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的矛盾(论文文献综述)
柯平[1](2021)在《中国图书馆学思想体系:抽象、内核与价值》文中指出为了回答在中国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图书馆学思想体系是如何形成的、是怎样的体系、有什么样的价值等问题,本文以中国古代图书馆学和现代图书馆学的产生和发展为线索,结合相关史料与客观分析,通过"抽象—内核—价值"的思辨路线,揭示中国图书馆学思想体系之本来面目。本文总结凝炼出中国图书馆学的主要思想——要素思想、藏用思想、书文化思想、传播思想、分类思想、导读思想,揭示其思想体系的内核——以图书文献为本,并进一步指出中国图书馆学思想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教育、科学价值具有现实意义,对当代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参考文献49。
马晓聪[2](2021)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研究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公共图书馆功能的多元化,传统阅览空间无法满足读者日益丰富的阅览行为模式,因此需要泛阅览空间来满足读者对行为模式的不同选择。对泛阅览空间的研究,旨在营造适合读者多元阅览行为的空间环境。本文以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行为学的行为观察法、认知地图法以及公共意向图法等调查与研究方法,对读者行为与泛阅览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时对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馆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传统公共图书馆、当代公共图书馆和改造后公共图书馆进行对比归纳,分析总结传统公共图书馆中阅览空间的现存问题和当代图书馆中泛阅览空间的优势,探讨泛阅览空间在公共图书馆中的重要地位。此外,依据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泛阅览空间中读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通过记录读者停留点的疏密程度,得到受读者欢迎的泛阅览空间停留节点位置。同时调查读者对于泛阅览空间形象和场所精神的认知,进一步研究影响读者对空间认知度的要素,深入剖析读者行为与泛阅览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前期对行为与空间之间的研究结果,运用环境行为学的分析方法,从空间的位置、平面形式、空间界面、色彩质感、光环境以及景观等层面探讨读者对泛阅览空间的体验和认知,得出泛阅览空间的设计策略。以突显泛阅览空间的重要性,促使建筑师更加关注泛阅览空间在公共图书馆中的价值,也为未来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提供多角度的思考方向。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根据读者的行为心理来营造满足读者需求的泛阅览空间环境。在环境行为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泛阅览空间的不同层面提出设计策略,使泛阅览空间更符合读者的需求,提高读者对空间的认知度。进一步增强公共图书馆的空间活力,为今后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的设计提供更广泛的参考资料。
郭晟[3](2020)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阅读推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组织、开展各类型的阅读推广工作,提升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时代赋予图书馆的责任和使命。随着国家信息化战略的稳步推进,我国迈向信息社会及知识社会的进程明显加快。由于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所带来的信息环境的巨变及人们获取、传播、利用信息的行为方式的变化,给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欲提升阅读推广工作的绩效,须科学分析、整体把握对阅读推广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类因素。通过运用数学方法对各类潜在因素进行评估和测度,不仅能够精确定位影响阅读推广绩效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有助于阅读推广工作中多种复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挖掘影响阅读推广绩效的关键因素、探索与时代相适应的阅读推广模式,即本文之主旨。本文通过下列三种途径收集电子商务环境下对阅读推广绩效具有潜在影响的各项因素数据:第一种途径是将4X营销策略中的广义产品同位代换为阅读产品;第二种途径是对国内外大量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种途径是对山西省行政区域内的学龄前儿童(幼儿园)、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企业在职员工(通信行业)、企业离退休人员(轻工业)群体开展深度访谈。通过上述三种途径,本文共采集到电子商务环境下影响阅读推广绩效的潜在因素35个,完成了初始数据收集的目标。随后,本文通过专家决策方法排除了争议项,最终确定了电子商务环境下影响阅读推广绩效的潜在影响因素31个。本文还构建了基于“决策实验室分析”方法的电子商务环境下阅读推广影响因素模型。本文以Python语言为数据测度工具,利用“决策实验室分析”方法对所采集数据集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表明:电子商务环境下,渠道的总体规模、价格及服务品质对阅读推广绩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某一渠道的读者数量、品牌因素与渠道的规模、外界形象之间密切相关;选择某一渠道的总体成本、是否提供降价促销是价格影响的集中体现,也是读者进行渠道选择时重点考虑的因素;读者给出的历史评价、针对不同群属的读者开展个性化的服务、注重客户关系维系、能够及时处理服务中的各种问题体现了服务的品质,也影响了用户的选择;政策法律是电子商务环境下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法理基础,对阅读推广的发展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最后,本文在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读者评价选择的资源聚合阅读推广模型”。该模型可供电子商务环境下开展阅读推广工作时酌情参考。
