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组玉米近交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两组玉米近交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一、两组玉米近亲交配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鲍大鹏[1](2020)在《食用菌杂交育种中的科学问题》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为育种研究和实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杂交育种是食用菌育种的主要方法之一,有必要对食用菌杂交育种的基本遗传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对杂交育种理论进行总结。对食用菌杂交育种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包括杂交亲本选配、配子体获得、杂交子产生和F1代栽培测试等方面,并对杂交育种中一些科学问题进行讨论,包括食用菌杂交亲本遗传资源、杂交优势和近交衰退、单核体的供体核角色和受体核角色、双核体的协同增效作用和优势核等,同时指出需要关注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最后强调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育种工作要走商业化育种之路,才能够促进我国食用菌种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韩志强[2](2018)在《基于SSR分子标记分析的毛白杨育种亲本选配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特有乡土树种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杂交育种中一直存在以杂种为母本而导致母本效应利用不充分问题。有关问题的解决,对于推动毛白杨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毛白杨种质资源库内保存的469个优树,以及课题组前期获得的30个雌株的半同胞家系、34个全同胞家系为材料,围绕毛白杨种内生长性状高配合力杂交亲本选配的目标,依托SSR分子标记技术,开展了毛白杨种质资源库优良无性系SSR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分化分析、亲本SSR遗传距离与生长性状特殊配合力相关分析、半同胞群体内入选优株父本鉴定、高特殊配合力杂交亲本组合构建、毛白杨全同胞子代群体构建及其评价,以及天然2n配子发生途径及其传递亲本杂合性分析等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毛白杨多态SSR引物库和优良无性系指纹图谱库。以469个毛白杨优株无性系的DNA为模板,通过荧光SSR引物PCR扩增和毛细管电泳仪检测,筛选出清晰、特异、多态、稳定扩增的SSR引物406对,在毛果杨的19条染色体上的分布介于3-39对之间;并利用BLAST比对分析,将其中389对SSR引物定位到毛果杨基因组,构建了毛白杨多态SSR引物库。同时,通过对SSR引物进行鉴别效率分析,筛选出25对多态性较高的SSR核心引物,以及13对特异的SSR辅助引物,构建了 469个毛白杨优良无性系指纹图谱,并完成了指纹图谱的QR编码。有关研究为今后毛白杨遗传资源管理、品种鉴定、亲本分析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奠定了基础。(2)证明了通过SSR分子标记分析可以完成毛白杨半同胞优株的父本鉴定和高特殊配合力杂交亲本组合重建。在对30个毛白杨半同胞家系的2292株子代株高、地径、分枝角、胸径、分枝粗、叶长、叶宽、叶面积等主要生长性状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筛选出源于17个半同胞家系的77株优良半同胞子代,包括三倍体43株、二倍体34株。利用筛选出的14对高多态性SSR引物对77个优良单株进行父本鉴定,为59个优良单株鉴定出唯一父本,包括49个杂交亲本组合,含17个母本、29个父本。(3)根据雌雄株SSR遗传距离初步构建了育种亲本群体。对34个杂交组合的生长性状特殊配合力与亲本SSR遗传距离进行相关性分析,证明毛白杨杂交组合亲本特殊配合力与亲本间SSR遗传距离具有显着正相关,通过亲本间SSR遗传距离可以预测高特殊配合力杂交亲本组合。进而基于SSR遗传距离分析,对课题组前期筛选出的育性较好的18个雌株、68个雄株间特殊配合力进行预测,将1224个杂交亲本组合压缩到52个,初步筛选出高特殊配合力育种亲本群体,包括母本15个、父本12个。综合SSR遗传距离初选育种亲本群体以及优良单株父本鉴定结果,构建了毛白杨育种亲本群体,含14个潜在高配合力亲本组合,包括母本10个、父本5个。(4)实践证明,基于亲本遗传距离和半同胞子代优株SSR分子标记父本鉴定的毛白杨育种亲本选配策略科学且高效。从综合SSR遗传距离以及优良单株父本鉴定结果构建的高配合力育种亲本中,选择育性较好的3个母本、6个父本,组配5个目标杂交组合和3个对照杂交组合并进行人工控制授粉杂交,共获3984株毛白杨全同胞杂交后代;对各杂交组合子代株高、地径生长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母本与父本杂交对子代株高与地径的影响显着;5个目标杂交组合株高与地径都显着高于同一母本的对照杂交组合;各杂交组合内单株株高和地径均存在较大变异,对照组株高与地径的变异系数较目标杂交组合更大。表明根据毛白杨半同胞子代优良单株SSR分子标记父本鉴定以及亲本遗传距离预测组配杂交组合,可以获得生长表现更有优势的杂种后代。(5)首次发现毛白杨天然2n雌配子的存在,并证明了天然2n雌雄配子发生途径及其传递亲本杂合性特点。对杂交组合“T-F-14 ×T-M-43”获得的87株天然三倍体2n配子来源进行SSR鉴定,首次发现其中存在18株来源于未减数2n雌配子的天然三倍体,占该杂交组合三倍体子代总数的20.68%。利用4个低重组率的SSR位点进行2n雌雄配子发生途径鉴定,证明在产生于天然2n雌配子的三倍体中,有6株源自FDR型2n配子,12株源自SDR型2n配子;而在产生于天然2n雄配子的三倍体子代中,有55株源自FDR型2n配子,14株源自SDR型2n配子。同时,利用42对SSR引物对2n配子传递亲本杂合性进行分析,发现2n雌配子传递亲本杂合度低于2n雄配子杂合度。(6)提出了一种更为可靠的林木高特殊配合力育种亲本选配策略。即在毛白杨乃至类似树种的优良无性系选育中,首先利用种质资源库,通过花粉及结籽情况观察筛选育性好的父母本;再利用SSR分子标记对育性好的亲本间遗传距离进行分析,基于一定的遗传距离标准筛选潜在的高特殊配合力杂交组合,实现初选育种亲本群体的构建;进而利用初选育种亲本群体的母本构建半同胞家系,从中筛选优良半同胞子代优株,并利用分子标记开展半同胞群体优良单株的父本鉴定;快速、高效实现高特殊配合力杂交组合亲本选配以及育种亲本群体构建。

