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煤炭企业实行集团化管理和专业化经营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赵一鸿[1](2020)在《包头市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大企业作为国家税收的重要力量,由于规模较大、业务复杂,其税收管理的难度更大,产生的税收风险更多,因此大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应运而生。而大企业管理的根基还是在基层的大企业管理。本文以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有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为始,将包头市的管理发展历程和管理机构的职能职责以及实际工作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然后通过包头市的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管理为例,从“数据采集-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处理与反馈考核”详细介绍了大企业风险管理的应用情况以及包头市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再在此基础上,又对包头市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出现的机制不畅通、职责不明晰、人员专业化程度低、风险识别精度有限等这些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管理经验,为加强地市级大企业服务与管理,提出了完善管理、明确职责、提高专业化程度、开展个性化服务、加强信息管税等对策建议。
张斌陇[2](2018)在《“管资本”视角下开滦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再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对企业集团投资管理理论和投资管控模式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与评述,并深入调研分析“管资本”为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理论和案例情况,采用案例比较分析、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对“管资本”视角下开滦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再构进行了研究,旨在重构更富效率和效益的对外投资管理体系,为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提供建设性方案和建议。首先,本文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文献研究现状,随后在理论部分介绍了投资、投资管理、“管资本”、投资管理体系的内涵,并重点阐述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投资管理理论,如资本投资决策理论、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风险预算理论和投资组合理论。其次,本文介绍了开滦集团基本概况、产业布局和现行组织管理架构及投资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深入分析了现行投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再构开滦集团投资管理体系的动因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最后,本文在总结借鉴国内外企业集团投资管理模式和新加坡淡马锡投资管控模式、中粮集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模式案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管资本为主”深化国企改革和立足开滦集团实际,设计了“管资本”视角下开滦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再构的思路、原则、总体方案、实施路径安排、具体保障措施和后续相关操作建议。
唐晓晴[3](2016)在《YS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已进入稳增长、促改革、防风险的新阶段,高成本时代的悄然到来给企业带来较为严重的资金压力,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变的愈加重要。新时代背景下集团型企业应该如何发挥资金规模优势,增强资源协同效应,已经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资金集中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资金管理方式,在优化资金配置,降低资金成本,防范资金风险方面都具有强大作用,因此,推行并不断优化资金集中管理是企业集团持续发展历程的必经之路。本文的研究对象YS公司自2012年起在全公司内实行收支两条线资金集中管理,经过三年的运行,资金集中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在流程设置、执行效率、信息化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现实问题,资金集中管理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有必要对YS公司资金集中管理进行研究并提出改进建议。文章在回顾资金集中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YS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研究等方式分析总结公司资金集中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YS公司资金集中管理存在问题进行优化方案及配套措施设计,即在不改变现有“收支两条线”集中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从健全资金管理制度、规范收支两条线业务流程、优化资金计划管理、完善资金集中管理平台、加强监督考核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改进,经过对优化方案实施的效果分析,优化方案有效解决了YS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现存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YS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工作,提升了公司价值。
石福泰[4](2015)在《金融危机下Z煤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Z煤业集团公司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煤炭生产和出口基地,为能源领域的稳定供应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煤炭产业迎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明显的发展问题。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同时也给中国煤炭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适应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科学制定公司的未来发展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持可持续发展,对Z煤业集团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发展战略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以Z煤业集团公司的实际运营状况为实证分析对象,分析公司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威胁,及其内部条件中的优势、劣势,从而得出公司现阶段的战略目标、战略规划和应采取的战略措施。首先,运用PEST分析模型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Z煤业集团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状况,从而了解公司所处外部环境的基本状况。