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丙酚对离体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珂[1](2019)在《丙泊酚对心脏TRPV1参与介导远端预处理心肌保护效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远端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大量的基础研究已经发现RIC能够减少心肌损伤后梗死面积,而且对很多重要的脏器(脑,肾脏,肝脏,等)有保护作用。远端预处理主要包括: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和远端创伤预处理(remote preconditioning of trauma,RPCT)。作为一种全新的心肌保护措施,目前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涉及神经和体液两个方面。虽然大量实验室研究已经明确证明其心肌保护作用,然而最近两项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发现在选择性心脏手术患者中RIPC的心肌保护作用被取消。随后对这两项研究进行再次分析和研究发现,超过90%的心脏患者术中使用了丙泊酚,这可能是导致RIPC的保护作用被取消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有必要研究丙泊酚在远端预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进而明确RIC和麻醉药物之间的关系探索。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type 1,TRPV1)是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最初发现在疼痛治疗中能够在伤害性刺激的感知、传递和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最近发现TRPV1广泛存在心、肾、肺和脑等重要器官中。目前发现心肌组织和脊髓背根神经节中大量存在TRPV1,并且在缺血或缺氧下被激活后可以合成并分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P物质共同参与维持心脏应激状态正常生理功能,如在心肌缺血损伤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丙泊酚作为临床上最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能够影响TRPV1的活性。而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也可以引起心肌和脊髓上TRPV1表达的变化。本课题组前期已经发现心脏TRPV1是一种心脏保护的末端执行器,调节心脏TRPV1通道蛋白与钙调蛋白的相互作用能够降低再灌注损伤,在RPCT中能够明显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梗死面积。TRPV1参与远端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可能不尽相同,但是可能存在相同级联反应,即激活TRPV1通道,最后诱发心脏上感觉神经末梢释放CGRP从而对心脏有保护作用。CGRP对心脏有正性肌力和正性变时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抗氧化,促进氧自由基的清除。因此,本研究假设丙泊酚可以通过影响心肌TRPV1活性,使RIC心肌保护作用消失,其机制可能是心肌中TRPV1的表达降低以及CGRP降低。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问题:1.心脏TRPV1在远端创伤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2.探讨丙泊酚对心脏TRPV1介导RPCT在心肌保护的影响及机制;3.探讨不同时点给予丙泊酚对RIPC的心肌保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部分:研究心脏TRPV1在远端创伤预处理(RPCT)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CON组)、远端创伤预处理组(RPCT组)、TRPV1阻滞剂辣椒平(capsazepine)组(CPZ组)、辣椒平联合RPCT组(CPZ+RPCT组)共5组(n=9)。SHAM组,不做缺血再灌注损伤;CON组,建立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缺血30 min,开放再灌注120 min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RPCT组,下腹部行4 cm长的创伤切口预处理15min,再行缺血再灌注损伤;CPZ组,辣椒平静脉输注3 mg/kg,10 min后缺血再灌注损伤;CPZ+RPCT组,辣椒平静脉输注3 mg/kg,10 min后行腹部切口预处理15 min,再行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过程中密切记录大鼠的生命体征(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记录心率失常(室性早搏、室速及室颤)的发生率。再灌注120 min时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检测梗死区域并测量心肌梗死区(IS)面积和重量,左室(left ventricular,LV)重量和缺血危险区(area at risk,AAR)重量,计算IS/AAR比值和ARR/LV比值;采用免疫荧光观察大鼠心肌中TRPV1表达变化;同时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测定心肌中TRPV1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外周血肌钙蛋白的含量(cTnI)与心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活性的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凋亡细胞变化。第二部分:观察丙泊酚对RPCT心肌保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CON组)、远端创伤预处理组(RPCT组)、丙泊酚组(PRO组)、丙泊酚联合RPCT组(PRO+RPCT组),共4组(n=9)。CON组和RCPT组,同实验一方案;PRO组,丙泊酚12 mg/kg/h持续静脉输注10 min后,再行缺血再灌注损伤;PRO+RPCT组,丙泊酚12 mg/kg/h静脉输注10 min后,行腹部切口预处理15 min,再行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过程中密切记录各组的血流动力学和心率失常的发生率;再灌注120 min时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采用TTC法检测梗死区域并测量心肌梗死区面积和重量,左室面积重量和缺血危险区重量;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大鼠心肌中TRPV1与CGRP存在位置与分布关系;采用Western blotting测定心肌中TRPV1的表达,ELISA法测定心肌CGRP含量,血清CGRP表达变化和外周血cTnI的含量与心肌Caspase-3活性的变化,比色法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第三部分:丙泊酚对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心肌保护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CON组)、远端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丙泊酚预处理联合RIPC组(PIPC+Ppre组)、丙泊酚后处理联合RIPC组(RIPC+Ppost组)共4组(n=9)。CON组,同第一部分;RIPC组,大鼠左下肢行3个循环5 min缺血,5 min再灌注远端预处理,后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同第一部分);RIPC+Ppre组,丙泊酚12 mg/kg/h静脉输注10 min后,再行远端预处理。RIPC+Ppost组,左下肢远端预处理后进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再灌注前5 min静脉输注丙泊酚12 mg/kg/h。实验过程中密切记录各组的血流动力学和心率失常的发生率;再灌注120 min时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采用TTC法测定心肌梗死区重量,左室重量和缺血危险区重量;采用免疫荧光观察大鼠心肌中TRPV1表达变化;同时采用蛋白定量测定心肌中TRPV1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外周血cTnI的含量、Caspase-3活性变化。结果:第一部分:1.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律失常发生CON组在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时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压力乘积(RPP)均明显低于SHAM组(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与CON组比较,RPCT组在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时点,HR、MAP和RPP均明显升高(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而RPCT+CPZ组和CPZ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2.