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菜的营养保健作用与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贤[1](2019)在《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种质资源、引种与同名异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更全面地了解东莞市林业科学园的森林蔬菜资源,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本文以森林蔬菜种质资源研究为主线,分别开展实地调查和引种栽培,选取东莞市林业科学园为调查地点,全面调查该园区所包含的各个分区和道路两旁的森林蔬菜资源。调查发现:园区本土的森林蔬菜种质资源有限,需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引种栽培研究,筛选出适合东莞地区生长的品种,方可丰富森林蔬菜种类。网购是当今重要而快捷的购买种苗途径,可通过从国内不同地区的网店购买森林蔬菜种苗,进行栽培试种,从而加快各式森林蔬菜的引种进程,丰富森林蔬菜种类。虽然网购有诸多便利,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譬如说当我们想购买某一种蔬菜,输入该蔬菜名进行搜索,会出现其他名称,也就是别称或别名,难免会造成混淆和困惑,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以紫背菜为例,探讨其别名“紫背天葵”为何物,从而引申出同名异物,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各种同名异物进行综合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1)东莞市林业科学园的森林蔬菜现有种类106种,隶属26目43科88属,品种来源主要为本地种,即从东莞市内野外或其它人工栽培的地方移植,共有86种,占园区森林蔬菜总数的81.13%;菊科和唇形科在本区森林蔬菜中优势显着。大部分森林蔬菜为草本植物,共有78种,占园区森林蔬菜总数的73.58%;茎叶菜类最多,主要采摘食用其嫩茎叶,共有51种,占园区森林蔬菜总数的48.11%。(2)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通过网购森林蔬菜种苗80份,仅有为数不多的15份能够种植成功,更多的还是虚假伪劣种苗,电商平台销售不良种苗泛滥成灾。(3)本文整理出6种均称呼“紫背天葵”同名异物的植物和药物信息,植物信息包括名称、学名、科、属和生活型等,药物信息包括药品名、药用部位、药性和药效等,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以便为区分各种紫背天葵同名异物提供参考。总而言之,森林蔬菜定义广泛,涵盖众多生长环境及种类,森林蔬菜种质资源丰富,由于其独特的口感风味,并需要配合适当的烹饪方法,受众人群毕竟是少数,难以形成规模。森林蔬菜既非必需品,也非蔬菜替代品,当属一个特殊的食用类群,但作为药用疗效及增加蔬菜种类,日后仍需要逐步开发。
李勇鹏,潘莉,宁德鲁,耿树香,张艳丽[2](2018)在《不同处理核桃青果常温保鲜效果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索常温条件下鲜食核桃的保鲜方法,以漾濞泡核桃的青果为研究材料,研究常温条件下5种处理方法对核桃青皮感观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处理的感观质量指标都显着优于对照组,证明在常温状态下,可以通过一定的处理方法延长鲜食核桃的保鲜期。5种处理中,以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的效果最好,其在核桃鲜果的保鲜贮藏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用60Co γ射线辐照处理除开裂指数外其他各项指标显着优于对照组,在应用60Co γ射线辐照处理来进行鲜食核桃保鲜贮藏时,需采取相应的措施抑制其果皮的开裂。
罗汉[3](2018)在《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本课题组对石台县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利用情况、资源变化趋势等本底情况展开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可用于分析石台县药用植物的区系特点,发掘具有特色的中药材种类,制定区域内中药资源发展规划,为当地中药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在实地调查中,引入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所集成的“3S”技术,以提高野外工作效率,并为数据的有效采集提供保障。结果:通过110天的实地调查工作,我们采集标本1678号,共6000余份,鉴定出石台县药用植物184科662属1208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9种;发现无距虾脊兰和浙江凤仙花两种安徽省植物新分布。基于样方调查结果,以黄精为例,估算出石台县野生多花黄精的蕴藏量达到159309kg。对石台县药用植物属的区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药用蕨类植物可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具有明显的热带区系特征;药用种子植物区系成分较为复杂,可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和15个变型,泛热带和北温带特征较为显着,这也印证了石台县处于北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基于对石台县具有开发潜力的大宗药用植物资源、特色药用植物资源以及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进行的深入研究,本论文确定了几种适宜当地生产发展的药用植物;通过对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生境特征进行深入考察,分析其致危原因,找出致危因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根据石台县中药资源调查与分析结果,提出将石台县中药发展规划分为西南山地中药资源发展保护区、东部山地大宗药材发展利用区、西北山地及丘陵药材综合发展利用区和中药与旅游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区的建议。结论:石台县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较大,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当地拥有较多种类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需加强对它们的保护;为促进石台县中药产业的发展,制定了该县中药发展规划。
