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天山北部金矿成矿地质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陈敏[1](2020)在《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宗务隆构造带是柴达木北缘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本文以宗务隆构造带为对象,通过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群和蓄集闪长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矿地质环境;通过蓄集铅银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和其他矿化现象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矿产信息对金属矿产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宗务隆构造带内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侵入时代为289±1Ma(锆石U-Pb),岩石为碱性玄武质成分,其岩浆是软流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并在演化过程中萃取岩石圈富集地幔的组分;蓄集闪长岩体侵入时代为258±1Ma(锆石U-Pb),岩石为准铝高钾钙碱性,其岩浆是壳幔混合的产物,其中古老地壳物占主导。(2)宗务隆构造带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初始裂解,可能利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内持续裂解,东部形成有限洋盆环境;而中西部开裂相对东部较晚,显示陆内裂谷环境,有利形成砾岩改造型矿床。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先后发生洋陆俯冲,有利形成矽卡岩型、伟晶岩型、岩浆-构造热液脉型等矿床类型;晚三叠世碰撞造山过程,呈现剪切作用,可能对前期形成的矿床有一定的改造/破坏作用。(3)蓄集铅银矿床矿体受压扭性断裂控制,呈脉状近东西向产在石炭-二叠系宗务隆群千枚岩夹灰岩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宗务隆群,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期后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矿床属构造-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矿体产在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容矿地层整合产出,成矿先后经历了古砂矿沉积期和变质热液再富集期,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应属砾岩改造型金矿床。(4)宗务隆构造带控矿要素及未来找矿方向:1)构造-岩浆热液脉型银铅锌成矿受宗务隆群中碎屑岩夹碳酸盐岩部位、近东西/北西向的逆冲断层和中二叠世-中三叠世中酸性侵入体控制。2)矽卡岩型铁金成矿受碳酸盐岩地层、中酸性侵入岩矽卡岩组合控制。3)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受(白云母)花岗伟晶岩控制。4)砾岩改造型金成矿受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含砾砂岩和宗务隆北缘断裂及其次级断裂裂隙控制。根据不同主攻矿床类型控制要素,综合地、物、化等资料,划分了A、B、C级成矿远景区。
江辉[2](2020)在《新疆博格达峰地区铜多金属矿成矿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天山中段博格达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属于博格达晚古生代裂谷,是重要的博格达Cu-Zn-B-油页岩-磷成矿带。本文以新疆东天山甘河子一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为基础,在前人地质资料与科研成果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内地层、岩浆岩、构造、地物化遥及矿产工作来研究博格达峰地区的含矿性和成矿背景,全面分析研究博格达峰地区铜多金属成矿潜力?统计分析了研究区各地质单元成矿元素的富集系数、变异系数和后期作用叠加强度系数特征,并对其成矿能力进行评分排序,认为塔什库拉组优势矿种为As、Sb、Au、Mo,祁家沟组优势矿种为As、Sb、Bi、Cr、Ni,柳树沟组优势矿种为Zn、As、Co,辉长岩、辉绿岩中优势矿种为Cr、Zn、Cu、Ni,二长岩及闪长岩优势矿种为Co、Zn、Sn。分析研究了异常分布规律,研究区主要异常均分布在区内岩体与构造发育部位;综合分析了新发现的5处铜矿(化)点,并对各个矿(化)点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并对研究区内矿体特征、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矿化与柳树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晚石炭世闪长岩?辉长岩及北西向和北西西向构造密切相关?确定博格达峰地区四个具有成矿潜力的区域,即西台子铜、金成矿区(B-1)?博格达北达坂铜、金、银成矿区(C-1)?三个岔沟铜、铬、钴、镍成矿区(B-2)?泉泉沟铜、铬、钴成矿区(C-2)?根据研究区的矿床分布特征、矿体特征及成矿模式等,结合研究区地层含矿性评价结果,分析认为研究区主攻矿种以铜、金矿为主,另具银、铬、钴、镍多金属矿的可能,并认为西台子铜、金成矿区(B-1)及三个岔沟铜、铬、钴、镍成矿区(B-2)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
