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里不同天——猫儿山(论文文献综述)
胡小龙[1](2020)在《怒江下游河谷六库-潞江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区划研究》文中提出怒江下游河谷六库—潞江段地处云南省西北边陲,隶属泸水市与保山市。区内地质背景条件较为复杂,怒江大断裂纵贯全区,构造活动强烈,加之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条件下,人类工程活动极为活跃,使得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对区内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怒江下游河谷六库—潞江河段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区划研究可以为研究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及城市规划选址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对有效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生命财产受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怒江流域云南段第四纪河谷演变及灾生趋势研究”项目,以野外实地调查为基础,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对怒江下游河谷六库—潞江段内的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以及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基于Arc GIS软件采用证据权法(Woe)和模糊综合评判法(Fuzzy)分别对研究区内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及区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怒江下游河谷六库—潞江段位于滇西横断山系南部,整体地势北高南低,东西高而河谷低缓,区内构造断裂活跃,人类工程活动强度高。整个研究区共计发育崩塌76处,滑坡72处,泥石流81处。(2)通过对怒江下游河谷六库—潞江段地质灾害调查,揭示了区内地质灾害时空发育规律:(1)从时间分布来看,研究区内崩、滑、流等地质灾害在每年的5~10月为易发期,其中7月中旬~8月初为地质灾害高发期;(2)从空间分布来看,崩塌主要集中在鲁掌、六库、潞江3个人类工程活动相对活跃的乡镇,规模以中小型为主;而滑坡和泥石流在则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上游河段构造活动极为活跃地区,其中滑坡规模主要为大型和中型,泥石流分布以巨型、大型和中型为主,小型泥石流不甚发育。(3)对怒江下游河谷六库—潞江段地质灾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Arc GIS软件,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研究区内崩、滑、流等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程度,得出有利于地质灾害形成的最佳因子组合。根据统计分析得出:(1)崩塌灾害在坡度>50°、地形起伏度>400m、NDVI<0.2以及降雨量<960mm范围内敏感性最强;(2)滑坡灾害在坡度20~45°、地形起伏度320~400m、NDVI介于0.2~0.35以及降雨量960~1000mm范围内敏感性最强;(3)泥石流灾害在坡度20~40°、地形起伏度>400m、NDVI介于0.2~0.35以及降雨量1000~1040mm范围内敏感性最强。(4)采用证据权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研究区内的崩、滑、流等地质灾害分别经行危险性分区,然后利用Arc GIS软件将三类灾害的危险性分区图层进行叠加,从而绘制出整个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得到的危险性综合分区图(证据权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其中极高危险区约占总面积的7.6%/15.9%、高危险区约占总面积的22.3%/18%、中危险区约占总面积的30.9%/26.3%、低危险区约占总面积的39.2%/39.8%。(5)根据ROC曲线对两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检验结果可知,对于崩塌和滑坡二者均具有较高的正确率,而对于泥石流灾害预测结果较低,通过对比可知,整体上基于证据权法所得到的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因此,本文最终选取基于证据权法评价结果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将区内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划分为低、中、高、极高危险4个等级,从而得到怒江下游河谷六库—潞江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区划结果。
刘雅丽[2](2019)在《面向海丝国家导游汉语教材编写的话题与词句库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专门用途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专门用途汉语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内部各分支的发展并不均衡。中国人出境旅游风潮兴起,海外中文导游紧缺,导游汉语相关课题更需要我们去努力探索。本文旨在为导游汉语培训教材的编写提供依据:在微观层面上确定教材的内容要素和在宏观层面上探讨教材的编写原则。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海丝之路”沿线国家导游的汉语需求情况。然后,搜集导游汉语教材语料,建成小型语料库,以导游工作的交际任务为纲,从语料库中提取导游汉语常用的话题、词、句等,构建起了一个导游汉语的“常用话题——常用词——常用句——常用句式”资源库。该库包含三级话题共50个,常用词2207个,常用句924句和常用句式754个,话题与词句之间可通过代码相互索引。最后,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及对导游汉语语言特征的把握,顺势分析了现有教材的适用性,进而思考了针对性、实用性、真实性和趣味性原则在导游汉语培训教材编写中的落实问题。
