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00年昌江县疾病控制效果分析

1996-2000年昌江县疾病控制效果分析

一、昌江县1996~2000年疾防治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玉[1](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黎族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防御措施初探(1950-1987)》文中认为

王睿[2](2019)在《海南热带条件下金线莲种植适应性及规模化栽培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金线莲是以金线兰(A noectochilus roxburghii(Wall.)Lindl)为代表的一类药用价值很高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片表面美丽的金线不仅是其名字的来源,也使它成为一种观赏植物,深受大众喜爱。高昂价格的驱使下,野生金线莲被掠夺式采集,濒临灭绝。本研究通过研究金线莲在海南热带条件下种植的适应性与规模化栽培技术,期望在海南省成功发展金线莲种植,以提高农民收入。研究结果如下:1.野生金线莲在海南省的分布与生境调查中发现,野生金线莲在五指山市、白沙县、乐东县、昌江县这四个市县有分布,共计3种(包括一疑似种,暂命名为金心金线兰),零星分布在海拔700 m~11 00 m,坡度20°以内,林分郁闭度80%左右的热带雨林中。2.不同种(品种)金线莲在海南的生长表现在比较2个本地金线莲种与5个外地金线莲种(品种)后,发现外地种圆叶金线莲最适合在海南省种植,其在屯昌县种植成活率最高,各遮荫环境下120 d平均成活率达到了 84.08%,除小圆叶金线莲外,与其他种(品种)金线莲成活率差异显着;圆叶金线莲在五指山市种植生长指标综合得分排名第一,在大棚内和林下180 d成活率均超过了 60%,是综合成活率最高的种(品种),本地种种植成活率为0。3.不同市县金线莲的生长表现在海南省东(琼海石壁镇)、西(乐东尖峰镇)、北(海口云龙镇)、中(五指山通什镇、屯昌枫木镇)4个方位共计5个市县进行金线莲种植试验,发现金线莲在五指山市成活及生长情况最佳,120 d五种(品种)金线莲平均成活率为89.33%,与其余市县差异显着,屯昌县120 d五种(品种)金线莲平均成活率为52.89%,其余市县成活率为0。4.不同光照强度对金线莲生长的影响五指山市两层遮阳网下的光照强度(6.3 klx)较适宜金线莲的生长与干物质的积累,绝大部分生长指标与一层遮阳网下的金线莲差异显着,180d红霞金线莲的单株鲜重、干重分别达到了 3.204 g、0.362 g,屯昌县种植的金线莲在三层遮阳网的光照强度(1.6 klx)下成活率与生长情况最佳,120 d平均成活率为88.67%,与一层、两层遮阳网下的成活率差异显着。5.不同栽培基质对金线莲生长的影响在8种栽培基质的比较后发现,腐殖土与树皮(m:m等比例混合)为种植金线莲最适基质,在五指山市红霞金线莲180 d成活率为75.56%,生长指标综合得分18.37,远高于其他组,有效成分积累量也达到最高。6.不同种植海拔对金线莲生长的影响分别在海拔150 m、275 m、400 m的次生林下种植金线莲,以林下露地栽培方法种植圆叶金线莲成活率较低,故选择以水果筐为栽培容器并覆盖防虫网的新型栽培方法。各组成活率均大于90%,并且差异不显着,海拔150 m处种植的金线莲各生长指标及有效成分含量较高,150 d单株鲜重、干重也最大,分别为3.050 g、0.239 g。7.不同林分类型下金线莲的生长表现分别于海拔175 m的次生林、槟榔林、橡胶林下种植金线莲。同样以水果筐覆盖防虫网的栽培方法,各组成活率均大于90%,并且差异不显着,槟榔林下种植的金线莲各生长指标较高,有效成分含量除总生物碱外最高,150 d单株鲜重、干重也最大,分别为 2.702 g、0.213 g。8.不同栽培模式对金线莲生长的影响大棚种植的金线莲均可部分成活,而林下种植的金线莲只有台湾银线兰、圆叶金线莲才可成活。就圆叶金线莲来讲,林下与大棚种植成活率分别为68.89%、64.44%,二者差异不显着,但林下种植更有利于其干物质及有效成分的积累,180 d单株干重为0.484 g,而大棚种植更有利于其鲜重的增加,180 d单株鲜重为3.872 g。9.金线莲在海南省的林下规模化种植方法比较7种不同的金线莲林下栽培方法,发现林下果筐防虫网栽培方法生产的金线莲成活率高、鲜重产量大,总生物碱含量高,分别为96.67%、2.823 g、0.936 mg/g,但种植成本较高;林下露地防虫网栽培方法干重产量大,总多糖、总黄酮含量高,分别为0.364 g、17.83 mg/g、8.87 mg/g,成活率为93.33%,仅略低于果筐防虫网栽培方法,该方法是较为廉价且简单的金线兰栽培方法,林下每亩材料成本只有果筐防虫网法的2/3,适合规模化种植。