黄一[4](2020)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随着高校图书馆自身的老化与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会整体技术水平快速发展,部分建成较久的高校图书馆已无法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故高校图书馆的改扩建行为是其延续寿命和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而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新旧部分之间的关系处理与整合手段是决定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成败与否的关键问题。而我国学术界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仍未臻圆满,故本文通过对文献与案例的总结与归纳,提出了新旧部分整合的各类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的普遍原则与具体策略,以期对高校图书馆在今后的改扩建设计中提供一定参考借鉴。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的研究现状、研究背景与改扩建动因进行分析,对应文中的第一章与第二章。基于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的研究现状和背景的研究明确了研究方向与框架,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发展与改扩建的内因与外因的分析,总结出了高校图书馆的改扩建的实质内容与本质动力,并提出了这些动因作用到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的结果。第二部分是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模式与改扩建原则的提出。通过对优秀案例的研究,分析各高校图书馆在改扩建中采取的模式,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三大类共十种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模式;在通过对各类案例主要注重方面与成功点,进行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的提炼。通过对模式与原则的提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分类方式与指导思想。第三部分则对新旧馆舍内外融汇整合的模式与具体整合设计策略的重点研究。对内部流线与外部体量的整合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指导下的具体设计策略,并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一定预测。
刘宇[5](2020)在《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文中指出传统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除了为纸质文献资源提供存储场地、为师生、研究人员提供书籍借阅服务外,还为读者提供学习、阅览的空间。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阅读介质与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三类空间的比例关系也随之不断改变,特别是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生因此成为了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要素;作为学生课后重要的学习场所——高校图书馆提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服务重心由“书籍”转向了“人”;服务对象的转变导致图书馆内部各功能空间的布局和面积配比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纸质文献的存储与借阅空间不再是馆内占比最大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围绕“读者”展开的一系列新型学习空间、复合型功能空间、创意趣味空间以及一些人性化休憩空间等。本文将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自主学习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美国高校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大学生学习行为和需求、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形成发展的原因等方面的分析,并深入研究了其馆内各功能用房的配比和空间组织、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的特征和面积占比以及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发展体系,并详细了解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空间的建设情况,进而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自主学习空间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论文共六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叙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涵盖了绪论篇章和理论知识的归纳整理部分。绪论篇章主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背景、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和学科知识服务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对象及内容、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形成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为第三章,为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现状研究。笔者就国内七所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调研分析,深入研究了其内部各大功能用房的面积配比、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现状、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以及学科知识服务建设等内容,并结合调研问卷的回馈信息,总结了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不足与亟待改进之处。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分析了美国高校教育环境、学生学习行为对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形成发展奠定的有利基础,并对美国高校图书馆内部自主学习空间的展开了具体研究,为本文核心研究内容。