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教育》,我的良师益友(论文文献综述)
黎灿文[1](2021)在《东西部沙发的消费偏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祖国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品质日益改善,人民群众对沙发风格、造型等属性的追求层次也跟着上升。对于不同地区而言,人们会受到地理位置、地域文化、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继而对沙发的喜好也呈现出差异化。本课题选取东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城市中客流量较多的家具卖场进行调研,收集各卖场中畅销的沙发产品信息,归纳整理,对东西部地区消费者关于沙发的消费偏好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东西部消费者关于沙发的消费偏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购买沙发前,东西部消费者都喜欢通过线上网络去收集沙发相关信息,然后再通过线下实体店去具体了解沙发质感等特点以及去体验沙发的舒适感等,而且消费者购买沙发的主要动机都是基于生活实际所需,比如添置新家具、除旧更新或者新房装修等,最后在购买途径上,人们首要选择的方式依旧是线下家具建材市场,其次也有大部分消费者会选择通过电商平台下单购买,在线下购买消费者可以明确感受到沙发产品的色彩、质感以及使用体验等,买得更加放心,在线上购买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更加方便,选择范围更加宽广,在价格上,由于线上省去了门面、员工等费用,产品价格相对实体店而言,会相对便宜,总体来讲,两种方式各有千秋;另外,消费者每天待在沙发上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3个小时,在沙发上主要进行品茶或咖啡、阅读书籍、休息睡觉等行为活动。在沙发组合类型上,1+2+3等组合式沙发更受人们偏爱,这种类型的沙发同时适用于小、中、大户型的住宅。(2)东西部消费者关于沙发的消费偏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沙发产品特性上。风格上,东部地区消费者偏爱中式风格和现代风格沙发,而西部消费者偏爱现代风格沙发;色彩上,东部消费者以橙色、黄色、白色为主,而西部消费者以蓝色、灰色为主;材质上,东部消费者喜欢实木沙发和皮质沙发,而西部消费者偏爱软体布艺沙发;功能上东部地区以收纳储物功能为主,西部以娱乐功能为主。(3)运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分别对东西部沙发消费偏好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东部地区共提取出三个公因子,分别是“产品特征”、“使用体验”、“消费吸引”,西部地区共提取出五个公因子,分别是“产品性价比”、“安全特性”、“消费吸引”、“产品特征1”、“产品特征2”;研究结果表明,两地区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东部消费者关于沙发的消费偏好主要受沙发产品本身属性的影响,而西部消费者关于沙发的消费偏好主要受综合因素(产品性价比)的影响,其中既包含产品本身特点,也包含消费者自身使用体验感。本课题通过环境(市场)、人(消费者)和物(产品)三个方面对东西部地区消费者关于沙发消费偏好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其消费偏好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在分析其消费偏好以及影响因素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中各自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意见和策略,可以为家具制造业和家具设计师在针对不同地区消费者进行沙发设计时提供新思路和新导向。
吴京蔚[2](2020)在《郭嵩焘现代化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郭嵩焘是晚清洋务大臣兼外交使臣,是中外闻名的思想家、外交家、军事家,有“近代孤独的先行者”之称。他在目睹了国家遭外敌入侵之后,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力图改革中国。作为近代中国首位驻外公使,在外期间,他深受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之启迪,结合中国当时社会的现状,致力于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成为清王朝封建阶层中较早提出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郭嵩焘的现代化思想涉及广泛,内涵丰富。在政治现代化领域,他建议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运用于中国,达到君与民交相维系目的;主张重视法制建设,德法兼治,相得益彰以稳固国家政权;针对晚清吏治腐败的官场习气,他主张治理从严、抚民以宽。在经济现代化领域,他主张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反对重农抑商政策,强调以行商治国为本;主张整顿钱法税制,规范市场秩序,并且积极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在教育现代化领域,他倡导在学生的教育课程中加入实学内容,以此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他力推学生出国留学去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后归国做贡献,重视人才的选拔和教育,提倡建立国家充实选拔人才的体系;在外交现代化领域,他通过考察侨民在国外的现实情况,提出设立领事基地保护在外侨民的利益;他强烈反对针对朝廷内的传统狂妄排外的虚骄士气,认为应该立足国家实际制定对外政策,主张尽量避免战争损伤国家人力物力,并且崇尚刚柔相宜的和平外交政策。郭嵩焘的现代化思想显示出以“立足传统”为核心、以“本末统一”为主线的特点。他的现代化思想对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使得其后涌现出一大批致力于改革中国的有志之士;强烈冲击了长时期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中心论”观念,突破了传统的华夷秩序观念的束缚,为向西方学习提供了思想前提。但是,他作为深受儒学文化浸染的封建官僚,其现代化思想尚未清醒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实质,过于盲目崇拜西方先进文化,并且尚存个人思想与实践相脱臼之缺陷。