耿楠[3](2019)在《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与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优良的生态资源是张家口的最大优势,是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本。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将成为张家口绿色崛起之路、生态文明之路。然而,随着草原天路生态旅游观光游客的剧增,便带来了道路拥堵、生态破坏、收费争议、开发困境等诸多现实问题。故对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对推动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在总结国内外关于生态旅游发展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多学科理论,对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状况与其制约因素进行剖析,然后构建了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根据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的评价结果显示,目前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处于泛生态旅游阶段,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最初阶段,需要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大众旅游之中,在从事旅游活动过程中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原生性保护程度较差,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离标准差距较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持续实施、京张高铁即将通车、冬奥会宣传效应继续扩大等背景下,针对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打造草原天路成为集时尚、绿色、生态、文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胜地,论文提出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旅游环境监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筹措旅游建设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参与程度,促进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及做好长远规划,创新管理模式;成立协调机构,完善监督体制;政府宏观把控,制定规章制度;强化管理职能,培养基层组织的管理优化策略。
刘银锐[4](2016)在《越城岭的审美特征与艺术表现研究 ——以当代桂林本土山水画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越城岭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它分割了中原大地与南粤大地,是湘江、漓江的分源处;另外它也是中原文化、南粤文化、百越文化的交汇处。取材于越城岭是由于它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内涵,但是由于交通闭塞等种种原因,直到现当代才有本土画家去描绘它。许多中国山水画家以越城岭为题材的精彩作品,为中国画坛增添一笔亮丽的色彩。研究现当代本土画家对越城岭的描绘,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当今多元的文化背景赋予了越城岭地缘环境多样的审美特征,使得它成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鲜活素材。本土画家深入自然,以造化为师,以客观对象来状物抒情,以笔墨语言为表现手法,不断丰富和完善山水画艺术语言及其表现形式,创作出不少中国山水画精品,唤起人们对中国山水画创作途径的进一步肯定,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和欣赏,并艺术地表现越城岭的美,从而唤起大家对越城岭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的保护意识。本文以独特的视角,以小见大地对越城岭多样性的审美特征及山水画笔墨表现进行研究。同时,以张复兴、白晓军、徐家珏等桂林本土画家的绘画作品为着眼点,深入地挖掘这些画家的创作语言及其精神内涵。论文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越城岭的地缘环境与审美特征,首先简述越城岭地缘环境的多样性;其次论述了越城岭人文内涵的丰富性:最后论述了越城岭审美特征的独特性。越城岭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交相辉映。正是这种审美特征,使得越城岭自然风貌与人文内涵被越来越多的人争相赞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画家对其进行描绘,并成为独特的山水画表现主题。论文第二章是全文论述的重点,主要论述越城岭自然与人文内涵在当代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第一节是通过分析当代桂林本土山水画家的作品来领略画家多样的笔墨表现,进而领会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以及笔墨所传递的民族文化,使我们更好地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第二节是对当代桂林本土画家山水画作品的意境营造进行解读,张复兴、白晓军、徐家珏等当代画家不仅得到越城岭自然风貌及人文内涵的滋养,还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南粤文化及百越文化传统积淀的熏陶。在继承传统和感悟自然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艺术语言。论文第三章主要论述越城岭审美特征与艺术表现对笔者山水画创作的启示。第一节主要阐述当代桂林本土画家山水画创作原则对笔者的启示,总结本土画家在“师造化”的艺术观念影响下,进行绘画实践探索及其丰富的艺术成就。第二节是当代桂林本土画家山水画艺术语言对笔者山水画创作的影响。当代桂林本土山水画家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生活,以造化为师,画家们独特的艺术语言及笔墨表现,对笔者山水画创作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欣迪[5](2016)在《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秀美源兴安》文中认为驰名中外造诣精巧的古运河灵渠、华南第一峰猫儿山、广西最古老的关隘严关、建有多种娱乐设施的灵湖休闲度假中心、世纪冰川大溶洞、红军碑园风景区、秦城遗址及众多的汉晋古墓群、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构成了兴安集天工之美、人工之奇、山水之秀的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经济发展优势。