第四章具体分析了美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美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需求以及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形成发展,为后文奠定基础;第五章则是具体展开对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研究,介绍了其历史背景与形成发展的条件,研究了高校图书馆内各功能空间的配比、空间组织以及各类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特征、功能组成以及占比情况,同时也一并分析了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特点与建设情况。第四部分为第六章,为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具体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其一,将中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学科知识服务的建设情况进行比较,并从析总结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相对不足之处;其二,根据以上成果结合我国现有国情,总结归纳出在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学科知识服务的建设中值得借鉴参考的五项内容。通过以上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对未来我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产生一定价值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张恺阳[6](2020)在《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处于一个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教育也随着时代在进步,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摇篮,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在大学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阅读等领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皆面临着转型发展问题,其中特别是服务方式的转型对于图书馆馆员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职业挑战。因为,目前高校图书馆馆员群体大多成长于传统图书馆之中,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服务理念都无法适应新时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要求,这不仅引发出馆员与读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大大削弱了图书馆在高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应有功能与应有地位。因此,以高校图书馆伦理构建研究为题来探讨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事业发展问题,对于我国大学图书馆建设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学术探索。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界定了图书馆的分类及其伦理定位。图书馆主要包括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门图书馆三种,在读者群体、使命职能方面存在的差异是:公共图书馆主要是面向全社会的普通读者,满足人民群众在知识获得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和文献资源;专门图书馆主要是面向特殊群体的专业人员,定向满足他们特殊的文献资源要求;而大学图书馆主要是面向全体在校师生,是为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职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因而大学图书馆的伦理定位必须依据与大学职能的关系及大学性质来进行构建,必须具备服务目标的全面性、文献资源的丰富性和服务方式的科学性。2.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图书馆的价值取向要以公正价值为核心,在保障读者权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知识信息的自由获取。为此必须坚持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导向性、服务性、公益性和职业性为伦理目标。3.根据大学图书馆伦理构建的现状,其矛盾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是在资源建设上存在资源配置不足与读者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二是在服务方式上存在大学图书馆的义务与读者权利之间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完善的伦理机制和伦理准则、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及馆员缺乏职业素养等。4.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构建的原则必须以保障读者权利为核心,以完善大学图书馆伦理规范为抓手,坚持人本原则、平等原则、保障知识自由原则和兼容性原则。5.大学图书馆伦理构建的路径是:一是读者权利的实现存在于读者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过程之中;二是大学图书馆应尽的义务存在于为读者自主选取资源、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为读者保密、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过程中;三是图书馆馆员伦理的构建必须从加强榜样力量的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提升馆员的职业素养、建立赏罚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
范红,闫小斌[7](2020)在《现代图书馆空间变迁逻辑与再造实践》文中指出空间是图书馆基本服务资源之一,空间再造是现代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手段。研究现代图书馆空间变迁的历史逻辑、理论基础和再造实践,对于进一步挖掘图书馆空间资源价值,把握图书馆空间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空间社会学理论对现代图书馆空间观念和空间再造实践的影响,认为现代图书馆空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生产性和社会属性,其中空间与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与人以及空间与空间的关系,是空间再造的核心问题。未来空间再造将呈现出空间边界模糊化、空间互嵌多元化、空间矛盾复杂化等趋势。