刘潇[3](2020)在《“汉教英雄会”选手综合能力研究》文中指出“汉教英雄会”是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协同北京语言大学和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的面向全世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大赛。“汉教英雄会”首次尝试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语言文化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进行有机结合,从整体上考核国内及在华外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综合能力。其举办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业界人士展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成果,推动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各培养院校之间的交流以及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两届“汉教英雄会”都由中国教育频道进行实况转播,这些视频资料可以作为分析国内及在华外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综合能力的珍贵语料。本文将两届比赛视频进行逐字转录,并以此为依据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参赛选手的综合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综合能力提出较有针对性的看法与建议。本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在绪论部分,本文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对象和意义,除此之外还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正文部分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汉教英雄会”进行了概述,也对比赛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划分,阐述了每部分赛题的考点。正文的第二、三、四部分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着重分析了中外选手语言能力、文化常识储备及教学能力。第五部分依据第二、三、四部分的内容,将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和在华外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综合能力汇聚到一起进行对比分析。第六部分,也就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根据中外选手的表现,对其能力缺失的地方提出较有针对性的建议,并对提高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和在华外籍汉语国际教育硕的综合能力提出自己的想法。
郑少邦[4](2020)在《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教练员胜任力诊断与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校园足球正在火热的开展中,从最基础的小学兴趣的培养,一直到大学时期对足球的痴狂,这其中足球教练员是功不可没的。而正是因为校园足球发展迅速,学校对于足球教练员是愈发需要。然而在组建一批强大的足球教练员的队伍的同时,足球教练员胜任力这一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尤为突出,如何有效地从个人、学校、在职培训这三方面提高足球教练员胜任力这一问题为本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力求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应证与融合。本研究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采用问卷调查对参加adidas2018-2019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32支足球队的教练员进行了数据收集,了解教练员对自我的评价、参加培训、以往培训的感受等状况;其次对5名高校足球队教练员关于教练员胜任力、职后培训、提升路径、自我评价等问题进行了访谈,运用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整理,理清影响教练员胜任力的几个维度以及有效的提升路径等问题。最后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并对研究内容的不足进行了反思、总结,对今后的研究给予展望。通过以上混合研究,本研究结论如下:1、从整体与各维度上揭示了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的现状高校足球教练员无论在胜任力整体上,还是在认知能力、动机与行动、业务能力、个人特征、影响他人等胜任力维度上,差异性不大,基本上都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从职称、学历、年龄三个层面揭示了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的整体特征高校足球教练员的胜任力在不同年龄方面表现出的特征为:年龄越大,其胜任力越强;在不同职称方面表现出的特征为:职称越高的教练员,其胜任力越高;在不同学历方面表现出的特征为,学历越高,其胜任力越强,而在两个低年龄段的教练员们中(21-30、31-40)其胜任力不具有显着性差异。3、从职称、学历、年龄三个层面揭示了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各维度的特征高校足球教练员的胜任力各维度在不同年龄方面的特征为,教练员的影响他人能力、动机与行动能力、认知能力、个人特征随着年龄增大,能力就越强,而业务能力方面,在21-30岁、31-4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教练员与51-60岁年龄段的教练员相比,有着显着性差异;不同职称方面的特征为,教练员的认知能力、动机与行动、业务能力、个人特征、影响他人能力基本上是遵循职称越高,相对的这些胜任力维度越强;不同学历方面的特征为,学历越高的教练员在胜任力各维度的表现都要强于学历低的教练员。4、从个人、在职培训、学校三个角度揭示了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发展的因素表现为个人、在职培训、学校三个维度上。个人方面,其一,教练员们大部分的工作时间与培训时间冲突;二,培训费用较高,教练员在承担费用的同时生活压力增大;三,因照顾老人孩子,教练员需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从而影响教练员的在职培训;在职培训方面,在职培训目的的功利性、机械性,培训内容不具有针对性,无法解决现实问题,培训师资专业水平不高,培训机制存在训练时间、培训地点安排等不合理性等问题制约了教练员胜任力的发展;学校方面,教练员外出培训得不到学校很好的支持,包括培训经费的报销,外出培训之前的教学任务调整工作难度偏大。5、从不同维度构建了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发展的提升策略首先,通过访谈法提炼出了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从各维度提升的策略。