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方铜业公司的二氧化硫回收水平国际领先(论文文献综述)
平丽堃[1](2020)在《锡业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的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虽然我国环境问题在逐渐好转,但依然需要注重环保,企业的发展也应朝着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继续努力。有色金属是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维护国家安全以及加速科学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和重要战略物资。但有色金属行业属于重污染行业之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助于企业实现绿色发展。因此,对有色金属行业的龙头企业——锡业股份,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既可以在行业范围内提供参考借鉴的披露模式和内容,也可以进一步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本文选取锡业股份作为案例,对其公布的定期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回顾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及专家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再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提炼,从而明确界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概念,再通过介绍委托代理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社会责任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后文奠定理论基础。然后,以现状分析对其公布的定期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整理研究,再通过构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评价体系,以选取维度进行打分评价的方法从定量角度分析锡业股份披露水平,并与有色金属行业的披露情况做对比,发现案例企业存在信息披露载体多样化,披露内容不全面,客观性差,环境会计信息核算方式陈旧,企业披露信息主动性差等问题。从增强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加强环保宣传教育继续教育,加强企业内控管理,使公众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中等几个方面,提出完善锡业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王森[2](2019)在《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及演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环境规章制度的文件数激增、媒体对环境事件的关注加强、股东关于环境相关的建议也在增加,环保制度呈现主体多元化、工具综合化以及强度加大化等特征。制度压力的不断增加使少数重污染企业完成环境战略升级,如通过采用先进的环境管理技术和理念,研发高质量绿色产品,降低供应链上的环境负荷,成为环保领跑者,但仍存在大量企业实施被动的环境战略,甚至无视国家法律、政府监管和民众监督,存在严重污染违法现象。由此可见,制度压力的变化推动了重污染企业的环境战略转型,相似的制度压力却引发了重污染企业的环境战略异质性响应。本研究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应对外部制度压力时,重污染企业如何做出环境战略选择?论文首先梳理了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的类型及其判定条件,在此基础上,从静态视角剖析了不同制度压力对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的影响,企业组织冗余、资产专有性、生命周期阶段对制度压力的异质性环境战略响应,进而从我国重污染行业中筛选出597家上市公司,通过内容分析法对环境战略进行手工编码,采用多项Log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地,考虑到战略选择的动态性,以钢铁企业为例,利用探索性纵向双案例研究,对宝钢股份和太钢集团的环境战略变革过程进行系统、全面地剖析,揭示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演化路径及其动力,从而建立较为完整的环境战略演化动力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政府政策压力对重污染企业选择积极的环境战略有显着正向影响;监管压力和公众压力越大,相对于反应型战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污染防御型或环保领导型战略;然而随着监管压力或公众压力不断增加,企业选择污染防御型和环保领导型战略无差异;(2)资产专有性正向调节制度压力和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之间的关系;(3)政策压力、监管压力以及公众压力越大,成熟期企业越倾向于选择环保领导型环境战略。从动态视角来看,(4)企业环境战略演化路径不仅可以由低级向高级过渡,还可能呈现出“反应型—污染防御型—环保领导型—污染防御型—环保领导型”的螺旋上升形式;(5)诱导形式环境战略演化满足“制度压力变化-环保认知改变-环境战略演化”的理论框架,即伴随制度压力不断加强,导致企业管理层环保认知不断升级,推动重污染企业诱导式环境战略演化;(6)当竞争压力高于制度压力,且环保认知相对较低时,涌现形式环境战略更容易形成,从而改变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演化方向。企业战略是管理领域的核心问题,面对当前重污染企业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之迫切,环境战略已然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新趋势。本研究在环境战略的研究上,不再拘泥于对环境战略与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而是更加关注环境战略的异质性选择,以及环境战略由反应型到环保领导型的演化路径和动力,这是学术界至今鲜少有学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丰富了环境战略管理的内容,从微观层面指导了我国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升级。