朱国萍[8](2019)在《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的后现代图书馆权利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后现代图书馆孕育于现代图书馆之中,是对现代图书馆自我批判、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产物。在后现代图书馆发展过程中人成为精神价值体现的中心,图书馆权利成为其关注的焦点。文章由后现代图书馆权利入手,分析图书馆之所以能表达国家意志的逻辑关系,进而阐述后现代图书馆权利国家意志之表达的几个方面:图书馆立法是图书馆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图书馆文化服务均衡化是文化权利公平理念的反映;加大力度、完善保障是国家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过程的重视;提高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国家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结果的重视。
黄直[9](2019)在《多原型复合下的图书馆空间进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知识信息的储存库和传播体,拥有厚重历史的图书馆直至今日仍然在飞速发展的城市之中拥有一席之地。一直以来关于图书馆设计的讨论从未停歇,如何塑造满足公众需求、适应城市发展的图书馆空间是建筑界的永恒话题。本文将原型与进化的思想引入图书馆空间研究的语境之中,为图书馆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通过研究历史上图书馆建筑的空间原型,以及当代图书馆空间原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的复合化构成关系,本文旨在发掘图书馆这一类型建筑所隐含的空间构成方式,及其随着时代、地域、环境等的变化所展现出的空间原型的进化,希望有助于建筑师们利用空间原型的操作来实现对图书馆空间的设计和把控。具体说来,文章的主体部分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简单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对象与内容、国内外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与框架,让读者从宏观角度对本文的主旨、框架、写作方法有大致的认识;第二章阐述论文中的关键概念、简述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设计理论,从“空间原型”的概念、“进化”的概念、图书馆的发展及衍生,相关理论支撑等四个方面建立对图书馆空间的宏观认知;第三章按照历史线索对图书馆建筑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图解的方式解析图书馆的空间操作手法并归纳图书馆中存在的十种空间原型,即古典时期的穿插原型和包含原型、文艺复兴前后时期的并置原型和切削原型、近代时期的串联原型和环绕原型以及现代时期的邻接原型、聚焦原型、堆叠原型和嵌合原型;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以当代优秀图书馆作为对象深入研究空间原型的进化表现,并按照结构创新、功能应用、地域文化、自然环境和空间意境五种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图书馆空间原型在进化的历程中展现出的复合化关系;第五章借助对优秀、前卫的图书馆作品的剖析,阐释图书馆“解体”与重塑的理念并展望未来图书馆形态标志化、空间城市化、环境共生化三种设计趋向,同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复合化未来城市图书馆的试设计。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笔者希望本文可以弥补当代建筑学界关于图书馆空间原型研究的缺陷和不足,并对未来图书馆的项目实践起到借鉴和提升的作用。
林珏含[10](2019)在《图书馆功能的社会记忆属性研究》文中认为社会记忆是人类自身成为具有连续性整体的重要媒介,图书馆自其产生以来就具有保存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功能。社会记忆具有不稳定性,在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推进的影响下,部分社会记忆已经走向衰落与消亡。人类的社会记忆在产生直至成为一个延续的体系始终需要相应的载体进行保存于传播,文献的出现正是缘由于此。图书馆学界在提出了图书馆具有记忆功能这一论点时就逐渐将图书馆功能具备的社会记忆属性展示在众人面前。研究图书馆功能的社会记忆属性就是将图书馆定义为人类大脑记忆功能的外部机构,而将图书馆功能与社会记忆进行交互的主要元素就是文献,文献是图书馆开展基本工作、发挥基本功能的物质主体,也是承载社会记忆的物质载体。通过对文献学、社会学、符号学等的相关资料研究,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与历史文化的记载形式与传递方式,对社会记忆的物质呈现形式追本溯源,得出文献是社会记忆的物化形式之一的结论,此结论对图书馆功能中的社会记忆属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持。从图书馆的文献管理工作入手,探讨在图书馆发挥职能的同时与社会记忆的同构性关系。以图书馆发挥其基本功能的三个工作环节为切入点,对图书馆功能具体具有记忆属性的方式从文献收藏、文献整理、文献传播三个环节上予以微观上的深入。
二、浅谈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的矛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的矛盾(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图书馆学思想体系:抽象、内核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抽象 |
1.1 实践抽象:图书馆学思想来源于图书馆实践 |
1.2 客体抽象:图书馆学思想对具象事物与现象的提炼 |
1.3 学术文化抽象:图书馆学思想根植于学术文化和相关学科的土壤 |
2 内核 |
3 价值 |
(1)文化价值 |
(2)教育价值 |
(3)科学价值 |
4 结语 |
(2)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研究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
1.1.3 公共图书馆空间发展历程 |
1.1.4 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的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概念、对象及范围界定 |
1.2.1 基本概念 |
1.2.2 研究对象界定 |
1.2.3 调研对象的选取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2 调查方法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环境行为学理论与方法解析 |
2.1 环境行为学的概念与意义 |
2.1.1 环境行为学概念 |
2.1.2 环境行为学意义 |
2.1.3 环境行为学在建筑学空间设计中的指导意义 |
2.2 环境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
2.2.1 环境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