其中,动机与行动方面,教练员们要遵循“有责任心、要敬业、学校重视支持、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通过视频获取训练方法、提升自己的足球基础、培训班学习、关爱队员、个人经历的总结、处理好个人教学工作与训练工作的关系、保持积极心态”这十二项具体提升策略;个人特征方面,教练员要遵循“自我心态的调整、正式自己的心理体验、参加培训班学习”这三方面来提升;认知能力方面,教练员要遵循“积极参加国内外培训、转变固化机械思维、对个人经历的总结”这三方面策略来提升;影响他人方面,教练员要遵循“组织活动增进相互了解、注重团队意识教育、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依靠个人经验积累,反思、训练过程中处理矛盾要缓和一点、学会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问题、通过看视频获取相关经验、培训班学习、看看其他教练员的做法、积极交流沟通、关爱,尊重学生,做良师益友、发挥好队员的作用、从书上获取一些信息”这十三项来提升;业务能力方面,教练员要遵循“注重自我知识更新储备与个人经验积累、注重球队情感投入、在实践中总结与反思、训练中要把控大方向,多提问,让队员多思考、学会借鉴与反思、需要理解教练员的职责、向优秀教练员学习、网络资源的学习与借鉴、书本上的知识学习、培训班学习、积极沟通”这十一项具体策略来提升自己。其次,根据访谈法中教练员们所反映的当前校园足球培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问题导向的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发展的教练员培训班完善方案”,该方案包含四个维度22项具体完善内容,四个维度为“树立正确的培训观”、“提高培训内容的适应性与问题导向”、“精选培训师资,打造多样的培训授课形式”、“畅通培训机制,提高培训的层次多样性与机动灵活性”,这些维度分别指向了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机制等方面,分别从“哪些培训观念需要纠正——为什么培训、应完善哪些培训内容——培训什么、谁来培训更好——谁来培训、哪种培训形式更好——如何培训”等方面对当前校园足球培训加以完善。
向丽君[5](2019)在《状语标记“地”的习得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汉语缺少形态变化,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虚词中的结构助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状语标记“地”就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之一。目前助词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的”的偏误分析与习得过程上,对状语标记“地”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希望通过蕴含量表法、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偏误分析法、测试卷调查法,研究留学生习得状语标记“地”的过程,为本体研究的丰富提供新的着眼点,也为对外汉语教学在实践上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本文一共有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阐述了研究的对象与语料来源、选题的缘起与意义,以及研究综述。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测试卷两个不同的角度探究留学生习得状语标记“地”的过程。测试卷发放对象为湖南师范大学留学生、湖南中医药大学留学生、印尼文桥三语学校汉语高级班的学生,研究发现将状语分成十一类甚至更多小类难以得出比较科学的关于状语标记“地”的习得顺序;将所研究的范围设置为三大类状语即描写性状语、评注性状语、限制性状语就能够在统计分析语料后得出蕴含量表的矩阵,并且计算得出的可测量系数大于0.6,说明本研究得出的习得顺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是这与通过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统计分析语料而得出的习得顺序略有不同,考虑到某些个例的特殊性、语料数量的有限性、语料分类时的误差性以及正确使用相对频率的接近性(两类状语相差0.67%),而且蕴含量表法可以减少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本文认可通过蕴含量表法分析得出的习得顺序,同时这也与通过分析测试卷得出的习得顺序一致,即“描写性—评注性—限制性”。第四章在前述的基础上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并且有针对性地总结出一些教学启示,语料库的研究结果在测试卷中得到了印证,汉语学习者在习得状语标记“地”时确实存在一定的习得顺序,语料库的研究是伪纵向的,测试卷的研究是共时的,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些教学启示,特别是对教材语言点的编排。最后一章是结语,总结了本文的论点,也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周栋涎[6](2019)在《“双一流”高校自媒体传播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成为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战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一所高校的实力,不仅体现在办学水平、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硬实力”方面,也体现在其品牌价值等“软实力”方面。因此,高校除了提高办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外,还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品牌形象,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自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给高校的品牌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建立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来进行品牌运营,提高品牌价值。一方面,通过自媒体,高校可以极便捷地实现展现文化主张、发布校园资讯、进行招生宣传等功能。另一方面,高校一旦出现负面新闻,如果没有及时而正确的危机公关,数量庞大的受众可能会出现一边倒的负面评论,对高校的声誉带来极其不良的影响。所以,高校自媒体运营须运用良好的品牌传播策略,才能趋利避害,提高品牌价值。本文首先将ICA品牌信息分析模型结合高校自媒体信息的特点进行调整,从研究对象、抽样、类目建构、研究执行等方面设计出更适合的研究模型。随后从高校官方新浪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两个方面进行内容分析,从统计到的数据分别提炼各自的传播策略。