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波热声制冷机与混合工质的实验研究

行波热声制冷机与混合工质的实验研究

一、行波型热声制冷机及混合工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迟佳欣,徐静远,张丽敏,李萍,罗二仓[1](2021)在《气-液耦合双作用行波热声制冷系统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为解决传统热声制冷系统因采用气体谐振管导致整机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气-液耦合双作用行波热声制冷系统,通过数值模拟优化了系统结构尺寸,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首先,对三级气-液耦合双作用行波热声制冷系统的声功、压力及体积流幅值等重要参数的沿程分布进行了研究;然后,研究不同级数下系统的声功、热声转换效率等特性参数;最后,对比分析了各级系统的制冷量及COP随压力的变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293 K、加热温度400 K、制冷温度270 K、平均压力1 MPa下,三级系统COP达到0.7,制冷量为0.78 kW,运行频率为13 Hz,系统相对卡诺效率为22.3%。系统级数增加,整机的功率密度提高,当平均压力为10 MPa时,六级系统制冷量达到最大值16.1 kW,COP为0.38。

谭靖麒[2](2021)在《近室温起振的气液相变行波型热声发动机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热声发动机是一种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的新型热机,可以直接将热能转化为声波,进而驱动发电或者制冷等负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热声发动机中引入气液相变过程,有助于降低起振温度。但是,目前气液相变工质类型热声发动机仍旧无法利用近室温低品位热源。此外,该类型热声发动机的压力振幅和输出声功均较低。为进一步探索气液相变强化热声转换过程的作用机理,实现热声发动机近室温起振及低温位热源驱动下的高效运行,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计算气液相变行波型热声发动机的热力学循环性能,以初步筛选发动机的适用工质。分别构建了采用纯工质和混合工质的气液相变行波型热声发动机热力学模型。采用不同的纯工质、共沸混合工质和非共沸混合工质,系统的单位质量做功量和单位体积做功量的变化较为明显,而其热效率的变化相对较小。基于热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选取六种纯工质、三种共沸混合工质和九种非共沸混合工质开展后续模拟和实验。通过选择合适的可相变工质,气液相变行波型热声发动机可以获得比气体工质行波型热声发动机更高的单位体积做功量、热效率和相对卡诺效率。(2)建立气液相变行波型热声发动机的声电类比模型,对系统进行模拟研究与性能优化。声电类比模型考虑了回热器粘性效应产生的热损失和热弛豫效应产生的声容,并引入了回热器固体材料热物性的影响。与以往的线性温度分布换热器模型相比,声电类比模型对起振温差和谐振频率的预测均更为准确。基于该模型,探究了反馈管、置换气缸、动力气缸、蒸汽管和负载管的直径和长度对起振温差和谐振频率的影响。在研究的直径和长度变化范围内,采用直径较小、长度较长的动力气缸和直径较大、长度较短的负载管可以降低起振温差,而采用直径较大、长度较短的负载管和直径较小的置换气缸则有助于提高谐振频率。(3)设计并搭建气液相变行波型热声发动机实验系统,成功实现热声发动机近室温起振,创低温位起振纪录。在冷、热端换热器间引入丝网型回热器,并在负载管处引入气库。随后,实验研究了气液相变热声发动机的起振-稳定振荡-消振全过程。在起消振过程中发现气液相变热声发动机存在起消振温差不一致的滞后回路现象。随后,实验探究了回热器和调相单元的结构参数及工质种类对起振温差、消振温差和谐振频率的影响。通过对回热器和调相单元的优化设计,系统的最小起振温差可低至7.1℃(热端温度为18.1℃),是目前常规尺寸热声系统的最低起振温差纪录。(4)实验研究气液相变行波型热声发动机的输出特性,验证低温位热源驱动下实现声功输出的可行性。实验探究了回热器丝网材料、调相单元和工质种类对输出压比、声功、热声效率和相对卡诺效率的影响。采用可用热容较大的回热器丝网材料、长度较长的负载液柱和容积较大的气库有助于提高系统的输出性能。此外,分别选用不同的纯工质、共沸混合工质和非共沸混合工质,气液相变行波型热声发动机均能在80160℃的冷热端温差范围内稳定运行。当冷热端温差约为139℃且选用环保工质R1234ze(E)时,系统可以获得最高19.3%的相对卡诺效率,为目前气液相变工质类型热声系统的最高相对卡诺效率,对应的热声效率和输出声功分别为6.3%和11.3 W。