2.2.2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现状 |
2.3 环境行为学的主要理论 |
2.3.1 格式塔知觉理论 |
2.3.2 生态知觉理论 |
2.3.3 认知地图理论 |
2.4 环境行为学在阅览行为中的表现 |
2.4.1 行为与环境 |
2.4.2 阅览行为与环境 |
2.4.3 领域性与阅览行为 |
2.4.4 微观空间与阅览行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的调研 |
3.1 实地调查概况 |
3.1.1 实地调查范围与数量 |
3.1.2 现场调研的目的与内容 |
3.2 传统公共图书馆阅览空间调研 |
3.2.1 与门厅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
3.2.2 与走道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
3.2.3 与庭空间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
3.2.4 调研现状问题分析归纳 |
3.3 当代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调研 |
3.3.1 河北省图书馆 |
3.3.2 首都图书馆二期 |
3.3.3 天津市图书馆 |
3.3.4 唐山市图书馆 |
3.3.5 衡水市图书馆 |
3.3.6 调研现状结果分析归纳 |
3.4 改造后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调研 |
3.4.1 石家庄市图书馆 |
3.4.2 调研现状结果分析归纳 |
3.5 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馆调研结果的归纳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读者在泛阅览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和空间认知研究 |
4.1 读者的行为模式 |
4.1.1 泛阅览空间的使用主体 |
4.1.2 读者的行为内容 |
4.1.3 读者的行为特点 |
4.2 读者处于泛阅览空间环境中的心理需求 |
4.2.1 读者的心理需求层次分析 |
4.2.2 读者心理需求对泛阅览空间的影响 |
4.3 读者在泛阅览空间中的停留节点 |
4.3.1 读者的停留行为习惯 |
4.3.2 读者在不同泛阅览空间中的停留节点位置分析 |
4.3.3 不同泛阅览空间停留节点的位置归纳 |
4.4 读者对场所精神的认知分析 |
4.4.1 场所精神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
4.4.2 读者对泛阅览空间效果的认知 |
4.4.3 读者的泛阅览空间形象的认知 |
4.4.4 泛阅览空间场所精神认知的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泛阅览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
5.1 泛阅览空间的位置和平面形式设计 |
5.1.1 与门厅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
5.1.2 与走道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
5.1.3 与庭空间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
5.1.4 泛阅览空间位置和平面形式设计策略 |
5.2 泛阅览空间的空间界面及色彩质感设计 |
5.2.1 空间的边界效应 |
5.2.2 泛阅览空间的空间界面 |
5.2.3 空间界面的色彩质感设计 |
5.2.4 泛阅览空间空间界面及色彩质感设计策略 |
5.3 泛阅览空间的光环境设计 |
5.3.1 光环境与人体知觉 |
5.3.2 泛阅览空间的光环境分析 |
5.3.3 泛阅览空间的光环境设计策略 |
5.4 泛阅览空间的景观环境设计 |
5.4.1 泛阅览空间内景观的作用 |
5.4.2 泛阅览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策略 |
5.5 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的设计要点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1.1 附录1 |
1.2 附录2 |
(3)电子商务环境下阅读推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阅读推广文献综述 |
1.2.1 国外阅读推广研究综述 |
1.2.2 国内阅读推广研究综述 |
1.2.3 前人研究亟待推进之处 |
1.2.4 提出研究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电子商务理论基础 |
2.1 电子商务的基础概念 |
2.1.1 电子商务的概念 |
2.1.2 电子商务环境的概念 |
2.2 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 |
2.2.1 与时俱进的营销理论 |
2.2.2 营销理论中的影响因素维度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阅读推广 |
3.1 阅读推广理论基础 |
3.1.1 阅读推广的定义 |
3.1.2 阅读推广的模式 |
3.1.3 阅读推广的理念 |
3.2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阅读推广 |
3.2.1 现状与问题 |
3.2.2 特征与趋势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阅读推广影响因素 |
4.1 模型构建与影响因素选择 |
4.1.1 构建 DEMATEL 影响因素模型 |
4.1.2 影响因素的获取 |
4.1.3 影响因素的筛选 |
4.2 量化分析与影响因素识别 |
4.2.1 DEMATEL方法的实现过程 |
4.2.2 影响因素的量化测量 |
4.2.3 影响因素的图形展示 |
4.3 研究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足及展望 |
5.1 本文不足之处 |
5.2 对未来的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4)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课题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
1.4.1 课题的研究对象 |
1.4.2 课题的研究范围 |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5.1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研究情况对比分析 |
1.5.2 国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相关研究 |
1.5.3 国内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相关研究 |
1.6 课题的研究方法 |
1.7 课题的研究框架 |
1.8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与改扩建的动因分析 |
2.1 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
2.1.1 西方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