许悦[3](2018)在《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两种细菌性疾病病原病理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的发展,石斑鱼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然而,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石斑鱼病害问题也日益严重,其已经成为限制石斑鱼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保证石斑鱼养殖业健康稳定的发展,积极开展产业病害现状调查和对疾病病原病理学的研究成为了疾病综合防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主要细菌病调查分析2016年11~12月,对海南主要石斑鱼养殖区中的三种主要养殖石斑鱼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 ×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和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细菌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养殖石斑鱼流行病症状、养殖环境、养殖模式和危害状况等。结果发现,细菌性疾病是海南养殖石斑鱼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其中,细菌性皮肤溃疡病和肠炎病发病面积广、死亡率高,对养殖石斑鱼危害严重。2、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病原病理学研究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在海南全岛11个采样点中的9个采样点有发现,发病严重养殖场累积死亡率高达95%。其主要患病症状为:患病初期摄食能力下降,游泳活力差,体表或鳍部局部充血,并出现点状溃疡;患病后期病鱼基本不摄食,反应迟钝,侧身游泳,体表出现大面积溃疡,甚至出现烂鳍、烂尾等症状,眼膜发白,眼睛红肿或烂眼,鳃丝溃烂、发白;有些个体有体表发黑和腹胀等现象,最后沉底死亡。解剖病鱼发现:患病前期肝脏和脾脏充血、肿大;患病后期肝脏发白、脾脏黑褐,肠道充血发红,伴有腹水现象。从9个采样点患皮肤溃疡病石斑鱼样品中分离得到9株优势菌株,人工回感试验表明其感染特征与自然病症一致,根据科赫法则证明这9株细菌均为皮肤溃疡病的致病原。经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这9株细菌均鉴定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其中,菌株SSY-1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毒力最强,其14天半致死浓度LD50值为7.18×104CFU/g鱼体重。药敏实验结果表明,这9株病原菌对34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谱基本一致,均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四环素等药物高度敏感。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病理学研究表明,患病鱼的鳃丝、皮肤、肌肉、肝脏、脾脏、肾脏、肠道和脑等组织器官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属于全身性感染。3、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肠炎病病原病理学研究养殖石斑鱼肠炎病在海南全岛11个采样点中的7个采样点有发现,发病严重养殖场累积死亡率达40%。其主要患病症状为:患病前期停止摄食或者摄食后吐出,游泳无力;患病后期腹部扁平下陷,体色发黑,身体严重消瘦,最后沉底死亡;解剖发现病鱼内脏团明显萎缩,肠道内无食物,胃壁和肠壁变薄且透明,肠道内充满大量粘性白色物质,有白便现象。从7个采样点患肠炎病石斑鱼样品中分离得到7株优势菌株,人工回感试验表明其感染特征与自然患病一致,根据科赫法则证明这7株菌株均为肠炎病的病原菌。经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这7株细菌均鉴定为欧文氏弧菌(Vibrioowensii)。其中,菌株EDF-1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毒力最强,其14天半致死浓度LD50值为2.63×105CFU/g鱼体重。药敏实验结果表明,这7株病原菌对34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谱基本一致,均对菌必治、头孢他啶、氟苯尼考、阿米卡星等药物高度敏感。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病理学研究表明,患病鱼的肠道、肝脏、脾脏、肾脏和鳃丝等组织器官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4、病原菌哈维氏弧菌毒力基因PCR检测分析使用 17 个常见的毒力基因(luxR、toxRvh、chiA、vhpA、vhml、serine protease、vhs、vhh、toxRvc、hlyA、tcpA、zot、ctxA、tdh、trh、flaC、wh)引物对从上述患病石斑鱼中分离的22株哈维氏弧菌进行了毒力因子PCR检测,结果显示,22株哈维氏弧菌主要携带luxR、serine protease、chiA、vhh和vvh等5种毒力基因,检测率分别为100%、100%、100%、95.5%和59.1%,表明该5个毒力基因可能是该地区哈维氏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本论文主要调查了海南岛沿岸养殖石斑鱼细菌病发病状况,确定了两种主要细菌性疾病皮肤溃疡病和肠炎病的致病原并测定了其药敏谱,分析了两种疾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特征,对主要病原菌哈维氏弧菌进行了毒力基因检测分析,为石斑鱼的健康养殖和细菌性疾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齐亚蒙[4](2017)在《广东中山致倦库蚊代谢抗性机理及增效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蚊虫是我国重要的卫生害虫,是传播疟疾、黄热病、登革热等疾病的媒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杀虫剂是防治卫生害虫的主要方式,而拟除虫菊酯作用于卫生害虫而被广泛使用。由于杀虫剂的大量使用,蚊虫产生抗药性。为了明确致倦库蚊对目前常用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抗性现状,以便制定防治卫生害虫的科学用药策略,为抗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监测了广东中山、江西大余、重庆璧山致倦库蚊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抗性水平。采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测得两种酶抑制剂对四氟甲醚菊酯的增效作用;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比较广东中山东凤致倦库蚊成虫和敏感致倦库蚊成虫体内10种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三联圆筒法分别筛选出20种植物精油和2种驱蚊剂对致倦库蚊和敏感致倦库蚊的驱避效果。采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测定10种植物精油、驱蚊剂埃卡瑞丁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吡丙醚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增效作用。具体结果如下:1、采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测定了不同时间采集的广东中山、江西大余、重庆璧山致倦库蚊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与敏感致倦库蚊相比,供试的致倦库蚊种群均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9、11、12月份采集中山东凤致倦库蚊第一代(田间收集致倦库蚊幼虫,室内培养为成虫作为试虫,即为第一代)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抗性分别为6.56、3.11、1.86和9.15、3.10、2.32;中山东凤9月份采集的致倦库蚊抗性最强。9、10、11、12月份采集中山垺西致倦库蚊第一代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33、3.98、1.82、2.97和3.96、4.63、2.30、2.38;5月份采集中山阜沙致倦库蚊第一代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71和3.52;7月份采集江西大余致倦库蚊第一代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62和5.71;6月份采集重庆璧山致倦库蚊第一代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00和3.07。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采集的致倦库蚊传代培养不同代数后,其抗性水平整体有下降趋势,其中东凤地区田间致卷库蚊的抗性下降比值最大。2、采用先给酶抑制剂后给药和同时给酶抑制剂和药两种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比较了酶抑制剂PBO(胡椒基丁醚)和S2(八氯二丙醚)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中山东凤致倦库蚊种群中,采用先给4μg/头酶抑制剂,后给药的方法,PBO对四氟甲醚菊酯增效作用最显着,增效比7.27。对氯氟醚菊酯增效比为2.50。采用酶抑制剂与拟除虫菊酯按1∶1质量比混配同时给药法得出,PBO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增效比分别为1.34和1.76;而无论采用先给酶抑制剂后给药还同时给酶抑制剂和药方法,S2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增效作用均不明显;表明采用先给酶抑制剂后给药法,酶抑制剂对拟除虫菊酯的增效作用优于同时给酶抑制剂和药的方法。3、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了10个代谢基因在东凤致倦库蚊种群和敏感致倦库蚊种群中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细胞色素氧化亚基Ⅰ、胰凝乳蛋白酶、细胞色素b、磷酸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固醇载体蛋白2、Hzc4靡蛋白酶、幼虫血清蛋白1β链8种代谢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敏感致倦库蚊种群,其表达量分别为敏感致倦库蚊种群的2.0、1.8、2.5、2.5、2.0、8.0、3.3、1.8倍,脂肪酶3和线粒体核糖体大亚基这2个基因表达量低于敏感致倦库蚊种群,其表达量分别为敏感致倦库蚊种群的0.8和0.6。4、采用三联圆筒法两种不同浓度筛选20种植物精油和2种驱蚊剂对致倦库蚊的驱避活性,结果表明,同一种精油对不同蚊子产生的驱避效果不同,对于田间致倦库蚊种群,在2.2μg/cm3剂量下,90 min时,驱避率达到90%以上的是薄荷脑、丁香罗勒油、桂醛、绿花白千层、香茅醇、α–甲位蒎烯、猫薄荷、樟醇(特)和白千层油,驱避率分别为100%、93.7%、96.5%、100%、98.8%、98.6%、92.4%、98.7%、90.6%;120 min时,驱避率达到90%以上的是薄荷脑、丁香罗勒油、桂醛、绿花白千层和香茅醇,驱避率分别为100%、93.2%、93.9%、96.1%、94.6%。对于田间库蚊种群,在0.22μg/cm3剂量下,90 min时,驱避率达到90%以上的是绿花白千层、薄荷脑、薄荷油和猫薄荷,驱避率分别为96.7%、95.3%、90.9%、94.7%。120 min时,驱避率达到90%以上的是绿花白千层、薄荷脑、薄荷油,驱避率分别为95.5%、92.6%、91.1%。对于敏感致倦库蚊种群,在0.22μg/cm3剂量下,90 min时,驱避率达到90%以上的精油是猫薄荷和薄荷脑两种,驱避率为98.3%和97.3%。120min时,驱避率达到90%以上的精油是猫薄荷和薄荷脑两种,驱避率为93.5%和91.2%。5、采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测得10种植物精油、驱蚊剂埃卡瑞丁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吡丙醚与四氟甲醚菊酯按1∶1质量比混配对四氟甲醚菊酯的增效作用结果。结果表明,中山东凤致倦库蚊种群中,薄荷脑、桂油醛、丁香罗勒油、α-蒎烯、椒样薄荷油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吡丙醚对四氟甲醚菊酯增效比为4.63、2.81、14.68、1.31、1.93和1.16,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余精油均不表现增效作用。中山阜沙致倦库蚊种群中,薄荷脑对四氟甲醚菊酯的增效比为2.18,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赵宣,侯乃旭,陈晨,张琪悦,赵静,芦亚君[5](2017)在《海南省传播病毒蚊媒种类及蚊媒病毒流行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海南省传播病毒的吸血蚊虫种类及蚊媒病毒流行情况。方法检索1980-2016年海南省蚊虫及蚊媒病毒的相关文献,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海南省传播病毒的吸血蚊虫有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骚扰阿蚊、大劣按蚊、中华按蚊、嵌斑按蚊、微小按蚊、须荫按蚊、须喙按蚊、迷糊按蚊及嗜人按蚊等十余种。在海南省内发现的蚊媒病毒有乙脑病毒、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盖塔病毒、罗斯河病毒、版纳病毒、布尼安病毒科病毒及一些未确定名称的甲病毒属、黄病毒属病毒。结论海南省的气候有助于蚊虫孳生、繁殖。带毒蚊虫的活动及多种蚊媒病毒的存在会造成蚊媒病毒传染病广泛传播,成为蚊媒传染病潜在的流行因素。各市县卫生部门应加强对蚊虫种类、密度、分布、病原体携带情况的监控,有效控制蚊媒传染病的传播及暴发。

