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夫定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γ和IL-10的影响及意义

拉米夫定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γ和IL-10的影响及意义

一、拉米夫定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γ、IL-10的影响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茜[1](2021)在《慢性乙肝患者NAs治疗长期预后和HBsAg动力学变化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发生低病毒血症与不良预后相关目的: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低水平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是否会对临床结局产生不利影响目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数据说明。此外,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低水平病毒血症是否需要改变治疗策略在国际各大指南中并没有定论。本研究比较持续病毒学应答患者(main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MVR)和经历低病毒血症患者的长期临床结局,同时也比较了更换治疗方案的患者与继续原治疗方案的患者临床结局是否不同。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纵向研究,共纳入了两个中心的674例接受抗病毒治疗超过12个月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每日均规律服用抗病毒药物,并且在门诊规律随访。将终点事件定为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生了终末期肝病(包含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同时进一步探索发生低病毒血症时的治疗策略。结果:纳入人群平均42个月,在随访过程中低病毒血症患者比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更容易发生终末期肝病(低病毒血症组5年和10年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7.73%和15.85%,完全病毒学应答组5年和10年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0.77%和5.52%,p=0.000)。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终末期肝病的发展趋势与匹配前的结果是一致的。特别是在4种肝细胞肝癌风险模型的高危组患者中,低病毒血症患者发生肝细胞肝癌的风险更高(p<0.05)。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低病毒血症是终末期肝病和肝细胞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6.280,CI=2.081-18.951,p=0.001;HR=5.108,CI=1.392-18.737,p=0.014)。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当出现低病毒血症时患者可通过调整治疗方案获得更高的HBV DNA完全应答率(CVR)。结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低病毒血症与终末期肝病和肝细胞癌发生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必要时可考虑更换治疗方案。第二部分宿主适应性免疫功能对核苷(酸)经治CHB患者HBs Ag动力学的影响目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 antigen,HBs Ag)是监测肝细胞内共价闭合环状DNA含量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临床中将乙肝表面抗原的清除定为理想的治疗终点。当患者HBs Ag水平较低时宿主的免疫功能得到部分恢复,并且将HBs Ag维持在较低水平可使患者从中获益。本研究评估了核苷(酸)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水平HBs Ag下继续口服抗病毒药物其HBs Ag动力学变化以及宿主适应性免疫功能的特点。试图寻找具有预测价值的生物学标志物来预测HBs Ag下降的。方法:本研究纳入2015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门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1年并且达到HBs Ag<3,000 IU/ml,HBV DNA≤1,000IU/ml的CHB患者共197例。根据患者在HBs Ag<3,000 IU/ml,HBV DNA≤1,000 IU/ml后继续治疗的药物种类将患者分为核苷酸类似物组(nucleotide analogs,NAs)和恩替卡韦组(entecavir,ETV)。每6个月检测一次定量的HBs Ag直至第42个月。检测54例HBe Ag阳性配对患者基线、6、18、30个月血清中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水平。根据治疗过程中HBs Ag下降是否≥0.5log10将2016年1月-2019年10月随诊的其中29名患者分为Group1(n=11)和Group2(n=18)。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表型的差异。结果:NAs组HBsAg下降≥0.5 log10的累积发生率和HBs Ag动力学变化明显优于ETV组(p<0.05)。并且IL4、IL5、IL10、TGFβ、IL17和PD-1水平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期间逐渐下降(p<0.05),但在ETV治疗期间变化不明显。比较宿主的适应性免疫功能发现B细胞表面分子CD40、ICOSL和Tfh细胞表面受体CD40L、IL21R以及抑制性分子PD-1在Group1和Group2之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在Group1中观察到更多TN细胞分化为TCM和TEFF发挥其抗病毒效应。随着HBs Ag水平下降Th1和Th1/Th2水平较基线升高,Treg水平较基线降低,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得以纠正(P<0.05)。同时随着HBs Ag水平的下降抑制性分子(Tim3/CCR4)也明显下降而有利于HBV病毒清除的活性分子(IFNβ/IFNγ/CCL5)升高(P<0.05)。最后我们发现联合ALT波动与基线IL4、IL23和MDC可以有效预测HBs Ag水平的下降(AUC=0.961,P<0.000)。结论:核苷酸类似物与ETV比在促进HBs Ag下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体液免疫反应和T细胞分化成熟至效应阶段在HBs Ag动力学变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通过对CD4+T细胞亚群及其表面分子的比较发现在HBs Ag下降过程中宿主免疫耗竭程度有所缓解,抗病毒活性增强。在临床实践中,ALT、MDC、IL4和IL23可能是预测HBs Ag下降的生物标志物。