李艳红[3](2016)在《虹鳟(Onchorynchus mykiss)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多性状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深入了解虹鳟(Onchorynchus mykiss)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规律,本研究以渤海、丹麦、道氏、挪威及美国加州的5个虹鳟养殖群体为研究对象,建立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获得25个组合材料。并在249、397、552和771日龄的4个生长点对杂交组合后代体重、体长生长变化进行观测。根据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虹鳟体重、体长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利用配合力测定模型,建立性状表型值与遗传效应之间的线性模型,基于最小二乘法通过单性状遗传分析和多性状遗传分析估算不同生长点体重、体长的自繁效应(linebred effects,LE)、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SCA)、母体效应(maternal effects,ME)及反交效应(reciprocal effects,RE)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杂交组合间体重、体长性状差异显着性分析对体重、体长性状逐个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生长点25个杂交组合间体重、体长性状上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证实,20个杂交组合与对应的5个自繁系之间亦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综合249771日龄来看,道氏与渤海群体杂交组合,在397、771日龄时平均体重达到最大值229.09g、1737.62g,与相应自繁系比较,249日龄时差异均极显着(P<0.01)。体长性状上,道氏与渤海群体杂交组合,在397、552及771日龄时平均体长均达到最大值26.50cm、38.58cm和50.60cm,与道氏群体自繁系比较,4个生长点差异均极显着(P<0.01)。2.不同生长点体重、体长性状间表型相关分析表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发现不同生长点虹鳟体长与体重性状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并且同一生长点体重与体长性状间均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r=0.670.82,P<0.01。在第249日龄时存在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82,p<0.01。在397、552和771日龄时均存在中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7、0.79和0.79,p<0.01。3.单性状遗传分析采用最小二乘分析法估算虹鳟不同生长点体重、体长单变量遗传参数,结果显示:只有少量的遗传效应是显着的,在不同生长点、不同性状间表现不尽相同。体重性状上,道氏群体le在4个生长点均为负效应,范围为-10.21-165.83,效应均显着(p<0.05)。渤海群体552日龄时gca达到最大值17.82,其次为道氏群体397日龄时的gca,且道氏群体在249、397日龄时,效应均显着。丹麦群体在4个生长点me均较大,范围为17.96-10.14,在249日龄时,效应显着,各品系me随日龄增长总体均呈减弱趋势。渤海和道氏群体,挪威群体sca在771日龄时达到最大值62.66,18.22。杂交组合的re,最大值为238.58,最小值为-366.93,效应均显着。体长性状上,道氏群体le在4个生长点均为负效应,范围为-0.73-2.06,效应均显着。渤海群体gca在552日龄时达到最大值0.26,其次为丹麦群体397日龄时的gca。道氏群体早期受me影响较大,在249、397日龄时达到最大值0.91、1.48,效应均显着。渤海和道氏群体,挪威群体的sca,4个生长点均为最大正值,范围为0.032.55,771日龄时效应均显着。杂交组合的re,最大值为4.74,最小值为-5.99,且效应均显着。4.多性状遗传分析采用最小二乘分析法估算虹鳟不同生长点体重、体长多变量遗传参数,结果显示:只有少量的遗传效应是显着的,在不同生长点、不同性状间显着的遗传效应表现也不尽相同。体重性状上,道氏群体le在4个生长点均为负效应,范围为-11.10-161.22,效应均显着。渤海群体552日龄时gca达到最大值32.69,其次为道氏群体在249日龄时的gca,且道氏群体249日龄时效应显着。道氏群体早期受me影响较大,397日龄时有最大值21.62,效应显着。渤海和道氏群体,挪威群体杂交sca在771日龄时达到最大值47.65,11.45。杂交组合的re最大值为202.44,最小值为-370.71,且效应均显着。体长性状上,道氏群体le在4个生长点均为负效应,范围为-0.76-2.26,差异均显着。渤海群体gca在552日龄时达到最大值0.42,其次为丹麦群体。道氏群体早期受me影响较大,397日龄时有最大值21.62,在249、397日龄效应均显着。渤海与道氏群体,挪威群体sca,4个生长点均为最大正值,范围为0.122.91,771日龄时效应均显着。杂交组合RE,最大值为5.16,最小值为-6.49,效应均显着。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单变量遗传分析的结果与多变量遗传分析的结果存在差异,显着性和效应值大小均有变化。25个杂交组合,不同组合间存在显着差异,进行亲本选择是有效的。从GCA来看,渤海群体、道氏群体适宜选作优良亲本,有助于提高后代生长性能;从SCA来看,整个观测过程中渤海和道氏群体、渤海和挪威群体为优良组合,杂交效果最好。

