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困惑与身份的艰难——论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纽约客》

生存的困惑与身份的艰难——论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纽约客》

一、生存的困惑与认同的艰难——论白先勇短篇小说集《纽约客》(论文文献综述)

关莹[1](2021)在《论昆曲艺术对白先勇文学写作的影响》文中指出痴迷于昆曲之美的白先勇,其自身的文学写作受到昆曲滋养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长期专注于昆曲的研究与推广。论文聚焦昆曲与白先勇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认为白先勇对昆曲文化的痴迷与他的文学创作是相互影响的,昆曲影响了他的审美追求和文学理想。论文主要内容共三章,分别从昆曲与白先勇的文学情缘、文学写作和文学理想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章主要讨论白先勇复杂曲折的成长经历和中西交融的文化背景对他昆曲文化体验的影响。第二章具体阐释昆曲艺术渗透到白先勇的小说、散文和剧本后,赋予文学作品的多重精神意蕴和深厚文化内涵,通过分析昆曲在不同文体中的呈现状态,探究白先勇写作心态及其昆曲复兴思路的变化。第三章讨论昆曲对白先勇文学理想的内在影响和时代意义,认为昆曲在白先勇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内化为作家文化乡愁的重要载体,发起新时期的“文艺复兴”是他重塑国族文化家园的有效途径。论文对白先勇笔下文学与昆曲双向互动关系的研究,可以揭示传统文化对作家的精神熏陶,以及作家通过现代创作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这种良性互动关系不仅让作家作品呈现个性化特征,也开拓了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途径。

高鲜花[2](2019)在《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文中指出田纳西·威廉斯是20世纪美国继尤金·奥尼尔之后与阿瑟·米勒、爱德华·阿尔比齐名的三大戏剧家之一,在世界戏剧文学和戏剧舞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剧更是世界舞台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1963年英若诚翻译的威廉斯独幕剧《没有讲出来的话》拉开了中国接受、演出、改编威廉斯戏剧的大幕。威廉斯剧作数量庞大,本论文主要以他几部长剧——《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为基础研究文本,对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舞台搬演/改编、影响等接受和影响状况进行系统考察。威廉斯戏剧创作极具自传性。在剧作中,他为自己同性恋身份而焦虑、为不断患病而厌烦、为创作力下滑而担忧。当他对青春易逝感到恐慌、对死亡倍加恐惧时,他选择了逃离和漂泊,并且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美好的停留地——中国,希冀能够缓解他的各种焦虑,而此种种都成为他“本色”创作的基本内容。为了完整地体现他的本色,他在创作过程中设置了潜台人物、借鉴了古希腊戏剧结构、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并辅之以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元素,营造出一个个颇具象征性的艺术世界。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界集中译介了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三部作品。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翻译界对威廉斯剧作的译介离不开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等的合力“监管”。从文本内部来看,由于戏剧具有二重性——文学性和表演性,所以中国译家们在译介这三大代表作时主要采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偏重文学性,为中国读者呈现出全新的“中国化”译本。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威廉斯剧作的搬演与改编演出异彩纷呈,尤其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的《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成为近几年来经典的翻译剧演出。而由《欲望号街车》改编的形体剧《纸牌夜布鲁斯》可以说是集合中西戏剧表演特性的一次有益尝试,该剧已经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观众的赞誉。如果说在中国的译介和演出是对威廉斯剧作接受的话,那么,在接受之后威廉斯剧作对中国戏剧与小说创作也产生了有力的影响。中国剧作家秉承他的新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精神,协同调动灯光、舞美、音乐/音响等多种手段、设置叙述人、运用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心理回忆剧,出现了像赵耀民《良辰美景》这样颇具《玻璃动物园》风骨的佳作。而在海峡对岸,将门之子白先勇不仅在人生历程方面与威廉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的小说创作也深得威廉斯“真传”:运用象征和心理回忆等手法关注同性恋者的喜怒哀乐、对人性暴力进行赤裸裸地揭露和严厉批判、感慨青春易逝、凭吊美人迟暮,这些共同点显示出白先勇是国内受威廉斯影响最深的文学家。

许艺桐[3](2019)在《论白先勇小说的命运书写》文中认为白先勇是海外华文文坛上少有的优秀作家。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人生的变化无常以及命运的霸道戏谑,并将其融入小说之中,透露出强烈的命运色彩。本文试图以“命运书写”作为研究切入点,对白先勇小说中流露出的几种命运观、命运书写中的叙事方法、以及白先勇命运观的文化影响进行探寻。本文尝试综合运用叙事学等分析方法,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视角、叙事语言等多重角度,分析白先勇小说创作中命运观的具体体现、以及特殊的表达方式。进而梳理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与他独特的命运观,和其所处时代、个人经历、中西文化之间的精神关联。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从文本内容出发,对白先勇作品中的命运观念进行归纳分析,从中整理出三类较为突出的命运观,即:沉沦在世的妥协、挣扎不甘的反抗以及无法挣脱的宿命,并对这三种命运观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解读,通过分析人物身上相似的命运轨迹,折射出作家对于命运的独特思考。第二章主要探讨白先勇小说中命运书写的叙事手法,主要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视角和叙事语言四个方面来展现白先勇独特的叙事技巧。第三章主要就白先勇命运书写的文化根源出发,由于存在主义的文化浸染以及传统文化的积累都对白先勇的命运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此复杂的命运观念也影响着白先勇的小说创作,让他的小说承载了更多对于命运和文化的讨论,呈现出了复杂深刻的魅力。