心肌梗死面积(TTC染色)和细胞凋亡率(TUNEL染色)与SHAM组比较,CON组IS/AAR比值增加,以及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5),同时外周血肌钙蛋白的含量与心肌Caspase-3活性明显升高(P<0.05),心肌组织;与CON组比较,RPCT组IS/AAR比值降低,同时心肌细胞凋亡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肌钙蛋白的含量与心肌Caspase-3活性明显降低(P<0.05),CPZ组与CPZ+RPCT组与CON组比较,各组中IS/AAR比值,心肌细胞凋亡、外周血肌钙蛋白的含量、心肌Caspase-3活性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明显改变(P>0.05);3.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与CON组比较,RPCT组心肌组织中TRPV1的表达升高(P<0.05);其他各组无明显变化(P>0.05)。第二部分:1.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与CON组比较,PRO组和RPCT+PRO组在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时点,HR、MAP和RPP无明显变化(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变化(P>0.05);与RPCT组比较PRO组和RPCT+PRO组在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时点,HR、MAP和RPP均明显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2.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损伤指标与RPCT组比较,PRO组和PRO+RPCT组心肌IS/AAR比值明显增加,且外周血肌钙蛋白的含量与心肌Caspase-3活性明显升高(P<0.05);3.免疫双标荧光观察TRPV1和CGRP的表达,心肌组织中CGRP和TRPV1存在共表达的现象;4.CGRP的含量变化心肌组织和血清中CGRP的含量在PRO组和RPCT+PRO组比RPCT组明显升高(P<0.05)。第三部分:1.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心律失常发生率与CON组比较,RIPC组和RIPC+P-post组在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时点,HR、MAP和RPP明显升高,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而RIPC+P-pre各个时点HR、MAP和RPP无明显变化(P>0.05);2.心肌梗死面积与心肌损伤指标与CON组比较,RIPC组和RIPC+P-post组心肌IS/AAR比值明显降低,且外周血肌钙蛋白的含量与心肌Caspase-3活性明显降低(P<0.05),而RIPC+P-pre组心肌IS/AAR比值无明显变化(P>0.05),外周血中肌钙蛋白的含量以及Caspase-3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3.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与CON组比较,RIPC组和RIPC+P-post组心肌组织TRPV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RIPC+P-pre组的心肌组织TRPV1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RPCT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涉及心脏TRPV1参与介导有关。静脉麻醉药丙泊酚能取消远端预处理(RPCT和RIPC)的心肌保护作用,其可能与改变心脏TRPV1活性,同时降低心肌内和血清内CGRP的含量有关。在RIPC前,开始持续泵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可以取消RIPC的心肌保护作用;然而,在RIPC后再灌注即刻,开始持续泵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并不影响RIPC的心肌保护作用。综上所述,丙泊酚对心脏TRPV1表达的影响,很可能是丙泊酚取消远端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关键机制。
李国艳[2](2019)在《锦鹤养心方总黄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建立大鼠Langendroff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以及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进行锦鹤养心方总黄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学研究,并在明确锦鹤养心方总黄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基础上,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其作用机制进行预测,并运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实验研究。方法:1.锦鹤养心方总黄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学研究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盐酸维拉帕米注射液,给药剂量为5×10-7mol/L)、锦鹤养心方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16、8、4mg/L)6组,每组12只。实验前各组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制备离体大鼠心脏,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连接ML870型8通道生理信号记录分析系统,通过对大鼠离体心脏进行平衡20min,停灌30min,复灌60min处理,建立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复灌时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其他各给药组分别以三个不同浓度的锦鹤养心方总黄酮、盐酸维拉帕米注射液进行灌注,观察平衡期、复灌末期各组大鼠HR(心率)、+dp/dt max(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 max(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复灌结束后,从灌注装置上取下心脏,切取左心室固定于4%多聚甲醛组织固定液中,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复方丹参滴丸,给药剂量为0.081g·kg-1)、锦鹤养心方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2,1,0.5g·kg-1)6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实验前适应性喂养一周,连续灌胃给药14 d,给药体积均为2 mL/100g,每天给药1次,末次给药2小时后造模。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时段为30min/2h。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静置30 min后离心(4°C,3000 r·min-1,15 min),取上清放入-80°C冰箱冻存,用于测定血清学指标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及活性;取血后留取心脏,用TTC染色法进行心肌梗死面积的测定;剪取结扎线以下的左心室部分组织,用HE染色法进行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测定。取左心室部分组织,置于-80°C冰箱冻存。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锦鹤养心方总黄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研究查阅相关文献,收集锦鹤养心方组方药材地锦草、仙鹤草、分心木黄酮类化学成分,并以“类药五原则”筛选潜在的活性成分,采用PharmMapper服务器反向药效团匹配方法预测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并根据OMIM等数据库中与心肌缺血再灌注相关的靶点,筛选锦鹤养心方黄酮类成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靶标,通过对靶标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并构建活性成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靶点及通路之间的网络图,探讨锦鹤养心方总黄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运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左心室组织中TLR-4、MyD88、p-NF-κB、NF-κB、p-p38、p38、p-JNK、JNK、p-ERK、ERK蛋白的表达水平,对TLR4-NF-κB信号通路进行验证。结果:1.锦鹤养心方总黄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学研究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中,血流动力学结果显示,锦鹤养心方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提高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末期的HR、+dp/dt max、-dp/dt max水平;HE染色结果显示锦鹤养心方总黄酮各剂量组可以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心肌病理损伤。