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通补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芸[1](2021)在《基于文献数据挖掘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文中认为目的:基于文献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方药进行系统研究,对该病的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诊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经验,为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提供文献依据及理论参考。方法:应用文献研究及数据挖掘技术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方药进行分析研究。应用文献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古今文献资料,将入选方剂归纳并规范化处理后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根据各项数据挖掘结果结合专业知识对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进行系统归纳和探讨。结果:1.频数分析结果:经频数分析结果可知,各代医家高频应用的中药有熟地、杜仲、茯苓、牛膝、山茱萸等,功用多为补益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及祛风湿药,补益药中以温补肾阳药物为主。各代高频药物的性味归经分布基本一致,药性均以温、平最多,药味以甘、辛、苦味为主,归经以肾、肝、脾三经最为常见。2.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秦汉至五代、宋金元、明代、清代、现代方剂以及现代血瘀证型的方剂经因子分析各生成了10、12、11、12、11、10个因子组合。各代方剂经聚类分析分别生成了4、6、7、7、6、5个聚类类别。各代的方剂经关联规则分析分别生成了22、30、17、22、17、12组药对组合。综合古今医家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直接、间接反映出的骨质疏松症的证型可分为如下几类:脏腑阴阳气血虚证类、虚热证类、寒湿证类、瘀血证类、气滞证类。根据关联规则分析的药对功效可间接反映出骨质疏松症的证素有:肾虚、脾湿、肝虚、血虚、阳虚、阴虚、血瘀,寒湿、气虚、肾精不固。结论: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变以肾虚为主,肝脾肾三脏常交互为病;肾精不足、肝脾气衰、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外邪侵袭、枢机不利、起居失养、味伤酸咸、嗜欲不节、五劳五志过极及多虚多瘀皆为其常见的病因及病机特点。2.各代医家的辨证分型经过了从秦汉至五代时期肾阳虚兼寒湿为主体的辨证体系,到宋金元及明代医家,医家重视肾虚的基础上兼顾肝脾两脏的辨证,而非单从肾而治。从明清时代肾阴虚证的比重升高,开始出现阴虚火旺及血瘀证的辨证分型,及至现代开始以肾阴虚证为主要辨证分型,血瘀证型辨证增加,同时兼顾肝脾辨证及气血辨证,虚瘀并治。随着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认知的加深,辨证分型经历了各时代的演变发展之后也更加全面和丰富。辨证分型的演变规律体现了各代医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疾病观、方剂观与身体观。因学术流派及主流医家认知的不同,在辨证分型上虽各有侧重,但每个时代皆有进步。3.在临证治疗上当把握以肾虚为要,同时兼顾肝脾的治疗原则。组方用药上常以补肾壮骨的药物配伍应用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养血补血、祛湿通络、疏肝理气、和解少阳及健脾利湿之剂。药性、药味及归经的选择均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中医的阴阳理论及五行克入理论。重视阴阳互根互用理论,补肾常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滋阴补肾易滋腻生湿,多与利湿健脾之品相伍。注重气血调理,补肾药常与补血活血、补气行气药配伍应用。温肾阳常佐祛湿散寒;滋阴药常佐清泄虚火。久病多伴血瘀,注重活血化瘀。
陈辉阳[2](2020)在《骨坚方对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雌激素、平衡能力和腰椎功能的影响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骨坚方对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雌激素、平衡能力和腰椎功能的影响,并与金天格胶囊治疗骨质疏松进行比较,客观评价骨坚方治疗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厦门市中医院骨一科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78例,采用单盲的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9例。试验组采用骨坚方治疗,对照组给予金天格胶囊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雌激素、平衡能力及腰椎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在试验前后对肝肾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治疗期间无脱落病例。2.符合本研究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BMI、病程、骨密度)经统计分析,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3.雌二醇方面,试验组可以显着提升雌二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对雌二醇无明显作用(P>0.05)。4.治疗3个月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以改善平衡能力,其中试验组对患者平衡能力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试验前JOA腰椎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后两组的JOA腰椎功能评分均较前好转,且试验组JOA腰椎功能评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试验组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在试验前后肝肾功能检查均无异常,且组内、组间均无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无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骨坚方治疗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可提高雌二醇水平、改善平衡能力及JOA腰椎功能评分,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田春艳[3](2020)在《俞募配穴结合短刺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俞募配穴结合短刺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按照随机及单盲原则为针刺组36例(基础治疗+俞募配穴结合短刺法,3次/W,治疗3个月)和药物组36例(基础治疗+阿仑膦酸钠,70 mg/次,1次/W,治疗3个月),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lting Anxiety Scale,SAS)、中医证候评分等变化,统计分析其临床疗效及疗效差异,并对俞募配穴结合短刺法与阿仑膦酸钠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1.病例完成情况本课题共纳入72例病例,实际完成65例,其中针刺组纳入36例,剔除/脱落4例,完成有效病例32例;药物组纳入36例,剔除/脱落3例,完成有效病例33例。2.基线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BMD、VAS评分、ODI评分、S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3.两组患者BMD比较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BMD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明显(均P>0.05);针刺组与药物组BMD增加无显着差异(P>0.05)。4.