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散之书画展在京举办(论文文献综述)
张忠义[1](2020)在《林散之致启功《谢启元白点定诗稿》初考》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5月中旬,中国嘉德第17期网络拍卖"浮光掠影——启功先生旧藏师友书札"专场,上拍启功、赵朴初、陈垣、王世襄、张中行、李铎、欧阳中石、沈鹏等人的信札45件。诸多师友的信札得启功先生珍藏
陈可奇[2](2020)在《赵叔孺寓沪时期艺术活动考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赵叔孺是二十世纪海派艺术代表人物之一。赵氏自一九一一年赴沪之后,开展并参加了各种艺术活动,主要有艺术教育、参加书画展览和社团活动、支持慈善事业、为他人订润例等等。本文通过对赵叔孺寓沪时期活动的考察,旨在反映赵叔孺在海派艺术史上的地位。
郑礼芳[3](2020)在《《书画世界》的演变及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家知名度和美誉度颇高的优秀书(画)类学术期刊,《书画世界》杂志自1992年创刊以来,便伴随着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为当代书(画)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资源,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书法角度,对该期刊进行深入的考察,对该期刊历年来所发表的文章加以汇总并进行深入的剖析,可以窥探到不同发展阶段上书法理论、书法实践等各个领域中存在的现象及表现,映射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概述了安徽美术出版社的发展历程和《书画世界》杂志的创刊背景。考察《书画世界》的创办过程,既能够让人们了解该期刊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形成机制,又能够反映出中国的书法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艺术热潮中的表现与特点,并且也揭示出《书画世界》杂志的定位方向。同时,探究了《书画世界》发展变迁的整个过程。通过分阶段的研究方法,从各时期的刊名、板式、栏目等方面,梳理出该杂志的发展轨迹,导出各个时期的发展定位方向。第二章和第三章,作为本论文的重点章节,通过整理《书画世界》自1992年至2018年刊发过的文章,对历年来有关书法理论、书法实践类型的文章做重点梳理和分析。分别对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育研究、书法实践活动等加以梳理和研究。这两章以文本为依据,考察和分析了中国书法近30年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趋势。人们藉此也可以看出《书画世界》杂志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本论文第四章围绕着《书画世界》杂志“立足专业,弘扬传统,凸显经典,服务当代”的办刊宗旨,结合前文对书法理论、书法实践的分析整理,总结了该杂志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作用。强调书法与文化之间的内在意涵,并引申出书法艺术对“传统”与“现代”的选择问题;最后结合《书画世界》杂志的办刊特色,关注书法新秀对书法艺术发展的作用。论文最后一章是《书画世界》杂志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考察该杂志在新时期的现状,指出其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建议。《书画世界》杂志作为我国书法交流的重要载体,它自身的发展过程即是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历程的缩影,值得我们去探究与思考。
浅野泰之[4](2019)在《民国时期中日书法交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关于民国时期中日书法交流的专题研究,共有六个部分构成,分别是:第一章,中日两国受到西方外来文化冲击的背景下,梳理分析西学东渐下近代中日书法的状态,并论及中日书法交流的历史背景和特征。第二、三章,民国时期来过中国、去过日本的中日学者们的主要交流目的,笔者拟分为:“以与中国书画家交流为目的的赴华活动”;“以古迹考察为目的的赴华活动”;“逃亡日本期间的交友及学术研究”;“特殊情况下的赴日活动”四个部分。并通过论证后指出,民国时期已经由历史上自古至今日本单方面研究学习中国书法的状态,逐步进入中日学者之间对等交流、互相借鉴学习的状态,书法交流互动频繁。第四章,近现代在中日成立的书画社团数量逐渐增多,同时出现中日两国书画家一起创立的书画社团。以当时的中日刊物报纸材料为基准,叙述民国时期中日两国协同创立书画社团的情况。通过资料面调查分析后指出,这些社团虽然受到当时社会的不良影响等诸问题,但是为了推动中日书画家友好交流关系,中日两国书画家还是不断地努力创立社团。最后,伴随战争爆发,也成为艺术界的一场灾难,社团最终都消失了。第五章,以齐白石(1864-1957)、桥本关雪(1883-1945)为例,论述他们二人的书画作品在中日两国的传播及其影响。齐白石的主要特点是,虽然没去过日本,但是书画篆刻作品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日本友人作为齐白石的中间人帮助订印章、绘画等,功不可没。