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主要栽培木耳结果比较试验

四川省主要栽培木耳结果比较试验

一、四川省毛木耳主要栽培品种出菇比较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沈皓明[1](2021)在《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香菇(Lentinusedodes)营养丰富、口感适宜,药食同源,营养价值极高,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的特点,是一种高产高效栽培作物;属木腐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以及少量矿物盐类和维生素,大多数树木均可用于种植香菇。我国香菇栽培约有千年历史,自古以来是闽浙山区的特产,山区优良的气候环境和大量的菇木资源为香菇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姜堰区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河网区,菇木资源短缺,市场上的香菇主要来自福建、浙江等地区,价格高,供需矛盾突出。1995年,姜堰区引进、吸收转化闽浙山区香菇栽培经验,成功利用本地资源丰富的胡桑枝条栽培香菇,在此基础上,持续选育香菇新品种、完善栽培技术、建设成品深加工生产线、主动提升管理水平,以点带面,助推泰州市形成了特色食用菌产业。2018年,泰州市菇业总产量达25880吨,其中姜堰区菇业产量达3350吨,产值达4856万元,鲜香菇1930吨、干香菇1420吨。桥头镇是姜堰区菇业主产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香菇种植面积达1300亩,建立有千亩香菇产业园,以及江苏省最大的香菇生产与交易基地。探究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模式,对提升区域性香菇生产水平、加快高效农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提高农民纯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季节和生产场所,香菇栽培细分为层架栽培模式、林下栽培模式、覆土栽培模式、半覆土栽培模式等,栽培技术经历了砍花法栽培、段木栽培和木屑栽培3个阶段。香菇栽培需要选择优质菌种,配置培养基料时注意碳氢比,灭菌要及时、充分。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需要温差刺激才能结实,生长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风顺畅,无杂菌感染和鼠害、虫害。香菇采摘后及时出售,干制时合理控制好烘干温度和时间。姜堰区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呈现园区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特点,园区内龙头企业为菇农统一购置菌种和原料,统一市场销售,订单生产面积达1100亩,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菌棒制作流水线及冷藏保鲜库,可实现年制作菌棒800万袋。创立了“苏福”品牌,主持修订了泰州市无公害香菇标准化生产规程,每年培训菇农1500人次。改善了菇农年龄结构,45周岁及以下青壮年占比达30%,经济效益明显,种植香菇亩均纯收益23950元,远超传统稻麦种植收益1155元,科技含量增强,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和周年栽培技术分别获得省、市农业推广奖项,获得各项专利、认证20多项。桥头香菇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产业粗放程度高、产品价值链条短、营销方式不完善、服务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香菇生产仍处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小,无延伸产业链,销售渠道较为传统,易造成产品滞压,市场竞争力不强,基层从事香菇专业人才断档等,影响了桥头香菇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桥头镇香菇产业优化发展策略为:优化提升香菇生产技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强化行政服务保障工作,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等。

鄂肖勍,顾纹铨,梁家亮,黄振展[2](2019)在《毛木耳品种筛选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筛选适合贵港地区栽培的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质毛木耳品种,引进了4个毛木耳品种杂交34、黄背2号、丰毛6号、丰毛10号,与本地常栽品种台毛一号进行出耳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丰毛6号和丰毛10号菌丝长势较好,品种产量较高;黄背2号和杂交34后期抗杂菌与流耳能力较差,栽培者可根据需要酌情选择。