官方微博方面,先从基本信息、视觉效果、微博定位和运营情况等方面分析其概况,然后从博文更新频率、博文内容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情况、博文类型、博文形式、原创和转发、反馈互动和话题情况等方面对样本进行全方位的统计和分析,最后归纳出“双一流”高校官方微博的六条传播策略。微信公众号方面,首先从开通认证情况和发文情况对“双一流”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概况进行分析,然后从其栏目菜单、推文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和分析,最后归纳出“双一流”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策略。综合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研究结果,得到高校自媒体的传播策略:一、多种媒体融合,多端联动整合传播;二、润物细无声,慢慢打磨品牌形象;三、重视关系构建,打造价值型良师益友;四、以用户为中心,内容选题贴合校园生活;五、注重实际应用,以优质服务增强用户粘性;六、关注国际动态,兼顾全球化传播。
郝佳婧[7](2019)在《曾国藩家训德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个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重视并落实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切实发挥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自信、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曾国藩家训是我国传统优秀德育资源中的代表,对曾国藩家训中的德育思想进行研究,在理论维度上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丰富当代的德育内容与方法、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在实践维度上为当代德育提供了现实指导、为培养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弘扬良好家风和净化社会风气,坚定我国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本文从曾国藩家训中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出发,在分析其中蕴含的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探求其中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的时代价值。在论述了曾国藩家训中德育思想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关于家训和曾国藩家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思路、主要采取的方法和创新点的基础上,本文首先论述了曾国藩家训》中德育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有理学思想的薪火相传、湖湘地域的文化积淀和曾氏家风的精神给养三个层面;其次,论述了曾国藩家训中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其中蕴含的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包括立志教育、进德教育、有恒教育在内的修身教育思想、蕴含孝悌教育、勤俭教育、睦邻教育在内的齐家教育思想以及包含勤勉教育、为民教育和清廉教育的官德教育思想;再次,论述了曾国藩家训中德育思想的主要方法,其中包含了以“力行”、“克己”、“日课”等为主要内容的个人修养方法、以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方法以及以严绳轻罚、宏奖人才和环境涵养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教化方法;最后,论述了曾国藩家训中德育思想的时代价值。曾国藩家训德育思想中修身教育思想、齐家教育思想和官德教育思想分别有利于提升个人修养、弘扬优良家风和加强官德修养;曾国藩家训德育方法中的个人修养方法、家庭教育方法和社会教化方法为当代社会的个人修养方法、家庭教育方法和社会教化方法提供了现实指导、历史遵循和有益借鉴。在吸收曾国藩家训中优秀的文化滋养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中的历史局限性,辩证看待、科学汲取其中的优秀德育内容,推动新时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金爱冬[8](2013)在《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国家开始进行第八次课程的改革。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师原有的教学实践有诸多不同,要求教师信念的改变。因此在课程改革实施十年的过程中,教师们的实施情况如何?他们的信念呈现了怎样的变化?影响教师信念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对于深入地理解变革过程中的数学教师改变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采用文化-个人观的研究视角,着重了解教师的信念及其变化。采用族志学的研究方法,以某课程实验区2所学校,7位教师为研究个案,运用深入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师信念及其变化的历程、信念变化特征,以及影响信念变化的因素,并给出相关的改进的建议。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阐述本研究问题产生背景,研究问题以及采用的方法,并描述的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介绍教师信念相关理论、数学教师信念研究现状,并界定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以及分析框架。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研究的重要部分,主要从数学教师课程改革以来依次遇到的困境以及应对措施来展现数学教师信念变化历程,从数学学科本质信念、教学信念、学生信念三个维度分析了课改前后数学教师的信念,并对每名数学教师课程前后的信念进行了比较。第五章,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从数学学科本质信念变化特征、教学信念变化特征、学生信念变化特征说明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特征以及影响数学教师信念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真正触及数学教师深层的中心信念的更新与改变是十分困难的。数学教师信念变化受到个人、学校文化、社会环境与文化所影响。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数学教师信念变化呈现出了回归特征。第六章,本研究的结论与建议。研究结论发现:数学教师在课改前已形成一套信念系统,建构起稳定的自我概念,这种早期形成的信念的改变更新和改革是困难的;对于课程变革成本的知觉是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的核心;实践、反思、学习共同体是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的动因。课程改革具有进步主义色彩,致力于文化的根本改革,因此改革的推进与教师信念的变革都是相当困难的。研究建议要关注文化的变革,逐步推进变革,并关注变革的个人意义,支援数学教师信念与自我概念的重建,同时注意培养学习学习反馈能力。