因此,齐白石对日本友人怀有强烈的感情情怀。桥本关雪的主要特点是,从《申报》可知中国方面对关雪是有所关注的,可以说关雪是民国时期日本方面与中国艺术家交流最为频繁的一位。同时,关雪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同时,也反过来对中国同时代傅抱石(1904-1965)等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产生巨大影响。第六章,通过民国时期“西学东渐”下的中日书法理论着作来详细比较和探讨同时期不同两国间接受西学的方式,以及日本书学对中国书学的影响。主要特点是中日书法界都受到了西方心理学的影响,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书法。同时,民国时期在中日书坛上比较着名的书法家仍然处在“闭关锁国”状态,尽管心理学研究者、美学研究者等煞费苦心地开拓出用西方“科学”方法去研究书法的新途径,但对于书法家而言几乎没有什么推进作用的。通过研究论证,详细揭示出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下中日书法交流的状态、发展、书法概念等特征。除此之外,对民国时期的相关中日书法交流材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类研究,梳理近代中日书法交流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活动等,制成《近代中日书法交流大事年表》。
叶怀卿[5](2018)在《沙孟海与林散之书法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沙孟海为我国20世纪书坛泰斗,自幼练习书法、篆刻。早年从冯君木、吴昌硕、赵叔儒等大师游,这对其书风的形成影响深远。在与名师的交流中沙孟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学思想,书法中体现出由文及艺、以碑入帖的轨迹。沙孟海一生经历丰富,青年时期曾执教于鄞县小学、浙江第四师范学校,30岁前后陆续任职于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美术学院等,晚年担任过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是20世纪中国重大书法活动的见证者。林散之被誉为“当代草圣”,自幼练画习书,先后师从范培开、张栗庵、黄宾虹,此三人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林散之的诗、书、画。相比较沙孟海的少年得志,林散之则属“大器晚成”,1972年才以草书作品《清平乐·会昌》初震华夏。林散之一生对诗词、绘画的坚持滋润了其书法作品的气韵,林之书法以诗词文赋为底蕴,佐以绘画之灵动,故其书作飘逸洒脱,字字从书卷中来,达到了耐人寻味的超凡意境。林散之的草书被称为“林体”,晚年的创作也多集中于草书,境界高深。沙、林二人虽身处一个时代,但经历、际遇截然不同。将他们的人生经历、书作特征、书风成因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两位大师的艺术风范,对于认识20世纪中国的艺术文化尤其是书法艺术有着管中窥豹的作用。从沙孟海与林散之学书道路看,沙孟海从小即接受学堂教育,后进入正规的学校接受系统学习;而林散之更多地采用口传手授的方式学习,走的是文人书斋式的道路。从书写风格看,沙的书法雄厚有力,以气势胜;林的书作清逸雅致,以韵味胜。从笔墨看,沙孟海以方笔为主,墨色偏于统黑重;林散之多用圆笔,墨色变化多端。从创作书体看,沙孟海精于榜书,风格豪迈;林散之精于草书,清逸优美。从书风成因角度看,沙孟海更多地受到师承与交游的影响,转益多师、碑帖相融;林散之则受到文学与绘画以及佛学的影响。将二人的书法艺术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异同,取其共性,能对当今书法学习有所启示与借鉴。本文主要框架为,第一章绪论,阐述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意义和方法等;第二章从治学途径、人生际遇两方面比较沙孟海和林散之学书道路的差异;第三章从二人的书法风格、所用笔墨、擅写书体、书家类型等方面比较,找出其异同之处;第四章主要探究沙孟海和林散之书写风格不同的原因;第五章就沙孟海和林散之书法共性对现代学书之人的启示进行探讨。两人高超的书法技艺均植根于深厚的文学沉淀,沙孟海旁及金石、篆印,林散之兼善诗词、绘画,这启示了现代学书者若要有所成就,既需以文化为根基,从诗词绘画中汲取养料,开拓眼界,广采博收。更要心无旁骛,扎实修炼,从而继往开来,这对于成为一个真正的书家有重要的意义。
