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何爱国[1](2021)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明内涵、基本特征与重大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立足于中国的发展实际,尊重人民的发展意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接续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九个显着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代化的规模最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中国现代化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现代化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王鹏伟,贺兰英[2](2021)在《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基于其核心理念的论析》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其典型表现是对大自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途径的认识都是科学的。这主要体现在其核心理念"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两山理论"上;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有机性、现实实践性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宽广视野与胸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我们坚持人民主体立场,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全球生态文明。
唐建华[3](2020)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搭配是体现语言流利性与地道性的关键因素,是衡量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搭配习得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搭配中的重要类别“动名搭配”为研究对象,以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为切入点,首先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学习者自然输出的动名搭配包括正确部分和错误部分进行运用分析,以考察学习者对该类动词动名搭配的习得情况。然后,基于学习者对上述动名搭配的应用情况,反观汉语本体,阐释动名搭配形成的不同制约因素,为动名搭配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回归到动名搭配的教学实践,提出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并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本文共包含八部分。第一章主要对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和思路等进行阐释。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生成词库理论、隐喻与转喻理论及语块教学理论等。研究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语料库方法和定量定性分析法等。第二章是搭配研究综述,通过梳理国内外搭配尤其是动名搭配研究现状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而指出本文的搭配概念不是国外传统的狭义搭配观,而是包含自由搭配、受限搭配和固定搭配在内的更广义的搭配观,并指出汉语动名搭配习得研究在对语料库方法的运用和研究深度上有待加强。第三章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对动名搭配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分类,指出动名搭配是语言中动词项和名词项之间具有高频共现和相互期待关系的词语组合,并将动名搭配根据类推性强弱分为动名自由搭配、动名受限搭配和动名固定搭配三种类型。其中,动名受限搭配又可分为常规动名受限搭配与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同时,分析了动名搭配与语块的关系,认为语块是范畴概念,三种类型的动名搭配均属于语块,区别在于动名自由搭配是非典型语块,而动名受限搭配和固定搭配是典型语块。其二,描写了 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选择依据和在语料库中动名搭配的检索步骤。其三,阐述了对中介语语料库(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本族语语料库(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中的动名搭配进行对比分析的可行性。从第四章到第七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第四章主要根据不同动名搭配类型,以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为切入点,将学习者语料库中正确使用的动名搭配与本族语语料库中的动名搭配使用情况从搭配类型、动词义项、搭配名词语义类、搭配数目等维度进行量化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动名自由搭配习得效果较好,其次是动名受限搭配,再次是动名固定搭配。在动名自由搭配中,除个别动词外,学习者所使用的动词义项与本族语者差别不大。但搭配名词语义类对比显示二者仍存在差距,而且学习者对名词下位词的使用明显不足。另外,不及物动词带非受事宾语构成的动名自由搭配的习得不理想。在动名受限搭配中,由于其在开放性上不及自由搭配,在整体凸显性上不及固定搭配,导致学习者的动名受限搭配意识不强,在搭配各考察维度上与本族语者差距较大。另外,学习者对名词为目的、工具、处所、施事等宾语类型的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习得效果较差。而动名固定搭配由于多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要素,语义透明度较低,认知难度较大,导致学习者存在回避使用的问题,其搭配数目也远低于本族语者。第五章主要对语料库中错误使用的动名搭配进行偏误分析。在逐个分析10个动词的动名搭配偏误后,本文指出不同动名搭配类型并未呈现独特的偏误规律。无论是动名自由搭配、受限搭配还是固定搭配,其偏误均可归为词汇、句法和语用偏误三类。词汇偏误主要包括近音词、近形词、近义词(包括同译词、同素单双音节词等)以及同一语义场的相关词等引起的词汇混淆。句法偏误主要有助词误用、补语误用、语序偏误、词语漏用或冗余等。语用偏误指学习者因不了解动名搭配的使用条件而造成的与语境不符的情况,如在正式语境中用非正式搭配等。本章最后对学习者的动名搭配偏误进行了分层次归因,包括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其中,表层原因除了包括母语负迁移等常规因素外,本文认为媒介语负迁移也是造成偏误的重要原因,而深层原因在于学习者未建立起汉语动名搭配的概念认知系统。第六章主要是结合学习者的动名搭配习得偏误反观汉语本体,探讨汉语动名搭配的独特制约因素,以启发汉语动名搭配教学。本文认为,动名搭配类型不同,所受的制约因素也不尽相同。每种类型的动名搭配都包含其表层组合机制和深层生成机制。具体而言,动名自由搭配中的动名语义契合,名词能直接满足动词的语义要求,其组合主要受句法和语义限制,属于纯粹类型选择;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特点是,动名语义契合,其名词仍能直接满足动词的语义要求,但并非所有满足动词语义要求的名词均可与动词搭配,这表明此类搭配除受句法、语义限制外,也受语言惯用等规约因素的制约,也属于纯粹类型选择;而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在表面上动名语义不契合,但出于凸显焦点信息的语用动机和语言经济性的双重需要,动词会强迫利用名词的关涉信息或其功用角色来满足其对名词的语义要求,且语用动机和语言的经济性并不是非常规受限搭配成立的充分条件,规约原则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这类搭配,使其既具强阐释性,又有弱预测性,属于类型强迫选择。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深层生成机制则是转喻认知方式。而动名固定搭配由于多出自历史典故,由本义引申出隐喻义,使得该类搭配中隐喻义的使用比本义的使用更常规化。由此可知,语言具有理据和规约双重原则,即理据原则体现的生成性与规约原则体现的程式性是语言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交融,不可分割。但在二者发生冲突时,理据原则服从于规约原则。第七章主要结合语言的双重原则提出动名搭配教学建议。规约原则意味着将语言中约定俗成的动名搭配当作语块整体习得,理据原则意味着可适度阐释动名搭配产生理据。由于规约原则高于理据原则,本文提出既要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又要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其中,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主要包括加强动名搭配语块输入、引起学习者对其注意、强化整体习得意识和在句子语境中增强动名搭配语块输出四个环节。而对于动名搭配的理据阐释,主要关注易混淆词辨析、语义阐释以及与句法规则的结合等方面。