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脂间歇蒸馏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常娜[1](2012)在《酸性介孔分子筛催化制备蒎烯类生物质高密度燃料研究》文中提出蒎烯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在合成生物质高密度燃料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文研究了酸性介孔分子筛催化剂对蒎烯异构及二聚反应的影响,并对该反应的机理进行探讨;通过加氢反应制备了氢化松节油和蒎烷,对其性质进行了测定。制备了两类不同模板剂的Al-MCM-41,负载磷钨酸的HPW/MCM-41和接枝全氟烷基磺酸的SA/MCM-41。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通过蒎烯的异构及二聚反应进行评价,研究了不同类型MCM-41的结构和酸性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对于水热合成法制备的Al-MCM-41:分子筛的SiO2/Al2O3从200减小到20时,分子筛中骨架铝的含量随之持续增加,但是当减小到10时,固体铝核磁检测到的骨架铝和非骨架铝均急剧减少,这种情况是由于:当铝含量过多时,会使铝核磁出现“aluminum invisible”的现象,因此检测到的铝会比实际的铝少。分子筛的总酸量在SiO2/Al2O3=20时达到了最大值。分子筛的总酸量是影响其催化效果的最直接因素,表面总酸量越多,催化效果越好;就酸性而言,L酸比B酸更容易引发该反应。蒎烯异构及二聚的反应机理为:蒎烯经酸性催化剂引发,在一定的温度时发生快速异构并得到多种异构产物,然后蒎烯和大多数异构产物发生自身或相互之间的二聚反应,从而得到二聚混合物。α-蒎烯与β-蒎烯的异构产物基本相同,且两者具有极其相似的反应历程,这说明蒎烯的二聚混合物是蒎烯及其异构产物单体共同参与得到的产物。考虑到松节油本身即为这些单体的混合物,可以直接采用松节油作为二聚反应的原料,制备蒎烯类的生物质高密度燃料。为了进一步增加分子筛的酸量,分别用浸渍法和接枝法制备HPW/MCM-41和SA/MCM-41催化剂。大量强酸的引入对分子筛孔结构几乎没有影响,但对酸性的影响较为显着,HPW和SA的引入量分别在80%和50%时分子筛的酸量达到最大,此时的二聚反应活性也最高。与Al-MCM-41相比,强酸改性的MCM-41分子筛的催化活性大大提高。经过加氢的二聚混合物具有与JP-10相当的密度和体积热值,但低温性能较差;蒎烯及松节油的加氢产物的密度稍低,但是低温性能极好。因此,这些生物质燃料可直接作为燃料或高密度燃料添加剂使用。
栗克国[2](2008)在《松香流体包装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动态计量包装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许多部门都在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将智能控制、最优控制、神经网络等先进的控制策略以及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动态计量包装系统,解决包装速度和计量精度之间的矛盾,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既能满足包装速度,又能满足计量精度的方法,并成功应用于生产实际,必将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当前的计量包装系统,大部分为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包装系统,它们很难无缝移植到其它的地方,因此不具有通用性,也无法满足某些特殊场合的应用。而松香流体计量包装系统就是其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计量包装系统,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设计其合适的包装系统。本文内容涉及了松香包装工艺的特点;桥式传感器的特性;称重系统的静、动态数学模型;冲击力分析及校正方法;落差量分析及校正方法;包装系统控制策略研究;包装系统控制器硬件设计及软件设计;包装系统上位机监控程序设计等。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在分析动态称重系统动态特性的基础上,研究松香流体计量包装控制系统的动态模型。并得出其动态模型随着包装质量而改变的结论。第二,通过分析松香包装过程中流量不稳定的原因,提出了缓冲式的流量稳定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冲击力的产生和影响进行定性分析,提出补偿冲击力的方法。