秦靖尧[6](2017)在《基于观众需求的博物馆书画展览的展示内容与形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书画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升,人们开始更多地走进中国书画展览,这便要求博物馆在策划中国书画展览时增强公共意识与服务意识,考虑不同观众的诉求,而不仅是单向的传递信息。与自然科学类、历史文化类展览相比,中国书画展览在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独特性,存在的问题也更多。对其观众的背景情况、参观需求与观展体验进行分析,进一步满足其多元需求,已成为提升中国书画展览品质的必然要求。由于当前博物馆对书画展览中观众的调查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数据资料并不充分,笔者首先针对浙江省博物馆与杭州博物馆所办的三个中国书画展览进行了为期三周的问卷调查,对观众的参观动机、信息需求、参观行为、对书画展品的理解程度以及参观体验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对部分博物馆开展的书画展览的主题定位与传播目的进行了调研,总结归纳了不同类型书画展览的策划模式,结合观众调研结果,指出了当前博物馆所办的中国书画展览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根据观众的需求、认知情况与中国书画的独特性提出了贴近观众的选题策略、艺术史视域下的叙事策略、立足于“风格分析法”及“图像学”的展品阐释策略以及书画展览的展示形式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论述了策略的可行性,旨在为博物馆策划中国书画展览提供参考和借鉴。
宋冰[7](2016)在《江浙沪地区名家艺术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博物馆事业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兴建美术馆、名人纪念馆等多种类型的博物馆。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各地兴建名家艺术馆,以典藏书画名家艺术作品,研究名家艺术影响,宣扬名家艺术精神为建馆目标。这类以书画名家命名的艺术馆,多为区级中小型美术馆,有其自身鲜明的特色,在其发展的20多年间,名家艺术馆已逐渐由封闭的人物类纪念馆向以公众为核心的开放型美术馆转变。笔者以江浙沪地区名家艺术馆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江浙沪地区的文化背景,名家馆区域分布、机构设置、经费来源,“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的交流等方面对名家馆进行简要分析,了解名家艺术馆的主要构成与特征;随后,以名家馆的运营模式和公共服务两大模块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在运营模式中,从名家馆建馆历程、展览类型、学术活动、宣传推广四个方面来进行阐释,在公共服务上,观众定位、公众教育与志愿服务是其主要内容;最后,就名家艺术馆的群体特征与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前景分析,试图就名家艺术馆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目前,我国文博事业处于发展时期,各地区各类博物馆水平良莠不齐,江浙沪名家艺术馆作为艺术博物馆的类型之一,对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我国博物馆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陈可奇[8](2016)在《“太阴”之韵:赵叔孺印学探赜》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就清末民国时期寓沪甬籍金石书画家赵叔孺(1874—1945)的印学活动及其观念进行研究。赵叔孺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其印学观以重韵致为主,以典正渊雅为主要风格。基于艺术史立场的考察,以赵叔孺之印作、交游以及赵叔孺对弟子之影响作为切入点,构成四个章节,就以下核心内容展开论述:(一)“太阴”与“太阳”——赵叔孺与吴昌硕印风比较研究;(二)规秦模汉勒贞珉,却从秦汉取精工——兼论赵叔孺声名不显之原因;(三)从赵叔孺的交游中看其重韵致的印学观;(四)赵叔孺印学观对其弟子之影响——以陈巨来和沙孟海为例。近现代海派印学,赵叔孺与吴昌硕各树一帜,沙孟海比吴为“太阳”、方赵以“太阴”。究之本源,实乃一致,皆以三代、秦汉为宗,而各执一种风格发展至极致。赵叔孺印作典正渊雅之特点,与其重韵致的印学思想息息相关。其治印以三代、秦汉为根基,并大力支持集古印谱的辑拓发行和编纂字书以惠泽后学,同时又发展了几近绝响的宋元朱文。赵叔孺在交游的选择和对其弟子的影响上,亦可作如是观,遂在沪浙一带保留和发展了以和平为特点的印风。赵叔孺身后名声浸渐湮没,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与吴昌硕并称一时之瑜亮的局面不再,而经历了一个由“吴赵对峙”到“吴盛赵潜”的转变过程。
黄辉,金惠方[9](2016)在《费新我年表》文中研究表明
尤婕[10](2014)在《林散之书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散之书学思想的核心是“学人书法”的构建,他将传统文化的“学人”精神延伸到书法中,敏锐地抓住了传统书法的精神命脉。这不同于一般的体系建构,而是一种重体验、重感悟的生活化演绎和贵思悟的人文意识表述。“学人书法”强调书法的主体意识和创作者的学养品格,主张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去发掘书法独立的美学价值,提倡通过不断地学习去完成艺术思想和生命精神的共同提升。面对古典文化坏境消失殆尽的状况,林散之以诗歌创作来维系书法与古典文化思维和审美方式的和合性,其大量的论书诗也成为我们研究他书学思想嬗变的重要依据。林散之致力于书法美学思想的建设,强调书法作为艺术所必须具备的独特艺术品格。