王晓莲[3](2019)在《热声制冷机谐振腔内声场分布规律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由于工业技术和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低温制冷机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集经济、环保、高效为一体的制冷技术是我们现在所急需的。而热声制冷机就是适应这一时代发展所开发的符合国际提倡的绿色环保理念的制冷装置,它具有传统的制冷设备所不具备的优点如:绿色环保、使用寿命长、系统稳定性高以及结构简单等。根据热声理论可知,要想实现热声制冷机微型化以及高效化的目的,就必须找到声驱动与制冷机的最佳频率匹配条件,进而得到有利于产生热声效应的理想声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从能提高制冷效率的理想声场出发,在热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整个热声制冷系统以数值仿真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如下的研究工作:(1)以热声效应理论作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热声制冷机制冷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对制冷机谐振腔内的声场通过相关参数的表达式进行了描述。并通过声学软件ATILA对制冷机谐振腔内声场进行数值仿真模拟,找到了最佳谐响应频率,进而得到较好的驻波声场,为后续的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2)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激励频率下制冷机谐振腔内声压幅值大小以及对制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激励频率在截止频率范围内,声场内产生的声压值越大,板叠两端的温度差越大,热声效应越明显。(3)对行驻波型热声制冷机谐振腔内声场进行了分析,为了研究内部的声压分布规律,将行驻波型热声制冷机简化成二维P型管模型在声学软件ATILA中进行声场模拟分析以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其余约束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频率下P型管内的声压幅值放大情况不同,相比驻波型制冷机,相同条件下,声压放大效果更强。且P型管内声场并不是单纯的行波成分而是存在着驻波现象。(4)对P型管的环形回路部分进行了三种不同截面的设计,分别导入声学软件ATILA中进行声场分析,发现直角边的环形回路相较于无直角边的环形回路易发生声能量聚集现象,致使相同频率下环形回路内声压幅值放大效果不同,不利于热声效应的产生。(5)基于超高频范围内辐射板活塞振动的近场特性,从理论上分析了超微型热声制冷机谐振腔内声压在辐射板活塞振动近场的分布规律。并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TILA对谐振腔内声场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由理论和仿真可知,在超高频率范围内辐射板活塞振动近场内的声压幅值出现“明区”和“暗区”交替分布声压,呈现活塞振型,对实现超微型热声制冷机有重要研究意义。

章超明[4](2019)在《热声发动机的多目标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热声机械是一种新型的动力转换装置,可靠性高、灵活性好,在民用科技、军事、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疗等多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同时,针对低品位能源利用以及环境友好性,可显着降低当今社会对石油能源的倚赖,从而有效缓解空气污染。本文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进行热声发动机的多目标协调优化,将?效率、输出功率、熵产率等纳入多目标的优化范畴,以寻求热机的热力学参数最佳折衷,并讨论了低品位能源——太阳能驱动的热声发动机的循环性能。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理想条件下的热声微循环的多目标优化,在有限时间内对不可逆热机微循环模型的输出功率、?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利润率、生态学目标等与振荡温度以及纵温梯度之间的关系,利用智能优化算法来寻找在理想循环下热声微循环的最佳工况以及功率、熵产之间最佳协调点。2、针对实际状态下的热声微循环的多目标优化,导出了有限时间内的实际的不可逆热机微循环模型的输出功率、?效率的解析式,推导并分析了?利润率、生态学目标相对于恒压吸热体积比及循环压比之间的特性关系。通过利润率和生态学目标来寻求?输入率、?输出率和功率、熵产率之间的协调平衡点,讨论了不可逆性对热机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加权和法建立多目标优化函数,分析了输出功率、循环熵产率之间的最佳耦合效果。3、针对热声整机循环的多目标优化,引入了热弛豫因子建立了复指数传热规律下的不可逆卡诺型热声热机的优化模型。推导出复指数传热规律下的功率目标和?效率目标,引入中间函数Z目标进行了耦合分析,采用最小-最大法对热机的Z目标和生态学E目标进行了多目标耦合优化,研究结果体现了输出功率、?效率以及熵产率的联合协调优化性能。4、针对太阳能驱动的热声发动机的热力学性能优化,推导出了太阳辐射热模型下的复指数传热热声热机的输出功率和整机全效率的优化解析式,讨论了内不可逆性对整机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温比因子对单一热效率的影响,讨论了集热器温度对整机热效率的影响,并总结出集热器端的最佳工作温度。

杨睿[5](2017)在《环路行波热声发动机声阻抗匹配的机理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声热机是一种可将热能转化为声能或消耗声能进行泵热的无运动部件热力机械,具有高可靠性、长寿命和环境友好等优点。三十多年来,在热声热机理论以及实验样机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但在实用化方面却面临着与传统热机相竞争的严峻考验。适宜于低品位热源驱动的热声发动机是热声热机实用化可能取得突破的重要方向,也是热声研究领域近年来的热点之一。环路行波热声发动机可同时实现高效的热声转换和声功传输,从而有望实现对低品位热源的高效利用。为进一步探索环路热声发动机的声阻抗匹配机制,降低起振温度,实现在低温位热源驱动下的高效运行,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讨论利用容性腔和阻性管对环路热声系统中的声场进行调节的机制,并对其调相效果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从构建声学准软/硬边界条件出发,提出利用容性腔和阻性管两种调相方式在环路热声发动机内建立起合适的声场。搭建一台单级环路行波热声发动机,对比系统在无调相装置、以容性腔为调相装置和以阻性管为调相装置时的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当把容性腔或阻性管分别安装在恰当的位置时,系统的起振温度均可显着降低。当以容性腔为调相装置,并以2.37MPa的CO2为工质时,系统的起振温度仅为40℃(对应的起振温差为3I℃)。(2)系统设计并建造了单级、双级、三级和四级等四种可由低温位热源驱动的环路热声发动机。在环路结构的一种典型声场分布里,有四个相距大约1/4波长的速度和压力相位差为0的纯行波点,它们都符合高效热声转换对回热器处声场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调相装置,构建了四种可以在低温位热源下运行的热声发动机,其中单级、双级和三级系统的结构均不具对称性,打破了传统同类机型的对称结构的限制。以1MPa的CO2为工质时,三级和四级系统的起振温度可低至29℃(对应的起振温差为17℃),这是公开文献中常规尺寸热声发动机所能达到的最低起振温度和温差。(3)以环路热声发动机为基础,验证了低温位热源驱动热声发动机进行发电或制冷的可行性。将三级环路热声发动机与一台直线电机耦合,对该热声发电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经过优化后,在120℃的加热温度下,该系统的热电转换效率可达1.51%。此外,设计了一台热驱动的环路热声制冷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其在210℃~250℃的加热温度下的性能。根据理论计算的结果,在将热量从-3℃的冷源泵至30℃环境的工况下,系统的总能效系数可超过0.4,相对卡诺能效系数可超过13%。