孔祥会[3](2019)在《毛木耳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毛木耳是木耳属食用菌之一,素有“树上海蜇皮”之美称,是一种天然的食药用菌,为我国第六大主栽食用菌。随着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市场上对优良品种的需求增加,种质资源是优良品种选育的基础,对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的科学评价,有利于科学利用优良种质特性。因此本研究从细胞学、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标记四个方面对毛木耳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筛选出具有开发潜力的优良菌株。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细胞学评价,对45株(野生菌株14株、栽培菌株13株、杂交菌株18株)毛木耳菌株进行体细胞不亲和性评价,共配制990个对峙培养组合,结果表明99.89%的组合有拮抗线,说明这些菌株体细胞不亲和,具有生理特性差异;仅有Ac2和Ac4无拮抗线,说明二者体细胞亲和,亲缘关系较近,未发现具有生理特性差异。(2)形态学评价,按照DUS标准原则开展毛木耳农艺性状调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可以为毛木耳DUS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其中25℃菌丝生长速度范围为1.10-4.70mm/d;菌丝边缘整齐、不整齐分别占比24.44%、75.56%;菌落色素分泌明显、不明显分别占比60%、40%;菌丝体有胶质物、无胶质物分别占比20%、80%;耳片边缘整齐、波浪分别占48.89%、51.11%;耳片腹面无、少、多褶皱分别占比33.33%、35.56%、31.11%;其中鲜耳腹面颜色为白色、浅粉色、红褐色颜色分别约占35.56%、8.88%、55.56%;耳片质地软、硬分别占51.11%、48.89%;生育期为86-144天,早熟、中熟、晚熟分别占比20%、44.44%、35.56%;每100kg干料产毛木耳干重为0.45-6.88kg。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分别约占比24.44%、26.66%、48.9%;耳片干湿比为14.6%-22.5%。性状聚类结果将供试菌株分为八大类群,能够更清楚的比较菌株间的性状。综合所有农艺性状指标,筛选出2个特异毛木耳种质,1个早熟菌株Ac13、1个高产菌株Ac15,为毛木耳定向育种提供优质材料。(3)生物化学评价,共检测到313条酶带,酶带数量在3-8条不等,多数为5条和6条,共有36条迁移率(Rf)不同的酶带,Rf分布范围在0.261-0.585,其中Rf为0.423的酶带E18最为稳定,出现频率达到为71.1%,酶带E14(Rf=0.400)出现频率为44.4%,酶带E26(Rf=0.485)出现频率为44.4%,这些谱带可以作为供试菌株的高频次谱带。在相似系数为0.68时可以分为两大类群,类群I有9个菌株,全部为野生菌株;类群II包括36个菌株。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15时,类群II又分为两大亚群,亚群I有1株野生菌株、全部的杂交菌株和栽培菌株,亚群II包括4个菌株,全部为野生菌株。在细胞学评价中无拮抗线的2个菌株Ac2和Ac4,同工酶遗传相似系数为0.935,存在一定遗传差异性,说明后者比前者在毛木耳种质资源评价方面更为有效。(4)分子标记评价,基于毛木耳全基因开发的144对引物中筛选出24对稳定性好、多态性高的SSR引物用于毛木耳种质资源评价。PopGene1.32共检测到145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位点比率是100%,表明24对SSR引物在毛木耳种质中具有较丰富的多态性。NTSYS-PC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71时,可将供试菌株分为两大类群。类群I包括16个杂交菌株及其栽培亲本菌株Ac1;类群II包括28个菌株,在相似系数为0.717时又分为两个亚群,亚群I为全部为栽培菌株,亚群II为全部供试野生菌株14个、以野生菌株Ac13为亲本的2个杂交菌株。聚类结果表明利用SSR分子标记可以将大部分杂交、栽培、野生菌株分开,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各菌株间的遗传差异,较生物化学评价结果更详细,因此基于基因组开发的SSR分子标记适合于毛木耳种质资源评价研究。

张晓宇[4](2019)在《木耳属野生种质资源及驯化培养研究》文中提出木耳属Auricularia Bull.是世界性广泛分布的真菌,同时也是重要的食药用菌。木耳的栽培历史悠久,我国是主要生产国,黑木耳和毛木耳是目前主要的栽培种。其具有补气润肺,降低血糖及抗血栓形成等作用。本文对木耳属野生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选取了民间已食用但未有驯化栽培报道的物种,探讨了其驯化培养条件并进行出菇试验,为开发利用木耳属野生种质资源奠定了理论基础。2016年至2018年期间作者及导师团队野外采集木耳属真菌标本及馆藏标本150余份。通过形态观察和显微鉴定,并参考国内外文献进行分类学研究。鉴定结果如下:木耳属7个物种,分别为: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 F.Wu,B.K.Cui&Y.C.Dai,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 Ehrenb.,短毛木耳Auricularia villosula Malysheva,美洲木耳Auricularia americana Parmasto&I.Parmasto,东方毡木耳Auricularia orientalis Y.C.Dai&F.Wu,脆木耳Auricularia fibrillifera Kobayasi,Bull.和皱木耳Auricularia delicata(Mont.ex Fr.)Henn.。本文对宏观形态及显微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绘制了线条图。对采自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短毛木耳Auricularia villosula Malysheva和采自海南省白沙县的脆木耳Auricularia fibrillifera Kobayasi,Bull进行生物学特性、液体发酵及出菇试验研究。对短毛木耳进行进一步的生药学研究,包括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短毛木耳和脆木耳菌丝对营养物质要求不高,通过生物学特性试验,最终确定短毛木耳菌丝生长最佳组合为蔗糖,豆饼粉,0.5%PO43-,马铃薯汁。脆木耳菌丝生长最优的条件是:麦芽糖,牛肉粉,1.5%PO43--1%Mg2+,玉米汁。在生物学特性基础数据上进行液体发酵和出菇试验。短毛木耳菌丝最佳的液体发酵条件是果糖,蛋白胨,3%KH2PO4和2%MgSO4,装液量为250 mL/500 mL;脆木耳最佳条件是蔗糖,酵母浸粉,3%KH2PO4和2%MgSO4,装液量为250mL/500 mL。培养配方为:78%阔叶树木屑,20%麦麸,1%石膏粉和1%石灰粉。对短毛木耳进行进一步的生药学研究,对比了短毛木耳与黑木耳和毛木耳多糖含量和其抗氧化作用,又对野生短毛木耳与黑木耳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得出:(1)多糖含量:短毛木耳>黑木耳>毛木耳>短毛木耳液体发酵物,短毛木耳的多糖含量较高。(2)当多糖浓度为1.0 mg/mL时,短毛木耳子实体的多糖清除DPPH的清除率达到86.5%,液体发酵物的总还原力达到0.22,明显高于同浓度下其他木耳多糖。也进一步说明液体发酵培养对活性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可行性。(3)野生短毛木耳中所含的氨基酸含量和钙含量要比野生黑木耳高,因此短毛木耳的引种驯化不仅具有开发利用价值,还为人们的餐桌上又增添一道独特的食材。

