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坝洲升船机下闸首工作大门门体的安装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王刚[1](2017)在《大型升船机安全保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升船机是使用机械装置升降船舶以克服航道水位落差的通航建筑物,它解决了不同水系和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高坝通航问题。钢丝绳卷扬式垂直升船机是目前国内外大型升船机的主流型式,它采用电动卷扬系统驱动大型盛水承船厢在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空上下运行。升船机作为一种客货两用的大型运载设备,其运行安全可靠性一直是业内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由于钢丝绳的柔弹性和承船厢内水体的易流动性,如何保证柔性支承状态下巨大盛水承船厢在高空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是保障钢丝绳卷扬式升船机安全运行的关键。对接锁定装置、承船厢调平装置等是保障钢丝绳卷扬式垂直升船机工作安全的重要液压装置。因此,本论文以钢丝绳卷扬式垂直升船机的对接锁定装置、承船厢调平装置等安全保障液压装置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建模、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等方法对它们的负载特性和电液控制方法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对升船机的建设意义、工作原理和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综述;然后,对影响钢丝绳卷扬式垂直升船机工作安全的流固耦合动力学、自由液面晃动动力学和升船机系统动力学等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阐述了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指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钢丝绳卷扬式垂直升船机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论文从钢丝绳卷扬式升船机电气主提升、承船厢设备检测与控制和上位监控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传统钢丝绳卷扬式升船机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和安保措施上的创新技术,并结合思林和沙沱升船机的现场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升船机安全保障措施。重点对承船厢调平装置、对接锁定装置和承船厢卧倒门等钢丝绳卷扬式升船机安全保障关键液压装置进行研究,提出了承船厢卧倒门负载压力越权控制、承船厢二分逼近调平等方法,并在后续部分进行了实现和验证。第三章,升船机承船厢流固耦合动力学特性的研究。承船厢内大量水体可能产生的晃动是钢丝绳卷扬式垂直升船机安全工作的最大隐患之一。由于水的低阻尼流动特性,钢丝绳卷扬式升船机系统中钢丝绳、承船厢和水体之间的流固耦合特性导致承船厢在外负载激励下的动力学响应远比悬吊状态下普通固体惯性负载的响应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预测。论文采用线性势函数法和等效模型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承船厢内水体和承船厢之间的流固耦合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了承船厢内水体晃动的等效力学模型,用更加直观的刚体力学模型替代水体连续介质的复杂流场来。通过承船厢内水体晃动的等效力学模型得到了承船厢内水体晃动的各阶固有频率、各阶等效质量和晃动水体对承船厢产生的附加力和附加力矩等影响升船机安全运行的重要动力学参数。研究结论为升船机主提升的设计、承船厢调平系统的设计和对接锁定装置的设计等提供理论依据。第四章,升船机承船厢自动调平系统的研究。承船厢调平系统是一个非常规调平系统,它是一个大惯量、低阻尼且调平液压缸行程受限的空间并联冗余驱动系统。论文建立了承船厢调平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二分逼近法和积分同步法的承船厢调平控制策略,通过二分逼近法实现了承船厢的无超调平稳调平,通过积分同步法实现了多个调平液压缸空间运动轨迹的协同控制。第五章,升船机承船厢对接锁定装置控制系统的研究。对接锁定装置是为了提高钢丝绳卷扬式升船机安全性而提出的新型装置,在升船机对接期间,对接锁定装置承受竖直方向的附加载荷;在事故工况,它作为沿程夹紧装置,保证承船厢的安全。四组对接锁定装置的同步泄压是保证升船机平稳安全运行的关键,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了高压无源小容腔同步泄压控制系统,并通过实验对比,验证了智能压力跟踪控制策略和压力同步控制策略的性能。第六章,总结本论文的主要工作,阐述研究结论和创新点,并对大型升船机安全保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的后续研究作出了展望。