其次,从资源和能力状况入手分析Z煤业集团公司内部条件中的优势与劣势,从而识别影响公司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其战略选择奠定基础。再次,通过构造SWOT分析模型和定量战略评价矩阵,明确Z煤业集团公司金融危机下的战略定位,确定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并最终选择ST(分散)战略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最后,对应于公司未来发展的ST(分散)战略,提出一系列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确定了金融危机下Z煤业集团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对公司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本文的研究对金融危机下其他大型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梁存宁[5](2014)在《重大行政决策法律规制研究 ——以重大措施类决策为例》文中提出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危机日益引起重视,合法性危机主要表现在决策缺乏形式合法性,决策过程神秘、封闭,缺乏公开、参与,决策结果缺乏理性、决策结果不能真正地代表公众利益,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缺失严重影响法治政府的建设、社会秩序的稳定、健康公民社会的形成。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律规制在于通过实体性及程序性的规制提升决策的合法性,进而提升实质意义上的正当性,减少决策过程中裁量权行使的恣意,同时,保障决策形塑未来公共秩序的积极功能。与实践中对重大行政决策的广泛关注不同,行政法学对重大行政决策的研究相对不足,对重大行政决策与传统行政行为的理论关系及其法律性质缺乏了解。以行政学科对行政决策的界定为基础,结合规范和实践层面上对重大行政决策的描述来分析,可以认为,重大行政决策呈现了“动态过程”和“外在结果”的结构,本质上表现为利益衡量的政治化过程。重大行政决策法律性质模糊不清,通过对《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实施后的决策事项的具体考察,重大行政决策并不能直接等同于传统行政法学上的行政行为。传统行政行为理论也并不足以对实践中多样性的重大行政决策进行理论解释。为了更好的认识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律性质,需要将传统行政行为理论的“抽象和具体行政行为两分法”、“行政过程论”、“行政法律关系论”三个方法论结合起来,从综合的视角丰富对重大行政决策法律性质的认识。将研究对象聚焦在重大措施类决策上,对实践中典型的重大措施类决策事例的具体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存在的问题,诸如过程性信息公开的缺失、决策程序的封闭、决策形式合法性缺失、决策方案理性不足、决策监督和责任机制的缺失等等。之所以产生上述问题,原因在于决策机关特殊的利益、盲目的管制自信、政治思维主导决策过程、决策裁量缺乏实体控制标准、体制上的监督障碍等等。为此,重大行政决策法律规制的目标则在于解决以上问题,实现合法化,提升重大行政决策的正当性。而正当性则包含了若干不可或缺的价值品质。首先,要实现最低限度上决策的形式主义法治;其次,通过议程设置的法律规制将重大行政决策的权力事项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在此基础上,保障决策机关尽可能选择实现决策目标的最好方案,实现重大行政决策的积极功能。归根结底,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律规制旨在实现决策的正当化,正当化则最终可以归结为可接受性,即社会公众对决策过程和结果衷心的认可和接收,可接受性也不仅仅限于社会公众,还包括行政系统内部的可接受性。重大行政决策法律规制的难点在于对裁量权的规制,重大行政决策“手段目的”式法规范构造与传统“要件效果”式法规范构造的不同决定了重大行政决策所包含的裁量性质不同于传统行政裁量的性质,且决策裁量权具有同传统行政裁量不同的规制思路。裁量权行使正义与否与决策理性程度的高低紧密相关,重大行政决策过程中民主正当性的缺失、裁量目标的模糊、系统性偏见以及传统裁量基准的不适用性均说明了重大行政决策裁量接受规制的必要性。对于重大行政决策的裁量权规制总体上可从程序性规制和实体性规制两个层面展开,程序性裁量规制从重大行政决策议程设置的角度进行,实体性裁量规制则从重大行政决策目标设置以及决策方案选择两个方面来进行。重大行政决策的议程设置、目标设定、决策手段选择三个环节恰恰也构成了决策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过程中裁量的规制可以达到控制决策结果的目的。在实体性裁量的规制中,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作为规制基准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司法审查视角运用比例原则来审视重大行政决策方案选择中的裁量问题,对于发现什么是科学、理性以及正当的重大行政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除了从实体上对裁量权的控制外,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律规制还体现在对于决策的过程性规制上,为了实现决策的正当化,决策往往要经由专家咨询、民主参与、合法性审查的步骤,规范文本中的这些步骤旨在实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这三者的结合体现了重大行政决策复合型的正当化逻辑。同规范文本中体现的逻辑不同,规制实践中正当化逻辑的实现却有多种因素掣肘,诸如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行政理性的严重不足、专家功能发挥的障碍、公众参与缺乏有效性、结果导向的决策对正当程序的排斥、规制程序设计缺乏针对性等。为此,需从行政体制改革、公众参与的内外环境等多个面向入手提升重大行政决策的正当性。合法性最终可归结为政治意义上的正当性,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化还应关注到合法性本身的多层次性,对合法性有关法律、原则、价值多层次内容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重大行政决策正当性命题的理解。除多层次的合法性内涵外,重大行政决策的正当性还包括决策方案的“最佳性”,对最佳性的追求意味着行政法学的关注面除了在司法面向上关注行政活动的合法性外,还在实体政策面向上关注行政活动的合理性。所谓最佳性是相对意义上经由广泛共识产生的,具有广泛可接受性的方案。行政法学对决策最佳性的关注将促进政府设计最佳的治理结构来应对公共领域的治理难题,如行政任务、政策目标与组织形态的匹配,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政策目标的匹配等等,行政法学将在促进积极行政的角度发挥作用。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化还依赖于有力的监督,当前宪法和法律框架下的监督体制并不是专门针对重大行政决策进行的设计,在实际的监督功能发挥上也并不理想。同一般的行政活动不同,对重大行政决策的监督还存在特殊性,除促成合法性外,能否促成决策的正当性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立足于现有的监督体制,应从人大监督和法院监督两个角度进行监督完善。有必要将决策前向人大报告的提法落实和制度化,提升人大监督的效力。也应探讨法院从合法性、合理性以及信息公开诉讼的角度对重大行政决策的监督。当前关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制设计虽体现了复合的正当化逻辑结构,但是目前的设计总体上并未区分不同的重大行政决策类型,尚未针对不同的决策事项进行特别的设计,未能顾及到不同决类型重大行政决策法律规制的特点。为使得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律规制更具针对性,需要对重大行政决策做类型化的观察,勾勒出重大行政决策的谱系,发现谱系中不同决策所展现出的特别规律,用多样化的规制思路来应对现实中复杂的重大行政决策实践。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逻辑,结合具体行政部门的决策实务,不断总结特色性的重大行政决策规制经验,并对之进行提炼、升华,从而寻求重大行政决策有效规制的成功路径。