廖康程[3](2018)在《我国硫酸工业改革开放40年发展纪实》文中认为介绍1978—2018年我国硫酸工业发展历程。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硫酸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并于2018年首次成为硫酸净出口国。硫酸装置规模不断提高,热回收技术得到普遍应用。设备、技术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童昱婷[4](2018)在《隆昌天然气净化厂Lo-catⅡ装置运行参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气是一种优质清洁能源和重要的化工原料。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确越来越大,气的勘探力度大幅提升,天然气相关业务呈现出了蓬勃式的发展趋势,但在部分天然气中含有H2S等酸性气体,它们对工业和农业生产以及人身财产安全都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天然气脱硫是天然气工业中的非常重要工艺。1890年,英国开始使用固体氧化铁干法脱除气体中的H2S,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70年中,国内外已报道了 100多种气体净化方法,但在天然气工业中已得到应用的不多。它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湿法脱硫、干法脱硫、膜分离、生物脱硫等方法。本文主要介绍湿法脱硫中LO-CAT装置工艺技术。隆昌天然气净化厂于2001年10月建成投产,该厂采用USPOVERLO-CATⅡ液相催化氧化工艺是中国第一个引进的专利技术。但由于隆昌净化厂建成投产多年,随着上游来气量发生了较大改变,使隆昌净化厂处于超低负荷生产状态,导致运行数据与最初设计时运行参数变化较大,随着工况不断变化LO-CATⅡ硫回收装置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在运行时常出现大量异味,造成厂区附近环境影响,检测的电极电位较以往偏高,溶液发泡严重,化学品消耗高等情况。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LO-CATⅡ硫回收装置的国内外发展情况及装置运行进行了解,研究LO-CATⅡ硫回收装置的工艺原理,调研设备的结构和运行操作,对设备的工艺流程进行分析。分析流体流动模型,根据LO-CATⅡ硫回收装置的特性选择恰当的计算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利用VOF模型模拟对吸收氧化器内流体流场进行模拟,通过建立几何模型,模拟不同空气、酸气速度下吸收氧化器多相流的项云图、速度云图、速度矢量图,了解LO-CATⅡ硫回收装置的吸收氧化器中气、液两相的流动特性和规律,并且通过分析国内外实验成果,总结过量空气系数、pH值等参数的变化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经验。结合现场实际生产现状,通过对风量的调整,同时对加药量进行调整,得到解决如隆昌天然气净化厂LO-CATⅡ装置在运行时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采取将现场实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相结合的形式,解决了超低负荷工况下LO-CATⅡ硫回收装置运行的系列问题,使各项指标趋于正常,保证该装置运行平稳,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张兰[5](2017)在《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煤炭作为重要的有机原料,被广泛应用于炼焦、化肥、橡胶、塑料等煤化工生产制造行业。煤化工生产过程大多工艺条件苛刻、生产装置复杂,对温度和压力要求较高,且生产中多涉及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的原辅材料和产品,容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环境污染。为综合评估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程度,本文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系统分析了煤化工企业的从业人员技术和文化水平结构、场所布置、生产装置、工艺技术、安全生产管理状况等“人、机、环、管”方面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提出了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此建立了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综合评价方法,为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及安全生产事故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基于上述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综合运用安全系统工程、事故致因理论、安全评价等相关理论,对煤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及分析。2)从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主要影响因素的人、机、环、管等方面,构建了涵盖6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指标的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3)基于专家咨询和Delphi方法,提出了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并依据专家打分情况,计算了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值。4)基于模糊综合安全评价基础理论,建立了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将权重模糊数评价矩阵转化成模糊单一评价矩阵,避免了传统模糊数之间比较的复杂性和不精确性,使评价结论更科学和公正。5)采用论文构建的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选取的重庆某焦化厂(煤炭焦化工艺)、重庆某煤制甲醇项目(煤炭气化工艺)2个典型煤化工企业开展了模糊综合安全评价,确定了安全风险级别,并提出了安全风险管理建议。