邢莎莎[6](2015)在《海南省西南部三市县重点药用植物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种间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南西南部趣区包括三个市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下文简称:乐东县)、东方市、昌江黎族自治县(下文简称:昌江县),濒临北部湾,海岸线总长371.35kmm。本文以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调查所规定的海南省220种重点药用植物为主要对象,并依据其调查方法,开展种类资源和分布调查,进而结合三市县的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特点,开展重点药用植物的垂直分布规律、生态位、种间联结性及生态序列等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本次调查到乐东县药用植物233种,其中94种为重点药用植物,139种为普通药用植物;东方市药用植物196种,其中89种重点药用植物,107种为普通药用植物;昌江县药用植物222种,其中92种重点药用植物,130种为普通药用植物,且不同种类的药用植物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呈现一定的差异。(2)本文对乐东县和东方市重点药用植物在不同海拔梯度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重点药用植物其生态位宽度有较大的差异,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3)重点药用植物种间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乐东县、东方市和昌江县各频度大于5%的50个重点药用物种组成的1225个种对中,分别是乐东有:436对表现为正关联,有789对表现为负关联,正负关联比为0.552;东方有420对表现为正关联,有805对表现为负关联;正负关联比为0.522;昌江有358对表现为正关联,有867对表现为负关联,正负关联比为0.413,说明大部分种对间联结较为松散,物种分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4)根据DCA排序分别将乐东县、东方市和昌江县各50种药用植物群落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分别是高海拔种组(Ⅰ组)、中海拔种组(Ⅱ组)和低海拔生态种组(Ⅲ组)。生态种组的划分基本反映出当地重点药用植物的生态序列和方向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第Ⅱ、Ⅲ生态种组多为分布在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或其边缘分布的种类,第Ⅰ生态种组多为中生耐阴的森林物种。三个市县同一生态种组的相似性系数为Ⅰ组:乐东县与东方市为0.56,乐东县与昌江县为0.54,东方市与昌江县为0.45;Ⅱ组:乐东县与东方市为0.40,乐东县与昌江县为0.35,东方市与昌江县为0.57;Ⅲ组:乐东县与东方市为0.44,乐东县与昌江县为0.29,东方市与昌江县为0.56。海南西南部三市县药用植物的分布规律及其种间关联性研究结果,基本上揭示了该地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生态学特性。各物种有其特定的分布区域、生态适应性和一定的相似性,为未来药用植物保护及人工栽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龙璐[7](2013)在《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对1990年-2010年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为该省及类似地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尝试时间空间分析技术与统计分析方法在疟疾研究领域的综合应用,为类似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研究方法收集整理1990-2010年海南省疟疾疫情监测数据,将全国1:100万电子地图加工处理为1:100万海南省市县边界图。提取海南省各县市的气温、降水量、湿度等气象与环境数据,人口、GDP、卫生、人民生活指标等数据,建立海南省市县综合信息数据库。应用时空扫描统计量、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所采用的软件包括Excel2003、SatScan9.0、SPSS13.0、Mapinfo7.0等统计软件。研究结果1.1990年-2010年海南省疟疾呈整体下降的趋势,总体来说,海南省疟疾发病最高峰为7、8月份,2月份为全年发病最低峰。海南省西南部地区是疟疾疾病的高发区。人群分布,30-50岁男性为高发人群,农民、工人及民工占总报告人数的85.11%。2.运用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对2005-2010年疟疾发病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005-2010年海南省可能存在7个疟疾聚集区域(P<0.05)。对2010年疟疾发病数据进行时空扫描发现有3个聚集区域(P<0.05)。运用2005年1月-2009年12月建立的ARIMA模型对海南省2010年1月份的疾病发病率进行预测,预测值为0.15/10万,95%的可信区间为[-1.04,1.33],实际检测发病率为0.17/10万,疟疾月发病率实际值落入了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预测相对误差为11.8%。将2010年1月份疟疾实际发病率纳入时间序列模型,重新拟合,并对2010年2-12月份疟疾发病率进行预测,实际疟疾发病率比理论疟疾发病率平均下降了85.75%。3.将15个温度指标和13个降水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其主成分,并以2010年市县疟疾发病率为因变量,男性人口、农业人口、少数名族人口、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GDP、卫生机构总数、执业医师人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温度主成分、降雨量主成分、湿度等为解释变量构建结局变量为连续型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疟疾发病的危险因素的包括“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降水量主成分2”、“湿度”这三个因素,疟疾发病的保护因素包括“男性人口”、“农业人口”、“人均GDP”、“医疗机构个数”、“执业医师个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这6个因素。研究结论本课题重点探讨了1990-2010年海南省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集性,还重点研究了海南省不同市县疟疾疫情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海南,疟疾的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地域性,并在某些特定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时间序列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疟疾发病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在防治措施、人口免疫状态及人口流动没有发生大幅度变化的时候可以用来预测疟疾的发病率变化。海南省2010年起开始实施的消除疟疾计划作用明显,时间序列模型从侧面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降水量和湿度将影响海南省疟疾在各市县的发病,而经济、卫生和人民生活水平也是影响疟疾发病的重要因素。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当地进一步在多方面对疟疾疫情进行防控。创新点本课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将多个领域的信息与知识进行了整合。将疟疾疫情数据进行时间、空间上的整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仅仅研究了有网络直报系统以来的数据,而且还研究了从1990年来的疟疾发病数据。在空间上,打破了县市的界限,对海南省全省疫情进行空间扫描,为疟疾疾病的预警提供新思路。将人口学、经济学及卫生学知识相融合,使得疟疾疫情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更加的立体,更加的贴合实际。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国内外的疟疾研究领域较为罕见。