周海富[6](2014)在《BK集团有限公司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不断全球化,我国企业处在变化复杂的外部环境中,不确定因素与日俱增,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取并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借鉴国外经验,引入企业战略管理不失为一种好做法。论文从BK集团管理的现实情况出发,尝试以笔者初学的当代战略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为主要手段,借鉴中外煤炭企业发展经验及现状启示,应用PEST分析法,分析研究BK集团战略宏观环境;应用价值链分析法、KSF分析法、SWOT等分析法对BK相关的行业进行分析;分析BK集团的内部有形和无形资源,分析BK集团职能领域能力和业务领域能力。在此基础上,综合确定BK集团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提出BK应当实施“低成本稳步快速扩张战略”,同时为BK集团制定“1+1+1”的发展模式,即主营业务(煤炭生产)+新兴业务(煤炭物流、技术服务、煤矿装备、锰业)+投资业务(股权投资、证券投资、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并从战略实施原则、组织保障、激励措施、发展步骤、关键举措和职能战略匹配协同等方面阐述BK集团战略的实施途径。作者旨在以此文抛砖引玉,求教于广大同仁和先行者,并可供BK同仁参考。论文对BK外部战略环境、内部资源能力进行深入分析,为BK制定系统科学的战略,提出BK战略实施途径。
阎超[7](2013)在《多元化战略下酒钢集团管控模式变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急剧扩张,各类行业和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数量日渐增多,企业集团多元化趋势和进程不断加快,企业市场竞争及行业内部竞争日趋激烈,大型企业集团尤其是多元化企业集团的管理控制难度日益增大,对企业的有效管理控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比国内外企业的多元进程和管理现状,酒钢集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改变过去的"粗放式"经营管理已势在必行。因此,围绕酒钢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对酒钢集团多元化经营进行管理控制模式变革研究,不仅对酒钢集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其他企业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同时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多元化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模式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运用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理论,在研究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酒钢集团的发展历程、管理变革和发展战略的分析,系统研究、选择与设计了多元化战略下酒钢集团的管理控制模式,并对酒钢集团管理控制模式围绕职能梳理和母子公司定位、组织机构调整、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基础管理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效果评价,对出现的问题给出了解决策略和办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创新地将企业集团的产业板块划分为核心主业板块、潜力主业板块、主业协同板块、延伸增长板块和参股公司,创新地提出了针对不同板块分别采取"进取型治理+战略规划型控制+公共服务型宏观管理"、"进取型治理+战略控制型控制+哺育型宏观管理"、"进取型治理+战略控制型控制+哺育型宏观管理"、"价值型治理+战略规划型控制+调控型宏观管理"和"合规型治理+财务型控制+公共服务型宏观管理"的集团管理控制模式的研究结果。
李瑞锋[8](2012)在《SM煤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煤炭工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企业兼并重组风起云涌,东部企业向西部渗透,大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购并,政府主导省内企业合并,产业结构将逐渐从松散的自由竞争过渡到寡头竞争阶段,环境治理、循环经济、绿色能源是每个大型煤炭企业需要落实的社会责任。SM企业是西部一家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该集团经过多年兼并重组,由一家中等规模的地方国有煤炭企业成长为一家年生产煤炭1亿吨,年销售收入500亿元的大型集团企业。目前,该集团涉足产业由煤炭开采发展到焦化、化肥、物流、建材等多个行业,资产规模膨胀接近百倍,多元化企业和快速成长企业的管理问题开始有所暴露;并且,未来十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该集团所涉足的产业面临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转变的威胁,急需重新定位产业发展方向,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本文以SM集团的战略制定为主题,系统审视了影响SM集团战略调整的经济、政策、产业环境,分析评价了SM集团的内部资源和价值链,指出了该集团在生产技术、产业政策方面存在的市场机会以及企业技术、资源和能力方面的优势。经过定性和定量的战略论证,制定了规模与效益并重、环境与发展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战略、循环经济模式。本文经过系统分析论证,认为:SM集团应当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坚持煤炭主业,以煤炭资源勘探、开发为基础,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发展现代化煤炭采掘业和煤化工产业;本着资源循环利用和高附加值精细化工的原则,横向延伸煤基产业链,纵向做大做强煤炭深加工,建立节能环保的绿色能源企业。本文认为,SM集团的战略保障措置重点在于,多元化企业经过重组购并后急需管控体系再造,增强总部战略管控能力和内部协同能力;解放科技研发生产力,先进技术引领产业也是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依靠。本文在战略保障措施部分,尝试确立SM集团集分权体系和组织层级间的权责划分结构,并对科技研发管理模式体系建设提出了创新构想;此外,保障体系还包括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安全生产、资源保障等,本文也有阐述。
郑福涛[9](2011)在《煤炭资源储量管理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产量的要求,提出了煤炭资源储量管理的概念。从政策方面介绍了加强煤炭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论述了地测人员专业素质及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对煤炭资源管理的影响。重点分析了煤炭储量远程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流程等。