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S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3个月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S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改善(均P<0.01);针刺组改善程度均优于药物组(P<0.01)。5.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比较治疗3个月后,针刺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3.75%,优于药物组的72.73%,可见俞募配穴结合短刺法整体疗效优于口服阿仑膦酸钠(P<0.01)。6.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安全性观察指标血、尿、便三大常规及肝肾功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异常。针刺组有1例出现胃肠道反应,药物组有7例出现胃肠道反应,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俞募配穴结合短刺法与口服阿仑膦酸钠均能有效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疼痛程度、腰背功能障碍、焦虑状态、中医临床症状。2.俞募配穴结合短刺法与口服阿仑膦酸钠短期内可提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但因为骨代谢周期较长,观察周期较短,其改善程度未能达到统计学意义。3.与口服阿仑膦酸钠相比,俞募配穴结合短刺法在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焦虑、腰背功能障碍、中医临床症状方面疗效更佳,其安全性及其临床有效率明显更优,值得推广运用。
赖明星[4](2020)在《整体调节针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整体调节针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代谢PINP和β-CTX的影响,探索整体调节针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协同作用和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阿伦磷酸钠(70 mg/片),1片/次/周,连续服用3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整体调节针法治疗,治疗每周2次,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和比较两组的疼痛评分、中医临床症候评分、生存质量量表评分、骨密度、骨代谢指标PINP和β-CTX的变化,综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则以《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主。此外,需要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观察和记录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本研究所得数据整理归纳之后,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了统计学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结果:(1)基线分析治疗前两组性别(P=0.567)、年龄比较(P=0.977)、病程(P=0.382)、身体质量指数(P=0.314)、中医证型(P=0.86)、疼痛评分(P=0.938)、中医证候评分(P=0.629)、生存质量量表评分(P=0.79)、骨密度(P=0.717)、PINP(P=0.537)、β-CTX(P=0.702)。经比较,各组数据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脱落分析治疗组因长期出差未能坚持治疗1例,因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退出临床试验1例,共完成34例,共脱落2例,脱落率5.5%;对照组因无法忍受针刺疼痛退出1例,因有急事需外出处理自动退出1例,共完成34例,共脱落2例,脱落率5.5%。在研究过程中,两组共脱落4例,脱落率为5.6%(4/72)。(3)综合临床疗效评价分析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1.18%(20例临床控制,6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58.82%(9例临床控制,6例显效,5例有效,14例无效),P=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4)临床症状类(疼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生存质量量表评分)组内和组间比较组内比较:疼痛评分上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53±1.67)、(2.91±0.90),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50±0.42)、(3.94±1.27);中医证候评分上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7.97±2.50)、(5.29±1.73),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8.18±2.22)、(6.79±2.09);生存质量评分上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61.09±6.92)、(44.24±6.47),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60.62±7.59)、(52.24±7.22);经检验,各组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均可改善POP患者临床症状,暨缓解POP患者的疼痛、降低POP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POP的患者生存质量。组间比较:疼痛评分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91±0.90)、(3.94±1.27);中医证候评分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29±1.73)、(6.79±2.09);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4.24±6.47)、(52.24±7.22);经检验,各组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改善POP患者临床症状,暨有效缓解疼痛、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提高生存质量。(5)骨密度组内和组间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0.698±0.042)、(0.755±0.074),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0.702±0.037)、(0.709±0.032),经检验,治疗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能够提高患者骨密度,对照组治疗前后骨密度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755±0.074)、(0.709±0.032),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提高POP患者骨密度。(6)骨代谢指标PINP和β-CTX组内及组间比较组内比较:在骨形成标志物PINP上,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2.62±7.71)、(49.50±3.27),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3.87±8.90)、(44.43±7.89),经检验,治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对于提高POP患者骨代谢中骨形成标志物PINP方面,对照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具有明显效果。在骨吸收标志物β-CTX上,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0.59±0.11)、(0.46±0.10),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0.58±0.12)、(0.52±0.11);经检验,两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均可降低骨吸收标志物β-CTX。