董虹妤[4](2016)在《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遗传分析及其亲本配合力研究》文中指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分布广,生长快,耐土壤干旱贫瘠,为我国南方针叶树种中主要的材用和脂用树种,广泛用于建筑用材、制浆造纸、采脂等,支撑着我国众多的造纸、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产业发展。我国马尾松系统的遗传改良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完成第2世代遗传改良阶段并已经进入第3世代育种的新阶段。本研究利用3份马尾松第第3代遗传测定林,对其生长和松脂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马尾松高世代生长和松脂性状在杂交组合间的遗传差异、配合力效应以及生长和松脂性状的遗传控制方式,揭示不同环境下生长性状杂交组合与环境、配合力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并探究生长与松脂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同时,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第2代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及亲本间的遗传距离,研究马尾松生长性状子代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间的相关关系,以利用亲本配合力和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效率,以期为马尾松高世代遗传改良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分别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和福建省邵武市卫闽林场的3年生6×6半双列遗传测定林,对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及配合力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树高和地径的配合力效应及其配合力与环境互作效应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多数生长性状主要是以加性效应的控制为主。在不同环境下树高和地径的表型值主要受环境效应的影响,加性效应、显性基因效应与环境互作和显性效应次之,加性效应与环境互作的影响最弱。各生长性状的GCA稳定性普遍要高于SCA稳定性。以树高生长量为选择指标,对2份测定林各初选2个优良亲本和5个优良杂交组合,并获得了较高的遗传增益。2)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5年生6×6半双列遗传测定林,进一步对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材料共检测出23种松脂组分,其中,13种平均含量高于松脂总量0.1%且杂交组合间差异显着的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均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的GCA效应,而SCA效应较不显着。除去氢枞酸主要受显性基因效应控制,左旋海松酸/长叶松酸、8,12-枞二烯酸加/显性效应相当外,其余主要组分均是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各松脂主要组分家系遗传力处于较高水平,受中度或高度的遗传控制。研究还发现,马尾松松脂单萜主要组分中α-蒎烯、莰烯、β-蒎烯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对其中一种组分的选择会带来其他单萜组分的同增或同减。而二萜组分中左旋海松酸/长叶松酸与单萜、倍半萜、二萜组分呈较普遍负相关,与长叶烯、海松醛、去氢枞酸、8,12-枞二烯酸、枞酸和新枞酸则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对高产左旋海松酸/长叶松酸的选择将会对大部分松脂组分的含量产生抑制作用。此外,马尾松多数松脂主要组分与树高、地径相关性并不明显,考虑松脂化学组分与生长可能受不同的遗传机制控制,松脂化学组分的选择对生长的影响不大,育种时可以对两性状进行独立选择。3)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2份6年生6×6半双列遗传测定林,重点对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份马尾松材料生长性状表型值和杂种优势在不同杂交组合间差异较大,且多数生长性状GCA/SCA在杂交组合间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差异。马尾松生长性状主要是以加性效应控制为主,各生长性状家系遗传力水平较高,受较强的遗传控制。2份试验材料12个亲本遗传多样性为中等水平,亲本间遗传距离为0.1421-0.3516。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多数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表型值及杂种优势与配合力、遗传距离(GD<0.36)呈较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个遗传参数中,亲本一般配合力之和[GCA(P1+P2)]对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表型值的预测能力最强,而亲本SCA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杂种优势的预测能力最强。总的来说,马尾松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GD<0.36)对子代生长性状表型值和杂种优势的预测能力较强,可以为杂交亲本选配和良种选育提供有效参考。

代平[5](2014)在《文蛤(Meretrix meretrix)选育群体的遗传测定及生长相关SNP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蛤作为我国重要经济贝类之一,其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优质苗种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一直是文蛤养殖业的焦点,这要求我们选育高产、抗逆并且稳定遗传的文蛤良种。本研究利用开发的微卫星标记,结合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手段,对文蛤不同选育群体进行了遗传测定,另外开发了与生长性状相关的SNP标记,以期为文蛤新品系培育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推动文蛤养殖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利用文蛤野生群体构建了一批家系,从中选取3个家系(P1、P2、P3)按3×3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得到9个组合。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9个组合进行亲权鉴定,统计各个组合中亲本对子代的贡献率。结果显示,同一个家系来源的不同亲本间的子代贡献率差异很大,同一个亲本在不同组合中的贡献率也明显不同。根据亲本贡献率估算了有效亲本数量(Ne),发现所有组合的有效亲本数量都有所偏小,Ne/N值从0.58到0.86不等。另外,大部分组合的子代遗传多样性较其亲本都有所下降。从9个组合中选取3个高存活率的杂交组合和3个近交组合分别构成对照组和近交组,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评估它们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近交组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下降19.4%,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下降20.8%和9.3%。近交组的平均近交系数(FIS)显着高于对照组以及野生群体。在12月龄时,近交组在壳长、壳高、壳宽和湿重4个性状上的近交衰退系数分别为0.803、0.747、0.826和2.073。另外,通过研究家系P1和其子代组合P1×P1发现,在繁育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遗传漂变现象。模拟分析显示,较大的亲本数量可以控制闭锁群体杂合度的降低。将9个组合的子代分别养殖在室内池和室外池两种环境中,测量其12月龄时的生长数据并利用一般线性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显着的组合效应、环境效应以及组合环境互作效应。配合力分析显示,3个家系中P2在生长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GCA)最高,P1和P3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CA)最高,而且组合间的反交效应显着。另外,计算了在单个环境内和综合环境间6个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MPH)。结果显示,有半数的杂交组合存在有利的杂种优势(>1%)。基于文蛤EST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了一批EST-SNP标记,经混合测序验证后,将确认的16个SNPs通过SNaPshot的方法在一个生长优势群体和一个对照群体中分型,利用标记-性状关联分析鉴定出7个与生长性状显着相关的SNPs(SNPg3、SNPg4、SNPg5、SNPg6、SNPg8、SNPg9和SNPg16)(P<0.05),又利用一个独立群体进行双向选择性分型验证了其中3个标记(SNPg5、SNPg6和SNPg9)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这是首次在文蛤中进行生长相关EST-SNP标记的批量开发,为文蛤标记辅助选育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利用生长差异的群体材料,开展了重要功能基因多态性与文蛤生长的关联分析。从文蛤中克隆到一个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MmeACSL1),全长1867bp,编码475个氨基酸。利用Real-time PCR检测了在不同营养条件下文蛤该基因的表达,发现MmeACSL1在禁食条件下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进食下的表达水平(P <0.05),提示其参与了文蛤的能量代谢。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和直接测序,在此基因中发现2个外显子SNPs和6个内含子SNPs。基于标记-性状关联分析,从这些SNPs中鉴定出5个显着生长相关的SNPs(mmACSLe-2、mmACSLi-2、mmACSLi-3、mmACSLi-5和mmACSLi-4)(P <0.05),而且它们所构建的单倍型也与生长性状显着相关(P <0.05),表明MmeACSL1在文蛤能量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与文蛤生长存在密切联系。克隆获得了文蛤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基因(CDK10),cDNA全长1854bp,编码390个氨基酸。此基因与哺乳动物中CDK10基因的同源性最高,将其命名为MmeCDK10。通过对该基因测序,发现5个外显子SNPs和5个内含子SNPs。利用两个生长差异显着的群体对这些SNPs进行标记-性状关联分析,发现4个外显子SNPs(mmCDKe-1、mmCDKe-3、mmCDKe-4和mmCDKe-5)和1个内含子SNP(mmCDKi-1)与生长性状显着相关(P <0.05),提示MmeCDK10参与了文蛤的生长。