韩寿军,刘延刚,刘丽娟,刘德友,赵秀山,崔晓梅,王传祥[4](2018)在《苦菊的营养保健功能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苦菊是菜、药兼用的天然绿色食品,其营养成分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结合多年试验研究及生产实践,从栽培季节和栽培设施、品种选择、育苗移栽、定植、定植后管理、适时采收等方面总结出了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以期为临沂市苦菊生产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
赵红华[5](2017)在《栽培苦菜中农药残留研究及膳食风险评估》文中认为针对杀菌剂和杀虫剂在苦菜上的安全使用问题,本研究于2016年在哈尔滨红旗乡进行了杀菌剂和杀虫剂在苦菜上的田间试验。建立了杀菌剂和杀虫剂在苦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杀菌剂和杀虫剂在苦菜和土壤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并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为杀菌剂、杀虫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建立了苦菜和土壤中杀菌剂和杀虫剂的样品前处理及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MS)残留分析优化方法。添加浓度为0.10mg/kg时,毒死蜱、腐霉利、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吡虫啉和多菌灵在苦菜和土壤中得到相应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0.3%~107.9%,相对标准偏差为1.0%~18.1%。(2)杀菌剂和杀虫剂在苦菜和土壤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Ct=C0e-Kt,腐霉利、多菌灵、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和啶虫脒在苦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9.1d、4.8d、5.0d、8.3d、4.1d 和 9.9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 9.1d、9.5d、5.7d、7.8d、5.9d 和 6.0d。(3)在施药剂量为最高推荐施药剂量和1.5倍的最高推荐施药剂量,施药次数为2次和3次,施药间隔期为7d的情况下,末次施药2d、3d、5d、7d后,苦菜和土壤中腐霉利、多菌灵、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和啶虫脒残留量分别为0.04 mg/kg~-0.32 mg/kg、0.02 mg/kg~0.74 mg/kg、0.02 mg/kg~0.15 mg/kg、0.01 mg/kg~0.07 mg/kg、0.07 mg/kg~0.61 mg/kg、0.02 mg/kg~0.16 mg/kg之间。本文给出杀菌剂及杀虫剂在苦菜上的合理施用建议:施药2次,3次药,施药间隔期7d,采收间隔期为7d。(4)在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下,得出杀菌剂和杀虫剂中腐霉利、多菌灵、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和啶虫脒的监管残留中值(STMR)和我国各年龄段人群杀菌剂和杀虫剂中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由NEDI占ADI的百分比,%ADI表示慢性摄入风险,%ADI越小,风险越小,%ADI越大,风险越大。现行最终残留限量(MRL)得出我国各年龄段人群中的理论最大每日摄入量(TMDI);MRL标准对各年龄段消费者的保护水平由ADI值和TMDI的商值决定,CPLC表示慢性风险的消费者保护水平,CPLc越小,保护水平越低,CPLc越大,保护水平越高。
李华北[6](2016)在《开封苦菜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苦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以267nm为检测波长,并计算其含量。结果表明苦菜不同部位维生素C的变化规律为4月份花>叶>茎>根、57月份花>叶>根>茎,4月份苦菜叶维生素C含量较高,5月份苦菜花维生素C含量较高;研究苦菜中黄酮的提取方法和黄酮含量随生长月份、部位的变化关系,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提取黄酮的最佳试验方案,所选取的3个提取因素的主次关系为,提取溶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5%,料液比1:20,提取时间为2 h。苦菜中不同部位黄酮含量的变化关系为花>叶>茎>根;4月份苦菜的黄酮含量最高;分别采用热浸法和超声法提取多糖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分析测试了黄酮和多糖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随黄酮和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上述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等优点,实验结果对苦菜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