杜井冈[8](2012)在《海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教育移民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南成立经济特区20年来,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由于海南农村密度小、人口素质偏低、城镇化水平不高,海南城乡发展现状与旅游业发展极不适应。为了更好地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大局,海南需要有足够的农村城镇化。在探索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海南省昌江县王下乡率先探索并实施的“教育移民”,让贫困子弟走出大山进城读书。这一举措不但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质量、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而且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了热带雨林生态,对海南省的农村城镇化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得到了海南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予以推广。教育移民的推广需要政策作支撑,这便构成了海南省教育移民政策产生的背景。海南教育移民政策的形成是海南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经历了开展联合调研、启动移民工程以及全面建设思源实验学校等几个阶段。2007年7-8月,由海南省委政研室牵头,海南省教育厅、财政厅、民宗厅和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了联合调研组,赴琼中、昌江、屯昌、白沙、五指山等市县进行了半个月的实地调研,并形成了《海南省“教育移民”情况的调研报告》。在这份报告的指导下,海南教育移民工程正式启动,教育移民政策也不断完善。全面建设思源实验学校,标志着海南教育移民政策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然而,在海南省教育移民政策运行过程中,隐藏在“教育移民”背后的一系列政策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教育移民政策的价值取向扭曲、教育移民政策的内容不完善、教育移民政策执行中存在文化冲突以及教育移民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缺失等等。教育移民政策背后有着深刻的学理依据。首先是教育移民政策的价值取向。教育移民政策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必须确保教育公平,让弱势群体公平地享有教育资源,避免他们由于非自身因素导致的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减少教育移民的支出,始终保持教育移民政策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其次,教育移民政策有着自身的结构,包括问题结构、目标结构和条件结构。问题结构为教育移民政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目标结构为教育移民政策的形成确立了方向,条件结构为教育移民政策的形成提供了保证。再次,教育移民政策有着自身的执行模式和效果评估方式。教育移民政策执行模式应该整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政策执行模式,而执行效果如何则需要进行评估。教育移民政策的评估要考虑方案与受众结构的变动是否适应、教育移民政策方案是否获得的社会认同、教育移民政策方案之间是否匹配、教育移民政策方案对于解决问题是否适中以及教育移民政策方案的设计是否符合执行者的实际状况等问题。当然,教育移民政策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最终取决于教育移民政策制定和实施路径的选择。首先,转变教育移民政策理念,使教育移民政策从“增长至上”的发展主义走向“以人为本”和“文化认同”的人本主义,在此基础上,要建立海南全省的教育移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教育移民经费。同时,健全教育移民政策的管理体制和利益表达机制,以便在教育移民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育移民政策主体的精神自觉,让教育移民政策主体进行更好的自我调节以应对教育移民政策中的不确定因素,消解教育移民政策中的阻抗,形成教育移民政策合力。最后,建立教育移民政策补偿机制,实现教育移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弱势补偿”,及时纠正教育移民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偏差。

何衍彪[9](2012)在《菠萝洁粉蚧的分子鉴定、遗传结构及其控制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粉蚧类昆虫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可以为害多种作物、森林树种和观赏植物,是一类重要的经济害虫。菠萝洁粉蚧Dysmicoccus brevipes (Cockerell)、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 Beardsley均隶属于半翅目粉蚧科洁粉蚧属Dysmicoccus,是菠萝的主要害虫。菠萝洁粉蚧、新菠萝灰粉蚧不仅可以刺吸菠萝汁液,使菠萝植株长势衰弱,果实发育不良,分泌的蜜露容易引起煤烟病,同时还是菠萝重要病害凋萎病病毒(PMWaV)的主要传播媒介昆虫目前,由于受到粉蚧分类、鉴定及饲养技术的限制,关于我国南方粉蚧系统发育及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较少,而关于菠萝洁粉蚧生物学、生态学及种群遗传与进化的研究更是鲜有报道。研究南方常见粉蚧的核糖体及线粒体基因序列是南方粉蚧分子鉴定的基础。研究菠萝洁粉蚧D. brevipes、新菠萝灰粉蚧D. neobrevipes遗传分化、生物学、生态学及控制技术,不仅可以为我国南方粉蚧的研究提供参考,更是菠萝重要病害——菠萝凋萎病有效控制的前提。本学位论文围绕菠萝粉蚧的遗传结构及综合防治技术这一主题,明确了菠萝洁粉蚧D. brevipes、新菠萝灰粉蚧D. neobrevipes在我国的分布和危害;对包括菠萝洁粉蚧、新菠萝灰粉蚧在内的我国12种粉蚧的分子鉴定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在我国菠萝洁粉蚧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其与夏威夷、巴西、菲律宾、泰国菠萝洁粉蚧亲缘关系分析及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菠萝洁粉蚧的起源和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主要内容如下:1.我国热区常见粉蚧调查的及分子鉴定采用形态学和核糖体18S、28S及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比对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热区采集的粉蚧进行鉴定,初步明确了菠萝洁粉蚧、新菠萝灰粉蚧在我国的分布和危害。菠萝洁粉蚧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5省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菠萝根部、叶片和果实。新菠萝灰粉蚧目前主要分布在海南和广东,主要为害剑麻叶片的基部,在海南乐东发现可为害菠萝的叶片和果实,但一般不为害根部;此外,还在粉蕉上发现新菠萝灰粉蚧的为害。对菠萝洁粉蚧、新菠萝灰粉蚧等9种粉蚧(14个种群)核糖体基因18S、28S进行测序,结合GenBank中同源序列,对不同粉蚧的18S、28S序列进行了多重排比和聚类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8S、28S适合于粉蚧种级的分子鉴定,榕树粉蚧Pseudococcus baliteus Lit两个种群核糖体基因18S、28S序列遗传距离约0.014,该蚧虫可能是至少含有两个隐存谱系或姊妹种的复合种。臀纹粉蚧属Planococcus的3种粉蚧柑橘臀纹粉蚧Planococcus citri (Risso)、大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minor (Maskell)、无花果臀纹粉蚧Planococcus ficus (Signoret)的核糖体基因18S、28S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但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有33个变异位点,可作为3个近缘种分子鉴定的依据。2.我国菠萝洁粉蚧遗传分化和原产地分析对我国菠萝产区10个县市14份菠萝洁粉蚧标本及夏威夷1份菠萝洁粉蚧标本的核糖体ITS2、线粒体COI、Cytb基因部分片段序列进行了测序,结合巴西、泰国、菲律宾的菠萝洁粉蚧标Genebank中同源序列对我国菠萝洁粉蚧遗传结构及原产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菠萝洁粉蚧D. brevipes以孤雌生殖为主,其遗传变异较小。我国菠萝洁粉蚧D. brevipes不同地理种群可以分为3个不同的枝系,即:以曲界(Qujie)为代表的大陆枝系、以海南琼海(Qionghai)为代表的琼海枝系和以海南万宁(Wanning)为代表的万宁枝系。夏威夷种群与巴西、泰国种群可能拥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其次是夏威夷种群与菲律宾种群,然后是夏威夷种群与我国大陆种群和海南琼海种群,而我国海南万宁种群与其它各种群均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我国海南万宁种群可能是菠萝洁粉蚧的一个隐存谱系。我国菠萝洁粉蚧各单倍型的分布揭示了我国菠萝洁粉蚧的扩散路径,我国大陆菠萝洁粉蚧、海南琼海菠萝洁粉蚧很可能来自菲律宾,这与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我国从南洋大量引进菠萝种苗的史实相符;我国菠萝洁粉蚧海南万宁谱系可能来源于夏威夷、巴西、泰国、菲律宾之外的某个区域,亦或者我国菠萝洁粉蚧海南万宁谱系早在上世纪初从南洋大量引进菠萝种植品种前就已经在我国海南万宁地区定殖。我国菠萝洁粉蚧单倍型的分布揭示了我国菠萝洁粉蚧的扩散路径,其扩散路径与菠萝种苗调运路径一致。3.菠萝洁粉蚧饲养技术及生物学生态学研究采用南瓜和蛭石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了菠萝洁粉蚧实验种群。饲养1个月后菠萝洁粉蚧增长系数达20倍以上。菠萝洁粉蚧在我国以孤雌生殖为主,鲜见雄虫;菠萝洁粉蚧为不完全变态昆虫,若虫3龄,年发生5-7代。不同温度(恒温、梯度温度)对菠萝洁粉蚧的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供试温度下,南瓜饲养菠萝洁粉蚧雌虫世代历期介于42.40-205.00天之间,高于29℃及低于21℃时菠萝洁粉蚧生长发育受到一定的抑制;菠萝洁粉蚧种群趋势指数分析表明,菠萝洁粉蚧最适恒温为24℃(I=39.86),最适梯度温度为21~26℃(I=57.36),梯度温度比恒温更有利于菠萝洁粉蚧的生长发育和种群的增长。菠萝洁粉蚧喜欢在集聚在隐蔽环境处生活,常集聚在根部或者叶腋及果实凹陷处为害,菠萝洁粉蚧田间分布呈聚集分布,自然种群年发生动态呈单峰型,雷州半岛地区10~12月份是菠萝洁粉蚧自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菠萝洁粉蚧自然种群数量高峰期位于12月下旬至于1月上旬。气温和降雨量是影响菠萝洁粉蚧自然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4.菠萝洁粉蚧的综合防治技术就8种化学农药对菠萝洁粉蚧雌性成虫及2龄若虫的毒力进行了测定,各药剂对菠萝洁粉蚧的致死浓度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从LC50来看,各药剂对菠萝洁粉蚧成虫毒力大小依次为:啶虫脒>毒死蜱>杀扑磷>氧化乐果>噻嗪酮>乐果>吡虫啉>哒螨灵,对菠萝洁粉蚧2龄若虫毒力大小依次为:啶虫脒>毒死蜱>杀扑磷>噻嗪酮>氧化乐果>吡虫啉>乐果>哒螨灵。而对菠萝洁粉蚧成虫LC90浓度所对应的稀释倍数从高到底依次是:48%毒死蜱EC(1286.73×)、3%啶虫脒EC(843.17×)、40%杀扑磷EC(750.20×)、70%吡虫啉WG(647.19×)、40%氧化乐果EC(606.52×)、40%乐果EC(350.66×)、25%噻嗪酮WP(275.15×)、15%哒螨灵EC(31.79×),对菠萝洁粉蚧2龄若虫LC90浓度所对应的稀释倍数从高到底依次是:48%毒死蜱EC(2739.88×)、40%杀扑磷EC(1991.04×)、3%啶虫脒EC(1252.61×)、70%吡虫啉WG(1021.51×)、25%噻嗪酮WP(639.58×)、40%氧化乐果EC(475.93×)、40%乐果EC(309.86×)、15%哒螨灵EC(59.85×)。吡虫·噻嗪酮等对菠萝洁粉蚧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种苗浸泡处理效果尤为明显。几种常用的杀虫杀螨剂对菠萝洁粉蚧的防治效果及其在菠萝上的安全间隔期的研究表明:种苗浸泡处理比田间喷雾处理对菠萝洁粉蚧的防治效果好,吡虫·噻嗪酮、吡虫啉、杀扑磷(速扑杀)等对菠萝洁粉蚧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吡虫·噻嗪酮、吡虫啉、杀扑磷等药剂浸泡处理的菠萝植株种植4个月后未发现菠萝洁粉蚧为害,对菠萝洁粉蚧的防治效果达100%;氧化乐果、噻嗪酮、炔螨特、吡虫啉等药剂在菠萝上的降解速度慢,安全间隔期长,杀扑磷、毒死蜱、哒螨灵等药剂在菠萝上降解速度快,安全间隔期短。菠萝种前进行种苗浸泡处理,收获时果实均未检出农药残留。在田间用蚂蚁毒饵诱杀蚂蚁可以降低菠萝洁粉蚧的种群数量,且蚂蚁毒饵诱杀蚂蚁的地块菠萝凋萎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区。49℃处理2h后各龄菠萝洁粉蚧大量死亡,处理4~5h后各龄菠萝洁粉蚧全部死亡。经过45℃处理24h及49℃处理12h后的菠萝吸芽种植后能够正常生长,因此通过菠萝吸芽(腋芽)高温(49℃)处理可以达到菠萝洁粉蚧植物检疫处理的目的。菠萝洁粉蚧的的天敌有香港角毛瓢虫H. hisamatsui、长管小瓢虫S.(P.) tenuis、细毛小瓢虫S.(P.) syoitii、台毛艳瓢虫P. taoi、丽草蛉C. formosa及瘿蚊(Aphidoletes