范心乐[5](2019)在《毛木耳黑色素特性分析与颜色评价及色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研究》文中指出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是世界上木耳属中分布最广的药食同源性真菌,也是我国木耳属中的大宗栽培品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毛木耳生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但是与蓬勃发展的毛木耳产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子实体颜色性状与内在色素物质关联性方面的基础研究极为薄弱,甚至连最重要的颜色属性都仅仅是靠肉眼观察,对毛木耳子实体的颜色性状难以形成定量化的描述,这严重阻碍了毛木耳的颜色育种和应用进程。因此,本研究在团队预测了毛木耳色素合成途径的前提下,对毛木耳进行黑色素提取,优化提取工艺,并对提取出的黑色素结构进行表征及理化性质测定;对毛木耳颜色进行定量化、数据化的评价,分析黑色素与毛木耳颜色性状和胶质含量的相关性;在本团队获得的毛木耳全基因组及注释色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谷氨酰胺酰胺基转移酶)G11815的基础上,采用qRT-PCR方法,筛选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做参照,对G11815在褐色和白色毛木耳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测定,验证白色毛木耳的合成机理。旨在为探索颜色与内在色素物质的关系及毛木耳颜色定向育种提供新途径,为培育更多不同颜色的食用菌新品种提供科技支撑。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毛木耳黑色素的提取、表征及理化性质研究(1)毛木耳黑色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溶液浓度1.5mol/L、料液比1:30(g/mL)、浸提时间1h。(2)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毛木耳黑色素具有碱溶性和疏水性,不溶于酸溶液和有机溶剂中;黑色素在波长210nm处有最大吸收峰;黑色素结构为邻苯二酚型。(3)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毛木耳黑色素经过100℃水浴1h后消耗率为25.20%,在白炽灯光处理下消耗率高达39.81%,经鉴定毛木耳热稳定性高于光稳定性。抗氧化性试验结果表明,当毛木耳黑色素浓度在0.5mg/mL以上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60%以上,IC50为0.46mg/mL。2.毛木耳黑色素含量与子实体颜色、胶质含量的相关性(1)以黑色(L*=0,a*=0,b*=0)做基底标样,对毛木耳颜色的评价结果显示,毛木耳子实体颜色为褐色系,腹面颜色为黑色偏红缺蓝,亮度偏亮;背面颜色为黑色缺绿缺蓝,亮度偏亮。采用Moquent数学模型对毛木耳子实体颜色进行分析,发现毛木耳子实体颜色性状具有一定的连续性。(2)毛木耳黑色素含量与子实体腹面颜色L*值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06;与胶质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14。(3)筛选出黑色素得率高的优良菌株AP17。3.内参基因筛选及色素合成关键酶基因G11815的表达验证(1)选取3株褐色毛木耳和3株白色毛木耳,在毛木耳转录组数据中挑选β-微管蛋白(β-TUB)、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GM)、葡萄磷酸糖异构酶(PGI)、质膜质子ATP酶(H+-ATPase)这4种常见的内参基因做候选,设计引物,筛选出褐色毛木耳中最适内参基因为PGM,白色毛木耳中最适内参基因为H+-ATPase。(2)毛木耳色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谷氨酰胺酰胺基转移酶)G11815的表达测量结果显示,在褐色毛木耳中G11815的相对表达量是白色毛木耳380倍。验证了G11815是毛木耳的色素合成关键酶基因,明确了白色毛木耳子实体呈现白色的原因是G11815表达被抑制或表达缺失造成的。