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通过梳理主要内容,重申了主要观点和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语料库对比分析全面考察学习者对相关动词的动名搭配使用情况,为汉语动名搭配习得研究方法和内容提供借鉴;结合以名词语义特征分析为中心的生成词库理论和隐喻与转喻理论探讨不同类型动名搭配的产生机制,丰富和深化了动名搭配产生机制研究;提出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对两种教学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读,希望能为对外汉语动名搭配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邢乐乐[4](2020)在《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和最基础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开创性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科学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多维度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要论述不仅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石和核心内容,也为深刻回答新时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根本指导。因此,从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地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地位来看,对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加以系统深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石,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增进环境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在构建生态新格局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了一系列科学论述,并在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强调人类应该在敬畏和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新局面。在超越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中遵循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谐与共生逻辑。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不仅为建设美丽中国、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态化、绿色化的方案和智慧,也为解决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跃升到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因此,研究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无法绕开的一项重要议题。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蕴涵丰富。在理论基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肯定了劳动在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对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了无情地揭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主要包括前几届国家领导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探索和深化认识,提出了合理利用资源、控制人口增长、重视科学技术等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以及西方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为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提供了深厚的理论铺垫。在形成过程方面,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经历了“孕育起步”到“生成定型”再到“丰富完善”三个阶段,通过对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形成过程加以梳理,不仅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也能进一步为深化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历史视野。在主要内容方面,通过对生态文明观、和谐共生观、环境民生观、自然价值观、生态法治观的具体阐述和逻辑展开,深化了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蕴涵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容。在本质特征方面,从人与自然共生性和生态与文明共进性相统一、严密的逻辑体系与丰富的话语体系相统一、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博大的世界情怀相统一、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深切的民生愿景相统一等层面出发,深刻揭示了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价值意蕴方面,从四个维度入手,阐述了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意蕴,深刻领会了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凝结的时代智慧。在实践推进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格局,则需要以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为指导,全方位的以多种实践路径展开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中国之治”,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赵晓芳[5](2020)在《《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学经典是语文教科书不可或缺的内容,教科书是传播与普及经典的重要途径,而选文作为教科书的重要核心部分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信息。在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中,文学作品所占篇目最多,其中有不少篇目被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选做课文,在时间的流逝中、在版本的更迭中,这些课文逐渐完成了其作为教科书经典选文的“经典化”历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在文学作品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教师对工具性的重视大于人文性,甚至教学内容陈旧、单一,致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尤其是一些经典选文的教学。为此,本文以鲁迅的小说《故乡》为个案,从文学史、教材史和教学史三个维度,梳理《故乡》自诞生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界的阐释状况,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选编状况,以及在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状况,探索其经典化的历程,希望对理解语文教科书,理解文学经典,理解文学作品教学产生积极的意义;同时对文学作品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选择提供某些参考,也为进一步研究《故乡》的经典化提供一些史料。本论文以史述为线,加以分析,对不同时期关于《故乡》在文学、教材和教学三方面的历史材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正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明确研究价值,分析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方法,界定核心概念。第二章主要是从经典与经典化、文学经典与教科书经典选文、教科书选文经典化的影响因素三方面来对理解语文教科书选文经典化的分析框架进行阐述。第三章概述了《故乡》第一次入选语文教科书中的状况,标志着经典化历程的开始。首先追溯了《故乡》的诞生过程,然后分析了《故乡》在《新青年》杂志发表后文学界对其阐释和评价,最后从作者、作品、读者三方面探寻《故乡》何以入选教科书。第四、五、六、七章依次是民国时期(1923-1949)、“十七年”时期(1949-1966)、新时期(1978-2000)、新世纪以来(2001年以后)四个时期,从文学史、教材史、教学史三个维度,厘清《故乡》的经典化历程,重点分析语文教材史和教学史的发展流变,以期丰富当前语文教学材料,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第八章从《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中得出启示,主要归纳了文学研究对课文经典化的影响、政治思潮对课文经典化的影响和教科书经典选文的一般特征,以肯定经典选文的教学价值。