张赛丽[10](2012)在《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橡胶是国防和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战略资源,在生产地域和产品性能上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天然橡胶产业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产业;它不仅是现代经济的命脉,更是一种军事、外交资源。民营天然橡胶产业是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天然橡胶产量增长的重要途径,而海南民营天然橡胶产业又是我国民营天然橡胶产业的典型代表,为此,本文有针对性地对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进行研究。本文利用弱质产业扶持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政治博弈理论等理论分析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本质、对象和其相互关系;运用面板数据、数据包络模型等计量经济方法,对自2006年以来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实施以来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实证检验,验证过去五年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分析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所提出天然橡胶补贴政策的对策建议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展开:(一)介绍了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实施的背景、所要达到的目标、其补贴对象、补贴品种、补贴方式及良种补贴项目申报和资金拨付等方面的内容;(二)剖析了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情况及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揭示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来龙去脉,认识其性质和地位,把握其所起的作用,明确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三)利用调查问卷的结果对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运用平行数据模型对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目标进行量化分析,检验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四)依据分析结果,结合实际,从加强天然橡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产技术培训,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海南省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如下:(1)从整体上看,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效率不高,实施效果不明显。(2)从2006~2010年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实施的制度效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这五年中,只有2007年的海南省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是有效的,其他年份均无效。从2006~2010年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实施的规模收益分析结果看,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规模收益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制度效率有效的年份规模收益也有效。(3)从2010年海南省各市县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制度效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只对琼中县来说是有效的,而在其他无效的17市县中,效率最高的是屯昌县,最低的是文昌市。从2010年海南省各市县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规模收益分析结果可知,2010年海南省各市县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的规模收益中,只有琼中县的规模收益不变,而在其他规模收益无效的市县中,只有农垦和儋州的规模收益递减,其余15个市县的规模收益均递增。(二)利用2006~2010年17个市县的相关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0选择混合模型估计了海南省天然橡胶良种补贴的实际补贴面积及销售价格对当年新定植面积的影响,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当年实际补贴面积对当年新定植面积的影响为正且显着。不过,从天然橡胶良种补贴变量的系数来看,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对天然橡胶生产确实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作用较小。(2)现阶段的天然橡胶销售价格对当年新定植面积的影响弹性系数0.054746,有积极的影响,但不显着。不显着的可能原因之一是由于天然橡胶生产的特殊性,非生产期较长,价格对新定植面积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期,目前还反应不出来。(三)利用调查问卷的结果对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定性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对增加胶农收入的作用并不明显;胶农对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还较为满意;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对提高天然橡胶产量的作用不明显;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对胶农耕作决定影响不大,可能是目前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方式不是胶农认可的方式;胶农选择政府提供的良种主要是良种有利于单产提高。由于天然橡胶产业有别于一般的农业,它既具有一般农作物的特点也具有林业的特点,是多年生植物,且其投资回收期较长。与天然橡胶产业相关的补贴政策及理论也较多,如良种补贴、保险保费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扶贫资金资助等等政策,它们涉及的部门较多,实施时间、分管部门也不一样,另外,由于数据、资料的难获取,以及笔者学识、能力有限,理论分析深度可能有所欠缺、天然橡胶补贴种类分析不够全面等,天然橡胶补贴政策还需在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昌江县1996~2000年疾防治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昌江县1996~2000年疾防治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海南热带条件下金线莲种植适应性及规模化栽培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金线莲的研究进展
        1.1.1 金线莲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分布情况
        1.1.2 金线莲种质资源的研究
        1.1.3 金线莲栽培适宜基质、光照、肥料的研究
        1.1.4 金线莲的大棚与林下栽培研究
        1.1.5 金线莲的有效成分及药用价值
        1.1.6 金线莲的产业发展
        1.1.7 国外金线莲的研究
    1.2 海南省林下经济的研究进展
        1.2.1 海南省林下经济现状
        1.2.2 海南省林下经济的发展对策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1 在海南热带条件下发展金线莲,增加农民收入
        1.3.2 生产绿色有机、高品质的金线莲
        1.3.3 利于海南省野生金线莲的保护
        1.3.4 为海南省发展其他中草药的种植提供参考
    1.4 研究内容
        1.4.1 收集与引进金线莲资源
        1.4.2 筛选金线莲在海南省的适宜栽培种(品种)
        1.4.3 筛选金线莲在海南省的适宜光照强度
        1.4.4 筛选金线莲在海南省的适宜栽培基质
        1.4.5 筛选金线莲在海南省的适宜种植地区
        1.4.6 筛选金线莲在海南省的适宜种植林分类型
        1.4.7 筛选金线莲在海南省的适宜种植海拔
        1.4.8 比较大棚与林下种植金线莲的质量差异
        1.4.9 确定金线莲林下规模化种植的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种植管理与数据获取
        2.2.1 金线莲种苗
        2.2.2 其他试验用材
        2.2.3 种植地准备
        2.2.4 金线莲种植
        2.2.5 种植期管理
        2.2.6 收获与测量
        2.2.7 有效成分的测定
    2.3 研究方法与试验设计
        2.3.1 海南野生金线莲资源的调查与收集
        2.3.2 不同金线莲种(品种)的试验设计
        2.3.3 不同光照强度的试验设计
        2.3.4 金线莲栽培基质的实验设计
        2.3.5 各市县金线莲试验地的设置
        2.3.6 不同种植海拔的实验设计
        2.3.7 不同林分类型的实验设计
        2.3.8 林下与大棚栽培模式的实验设计
        2.3.9 林下规模化种植方法的实验设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野生金线莲在海南省的分布与生境
        3.1.1 海南野生金线莲地理分布情况
        3.1.2 海南野生金线莲原生境条件
        3.1.3 金线莲的野外收集情况
    3.2 不同种植市县金线莲的生长表现
    3.3 不同种(品种)与光照强度下金线莲的生长表现
        3.3.1 金线莲的成活率
        3.3.2 金线莲的生长量
        3.3.3 金线莲的有效成分含量
    3.4 不同栽培基质对金线莲的影响
        3.4.1 金线莲的成活率
        3.4.2 金线莲的生长量
        3.4.3 金线莲的有效成分含量
    3.5 不同种植海拔对金线莲的影响
        3.5.1 金线莲的成活率与生长量
        3.5.2 金线莲的有效成分含量
        3.5.3 金线莲的产量
    3.6 不同林分类型下金线莲的生长表现
        3.6.1 金线莲的成活率与生长量
        3.6.2 金线莲的有效成分含量
        3.6.3 金线莲的产量
    3.7 不同的栽培模式对金线莲的影响
        3.7.1 金线莲的成活率
        3.7.2 金线莲的生长量
        3.7.3 金线莲的有效成分含量
        3.7.4 金线莲的产量
    3.8 金线莲在海南省的林下规模化种植方法
        3.8.1 金线莲的成活率
        3.8.2 金线莲的产量
        3.8.3 金线莲的有效成分含量
        3.8.4 成本核算
4 讨论
    4.1 野生金线莲在海南省的分布与生境
    4.2 不同种(品种)的金线莲在海南的生长表现
    4.3 不同光照强度对金线莲的影响
    4.4 不同栽培基质对金线莲的影响
    4.5 不同种植市县金线莲的生长表现
    4.6 不同种植海拔对金线莲的影响
    4.7 不同林分类型下金线莲的生长表现
    4.8 不同的栽培模式对金线莲的影响
    4.9 金线莲在海南省的林下规模化种植方法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金线莲主要病虫害记录及相应防治
    附录二 金线莲资源调查表与形态特征
    附录三 实施图片
    附录四 就读硕士期间成果
    附录五 疑似新种(品种)资料
致谢