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中,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显示锦鹤养心方总黄酮不同剂量组均可显着改善在体大鼠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肌功能损伤,减少LDH、CK-MB、MDA、IL-6、TNF-α的水平,增加SOD的活性;TTC染色结果显示锦鹤养心方总黄酮各剂量组可以明显减小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结果显示锦鹤养心方总黄酮各剂量组可以使心肌细胞病理损伤得到明显改善。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锦鹤养心方总黄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研究网络药理学分析共获得锦鹤养心方潜在的黄酮类活性成分9个,预测成分作用靶标共95个,筛选出与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关键靶点48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锦鹤养心方总黄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有关。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锦鹤养心方总黄酮可使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中TLR-4、MyD88、p-NF-κB、p-p38、p-JNK、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论:锦鹤养心方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该作用与其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孙晓彤[3](2018)在《异丙酚对正常及缺血再灌注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临床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循环功能会随着麻醉药物剂量及种类的变化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低血压,甚至可能引起心脏、大脑等器官血流灌注急剧下降,造成术后器官功能损害。作为临床麻醉医生,已经认识到对合并多种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循环系统慢性疾病,糖尿病等内分泌慢性疾病)的患者实施全身麻醉时,更应该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尽量减少循环抑制产生的器官损害。临床麻醉过程中,麻醉药物对循环系统产生的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其抑制了心肌收缩功能,导致心输出量下降。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cAMP dependentprotein kinase,PKA),能够激活多种受体,存在于心肌细胞肌质网上,在心肌收缩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心肌细胞激动剂,通过激动G蛋白(Gs),活化腺苷酸环化酶(AC)。后者引起心肌细胞内cAMP含量上升,cAMP再激活PKA。激活的PKA使多种功能蛋白磷酸化来发挥心肌收缩调节作用,被PKA磷酸化的心肌功能蛋白主要有PLN和ryanodine受体(RyR),从而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上升,诱发胞内反应,并最终引起心肌收缩。异丙酚作为一种较为常用的全身静脉麻醉药物,其特点是较快地产生镇静,催眠效果,代谢迅速,输注停止后,患者能够快速清醒。临床报道及基础实验均表明,异丙酚有循环功能的抑制效应,部分表现为抑制心肌收缩功能,减少心输出量。本研究采用了 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技术,排除了全身其他器官对心脏的影响,监测不同浓度异丙酚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同时测定了 PKA及其调节的下游PLN、RyR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状态,分析异丙酚可能通过抑制PKA调节的钙离子相关通路降低心肌收缩力。异丙酚作为一种常用的镇痛和抗焦虑药物,常用于临床麻醉及重症监护,动物实验表明,异丙酚预处理可显着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脏梗死面积。在世界范围内,由完全的或不完全的冠脉堵塞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是最重要的致死因素之一,缺血后立即再灌注可防止心脏骤停,但是心肌缺血再灌注使重新获得血液供应的心肌组织产生更加严重的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MIRI)在临床麻醉过程中也较为常见,多种冠脉及心脏手术(例如冠状动脉溶栓术,冠脉血管成形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和心脏移植手术)随着升主动脉的阻断与开放,心肌组织也会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患者的预后。MIRI的特点为局部细胞氧化破裂、凋亡和局部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功能障碍,再灌注过程中释放出多种炎症因子(IL-1、IL-6、TNF-α等),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过度。CaMKII在此过程中被过度激活,使PLN、RyR2活性紊乱,可能会导致钙离子超载,进而引起心肌损伤。本研究采用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及体外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加入异丙酚或KN93干预,监测心脏功能,观察异丙酚对CaMKII的调节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第一部分异丙酚部分通过抑制PKA活性降低大鼠离体心肌收缩目的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在临床麻醉过程中,对循环抑制的机制尚不明确。既往研究表明,异丙酚对心脏有直接抑制作用。本研究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技术,排除全身其他器官对心脏的影响,监测不同浓度异丙酚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同时测定PKA及其调节的下游PLN、RyR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状态,旨在明确异丙酚是否通过调节PKA磷酸化状态降低心肌收缩功能,并证明无β受体激动剂刺激时,异丙酚能否直接抑制PKA从而影响其下游蛋白抑制心肌收缩。方法本研究采用离体器官以及分子水平实验技术进行验证:将大鼠离体心脏悬挂于Langendorff灌流系统,注满水的球囊插入左心室内,监测正常左心室收缩幅度及其心脏功能指标,灌注含有异丙酚的KH液,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100μM。观察大鼠左心室收缩幅度变化,选取抑制作用明显且接近临床浓度的50μM异丙酚及PKA抑制剂(H89)进行灌注,观察其对大鼠左心室收缩幅度的影响。收集Langendorff灌流后的心脏组织,一部分提取RNA及相关蛋白,一部分浸泡于4%多聚甲醛中,制作心脏组织冰冻切片。用ELISA法测定cAMP在组织中的含量,测定组织中PKA活性;采用RT-PCR、qPCR测定PKAmRNA表达量;采用免疫印迹测定PKA及其下游蛋白P-PLN/PLN、P-RyR2/RyR2蛋白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KA磷酸化状态,使用非放射性PKA活性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中PKA磷酸化状态。结果1.不同浓度的异丙酚对心肌收缩力的影响离体心脏在灌注异丙酚后,与正常心脏相比,左心室收缩幅度明显下降,并呈现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在灌注50μM异丙酚后,抑制作用较明显且接近临床药物浓度。2.异丙酚(50μM)及H89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大鼠离体心脏灌流50μM异丙酚后,左心室发展压(LVDP)及左心室内压上升速率明显下降。在灌注PKA抑制剂H89后,大鼠离体心脏LVDP及左心室内压上升速率明显下降,再灌注50μM异丙酚,离体心脏功能指标继续下降,冲洗后,只灌注50μM异丙酚,大鼠离体心脏LVDP及左心室压上升速率明显下降。3.不同浓度异丙酚对心肌组织中cAMP、PKA活性的影响cAMP检测结果显示,异丙酚并不影响cAMP的产生,而PKA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大于50μM浓度的异丙酚抑制PKA活性更显着。4.异丙酚(50μM)对心肌组织中PKA、PLN、RyR2mRNA的影响RT-PCR、qPCR结果显示,异丙酚灌流组、H89组与正常组相比,PKA、PLN及RyR2 mRNA转录量并未减少;异丙酚灌流组与H89组相比,PKA、PLN及RyR2 mRNA转录量没有明显变化,表明异丙酚及H89并未影响PKA、PLN及RyR2mRNA的表达。5.异丙酚(50μM)对心肌组织中PKA、PLN、RyR2蛋白表达及磷酸化状态的影响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异丙酚灌流组与正常组比较,P-PKA/PKA表达量显着减少,PKA下游信号蛋白P-PLN/PLN、P-RyR2/RyR2表达量明显减少。6.异丙酚(50μM)对心肌组织中PKA活性的作用与PKA磷酸化活性检测一致,心肌组织免疫荧光结果证实了异丙酚及H89能够抑制PKA磷酸化活性,减少了心肌组织中磷酸化PKA的含量。结论1.异丙酚对离体心脏收缩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而且不影响cAMP的生成。2.异丙酚部分通过抑制PKA调节的PLN、RyR2受体磷酸化,发挥对离体心脏收缩功能的抑制作用。3.无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刺激,异丙酚能够降低PKA活性抑制心肌收缩。