孙来满[9](2012)在《《广东教育》助我成长》文中研究说明弹指一挥间,转眼迎来了《广东教育》创刊60华诞。《广东教育》既是我的启蒙教师,又是我的知心朋友,可谓之助我成长的"良师益友"。杂志社总编辑王蕾通过多方了解,得知我的通讯地址后,挂号寄来一封"约稿信",
曾凡辉[10](2012)在《《广东教育》,我人生的良师益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你同路的我就是幸运的,我幸福走过的,是你搀扶的,你是快乐的,我就是幸福的……"每当听到这优美的歌声,我不由地把目光投向你,我人生的良师益友——《广东教育》,心中便有无限的幸福。刚接触《广东教育》时,我很年青,刚来到荒僻边远、信息闭塞的粤北山村做教师。我血气方刚,
二、《广东教育》,我的良师益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教育》,我的良师益友(论文提纲范文)
(1)东西部沙发的消费偏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难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东西部沙发市场现状分析 |
2.1 东西部地区发展概述 |
2.2 东西部地区家具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
2.2.1 东部地区家具产业发展现状 |
2.2.2 西部地区家具产业的发展现状 |
2.3 东西部沙发的市场现状比较 |
2.3.1 沙发品牌的比较 |
2.3.2 沙发尺寸的比较 |
2.3.3 沙发风格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沙发消费偏好问卷调研基本情况 |
3.1 问卷设计 |
3.2 样本选取 |
3.3 调研过程 |
3.3.1 预调研 |
3.3.2 正式调研 |
3.4 样本描述 |
3.4.1 东部地区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 |
3.4.2 西部地区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 |
3.4.3 东西部地区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比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东西部沙发消费偏好比较分析 |
4.1 消费偏好分析方法概述 |
4.1.1 卡方检验法 |
4.1.2 列联表分析法 |
4.1.3 多重响应分析法 |
4.2 沙发信息收集偏好分析 |
4.3 沙发购买动机偏好分析 |
4.4 沙发购买途径偏好分析 |
4.5 沙发空间行为偏好分析 |
4.5.1 使用时长 |
4.5.2 行为活动 |
4.6 沙发产品特性偏好分析 |
4.6.1 风格偏好 |
4.6.2 色彩偏好 |
4.6.3 材质偏好 |
4.6.4 功能偏好 |
4.6.5 价格偏好 |
4.6.6 组合类型偏好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东西部沙发消费偏好影响因素分析 |
5.1 东部沙发消费偏好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
5.1.1 原始数据的适应性检验 |
5.1.2 公因子的构造 |
5.1.3 消费偏好影响因素因子分析小结 |
5.2 西部消费偏好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
5.2.1 原始数据的适应性检验 |
5.2.2 公因子的构造 |
5.2.3 消费偏好影响因素因子分析小结 |
5.3 东西部沙发消费偏好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
5.3.1 消费偏好影响因素的异同点 |
5.3.2 消费偏好影响因素异同点的成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消费偏好对东西部沙发产品设计与营销的启示 |
6.1 沙发产品设计启示 |
6.1.1 尺寸设计 |
6.1.2 风格设计 |
6.1.3 材质设计 |
6.1.4 造型设计 |
6.1.5 功能设计 |
6.2 沙发产品营销启示 |
6.2.1 沙发产品管理策略 |
6.2.2 沙发销售渠道策略 |
6.2.3 沙发价格定位策略 |
6.2.4 沙发宣传活动策略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客厅沙发的调查问卷 |
(2)郭嵩焘现代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郭嵩焘现代化思想产生的条件 |
2.1 客观条件 |
2.1.1 外来挑战的冲击 |
2.1.2 家庭环境的熏陶 |
2.1.3 良师益友的启迪 |
2.2 主观条件 |
2.2.1 驻外公使经历的影响 |
2.2.2 办理洋务实践的触动 |
2.2.3 爱国忧患意识的激发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郭嵩焘现代化思想的内容 |
3.1 郭嵩焘的政治现代化思想 |
3.1.1 君与民的交相维系 |
3.1.2 倡法治以德法兼治 |
3.1.3 严官吏以安抚民心 |
3.2 郭嵩焘的经济现代化思想 |
3.2.1 工商立国为本 |
3.2.2 整顿钱法税制 |
3.2.3 发展对外贸易 |
3.3 郭嵩焘的教育现代化思想 |
3.3.1 推崇实学以丰富课程内容 |
3.3.2 选拔人才以推动国家振兴 |
3.3.3 鼓励留学以改进教育方式 |
3.4 郭嵩焘的外交现代化思想 |
3.4.1 立足实际以摒弃虚娇士气 |
3.4.2 讲求刚柔相宜的和平外交 |
3.4.3 设立领事以保护本国侨民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郭嵩焘现代化思想的评析 |
4.1 郭嵩焘现代化思想的特点 |
4.1.1 以立足传统为核心 |
4.1.2 以本末统一为主线 |
4.2 郭嵩焘现代化思想的意义 |
4.2.1 孕育了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萌芽 |
4.2.2 突破了传统华夷外交观念的束缚 |
4.3 郭嵩焘现代化思想的局限性 |
4.3.1 未能理性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 |
4.3.2 尚存个人思想与实践相脱臼之瑕玷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汉教英雄会”选手综合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汉教英雄会”概述 |
第一节 选手基本情况 |
一、选手基本信息 |
二、选手院校及国籍分布 |
三、选手性别比例 |
四、选手年级分布 |
第二节 比赛内容及晋级情况 |
一、比赛内容 |
二、晋级情况 |