马海霞,屈直,马子龙,马国营,李玉[6](2018)在《适宜海南栽培的毛木耳品种筛选试验》文中提出为选出适宜海南省栽培的高产优质毛木耳品种,对6份材料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对其菌丝长势、生长速度、污染程度、生物学转化率、耳片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木耳Ⅱ菌丝长势强、生长速度快,菌袋污染率低、抗逆性强,生物学转化率高,耳片大小适中、肉厚,制干率高,可作为海南地区栽培的首选品种栽培。

张波[7](2018)在《硒对灵芝和毛木耳生物学特性及基质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灵芝和毛木耳作为硒的转化生物体,系统研究硒对两种食药用菌子实体农艺性状、活性成分、转录组基因表达及基质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筛选灵芝、毛木耳基质最适硒含量,为灵芝和毛木耳富硒深入研究以及开发食药用菌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奠定理论基础。研究不同硒处理对培养料理化性质的影响表明:灵芝培养料pH以菌丝满袋时总体最低,原基形成时总体最高,且灵芝不同生长时间培养料pH值大体随硒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毛木耳培养料pH值在菌丝满袋及耳片扩长时较高,原基形成时最低。灵芝培养料含水量大体随生长呈下降趋势,在子实体成熟时总体最低,所有富硒处理培养料含水量在子实体成熟时显着低于在原基形成时;而毛木耳培养料含水量随生长及硒含量变化不明显。培养料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作为研究背景指标,受生长时期及硒含量的影响不明显。综上可见,灵芝、毛木耳生长与硒含量共同影响培养料的理化性质,而生长时期为主要影响因子。研究不同硒处理对灵芝/毛木耳生长及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表明:硒可促进灵芝菌丝生长,以硒含量为100μg/g时对菌丝生长速度提高最显着;但硒显着降低毛木耳菌丝生长速度。硒可增加灵芝菌柄长度及菌盖大小,而减小菌盖厚度,对灵芝产量影响趋势不明显,以硒含量为200μg/g时产量最高;毛木耳耳片大小、平均簇重及鲜耳产量随培养料硒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平均簇重及鲜耳产量皆以硒含量为100μg/g时最大,且显着大于对照,但硒显着减小耳片厚度。硒可显着促进灵芝子实体三萜酸和毛木耳子实体粗多糖的生成,而对灵芝子实体多糖含量影响趋势不明显。同时,灵芝和毛木耳可有效富集硒元素,其子实体总硒含量大体随培养料硒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培养料细菌群落结构分析表明:灵芝培养料以变形杆菌门丰度最高,而毛木耳以厚壁菌门丰度最高。灵芝培养料变形杆菌门丰度随灵芝的生长先减后增,且大致随培养料硒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厚壁菌门在毛木耳原基形成时丰度最大,而富硒对厚壁菌门丰度影响不明显。其它优势细菌门包括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等。另外,灵芝、毛木耳培养料优势细菌属分别为Lactococcus和Brevibacillus。细菌功能预测共鉴定出灵芝、毛木耳培养料细菌KEGG通路39条、41条,主要涉及代谢、环境信息处理和遗传信息处理。另外,灵芝、毛木耳生长过程中,膜转运为最主要的生物途径;该生物途径在灵芝菌柄伸长和子实体成熟时整体丰度减小,而随毛木耳的生长丰度也呈减小趋势;硒对膜转运生物途径影响明显。转录组分析共获得灵芝16113个确定的表达基因,GO数据库以分子功能相关的基因最多;毛木耳拼接获得2.56×105个基因,以生物进程相关的基因最多。KEGG数据库比对发现,灵芝原基形成与子实体成熟时,以氨基酸生物合成相关途径基因表达最活跃。而毛木耳转录组与“翻译”相关基因占比最大,且毛木耳原基形成和子实体成熟时,富硒对与“生物体系统”相关的所有基因有上调影响。基因差异比较发现,灵芝及毛木耳原基形成时高表达基因在子实体成熟时呈现下调;灵芝原基形成时低表达的基因在子实体成熟时表达活跃;毛木耳与硒相关的基因原基形成时比子实体成熟时表达更加活跃。研究挖掘潜在的硒富集相关基因,如灵芝富硒上调基因GL23172-G、GL29881-G、GL28298-G等,在氧化还原酶及抗氧化活性、色氨酸合成方面起到调控作用;毛木耳富硒下调基因c108476g4与c102698g1,参与到多种氨基酸的合成及细胞色素P450外源性代谢。