陈佳[4](2019)在《白先勇小说的审美艺术观研究》文中提出提到台湾文学,白先勇是其中一个绕不过去的作家,“台北人”“纽约客”“孽子”以及“新时期”系列共同构成白先勇小说的艺术世界。白先勇小说往往关注自我的内心情感,通过描摹红尘世间来思考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他的创作受到中国古诗文传统抒情性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内倾性特征。“台北人”“纽约客”写远离大陆的中国人今昔枯荣对比之中的怅恨无奈以及海外华人漂泊异国的文化乡愁体现了作者执着的家国意识。“孽子”是白先勇基于自身的特殊性与主流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作出的理性思考,是强烈的自我意识的显现。“新时期”系列作者与外部世界达到了一种自得自恰的关系,看清了外部世界时过境迁的必然规律,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是全世界人类的大限,对人生苦短表现出更加豁达坦然的态度,人本意识虽然贯穿作者创作始终,但在新时期这一意识更加扩大到对世界范围内的人的关怀。从白先勇小说的审美艺术观的生成原因出发,归纳出其审美艺术观的特征:悲而不伤的情感之质,迷而不失的处身之感,坚守自我的主体取向,是一种冷观世界的偏于中道的美。白先勇审美艺术观的形成与其人生观世界观中的佛家哲学尤其是佛家色空不二的观念有着必然的联系,盛筵必散,红尘一梦,最终“落了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佛家理想境界造就了白先勇作品独特的无忧无怖的美学境界。白先勇小说审美艺术观在文学创作上侧重于“自我小问题”与“文学大关怀”的结合,反对文学的过分娱乐化和对个人欲望的满足。另外,相对于儒家文化而言,佛家文化虽不占主流却也是中国人重要的思想源泉,白先勇小说审美艺术观是对佛家文化的一种吸收再创造,有利于启迪文学工作者们从佛家文化中发掘新的文学增长点。在倡导提高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今天,白先勇这个站在古今中外文化交汇点上的作家为实现古典文化的现代呈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王言[5](2019)在《从失根到生根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寻根”意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以来,20-30年代有美国“寻根”潮流,50-60年代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潮流,60-70年代有台湾“失根一代”写作,80年代中后期有大陆寻根文学潮流,可见,“根”的重要意义始终贯穿于整个20世纪国内外文学中,“寻根”也成为一个普遍的文学主题。作为台湾“寻根”小说代表作家的白先勇,其创作中的“寻根”意识受到了世界文学“寻根”主题的影响,是联系台湾与大陆“寻根”文学创作的内在精神枢纽,也是分析台湾“寻根”文学中所秉承的“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特殊切口。本论文分五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梳理台湾文学与国外文学“寻根”意识的联系。美国“寻根”潮流因历史破碎、文化撕裂导致的民族身份危机和产生的迫切自我认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民族性”的书写概念和以本土化身份进入世界文化的合理融入感,美国黑人文学产生过程中的殖民因素、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唤、对民族自尊心的重建,均呈现出与台湾“寻根”小说类似的背景、目标、内涵,是台湾“寻根”小说诞生的外部影响因素。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根”的失落,即“寻根”的内在原因。“失根一代”面临着“大陆来台”或“由台去美”的地理困境,离开本土后回国无望、归乡不能、融入无门的精神绝境,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在异质社会面前式微的文化窘境,因此迫切需要寻求精神支撑。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根”的找寻,即所寻之“根”的内涵。一是寻“身份”之根,即对能证明个体“我是谁”的“身份”的确证;二是寻“文化”之根,即深蕴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民族文化之魂;三是寻“文学”之根,即在现代技法的取用之余对传统主题、意境的回归;四是寻“生命”之根,即寻找人物的理想化生命姿态。“生命寻根”也是白先勇“寻根”意识直接区别于其他台湾、大陆“寻根”文学作家的特殊点所在。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根”的回归,即归向作为其身体故土的“母体大陆”和作为其精神原乡的“文化大陆”,以及作家在“归根”的游移后,将“旧根”的颠覆和“新根”的重塑作为对“寻”与“归”复杂悖论的解答:在离散中反离散,在寻根中破除寻根,强调一种在地和融入。第五部分主要归纳总结以白先勇为代表的台湾“寻根”小说“失根—寻根—归根—生根”路径的发展过程与积极意义。其根源于母体文化场域的孕育,并最终作用于对文学生存空间的拓展。

沈郑霞[6](2018)在《白先勇短篇小说的地方书写研究》文中指出长久以来,白先勇作品最为人所瞩目的是中西兼容的写作技巧和因漂泊海外而衍生的寻根情怀。实际上,白先勇小说中呈现的经验化地方书写也值得关注,却鲜有人评论分说。在白先勇的短篇小说中,地方空间除了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之外,自身也是个性鲜明的主体。桂林、上海、南京、台北等地在塑造地方图景与区域想象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不同的书写模式也反映了作者不同的精神指向和价值观念。有鉴于此,本论文选择以地方书写为论述点,加以阐述白先勇短篇小说中地方书写的审美价值与文学史意义。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归纳白先勇笔下最具代表性的四个城市的地方概貌,探析他对这些地方的印象与情感,借助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与评述,筛选出地方风貌中个性化、人文性的一面。第二部分主要从乡之疑问的探寻、地方意向的凝聚与彼岸审视这三个角度,结合作家塑形地方的手段,探析白先勇如何将真实的地理标地转化为充满个人经验、记忆与想象的地方。第三部分地方书写的精神之根以个体定位、民族群体、人地关系三个维度为导向,剖析白先勇地方书写的内在指向与终极诉求。对于白先勇小说中地方书写的考察,将有助于挖掘研究白先勇作品的新途径,进一步探究中国文学背景下“地方书写”的文学价值。除此之外,结合地方空间与文学作品的研究将更好地理解文学空间的多维度价值和意义,也为未来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提供某种可供参考的视角与若干理论探讨的前提。

