.1.3 世界胶合板的贸易现状 |
2.1.4 世界胶合板的消费现状 |
2.2 我国胶合板产业的发展历程 |
2.2.1 基于产业规模视角的阶段划分 |
2.2.2 基于原料供应视角的阶段划分 |
2.3 我国胶合板产业的发展现状 |
2.3.1 我国胶合板产品的类别划分 |
2.3.2 我国胶合板的生产现状 |
2.3.3 我国胶合板的进出口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的演化机理分析 |
3.1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内涵、结构与特征 |
3.1.1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内涵界定 |
3.1.2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系统结构 |
3.1.3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特征界定 |
3.2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形成与运行机制 |
3.2.1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
3.2.2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运作机制 |
3.3 胶合板产业集群演化的两端不稳定特性及其条件 |
3.3.1 胶合板产业集群演化的两端不稳定现象 |
3.3.2 胶合板产业集群两端不稳定特性的演化条件 |
3.4 胶合板产业集群演化的两端不稳定特性的原因分析 |
3.4.1 胶合板生产原料不足 |
3.4.2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
3.4.3 产品结构单一、质量不高 |
3.4.4 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 |
3.4.5 受市场变化因素的制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分类与总结 |
4.1 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的识别 |
4.1.1 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形成 |
4.1.2 基于区位熵的胶合板产业集群识别 |
4.2 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模式的分类 |
4.2.1 一般产业集群模式的分类 |
4.2.2 胶合板产业集群模式分类 |
4.3 基于演化格局的胶合板产业集群模式总结 |
4.3.1 山东临沂模式 |
4.3.2 江苏邳州模式 |
4.3.3 浙江嘉善模式 |
4.3.4 河北文安模式 |
4.3.5 广西贵港模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模式的竞争力评价 |
5.1 基于 GEME 模型的五大集群模式的行业内竞争力评价 |
5.1.1 胶合板产业集群 GEME 评价模型构建 |
5.1.2 胶合板产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5.1.3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实证评价与分析 |
5.2 基于 DEA 模型的邳州集群模式的跨行业竞争力评价 |
5.2.1 CCR、BCC 评价模型原理 |
5.2.2 胶合板行业技术与规模效率评价 |
5.2.3 胶合板行业技术进步效率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 GEME 模型的胶合板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 |
6.1 基于基础因素的竞争力提升路径 |
6.1.1 拓展木材原料的供应渠道和方式 |
6.1.2 提升装备水平,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
6.1.3 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的作用 |
6.2 基于企业因素的竞争力提升路径 |
6.2.1 优化胶合板企业的规模结构 |
6.2.2 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
6.2.3 提升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
6.3 基于市场因素的竞争力提升路径 |
6.3.1 注重胶合板产业的市场研究 |
6.3.2 制定合适的出口市场策略 |
6.3.3 打造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 |
6.4 基于环境因素的竞争力提升路径 |
6.4.1 加大政府的产业扶持力度 |