刘胤璇[7](2016)在《滇南地区13种野生蔬菜营养价值及食品安全评估》文中研究指明野生蔬菜是风味独特、利用历史悠久并深受人们喜爱的蔬菜种类,在云南各地普遍销售和食用。但关于野生蔬菜含有何种营养成分、是否存在食品安全等问题,一般均属于未知状态。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普遍食用的的野生蔬菜种类进行营养成分和食品安全分析评价研究,从而为其科学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本论文选取了13种滇南地区常见的野生蔬菜,应用高效液相色谱、ICP-MAS、离子色谱、氨基酸分析仪等设备对所采集样品进行检测,获得该13种主要野生蔬菜的水分、蛋白质、糖、脂肪、纤维素、维生素C、金属元素、氨基酸、硝酸盐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数据,并与五种普通栽培蔬菜的相关营养成分数据对照,运用SPSS软件进行营养成分及食品安全分析评估。结果表明,与普通栽培蔬菜相比,野生蔬菜营养价值突出,其中蛋白质含量、膳食纤维、P、K、Ca、Mg等营养成分显着高于栽培蔬菜,且含八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对滇南地区13种野生蔬菜的氨基酸评价结果表明,野生蔬菜中所含味觉氨基酸含量远高于栽培蔬菜,基本符合理想蛋白要求的野生蔬菜有8种,包括蕨菜、马齿苋、鹅肠菜、滑板菜、滇南杜鹃、皱果苋、臭菜、蒲公英等;食品安全评估结果表明有害金属含量超出国家标准的仅有蒲公英、滇南杜鹃、鹅肠菜三个样本,而硝酸盐的含量均微小。综上所述滇南地区野生蔬菜资源植物的开发利用价值高。其中蕨菜、马齿苋、滑板菜、皱果苋、臭菜五种营养价值较高、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适宜于开发利用。
郑清岭,郝丽珍,张凤兰,杨忠仁,张晓艳,丁梦军[8](2016)在《内蒙古地区十六种常见野菜叶片营养成分分析》文中指出以内蒙古地区常见的16种野菜为试材,采用常规分析法测定了其新鲜叶片氨基酸、纤维素、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可溶性糖、还原性糖、淀粉、蛋白质、粗脂肪等营养成分含量,以期为这些野菜开发及食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16种野菜中,苦荬菜、紫花山莴苣富含蛋白质和粗脂肪;巴天酸模富含氨基酸和纤维素;宝盖草富含氨基酸和淀粉;野菊、播娘蒿富含可溶性糖和还原性糖;刺菜富含纤维素;宝盖草、紫花地丁富含淀粉和类胡萝卜素;反枝苋、藜富含维生素C。
郑向华,叶宁,程朝平,杨德卫,叶新福[9](2014)在《黑米酒的营养保健功效》文中研究说明论述了黑米酒的酿制工艺,着重阐述了其中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功效,并介绍了目前市场上较有代表性的新型保健黑米酒。
张卓[10](2012)在《山苦菜组织培养及高效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苦菜[Ixeris chinensis (Thunb.)Nakai],属菊科,苦荬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由于其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人们对之非常亲睐。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需要,人工栽培速度亦较慢,故寻求山苦菜快速繁殖的方法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诱导山苦菜愈伤组织再分化及山苦菜直接分化两种途径成功地建立了山苦菜高效再生体系,具体结果:1.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及分化(1)愈伤组织诱导:以山苦菜茎段为材料,采用平放和斜插的方式培养,成功得到结果:最佳培养基为恒温光照条件下的MS+BA1.0mg·L-1+NAA0.1mg·L-1+蔗糖30g.L-1,且平放的嫩茎诱导效果较好,诱导率达到100%。(2)愈伤组织继代:MS+BA1.0mg·L-1+NAA0.1mg·L-1+蔗糖30g.L-1是愈伤组织继代的最佳培养基;在恒温光照、恒温无光和变温光照下进行愈伤组织继代培养,30d后的增殖倍数分别为25.2倍、12.7倍和9.8倍,恒温光照是山苦菜愈伤组织继代的最佳条件。(3)愈伤组织分化:愈伤组织分化最佳培养基是恒温光照条件下1/2MS+蔗糖15g.L-1,分化率为100%,平均每块分化出5.6个不定芽,平均苗长达到1.2cm。2.不同材料及条件对山苦菜直接分化的影响分别以山苦菜茎尖、叶片、叶柄和茎段为外植体,直接诱导不定芽。结果表明:茎段为理想材料,最佳培养基为MS+BAO.5mg·L-1+IBA0.5mg·L-1+KT0.5mg·L-1+蔗糖30g.L-1,分化率达100%,平均每个茎段分化出56个高度为2.1-3.4cm的直接分化芽。3.不同条件对分化芽生根的影响不同条件下分化芽生根的结果证明:1/4MS+IAA0.2mg·L-1+蔗糖20g.L-1是山苦菜分化芽生根的理想培养基,恒温光照条件下生根效果最好,在3种接种方式中以正插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达100%,平均每株试管苗生根7.6条、每条根的平均长度4.22cm。4.试管苗生根培养的增殖试管苗生根继代培养25d后,试管苗成活率和生根率均为100%,平均增殖倍数达到了4.8倍,且生根情况较理想,几乎没有无效苗。按此速度,理论上1株试管苗1年能繁殖出4.814.6(约为8.8x105万)株试管苗。5.炼苗、移栽与定植山苦菜再生苗移栽的理想基质是1/2园土+1/2河沙,移栽成活率为96.5%,定植的成活率为99%。定植成活的试管苗生长非常旺盛,并保持了山苦菜的所有生物学性状。