王丹丹[7](2018)在《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研究》文中认为台湾现代主义小说是台湾文学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篇章。它的发展历程时盛时衰、时显时隐,曲折坎坷却不绝如缕。它的作家队伍整齐庞大,不同世代、不同族群、不同性别的作家都积极投身于现代主义的书写之中。它的作品技艺精湛,小说文本所展示出来的繁复技巧、审美原则、语言锤炼,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阐释意义,产生许多经典之作。它的影响广泛深远,既带来了台湾文学创作的革命性变革,又遭遇了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的争议和评价。本文就聚焦这一纷繁复杂的台湾现代主义小说叙事景观,对其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地剖析论述。本文共分绪论、正文(六章)、结语三大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介绍了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发本论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第一章探讨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生成背景。现代主义美学在台湾的传播有其复杂的历史源流。本章从台湾具体时空背景和作家主体精神出发,探究台湾现代主义发生的多重历史因素,诠释台湾现代主义文学在地化的生成品质。第二章梳理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流变。勾勒台湾现代主义小说所历经的发展图式。在现代主义嬗变的脉络梳理中窥见不同世代、不同群族或同一作家前后关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承嬗离合。第三章解析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作家的主体精神。台湾知识分子孤绝、脆弱与边缘性的精神处境深刻地体现在小说的创作肌理之中。氤氲在字里行间的是浓重的荒原气息,跋涉在荒野之中的是一个个孤独的灵魂,这些孤立于世的生命个体在上下求索中体味着孤寂的滋味,寻找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现代主义作家们呈现出孤独的生命精神形态,抒发着悲情的生命情感话语。第四章阐述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存在书写意蕴。结合历史语境与文本解读,从个体、原乡两个层面切入,细致挖掘蕴含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之中的作家们对人的生命意识、生存意义的思考以及对精神原乡的终极追寻与关怀。第五章分析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艺术。现代主义文学对语言和形式持有着高度的自觉和敏感。本章深入探析台湾现代主义小说对语言文字与艺术形式的转化与建构。透过作家个性化的文体追求感受台湾知识分子的文化境遇和对于个体存在的反思。第六章归纳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文史学意义。在宏观视域下对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文史学价值做出评释。在艺术情思表现上,台湾现代主义小说树立了新的美学范式、深化了对人的存在意义的哲理思考。在文学传播影响上,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不仅是台湾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华丽篇章,而且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整体建构中的重要一支。并且台湾现代主义文学之风促进并推动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成就了海外华文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书写。结语总结了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在地化风貌以及对未尽研究的展望。

齐钰[8](2018)在《白先勇创作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文中提出白先勇作为深受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熏陶且推崇中华文化的华文作家,在众多作品中传递着浓郁的中华文化认同情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论文共分三章,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白先勇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第一章,中华文化认同中的精神动因。白先勇秉承中华传统的价值观念,保持着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为异乡人寻找到重建自我的精神力量。本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纽约客”的精神焦虑。对于白先勇来说,一方面西方文化对其影响极大,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又使其产生了高度的文化认同,带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缺失的焦虑,寻绎心灵之根。第二,漂泊者的“文化乡愁”。白先勇将中国文学与西方现AI写作作技巧相结合,把特定年代中国人的种种悲欢离合之情升华到文化的高度进行审美观照,表达了他对中华文化的深层次思考,使当代中国文学拥有了一个具有独特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园地。第三,“文化中国”观及其实践。其“文化中国”观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白先勇在忧虑与期望中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致力推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赋予“文化中国”观新时代的实践意义。