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柴油机不能启动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畅游[1](2022)在《拖拉机启动系统的故障特征与维修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农业机械技术向自动化发展,拖拉机的功能与结构日趋成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拖拉机的可靠运转对于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启动系统是拖拉机的重要功能组成,是发动柴油机的控制装置。启动系统故障是拖拉机的常见故障现象,对拖拉机的正常使用影响较大,严重影响了拖拉机的使用效率。为进一步提高拖拉机启动系统的维修效率,从拖拉机启动系工作原理出发,说明了拖拉机正常启动的必须条件,总结了拖拉机启动系常见故障问题和有效维修方法,强调了启动系统正确操作与使用的注意事项。
许育文[2](2021)在《M310核电机组应急柴油机低功率试验风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核电厂A列柴油机(LHP)为例,从柴油机的卸载/带载逻辑进行分析,进而分析RP模式下进行柴油机低功率试验给机组带来的风险,并针对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指导日常运行试验。核电机组功率运行期间,柴油机低功率试验存在导致停堆、机组瞬态和重大设备损坏的风险。试验前应做好风险分析,同时在试验过程中严格遵守试验程序,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余泽辉,闵济东,赖斌生,王飞龙[3](2021)在《某核电厂附加柴油机启动失败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某核电厂附加柴油机为20V956TB33型进口柴油机,在某次试验中启动失败。从启动信号、燃油供应、压缩空气供应等方面进行故障排查,重点对止回阀600VA进行检查。最后确定止回阀锈蚀卡涩、无法正常开启,是柴油机启动失败的原因。介绍排查过程以及结论,为后续类似故障处理提供借鉴。
汤立宏,朱青连,牛云[4](2021)在《核电用380V柴油发电机组功能及故障浅析》文中认为本文旨在研究大型商用核电站水压试验泵系统功能以及所用380V柴油机原理与应用经验。介绍了水压试验泵系统在大型商用核电站中的功能,详述了水压试验泵系统设计基准以及安全准则,针对大型商用核电站水压试验泵系统所需柴油发电机组进行分析。以某大型商用核电站实例讲解,针对核电站用380V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进行功能分析,结合实际故障案例分析总结出设备控制基本原理,分析出设备故障根本原因。例中柴油发电机组由沃尔沃柴油机、斯坦福发电机、科迈控制器组成,保证核电站在失电后主控应急照明以及重要仪表应急供电,提高了核电站应急电源可靠性。为后续大型商用核电站应用380V柴油发电机提供参考。
陈月春,李素婷,王霞,王兴元,李兰菊[5](2021)在《进气预热对柴油机低温启动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进气预热对柴油机低温启动性能的影响,进行柴油机有、无进气预热及使用不同功率格栅预热下的低温启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柴油机低温启动采用进气预热时,第2个工作循环缸内开始着火且燃烧能自持;无进气加热时,柴油机启动前8个工作循环内无明显燃烧迹象,第9个工作循环着火后燃烧仍无法自持,缸内失火现象严重,直到第45个工作循环才能自持燃烧。试验样机预热60 s后,温度变化试验表明:采用1.8 kW的格栅预热进气比采用1.2 kW的格栅预热启动前和启动过程中气流最高温度分别提高90.2℃和77.8℃,缸内第1个工作循环温度提升约70℃,起始着火提前角提前2.26°。
王金生,江城城,戴佳荣,吕媛媛,陈风月[6](2021)在《柴油机日常维护的方法与技巧》文中研究表明正确地保养与维护柴油机,可以减少柴油机故障发生的几率,延长柴油机的使用寿命,为正常生产生活的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保障。文章介绍柴油机使用过程中日常保养与维护的方法和技巧。
孙鑫海[7](2021)在《内燃机车柴油机主轴承失效机理及预防研究》文中提出国产主型内燃机车柴油机的主轴承均采用液体动压滑动式轴承结构,其具有承载能力大、抗冲击能力强和摩擦损耗小、寿命长等特点。但是,随着内燃机车使用年限的增长,柴油机各机械组件逐渐老化,加之维修、运用不当,易导致主轴承工作失效。主轴承失效轻则造成轴瓦损伤影响机车正常使用,重则引发机体、曲轴报废导致严重机破,不仅会给铁路局机务段带来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严重时甚至会扰乱正常的运输和生产秩序,造成巨大间接经济损失。本论文通过分析滑动轴承机构和滑动轴承失效形式,结合内燃机车16V240ZJ、12V240ZJ、8240ZJ型柴油机主轴承失效典型故障案例,从影响柴油机主轴承工作状态最直接、重要的曲轴、机体、轴瓦三大部件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主轴承检修、组装和运用过程中可能诱发主轴承失效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精细选配主轴瓦、液氮冷却法更换曲轴油堵等技术改进措施,并设计制作了曲轴清洗试压装备,解决了曲轴内油道清洗不彻底和内油道无法做密封性试验的难题,有效地提升了柴油机主轴承组件的检修水平,为遏止柴油机主轴承非正常失效惯性质量故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结合光谱分析技术和铁谱分析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以光谱分析为主、以铁谱分析为辅的光铁谱油液综合诊断应用方法,即通过运用光谱分析技术确定磨粒的元素类型和浓度,再对光谱分析显示异常磨粒的油液进行铁谱分析,确定出异常磨粒的可能来源,从而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检查提供依据,进而更快捷、准确地查找出异常磨损的部位。