不同于当时学者借助西方美学的研究方法,林散之坚持用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和美学观去阐释书法美学问题。特别是对笪重光《书筏》“光”的解析,显示了林散之对书法美学的独特思考。通过对其美学思想几对范畴的归纳,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涵着强大的民族性审美价值取向。林散之的书法创作思想是其书学思想的重要支柱,其中又以草书思想最具代表性,对草书史观、取法路径、书写工具等问题林散之展现出非凡的创造力。通过对其草书的分期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考察林散之草书风格变化的轨迹,还可以由此观照到书法生态环境变迁的相关命题。林散之上承新时期美术教育家黄宾虹,下启江苏省书法高等教育,其书法教育思想具有转折期的新气象。其中从黄宾虹画学到林散之书学,这种罕见的跨学科师承方式更带给我们诸多方法论的启示。不但如此,林散之还在书法教学法、教学内容、教学特点等方面积极探索,其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的书法人才和推动书法艺术的长足发展,这与一直以来书法教育等同与写字教育的思维惯式明确区分。林散之基本把握住了现代书法教学的宏观发展方向,最终推动了书法进入高等教育的发展体系。林散之以书法直接或间接地观照了绘画、诗歌、哲学等相关文化形态,并以传统为立足点完成了书法的现代化转型。他作为一个艺术个体,成长在书法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剧变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从宏观的历史视角和艺术史视角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把握林散之书法思想的嬗变。
二、林散之书画展在京举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散之书画展在京举办(论文提纲范文)
(2)赵叔孺寓沪时期艺术活动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海上艺术活动考察 |
余论 |
(3)《书画世界》的演变及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书画世界》发展历程梳理 |
第一节 《书画世界》创刊背景 |
第二节 《书画世界》发展变迁 |
第二章 《书画世界》对书法理论的推介 |
第一节 关注传统书法理论 |
第二节 关注当代书法热点 |
一、“书法主义” |
二、“书法新古典主义” |
三、“民间书法”与“学院派书法” |
第三章 《书画世界》对书法实践的重视 |
第一节 书法展览及研讨会 |
第二节 书法教育 |
第四章 《书画世界》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作用 |
第一节 书法艺术中“传统”与“现代”的选择 |
第二节 对书法新秀的关注 |
第五章 《书画世界》未来展望 |
第一节 《书画世界》现状及成因 |
一、《书画世界》现状 |
二、《书画世界》现状的成因 |
第二节 《书画世界》的未来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4)民国时期中日书法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成果 |
三、研究方法与视野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中日书法交流的背景 |
第一节 中日书法交流历史背景 |
第二节 近代中国书法的状态 |
第三节 近代日本书法的状态 |
第二章 赴华的日本学者 |
第一节 以与中国书画家交流为目的的赴华活动 |
第二节 以古迹考察为目的的赴华活动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赴日的中国学者 |
第一节 逃亡日本期间的交友及学术研究 |
第二节 特殊情况下的赴日活动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中日一起创立的书画社团 |
第一节 中日美术协会 |
第二节 西湖有美书画社 |
第三节 解衣社 |
第四节 东方绘画协会 |
第五节 中日艺术同志会 |
第六节 小结 |
第五章 书画作品在中日两国的传播及影响 |
第一节 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以齐白石为例— |
第二节 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以桥本关雪为例— |
第三节 与日本的展览交流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西学东渐下的中日书学观 |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下的日本书学 |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下的中国书学 |
第三节 日本书学对中国学者的影响 |
第四节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专业能力展示 |
致谢 |
(5)沙孟海与林散之书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起因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 |