第二章,中华文化认同中的文化自觉。白先勇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作品中有着极其明显的文化特色,中华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本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中国古典诗词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从《纽约客》到《台北人》,可看到白先勇对中国文学技巧日渐成熟的运用和浓烈的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味。这主要根源于他的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根源于他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素养。第二,《红楼梦》的文化启示。白先勇对《红楼梦》的借鉴与继承,主要表现在将传统融入现代上,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第三,对昆曲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白先勇的“昆曲情节”不仅是在其创作背景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深入影响着作家的创作风格与主题内蕴。对昆曲艺术的传承,反映出白先勇对对日渐衰微的传统艺术的审视与重建。第三章,中华文化认同中的审美追求。本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白先勇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应用:第一,意象群落的内涵挖掘。中国古典文学对白先勇影响很深,他在文学作品中多有对意象群落的剖析与挖掘。第二,中西合璧的创作风格。白先勇在继承传统文学技巧的基础上融传统于现代。历史流变中的“对命运的感悟和思索”以及异域文化中的生存和放逐,使白先勇小说富有感伤主义色彩。第三,传统文化的价值再造。白先勇运用互文性的文本交互研究手法,延伸两者或多者跨文本之间的联系。

周瑶[9](2018)在《论白先勇短篇小说的空间叙事》文中指出白先勇是当代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也是最早被介绍到大陆的台湾地区当代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以独特的题材书写、家国沧桑巨变和今不如昔的小说主题、自由穿行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叙事技巧而倍受评论界关注。然而,目前学界对于白先勇小说的比较系统的研究都集中在思想主题、悲剧意识、一般的叙事技巧和语言特色等方面,而对于白先勇小说的空间叙事则很少涉及,未形成系统的研究理论。本文以白先勇小说的空间叙事为研究焦点,结合他短篇小说的具体文本对其小说中的空间意象、空间形式的建构、其个人经验与空间书写进行深入的探究与解析。旨在探讨空间叙事对于白先勇小说的主题呈现和人物形象塑造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以此探求白先勇小说写作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思想内涵。全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章集中研究白先勇短篇小说中的空间意象。白先勇首先是个具有传统意识的作家,对意象大量的使用,是白先勇小说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他的小说创造了多种意义的可能。其中“客厅”空间意象、“花园”空间意象、“城市”空间意象等三类典型意象在其大量短篇小说中频繁出现,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本章重点分析了此三类空间意象的文本表现和叙事功能。第二章探究白先勇短篇小说空间形式的建构。白先勇小说的空间叙事尤其体现在空间形式的建构上,他利用并置叙事来处理小说的空间与时间问题,他有意地打破了线性的时间流,在小说文本中构建起圆圈式、套盒式、橘瓣式等空间形式,使小说叙事结构呈现出了空间化特征,从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第三章就白先勇的人生经历与空间书写展开详细的论述。在白先勇的成长道路上,童年经历的一切赋予了他沉重的内容:战争让他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人在现实面前的渺小和卑微;病魔让他体会到痛楚和悲凉;母亲病逝让他开始思考命运;留学美国对母语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这些迥异于他人的不同生命空间的体验、不平凡的生命历程,导致了他看待世界的特殊视角,是白先勇小说中空间书写的重要来源。

谢秋航[10](2018)在《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流亡书写》文中研究指明白先勇因其得天独厚的身份地位,加之其亲历了中国现代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使其小说创作的风格和题材在整个台湾文学乃至华文文学中都显得独树一帜。本论文从“流亡书写”这一角度进行切入,结合其生平经历,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探讨白先勇的流亡书写。正文共五章内容:第一章,确定流亡的定义,探讨白先勇的流亡体验,综述其流亡体验下的小说创作。白先勇在忧患重重的时代里经受了幼年重病,少年离国,青年放逐美国以及因自身性取向选择而致的种种流亡。这种人生境遇使得白先勇对流亡中时代的风云变幻、民族文化的衰颓尤为敏感。因流亡的经历和感受,他在创作中往往选择疏离主流意识,于边缘处书写国族和人性的挽歌。第二章,探讨白先勇小说中“流亡”的外在表现。外在流亡中的流亡群体尽皆经历离国亡家,流离失所的外在创伤,在时代的变幻中流离孤岛,远渡重洋以致难见中国,流亡者在这种巨大的时空隔离下经历着流亡的痛苦。第三章,探讨白先勇小说中“流亡”的内在表现。对流亡群体而言,无论是否身在故土,只要精神的家园变得面目模糊,他们便陷入了流亡。流亡者往往能清醒的意识到失去家园的孤独,所以他们更能感受到身份难以确认的焦虑与苦痛。面对此种焦虑,流亡者必定会寻找解脱之路,而回归家乡似乎便是解脱之法。但在白先勇笔下回归之路并不是解脱,而是永恒流亡的陷阱。第四章,探讨白先勇流亡书写的艺术张力。在白先勇的流亡书写中,常见两种书写模式:一是人物因精神失常进而性能量爆发,最后在“性”罪观的阴影下疯狂或死亡;二是流亡者因性向选择不符伦理道德而被家庭驱逐,被社会边缘化,进而陷入人性流亡的境地。在这两种模式中,社会道德和角色内部矛盾因素的组合生成了巨大的艺术张力。白先勇的流亡书写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和传统审美情趣的影响,二者在交汇中产生悖立,进而形成叙事张力的艺术效果。第五章,分析影响白先勇流亡书写的因素。白先勇被隔离的童年经验,使他体味到被家庭放逐的孤独与痛苦,为他的流亡书写积累了情感感受与素材。白先勇所经历的那个沧桑变幻的动乱时代带给他一种时代创伤感,进而使之在国家和民族两个层次,给予流亡者关注,探寻他们命运中的悲情与苍凉。存在主义思想中解放人性的人道主义思想让他认识到为同性恋群体发声的必要,而存在主义对于传统道德的鄙弃则使他获得了书写自身秘史的勇气。