谭伟,苗人云,周洁,李小林,闫世杰,黄忠乾,张波[8](2018)在《毛木耳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代料栽培的季节安排、品种选用、基质配方、菌袋生产、耳棚搭建、出耳管理和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针对生产成本增加、油疤病危害等产业问题,提出今后毛木耳代料栽培的研发工作应聚焦于选育区域化专用品种、创新本土化基质配制、研发轻简化设施技术、数量化环境参数调控和制定标准化规程等方向。

袁滨,柯丽娜,吴小平,柯斌榕,张志鸿,巫鹏飞[9](2017)在《白背毛木耳新菌株‘杂10’的选育》文中研究说明以福建白背毛木耳栽培种和四川毛木耳白色突变种为亲本,单孢杂交,选育出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菌株杂10。杂10菌丝致密,洁白,长势好,抗性强,出耳整齐度好;耳片表现菊花状,腹面皱褶较明显,胶质多、背面绒毛密集,晒干后,黑白分明等特点;区试结果显示杂10两潮干耳产量为66.22g·袋-1,较对照漳耳43-28增产7.86%;其子实体主要营养指标优于对照,如蛋白质、多糖、氨基酸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3.7%、27.36%、15.55%。营养不亲和性试验和RAPD标记试验表明,杂10菌株与亲本具有遗传差异,即为不同于亲本的新菌株。研究认为,杂10产量较高、品质好,抗性强,可以进一步开展示范栽培。

吴志鹏[10](2016)在《金针菇菌瘤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针菇菌瘤病是一类新型的食用菌细菌性病害,危害极大,严重时可使80%以上栽培袋侵染,导致原基形成受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产业影响。2010年,该类病害最先在中国四川红原、夹金山、松潘等反季节栽培地区发现。此后,在四川、河南、湖北等地的工厂化栽培中也有出现。目前,关于该类病害未曾有相关的描述及病原菌的报道,其防治措施更是缺乏。因此,本研究分别在四川红原、松潘等地金针菇菌瘤高发区采集7份样本,对该病害进行了病原物分离鉴定,通过形态鉴定、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了病原菌,筛选出抗病菌株和抑菌药剂,探究病原菌对其它食药用菌的影响等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金针菇菌瘤病的描述及病原物的分离。本研究采取田间观察、实验室接种的方式记录金针菇菌瘤病的发生及发展情况,发现存在两种症状相似的病害,分别命名为“金针菇菌瘤病Ⅰ型”和“金针菇菌瘤病Ⅱ型”。Ⅰ型菌瘤排列致密,表面的颗粒体较小,菌瘤颜色较Ⅱ型深,有褐色液体产生,Ⅱ型菌瘤呈黄白色,有乳白色液体产生。采用NA培养基和PDA培养基对7份病样的培养基质表面菌瘤、病健交界处的栽培基质及内部栽培基质三个部位分别进行细菌和真菌的分离,共得到68株细菌和29株真菌。不同部位的细菌数目表现为:菌瘤>病健交界处>基质,29株真菌中有21株为金针菇菌丝。8株真菌杂菌仅分布于菌瘤和病健交界处,且其菌瘤上的杂菌数目要多于病健交界处。2.金针菇菌瘤病病原物致病性检测。以川金3号为供试菌株,将分离得到的68株细菌和8株非金针菇的真菌进行柯赫氏验证。通过两次回接实验确定10株细菌性病原物导致金针菇发病,编号分别为:HY1-4、HY2-1、HY2-7、HY2-9、HY3-5、HY3-7、HY4-4、HY5-3、HY6-1、HY7-2。HY2-1等5株细菌回接后产生了典型的“金针菇菌瘤病Ⅰ型”症状,HY5-3等5株细菌回接后产生典型的“金针菇菌瘤病Ⅱ型”症状;而其它分离所得细菌和真菌均不能导致金针菇发病。3.金针菇菌瘤病病原菌的鉴定。利用菌落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确定HY2-1、HY2-7、HY3-7、HY6-1、HY7-25 株菌株为同一种细菌,HY1-4、HY2-9、HY3-5、HY4-4、HY5-3为另一种细菌。同时,我们对这两类病原中代表性菌株HY2-1和HY5-3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株菌株均呈米黄色菌落,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接触酶、氧化酶、均显阳性;发酵型、明胶液化、吲哚实验均显阴性。HY2-1不能利用柠檬酸盐,而HY5-3表现为阳性。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表明HY2-1和 HY5-3 分别与 和.grignonense的同源性均达到 100%。4.病原菌相关特性研究。两株病原菌可生长的pH范围均为5~9,均能利用酵母粉和蛋白胨,均能利用乙酸等23种碳源。将两株病原菌回接至平菇、香菇、黑木耳等其它20个食药用菌品种的栽培瓶中,观察发病状况及其程度。结果表明两株病原菌均不能导致其它食药用菌菌丝结瘤,且不影响其正常出菇,显示出高度的寄主专一性。5.抗病菌株和抑菌药剂的筛选。将两株病原菌分别接种到川金3号、银针等14株金针菇栽培瓶中,观察发病状况。将米诺环素等30种药敏纸片分别对两株病原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金针菇F21对两株病原菌均有较好的抗病能力,银针对病原HY5-3表现有抗性,对病原HY2-1无抗性,其余12株金针菇菌株对两种病原菌均无抗性。米诺环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4种抗生素对两株病原菌株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首次确定金针菇菌瘤病至少包括两种不同的类型,初步确定为金针菇菌瘤病Ⅰ型和金针菇菌瘤病Ⅱ型,其病原菌分别为O.thiophenivorans和O.pseudogrignonense。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及抑菌药剂的筛选为该类病害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抗病菌株的筛选为后期育种工作做了准备。