2.1.2 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
2.1.3 中西方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总结 |
2.2 高校图书馆自身需求与职能的变化 |
2.2.1 馆舍面积不足 |
2.2.2 结构设备老化 |
2.2.3 建筑立面陈旧 |
2.2.4 原有空间使用不便 |
2.2.5 书籍借阅模式革新 |
2.3 社会技术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促进 |
2.3.1 网络信息技术发达 |
2.3.2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
2.3.3 绿色生态技术的引入 |
2.4 小结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案例及模式研究 |
3.1 独立改扩建式 |
3.1.1 自身改造式 |
3.1.2 原地新建式 |
3.1.3 易地新建式 |
3.1.4 其他建筑改造式 |
3.1.5 独立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
3.2 水平改扩建式 |
3.2.1 单侧改扩建式 |
3.2.2 两侧改扩建式 |
3.2.3 环绕改扩建式 |
3.2.4 内庭改扩建式 |
3.2.5 单元改扩建式 |
3.2.6 水平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
3.3 垂直改扩建式 |
3.3.1 向上改扩建式 |
3.3.2 向下改扩建式 |
3.3.3 垂直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
3.4 高校图书馆既有馆舍的价值研究 |
3.4.1 既有馆舍的价值分类 |
3.4.2 既有馆舍物质层面价值 |
3.4.3 既有馆舍精神层面价值 |
3.4.4 既有馆舍的价值判断与不同结果 |
3.5 小节 |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与新旧整合方式研究 |
4.1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 |
4.1.1 协调共生原则 |
4.1.2 高效创新原则 |
4.1.3 多样复合原则 |
4.1.4 持续发展原则 |
4.2 高校图书馆内部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
4.2.1 高校图书馆内部流线分析 |
4.2.2 串连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
4.2.3 鱼骨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
4.2.4 环绕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
4.2.5 辐射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
4.2.6 流线整合方式与改扩建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
4.3 高校图书馆外部新旧体量整合方式 |
4.3.1 新建筑主导式 |
4.3.2 旧建筑主导式 |
4.3.3 新旧一体式 |
4.4 高校图书馆新旧衔接空间设计研究 |
4.4.1 新旧衔接空间的作用 |
4.4.2 新旧衔接空间的设计方式 |
4.4.3 新旧衔接空间对内部流线整合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策略及发展趋势研究 |
5.1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设计策略研究 |
5.1.1 总平面设计策略 |
5.1.2 功能设计策略 |
5.1.3 流线设计策略 |
5.1.4 造型设计策略 |
5.2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
5.2.1 空间整合化的程度提高 |
5.2.2 信息智能化的程度提高 |
5.2.3 开放共享化的程度提高 |
5.2.4 绿色低碳化的程度提高 |
5.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地区分布统计(共75个) |
附录Ⅱ 国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国外案例共47个) |
附录Ⅲ 国内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国内案例共28个)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阅读方式转变 |
1.1.2 教育理念转变引起的学习方式改变 |
1.1.3 中美高校图书馆发展情况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2 与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相关概念及阐释 |
1.3.1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
1.3.2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
1.3.3 自主学习空间与藏阅空间 |
1.3.4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 |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5.3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及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
2.1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发展 |
2.1.1 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发展历程 |
2.1.2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学习空间” |
2.1.3 从“传统学习模式”到“数字化网络学习” |
2.1.4 从“传统学习空间”到“自主学习空间” |
2.2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
2.2.1 知识服务模式的内涵 |
2.2.2 知识服务模式的类型 |
2.2.3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
2.2.4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的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现状研究 |
3.1 调研背景 |
3.1.1 调研对象选取 |
3.1.2 调研方法 |
3.2 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调研及分析 |
3.2.1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介绍 |
3.2.2 图书馆各功能用房面积占比分析 |
3.2.3 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建设现状 |
3.2.4 配套服务设施分析 |
3.2.5 学科知识服务建设 |
3.3 调研问卷分析 |