二、苦菜的营养保健作用与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菜的营养保健作用与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种质资源、引种与同名异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概念阐述 |
1.3.1 森林蔬菜 |
1.3.2 野生蔬菜 |
1.3.3 紫背菜 |
1.4 森林蔬菜研究现状 |
1.4.1 国内森林蔬菜研究现状 |
1.4.2 国外森林蔬菜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2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调查 |
2.1 园区概况 |
2.1.1 地理概况 |
2.1.2 气候概况 |
2.1.3 植被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园区域森林蔬菜种质分布 |
2.3.2 园区森林蔬菜的资源类型及品种来源 |
2.3.3 园区森林蔬菜资源概况 |
2.3.4 园区森林蔬菜生活型 |
2.3.5 园区森林蔬菜食用部位分类 |
2.4 小结 |
3 网购森林蔬菜种苗的引种栽培 |
3.1 试验地概况 |
3.1.1 地理概况 |
3.1.2 气候概况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种苗网购时间及其交易城市 |
3.3.2 网购种苗材料 |
3.3.3 种植情况 |
3.3.4 进行二次购买种苗试种的品种 |
3.4 存在问题 |
3.4.1 种苗身份真假问题 |
3.4.2 种子质量问题 |
3.4.3 卖家诚信问题 |
3.4.4 物流运输问题 |
3.4.5 种苗归属地问题 |
4 紫背天葵同名异物现象的综合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调查方法 |
4.1.2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植物基本属性分析 |
4.2.2 植物分布地区及生境分析 |
4.2.3 形态特征描述 |
4.2.4 形态特征分析 |
4.2.5 药品基本属性分析 |
4.3 小结 |
5 讨论与结论 |
5.1 森林蔬菜资源的讨论 |
5.1.1 森林蔬菜种类的界定 |
5.1.2 野外采摘 |
5.1.3 食用方法 |
5.2 网购森林蔬菜种苗的相关建议 |
5.2.1 提高买家的防范意识 |
5.2.2 电商平台需提升自身的纠察能力 |
5.2.3 加强售后投诉维权的落实 |
5.3 紫背天葵同名异物的探讨 |
5.3.1 紫背天葵名称的释义 |
5.3.2 紫背菜名称的应用 |
5.3.3 植物与药物名称存在合并或分离现象 |
5.3.4 香港大澳清凉饮料原植物 |
5.3.5 中草药来源植物查询系统 |
5.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道路森林蔬菜种类分布 |
附录 B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研究区域森林蔬菜种类分布 |
附录 C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名录 |
附录 D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编目 |
附录 E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照片 |
附录 F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不同处理核桃青果常温保鲜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试指标及测试方法 |
1.3.1 果皮开裂状况 |
1.3.2 果皮褐变状况 |
1.3.3 果皮腐烂状况 |
1.3.4 果皮颜色 |
1.3.5 果皮紧实度 |
1.3.6 综合评价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核桃青果果皮开裂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核桃青果果皮褐变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对核桃青果果皮腐烂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对核桃青果果皮颜色的影响 |
2.5 不同处理对核桃青果果实紧实度的影响 |
2.6 综合评价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3)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石台县自然概况 |
1 地形地貌 |
2 气候特征 |
3 土壤类型 |
4 水文条件 |
5 植被概况 |
第二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分布与蕴藏量调查 |
1 调查时间及路线 |
1.1 踏查阶段 |
1.2 调查阶段 |
2 调查方法 |
2.1 文献调查 |
2.2 线路调查 |
2.3 样方调查 |
3 调查结果 |
3.1 石台县药用植物生态分布 |
3.2 安徽省植物新纪录 |
3.3 石台县药用植物蕴藏量的计算 |
第三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区系研究 |
1 药用蕨类植物区系特点 |
1.1 药用蕨类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 |
1.2 药用蕨类植物区系特征 |
2 药用种子植物的区系特点 |
2.1 药用种子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 |
2.2 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
第四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 |
1 石台县大宗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分析 |
2 石台县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分析 |
