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UV通过p38 MAPK促进大鼠胶质瘤C6细胞凋亡(论文文献综述)
何川[1](2021)在《FOXO3a在替莫唑胺诱导的保护性线粒体自噬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复发性[2]。新诊断的恶性胶质瘤的治疗方案主要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3]。替莫唑胺是临床一线化疗药物,然而由于耐药机制的建立,替莫唑胺取得的效果仍然有限[4]。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噬在降低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9]。自噬是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分解代谢过程。细胞通过将非必须的细胞组分或功能障碍的细胞器通过溶酶体降解来提供营养或能量,以维持细胞的稳态[6]。抑制自噬是提高胶质瘤细胞和胶质瘤干细胞对替莫唑胺敏感性的有效手段[9-12]。但是自噬导致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抗性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通过自噬清除受损线粒体的过程被称为线粒体自噬[13]。细胞通过线粒体自噬的方式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可以抑制细胞内ROS的积累,阻断线粒体中促凋亡蛋白如AIF、细胞色素C的释放[14]。尽管自噬赋予了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抗性[9,12],但尚不清楚自噬的保护作用是否与清除受损线粒体相关。Bcl-2/腺病毒E1B 19-k Da相互作用蛋白3(Bcl-2/adenovirus E1B 19-k Da-ineracting protein 3,BNIP3)是一种自噬受体,负责介导受损线粒体通过自噬途径清除[13]。然而,替莫唑胺是否能引发线粒体自噬尚不明确。叉头盒转录因子3a(forkhead 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3a,FOXO3a)是FOX蛋白家族成员。FOXO3a调控多种细胞功能如增殖、分化、侵袭转移和细胞死亡[15]。自噬的激活和BNIP3的上调均由FOXO3a调控[16-18],但是FOXO3a是否参与了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仍不清楚。因此,我们研究了FOXO3a在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死亡中的作用,以及它与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之间的关系。目的:用人类及大鼠胶质瘤细胞系以及裸鼠移植瘤模型来研究FOXO3a和BNIP3在替莫唑胺诱导胶质瘤细胞死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MTT法检测胶质瘤细胞生存率。2.LDH释放法检测胶质瘤细胞死亡率。3.si RNA转染研究相关蛋白在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死亡中的作用。4.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相关蛋白在细胞内定位的变化。5.DCFH-DA荧光探针检测胶质瘤细胞内ROS水平变化。6.Mito SOX荧光探针检测胶质瘤细胞内线粒体超氧化物水平的变化。7.JC-1荧光探针检测胶质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8.Mito Tracker荧光探针检测胶质瘤细胞线粒体形态和数量的变化。9.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胶质瘤细胞和组织内蛋白表达的变化。、10.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胶质瘤细胞DNA双链断裂。11.构建Stub RFP-Sens GFP-LC3B慢病毒转染的U87细胞,研究替莫唑胺对胶质瘤细胞自噬的作用。12.C6裸鼠移植瘤模型研究替莫唑胺对体内胶质瘤细胞的作用。结果:1.替莫唑胺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胶质瘤细胞的体外增殖,并能抑制体内胶质瘤的生长。2.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的DNA双链断裂,AIF核转位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3.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内ROS升高,通过GSH抑制ROS的升高能够抑制替莫唑胺引起的DNA双链断裂。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积累,通过Mn TBAP抑制线粒体超氧化物的积累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内ROS升高,并抑制DNA双链断裂。4.替莫唑胺激活胶质瘤细胞自噬。通过3MA、bafilomycin A1或ATG5 si RNA抑制自噬能够增强替莫唑胺引起的AIF核转位、细胞内ROS升高,增强替莫唑胺的杀伤作用。5.替莫唑胺激活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通过si RNA敲低BNIP3的表达能够增强替莫唑胺引起的AIF核转位、ROS升高,增强替莫唑胺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6.通过si RNA敲低FOXO3a的表达,能够抑制BNIP3和LC3B的上调,从而抑制替莫唑胺引起的保护性线粒体自噬,增强替莫唑胺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1.替莫唑胺通过诱发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引起AIF释放和核转位、ROS升高,进而导致DNA双链断裂和胶质瘤细胞死亡。2.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通过清除受损的线粒体,抑制AIF的释放和ROS的升高,保护胶质瘤细胞免受替莫唑胺的杀伤。3.抑制FOXO3a调控的线粒体自噬,能够增强替莫唑胺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刘建莉[2](2017)在《基于能谱CT评价12C6+离子束辐照大鼠脑胶质瘤的放射生物效应》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重离子束(12C6+)辐照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活性的影响,建立可重复性良好的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及在体肿瘤多参数影像量化检测分析模式,通过连续无损伤的能谱CT手段观测研究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与大鼠C6脑胶质瘤在体肿瘤增殖活性和侵袭性的关系,为12C6+离子束治疗脑胶质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2C6+离子束辐照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重离子深层肿瘤治疗终端进行,参数设置依据重离子治癌临床辐照标准。应用Annexin V/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后C6细胞凋亡比率;用平板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6细胞克隆形成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6细胞MAPK及Ak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应用小动物立体定向仪将对数生长期的C6细胞植入Wistar大鼠脑右侧基底节区,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通过对临床肿瘤病例的能谱CT多参数量化检测值分析,初步筛选出能够反映肿瘤增殖和侵袭活性的量化参数,用于大鼠脑C6胶质瘤检测。对照大鼠C6脑胶质瘤能谱CT、CT灌注和病理结果,构建评价大鼠C6脑胶质瘤的能谱CT多参数量化检测模型。采用该模型检测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前及辐照后第7天、第14天肿瘤增殖凋亡及侵袭性变化;观察荷瘤鼠体征变化和存活时间,在荷瘤鼠出现拒绝饮食或严重肢体障碍时标记为濒临死亡状态,对其麻醉后心脏灌流取全脑福尔马林固定后制作蜡块和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及a-SMA、VEGF及CD34免疫组化染色。釆用专业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mean士SD表示,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0、1.0、2.0、4.0 Gy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C6细胞后12小时细胞凋亡率为0.1833±0.3512%、6.2800±0.3606%、15.4867±0.0971%、20.5833±0.1604%;0.5、1.0、2.0 Gy12C6+离子束辐照后,其克隆形成率的比值分别为0.9335±0.0493、0.8253±0.1138、0.6791±0.1348;0.5、1.0、2.0 Gy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组BCL2/BAX比值分别为0.7619±0.0360、0.7517±0.0250、0.1181±0.00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鼠C6脑胶质瘤造模术后第10天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直径1.8-3.8mm(平均直径2.27mm),成瘤率达86.7%。32例GS和GST临床病例能谱CT多期增强GS动脉期和门脉期4070 keV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和碘浓度值低于GS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术后第12天CT灌注结果显示瘤体中心区血流量、血容量及血管表面通透性高于周边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CT在65keV可获得最佳CNR图像,肿瘤实性区65keV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及碘浓度较高,周边区次之,均高于正常脑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碘浓度值与CT灌注参数CBF、CBV正相关(P<0.01),65KeV CT值、能谱曲线斜率及碘浓度与ki67表达正相关,P值<0.01。3.0 T MRI检测结果增强T1WI可清晰显示病灶轮廓、平扫T2WI可清晰显示瘤周水肿及瘤内液化坏死,但难以进行量化检测、缺乏客观定量分析指标。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大鼠C6脑胶质瘤结果显示2.0 Gy辐照组荷瘤鼠辐照后早期肿瘤实性区血流灌注略减少,但肿瘤周边区异常肿瘤血管形成较明显、血流灌注较多、肿瘤细胞侵袭性仍较强;干预7天后肿瘤略增大,碘浓度值及单能量CT值逐渐增高。本实验4.0 Gy12C6+辐照组肿瘤实性区缩小,瘤体内部液化坏死进一步扩大,肿瘤实性区65 keV单能量CT值、碘浓度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a-SMA染色可见肿瘤血管结构不完整,VEGF、CD34表达降低,成熟的肿瘤血管计数减少;荷瘤鼠最长存活时间49天、存活时间中位数37天,明显高于0 Gy组(最长存活时间32天,存活时间中位数27天)。结论:(1)12C6+离子束辐照C6胶质瘤细胞可能通过影响MAPK及Akt信号通路的调控而诱导C6细胞的凋亡,抑制其增殖活性。(2)临床病例筛选出的能谱CT低keV单能量CT值、碘含量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多参数量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体肿瘤的恶性程度;构建成功大鼠C6脑胶质瘤能谱CT多参数量化检测模型,可连续无损伤评价12C6+辐照大鼠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3)12C6+离子束辐照C6脑胶质瘤能够进行精准治疗,在抑制肿瘤生长和侵袭的同时不损伤正常脑组织。