6.4.2 打造低碳环保的绿色消费文化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7.2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课题 |
详细摘要 |
(8)马士基航运长沙分公司湖南区域市场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2.1 后危机时代航运物流企业的发展背景及环境研究 |
1.2.2 我国航运物流业现状分析 |
1.2.3 港口物流以及航运企业投资港口物流的研究 |
1.2.4 内河航运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市场竞争理论 |
2.1.1 迈克尔·波特五力竞争模型 |
2.1.2 SWOT分析法 |
2.1.3 基本竞争战略 |
2.2 航运管理理论 |
2.2.1 成本控制 |
2.2.2 绿色低碳航运 |
第3章 马士基航运长沙分公司湖南区域市场经营环境分析 |
3.1 马士基公司简介 |
3.2 湖南市场经营环境分析 |
3.2.1 湖南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差距 |
3.2.2 湖南港口、铁路、公路运营市场情况 |
3.3 公司在湖南地区经营主要问题分析 |
3.3.1 运价普遍高于市场价,近半年业务量剧减 |
3.3.2 普货市场占有率偏低,空箱调运成本高 |
3.3.3 多式联运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
第4章 马士基航运长沙分公司湖南区域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
4.1 迈克尔·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
4.1.1 主要竞争企业 |
4.1.2 潜在竞争对手 |
4.1.3 供应商议价能力 |
4.1.4 购买者议价能力 |
4.1.5 替代产品的威胁 |
4.2 马士基长沙分公司湖南市场经营状况的SWOT分析 |
4.2.1 马士基公司在湖南市场的优势 |
4.2.2 马士基公司在湖南市场的劣势 |
4.2.3 马士基公司在湖南市场的机会 |
4.2.4 马士基在湖南市场面临的威胁 |
4.2.5 SWOT分析归纳 |
第5章 马士基航运长沙分公司湖南区域市场竞争战略 |
5.1 公司竞争战略总体思路 |
5.2 公司湖南地区网络布局具体方案 |
5.2.1 岳阳市场拓展 |
5.2.2 衡阳市场拓展 |
5.2.3 郴州市场拓展 |
5.3 公司市场拓展的管理支撑措施 |
5.3.1 练好内功,进一步提高原有服务的品质 |
5.3.2 加强进口,优化出口成本,提高运价竞争力 |
5.3.3 推进冷冻柜、挂衣柜以及特种柜产品市场 |
5.3.4 销售和操作团队的加强 |
5.3.5 引入公司所属或控股的物流公司延伸服务链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森林生物灾害管理与法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森林生物灾害的缘起 |
1.1.2 国外森林生物灾害现状、管理与法制概况 |
1.1.2.1 全球概览 |
1.1.2.2 美国 |
1.1.2.3 日本 |
1.1.2.4 德国 |
1.1.2.5 新西兰 |
1.1.3 国内森林生物灾害现状、管理与法制概况 |
1.1.3.1 森林生物灾害现状 |
1.1.3.2 森林生物灾害管理 |
1.1.3.3 森林生物灾害法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新颖之处 |
1.4.1 基于自然灾害系统分析的森林生物灾害成因解释 |
1.4.2 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管理的森林生物灾害管理思路 |
1.4.3 基于森林生物灾害系统管理的森林生物灾害法制 |
2 森林生物灾害成因的系统分析 |
2.1 基本概念 |
2.1.1 森林 |
2.1.2 灾害 |
2.1.3 生物灾害 |
2.1.4 森林生物灾害 |
2.2 自然灾害成灾机制的系统分析 |
2.2.1 致灾因子的危险性 |
2.2.2 孕灾环境的稳定性 |
2.2.3 承灾体的脆弱性 |
2.2.4 灾害系统分析 |
2.3 森林生物灾害成灾机制的系统分析 |
2.3.1 致灾因子方面 |
2.3.2 孕灾环境方面 |
2.3.3 承灾体方面 |
2.3.4 灾害系统分析及其进化生物学解释 |
2.3.5 具体例证分析 |
3 自然灾害系统管理的一般原理 |
3.1 基本概念 |
3.1.1 管理 |
3.1.2 系统管理 |
3.1.3 灾害管理 |
3.1.4 灾害系统管理 |
3.2 自然灾害系统管理的组成要素 |
3.2.1 管理目标 |
3.2.2 管理主体 |
3.2.3 管理客体 |
3.2.4 管理环境 |
3.2.5 管理过程 |
3.2.6 管理法规 |
3.3 自然灾害等级划分 |
3.3.1 分级原则 |
3.3.2 自然灾害的等级 |
3.4 具体灾种的灾害系统管理 |
3.4.1 非生物灾害 |
3.4.2 生物灾害 |
4 森林生物灾害致灾因子管理 |
4.1 基本概念 |
4.1.1 自然灾害致灾因子 |
4.1.2 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 |