二、生存的困惑与认同的艰难——论白先勇短篇小说集《纽约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存的困惑与认同的艰难——论白先勇短篇小说集《纽约客》(论文提纲范文)

(1)论昆曲艺术对白先勇文学写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昆曲与白先勇的文学情缘
    第一节 昆曲历经沧桑的曲折命运
    第二节 个体人生经历的昆曲情缘
    第三节 双重文化影响的昆曲回望
第二章 昆曲与白先勇的文学写作
    第一节 昆曲对小说写作的影响
    第二节 昆曲对散文写作的影响
    第三节 昆曲对剧本编写的影响
第三章 昆曲与白先勇的文学理想
    第一节 沿着昆曲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节 沿着昆曲走向“文艺复兴”
    第三节 特殊文学理想的时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二) 国内研究动态
    三、研究目的
    四、选题意义
    五、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涉及的主要理论
第一章 励志与颓废的传奇—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创作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一、田纳西·威廉斯的家世渊源
        二、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创作与生活轨迹
        (一) 蹒跚登台(1930—1944)
        (二) 炫目表演(1944—1962)
        (三) 暗淡落幕(1963—1969)
        (四) 孤寂谢幕(1970—1983)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本色书写
        一、威廉斯剧作之逐性
        (一) 同性恋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同性恋书写
        (三) 威廉斯同性恋书写之渊源
        二、威廉斯剧作之疾病
        (一) 疾病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疾病书写
        (三) 威廉斯疾病书写之渊源
        三、威廉斯剧作之孤独
        (一) 孤独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孤独书写
        (三) 威廉斯孤独书写之渊源
        四、威廉斯剧作之漂泊
        (一) 漂泊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漂泊书写
        (三) 威廉斯漂泊书写之渊源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中国形象
        一、欧、美文学及泛文学文本中的中国形象
        (一) 欧洲的中国形象
        (二) 美国的中国形象
        二、威廉斯剧作之中国形象
        (一) 中国形象的书写
        (二) 中国形象书写之溯源
        (三) 中国形象书写之目的
    第四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的艺术贡献
        一、借鉴古希腊戏剧的经典结构
        (一) 高度集中的封闭式结构
        (二) 跌宕有致的开放式结构
        二、借鉴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表现手法
        (一) 高度神似的虚拟动作设定
        (二) 虚拟时空的设置
        三、化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
        (一) 神话故事的有机嵌入
        (二) 历史典故的生动融入
        四、设置“隐而不露”的潜台人物
        (一) 潜台人物掌控出场人物的“现时”命运
        (二) 潜台人物暗示出场人物的将来命运
        五、运用物象丰富的象征手法
        (一) 一花一世界
        (二) 一林一社会
        (三) 一虫一人生
        (四) 一物一世间
        (五) 一色一身份
        (六) 一音一情绪
第二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语境
        一、美国文学的译介之旅
        (一) 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二) 美国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二、丰富多元的翻译与译介理论语境
        (一) 中国本土翻译与译介理论
        (二) 西方翻译与译介理论
        三、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
        一、大陆译介:“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
        (一) 第一阶段(“十七年”时期) :政治挂帅、一枝独秀
        (二) 第二阶段(1978— ) :聚焦三剧、各抒译见
        二、港、台译介:共谋中抵抗
        (一) 译介背景:不同政治力量在文学中的角逐竞技
        (二) 港、台地区译介概况
        (三) 译介特点:数量少,重视艺术性
    第三节 各具特色的中文译本—威廉斯剧作中译版本比较
        一、“译彩纷呈”的《欲望号街车》四大译本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三) 四大译本中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二、译味悠长的《玻璃动物园》四大译本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雅俗之别与情感倾向
        (三) 四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三、译见不一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两大译本