王健[2](2014)在《思林水电站通航建筑物机电设备选择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建设发展,我国西部大批航电和水电枢纽工程都已相继开发并顺利投产发电。同这些水电枢纽工程配套的水上交通运输水利工程也随之逐步启动,并带动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西部地区河流的来水量大多都随季节而变化,因河道狭窄,所以,大多水电枢纽工程均为高坝、大库型,对于河流流域的航运而言,升船机是最适应这类工程的通航建筑物,并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篇论文以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思南县境内的的思林水电站这一乌江流域典型的垂直升船机工程为背景,结合理论计算和其他类似工程的设计理念,着重对垂直升船机机械和电气设备的选择进行研究。思林水电站通航建筑物最终采用钢丝绳卷扬式升船机方案,其主提升设备规模较大,主要机械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难度大。同时,通航坝段垂直升船机系统对整个供配电系统安全可靠性要求高,对主要电气设备参数及选型要求苛刻,对能影响到过坝船舶、乘客和货物安全的照明系统、接地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等关键环节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本篇论文依据贵州省乌江流域航运规划的历史资料,结合国家相关规程规定,经分析论证后提出思林水电站通航坝段采用垂直升船机布置方案。在此基础上,对思林水电站通航建筑物垂直升船机中主要用电设备进行电气设计和论证,对主要电气设备进行初步选择或提出型式选择和参数选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垂直升船机的用电负荷为一级重要负荷,为确保供电可靠性,应有3个相对独立的电源供电,同时应配备独立的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保安电源;主拖动系统采用全数字变频调速控制技术;垂直升船机配电变压器的容量应考虑负荷同时率,其阻抗选择应满足短路电流计算要求;照明灯具选择应根据思林水电站通航坝段过往船只的安全照度要求配置,满足船舶过坝及前方远距离水域照度要求;接地系统应同整个思林电站主体接地工程联结成一个整体,接地电阻值应能同时满足水电站工程和通航建筑物电气设备的安全接地;通信系统应能满足全天候气象条件下的通航船舶的正常安全运行。
陈永伟[3](2013)在《大型垂直升船机在乌江彭水水电站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彭水水电站在狭窄河道上布置垂直升船机,所采用的新技术可为在狭窄河道布置升船机及后期经济运行提供借鉴。
陈永伟[4](2013)在《大型垂直升船机在乌江彭水水电站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彭水水电站布有一台垂直升船机,文章从在狭窄河道布置及采用主要新技术方面对彭水升船机进行了介结,为在狭窄河道布置升船机及后期经济运行提供的借鉴。
黄文利[5](2007)在《向家坝水电站一级垂直升船机设计》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向家坝水电站一级垂直升船机的主要特点,对机型选择、主要设备的布置进行了论述,并对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
郑守仁[6](2007)在《三峡工程设计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文中研究表明三峡工程为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其工程规模之浩大、技术问题之复杂都是罕见的。该文选择了工程设计中坝址的选定及枢纽建筑物设计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介绍和阐述,以期读者对三峡工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张英[7](2006)在《三峡升船机控制系统设计和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靠性技术和容错技术研究目前已成为提高复杂系统的效能及安全性、增加系统工作寿命、节省人力和减少费用的有效途径。对于升船机控制系统,如何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要比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更为重要。 本论文依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双线五级船闸设备研制和升船机及其中间试验的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课题,子题为“三峡升船机自动控制及监测方案研究”。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升船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及设计方法、容错控制设计技术,并结合三峡升船机自动控制及监测方案课题应用,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为升船机的自动控制设计提供设计参考依据。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综述了控制系统可靠性技术研究现状,系统容错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本论文的课题来源。 (2) 分析了国内外升船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并研究了三峡升船机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功能要求及运行工艺流程。 (3) 分析研究了可靠性技术的基本理论及求解方法,对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框图分析方法和故障树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4) 针对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冗余设计技术,分析建立了余度设计的优化模型,并对其模型的寻优算法进行研究,以满足提高控制系统高可靠性、低成本的设计要求。 (5) 从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出发,对控制系统的完整性进行分析与设计,提出了控制系统在传感器、执行器失效时的完整性控制器设计方法。 (6) 结合三峡升船机控制系统,应用系统可靠性、余度设计和容错控制技术,对实际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和分析,并开发了系统仿真运行软件。 本论文的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升船机自动控制实际工程,并可为三峡升船机自动控制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单毅,于庆奎[8](2006)在《彭水水电站500 t级垂直升船机总体布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彭水水电站通航建筑物由一级船闸和一级垂直升船机组成。升船机布置在下游,最大通航水头66.6 m,通过中间渠道与上游的船闸连接,船闸最大通航水头15 m,二者联合运转,可克服枢纽81.6 m的最大通航水头。升船机采用钢丝绳卷扬全平衡垂直提升型式。船舶过坝时,通过上、下闸首驶入钢质承船厢内。承船厢由多根钢丝绳悬吊,通过设于承重塔柱顶部机房内的主提升机驱动,使之沿承重塔柱导轨垂直升降运行,运送船只过坝。全面介绍了彭水水电站500 t级垂直升船机的总体布置与设计特点,并对升船机主体设备、金属结构以及电气设备等的设计作了简要论述。
吴启煌[9](2004)在《高坝洲升船机下闸首工作大门门体的安装施工》文中指出高坝洲升船机下闸首工作大门门体总重 180 0kN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安装施工难度较大。经过反复研究 ,采用了在航槽上架设钢梁 ,沿航槽纵向与跨航槽横向铺轨 ,卷扬机拖运结构件就位 ,航槽上方现场平面拼装 ,用 2×2 5 0 0kN固定式卷扬机扳起门体吊装入槽的施工方案
郑守仁[10](2003)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重大技术问题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三峡水利枢纽通过可行性论证、初步设计、技术设计 ,长江水利委员会对枢纽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了大量地质勘测、设计计算分析、科学试验研究工作 ,先后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单项工程技术设计报告 ,并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组织专家审查定案。主要论述大坝坝址、正常蓄水位、枢纽总布置、施工导流及施工进度和大坝、电站厂房、通航建筑物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二、高坝洲升船机下闸首工作大门门体的安装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坝洲升船机下闸首工作大门门体的安装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升船机安全保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升船机的建设意义 |
1.1.2 升船机的工作原理 |
1.1.3 升船机的国内外发展概述 |
1.2 研究进展 |
1.2.1 流固耦合力学研究概述 |
1.2.2 自由液面晃动动力学研究进展 |
1.2.3 升船机动力学特性研究概述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
1.3.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钢丝绳卷扬式垂直升船机安全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主提升系统安全保障措施 |
2.3 承船厢设备安全保障措施 |
2.3.1 承船厢液压调平装置 |
2.3.2 承船厢对接锁定装置 |
2.3.3 承船厢卧倒门 |
2.3.3.1 卧倒门工作特性分析 |
2.3.3.2 卧倒门力均衡控制原理 |
2.3.3.3 卧倒门液压缸负载力越权控制 |
2.4 主监控系统安全保障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升船机承船厢流固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承船厢耦合动力学模型 |
3.3 承船厢流固耦合动力学建模 |
3.3.1 线性势函数法 |
3.3.1.1 承船厢内水体自由液面晃动特性求解 |
3.3.1.2 承船厢内水体受迫晃动特性求解 |
3.3.2 等效模型法 |
3.3.3 数值模拟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升船机承船厢自动调平系统研究 |
4.1 引言 |
4.2 承船厢调平系统负载特性分析 |
4.3 调平回路工作原理 |
4.4 承船厢调平数学模型 |
4.5 承船厢自动调平规划 |
4.6 承船厢调平控制系统建模 |
4.6.1 水平连通管式液位计建模 |
4.6.2 调平回路的模型 |