舒安庆[6](2017)在《热声机理及双声源热声制冷机的研究》文中认为热声热机(制冷机)这一新型能量转换装置具有可靠性高、无环境污染、能源品位要求低,特别是无(或少有)运动部件等方面的突出优点,在动力工程、新能源利用、制冷及低温工程,以及现代载运工具(如航空航天、舰船、潜艇等)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近30年来,热声学包括热声热机工程一直受到众多学者和工程师们的青睐。热声效应来源于系统的非线性性,其产生机理异常复杂。热声系统的启振、选频特性、振荡模态、稳定性、质量声流和时均能量声流等非线性效应都不能用传统的线性热声理论来解释,这就迫切须要发展新的非线性理论来探寻热声现象的本质。另一方面,各种不同的应用领域要求开发新型热声装置来满足工程化和商业应用的需要。结合热声机理的非线性理论研究和新型双声源热声制冷机的研制,探索热声自激振荡机理,分析系统的热动力学过程控制参数,为热声热机(制冷机)的工程应用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1)利用Galerkin低谱模式方法,在相空间中求解热声系统的常微分方程组,得到了热声系统的时间周期解,获得了压力信号和温度信号的相轨迹即相图,探讨了热声自激振荡机理。结果表明:热声系统的稳定解具有极限环的稳定的非线性时间周期振荡。(2)从流体控制方程出发,通过推演得到了热声系统的非线性参数激励方程。对该方程进行了网络类比分析,建立了热声系统的参数激励网络模型。该网络由一个时变流容器、一个流感器、一个非线性流阻和一个泵源组成。这个模型与非线性参数激励方程一致。采用“平均值”方法,求解了非线性参数振动方程(或网络方程)。采用Lyapunov函数法,分析了由极限环所描述的热声振荡的稳定性,得到了热声系统实现稳定的周期运动的条件。结果表明,热声网络的声振荡依赖于变容参数激励。(3)根据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对量子热声微循环性能优化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把热声微团看作是许多服从量子力学规律的热声子,建立了热声微循环的量子力学理论模型。借助于二能级谐振子系统薛定谔方程的能量解以及Gibbs热平衡几率分布导出了量子热声微循环输出功率、热效率以及临界温度梯度的解析表达式,得到了无量纲输出功率和热效率的优化关系。量子热声微循环输出功率与热效率、高温端温度和低温端温度间都存在极大值。所得结果不但为热声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而且拓宽了量子热力学的应用领域。(4)论述了流体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方法。从热声系统基本控制方程入手,构建了双声源热声制冷机各个部件的网络模型,得到了各个部件网络的传输矩阵。结合各部件网络模型和它们之间的传输矩阵,针对所研究的双声源热声制冷机,建立了整机网络模型。(5)尝试利用模式动力学的原理来探讨和研究双声源热声制冷机。从分析整机系统各部件的声压入手,采用“四边形耦合逻辑”的方法,分析了两个相干态的相干耦联作用。根据模式的“生命条件”,得到了各部件的模式矩阵,耦联矩阵、结构矢量以及模式的聚集特征,最后得到了整机系统模式聚集特征的解析表达式。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系统集群特性和其他参量之间的关系。(6)搭建了一台双声源热声制冷机实验台架。对双声源热声制冷机各部件的结构参数、整机结构参数和工作声场进行了优化选择,并对双声源热声制冷机制冷温差与两个声源的相移、热声回热器位置、驱动频率和振幅等参数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

常进展[7](2015)在《低起振温差的热声热机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热声技术是一种利用热声效应实现热能与声能(一种机械能量)转换的新技术,在低品位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和低温余热的利用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热声热机起振温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系统可利用能量的品位,因此,研究低温差的热声热机对于低品位能源的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索低起振温度和高性能热声热机系统的特性,本文开展了低温差热声热机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DeltaEC软件,同时考虑系统效率与高温换热器加热温度,设计了低温差的驻波热声热机,并利用二端口网络模型及起振判据模拟分析了驻波热机的起振特性,研究了板叠和谐振管结构参数对热声热机稳态和起振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充气压力下,存在最优的板叠间距,使起振温度最低,而最优板叠间距与热渗透率的比值基本不变,对于所研究的驻波热声热机,该比值大约为2.25。2)运用热声理论和传输矩阵方法推导了多级环形热声热机的起振条件式,该起振条件式是系统的结构配置、工况和工质热物性质的隐式函数,可以为热声热机的设计优化与性能分析提供一种工程实用的网络方法。将该网络方法用于多级环形热声热机的研究,模拟分析了起振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不同充气压力下,均存在获得最低起振温差的最优回热器丝网水力半径;热机的级数越多,起振温差和振荡频率越低。同时,利用DeltaEC软件对热机的稳态特性也进行模拟分析,计算了热声热机的输出声功和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加热功率下,采用混合工质可以降低回热器两端所需的温差,并产生较大的声功率。3)运用推导的起振条件式,对多级环形热声热机驱动的制冷系统进行了起振特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同时,分析了稳定工况下的系统特性,以及制冷温度和热机加热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小型热声热机驱动的制冷系统有较低的起振温差;相对于制冷温度,制冷机单元的相对卡诺性能系数存在最大值,且热机的加热温度越高,该最大值也越大,对应的制冷温度越低。