光铁谱油液综合诊断应用方法有助于提前预测主轴承的磨损状态,避免因主轴承过度磨损导致工作失效而引发柴油机大部件破损,保障机车运用安全可靠,为运输生产节约成本,达到节支降耗的目的。
吕涵[8](2021)在《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节能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液压挖掘机作为典型的多执行器工业设备,常常用在工程建设中,具有功率密度高、操作性好和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但其缺点是整机能量效率很低,仅有20%左右。液压挖掘机应用柴油机驱动液压泵提供压力油,通过液压控制阀和液压管道进行分配,控制执行器动作。负载差异多执行器复合动作时,各执行器油腔压力不同,非最高负载执行器控制阀口存在节流损失;另外,执行机构大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在往复运动中,也经控制阀口以节流损失形式耗散掉;还有,挖掘机大部分时间处于低负载工况,使得柴油机燃油效率较低。以上三方面原因,是液压挖掘机采用大功率动力源、燃油消耗高和产生大量热能的重要原因。其中,控制阀口存在节流损失有三方面原因:(1)出油控制阀口节流平衡超越负载,或者对液压执行器进行减速制动;(2)负载差异多执行器复合动作时,存在负载差异效应节流损失;(3)采用四边联动滑阀时,进出油控制阀口机械耦合,造成非必要节流损失。本研究采用进出口独立控制技术解决了进出油控制阀口机械耦合造成的非必要节流损失问题。在确定采用油电混合动力方案后,提出节能型动臂与回转液压系统。将各个系统整合后,又提出通过非驱动腔压力调控原理减小负载差异导致的节流损失,并回收执行机构动势能,通过动力调控原理提高柴油机燃油效率,实现挖掘机液压系统低压损动力分配与传递以及柴油机高效工作。接着,建立系统数字样机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新系统在保证控制性能的基础上,能通过压力调控提高非最高负载执行器非驱动腔压力,进而提高驱动腔压力,减小节流损失并回收能量,其还能回收执行机构动势能,完成一个挖掘循环整机节能比例13.22%,燃油消耗降低了12.55%;更进一步的,优化调控柴油机工作点后,燃油消耗更是降低了16.69%。第1章为绪论部分,叙述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将阅读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具体包括与课题紧密相关的多执行器液压控制系统及液压系统能量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现状;第2章为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系统方案设计及数学模型部分,介绍了混合动力的原理、类型,选择适合液压挖掘机工况的混合动力方案,确定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系统工作原理,建立液压元件及系统的数学模型;第3章为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系统仿真模型部分,建立了6吨液压挖掘机三维模型,建立了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系统的机电液联合仿真模型;第4章为节能型动臂与回转液压系统能效特性研究部分,分别介绍了动臂、回转系统能耗分析以及对应的节能型液压系统仿真分析;第5章为非驱动腔压力调控液压挖掘机节能特性研究部分,先后介绍了系统工作原理、数学模型、仿真结果以及柴油机工作点调控仿真研究;第6章为总结与展望部分,对本学位论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对接下来的工作进行展望。
李冠廷[9](2021)在《喷射策略对氢气/汽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追求节能减排的新型发动机成为汽车行业的重中之重。尤其是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寻找替代燃料,减少燃油的消耗,减少排放和提升发动机热效率成为新型汽车发动机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传统汽油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运用进气道喷射汽油,缸内直喷氢气的喷射方式,加上多次喷射的技术,配合3D仿真软件CONVERGE,对氢气/汽油双燃料发动机的燃烧和排放性能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本文改造了一台直列四缸四冲程复合喷射点燃发动机,将发动机的高压喷射管路连接在自建的高压氢气供给系统上,使发动机实现了进气道喷汽油加缸内直喷氢气的喷射模式。