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汽车配件市场从成本中心走向利润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斌[1](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提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郝建国[2](2020)在《A汽车配件公司精益成本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市场环境早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中国政府也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实体经济活力”作为经济发展的方针导向。随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来审视成本管理,并对传统成本管理进行适应性变革,因为精益成本管理是突破企业边界的管理,它立于预防,重点从源头上就开始进行目标成本管理,在业务流程中依据作业成本模型找出成本动因,通过整个供应链的作业价值链分析,进行精细化成本控制,从而保证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因此,近几年企业对精益成本管理的研究愈加重视。尤其在汽车行业,2019年最新统计显示,中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至约179辆/千人,汽车产销增速开始放缓,中国汽车行业销量从双位数变成个位数增长,2019年中国汽车销量继2018年后继续下滑,因此,中国汽车行业逐步显现行业增速持续放缓、汽车保有量稳定提升、经销商库存积压等成熟期的特点,最终带来汽车行业盈利能力逐年下降的影响,近几年,作为汽车行业的供应链下游的汽车零配件企业,也随之呈现产能利用率低,库存周转率低的情况,成本压力逐年上升,盈利水平逐年下降,这种经济环境迫切需要企业推行先进的精益生产方式来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这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精益成本管理体系来支持精益生产,从而提升盈利能力。A公司作为全球汽车隔音隔热件的领导者,由于最近几年在加速投资的同时,遇到了此轮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调整,出现了盈利水平连续两年下滑的状况,尽管A公司拥有一套自己的精益生产系统,但由于现有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不能对精益生产进行有效的支持,因此,无法真正将改善转化为公司的利润,加上企业员工对精益成本管理不够重视,成本管理实施保障措施不够有效,管理层不得不重新审视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剖析当前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归类,逐一进行优化改进,从而重新构建一套改进的精益成本管理体系,并有效实施和评价精益成本管理改进体系,最后通过一些措施来保障精益成本管理改进体系的推行,利用培训体系和成本改善的工具,形成改善文化,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提升盈利能力的效果。本文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精益成本管理框架,依据此模型构建了 A汽车配件公司的精益成本管理“屋顶型”框架结构,并依据此成本管理框架,进行了实践验证,弥补了之前相关研究的不足。此外,本文通过介绍跨国企业日常的精益成本管理的工具(合理化建议收集系统:Kaizen系统、成本改善孵化系统:MOVE系统;业绩考核评价系统:KPI系统),用A公司的实际操作案例论证了这些工具对精益成本管理的实施保障措施的重要性。
陈红妮[3](2020)在《价值链视角下的G公司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宏观经济目标由追求高增长转变为追求高质量的大背景下,企业竞争的主战场也由增量市场转换为存量市场。中国汽车市场从2018年开始负增长,处于汽车行业的G公司也在进入中国市场20余年的高速增长后同步出现了负增长的困境。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传统的成本管理理论已无法满足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进入了众多企业管理者的视野。从价值链视角审视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评估自身的竞争优势,进行战略定位。本文系统地梳理了价值链和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G公司的历史和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内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从价值链视角指出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首先,公司忽视长期战略目标。G公司管理层过度看重短期业绩指标,存在牺牲长期利益来获取短期效益的情况;其次,内部价值链脱节。公司各部门独善其身、各行其是,与公司整体目标的协调不够;再次,繁冗的组织结构导致管理费用居高不下、信息传递不畅和决策缓慢的问题;最后,G公司对于外部价值链也不够重视,如和上游的供应商沟通不足,采购成本控制水平不高。鉴于上述问题,本文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对G公司内外部价值增值环节进行分析和识别,从价值链视角再造了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成立战略成本中心协调和督导各部门参与和实施成本控制;构造内部价值链闭环实现价值增值;联合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构建高效的外部价值链;与竞争对手展开合作以及实现部分业务外包等。本文从价值链视角重新审视了G公司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将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与公司具体实际相结合,与公司的长期战略目标相结合,据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相信本文的研究对国内其他同类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富康[4](2020)在《YD汽车配件公司精益成本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几乎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品,随之而来的是汽车的维修和保养问题,因此大批汽车配件公司应运而生,汽车零部件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部分汽车配件制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但对于更多的中小型汽车配件公司来说,他们面临的是严峻的市场考验,在产品同质化的大环境下,如果没有成本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即使拥有一定的客户资源和地域优势,也很难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并拥有一席之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在这种宏观调控下,企业很难再依靠传统的手段: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等方式提高效益。