黄建华[6](2019)在《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文中研究指明台湾京剧从1948年至2018年间的发展,历经多次转变,充满不同发展时期的时代印记。这相关发展现象及其动力机制,既有内在的需求,也有外在影响。总体而言,这七十年间台湾京剧的发展,尝试并经历了古今合流和中西合流,还有京崑合流,由此建构了台湾现代京剧发展的基本脉络。1948年前台湾的京剧,混杂了不少地方戏元素,发展并不显着。随着台湾政府意识形态的需求,以及很多来台军人需要休闲娱乐,军中京剧剧团一时便如雨後春笋,扩枝散叶,对台湾京剧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至1980年代中後期,这些军中京剧团发展逐渐脱离现代社会思潮,於是,台湾京剧究竟将何去何从的问题被强烈地提出来了,不久便孕育了台湾京剧的改革:传统京剧逐渐被现代京剧所取代。从1990年代中後期开始,台湾京剧不仅尝试古今合流、中西合流,还注意京崑合流。这些带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发展,迄今为止已有二十多年,构成了当代台湾京剧的基本格局及未来发展基础。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论,共有六章,分别梳理并研究探讨了如下基本内容:1948年後的台湾政社艺文环境;来台艺人与京剧团的发展,不仅有三大民间京剧团,更有以历史悠久四大军剧团为主体的公办专业京剧团;1980年代後,京剧在台湾传承发展与时代思潮、市场需要的互动,尤其是京剧广电传播反映市场机制对京剧曲艺变化的影响;台湾三军京剧教育、民间京剧教育和高等教育学院三大方面对京剧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深刻影响;台湾京剧在艺术美学方面努力於古今合流、中西合流和京崑合流所带来的传承与发展效果。感於现代京剧在台湾普遍受到观众喜爱,全文在回顾其发展历史各阶段特色基础上,着眼於研究新京剧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并对未来展望提出了期盼与省思。
孟菁菁[7](2019)在《孝泉古镇回族社区回汉互动的人类学研究 ——以“半边街”回汉通婚家庭及其姻亲交往为例》文中认为孝泉是个多元文化融汇之地,在这里处处流淌着“孝”的文化气息。明末清初迁徙至此的回民能够在此安身立命,与他们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同时亦提倡“孝”息息相关,这里的回汉族群经历较长时间的互动促使双方在“孝”文化上达成共识。由此,“半边街”回汉之间便有了和谐相处的基础。笔者六次探访孝泉古镇,意在探寻回汉双方和谐相处之道。随着田野调查的深入,方知和谐相处之道不仅表现于社会这个层面之中,还表现于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中。孝泉作为回汉聚居地,两个族群的互动没有被局限于“君子之交”。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汉之间的互动逐渐产生了回汉“结亲家”的现状。现今,据笔者实地调查了解到孝泉古镇回汉通婚家庭在整个回民家庭所占的比重较高,占比高达89%。由此则说明回汉通婚这一事实已被当地回汉社会所普遍接受。笔者认为将研究重点放在回汉通婚家庭与其姻亲交往层面,则更能展现出回汉交往的深层次状况。以往学者在研究族际互动时多从宏观视角出发,以两个民族之间的互动为主,当涉及回汉通婚的研究时,他们往往更加注重对通婚现象本身的研究,而本研究不仅将回汉通婚视作判断回汉族群关系的指标,还将回汉通婚家庭的姻亲交往作为一个观察点进行研究,意在通过回汉通婚家庭与其姻亲交往的程度来对回汉通婚现象与当地回汉交往情况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也是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探索不同时代的回族群体在通婚“规则”上的变迁,以回汉通婚中的七个个案入手抓住孝泉古镇回汉通婚家庭的共性,与此同时展示回汉通婚家庭中姻亲在日常、节日、人生礼仪与生计方式等维度的互动现状。通过对上述现状的分析,找出潜藏于回汉通婚家庭的焦虑之处,最终探索出孝泉地区回汉通婚的策略,运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以及“和而不同”等概念对孝泉回汉共同形成的社会进行分析,挖掘出小城镇中确保回汉和谐共处的互动机制。
吕红军[8](2019)在《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认同是指大学生对绿色发展所内含的价值理念、发展道路、生活方式的认知、认可和践行,具体表现为掌握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知识,树立绿色价值观,坚定绿色发展道路自信,并外化为自觉的绿色行为习惯。当今全球生态治理仍处于“西强东弱”的话语体系格局之下,并且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突出的短板。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之后又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这说明我们党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将参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全过程,在今后的工作中可能成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者,或从事与环保相关的科研工作,他们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状况既是大学生绿色素养水平的反映,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直接体现。目前,大学生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问题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对此问题的研究既是党的创新理论及时“三进”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大学生绿色发展能力的需要。本研究立足文献分析,在厘析相关概念和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认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实证调查和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认同总体状况良好:对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比较肯定、对中国绿色发展道路的前途有所希冀、对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意愿有所显现。但部分大学生在一些领域仍存在些许问题:对绿色发展价值理念的认知缺乏理性、对绿色发展道路优越性认识模糊且传播意愿不强、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缺乏自我约束。进一步分析发现,主体生态意识薄弱、高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家庭、政府、企业、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认同均有影响。研究表明,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提升主体绿色素养水平、丰富认同的精神资源、拓展认同的渠道、优化认同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努力,通过学校、家庭、政府、企业以及网络媒体等各层面的系统培育与引导,逐步提升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程度。
胡楠[9](2018)在《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关注绿色发展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绿色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绿色发展”,为什么坚持“绿色发展”以及如何推进“绿色发展”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系统是完整的思想体系。针对全球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顺应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的国际形势,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应运而生。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成为我国破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更是我国顺应人民群众期待良好环境的现实选择。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根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文化土壤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思想的合理汲取,国外启示是对西方生态思想的科学借鉴,直接来源是对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思想的与时俱进。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萌芽起步阶段、丰富发展阶段、成熟完善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正式提出,标志着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基本形成。