陈茂[8](2015)在《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的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将热声发动机(压缩机)用来代替传统机械压缩机驱动脉管制冷机或利用热声逆效应驱动热声制冷机,组成了一套具有突出优点的制冷系统:结构简单,没有任何运动机械部件,消除常规机械制冷中的摩损,可靠稳定;可采用对环境友好的工质,符合人们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要求;造价合理低廉,无需精密加工;可利用太阳能、工业废热等低品位热源,改善了能源利用的效率,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偏远山区缺少电力设施但太阳能充足的地区的开发有积极意义。小型化后的行波热声发动机,工作频率很高,甚至达到上千赫兹,增加了系统中粘性耗散损失;若不采用额外放大声功的外部措施,发动机本身产生的压力振幅仍然偏小;起振温度仍然偏高,且运行过程中易出现不稳定的现象,降低系统的可靠稳定性。本论文针对行波热声发动机小型化后存在的上述问题开展研究,目的是提升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的综合性能。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以线性热声理论为基础,采用DeltaEC软件对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建立了模型,数值模拟分析了各个热声部件及操作参数等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系统中,对其工作频率,加热温度和压力振幅最有影响的声学部件是:谐振管,谐振腔,其次是声容和回热器。声容和回热器处于环路中,其结构尺寸不易调整,谐振管和谐振腔在改善发动机性能方面有更大的潜力。2)在数值模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并搭建了一台小型热声行波发动机试验台,总长小于1.5m,总高小于0.5m,谐振管长1m。实验研究了不同工质,加热功率,充气压力等操作参数,以及结构参数对热声发动机的起振温度,压力振幅,工作频率,声场分布等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结合,更明确提出了最方便显着改善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性能的部件是谐振管和谐振腔,并对此进行了重点实验研究,用氦气作工质时,工作频率降到了90Hz,起振温差降到了198.2K,且在1-2.5MPa内该起振温差值变化不大,利于发动机在更广的充气压力范围内容易起振,在加热功率800W,平均压力0.8MPa时,压比达到1.108。在上述基础上提出未来可实现更佳性能的设计方案,进一步降低频率,提高压力振幅。3)实验研究了影响周期性起消振现象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平均压力,加热功率和工质种类是影响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对于氦气工质,平均压力位于起振温度曲线右支高压区域时,易发生周期性起振消振现象。另外,还对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中的耗散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直流的存在给副室温端冷却器带来了大量热负荷,对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性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4)将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与一台微型同轴脉管制冷机连接,实现了整体无机械运动部件的制冷系统,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在平均压力2.5MPa,加热功率800W,氦气作工质时,制冷温度从室温289.4K降到了194.5K,展示了小型热声行波发动机驱动制冷机的应用潜力。

刘益才,武曈,方莹,雷斌义[9](2014)在《热声热机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对热声热机和热声脉管制冷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重点阐述了热声热机和热声制冷机的理论、实验和数值仿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尤其对热声脉管制冷机的数值研究方法从一维数值到二维轴对称及三维数值研究模型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同时对热声热机的研究热点、研究方法、研究方向进行了预测,并对热声热机的三个发展方向:太阳能利用和余热利用、热声制冷系统微型化、热声驱动脉管制冷作了简要的介绍。