通过利用d SPACE快速原型系统搭建了控制系统,实现了发动机的喷油、点火等参数的控制,并实现了二次氢气喷射。在试验台架中,搭建了大量的传感器,来控制和监控发动机的运转参数,使发动机可以运行在预想的工况之上,并可以实时测量其燃烧和排放性能。同时本文针对发动机在CONVERGE软件上搭建了发动机仿真模型,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仿真研究对缸内氢气分层状态对发动机燃烧和排放性能影响的内在机理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四种喷射模式,即纯汽油模式(进气道汽油喷射),单次分层氢气模式(进气道汽油喷射+单次分层缸内直喷氢气),均质氢气模式(进气道汽油喷射+单次均质缸内直喷氢气)以及二次分层氢气模式(进气道汽油喷射+二次分层缸内直喷氢气)。不同的喷射模式可以通过不同的喷射策略形成不同的发动机缸内氢气分层状态,从而影响发动机的燃烧和排放性能。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三维仿真研究发现,单次氢气喷射所能形成的发动机缸内氢气分层状态具有很大限制。较早的喷氢时刻下,发动机缸内氢气较为均匀缺少火花塞周围的氢气浓区,不能很好地加速发动机的点火和燃烧过程。而较晚的喷氢时刻会使氢气集中在发动机缸内的小部分区域,通过调整发动机喷氢时刻,可以使发动机内氢气集中于火花塞周围使发动机的燃烧特性获得提升,但此时由于氢气集中于小部分区域,不能再有效减少HC排放,又由于氢气过于集中导致发动机局部燃烧温度过高产生大量的NOX排放。所以单次氢气喷射下,由于喷氢时刻的限制,发动机的燃烧性能和排放性能不能同时达到最优值。(2)为了解决单次氢气喷射下发动机缸内氢气分层状态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二次氢气喷射的喷射模式。二次氢气喷射可以使用两次氢气喷射,借助两次喷射比例和两次喷射时刻的变化,有效组织发动机缸内氢气分层状态,尽最大可能优化发动机的燃烧和排放性能。二次氢气喷射模式下,第一次氢气喷射可以在整个缸内形成相对均匀的氢气分布用来减少排放,而第二次氢气喷射会在火花塞周围形成氢气浓区来强化发动机的点火和燃烧速度,从而兼顾发动机的燃烧和排放性能。(3)二次分层氢气模式下,发动机的有效热效率略高于单次分层氢气模式和均质氢气模式,排放性能介于单次分层氢气与均质氢气模式之间。这是由于二次分层氢气模式通过合理组织发动机缸内氢气分层状态,使氢气可以发挥最大效果持续加速发动机整个燃烧过程,使发动机有效热效率进一步提升。同时由于缸壁周围氢气浓度较单次分层氢气模式增加,发动机的HC排放减少;氢气分布较单次分层氢气模式也更为均匀,不再有局部的高温区域,发动机的NOX排放也随之减少。(4)氢气的加入可以极大的拓展发动机的稀燃极限。在本文工况下,发动机稀燃极限下的过量空气系数在氢气加入后,从1.5增加到了2.8至3左右。不同喷氢模式的稀燃极限略有差异,单次分层氢气模式的稀燃极限最高。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不断上升,最佳有效热效率对应的喷氢模式从二次分层氢气模式逐渐转变为单次分层氢气模式。这是由于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不断上升,发动机越加需要更多的氢气稳定和加速点火过程。同时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不断上升,发动机的排放性能也有所提高。(5)随着发动机不同运转参数的变化,二次分层氢气模式均能应用多变的喷氢策略,改变两次喷射比例和喷射时刻来保证发动机缸内氢气分层状态满足不同的需求。在稀燃工况下,二次分层氢气模式可以不断增加第二次氢气喷射的喷射比例,保证发动机点火的稳定性。随着喷氢压力的增加,二次分层氢气模式可以减少第二次氢气喷射的喷射比例,应用更加集中的氢气保证发动机的点火性能,并用更多的氢气加速后续的发动机燃烧过程。(6)氢气对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的改善随着发动机转速和负荷的不断上升不断减少。氢气的加入可以使汽油机燃烧速度变快,燃烧温度变高,燃烧稳定性增强。但当发动机工况从小转速小负荷向高转速大负荷转变时,汽油机本身的燃烧速度、燃烧温度和燃烧稳定性都会随之提升。所以氢气对于发动机小转速小负荷下的改善更为明显。(7)本文的研究旨在在发动机各个工况下,通过发动机喷射策略的改变使发动机的燃烧和排放均得到优化。随着发动机不同工况的改变,发动机的各种氢气喷射模式各有利弊。在稀燃工况下,单次分层氢气模式的有效热效率最高;在常规工况下,二次分层氢气模式的有效热效率最高;在全负荷工况下,均质氢气模式的排放性能最佳。通过合理的标定和控制,发动机可通过喷射策略的调整在整个工况下完成效率和排放的优化。
林贺章,常亮,吴绪树[10](2020)在《VDK602顶挂车启动故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帕金斯柴油机启动困难是一种常见故障,导致故障的因素很多,本文重点探讨因启动系统、供油系统、操作系统导致的柴油机启动困难的原因、检查方法、及解决措施。
二、柴油机不能启动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油机不能启动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拖拉机启动系统的故障特征与维修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拖拉机的组成 |
2 拖拉机启动系工作原理 |
2.1 结构组成 |
2.2 起动机技术 |
3 拖拉机正常启动的基础条件 |
3.1 具有合理的启动转速 |
3.2 保证合理的燃油供给 |
3.3 形成足够的压缩温度 |
3.4 保证足量的空气供给 |
3.5 电路系统工作正常 |