第三节 评审方式及考查规则 |
一、第一届“汉教英雄会”评审方式及考查规则 |
二、第二届“汉教英雄会”评审方式及考查规则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汉教英雄会”选手语言能力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选手语言能力分析 |
一、语言的准确性 |
二、语言的复杂性 |
三、语言的逻辑性 |
第二节 外国选手语言能力分析 |
一、语言的准确性 |
二、语言的复杂性 |
三、语言的逻辑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教英雄会”选手文化常识储备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选手文化常识储备分析 |
一、“舞台考演”环节表现分析 |
二、“知识问答”环节表现分析 |
第二节 外国选手文化常识储备分析 |
一、“舞台考演”环节表现分析 |
二、“知识问答”环节表现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教英雄会”选手教学能力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选手教学能力分析 |
一、组织教学部分考查分析 |
二、语法点导入部分考查分析 |
三、语法点讲解部分考查分析 |
四、语法点操练部分考查分析 |
五、总结和作业部分考查分析 |
第二节 外国选手教学能力分析 |
一、组织教学部分考查分析 |
二、语法点导入部分考查分析 |
三、语法点讲解部分考查分析 |
四、语法点操练部分考查分析 |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部分考查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汉教英雄会”中外选手综合能力对比分析 |
第一节 中外选手语言能力对比分析 |
一、中外选手语言能力的相同点 |
二、中外选手语言能力的不同点 |
第二节 中外选手文化常识储备对比分析 |
一、中外选手文化常识储备的相同点 |
二、中外选手文化常识储备的不同点 |
第三节 中外选手教学能力对比分析 |
一、中外选手教学能力的相同点 |
二、中外选手教学能力的不同点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综合能力的建议 |
第一节 提升语言能力的建议 |
一、对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建议 |
二、对在华外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建议 |
第二节 提升文化常识储备量的建议 |
一、对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建议 |
二、对在华外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建议 |
第三节 提升教学能力的建议 |
一、对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建议 |
二、对在华外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教练员胜任力诊断与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序言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校园足球的健康发展,需要一批高水平的教练员 |
1.1.2 现实中高校足球队教练员胜任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
1.1.3 高校足球队教练员胜任力问题缺乏研究,指向了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关于教练员胜任力的相关研究 |
1.4.2 国外关于教练员胜任力的研究 |
1.4.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我国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现状 |
3.1.1 我国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总体与各维度情况 |
3.1.2 我国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不同维度的差异性情况 |
3.2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我国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特征 |
3.2.1 我国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整体特征 |
3.2.2 我国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各维度特征 |
3.3 基于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的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影响因素 |
3.3.1 个人方面 |
3.3.2 在职培训方面 |
3.3.3 学校方面 |
3.4 基于访谈法的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提升路径构建 |
3.4.1 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不同层面提升策略的二级编码结果与分析 |
3.4.2 基于问题导向的促进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发展的教练员培训班完善方案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1.1 从整体与各维度上揭示了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的现状 |
4.1.2 从职称、学历、年龄三个层面揭示了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的整体特征 |
4.1.3 从职称、学历、年龄三个层面揭示了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各维度的特征 |
4.1.4 从个人、在职培训、学校三个角度揭示了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
4.1.5 从不同维度构建了高校足球教练员胜任力发展的提升策略 |
4.2 建议 |
4.2.1 个人方面的建议 |
4.2.2 在职培训方面的建议 |
4.2.3 学校方面的建议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1 研究不足 |
5.2 研究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附件 |
(5)状语标记“地”的习得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语料来源 |
1.3 状语标记“地”的研究综述 |
1.3.1 “地”的本体研究 |
1.3.2 “地”的习得及习得过程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2 “地”的习得过程的语料调查与分析 |