王超[6](2013)在《降低镇海炼化Ⅵ硫磺回收装置能耗的PDCA研究》文中认为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紧密结合,它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实现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的主要目标。本文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运用PDCA管理模式,对降低Ⅵ硫磺回收装置能耗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即系统地挖掘Ⅵ硫磺回收装置在生产运行中可优化的环节与急需解决的问题,运用正交分解等统计工具,找出问题症结,确定主要原因,开展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周而复始的PDCA循环活动,提高了员工操作技能水平、调整装置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优化了装置设备方案,最终使能耗逐年下降,取得了预期目标。同时在整个PDCA实践过程中,还提升了质量管理水平。当然,对不可解决的问题及末端因素,可以再次PDCA循环进行积极的预防与优化,从而建立一套适用装置运行的PDCA循环模式。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其他石化企业同类装置降本增效的过程中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山东省人民政府[7](2013)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鲁政发[2013]12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刘贵清[8](2010)在《循环经济的多维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在工业化已进行200多年的今天,循环经济之所以蓬勃而起,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和历史缘由。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稀缺、生态破坏、粮食匮乏、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降低等深层生态经济问题日趋严重。显然,传统工业化已难以为继,支撑其经济增长的化石能源、矿产和森林资源等,已被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开发耗费过半。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达成共识:欲实现人口、经济与环境多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循环经济替代非循环经济是可行模式之一。占世界人口85%的发展中国家,欲生存、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与时俱进,尽早转变高碳、非循环型经济发展方式。论文主要采用界面分析法。在界定生态维、经济维、工业维与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维的界面整合理论中,辅以规范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并融汇整体论、组织理论以及系统生态方法,突出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主体,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循环经济进行多维度的广角论证。尽管发达国家已先后于20世纪初和50年代以来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中国也从80年代始,注重生态经济研究,但总的来看循环经济理论仍鲜为人知。本文着力于开掘循环经济的多维、复合生态经济理论。全文主要论述了如下观点:第一,自然生态循环是人类各社会经济阶段发展方式的基础。循环经济融合于自然生态循环之中,并替代其它非循环型经济模式,有其科学理论的多维时空序演化的历史必然性。第二,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替时序包括了采集与狩猎、农业经济、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及后工业化的知识与信息经济时期。这些经济形态与自然生态循环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即:多维复合进化。第三,传统工业化使人类社会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其高速废物排放和能源低效率利用,远远超过了生态分解速度及自然承载力,阻断了物质循环通道,破坏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地球生物圈。第四,循环经济是构建良性循环产业链网体系的可行模式。其主要内容有:改变现有单向、线式、非循环工艺流程,实施废物资源化和源头无害化治理工程,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和生物质能利用体系,把循环经济作为实施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构建以森林为主体的绿色产业网络。第五,引进、吸收国外循环经济成功案例,建立完善人口、资源、环境紧约束的循环经济机制与制度,形成中国式循环经济形态。构建循环经济保障体系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包括建立政府层面的生态伦理与道德教育体系,夯实法制、法规基础,做好循环经济产业全国发展纲要和区域规划以及改革财政与金融支持机制。
宁小龄[9](2009)在《环保:绝不能成为一场马拉松——史汉祥攻克“三大环保难题”后的难题》文中认为烟囱——城市的黑色感叹号史汉祥,五十三岁,面色黧黑,两眼幽深,身材不高,操一口浓重的慈溪口音。史汉祥仅初中学历,并非博览群书之辈,但好奇思冥想,苦心沉潜,积极倡导"万物平衡论",麾下有资产不薄的宁波太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目前,