梅锐[6](2013)在《新形势下桂林由“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拓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桂林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誉为我国旅游业的“风向标”、“晴雨表”。但是在成就的背后,桂林旅游业也潜藏着一系列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产品雷同、诚信缺失、淡旺季明显等,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势必会影响桂林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即41号文件)出台,明确将旅游业确定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六天后国务院又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2013年3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基本建成,成为世界一流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上述三个文件既为桂林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又为其旅游改革指明了方向。在自身问题与外在机遇的双重要求下,桂林要抓住时机、实现“国际旅游胜地”的目标,就必须要对传统旅游业进行深入改革。结合休闲时代旅游城市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在改革方向上,桂林可考虑寻求由“传统观光旅游城市”向“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休闲城市”拓展。本文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桂林旅游业的发展概况,点明桂林旅游业目前所遭遇的突出问题与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在此基础上明确桂林旅游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其次结合休闲时代旅游城市的发展趋势与国内外典型休闲城市的发展实践,提出桂林旅游的改革方向与发展定位。再次在前人对桂林旅游、休闲产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政府相关的政策文件、数据统计以及笔者通过调查问卷获得的实地调研数据,以休闲城市评价关键要素为考察标准分析出:民众休闲时间增加、休闲意识觉醒,城市知名度高、交通便捷、客源市场广阔,休闲资源丰富、民族特色突出、自然与人文环境良好,城市休闲空间充足、设施完善、氛围浓郁,以旅游业为突出代表的休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等是桂林由“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拓展的优势条件。最后,结合桂林的现实条件与发展定位,提出桂林向休闲城市拓展的对策建议:全方位发展休闲旅游、开创新的消费热点、打造城市休闲品牌、培养专业的休闲产业人才、做好城市营销工作、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城市居民文明友好度、创建良好休闲大环境。在桂林被确定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研究其由“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拓展,既有利于解决自身的发展瓶颈,又为国内其他旅游城市解决相似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孙雅楠[7](2011)在《猫儿山 浓缩的中华文明》文中指出猫儿山.地处桂林市所辖兴安、资源二县交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被陆定一誉为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之秀"干一体,被生态学家侯学煜院士你之为"大自然的奇观,桂林山水的命根子".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新成员。这是一块充满着厚重与灵动的土地,亘古以来的深沉记忆让这块土地有着格外的超然,在这个发展迅猛的时代中,安宁与内敛着。蜕变与轮回,吸纳和融合,猫儿山在以隔世的高远伫立在繁华边沿,成就出一副磅礴大度、细腻刚毅的独有性格。——作者手记
牟礼忠[8](2011)在《苍茫的越城岭(连载)》文中研究指明【前言】越城岭山脉位于广西北部,跨越桂林市的全州、资源、兴安、龙胜、灵川、临桂六县。重峦叠嶂,苍山如海。山势雄险高峻,庞大的山体具有山高、峰雄、崖险、石奇之特点。主峰神猫顶海拔2141.5米,是华南地区的最高峰。苍翠葱茏的森林覆盖着绵延不断的群山,人工林、原始森林随着季节的更迭、地形的变化而缤纷多姿。这里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保存着大量古老、珍稀、濒危的野生生物资源,有多个国家级与自治区级的自然保护区。山中的气象变化产生的日出、霞光、云海、佛光、烟雨、冰雪,景象万千,如梦如幻。尤其是当大雪降临时,雾凇形成,呈现出一派玉树临风、银装素裹的南国冰雪天地。
邓少华[9](2011)在《充分发挥兴安在大桂林旅游圈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兴安是大桂林旅游圈一颗璀璨的明珠,应当以建设试验区为契机,拉长桂林旅游的链条,充分发挥兴安在大桂林旅游圈的作用:引导游客探寻漓江源头的神奇和美丽;来兴安进行文化寻根访迹;上猫儿山体验瑶族风情;体验兴安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开展工业旅游;进行高尔夫休闲度假游;举行有纪念意义的婚礼;在兴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
蒋得斌[10](2010)在《华南之巅猫儿山》文中研究表明猫儿山主峰海拔2141.5米,是南岭山地的最高峰,被称为"五岭之魂,华南之巅",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山之秀"于一身,拥有云海、佛光、铁杉、杜鹃、红叶和冬雪等四季景观中的"六绝"。猫儿山保护区面积17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6.48%,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二、十里不同天——猫儿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里不同天——猫儿山(论文提纲范文)
(1)怒江下游河谷六库-潞江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工程地质环境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2.1.2 气象水文特征 |
2.1.3 生态植被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层岩性 |
2.2.3 地质构造 |
2.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2.2.5 水文地质条件 |
2.2.6 工程地质岩组 |
2.2.7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
第3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特征 |
3.1 崩塌 |