二、四川省毛木耳主要栽培品种出菇比较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毛木耳主要栽培品种出菇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香菇的营养价值
    1.3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
    1.4 我国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1.5 典型省份香菇产业特征
        1.5.1 浙江省香菇产业
        1.5.2 甘肃省香菇产业
        1.5.3 河北省香菇产业
        1.5.4 辽宁省香菇产业
        1.5.5 湖北省香菇产业
        1.5.6 其他地区香菇产业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香菇的栽培技术
    2.1 菌种选育与栽培管理
        2.1.1 菌种选育
        2.1.2 栽培基料
        2.1.3 装袋、接种
        2.1.4 发菌管理
        2.1.5 转色管理
        2.1.6 出菇管理
        2.1.7 栽培模式
        2.1.8 栽培环境控制与过程管理
    2.2 香菇保鲜与加工
        2.2.1 保鲜与加工
        2.2.2 干香菇的分级标准
    2.3 栽培技术规程
    2.4 小结
第3章 泰州市农业基本情况
    3.1 泰州市概况
    3.2 泰州市农业发展现状
    3.3 泰州市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3.4 姜堰区桥头镇概况
        3.4.1 桥头镇概况
        3.4.2 桥头镇农业基本现状
        3.4.3 桥头镇特色农业
第4章 桥头镇香菇产业特征
    4.1 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4.1.1 香菇发展园区化
        4.1.2 香菇发展产业化
        4.1.3 香菇发展标准化
        4.1.4 香菇发展品牌化
    4.2 桥头镇香菇发展成效
        4.2.1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4.2.2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4.2.3 科技含量不断增强
    4.3 桥头镇香菇产业的现实挑战
        4.3.1 产业粗放程度高
        4.3.2 产品价值链条短
        4.3.3 营销方式不完善
        4.3.4 专业技术人才少
    4.4 小结
第5章 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5.1 优化出菇过程管理
    5.2 推广无公害生产集成技术
    5.3 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
    5.4 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
    5.5 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
    5.6 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
    5.7 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
    5.8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5.9 拓宽香菇销售渠道
    5.10 小结
第6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毛木耳品种筛选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生长速度及长势
    2.2 不同品种实体形态特征及抗杂情况
    2.3 不同品种采收产量及生物学效率
3 结论与讨论

(3)毛木耳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毛木耳概述
        1.1 资源分布
        1.2 形态特征
        1.3 食药用价值
        1.4 栽培研究
        1.5 发展前景
    第二章 食用菌种质资源评价研究
        2.1 细胞学评价
        2.2 形态学评价
        2.3 生物化学评价
        2.4 分子标记评价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细胞学评价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形态学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生物化学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分子标记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SSR分子标记遗传相似系数
作者简介
致谢

(4)木耳属野生种质资源及驯化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大型真菌的多样性研究及研究类群简介
        1.1 大型真菌的多样性研究
        1.2 木耳属简介
    第二章 木耳属真菌研究概述
        2.1 木耳属真菌资源和分类学研究
        2.2 木耳属真菌培养特性研究进展
        2.3 药用价值
        2.4 选题来源与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木耳属真菌资源调查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第二章 短毛木耳和脆木耳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 短毛木耳生物学特性试验方法
        2.3 脆木耳的生物学特性试验方法
        2.4 短毛木耳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脆木耳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2.6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短毛木耳和脆木耳出菇条件及液体发酵培养特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 出菇试验方法
        3.3 液体发酵研究试验方法
        3.4 出菇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液体发酵结果与分析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短毛木耳的生药学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
致谢