同时,分析了落差量的产生原因,并提出了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法对落差量进行修正和补偿。第三,通过比较分析各种控制策略,提出了适合于松香流体包装系统的带预测功能的改进型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并探讨了该控制算法的C语言实现。第四,完成了控制器部分的软硬件设计。以三星ARM7系列SC44BOX芯片为核心,外加存储器、液晶模块等设计嵌入式控制器硬件。详细介绍了其电路原理图设计、PCB设计。第五,完成控制器的软件设计。基于设计的硬件,完成软件部分液晶显示、数据采集、控制算法、报警、串行通信、参数设置等功能。详细介绍各程序模块的设计思路。第六,完成上位机监控程序设计。使用Visual Basic 6.0做为开发工具,详细介绍了上位机监控程序的界面设计、串口通讯设计、数据库设计、模拟动画、报警设计等。
曹振恒[3](2007)在《微波介入制备催化剂及促进松香酯化反应研究》文中提出将绿色化学手段——微波应用于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以及松香与甘油的酯化反应,以缩短反应时间、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产品品质,并考察了催化剂制备和微波作用下松香酯化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分别用微波法、常规法制备了一系列SO42-/TiO2-SiO2、S2O82-/TiO2-Si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和ZnO固体酸催化剂,用于松香和甘油在微波作用下的酯化反应,经筛选得到以微波固相法制备的催化性能较好的ZnO(M2)催化剂。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ZnO(M2)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微波功率P3、微波固相反应时间tM2、干燥温度TD3、干燥时间tD1、焙烧温度TC3、焙烧时间tC3。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并得到了微波作用下松香与甘油酯化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微波功率P4、反应温度T4、松香与甘油摩尔比2:1、ZnO(M2)催化剂用量0.2%(以松香质量为基准)、反应时间55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酯化产物的各项指标为:酸值8.6mgKOH/g、色度(铁钴法)7、软化点87.5℃、溶解度(与苯1:1)清、比重(25℃/25℃)1.086、灰份0.04%,符合国家标准GB10287-88相应技术指标的规定。用XRD、TEM、IR等手段对ZnO(M2)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ZnO(M2)为六方晶系,结晶性良好、纯度高,平均粒径25nm,粒径均匀。IR测试结果表明,ZnO(M2)固体酸催化剂具有L酸和B酸双活性中心。结合酯化反应结果分析可知,L酸中心为ZnO(M2)的主要催化活性中心。实验表明,ZnO纯度越高、粒径越小,其催化性能越好。与常规酯化反应以及工业中136松香甘油酯生产工艺相比,本论文采用的微波介入松香酯化反应和氮气吹扫工艺具有明显优势,可以缩短反应时间、改善产品色度、提高产品软化点。对微波固相反应制备ZnO(M2)的反应机理作了初步讨论。认为在微波场中,极性反应物在微波作用下首先在固体微粒表面反应生成大量微液滴——相当于“微反应器”,反应物部分溶解于“微反应器”中,在微波——相当于“微搅拌器”的强烈作用下,促使反应快速进行。对微波促进松香酯化反应的机理做了初步探讨,认为微波的介入不会改变松香酯化反应的历程和机理,但适当强度的微波会使极性反应物分子,带电荷的中间体等在热运动的基础上叠加一定方式的有序运动,增加其有效碰撞几率,从而促进反应的进行。
王路辉[4](2005)在《AH型非贵金属松香歧化催化剂的研究》文中提出歧化松香是松香改性的重要产品之一,用途广泛。迄今为止,Pd/C催化剂是工业生产歧化松香的最佳催化剂。但因地壳中贵金属Pd含量少,价格贵,因此采用非贵金属催化剂为活性组分制备催化剂催化松香歧化反应,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课题。 本论文将先进的纳米技术用于催化剂的制备中,开发出了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用于松香歧化反应的非贵金属纳米催化剂,并对松香歧化工艺、歧化反应本征动力学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工作分四部分进行: 1)催化剂制备及催化性能考察。