3.1.1 崩塌灾害分布规律 |
3.1.2 崩塌灾害发育特征 |
3.2 滑坡 |
3.2.1 滑坡灾害分布规律 |
3.2.2 滑坡灾害发育特征 |
3.3 泥石流 |
3.3.1 泥石流分布规律 |
3.3.2 泥石流发育特征 |
第4章 地质灾害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
4.1 地质因素 |
4.1.1 坡度 |
4.1.2 坡向 |
4.1.3 高程 |
4.1.4 地形起伏度 |
4.1.5 斜坡结构 |
4.1.6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
4.1.7 工程地质岩组 |
4.1.8 水系 |
4.1.9 断裂构造 |
4.2 诱发因素 |
4.2.1 降雨 |
4.2.2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
4.2.3 地震 |
第5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区划 |
5.1 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因子选取原则 |
5.1.2 评价单元划分 |
5.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
5.2.1 证据权法 |
5.2.2 模糊综合评判法 |
5.3 基于证据权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及评价 |
5.3.1 证据因子独立性检验 |
5.3.2 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
5.3.3 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
5.3.4 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
5.3.5 研究区总体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及评价 |
5.4 基于模糊综合分析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及评价 |
5.4.1 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
5.4.2 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
5.4.3 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
5.4.4 研究区总体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及评价 |
5.5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6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区划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2)面向海丝国家导游汉语教材编写的话题与词句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5 理论依据 |
1.6 研究整体方案 |
2 导游汉语学习需求分析 |
2.1 调查方案的设计 |
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 导游汉语常用话题库架构 |
3.1 会话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
3.2 话题及其选取标准 |
3.3 常用话题的提取 |
3.4 构建常用话题库 |
4 导游汉语常用词库架构 |
4.1 语料分类编库 |
4.2 词语聚类 |
4.3 常用词人工干预 |
4.4 常用词的验证与分级 |
5 导游汉语常用句库架构 |
5.1 常用句的选取 |
5.2 常用句的统计与分析 |
5.3 构建常用句库 |
5.4 提取常用句式 |
6 导游汉语培训教材编写原则 |
6.1 现有教材的职业培训适用性分析 |
6.2 教材编写的具体原则 |
7 结语 |
7.1 研究的新颖之处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注释 |
语料来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海丝之路”沿线国家导游汉语需求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
附录二:“海丝之路”沿线国家导游汉语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三:导游汉语常用词库(分话题) |
附录四:导游汉语常用词库(分等级) |
附录五:导游汉语常用句库 |
附录六:导游汉语常用句式库 |
(3)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与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生态旅游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生态旅游 |
2.1.2 山地生态旅游 |
2.1.3 草原生态旅游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旅游学理论 |
2.2.2 生态学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概况与制约因素 |
3.1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
3.1.1 生态旅游资源分布 |
3.1.2 生态旅游资源类型 |
3.1.3 生态旅游资源特点 |
3.2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
3.2.1 萌芽阶段 |
3.2.2 探索阶段 |
3.2.3 参与阶段 |
3.2.4 发展阶段 |
3.3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制约因素 |
3.3.1 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综合性问题 |
3.3.2 管理机制不到位遏制进一步发展 |
3.3.3 区域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存在矛盾 |
3.3.4 文化灵魂赋予与品牌宣传塑造缺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评价与分析 |
4.1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1.1 指标选取原则 |
4.1.2 指标体系建立 |
4.1.3 指标权重确定 |
4.2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评价模型 |
4.2.1 综合评价模型 |
4.2.2 等级判断 |
4.3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评价结果及分析 |
4.3.1 指标量化 |
4.3.2 指标标准化 |
4.3.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建议与管理策略 |