刘雪冰[2](2020)在《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3年疗效观察及精神心理状态评估》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或单独服用恩替卡韦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3年疗效,并在服药3年后对患者精神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为进一步优化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总共筛选出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首诊于我院确诊为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并符病例选择标准的患者61例,将口服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3年的3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再将单独口服恩替卡韦治疗3年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服药前及服药期间均定期完善Fibrotouch、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肝纤四项。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1年、2年、3年的肝脏硬度(LSM值)、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乙肝病毒DNA(HBV DNA),并在治疗3年后采用电话回访的方式进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将这些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各期与治疗前的差异性。结果:(1)两组肝脏硬度(LSM)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LSM值相比,在治疗1年时无显着差异(P>0.05),在治疗2年、治疗3年时均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在治疗2年、治疗3年时降低LSM水平效果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2)HBV DNA阴性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治疗2年、治疗3年时HBV DNA阴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或单用恩替卡韦胶囊在治疗1年、治疗2年、治疗3年时促使HBV DNA转阴效果无显着差异。(3)两组精神心理状态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HAMA评分、焦虑分度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改善程度无显着差异。(4)两组转氨酶水平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ALT相比,在治疗1年、治疗2年时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3年时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AST在治疗1年、2年、3年时均无显着差异。说明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在治疗3年时降低ALT水平效果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但对AST水平的改善无显着差异。(5)两组肝纤维化血清指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A、LN、PCⅢ、CⅣ相比,在治疗1年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2年、治疗3年时均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在治疗2年、治疗3年时降低HA、LN、PCⅢ、CⅣ水平效果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6)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的总体疗效显着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P<0.05,差异显着。结论:(1)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在降低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肝脏硬度指标、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ALT水平方面显着优于单用恩替卡韦,但在增加HBV DNA阴转率、降低AST水平方面无显着差异;总体疗效来说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也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2)两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改善程度无显着性差异。

江诗怡[3](2020)在《温阳法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温阳法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和Treg细胞、Th17细胞水平以及e抗原血清转换情况的影响。并与单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比较,探讨温阳法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的功能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中药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有效性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温阳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恩替卡韦0.5mg/次,1次/天,温阳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方,两组疗程均为24周。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ALT、AST、TBIL、ALB)、乙肝两对半、HBV DNA、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肝脏硬度(LSM),以及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细胞及Th17细胞,并在治疗第12周时加查一次乙肝两对半。同时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测,评估安全性。使用SPSS 26.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肝功能: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除TBIL外,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对比,温阳组ALB升高更明显(P<0.05),而ALT、AST、TBIL指标差距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度值: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肝硬度值下降,前后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肝硬度值对比,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e抗原水平:治疗第12周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对比,HBeAg水平下降明显(P<0.05),但两组间对比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与治疗第12周后两组内比较,HBeAg水平下降显着(P<0.05),且两组间对比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间HBeAg阴转率对比,温阳组(14.29%)与对照组(8.6%)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但温阳组上升趋势更明显。病毒学: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HBV DNA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HBV DNA阴转率对比,温阳组(69.23%)与对照组(58.33%)相比也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温阳组有更明显的上升趋势。T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温阳组CD3+T细胞、CD4+T细胞水平上升明显(P<0.05),对照组上升不明显(P>0.05);两组CD8+T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但两组间对比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且温阳组上升更明显(P<0.05)。Treg/Th17细胞: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Treg细胞数量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差距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Th17细胞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Th17细胞下降不明显(P>0.05),温阳组Th17细胞下降明显(P<0.05)。两组Treg/Th17比值组内比较,温阳组Treg/Th17比值上升,对照组比值下降,但两组前后对比变化不明显(P>0.05),且两组间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阳法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单独使用核苷(酸)类药物相比,可以更好的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肝细胞功能,减少病毒复制,促进e抗原阴转。2.温阳法可能是通过调节机体外周血内CD4+/CD8+平衡与Treg/Th17平衡,调节细胞免疫状态,影响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机体免疫抑制情况,从而增强机体对HBV病毒的清除能力。