潘娜[10](2013)在《声场与重力场耦合作用下热声热机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热声热机是一种可实现热能与声能转换的新型动力装置,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环保无污染等优点。热声发动机的起振温度较低,可在工厂余热回收及太阳能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太阳能驱动的热声热机以接收太阳的热辐射作为热源,在跟踪太阳旋转的过程中,其安装倾角不断发生变化。旋转工作的热声热机受到声场与重力场的耦合作用,热声核内进行着复杂的交变流动与换热过程。基于此本论文开展了多角度下热声发动机及扬声器驱动的热声热机可视化实验研究,探讨了多场耦合作用下热声热机内部的流动与传热特性。本文首先搭建了驻波型热声发动机实验装置,研究了其起消振温度、工作频率和压力振幅等基本工作特性,并用频谱分析的方法再现了热声发动机的自激振荡过程。基于红外热像仪观察了起消振过程中板叠处的温度变化,实验发现发动机起振后热能不仅被转换为声能消耗,同时振荡气流不断将热端的热量带到冷端,使板叠处温度升高。起振后系统内产生的声振荡必然带来高温端的热量损失。实验中利用外加声扰动的方法有效地降低了热声发动机的起振温度,为其在低品位热源中的应用做出贡献。通过对比不同扰动信号对热声强制振荡的影响,为实际应用中合适扰动信号的选择提供了实验依据。实验发现热声强制振荡对扰动信号的频率具有选择性,最优的扰动频率为发动机的基频。强制振荡的起振温度随扰动功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当起振温度达到发动机的最低起振温度时,强制振荡的起振温度几乎不再随扰动功率的增加而变化。起振温度是影响热声压力振幅的重要因素,强制振荡的起振温度越低,振荡稳定后系统的压力振幅也越低。为研究安装角度对发动机工作特性的影响,实验对比了45°、90°、0°、-45°和-90°五个角度下发动机的起消振温度及工作过程中板叠处的温度变化,分析了不同角度下重力作用下的热对流对起振过程的影响。实验发现驻波型热声发动机在水平安装时具有最低的起振和消振温度。随着角度的旋转,发动机的起消振温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当加热器位于冷却器上方时(45°和90°),在重力场影响下热端热气流不断向上流动,不利于板叠处气体与固体介质间的换热,发动机起振温度升高。起振后系统内的声振荡强制将热气流带向冷端,板叠处温度升高。当加热器位于冷却器下方时(-45°和-90°),受重力影响,板叠处存在着由下向上的强烈热对流,造成大量的热损失,系统起振温度大幅度上升。发动机高温起振后,系统内强烈的声振荡抑制了板叠处的上升热气流,板叠处温度下降。为进一步分析多场耦合作用下热声热机内部的交变流动与换热规律,实验中利用扬声器模拟热声起振,基于粒子成像测速仪(PIV)和红外热像仪观察了45°、90°、0°、-45°和-90°五个角度下扬声器驱动的热声热机热声核内的速度和温度场分布。实验发现热声核处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受热对流与声振荡的共同影响,当热声热机水平安装时,热声核处存在环形的热对流,温度呈阶梯状分布。声场引入后热声核处换热模式由自然对流变为强制对流,在声振荡作用下温度分布变为抛物状。当热声核两端的温差增强时,受强烈热对流影响,热声核处径向速度呈现出由上到下逐渐变小的趋势。当热端位于冷端上方时(45°和90°),热声核处的热对流非常微弱,周期速度在声振荡的影响下遵循正弦规律变化。当热端在冷端下方时(-45°和-90°),受重力场作用,加热器与冷却器间存在着强烈的热对流,热声核处温度很高。在热对流的影响下热声核处的正弦速度分布呈现出整体的向上正位移。正是在声振荡与热对流的共同作用下,热声热机在不同的倾角下表现出不同的工作特性。

二、行波型热声制冷机及混合工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行波型热声制冷机及混合工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气-液耦合双作用行波热声制冷系统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流程及结构参数
2 系统模拟分析
    2.1 计算模型
    2.2 模型验证
    2.3 系统性能模拟
    2.4 多级系统性能模拟
        2.4.1 定压多级热声制冷系统性能模拟
        2.4.2 平均压力对多级热声制冷系统的影响
3 结论