        (一) 两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两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三) 两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两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第三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演出
    第一节 永不停歇的“欲望号街车”—《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搬演与改编演出
        一、《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一) 多姿多彩的大陆演出
        (二) 异彩纷呈的港台演出
        二、“野蛮战胜优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欲望号街车》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生动唯美的舞台呈现
        三、中西合璧的剧坛明珠—北京铁皮屋版《纸牌夜布鲁斯》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中西合璧的舞台呈现
    第二节 脆弱的玻璃动物之旅—《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
        一、《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一) 沉寂—爆发的大陆演出
        (二) 持续—稳步的港、澳、台的演出
        二、“生活总是要继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玻璃动物园》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忠实原剧的舞台呈现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其他剧作在中国的搬演
        一、《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演出概况
        二、《夏与烟》《请爱我一小时》的演出
第四章 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第一节 同宗异支—田纳西·威廉斯及其他剧作家对中国新时期戏剧的整体影响
        一、新现实主义与精神悲剧的内在影响
        (一) 聚焦社会底层生活
        (二) 高扬人道主义大旗
        (三) 挖掘复杂的人性
        (四) 再现残酷、惨烈的现实
        (五) 凸显小人物的精神悲剧
        二、多姿多彩的戏剧表现手法的影响
        (一) 以外化的方式展现内心
        (二) 借鉴象征手法
        (三) 哀婉浓郁的诗意营造
        (四) “造型戏剧”的中国化实践
    第二节 独怆然而涕下—田纳西·威廉斯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一、跨越时空的“相遇”
        (一) 身世境遇的暗合
        (二) 姐弟情深的追思
        (三) 爱荷华大学的杰出校友
        (四) 同性恋的性态取向
        (五) 浓厚的明星崇拜情结
        二、追怀幽思—威廉斯及其剧作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一) 西比尔之哀—对美人迟暮的哀悼
        (二) 阿都尼斯之魅—对同性之爱的赞赏
        (三) 阿瑞斯之怒—对残酷暴力的展示
        (四) 美杜莎之惑—对恶与美的女性的书写
        三、多元归一—威廉斯剧作表现手法对白先勇的影响
        (一) 以心理回忆手法展现百态人生
        (二) 以象征手法展现世态万象
    第三节 哀婉、感伤的记忆—《玻璃动物园》对赵耀民《良辰美景》的影响.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代变迁对美好事物的碾压
        (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美好事物渐趋消逝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奋力挽留美好事物
        (三) 此情可待成追忆—对美的怀念与希冀
        (四) 四顾茫茫已惘然—两剧弥漫的悲剧性
        二、乱花渐入迷人眼—《玻璃动物园》表现形式和技巧、手法对《良辰美景》的影响
        (一) 两剧“演出说明”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借鉴关系
        (二) 两剧均设置叙述者
        (三) 心理外化手法的借鉴
        (四) 人物设置方面的影响
        (五) 象征运用的类同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3)论白先勇小说的命运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与研究现状
        (一)人物形象研究
        (二)主题思想研究
        (三)文化角度的小说研究
    二、本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白先勇小说中的命运类型
    第一节 知命而安命:沉沦在世的妥协
        一、沉湎欲望与灵魂放逐
        二、不甘屈从却无能为力
    第二节 挣扎与爆发:死亡是最后的反抗
        一、欲望抓取与命运挣扎
        二、生存困境与以死相抗
    第三节 宿命的轮回:历史意识下的相似
        一、显赫家族的兴衰流转:相似的命定结局
        二、历史语境的个体困境:无法挣脱的命运
第二章 白先勇小说命运书写的叙事研究
    第一节 叙事时间与命运书写
        一、倒叙、插叙的时空交织与无常世事
        二、“非等时”的命运展现与人生反差的浓缩对比
    第二节 叙事空间与命运书写
        一、空间意象的选取与复杂命运的暗示
        二、套嵌的空间形式与个体间的命运对照
    第三节 叙事视角与命运书写
        一、叙事视角选取与命运的多重悲剧意蕴
        二、叙事视角切换与命运虚实的浮生若梦
    第四节 叙事语言与命运书写
        一、反复的梦呓独白与命运不甘的倾诉
        二、颜色词的命运隐喻与平淡隽永的命运感悟
第三章 白先勇命运观念的文化探寻
    第一节 西方存在主义思想的浸染
        一、“孤岛”台湾的存在主义热潮
        二、虚无悲观与向死而生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传统文学的启蒙渗透
        二、儒释道命运观的影响
    第三节 个体存在与民族感怀的交织
        一、正视失败的勇气与宿命式的命运
        二、个体存在焦虑与民族文化忧患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白先勇小说的审美艺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现状与意义