3 石台县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及利用分析 |
第五章 石台县珍稀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保护 |
1 石台县珍稀药用植物资源介绍 |
1.1 国家级保护植物 |
1.2 其他稀有植物 |
2 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分布与生境特征研究 |
2.1 铁皮石斛的分布 |
2.2 铁皮石斛的生境特征研究 |
2.3 讨论 |
3 石台县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探究 |
3.1 石台地区药用植物受威胁及优先保护评价研究 |
3.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物种保护的基础 |
3.3 建立药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 |
第六章 石台县中药资源发展规划建议 |
1 西南山地中药资源发展保护区 |
2 东部山地大宗药材发展利用区 |
3 西北山地及丘陵药材综合发展利用区 |
4 中药与旅游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区 |
结语 |
1 调查结果 |
2 区系研究 |
3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石台县药用植物名录 |
(4)苦菊的营养保健功能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营养保健功能 |
1.1 营养价值 |
1.2 药用保健功能 |
1.2.1 消暑保健 |
1.2.2 清热消炎 |
1.2.3 防治癌症 |
1.3 食用价值 |
2 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 |
2.1 栽培季节和栽培设施 |
2.2 品种选择 |
2.3 育苗移栽 |
2.3.1 播前准备 |
2.3.2 播种育苗 |
2.3.3 分苗 |
2.4 定植 |
2.4.1 选择茬口 |
2.4.2 整地施肥 |
2.4.3 栽植密度 |
2.5 定植后管理 |
2.5.1 浇水 |
2.5.2追肥 |
2.5.3 病虫害防治 |
2.6 适时采收 |
(5)栽培苦菜中农药残留研究及膳食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苦菜研究现状 |
1.2.1 苦菜简介 |
1.2.2 苦菜加工的研究 |
1.2.3 苦菜活性的研究 |
1.3 杀菌剂、杀虫剂农药简介及研究现状 |
1.3.1 杀菌剂简介及研究现状 |
1.3.2 杀虫剂简介及研究现状 |
1.4 杀菌剂、杀虫剂农药分析方法 |
1.4.1 气相色谱法 |
1.4.2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 |
1.5 风险评估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苦菜和土壤中残留农药前期处理方法的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农药标准品和化学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样品前期处理 |
2.2.1 样品提取 |
2.2.2 样品净化 |
2.2.3 色谱条件 |
2.2.4 标准曲线 |
2.2.5 检出限与定量限 |
2.2.6 添加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 |
2.3 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提取溶剂的优化 |
2.4.2 提取方式的优化 |
2.4.3 净化条件的优化 |
2.4.4 气相色谱条件选择 |
2.4.5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的选择 |
2.4.6 线性相关 |
2.4.7 苦菜中农药检出限与定量限 |
2.4.8 不同添加浓度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 |
2.5 本章小结 |
3 杀菌剂和杀虫剂农药在苦菜中残留及降解规律 |
3.1 苦菜田间试验 |
3.1.1 田间试验设计 |
3.1.2 试验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 |
3.1.3 田间施药方法 |
3.1.4 样本采集与制备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杀菌剂农药在苦菜和土壤中残留实验研究 |
3.2.2 杀虫剂农药在苦菜和土壤中残留实验研究 |
3.3 实际样品的分析检测 |
3.4 本章小结 |
4 六种农药在苦菜中的膳食风险评估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规范残留试验的监管残留中值 |
4.1.2 我国不同人群的蔬菜消费量及体重 |
4.1.3 基于规范残留试验数据的膳食风险评估 |
4.1.4 现有MRL标准对消费者的保护水平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苦菜中杀菌剂的膳食风险评估 |
4.2.2 苦菜中杀虫剂的膳食风险评估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开封苦菜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形态特征 |
1.2 苦菜的营养成分 |
1.3 苦菜含有的化学物质 |
1.4 苦菜的药理功能 |
1.4.1 抗氧化抗肿瘤作用 |
1.4.2 杀菌消炎作用 |
1.4.3 提高免疫力作用 |
1.4.4 其它功能 |
1.5 苦菜产品开发现状 |
1.5.1 苦菜罐头 |
1.5.2 苦菜饮料 |
1.5.3 苦菜啤酒 |
1.6 苦菜资源发展前景 |
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 苦菜中黄酮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