何伟明[3](2017)在《优化的砷镉铅混合物诱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并且最具有侵袭性的原发性脑肿瘤,预后极差,因为药物通过血脑屏障(BBB)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胶质瘤细胞表现出细胞凋亡减弱,促进增殖和侵袭性。因此,诱导脑胶质瘤细胞凋亡是一种降低脑胶质瘤的侵袭性很有前途的治疗策略。已经有研究证明砷、镉、铅对癌症具有抗恶性细胞增生和促细胞凋亡作用。因此,我们假设能够渗透血脑屏障的As+Cd+Pb可能会影响恶性胶质瘤的生存能力,并将其作为一种化学治疗剂进行研究。我们假设As+Cd+Pb混合物的作用要大于单种金属的作用。我们评估了重金属混合物对C6胶质瘤细胞株潜在的细胞凋亡的影响。并且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炎症反应变化的可能性进行了检测,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道的调制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识别了 As+Cd+Pb混合物对恶性胶质瘤细胞活性的影响机制。方法:细胞培养和MTT试验,DNA片段化-细胞凋亡测试,复合指数计算,免疫印迹,免疫细胞化学,统计分析.结果:我们分析了 As+Cd+Pb组合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影响,首先确定了单种金属的致死浓度(LC),然后,对C6胶质瘤细胞进行不同浓度的As+Cd+Pb处理,包括LC-5(As:5 μM,Cd:2.5 μM和Pb:15 μM)以及两倍或三倍LC-5浓度。As+Cd+Pb引起C6胶质瘤细胞生存能力的剂量依赖性降低。通过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末端标记发现,细胞死亡归咎于DNA片段碎裂。半胱天冬酶-9(caspase-9)的裂解表达增强,表明细胞凋亡是由线粒体介导的。随着促凋亡蛋白Bax的增加以及抗凋亡蛋白Bc12的减少,Bax/Bc12比值大于1.0,证明了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探索凋亡调节机制揭示了 C6胶质瘤细胞形态的改变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增强,表明与活化的caspase-9存在共定位。胶质细胞活化伴随着炎症反应,涉及白细胞介素-1(IL-1)和IL-1受体表达的上调。IL-1也会引发细胞凋亡,拮抗IL-1受体后cleaved caspase-9明显减少。磷酸化p38的表达增加证实p38的活化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参与。利用p38-MAPK抑制剂SB203580能够抑制caspase-9的活化,从而进一步证实p38-MAPK参与介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结论我们目前的研究表明,优化浓度的砷镉铅混合物(As+Cd+Pb)对C6胶质瘤细胞系是有毒性作用的。剂量依赖性细胞凋亡的增加导致C6胶质瘤细胞数目的减少。Bax/Bcl2比例上升导致其通过半胱天冬酶(caspase)依赖的通路使核裂解,表明这种凋亡效应是线粒体相关的。C6细胞凋亡的调节因素包括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伴随着胶质细胞形态改变,炎症反应和P38-MAPK信号转导。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结果能够为砷镉铅混合物(As+Cd+Pb)作为神经胶质瘤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辛文秀[4](2014)在《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对肠癌及胶质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一基于胶质瘤代谢网络的小分子化合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胶质瘤是一类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发病率约占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的50%以上。尽管现代医学技术有了极大发展,但是胶质瘤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不超过15个月,而且手术过后易复发,现在仍然没有理想的药物及治疗方法。有氧糖酵解是肿瘤细胞主要的能量代谢方式,本实验主要研究受试药物ZZZ-1针对胶质瘤细胞代谢网络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实验设计:本研究用SRB法及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受试药物ZZZ-1对一系列胶质瘤细胞株的抗肿瘤药效,研究其对胶质瘤细胞能量代谢过程中葡萄糖消耗、丙酮酸消耗、乳酸产生、细胞内ATP的产生及氧气消耗比例(OCR)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药物对胶质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ΔΨm、ROS产生、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蛋白、干细胞标志Bmi-1、正常星形胶质细胞标志GFAP及糖酵解过程中关键蛋白PFKFB3、LDH5表达的影响。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ATP合成酶抑制剂寡霉素研究ZZZ-1的潜在作用机制。本实验进一步研究ZZZ-1在动物体内实验中对胶质瘤增殖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糖酵解过程中关键酶、干细胞指标和分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1)ZZZ-1具有强效的抗胶质瘤药效学作用:可显着抑制人及大鼠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胶质瘤细胞集落形成,并良好的呈剂量依赖性;2)诱导胶质瘤细胞死亡及分化:诱导胶质瘤细胞AΨm去极化及ROS过度产生,抑制PCNA、 survivin的表达,诱导大鼠胶质瘤C6细胞凋亡及人胶质瘤细胞U-87MG细胞衰老,抑制干细胞指标Bmi-1的表达,促进胶纸瘤细胞向正常星形胶质细胞分化;3)诱导胶质瘤细胞能量代谢方式发生改变:ZZZ-1处理胶质瘤细胞24 h可诱导细胞葡萄糖及丙酮酸消耗及乳酸产生增多,可显着提高细胞内ATP产生量和氧气消耗量,药物处理细胞72 h可降低糖酵解过程中关键蛋白PFKFB3、LDH5的表达,寡霉素可降低ZZZ-1引起的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抑制△Ψm的去极化及ROS的产生,减少葡萄糖的消耗及ATP的产生;ZZZ-1可减少寡霉素引起的代偿性乳酸的产生;4)抑制裸小鼠移植瘤生长:在U-87MG裸小鼠移植瘤模型中,ZZZ-1可选择性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且动物体重无降低,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可降低PCNA. survivin及糖酵解过程中关键蛋白PFKFB3、LDH5的表达;促进胶质瘤细胞向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及小胶质细胞分化。结论:结果提示,ZZZ-1对胶质瘤细胞具有显着而稳定的抗肿瘤作用,可通过多层次、多途径调控胶质瘤细胞能量代谢、诱导细胞凋亡及衰老、促进胶质瘤细胞向正常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分化等方面起到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二小分子化合物CADPE对肠癌多靶点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结直肠癌是一类严重影响全球人类健康的疾病,每年世界范围内大约有一百万人被诊断出患有肠癌,同年有超过五十万人死于肠癌。本实验主要研究咖啡酸3,4-二羟基苯乙酯(CADPE)对结直肠癌的抗肿瘤药效、作用机制及可能的作用靶点。实验设计:本研究用SRB法及集落形成实验检测CADPE对四株人结直肠癌细胞的抗肿瘤药效,并研究CADPE对肠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及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用MAPK信号通路的四种抑制剂研究CADPE对肠癌细胞的潜在作用机制。本实验进一步在体内动物实验中研究CADPE对肠癌的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并评估CADPE对人正常肠癌组织细胞的影响。实验结果:本研究发现CADPE可显着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并诱导肠癌细胞G0/G1期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CADPE对肠癌的抑制作用与p38 MAPK、p53、p21及p16等信号通路的激活、核转录因子κB及其下游靶基因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 (STAT3)和c-Myc的抑制有关;CADPE还可以下调生存素survivin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如cyclin D1、CDK4、CDK6、p-Rb和E2F-1)的表达;P38 MAPK的抑制剂可减少CADPE引起的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周期阻滞及细胞凋亡,但是ERK和JNK抑制剂没有此类作用。在SW620裸小鼠移植瘤模型中,CADPE同样可抑制肿瘤生长及诱导细胞凋亡,并降低PCNA、survivin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DK4、CDK6、p-Rb)的表达,并且抗肿瘤作用浓度范围内的CADPE对正常细胞无细胞毒作用,在体内及体外实验中均具有很高的安全性。结论:实验结果提示CADPE在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可通过多靶点进行调控,从而抑制肠癌细胞增殖、引起肠癌细胞周期阻滞、诱导肠癌细胞凋亡。
陈秋铃[5](2013)在《Nodosin对恶性胶质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恶性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脑部疾病。化疗是其临床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治疗晚期恶性肿瘤以及防止复发必不可少的。然而,对于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化疗尚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且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选择性较差,对人体往往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寻找高效、特异和低毒的抗肿瘤药物是肿瘤防治研究中的重要课题。Nodosin是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五环二萜类化合物,来源广泛,具有抑菌、抗炎等作用。本课题以恶性胶质瘤细胞株C6、U87和C6移植瘤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nodosin对脑胶质瘤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其临床抗胶质瘤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开发新型抗胶质瘤药物扩展新视野。方法:采用倒置显微镜对胶质瘤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生存率,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细胞毒性,BrdU检测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研究nodosin对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Hoechst33342染色法、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观察nodosin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B1和cdc2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cl-xL、 Bax、Bak及相关胶质瘤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蛋白水平进行检测;以及通过对caspase-3/7、caspase-8、caspase-9活性检测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JC-1染色),来研究nodosin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同时,应用GSK3β抑制剂LiCl联合nodosin,研究nodosin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选择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评价nodosin对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胶质瘤细胞骨架进行观察,并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MP-9的蛋白含量来研究nodosin对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与侵袭的机理。通过建立大鼠恶性胶质瘤细胞株C6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探讨在在体条件下nodosin对肿瘤体积、肿瘤重量等的影响,并通过HE染色观察肿瘤病理组织学的改变。成果:MTT结果显示nodosin对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现明显的量效、时效关系,处理细胞24h后,对大鼠胶质瘤C6细胞和人胶质瘤U87细胞的IC50分别为:25.81μM、11.05μM;而nodosin在24h时对人正常胶质细胞HEB及大鼠原代胶质细胞的存活率影响不大,其IC50分别为:32.06μM、46.69μM。LDH检测发现,nodosin对C6及U87没有细胞毒作用。这些结果表明,nodosin的抗肿瘤作用具有较强的细胞选择性,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诱导和侵袭转移抑制有关。