高玲玲[3](2020)在《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阿尔泰南缘地处中亚造山带西段、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汇聚带北缘。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大体经历了:前震旦纪古陆形成阶段,震旦纪-晚古生代早期洋盆形成、俯冲和闭合演化阶段,晚古生代中晚期大陆板块碰撞阶段,中生代亚洲大陆边缘以及新生代陆内造山四个复杂演化阶段,是我国重要的贵重、有色和稀有金属矿集区。阿尔泰南缘西段以发育金、铜-锌多金属矿床为特色,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VMS型矿床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温热液脉型两种。其中VMS型主要代表矿床有阿舍勒铜锌矿床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中温热液脉型矿床包括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等。区内VMS型矿床主要产于阿舍勒组一套火山沉积岩/次火山岩中,成矿作用大体经历了早期海相火山喷气-同生热液沉积和晚期变形变质热液叠加作用;中温热液脉型矿床主要产于玛尔卡库里韧性剪切带的次级断裂中,成矿作用一般经历了岩浆热液和变质热液作用。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VMS型矿床矿石及其石英脉中主要发育大量富液相包裹体(LV型)、少量富气相包裹体(VL型)及含子矿物包裹体(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也逐渐减小,由初期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演化为后期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同位素C、H、O及流体包裹体综合研究表明:在成矿初期时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后期成矿流体中混入了海水;S、Pb同位素数据暗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热液和地层中。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发育的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包裹体(LV型)、富气相包裹体(VL型)、含CO2包裹体(LC型)和纯CO2包裹体(C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逐渐减小;成矿流体从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逐渐演变为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稳定同位素C、H、O研究表明:金矿早期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中期晚期不断有大气水混入,由S、Pb同位素数值暗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和地层。对研究区内主要矿床开展了系统的岩浆岩、火山岩和次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结果显示,VMS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分别为:阿舍勒铜锌矿床(342Ma)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383Ma);中温热液脉型矿床的成矿时代为: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300290Ma)。上述成果表明研究区内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1)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大洋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在西伯利亚块板的构造背景之下的矿化;(2)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板块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有关的矿化。区内不同类型矿床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上,VMS型及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分别产于阿舍勒组和托克萨雷组,并且矿床的分布与北西向延伸的断裂同向,构造不同程度控制、影响矿床的产出,金矿床往往沿着侵入体边缘分布,围岩蚀变发育并有一定的分带性且对于矿体的分布有一定的指示性。时间上研究区中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380340Ma的铜-锌金多金属矿化以及290300Ma的金矿化。在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内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利用ArcGIS平台,采用“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预测概念模型”,建立研究区不同类型矿床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在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成矿信息的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以定量化空间数据分析和集成方法为主线,开展了区域金、铜-锌及多金属矿床、地质、化探以及遥感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圈定金成矿远景区5处,铜-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4处。
张乙飞[4](2020)在《新疆焉耆县哈都虎拉山地区矿产特征及成矿规律》文中研究表明哈都虎拉山地区位于地处天山造山带与塔里木陆块交接带,北为天山造山带,南为塔里木陆块,横跨额尔宾山-库米什残余盆地、南天山-霍拉山陆缘裂谷、库鲁塔格陆缘地块三个Ⅲ级构造单元。该区经历了元古代元古亚洲洋至晚古生代南天山洋的多次开闭。古大陆边缘和沉积盆地构造类型频繁转换,碰撞期和碰撞后构造变形复杂多样,构造和岩浆活动强烈。按照成矿带划分,研究区划分为艾尔宾成矿带,阔克沙勒成矿带,以及库鲁克塔格成矿带三各成矿带。本论文通过对研究区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各成矿带内典型矿床的成矿条件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控矿因素与成矿的关系,划分了成矿远景区。论述了地层、构造、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下元古界兴地塔格岩群具有金成矿专属性。下石炭统野云沟组具有铜、金、钨成矿专属性。下石炭统野云沟组具有铜、金、钨成矿专属性。石炭纪岩体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二叠纪岩体与钨矿化关系密切。构造单元的接触部位为成矿的有利部位,南天山-霍拉山陆缘裂谷东端南侧与库鲁克塔格陆缘地块接触部位,石炭系火山碎屑岩、石灰岩与二叠纪酸性侵入体的接触交代作用下形成矽卡岩型钨矿床的有利条件。本文解剖了大山口金矿、鲍温布拉克沉积变质型铜矿、亥马沟西矽卡岩型钨矿、川乌鲁岩浆热液型铜金矿的成矿地质条件,类比典型矿床成矿条件,总结研究区地质特征,成矿作用、矿产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等,结合地球化学异常,区内铜多金属、金矿预测类型分为: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岩浆热液型铜金矿、沉积变质岩型铜矿和矽卡岩型钨矿。圈定了 12个找矿远景区。