对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制备条件和活性组分进行了考察,发现用溶胶-凝胶—沉淀法制备的AH型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其制备条件为:水浴温度T1、凝胶pH值X3,焙烧温度t3,还原温度T。 2)歧化松香的制备及结果讨论。对歧化松香的制备工艺进行了考察,得出歧化松香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反应温度270℃,反应时间2.5小时,催化剂用量为4%。 3)对松香歧化本征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40~270℃范围内,此反应为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k与T的关系为K=Aexp(-E/RT),其中E=184.80kJ.mol-1,A=1.453×1016min-1。 4)采用BET分析对催化剂物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相同活性组分催化剂,催化活性与比表面积成正比,比表面积大,催化活性高;b)相同比表面积,活性组分分布在基体的外表面,催化活性高。
詹仕华,陈彦,郑世隆,肖毓敏[5](2000)在《松脂间歇蒸馏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STD总线工业控制机对松脂间歇蒸馏系统实行自动控制。在分析系统控制方案的基础上 ,阐述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法 ,以及系统实现的功能和效益
陈彦,詹仕华,郑世隆,肖毓敏[6](2000)在《间歇松香蒸馏微机自动监控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松香蒸馏的影响因素、工艺特点 ,与用微机对松香生产进行自动监控的实施策略及控制效果
二、松脂间歇蒸馏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脂间歇蒸馏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酸性介孔分子筛催化制备蒎烯类生物质高密度燃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蒎烯概述 |
1.2 蒎烯的异构及二聚反应 |
1.3 高密度液体碳氢燃料 |
1.4 常用固体酸催化剂 |
1.5 MCM-41 介孔分子筛的研究进展 |
1.6 课题选择与实验内容 |
第二章 Al-MCM-41 催化蒎烯异构及二聚 |
2.1 实验部分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强酸改性的 MCM-41 催化蒎烯异构及二聚 |
3.1 实验部分 |
3.2 结果与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蒎烯类生物质燃料性质的初步研究 |
4.1 蒎烯类生物质加氢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燃料性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致谢 |
(2)松香流体包装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
1.2 松香加工过程工艺简介 |
1.2.1 松香和松节油的生产方法 |
1.2.2 松脂的蒸气法加工 |
1.2.3 水蒸气蒸馏连续法加工松香工艺过程 |
1.3 动态计量包装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1.4 松香动态计量包装的特点和难点 |
1.4.1 松香流体包装工艺现状 |
1.4.2 现行包装方法存在的问题 |
1.4.3 松香流体计量包装系统要解决的问题及设计难点 |
1.5 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松香流体动态计量包装系统分析 |
2.1 电子称的基本原理 |
2.1.1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
2.1.2 信号调理 |
2.1.3 信号的模数转换 |
2.1.4 信号的显示 |
2.2 称重系统的静态模型 |
2.3 称重系统的动态模型 |
2.3.1 称重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析 |
2.3.2 系统校正 |
2.3.3 动态补偿器的设计——系统参数的动态调整 |
第三章 冲击力与落差量的计算及补偿方法研究 |
3.1 流体力学基础 |
3.1.1 流体的粘性 |
3.1.2 流体的压缩性 |