淮蔚[10](2011)在《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研究 ——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探索经济转型新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是中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及机械重化工基地,煤炭开采的历史十分悠久,煤炭产业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代。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山西被确立为国家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从此,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地位逐步确立,资源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能源政策的变迁,山西的煤炭产业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主导产业,煤炭产业提供的税收占到了全省可用财力的一半以上,销售收入占山西省GDP的一半以上,为山西省区域发展积累了巨大的产业资本,为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动力;作为支柱产业,山西煤炭产业波及范围广泛,与机械、化工、钢铁、电力、热力等多个行业具有前向或者后向的直接联系,产业关联密切,联动作用明显,煤炭产业是山西名副其实的第一主导产业。在国家科技型低碳循环经济建设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煤炭资源整合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转型已成为山西省未来发展的核心与重点,延长煤炭产业生产链,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0年12月,山西省被确立为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改革实验区”,经济转型将会在“十二五”期间在山西省全面铺开,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首当其冲。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中国能源开发的西进,山西这个传统能源大省的煤炭产业也面临着来自其他省份和国际市场的挑战和冲击。因此,在实施经济转型和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更应该注重山西省煤炭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升山西省煤炭产业竞争力更应该成为未来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目标和突破口。研究山西省煤炭产业竞争力,对山西省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根据区域的特点和产业的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升山西省煤炭产业竞争力的路径与对策,有效地将山西省煤炭产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产业优势带动经济转型,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研究,这部分主要针对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定义、特点进行简要介绍,特别对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即波特的钻石模型、煤炭产业竞争力分析的SCEC模型和中国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进行了介绍,根据相关理论的研究最终得到了山西省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为山西省煤炭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根据文章第二部分得到的分析框架,从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这三个方面对山西省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第四部分为山西省煤炭产业地位作用研究,重点研究山西省煤炭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于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这部对山西省煤炭产业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力对区域经济的重要影响和带动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第五部分为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本部分由上文分析的结果从山西省煤炭产业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这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产业的发展,区域的转型从根本上说是产业的转型。本文对影响山西省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并结合山西省的区位特点、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趋势以及山西省经济转型的大方向,系统地提出了提升山西省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二、对煤炭企业实行集团化管理和专业化经营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煤炭企业实行集团化管理和专业化经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包头市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一)基本概念 |
1.大企业 |
2.大企业税收风险 |
3.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 |
(二)理论基础 |
1.新公共管理理论 |
2.遵从管理理论 |
3.税收风险管理理论 |
二、包头市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 |
(一)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发展历史 |
(二)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具体情况 |
1.包头市的大企业 |
2.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 |
3.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 |
(三)包头市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成效 |
1.提高征管质量,避免税收流失 |
2.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
3.提升服务质效,提高企业纳税遵从度 |
4.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
三、个案分析——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 |
(一)包头市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的基本情况 |
1.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特点 |
2.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的税收征管难点 |
(二)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税收风险管理应用——以A企业为例 |
1.数据采集 |
2.风险分析 |
3.风险应对 |
4.处理与反馈考核 |
四、包头市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包头市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1.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机制不畅通 |
2.职责不明晰,管理弱化 |
3.人员专业化程度低 |
4.风险识别精准度有限 |
(二)包头市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1.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法制不健全 |
2.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 |
3.人才培养与激励制度的欠缺 |
4.税企信息平台不对称 |
五、国内外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
(一)国外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情况 |
1.美国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 |
2.澳大利亚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 |
3.日本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 |