(5)毛木耳黑色素特性分析与颜色评价及色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毛木耳研究概述
    1.2 黑色素研究概述
    1.3 食用菌颜色功能基因研究
第二章 毛木耳黑色素提取工艺及理化性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毛木耳颜色评价及黑色素与颜色、胶质间相关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内参基因筛选及色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验证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适宜海南栽培的毛木耳品种筛选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毛木耳品种
        1.1.2 培养基配方
        (1) 母种培养基:
        (2) 原种和栽培种配方:
        (3) 栽培袋配方:
    1.2 方法
        1.2.1 母种制作
        1.2.2 原种制作
        1.2.3 栽培种制作
        1.2.4 栽培菌包制作
        1.2.5 出耳
        1.2.6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试验菌株菌丝生长情况比较
    2.2 不同毛木耳品种农艺性状比较
    2.3 不同毛木耳品种生物学转化率
3 讨论与小结

(7)硒对灵芝和毛木耳生物学特性及基质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硒对灵芝生物学特性及基质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灵芝概述
        2 灵芝栽培基质
        3 灵芝活性成分
        4 矿质元素的富集
        4.1 硒元素
        4.2 生物体对硒及其它矿质元素的富集
        5 细菌多样性研究
        6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7 qPCR及其他分子技术
        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9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灵芝栽培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栽培基质
        1.4 栽培管理及采收
        2 灵芝样品采集
        2.1 转录组样品采集
        2.2 灵芝子实体多糖、三萜及总硒含量测定采样
        2.3 培养料细菌群落结构测定样品采集
        2.4 培养料理化性质测定样品采集
        3 灵芝样品测定分析
        3.1 转录组分析
        3.2 培养料细菌群落结构测定
        3.3 灵芝活性成分测定
        3.4 灵芝农艺性状统计
        3.5 灵芝培养料理化性质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培养料理化性质随硒含量及灵芝生长的变化
        2 不同富硒处理对灵芝生长及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2.1 灵芝菌丝生长速度
        2.2 灵芝农艺性状
        2.3 灵芝活性物质含量
        3 各生长时间不同硒含量培养料细菌群落结构
        3.1 灵芝不同生长时间培养料细菌群落结构(对照组)
        3.2 灵芝菌丝满袋时各处理培养料细菌群落结构
        3.3 灵芝原基形成时各处理培养料细菌群落结构
        3.4 灵芝菌柄伸长时各处理培养料细菌群落结构
        3.5 灵芝子实体成熟时各处理培养料细菌群落结构
        4 硒处理下灵芝转录组分析
        4.1 RNA测序数据统计
        4.2 转录组数据库功能注释
        4.3 灵芝差异基因表达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第二部分 硒对毛木耳生物学特性及基质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毛木耳概述
        2 毛木耳栽培基质
        3 毛木耳活性成分
        4 毛木耳富硒研究
        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毛木耳的栽培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栽培基质
        1.4 栽培管理及采收
        2 毛木耳样品采集
        2.1 转录组样品采集
        2.2 子实体多糖及总硒含量测定样品采样
        2.3 培养料细菌多样性测定样品采集
        2.4 培养料基本理化性质测定样品采集
        3 毛木耳样品测定分析
        3.1 转录组分析
        3.2 培养料细菌多样性测定
        3.3 毛木耳活性成分测定
        3.4 毛木耳农艺性状统计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培养料理化性质随硒含量及毛木耳生长的变化
        2 不同硒处理毛木耳各项指标测定
        2.1 毛木耳菌丝生长速度
        2.2 毛木耳农艺性状
        2.3 不同硒处理毛木耳子实体活性物质含量
        3 毛木耳不同生长时间不同硒含量培养料细菌群落结构
        3.1 测序数据初步统计
        3.2 不同处理毛木耳培养料细菌多样性
        3.3 不同处理毛木耳培养料细菌功能预测
        4 硒处理毛木耳转录组分析
        4.1 毛木耳转录组测序
        4.2 毛木耳转录组功能注释
        4.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8)毛木耳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技术
    1.1 生产季节
    1.2栽培品种
    1.3 菌种制作
        1.3.1 固体菌种
        1.3.2 液体菌种
    1.4 栽培基质
        1.4.1 基质碳氮比
        1.4.2 基质配方
        1.4.2. 1 木屑主料栽培基质
        (1) 杂木
        (2) 松、杉、桉
        (3) 果树枝
        (4) 桑树枝
        (5) 橡胶树
        (6) 荆条
        (7) 木薯秆屑
        1.4.2. 2 棉籽壳主料栽培基质
        1.4.2. 3 其它主料栽培基质
        (1) 牧草粉、沼渣
        (2) 中药材副产物
        (3) 糙皮侧耳 (Pleurotus ostreatus) 菌渣
        (4) 发酵床养猪垫料废料
        (5) 甘蔗叶 (梢)
        1.4.2. 4 添加豆粕辅料培养料
    1.5 菌袋制作
        1.5.1 基质灭菌温度及时间
        1.5.2 发菌适宜环境综合调控
    1.6 耳棚搭建
    1.7 出耳管理
        1.7.1 出耳方式
        1.7.2 水分管理
    1.8 病虫害防控
        1.8.1 常见病害
        1.8.2 常见害虫
        1.8.3 主要病虫害防控
        1.8.3. 1 油疤病防控
        1.8.3. 2 卢西螨预防
        1.8.3. 3 病虫害综合防控
2 今后研发方向建议
    2.1 选育区域化优良栽培新品种
    2.2 创新本土化特色栽培基质配制技术
    2.3 开发轻简化生产设施及其配套技术
    2.4 标准化环境调控参数
    2.5 制定科学栽培技术标准化规程