3.1.3 流体的表面张力 |
3.1.4 流体静力学 |
3.2 流体流动基本原理 |
3.2.1 连续方程 |
3.2.2 动量方程 |
3.2.3 能量方程 |
3.2.4 圆管中的粘性流动 |
3.3 冲击力的计算及其补偿方法 |
3.3.1 松香流体的流量稳定方法 |
3.3.2 流量稳定条件下冲击力的计算 |
3.3.3 冲击力的消除及补偿方法 |
3.4 落差量的计算及其补偿方法 |
3.4.1 落差量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
3.4.2 落差量的计算及补偿方法 |
第四章 系统解决方案及控制策略研究 |
4.1 包装控制系统硬件搭建 |
4.1.1 系统整体硬件框架 |
4.1.2 秤重传感器及电磁阀门的选择 |
4.2 动态称重系统解决方案 |
4.3 PID控制算法的控制策略 |
4.3.1 PID控制原理 |
4.3.2 数字PID控制 |
4.3.3 数字PID控制算法的改进 |
4.4 带预测的积分分离式遇限削弱PID控制算法 |
4.5 带预测的积分分离式遇限削弱PID控制算法的实现 |
第五章 松香流体包装系统控制器设计 |
5.1 控制器硬件设计 |
5.1.1 系统整体框架 |
5.1.2 核心器件说明 |
5.1.3 各子功能模块设计 |
5.1.4 PCB板设计 |
5.2 下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
5.2.1 44BOX处理器的编程模式 |
5.2.2 ADS集成开发环境 |
5.2.3 系统的初始化 |
5.2.4 系统驱动程序编写 |
5.2.5 系统主程序编写 |
第六章 松香流体包装控制系统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
6.1 VB6.0简述 |
6.2 程序界面设计 |
6.3 程序功能模块设计 |
6.3.1 通信模块设计 |
6.3.2 数据库模块设计 |
6.3.3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6.3.4 误差报警模块设计 |
6.3.5 模拟动画模块设计 |
第七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附录B 控制器硬件原理图 |
附录C 控制器硬件布线图 |
(3)微波介入制备催化剂及促进松香酯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松香概述 |
1.1.1 松香的组成、性质和用途 |
1.1.1.1 松香的组成 |
1.1.1.2 松香的理化性质 |
1.1.1.3 松香的用途 |
1.1.2 松香的生产现状 |
1.2 松香的改性 |
1.3 松香催化酯化的研究进展 |
1.3.1 质子酸催化松香酯化 |
1.3.2 固体酸催化松香酯化 |
1.3.3 无机盐催化松香酯化 |
1.3.4 有机试剂催化松香酯化 |
1.4 固体酸催化剂 |
1.5 微波化学简介 |
1.5.1 微波概况 |
1.5.1.1 微波频段 |
1.5.1.2 微波对物质的作用 |
1.5.2 微波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
1.5.2.1 微波促进的有机反应 |
1.5.2.2 微波对化学反应的作用机理讨论 |
1.5.3 微波介入制备催化剂研究进展 |
1.5.4 微波在ZnO制备中的应用 |
1.5.4.1 微波气相法制备氧化锌 |
1.5.4.2 微波液相法制备氧化锌 |
1.5.4.3 微波固相法制备氧化锌 |
1.6 本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主要试剂、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 |
2.1 催化剂制备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2.1.3 主要制备方法及步骤 |
2.1.3.1 SO_4~(2-)/TiO_2-SiO_2和S_2O_8~(2-)/TiO_2-SiO_2的制备 |
2.1.3.2 ZnO固体酸制备 |
2.2 催化剂特性表征 |
2.3 松香甘油酯的合成 |
2.3.1 主要试剂、仪器 |
2.3.2 松香酯化反应路线和步骤 |
2.3.2.1 常规酯化反应 |
2.3.2.2 微波酯化反应 |
2.4 松香甘油酯产品分析方法及步骤 |
2.4.1 松香甘油酯产品技术指标要求 |
2.4.2 产品分析所需试剂、设备 |
2.4.3 松香甘油酯产品分析方法及步骤 |
2.4.3.1 溶解度的测定 |
2.4.3.2 色泽的测定 |
2.4.3.3 酸值的测定 |
2.4.3.4 软化点的测定 |
2.4.3.5 比重的测定 |
2.4.3.6 灰分的测定 |
第3章 催化剂筛选及催化性能考察 |
3.1 催化剂筛选——催化剂种类的考察 |
3.1.1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筛选 |