第二部分异丙酚调节CaMKII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目的MIRI的特点为局部细胞氧化破裂、凋亡和局部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功能障碍,再灌注过程中释放出多种炎症因子,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过度。CaMKII在此过程中被过度激活,使PLN、RyR2活性紊乱,可能会导致钙离子超载,进而引起心肌损伤。本研究采用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体外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加入异丙酚或KN93干预,监测心脏功能,观察异丙酚对CaMKII的调节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离体心脏悬挂于Langendorfff灌流系统,左心室内插入球囊,监测离体心脏的功能指标。稳定20min后,停止灌注灌流液30min,后再灌注1h,造成心脏缺血再灌注状态。分别将CaMKII抑制剂KN93或者异丙酚加入到灌流液中,观察心脏功能指标,收集稳定期、缺血再灌注1Omin及60min时冠脉流出液,利用ELISA方法测定LDH、cTnI。收集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脏组织,qPCR法测定IL-1、IL-6、TNF-α等指标,利用免疫印迹检测心肌细胞凋亡蛋白的变化,测定CaMKII及PLN、RyR2蛋白磷酸化水平的表达。培养原代心肌细胞,制作体外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加入KN93或异丙酚干预,利用免疫印迹测定心肌细胞CaMKII及PLN、RyR2蛋白磷酸化水平的表达。结果1.异丙酚能够稳定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脏功能。与IR组比较,在缺血30min再灌注后,异丙酚及KN93促进了离体心脏收缩功能恢复,IR组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收缩不稳定,发生室颤;异丙酚及KN93处理组,心脏收缩功能恢复较快,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发生频率明显减少。2.异丙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CaMKII及PLN、RyR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异丙酚及KN93能够显着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后CaMKII及PLN Thr17亚基、RyR2 S2814亚基的磷酸化水平,但是对总蛋白水平是没有影响的。3.异丙酚对冠脉流出液坏死标志物及心脏组织凋亡调节蛋白的影响异丙酚及KN93能够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冠脉流出液中LDH、cTnI的含量。异丙酚及KN93能够降低Bax的蛋白表达,增强Bcl-2的蛋白表达,抑制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凋亡。4.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后心脏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影响异丙酚及KN93能够显着降低缺血再灌注后心脏组织中IL-1、IL-6、TNF-α的含量,初步说明异丙酚及KN93对心脏组织炎症因子产生的作用可能与CaMKII 有关。5.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CaMKII及PLN、RyR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同心肌组织免疫印迹结果一致,异丙酚及KN93能够显着降低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后CaMKII及PLN、RyR2蛋白磷酸化水平。结论1.异丙酚能够稳定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脏功能,减少VT和VF的发生率。2.异丙酚及KN93能够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aMKII及PLN、RyR2的磷酸化水平。3.异丙酚及KN93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的损伤,减少炎症因子及心肌坏死标志物的产生,减轻心肌细胞凋亡。
孙海静[4](2016)在《内源性大麻素在异丙酚预处理致心脏保护效应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心肌梗死是日常和手术后患者的头号死因。随着治疗的进步,梗死后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成为最大障碍。在围手术期,麻醉医生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的及时准确处理,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研究发现,静脉麻醉药异丙酚(propofol)预处理(preconditioning)具有心脏保护作用,机制与抗氧化、调节ROS/NO信号通路、炎症和免疫调节、激活保护性信号通路等相关,但特异性靶点和上游激活分子仍不清楚。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系统在心脏本身、循环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都广泛存在,能够调节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异丙酚可抑制内源性大麻素降解酶——脂肪酸酰胺水解酶(FAAH),提高内源性大麻素水平。本研究拟研究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异丙酚预处理致心脏保护效应中的作用和机制。第一部分异丙酚对心肌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影响目的: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包括内源性大麻素、大麻素受体(CB1R、CB2R、TRPV1、新型血管型GPCR等)和代谢相关蛋白和酶类。本研究旨在观察:(1)异丙酚预处理能否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2)异丙酚对基础条件下和缺氧/复氧后心肌细胞内源性大麻素(AEA和2-AG)释放的影响;(3)异丙酚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外周血AEA和2-AG水平的影响;(4)异丙酚预处理对缺氧/复氧后心肌细胞CB1R和CB2R受体表达影响。方法:实验一、观察异丙酚预处理对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后细胞凋亡和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代谢的影响。采用课题组改良乳鼠心肌细胞培养方法,缺氧12小时/复氧4小时,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实验分为四组:control(对照组);propofol(单纯给予异丙酚孵育);H/R(缺氧/复氧组);propofol+H/R(异丙酚预处理组,异丙酚50μM,缺氧前1小时开始孵浴至缺氧结束)。观察指标: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法)、细胞培养液ECs水平(包括2-花生四烯酸甘油(2-arachidonoylglycerol,2-AG)和N-花生四烯酸氨基乙醇(anandamide,AEA),UPLC-MS/MS法测定细胞培养液2-AG和AEA浓度)、ECs受体CB1R、CB2R mRNA(Real-time PCR)和蛋白质水平(Western Blot)情况。实验二、观察异丙酚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外周血内源性大麻素水平的影响。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异丙酚预处理方式为缺血前1小时,首先静脉注射10mg/kg异丙酚,后39mg/kg·hr静脉持续泵注。实验分sham(假手术组)、propofol(单纯给予异丙酚)、i/r(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propofol+i/r(异丙酚预处理组)四组,观察外周血内源性大麻素水平的变化(uplc-ms/ms法)。结果:实验一、异丙酚预处理能够减少缺氧/复氧后心肌细胞凋亡。缺氧/复氧后,心肌细胞释放aea和2-ag短暂增加。异丙酚预处理能够增加细胞培养液中内源性大麻素水平。缺氧/复氧可导致心肌细胞cb1r、cb2rmrna和蛋白质水平升高,异丙酚对此无影响。实验二、异丙酚缺血前预处理升高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外周血aea和2-ag浓度,但维持时间短暂。结论:异丙酚预处理能够减少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并促进离体和在体心肌缺氧/缺血后内源性大麻素的释放。第二部分调控内源性大麻素代谢对异丙酚预处理致心肌细胞保护的影响目的:通过给予内源性大麻素降解酶faah抑制剂urb597或转运抑制剂vdm11提高内源性大麻素水平,观察异丙酚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效应是否依赖于心肌细胞内源性大麻素水平的升高。方法:采用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实验分为八组:control、propofol、h/r、propofol+h/r、faah抑制剂urb597+h/r(单纯给予1μmurb597预处理,缺氧前1.5小时孵育至缺氧结束)、urb597+propofol+h/r、内源性大麻素转运抑制剂vdm11+h/r(单纯给予1μmvdm11预处理,缺氧前1小时孵育至缺氧结束);vdm11+propofol+h/r。