(2)近室温起振的气液相变行波型热声发动机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热声现象及理论
        1.2.2 单相热声发动机
        1.2.3 两相热声发动机
        1.2.4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气液相变行波型热声发动机的热力学循环分析
    2.1 气液相变行波型热声发动机热力学模型
        2.1.1 采用纯工质
        2.1.2 采用混合工质
    2.2 气液相变行波型热声发动机热力学循环性能
        2.2.1 采用纯工质
        2.2.2 采用混合工质
    2.3 气液相变和气体工质行波型热声发动机热力学循环性能的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气液相变行波型热声发动机的模拟研究
    3.1 湿式热声理论
    3.2 气液相变行波型热声发动机声电类比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2.1 线性温度分布换热器模型
        3.2.2 物理模型
        3.2.3 声电类比模型
        3.2.4 求解过程
        3.2.5 模型验证及结果分析
    3.3 考虑回热器材料热物性的改进声电类比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3.1 改进声电类比模型
        3.3.2 模型验证及结果分析
    3.4 气液相变行波型热声发动机的模拟分析
        3.4.1 反馈管的影响
        3.4.2 置换气缸的影响
        3.4.3 动力气缸的影响
        3.4.4 蒸汽管的影响
        3.4.5 负载管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气液相变行波型热声发动机的起消振特性研究
    4.1 气液相变行波型热声发动机实验系统
        4.1.1 实验装置
        4.1.2 测量装置
        4.1.3 测量误差
    4.2 起振-稳定振荡-消振过程
    4.3 滞后回路现象
    4.4 结构参数对起消振特性的影响分析
        4.4.1 回热器的影响
        4.4.2 调相单元的影响
    4.5 工质种类对起消振特性的影响分析
        4.5.1 纯工质的影响
        4.5.2 共沸混合工质的影响
        4.5.3 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气液相变行波型热声发动机的输出特性研究
    5.1 输出特性指标及其测量
    5.2 压比
        5.2.1 回热器丝网材料的影响
        5.2.2 调相单元的影响
        5.2.3 工质种类的影响
    5.3 输出声功
        5.3.1 回热器丝网材料的影响
        5.3.2 调相单元的影响
        5.3.3 工质种类的影响
    5.4 热声效率和相对卡诺效率
        5.4.1 回热器丝网材料的影响
        5.4.2 调相单元的影响
        5.4.3 工质种类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热声制冷机谐振腔内声场分布规律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热声理论的发展历史
        1.3.1 热声效应的发现
        1.3.2 热声理论的研究进展
    1.4 热声制冷机的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4.1 热声制冷机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4.2 热声制冷机面临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2 热声制冷机的理论基础和软件介绍
    2.1 热声制冷机的基础理论
        2.1.1 声学理论
        2.1.2 热力学理论
        2.1.3 热声制冷机的工作原理
    2.2 相关软件介绍
    2.3 本章小结
3 驻波型热声制冷机谐振腔内声场分析
    3.1 热声制冷机谐振腔内声场理论分析
        3.1.1 谐振腔内声场分析
        3.1.2 谐振腔模型的建立
        3.1.3 谐振管中声波截止频率计算
    3.2 声场中达到理想谐振频率的有限元分析
        3.2.1 二维谐振管实体模型的建立
        3.2.2 二维谐振管内声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3 施加边界条件
        3.2.4 求解
        3.2.5 结果分析
    3.3 声压对热声制冷效果的实验研究
        3.3.1 实验装置的搭建及声压幅值测量
        3.3.2 声压对制冷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3.3.3 实验结论总结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行驻波型热声制冷机谐振管内声场分析
    4.1 行驻波型热声制冷机的发展
    4.2 行波型热声制冷机原理
    4.3 行驻波型热声制冷机内声场的有限元分析
        4.3.1 P型管内气柱二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4.3.2 二维P型管内声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3 施加边界条件
        4.3.4 求解
        4.3.5 结果分析
    4.4 不同形状P型管内的声场分布规律
    4.5 P型管内声压分布规律的实验研究
        4.5.1 实验装置的搭建及声压幅值测量
        4.5.2 实验结论总结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超高频热声制冷机谐振腔内声场分析
    5.1 磁致伸缩换能器工作机理
    5.2 超高频下辐射板振动近场理论分析
    5.3 谐振腔声场有限元分析
        5.3.1 谐振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2 谐振腔内声压值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一、在学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二、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三、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热声发动机的多目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热声理论的研究进展
        1.2.1 热声效应的发现
        1.2.2 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
        1.2.3 线性与非线性热声理论
    1.3 热声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热声技术的发展
        1.3.2 国内热声技术的发展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热声发动机微热力学循环优化
    2.1 引言
    2.2 内可逆热声发动机微循环分析
    2.3 不可逆热声发动机微循环热力学优化
        2.3.1 ?效率优化
        2.3.2 数值讨论
    2.4 ?经济目标优化
        2.4.1 利润率函数模型
        2.4.2 数值讨论
    2.5 生态学目标优化
        2.5.1 E函数模型
        2.5.2 数值讨论
    2.6 多目标优化
        2.6.1 多目标遗传算法概述
        2.6.2 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
        2.6.3 粒子群算法概述