BrdU检测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nodosin对C6及U87胶质瘤细胞具有较好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使胶质瘤细胞组滞于G2/M期的机制,抑制胶质瘤细胞进入下一增殖周期,从而抑制胶质痈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法实验显示,5μM、10μM、15μM的nodosin处理C6、U87细胞24h后,cyclinBl和cdc2蛋白表达水平下调。细胞形态学观察、Hoechst33342染色法染色以及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结果显示,nodosin能诱导胶质瘤细胞的凋亡,作用胶质瘤细胞24h后,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数量与密度减少,随着剂量增加,培养基中悬浮的死亡细胞增多,出现染色质边集,细胞核碎片化,凋亡小体形成。Caspase活性检测发现,nodosin能够增加C6、U87细胞中caspase-3/7、caspase-8、caspase-9的活性,并成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提示着我们,nodosin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既通过死亡受体通路,亦通过线粒体通路。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nodosin能够下调Bcl-2、Bcl-x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Bak蛋白的表达水平,Bax蛋白水平不变;同时,能抑制P38MAPK、 PI3K/Akt和PKC信号通路;应用GSK3β抑制剂LiCl联合nodosin,发现LiCl可阻断nodosin引起的细胞凋亡。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结果显示,nodosin能够剂量依赖性地阻止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与侵袭;cofocal结果发现,nodosin可抑制微管聚集;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5、10和15μM的nodosin能以剂量依赖方式减少MMP-9蛋白表达水平。提示,nodosin对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侵袭抑制机制与其促进细胞微管解聚以及下调MMP-9蛋白表达水平相关。接种胶质瘤C6细胞后第3d,对照组和nodosin组的肿瘤生长没有明显差异。接种后第4d到第12d,对照组的肿瘤生长快速,nodosin组的肿瘤生长缓慢,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裸鼠肿瘤重量、肿瘤体积增长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HE染色显示,对照组C6胶质瘤细胞丰富密集,坏死很少,nodosin组C6胶质瘤细胞生长密度低于对照组,并可见到细胞体积变小,核固缩深染的凋亡形态学改变,部分区域出现液化坏死。结论:(1)首次在胶质瘤细胞模型上研究nodosin抗恶性胶质瘤的作用,发现nodosin对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抑制作用;(2) Nodosin对胶质瘤细胞具有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这种作用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以及下调cyclinBl和cdc2蛋白水平来实现;(3) Nodosin具有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为:nodosin通过增加Caspase-3/7、Caspase-8、Caspase-9活性、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下调Bcl-2、Bcl-x1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上调Bak蛋白的表达水平来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nodosin能抑制P38MAPK、Akt和PKC等相关胶质瘤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蛋白水平;GSK3β在nodosin诱导细胞凋亡中是必需的。(4) Nodosin能通过促进细胞微管解聚以及下调MMP-9蛋白水平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侵袭。(5)首次在体内实验中,发现nodosin能抑制裸鼠内胶质瘤的肿瘤生长及减少肿瘤重量,具有体内抗恶性胶质瘤作用。
刘新[6](2011)在《PTEN、p38MAPK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约占成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50%-60%,成人中发病率为每年8/10万,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不佳。由于胶质瘤恶性度高,呈侵袭性生长,导致手术难以全切,术后复发率、死亡率较高。胶质瘤的发生与体内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异常有关,但胶质瘤中相关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化还没有完全清楚,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进一步阐明。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PTEN)是近年发现的第一个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在调节细胞的增殖、迁移、粘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etivatedproteinkinase, MAPK)参与细胞的生长、发育、分裂、凋亡,以及细胞间的功能同步等多种过程。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PTEN与p38MAPK在人脑胶质瘤瘤中的表达情况,与胶质瘤病理级别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性,从而进一步阐明胶质细胞瘤侵袭性的分子机制,为其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期间的胶质瘤手术切除且保存完好的石蜡包埋标本64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31例,患者年龄9-82岁,平均45.5岁。组织学分级根据2000年修改的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级标准对其进行组织学的分类分级,其中Ⅰ级22例,Ⅱ级21例,Ⅲ级13例,Ⅳ级8例。其中把Ⅰ级和Ⅱ级胶质瘤合并为低级别度恶性组,把Ⅲ和Ⅳ级胶质瘤级合并为高级别度恶性组,另取10例脑外伤患者的正常脑组织做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法)分别对低级别度恶性组和高级别度恶性组以及和正常脑组织组中的PTEN和p38MAPK的表达进行进行测定。最后用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来计算正常脑组织组与低级别度恶性组、低级别度恶性组与高级别度恶性组之间的差异,再以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来分析PTEN与p38MAPK的相关性。结果1. PTEN:随着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升高,PTEN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Ⅰ级77.27%(17/22);Ⅱ级66.67%(14/21);Ⅲ级46.15%(6/13);Ⅳ级37.50%(3/8)。脑胶质瘤低度恶性组阳性率为72.09%(31/43)与高度恶性组阳性率为42.85%(9/21)差异具有显着性。2.p38MAPK:随着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升高,p38MAPK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Ⅰ级22.73%(5/22);Ⅱ级39.10%(8/21);Ⅲ级53.85%(7/13);Ⅳ级75.00%(6/8)。脑胶质瘤低度恶性组阳性率为30.23%(13/43)与高度恶性组阳性率为61.90%(13/21)差异具有显着性。3.脑胶质瘤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与p38MAPK蛋白表达之间有显着性差异,两者表达呈负相关。结论1. PTEN在正常脑组织全部表达,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高其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TEN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2. p38MAPK在正常脑组织中不表达,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高其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38MAPK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3. PTEN和p38MAPK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性,p38MAPK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受到PTEN基因的负反馈调节。PTEN和p38MAPK可能成为临床判断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侵袭性及预后的有效参考指标,并可能成为胶质瘤靶向性治疗研究的新方向。
吴宁[7](2011)在《miR-26b和miR-125b调控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它通过与靶mRNA特异性的碱基互补配对,引起靶mRNA降解或者抑制其翻译,从而调节基因的转录后表达水平。miRNAs表达水平的异常变化与人类肿瘤密切相关,许多miRNAs被证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miRNAs的异常表达与胶质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对胶质瘤的研究中发现miR-26b在胶质瘤中的表达降低,但miR-26b在神经胶质瘤中的具体功能及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论文进行了miR-26b在神经胶质瘤中的功能探索并寻找miR-26b发挥作用的靶基因。miR-125b在胚胎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高表达,但在出生后和成年的脑组织中维持相对较低水平的表达。目前研究发现miR-125b在恶性胶质瘤细胞中异常表达影响细胞增殖,但对miR-125b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特性还不明确、与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将探讨miR-125b在不同级别恶性胶质瘤中表达特性和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以及miR-125b影响恶性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机制。近年来研究表明miRNAs表达变化与肿瘤干细胞发生密切相关,但其在胶质瘤干细胞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研究miRNAs在脑肿瘤干细胞样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同时将研究miR-125b在脑肿瘤干细胞样细胞增殖和分化中的作用。我们利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了在正常人脑组织、WHO分级不同神经胶质瘤组织和U87MG、U251和大鼠C6细胞中miR-26b和miR-125b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miR-26b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随胶质瘤恶性程度升高表达下调,同时在3株恶性胶质瘤株中也呈低水平表达。在U251和C6细胞中分别转染miR-26b模拟物过表达miR-26b,结果显着抑制了U251和C6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对miR-26b的可能作用靶基因预测结果显示EphA2基因可能是miR-26b的潜在靶基因,且EphA2基因的表达特性与miR-26b相反在恶性程度越高的组织中表达水平越高,在胶质瘤组织和恶性胶质瘤细胞U251和C6细胞中呈高水平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miR-26b能特异性的通过EphA2 3’UTR上的预测位点抑制报告基因的活性;Western blotting试验证实miR-26b过表达抑制内源EphA2基因的表达,且胶质瘤细胞体外血管生成拟态试验表明,miR-26b能过特异性抑制EphA2的表达从而抑制胶质瘤细胞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在EphA2基因低表达的U87MG细胞中,miR-26b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不显着,说明miR-26b在胶质瘤中的调控作用于EphA2的表达水平相关。