相比之下,改进公司现有的成本管理方法更具有实际意义。利用精益思想,对企业整条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排查,找出浪费环节,消除不增值环节,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定的成本优势,进而在同行业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利用精益成本管理方法对企业供应链成本进行全方位管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了案例研究的方式,选取YD汽车配件制造公司为代表,从设计、采购、生产、物流、服务五个环节分析了该公司当前成本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设计成本稍高、采购流程不够完善、产品生产加工周期较长、售后服务意识有待提高等问题,利用精益成本管理思想和理论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优化建议,比如:建立标准件库和改造件库、制定目标成本倒退设计产品、优化采购流程、适当增加生产部门工作班次、增强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等。本文通过对YD汽车配件公司当前供应链各个环节成本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公司目前在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分析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优化建议,希望通过本次利用精益成本管理理念对YD公司成本管理进行优化的研究,能够对当前类似的面临激烈竞争的中小型汽车配件制造商供应链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能够在市场中占有优势,提升自身竞争力。
瞿江[5](2020)在《AX汽配零部件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零部件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内零部件规模企业总数超过10000家,竞争激烈。AX汽车零配件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汽车变速箱壳体、汽车铝合金压铸零部件的开发、生产和销售。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加,AX公司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销售收入以及客户增长速度放缓,难以完成公司制定的战略目标。因此,研究AX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环境,分析当前AX公司竞争战略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重新选择竞争战略对AX公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AX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研究,采用PEST方法分析了目前AX公司面临的宏观环境,同时采用波特五力方法分析了行业的竞争情况。其次,本文对AX公司的内部环境进行了研究,可以看到目前AX没有充分发挥内部环境优势,没有充分利用集团资源以及自身研发实力强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同时,AX公司在应对内部环境劣势时也存在不足,目前较为严重的依赖少数客户以及单一产品。第三,本文分析了AX目前采用的竞争战略。目前,AX公司采用了成本领先的基本竞争战略。但是内外部环境来看,AX公司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没有能够很好的利用外部环境的优势,没有很好的利用市场需求扩大带来的机会,也没有很好的利用智能技术升级来促进公司转型发展。同时,在成本领先战略下,AX公司没有充分发挥内部环境优势,没有充分利用集团资源以及自身研发实力强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而导致成本战略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AX公司的竞争战略没有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并且在制定竞争战略的过程中,没有依靠科学的分析来制定竞争战略。第四,为了重新选择AX公司的竞争战略,本文通过SWOT分析,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以及内部因素评价矩阵的基础上建立了定量战略规划矩阵,研究结果表明AX企业的需要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作为基本竞争战略。最后,本文提出了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对AX公司的重新选择基本竞争战略,保障AX公司竞争战略的落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其他类似的公司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王秀杰[6](2020)在《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目前处于汽车产业集群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关键时期,柳州汽车工业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产业集聚优势逐渐显现,已经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汽车生产基地。汽车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单纯用某种理论无法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做出科学的合理解释。本文以柳州市汽车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系统的、动态的、全面地研究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分别从要素属性、网络属性和能力属性三个维度来分析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及产生机理,构建出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模型。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等方法;在理论分析方面,主要运用管理学、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新经济社会学、产业经济学原理,对汽车产业集群的内涵及演进动力机制、竞争优势、集群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产业升级策略。全文研究从以下方面展开:1、产业集群发展相关理论的梳理和评述,对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及形成机制,集群竞争力及评价,汽车产业集群及特征等问题做出适合本文研究的新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包含要素属性、网络属性和能力属性三个维度的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模型。