(3)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两种细菌性疾病病原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石斑鱼及其研究进展
        1.1 石斑鱼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1.2 石斑鱼的人工繁育状况
        1.3 石斑鱼人工养殖状况
    2 养殖石斑鱼常见疾病
        2.1 养殖石斑鱼的主要细菌性疾病
        2.2 养殖石斑鱼的主要病毒性疾病
        2.3 养殖石斑鱼的主要寄生虫性疾病
    3 哈维氏弧菌致病因子的相关研究
        3.1 哈维氏弧菌及其危害
        3.2 哈维氏弧菌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1 本研究的目的
        4.2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主要细菌病调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鱼样品采样
        1.2 调查采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皮肤溃疡病调查结果
        2.2 肠炎病调查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病原病理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用鱼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2.2 病原菌确定
        2.3 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
        2.4 病原菌16S rDNA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2.5 病原菌半致死浓度LD_(50)测定
        2.6 药敏实验
        2.7 显微病理和超微病理切片的制备与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菌分离
        3.2 病原菌确定
        3.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
        3.4 16S rDNA序列扩增结果及系统发育分析
        3.5 病原菌SSY-1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LD_(50)值测定
        3.6 药敏实验结果
        3.7 显微病理分析
        3.8 超微病理变化
    4 讨论
第四章 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肠炎病病原病理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用鱼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2.2 病原菌确定
        2.3 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
        2.4 病原菌16S rDNA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2.5 病原菌半致死浓度LD_(50)测定
        2.6 药敏实验
        2.7 显微病理和超微病理切片的制备与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菌分离
        3.2 病原菌确定
        3.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
        3.4 16S rDNA序列扩增结果及系统发育分析
        3.5 病原菌EDF-1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LD_(50)值测定
        3.6 药敏实验结果
        3.7 显微病理分析
        3.8 超微病理变化
    4 讨论
第五章 病原菌哈维氏弧菌毒力基因PCR检测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哈维氏弧菌DNA提取
        2.2 毒力基因PCR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4)广东中山致倦库蚊代谢抗性机理及增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1.1 蚊虫抗药性的现状
        1.1.1 蚊虫对四大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1.1.2 昆虫的抗药性分子机制
    1.2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研究概述
    1.3 杀虫增效剂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精油作为驱避剂的研究概况
        1.4.1 精油的定义
        1.4.2 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
        1.4.3 植物精油在驱蚊方面的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试剂和试验仪器
        2.1.1 供试药剂
        2.1.2 化学试剂
        2.1.3 分子试剂
        2.1.4 试验仪器
    2.2 供试精油和驱避剂
        2.2.1 供试驱避剂
        2.2.2 供试精油的种类
    2.3 供试昆虫
    2.4 致倦库蚊的抗药性监测
    2.5 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测酶抑制剂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测定
    2.6 致倦库蚊10种基因的MRNA的表达水平
        2.6.1 提取组织RNA
        2.6.2 将RNA反转录成cDNA
        2.6.3 引物的设计
        2.6.4 qPCR
    2.7 20种精油对致倦库蚊驱避活性筛选
    2.8 精油增效活性的筛选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致倦库蚊的抗药性监测结果
    3.2 酶抑制剂对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增效结果
    3.3 致倦库蚊种群10种基因MRNA表达水平
    3.4 20种植物精油和2种驱蚊剂对致倦库蚊驱避活性筛选
    3.5 10种植物精油的增效活性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致倦库蚊对两种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抗性监测研究
        4.1.2 酶抑制剂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对拟除虫菊酯的增效研究
        4.1.3 致倦库蚊的代谢抗性机理研究
        4.1.4 植物精油对媒介蚊虫的驱避研究
    4.2 结论
5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5.1 致倦库蚊抗性下降趋势有待进一步研究
    5.2 线粒体核糖体大亚基、脂肪酶3表达量降低有待进一步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5)海南省传播病毒蚊媒种类及蚊媒病毒流行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海南省常见蚊虫种类
    1.1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1.2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1.3 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
    1.4 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1.5 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
    1.6 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batus)
    1.7 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
    1.8 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
    1.9 嵌斑按蚊(Anopheles tessellates)
    1.1 0 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
    1.1 1 须荫按蚊(Anopheles arbumbrosus)
    1.1 2 须喙按蚊(Anopheles arbirostris)
    1.1 3 迷糊按蚊(Anopheles vagus)
    1.1 4 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
2 海南省主要虫媒病毒流行情况分析
    2.1 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
    2.2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
    2.3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
    2.4 盖塔病毒(Getter virus,GETV)
    2.5 罗斯河病毒(Ross river virus,RRV)
    2.6 版纳病毒(Banna virus,BV)
    2.7 布尼安病毒科病毒(Bunyaviridae)
    2.8 其他病毒及未确定名称的甲病毒属病毒、黄病毒属病毒
3 讨论