周国昌[6](2012)在《玉米S2和S4代株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及产量杂种优势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作物,优良品种对玉米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玉米育种方法周期长,效率低,不能满足现代玉米生产对品种更新的需求,通过早代测定和定向选择,可加快世代进程,提高玉米育种效率。因此,本研究以来自于阿单9号的54个S2代株系和22个S4代株系,根据杂种优势模式,选择郑58、昌72和P178作为测验种,分别组配的108个S2测交组合及44个S4测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四川双流和雅安进行试验,分析其主要性状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表现及其在不同世代间的变异规律,探讨产量杂种优势和SCA间的相关性,为早代杂交组合及自交系定向选育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3种不同方法对不同世代组合主要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S2和S4代不同株系与同一测验种配制的组合产量SCA效应值大小及正负方向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按杨氏简法单一测验种算法获得的S4组合产量和百粒重SCA的变异范围比S2大,其余方法和其他性状表现各异;就3种方法计算的产量SCA效应值大小来看,杨氏简法单一测验种算法多数组合较高,其次是杨氏简法,Sprague法较低;用杨氏简法单一测验种算法得到的产量SCA效应值在世代间表现明显规律,即S2代产量SCA较大的组合,其衍生的S4组合中出现较高产量SCA组合的概率较大;而S2代产量SCA较低的组合,其衍生的S4组合中出现较高产量SCA组合的概率则较小表明杨氏简法单一测验种算法产量SCA效应值可以作为选择早代组合的指标。2.对不同世代组合单株产量对照优势分析表明,不同S2和S4株系,与2个测验种配制的组合产量杂种优势表现不一致。来自于不同S1株系的S2代组合中,郑58系列组合杂种优势的平均值变幅为-4.02-9.60,昌72系列组合平均值变幅为-6.21-14.74,综合来看,A9-5系统整体表现较好,A9-4较差,A9-2中等;而在S4代组合中,郑58系列组合杂种优势的平均值表现较低,变幅为-7.63-10.04,P178系列组合平均值则总体表现较高,变幅为10.62-28.12,表明以P178为代表的PN群自交系与A9系列株系间有可能是较好的杂种优势模式。另外,S2代产量对照优势较大的组合,在其衍生的S4组合中,选育出杂种优势较高组合的概率较大,反之亦然。3.株高和穗位高变异分析表明,绝大多数S4代组合株高和穗位高变异系数小于相应S2代组合变异系数,本研究的22个S4代组合中仅有1个组合株高变异系数和4个组合穗位高变异系数大于相应S2代组合,说明早代组合群体整齐度随选择世代的增加而增加。此外,群体整齐度对S2代组合杂种优势影响显着,而对S4代组合影响则不显着,对2种杨氏简法计算的产量SCA效应的影响也有类似结果。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世代组合产量SCA与杂种优势呈极显着正相关;不同世代间,同一测验种组配的组合其产量杂种优势呈极显着正相关,仅有杨氏简法单一测验种算法的产量SCA效应呈显着正相关,其余算法的产量SCA效应相关性不显着。分析认为,在进行早代组合选择时,直接以产量杂种优势为指标最可靠,其次是杨氏简法单一测验种算法产量SCA效应值。

杨晓溪[7](2012)在《二倍体马铃薯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马铃薯产业在国内迅速发展,现有的栽培品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生产上对专用型和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的需求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为了扩大马铃薯遗传基础,育种工作者从国外引入了新的种质资源。本试验选用经轮回选择适应长日照的12个二倍体马铃薯Solanum phureja-S. stenotomum杂种无性系,按10×2不完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配置成20个杂交组合。对杂交组合后代植株性状(株高、主茎数)、产量性状(单株薯数、单株产量)和品质性状(干物质含量、还原糖含量、全P含量、全K含量和炸片评分)的配合力、遗传力、杂种优势、相关关系等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这些组合在株高、主茎数、单株薯数、单株产量、干物质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全P含量、全K含量、炸片评分性状上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说明组合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2.一般配合力方差Vgc(%)的由大到小依次为:还原糖含量、全K含量、株高、炸片评分、单株薯数、主茎数、全P含量、干物质含量、单株产量。配合力分析表明,株高、主茎数、单株薯数、还原糖含量、全K含量和炸片评分性状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干物质含量和全P含量性状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单株产量性状主要受非加性效应的影响。3.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的由大到小依次为干物质含量、株高、炸片评分、单株薯数、全K含量、主茎数、全P含量、还原糖含量、单株产量。狭义遗传力的由大到小依次为株高、炸片评分、全K含量、干物质含量、单株薯数、还原糖含量、主茎数、全P含量、单株产量。4.株高、主茎数、单株产量和炸片评分性状整体表现负向超中亲优势,单株薯数、干物质含量、还原糖含量、全P含量、全K含量性状整体表现正向超中亲优势。9个性状超中亲优势的由大到小顺序为:单株薯数>还原糖含量>干物质含量>全K含量>全P含量>炸片评分>株高>主茎数>单株产量。5.简单相关分析中株高与主茎数、株高与单株产量、主茎数与还原糖含量、单株薯数与干物质含量、干物质含量与炸片评分、全P含量与全K含量之间存在着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株高与干物质含量、主茎数与炸片评分、干物质含量与还原糖含量、干物质含量与全P含量、干物质含量与全K含量、还原糖含量与炸片评分、全P含量与炸片评分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负相关。偏相关分析中株高与主茎数、单株产量与株高之间存在极显着的正偏相关,炸片评分与还原糖含量存在极显着的负偏相关。6.从全部的组合中,筛选出了一些具有不同目标性状的组合。例如,高干物质和低还原糖的组合AG和AH,高干物质和高K含量的组合AE,低还原糖和高炸片评分的组合BH和BI,高P和高炸片评分的组合AK和BK。