3.1.1.1 常规溶胶-凝胶法制备的SO_4~(2-)/TiO_2-SiO_2的催化性能 |
3.1.1.2 微波溶胶-凝胶法制备的SO_4~(2-)/TiO_2-SiO_2催化性能 |
3.1.1.3 微波焙烧对SO_4~(2-)/TiO_2-SiO_2催化性能的影响 |
3.1.1.4 S_2O_8~(2-)/TiO_2-SiO_2催化性能考察 |
3.1.2 固体酸催化剂ZnO制备和筛选 |
3.2 ZnO(M2)催化剂制备方法、条件的考察和优化 |
3.2.1 干燥条件考察 |
3.2.2 焙烧条件考察 |
3.2.2.1 焙烧时间考察 |
3.2.2.2 焙烧温度考察 |
3.2.3 微波固相反应条件考察 |
3.2.3.1 微波固相反应时间考察 |
3.2.3.2 微波功率考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波促进松香酯化反应研究 |
4.1 原料松香的选择 |
4.2 新平松香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试 |
4.3 空白实验 |
4.4 微波作用下松香与甘油酯化反应条件的考察和优化 |
4.4.1 微波功率考察 |
4.4.2 微波反应温度考察 |
4.4.3 催化剂用量考察 |
4.4.4 松香与甘油配比的考察 |
4.4.5 微波反应时间考察 |
4.5 微波作用下松香酯化反应最佳工艺条件考察——正交实验 |
4.6 验证实验 |
4.7 N2吹扫处理酯化产物实验 |
4.8 微波酯化与常规酯化反应的对比 |
4.9 微波介入松香酯化工艺与136松香甘油酯生产工艺的对比 |
4.10 原料松香和酯化产物的红外光谱(IR)测试 |
4.11 本章小结 |
第5章 催化剂特性表征及微波介入ZnO制备和酯化反应机理初探 |
5.1 ZnO(M2)催化剂特性表征 |
5.1.1 X射线衍射(XRD)测试 |
5.1.2 透射电镜(TEM)测试 |
5.1.3 红外光谱(IR)测试 |
5.2 微波介入制备ZnO(M2)固体酸反应机理的初探 |
5.3 微波促进松香酯化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 |
5.3.1 酯化反应的一般机理 |
5.3.2 ZnO催化松香与甘油酯化反应机理讨论 |
5.3.3 微波促进酯化反应机理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4)AH型非贵金属松香歧化催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松香概况 |
1.2 松香的化学组成及物理、化学性质 |
1.2.1 化学组成 |
1.2.2 物理性质 |
1.2.3 化学性质 |
1.3 歧化松香的研究进展 |
1.3.1 歧化松香的用途及需求量 |
1.3.2 松香歧化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
1.3.3 歧化松香用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1.4 纳米粒度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1.4.1 制备方法分类 |
1.4.2 溶胶—凝胶法 |
1.4.3 sol-gel法制备纳米催化剂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1.4.3.1 溶剂种类及用量 |
1.4.3.2 催化剂和PH值 |
1.4.3.3 醇盐的品种与浓度 |
1.4.3.4 水解温度 |
1.4.3.5 添加剂 |
1.5 松香催化歧化反应本征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理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1 本论文的目的 |
1.6.2 本论文的意义 |
1.7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制备催化剂的设备及方法 |
2 1.1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2.1.2 催化剂制备方法及步骤 |
2.2 松香歧化反应的试剂、设备及方法 |
2.2.1 松香歧化反应的设备及实验装置 |
2.2.2 松香歧化反应方法的确定 |
2.2.3 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 |
2.3 产品的分析方法 |
2.3.1 试剂 |
2.3.2 设备 |
2.3.3 松香的酸值分析方法 |
2.3.4 松香中去氢枞酸的分析 |
第三章 催化剂催化性能的考察 |
3.1 序言 |
3.2 原料松香 |
3.3 催化剂制备方法的考察 |
3.3.1 催化剂制备方法 |
3.3.2 结果与讨论 |