2.1 三类状语标记“地”的偏误分析 |
2.1.1 评注性状语标记“地”的偏误分析 |
2.1.2 限制性状语标记“地”的偏误分析 |
2.1.3 描写性状语标记“地”的偏误分析 |
2.2 习得“地”的伪纵向调查与分析 |
2.2.1 无等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地”的习得 |
2.2.2 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地”的习得 |
2.2.3 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地”的习得 |
2.2.4 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地”的习得 |
2.3 “地”的调查结果的分析 |
3 “地”的测试卷的设计与分析 |
3.1 测试卷设计 |
3.1.1 测试卷调查的对象及目的 |
3.1.2 测试卷的设计及考察内容 |
3.1.3 测试卷的难度及区分度 |
3.2 测试卷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
3.2.1 测试卷试题正确率统计 |
3.2.2 测试卷结果的分析 |
4 研究结果对比及其教学启示 |
4.1 研究结果的对比 |
4.1.1 上述研究结果 |
4.1.2 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 |
4.2 教学启示 |
4.2.1 对学习者 |
4.2.2 对汉语教师 |
4.2.3 对教材编写者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双一流”高校自媒体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概念的界定 |
五、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六、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章 高校自媒体概述 |
第一节 当前主流自媒体平台概述 |
第二节 高校官方微博概述 |
第三节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概述 |
一、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发展 |
二、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类型 |
三、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主体 |
四、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执行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抽样与样本选择 |
三、类目构建 |
(一)“双一流”高校官方微博内容分析的类目建构 |
(二)“双一流”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内容分析的类目建构 |
(三)研究的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执行 |
一、研究时间段的确定 |
二、研究工具的使用 |
三、信度检验 |
四、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一流”高校官方微博的数据分析 |
第一节 “双一流”高校官方微博概况 |
一、“双一流”高校官方微博基本信息分析 |
二、“双一流”高校官方微博视觉分析 |
三、“双一流”高校官方微博的定位 |
四、“双一流”高校官方微博的运营情况 |
第二节 “双一流”高校官方微博的数据分析 |
一、博文更新频率分析 |
二、博文内容类型分析 |
三、博文形式类型分析 |
四、原创和转发分析 |
五、反馈互动情况分析 |
六、话题情况分析 |
第三节 “双一流”高校官方微博的传播策略分析 |
一、保持合理发布频率,提高品牌知名度 |
二、打造“良师益友”形象,进行文化输出 |
三、多种互动方式,构建良好公共关系 |
四、重视用户体验,做好服务营销 |
五、借助话题形式,设置内容框架 |
六、放眼世界,注重全球化传播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一流”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数据分析 |
第一节 “双一流”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概况 |
一、高校微信公众号开通认证情况 |
二、高校微信公众号的发文概况 |
第二节 “双一流”高校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分析 |
一、“双一流”高校微信公众号栏目分析 |
二、“双一流”高校微信公众号推文分析 |
第四节 “双一流”高校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策略分析 |
一、微信、微博、官网多端联动,复合传播 |
二、保持合理发布频率,坚持品牌沟通 |
三、适量发布高校信息,提高品牌美誉度 |
四、推文内容为王,趣味性与时效性并存 |
五、重视关系构建,塑造高价值朋友形象 |
六、打造实用功能,以优质服务增强用户粘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一流”高校自媒体传播策略的研究结论及研究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多种媒体融合,多端联动整合传播 |
二、润物细无声,慢慢打磨品牌形象 |
三、重视关系构建,打造价值型良师益友 |
四、以用户为中心,内容选题贴合校园生活 |
五、注重实际应用,以优质服务增强用户粘性 |
六、关注国际动态,兼顾全球化传播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曾国藩家训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2 曾国藩家训中德育思想的源头追溯 |
2.1 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2.1.1 孔孟之道的积极继承 |
2.1.2 理学思想的重要影响 |
2.1.3 诸子百家的兼收并蓄 |
2.2 湖湘文化的涵养与交流 |
2.2.1 湖湘学派的思想滋养 |
2.2.2 湖南人民的品行熏陶 |
2.2.3 良师益友的思想交流 |
2.3 曾氏家族的传统教育 |
2.3.1 传统家规的教育 |
2.3.2 严格家教的培育 |
2.3.3 传世家风的感化 |
2.4 本章小结 |
3 曾国藩家训中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
3.1 曾国藩家训中修身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
3.1.1 “立志”教育 |
3.1.2 “进德”教育 |
3.1.3 “有恒”教育 |
3.2 曾国藩家训中齐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
3.2.1 “孝悌”教育 |
3.2.2 “勤俭”教育 |
3.2.3 “睦邻”教育 |
3.3 曾国藩家训中官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