1.3 研究方法与路径 |
第二章 沙孟海与林散之学书道路比较 |
2.1 不同的治学途径 |
2.2 不同的人生际遇 |
第三章 沙孟海与林散之书法特征比较 |
3.1 雄厚恣肆与飘逸雅致 |
3.2 方笔墨重与圆笔墨变 |
3.3 擅于榜书与精于草书 |
3.4 书法史学与书法实践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沙孟海与林散之书风成因比较 |
4.1 沙孟海书风成因 |
4.1.1 师承与交游的影响 |
4.1.2 碑学与帖学的影响 |
4.2 林散之书风成因 |
4.2.1 文学与绘画的影响 |
4.2.2 社会与佛学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沙孟海与林散之书法共性启示 |
5.1 学书应重师承 |
5.2 学书应正路径 |
5.3 学书贵在创新 |
5.4 学书重在涵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基于观众需求的博物馆书画展览的展示内容与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博物馆书画展览的观众研究 |
1.2.2 博物馆视域下书画作品展示形式的研究 |
1.2.3 博物馆视域下书画展览内容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 博物馆书画展览中的观众需求和体验分析——以杭州地区的书画展览为例 |
2.1 观众构成及其参观动机分析 |
2.2 观众对书画展览内容的需求分析 |
2.3 书画展览对观众的吸引度分析 |
2.4 观众对书画展品的理解程度分析 |
2.5 观众所期待的信息传递方式 |
2.6 观众的参观体验分析 |
2.7 小结 |
3 当前的博物馆书画展览存在的问题 |
3.1 展示内容存在的问题 |
3.1.1 主题定位与观众关注点相背离 |
3.1.2 缺乏便于观众认知的展览框架 |
3.1.3 展品阐释不利于观众理解和学习 |
3.2 展览形式存在的问题 |
3.2.1 书画展品缺乏必要的展示语境 |
3.2.2 信息传递方式存在问题 |
4 以观众需求为指向的书画展览的展示策略探讨 |
4.1 展示内容策略构建 |
4.1.1 贴近观众的展览主题定位 |
4.1.2 艺术史视域下的叙事框架 |
4.1.3 根据展览主题与传播目的选取展品 |
4.1.4 易于观众理解的展品阐释 |
4.2 展示形式策略构建 |
4.2.1 博物馆视域下的书画展示策略 |
4.2.2 非实物展品系统的展示策略 |
4.3 博物馆书画展览所需的策展人素质 |
4.3.1 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 |
4.3.2 具备一定的书画实践能力 |
4.3.3 熟悉博物馆的科普传播方式 |
4.3.4 良好的组织运作能力 |
5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7)江浙沪地区名家艺术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动机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本研究相关概念说明 |
第1章 江浙沪名家艺术馆概况 |
1.1 江浙沪地区一般文化背景 |
1.1.1 西泠印社、海上画派、新金陵画派 |
1.1.2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杭州国立艺术院 |
1.1.3 上海中国画院、江苏省国画院 |
1.2 江浙沪名家艺术馆简介 |
1.2.1 区域分布 |
1.2.2 机构设置 |
1.2.3 经费来源 |
1.3 “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的交流活动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运营模式 |
2.1 建馆历程 |
2.2 展览类型 |
2.2.1 类型概览 |
2.2.2 特征分析 |
2.2.3 案例分析 |
2.3 学术活动 |
2.3.1 学术活动概览 |
2.3.2 特征分析 |
2.3.3 案例分析 |
2.4 文化推广 |
2.4.1 网络宣传 |
2.4.2 文创产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公共服务 |
3.1 观众定位 |
3.1.1 常规观众 |
3.1.2 专业观众 |
3.1.3 特殊群体 |
3.2 公众教育 |
3.2.1 活动概览 |
3.2.2 特征分析 |
3.2.3 案例分析:陆俨少艺术院2015年暑期“爱上美术馆”系列活动 |
3.3 志愿服务 |
3.3.1 培养概览 |
3.3.2 特征分析 |
3.3.3 案例分析:陆维钊书画院书法训练营志愿服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江浙沪名家艺术馆前景分析 |
4.1 不同地域名家艺术馆比较分析 |
4.1.1 情况概览 |
4.1.2 名家艺术馆发展的启示 |
4.2 名家艺术馆群体特征 |
4.2.1 书画名家亲属的支持 |
4.2.2 不均衡的发展现状 |
4.3 前景展望 |
4.3.1 提升学术品位 |
4.3.2 举办特色展览 |
4.3.3 拉近观众距离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太阴”之韵:赵叔孺印学探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版引征说明 |