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具有丰富的基本内容,包括实质与核心、基本要求、基本目标、制度保障等理论内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本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是其核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低碳经济、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推动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是其基本要求;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是其基本目标;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是推进绿色发展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补偿制度,建立完善生态政绩考核和生态责任追究制度。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上升国家战略地位高度重视、以系统思维方式整体谋划、突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满着辩证法的哲学智慧、体现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通过“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两山论”思想体现辩证思维方法、“环境治理系统观”彰显整体性思维方式、“生态红线”观念科学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阐释;通过“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思想体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改善环境就是改善民生”思想彰显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其进行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深化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实践上,它为我国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实践方向,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主要有六个方面:第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第二,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第三,完善生态制度体系;第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第五,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第六,实施环境综合治理。
吴群涛[10](2017)在《“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源于英美的朋克如今已成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青年文化。早在七十年代末朋克便传入中国,在中国摇滚发展的推动下,于九十年代中期受到了中国青年的广泛关注和热情追捧。在近四十年时间的传播过程中,中国元素和中国话语融入朋克,并对其进行筛选、吸收和改造,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朋克亚文化。论文绪论部分对朋克文化这一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同时对研究意义和价值、创新点、重难点、方法、思路、论文结构安排等进行了相应介绍。论文第一章从梳理英语中“punk”的词源及衍变入手,回顾朋克运动在英美的兴起与发展,剖析出朋克的文化内涵。同时,由“punk”汉译上出现过的论争切入,对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予以概述——经过十余年的“道听途说”和近十年的“地火燎原”,目前朋克在中国的传播处于平稳发展期。在此期间,国内主要有四种朋克传播方式,包括翻译、“打口”、“迷笛”和独立厂牌,它们的联合作用扩大了朋克的受众群体,促成了中国摇滚朋克时代的到来。论文第二章聚焦中国“朋克时代”,选取朋克先锋崔健和何勇,北京朋克乐队群“无聊军队”,以“盘古”、“舌头”、“苍蝇”和“生命之饼”为代表的外省朋克和广受国际媒体关注的“挂在盒子上”为核心的女子朋克乐队进行深入考察,解析朋克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和特征。论文第三章论述具有代表性的乐评人与朋克紧密相关的活动与观点。主要分析涵括郝舫、李皖、颜峻三位知名乐评人的朋克乐评。他们分别代表了国内乐评人在对待朋克文化主要的批评方式与态度,其作品受到了不同时期各个层次的中青年读者的认可,实质上参与了朋克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朋克文化的认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论文第四章先从文化认同中的立场和思维、文学的个性表达与普遍诉求和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的转换三个方面来论析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的关系,再从文学书写与亚文化传播紧密关联的角度,连通卫慧与棉棉、宁肯与春树这两组具体的“朋克书写个案”的脉象,分析当代作家对朋克文化的接受差异。论文结论呼应绪论及正文各部分,强调指出朋克文化实践的最大意义是不断地敞开问题,让人们拥有更多自由地表达与争论的空间、方式与勇气,并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二、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明内涵、基本特征与重大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明内涵 |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本特征 |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大意义 |
四、结论 |
(2)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基于其核心理念的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命共同体”指明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应然方式 |
(一)“生命共同体”,实现了对“生物共同体”的超越 |
(二)“生命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发展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人类相处的应然方式 |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对人权的尊重 |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并要求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
(三)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途径,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
三、“两山理论”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关系 |
(3)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理论背景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国内外搭配研究综述 |
2.1. 国外搭配研究综述 |
2.1.1. 搭配概念的界定研究 |
2.1.2. 动名搭配的定量研究综述 |
2.1.3. 搭配的定性研究综述 |
2.2. 国内搭配研究综述 |
2.2.1. 英语界搭配研究综述 |
2.2.2. 汉语界搭配研究综述 |
2.2.3. 对外汉语教学界搭配研究综述 |
2.3. 小结 |
第三章 “动名搭配”基本概念的厘定与语料操作步骤 |
3.1.“搭配”概念的厘定 |
3.1.1. 搭配与词、短语的关系 |
3.1.2. 搭配与熟语的关系 |
3.1.3. 搭配与离合词的关系 |
3.1.4. 搭配与语块的关系 |
3.1.5. 搭配与类联接的关系 |
3.2. 动名搭配的界定与分类 |
3.2.1. 动名搭配的界定 |
3.2.2. 动名搭配的分类 |
3.3. 不同动名搭配类型的特点 |
3.4. 动名搭配习得的考察内容 |
3.5.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选取依据和步骤 |
3.6. 语料库介绍 |
3.6.1.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介绍 |
3.6.2. 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介绍 |
3.6.3. 语料库间的可比性分析 |
3.6.4. 语料库检索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
3.7 小结 |
第四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正确动名搭配对比分析 |
4.1. 对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正确动名搭配的个案分析 |