4.6.3 调平回路控制策略 |
4.7 调平回路仿真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升船机对接锁定装置控制系统研究 |
5.1 引言 |
5.2 有源比例泄压回路的设计 |
5.3 比例泄压回路的理论建模分析 |
5.4 比例同步泄压回路控制策略研究 |
5.4.1 压力跟踪控制策略 |
5.4.2 压力同步控制策略 |
5.5 比例同步泄压回路实验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2)思林水电站通航建筑物机电设备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升船机现状 |
1.3 依托工程概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本资料及设计参数的确定 |
2.1 航道规模、等级 |
2.1.1 航运现状 |
2.1.2 航道规模及等级 |
2.1.3 通航建筑物设计水平年及过坝货运量预测 |
2.1.4 预测成果评价分析 |
2.2 船型尺寸 |
2.3 通航水位 |
2.3.1 上游最高通航水位 |
2.3.2 上游设计最低通航水位 |
2.3.3 下游最高通航水位 |
2.3.4 下游最低通航水位 |
2.4 工程等级及洪水标准 |
2.4.1 工程等级 |
2.4.2 抗震设计标准 |
2.5 地质参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垂直升船机布置和建筑物 |
3.1 设计依据 |
3.1.1 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 |
3.1.2 洪水标准 |
3.1.3 基本资料 |
3.1.4 设计标准 |
3.2 通航建筑物过坝时间和通过能力 |
3.2.1 过坝时间计算 |
3.2.2 年通货总量 |
3.3 枢纽总体布置 |
3.4 垂直升船机布置 |
3.4.1 上游引航道 |
3.4.2 升船机本体段 |
3.4.3 下闸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卷扬式垂直升船机主要机械设备 |
4.1 上、下闸首金属结构设备 |
4.1.1 上闸首检修闸门及启闭设备 |
4.1.2 上闸首工作闸门及启闭设备 |
4.1.3 下闸首工作闸门及启闭设备 |
4.1.4 下游检修闸门及启闭设备 |
4.2 升船机主体设备研究 |
4.2.1 设计基本参数 |
4.2.2 主提升力及电动机 |
4.2.3 钢丝绳 |
4.2.4 减速装置 |
4.2.5 同步轴装置 |
4.2.6 卷筒装置 |
4.2.7 平衡系统 |
4.2.8 制动系统 |
4.3 承船厢及附属设备 |
4.3.1 承船厢 |
4.3.2 承船厢附属设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气系统 |
5.1 供配电系统 |
5.1.1 升船机供电电源的引接 |
5.1.2 升船机配电系统 |
5.2 电力拖动系统控制及检测 |
5.3 电气设备和电缆选择及其布置 |
5.3.1 配电变压器选择 |
5.3.2 升船机 0.4k V配电母线短路电流计算 |
5.3.3 电气设备布置 |
5.4 照明 |
5.4.1 照明电源引接 |
5.4.2 照明配电箱、灯具选择及照明布置 |
5.5 防雷接地 |
5.5.1 防雷 |
5.5.2 接地 |
5.6 自动控制及检测系统 |
5.6.1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
5.6.2 计算机监控系统设备 |
5.7 工业电视监控系统 |
5.8 通航交通信号、广播及通信系统 |
5.8.1 信号系统 |
5.8.2 广播系统 |
5.9 直流系统 |
5.10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大型垂直升船机在乌江彭水水电站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方案选择 |
2 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 |
2.1 升船机主拖动系统设计 |
2.2 升船机型式研究 |
2.3 升船机全平衡措施 |
2.4 下游水位变化快变幅大应对措施 |
3 综合经济效益 |
(6)三峡工程设计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大坝坝址选择 |
3 枢纽建筑物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
3.1 大坝及电站建筑物 |
3.1.1 大坝泄洪及消能 |
3.1.2 岸坡厂房坝段基础深层抗滑稳定 |
3.1.3 电站引水管进水口型式 |
3.1.4 电站引水管结构型式 |
3.1.5 电站排沙及排漂 |
3.2 双线五级船闸 |
3.2.1 船闸输水系统及水力学 |
3.2.2 船闸引航道布置及通航水流条件 |
3.2.3 船闸高边坡稳定 |
3.2.4 船闸金属结构设计 |
(1)船闸人字门及启闭机 |
(2)船闸充泄水阀门 |
3.3 机电设计中的问题 |
3.3.1 巨型水轮发电机组 |
3.3.2 三峡——葛洲坝梯级联合调度为目标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 |
4 结语 |
(7)三峡升船机控制系统设计和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可靠性技术发展概述 |
1.2 可靠性技术的研究内容 |
1.3 可靠性分析和设计 |
1.4 软件可靠性 |
1.5 容错控制技术发展概述 |
1.6 容错控制技术主要研究内容 |
1.7 论文课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
1.8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三峡升船机控制系统结构和方案设计 |