2、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能力属性分析。介绍了柳州市汽车产业发展概况,以及柳州汽车产业在当前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应用共词聚类分析方法,从研发能力、供应链建设能力、生产能力及市场营销能力四个方面确立了汽车产业集群能力属性的分析体系,并据此分析了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能力属性,对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整体外在表现进行了全面阐述。3、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要素属性分析。运用产业集群竞争力要素属性分析经典模型——Porter钻石模型,从模型六个要素方面分析了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及形成机制,对形成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所需的要素资源进行了系统研究。4、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网络属性分析。创新性的把组织生态学引入到汽车产业集群内部协同进化的动力机制研究中,提出了汽车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概念;运用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了基于种群之间协同进化的汽车产业集群演化动力机制数学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基于该动力机制模型,分别分析了柳州汽车产业集群内整车企业之间、整零企业之间以及零部件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协同进化机制与特征,对形成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所需的内部动态协作网络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5、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综合考虑当前发展实力与未来成长能力的多维度、动态、综合性的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把传统复杂系统决策方法AHP与一种新型元启发式优化算法Cuckoo Search相结合,构建了CS-AHP评价方法。选取与柳州市经济水平相当、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相近、地域相邻的湖南省长沙市作为参照,展开对柳州汽车产业竞争能力研究,为柳州市汽车产业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更好的进行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做出了有益的探索。6、柳州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柳州汽车产业升级策略如下:持续制定合理的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持续提高集群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集成资源,持续提升集群整体创新能力;完善集群协调机制,持续提升产业链协同效应;抓住产业变革机遇,努力推进转型升级;努力改造提升零部件产业以及努力促进人才培训与引进。
丁玮晗[7](2019)在《Z公司成本管理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受全球经济环境低迷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持续放缓,政府正努力将经济由投资带动型向消费需求和服务驱动型转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减少,使得众多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意味着企业管理,尤其是成本管理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成本管理是企业实现盈利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树立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目前,针对成本管理诊断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成本管理诊断缺乏系统、科学的模式和方法体系作指导,诊断效果不佳,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专项、系统的研究。本文在系统研究国内外有关成本管理诊断文献的基础上,以Z汽车配件制造公司为诊断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财务资料和实地调研访谈的方式,对Z公司的生产规模、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成本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对Z公司的成本战略、采购环节、生产环节、仓储库存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成本诊断研究,探寻Z公司成本管理问题产生弊病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本课题运用成本管理诊断的理念和方法对成本管理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诊断,范围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不仅仅是生产领域对生产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还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涉及成本战略、采购、库存、物流成本等各方面和各环节。通过对Z公司的成本管理问题诊断,发现了Z公司在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管理方面存在问题。针对Z公司的成本管理诊断结果,引入作业成本法,对产品成本在企业作业的全过程进行成本核算并进一步分析作业动因和成本动因。通过消除不增值的部分维修和包装作业,改善重点增值的生产、动力和运输作业,降低人工工时、动力消耗等动因实现成本控制,并对应提出实施适时生产制、建立设备维修管理制度、构建高效仓储流转链、提高技术水平、节能降耗等改进措施。希望这些对策和建议能够对Z公司成本管理水产的提升有所帮助,使Z公司的利润水平有所提高,从而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