薛春纪,赵晓波,赵伟策,赵云,张国震,Bakhtiar NURTAEV,Nikolay PAK,莫宣学[5](2020)在《中-哈-吉-乌天山变形带容矿金矿床:成矿环境和控矿要素与找矿标志》文中研究说明天山是全球第二大金矿富集区,世界级和大型-超大型金矿床东西成带横贯中国新疆中部-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构成巨型跨境金成矿带。天山巨型跨境金成矿带和重要金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成矿的控制要素、找矿勘查的标志都是学术界和工业界高度关注的重大地质和找矿问题。通过广泛、深入地文献调研和境内外天山较全面野外地质矿产调查与研究,本文认为中-哈-吉-乌天山大规模金成矿主体形成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古亚洲洋闭合后的陆块拼贴变形过程,部分形成于中-晚二叠世陆内走滑变形过程。中天山南、北缘古缝合带及其附近的大型脆性/韧-脆性变形带是巨量金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多期叠加复合成矿是天山变形带容矿金矿床的显着特征。地壳初始富集、构造变形活化、岩浆热液叠加是天山变形带容矿金矿床的主控因素。"碳质细碎屑岩+脆韧性变形带+海西末期岩体"是中-哈-吉-乌天山变形带容矿大型-超大型金矿的找矿标志组合。
刘超[6](2019)在《新疆清白山一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处于塔里木地块和中天山地块之间北山裂谷系,一直以来北山裂谷系构造属性及成矿地质特征存在较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北山裂谷系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一直以来都是新疆、甘肃乃至内蒙古重要的成矿区带。在新疆境内—北山裂谷系西段,上世纪60年代至2000年之前,区内始终以铁为主要成矿种。2011年以来,在新疆境内—北山裂谷系西段,随着大比例尺化探工作的开展,发现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新矿种,如清白山铅锌矿、清白山东金矿点、聚源钨矿点、大红山铜矿等等,证明该带仍然存在巨大的找矿潜力,因而对该区加强找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新疆哈密磁海-黑山梁一带铜多金属矿预查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综合研究项目为依托,以区域成矿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系统的调查,结合室内综合研究,对研究区的成矿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厘定了成矿模式10种。并通过对1:5万化探数据、1:5万航磁数据、1:25万重力数据的重新筛选、处理、成图、分析,以地质背景为基础,总结找矿标志,建立了各类矿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模型,并圈定出12处找矿远景区,其中I级找矿远景区3处,II级找矿远景区4处,III级找矿远景区5处。
代俊峰[7](2019)在《新疆天山晚古生代岛弧环境矽卡岩型铅锌成矿作用》文中指出全球铅锌资源主要来自沉积岩容矿的SEDEX型、MVT型和砂岩型铅锌矿床;但天山地区却发现有许多大型-超大型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显示出巨大的矽卡岩型铅锌成矿潜力,这是天山铅锌成矿的重要特色。这些矽卡岩型铅锌矿床形成于何种地质环境?矿化样式和成矿方式如何?都是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本文以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岩相学研究为基础,选取新疆西天山阿尔恰勒和东天山阿奇山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天山晚古生代矽卡岩型铅锌成矿环境和成矿过程的研究,并建立新疆天山远矽卡岩型和近矽卡岩型两种不同的铅锌矿化模式。同最后,从时空分布、构造活动、容矿地层、岩浆活动和热液成矿等几个方面着手,揭示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成矿系统物质组成和成矿演化,旨在为天山矽卡岩型铅锌找矿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的成果和进展:(1)阿尔恰勒矿床成矿时代为340 Ma;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物质和流体主要为岩浆来源,部分来自围岩大哈拉军山组。成矿和区域岩浆活动的时空关系表明矿床形成于晚古生代岛弧环境,与南天山洋俯冲过程中在伊犁板块南缘引起的大规模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阿尔恰勒矿床属于远矽卡岩矿床,是深部来源的岩浆热液沿地层层间薄弱带进行渗滤交代的结果。(2)阿奇山矿床的成矿时代为306 Ma;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物质和流体主要为岩浆来源,部分来自围岩雅满苏组。成矿与区域岩浆活动时空关系表明矿床形成于晚古生代南天山洋俯冲的岛弧环境。阿奇山矿床属于渗滤交代矽卡岩矿床,是岩浆流体与雅满苏组中的钙质砂岩、灰岩透镜体进行水岩反应的产物。(3)天山地区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化主要发在在晚古生代,受大洋俯冲岛弧环境、钙碱性岩浆活动、古生代海相火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有利含矿热液供给通道以及成矿后良好的保存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4)通过系统归纳成矿时代、构造环境、容矿地层、岩浆活动以及矿化蚀变等多个控矿要素,认为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找矿潜力巨大。北天山岛弧带、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北缘和南缘、乌兹别克斯坦中天山南缘以及新疆东天山之中天山地块是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有利的成矿远景区。