4.1.1. “吃”+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1.2. “喝”+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1.3. “唱”+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1.4. “打”+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1.5. “抱”+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1.6. “放”+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1.7. “开”+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1.8. “坐”+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1.9. “走”+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1.10. “跑”+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
4.2. 对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正确习得的逐类分析 |
4.2.1. 自由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
4.2.2. 受限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
4.2.3. 固定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及相关偏误分析 |
5.1. 偏误动名搭配语料的提取过程说明 |
5.2.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2.1. “吃”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2.2. “喝”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2.3. “唱”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2.4. “打”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2.5. “抱”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2.6. “放”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2.7. “开”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2.8. “坐”的动名搭配错误分析 |
5.2.9. “走”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2.10. “跑”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
5.3.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偏误动名搭配的逐类分析 |
5.3.1. 动名搭配中的词汇偏误 |
5.3.2. 动名搭配中的句法偏误 |
5.3.3. 动名搭配中的语用偏误 |
5.4.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偏误原因分析 |
5.4.1. 动名搭配偏误的表层原因 |
5.4.2. 动名搭配偏误的深层原因 |
5.5. 小结 |
第六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形成的制约因素 |
6.1. 动名搭配产生的制约因素 |
6.2. 动名搭配理据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
6.2.1. 生成词库理论 |
6.2.2. 隐喻与转喻理论 |
6.2.3. 物性结构与隐喻、转喻理论的关系 |
6.3. 动名自由搭配的制约因素 |
6.4. 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
6.4.1. 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
6.4.2. 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
6.5. 动名固定搭配的制约因素 |
6.6. 小结 |
第七章 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的教学启示 |
7.1. 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 |
7.1.1. 语块相关理论 |
7.1.2. 语块教学相关理论 |
7.1.3. 动名搭配语块教学的设想 |
7.2. 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 |
7.2.1. 动名搭配易混淆词的辨析 |
7.2.2. 动名搭配的语义阐释 |
7.2.3. 动名搭配在使用中的句法规则 |
7.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科学回答新时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之问” |
一、新时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从“政治话语”到“学术议题” |
(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个人类发展的永恒课题 |
(二)实现以永续发展为基底的民族复兴:在生态与文明之间 |
(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国:在人与自然之间 |
(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环境与民生之间 |
(五)“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术深化 |
二、本选题学术史梳理及评价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总体评价 |
三、本选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本选题创新及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从“人”、“自然”到“生命共同体” |
(一)“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二)“自然”:“人的无机的身体”和“天地万物之道” |
(三)“共同体”:从“民族共同体”到“生命共同体”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
(二)列宁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
(一)毛泽东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
(二)邓小平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
(三)江泽民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
(四)胡锦涛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
(一)儒家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
(二)道家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
(三)佛家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
五、西方学者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认知与批判 |
(一)西方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
(二)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价值批判 |
第二章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孕育期(党的十八大之前) |
(一)在人与自然共生关系中突破“自然-环境-贫困”陷阱 |
(二)在人与自然共生关系中谋划“经济-社会-生态”新路 |
(三)在人与自然共生关系中揭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关系 |
二、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生成期(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 |
(一)从“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
(二)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基本生成 |
三、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完善期(党的十九大之后) |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补充和完善 |
(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
(三)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第三章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内容特征 |
一、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生态与文明共进的生态文明观 |
(二)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共生观 |
(三)关乎民生福祉的环境民生观 |
(四)重视绿色发展的自然价值观 |
(五)提供可靠保障的生态法治观 |
二、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本质特征 |
(一)人与自然共生性和生态与文明共进性相统一 |
(二)严密的逻辑体系与丰富的话语体系相统一 |
(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博大的世界情怀相统一 |
(四)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深切的民生愿景相统一 |
第四章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意蕴 |