张晓明[8](2020)在《中国重汽汕德卡牵引车黑龙江市场开拓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汕德卡牵引车是中国重汽集团引进德国曼恩公司TG系列重卡技术,由济南商用车有限公司负责生产和销售的一款全新产品,2015年正式推向市场,在黑龙江汕德卡牵引车近三年在高端牵引车市场取得不错的表现,但汕德卡牵引车整体销量偏低,在牵引车总的市场占有率偏低,需要制定有效的市场开拓策略提升汕德卡牵引车的整体销量和市场占有率。重型商用车的市场开拓同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经济水平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国家相关政策法规、黑龙江当地的基础建设和产业需求、黑龙江省内牵引车市场现状及趋势、以及中国重汽汕德卡牵引车的自身特点,找出汕德卡牵引车在黑龙江市场存在的问题:总体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低、产品配置不够完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不足、网络布局不够合理、服务体系有待提升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通过对黑龙江市场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定位,制定汕德卡牵引车总体市场开拓战略。在经销网络层面,通过经销网络规划、形象建设支持、经销商激励政策、销售人员培训和奖励等方面制定市场开拓策略;在终端用户层面,通过完善产品型谱和配置优化、举行市场开拓推广活动、提升金融服务支持、精准定位的限时促销、领袖客户重点突破等方面制定市场开拓策略;在服务网络层面,通过服务网络优化布局、服务网络考核机制、全生命周期服务策略当方面制定市场开拓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从分公司工作安排和责任落实、经销网络资源储备和考核办法、服务网络具体保障方案的制定等三个方面制定保障方案确保市场开拓策略的实施。
蔡南雄[9](2019)在《B公司汽配电商物流配送模式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近年来,天猫,淘宝,拼多多,京东等To C公司在面向消费者的衣、食、住、行等领域已经做得比较好。创业者发现在产业B2B的领域仍有利用互联网做大的机会,主流风险资本与阿里巴巴,腾讯等国际大公司,也觉得互联网的下半场一定是在产业互联网。B公司正是乘着这股互联网的发展之风,基于对传统汽配销售领域痛点的理解,采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整合上游的汽车配件供应资源,收集下游汽车修理厂的采购流量,搭建起一个实现多个车品牌一站式B2B采购的平台。众所周知,电子商务的发展与物流配送密不可分,推动电子商务物流的健康发展,已经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重视。选择适合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物流配送模式,并根据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持续对物流配送模式进行优化,对电子商务公司本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B公司为研究对象,立足于B公司及物流配送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规划。阐述了B公司在物流配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客户服务需求与订单履约的差距、业务区域覆盖战略与运输半径能力的差距、物流成本控制需求与配送成本的差距、客户对履约过程可视化需求差距的问题;提出影响B公司物流配送运营水平的关键因素,根据B公司现行物流配送的业务流程提出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对优化方案实施之后的结果进行跟踪,评估优化方案的实施效果,最后对优化后物流配送模式的遗留问题进行简单描述与方案建议。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通过检索与收集,分类归纳汽配电商物流模式的行业特点。根据比较分析法,观察评价指标的变化来印证优化方案的有效性。B公司目前在中国汽配电商行业属于领先地位,其物流配送模式的优化效果,对整个汽配电商行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为本行业的其它电商公司对物流配送模式的优化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沙雷[10](2020)在《德国宇鹏汽车配件公司(中国)基于精益思想的生产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1978年中国正式进行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个年头,中国经济不断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并向多样化、高质量、个性化方向发展,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企业在生产产品时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传统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革新变得异常得紧迫。精益思想源自于丰田生产方式,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而已,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精益的核心思想就是全员参与改善,消除各种浪费。在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生产过程中,由于产品不具备连续批量化,生产过程的效率、成本和质量等的管控比较复杂和困难。目前小批量多品种的传统制造型企业,生产效率较低,原材料和成品库存较高,过程中的在制品积压严重,资金周转率低,这些体现出的效率和成本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壮大。因此,基于精益思想的生产方式在此类企业的应用存在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和必要性。本论文以德国宇鹏汽车配件(中国)公司为例,通过运用PEST外部宏观环境分析模型和五力行业竞争力分析模型,识别中国公司外部经营风险,阐述了企业生产运营方式优化和变革的必要性。通过生产运营七大浪费模型,分析企业目前生产运营的现状,进而发现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对生产体系的优化的方法和方案,包括技术策划、全员生产维护、过程质量、组织架构和工作评价、仓库物流、成本改善、目视化和5S、标准作业;最后论述了生产体系优化的实施计划和方案,确保所有优化项目落地并生效。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类似企业提供了借鉴经验,对未来企业生产体系优化的研究也具有参考意义。
二、中国汽车配件市场从成本中心走向利润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汽车配件市场从成本中心走向利润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利用外资 |
1.2.2 利用外资效益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A汽车配件公司精益成本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精益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1 目标成本管理理论 |
2.1.2 作业成本管理理论 |
2.1.3 约束理论 |
2.2 精益思想的原理与框架结构 |
2.2.1 精益生产方式的框架与目标 |
2.2.2 精益生产方式的特点 |
2.2.3 精益成本管理的原理及框架结构 |
第3章 A公司精益生产方式下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 A汽车配件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客户和产品介绍 |