3.4 现状问题汇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以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为背景的美国高校教学理念及学生学习行为与需求研究 |
4.1 美国高校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 |
4.1.1 美国高校教育理念研究 |
4.1.2 美国高校教学模式研究 |
4.1.3 国内高校教学现状 |
4.1.4 中美高校教学模式比较 |
4.2 美国大学生学习行为与使用需求研究 |
4.2.1 图书馆内行为类型的研究 |
4.2.2 图书馆内学习行为的研究 |
4.2.3 学习行为与环境互动性研究 |
4.2.4 使用需求研究 |
4.3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
4.3.1 学科知识服务体系的发展 |
4.3.2 提供“学科知识服务”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学科知识服务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案例研究 |
5.1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发展背景 |
5.1.1 历史背景 |
5.1.2 发展条件 |
5.2 美国高校图书馆功能配比及空间布局研究 |
5.2.1 研究对象选取 |
5.2.2 设计概况及定位分析 |
5.2.3 图书馆各功能空间面积配比分析 |
5.2.4 图书馆内部各功能用房空间组织分析 |
5.3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研究 |
5.3.1 自主学习空间的功能构成 |
5.3.2 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 |
5.3.3 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面积占比分析 |
5.3.4 自主学习空间特征 |
5.4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配套服务研究 |
5.4.1 学科知识服务 |
5.4.2 技术服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6.1 中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及学科知识服务建设的比较研究 |
6.2 适应我国国情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借鉴 |
6.2.1 增加自主学习空间在高校图书馆内的面积占比 |
6.2.2 丰富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
6.2.3 提升个体学习空间的占比、增加学习空间的私密性灵活性 |
6.2.4 完善自主学习空间的人性化布局、管理及配套设施 |
6.2.5 促进非功能性交通空间的利用及多元化发展 |
6.2.6 结合智能技术提升学科知识服务的整体质量与用户体验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成果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校图书馆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 |
(三)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图书馆的分类及其伦理定位 |
一、图书馆的分类及定位 |
(一)大学图书馆 |
(二)公共图书馆 |
(三)专门图书馆 |
二、大学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的差异 |
(一)读者群体不同 |
(二)使命职能不同 |
三、大学图书馆的伦理定位 |
(一)图书馆伦理与道德 |
(二)大学图书馆伦理定位 |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图书馆的价值取向 |
一、新时代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二、新时代大学职能与大学图书馆的价值取向 |
(一)人才培养 |
(二)科学研究 |
(三)服务社会 |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构建的现状与矛盾 |
一、大学图书馆伦理构建的现状 |
(一)国内图书馆伦理构建现状 |
(二)国外图书馆伦理构建现状 |
二、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的主要矛盾及其原因 |
(一)图书馆的义务与读者权利 |
(二)原因分析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的构建原则 |
一、人本原则 |
二、平等原则 |
三、保障知识自由原则 |
四、兼容性原则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构建的路径 |
一、大学图书馆读者权利的实现路径 |
(一)读者身份的认同 |
(二)读者权利实现的条件——读者的义务 |
(三)读者权利实现的过程 |
(四)读者权利实现的措施 |
二、大学图书馆应尽的义务要求 |
(一)为读者自主选取资源的义务 |
(二)使资源利用最大化的义务 |
(三)为读者保密的义务 |
(四)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义务 |
三、大学图书馆馆员伦理构建的路径 |
(一)加强榜样力量的建设 |
(二)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
(三)提升馆员的职业素养 |
(四)建立赏罚和监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现代图书馆空间变迁逻辑与再造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空间认识论对图书馆空间观念的影响 |
1.1 西方空间社会学理论 |
1.2 中国古代的空间观 |
1.3 国内图书馆空间理论的构建 |
2 现代图书馆空间再造的价值取向 |
2.1 处理好空间与社会的关系 |
2.2 构建空间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2.3 发挥空间塑造人的积极作用 |
2.4 合理化解空间内部矛盾 |
3 现代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发展趋势 |
3.1 空间边界模糊化 |
3.2 空间互嵌多元化 |
3.3 空间矛盾复杂化 |
3.4 空间发展智能化 |
4 结语 |
(8)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的后现代图书馆权利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一、后现代图书馆权利 |
(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图书馆概念 |
(二)后现代图书馆权利 |
二、后现代图书馆权利表达的逻辑起点 |
(一)图书馆制度体现了国家意志 |
(二)后现代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三、公共文化服务视域的后现代图书馆权利之表达 |
(一)图书馆立法是图书馆国家意志的根本体现 |
(二)图书馆文化服务均衡化是文化权利公平理念的具体实施 |
(三)加大力度、完善保障是国家对图书馆服务过程的重视 |