邓震[8](2019)在《准噶尔北缘浅覆盖区基础地质矿产信息综合探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浅覆盖区找矿空间巨大,传统的地质工作方法无法满足目前浅覆盖区地质矿产工作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浅覆盖区探测方法技术研究入手,分析总结认为,目前浅覆盖区地质矿产探测工作的单项技术准备已经充足,但缺乏有效的综合探测技术方法应用体系。鉴于此种状况,本论文选定杜热一带浅覆盖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开展了包含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浅钻等多方法,多信息的综合探测技术及信息解译技术的研究。论文首先对研究区的岩石物性做了系统的分类及统计,尤其是对非常规物性认识的发现,对后续异常定性研究提供了物性基础:如研究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含有较多的磁铁矿,密度相对较大,可能引起酸性侵入岩区的相对重力高异常。在技术方面,论文对比了多种常规位场分离方法,认为匹配滤波、向上延拓分别对本区磁法及重力数据的分离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的“骨架算法”识别和提取了研究区的物性分界线,利用重磁三维物性反演技术模拟了不同物性地质体的空间形态,并结合物性分析初步搭建了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在地质理论背景研究方面,论文利用区域20万重力数据,反演了研究区的Moho面深度,初步分析了深部界面与成矿间的关系。以成矿年代学研究为基础,分析和总结了研究区成矿背景与成矿规律,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地质理论基础。以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结合电磁、地震及浅钻数据的约束,对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做了进一步详细解译:识别隐伏构造59条,详细分析了构造识别的问题并给出了初步解决方案;识别隐伏岩体37处,给出了识别标志,并分析了识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构造及岩体信息,进一步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地质单元,并结合特定地质体及异常推断解译技术,初步完成研究区基岩地质图。在此基础上,对比区域成矿特征,对研究区4个主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初步确立找矿方向、矿种和矿床类型。并利用浅钻化探所揭示的岩性蚀变及元素异常信息分析初步圈定了找矿2个远景区,通过与邻区已知矿床(点)综合地物化异常类比,进一步圈定了5个找矿靶区。最后,通过总结以上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形成了一套针对准噶尔北缘浅覆盖区的一套以地球物理位场方法为主体、其他地球物理方法为约束,同时融合地球化学、浅钻等多源信息,具有穿透性的综合探测方法技术体系。
彭戈[9](2017)在《新疆东天山海豹滩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特征及成矿远景评价》文中提出觉罗塔格构造带是新疆东天山地区重要的成矿构造带,前人在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东段地区陆续发现了香山、黄山、黄山东、镜儿泉、图拉尔根等铜镍硫化物矿床,同时在其外围或相邻地区发现了铜镍硫化物矿点、矿化点。这些矿床、矿(化)点的赋矿围岩均为基性-超基性杂岩体。而觉罗塔格构造带中西段地区则鲜有研究。2012年起,前人在觉罗塔格中段及西段地区陆续发现了白鑫滩、路北铜镍硫化物矿床,在区域找矿上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本文以白鑫滩铜镍硫化物矿床作为典型矿床,从构造背景,成矿区带,控矿条件,成岩年代,地球物化场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为邻区海豹滩及海豹滩东岩体做出成矿远景评价。本文作为对觉罗塔格构造中、西段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工作不足的重要补充,可为后续的找矿勘查、靶区圈定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区三个岩体的大地构造位置同属大南湖早古生代岛弧带,受控于大草滩断裂,火山岩以石炭世火山岩为主。时间上从泥盆纪到石炭纪均有喷发。主量元素研究表明目标杂岩体属于钙碱性—拉斑系列;Mg#与东天山其他铜镍硫化物矿床接近。氧化物相关性一致,表明存在橄榄石与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m/f值显示海豹滩东具有更大的成矿可能。微量元素方面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Nb、Ta较亏损的特点,不同的是海豹滩及海豹滩东岩体的橄榄岩均有较明显的Ti正异常,且海豹滩Sr略亏损。稀土元素大部分岩性表现为右倾形式,海豹滩及海豹滩东岩体还具有Eu正异常。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较为接近,分别为(276.6±4.4)Ma、(279±2)Ma、(278±2)Ma,同属于早二叠世,与该地区其他典型铜镍矿床及镁铁—超镁铁质岩石成岩时间一致。地球物化场套合较好,海豹滩东岩体与白鑫滩岩体特征更为一致。综合研究认为,海豹滩东杂岩体具有较好的成矿远景。
张国震[10](2017)在《西天山增生—碰撞造山不同阶段的两类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西天山是古亚洲成矿域西南部东西向绵延2500 km的巨型跨境成矿带,孕育数十个巨型和世界级金矿床,是全球资源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其中斑岩-矽卡岩型和造山型是西天山最重要的两类金成矿类型,分别与增生造山和碰撞造山地质过程有关。本文选取Muruntau和萨瓦亚尔顿造山型金矿床、Makmal矽卡岩型金矿床为对象开展矿化期次、成矿时代和成矿过程研究,结合Kalmakyr斑岩型铜金矿床已有文献资料,总结西天山两类金矿床成矿规律,探讨成矿机制及控矿要素。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萨瓦亚尔顿金矿床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可以划分为成岩期黄铁矿(Py0)及两期热液期黄铁矿(Py1、Py2),除可见金外,“不可见金”主要以晶格金的形式存在于黄铁矿、毒砂中。赋矿地层碎屑锆石限定地层年龄不晚于355.0±7.3 Ma,Py0可能同时形成。