曹庆峰[10](2008)在《太仓市2006-2020年主要污染物控制和减排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节能减排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做出的重要部署,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对于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根据苏州“十一五”减排目标责任书,苏州市人民政府和太仓市人民政府签署了节能减排目标,即“十一五”期末太仓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3.53%和33.03%,分别控制在0.78万吨和1.48万吨,其中火电行业二氧化硫削减41.61%,控制在0.94万吨以内。本研究报告将通过研究,制定规划,提出具体的减排措施和方案。通过宏观层面来对减排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根据对太仓市的现有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环境容量、COD和SO2的污染现状以及未来污染物的源项等情况分析,本报告论证了太仓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目标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并设定分段目标。在设定分段目标的同时,本研究报告将进一步细化目标,将各目标按生产(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生活领域(城市、乡镇)与行业(化工、发电、纺织等)、重点企业(火电厂、化工厂等),按空间(按镇、园区)分别落实。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太仓市2区7镇的生产、生活在2006-2020期间减排方案的建立,主要减排对象为COD和SO2两大指标。通过对太仓市的实际情况和未来排污空间及潜力的合理预测,充分考虑江苏省、太湖流域特殊的政策性要求,本研究报告提出了相应的产业结构减排实施方案、工程治理减排实施方案、监督管理减排实施方案、综合辅助方案。除了从调整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落实减排的工程性措施、加快推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和运作、加快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建立更加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以外,将引进目前在国内试点阶段的绿色GDP机制,在总结过去6笔排污权交易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排污权交易的制度。本研究报告通过论证,围绕减排目标,从太仓市未来的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减排措施。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减排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认为太仓市完成减排目标是可行的。
二、东方铜业公司的二氧化硫回收水平国际领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方铜业公司的二氧化硫回收水平国际领先(论文提纲范文)
(1)锡业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简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环境会计的定义 |
二、环境会计信息 |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
第二节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环境经济学理论 |
三、社会责任理论 |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节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导则和标准 |
第三章 锡业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案例研究 |
第一节 锡业股份简介 |
一、基本情况介绍 |
二、经营情况 |
三、环境现状及环保治理 |
四、安全环保风险 |
第二节 锡业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
二、年报中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
三、环境报告书中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
第三节 锡业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评价 |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评价体系的构建 |
二、评价模型和数据来源 |
三、锡业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评价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锡业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锡业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一、披露方式不唯一,增加查阅成本 |
二、披露内容不全面,客观性差 |
三、环境会计核算方式陈旧 |
四、披露信息的自主性较差 |
五、环境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
第二节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
一、环境会计法律依据,制度和政策的缺乏 |
二、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
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欠缺 |
四、监督体系不健全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锡业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分析 |
第一节 政府层面 |
一、完善法律法规,统一披露方式 |
二、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
三、加强对企业决策层的环保宣传教育 |
四、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评价机制 |
第二节 企业层面 |
一、加强对管理层及员工的环保宣传教育 |
二、增加继续教育环境会计项 |
三、加强内控管理,提高披露信息的主动性 |
四、健全监督体系,提高信息准确性 |
第三节 社会层面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及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结构安排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制度理论 |
2.1.1 制度理论的基本内容 |
2.1.2 基于制度压力的战略选择研究 |