刘文研[8](2009)在《高油与普通玉米杂交组合的遗传参数分析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对高油玉米和普通玉米杂交选育高油玉米杂交种的可行性给出合理的评价,加快高油玉米育种进程的途径,为扩大高油玉米遗传基础提供理论、试验依据。本研究应用B.Griffing4设计对5个高油玉米和5个普通玉米自交系进行组配,对其进行配合力分析及遗传参数的估算;并按6世代遗传交配设计,对玉米油分含量进行遗传分析,得到结论如下:1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以产量为主,综合其它性状一般配合力较高的自交系为杂一,GY103和京七,其中GY103为高油玉米自交系; GY202×杂一、前GY204×杂一、后GY204×东46和前GY204×南5组合在产量、特殊配合力以及油分含量方面均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较强的优势。2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除轴粗和穗行数性状外,所测性状均受非加性效应控制。株高、穗位、秃尖和单穗粒重宜在晚代对该性状进行选择;穗长、行粒数、穗粗、轴粗、穗行数和宜在早代进行选择。3对不同玉米组合间油份含量差异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高油玉米间组合﹥高油×普通玉米组合﹥普通玉米间组合,不同类型玉米组合间均达到极显着差异,这表明高油×普通组合形式虽然低于高油×高油组合,但仍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种子生产关系。4遗传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表明:油分含量与产量、容重、和三百粒重呈负相关,其中与三百粒重达到极限着;油分与出籽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37,但未达到显着。5通过对9个正反交组合的含油量的比较,统计检验t值等于0.2526,df=8,p=0.8070,故差异不显着,得出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正反交组合间不存在母体效应和细胞质遗传。6对所组配的3套联合世代的油分进行遗传模型的适合性检验,发现各组合油分含量遗传都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无上位性作用;从各组合的遗传方差分析结果来看,油分含量在3套组合中表现为超显性遗传。7分离世代油分含量次数分布分析结果表明:GY237和OH43联合世代中, B1世代可能有主基因效应的存在;GY202和京七组合中,认为B2和F2世代在遗传中有主基因效应的存在;GY202和杂一所组配的联合世代中认为多基因对遗传起决定作用,无主基因效应的存在。8从6联合世代分析的结果看,GY237和OH43组成的联合世代最适遗传模型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D0);GY202和京七最适遗传模型为: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D2);GY202和杂一符合经典数量遗传学中的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C),这与油分含量次数分布分析结果相一致。就基因遗传率而言,对于检测到主效基因的两套联合世代中,主基因遗传率在不同组合的不同世代中存在明显差异,最高者可达78.2926%,低者仅为0.7634%,在GY202和京七组成的联合世代中虽然检测到有主基因效应的存在,但多基因对遗传起的作用较大;多基因遗传率在不同组合的不同世代中同样存在明显差异。

张荣[9](2008)在《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和遗传相关的研究》文中提出为马铃薯杂交育种提供材料和理论依据,对马铃薯9个亲本及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18个杂种无性一代的15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配合力、杂种优势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马铃薯诸农艺性状在不同亲本间一般配合力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同一亲本不同性状间一般配合力效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为鉴定和选用综合性状优良的亲本提供了可能。同一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因组合而异,各组合不同性状间特殊配合力也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为鉴定和选用优良组合提供了可能。(2)马铃薯主要经济性状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离中优势单个块茎重、烂薯率、块茎产量有较大的正向优势,而结薯数正向优势较小且有负向优势倾向。9个性状超中亲优势的大小顺序为:烂薯率>块茎产量>结薯数>淀粉含量>单个块茎重>薯形>大中薯率>块茎外观>结薯习性;超高亲优势的排列顺序则为:结薯数>单个块茎重>块茎产量>大中薯率>块茎外观>烂薯率>淀粉含量>薯形>结薯习性。P1×P4,P1×P5,P2×P9,P3×P8等4个杂交组合是综合性状评价较好的组合。(3)影响淀粉含量的主要因素是生长势和结薯数。为提高马铃薯淀粉含量,应提高生长势和结薯数,因其对淀粉含量有较大正向直接作用,且二者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但应减小大中薯率和烂薯率。因此,在马铃薯高淀粉含量育种中,应以生长势和结薯数作为主要性状选择指标,同时注意大中薯率、烂薯率的牵制作用。对与块茎产量相关的各主要性状研究发现,单个块茎重和结薯数与块茎产量的关系十分密切,且二者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单个块茎重和结薯数的选择对块茎产量进行预测,同时注意结薯习性的牵制作用。