(二)国内先进地区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情况 |
1.天津市税务局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情况 |
2.苏州市税务局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情况 |
3.雅安市税务局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情况 |
(三)国内外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经验总结 |
1.国外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启示 |
2.国内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启示 |
六、完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一)完善管理,促进《税收征管法》修订 |
(二)明确职责,规范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 |
(三)提高人员专业化程度,建立高效的专业化团队 |
(四)开展个性化纳税服务,培养合作型税企关系 |
(五)推进信息管税,提升大企业税收管理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管资本”视角下开滦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投资 |
2.1.2 投资管理 |
2.1.3 管资本为主国企改革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资本投资决策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理论 |
2.2.3 公司治理理论 |
2.2.4 风险预算理论 |
2.2.5 投资组合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开滦集团投资管理体系现状及再构动因分析 |
3.1 开滦集团基本情况 |
3.1.1 开滦集团概况 |
3.1.2 开滦集团子分公司、产业布局及近年来经营情况 |
3.2 开滦集团组织管理架构及投资管理体系现状 |
3.2.1 开滦集团组织管理架构 |
3.2.2 开滦集团现行投资管理体系 |
3.2.3 开滦集团投资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
3.3 开滦集团现行投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3.1 行政管理色彩比较浓厚 |
3.3.2 投资管理效率和效益不高 |
3.3.3 投资管理缺乏统筹一体化管控 |
3.3.4 股权结构和产权管理不到位 |
3.4 开滦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再构的动因 |
3.4.1 宏观环境及国家政策导向 |
3.4.2 煤炭行业环境影响分析 |
3.4.3 企业内部变革动力SWOT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管资本”视角下开滦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再构的总体方案 |
4.1 “管资本”视角下开滦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再构的总体思路 |
4.1.1 国内外企业集团投资管控模式研究借鉴 |
4.1.2 投资管理体系再构总体思路 |
4.2 “管资本”视角下开滦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再构的设计原则 |
4.2.1 战略导向原则 |
4.2.2 价值管理原则 |
4.2.3 规范治理原则 |
4.2.4 切合实际原则 |
4.3 “管资本”视角下开滦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再构方案 |
4.3.1 投资管理模式再构选择和优化 |
4.3.2 优化调整产权管理架构 |
4.3.3 优化调整组织管理结构 |
4.3.4 健全完善投资管理制度体系 |
4.3.5 构建三控合一的动态一体化全程投资管控体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管资本”视角下开滦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再构的实施与建议 |
5.1 投资管理体系再构的实施 |
5.1.1 推进分类授权改革 |
5.1.2 以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5.1.3 明确投资管理相关部门职责 |
5.1.4 建立全方位一体化投资管控综合信息平台 |
5.1.5 强化投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机制 |
5.1.6 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 |
5.2 保障措施 |
5.2.1 优化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 |
5.2.2 强化组织管理责任保障 |
5.2.3 加强技术、财务、人力等资源支持保障 |
5.2.4 抓紧推进企业减负和“瘦身健体”工作 |
5.2.5 强化实施和考核 |
5.3 后续操作建议 |
5.3.1 明确并恪守投资管理原则 |
5.3.2 管好资本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 |
5.3.3 通过强化股权流转提升资本经营效率 |
5.3.4 提升投资组合管理能力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3)YS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综合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资金集中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概述 |
2.1.1 资金集中管理内涵 |
2.1.2 资金集中管理目标 |
2.1.3 资金集中管理原则 |
2.2 资金集中管理基本理论 |
2.2.1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
2.2.2 内部控制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概述 |
2.3.1 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
2.3.2 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比较 |
第三章 YS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现状分析 |
3.1 YS公司简介 |
3.1.1 YS公司概况 |
3.1.2 YS公司资金管理发展历程 |
3.2 YS公司收支两条线资金集中管理实施 |
3.2.1 资金集中管理机构设置 |
3.2.2 收支两条线资金集中管理运行现状 |
3.2.3 YS公司资金管理特点及影响 |
3.2.4 YS公司资金集中管理问卷调查及分析 |
3.3 YS公司资金集中管理存在问题 |
3.3.1 资金集中管理制度不完善 |
3.3.2 收支两条线管理业务流程缺乏合理性 |
3.3.3 资金计划管理缺乏灵活性 |
3.3.4 信息化建设落后 |
3.4 YS公司资金集中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1 资金集中管理意识淡薄 |
3.4.2 资金集中管理起步晚且缺乏人才 |
3.4.3 监督考核不力 |
3.4.4 成员企业历史沿革限制 |
第四章 YS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优化方案设计及应用 |
4.1 优化方案设计目标 |
4.2 优化方案设计原则及思路 |
4.2.1 优化方案设计原则 |
4.2.2 优化方案设计思路 |
4.3 资金集中管理优化方案实施 |
4.3.1 构建科学资金集中管理制度 |
4.3.2 理顺收支两条线业务流程 |
4.3.3 优化资金计划管理 |
4.3.4 搭建专业资金集中管理平台 |
4.4 资金集中管理优化方案应用效果 |
4.4.1 财务管理水平提高 |
4.4.2 经营效益显着提升 |
第五章 资金集中管理优化方案配套措施 |
5.1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
5.2 提升财务团队能力 |
5.3 加强监督考核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4)金融危机下Z煤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小结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战略的概念 |