我们研究发现,miR-125b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特性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升高表达上调,且在三株恶性胶质瘤株中表达水平也相对较高。过表达miR-125b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细胞S期增加。通过转染2’甲氧基修饰的miR-125b的反义寡核苷酸敲低内源性miR-125b的表达,胶质瘤细胞增殖受到抑制。Hoest33342染色、AV-FITC流式细胞分析和TUNEL试验分析表明,降低内源miR-125b的表达促进胶质瘤细胞凋亡。为研究miR-125b是否对化疗药物ACNU的作用有影响,将miR-125b与化疗药物尼莫司汀(Nitronan, ACNU)联合应用,结果表明miR-125b高表达抑制U87MG细胞对ACNU的敏感性,当封闭内源MiR-125b表达时U87MG对ACNU的敏感性显着增强。表明,miR-125b在胶质瘤中可能起到减低其对化疗药物ACNU敏感性的作用。应用稳定表达miR-125b和miR-125b缺失的U87(p53野生型)和U251(p53突变)细胞及对照细胞,研究miR-125b影响胶质瘤细胞凋亡是否通过p53依赖途径。Western blotting检测p53、BCL-2、BAX、Caspase-9和Caspase-3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过表达miR-125b抑制p53基因的表达,而下调内源miR-125b的表达时p53及caspase-3明显被激活。但分别在p53野生型U87MG细胞、p53突变型U251细胞以及p53敲除的U87MG细胞中下调内源miR-125b的表达,细胞凋亡仍然发生。这说明,miR-125b调控胶质瘤细胞凋亡不是通过p53依赖途径实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p38 MAPK蛋白在内源miR-125b下调的神经胶质瘤细胞中被特异性激活。将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加到细胞培养液中,由miR-125b缺失表达诱导的细胞凋亡现象仍然发生。说明,miR-125b通过p53非依赖途径和p38MAPK非依赖通路调控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凋亡。从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87MG中分离脑肿瘤干细胞样细胞,并应用miRNA表达谱芯片检测神经胶质瘤干细胞样细胞和U87MG细胞中miRNA的表达谱; MicroRNA基因芯片分析表明,在脑肿瘤干细胞样细胞中上调超过5倍的miRNA有30个,其中miR-125b表达上调7.56倍。在脑肿瘤干细胞样细胞中下调miR-125b,细胞分化出现抑制,说明miR-125b在调控肿瘤干细胞分化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本研究发现,miR-26b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中可能起到抑癌基因的作用,EphA2基因是miR-26b在胶质瘤细胞中的直接靶基因。miR-125b在胶质瘤细胞中具有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拮抗化疗药物ACNU的作用。miR-125b通过非特异性的抑制p53基因和p38MAPK的表达调控胶质瘤细胞凋亡。同时发现,miRNA表达谱在脑肿瘤干细胞样细胞中和胶质瘤细胞中存在较大差异,这部分差异表达的miRNAs可能参与调控脑肿瘤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其中miR-125b过表达抑制肿瘤干细胞分化。
朱廷准[8](2011)在《GMF β-MKK3/6信号通路在β-榄香烯抗脑胶质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榄香烯(Elemene)是我国自主开发的、从中药莪术(温郁金)中提取的国家二类非细胞毒性抗肿瘤药,以β-、γ-和δ-榄香烯的油状混合物形式存在。作为其主要的活性成分,β-榄香烯在体内和体外可以明显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但由于抗胶质瘤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3(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3,MKK3)和-6(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6,MKK6)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p38 MAPK)信号通路的两个上游激活因子。MKK3/6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被发现表达异常,同时MKK3/6也介导了许多药物的抗肿瘤作用。神经胶质成熟因子β(Glia Maturation Factor Beta,GMFβ)是一种17 kDa的小分子脑蛋白,在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增殖、分化和凋亡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常常通过调节MAPK信号通路的活性得以实现。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p38 MAPK的激活以及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1/2,ERK1/2)的失活在β-榄香烯抗胶质瘤细胞增殖中是不可或缺的。然而,β-榄香烯通过什么途径引起了胶质瘤细胞中上述信号通路的活性改变仍不得而知。目的:1、评价β-榄香烯对人U87及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抗增殖及细胞周期阻滞作用。2、探讨MKK3和MKK6在β-榄香烯抗胶质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3、明确GMFβ在β-榄香烯抗胶质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其与MKK3/6的关系。4、检测β-榄香烯对顺铂抗胶质瘤是否具有化疗增敏作用。方法:1、第一部分实验:分别以不同浓度(0、20、40、60和80μg/ml)的β-榄香烯作用于U87及C6细胞不同的时间(0、12、24、36和48小时),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并计算各组细胞周期中G0/G1期的百分比。2、第二部分实验:用β-榄香烯处理胶质瘤细胞后,提取各组细胞的总蛋白,用Western blot检测MKK3和MKK6的总蛋白及磷酸化蛋白含量,RT-PCR检测MKK3和MKK6的mRNA表达水平,应用Gel-Pro Analyzer 4.0软件半定量分析条带灰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用脂质体法将MKK3和MKK6的显性负突变(Dominant Negative,DN)质粒DN-MKK3和DN-MKK6转染进入胶质瘤细胞中,以抑制MKK3和MKK6的活性,免疫荧光法检测转染效率,同时行MTT法检测β-榄香烯对胶质瘤细胞活性的抑制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正常脑组织及胶质瘤组织中总的及磷酸化的MKK3/6的表达水平,探索MKK3/6与胶质瘤发病的关系。3、第三部分实验:免疫沉淀联合Western blot法检测经β-榄香烯处理的胶质瘤细胞中总的及磷酸化的GMFβ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RNA干扰技术,使胶质瘤细胞中GMFβ的表达沉默,然后以MTT法检测β-榄香烯的抗胶质瘤增殖的能力。同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β-榄香烯对MKK3和MKK6的激活作用是否因GMFβ沉默而受到影响。4、第四部分实验:用化疗药顺铂和β-榄香烯单独或联合作用于胶质瘤细胞,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数量,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进而确定β-榄香烯对胶质瘤细胞的化疗增敏作用。结果:1、第一部分实验:β-榄香烯显着抑制了人U87及大鼠C6胶质瘤细胞系的增殖活性,并增加了细胞周期中G0/G1期细胞的比例。β-榄香烯对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2、第二部分实验:β-榄香烯使胶质瘤细胞中MKK3和MKK6的磷酸化水平上调。相反,通过转染显性负突变质粒抑制MKK3和MKK6的活性则可使β-榄香烯的抗胶质瘤增殖作用明显减弱。同时,在β-榄香烯的作用下,MKK3和MKK6其中一种的活性被抑制时,另一种的活性会代偿性地增强,MKK3和MKK6呈现出相互代偿性的激活。人胶质瘤组织中MKK3和MKK6的活性较正常脑组织显着增强。3、第三部分实验:β-榄香烯可使GMFβ的磷酸化水平增加。相反,通过RNA干扰技术抑制GMFβ的表达,可以使MKK3和MKK6的磷酸化水平下调,并降低β-榄香烯的抗胶质瘤细胞增殖的效果。4、第四部分实验:β-榄香烯与顺铂联合应用时,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显着高于单独用药组,β-榄香烯对胶质瘤具有化疗增敏作用。结论:1、β-榄香烯可以通过将U87和C6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进而有效地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2、依赖于GMFβ磷酸化的MKK3和MKK6的相互代偿性的激活介导了β-榄香烯的抗胶质瘤增殖作用。同时,MKK3/6在人胶质瘤的发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3、在顺铂的抗胶质瘤增殖过程中,β-榄香烯表现出较强的化疗增敏作用。
赵永顺[9](2011)在《Hsp90/Raf-1及ERK通路在榄香烯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文中指出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度侵袭性、高死亡率的特点。放化疗虽可部分抑制胶质瘤生长、缩小瘤体,但却无法彻底消灭所有肿瘤细胞,且胶质瘤常表现为较强的耐药性及辐射抵抗性;手术切除虽可以有效改善病情,但存在切除不彻底、易复发、并发症多等弊端,故临床治疗上十分棘手。近年来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结合放、化疗是其治疗常规,因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易侵袭正常的脑组织,且胶质瘤的恶性程度随手术和复发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榄香烯是从中药莪术中提取物,p-榄香烯是其主要成分,体内代谢产物为1-甲基-1-乙烯基-2-异丙烯基-4-异丙烯基环己烷;查阅相关资料显示:烷基化试剂具有可以诱导蛋白质错误折叠的特性;它是我国医药工作者自行开发的国家二类抗肿瘤新药,具有低毒、高效和广谱等优点。经过国内学者多年的研究,榄香烯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如胶质瘤、多发脑转移癌、肝癌及白血病等。近年来研究表明,榄香烯可以明显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胶质瘤细胞的凋亡。并且其抑制增殖作用与p38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及其上游信号的MKK3和MKK6之间的互补性活化密切相关。榄香烯诱导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凋亡而且其作用与Bcl-2蛋白表达的下调密切相关。但其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信号通路主要包括: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ERKl/2), Jun N-terminal kinases (JNK)及p38MAPK通路;其中ERK1/2信号通路调控细胞生长和分化,是将胞外的生长和神经营养信号传到核内的蛋白激酶级联反应中的重要组分;JNK、p38MAPK信号通路在炎症与细胞凋亡等应激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ERK1/2蛋白的输入信号中最重要的是生长因子受体来源的促细胞分裂信号,即Ras/Raf/MEK/ERK通路,而Bcl-2为ERK1/2蛋白的下游信号底物。线粒体凋亡途径是利用线粒体作为核心成分去激活细胞凋亡,Bcl-2家族成员在调控线粒体介导的凋亡过程中是关键的调节因子,细胞内Bax/Bcl-2比值增加可以诱导线粒体向胞浆释放细胞色素c(cyt-c),形成凋亡小体活化Caspase-9,既而活化Caspase-3,最终Caspase-3-activated DNase(CAD)被激活,DXXD底物裂解,最终细胞凋亡。多种蛋白包括分子伴侣Hsp90和14-3-3蛋白涉及Raf激酶活化过程调控。Ras-GTP的功能在于将Raf-1定位于其被激活部位的质膜,Raf-1的氨基酸调节结构域与Ras-GTP具有高亲和力,一旦Raf-1转到质膜上,其Tyr340和Tyr341将被膜结合酪氨酸激酶磷酸化而活化,活化的Raf-1足以激活ERK通路,Hsp90对于维持Raf激酶稳定和细胞内Raf激酶合适的定位非常重要。Hsp90(Heat shock protein 90)是细胞内最活跃的分子伴侣蛋白之一,许多信号转导蛋白的正常功能发挥都依赖于分子伴侣Hsp90, Hsp90与细胞内参与信号传递的许多重要分子形成复合体。依赖Hsp90发挥其功能的底物蛋白质被称为客户蛋白(client protein)。