张雪梅,谭静,陈洪梅,徐春霞,番兴明[10](2006)在《高油玉米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油玉米是20世纪人工创造的一种高附加值玉米新类型。高油玉米的研究始于1896年,在过去的100 多年里,世界各国的玉米育种学家先后从高油玉米油分的积累、含油量的遗传、油分含量与籽粒产量和植株其他性状的关系,高油玉米种质的改良、创新及杂种优势类群划分与杂优模式,高油玉米品种选育和高油玉米生产等方面对高油玉米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目前高油玉米的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有3点:一是高油玉米种质资源狭窄;二是目前所利用的高油玉米种质多为温带材料;三是高油玉米的专业化生产水平比较低。由于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中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所以引进、改良和利用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是拓宽温带高油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的有效途径。这些措施都为高油玉米的发展扫清障碍。

二、两组玉米近亲交配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组玉米近亲交配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食用菌杂交育种中的科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食用菌杂交育种的基本步骤及相关科学问题
    1 杂交亲本的选配
        1.1 杂交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
        1.2 杂种优势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
        1.3 杂交育种中遗传距离的作用
        1.4 食用菌育种中的配合力分析
    2 获得配子体的路径
        2.1 有性单核体和无性单核体的区别
        2.2 食用菌的离配和再配现象
        2.3 配子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4 具有次级同宗结合性质的食用菌的杂交育种
    3 单核体的杂交方式
        3.1 种内杂交方式的配对模式和遗传多态性分析
        3.2 远缘杂交的应用价值分析
    4 杂交子F1代
        4.1 杂交子的性状测试
        4.2 食用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二、食用菌杂交育种中的基础科学问题
    1 杂交亲本的遗传资源
    2 杂交优势和近交衰退的关系
    3 单核体在杂交过程中的核供体角色和核受体角色的分析
    4 双核体的协同增效作用和优势核的机制
三、我国食用菌产业育种展望

(2)基于SSR分子标记分析的毛白杨育种亲本选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1.1 杨树杂交亲本选择的研究进展
        1.1.2 杨树杂交亲本组配策略的研究进展
        1.1.3 杨树杂交育种策略的演变
    1.2 SSR分子标记在林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1.2.1 SSR分子标记在林木指纹图谱构建中的应用
        1.2.2 SSR分子标记在林木群体遗传变异分析中的应用
        1.2.3 SSR分子标记在预测林木特殊配合力上的应用
        1.2.4 SSR分子标记在林木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1.2.5 SSR分子标记在林木多倍体育种中的应用
    1.3 问题与展望
2 毛白杨SSR多态引物库和指纹图谱库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毛白杨多态SSR引物库构建
        2.2.2 毛白杨指纹图谱构建最佳引物组合筛选
        2.2.3 基于SSR的毛白杨优良无性系DNA指纹图谱构建
    2.3 小结
3 毛白杨半同胞优株父本鉴定及高配合力亲本选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毛白杨半同胞子代主要生长性状综合评价
        3.2.2 毛白杨半同胞子代优株倍性鉴定
        3.2.3 毛白杨半同胞子代优株父本鉴定引物的筛选
        3.2.4 毛白杨半同胞子代优株父本鉴定
    3.3 小结
4 基于毛白杨SSR遗传距离分析的育种亲本群体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毛白杨地理种源遗传分化及多样性评价
        4.2.2 毛白杨种源及杂交亲本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分析
        4.2.3 毛白杨全同胞杂交组合株高和地径配合力分析
        4.2.4 毛白杨亲本特殊配合力与遗传距离相关性分析
        4.2.5 毛白杨高特殊配合力杂交亲本群体的预测
        4.2.6 基于遗传距离和优株父本鉴定的毛白杨高配合力亲本选配
    4.3 小结
5 基于遗传距离及优株父本鉴定选配的毛白杨亲本杂交验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材料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毛白杨全同胞子代群体构建
        5.2.2 毛白杨杂种的倍性鉴定
        5.2.3 毛白杨全同胞子代群体评价
    5.3 小结
6 毛白杨天然2n配子发生途径及其传递亲本杂合性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材料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天然2n花粉发生频率与三倍体得率的相关分析
        6.2.2 毛白杨天然杂种三倍体来源的鉴定
        6.2.3 不同来源的毛白杨天然2n配子传递亲本杂合性分析
    6.3 小结
7 讨论
    7.1 毛白杨SSR引物库和优良无性系指纹图谱库构建
    7.2 杨树天然三倍体及其来源鉴定
    7.3 杨树天然2n配子发生途径鉴定
    7.4 杨树天然2n配子传递亲本杂合性分析
    7.5 毛白杨育种亲本群体构建及遗传改良策略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成果清单
导师简介
致谢

(3)虹鳟(Onchorynchus mykiss)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多性状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虹鳟研究现状
        1.1.1 虹鳟简介
        1.1.2 虹鳟养殖现状
        1.1.3 虹鳟育种现状
    1.2 配合力概述
        1.2.1 配合力概念
        1.2.2 配合力测定方法
        1.2.3 配合力应用研究
        1.2.4 双列杂交应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统计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统计方法
        2.3.1 数据处理
        2.3.2 单变量配合力模型
        2.3.3 多变量配合力模型
第三章 不同生长点杂交组合体重、体长性状表型分析
    3.1 不同杂交组合间体重、体长性状差异显着性分析
        3.1.1 不用生长点体重性状上多重比较分析
        3.1.2 不用生长点体长性状上多重比较分析
    3.2 不同生长点体重、体长性状间表型相关分析
第四章 虹鳟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单性状遗传分析
    4.1 不同生长点体重性状上单变量配合力分析
    4.2 不同生长点体长性状上单变量配合力分析
第五章 虹鳟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多性状遗传分析
    5.1 不同生长点体重性状上多变量配合力分析
    5.2 不同生长点体长性状上多变量配合力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果的讨论
    6.1 对双列杂交试验进行讨论
    6.2 对杂交优势进行讨论
    6.3 对配合力分析进行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撰写与发表的文章
致谢