2.1.3 基于制度压力的环境战略选择研究 |
2.2 战略选择理论 |
2.2.1 战略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
2.2.2 资源特征视角下企业战略选择研究 |
2.2.3 基于战略选择理论的环境战略选择研究 |
2.3 战略演化理论 |
2.3.1 战略演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
2.3.2 企业战略演化路径与动力研究 |
2.3.3 环境战略演化—自然资源基础观视角 |
2.4 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类型与判别条件 |
3.1 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的类型 |
3.1.1 环境战略类型综述 |
3.1.2 “战略即实践”观 |
3.2 反应型环境战略的内涵与判别条件 |
3.2.1 反应型环境战略的内涵 |
3.2.2 重污染企业反应型环境战略的判别条件 |
3.3 污染防御型环境战略的内涵与判别条件 |
3.3.1 污染防御型环境战略的内涵 |
3.3.2 重污染企业污染防御型环境战略的判别条件 |
3.4 环保领导型环境战略的内涵与判别条件 |
3.4.1 环保领导型环境战略的内涵 |
3.4.2 重污染企业环保领导型环境战略的判别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 |
4.1 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 |
4.1.1 正式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 |
4.1.2 非正式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 |
4.2 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异质性选择 |
4.2.1 资源特征视角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异质性选择 |
4.2.2 生命周期视角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异质性选择 |
4.3 研究模型与假设汇总 |
4.4 研究设计 |
4.4.1 研究方法 |
4.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4.3 变量测量 |
4.5 研究结果分析 |
4.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4.5.2 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关系的回归结果分析 |
4.5.3 组织冗余的调节效应分析 |
4.5.4 资产专有性的调节效应分析 |
4.5.5 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调节效应分析 |
4.5.6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演化--以钢铁企业为例 |
5.1 理论背景 |
5.1.1 环境战略演化基础—战略间的路径依赖性 |
5.1.2 战略表现形式:诱导式和涌现式 |
5.2 案例研究方法 |
5.2.1 案例研究内涵与类型 |
5.2.2 案例研究方法步骤 |
5.3 研究设计 |
5.3.1 案例选择 |
5.3.2 数据搜集 |
5.3.3 数据分析 |
5.3.4 关键构念的界定与测度 |
5.4 案例内分析与主要发现 |
5.4.1 钢铁企业外部环境压力变化 |
5.4.2 宝钢不同环境战略阶段发展 |
5.4.3 太钢不同环境战略阶段发展 |
5.5 案例间分析与主要发现 |
5.5.1 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的演化路径 |
5.5.2 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诱导式环境战略演化 |
5.5.3 制度压力、竞争压力与重污染企业涌现式环境战略形成 |
5.5.4 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演化驱动机制 |
5.6 研究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实践启示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我国硫酸工业改革开放40年发展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规模由初具雏形到世界第一 |
2 原料结构由单一到多元 |
3 硫酸装置规模实现大型化 |
3.1 硫铁矿制酸:我国硫酸装置大型化的基础 |
3.2 硫黄制酸:硫酸工业腾飞的主体 |
3.3 冶炼酸:后来居上 |
4 节能减排技术 |
4.1 热回收技术的普及 |
4.2 硫铁矿烧渣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
4.3 磷石膏制硫酸:循环经济的典范 |
5 展望未来 |
5.1 净进口向净出口转变 |
5.2 技术引进向技术输出转变 |
6 结语 |
(4)隆昌天然气净化厂Lo-catⅡ装置运行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LO-CAT工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湿法脱硫 |
1.2.2 干法脱硫 |
1.2.3 膜分离法 |
1.2.4 生物脱硫 |
1.2.5 其他方法 |
1.2.6 LO-CAT工艺技术国外装置使用情况 |
1.3 研究的内容、目标及路线 |
1.3.1 主要研究的内容 |
1.3.2 主要研究目标 |
1.3.3 主要研究路线 |
1.4 文本创新点 |
第2章 LO-CAT Ⅱ硫回收工艺基本理论 |
2.1 天然气脱硫的必要性 |
2.1.1 H_2S的性质及来源 |
2.1.2 H_2S的危害 |
2.2 反应原理 |
2.3 LO-CAT Ⅱ反应工艺设备介绍 |
2.4 工艺流程简述 |
2.5 工艺流程操作特点 |
2.6 LO-CAT Ⅱ工艺加药系统的介绍 |
2.6.1 ARI-340(铁催化剂浓缩溶液) |
2.6.2 ARI-350(螯合铁稳定剂浓缩液) |
2.6.3 ARI-400(灭菌剂) |
2.6.4 ARI-600(表面活性剂) |
2.6.5 45%KOH溶液(PH值调节剂) |
2.6.6 KS-604(消泡剂) |
2.6.7 ARI-360(螯合铁降解抑制剂) |
2.7 LO-CAT Ⅱ工艺的特点 |
2.8 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2.8.1 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
2.8.2 装置问题原因分析 |
第3章 吸收氧化器流体流动模型 |
3.1 数值计算模型和方法基本理论 |
3.2 VOF模型理论 |
3.2.1 VOF模型 |