组间比较:骨形成标志物PINP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9.50±3.27)、(44.43±7.89),骨吸收标志物β-CTX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46±0.10)、(0.52±0.11);经检验,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降低骨吸收标志物β-CTX和提高骨形成标志物PINP。(7)安全性观察本研究在给POP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由于本研究用药、治疗方法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明显的不良反应及其他严重的并发症。结论1.整体调节针法能够降低骨代谢中骨吸收标志物β-CTX,提高骨形成标志物PINP。2.整体调节针法结合阿伦磷酸钠,可以明显缓解POP患者的疼痛、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提高骨密度值、降低吸收标志物β-CTX、提高骨形成标志物PINP。表明整体调节针法配合阿伦磷酸钠对POP患者具有协同作用,比单纯使用阿伦磷酸钠效果更好。其机制可能与整体调节针法能够明显降低骨吸收指标β-CTX,提高骨形成指标PINP,从而起到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作用有关。3.整体调节针法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可以在临床相关科室中推广。
周文娟[5](2019)在《走罐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走罐疗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痛程度的改善情况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共68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碳酸钙D3片+阿仑膦酸钠维D3片),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走罐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干预0周、1周、2周、4周时记录两组患者的NRS评分,在干预0周、4周时测定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COQOL量表)、中医证候积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量表),并在干预4周后进行治疗满意度调查。所有统计资料的计算处理,均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结果:研究结束后共脱落5例病例,最终研究病例为63例,其中试验组为31例,对照组为32例,脱落率为7.4%。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NRS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内不同时间点的N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与干预1周时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较干预前及干预1周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干预4周较干预前、干预1周、干预2周时NRS评分显着降低(P<0.05);试验组在干预前、干预1周、干预2周、干预4周时,NRS评分逐渐降低,两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干预1周时,两组间NR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2周、干预4周时,试验组N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生存质量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受试者在干预4周后,COQOL量表中各维度评分及量表总分均较干预前有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COQOL量表中疼痛症状、精神心理功能维度评分及总分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身体机能、社会适应能力维度评分较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比较。组内比较:对照组在干预4周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量表中痰浊证及脾虚证积分与干预前无明显差异(P>0.05),肾虚证、血瘀证积分及量表总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在干预4周后痰浊证积分较干预前无明显差异(P>0.05),脾虚证、肾虚证、血瘀证积分及量表总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肾虚证、血瘀证积分及量表总分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痰浊证及脾虚证积分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4、治疗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治疗满意度为65.6%,试验组治疗满意度为87.1%,试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走罐治疗可以减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腰背痛程度。2、走罐治疗可以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存质量,特别是在疼痛程度、精神心理情况方面的改善。3、走罐治疗可以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体现在肾虚、血瘀相关证候的改善。
赵万宁[6](2019)在《健脾疗法治疗脾虚型骨质疏松性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将其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提示骨量降低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但还存在其他危险因素[2]。患者一旦发生骨质疏松,其骨量会开始逐渐减少,同时其骨骼的脆性逐渐增加,导致其出现身高降低,驼背,肌力下降以及腰酸背痛的情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其并发症脆性骨折可使患者致残,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骨折后常发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如骨折后长期卧床,常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褥疮等,严重可发生肺栓塞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比如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极高,堪称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健康的追求,骨质疏松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如何预防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俨然称为当前热门的话题。本病中医归为“骨痿”范畴,中医认为骨质疏松是人衰老的自然表现,如《内经》中:“女子六七……;男子六八……”所云,但如果衰老过快则会出现相应的症状,需要治疗。