第一章 白先勇小说审美艺术观的生成
    1.1 家国意识促进审美艺术世界的生成
    1.2 自我意识催生审美艺术世界的生成
    1.3 人本意识引发审美艺术世界的生成
第二章 白先勇小说审美艺术观的特征
    2.1 悲而不伤的情感之质
    2.2 迷而不失的处身之感
    2.3 坚守自我的主体取向
    2.4 无忧无怖的境界生成
第三章 白先勇小说审美艺术观的意义
    3.1 “自我小问题”与“文学大关怀”的结合
    3.2 佛家典籍中文学性的突显
    3.3 古典文化的现代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从失根到生根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寻根”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梳理
    1.2 世界文学与台湾文学中的“寻根”主题
    1.3 台湾“寻根”小说与台湾原乡小说、台湾流散文学
    1.4 白先勇与第三代台湾“寻根”小说
2 “根”的失落
    2.1 地理困境:从“遗民”到“移民”
    2.2 精神绝境:从“移民”到“遗民”
    2.3 文化窘境
3 “根”的找寻
    3.1 寻“身份”之根
    3.2 寻“文化”之根
    3.3 寻“文学”之根
    3.4 寻“生命”之根
4 “根”的回归
    4.1 身体故土:母体“大陆”
    4.2 精神原乡:文化“大陆”
    4.3 “归根”的游移与“新根”的重塑
5 失根·寻根·归根·生根:旧我的蝉蜕
    5.1 母体文化场域的孕育
    5.2 文学生存空间的拓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6)白先勇短篇小说的地方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研究现状
    1.3 地方、地方书写的概念厘定
        1.3.1 地方概念厘定
        1.3.2 地方书写概念厘定
2 地方视野下的白先勇短篇小说概貌
    2.1 心之所系是原乡
    2.2 旧梦难回的南京
    2.3 繁华一场的上海
    2.4 模棱两可的台湾
3 地方记忆的文学想象与重构
    3.1 乡关何处的困境
        3.1.1 “家”的遗失与追寻
        3.1.2 地方的错置与正位
    3.2 纸上原乡的建构
        3.2.1 地方景物的书写
        3.2.2 地方人物的塑造
    3.3 大洋彼岸的审视
        3.3.1 他者的观照
        3.3.2 想象的东方
4 白先勇的精神之根
    4.1 为自我身份探求
    4.2 为逝去的美造像
    4.3 为虔地之情发声
5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文化危机中的现代主义价值选择
        1.威权时空下的西方文化思潮影响
        2.现代主义与台湾知识分子的精神遇合
    第二节 东方语境中的现代主义在地化生成
        1.五四精神的薪火相传
        2.中华文化的浅吟低唱
第二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流变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崛起
        1.夏氏兄弟对台湾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开启
        2.《自由中国》、《笔汇》对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推动
        3.《现代文学》对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引领
        4.新批评对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助推
        5.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产生和繁荣
    第二节 七、八十年代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成熟与深化
        1.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经典的确立
        2.现代技法与乡土现实的结合
        3.现代主义性别议题的爆发
        4.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交汇
    第三节 九十年代以后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美学坚守与多元发展
        1.语言形式的艺术突破
        2.文本主题的多重面向
        3.女性话语的历史叙述
        4.语体风格的多元繁复
        5.文化杂糅下“中文的纯化”
        6.文学新世代的现代主义精神承续
第三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作家的主体精神
    第一节 孤独的生命映像
        1.无所依凭的虚无
        2.辗转漂泊的零丁
        3.身份迷失的孤愤
        4.与世疏离的孤寂
        5.西化之下的空虚
    第二节 悲情的生命话语
        1.叹时序变迁无常
        2.哀人生偃蹇困顿
        3.苦羁旅相思离愁
        4.伤生死离别痛楚
        5.悲人之异化空乏
第四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存在书写
    第一节 个体生存困境的言说
        1.力比多的困扰
        2.存在的迷惘
        3.死亡叙写
    第二节 原乡的失落与守望
        1.外省作家的血脉寻根
        2.本省作家的乡土之恋
        3.在台马华作家的原乡再造
第五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重表现的叙事技巧
        1.内视阈的叙事视角
        2.时空重组的蒙太奇手法
    第二节 多维度的叙事结构
        1.错时的叙事排列
        2.非线性叙事构架
    第三节 缤纷多彩的叙事话语
        1.博雅丰赡的温婉之美
        2.另类奇崛的惊艳之美
第六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文史学意义
    第一节 艺术情思的深度开掘
        1.反叛与创新:标新立异的美学实践
        2.追寻与反思:生存意义的哲理思考
    第二节 文学格局的空间拓展
        1.引领与传承:台湾文学史中的华丽篇章
        2.互补与共融: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整体建构