3.3.2.1 溶胶-凝胶法对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 |
3.3.2.2 溶胶-凝胶-沉淀法对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 |
3.3.2.3 溶胶-凝胶-浸渍沉淀法对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 |
3.3.3 小结 |
3.4 催化剂活性组分含量的考察 |
3.4.1 催化剂活性组分含量 |
3.4.2 结果与讨论 |
3.4.3 小结 |
3.5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考察 |
3.5.1 催化剂制备条件 |
3.5.2 结果与讨论 |
3.5.3 小结 |
3.6 催化剂的改进 |
第四章 松香歧化反应研究 |
4.1 序言 |
4.2 原料松香的选择 |
4.3 空白实验 |
4.4 松香歧化反应温度、时间的考察 |
4.4.1 松香歧化反应的条件 |
4.4.2 结果与讨论 |
4.4.2.1 试验结果 |
4.4.2.2 反应时间、温度的影响 |
4.4.3 小结 |
4.5 催化剂用量的考察 |
第五章 松香歧化反应本征动力学研究 |
5.1 序言 |
5.2 实验方法 |
5.2.1 松香歧化反应转速实验 |
5.2.2 松香歧化反应催化剂粒度实验 |
5.2.3 松香歧化反应动力学实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外扩散影响的消除 |
5.3.2 内扩散影响的消除 |
5.3.3 松香歧化反应动力学数据及分析 |
5.3.4 幂函数型动力学模型的推导 |
5.3.4.1 反应级数的确定 |
5.3.4.2 活化能和指前因子 |
5.3.4.3 动力学方程的验证 |
5.3.5 动力学模型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催化剂物性表征及结果讨论 |
6.1 序言 |
6.2 比表面测定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松脂间歇蒸馏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生产工艺与控制方案 |
1.1 生产工艺 |
1.2 控制方案 |
1.2.1 一级锅控制方案 |
1.2.2 二级锅控制方案 |
1.2.3 |
1.2.4 |
2 系统硬件配置 |
3 系统软件设计 |
4 系统功能 |
4.1 显示功能 |
4.1.1 工艺流程图 |
4.1.2 实时参数表 |
4.1.3 报警提示表 |
4.1.4 趋势曲线图 |
4.2 控制功能 |
4.3 参数修改 |
4.4 报警功能 |
4.5 数据写盘和打印 |
5 结束语 |
(6)间歇松香蒸馏微机自动监控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松香蒸馏过程中各种不定因素的影响 |
1.1 脂液质量 |
1.2 脂液升温速度 |
1.3 锅炉蒸汽压力 |
1.4 过热气温度 |
1.5 小结 |
2 总体控制方案 |
2.1 自控系统硬件方案选择 |
2.1.1 主机结构 |
2.1.2 检测部分 |
2.1.3 控制部分 |
2.1.4 操作系统 |
2.1.5 外部监测仪表部分 |
2.1.6 外部执行设备部分 |
2.2 自动控制软件系统 |
2.2.1 软件基本参数 |
2.2.2 系统内存资源配置 |
2.2.3 系统功能子系统 |
2.2.4 系统主控流程说明 (图1、图2) |
3 控制效果 |
4 经济效益 |
5 总结 |
四、松脂间歇蒸馏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酸性介孔分子筛催化制备蒎烯类生物质高密度燃料研究[D]. 常娜. 天津大学, 2012(05)
- [2]松香流体包装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 栗克国.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3]微波介入制备催化剂及促进松香酯化反应研究[D]. 曹振恒.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5)
- [4]AH型非贵金属松香歧化催化剂的研究[D]. 王路辉. 昆明理工大学, 2005(08)
- [5]松脂间歇蒸馏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J]. 詹仕华,陈彦,郑世隆,肖毓敏.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0(04)
- [6]间歇松香蒸馏微机自动监控系统的研制[J]. 陈彦,詹仕华,郑世隆,肖毓敏.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