两期热液黄铁矿可能形成于南天山洋向北俯冲碰撞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之下,Py1形成于同碰撞期,对应矿化时间323.9±4.8 Ma;Py2矿化时间282±12 Ma,形成于晚/后碰撞期。逆冲推覆构造及韧性剪切带为成矿流体的运移及沉淀提供了通道及容矿空间。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变质脱水作用;(2)Muruntau金矿床不同类型矿石矿物S同位素分析表明地层提供了成矿的硫源,可能有少量岩浆硫加入,不同类型矿石矿物及地层Pb同位素组成表明地层对于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具有突出贡献,地层是矿石铅的主要提供者。结合前人研究和野外观察,提出沉积地层的预富集+多期构造运动驱动变质流体运移(D1–D4)+岩浆热液的后期叠加应该是Muruntau巨量金属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3)Kalmakyr斑岩型铜金矿床是成熟岛弧环境多期含矿岩浆热液叠加的结果;成岩成矿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Makmal矽卡岩型金矿床与成矿相关岩浆活动时间为292–303 Ma和283–290 Ma,是后碰撞伸展背景形成的A2型花岗岩;两期岩浆作用叠加及伴生的张性断裂是成矿的关键控制;(4)综合上述分析,认为西天山两类金矿床是古亚洲洋形成、演化和消亡的产物,其中斑岩-矽卡岩型金矿床形成于增生造山期,受控于成熟岛弧、多期岩浆热液叠加;造山型金矿床为碰撞造山期的产物,主要控矿因素为原始地层、构造变形和岩浆热液叠加。
二、东天山北部金矿成矿地质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天山北部金矿成矿地质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 |
1.2.2 砾岩容矿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3 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 |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6 研究方法 |
1.7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柴北缘地层分区 |
2.2.2 宗务隆地层分区 |
2.2.3 南祁连地层分区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三章 宗务隆构造带成矿的地质环境 |
3.1 宗务隆构造带地层岩石建造特征 |
3.1.1 地层岩石单元 |
3.1.2 天峻南山蛇绿岩特征 |
3.2 侵入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3.2.1 岩体地质和样品特征 |
3.2.2 分析方法 |
3.2.3 分析结果 |
3.2.4 岩石成因及岩浆起源 |
3.2.5 成岩构造环境 |
3.3 变形变质特征 |
3.4 宗务隆带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
3.5 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 |
第四章 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 |
4.1 蓄集铅银多金属矿床 |
4.1.1 矿床地质 |
4.1.2 样品和分析方法与结果 |
4.1.3 流体包裹体研究和S、Pb同位素组成的成矿学意义 |
4.1.4 矿床成因分析 |
4.2 尕日力根金矿床 |
4.2.1 矿床地质 |
4.2.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4.2.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4 金的富集成矿过程分析 |
4.3 控矿要素分析 |
第五章 矿产预测 |
5.1 宗务隆构造带主攻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
5.2 成矿远景区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论文发表 |
(2)新疆博格达峰地区铜多金属矿成矿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
1.2.1 交通位置 |
1.2.2 自然地理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基础地质方面 |
1.3.2 物、化探工作 |
1.3.3 矿产研究及专项研究 |
1.3.4 存在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5 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1.1 石炭系上统柳树沟组(C_2l) |
2.1.2 石炭系上统祁家沟组(C_2qj) |
2.1.3 二叠系中统塔什库拉组(P_2t) |
2.1.4 上二叠统乌拉泊组(P_3wl) |
2.2 石炭纪侵入岩 |
2.3 构造 |
2.3.1 断裂 |
2.3.2 褶皱 |
2.4 研究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特征 |
2.4.1 地球物理特征 |
2.4.2 地球化学特征 |
2.4.3 遥感特征 |
第3章 研究区矿产地质特征 |
3.1 研究区内矿点特征 |
3.1.1 西台子北铜矿化点(K1) |
3.1.2 西台子南铜矿点(K2) |
3.1.3 东台子铜矿点(K3) |
3.1.4 阿克苏河铜矿化点(K4) |
3.1.5 三个岔沟南铜矿点(K5) |
3.2 区域典型矿床特征 |
3.3 矿床成因及类型 |
3.3.1 成矿控制因素分析 |
3.3.2 找矿标志及矿床类型 |
3.3.3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第4章 成矿潜力分析 |
4.1 各地质单元含矿性 |
4.1.1 成矿元素的富集与贫化 |
4.1.2 成矿元素的变化性 |
4.1.3 成矿元素的后期叠加程度 |
4.1.4 含矿性评价 |
4.2 成矿潜力评价 |
4.2.1 成矿区划分原则 |
4.2.2 成矿区划分依据 |
4.2.3 成矿区特征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3)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论文选题依据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1 同类型金矿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矿床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区金、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3.4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3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1.6.1 主要认识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早古生代侵入岩 |