3.3.1 “勤勉”教育 |
3.3.2 “为民”教育 |
3.3.3 “清廉”教育 |
3.4 本章小结 |
4 曾国藩家训中德育思想的基本方法 |
4.1 曾国藩家训中的个人修养方法 |
4.1.1 “力行” |
4.1.2 “慎独” |
4.1.3 “日课” |
4.2 曾国藩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方法 |
4.2.1 “言传身教” |
4.2.2 “因材施教” |
4.2.3 “循循善诱” |
4.3 曾国藩家训中的社会教化方法 |
4.3.1 “严绳轻罚” |
4.3.2 “宏奖人才” |
4.3.3 “环境涵养” |
4.4 本章小结 |
5 曾国藩家训中德育思想的时代价值及历史局限 |
5.1 曾国藩家训中德育内容的时代价值 |
5.1.1 修身教育思想有利于提升个人修养 |
5.1.2 齐家教育思想有助于弘扬优良家风 |
5.1.3 官德教育思想有益于加强官德修养 |
5.2 曾国藩家训中德育方法的时代价值 |
5.2.1 为当代个人修养方法提供现实指导 |
5.2.2 为当代家庭教育方法提供历史遵循 |
5.2.3 为当代社会教化方法提供有益借鉴 |
5.3 曾国藩家训中德育思想的历史局限 |
5.3.1 德育思想具有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
5.3.2 德育思想内容包含封建色彩 |
5.3.3 德育思想并未完全付诸实践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学术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8)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研究背景、问题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课程研究范式转向“教师” |
二、教师信念改变一一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诉求 |
三、教师信念改变一一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诉求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一、研究问题表述 |
二、相关可操作性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族志学个案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 |
四、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五、研究的伦理与局限 |
第四节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数学教师信念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
一、信念及其特征 |
二、信念系统及其特征 |
三、信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
四、教师信念及其结构和类型 |
五、数学教师信念 |
第二节 教师信念改变研究 |
一、教师信念形成因素 |
二、教师信念变化与教学实践 |
第三节 数学教师信念的研究现状 |
一、数学教师信念研究方法取向 |
二、数学教师信念研究范畴 |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学课程改革前后数学教师信念表现 |
第一节 课程改革前后数学学科本质信念 |
一、课程改革前数学教师的数学学科本质信念 |
二、现在数学教师的数学学科本质信念 |
小结 |
第二节 课程改革前后数学教师数学教学信念 |
一、课改前数学教师的教学信念 |
二、现在数学教师的教学信念 |
小结 |
第三节 课程改革前后数学教师学生信念 |
一、课改前数学教师的学生信念 |
二、现在数学教师的学生信念 |
小结 |
第四节 课程改革前后数学教师信念对比 |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学教师信念变化历程 |
第一节 改革变化数学教师信念变化历程 |
第二节 改革不变数学教师信念历程 |
第三节 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类型 |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特征 |
一、数学学科本质信念变化特征 |
二、教学信念变化特征 |
三、学生信念变化特征 |
四、数学教师信念变化体现“回归”特征 |
小结 |
第二节 数学教师信念变化影响因素 |
一、内部因素:教师的个人因素 |
二、外部因素:教师的外部环境 |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数学教师在课改前已形成一套信念系统,建构起稳定的自我概念 |
二、对课程变革成本的知觉是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的核心 |
三、实践、反思、学习共同体是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的动因 |
第二节 建议 |
一、给予数学教师正面的支援 |
二、建立和谐、合作的学校文化 |
三、数学教师要成为“反思实践者” |
四、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反馈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广东教育》,我的良师益友(论文参考文献)
- [1]东西部沙发的消费偏好研究[D]. 黎灿文.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2]郭嵩焘现代化思想研究[D]. 吴京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汉教英雄会”选手综合能力研究[D]. 刘潇.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4]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教练员胜任力诊断与提升路径研究[D]. 郑少邦.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状语标记“地”的习得过程研究[D]. 向丽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双一流”高校自媒体传播策略研究[D]. 周栋涎.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7]曾国藩家训德育思想研究[D]. 郝佳婧.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2)
- [8]数学教师信念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金爱冬.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 [9]《广东教育》助我成长[J]. 孙来满.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12(05)
- [10]《广东教育》,我人生的良师益友[J]. 曾凡辉.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