2.1.1 战略及企业战略 |
2.1.2 煤炭企业战略 |
2.2 企业战略的层次和过程 |
2.2.1 企业战略的层次 |
2.2.2 企业制定战略的过程 |
2.3 小结 |
3 Z煤业集团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现有竞争对手 |
3.2.2 替代品 |
3.2.3 潜在进入者 |
3.2.4 顾客讨价还价能力 |
3.2.5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
3.3 小结 |
4 Z煤业集团公司的内部条件分析 |
4.1 Z煤业集团公司概况 |
4.2 资源分析 |
4.2.1 有形资源 |
4.2.2 无形资源 |
4.2.3 人力资源 |
4.3 能力分析 |
4.3.1 生产经营能力 |
4.3.2 项目开展能力 |
4.3.3 产业开发能力 |
4.4 小结 |
5 Z煤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分析与选择 |
5.1 Z煤业集团公司SWOT分析 |
5.1.1 优势(S) |
5.1.2 劣势(W) |
5.1.3 机会(O) |
5.1.4 威胁(T) |
5.2 战略要素评价 |
5.2.1 Z煤业集团公司EFE矩阵 |
5.2.2 Z煤业集团公司IFE矩阵 |
5.3 Z煤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5.3.1 战略分析模型 |
5.3.2 发展战略选择 |
5.4 小结 |
6 Z煤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
6.1 Z煤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
6.1.1 战略指导思想和原则 |
6.1.2 战略规划期限 |
6.1.3 战略目标及重点 |
6.2 Z煤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
6.2.1 大力整合煤炭资源 |
6.2.2 坚持科技兴企战略 |
6.2.3 坚持人才强企战略 |
6.3 Z煤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3.1 调整煤炭产业结构 |
6.3.2 优化组织结构和人才培养 |
6.3.3 建立现代市场营销体系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5)重大行政决策法律规制研究 ——以重大措施类决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本文研究对象界定 |
五、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第一章 重大行政决策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什么是行政决策? |
一、学说上的诠释 |
二、规范上的表现 |
三、本文主张 |
四、周边概念区分 |
第二节 何为“重大”行政决策 |
一、如何理解“重大”? |
二、选择“重大”行政决策作为研究对象的必要性 |
三、怎样认定“重大”的行政决策? |
第三节 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律性质 |
一、研究行政决策法律性质的意义 |
二、重大行政决策法律性质的界定——以《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的实施为分析样本 |
三、重大行政决策理论构造的新基点 |
第二章 重大行政决策实践剖析 |
第一节 实践中的典型重大行政决策事例 |
一、概述 |
二、本文重大行政决策事例选择依据 |
三、补充说明 |
第二节 事例介绍 |
一、国务院房地产调控“限购令”决策事例 |
二、公安部“消防禁令”决策事例 |
三、山西“煤改”决策事例 |
第三节 问题分析 |
一、过程性信息公开缺失 |
二、决策程序封闭 |
三、决策缺失形式合法性 |
四、决策方案理性不足 |
五、决策监督和责任机制缺失 |
第四节 原因归纳 |
一、决策惯性及利益纠葛导致信息不公开 |
二、程序封闭源于管制盲目自信 |
三、政治思维而非法治思维主导决策过程 |
四、裁量缺乏实体控制标准导致理性缺失 |
五、体制上的监督障碍及对决策的消极规避 |
第五节 法律规制目标 |
一、重大行政决策的正当化 |
二、决策正当化应包含的价值目标 |
第三章 重大行政决策的裁量属性 |
第一节 法规范构造 |
一、传统行政法规范的构造模式——“要件-效果” |
二、重大行政决策法规范的构造模式——“目的手段” |
三、两种法规范构造模式之比较 |
第二节 裁量属性 |
一、重大行政决策裁量生成之背景 |
二、重大行政决策裁量的定位 |
第三节 规制动因 |
一、民主正当性的缺失 |
二、裁量目标的模糊 |
三、系统性偏见 |
四、传统裁量基准的不适用性 |
第四节 规制基准 |
一、比例原则的内涵 |
二、比例原则作为决策裁量基准的体现 |
三、简评 |
第四章 重大行政决策裁量的规制 |
第一节 程序性裁量的规制:决策议程设置 |
一、议程设置法律规制的意义 |
二、实践中的规制思路 |
三、议程设置的决定因素 |
四、规制缺陷的法律问题 |
五、议程设置的规制要点 |
第二节 实体性裁量的规制(一):决策目标确定 |
一、决策目标的事实基础 |
二、决策目标的形成 |
第三节 实体性裁量的规制(二):决策手段选择 |
一、决策手段选择——“目标匹配” |
二、决策手段选择——“最小侵害” |
三、决策手段选择——“均衡性” |
第四节 公安部消防“禁令”决策裁量的规制—兼谈比例原则的运用 |
一、议题设置正当性 |
二、决策目标的确定——“遏制火灾多发势头,保护生命财产安全”..157三、决策手段的选择——“低等级保温材料的禁止使用” |
第五章 重大行政决策的过程性规制 |
第一节 规制背景 |
一、行政过程政治化的普遍趋势 |
二、参与式治理模式的兴起 |
第二节 过程性规制的构造 |
一、过程性规制的基本环节 |
二、复合的正当化构造——结构与逻辑 |
三、正当化程序构造间的逻辑关系 |
第三节 正当化功能实现的制约因素 |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与自我建构型的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机制间的不匹配性 |
二、行政官僚理性严重不足导致重大行政决策偏离公共利益 |
三、专家客观立场的实践困境及专家知识进入决策的障碍 |
四、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依赖于完善的内部机理与外部环境 |
五、结果导向的政府决策实践挤压了法律程序的理性空间 |
六、复杂的政府决策样态决定了统一程序规制的困难 |
第四节 重大行政决策正当化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
一、多层次的合法性 |
二、重大行政决策的“最佳性” |
三、正当化的相对性 |
四、在程序共识中实现正当化 |
第六章 重大行政决策的监督 |
第一节 现行监督体制 |
一、监督框架 |
二、监督标准 |
第二节 监督功能发挥 |
一、当前监督简况 |
二、决策监督的特殊性 |
第三节 监督机制完善 |
一、权力机关的监督 |
二、法院的监督 |
第七章 重大行政决策的谱系及类型化规制 |
第一节 类型化规制的思路 |
第二节 重大行政决策谱系:标准及意义 |
一、以决策领域为标准:经济性规制决策和社会性规制决策 |
二、以决策裁量权大小为标准:技术性决策与准政治性决策 |
三、以决策参与方的相互关系为标准:命令控制型、合意型、引导型重大行政决策 |
第三节 实践领域中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划分 |
一、实践面向的重大行政决策类型 |
二、规制设计的专门化 |
三、简评 |
第四节 现实主义的解决方案 |
一、差异化的规制策略 |
二、类型化规制的深入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BK集团有限公司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企业战略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企业战略的研究现状 |
1.3.3 煤矿企业战略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及框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框架思路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2章 BK外部环境战略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社会环境分析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2.2 煤炭行业分析 |
2.2.1 煤炭行业概况 |
2.2.2 煤炭产品和市场 |
2.2.3 煤炭行业价值链分析 |
2.2.4 煤炭行业关键成功要素 |