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多从补益肝肾入手,常用中成药如金天格胶囊、健步虎潜丸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精津化生之源,骨质疏松症也有一些脾虚之证,我们在祖国医学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临床中脾虚型的骨质疏松患者大有人在,或者一些肝肾亏虚的患者也存在脾虚的情况,本研究即以此证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健脾疗法在这些人群中的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探讨健脾疗法治疗脾虚型骨质疏松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并和常用中成药金天格胶囊的疗效做对比,探讨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性疼痛的优势,为从脾胃方面论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7年12月到2018年11月诊治的60例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健脾方药治疗,对照组口服金天格胶囊治疗,疗程12周,在用药前和用药12周后进行身体检查,包括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骨密度(BMD)、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肝肾功、心电图等,同时记录治疗有效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筛选有价值的指标来评估疗效。研究结果(1)经过12周的治疗过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疼痛均有明显改善(P<0.05)。在临床症状及疼痛的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骨密度值的改善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改善均不明显(P>0.05)。(2)试验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77.78%、37.04%,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健脾疗法对脾虚型骨质疏松性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显着。
林程山,万俊明[7](2018)在《中医通补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分析及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医通补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给予中医通补,对照组给予活性维生素D3联合钙剂进行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疼痛情况、骨密度疗效、血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疼痛程度、骨密度、血清钙水平等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疼痛程度疗效、腰椎骨密度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血清钙水平升高水平比对照组更加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通补法能升高血清骨钙素水平,抑制骨吸收,升高骨密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赵英侠,王强利,姚云,王奕,乔思雨[8](2015)在《从“虚不受补”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针灸治疗最佳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合理有效的选穴组方规律及刺激方法,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总结近十五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文献报道,归纳相应的选穴组方规律及恰当的刺激方法。结果根据中医理论,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归于"肾脾两虚为主,兼有经络阻滞",采用补肾健脾、通经活络的治疗原则,多选取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如肾、脾的背俞穴肾俞、脾俞,辅以督脉上的大椎;一般采用体针补法为主,配以通经活络穴位平补平泻手法,或者电针疏密波;或与活血化瘀中药复方以及相应抗骨吸收、促骨形成或钙制剂等西药联合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涉及多系统、多环节的复杂疾病,虽以虚证为主,但久病多瘀,本虚标实,不可单纯选用补肾健脾穴位采用针灸补法,以免"虚不受补"。一般以补肾健脾为主,配以通经活络穴位或活血化瘀中药复方,标本兼治,或与相应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西药联合应用,中西医针药结合,相辅相成,减毒增效,方是针灸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正确而有效的治疗方案。
吴鑫[9](2014)在《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及基础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骨质疏松症患者日益增多,骨量减少及骨微结构的破坏使得脆性骨折频发,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医中药从补肾理论出发,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上具有可靠疗效,且具有毒副作用少的优点。本文综述了中医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基础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中医中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规范化诊疗方面的愿景。
王钏[10](2014)在《温针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加剧,世界卫生组织将骨质疏松症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共同列为中老年人常见的全球性三大杀手,其主要临床症状为疼痛、驼背、骨折,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本课题采用温针灸配合耳穴疗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通过观察骨质疏松症患者症状、测定VAS疼痛评分、BGP、β—Crosslaps和BMD水平,以及安全性判定,对温针灸配合耳穴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针灸科就诊的5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配合耳穴治疗,温针灸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耳穴每4日更换一次,双耳交替治疗,治疗3个月后评定疗效。对照组采用口服碳酸钙D3片治疗,一次一片,一日一次,服用3个月后评定疗效。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观察骨质疏松症患者症状、测定VAS疼痛评分、BGP、β—Crosslaps和BMD,并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的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两组均能改善POP患者的主要症状,且治疗组尤为明显。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腰背疼痛、腰膝酸软、下肢疼痛、下肢痿弱、步履艰难、目眩的症状明显改善,两组症状积分均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降低症状积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积分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骨疼痛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3个月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疼痛积分均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t治疗组=-12.219,P<0.01;t对照组=-5.458, 