4 启动系统的常见故障与维修方法 |
4.1 启动机故障 |
4.1.1 起动机无法运行 |
4.1.2 起动机传动功能失效 |
4.1.3 起动机动力不足 |
4.2 压缩系统故障 |
4.2.1 气门存在漏气问题 |
4.2.2 气门间隙不合理 |
4.2.3 汽缸压缩功能失效 |
5 启动系统的正确使用与维护 |
6 结语 |
(2)M310核电机组应急柴油机低功率试验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柴油机低功率试验的目的 |
2 柴油机卸载/带载逻辑 |
2.1 设置柴油机卸载/带载逻辑的目的 |
2.2 柴油机卸载/带载指令 |
3 柴油机低功率试验风险分析 |
4 柴油机低功率试验风险防范措施 |
5 结束语 |
(3)某核电厂附加柴油机启动失败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启动系统概述 |
1.1 燃油系统 |
1.2 主启动阀 |
1.3 止回阀 |
1.4 空气分配器 |
2 启动失败原因分析 |
2.1 柴油机严重卡涩 |
2.2 启动信号不正常 |
2.3 燃油管线进气 |
2.4 主启动阀未正常开启 |
2.5 压缩空气管线因异物堵塞或压力不足 |
2.6 止回阀卡涩 |
3 故障解决 |
4 结束语 |
(4)核电用380V柴油发电机组功能及故障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设计原则及安全准则 |
2 柴油机设计 |
3 柴油发电机组结构 |
3.1 柴油发电机组 |
3.2 控制器 |
3.3 电气系统 |
4 柴油发电机组启停时序 |
4.1 柴油发电机组启动时序 |
4.2 柴油发电机组停机时序 |
5 现场故障分析 |
5.1 故障描述 |
5.2 故障分析 |
5.3 故障原因以及解决方案 |
6 总结 |
(5)进气预热对柴油机低温启动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案 |
1.1 试验样机及设备 |
1.2 试验方案 |
1)有、无进气预热 |
①无进气预热试验。 |
②进气预热试验。 |
2)采用不同功率格栅预热进气 |
2 试验结果处理 |
2.1 有、无进气预热 |
2.2 不同功率格栅进气预热 |
1)预热升温情况 |
2)启动性能曲线 |
3)第1个工作循环压缩上止点的缸内温度 |
4)着火提前角 |
3 结论 |
(6)柴油机日常维护的方法与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 空气滤清器的清洁 |
2 柴油滤清器的更换 |
3 油水分离器的清洁 |
4 燃油供给管路的维护 |
5 机油的更换 |
6 气门间隙的调整 |
7 正常启动柴油机的方法与技巧 |
8 结语 |
(7)内燃机车柴油机主轴承失效机理及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滑动轴承润滑研究现状 |
1.2.2 曲轴动力学分析研究 |
1.2.3 轴承合金层应力分析研究 |
1.2.4 润滑油性能分析研究 |
1.2.5 柴油机主轴承故障监测研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2 液体动压滑动轴承基础理论 |
2.1 引言 |
2.2 液体动压润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关系 |
2.2.1 液体动压油膜的形成原理 |
2.2.2 液体动压润滑的基本方程 |
2.2.3 油楔承载机理 |
2.3 液体动压径向滑动轴承基本原理 |
2.4 滑动轴承失效形式及产生原因 |
2.4.1 磨粒磨损 |
2.4.2 疲劳破坏 |
2.4.3 咬粘(胶合) |
2.4.4 擦伤 |
2.4.5 过度磨损 |
2.4.6 腐蚀 |
2.4.7 其他失效形式 |
2.5 本章小结 |
3 主轴承失效分析 |
3.1 引言 |
3.2 制造和装配质量不达标 |
3.2.1 曲轴 |
3.2.2 机体 |
3.2.3 轴瓦 |
3.3 使用维护方法不当 |
3.3.1 柴油机飞车 |
3.3.2 滑油压力异常 |
3.3.3 司机操纵不当 |
3.3.4 配件检修质量不高 |
3.4 本章小结 |
4 主轴承失效控制措施 |
4.1 引言 |
4.2 主轴承相关配件清洁度控制 |
4.2.1 清洁度标准制定 |
4.2.2 曲轴清洗试压设备的设计制作 |
4.3 曲轴检测组装质量控制 |
4.3.1 曲轴修复 |
4.3.2 曲轴油堵更换方法 |
4.3.3 曲轴检测 |
4.4 机体检测组装质量控制 |
4.4.1 机体修复 |
4.4.2 机体检测 |
4.4.3 机体组装 |
4.5 轴瓦质量控制 |
4.5.1 轴承游隙值的确定 |
4.5.2 轴瓦检验与装配 |
4.6 使用维护要求 |
4.6.1 滑油压力监测 |
4.6.2 日常操作注意事项 |
4.7 本章小结 |
5 主轴承失效预防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铁谱、光谱分析和油品理化指标分析的原理和特点 |
5.2.1 铁谱分析 |
5.2.2 光谱分析 |
5.2.3 油品理化指标分析 |
5.3 光铁谱综合诊断技术研究 |
5.3.1 确定分析对象 |
5.3.2 光铁谱诊断标准 |
5.4 综合检测分析技术的应用 |
5.4.1 光谱分析 |
5.4.2 铁谱分析 |
5.4.3 分析结果的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节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执行器液压控制系统 |
1.2.2 液压系统能量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系统方案设计及数学模型 |