3.1.3 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
3.2 A公司成本管理现状 |
3.2.1 公司财务组织架构现状 |
3.2.2 公司当前成本核算制度 |
3.2.3 公司当前成本控制流程 |
3.3 A公司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成本管理架构存在的问题 |
3.3.2 成本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3 成本控制流程存在的问题 |
3.3.4 成本管理对精益生产支持性不足的问题 |
第4章 A公司精益成本管理改进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4.1 A公司精益成本管理改进体系的构建 |
4.1.1 精益成本管理改进体系的总体框架 |
4.1.2 基于目标成本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
4.1.3 作业成本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构建 |
4.1.4 基于作业成本管理的产品价值流优化 |
4.2 A公司精益成本管理改进体系的实施 |
4.2.1 精益成本核算体系的实施 |
4.2.2 作业成本管理模型的应用 |
4.2.3 作业成本信息在SAP中的精准化管理实施 |
第5章 A公司精益成本管理改进体系实施保障与评价 |
5.1 A公司精益成本管理改进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1 人事组织保障 |
5.1.2 改善工具系统保障 |
5.1.3 精益成本管理文化保障 |
5.2 A公司精益成本管理改进体系的评价 |
5.2.1 财务指标的导向性评价 |
5.2.2 运营指标的保障性评价 |
5.2.3 精益思想综合性指标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价值链视角下的G公司战略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价值链视角下公司战略成本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公司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成本管理基本理论 |
2.1.1 经典成本管理理论 |
2.1.2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
2.2 价值链分析法 |
2.2.1 内部价值链分析 |
2.2.2 外部价值链分析 |
2.3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
2.3.1 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的作用 |
2.3.2 实施步骤 |
3 G公司战略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G公司的基本情况 |
3.1.1 G公司简介 |
3.1.2 G公司的组织结构 |
3.1.3 G公司的业务流程 |
3.2 G公司的成本控制活动 |
3.3 G公司所处战略环境分析 |
3.4 G公司战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对长期发展战略目标重视不够 |
3.4.2 内部价值链各环节呼应程度不高 |
3.4.3 繁冗的组织结构致使营销费用居高不下 |
3.4.4 产成品库存及经销商存货积压居高不下 |
3.4.5 对有利于成本节约的外包服务使用不足 |
3.5 本章小结 |
4 价值链视角下的G公司战略成本模式重构 |
4.1 G公司基于价值链视角重构成本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4.2 G公司的价值链体系分析 |
4.2.1 内部价值链分析 |
4.2.2 横向价值链分析 |
4.2.3 纵向价值链分析 |
4.3 G公司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战略成本管理策略重构 |
4.3.1 重构的目标定位 |
4.3.2 有助于G公司战略成本管理提升的模式构建 |
4.3.3 重构的预期效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G公司价值链视角下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构建的保障措施 |
5.1 建立成本管理评价体系 |
5.2 优化组织结构 |
5.3 进行员工培训与软件更新 |
5.4 加强外部监督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1.1 实行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势在必行 |
6.1.2 实施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是长期的系统工程 |
6.1.3 全员参与是实现改革的必要条件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YD汽车配件公司精益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精益成本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
2.1 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1 精益成本管理的定义 |
2.1.2 精益成本管理的特点 |
2.1.3 精益成本管理的内容 |
2.2 精益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比较 |
2.2.1 成本管理概念存在差异 |
2.2.2 成本管理延伸范围存在差异 |
2.2.3 成本信息质量存在差异 |
2.3 推行精益成本管理方法的要求 |
第3章 YD公司概况及精益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
3.1 YD企业基本概况 |
3.2 设计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
3.2.1 设计环节耗时较久 |
3.2.2 测试和模型费用稍高 |
3.3 采购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
3.3.1 采购流程不够完善 |
3.3.2 供应商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
3.4 生产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
3.4.1 产品生产加工周期较长 |
3.4.2 员工技术及执行力不足 |
3.5 物流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
3.5.1 物流模式成本较高 |
3.5.2 物流各环节责任划分不清 |
3.6 服务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
3.6.1 精益服务文化氛围不足 |
3.6.2 售后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
第4章 YD公司精益成本管理优化建议 |
4.1 精益设计成本管理优化建议 |
4.1.1 建立标准件库和改造件库 |
4.1.2 制定目标成本进行倒推设计产品 |
4.2 精益采购成本管理优化建议 |
4.2.1 优化采购流程 |
4.2.2 建立供应商档案 |
4.3 精益生产成本管理优化建议 |
4.3.1 适当增加生产部门工作班次 |
4.3.2 建立产品质量考核体系 |