观察指标:细胞活力(cck法)、细胞凋亡、细胞培养液ldh浓度、氧化损伤情况(mda、sod)、活性氧簇ros水平(h2dcfda+流式细胞仪检测)、no水平(daf-fmda+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异丙酚预处理能够减轻缺氧/复氧导致的心肌细胞活力下降和细胞凋亡,并可减少ldh漏出。较缺氧/复氧组,异丙酚可降低细胞mda浓度,升高sod浓度,并降低细胞ros和no水平。urb597或vdm11预处理能够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异丙酚和urb597、异丙酚和vdm11在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方面不存在协同作用。结论:提高内源性大麻素水平有助于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异丙酚心肌细胞保护效应依赖于内源性大麻素的释放。第三部分异丙酚预处理心肌保护效应的大麻素受体机制目的:通过给予大麻素受体CB1R、CB2R特异性抑制剂,观察异丙酚心脏保护效应是由哪种受体介导的。方法:采用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致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分为七组:sham、I/R(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组)、propofol+I/R、CB1R拮抗剂AM251+I/R(AM251预注射组,缺血前1.5小时静脉注射,1mg/kg)、AM251+propofol+I/R、CB2R拮抗剂AM630(AM630预注射组,缺血前1.5小时静脉注射,1mg/kg)、AM630+propofol+I/R。观察指标:心肌梗死面积(Evans blue+TTC染色法)、组织病理学检查、心肌损伤酶cTn I、氧化损伤指标(外周血MPO和SOD)、炎症损伤指标(外周血IL-1β、TNFα、sICAM-1、IL-10)。结果:异丙酚预处理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降低cTn I水平、降低外周血MPO、IL-1β、TNFα、sICAM-1水平,升高SOD和IL-10浓度。AM251预处理具有轻微的心肌损伤改善作用,不能对抗异丙酚的心肌保护效应。AM630预处理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且能够逆转异丙酚的心肌保护效应。结论:异丙酚预处理主要通过大麻素CB2R发挥心脏保护效应。
姚允泰[5](2010)在《七氟醚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七氟醚缺血后处理对健康成年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活性氧(ROS)、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及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可能的作用;2、观察七氟醚缺血后处理对慢性心梗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蛋白激酶B (PKB/Akt)、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 1/2)及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在其中的可能作用;3、比较七氟醚缺血预处理、七氟醚缺血后处理及七氟醚缺血预处理联合七氟醚缺血后处理3种方式对健康成年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果及相关机制;4、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七氟醚、异丙酚用于行冠脉搭桥手术时对患者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1、大鼠心脏离体,以K-H缓冲液灌注,全心缺血30 min后复灌60 min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七氟醚缺血后处理的心脏于缺血后复灌最初15 min以3%七氟醚饱和的K-H缓冲液灌注。分别单独给予或与七氟醚同时给予ROS清除剂NAC (4mM)或ERK 1/2阻断剂PD98059 (20μM),用以评价ROS及ERK 1/2在七氟醚缺血后处理中的作用。比较各组间血流动力学、心肌梗死面积、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酸肌酶-MB (CK-MB)水平。同时,测定各组缺血30 min复灌60 min后心肌丙二醛(MDA)含量以反映氧化应激损伤程度。Western blotting测定ERK 1/2的磷酸化情况。测定心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含量以反映mPTP的开放情况。2、大鼠在体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梗死模型,6周后开胸取心,以K-H缓冲液离体灌注,全心缺血30 min后复灌60 min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七氟醚缺血后处理组的心脏在缺血后复灌最初15 min以3%七氟醚饱和的K-H缓冲液灌注。为评价PKB/Akt及ERK 1/2在七氟醚缺血后处理中的作用,分别单独给予或与七氟醚同时给予两激酶的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 (15μM)及PD98059 (20μM)。比较各组间血流动力学、心肌梗死面积、冠脉流出液中LDH及CK-MB水平。以Western blotting测定复灌15 min时PKB/Akt及ERK 1/2的磷酸化情况。测定心肌中NAD+含量以反映mPTP的开放情况。3、健康成年大鼠离体心脏经缓冲液平衡期灌注10 min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CTRL)组:继续灌注25 min后,行30 min全心缺血,后复灌120 min,实验过程中未给予其它药物干预;七氟醚缺血预处理(SpreC)组:缺血前,给予3%七氟醚15 min后洗出10 min行预处理;七氟醚缺血后处理(SpostC)组:缺血后复灌最初15 min给予3%七氟醚行后处理;七氟醚缺血预处理联合七氟醚缺血后处理(SpreC+SpostC)组:联合使用SpreC和SpostC组的实验方案。比较组间相同时点及组内不同时点间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实验结束后,用TTC染色法比较组间心肌梗死面积。测定平衡期及复灌120 min时冠脉流出液中的LDH和CK-MB作为心肌损伤指标。蛋白印迹法(WB)观察PKB/Akt和ERK 1/2在实验中不同时点的动态变化趋势。通过测定复灌15 min心肌NAD+含量以反映mPTP的开放程度。此外,复灌120 min时左室心肌取材行全基因芯片表达谱分析。4、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等国外文献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中文数据库,并配合手工检索所有文献全文,由两位作者分别进行有关资料的提取,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情况及体外循环后心排指数(CI)、术后肌钙蛋白Ⅰ水平(cTnI)、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正性肌力药物支持等指标参数、ICU和住院时间、死亡率、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和心房纤颤发生率等终点事件,随后用RevMan 5.0进行荟萃分析。结果:1、与ISCH组相比,复灌之初给予3%七氟醚可显着改善心功能(增加左室发展压力、左室最大收缩/舒张速率、冠脉流量、心率,并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力)、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及减少LDH及CK-MB释放(P<0.05)。七氟醚的心肌保护作用同样表现在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的MDA含量(P<0.05)。然而,给予NAC或PD98059不仅可消除上述保护作用,而且可以抑制七氟醚增强ERK 1/2磷酸化及抑制mPTP开放的保护作用(P<0.05)。2、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复灌之初给予3%七氟醚可显着改善心功能(增加左室发展压力、左室最大收缩/舒张速率、冠脉流量、心率、并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力)、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及减少LDH及CK-MB释放(P<0.05)。然而,给予LY或PD分别抑制PKB/Akt或ERK 1/2磷酸化后可消除上述保护作用(P<0.05),而且导致心肌NAD+含量降低(P<0.05)。3、与CTRL组相比,七氟醚处理(SpreC、SpostC及SpreC+SpostC)的3组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功能改善(表现为LVDP、+dp/dt、-dp/dt、CF和HR的升高及LVEDP的降低)、梗死面积降低、LDH和CK-MB释放减少(P<0.05)。就上述指标在3个七氟醚处理组间行组内比较可见:SpreC+SpostC的保护效果最佳(P<0.05),而SpreC和SpostC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分析显示,CTRL组心脏缺血-再灌注后PKB/Akt和ERK-1/2的磷酸化程度较平衡期增强(P<0.05);SpreC和SpreC+SpostC组心脏均出现双时相的PKB/Akt和ERK-1/2的磷酸化增强(分别出现在预处理和后处理后);与此不同的是SpostC组仅出现单时相的PKB/Akt和ERK-1/2磷酸化增强(后处理后)。组间比较:SpreC+SpostC组中先后施行的SpreC和SpostC对PKB/Akt及ERK-1/2的磷酸化增强作用在复灌15 min和120 min出现累加。CTRL组复灌15 min时心肌NAD+含量最低(P<0.05),SpreC+SpostC组最高(P<0.05),提示SpreC和SpostC抑制mPTP开放的作用也可累加。