4.1.3 森林生物灾害致灾因子 |
4.1.4 森林生物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 |
4.2 森林生物灾害致灾因子的分类 |
4.2.1 按物理实体划分 |
4.2.1.1 昆虫 |
4.2.1.2 病原体 |
4.2.1.3 啮齿动物 |
4.2.1.4 杂草 |
4.2.1.5 其他林业有害生物 |
4.2.2 按来源地划分 |
4.2.2.1 本土种 |
4.2.2.2 外来种 |
4.2.3 按危害范围划分 |
4.2.3.1 全国性 |
4.2.3.2 地方性 |
4.3 森林生物灾害(外来)致灾因子历史考察 |
4.3.1 概述 |
4.3.2 物种自然交流与入侵 |
4.3.3 人类史早期 |
4.3.4 人类史近期 |
4.3.5 当代 |
4.3.6 趋势 |
4.4 森林生物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 |
4.4.1 评估方法 |
4.4.1.1 田野调查评估法 |
4.4.1.2 遥感评估法 |
4.4.1.3 形成机理评估法 |
4.4.1.4 专家访谈评估法 |
4.4.1.5 领域类比评估法 |
4.4.2 林业有害生物分级 |
4.4.2.1 一级林业有害生物 |
4.4.2.2 二级林业有害生物 |
4.4.2.3 三级林业有害生物 |
4.4.2.4 四级林业有害生物 |
4.5 森林(外来)生物灾害致灾行为的外部性分析 |
4.5.1 分类 |
4.5.2 经济学分析 |
4.5.3 内部化对策 |
4.5.3.1 概述 |
4.5.3.2 庇古方案 |
4.5.3.3 科斯方案 |
4.5.3.4 道德机制 |
4.5.4 总结 |
4.6 森林生物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管理 |
4.6.1 检疫措施 |
4.6.1.1 入境检疫 |
4.6.1.2 国内检疫 |
4.6.2 种群灭除或控制措施 |
4.6.2.1 物理防治 |
4.6.2.2 化学防治 |
4.6.2.3 生物防治 |
4.6.2.4 遗传防治 |
5 森林生物灾害孕灾环境管理 |
5.1 基本概念 |
5.1.1 自然灾害孕灾环境 |
5.1.2 自然灾害孕灾环境稳定性 |
5.1.3 森林生物灾害孕灾环境 |
5.1.4 森林生物灾害学灾环境稳定性 |
5.2 森林生物灾害孕灾环境的分类 |
5.2.1 按物理实体划分 |
5.2.1.1 针叶林 |
5.2.1.2 阔叶林 |
5.2.2 按起源方式划分 |
5.2.2.1 天然林 |
5.2.2.2 人工林 |
5.2.3 按优势树种来源划分 |
5.2.3.1 乡土林 |
5.2.3.2 非乡土林 |
5.3 森林生物灾害孕灾环境历史考察 |
5.3.1 人类诞生前 |
5.3.2 人类史早期 |
5.3.3 人类史近期 |
5.3.4 当代 |
5.4 森林生物灾害孕灾环境稳定性评估 |
5.4.1 评估方法 |
5.4.1.1 生态系统稳定性 |
5.4.1.2 森林近自然度 |
5.4.1.3 森林健康 |
5.4.2 森林生物灾害孕灾环境稳定性分级 |
5.4.2.1 森林健康评估指标体系 |
5.4.2.2 森林健康程度分级 |
5.5 森林生物灾害孕灾环境的外部性分析 |
5.5.1 森林的公共物品属性 |
5.5.2 森林生物灾害孕灾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 |
5.5.3 森林生物灾害孕灾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 |
5.6 森林生物灾害孕灾环境稳定性管理 |
5.6.1 森林生物灾害生物孕灾环境管理 |
5.6.1.1 生态系统管理思路 |
5.6.1.2 近自然林经营思路 |
5.6.1.3 森林健康思路 |
5.6.2 森林生物灾害非生物孕灾环境管理 |
5.6.2.1 气候对策 |
5.6.2.2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
5.6.2.3 环境污染控制 |
6 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管理 |
6.1 基本概念 |
6.1.1 自然灾害承灾体 |
6.1.2 自然灾害承灾体脆弱性 |
6.1.3 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 |
6.1.4 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 |
6.2 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的分类 |
6.2.1 森林价值体系 |
6.2.1.1 狭义的经济价值 |
6.2.1.2 涵养水源及保持水土 |
6.2.1.3 清洁空气及降低噪音 |
6.2.1.4 防风固沙与调节气候 |
6.2.1.5 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循环 |
6.2.1.6 保持生物多样性 |
6.2.1.7 释氧与汇碳 |
6.2.2 森林价值受益人的类别划分 |
6.2.2.1 特定受益人 |
6.2.2.2 不特定受益人 |