2.1 升船机及其控制系统概述 |
2.2 升船机工程实例 |
2.3 三峡升船机系统特点 |
2.4 三峡升船机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
2.5 计算机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
第三章 升船机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 |
3.1 可靠性分析基本概念 |
3.2 可靠性分析模型 |
3.3 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 |
3.4 控制系统故障树分析 |
第四章 升船机控制系统硬件冗余设计 |
4.1 控制系统的冗余设计 |
4.2 冗余系统优化模型 |
4.3 模型求解优化算法 |
4.4 工程算例分析 |
4.5 升船机控制系统的容错设计 |
第五章 升船机控制系统软件功能冗余性分析与设计 |
5.1 系统功能冗余性定义 |
5.2 系统功能冗余性分析 |
5.3 系统功能冗余设计 |
5.4 系统控制器的完整性设计 |
第六章 三峡升船机控制系统仿真设计 |
6.1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6.2 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 |
6.3 系统运行仿真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需进一步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主要科研工作 |
西北工业大学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8)彭水水电站500 t级垂直升船机总体布置(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布置 |
2 主要技术参数 |
3 主提升机设备 |
4 承船厢结构及设备 |
4.1 承船厢 |
4.2 液压设备 |
4.3 船厢工作门及其启闭机 |
4.4 钢丝绳均衡油缸 |
4.5 顶紧装置 |
4.6 夹紧装置 |
4.7 防撞装置 |
4.8 对接密封装置 |
5 平衡重系统及钢丝绳组件 |
5.1 平衡重系统 |
5.2 钢丝绳组件 |
6 升船机上、下闸首闸门及启闭设备 |
6.1 上闸首事故检修门、工作门及启闭设备 |
6.2 下闸首工作门及启闭设备 |
6.3 下闸首检修门及启闭设备 |
7 升船机电气设计 |
7.1 主拖动系统 |
7.2 自动控制系统 |
8 结 论 |
(9)高坝洲升船机下闸首工作大门门体的安装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概况 |
2安装施工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
2.1门体吊装、入槽手段 |
2.2门体拼装方式 |
2.3 结构件纵、横向平移措施 |
2.4 处理好土建与安装之间的矛盾 |
3 安装工艺流程 |
4 门体安装 |
5 安装施工过程及效果 |
(10)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重大技术问题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三峡工程设计过程概述 |
2 大坝坝址选择 |
3 正常蓄水位的选定 |
4 枢纽布置及建筑物型式 |
4.1 枢纽布置 |
4.2 建筑物型式 |
5 施工导流及施工进度 |
5.1 施工导流 |
5.2 施工进度 |
6 枢纽建筑物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
6.1 大坝及电站建筑物 |
6.1.1 大坝泄洪及消能 |
6.1.2 岸坡厂房坝段基础深层抗滑稳定 |
6.1.3 电站引水管进水口型式 |
6.1.4 电站引水管结构型式 |
6.1.5 电站排沙及排漂 |
6.2 双线五级船闸 |
6.2.1 船闸输水系统及水力学 |
6.2.2 船闸引航道布置及通航水流条件 |
6.2.3 船闸高边坡稳定 |
6.2.4 船闸金属结构设计 |
(1) 船闸人字门及启闭机。 |
(2) 船闸充泄水阀门。 |
7 结 语 |
四、高坝洲升船机下闸首工作大门门体的安装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升船机安全保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研究[D]. 王刚. 浙江大学, 2017(01)
- [2]思林水电站通航建筑物机电设备选择研究[D]. 王健. 清华大学, 2014(06)
- [3]大型垂直升船机在乌江彭水水电站的应用[J]. 陈永伟. 水电与新能源, 2013(S1)
- [4]大型垂直升船机在乌江彭水水电站的应用[A]. 陈永伟. 全国大中型水电厂技术协作网第十届(2013年)年会论文集, 2013
- [5]向家坝水电站一级垂直升船机设计[A]. 黄文利. 水工机械技术2008年论文集, 2007
- [6]三峡工程设计中的重大技术问题[J]. 郑守仁.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7(05)
- [7]三峡升船机控制系统设计和可靠性研究[D]. 张英. 西北工业大学, 2006(10)
- [8]彭水水电站500 t级垂直升船机总体布置[J]. 单毅,于庆奎. 人民长江, 2006(01)
- [9]高坝洲升船机下闸首工作大门门体的安装施工[J]. 吴启煌. 湖北水力发电, 2004(04)
- [10]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重大技术问题综述[J]. 郑守仁. 人民长江, 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