Hsp90的特点是通常与主顾蛋白质较为持续地形成稳定的功能性复合体,具有将蛋白质功能以特定构象稳定保持的作用。Raf-1即是Hsp90重要的客户蛋白之一。由于Hsp90的功能依赖于其严格的蛋白质空间三、四级结构,因此Hsp90很可能为榄香烯抗胶质瘤的作用靶点。p-榄香烯(致蛋白错误折叠的特性)使Hsp90空间构象改变、功能丧失从而阻断了其在Raf激酶活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的:通过观察榄香烯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人源U87胶质瘤细胞Raf/MEK/ERK信号转导通路中各信号蛋白的活性、癌基因Bcl-2家族成员表达的影响及观察榄香烯对C6、U87细胞Raf/MEK/ERK通路中分子复合体Hsp90/Raf-1形成的影响,探讨其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为榄香烯治疗胶质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通过采用细胞计数、流式细胞分析、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等方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的榄香烯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和人源U87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影响,对C6、U87细胞Raf-1、ERK、Bcl-2、Bax等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对C6细胞、U87细胞Raf/MEK/ERK通路中与Raf-1结合形成分子复合物的Hsp90水平的影响;同时还观察榄香烯对接种U87胶质瘤细胞的裸鼠的肿瘤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1)榄香烯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具有明显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榄香烯对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随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抑制效应增强;(2)榄香烯呈时间依赖性诱导大鼠C6胶质瘤细胞和人源U87胶质瘤细胞的凋亡;(3)经榄香烯处理后,C6、U87细胞中与Raf-1结合并形成分子复合体的Hsp90水平下调(呈剂量依赖性),榄香烯阻碍Hsp90/Raf-1分子复合体的形成;(4)榄香烯下调C6、U87细胞中磷酸化的Raf-1和ERK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5)榄香烯使C6、U87胶质瘤细胞中Bcl-2家族成员中Bcl-2表达下调(呈剂量依赖性),而对Bax表达无明显影响,使Bax:Bcl-2的比值增加;(6)通过腹腔注射榄香烯,可以抑制接种U87胶质瘤细胞的裸鼠的肿瘤生长。结论:(1)榄香烯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具有明显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2)体外榄香烯呈时间依赖性诱导大鼠C6胶质瘤细胞和人源U87胶质瘤细胞的凋亡;(3)榄香烯诱导C6、U87细胞凋亡机制是:破坏Hsp90对客户蛋白Raf-1的分子伴侣功能,阻碍C6、U87细胞Hsp90/Raf-1复合体的形成,使Raf-1稳定性及空间构象受到破坏,与Ras-GTP具有高亲和力的Raf-1氨基酸调节结构域不能被暴露,Raf-1不能结合到Ras-GTP上进而被活化,抑制胶质瘤细胞赖以生存的Raf/MEK/ERK通路,下调ERK蛋白下游信号癌基因Bcl-2水平,增加Bax:Bcl-2的比值,启动凋亡程序,最终诱导C6、U87细胞凋亡;(4)榄香烯可以抑制U87胶质瘤细胞的体内增殖。
章薇[10](2011)在《YKL-40在脑胶质瘤生长中的作用及瘤细胞恶性演进机理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胶质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肿瘤,其恶性增殖和侵袭性生长特性是导致患者术后肿瘤复发、预后较差以及生存期短的主要原因。目前国际上普及以手术切除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性治疗措施,但仍未能从根本上遏制肿瘤的发展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了能彻底攻克这一顽疾,神经科学工作者对胶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演进机理的研究日趋深入。近年来,多项临床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结果均表明, YKL-40是一种在人类恶性肿瘤中极具预后诊断价值的标记物。这一“哺乳动物甲壳酶样蛋白”家族成员在多种局限性生长或转移性生长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高表达,可以揭示患者的预后不良。在脑胶质细胞瘤患者中,血清YKL-40的表达水平同肿瘤级别与瘤荷密切相关,围绕这一主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血清YKL-40的表达与脑胶质细胞瘤患者的预后,以及对术后放疗的反应性和生存质量的分析之中。然而,对YKL-40在脑胶质细胞瘤发生和演进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涉及的相关机制还很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初步探讨了YKL-40在脑胶质细胞瘤增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并探寻以下调其表达为靶向的治疗方式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1. YKL-40蛋白在WHO I- IV级脑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通过收集210例WHO IIV级脑原发性星形胶质细胞瘤组织标本,其中WHO I级11例,均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Pilocytic astrocytoma, PA );WHO II级69例,均系弥漫型星形细胞瘤( Diffuse astrocytoma, DA );WHO III级62例,均系间变性星型细胞瘤( Anaplastic astrocytoma, AA );WHO IV级68例,均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YKL-40蛋白在各级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并进一步对比分析YKL-40蛋白表达与脑胶质细胞瘤恶性级别的关系及其在肿瘤各类别间表达的差异性。结果显示,YKL-40蛋白在人脑胶质细胞瘤中呈现高表达,其表达阳性率在WHO IIV级间差异非常显着(χ2=69.151,P=0.00 < 0.01 ) ,其中I、IV级间(χ2=66.211,P=0.00 < 0.01 ) ;II、IV级间(χ2=61.226,P=0.00 < 0.01 ) ;III、IV级间(χ2=26.055,P=0.00 < 0.01 ) ;II、III级间(χ2=9.651,P=0.002 < 0.01 )和I、III级间(χ2=9.252,P=0.002 < 0.01 )差异均非常显着。其免疫反应评分( Immunoreactivity score, IRS )在脑胶质瘤IIV级病理级别间差异也非常显着( P=0.000 < 0.01 ) ,其中I、IV级间( P=0.00 < 0.01 ) ;II、IV级间( P=0.00 < 0.01 ) ;III、IV级间( P=0.00 < 0.01 ) ;II、III级间( P=0.00 < 0.01 )和I、III级间( P=0.00 < 0.01 )差异均非常显着;I、II级间差异显着( P=0.029 < 0.05 )。这说明YKL-40蛋白的表达随胶质细胞瘤病理级别的增高而明显升高。YKL-40蛋白在GBM中表达阳性率与IRS较星形胶质细胞瘤其它类型( PA, DA, AA )存在显着差异( P<0.01 )。对210例星形胶质细胞瘤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 YKL-40蛋白的高表达与脑胶质细胞瘤的病理分级和组织分型密切相关。2. YKL-40 SiRNA对人脑胶质瘤细胞体外生物学功能的影响首先筛选体外4种脑胶质细胞瘤细胞系: U87、U373、A172、T98及原代培养胶质瘤细胞5例:Case 1,Case 2,Case 3,Case 4,Case 5,其中YKL-40蛋白表达最高者为U87细胞,原代培养Case 2和Case 5细胞。实验中进行YKL-40 SiRNA瞬转,特异性沉默YKL-40基因,并采用WST-1法,流式细胞仪碘化丙啶染色法和Matrigel体外侵袭实验,分别检测YKL-40基因沉默后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力、瘤细胞周期分布与瘤细胞体外侵袭力的改变。WST-1检测细胞增殖结果显示,在时间窗48 h,72 h和96 h,U87-Si,Case 2-Si,Case 5-Si组细胞较对照组差异非常显着( P均< 0.01 )。FCM碘化丙啶染色法测定细胞周期结果表明, 86.59%±0.56%的U87-Si组细胞滞于G0/G1期,较U87 ( 72.58%±0.82% )和U87-Co ( 74.09%±0.60% )组细胞具有显着差异( P均< 0.05 )。Matrigel体外侵袭实验中,侵袭小室经割膜和HE染色细胞计数后发现, U87-Si组细胞侵袭力较U87组明显减弱,在时间窗96 h,侵袭细胞甚至失去正常形态,细胞呈稀疏、分散分布,并出现胞核固缩、浓染、碎裂等近似于细胞凋亡的征象。本研究首次证明:下调YKL-40基因表达可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推测该抑制作用与G0/G1期阻滞相关。3. YKL-40 SiRNA对人脑胶质瘤细胞体外生物学功能影响机制的探讨采用Western blot凝胶蛋白电泳法测定脑胶质瘤细胞中MAPK信号通路家族各主要成员,其活性磷酸化蛋白和总蛋白( Phospho-ERK1/2, ERK1/2;Phospho-p38, p38;Phospho-JNK1/2,JNK1/2 )的表达及AKT蛋白活性形式( Phospho-AKT,p-AKT )的表达;并进一步通过Gel shift法探索核转录因子NF-κB ( 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 )与AP-1 ( Activator protein-1,AP-1 )参与调控胶质瘤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的可能性。研究发现,胶质瘤细胞瞬转YKL-40 SiRNA后,与细胞增殖过程密切相关的MAPKs家族成员p-ERK1/2和细胞周期调控密切相关的p-AKT的表达显着降低( P < 0.01 );与此同时,MAPKs家族中与细胞凋亡关系紧密的成员p-p38和p-JNK1/2表达显着升高( P < 0.01 )。提示:YKL-40基因沉默诱导的脑胶质瘤U87细胞增殖受抑可能主要是通过下调ERK1/2和AKT信号通路的表达而实现的;p-p38和p-JNK表达的上调则表明肿瘤细胞凋亡活跃。而Gel shift法结果则显示,在YKL-40 SiRNA瞬转后的细胞核蛋白中,核转录因子NF-κB与AP-1的表达量无明显改变。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YKL-40启动子上存在可与其它种类核转录因子更紧密结合位点的缘故。本研究首次证实了MAPKs及PI3K / AKT信号传导通路参与了YKL-40基因沉默引起的胶质瘤细胞增殖受抑现象,并间接地反映了YKL-40在脑胶质细胞瘤的生长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促进增殖与凋亡回避作用。4.人重组INF-α和白藜芦醇下调YKL-40表达的干预性研究以荧光素酶报道基因质粒PGV-B2为模板,成功构建YKL-40启动子,并将其转染入脑胶质瘤U87细胞,进一步探讨几种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对YKL-40启动子活性的影响。这些药物包括:TNF-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10 ng/ml )、MIP-1 (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 MIP-1, 10 ng/ml )、INF-α( 2000 u/ml )和一种具有抗癌作用的植物提取物白藜芦醇( Resveratrol,Res ) ( 100μM )。初步的启动子活性测定结果显示, TNF-α、MIP-1、INF-α和Res均可降低YKL-40启动子的活性,但又以INF-α和Res的作用最为显着( P < 0.01 )。进而通过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INF-α和Res对YKL-40 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经2000 u/ml INF-α作用24 h、48 h和72 h后, YKL-40 mRNA的转录水平均降低,其中尤以时间窗48 h和72 h更明显,其统计学意义最为显着( P < 0.01 ) ;经100μM Res作用24 h,48 h和72 h后,YKL-40 mRNA的转录水平明显下降,且各时间窗的统计学意义均非常显着( P < 0.01 )。在YKL-40蛋白表达水平方面,半定量Western blot法和定量ELISA法分别证明, 2000 u/ml INF-α作用24 h,48 h和72 h后,YKL-40蛋白及分泌蛋白表达量降低,尤以48 h和72 h统计学差异最为显着( P < 0.01 )。而经100μM Res作用24 h,48 h和72 h, YKL-40蛋白及分泌蛋白表达量亦显着下降。与实时定量RT-PCR结果相吻合的是,各时间窗的统计学意义均非常显着( P < 0.01 )。