4.4 物流成本管理优化建议 |
4.4.1 寻找第三方物流商合作 |
4.4.2 构建物流流程图明确各环节责任 |
4.5 精益服务成本管理优化建议 |
4.5.1 营造精益服务文化氛围 |
4.5.2 提高员工服务意识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AX汽配零部件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汽车零部件 |
2.1.2 竞争战略 |
2.2 竞争战略理论基础 |
2.3 竞争战略分析工具 |
2.4 本章小结 |
3 AX汽配零部件公司环境分析 |
3.1 AX汽配零部件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1.2 行业竞争环境(波特五力)分析 |
3.1.3 外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 |
3.2 AX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1 AX公司概况 |
3.2.2 AX公司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3.2.3 AX公司组织现状分析 |
3.2.4 内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 |
3.3 本章小结 |
4 AX公司竞争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AX公司竞争战略现状 |
4.1.1 AX公司市场定位 |
4.1.2 AX公司战略目标 |
4.1.3 公司竞争战略 |
4.2 AX竞争战略存在问题分析 |
4.2.1 未很好的利用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环境的优势 |
4.2.2 难以应对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环境的劣势 |
4.3 AX竞争战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AX公司竞争战略的重新选择与实施方案 |
5.1 竞争战略的重新选择 |
5.1.1 竞争战略选择的SWOT分析 |
5.1.2 基于定量战略规划矩阵的竞争战略确定 |
5.2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方案 |
5.2.1 技术研发方向差异化 |
5.2.2 新产品生产管理体系差异化 |
5.2.3 市场国际化 |
5.2.4 供应链体系优化 |
5.3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
5.3.1 组织结构保障 |
5.3.2 人力资源保障 |
5.3.3 企业文化保障 |
5.3.4 信息技术保障 |
5.4 本章小结 |
6.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汽车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关于汽车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关于汽车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产业集群理论 |
2.1.1 产业集群的内涵 |
2.1.2 产业集群的特征 |
2.1.3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
2.2 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 |
2.2.1 产业集群竞争力内涵 |
2.2.2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 |
2.3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 |
2.3.1 汽车产业集群 |
2.3.2 汽车产业集群的特征 |
2.3.3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分析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能力属性分析 |
3.1 柳州市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
3.2 柳州市汽车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3.3 基于共词聚类分析的汽车产业集群竞争能力属性分析 |
3.3.1 共词聚类分析方法 |
3.3.2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能力属性分析指标设计 |
3.4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能力属性分析 |
3.4.1 研发能力 |
3.4.2 供应链建设能力 |
3.4.3 生产能力分析 |
3.4.4 市场营销能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要素属性分析 |
4.1 生产要素 |
4.1.1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基础生产要素分析 |
4.1.2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高级生产要素分析 |
4.1.3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专业生产要素分析 |
4.2 需求条件 |
4.2.1 乘用车市场 |
4.2.2 商用车市场 |
4.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
4.3.1 本地零部件配套体系 |
4.3.2 相关生产服务体系 |
4.4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
4.4.1 企业战略与结构 |
4.4.2 市场竞争 |
4.5 机会 |
4.5.1 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机遇 |
4.5.2 新一轮技术变革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机遇 |
4.6 政府 |
4.6.1 广西自治区政府 |
4.6.2 柳州市政府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网络属性分析 |
5.1 汽车产业集群生态系统 |
5.1.1 汽车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定义 |
5.1.2 汽车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内的协同进化形式 |
5.2 基于种群之间协同进化的汽车产业集群竞争机制 |
5.2.1 非捕食竞争模式下协同进化竞争机制 |
5.2.2 原始协作模式下协同进化创新机制 |
5.2.3 偏利共生模式下协同进化创新机制 |
5.3 汽车产业集群协同进化竞争机制的模拟仿真 |
5.3.1 汽车产业集群非捕食协同进化竞争仿真 |
5.3.2 汽车产业集群原始协作协同进化竞争仿真 |
5.3.3 汽车产业集群偏利共生协同进化竞争仿真 |
5.4 柳州市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网络属性分析 |
5.4.1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
5.4.2 柳州整车企业之间协同进化机制分析 |
5.4.3 柳州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协同进化机制分析 |