0.0 绪论 |
0.1 本课题的研究起因及目的 |
0.2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0 “太阴”与“太阳”——赵叔孺与吴昌硕印风比较研究 |
1.1 “太阴”与“太阳”——截然不同的印学风格 |
1.2 “苦铁画气不画形”——吴昌硕的印学观 |
1.3 “裔皇渊雅立矩镬”——赵叔孺的人生与印学观 |
1.4 馀论 |
2.0 规秦模汉勒贞珉,却从秦汉取精工——兼论赵叔孺声名不显之原因 |
2.1 刻印以三代、秦汉为本 |
2.2 编纂字书,惠泽后学 |
2.3 对元朱文印的发展 |
2.4 安逸的代价——赵叔孺与西泠印社 |
2.5 馀论 |
3.0 从赵叔孺的交往中看其重韵致的印学观 |
3.1 “锡山秦絅孙集古文字记”:与秦文锦之交谊 |
3.2 “湘云秘玩”:与周湘云之交谊 |
3.3 “序文铭心之品”:与俞序文之交谊 |
3.4 馀论 |
4.0 赵叔孺印学观对二弩精舍弟子的影响——以陈巨来和沙孟海为例 |
4.1 陈巨来艺术观念形成因素探析——以赵叔孺对陈巨来之影响为中心 |
4.1.1 陈巨来亲炙赵叔孺且随侍最久 |
4.1.2 同好收藏,耳濡目染 |
4.1.3 机缘所致,结识名士 |
4.1.4 陈巨来艺术观念的形成 |
4.2 沙孟海早年受赵叔孺之影响 |
4.2.1 沙孟海早年亲炙赵叔孺并借赵法上溯秦汉 |
4.2.2 鉴赏古器物,眼界大开 |
4.2.3 小结 |
5.0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赵叔孺寓沪时期活动钩沉——以《申报》记载为中心 |
附录二:赵叔孺印学年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在校期间(2013年9月—2016年6月)主要成果 |
(10)林散之书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林散之书学思想的形成与书法环境的三个变迁 |
第一节 晚清碑学与林散之早年书法 |
第二节 民国书法环境的变迁与窘境 |
第三节 新中国书法与林散之衰年变法 |
第二章 “学人书法”:林散之书学思想的核心 |
第一节 “学人”的历史溯源 |
一 与新安画派和渐江的关系 |
二 与黄宾虹“学人画”的关系 |
第二节 “学人书法”的形态阐释 |
第三节 “学人书法”的传统理想人格 |
第三章 林散之论书诗与其书学思想的嬗变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文艺思想对其诗学思想的影响 |
第二节 从论书诗透视林散之书学思想 |
一 “打破樊笼是丈夫”之创新思想 |
二 “不妨带水更拖泥”之笔法思想 |
三 “书法由来智慧根”之以禅喻书思想 |
四 “能从笔法追刀法”之篆刻思想 |
五 “写出真灵泣鬼神”之性灵说 |
第四章 林散之书法美学思想 |
第一节 书法美学思想的主体意识 |
第二节 对《书筏》美学思想的解析 |
第三节 书法美学思想的几对范畴 |
一 “内美”与“外美” |
二 “书卷气”与“俗气” |
三 “柔亦不茹”与“刚亦不吐” |
第四节 书法美学思想中儒释道的互融性 |
第五章 林散之书法创作思想 |
第一节 草书创作的三个分期及理由 |
一 第一期:1929年前 |
二 第二期:1929年—1972年 |
三 第三期:1972年—1989年 |
第二节 林散之的草书创作 |
一 关于“篆隶笔意” |
二 “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 |
三 草书史观:以王铎、祝允明为例 |
四 书写工具与墨色的关系 |
第三节 林散之其他书体创作概述 |
一 书法创作思想的取法路径 |
二 隶书创作 |
三 行书创作:以李邕、颜真卿为例 |
第四节 书法创作与诗、画的关系 |
第六章 林散之书法教育思想 |
第一节 从黄宾虹到林散之——师承方法论的启示 |
一 林散之与黄宾虹的关系 |
二 关于师承方法论的三个启示 |
第二节 林散之书法教育思想的特点 |
一 书法教育思想的自觉性 |
二 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并重 |
三 注重人格教育 |
四 强调创新性思维 |
第三节 二十世纪书法高等教育的前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四、林散之书画展在京举办(论文参考文献)
- [1]林散之致启功《谢启元白点定诗稿》初考[J]. 张忠义. 文物天地, 2020(08)
- [2]赵叔孺寓沪时期艺术活动考论[J]. 陈可奇. 中国书法, 2020(07)
- [3]《书画世界》的演变及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作用[D]. 郑礼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民国时期中日书法交流[D]. 浅野泰之.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5]沙孟海与林散之书法比较研究[D]. 叶怀卿. 淮北师范大学, 2018(12)
- [6]基于观众需求的博物馆书画展览的展示内容与形式研究[D]. 秦靖尧. 浙江大学, 2017(01)
- [7]江浙沪地区名家艺术馆研究[D]. 宋冰. 东南大学, 2016(03)
- [8]“太阴”之韵:赵叔孺印学探赜[D]. 陈可奇. 杭州师范大学, 2016(08)
- [9]费新我年表[J]. 黄辉,金惠方. 中国书画, 2016(03)
- [10]林散之书学思想研究[D]. 尤婕.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