3.2.2 VOF控制方程 |
3.3 湍流模型理论介绍(K-E模型) |
第4章 吸收氧化器内部流场模拟 |
4.1 几何模型 |
4.2 网格划分 |
4.3 边界条件及物性参数 |
4.4 速度计算 |
4.5 不同速度模拟结果 |
4.5.1 VAIR=6M/S,V酸气=4.46M/S |
4.5.2 VAIR=4.46M/S,V酸气=4.46M/S |
4.5.3 VAIR=3.7M/S,V酸气=4.46M/S |
4.5.4 VAIR=3.7M/S,V酸气=3.5M/S |
4.5.5 VAIR=3.7M/S,V酸气=1.5M/S |
4.6 不同速度压力云图 |
4.6.1 VAIR=6M/S,V酸气=4.46M/S |
4.6.2 VAIR=4.46M/S,V酸气=4.46M/S |
4.6.3 VAIR=3.7M/S,V酸气=4.46M/S |
4.6.4 VAIR=3.7M/S,V酸气=3.5M/S |
4.6.5 VAIR=3.7M/S,V酸气=1.5M/S |
4.7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章 生产运行参数优化 |
5.1 装置运行概况 |
5.1.1 装置运行参数 |
5.1.2 解决方案 |
5.2 控制风量 |
5.2.1 风量的调整方式 |
5.2.2 风量的调整 |
5.2.3 风量风压对电极电位的影响 |
5.2.4 风量风压对溶液翻腾情况的影响 |
5.3 调节加药量 |
5.3.1 ARI-350药品的调节 |
5.3.2 pH值的调整 |
5.3.3 消泡剂 |
5.4 现场运行结果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索引 |
(5)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工矿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
1.2.2 化工企业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1.2.3 煤化工企业安全评价的重要性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析研究 |
2.1 煤化工及其工艺技术 |
2.1.1 煤化工范畴 |
2.1.2 国外煤化工产业发展概况 |
2.1.3 国内煤化工产业发展概况 |
2.1.4 煤化工工艺技术 |
2.2 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析 |
2.2.1 煤化工企业常见的安全事故分析 |
2.2.2 煤化工企业生产过程安全风险分析 |
2.2.3 煤化工企业存储过程安全风险分析 |
2.2.4 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特征 |
2.2.5 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影响因素 |
2.3 煤焦化企业安全风险分析 |
2.3.1 煤焦化工艺及装备 |
2.3.2 煤焦化企业安全风险 |
2.4 煤液化企业安全风险分析 |
2.4.1 煤液化工艺及装备 |
2.4.2 煤液化企业安全生产风险 |
2.5 煤气化企业安全风险分析 |
2.5.1 煤气化工艺及装备 |
2.5.2 煤气化企业安全生产风险 |
2.6 本章小结 |
3 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模糊评价方法研究 |
3.1 概述 |
3.2 安全评价指标选取的理论基础 |
3.3 安全评价指标选取 |
3.3.1 指标选取原则 |
3.3.2 指标选取 |
3.3.3 指标体系构成 |
3.3.4 安全评价指标含义及其量化 |
3.4 安全评价指标权重 |
3.4.1 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3.4.2 安全评价指标权重专家函询表设计 |
3.5 模糊综合安全评价方法 |
3.5.1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
3.5.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煤化工企业安全评价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4 煤焦化企业安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及风险管理研究 |
4.1 企业概况 |
4.2 工艺技术及其风险分析 |
4.2.1 工艺流程 |
4.2.2 风险识别 |
4.2.3 危险介质储存 |
4.2.4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分布 |
4.2.5 现有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
4.3 安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4.3.1 基于Delphi法的函询结果分析 |
4.3.2 各评价指标评分结果的确定 |
4.3.3 一级模糊综合安全评价 |
4.3.4 二级模糊综合安全评价 |
4.3.5 安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4.4 煤焦化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5 煤气化企业安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及风险管理研究 |
5.1 企业概况 |
5.2 工艺技术及其风险分析 |
5.2.1 工艺流程 |
5.2.2 风险识别 |
5.2.3 生产工序中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5.2.4 现有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
5.3 安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5.3.1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2 各评价指标评分结果的确定 |
5.3.3 一级模糊综合安全评价 |
5.3.4 二级模糊综合安全评价 |
5.3.5 安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5.4 煤气化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6)降低镇海炼化Ⅵ硫磺回收装置能耗的PDCA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本研究的思路及框架 |
2 炼油二部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2.1 炼油二部简介 |
2.1.1 炼油二部发展现状 |
2.1.2 炼油二部质量管理开展现状 |
2.2 Ⅵ硫磺回收装置能耗物料说明 |
2.2.1 Ⅵ硫磺装置规模及改造情况 |
2.2.2 主要物料性质 |
2.2.3 降低能耗的技术方法 |