5.1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
5.1.1 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
5.1.2 加强旅游环境监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5.1.3 筹措旅游建设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5.1.4 提高居民参与程度,促进旅游健康发展 |
5.2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管理优化策略 |
5.2.1 做好长远规划,创新管理模式 |
5.2.2 成立协调机构,完善监督体制 |
5.2.3 政府宏观把控,制定规章制度 |
5.2.4 强化管理职能,培养基层组织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越城岭的审美特征与艺术表现研究 ——以当代桂林本土山水画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的目的与范围 |
3. 研究的方向 |
一、越城岭的地缘环境与审美特征 |
(一) 越城岭地缘环境的多样性 |
1. 越城岭丰富的地理资源 |
2. 越城岭独特的气候与水文条件 |
(二) 越城岭人文内涵的丰富性 |
1. 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兴安灵渠及湘山古寺 |
2. 百越文化影响下的龙脊梯田 |
3. 南粤文化影响下的大圩古镇 |
(三) 越城岭审美特征的独特性 |
二、越城岭自然与人文特征在当代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 |
(一) 当代桂林本土山水画家作品的笔墨分析 |
1. 张复兴作品分析 |
2. 白晓军作品分析 |
3. 徐家珏作品分析 |
(二) 当代桂林本土山水画家作品的意境营造 |
1. “秀润雅致”的意境营造 |
2. “浑厚苍茫”的意境营造 |
3. “清幽静谧”的意境营造 |
三、越城岭审美特征与艺术表现对笔者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
(一) 当代桂林本土画家山水画创作原则对笔者的启示 |
(二) 当代桂林本土画家山水画艺术语言对笔者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
1. 笔者山水画艺术实践的体会 |
2. 当代桂林本土山水画家的艺术语言在笔者山水画中的具体运用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新形势下桂林由“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拓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相关研究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桂林旅游业发展回顾 |
一、改革开放以来桂林旅游业发展脉络 |
二、改革开放以来桂林旅游业的成就与问题 |
三、桂林旅游发展新机遇 |
四、桂林旅游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 |
第二章 休闲背景下桂林旅游改革的方向与定位 |
一、休闲时代旅游城市的发展趋势 |
二、国内外典型休闲城市的发展实践及对桂林旅游改革的启示 |
三、桂林旅游改革的方向与定位:由“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拓展 |
四、桂林旅游改革方向的现实、学理与政策依据 |
第三章 桂林由“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拓展的条件研究 |
一、休闲城市评价的关键要素 |
二、关键要素下的桂林拓展有利条件分析 |
三、关键要素下的桂林拓展不足条件分析 |
四、游客与市民心中的“桂林城市休闲现状” |
第四章 桂林由“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拓展的对策建议 |
一、全方位发展休闲旅游 |
二、创造新的休闲消费热点 |
三、树立城市休闲标志、打造城市休闲品牌、做好城市营销工作 |
四、切实改善城市“软硬件”,创造良好休闲大环境 |
五、加强休闲教育,改变大众休闲观念,培养专业的休闲产业人才队伍 |
六、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制定系统化的推进政策,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
七、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市居民文明友好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9)充分发挥兴安在大桂林旅游圈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 进一步拉长桂林旅游的链条 |
二、 兴安是大桂林旅游圈一颗璀璨的明珠 |
三、 充分发挥兴安在大桂林旅游圈的作用 |
1. 引导游客探寻漓江源头的神奇和美丽 |
2. 引导游客来兴安进行文化寻根访迹 |
3. 引导游客到瑶乡体验瑶族风情 |
4. 引导游客体验兴安的农家乐休闲旅游 |
5. 引导有识之士来兴安开展工业旅游 |
6. 引导高端游客来兴安进行高尔夫休闲度假游 |
7. 引导人们来兴安举行有纪念意义的婚礼 |
8. 引导高端游客在兴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 |
四、十里不同天——猫儿山(论文参考文献)
- [1]怒江下游河谷六库-潞江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区划研究[D]. 胡小龙.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面向海丝国家导游汉语教材编写的话题与词句库建设研究[D]. 刘雅丽. 暨南大学, 2019(12)
- [3]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与管理策略研究[D]. 耿楠. 燕山大学, 2019(03)
- [4]越城岭的审美特征与艺术表现研究 ——以当代桂林本土山水画家为例[D]. 刘银锐.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3)
- [5]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秀美源兴安[J]. 欣迪. 中国西部, 2016(02)
- [6]新形势下桂林由“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拓展的研究[D]. 梅锐.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 [7]猫儿山 浓缩的中华文明[J]. 孙雅楠. 人与生物圈, 2011(05)
- [8]苍茫的越城岭(连载)[J]. 牟礼忠. 广西林业, 2011(04)
- [9]充分发挥兴安在大桂林旅游圈的作用[J]. 邓少华.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11(01)
- [10]华南之巅猫儿山[J]. 蒋得斌. 森林与人类,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