5.4.4 柳州零部件企业之间协同进化机制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 |
6.1 产业集群边界的确定 |
6.2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6.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6.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6.3 评价方法 |
6.3.1 CS-AHP方法简介 |
6.3.2 CS-AHP模型的建立 |
6.4 权重计算 |
6.4.1 样本与数据收集 |
6.4.2 判断矩阵处理 |
6.4.3 基于CS-AHP的权重计算 |
6.5 评价结果 |
6.5.1 数据处理 |
6.5.2 研究结果 |
6.5.3 评价指标分析 |
6.5.4 评价结果分析 |
6.6 对策及建议 |
6.6.1 持续制定合理的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
6.6.2 持续提高集群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
6.6.3 集成资源,持续提升集群整体创新能力 |
6.6.4 完善集群协调机制,持续提升产业链协同效应 |
6.6.5 紧抓产业变革机遇,努力推进转型升级 |
6.6.6 努力改造提升零部件产业 |
6.6.7 努力促进人才培训与引进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目录 |
附录B.1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能力属性关键词提取列表(2 频次以上) |
附录B.2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能力属性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25Χ25) |
附录B.3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能力属性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25Χ25) |
附录B.4 关于柳州市汽车产业集群零部件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问卷 |
附录B.5 关于柳州市汽车产业集群评价指标权重的调研问卷 |
(7)Z公司成本管理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成本管理诊断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成本管理诊断研究现状 |
1.3 企业成本管理诊断概念及有关内容 |
1.3.1 成本管理诊断内涵 |
1.3.2 成本管理诊断目标 |
1.3.3 成本管理诊断原则 |
1.3.4 成本管理诊断的步骤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Z公司成本管理现状 |
2.1 Z公司基本情况 |
2.1.1 行业背景 |
2.1.2 公司概况 |
2.1.3 内部组织架构 |
2.2 Z公司成本管理现状调查 |
2.2.1 外部环境调查 |
2.2.2 成本核算制度调查 |
2.2.3 成本战略与策略调查 |
2.2.4 业务模式调查 |
2.2.5 成本管理效果调查 |
2.2.6 成本水平 |
第三章 Z公司成本管理问题诊断 |
3.1 Z公司成本管理诊断 |
3.1.1 采购成本管理诊断 |
3.1.2 生产成本管理诊断 |
3.1.3 仓储及物流成本管理诊断 |
3.2 Z公司成本管理病因分析 |
3.2.1 采购成本管理病因分析 |
3.2.2 生产成本管理病因分析 |
3.2.3 物流及仓储成本病因分析 |
3.3 Z公司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
第四章 Z公司成本管理问题解决方案 |
4.1 Z公司成本管理改进目标 |
4.2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方案设计 |
4.2.1 Z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的目标和原则 |
4.2.2 Z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方案设计 |
4.3 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 |
4.3.1 Z公司作业成本与传统成本差异分析 |
4.3.2 作业分析及改进方案 |
4.3.3 动因分析及改进方案 |
4.4 Z公司实施方案的保障措施 |
4.4.1 公司管理层和车间主管的支持 |
4.4.2 引进现代化的信息系统 |
4.4.3 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中国重汽汕德卡牵引车黑龙江市场开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黑龙江牵引车市场环境及中国重汽汕德卡目前存在的问题 |
2.1 黑龙江牵引车市场环境 |
2.1.1 牵引车相关的政策环境 |
2.1.2 黑龙江省牵引车相关基础建设 |
2.1.3 黑龙江省牵引车相关产业需求 |
2.1.4 黑龙江牵引车市场现状 |
2.1.5 黑龙江牵引车市场未来趋势分析 |
2.2 中国重汽汕德卡牵引车简介及在黑龙江的市场现状 |
2.2.1 中国重汽集团简介 |
2.2.2 汕德卡牵引车简介 |
2.2.3 汕德卡牵引车在黑龙江市场的现状 |
2.3 中国重汽汕德卡牵引车在黑龙江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
2.3.1 总体销量及市场占有率低 |
2.3.2 产品配置不够完善 |
2.3.3 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不足 |
2.3.4 经销网络布局不合理 |
2.3.5 服务保障体系有待提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重汽汕德卡牵引车黑龙江市场开拓策略 |
3.1 汕德卡牵引车黑龙江市场的战略制定 |
3.1.1 黑龙江牵引车市场细分 |
3.1.2 汕德卡牵引车目标市场选择 |
3.1.3 汕德卡牵引车产品定位 |
3.2 汕德卡牵引车经销网络开拓策略 |
3.2.1 汕德卡经销网络的规划 |
3.2.2 经销网络形象建设支持策略 |
3.2.3 经销网络销量激励策略 |
3.2.4 销售业务人员定期培训 |
3.2.5 月度销售精英奖励策略 |
3.3 汕德卡牵引车终端用户开拓策略 |
3.3.1 完善产品型谱及配置优化 |
3.3.2 市场开拓的推广活动策略 |
3.3.3 中国重汽金融优惠策略 |
3.3.4 精准定位现时促销策略 |
3.3.5 领袖客户重点突破策略 |
3.4 汕德卡牵引车服务提升开拓策略 |
3.4.1 服务网络的优化布局 |
3.4.2 服务网络的考核机制 |
3.4.3 全生命周期服务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市场开拓策略保障措施 |
4.1 市场开拓策略营销保障措施 |
4.1.1 中国重汽黑龙江分公司保障措施 |
4.1.2 黑龙江省内经销网络保障措施 |
4.2 市场开拓策略服务保障措施 |
4.2.1 服务网络保障标准 |
4.2.2 用户专属保障措施 |
4.2.3 接车前驾驶员培训指导 |
4.2.4 主动服务排除安全隐患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9)B公司汽配电商物流配送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1 选题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问题 |
1.4 论文思路与框架 |
1.4.1 论文思路 |