        2.6.4 粒子群算法优化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际热声发动机微循环热力学优化
    3.1 引言
    3.2 内可逆过程循环分析
    3.3 不可逆循环热力学优化
    3.4 ?经济目标优化
        3.4.1 利润率函数模型
        3.4.2 数值讨论
    3.5 生态学目标优化
        3.5.1 E函数模型
        3.5.2 数值讨论
    3.6 多目标优化
        3.6.1 线性加权和法多目标模型
        3.6.2 线性加权和法优化
    3.7 本章总结
第4章 热声发动机整机循环热力学优化
    4.1 引言
    4.2 复指数传热规律下热声发动机热力学循环过程分析
    4.3 复指数传热规律的Z 函数热力学优化
        4.3.1 Z函数模型
        4.3.2 数值讨论
    4.4 生态学目标优化
        4.4.1 生态学 E函数模型
        4.4.2 数值讨论
    4.5 ?生态学分析
        4.5.1 ?生态学指标模型
        4.5.2 数值讨论
    4.6 多目标优化
        4.6.1 最小-最大法多目标模型
        4.6.2 最小-最大法优化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阳能驱动热声发动机的热力学优化
    5.1 引言
    5.2 太阳能热声发动机模型
    5.3 复指数传热规律下的太阳能热机热效率分析
        5.3.1 热效率分析
        5.3.2 数值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环路行波热声发动机声阻抗匹配的机理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热声热机的研究进展
        1.2.1 热声理论
        1.2.2 驻波型热声发动机
        1.2.3 行波型热声发动机
        1.2.4 热声驱动负载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热声发动机的数学物理模型
    2.1 热声原理
    2.2 小振幅热声理论
    2.3 模拟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环路热声发动机的拓扑结构优化及实验装置设计
    3.1 声阻抗匹配的要求及难点
    3.2 回热器的布置
    3.3 声场相位调节
    3.4 系统设计
    3.5 实验装置
    3.6 测量系统
    3.7 测量误差
    3.8 本章小结
4 环路热声发动机性能研究
    4.1 环路热声发动机的调相机制研究
        4.1.1 无调相装置时系统的性能
        4.1.2 采用容性腔/阻性管调相的理论研究
        4.1.3 采用容性腔/阻性管调相的实验研究
    4.2 环路热声发动机的无负载性能研究
        4.2.1 环路热声发动机的声场
        4.2.2 环路热声发动机的实验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环路热声发动机驱动负载研究
    5.1 负载阻抗对输出性能的影响分析
        5.1.1 系统结构
        5.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 三级环路热声发电系统研究
        5.2.1 系统结构
        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 环路热声制冷系统研究
        5.3.1 系统结构
        5.3.2 模型准确性验证
        5.3.3 模拟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热声机理及双声源热声制冷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热声效应
    1.3 热声理论的进展
        1.3.1 网络模型
        1.3.2 参数激励
        1.3.3 特征时间
        1.3.4 有限时间热力学优化
        1.3.5 格子气方法模拟和非线性热声机理的研究
    1.4 热声技术的发展
        1.4.1 驻波热声发动机的研制
        1.4.2 行波热声发动机的研制
        1.4.3 热声制冷机的研制
        1.4.4 其他热声装置的研制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热声系统的时间周期特性及参数激励研究
    2.1 引言
    2.2 热声振荡的热动力学基础
        2.2.1 自激振荡
        2.2.2 热声振荡的热力学机理
        2.2.3 热声微热力学循环
    2.3 热声系统的时间周期特性
        2.3.1 热声系统的控制方程
        2.3.2 热声系统的时间周期解
        2.3.3 相空间分析
    2.4 热声系统参数激励
        2.4.1 参数激励
        2.4.2 热声系统的时变流容
        2.4.3 热声系统参数激励及自组织机理
        2.4.4 热声参数激励的网络描述
        2.4.5 参数激励的稳定性问题
    2.5 热声系统参数激励模型及稳定性分析
        2.5.1 热声系统的非线性参数激励方程
        2.5.2 热声参数激励的网络模型
        2.5.3 热声系统的非线性参数激励
        2.5.4 极限环和稳定性
        2.5.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量子力学的热声微循环输出功率与热效率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理论模型
    3.3 输出功率和热效率
    3.4 输出功率与热效率优化研究
        3.4.1 热效率与输出功率
        3.4.2 输出功率与高温端温度
        3.4.3 输出功率与低温端温度
        3.4.4 临界温度梯度
        3.4.5 量子力学模型与经典模型结果的比较
    3.5 Z目标函数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声源热声制冷机的网络模型
    4.1 引言
    4.2 流体网络基础
        4.2.1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图论和网络
        4.2.2 网络的基本性质
        4.2.3 流体网络中的元件
        4.2.4 网络的矩阵描述
    4.3 双声源热声制冷机各部件的网络模型
        4.3.1 热声回热器-非等温管路
        4.3.2 等温管路
        4.3.3 激振器的网络模型
    4.4 双声源热声制冷机的整机网络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声源热声制冷机的模式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1.1 模式(pattern)动力学概述
        5.1.2 热声系统的模式
    5.2 系统模式的耦合关系
    5.3 模式的数学描述
        5.3.1 模式的生命条件
        5.3.2 归一化与重整化
    5.4 双声源热声制冷机的模式动力学研究
        5.4.1 双声源热声制冷机概述
        5.4.2 谐振管、热声回热器和热交换器的模式
        5.4.3 整机系统模式的聚集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声源热声制冷机的设计和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双声源热声制冷机的设计
        6.2.1 整体参数的选定
        6.2.2 热声回热器(热声堆)的设计优化
        6.2.3 其他部件的确定
    6.3 实验研究
        6.3.1 实验设计
        6.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科研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A:热声回热器丝网填料参数表