(6)海南省西南部三市县重点药用植物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种间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药用植物资源概况
        1.1.1 药用植物资源的定义
        1.1.2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种类
        1.1.3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1.2 海南药用植物研究概况
        1.2.1 海南植物资源种类研究
        1.2.2 海南药用植物种群特征研究
        1.2.3 加快建设南药GAP基地
    1.3 植物种群研究概况
        1.3.1 种群分布规律研究
        1.3.2 种群生态位研究
        1.3.3 种群种间联结研究
        1.3.4 种群DCA排序
    1.4 重点药用植物的群落相似性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乐东县概况
    2.2 东方市概况
    2.3 昌江县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药用植物种类组成及其生长型划分
        3.1.2 药用植物的垂直分布规律
        3.1.3 重点药用植物的生态位
        3.1.4 重点药用植物的种间联结
        3.1.5 重点药用植物的DCA排序
        3.1.6 重点药用植物的群落相似性
    3.2 研究方法
        3.2.1 野外调查取样方法
        3.2.2 药用植物物种组成及其生长型划分方法
        3.2.3 重点药用植物垂直分布规律分析方法
        3.2.4 重点药用植物的生态位分析方法
        3.2.5 重点药用植物的种间联结分析方法
        3.2.6 重点药用植物的DCA排序分析方法
        3.2.7 重点药用植物群落相似性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乐东县药用植物研究
        4.1.1 乐东县药用植种类组及其生长型划分
        4.1.2 乐东县重点药用植物垂直分布规律分析
        4.1.3 乐东县重点药用植物的现状分析
        4.1.4 乐东县重点药用植物种生态位分析
        4.1.5 乐东县重点药用植物种间联结分析
        4.1.6 乐东县重点药用植物DCA排序分析
    4.2 东方市药用植物研究
        4.2.1 东方市药用植物物种组成及其生长型划分
        4.2.2 东方市重点药用植物垂直分布规律分析
        4.2.3 东方市重点药用植物的现状分析
        4.2.4 东方市重点药用植物种生态位研究
        4.2.5 东方市重点药用植物种间联结分析
        4.2.6 东方市重点药用植物DCA排序分析
    4.3 昌江县药用植物研究
        4.3.1 昌江县重点药用植物种间联结研究
        4.3.2 昌江县重点药用植物DCA排序分析
    4.4 三市县重点药用植物群落相似性
    4.5 三市县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4.6 三市县中海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4.7 三市县中海南特有物种
5 讨论
    5.1 海南西南三市县药用植物种类资源
    5.2 海南西南三市县重点药用植物分布规律
    5.3 海南西南三市县重点药用植物生态位
    5.4 海南西南三市县重点药用植物种间联结
    5.5 海南西南三市县重点药用植物DCA排序
    5.6 海南西南三市县药用植物生态种组群落相似性比较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资料来源与处理
    6 研究创新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 海南省1990-2010年疟疾流行病学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2010年海南疟疾疫情时空分布特点及预测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2010年海南省市县水平疟疾疫情影响因素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国内外传染病监测体系
    2 传染病预测与预警
    3 传染病预测预警模型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活动目录
致谢

(8)海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教育移民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 农村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二) 教育移民的相关研究
    (三) 教育政策的相关研究
    (四) 已有研究评述
三、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海南省教育移民政策的背景分析
一、建设国际旅游岛需要农村城镇化
    (一) 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二) 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诉求
二、海南农村城镇化需要发展教育
    (一) 海南省城乡发展结构
    (二) 海南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
    (三) 海南农村城镇化的教育诉求 第二章 海南省教育移民政策的演进
一、教育移民政策的萌芽
二、教育移民政策的发展
    (一) 开展联合调研阶段
    (二) 启动移民工程阶段
三、教育移民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章 海南省教育移民政策的现状与问题审视
一、教育移民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现状
    (一) 教育移民政策的制定状况
    (二) 教育移民政策的执行状况
二、教育移民政策的问题审视
    (一) 教育移民政策的价值取向扭曲
    (二) 教育移民政策内容不完善
    (三) 教育移民政策执行中存在文化冲突
    (四) 教育移民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缺失 第四章 教育移民政策的理论分析
一、教育移民政策的价值选择
    (一) 公平:海南教育移民政策的伦理诉求
    (二) 效率:海南教育移民政策的现实诉求
    (三) 公平与效率动态平衡:海南教育移民政策的必然选择
二、教育移民政策的结构
    (一) 教育移民政策的问题结构
    (二) 教育移民政策的目标结构
    (三) 教育移民政策的条件结构
三、教育移民政策的执行与效果评估
    (一) 教育移民政策的执行模式
    (二) 教育移民政策的评估
四、教育移民政策的主体博弈
    (一) 教育移民政策的利益分析
    (二) 教育移民政策的主体构成
    (三) 教育移民政策的主体自觉
    (四) 教育移民政策的主体互动 第五章 完善教育移民政策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教育移民政策理念
    (一) 坚持“以人为本”
    (二) 坚持“文化认同”
二、建立教育移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 教育移民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的模式
    (二) 海南教育移民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运作
三、健全教育移民政策的管理体制
    (一) 建立教育移民政策的管理体制
    (二) 完善教育移民政策监督体系
四、建立教育移民政策救济机制
    (一) 建立教育移民政策效果评估机制
    (二) 建立教育移民政策补偿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菠萝洁粉蚧的分子鉴定、遗传结构及其控制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菠萝凋萎病研究概况
1.2 菠萝粉蚧的种类和危害
1.3 rDNA和mtDNA在昆虫系统发育与遗传分化中的应用
1.4 粉蚧科的系统发育及分子鉴定
1.5 菠萝洁粉蚧生物学特性
1.6 菠萝粉蚧、蚂蚁与菠萝凋萎病
1.7 菠萝洁粉蚧传播扩散及综合防治 引言 第二章 我国热区常见粉蚧调查及分子鉴定
第一节 我国热区常见粉蚧调查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2.1 我国热区常见粉蚧种类及发生特点
    