1.4.2 论文框架 |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6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6.1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6.2 行业发展情况综述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B公司及其汽配电商物流配送现状分析 |
2.1 B公司汽配电商物流配送模式发展概况 |
2.1.1 B公司简介 |
2.1.2 B公司的经营范围 |
2.1.3 B公司的运营模式 |
2.1.4 B公司组织架构 |
2.1.5 B公司的物流配送模式介绍 |
2.2 B公司汽配电商物流配送现状及不足 |
2.2.1 B公司汽配电商物流配送现状描述 |
2.2.2 B公司汽配电商物流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
2.3 B公司物流配送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
2.3.1 B公司现存订单履约模式设计的缺陷 |
2.3.2 B公司在长距离城市运输组织能力的不足 |
2.3.3 B公司物流配送成本控制与业绩增长不匹配 |
2.3.4 B公司物流配送过程信息化水平较低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公司汽配电商物流配送模式优化 |
3.1 B公司汽配电商物流配送模式设计关键因素分析 |
3.1.1 B公司供应链供应端的特点 |
3.1.2 B公司供应链需求端的特点 |
3.1.3 汽配物流配送行业特点分析 |
3.2 B公司汽配电商物流配送模式的优化策略 |
3.2.1 搭建分布式三级仓储体系 |
3.2.2 引进战略运输承运商 |
3.2.3 提升城市物流配送服务理念 |
3.2.4 优化组织架构设计及物流服务评价体系 |
3.2.5 开放B公司的物流配送能力给行业客户 |
3.2.6 提高B公司汽配物流配送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公司汽配电商物流配送模式优化效果评估 |
4.1 实施效果追踪 |
4.1.1 提升了B公司在物流配送的运营与服务能力 |
4.1.2 提升了B公司在汽配电商行业内的影响力 |
4.1.3 物流配送能力提升后孵化出多种业务合作模式 |
4.2 B公司汽配电商物流模式优化后遗留问题 |
4.3 遗留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德国宇鹏汽车配件公司(中国)基于精益思想的生产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汽车工业发展现状 |
1.1.2 国际汽车零配件市场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精益思想相关研究文献 |
1.4.2 文献评述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精益生产的定义 |
2.2 精益生产的历史 |
2.2.1 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 |
2.2.2 精益生产的优点 |
2.3 精益生产的理论要点 |
2.3.1 精益生产的特点 |
2.3.2 精益生产实施的基础 |
第3章 宇鹏中国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外部环境PEST模型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因素 |
3.1.2 经济环境因素 |
3.1.3 社会环境因素 |
3.1.4 科技环境因素 |
3.1.5 PEST分析结论 |
3.2 汽车零部件行业环境五力模型分析 |
3.2.1 汽车配件行业现状分析 |
3.2.2 五力模型分析 |
3.2.3 汽车配件行业发展趋势 |
3.3 外部环境对宇鹏中国公司的影响 |
3.3.1 外部环境对于宇鹏中国公司生产运营的影响分析 |
3.3.2 外部环境对于宇鹏中国公司生产体系优化必要性分析 |
第4章 宇鹏中国公司内部生产运营环境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德国宇鹏公司背景介绍 |
4.1.1 德国宇鹏公司总部简介 |
4.1.2 宇鹏中国公司简介 |
4.1.3 宇鹏中国公司主要产品介绍 |
4.2 宇鹏中国公司生产运营现状 |
4.2.1 宇鹏中国公司生产系统组织结构 |
4.2.2 宇鹏中国公司生产布局和主要业务流程 |
4.2.3 宇鹏中国公司主要产品工艺流程 |
4.2.4 宇鹏中国公司生产组织模式 |
4.2.5 宇鹏中国公司生产计划控制方式 |
4.2.6 宇鹏中国公司价值流程图 |
4.3 宇鹏中国公司生产运营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1 生产效率低且生产不平衡 |
4.3.2 质量无法满足客户零缺陷要求 |
4.3.3 原材料交付周期比较长且客户准时交付率低 |
4.3.4 设备换型时间长且设备稼动率低 |
4.3.5 在制品库存数量多 |
4.4 宇鹏中国公司生产运营问题原因分析及总结 |
第5章 宇鹏中国公司基于精益思想的生产体系优化方案 |
5.1 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
5.1.1 优化的目标 |
5.1.2 优化的原则 |
5.2 总体优化方案概述 |
5.3 具体优化方案 |
5.3.1 技术策划解决方案 |
5.3.2 全员生产维护解决方案 |
5.3.3 过程质量解决方案 |
5.3.4 组织架构和工作评价解决方案 |
5.3.5 仓库物流解决方案 |
5.3.6 持续改善解决方案 |
5.3.7 5S和目视化解决方案 |
5.3.8 标准作业解决方案 |
第6章 宇鹏中国公司基于精益思想生产体系优化方案实施规划 |
6.1 宇鹏中国公司基于精益思想的生产体系优化方案实施前准备 |
6.1.1 生产体系优化方案实施项目小组建立 |
6.1.2 生产体系优化方案实施推进计划制定 |
6.2 宇鹏中国公司生产体系优化方案实施步骤 |
6.2.1 宇鹏中国公司生产体系优化指标分解 |
6.2.2 宇鹏中国公司生产体系改进计划推进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基本结论 |
7.2 本文研究中的不足 |
7.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中国汽车配件市场从成本中心走向利润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2]A汽车配件公司精益成本管理改进研究[D]. 郝建国. 山东大学, 2020(05)
- [3]价值链视角下的G公司战略成本管理研究[D]. 陈红妮.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4]YD汽车配件公司精益成本管理研究[D]. 王富康. 吉林大学, 2020(08)
- [5]AX汽配零部件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瞿江. 西南大学, 2020(01)
- [6]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与评价研究[D]. 王秀杰. 湖南大学, 2020
- [7]Z公司成本管理诊断研究[D]. 丁玮晗.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8]中国重汽汕德卡牵引车黑龙江市场开拓策略研究[D]. 张晓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B公司汽配电商物流配送模式优化研究[D]. 蔡南雄.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德国宇鹏汽车配件公司(中国)基于精益思想的生产体系优化研究[D]. 沙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