(4)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遗传分析及其亲本配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林木多世代育种的研究
    1.2 林木遗传测定的研究
        1.2.1 配合力
        1.2.2 遗传力
        1.2.3 遗传相关
    1.3 林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
        1.3.1 分子标记与林木早期选择
        1.3.2 亲本遗传距离与子代杂种优势相关性的研究
    1.4 马尾松遗传改良进展
        1.4.1 马尾松生长性状遗传改良进展
        1.4.2 马尾松松脂性状遗传改良进展
        1.4.3 马尾松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马尾松第三代种质幼林生长性状配合力及与环境互作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的联合方差分析
        2.2.2 马尾松生长性状的GCA、SCA及遗传控制方式
        2.2.3 不同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与环境互作及表型控制方式
        2.2.4 不同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稳定性分析
        2.2.5 马尾松优良亲本和杂交组合的评价与选择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利用马尾松第三代杂交子代幼林研究松脂化学组分的GCA/SCA
    3.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的种类与含量
        3.2.2 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生长性状遗传变异
        3.2.3 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的GCA/SCA及相对重要性
        3.2.4 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间及与生长的相关性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马尾松杂交子代生长性状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样本采集与数据收集
        4.1.3 SSR标记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马尾松生长性状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
        4.2.2 马尾松生长性状配合力分析
        4.2.3 马尾松亲本间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分析
        4.2.4 马尾松生长性状杂种优势与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性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生长性状配合力及与环境互作分析
        5.1.2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松脂化学组分的配合力分析
        5.1.3 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5.2 讨论
        5.2.1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遗传差异及遗传多样性
        5.2.2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生长、松脂化学组分配合力效应及遗传控制方式
        5.2.3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松脂化学组分间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
        5.2.4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子代生长性状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文蛤(Meretrix meretrix)选育群体的遗传测定及生长相关SNP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综述
    1. 我国海洋贝类养殖业概况
    2. 贝类遗传育种的理论基础
        2.1 育种性状的选择
        2.2 选配制度
        2.3 遗传力
        2.4 杂种优势
        2.5 配合力
        2.6 近交衰退
        2.7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2.8 贝类遗传育种技术路线
    3. 海洋贝类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3.1 选择育种
        3.2 杂交育种
        3.3 细胞工程育种
        3.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3.4.1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
        3.4.2 QTL 定位
        3.5 基因组选择育种
    4. 分子标记技术
        4.1 分子标记类型
        4.1.1 微卫星标记技术
        4.1.1.1 微卫星概述
        4.1.1.2 微卫星标记的优缺点
        4.1.2 SNP 标记技术
        4.1.2.1 SNP 概述
        4.1.2.2 SNP 开发
        4.1.2.3 SNP 检测技术
        4.2 分子标记在贝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4.2.1 贝类遗传多样性分析
        4.2.2 贝类亲缘关系研究
        4.2.3 贝类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4.2.4 贝类 QTL 定位
        4.2.5 贝类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5. 文蛤遗传育种研究背景
        5.1 文蛤的特性
        5.2 文蛤的养殖和苗种培育
        5.3 文蛤分子育种的相关基础研究现状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人工繁育条件下文蛤亲本贡献率和有效群体大小评估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文蛤 3×3 完全双列杂交实验设计
        2.2 幼虫养成
        2.3 样品收集和 DNA 准备
        2.4 微卫星分析
        2.5 遗传多样性分析
        2.6 亲权分析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模拟分析和亲权鉴定
        3.2 亲本和子代的遗传多样性
        3.3 亲本贡献率
        3.4 有效亲本数量
    4. 讨论
第三章 基于微卫星标记揭示的文蛤小群体近交的遗传效应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设计和取样
        2.2 微卫星分析
        2.3 数据分析
        2.4 模拟分析
    3. 结果
        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3.2 近交系数和近交衰退
        3.3 全同胞交配中的遗传漂变
        3.4 不同亲本数量(Ne)下的杂合度变化趋势模拟
    4. 讨论
第四章 基于文蛤家系双列杂交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家系建立和实验设计
        2.2 取样和数据记录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方差分析
        3.2 不同组合及环境间的生长表现差异
        3.3 配合力分析
        3.4 杂种优势
    4. 讨论
第五章 文蛤生长性状相关 SNP 标记的开发和鉴定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文蛤群体和样品收集
        2.2 DNA 样品准备
        2.3 候选的生长相关 EST-SNP 筛选
        2.4 多重 SNaPshot 分型
        2.5 遗传多样性分析
        2.6 SNP 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3. 结果
        3.1 SNP 开发
        3.2 生长比较
        3.3 遗传多样性
        3.4 SNP 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3.5 生长相关 SNP 的功能注释
    4. 讨论
第六章 长链酯酰辅酶 A 合成酶 1 基因的克隆以及与文蛤生长的相关分析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文蛤材料和样本收集
        2.2 文蛤饥饿实验
        2.3 RNA 提取和 cDNA 合成
        2.4 文蛤 ACSL 基因的克隆
        2.5 MmeACSL1 基因的序列分析
        2.6 MmeACSL1 基因在不同组织以及不同营养条件下的表达
        2.7 MmeACSL1 基因的 SNP 鉴定和分型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MmeACSL1 基因的序列分析
        3.2 MmeACSL1 基因在文蛤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3.3 MmeACSL1 基因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表达
        3.4 MmeACSL1 基因中的 SNP 鉴定
        3.5 SNP 和单倍型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4. 讨论
第七章 文蛤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10 基因的鉴定及其 SNPs 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文蛤材料和样本收集
        2.2 RNA 提取和 cDNA 合成
        2.3 文蛤 CDK 基因的克隆
        2.4 MmeCDK10 基因的序列分析
        2.5 MmeCDK10 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2.6 MmeCDK10 基因的 SNP 鉴定和分型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MmeCDK10 基因的序列分析
        3.2 MmeCDK10 基因在文蛤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3.3 MmeCDK10 基因中的 SNP 鉴定
        3.4 SNP 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和完成的文章
致谢