3 Ⅵ硫磺装置能耗的 PDCA 研究 |
3.1 计划阶段 |
3.1.1 现状调查 |
3.1.2 症结分析 |
3.1.3 设定目标 |
3.1.4 原因分析并确定主要原因 |
3.1.5 制定对策 |
3.2 实施阶段 |
3.2.1 提高员工操作技能水平 |
3.2.2 调整装置工艺参数 |
3.2.3 优化装置设备方案 |
3.3 检查阶段 |
3.3.1 效果检查 |
3.3.2 验证阶段 |
3.4 改进阶段 |
3.4.1 标准化,固定成绩 |
3.4.2 问题总结 |
4 炼油二部质量管理提升措施 |
4.1 炼油二部质量管理制度的优化 |
4.2 炼油二部员工全面素质的提升 |
4.3 炼油二部质量文化的形成 |
5 本文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的结论分析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循环经济的多维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目标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目标 |
1.2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难点与拟创新点 |
1.4.1 主要难点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1.5 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
1.6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6.1 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和发展 |
1.6.2 国外主要学者的循环经济思想及评述 |
1.6.3 国内学者的循环经济研究 |
第2章 循环经济形态及其多维理论概述 |
2.1 循环经济形态的界定 |
2.1.1 循环经济形态内涵与外延 |
2.1.2 循环经济形态的特征 |
2.1.3 循环经济形态的模式转变 |
2.2 循环经济形态多维复合理论概述 |
2.2.1 循环经济多维复合理论的内容 |
2.2.2 自然生态循环理论 |
2.2.3 自然经济循环理论 |
2.2.4 全经济循环理论 |
2.2.5 多维循环理论 |
2.3 人类经济形态演变的历史轨迹 |
2.3.1 采集渔猎活动融入自然生态循环 |
2.3.2 人类走向农业经济循环 |
2.3.3 传统工业化经济形态的生态非循环 |
2.4 循环经济形态内在规律 |
2.4.1 人类社会进化时序不可逆 |
2.4.2 自然生态循环进化时序不可逆 |
2.4.3 生态自我修复的能量转化不可逆 |
2.4.4 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 |
2.5 小结:解铃还需系铃人 |
第3章 生态维:循环经济的自然时空序 |
3.1 自然生态循环的时间序 |
3.1.1 采集狩猎时期的自然生态循环时序 |
3.1.2 农业阶段的自然生态循环时序 |
3.1.3 传统工业循环阻滞了自然生态循环 |
3.2 自然生态循环的空间序 |
3.2.1 自然生态循环的微观空间序 |
3.2.2 自然生态循环的宏观空间序 |
3.3 生物圈自然生态循环的总时空序 |
3.3.1 能量转化 |
3.3.2 矿物循环 |
3.3.3 水循环 |
3.3.4 信息传导 |
3.3.5 总动力源 |
3.4 小结:不可替代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
第4章 经济维:经济形态演替的人类社会时序 |
4.1 自然经济时期 |
4.1.1 自然经济的界定 |
4.1.2 采集狩猎时期的"天然"经济 |
4.1.3 人工种养的自然经济期 |
4.2 农业经济时期的自然经济 |
4.2.1 气候环境变迁促进农业自然经济发展 |
4.2.2 农业与手工业自然经济 |
4.2.3 自然经济是物能均衡的生态循环 |
4.3 传统工业经济时期 |
4.3.1 矿物能量开发是基础 |
4.3.2 获取超额经济财富是动力 |
4.3.3 科学技术进步是媒介 |
4.3.4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是表象 |
4.3.5 危害人类生存是本质 |
4.4 小结:克服逻辑差异是发展的动力 |
第5章 工业维:循环的时序差导致生态循环网络破裂 |
5.1 循环时序差异的表象 |
5.2 生态失衡致使自我循环功能消失 |
5.3 食物链断裂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
5.4 温室效应引发全球大气环流灾变 |
5.5 淡水与能源匮乏衍生诸多逆向效应 |
5.6 工业社会的自我反省 |
5.6.1 深层生态经济问题 |
5.6.2 深层生态经济问题的根源 |
5.6.3 工业社会的反思 |
5.7 小结:经济社会的能动性不能超越自然生态循环的阈限 |
第6章 复合维:协调生态与经济时序差重建生态良性循环 |
6.1 循环经济形态的良性生态循环特征 |
6.2 循环经济形态的良性生态结构的构建 |
6.2.1 复合生态系统的要素组成 |
6.2.2 循环经济形态的良性生态系统的结构 |
6.3 循环经济形态的良性循环生态功能 |
6.3.1 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 |
6.3.2 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反馈机制 |
6.4 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系统的重建与评价 |
6.4.1 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6.4.2 复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6.4.3 复合生态系统的信息流特征 |
6.4.4 复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评价 |
6.5 评价复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指标体系 |
6.6 小结:协调"时差"是循环经济的核心 |
第7章 循环经济:构建良性循环经济形态的产业链网体系 |
7.1 循环经济的良性循环模式 |
7.1.1 废物多次资源化模式 |
7.1.2 源头无害化治理模式 |
7.1.3 雨水直接利用型模式 |
7.1.4 生物能源利用型模式 |
7.2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外延 |
7.2.1 低碳经济的内涵 |
7.2.2 低碳经济产业体系 |
7.2.3 低碳经济的途径 |
7.3 循环经济产业综观网络分析 |
7.3.1 两极输入与网结缺损 |
7.3.2 综观网络模型分析 |
7.3.3 生物产业生产力分析 |
7.3.4 环境产业生产力分析 |
7.4 小结:构建循环经济形态的三项重要工作 |
第8章 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经验、效果及启示 |