进一步的WST-1法与Matrigel体外侵袭实验结果提示:100μM Res可显着抑制U87细胞的体外增殖与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凝胶蛋白电泳法结果显示:ERK1/2信号通路参与了Res对U8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Res可降低U87细胞中p-ERK1/2的表达,并与时间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首次证实了INF-α和Res可显着下调胶质瘤细胞中YKL-40的表达与分泌,其作用尤以Res更为突出。5.白藜芦醇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生长与诱导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通过MTT法观测到Res对C6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其中在90μM - 210μM的浓度范围时,其抑制作用最为明显;采用FCM检测细胞周期结果证实,210μM Res作用24 h后,C6细胞周期明显滞于S期。RT-PCR法及Western blot凝胶电泳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Res作用24 h和48 h后,细胞中Caspase 3 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的表达显示,Caspase 3 mRNA的转录水平、蛋白的活性形式及总蛋白的表达与Res作用的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关系。这证明了Res可抑制C6细胞的增殖并滞细胞周期于S期,同时,可通过激活Caspase 3从而诱导C6细胞发生凋亡。此外,其对正常3T3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亦无凋亡诱导作用。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我们认为,YKL-40在脑胶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下调其表达为靶向的辅助性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这有望成为脑胶质细胞瘤综合治疗中的一个新领域。
二、UV通过p38 MAPK促进大鼠胶质瘤C6细胞凋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V通过p38 MAPK促进大鼠胶质瘤C6细胞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1)FOXO3a在替莫唑胺诱导的保护性线粒体自噬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胶质瘤的治疗概述 |
2.2 程序性细胞死亡 |
2.2.1 凋亡 |
2.2.2 自噬依赖性细胞死亡 |
2.2.3 程序性坏死 |
2.2.4 铁死亡 |
2.3 自噬 |
2.3.1 自噬的分类 |
2.3.2 自噬的机制 |
2.3.3 自噬的调控 |
2.3.4 自噬在胶质瘤及其治疗中的作用 |
2.3.5 替莫唑胺与自噬 |
2.4 线粒体的质量控制 |
2.4.1 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
2.4.2 线粒体动力学 |
2.4.3 线粒体自噬 |
2.4.4 BNIP3与线粒体自噬 |
2.5 ROS与细胞抗氧化机制 |
2.5.1 ROS的产生和作用 |
2.5.2 ROS的调控 |
2.5.3 ROS与肿瘤 |
2.6 内质网应激和未折叠蛋白质反应 |
2.7 替莫唑胺的作用及耐药机制 |
2.7.1 替莫唑胺的作用机制 |
2.7.2 染色质溶解 |
2.7.3 MGMT |
2.8 替莫唑胺的其他相关耐药机制 |
2.8.1 ABC转运蛋白 |
2.8.2 NF-κB信号通路 |
2.8.3 JAK-STAT信号通路 |
2.9 总结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主要器材与试剂 |
3.1.1 主要实验器材 |
3.1.2 主要实验试剂 |
3.2 细胞系及细胞培养、裸鼠饲养 |
3.3 实验液体及配制方法 |
3.4 细胞复苏、传代及冻存 |
3.5 实验技术 |
3.5.1 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 |
3.5.2 RNA干扰技术 |
3.5.3 乳酸脱氢酶释放法(LDH法)检测细胞的死亡率 |
3.5.4 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电泳检测DNA双链断裂 |
3.5.5 JC-1 探针检测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
3.5.6 Mito SOX检测线粒体内超氧化物的变化 |
3.5.7 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ROS的变化 |
3.5.8 构建荧光蛋白标记的LC3B的U87细胞系 |
3.5.9 线粒体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和数量变化 |
3.5.10 裸鼠皮下移植胶质瘤模型 |
3.5.11 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细胞胞浆、胞核、线粒体蛋白的变化 |
3.5.11.1 蛋白样品准备 |
3.5.11.2 蛋白质印迹 |
3.5.11.3 实验分组 |
3.5.12 免疫共沉淀法检测胶质瘤细胞及肿瘤组织中LC3BⅡ、BNIP与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 |
3.5.13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细胞内目标蛋白的表达和定位变化 |
3.5.14 裸鼠肿瘤组织内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
3.5.15 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自噬 |
3.5.16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替莫唑胺在体外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 |
4.2 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DNA双链断裂和线粒体损伤 |
4.2.1 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DNA双链断裂 |
4.2.2 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AIF核转位 |
4.2.3 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线粒体损伤 |
4.3 损伤的线粒体通过上调ROS增强替莫唑胺引起的DNA双链断裂 |
4.3.1 替莫唑胺通过升高胶质瘤细胞内ROS引发DNA双链断裂 |
4.3.2 替莫唑胺通过损伤线粒体引起细胞内ROS升高 |
4.4 自噬抑制替莫唑胺引起的氧化应激 |
4.4.1 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自噬 |
4.4.2 自噬抑制替莫唑胺引起的胶质瘤细胞死亡 |
4.4.3 自噬抑制替莫唑胺引起的AIF核转位和ROS升高 |
4.5 替莫唑胺激活胶质瘤细胞线粒体自噬 |
4.6 BNIP3 介导替莫唑胺引起的线粒体自噬 |
4.6.1 替莫唑胺上调BNIP3的表达,并促进BNIP3向线粒体转位 |
4.6.2 BNIP3介导替莫唑胺引起的线粒体自噬 |
4.6.3 BNIP3介导保护性线粒体自噬 |
4.7 FOXO3a调控替莫唑胺引起的线粒体自噬 |
4.7.1 替莫唑胺引起FOXO3a表达升高和核转位 |
4.7.2 FOXO3a调控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
4.8 动物实验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能谱CT评价12C6+离子束辐照大鼠脑胶质瘤的放射生物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重离子治疗癌症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 脑胶质瘤影像学研究进展 |
1.3.1 MR检查新技术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进展 |
1.3.2 能谱CT研究进展 |
1.4 大鼠C6胶质瘤模型 |
1.5 胶质瘤与相关基因表达及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 |
1.5.1 肿瘤与MAPK通路 |
1.5.2. 肿瘤与PI3K/Akt通路 |
1.6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12)C~(6+)离子束辐照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设备及材料 |
2.1.2 细胞培养与活性检测 |
2.1.3 ~(12)C~(6+)离子束辐照方法 |
2.1.4 流式细胞仪细胞凋亡比率检测方法 |
2.1.5 western blot法细胞凋亡检测 |
2.1.6 ~(12)C~(6+)离子束辐照C6胶质瘤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
2.1.7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
2.1.8 统计学处理 |
2.2 研究结果 |
2.2.1 C6胶质瘤细胞生长状况 |
2.2.2 ~(12)C~(6+)离子束辐照后Annexin V/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 |
2.2.3 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C6细胞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
2.2.4 ~(12)C~(6+)离子束对C6胶质瘤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
2.2.5 ~(12)C~(6+)离子束对C6胶质瘤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C6胶质瘤细胞培养与活性检测 |
2.3.2 C6胶质瘤细胞~(12)C~(6+)辐照 |
2.3.3 大鼠C6胶质瘤细胞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后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 |
2.3.4 大鼠C6胶质瘤细胞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后细胞克隆 |
2.3.5 大鼠C6胶质瘤细胞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对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3.1.2 细胞培养及获取 |
3.1.3 大鼠脑胶质瘤造模方法 |
3.1.4 全脑标本的获取 |
3.1.5 病理染色及结果分析 |
3.1.6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大鼠C6胶质瘤荷瘤鼠造模CT检测结果 |
3.2.2 荷瘤鼠体征变化 |
3.2.3 肿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能谱CT多参数量化检测肿瘤侵袭性的临床研究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能谱CT检查方法 |
4.1.3 图像分析 |
4.1.4 统计学分析 |
4.2 结果 |
4.2.1 样本资料 |
4.2.2 GS和GST组能谱CT表现 |
4.2.3 能谱CT多参数定量定性检测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大鼠C6脑胶质瘤能谱CT多参数成像及量化分析 |
5.1 材料及方法 |
5.1.1 C6脑胶质瘤模型建立 |
5.1.2 影像检查方法 |
5.1.3 影像数据分析 |
5.1.4 心脏灌流取脑 |
5.1.5 病理染色及结果分析 |
5.1.6 统计学分析 |
5.2 结果 |
5.2.1 CT灌注成像 |
5.2.2 能谱CT最佳对比噪声比的单能量水平 |
5.2.3 能谱CT数据分析 |
5.2.4 病理结果 |
5.2.5 影像与病理对照 |
5.3 讨论 |
5.3.1 大鼠C6胶质瘤CT灌注成像 |
5.3.2 大鼠C6胶质瘤能谱CT检测 |
5.3.3 大鼠C6胶质瘤能谱CT多参数量化检测与病理对照 |
5.4 小结 |
第六章 ~(12)C~(6+)离子束辐照大鼠C6脑胶质瘤放射生物效应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优化的砷镉铅混合物诱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本文相关重金属理化性质及医学相关研究 |
1.3 本文相关细胞凋亡途径 |
第二章 细胞培养和MTT试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通过Westet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相关蛋白在C6细胞中的表达 |
5.1 材料和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本文统计分析方法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对肠癌及胶质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部分 基于胶质瘤代谢网络的小分子化合物抗肿瘤作用及 |