以Agilent大鼠全基因表谱芯片对3种七氟醚缺血处理方式后的心肌和未经处理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仅有少数基因同时受SpreC、SpostC和SpreC+SpostC同向调节。4、荟萃分析共纳入13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CT),包括696例患者,其中七氟醚组402人,异丙酚组294人。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正性肌力药物支持、死亡率、心梗和房颤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异丙酚组相比,七氟醚组患者体外循环后CI增高(P=0.003),术后cTnI降低(P<0.00001),术后心肌缺血发生率降低(P=0.02),ICU和住院时间缩短(P=0.24和P=0.21)。结论:1、3%七氟醚缺血后处理通过ROS-ERK 1/2-mPTP信号通路可为健康大鼠离体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保护。2、3%七氟醚缺血后处理通过激活PI3K-PKB/Akt及MEK 1/2-ERK 1/2途径,并抑制mPTP开放,从而为慢性梗死大鼠离体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保护。3、3%的SpreC和SpostC对离体心脏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果相当,主要表现在改善心功能、降低梗死面积、减少心肌损伤、促进保护性激酶活化及抑制mPTP开放。联合应用SpreC和SpostC则能够提供额外的心肌保护效果。三种七氟醚缺血处理后心肌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悬殊。4、现有证据表明,对行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而言,七氟醚较异丙酚显示了更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郭有才,徐学富,王燕荣,高耀星[6](2008)在《静脉麻醉药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心脏手术及体外循环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寻找防治心肌缺血的药物和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随着近年来麻醉药种类的增多及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提高,静脉麻醉药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将为心脏外科手术所致的缺血再灌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解丽君[7](2006)在《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围术期面临的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冠脉溶栓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心脏外科体外循环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为阻碍缺血心肌从再灌注疗法中获得最佳疗效的主要难题,因而对于缺血心肌保护的研究一直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重点。自1985年Freedman报道恩氟烷可以改善缺血心肌功能恢复以来,吸入麻醉药的心肌保护作用得到了深入研究,大量离体和在体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都表明吸入麻醉药可促进缺血后心肌的功能恢复、减少心肌梗塞面积、减轻再灌注损伤。而在我国静脉麻醉药则更为常用,异丙酚是新一代非巴比妥类短效的静脉麻醉药,具有快速、可靠的镇静催眠作用,临床应用广泛。研究表明其化学结构类似于内源性抗氧化剂维生素E和外源性抗氧化剂丁羟基甲苯(BHT),具清除自由基作用,另有报道异丙酚有钙通道阻滞作用。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其心肌保护作用尚有争议。且在保护机制方面目前国内外更少见系统报道。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通过整体、离体动物实验及心肌细胞培养建立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模型,观察异丙酚对心肌的机械功能、能量代谢、形态损伤的改善作用,并从细胞、基因、蛋白水平多层次、多方面探讨异丙酚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为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指导。第一部分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离体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抑制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目的:观察异丙酚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介导的凋亡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系统建立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缺血再灌注组(I/R)和异丙酚15、30、60μmol/L组。除对照组外,各组分别在平衡灌注20min后,
王忠[8](2002)在《丙泊酚对离体大鼠工作心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儿茶酚胺释放的抑制作用 ——丙泊酚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最近研究表明,丙泊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文献报道,丙泊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和氧自由基清除和抗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减少心肌细胞内高能磷酸化合物ATP的消耗及抑制心肌细胞膜L-钙离子通道有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为氧自由基大量释放,细胞内钙超载以及缺血导致的大量儿茶酚胺释放。心肌缺血可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而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从而造成心肌损伤,其可能机制有(1)心肌过度收缩导致心肌纤维分离、断裂;(2)增加心肌耗氧量;(3)干扰心肌能量代谢使ATP生成减少;(4)增强血小板聚集、释放反应,影响冠脉循环,加剧心肌缺血;(5)儿茶酚胺在其自氧化过程中可产生自由基加剧心肌损害。丙泊酚是一种快速诱导和苏醒的静脉麻醉药,它对血流动力学的抑制及负性肌力作用较明显,这种作用与其抑制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相关。因此,本课题通过比较离体大鼠Langendorff和工作心脏灌注模型,选择建立更符合生理的工作心脏模型,研究丙泊酚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左室功能、心律失常及心肌代谢的保护作用;并通过测定冠脉流出液儿茶酚胺浓度,心肌酶谱以及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为丙泊酚保护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的可能机制提供一个思路。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果如下:一、 两种离体心脏灌注模型的比较 本实验主要是观察在Langendorff和工作心脏(Working Heart)两种灌注模型下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前后左室功能的变化及其差异,为以后研究中模型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实验结果显示,从缺血前的基础值看来,两种模型的心率(HR)和冠脉流量(CF)比较无显着差异,但左室压峰值(LVP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发展压与心率乘积(LVDP×HR),Langendorff模型比工作心脏模型低得多,两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因此,在Langendorff模型中,左室做功非常少,而且,没有前负荷和后负荷,无法测定主动脉流量<WP=5>(AF),心排出量(CO)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因此,如果需要测定CO,左室做功的实验最好选用工作心脏模型。从缺血前后的变化来看,Langendorff模型中,CF恢复91.3%,工作心脏模型只恢复了56.7%,两者相比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同时,在Langendorff模型中与缺血前相比HR,LVPSP,LVEDP,LVDP×HR的恢复较工作心脏模型明显,两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提示,工作心脏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在体心脏做功时的工作状态,左室有可以调节的前负荷,这样,心脏就能象泵一样将灌注液从主动脉射出,而且可以测量CO。另外,它还可以通过调节左房和左室压力和容量得到和在体模型一致的心功能曲线,在测量心脏能量代谢和心肌酶谱方面与在体模型更接近。二、 丙泊酚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儿茶酚胺释放的抑制作用 通过建立离体大鼠工作心脏灌注模型,研究丙泊酚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左室功能及心肌代谢的保护作用,并测定冠脉流出液儿茶酚胺浓度,以探讨其保护机制。