2.3.2 晚古生代侵入岩 |
2.3.3 中生代侵入岩 |
2.4 区域矿产 |
2.4.1 早古生代矿床 |
2.4.2 晚古生代矿床 |
2.4.3 中-新生代矿床 |
第3章 研究区主要矿床地质特征 |
3.1 VMS型矿床 |
3.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3.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
3.2 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
3.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
3.2.2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
3.2.3 金坝金矿 |
第4章 主要矿床成因研究 |
4.1 VMS型矿床 |
4.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4.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
4.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 |
4.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
4.2.2 托库孜巴依金矿 |
4.2.3 金坝金矿 |
第5章 区域构造演化及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
5.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构造背景 |
5.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5.1.2 萨尔朔克金及多金属矿床 |
5.1.3 多拉纳萨依金矿床 |
5.1.4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
5.1.5 金坝金矿床 |
5.2 区域构造演化与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
5.2.1 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5.2.2 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5.2.3 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第6章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
6.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条件 |
6.1.1 VMS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
6.1.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
6.2 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
6.2.1 VMS型金、铜-锌多金属矿 |
6.2.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
6.2.3 矿床空间分布及产出规律 |
6.2.4 矿床时间演化规律 |
6.3 金、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标志 |
6.3.1 VMS型矿床的找矿标志 |
6.3.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找矿标志 |
6.4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 |
6.4.1 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建设 |
6.4.2 成矿相关信息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 |
6.4.3 预测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新疆焉耆县哈都虎拉山地区矿产特征及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勘查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交通概况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3 地层 |
2.4 岩浆岩 |
2.5 构造 |
3 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 |
3.1 主要元素异常特征 |
3.2 综合异常特征及推断解释 |
4 哈都虎拉山地区成矿规律 |
4.1 区域成矿带划分 |
4.2 控矿因素、成矿系列和成矿谱系 |
4.3 典型矿产地成因模式 |
5 研究区成矿远景区划分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新疆清白山一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交通位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成矿预测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清白山地区成矿潜力分析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地质勘查工作程度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完成的工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中天山地块 |
2.2 北山裂谷系 |
2.3 库鲁克塔格陆缘地块 |
2.4 塔里木陆块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3.1 地层 |
3.1.1 前寒武系 |
3.1.2 下古生界 |
3.1.3 上古生界 |
3.1.4 新生界 |
3.2 岩浆岩 |
3.2.1 侵入岩 |
3.2.2 火山岩 |
3.3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3.1 区域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3.2 动力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3.3 接触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4 构造 |