3.1 方法 |
3.1.1 样品的初处理 |
3.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1.3 黄酮类成分的提取 |
3.1.4 黄酮类成分的定性鉴定 |
3.1.5 黄酮含量的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交试验 |
3.2.2 验证试验 |
3.2.3 苦菜中不同部位、不同月份黄酮含量的测定 |
3.3 结论 |
4 苦菜中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4.1 多糖的提取与测定 |
4.1.1 多糖的提取 |
4.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实验条件的分析 |
4.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2.3 苦菜不同部位不同月份的实验测定 |
4.2.4 精密度 |
4.2.5 稳定性 |
4.3 结论 |
5 苦菜黄酮和多糖抗氧化性研究 |
5.1 试剂 |
5.2 实验部分 |
5.2.1 脂质体系中抗氧化能力测定 |
5.2.2 Fe~(3+)还原能力测定 |
5.2.3 ·OH清除能力测定 |
5.2.4 DPPH清除能力 |
5.2.5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5.3 结论 |
6 苦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
6.1 实验 |
6.1.1 试剂 |
6.1.2 实验步骤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实验条件的分析 |
6.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6.2.3 苦菜不同部位不同月份的测定 |
6.3 结论 |
7 苦菜样品干法与湿法消解的比较 |
7.1 试剂 |
7.2 实验部分 |
7.2.1 实验原理 |
7.2.2 溶液的配制 |
7.2.3 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 |
7.2.4 苦菜制样方法与测定 |
7.3 两种消解方法的结果对照 |
7.4 两种方法消解能力的比较 |
7.5 安全性的比较 |
7.6 结论 |
8 苦菜中多酚提取条件的优化 |
8.1 实验部分 |
8.1.1 方法 |
8.1.2 提取溶剂的选择 |
8.1.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8.2 结果与讨论 |
8.2.1 单因素对苦菜多酚提取的影响 |
8.2.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8.3 结论 |
9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滇南地区13种野生蔬菜营养价值及食品安全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野生蔬菜研究现状及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常见野生蔬菜利用概况 |
1.2.1 菜蕨 |
1.2.2 蕨菜 |
1.2.3 白花羊蹄甲 |
1.2.4 滇南杜鹃 |
1.2.5 积雪草(马蹄叶) |
1.2.6 马齿苋 |
1.2.7 花叶滇苦菜 |
1.2.8 鹅肠菜 |
1.2.9 皱果苋 |
1.2.10 小心叶薯(青莲花) |
1.2.11 连蕊藤(滑板菜) |
1.2.12 羽叶金合欢(臭菜) |
1.2.13 蒲公英 |
1.3 食品安全评估的重要性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样品以及采样地 |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来源 |
2.1.3 实验试剂及来源 |
2.1.4 实验试剂配制方法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处理 |
2.2.2 蛋白质测定 |
2.2.3 糖测定 |
2.2.4 金属元素测定 |
2.2.5 纤维素测定 |
2.2.6 维生素C测定 |
2.2.7 氨基酸测定 |
2.2.8 脂肪测定 |
2.2.9 硝酸盐测定 |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基本营养成分测定结果及分析 |
3.2 金属元素测定结果及分析 |
3.2.1 大量元素测定结果及分析 |
3.2.2 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结果及分析 |
3.2.3 有害金属测定结果及分析 |
3.3 氨基酸测定结果及分析 |
3.3.1 氨基酸总量及种类分析 |
3.3.2 味觉氨基酸含量 |
3.3.3 人体必需氨基酸比例与氨基酸模式谱的比较 |
3.4 硝酸盐测定结果 |
4 讨论与结论 |
4.1 野生蔬菜营养价值评估 |
4.2 野生蔬菜食品安全评估 |
4.3 结论 |
5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内蒙古地区十六种常见野菜叶片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项目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野菜叶片氨基酸、纤维素、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含量的分析 |
2.2 野菜叶片糖类、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的分析 |
3 讨论 |
3.1 野菜叶片营养成分的营养保健功能 |
3.2野菜叶片糖类、蛋白质和粗脂肪的营养保健功能 |
(9)黑米酒的营养保健功效(论文提纲范文)
1 黑米酒的酿制工艺 |
1.1 黄酒 |
1.2 黑米酒 |
2 黑米酒的营养功能成分与其保健功效 |
2.1 氨基酸和生物活性肽 |
2.1.1 氨基酸 |
2.1.2 生物活性肽 |
2.2 碳水化合物 |
2.3 维生素 |
2.4 矿物质 |
2.5 黄酮类物质 |
2.6 γ-氨基丁酸 (GABA) |