        3.辐射与传播:海外华文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书写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白先勇创作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华文化认同中的精神动因
    第一节 “纽约客”的精神焦虑
        一、白先勇创作心态的演变
        二、“纽约客”的情感困境
    第二节 漂泊者的文化乡愁
        一、白先勇文化乡愁的精神演变
        二、白先勇创作中的漂泊意识
    第三节 “文化中国”观及其实践
        一、白先勇的“文化中国”观
        二、白先勇“文化中国”观的实践价值
第二章 中华文化认同中的文化自觉
    第一节 中国古典诗词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一、对继承中国古典诗词“言外之意”传统的运用
        二、继承中国文学的特色——对历史兴亡的追悼
    第二节 《红楼梦》的文化启示
        一、受《红楼梦》影响下的文学背景创作
        二、白先勇对《红楼梦》的借鉴与评价
    第三节 对昆曲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一、昆曲对小说《游园惊梦》的艺术深化
        二、传统文化的失落
        三、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现象
第三章 中华文化认同中的审美追求
    第一节 意象群落的内涵剖析
        一、小说背景的意象建构
        二、小说中的意象群落
    第二节 中西合璧的创作风格
        一、将传统融于现代,将西方融于中国
        二、泣血般的悲剧色彩与悲天悯人式的感伤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价值再造
        一、昆曲与小说的互文性渗透
        二、中华文化的艺术再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论白先勇短篇小说的空间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白先勇短篇小说中的空间意象
    第一节 “客厅”意象及其叙事功能
        一、白先勇短篇小说中的“沙龙”意象
        二、“客厅”意象的场景化叙事
        三、“客厅”与相遇情节的制造
    第二节 “花园”空间意象及其功能
        一、情感化空间: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空间冲突:写意的时空书写
    第三节 “城市”空间意象及其功能
        一、大上海:繁华旧梦的隐喻
        二、台北:心理空间的写照
        三、纽约:西方都市文明的象征
第二章 白先勇短篇小说的空间形式设置
    第一节 圆圈式空间:“故乡与返乡”叙事
        一、永恒时间:“离乡”的印象定格
        二、主题凸显:“返乡”的意义追寻
    第二节 套盒式空间:“同故事叙述”下的时空交织
        一、交叉叙述下的时空对话
        二、“同故事叙述”下的阐释空间
    第三节 橘瓣式空间:意识流叙述下的并置时空
        一、“并置时空”叙事
        二、意识流手法下的瞬时并现
第三章 白先勇的个人经历与空间书写
    第一节 故乡空间:家园依恋的书写
        一、桂林印记:心灵的栖息地
        二、桂林书写:永远的精神家园
    第二节 童年生活空间:孤独感的书写
        一、战场体验:创伤记忆的书写
        二、病房空间:孤独感的书写
    第三节 生存命运与异域空间:深情和焦虑的书写
        一、命运意识的觉醒
        二、置身异域的文化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主持的课题
致谢

(10)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流亡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白先勇的流亡体验与小说创作
    1.1 白先勇的流亡体验
    1.2 流亡体验下的文学创作
2 白先勇小说作品中的外在流亡书写
    2.1 离家的流亡
    2.2 离国的流亡
    2.3 异域的流亡
3 白先勇小说作品中的内在流亡书写
    3.1 流亡者的孤独与清醒
    3.2 流亡者的身份焦虑
    3.3 流亡的回归陷阱
4 白先勇小说中流亡书写的艺术张力
    4.1 小说中的流亡书写模式
    4.2 传统审美情趣与现代主义的悖立
5 白先勇小说中流亡书写的影响因素
    5.1 童年经验的影响
    5.2 时代创伤的影响
    5.3 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生存的困惑与认同的艰难——论白先勇短篇小说集《纽约客》(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昆曲艺术对白先勇文学写作的影响[D]. 关莹. 兰州大学, 2021(02)
  • [2]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D]. 高鲜花.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3]论白先勇小说的命运书写[D]. 许艺桐.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4]白先勇小说的审美艺术观研究[D]. 陈佳.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5]从失根到生根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寻根”意识[D]. 王言.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6]白先勇短篇小说的地方书写研究[D]. 沈郑霞. 宁波大学, 2018(02)
  • [7]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研究[D]. 王丹丹.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1)
  • [8]白先勇创作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 齐钰. 江苏师范大学, 2018(12)
  • [9]论白先勇短篇小说的空间叙事[D]. 周瑶.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2)
  • [10]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流亡书写[D]. 谢秋航.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生存的困惑与身份的艰难——论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纽约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