一、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政治价值 |
(一)突出了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
(二)提升了党员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定位 |
(三)强化了各级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
二、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意涵 |
(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容量 |
(三)建构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话语 |
三、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实践价值 |
(一)为新时代中国生态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
(二)有助于全面树立和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 |
(三)提供了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生态实践指南 |
四、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世界意义 |
(一)有力回应了“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国际舆论 |
(二)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
(三)拓宽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国际合作空间 |
第五章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推进 |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划路径 |
(一)国家层面以顶层设计为先导 |
(二)各级地方政府做好底层规划 |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体路径 |
(一)各级政府强化生态行政和生态责任 |
(二)社会公众树立人与自然共同体理念 |
(三)各类企业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业路径 |
(一)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
(二)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
(三)合理开发利用绿色能源 |
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路径 |
(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
(二)有序推动城镇化建设 |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制度路径 |
(一)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
(二)完善生态环境考核评价制度 |
(三)加强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 |
结论 坚定不移地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报纸文章类 |
三、杂志期刊类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价值 |
1.3 研究现状 |
1.4 核心概念 |
1.5 研究方法 |
2 语文教科书选文经典化的分析框架 |
2.1 经典与经典化 |
2.2 文学经典与教科书经典选文 |
2.3 教科书选文经典化的影响因素 |
2.3.1 较高水准的艺术价值 |
2.3.2 批评家的阐释与评价 |
2.3.3 教科书的选收与阐释 |
3 第一次入选语文教科书的《故乡》 |
3.1 《故乡》的诞生 |
3.1.1 《故乡》的创作背景 |
3.1.2 《故乡》的创作渊源 |
3.2 《故乡》发表后文学界的评价 |
3.3 《故乡》何以入选语文教科书 |
3.3.1 作者视角 |
3.3.2 作品视角 |
3.3.3 读者视角 |
4 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故乡》(1923~1949) |
4.1 民国时期文学界对《故乡》的阐释 |
4.1.1 事实文学视域下的《故乡》 |
4.1.2 情感文学视域下的《故乡》 |
4.2 民国时期《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选编 |
4.2.1 民国时期国文国语课程标准概述 |
4.2.2 民国时期《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选编 |
4.2.3 民国时期教科书经典选文的特征 |
4.3 民国时期各版教科书对《故乡》的设计 |
4.3.1 从回忆中看国语教学中的《故乡》 |
4.3.2 从助读和练习系统看国语教学中的《故乡》 |
5 “十七年”时期教科书中的《故乡》(1949~1966) |
5.1 “十七年”时期文学界对《故乡》的评价 |
5.1.1 基于典型人物的“农民问题说” |
5.1.2 基于社会批判的“社会反映说” |
5.2 “十七年”时期语文教科书对《故乡》的选编 |
5.2.1 “十七年”时期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概述 |
5.2.2 “十七年”时期《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选编 |
5.2.3 “十七年”时期教科书经典选文的特征 |
5.3 “十七年”时期各版教科书对《故乡》的设计 |
5.3.1 从助读和练习系统探析《故乡》的课堂教学 |
5.3.2 从教学参考书中探析《故乡》的课堂教学 |
6 新时期语文教科书中的《故乡》(1978~2000) |
6.1 新时期文学界对《故乡》的评价 |
6.1.1 为人生之“隔膜” |
6.1.2 为社会之“反帝反封建” |
6.1.3 为叙事模式之“艺术” |
6.2 新时期语文教科书对《故乡》的选编 |
6.2.1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概述 |
6.2.2 新时期《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选编 |
6.2.3 新时期语文教科书经典选文的特征 |
6.3 新时期各版教科书对《故乡》的设计 |
6.3.1 《故乡》课例之教学过程分析 |
6.3.2 《故乡》课例之教学内容分析 |
7 新世纪以来教科书中的《故乡》(2001 年以后) |
7.1 新世纪以来文学界对《故乡》的评价 |
7.2 新世纪以来教科书对《故乡》的选编 |
7.2.1 新世纪以来语文课程标准概述 |
7.2.2 新世纪以来《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选编 |
7.2.3 新世纪以来教科书经典选文的特征 |
7.3 新世纪以来各版教科书对《故乡》的设计 |
7.3.1 《故乡》教学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
7.3.2 《故乡》教学语言艺术的品读鉴赏 |
8 《故乡》经典化历程的启示 |
8.1 文学研究对课文经典化的影响 |
8.1.1 多元化的个性解读,提升文学审美空间 |
8.1.2 渗透人文精神内涵,建构文学价值体系 |
8.2 政治思潮对课文经典化的影响 |
8.2.1 思想道德取向对课文经典化的影响 |
8.2.2 政治文化取向对课文经典化的影响 |
8.3 历久弥新:教科书经典选文的一般特征 |
8.3.1 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和经典性 |
8.3.2 常读常新,具有永恒性和时代性 |
8.3.3 适做课文,具有向生性和教学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 |
一、台海两岸京剧艺术与教育推广 |
二、检视当代京剧艺术发展的传承与创新 |
三、再探台湾跨文化剧场的流动与现象 |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 |
一、台湾演剧生态与京剧发展现状 |
二、台湾京剧表演与舞台实践 |
三、台湾京剧教育传承与创新 |
四、跨文化台湾戏曲的发展现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来源 |
第四节 章节大纲 |
第二章 1948年後的台湾政社艺文环境 |
第一节 相对紧张的文化氛围 |
一、政局环境 |
二、政策与奖励制度 |
第二节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
一、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 |
二、剧本审查,少年国剧欣赏 |
第三节 地方意识抬头 |
一、政治社会环境 |
二、文化建设政策 |
第四节 两岸开放与台湾文化发展 |
一、开放交流的推动 |
二、地方的积极坚持 |
第三章 1948年後台湾京剧的传承起步 |
第一节 初期来台艺人与剧团 |
一、初期来台的京剧艺人 |
二、1948年後京剧活动 |
第二节 三大民间京剧团 |
一、剧团的脉络 |
二、活动情况 |
第三节 顾剧团结束後的京剧活动 |
一、演艺活动与整编 |
二、海派京剧——麒麟厅 |
小结 |
第四章 公办专业京剧团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四大历史悠久军剧团 |
一、大鹏国剧队 |
二、海光国剧队 |
三、陆光国剧队 |
四、明驼国剧队 |
第二节 历时较短的军剧团 |
一、大宛国剧队 |
二、龙吟国剧队 |
三、干城国剧队 |
第三节 军剧团主要目的任务 |
一、劳军戏演出 |
二、藉由竞赛传递政治讯息 |
第四节 学校附属的京剧团 |
一、国光剧团 |
二、台湾京崑剧团 |
小结 |
第五章 1980年代後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时代思潮与市场需要 |
一、新剧团与京剧现代化 |
二、「京剧改革」论争 |
三、京剧演出活动 |