实验分成两大组,第一组为正常大鼠组,随机分为对照组、丙泊酚10μmol组(P10组)、50μmol组(P50组)、100μmol组(P100组)。第二组为儿茶酚胺耗竭组,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SC组)、耗竭组(CC组),耗竭加丙泊酚50μmol组(CP组)。结果显示:丙泊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且能显着抑制心肌缺血后局部儿茶酚胺的大量释放。主要表现为:(1)在正常大鼠组中,50μmol和100μmol丙泊酚组比对照组再灌注后心功能恢复明显;50μmol组再灌注后心功能恢复最好;而儿茶酚胺耗竭后,各组心功能的恢复均较差;(2)所有动物缺血前心律失常发生率都很少,统计学比较无显着差异性。再灌注期间,丙泊酚10μmol、50μmol、100μmol组和儿茶酚胺耗竭组心律失常发生的数量,种类和严重程度都比各自对照组明显减轻,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3)冠脉流出液内肌酸激酶(CK)含量,丙泊酚各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丙泊酚各组再灌注损伤后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儿茶酚胺耗竭组中CP组SOD含量高于SC组和CC组。丙泊酚各组再灌注损伤后心肌丙二醛(MDA)含量比缺血对照组低,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儿茶酚胺耗竭组中CP组MDA含量低于SC和CC组,而SC组和CC组比较无显着差异性(P>0.05)。(5)丙泊酚能显着抑制缺血后儿茶酚胺(主要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WP=6>大量释放,并且呈剂量依赖性。在50μmol丙泊酚组中冠脉流出液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分别为18.7±5.3 pg/ml和94.5±8.2pg/ml,在100μmol组中分别为14.6±7.2和21.3±9.8pg/ml,均较对照组986.3±12.5pg/ml显着降低(P<0.01)。因此可以看出,丙泊酚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功能的保护作用与其抑制心肌缺血后局部儿茶酚胺释放相关。同时儿茶酚胺耗竭组中,各组缺血前的心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再灌注损伤后,各组心功能的恢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性(P>0.05)。因此,儿茶酚胺耗竭或释放过度抑制,对再灌注后心功能的恢复?
朱新运,李保安,马琴,何小华,杨吉武,黄伟坚[9](2001)在《异丙酚对离体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用离体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异丙酚对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的保护效应及与氧自由基的关系。方法:全部心脏随机分为:①正常对照组;②缺血再灌组;③异丙酚10μmol组;④异丙酚25μmol组。②、③、④组心脏行停灌全心缺血30min后,再灌注60min。结果:缺血前给予异丙酚25μmol能显着降低复灌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P<0.01)和持续时间,且使ST段抬高平均值(MST)和抬高≥2mv的点数(NST)均下降(P<0.05),其负性肌力作用与正常组相似(P>0.05)。异丙酚10μmol并不增强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且呈负性肌力作用。中浓度异丙酚显着增强心肌SOD活力,降低缺血后心肌丙二醛(MDA)及磷酸肌酸(CK)含量(P<0.05),但低浓度异丙酚无上述作用。结论:心肌缺血前给予25μmol异丙酚能显着减少复灌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无心肌抑制,同时减少心肌酶释放,其作用可能与其降低心肌氧自由基造成的心肌损伤有关。
田鸣,龚萍,周军,庄建国,周兆年[10](2001)在《异丙酚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 再灌注损伤时左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 16只分成对照和实验组 ,行Langendorff灌注后 ,刺激器控制心率在 348次 min ,均经历平衡期 2 5min、全心缺血期 30min和再灌注期 4 0min。实验组在平衡的后半期持续灌注含有异丙酚6 μg ml的灌注液 10min。灌注期间通过心室内的乳胶水囊经换能器连于MacLabInstrument和计算机 ,观察两组左右心室等容收缩时压力和速度指标的变化。定时测量冠脉流量。再灌注末取左室心肌组织测定心肌SOD活性。结果 再灌注后 ,实验组的LVDP和RVDP明显上升 ,而LVEDP和RVEDP显着降低 ;同时左右心室dp dtmax较对照组显着增高 ,而dp dtmin 显着降低。再灌注期实验组的冠脉流量增加。再灌期末实验组心肌组织SOD活性较对照组显着升高。结论 缺血前灌注 6 μg ml异丙酚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左右心室的舒缩功能和心肌的内在收缩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异丙酚增加了再灌注期的冠脉流量 ,提高了心肌组织的SOD活性。
二、异丙酚对离体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丙酚对离体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丙泊酚对心脏TRPV1参与介导远端预处理心肌保护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心脏TRPV1在远端创伤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结果 |
3.1 各组血流动力学比较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 |
3.2 心肌梗死面积 |
3.3 大鼠心肌损伤后血清cTnI |
3.4 心肌损伤后心肌组织中Caspase-3 活性 |
3.5 大鼠心肌中TRPV1 表达的变化。 |
3.6 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 |
4.讨论 |
4.1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
4.2 大鼠远端创伤预处理模型的建立 |
4.3 远端创伤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的影响 |
4.4 远端创伤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4.5 心脏TRPV1 在远端创伤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4.6 结论 |
第二部分 丙泊酚取消远端创伤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结果 |
3.1 各组大鼠心电图的比较及心律失常发生率 |
3.2 大鼠血流动力学的波动 |
3.3 心肌梗死面积和重量 |
3.4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清cTnI |
3.5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Caspase-3 活性 |
3.6 大鼠心肌中TRPV1及CGRP的表达的变化。 |
3.7 心肌和血清中CGRP的表达 |
3.8 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 |
4.讨论 |
4.1 丙泊酚取消远端创伤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 |
4.2 CGRP在丙泊酚抑制远端缺血创伤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 |
4.3 丙泊酚通过TRPV1/CGRP途径取消远端创伤预处理后心肌保护 |
4.4 .结论 |
第三部分 丙泊酚不同时点给药对远端缺血预处理在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影响和机制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结果 |
3.1 大鼠各组血流动力学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
3.2 心肌梗死面积 |
3.3 免疫荧光和蛋白定量测定心肌TRPV1 的表达。 |
3.4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清cTnI |
3.5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Caspase-3 活性 |
4.讨论 |
4.1 RIPC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
4.2 丙泊酚对RIPC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 |
4.3 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锦鹤养心方总黄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锦鹤养心方总黄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学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锦鹤养心方总黄酮的制备 |
2.2 锦鹤养心方总黄酮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2.3 锦鹤养心方总黄酮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3 结果 |