(6)玉米S2和S4代株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及产量杂种优势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概况
    1.2 玉米自交系配合力测定方法
    1.3 分离世代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研究概况
    1.4 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的关系
    1.5 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及杂种优势模式
2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及来源
    3.2 试验设计
    3.3 性状测定方法
    3.4 数据分析方法
        3.4.1 方差分析
        3.4.2 配合力分析
        3.4.3 杂种优势分析
        3.4.4 相关性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性状方差分析
        4.1.1 S_2组合性状联合方差分析
        4.1.2 S_2株系性状配合力联合方差分析
        4.1.3 S_4组合性状联合方差分析
        4.1.4 S_4株系性状配合力联合方差分析
    4.2 产量SCA相对效应值分析
        4.2.1 S_2组合产量SCA相对效应值分析
        4.2.2 S_4组合产量SCA相对效应值分析
        4.2.3 S_2和S_4组合产量SCA相对效应值比较
    4.3 产量及果穗性状SCA变异分析
        4.3.1 S_2组合产量SCA变异分析
        4.3.2 S_4组合产量SCA变异分析
        4.3.3 S_2与S_4组合产量SCA变异比较
        4.3.4 S_2与S_4组合主要果穗性状SCA变异比较
    4.4 产量杂种优势分析
        4.4.1 S_2组合杂种优势分析
        4.4.2 S_4组合杂种优势分析
        4.4.3 S_2和S_4组合杂种优势变异比较
    4.5 株高、穗位高变异分析
        4.5.1 部分S_2组合株高、穗位高变异分析
        4.5.2 S_4组合株高、穗位高变异分析
        4.5.3 S_2和S_4组合株高、穗位高变异比较
    4.6 相关分析
        4.6.1 同一世代组合产量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的相关分析
        4.6.2 产量杂种优势和SCA在两个世代间的相关分析
        4.6.3 产量杂种优势、SCA与株高及穗位高的变异系数间的相关性
5 结论与讨论
    5.1 不同世代产量特殊配合力的变异比较
    5.2 不同世代产量杂种优势的变异比较
    5.3 不同测验种对产量SCA及杂种优势的影响
    5.4 关于早代定向选择SCA计算方法的探讨
    5.5 影响早代组合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的因素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7)二倍体马铃薯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意义
        1.1.1 马铃薯生产及其地位
        1.1.2 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
    1.2 马玲薯育种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2.1 马铃薯育种的意义
        1.2.2 马铃薯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1.3 二倍体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1.3.1 二倍体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1.3.2 二倍体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利用
    1.4 马铃薯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1.4.1 马铃薯的配合力分析
        1.4.2 马铃薯的遗传力分析
    1.5 马铃薯杂种优势研究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
        2.2.2 品质性状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2.3.1 方差分析
        2.3.2 配合力的估算
        2.3.3 遗传力的估算
        2.3.4 杂种优势分析
        2.3.5 相关分析
        2.3.6 偏相关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株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3.1.1 株高
        3.1.2 主茎数
    3.2 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3.2.1 单株薯数
        3.2.2 单株产量
    3.3 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3.3.1 干物质含量
        3.3.2 还原糖含量
        3.3.3 全P含量
        3.3.4 全K含量
        3.3.5 炸片评分
    3.4 遗传参数分析
    3.5 杂种优势分析
        3.5.1 亲本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调查
        3.5.2 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超中亲优势分析
    3.6 组合各性状简单相关
        3.6.1 干物质含量与还原糖含量的相关
        3.6.2 干物质含量与全K含量的相关
        3.6.3 炸片评分与还原糖含量的相关
        3.6.4 炸片评分与全P含量的相关
    3.7 组合各性状的偏相关
4 讨论
    4.1 配合力
    4.2 遗传力
    4.3 杂种优势
    4.4 相关性分析
        4.4.1 简单相关分析
        4.4.2 偏相关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高油与普通玉米杂交组合的遗传参数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高油和普通玉米完全双列杂交
    2.1 材料与方法
    2.2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玉米油分含量的遗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9)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和遗传相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马铃薯杂种优势的研究
    2.2 马铃薯遗传相关的研究
    2.3 配合力分析在马铃薯遗传与育种中的应用
    2.4 甘肃马铃薯育种的研究趋势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调查记载相目及标准
    3.4 统计分析模型
4 结果与分析
    4.1 配合力分析
    4.2 杂种优势分析
    4.3 相关性分析
5 讨论
    5.1 马铃薯杂种优势的利用与亲本选配
    5.2 配合力分析与亲本评价
    5.3 各性状相关性研究
    5.4 块茎淀粉含量的遗传现象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中的有关缩写代号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两组玉米近亲交配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用菌杂交育种中的科学问题[J]. 鲍大鹏. 食用菌学报, 2020(04)
  • [2]基于SSR分子标记分析的毛白杨育种亲本选配策略研究[D]. 韩志强.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3]虹鳟(Onchorynchus mykiss)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多性状遗传分析[D]. 李艳红.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4]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遗传分析及其亲本配合力研究[D]. 董虹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5)
  • [5]文蛤(Meretrix meretrix)选育群体的遗传测定及生长相关SNP鉴定[D]. 代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4(10)
  • [6]玉米S2和S4代株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及产量杂种优势的比较研究[D]. 周国昌.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6)
  • [7]二倍体马铃薯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D]. 杨晓溪.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 [8]高油与普通玉米杂交组合的遗传参数分析及评价[D]. 刘文研.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9(S2)
  • [9]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和遗传相关的研究[D]. 张荣.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9)
  • [10]高油玉米研究进展[A]. 张雪梅,谭静,陈洪梅,徐春霞,番兴明. 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 2006

标签:;  ;  ;  ;  ;  

两组玉米近交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