3.4.1 褶皱 |
3.4.2 断裂构造 |
3.5 区域物、化探特征 |
3.5.1 重力场特征 |
3.5.2 区域磁场特征 |
3.5.3 区域化探特征 |
3.6 区域矿产特征 |
3.6.1 成矿区带划分 |
3.6.2 矿产特征 |
第四章 区域成矿规律 |
4.1 空间分布特征 |
4.2 时间分布规律 |
4.3 控矿因素分析 |
4.3.1 地层与成矿 |
4.3.2 侵入岩与成矿 |
4.3.3 变质作用与成矿 |
4.3.4 褶皱和断裂构造与矿产的关系 |
4.4 成矿系列厘定 |
4.5 成矿演化及区域成矿模式 |
4.5.1 新太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与成矿 |
4.5.2 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 |
4.5.3 中新生代陆内演化阶段 |
4.6 清白山一带成矿潜力分析 |
第五章 地球化学找矿信息提取 |
5.1 清白山地区1:5 万地球化学特征 |
5.2 5万单元素异常特征 |
5.3 5万综合异常特征 |
第六章 地球物理找矿信息提取 |
6.1 磁测信息提取 |
6.1.1 磁场特征 |
6.1.2 磁异常特征 |
6.1.3 高精度磁法成果指示意义 |
6.2 重力异常特征 |
第七章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找矿预测 |
7.1 找矿标志 |
7.2 找矿模型 |
7.3 找矿预测 |
7.3.1 找矿靶区划分原则 |
7.3.2 找矿靶区特征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新疆天山晚古生代岛弧环境矽卡岩型铅锌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铅锌资源形势及发展战略 |
1.1.2 天山地区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矽卡岩矿床研究现状 |
1.2.2 西天山阿尔恰勒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3 东天山阿奇山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5 主要工作量 |
1.6 论文创新点及特色 |
第二章 天山区域构造与铅锌矿产 |
2.1 基本构造单元 |
2.2 区域构造演化 |
2.2.1 前寒武纪古陆形成 |
2.2.2 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 |
2.2.3 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 |
2.2.4 中-新生代陆内成盆 |
2.3 重要成矿环境与铅锌矿床类型 |
第三章 西天山阿尔恰勒矿床 |
3.1 乌孙山成矿带构造背景 |
3.2 阿尔恰勒矿床地质特征 |
3.2.1 地层 |
3.2.2 岩浆岩 |
3.2.3 构造 |
3.2.4 矿体特征 |
3.2.5 热液蚀变和矿化特征 |
3.2.6 矿物共生关系 |
3.3 成岩成矿年代学和矿床地球化学 |
3.3.1 闪锌矿Rb-Sr测年 |
3.3.2 阳起石Sm-Nd测年 |
3.3.3 辉长-闪长岩锆石U-Pb测年 |
3.3.4 辉长-闪长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
3.4 同位素研究 |
3.4.1 C-O同位素 |
3.4.2 H-O同位素 |
3.4.3 S同位素 |
3.4.4 Pb同位素 |
3.5 阿尔恰勒矿床成矿作用过程 |
3.5.1 远矽卡岩矿床 |
3.5.2 成矿时代 |
3.5.3 成矿物质来源 |
3.5.4 矿床成因 |
3.5.5 对区域找矿勘查的启示 |
第四章 东天山阿奇山矿床 |
4.1 区域地质背景 |
4.2 矿床地质特征 |
4.2.1 地层 |
4.2.2 岩浆岩 |
4.2.3 构造 |
4.2.4 矿体特征 |
4.2.5 热液蚀变和矿化特征 |
4.2.6 矿物共生关系 |
4.3 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及矿床地球化学 |
4.3.1 黄铁矿Re-Os测年 |
4.3.2 花岗斑岩锆石U-Pb测年及Lu-Hf同位素组成 |
4.3.3 花岗闪长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
4.4 成矿物质来源 |
4.4.1 硫同位素 |
4.4.2 碳、氧同位素 |
4.4.3 铅同位素 |
4.5 阿奇山矿床成矿作用过程 |
4.5.1 接触交代矽卡岩矿床 |
4.5.2 成岩成矿时代 |
4.5.3 成矿物质来源 |
4.5.4 矿床成因 |
4.5.5 对区域找矿勘查的启示 |
第五章 天山晚古生代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成矿规律 |
5.1 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
5.2 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关键控矿要素 |
5.2.1 晚古生代岛弧环境 |
5.2.2 地层 |
5.2.3 岩浆岩 |
5.2.4 构造 |
5.2.5 热液蚀变 |
5.2.6 金属矿物组合 |
5.2.7 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 |
5.3 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找矿潜力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实验方法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8)准噶尔北缘浅覆盖区基础地质矿产信息综合探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文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成矿规律研究 |
2.1 杜热地区地质背景 |
2.2 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
2.3 岩石物性特征 |
2.4 小结 |
第三章 地球物理方法与数据预处理 |
3.1 区域场与局部场划分 |
3.2 物性边界信息提取 |
3.3 地质体空间形态信息提取 |
3.4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区基岩地质填图 |
4.1 隐伏构造信息提取 |
4.2 隐伏岩体信息提取 |
4.3 地质单元划分与特定地质体推断解译 |
4.4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区找矿预测 |
5.1 研究区成矿地质单元划分 |
5.2 找矿远景区预测 |