6.2.2.3 全体人类 |
6.2.3 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的类别划分 |
6.2.3.1 特定承灾体 |
6.2.3.2 区域承灾体 |
6.2.3.3 全球承灾体 |
6.3 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历史考察 |
6.3.1 人类史早期 |
6.3.2 人类史近期 |
6.3.3 当代 |
6.4 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估 |
6.4.1 物理暴露性(V_e) |
6.4.2 灾损敏感性(V_s) |
6.4.3 应灾能力(V_d) |
6.4.3.1 基础应灾能力 |
6.4.3.2 专项应灾能力 |
6.4.4 问题与展望 |
6.5 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管理 |
6.5.1 特定承灾体 |
6.5.2 区域承灾体 |
6.5.3 全球承灾体 |
7 森林生物灾害系统管理 |
7.1 森林生物灾害管理的历史流变 |
7.1.1 致灾因子管理阶段 |
7.1.1.1 简单防治 |
7.1.1.2 综合防治 |
7.1.1.3 综合治理 |
7.1.2 兼顾孕灾环境阶段 |
7.1.2.1 生态控制 |
7.1.2.2 持续治理 |
7.1.2.3 森林健康 |
7.1.3 灾害系统管理阶段 |
7.1.3.1 灾害科学研究的综合化趋势 |
7.1.3.2 森林生物灾害系统管理的概念 |
7.2 森林生物灾害系统管理目标 |
7.2.1 根本目标 |
7.2.2 具体目标 |
7.2.2.1 短期目标 |
7.2.2.2 中期目标 |
7.2.2.3 长期目标 |
7.3 森林生物灾害系统管理主体(管理体制) |
7.3.1 森林生物灾害管理体制的内涵 |
7.3.1.1 一般自然灾害管理体制 |
7.3.1.2 森林生物灾害管理体制 |
7.3.1.3 森林生物灾害管理体制的二元化问题 |
7.3.2 森林生物灾害入境管理体制 |
7.3.2.1 新西兰模式 |
7.3.2.2 美国模式 |
7.3.2.3 日本模式 |
7.3.2.4 我国现行的管理模式 |
7.3.3 森林生物灾害境内管理体制 |
7.3.3.1 国外通行的管理模式 |
7.3.3.2 我国现行的管理模式 |
7.3.4 森林生物灾害管理体制改革 |
7.3.4.1 现行体制的历史沿革 |
7.3.4.2 现行体制的改革或完善 |
7.4 森林生物灾害管理客体 |
7.4.1 管理客体系统化 |
7.4.2 森林生物灾害等级划分 |
7.4.3 森林生物灾害成灾标准 |
7.5 森林生物灾害系统管理环境 |
7.5.1 政治环境 |
7.5.2 经济环境 |
7.5.3 文化环境 |
7.6 森林生物灾害系统管理过程 |
7.6.1 灾前管理 |
7.6.2 灾中管理 |
7.6.3 灾后管理 |
7.7 森林生物灾害系统管理的小结与讨论 |
7.7.1 小结 |
7.7.2 讨论 |
8 森林生物灾害法制 |
8.1 法律与森林生物灾害 |
8.2 相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
8.2.1 宪法 |
8.2.2 法律 |
8.2.2.1 森林法 |
8.2.2.2 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
8.2.2.3 环境保护法 |
8.2.2.4 其他法律 |
8.2.3 行政法规 |
8.2.3.1 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
8.2.3.2 植物检疫条例 |
8.2.3.3 部分法律的施行条例 |
8.2.3.4 其他行政法规 |
8.2.4 部门规章 |
8.2.4.1 林业部门 |
8.2.4.2 质检部门 |
8.2.4.3 环保部门 |
8.2.4.4 农业部门 |
8.2.4.5 其他部门 |
8.2.5 地方性法规 |
8.2.5.1 单行性地方法规 |
8.2.5.2 配套性地方法规 |
8.2.6 国际法律文件 |
8.2.6.1 国际森林文书 |
8.2.6.2 国际植物保护公约 |
8.2.6.3 生物多样性公约 |
8.2.6.4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8.2.6.5 其他国际法律文件 |
8.2.7 非正式规范性法律文件 |
8.2.7.1 政策文件 |
8.2.7.2 法律解释 |
8.3 森林生物灾害法制体系 |
8.3.1 立法目标 |
8.3.2 法律概念 |
8.3.3 基本原则 |
8.3.3.1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
8.3.3.2 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 |
8.3.4 主要制度 |
8.3.4.1 检疫御灾制度(消除或降低致灾因子危险性) |
8.3.4.2 森林健康制度(提高孕灾环境稳定性) |
8.3.4.3 控灾减灾制度(降低承灾体脆弱性) |
8.3.5 保障机制 |
8.3.5.1 法律责任 |
8.3.5.2 激励措施 |
8.4 森林生物灾害系统管理法制化的路径 |
8.4.1 现有法律的解释性适用 |