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更能降低疼痛积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D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腰椎L2-4的骨密度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3个月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骨密度值均提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t治疗组=4.932,P<0.01;t对照组=2.247,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提高骨密度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GP和β—Crosslaps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BGP、β—Crossla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3个月治疗后,两组BGP较治疗前均上升(t治疗组=2.426,P<0.05;t对照组=2.512,P<0.05),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治疗后,治疗组β—Crosslap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对照组β—Crosslaps治疗后虽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治疗组=-2.533,P<0.05;t对照组=-2.030,P>0.05)。5.安全性评判比较,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部分患者出现消化系统不适的症状,其中有3例出现恶心、反酸、胃部嘈杂不适,最终无法完成本研究观察,为脱落病例。结论:1.温针灸配合耳穴疗法具有补肾填精,生髓壮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作用,从而能有效的地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2.温针灸配合耳穴疗法能明显降低β—Crosslaps水平,而碳酸钙D3片组β—Crosslaps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说明温针灸配合耳穴能有效的抑制骨吸收,而碳酸钙D3片抑制骨吸收的功能不明显。3.温针灸配合耳穴能显着地升高BGP,同碳酸钙D3片比较无明显差异,故它具有与钙尔奇相同的促骨形成作用。4.通过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的疗效比较、VAS疼痛评分的测定及安全性评判的比较,可表明看出温针灸配合耳穴疗法能安全、有效的地缓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中医通补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通补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数据挖掘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文献研究 |
一、骨质疏松症病名源流及古文献病名对照参考表 |
二、古代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关的文献研究 |
(一)先秦至五代 |
(二)宋金元时期 |
(三)明清时期 |
三、现代医家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文献研究 |
(一)病因病机的现代研究进展 |
(二)治法方药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
一、技术路线图 |
二、古代文献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统计结果 |
三、现代文献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统计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一、辨证分型规律的研究讨论 |
(一)秦汉至五代 |
(二)宋金元时期 |
(三)明代 |
(四)清代 |
(五)现代 |
二、组方用药规律的研究讨论 |
(一)高频用药频数分析 |
(二)因子分析讨论 |
(三)聚类分析讨论 |
(四)关联规则分析讨论 |
三、总结 |
(一)病因病机总结 |
(二)辨证分型规律 |
(三)治法及组方用药规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古代治疗骨质疏松症方剂分布及数量统计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2)骨坚方对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雌激素、平衡能力和腰椎功能的影响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脱落处理方法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检测方法 |
3.5 JOA腰椎功能评分疗效评价 |
4 伦理学要求 |
5 统计方法 |
6 安全性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观察指标分析 |
2.1 两组患者雌二醇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平衡能力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JOA腰椎功能评分的比较 |
3 两组患者肝肾功能的比较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和病因病机 |
1.2 中医学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和治则 |
2 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
2.1 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及发病机制 |
2.2 现代医学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概述 |
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观察指标的关系 |
3.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雌二醇的关系 |
3.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平衡能力的关系 |
3.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腰椎功能的关系 |
4 立题思路 |
5 骨坚方组方和配伍分析 |
5.1 骨坚方组方和方解 |
5.2 单味药功效和药理分析 |
6 课题结果讨论 |
6.1 基线结果比较 |
6.2 观察指标分析 |
6.3 安全性分析 |
7 两组疗效差异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俞募配穴结合短刺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选取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6 剔除、脱落的处理 |
1.7 解决依从性的方法 |
2 临床分组 |
2.1 随机分组方法 |
2.2 对照方法 |
2.3 盲法 |
3 治疗方法 |
3.1 基础治疗 |
3.2 针刺组(基础治疗+俞募配穴结合短刺法) |
3.3 药物组(基础治疗+阿仑膦酸钠) |
4 观察指标 |
4.1 BMD |
4.2 VAS疼痛评分 |
4.3 ODI腰背功能障碍评分 |
4.4 中医临床症状评分 |
4.5 SAS焦虑评分 |
4.6 安全性观察 |
5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与安全性评定 |
5.1 中医证候临床疗效评定 |
5.2 安全性评定标准 |
5.3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
6 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剔除与脱落情况 |
2 |
2.1 两组患者性别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年龄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 |
2.4 各观察指标可比性分析 |
3 疗效指标观察结果 |
3.1 BMD分析比较 |
3.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
3.1.2 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 |
3.2 VAS 疼痛评分分析比较 |
3.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 |
3.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组间比较 |