3.1 锦鹤养心方总黄酮的制备 |
3.2 锦鹤养心方总黄酮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3.3 锦鹤养心方总黄酮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锦鹤养心方总黄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数据库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网络药理学对锦鹤养心方总黄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预测 |
2.2 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锦鹤养心方总黄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验证 |
3 结果 |
3.1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锦鹤养心方总黄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预测 |
3.2 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锦鹤养心方总黄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验证 |
4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文献综述 黄酮类化合物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异丙酚对正常及缺血再灌注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异丙酚部分通过抑制PKA活性降低大鼠离体心肌收缩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异丙酚调节CaMKII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4)内源性大麻素在异丙酚预处理致心脏保护效应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
异丙酚对心肌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影响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结论 第二部分 |
调控内源性大麻素代谢对异丙酚预处理致心肌细胞保护的影响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结论 第三部分 |
异丙酚预处理心肌保护效应的大麻素受体机制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结论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References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
(5)七氟醚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第1部分:七氟醚缺血后处理对健康成年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2部分:七氟醚缺血后处理对慢性心梗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3部分:七氟醚缺血预处理、七氟醚缺血后处理及联合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比较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4部分:七氟醚和异丙酚对行冠脉搭桥手术患者心肌保护比较的荟萃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 |
结论 |
附录1 缩略语 |
附录2 实验仪器 |
致谢 |
(6)静脉麻醉药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异丙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1.1 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多、中性粒细胞激活 |
1.2 氧自由基增加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重要机制之一 |
1.3 钙离子平衡紊乱在再灌注心律失常中起主要作用 |
1.4 丙泊酚与儿茶酚胺 |
1.5 IR发生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即抗凋亡基因/促凋亡基因表达失衡 |
2 异丙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临床研究 |
3 氯胺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3.1 氯胺酮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 |
3.2 氯胺酮降低钙离子超载及抗凋亡基因/促凋亡基因表达失衡 |
4 展望 |
(7)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实验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离体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抑制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核因子-κB 信号途径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异丙酚对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损伤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麻醉药物心肌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丙泊酚对离体大鼠工作心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儿茶酚胺释放的抑制作用 ——丙泊酚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两种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全心缺血前后左室功能的比较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丙泊酚对离体大鼠心脏再灌注损伤后冠脉儿茶酚胺浓度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总结 |
论文参考文献 |
综述一:离体心脏模型在麻醉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综述二:全麻药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综述二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异丙酚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结 果 |
1. 异丙酚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
2. 异丙酚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右室功能的影响 |
3. 对冠脉流量的影响 |
4. 再灌期末心肌组织SOD活性 |
讨 论 |
四、异丙酚对离体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丙泊酚对心脏TRPV1参与介导远端预处理心肌保护效应的影响[D]. 陈珂.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2]锦鹤养心方总黄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李国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3]异丙酚对正常及缺血再灌注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孙晓彤. 山东大学, 2018(02)
- [4]内源性大麻素在异丙酚预处理致心脏保护效应中的作用研究[D]. 孙海静. 第二军医大学, 2016(12)
- [5]七氟醚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机理研究[D]. 姚允泰.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10(09)
- [6]静脉麻醉药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J]. 郭有才,徐学富,王燕荣,高耀星.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8(S2)
- [7]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实验研究[D]. 解丽君. 河北医科大学, 2006(11)
- [8]丙泊酚对离体大鼠工作心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儿茶酚胺释放的抑制作用 ——丙泊酚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 王忠. 第二军医大学, 2002(01)
- [9]异丙酚对离体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 朱新运,李保安,马琴,何小华,杨吉武,黄伟坚.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1(04)
- [10]异丙酚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田鸣,龚萍,周军,庄建国,周兆年.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