2.1.2.2 菠萝洁粉蚧、新菠萝灰粉蚧在我国的分布和危害
    2.1.3 小结
第二节 我国热区常见粉蚧的分子鉴定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2.1 12种粉蚧18S、28S序列分析
    
2.2.2.2 基于rDNA 18S、28S的粉蚧系统进化分析
    
2.2.2.3 臀纹粉蚧属Planococcus近缘种mtDNA COI序列分析
    2.2.3 小结
    2.2.4 讨论 第三章 我国菠萝洁粉蚧遗传分化和原产地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ITS2基因片段在种群间分子遗传分析的应用
    3.2.2 COI基因片段在种群间分子遗传分析的应用
    3.2.3 Cytb基因片段的扩增及在种群间分子遗传分析的应用
3.3 小结
3.4 讨论 第四章 菠萝洁粉蚧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
第一节 菠萝洁粉蚧的发育和繁殖特性研究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2.1 菠萝洁粉蚧饲养及发生世代
    
4.1.2.2 温度对菠萝洁粉蚧生长发育的影响
    
4.1.2.3 不同温度下菠萝洁粉蚧实验种群生命表
    4.1.3 小结
第二节 菠萝洁粉蚧的危害及环境因子对其种群动态的影响
    4.2.1 菠萝洁粉蚧的危害及田间分布型
    
4.2.1.1 材料与方法
    
4.2.1.2 结果与分析
    4.2.2 气温、降雨量对菠萝洁粉蚧自然种群动态的影响
    
4.2.2.1 材料与方法
    
4.2.2.2 结果与分析
    4.2.3 小结
    4.2.4 讨论 第五章 菠萝洁粉蚧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第一节 菠萝洁粉蚧防治药剂筛选及安全间隔期
    5.1.1 菠萝洁粉蚧防治药剂筛选
    
5.1.1.1 材料与方法
    
5.1.1.2 数据分析
    
5.1.1.3 结果与分析
    5.1.2 不同间隔期农药残留检测
    
5.1.2.1 材料与方法
    
5.1.2.2 结果与分析
    5.1.3 小结
第二节 诱杀蚂蚁对菠萝洁粉蚧种群动态的影响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小结
第三节 高低温处理对菠萝洁粉蚧存活率的影响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3.3 小结
第四节 菠萝洁粉蚧天敌调查及香港角毛瓢虫的捕食作用研究
    5.4.1 菠萝洁粉蚧天敌调查
    
5.4.1.1 调查方法
    
5.4.1.2 结果与分析
    5.4.2 香港角毛瓢虫对菠萝洁粉蚧的捕食作用
    
5.4.2.1 材料与方法
    
5.4.2.2 结果与分析
    5.4.3 小结
    5.4.4 讨论
第五节 菠萝洁粉蚧综合防治技术方案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参研课题情况

(10)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存在隐患
        1.1.2 我国天然橡胶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
        1.1.3 天然橡胶产业是我国热带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1.1.4 中国天然橡胶产业受东盟的较大影响
        1.1.5 天然橡胶补贴是各主产国促进天然橡胶生产的主要政策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5 理论基础
        1.5.1 产业扶持理论
        1.5.2 福利经济学理论
        1.5.3 公共经济学理论
        1.5.4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1.5.5 政治博弈理论
    1.6 本文的可能创新点
    1.7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1 关于天然橡胶安全的研究
        2.2.2 关于天然橡胶补贴的研究
    2.3 相关研究简评
3 中国现行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概述
    3.1 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
    3.2 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目标
    3.3 海南省天然橡胶良种补贴
    3.4 海南省天然橡胶良种补贴项目申报和资金拨付
4 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出台背景
        4.1.1 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出台的背景
        4.1.2 加入世贸组织的必然要求
        4.1.3 保障天然橡胶供给安全的迫切需要
    4.2 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实施进程
        4.2.1 2006年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落实情况分析
        4.2.2 2007年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落实情况分析
        4.2.3 2008年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落实情况分析
        4.2.4 2009年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落实情况分析
        4.2.5 2010年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落实情况分析
    4.3 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4.3.1 良种补贴政策缺乏一定规模
        4.3.2 良种补贴政策没有配套工作经费
        4.3.3 良种补贴项目下达时间不确定
        4.3.4 良种补贴政策缺乏效率
        4.3.5 良种补贴政策操作程序过于繁琐
        4.3.6 良种补贴政策缺乏长效机制
        4.3.7 良种补贴政策副效应的连锁产生
5 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5.1 良种补贴政策对海南天然橡胶生产的影响
        5.1.1 对天然橡胶年末实有面积的影响
        5.1.2 对天然橡胶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
        5.1.3 对天然橡胶总产量的影响
        5.1.4 天然橡胶良种补贴对海南农垦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的影响
        5.1.5 天然橡胶良种补贴对海南民营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的影响
    5.2 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综合评价
        5.2.1 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定量评估
        5.2.2 DEA模型简介
        5.2.3 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DEA模型构建
        5.2.4 基于DEA模型的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效率评价
    5.3 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
        5.3.1 认知程度
        5.3.2 执行情况
        5.3.3 实施效果评价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评价结果
        6.1.2 面板数据的评价结果
        6.1.3 调查问卷的评价结果
    6.2 政策建议
        6.2.1 基于天然橡胶生产角度的政策建议
        6.2.2 基于天然橡胶良种补贴角度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昌江县1996~2000年疾防治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黎族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防御措施初探(1950-1987)[D]. 王佳玉.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2]海南热带条件下金线莲种植适应性及规模化栽培试验研究[D]. 王睿. 海南大学, 2019(03)
  • [3]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两种细菌性疾病病原病理学研究[D]. 许悦. 海南大学, 2018(08)
  • [4]广东中山致倦库蚊代谢抗性机理及增效作用研究[D]. 齐亚蒙.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5]海南省传播病毒蚊媒种类及蚊媒病毒流行情况分析[J]. 赵宣,侯乃旭,陈晨,张琪悦,赵静,芦亚君. 海南医学, 2017(07)
  • [6]海南省西南部三市县重点药用植物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种间关联性研究[D]. 邢莎莎. 海南大学, 2015(10)
  • [7]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 龙璐.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2)
  • [8]海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教育移民政策研究[D]. 杜井冈. 西南大学, 2012(11)
  • [9]菠萝洁粉蚧的分子鉴定、遗传结构及其控制基础研究[D]. 何衍彪. 西南大学, 2012(11)
  • [10]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评价研究[D]. 张赛丽. 海南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1996-2000年昌江县疾病控制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