第二节 广电传播与市场机制 |
一、京剧与广播电台 |
二、戏曲现代传播之再发挥 |
第三节 面对时代改变的京剧之变化 |
一、剧本内容之变化 |
二、演出制作层次之提昇 |
三、演出风格之多样化 |
小结 |
第六章 京剧教育及人才培养发展与变迁 |
第一节 三军京剧教育学校 |
一、(空军)大鹏戏剧实验学校 |
二、(陆军)陆光戏剧实验学校 |
三、(海军)海光戏剧实验学校 |
第二节 军团及艺工总队京剧教育机构 |
一、大宛国剧训练班 |
二、国光艺术戏剧学校 |
第三节 民间京剧教育机构 |
一、少年国剧欣赏会 |
二、大专青年国剧研习会 |
三、剧本五年计画暨教育课程制定标准 |
四、复兴国剧特刊 |
五、创办「金龙奖」竞赛 |
六、首度引进大陆师资交流 |
七、两岸六校京剧联演 |
第四节 高等教育学院 |
一、中国文化大学 |
二、台湾戏曲学院 |
三、台湾艺术大学 |
小结 |
第七章 京剧新美学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政策解禁下的交流与发展 |
一、两岸开放交流带来的发展动力 |
二、台湾京剧面向大陆和世界的新变化 |
第二节 京崑合流——多元融合 |
一、京崑腔体融合——李宝春 |
二、崑生改行京剧——温宇航 |
三、蓬瀛五弄——曾永义、周秦 |
第三节 中西合流——走向国际 |
一、与西方经典对话——吴兴国 |
二、听觉演员邂逅视觉导演——魏海敏、罗伯·威尔森 |
三、全能剧场——高行健 |
四、小结: 兼谈环境剧场 |
第四节 古今合流——继往开来 |
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一、台湾演剧生态与京剧发展现象 |
二、台湾京剧艺术与教育推广 |
三、台湾京剧表演与舞台实践 |
四、当代台湾戏曲发展的跨界与创新 |
参考书目(按年份排序) |
附录一: 国军文艺金像奖历届京剧竞赛表 |
附录二: 台湾京剧发展年表 |
附录三: 台湾出版之京剧论述书籍 |
附录四: 1982年~2018年台湾京剧硕博士论文 |
(7)孝泉古镇回族社区回汉互动的人类学研究 ——以“半边街”回汉通婚家庭及其姻亲交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中的相关理论 |
五、基本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孝泉古镇及回民社区概况 |
第一节 孝泉镇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古镇社会人文风貌 |
第三节 孝泉古镇回民历史渊源及生活现状 |
一、孝泉回民历史渊源 |
二、孝泉回民生活现状 |
第二章 孝泉回汉通婚现象 |
第一节 孝泉回汉通婚现状及成因 |
一、孝泉回汉通婚现状 |
二、成因分析 |
第二节 孝泉回汉通婚状况的时代变化 |
一、祖父辈回汉通婚状况 |
二、父辈回汉通婚状况 |
三、子辈回汉通婚状况 |
第三节 孝泉回汉通婚现象的意义 |
第三章 孝泉回汉通婚家庭及其姻亲交往的田野调查 |
第一节 回汉通婚家庭个案描述 |
一、“孝子孝媳” |
二、回汉一家亲 |
三、外来回民的生存之道 |
四、“远嫁”回女的传统与嬗变 |
五、汉族上门女婿 |
六、婚姻关系破裂 |
七、续写回汉通婚 |
八、小结 |
第二节 回汉通婚家庭的姻亲交往 |
一、日常互动 |
二、节日互动 |
三、人生礼仪互动 |
四、生计方式互动 |
第四章 回汉互动中的黄金法则——和而不同 |
第一节 情境下的回汉通婚焦虑 |
一、族群绵续的焦虑 |
二、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焦虑 |
三、饮食、生活习惯的焦虑 |
四、嫁娶对象个人品行与婚后家庭相处之道的焦虑 |
第二节 “半边街”回汉通婚的启迪 |
一、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回汉通婚的基础 |
二、重释家庭缔结婚姻的规则 |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第三节 黄金法则在“半边街”回汉互动中的延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8)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认同的学理分析 |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依据 |
(一)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二)文化传承: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生态智慧 |
(三)形成过程: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 |
二、关于“认同”概念的理论解读 |
(一)认同的内涵 |
(二)认同的形成机理 |
(三)认同的三种表现 |
三、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认同的内涵和特征 |
(一)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认同的内涵 |
(二)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认同的特征 |
第二章 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认同的要素分析 |
一、大学生认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
(一)提升大学生绿色发展能力的内在诉求 |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 |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必然要求 |
二、大学生认同绿色发展理念的可能性 |
(一)大学生具备认同绿色发展理念的主体条件 |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契合度 |
三、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认同的内容 |
(一)认同绿色价值理念,建立绿色价值观 |
(二)认同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中国自信 |
(三)认同绿色生活方式,养成绿色行为习惯 |
第三章 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认同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认同现状 |
(一)对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有所肯定 |
(二)对绿色发展道路的前途有所希冀 |
(三)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意愿有所显现 |
二、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认同存在的问题 |
(一)对绿色发展价值理念的认知不够理性 |
(二)对绿色发展道路认识模糊且传播意愿不强 |
(三)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缺乏自我约束 |
三、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大学生自身绿色发展意识薄弱 |
(二)高校对贯彻实施绿色发展理念重视程度不足 |
(三)家庭、政府、企业及网络媒体环境的影响 |
第四章 提升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认同的路径探析 |
一、提升主体绿色素养,外化绿色行为实践 |
(一)树立生态思维认知,提升主体生态意识 |
(二)加强生态道德修养,树立绿色价值取向 |
(三)参与绿色发展实践,普及绿色发展理念 |
二、丰富精神资源,固牢绿色发展理念认同基础 |
(一)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武装头脑 |
(二)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夯实理论基础 |
(三)用“塞罕坝精神”激发认同动力 |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建绿色校园 |
(一)发挥高校课堂的主要作用 |
(二)加强共青团宣传工作力度 |
(三)营造绿色校园文化氛围 |
四、协同各方力量,拓展绿色发展理念认同环境 |
(一)重视家庭教育,发挥熏陶作用 |
(二)优化顶层设计,重视制度构建 |
(三)提升企业责任,引导绿色消费 |
(四)依托网络平台,强化舆论引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9)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形成 |
2.1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
2.1.1 全球性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
2.1.2 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
2.2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
2.2.1 破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
2.2.2 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 |
2.2.3 顺应人民群众期待良好环境的现实选择 |
2.3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2.3.1 理论根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 |
2.3.2 文化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思想的合理汲取 |
2.3.3 国外启示: 西方生态思想的科学借鉴 |
2.3.4 直接来源: 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思想的与时俱进 |
2.4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及相关概念界定 |