5.3 技术方法体系集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新疆东天山海豹滩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特征及成矿远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
1.3.2 镁铁—超镁铁岩研究现状 |
1.4 区域工作及研究程度 |
1.4.1 以往区域工作情况 |
1.4.2 综合研究及科研工作 |
1.5 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特征 |
2.1.1 大地构造背景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石 |
2.2 区域矿产特征 |
2.2.1 成矿带区划 |
2.2.2 区域物理场特征 |
2.2.3 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 |
第3章 白鑫滩杂岩体特征 |
3.1 宏观地质特征 |
3.2 岩相学特征 |
3.3 矿床地质特征 |
3.3.1 矿体特征 |
3.3.2 矿石特征 |
3.4 地球化学特征 |
3.4.1 主量元素分析 |
3.4.2 微量、稀土元素分析 |
3.5 同位素测年 |
3.6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3.7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
3.8 矿床成因 |
3.9 找矿标志 |
第4章 海豹滩杂岩体特征 |
4.1 宏观地质特征 |
4.2 岩相学特征 |
4.3 地球化学特征 |
4.3.1 主量元素分析 |
4.3.2 微量、稀土元素分析 |
4.4 同位素测年 |
第5章 海豹滩东杂岩体特征 |
5.1 宏观地质特征 |
5.2 岩相学特征 |
5.3 地球化学特征 |
5.3.1 主量元素分析 |
5.3.2 微量、稀土元素分析 |
5.4 同位素测年 |
第6章 成矿远景评价 |
6.1 岩体特征对比 |
6.1.1 岩体及围岩 |
6.1.2 岩石地球化学 |
6.1.3 物理化学场特征 |
6.2 远景评价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10)西天山增生—碰撞造山不同阶段的两类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我国金资源形势及发展战略 |
1.1.2 西天山古生代金矿类型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造山型成矿理论研究进展 |
1.2.2 斑岩-矽卡岩型成矿理论研究进展 |
1.2.3 西天山金矿床勘查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论文创新点与特色 |
第2章 西天山成矿地质背景 |
2.1 基本构造格架 |
2.1.1 北天山 |
2.1.2 中天山 |
2.1.3 南天山 |
2.2 区域构造演化 |
2.2.1 前寒武纪古陆形成 |
2.2.2 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 |
2.2.3 晚古生代末期陆–陆碰撞造山 |
2.2.4 中–新生代陆内成盆 |
2.3 成矿环境和成矿类型 |
第3章 造山型金成矿作用 |
3.1 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 |
3.1.1 区域地质背景 |
3.1.2 萨瓦亚尔顿矿床地质 |
3.1.3 硫化物中金的赋存状态 |
3.1.4 赋矿地层时代及成矿时代 |
3.2 乌兹别克斯坦Muruntau金矿床 |
3.2.1 区域地质背景 |
3.2.2 Muruntau金矿床地质特征 |
3.2.3 硫化物中金的赋存状态 |
3.2.4 Muruntau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
3.2.5 成矿控制及成矿过程 |
第4章 斑岩-矽卡岩型金成矿作用 |
4.1 乌兹别克斯坦Kalmakyr铜金矿床 |
4.1.1 区域地质背景 |
4.1.2 矿床地质特征 |
4.1.3 Kalmakyr金铜矿化时代、物质来源及成矿过程 |
4.2 吉尔吉斯斯坦Makmal金矿床 |
4.2.1 Makmal地区地质背景 |
4.2.2 Makmal矿床地质特征 |
4.2.3 Makmal矿床成岩年代学及成矿物质来源 |
4.2.4 Makmal矿床成矿作用过程 |
第5章 西天山斑岩-矽卡岩及造山型金成矿规律 |
5.1 时空分布 |
5.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5.3 斑岩-矽卡岩型金成矿关键控制 |
5.3.1 成熟岛弧环境 |
5.3.2 多期岩浆热液叠加 |
5.4 造山型金成矿关键控制 |
5.4.1 赋矿地层初始富集 |
5.4.2 构造作用多期活化 |
5.4.3 岩浆热液叠加改造 |
5.4.4 复合叠加多期成矿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东天山北部金矿成矿地质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D]. 陈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2]新疆博格达峰地区铜多金属矿成矿潜力研究[D]. 江辉.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D]. 高玲玲. 吉林大学, 2020(08)
- [4]新疆焉耆县哈都虎拉山地区矿产特征及成矿规律[D]. 张乙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5]中-哈-吉-乌天山变形带容矿金矿床:成矿环境和控矿要素与找矿标志[J]. 薛春纪,赵晓波,赵伟策,赵云,张国震,Bakhtiar NURTAEV,Nikolay PAK,莫宣学. 地学前缘, 2020(02)
- [6]新疆清白山一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刘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7]新疆天山晚古生代岛弧环境矽卡岩型铅锌成矿作用[D]. 代俊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准噶尔北缘浅覆盖区基础地质矿产信息综合探测技术研究[D]. 邓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9]新疆东天山海豹滩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特征及成矿远景评价[D]. 彭戈.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10]西天山增生—碰撞造山不同阶段的两类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张国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