1 绪论: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特点研究 |
1.1 正常细胞的能量代谢方式 |
1.2 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方式 |
1.3 果糖双磷酸酶-2同工酶3(PFKFB3)与肿瘤 |
1.4 乳酸脱氢酶-5与肿瘤 |
2 ZZZ-1对胶质瘤细胞代谢的影响及抗肿瘤作用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用细胞系及实验药物 |
2.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2.1.3 实验试剂及抗体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SRB法测定ZZZ-1对人胶质瘤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
2.2.3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
2.2.4 鬼笔环肽染色检测胶质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
2.2.5 葡萄糖、乳酸测定 |
2.2.6 发光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内ATP水平的影响 |
2.2.7 氧气消耗比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OCR)的测定 |
2.2.8 JC-1染色检测胶质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_m)的变化 |
2.2.9 DCFH-DA染色检测ZZZ-1对胶质瘤细胞ROS的影响 |
2.2.10 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 |
2.2.11 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的变化 |
2.2.12 PI染色检测ZZZ-1对胶质瘤细胞周期的影响 |
2.2.13 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人胶质瘤U-87MG细胞衰老 |
2.2.14 免疫荧光化学检测PCNA、survivin及GFAP蛋白表达 |
2.2.15 Western blot分析检测蛋白表达的变化 |
2.2.16 数据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ZZZ-1对胶质瘤细胞的药效学检测 |
2.3.2 ZZZ-1调控胶质瘤细胞能量代谢方式 |
2.3.3 ZZZ-1诱导胶质瘤细胞线粒体功能发生变化 |
2.3.4 ZZZ-1引起胶质瘤细胞死亡方式的研究 |
2.3.5 ZZZ-1促进胶质瘤细胞能量代谢方式转变的机制研究 |
2.4 讨论 |
3 ZZZ-1的整体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细胞、动物 |
3.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3.1.3 实验试剂及抗体 |
3.1.4 主要试剂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U-87MG细胞培养及裸小鼠的饲养 |
3.2.2 人胶质瘤细胞U-87MG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3.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
3.2.4 苏木素(HE)染色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测 |
3.2.5 TUNEL/DA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 |
3.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蛋白含量变化 |
3.2.7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的变化 |
3.2.8 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ZZZ-1及TMZ对U-87MG移植瘤裸小鼠体重的影响 |
3.3.2 ZZZ-1对人胶质瘤细胞U-87MG裸小鼠移植瘤的治疗作用 |
3.3.3 ZZZ-1对U-87MG移植瘤组织及肿瘤血管形态学的影响 |
3.3.4 ZZZ-1抑制U-87MG裸小鼠移植瘤的细胞增殖 |
3.3.5 ZZZ-1对U-87MG移植瘤的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6 ZZZ-1抑制U-87MG裸小鼠移植瘤VEGF蛋白的表达 |
3.3.7 ZZZ-1对U-87MG移植瘤能量代谢及细胞分化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二部分 小分子化合物对肠癌多靶点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 |
4 绪论 |
5 CADPE对肠癌细胞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细胞系及研究药物 |
5.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5.1.3 实验试剂及抗体 |
5.2 实验方法 |
5.2.1 细胞培养 |
5.2.2 SRB法检测细胞活力 |
5.2.3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
5.2.4 鬼笔环肽(phalloidin)染色检测细胞形态学变化 |
5.2.5 JC-1染色检测CADPE对HCT-15细胞△Ψ_m的作用 |
5.2.6 Annexin V/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5.2.7 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肠癌细胞核形态的变化 |
5.2.8 TUNEL/DA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
5.2.9 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5.2.10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 |
5.2.11 数据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CADPE的抗肿瘤活性测定 |
5.3.2 CADPE对人肠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5.3.3 CADPE对人肠癌细胞死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5.3.4 CADPE的多靶点调控作用机制研究 |
5.3.5 CADPE对人正常结肠成纤维细胞无细胞毒作用 |
5.4 讨论 |
6 CADPE对肠癌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整体实验研究 |
6.1 实验材料 |
6.1.1 实验细胞、动物及研究药物 |
6.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6.1.3 实验试剂及抗体 |
6.1.4 主要试剂配制 |
6.2 实验方法 |
6.2.1 SW620细胞培养及动物饲养 |
6.2.2 SW620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6.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
6.2.4 苏木素(HE)染色 |
6.2.5 TUNEL/DA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 |
6.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6.2.7 数据分析 |
6.3 实验结果 |
6.3.1 CADPE对人肠癌细胞SW620裸小鼠移植瘤的治疗作用 |
6.3.2 CADPE抑制SW620裸小鼠移植瘤模型中PCNA蛋白表达 |
6.3.3 CADPE诱导SW620裸小鼠移植瘤组织细胞凋亡 |
6.3.4 CADPE抑制SW620裸小鼠移植瘤周期调控蛋白的表达 |
6.3.5 CADPE抑制SW620裸小鼠移植瘤VEGF的表达 |
6.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靶向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
前言 |
1. 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为靶点的肿瘤治疗 |
2. 以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tyrosine kinase,PTK)为靶点的肿瘤治疗 |
3. 以细胞周期调控蛋白为靶点的肿瘤治疗 |
4 以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为靶点的肿瘤治疗 |
5 以核转录因子NF-κB为靶点的肿瘤治疗 |
6 以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子STAT为靶点的肿瘤治疗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Nodosin对恶性胶质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胶质瘤的治疗研究现状 |
1.1.1 胶质瘤概述 |
1.1.2 胶质瘤的治疗进展 |
1.2 香茶菜属二萜化合物抗胶质瘤研究进展 |
1.3 Nodosin研究进展 |
1.3.1 Nodosin概述 |
1.3.2 Nodosin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二章 Nodosin对恶性胶质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来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试剂和药物配制 |
2.1.4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细胞形态学观察 |
2.2.3 细胞活性检测(MTT法) |
2.2.4 细胞毒性检测(LDH法) |
2.2.5 细胞增殖检测(BrdU检测) |
2.2.6 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2.2.7 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
2.2.8 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 |
2.2.9 统计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Nodosin选择性杀伤恶性胶质瘤细胞 |
2.3.2 Nodosin对C6、U87没有细胞毒作用 |
2.3.3 Nodosin抑制恶性胶质瘤细胞增殖 |
2.3.4 Nodosin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 |
2.4 讨论 |
第二章 Nodosin对恶性胶质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信号通路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来源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试剂配制 |
3.1.4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胞培养 |
3.2.2 对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和cdc2的影响 |
3.2.3 Caspase-3/7、Caspase-8、Caspase-9活性的检测 |
3.2.4 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3.2.5 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cl-x_L、Bax、Bak的影响 |
3.2.6 Nodosin对胶质瘤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影响 |
3.2.7 对GSK3β抑制剂LiCl作用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
3.2.8 统计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Nodosin下调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和cdc2蛋白表达 |
3.3.2 Nodosin激活Caspase-3/7、Caspase-8、Caspase-9活性 |
3.3.3 Nodosin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 |
3.3.4 Nodosin对恶性胶质瘤C6和U87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3.5 Nodosin抑制胶质瘤细胞内P38 MAPK、Akt和PKC信号通路 |
3.3.6 Nodosin下调CREB的磷酸化蛋白表达 |
3.3.7 GSK3β抑制剂LiCl可阻断nodosin引起的细胞凋亡 |
3.4 讨论 |
第四章 Nodosin对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与侵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细胞来源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试剂和药物配制 |