8.4.2 现有法律的修改 |
8.4.3 制定新的法律 |
8.5 讨论 |
8.5.1 法律在森林生物灾害管理中的局限性 |
8.5.2 森林生物灾害法制落实的困难性 |
8.5.3 当代社会森林生物灾害的不可避免性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全寿命周期中小航运企业船舶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航运企业SWOT分析 |
2.1 中小航运企业的界定 |
2.2 中小航运企业SWOT分析 |
2.2.1 中小航运企业的特点 |
2.2.2 SWOT分析方法 |
2.2.3 中小航运企业的SWOT分析 |
2.2.3.1 企业发展概况 |
2.2.3.2 远洋件杂货特种运输的发展趋势 |
2.2.3.3 中小航运企业的行业环境分析 |
2.2.3.4 中小航运企业面临的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2.2.3.5 中小航运企业面临的战略环境 |
2.2.3.6 中小航运企业的SWOT分析 |
2.3 中小航运企业的发展战略 |
2.4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船舶管理策略 |
2.4.1 船舶的全寿命周期 |
2.4.2 船舶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船舶投资策略 |
3.1 概述 |
3.1.1 航运企业船舶投资的界定 |
3.1.2 航运企业船舶投资决策 |
3.1.2.1 船舶投资决策 |
3.1.2.2 船舶投资决策流程 |
3.2 基于实物期权的航运企业船舶投资 |
3.2.1 基于实物期权的航运企业船舶投资决策模型 |
3.2.2 基于实物期权的航运企业船舶投资应用 |
3.3 基于评价理论的船舶投资模型 |
3.3.1 船舶投资影响因素 |
3.3.2 船舶投资影响因素集的确定 |
3.3.3 基于综合评价的船舶投资决策模型 |
3.3.3.1 综合评价决策方法 |
3.3.3.2 基于综合评价的船舶投资决策模型 |
3.3.4 基于综合评价的船舶投资决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船舶营运管理策略 |
4.1 概述 |
4.1.1 船舶营运管理的界定 |
4.1.2 船舶营运管理策略 |
4.2 船舶营运经济性分析 |
4.3 基于费用船舶维修周期模型 |
4.3.1 按可用度最大原则确定最佳预防维修间隔期 |
4.3.2 按费用最小原则确定最佳预防维修间隔期 |
4.4 备件与物料需求模型 |
4.4.1 事后维修备件需求模型 |
4.4.2 定期维修下的船舶备件最佳库存数量 |
4.4.3 状态维修下的船舶备件最佳库存数量 |
4.5 船舶燃料需求模型 |
4.6 船舶营运管理决策实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船舶使用后期管理策略 |
5.1 概述 |
5.2 基于评价理论的船舶评估模型 |
5.2.1 船舶资产评估及实施步骤 |
5.2.2 船舶技术状况评估 |
5.2.3 船舶现值评估 |
5.2.4 船舶未来经营价值评估 |
5.2.5 综合评估 |
5.3 分析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新造集装箱出口检疫有新规(论文参考文献)
- [1]限硫令下D公司南美集装箱班轮航线成本控制研究[D]. 孙军伟.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2]天津W船舶代理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朱圣怡.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3]日新集装箱运输公司成本管理研究[D]. 史辰坤. 扬州大学, 2018(01)
- [4]基于港口参与的集装箱空调运优化研究[D]. 郭洋.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5]集装箱建筑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研究[D]. 劳开拓. 天津大学, 2014(05)
- [6]汉泰经贸词语互译研究 ——以《泰汉—汉泰经贸词典》补正为例[D]. 蔡惠敏(Chinda Sae Chuo). 西南大学, 2013(02)
- [7]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演化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D]. 吕柳. 南京林业大学, 2012(03)
- [8]马士基航运长沙分公司湖南区域市场竞争战略研究[D]. 张倩. 中南大学, 2012(03)
- [9]森林生物灾害管理与法制研究[D]. 刘春兴.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10]基于全寿命周期中小航运企业船舶管理策略研究[D]. 周斌. 武汉理工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