2.2.5 煤炭行业发展趋势 |
2.2.6 煤炭行业机会和威胁 |
2.3 煤炭物流行业分析 |
2.3.1 煤炭物流行业历史沿革 |
2.3.2 煤炭物流行业概况 |
2.3.3 煤炭物流行业产品和市场 |
2.3.4 煤炭物流行业价值链分析 |
2.3.5 煤炭物流行业KSF分析 |
2.3.6 煤炭物流行业发展趋势 |
2.3.7 煤炭物流行业机会和威胁 |
2.4 煤矿装备行业分析 |
2.4.1 煤矿装备行业概况 |
2.4.2 煤矿装备行业发展变化趋势 |
2.5 煤矿技术服务行业分析 |
2.5.1 煤矿技术服务行业概况 |
2.5.2 煤矿技术服务行业发展趋势 |
2.6 煤化工行业分析 |
2.6.1 煤化工行业概况 |
2.6.2 煤化工行业发展趋势 |
2.7 锰行业分析 |
2.7.1 行业概况 |
2.7.2 锰行业的影响因素 |
2.7.3 锰行业发展趋势 |
第3章 BK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
3.1 对BK调研概况 |
3.1.1 调研方法 |
3.1.2 有关BK发展战略意见收集 |
3.1.3 BK发展历程 |
3.1.4 BK取得成绩 |
3.1.5 BK的改进方向 |
3.2 BK内部资源分析 |
3.2.1 BK的有形资源分析 |
3.2.2 BK的无形资源分析 |
3.3 BK的内部能力分析 |
3.3.1 BK的职能领域能力分析 |
3.3.2 BK的业务领域能力分析 |
3.3.3 BK内部能力分析结论 |
第4章 BK集团的定位与战略目标 |
4.1 BK的SWOT分析 |
4.1.1 SWOT分析 |
4.1.2 结论 |
4.2 BK集团定位 |
4.2.1 BK使命 |
4.2.2 BK愿景 |
4.2.3 BK核心价值观 |
4.3 BK战略定位 |
4.3.1 产品定位 |
4.3.2 市场定位 |
4.3.3 价值定位 |
4.3.4 性质定位 |
4.4 BK战略目标 |
4.4.1 经济目标 |
4.4.2 管理目标 |
第5章 BK的集团战略 |
5.1 集团战略和发展模式 |
5.2 业务组合 |
第6章 BK的竞争战略 |
6.1 BK煤炭生产业务竞争战略 |
6.1.1 BK煤炭生产业务竞争定位 |
6.1.2 BK煤炭生产业务如何实现总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 |
6.2 BK煤炭物流业务竞争战略 |
6.2.1 BK物流业务竞争定位 |
6.2.2 BK物流业务竞争战略如何实现差异化? |
6.2.3 BK物流业务竞争战略如何价值链增值? |
6.2.4 BK物流业务的产品定位 |
6.2.5 BK物流目标客户定位 |
6.2.6 BK物流开拓区域定位 |
6.2.7 BK物流发展定位 |
6.2.8 BK物流业务战略目标 |
6.2.9 BK物流发展(商业)模式和发展策略 |
6.2.10 如何打造BK物流核心竞争力? |
6.3 BK煤矿装备业务竞争战略 |
6.3.1 BK煤矿装备业务竞争定位 |
6.3.2 BK煤矿装备业务发展定位 |
6.3.3 BK煤矿装备业务发展步骤 |
6.3.4 BK煤矿装备业务战略目标 |
6.3.5 BK煤矿装备业务发展模式 |
6.3.6 BK煤矿装备业务发展策略 |
6.4 BK煤矿技术服务竞争战略 |
6.4.1 BK煤矿技术服务综述 |
6.4.2 BK煤矿技术服务竞争定位 |
6.4.3 BK煤矿技术服务发展定位 |
6.4.4 BK煤矿技术服务发展步骤 |
6.4.5 BK煤矿技术服务战略目标 |
6.4.6 BK煤矿技术服务发展模式 |
6.4.7 BK煤矿技术服务发展策略 |
6.4.8 BK煤矿技术服务各阶段关键举措 |
6.5 BK锰矿业务竞争战略 |
6.5.1 BK锰矿业务竞争定位 |
6.5.2 BK锰矿业务发展定位 |
6.5.3 BK锰矿业务发展步骤 |
6.5.4 BK锰矿业务发展模式 |
6.5.5 BK锰矿业务发展策略 |
6.5.6 BK猛矿业务各发展阶段的关键举措 |
第7章 BK战略实施 |
7.1 BK战略实施的原则 |
7.2 BK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 |
7.3 BK战略实施的资源保障 |
7.4 BK战略实施的激励措施 |
7.5 BK战略实施的发展步骤 |
7.6 BK战略实施的关键举措 |
7.6.1 整合跨越 |
7.6.2 快速稳步扩张 |
7.6.3 持续发展 |
7.6.4 提升能力 |
7.7 BK职能战略的匹配与协同 |
7.7.1 人力资源职能战略的匹配与协同 |
7.7.2 财务职能战略的匹配与协同 |
7.7.3 运营职能战略的匹配与协同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与建议 |
8.2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多元化战略下酒钢集团管控模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综述 |
(三) 案例分析 |
(四)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二、理论基础 |
(一) 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理论 |
(二) 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机制研究 |
(三) 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模式研究 |
(四) 多元化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模式选择 |
三、酒钢集团管理控制模式现状分析 |
(一) 酒钢集团基本情况 |
(二) 酒钢集团管理控制体系现状分析 |
四、多元化战略下酒钢集团管理控制诊断 |
(一) 组织运行分析 |
(二) 治理分析 |
(三) 职能管理分析 |
(四) 宏观管理分析 |
五、多元化战略下酒钢集团管理控制模式设计 |
(一) 酒钢集团的管理控制模式设计整体框架 |
(二) 酒钢集团业务板块划分及各板块定位分析 |
(三) 集团组织各层级定位 |
(四) 酒钢集团核心主业管理控制模式设计 |
(五) 酒钢集团潜力主业管理控制模式设计 |
(六) 酒钢集团主业协同板块管理控制模式设计 |
(七) 酒钢集团延伸增长板块管理控制模式设计 |
(八) 酒钢集团参股公司和资产管理类公司管理控制模式 |
六、酒钢集团管理控制模式实施及效果分析 |
(一) 酒钢集团管理控制模式推进步骤及方法 |
(二) 集团管理控制模式推进阶段成果 |
(三) 问题及解决策略 |
(四) 效果评价 |
七、结束语 |
(一) 结论 |
(二) 进一步工作 |
(三) 管理控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SM煤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2.3 主要工作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战略理论综述 |
2.1 多元化战略综述 |
2.1.1 多元化理论提出 |
2.1.2 多元化理论发展 |
2.1.3 多元化的原因 |
2.1.4 关于煤炭行业多元化 |
2.2 循环经济理论综述 |
2.2.1 循环经济概念 |
2.2.2 循环经济概念在国外的发展 |
2.2.3 循环经济概念在中国的发展 |
2.2.4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路径 |
2.3 循环经济模式与多元化战略关系 |
2.4 分析工具 |
2.4.1 PEST分析模型 |
2.4.2 价值链分析模型 |
2.4.3 外部因素评价模型 |
2.4.4 内部因素评价模型 |
2.4.5 SWOT分析 |
2.4.6 波士顿矩阵 |
2.5 本章结论 |
第3章 SM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经济分析 |
3.1.1 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
3.1.2 宏观经济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影响 |
3.2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3.2.1 煤炭需求预测 |
3.2.2 煤炭开发技术发展趋势 |
3.2.3 煤炭多元化产业发展趋势 |
3.3 区域经济环境分析 |
3.3.1 煤炭产业发展态势 |
3.3.2 煤化工产业发展态势 |
3.4 外部因素评价 |
3.4.1 外部因素评价步骤及评价结果 |
3.4.2 外部因素评价结果分析 |
3.5 本章结论 |
第4章 SM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
4.1 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 |
4.1.1 公司煤炭资源分析 |
4.1.2 煤炭生产状况 |
4.1.3 煤炭销售管理 |
4.1.4 煤炭运输能力 |
4.1.5 人力资源状况 |
4.1.6 技术能力 |
4.2 内部因素评价 |
4.2.1 内部因素评价步骤及结果 |
4.2.2 内部因素评价结果分析 |
4.3 本章结论 |