3 新型黑米保健酒 |
3.1 百合黑米酒 |
3.2 金针菇黑米酒 |
3.3 淮山黑米酒 |
3.4 苦菜黑米酒 |
3.5 芦笋黑米酒 |
3.6 桑叶黑米酒 |
3.7 余甘黑米酒 |
3.8 香菇黑米酒 |
(10)山苦菜组织培养及高效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
1.1.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概述 |
1.1.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历史 |
1.1.3 植物组织培养的实践应用 |
1.1.4 植物组织培养的新技术 |
1.1.5 快速繁殖技术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
1.2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3 苦荬菜属植物研究进展 |
1.4 山苦菜的研究进展 |
1.4.1 山苦菜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
1.4.2 山苦菜的利用价值 |
1.4.3 山苦菜研究现状 |
1.5 本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1.5.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1.5.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灭菌 |
2.1.1 材料来源 |
2.1.2 材料灭菌 |
2.2 仪器设备与用具 |
2.2.1 仪器设备 |
2.2.2 器皿用具 |
2.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2.3.1 培养基种类及成分 |
2.3.2 培养基的配制 |
2.3.3 培养条件 |
2.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5 实验方案 |
2.5.1 山苦菜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及分化培养 |
2.5.2 不同材料的直接分化培养 |
2.5.3 分化芽的生根培养 |
2.5.4 试管苗生根继代培养 |
2.5.5 炼苗、移栽和定植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条件对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及分化的影响 |
3.1.1 不同接种方式、不同条件对山苦菜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1.2 山苦菜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
3.1.3 不同条件对山苦菜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3.2 不同条件下不同材料的直接分化培养 |
3.3 不同条件下分化芽的生根培养 |
3.3.1 不同生长素对分化芽生根的影响 |
3.3.2 不同种类及浓度碳源对分化芽生根的影响 |
3.3.3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分化芽生根的影响 |
3.3.4 不同温度及光照对分化芽生根的影响 |
3.3.5 不同接种方式对分化芽生根的影响 |
3.4 试管苗生根继代培养 |
3.5 炼苗、移栽与定植 |
4 讨论 |
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山苦菜组织培养中的作用 |
4.2 蔗糖在山苦菜组织培养中的作用 |
4.3 光在山苦菜组织培养中的作用 |
4.4 组织培养过程中对外植体及接种方式的选择 |
4.5 山苦菜气生根形成愈伤组织 |
4.6 山苦菜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颜色的变化 |
4.7 山苦菜试管苗根茎分化不定芽 |
结论 |
图版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苦菜的营养保健作用与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种质资源、引种与同名异物研究[D]. 刘志贤.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2]不同处理核桃青果常温保鲜效果的比较[J]. 李勇鹏,潘莉,宁德鲁,耿树香,张艳丽. 西部林业科学, 2018(03)
- [3]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D]. 罗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6)
- [4]苦菊的营养保健功能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J]. 韩寿军,刘延刚,刘丽娟,刘德友,赵秀山,崔晓梅,王传祥. 农业科技通讯, 2018(03)
- [5]栽培苦菜中农药残留研究及膳食风险评估[D]. 赵红华.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6]开封苦菜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D]. 李华北.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2)
- [7]滇南地区13种野生蔬菜营养价值及食品安全评估[D]. 刘胤璇. 云南大学, 2016(02)
- [8]内蒙古地区十六种常见野菜叶片营养成分分析[J]. 郑清岭,郝丽珍,张凤兰,杨忠仁,张晓艳,丁梦军. 北方园艺, 2016(01)
- [9]黑米酒的营养保健功效[J]. 郑向华,叶宁,程朝平,杨德卫,叶新福. 福建稻麦科技, 2014(04)
- [10]山苦菜组织培养及高效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D]. 张卓. 辽宁师范大学,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