2.1 混合动力方案的设计 |
2.1.1 混合动力的原理 |
2.1.2 油电混合动力类型 |
2.1.3 系统混合动力方案选择 |
2.2 系统中元件的数学模型 |
2.3 进出口独立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2.4 阀控缸系统数学模型 |
2.4.1 对称阀控双出杆液压缸系统数学模型 |
2.4.2 进出口独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系统仿真模型 |
3.1 液压挖掘机三维模型 |
3.2 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的机电液联合仿真模型 |
3.2.1 6吨液压挖掘机机械结构建模 |
3.2.2 柴油机仿真模型 |
3.2.3 进出口独立控制液压系统建模 |
3.2.4 进出口独立控制液压挖掘机系统的机电液联合仿真模型 |
3.2.5 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系统的机电液联合仿真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节能型动臂与回转液压系统能效特性研究 |
4.1 动臂系统能耗分析 |
4.2 节能型动臂液压系统 |
4.3 节能型动臂系统仿真分析 |
4.4 回转系统能耗分析 |
4.5 节能型回转液压系统 |
4.6 节能型回转系统仿真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非驱动腔压力调控液压挖掘机节能特性研究 |
5.1 系统工作原理 |
5.2 建立模型 |
5.2.1 系统可回收能量分析 |
5.2.2 压力调控数学模型 |
5.3 非驱动腔压力调控液压挖掘机系统仿真研究 |
5.3.1 原系统仿真结果 |
5.3.2 新系统仿真结果 |
5.3.3 新旧系统能效特性对比分析 |
5.4 柴油机工作点调控仿真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喷射策略对氢气/汽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 |
1.1.2 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 |
1.1.3 排放法规的发展现状 |
1.1.4 内燃机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 氢能源在汽车领域中的应用 |
1.2.1 氢气的理化性质 |
1.2.2 氢气的制取及储存 |
1.2.3 氢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 |
1.2.4 纯氢内燃机的发展现状 |
1.2.5 掺氢内燃机的发展现状 |
1.3 缸内直喷和多次喷射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1 柴油机缸内直喷和多次喷射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2 汽油机缸内直喷和多次喷射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3 缸内直喷和多次喷射技术在替代燃料发动机上应用 |
1.4 本文的课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氢气/汽油发动机试验台架搭建 |
2.1 测试台架及设备 |
2.1.1 测试台架 |
2.1.2 测试设备 |
2.2 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
2.2.1 试验方法 |
2.2.2 数据处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氢气/汽油发动机数值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3.1 发动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1 基本守恒方程 |
3.1.2 湍流模型 |
3.1.3 喷雾模型 |
3.1.4 点火模型 |
3.1.5 燃烧模型 |
3.2 发动机仿真平台搭建 |
3.2.1 发动机几何模型的建立 |
3.2.2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设置 |
3.3 仿真模型的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喷氢策略对发动机缸内氢气分层状态的影响 |
4.1 单次氢气直喷对缸内氢气分层状态的影响 |
4.1.1 单次氢气直喷下缸内氢气分布演变历程 |
4.1.2 喷射时刻对缸内氢气分层状态的影响 |
4.2 二次氢气直喷对缸内氢气分层状态的影响 |
4.2.1 二次氢气直喷下缸内氢气分布演变历程 |
4.2.2 第二次喷氢时刻对缸内氢气分层状态的影响 |
4.2.3 两次喷氢比例对缸内氢气分层状态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发动机喷射模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5.1 单次喷氢策略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5.1.1 单次喷氢策略对动力性的影响 |
5.1.2 单次喷氢策略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5.1.3 单次喷氢策略对排放性能的影响 |