第5章 SM集团发展战略制定 |
5.1 SM集团发展战略分析 |
5.1.1 SM集团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
5.1.2 SM集团SWOT分析 |
5.1.3 SM集团BCG矩阵分析 |
5.2 发展战略规划 |
5.2.1 发展原则 |
5.2.2 产业发展规划 |
5.2.3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
5.3 本章结论 |
第6章 SM集团战略实施 |
6.1 产业规划实施策略 |
6.2 增强战略管理能力 |
6.3 重视资本运作在产业整合中的作用 |
6.4 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
6.5 建立信息化支持平台 |
6.6 本章结论 |
第7章 SM集团战略保障措施 |
7.1 集团管控体系再造 |
7.1.1 SM集团的管控模式 |
7.1.2 SM集团各层级功能界定 |
7.2 构建集团整体文化体系 |
7.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7.4 保障资源供给 |
7.5 促进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
7.6 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
7.7 本章结论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煤炭资源储量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煤炭储量动态管理的必要性 |
2 提高地测人员专业水平 |
3 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的方法 |
4 储量远程管理信息系统 |
(1) 报表管理子系统。 |
(2) 图形管理子系统。 |
(3) 文件管理子系统。 |
(4) 系统维护子系统。 |
5 结 语 |
(10)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研究 ——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探索经济转型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 研究重点、难点 |
1.3.1 研究的重点 |
1.3.2 研究的难点 |
1.3.3 可能的创新点 |
1.3.4 可能存在的不足 |
2 煤炭产业竞争力研究 |
2.1 煤炭产业 |
2.1.1 煤炭产业的定义 |
2.1.2 煤炭产业的特征 |
2.2 煤炭产业竞争力 |
2.2.1 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定义 |
2.2.2 煤炭产业竞争力的特征 |
2.3 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
2.3.1 波特的“钻石模型” |
2.3.2 煤炭产业竞争力分析的SCEC 模型 |
2.3.3 中国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 |
2.3.4 山西省煤炭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 |
3 山西省煤炭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3.1 山西省煤炭产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3.1.1 煤炭企业规模 |
3.1.2 煤炭企业管理 |
3.1.3 煤炭企业创新 |
3.2 山西省煤炭产业基础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3.2.1 自然资源禀赋 |
3.2.2 基础设施建设 |
3.2.3 人力资源状况 |
3.2.4 科技研究开发 |
3.2.5 金融资本支持 |
3.3 山西省煤炭产业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3.3.1 煤炭产业政策 |
3.3.2 煤炭关联产业发展 |
3.3.3 煤炭产业地位 |
3.4 本章小结 |
3.4.1 核心竞争力 |
3.4.2 基础竞争力 |
3.4.3 环境竞争力 |
4 山西省煤炭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与山西省区域经济转型 |
4.1 山西省煤炭产业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
4.1.1 煤炭产业对山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
4.1.2 煤炭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分析 |
4.1.3 煤炭产业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相关性的回归分析 |
4.2 山西省煤炭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与山西省区域经济转型 |
4.2.1 煤炭产业竞争力与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 |
4.2.2 山西省煤炭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与山西省区域经济转型 |
4.3 本章小结 |
5 山西省煤炭产业的新发展——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带动区域民生共繁荣 |
5.1 提升山西省煤炭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5.1.1 发展大型企业集团 |
5.1.2 革新企业管理模式 |
5.1.3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 |
5.2 加强山西省煤炭产业基础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5.2.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煤炭物流体系 |
5.2.2 保障科研开发与人才培养、形成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的合理机制 |
5.2.3 强化煤炭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保障煤炭产业转型的资金动力 |
5.3 完善山西省煤炭产业环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5.3.1 发展循环经济 |
5.3.2 完善产业政策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对煤炭企业实行集团化管理和专业化经营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包头市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赵一鸿.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2]“管资本”视角下开滦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再构研究[D]. 张斌陇. 燕山大学, 2018(05)
- [3]YS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研究[D]. 唐晓晴. 西安石油大学, 2016(06)
- [4]金融危机下Z煤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石福泰.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3)
- [5]重大行政决策法律规制研究 ——以重大措施类决策为例[D]. 梁存宁. 华东政法大学, 2014(12)
- [6]BK集团有限公司战略研究[D]. 周海富. 广西大学, 2014(02)
- [7]多元化战略下酒钢集团管控模式变革研究[D]. 阎超. 兰州大学, 2013(06)
- [8]SM煤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李瑞锋. 山东大学, 2012(02)
- [9]煤炭资源储量管理的研究[J]. 郑福涛. 洁净煤技术, 2011(05)
- [10]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研究 ——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探索经济转型新模式[D]. 淮蔚. 山西财经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