3.3 ODI 腰背功能障碍评分比较 |
3.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
3.3.2 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 |
3.4 SAS 焦虑量表评分比较 |
3.4.1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
3.4.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组间比较 |
3.5 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3.5.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组内比较 |
3.5.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的组间比较 |
3.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 |
3.7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俞募配穴结合短刺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意义 |
2“俞募配穴结合短刺针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
2.1 “俞募配穴”的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
2.2“短刺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
2.3“俞募配穴结合短刺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组和的意义 |
3 “俞募配穴结合短刺法”方义分析 |
3.1 肾、脾、肝之俞募配穴选穴分析 |
3.2 基于“临床经验”取穴 |
3.3 基于穴位的特殊作用取穴 |
4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5 对照组的设置依据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BMD的改善情况比较 |
6.2 治疗前后两组对于VAS评分的改善情况 |
6.3 治疗前后两组对功能障碍指数的改善情况 |
6.4 治疗前后两组在焦虑状态的改善程度 |
6.5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的改善程度 |
6.6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比较 |
6.7 安全性评价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
附录三 汉化版腰背功能障碍评分(ODI) |
附录四 焦虑自测量表(SAS) |
附录五 中医证候积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4)整体调节针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患者一般情况 |
1.1 病例来源 |
1.2 两组POP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身体质量指数情况 |
1.3 两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1.4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情况 |
1.5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情况 |
1.6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情况 |
1.7 治疗前两组患者骨密度情况 |
1.8 治疗前骨代谢指标PINP和β-CTX情况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剔除标准 |
6.中止试验标准 |
7.剔除、脱落和中止病例的处理办法 |
8.分组 |
9.治疗方案 |
9.1 基础治疗 |
9.2 执行标准 |
9.3 对照组治疗:口服阿仑膦酸钠片 |
9.4 治疗组治疗:对照组方案基础上加整体调节针法 |
9.5 不良反应及处理 |
10.观察指标 |
10.1 安全性评估指标 |
10.2 观察方法及观察指标 |
11.综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12.数据统计分析 |
13.研究结果 |
13.1 疼痛评分 |
13.2 中医证候评分 |
13.3 生存质量量表评分 |
13.4 骨密度 |
13.5 骨代谢指标 |
13.6 综合临床疗效评价 |
14.两组安全指标、不良反应、病例脱落情况 |
讨论 |
1.西医学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2.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3.整体调节针法的提出 |
4.整体调节针法处方分析 |
5.整体调节针法前期研究概况 |
6.观察指标选择 |
7.药物选择依据 |
8.结果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不足之处和展望 |
1.不足之处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
附表2:疼痛评分表 |
附表3:中医症候评分表 |
附表4:生存质量量表 |
附表5:骨代谢指标观察记录表 |
附表6:综合临床疗效评价标 |
附表7:患者就诊病例表格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课题情况 |
致谢 |
(5)走罐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收集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终止标准 |
1.3 样本量估算 |
1.4 病例分组 |
2 治疗方法 |
2.1 干预措施 |
2.1.1 对照组 |
2.1.2 试验组 |
2.2 观察指标 |
2.2.1 疗效性指标 |
2.2.2 安全性指标 |
2.3 质量控制 |
2.4 统计学处理 |
2.5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受试者安全性指标比较 |
3.3 相关性分析 |
3.3.1 NRS评分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量表相关性分析 |
3.3.2 NRS评分与COQOL量表相关性分析 |
3.3.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量表与COQOL量表相关性分析 |
3.4 两组受试者腰背痛程度比较 |
3.4.1 NRS评分的时间及组别效应分析 |
3.4.2 两组内NRS评分比较 |
3.4.3 两组间NRS评分比较 |
3.5 两组受试者生存质量比较 |
3.5.1 两组干预前COQOL量表均衡性比较 |
3.5.2 两组内COQOL量表比较 |
3.5.3 两组间COQOL量表比较 |
3.6 两组受试者中医证候比较 |
3.6.1 两组干预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量表均衡性比较 |
3.6.2 两组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量表比较 |
3.6.3 两组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量表比较 |
3.7 两组受试者治疗满意度比较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现代研究 |
4.1.1 流行病学资料 |
4.1.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概述 |
4.1.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药物治疗 |
4.2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认识 |
4.2.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病因病机 |
4.2.2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 |
4.3 走罐 |
4.3.1 走罐的渊源探讨 |
4.3.2 走罐的作用与机理 |
4.3.3 走罐在腰背痛中的应用 |
4.3.4 走罐的部位——督脉 |
4.4 走罐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研究结果分析 |
4.4.1 POP患者腰背痛、生存质量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 |
4.4.2 走罐对受试者腰背痛程度的影响 |