8.1 欧盟的循环经济发展 |
8.1.1 丹麦的循环经济 |
8.1.2 英国的循环经济 |
8.1.3 德国的循环经济 |
8.1.4 瑞典的循环经济 |
8.2 北美的循环经济 |
8.2.1 美国的循环经济 |
8.2.2 加拿大的循环经济 |
8.3 日本的循环经济 |
8.3.1 形成日本式循环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 |
8.3.2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 |
8.3.3 日本循环经济发展及其政策法规体系 |
8.4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
8.4.1 莱芜钢铁集团 |
8.4.2 鲁北国家级生态工业园 |
8.4.3 柴达木资源开发中的循环经济 |
8.5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
8.5.1 共性的经验启示 |
8.5.2 个性国家经验分析 |
8.5.3 健全的法律、政策系统 |
8.5.4 全社会共同参与 |
8.6 小结:构建循环经济形态须树立预防在先的良性循环理念 |
第9章 构建中国循环经济形态的支撑保障体系 |
9.1 普及生态伦理与环境道德 |
9.2 加快法制法规建设 |
9.3 做好循环经济产业区域规划 |
9.4 建立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 |
9.4.1 价格激励 |
9.4.2 利益激励 |
9.4.3 产权激励 |
9.5 改革财政与金融支持政策 |
9.5.1 购买性支出政策 |
9.5.2 财政补贴政策 |
9.5.3 财政税收政策 |
9.5.4 财政信贷政策 |
9.5.5 价格政策 |
9.6 小结:是全社会支撑了循环经济发展 |
第10章 结语:研究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环保:绝不能成为一场马拉松——史汉祥攻克“三大环保难题”后的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烟囱——城市的黑色感叹号 |
一举攻克三大环保难题 |
“循环经济”的实践者 |
环保绝不能是一场马拉松 |
(10)太仓市2006-2020年主要污染物控制和减排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指导思想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原则 |
第三节 减排范围与时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状调查和分析 |
第一节 社会、经济、环境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二节 水污染源调查分析 |
第三节 太仓市大气污染源调查结果 |
第四节 太仓市污染物排放量空间分布 |
第五节 各行业重点企业污染物控制水平分析 |
第六节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情景预测 |
第二节COD 总量预测 |
第三节 SO_2总量预测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量控制与减排目标 |
第一节 COD 总量控制与减排目标 |
第二节 SO_2减排目标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减排方案 |
第一节 结构性调整削减方案 |
第二节 工程治理削减方案 |
第三节 监督管理减排方案 |
第四节 其他控制方案 |
第五节 主要污染物减排方案费用与效果、效益分析 |
第六节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减排对策与措施 |
第一节 控制增量,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 |
第三节实施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区域环境准入条件 |
第四节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处理标准 |
第五节 加强控制燃煤大气污染 |
第六节加强农业及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
第七节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污染物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 |
第八节 强化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
第九节 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十节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 |
第十一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东方铜业公司的二氧化硫回收水平国际领先(论文参考文献)
- [1]锡业股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 平丽堃.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及演化研究[D]. 王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3]我国硫酸工业改革开放40年发展纪实[J]. 廖康程. 磷肥与复肥, 2018(12)
- [4]隆昌天然气净化厂Lo-catⅡ装置运行参数研究[D]. 童昱婷.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5]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D]. 张兰. 重庆大学, 2017(04)
- [6]降低镇海炼化Ⅵ硫磺回收装置能耗的PDCA研究[D]. 王超. 宁波大学, 2013(03)
- [7]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3(17)
- [8]循环经济的多维理论研究[D]. 刘贵清. 青岛大学, 2010(12)
- [9]环保:绝不能成为一场马拉松——史汉祥攻克“三大环保难题”后的难题[J]. 宁小龄. 人民文学, 2009(08)
- [10]太仓市2006-2020年主要污染物控制和减排措施研究[D]. 曹庆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08(S2)
标签: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环境会计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模糊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