(四)提高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国家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结果的重视 |
四、后现代图书馆权利表达的现实意义 |
(一)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履行其职能 |
(二)促进信息公平及社会和谐稳定,减缓社会矛盾 |
(三)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
(9)多原型复合下的图书馆空间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1.3.2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2 相关概念及图书馆发展历程 |
2.1 “空间原型”的概念 |
2.1.1 空间原型的起源 |
2.1.2 空间原型理论的分支和发展 |
2.2 “进化”的概念 |
2.2.1 建筑的进化 |
2.2.2 原型的进化 |
2.3 图书馆的发展与衍生 |
2.3.1 古典时期 |
2.3.2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 |
2.3.3 我国古代时期 |
2.3.4 近代时期 |
2.3.5 现代时期 |
2.3.6 多媒体信息化时期 |
2.4 相关理论支撑 |
2.4.1 立体几何学 |
2.4.2 类型学理论 |
2.4.3 知觉现象学 |
2.4.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时间线索下的图书馆空间原型解析 |
3.1 古典时期的图书馆空间原型 |
3.1.1 穿插原型 |
3.1.2 包含原型 |
3.2 文艺复兴前后的图书馆空间原型 |
3.2.1 并置原型 |
3.2.2 切削原型 |
3.3 近代时期的图书馆空间原型 |
3.3.1 串联原型 |
3.3.2 环绕原型 |
3.4 现代时期的图书馆空间原型 |
3.4.1 邻接原型 |
3.4.2 聚焦原型 |
3.4.3 堆叠原型 |
3.4.4 嵌合原型 |
3.5 本章小结 |
4 当代图书馆空间原型的进化表现 |
4.1 结构创新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
4.1.1 结构构件创新化 |
4.1.2 结构系统一体化 |
4.2 功能应用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
4.2.1 城市功能植入化 |
4.2.2 功能混合均质化 |
4.3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
4.3.1 地域环境融入化 |
4.3.2 传统文化继承化 |
4.4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
4.4.1 自然环境共生化 |
4.4.2 地形地貌契合化 |
4.5 空间意境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
4.5.1 神圣性空间营造 |
4.5.2 探索性空间营造 |
4.6 本章小结 |
5 未来图书馆的进化趋势展望 |
5.1 图书馆的“解体”与重塑 |
5.2 未来图书馆的设计趋向 |
5.2.1 建筑形态标志化趋向 |
5.2.2 建筑空间城市化趋向 |
5.2.3 建筑环境共生化趋向 |
5.3 复合化未来城市图书馆试设计 |
5.3.1 区位概述 |
5.3.2 概念生成 |
5.3.3 技术图纸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片目录 |
附录B 表格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图书馆功能的社会记忆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历史分析法 |
二、功能分析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
一、思想内容创新 |
二、学术观点创新 |
第二章 社会记忆概述 |
第一节 记忆与社会 |
第二节 社会记忆概念 |
第三节 社会记忆研究的核心内容 |
一、关于社会记忆与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的关系 |
二、关于社会记忆与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的关系 |
三、社会记忆是立足现在对过去的建构 |
第三章 图书馆功能与社会记忆的同构性 |
第一节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记忆需要的产物 |
一、文献是社会记忆的重要物化形式 |
二、图书馆是为保存人类典籍而产生的机构 |
第二节 图书馆的文献保存功能:社会记忆的输入过程 |
第三节 图书馆的整理文献功能:社会记忆的加工过程 |
第四节 图书馆的文献利用功能:社会记忆的提取过程 |
第四章 图书馆社会记忆功能的价值 |
第一节 文献收藏:保证社会记忆的长久性 |
一、历史文献收藏对社会记忆的保存功能 |
二、现代文献收藏对社会记忆的传承功能 |
第二节 文献整理:保证社会记忆的有序性 |
一、文献校雠对社会记忆的辩正功能 |
二、文献编目对社会记忆的序化功能 |
第三节 文献传播:保证社会记忆的功效化 |
一、古代文献传播是社会记忆的重构与灌输 |
二、现代文献传播是社会记忆的继承与发展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浅谈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的矛盾(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图书馆学思想体系:抽象、内核与价值[J]. 柯平.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1(06)
- [2]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研究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D]. 马晓聪.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4)
- [3]电子商务环境下阅读推广影响因素研究[D]. 郭晟.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7)
- [4]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D]. 黄一.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D]. 刘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的构建研究[D]. 张恺阳.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7]现代图书馆空间变迁逻辑与再造实践[J]. 范红,闫小斌. 图书馆, 2020(04)
- [8]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的后现代图书馆权利表达[J]. 朱国萍. 山西档案, 2019(01)
- [9]多原型复合下的图书馆空间进化研究[D]. 黄直.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10]图书馆功能的社会记忆属性研究[D]. 林珏含. 黑龙江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