(7)低起振温差的热声热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低温差热声热机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线性热声理论及低温差驻波热声热机的数值模拟
    2.1 线性热声理论及DeltaEC数值模拟方法
    2.2 基于DeltaEC的低温差驻波热声热机的模拟研究
    2.3 二端.网络模型及起振条件
    2.4 小结
3 多级环形热声热机的起振特性及稳态性能研究
    3.1 多级环形热声热机的结构
    3.2 基于热声网络模型的起振特性分析
    3.3 基于DeltaEC的稳态性能分析
    3.4 小结
4 多级环形热声热机驱动制冷机的起振特性及稳态性能研究
    4.1 多级环形热声热机驱动的制冷机结构
    4.2 基于热声网络模型的起振特性分析
    4.3 基于DeltaEC的稳态性能分析
    4.4 小结
5 全文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2 四级环形热声热机的DeltaEC程序

(8)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的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热声效应
        1.2.1 热声效应的发现
        1.2.2 热声机械的范畴
    1.3 热声机理
        1.3.1 热声理论的发展
        1.3.2 驻波热声机械的机理
        1.3.3 行波热声机械的机理
        1.3.4 热声发动机中起消振行为
    1.4 热声发动机的发展
        1.4.1 驻波型热声发动机的发展
        1.4.2 行波型热声发动机的发展
        1.4.3 热声发动机的应用现状
        1.4.4 热声发动机的发展趋势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的理论基础及模拟分析
    2.1 线性热声理论基础
        2.1.1 热声理论基本方程
        2.1.2 时均声功流
        2.1.3 总能流
    2.2 DELTAEC软件简述
    2.3 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的数学模型
    2.4 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的数值模拟及分析
        2.4.1 主要声学部件结构参数的影响
        2.4.2 操作参数影响
        2.4.3 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的声场分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的设计与研制
    3.1 实验装置
        3.1.1 热端换热器(加热块)
        3.1.2 室温端换热器(主副冷却器)
        3.1.3 回热器
        3.1.4 谐振管
        3.1.5 热缓冲管
        3.1.6 环路中其他管件
    3.2 实验测量采集系统
    3.3 实验步骤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4.1 稳定振荡实验过程中的温度与压力特性
    4.2 不同工质对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2.1 工质对发动机频率的影响
        4.2.2 工质对发动机起振温度的影响
        4.2.3 工质对发动机压幅压比的影响
        4.2.4 工质对发动机回热器中温度的影响
    4.3 不同谐振管路对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3.1 谐振管内径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3.2 谐振腔内径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4 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的声功
        4.4.1 声功测量方法
        4.4.2 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的热声转换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周期性起消振现象的实验研究及耗散分析
    5.1 周期性起振消振现象
    5.2 周期性起振消振现象的分析
    5.3 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中的耗散分析
        5.3.1 行波热声发动机中可能存在的直流
        5.3.2 Gedeon直流
        5.3.3 热损失分析
    5.4 新结构设计方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驱动同轴脉管制冷机初步实验
    6.1 脉管制冷机
    6.2 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驱动同轴脉管制冷机的实验装置
        6.2.1 完全无机械运动部件的小型热声制冷系统
        6.2.2 制冷实验步骤
    6.3 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驱动同轴脉管制冷机的初步实验
        6.3.1 连接阀开启前后实验特性
        6.3.2 惯性管对热声驱动同轴脉管制冷机的性能影响
        6.3.3 工质对热声驱动同轴脉管制冷机的性能影响
        6.3.4 谐振管对热声驱动同轴脉管制冷机的性能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热声热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热声热机的研究进展
    1. 1 热声发动机的研究进展
    1. 2 热声制冷机的研究进展
2 热声热机在数值研究方面的进展
    2. 1 热声发动机在数值研究方面的进展
    2. 2 热声制冷机在数值研究方面的进展
3 热声脉管制冷机的研究进展
    3. 1 热声脉管制冷机在数值研究方面的进展
    3. 2 热声制冷技术实验及应用研究进展
4 热声热机的研究热点
5 热声热机的发展前景
    (1)太阳能利用和余热利用
    (2)热声制冷系统微型化
    (3)热声驱动脉管制冷

(10)声场与重力场耦合作用下热声热机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热声热机研究进展
        1.2.1 热声效应
        1.2.2 驻波型与行波型热声热机
        1.2.3 热声热机可视化研究
    1.3 太阳能热声热机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1.4.1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热声发动机基本工作特性研究
    2.1 驻波型热声发动机装置
    2.2 实验测试系统
    2.3 热声发动机基本工作特性
        2.3.1 热声发动机的起振消振特性
        2.3.2 热声起振及消振过程的能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扬声器扰动下的热声强制振荡研究
    3.1 前言
    3.2 热声强制振荡实验装置介绍
    3.3 扰动频率对强制振荡的影响
    3.4 扰动功率对强制振荡的影响
    3.5 强制振荡过程中板叠温度梯度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场耦合作用下热声发动机工作特性研究
    4.1 前言
    4.2 45°和90°安装倾角下发动机工作特性
        4.2.1 45°角度时发动机实验结果
        4.2.2 90°角度时发动机实验结果
    4.3 -45°和-90°安装倾角下发动机工作特性
        4.3.1 -45°角度时发动机实验结果
        4.3.2 -90°角度时发动机实验结果
    4.4 热声发动机多倾角实验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扬声器驱动热声热机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5.1 扬声器驱动热声热机实验系统介绍
        5.1.1 可视化实验装置及测试系统
        5.1.2 PIV测试技术
    5.2 热声热机系统频率
    5.3 不同声功下热声热机内流动与传热特性
        5.3.1 驱动声功对系统压力振幅的影响
        5.3.2 声功对热声核内传热特性的影响
        5.3.3 声功对热声核内流动特性的影响
    5.4 不同温差下热声热机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5.4.1 温差对热声核内传热特性的影响
        5.4.2 温差对热声核处流动特性的影响
    5.5 频率对热声热机传热与流动特性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场耦合下扬声器驱动的热声热机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6.1 45°倾角时热声热机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6.1.1 45°角度时热声热机传热特性
        6.1.2 45°角度时热声热机流动特性
    6.2 90°倾角时热声热机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6.2.1 90°角度时热声热机传热特性
        6.2.2 90°角度时热声热机流动特性
    6.3 -45°倾角时热声热机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6.3.1 -45°角度时热声热机传热特性
        6.3.2 -45°角度时热声热机流动特性
    6.4 -90°角度时热声热机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6.4.1 -90°角度时热声热机传热特性
        6.4.2 -90°角度时热声热机流动特性
    6.5 多角度实验结果对比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行波型热声制冷机及混合工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气-液耦合双作用行波热声制冷系统数值模拟研究[J]. 迟佳欣,徐静远,张丽敏,李萍,罗二仓. 制冷学报, 2021(04)
  • [2]近室温起振的气液相变行波型热声发动机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 谭靖麒. 浙江大学, 2021
  • [3]热声制冷机谐振腔内声场分布规律的研究与应用[D]. 王晓莲.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4]热声发动机的多目标优化[D]. 章超明.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5]环路行波热声发动机声阻抗匹配的机理与优化研究[D]. 杨睿. 浙江大学, 2017(06)
  • [6]热声机理及双声源热声制冷机的研究[D]. 舒安庆.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7]低起振温差的热声热机特性研究[D]. 常进展.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5)
  • [8]小型行波热声发动机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 陈茂.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2)
  • [9]热声热机的研究进展[J]. 刘益才,武曈,方莹,雷斌义. 真空与低温, 2014(01)
  • [10]声场与重力场耦合作用下热声热机实验研究[D]. 潘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行波热声制冷机与混合工质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