4.4.3 走罐对受试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
4.4.4 走罐对受试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
4.4.5 受试者治疗满意度分析 |
结论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综述(已录用文章) 走罐治疗腰背痛的临床应用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
附录三 :随机数字表 |
附录四 :伦理审查批件 |
附录五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附录六 :相关量表 |
(6)健脾疗法治疗脾虚型骨质疏松性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词缩略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1.概述 |
2.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 |
3.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
4.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现状 |
5.骨质疏松症治疗所面临的问题 |
综述二 传统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1.概述 |
2.骨质疏松症与肾 |
3.骨质疏松症与脾 |
4.骨质疏松症与肝 |
5.骨质疏松症与血瘀 |
6.骨质疏松症与脾虚 |
7.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随机分组 |
2.4 治疗方案 |
2.5 观察周期 |
2.6 评价指标 |
2.6.1 一般情况 |
2.6.2 主要疗效指标 |
2.6.3 次要疗效指标 |
2.6.4 安全性指标 |
2.7 临床试验记录 |
2.8 不良事件的记录及处理 |
2.9 症状疗效判断 |
2.10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结果 |
3.1 脱落、剔除情况 |
3.2 一般资料 |
3.2.1 总体性别情况 |
3.2.2 各组性别、年龄分布 |
3.3 病情基线比较 |
3.3.1 骨密度检查基线比较 |
3.3.2 骨质疏松症状评分基线比较 |
3.3.3 VAS评分基线比较 |
3.4 治疗前后骨质疏松症状总分比较 |
3.5 治疗前后VAS比较 |
3.6 治疗前后骨密度值比较 |
3.7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8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记录 |
讨论 |
1.一般资料分析 |
1.1 性别比例 |
1.2 年龄构成 |
2.健脾与骨质疏松 |
3.健脾方药组方分析 |
4.临床疗效分析 |
5.药物安全指标、不良反应及脱落分析 |
6.创新点与展望 |
6.1 特色与创新之处 |
6.2 不足之处 |
6.3 改进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医通补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分析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
2.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情况 |
2.3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情况 |
2.4 两组患者骨密度情况比较 |
3 讨论 |
(8)从“虚不受补”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针灸治疗最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虚不受补” |
1.1“虚不受补”的渊源与内涵 |
1.2“虚不受补”的成因与对策 |
2 关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
2.1 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原则 |
2.2 针灸选穴组方规律及刺激方法 |
3 述评 |
3.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认识及治疗用药优劣 |
3.2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优势及针灸最佳治疗方案思考 |
(9)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及基础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2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法与方药 |
3 基础研究 |
4 讨论 |
(10)温针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 言 |
正 文 |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3 疗效观察 |
3.1 疗效标准 |
3.2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症状量化评分比较 |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VAS 疼痛积分变化比较 |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BMD 变化 |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BGP 和β—Crosslaps 变化比较 |
4.5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骨质疏松的认识 |
3、本研究方法选择依据 |
结 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骨质疏松症评分标准表 |
附录二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医通补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数据挖掘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D]. 张芸.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骨坚方对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雌激素、平衡能力和腰椎功能的影响观察[D]. 陈辉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俞募配穴结合短刺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 田春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整体调节针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的影响[D]. 赖明星.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走罐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文娟.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6]健脾疗法治疗脾虚型骨质疏松性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万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中医通补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分析及作用机制[J]. 林程山,万俊明. 中国现代医生, 2018(22)
- [8]从“虚不受补”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针灸治疗最佳方案[J]. 赵英侠,王强利,姚云,王奕,乔思雨. 时珍国医国药, 2015(05)
- [9]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及基础研究进展[J]. 吴鑫. 国医论坛, 2014(04)
- [10]温针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 王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1)
标签:骨质疏松症论文; 对照组论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论文; 中医论文; 骨质疏松用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