5.2 二次喷氢策略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5.2.1 二次喷氢策略对动力性的影响 |
5.2.2 二次喷氢策略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5.2.3 二次喷氢策略对排放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不同运转参数下喷射模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6.1 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喷射模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6.1.1 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喷射模式对动力性的影响 |
6.1.2 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喷射模式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
6.1.3 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喷射模式对排放性能的影响 |
6.2 不同喷氢压力下喷射模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6.2.1 不同喷氢压力下喷射模式对动力性的影响 |
6.2.2 不同喷氢压力下喷射模式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
6.2.3 不同喷氢压力下喷射模式对排放性能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不同工况下喷射模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7.1 不同转速下喷射模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7.1.1 不同转速下喷射模式对动力性的影响 |
7.1.2 不同转速下喷射模式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7.1.3 不同转速下喷射模式对排放性能的影响 |
7.2 不同负荷下喷射模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7.2.1 不同负荷下喷射模式对动力性的影响 |
7.2.2 不同负荷下喷射模式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7.2.3 不同负荷下喷射模式对排放性能的影响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8.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VDK602顶挂车启动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启动系统因素 |
1.1 蓄电池 |
1.2 启动电机 |
1.3 启动电路 |
2.供油系统因素 |
2.1 油路系统 |
2.2 喷油泵 |
2.3 调速器 |
3.操作系统因素 |
3.1 油门控制拉杆 |
3.2 喷油泵油门回位弹 |
3.3 停机电磁阀 |
4.结束语 |
四、柴油机不能启动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拖拉机启动系统的故障特征与维修方法[J]. 畅游.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2(01)
- [2]M310核电机组应急柴油机低功率试验风险分析[J]. 许育文.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20)
- [3]某核电厂附加柴油机启动失败原因分析[J]. 余泽辉,闵济东,赖斌生,王飞龙.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18)
- [4]核电用380V柴油发电机组功能及故障浅析[J]. 汤立宏,朱青连,牛云. 仪器仪表用户, 2021(08)
- [5]进气预热对柴油机低温启动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 陈月春,李素婷,王霞,王兴元,李兰菊.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021(02)
- [6]柴油机日常维护的方法与技巧[J]. 王金生,江城城,戴佳荣,吕媛媛,陈风月. 现代农机, 2021(03)
- [7]内燃机车柴油机主轴承失效机理及预防研究[D]. 孙鑫海.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8]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节能特性研究[D]. 吕涵.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9]喷射策略对氢气/汽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影响研究[D]. 李冠廷. 吉林大学, 2021(01)
- [10]VDK602顶挂车启动故障分析[J]. 林贺章,常亮,吴绪树. 装备维修技术,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