2.4.1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 |
2.4.2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相关概念界定 |
2.4.3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内涵阐释 |
第3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 |
3.1 绿色发展的实质与核心 |
3.1.1 绿色发展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3.1.2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 |
3.2 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 |
3.2.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3.2.2 发展循环低碳经济 |
3.2.3 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化 |
3.2.4 推动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
3.3 绿色发展的基本目标 |
3.3.1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
3.3.2 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 |
3.4 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 |
3.4.1 推进绿色发展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
3.4.2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补偿制度 |
3.4.3 建立完善生态政绩考核和生态责任追究制度 |
第4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哲学意蕴 |
4.1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基本特征 |
4.1.1 上升国家战略地位高度重视 |
4.1.2 以系统思维方式整体谋划 |
4.1.3 突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4.1.4 充满着辩证法的哲学智慧 |
4.1.5 体现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 |
4.2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阐释 |
4.2.1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 |
4.2.2 “两山论”思想体现辩证思维方法 |
4.2.3 “环境治理系统观”彰显整体性思维方式 |
4.2.4 “生态红线”观念体现对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运用 |
4.3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
4.3.1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思想体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 |
4.3.2 “环境就是民生”思想彰显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第5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重要意义及实践路径 |
5.1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重要意义 |
5.1.1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意义 |
5.1.2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实践意义 |
5.2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 |
5.2.1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
5.2.2 形成绿色生产方式 |
5.2.3 完善生态制度体系 |
5.2.4 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
5.2.5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
5.2.6 实施环境综合治理 |
第6章 结论 |
6.1 对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阐释 |
6.2 对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的研究阐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10)“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界定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四、研究的创新点、重点与难点分析 |
五、主要研究方法、思路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一章 嬗变与发展:朋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
第一节 嬗变中的朋克 |
一、朋克文化身份的“三重变奏” |
二、国内对“punk”汉译名的论争 |
第二节 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
一、传播历程 |
二、主要传播方式及影响 |
第二章 喧嚣与愤怒:中国摇滚的“朋克时代” |
第一节 朋克先锋 |
一、崔健对“冲撞”风格的尝试 |
二、何勇与“性手枪”精神的契合 |
第二节 “无聊军队”朋克群体 |
一、“无聊军队”促进朋克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
二、建构“青春乌托邦”:无聊军队专辑音乐歌词分析 |
第三节 外省朋克 |
一、外省朋克:“盘古”、“舌头”和“苍蝇” |
二、武汉朋克:“生命之饼(SMZB)” |
第四节 女子朋克 |
一、中国摇滚中的女性朋克 |
二、“挂在盒子上”:中国第一(支)女子朋克乐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拨乱反正:国内乐评人对朋克的引介与批判 |
第一节 “比零还少,比最多还多”:郝舫哲评朋克 |
一、书写摇滚:《伤花怒放》与《灿烂涅盘》 |
二、论朋克的未来:《比零还少》 |
三、译介朋克:《上车走人》与《请宰了我》 |
第二节 “在黑暗中,看到一点亮光”:李皖文评朋克 |
一、引介西方朋克摇滚诗歌 |
二、重申对朋克概念的认识 |
三、展开对中国朋克摇滚的批评与反思 |
第三节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颜峻怒评朋克 |
一、活跃在摇滚现场的诗人 |
二、论噪音与音乐 |
三、对中国朋克的批判性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书写与差异:中国当代作家对朋克的文学接受 |
第一节 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 |
一、文化认同中的立场和思维 |
二、文学的个性表达与普遍诉求 |
三、文化认同基础上文学审美范式的建构 |
第二节 卫慧、棉棉的朋克书写比较 |
一、浪漫遮蔽反叛:卫慧的“另类”文学 |
二、残酷彰显叛逆:棉棉对朋克精神的推崇与实践 |
第三节 宁肯、春树的朋克书写比较 |
一、歌声表达灵魂:宁肯对朋克的改造与演绎 |
二、狂欢追求独立:春树用朋克表述自由青春力量 |
结语 |
附录 |
Ⅰ. 英美朋克亚文化年表 |
Ⅱ. 朋克文化术语翻译及释义 |
Ⅲ. 中国朋克亚文化年表 |
Ⅳ. 历届迷笛音乐节概况(2000-2017)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明内涵、基本特征与重大意义[J]. 何爱国. 理论与现代化, 2021(05)
- [2]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基于其核心理念的论析[J]. 王鹏伟,贺兰英.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3]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D]. 唐建华. 山东大学, 2020(09)
- [4]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研究[D]. 邢乐乐.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研究[D]. 赵晓芳.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D]. 黄建华. 苏州大学, 2019(08)
- [7]孝泉古镇回族社区回汉互动的人类学研究 ——以“半边街”回汉通婚家庭及其姻亲交往为例[D]. 孟菁菁.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8)
- [8]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认同研究[D]. 吕红军. 暨南大学, 2019(02)
- [9]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研究[D]. 胡楠. 东北大学, 2018(12)
- [10]“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吴群涛.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绿色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化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