(9)白背毛木耳新菌株‘杂10’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杂交亲本‘Ap2010’、‘Ap201’、‘43012’及‘漳耳43-28’来源
    1.2 培养基质
    1.3 试剂RAPD
    1.4 杂交菌株的获得与筛选
        1.4.1 单孢杂交获得新菌株
        1.4.2 杂交菌株出耳预试验
        1.4.3 杂交菌株复筛试验
    1.5‘杂10’新菌株区试试验
    1.6‘杂10’新菌株营养品质分析
    1.7 杂交菌株‘杂10’的验证
        1.7.1 营养亲和性试验
        1.7.2 RAPD标记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筛选杂交菌株
    2.2 杂交菌株复筛试验结果
        2.2.1 不同菌株菌丝长势与出耳情况比较
        2.2.2 不同菌株子实体形态特征比较
    2.3‘杂10’新菌株区试结果
    2.4‘杂10’新菌株营养品质分析
    2.5 杂交新菌株”杂10”的验证
        2.5.1 营养亲和性试验结果
        2.5.2 RAPD标记分析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10)金针菇菌瘤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食用菌病害
        1.1 食用菌病害简介
        1.2 食用菌病害研究进展
        1.3 食用菌病害的防治
    2 金针菇简介
        2.1 金针菇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2.2 金针菇病害
    3 细菌多项分类方法概述
    4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
    5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金针菇菌瘤病病害调查和病原物分离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分离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症状调查
        2.2 病原菌分离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病原菌的致病性检测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病原菌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供试试剂
        1.4 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菌落形态鉴定
        2.2 生理生化测定
        2.3 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Biolog全自动微生物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落形态鉴定
        4.3.2 生理生化鉴定
        4.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4 讨论
第五章 病原菌特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六章 抗病菌株和抑菌药剂的筛选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药敏纸片
    2 实验方法
        2.1 抗病菌株筛选实验
        2.2 药物敏感性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病菌株筛选结果
        3.2 药敏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四川省毛木耳主要栽培品种出菇比较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D]. 沈皓明. 扬州大学, 2021(05)
  • [2]毛木耳品种筛选试验[J]. 鄂肖勍,顾纹铨,梁家亮,黄振展. 现代农业科技, 2019(24)
  • [3]毛木耳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研究[D]. 孔祥会.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木耳属野生种质资源及驯化培养研究[D]. 张晓宇.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5]毛木耳黑色素特性分析与颜色评价及色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研究[D]. 范心乐. 吉林农业大学, 2019
  • [6]适宜海南栽培的毛木耳品种筛选试验[J]. 马海霞,屈直,马子龙,马国营,李玉. 热带农业科学, 2018(11)
  • [7]硒对灵芝和毛木耳生物学特性及基质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D]. 张波. 四川农业大学, 2018
  • [8]毛木耳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谭伟,苗人云,周洁,李小林,闫世杰,黄忠乾,张波. 食用菌学报, 2018(01)
  • [9]白背毛木耳新菌株‘杂10’的选育[J]. 袁滨,柯丽娜,吴小平,柯斌榕,张志鸿,巫鹏飞. 福建农业学报, 2017(12)
  • [10]金针菇菌瘤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D]. 吴志鹏.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四川省主要栽培木耳结果比较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