4.1.4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细胞培养 |
4.2.2 划痕试验(wound heal ing assay) |
4.2.3 Transwell法评价胶质瘤细胞迁移能力 |
4.2.4 Transwell法评价脑胶质瘤细胞侵袭能力 |
4.2.5 nodosin对细胞骨架的影响 |
4.2.6 Western blot检测MMP-9蛋白表达 |
4.2.7 统计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Nodosin阻断胶质瘤细胞迁移 |
4.3.2 Nodosin抑制胶质瘤细胞侵袭 |
4.3.3 Nodosin促进细胞微管解聚 |
4.3.4 Nodosin下调胶质瘤细胞MMP-9蛋白表达水平 |
4.4 讨论 |
第五章 Nodosin对C6胶质瘤的体内实验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细胞来源 |
5.1.2 实验动物 |
5.1.3 主要试剂 |
5.1.4 主要试剂配制 |
5.1.5 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细胞培养及动物饲养 |
5.2.2 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与给药 |
5.2.3 观察药物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
5.2.4 病理学观察 |
5.2.5 统计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3.1 Nodosin抑制肿瘤生长 |
5.3.2 Nodosin减少肿瘤重量 |
5.3.3 Nodosin对移植瘤病理学组织的影响 |
5.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6)PTEN、p38MAPK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附表 |
附图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PTEN、P38MAPK在胶质瘤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miR-26b和miR-125b调控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非编码小RNA 的分类 |
1.2.1 转移RNA |
1.2.2 核仁RNA |
1.2.3 核RNA |
1.2.4 噬菌体和病毒RNA |
1.2.5 小干扰RNA |
1.2.6 microRNA |
1.3 microRNA 的发现及生成机制 |
1.3.1 microRNA 的发现历程 |
1.3.2 microRNA 的生物形成机制 |
1.4 microRNA 的调控方式 |
1.4.1 microRNA 调控方式与siRNA 的异同 |
1.5 microRNA 与肿瘤 |
1.5.1 microRNA 通过负调控致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调控肿瘤生物特性 |
1.5.2 microRNA 与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 |
1.5.3 microRNA 与肿瘤的治疗 |
1.5.4 miRNA 与神经胶质瘤 |
1.6 MicroRNA 与肿瘤干细胞 |
1.6.1 肿瘤干细胞及其产生机制 |
1.6.2 miRNA 与肿瘤干细胞调控的关系 |
1.7 miR-26b 和miR-125b的研究现状 |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miR-26b 在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1.2 酶及主要试剂 |
2.1.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神经胶质瘤病理分级结果及WHO 分级 |
2.2.2 RNA 质量检测 |
2.2.3 Real-time PCR 分析miR-26b 在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样本中的表达情况 |
2.3 讨论 |
2.4 本章结论 |
3 MicoRNA-26b 调控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血管生成拟态的分子机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2.1 miR-26b 转染效率检测 |
3.2.2 miR-26b 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3 miR-26b 对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
3.2.4 miR-26b 直接调控的靶基因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结论 |
4 microRNA-125b在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特性及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2.1 miR-125b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
4.2.2 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中过表达miR-125b促进细胞增殖 |
4.2.3 miR-125b对胶质瘤细胞周期的影响 |
4.2.4 miR-125b对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
4.2.5 miR-125b对胶质瘤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
4.2.6 miR-125b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化疗药物ACNU 敏感性影响 |
4.2.7 miR-125b缺失表达增强胶质瘤细胞ACNU 诱导的细胞凋亡 |
4.3 讨论 |
4.4 本章结论 |
5 micoRNA-125b调控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分子机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 |
5.2.1 miR-125b慢病毒表达载体的稳定转染 |
5.2.2 Real-time PCR 检测稳定转染miR-125b表达载体和miR-125b干扰载体的U87MG细胞中miR-125b的表达情况 |
5.2.3 p53 干扰载体效率检测 |
5.2.4 抑制miR-125b的表达引起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
5.2.5 p53 在miR-125b缺失的细胞中特异性激活 |
5.2.6 miR-125b缺失诱导的细胞凋亡不依赖于p53 的激活 |
5.2.7 miR-125b调控p38MAPK 表达 |
5.2.8 p38MAPK 和p53 表达同时抑制时由miR-125b缺失引起的细胞凋亡 |
5.3 讨论 |
5.4 本章结论 |
6 miRNA 在胶质瘤干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及miR-125b在调控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中的作用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 |
6.2.1 肿瘤干细胞的形成和鉴定 |
6.2.2 microRNAs 在U87MG 细胞和脑瘤干细胞中的差异性表达 |
6.2.3 miR-125b和let-7a/c 在U87MG 细胞和脑瘤干细胞中的表达检测 |
6.2.4 miR-125b抑制脑瘤干细胞样细胞的增殖 |
6.2.5 miR-125b调控脑瘤干细胞样细胞分化 |
6.3 讨论 |
6.4 本章结论 |
7 结论和创新点 |
8 参考文献 |
9 发表文章 |
10 致谢 |
(8)GMF β-MKK3/6信号通路在β-榄香烯抗脑胶质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β-榄香烯抑制人U87 及大鼠C6 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
(一) 前言 |
(二) 材料与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六)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KK3 和MKK6 的相互代偿性激活介导了β-榄香烯的抗胶质瘤细胞增殖作用 |
(一) 前言 |
(二) 材料与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六)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GMFβ的磷酸化介导了β-榄香烯的抗胶质瘤增殖作用 |
(一) 前言 |
(二) 材料与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六)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β-榄香烯使U87胶质瘤细胞对顺铂细胞毒性的敏感性增强 |
(一) 前言 |
(二) 材料与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六)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一) 正文 |
(二)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Hsp90/Raf-1及ERK通路在榄香烯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YKL-40在脑胶质瘤生长中的作用及瘤细胞恶性演进机理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YKL-40 |
2.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通路 |
3. 磷脂酰肌醇-3-激酶 (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s pathway, PI3K)通路 |
实验一 YKL-40 蛋白在脑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
0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YKL-40 SiRNA 对人脑胶质瘤细胞体外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
0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YKL-40 SiRNA 对人脑胶质瘤细胞体外生物学活性影响机制的探讨 |
0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人重组INF-α和白藜芦醇下调YKL-40 表达的干预性研究 |
0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五 白藜芦醇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生长与诱导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
0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UV通过p38 MAPK促进大鼠胶质瘤C6细胞凋亡(论文参考文献)
- [1]FOXO3a在替莫唑胺诱导的保护性线粒体自噬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何川.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能谱CT评价12C6+离子束辐照大鼠脑胶质瘤的放射生物效应[D]. 刘建莉. 兰州大学, 2017(03)
- [3]优化的砷镉铅混合物诱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D]. 何伟明. 南方医科大学, 2017(11)
- [4]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对肠癌及胶质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D]. 辛文秀. 浙江大学, 2014(08)
- [5]Nodosin对恶性胶质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陈秋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6]PTEN、p38MAPK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刘新. 郑州大学, 2011(04)
- [7]miR-26b和miR-125b调控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D]. 吴宁.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1(08)
- [8]GMF β-MKK3/6信号通路在β-榄香烯抗脑胶质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D]. 朱廷准. 大连医科大学, 2011(06)
- [9]Hsp90/Raf-1及ERK通路在榄香烯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 赵永顺. 大连医科大学, 2011(06)
- [10]YKL-40在脑胶质瘤生长中的作用及瘤细胞恶性演进机理与干预研究[D]. 章薇. 第四军医大学,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