刘贵章,夏琴,冯霞,李声方,许静,赵登蕴,田庆杰[4](2020)在《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及对IL-10、IFN-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效果及对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6月来本院诊治的60例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将患者分为拉米夫定组和恩替卡韦组,各30例。拉夫米定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恩替卡韦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IL-10、IFN-γ、HBV DNA转阴率,并比较预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TBIL、ALT、IL-10、IFN-γ和MELD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ALB、PTA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恩替卡韦组的IL-10、IFN-γ及MELD评分均低于拉米夫定组,PTA、HBV DNA转阴率均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恩替卡韦组的TBIL、ALT均低于拉米夫定组,ALB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相对于拉米夫定在乙型肝炎相关ACLF的治疗中具有更好的效果。

张明发,沈雅琴[5](2019)在《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氧化苦参碱多种途径给药(静脉滴注、肌肉注射或口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都有较好的疗效。氧化苦参碱的临床疗效与剂量和用药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用药时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注射给药的疗效快于口服,因此治疗开始时可注射给药,随后改为口服给药以持续提高疗效。氧化苦参碱除直接的抗病毒、抗炎、肝脏保护作用外,还可通过提高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间接增强机体清除和抑制病毒的能力,这可能是其治疗乙型肝炎疗效持续稳定的作用机制。

魏艳艳[6](2019)在《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危及全球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在HBV感染过程中,适应性免疫应答在肝脏损害及病毒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急性HBV感染时,激活外周血CD4+辅助性T细胞及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 response,CTL)反应能够有效清除病毒。慢性HBV感染时,抑制性受体在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表达逐渐增多,参与了CD8+T细胞耗竭,使其无法发挥有效清除病毒作用,导致病毒持续存在和肝损伤。阻断抑制性受体通路可逆转T细胞耗竭,增强T细胞免疫,从而增强病毒清除能力。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immune 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 domain,TIGIT)是在基因组研究中发现的共抑制受体,主要表达于T细胞、自然杀伤性细胞(Natural killer,NK)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ed T cell,Treg)等细胞表面。在病毒感染免疫方面,TIGIT在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LCM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等感染的T细胞免疫中作为共抑制受体起关键作用。TIGIT作为抑制性受体在乙肝病毒感染中作用的相关研究少。近期有研究报道,在HBs Ag阳性小鼠中,TIGIT作用于肝脏HBV特异性CTL导致细胞免疫耐受,HBV难以清除,阻断TIGIT通路或抑制TIGIT表达可使HBV特异性CTL功能恢复,导致肝脏炎症激活和乙肝病毒清除。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也是参与T细胞耗竭的一个关键负调控分子。TIGIT作为抑制性受体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及其与PD-1是否有协同作用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主要探讨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并揭示TIGIT与PD-1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功能耗竭中的协同作用。本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的研究目的:研究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T细胞分化亚群和HBV特异性CTL上的表达及其与PD-1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和分离73例慢性HBV感染者和28例健康志愿者(healthy donors,HD)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冻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组和HD组CD4+和CD8+T细胞表达;(2)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组和HD组CD4+和CD8+T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的表达;(3)采用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A*0201/FLPSDFFPSV(HBVcore18-27)和HLA-A*0201/NLVPMVATV(cytomegalovirus 65 k Da Phosphoprotein,CMVpp65)五聚体(pentamer,PENTA)检测HBV和CMV特异性CTL,随后检测TIGIT和PD-1在HBV及对照CMVpp65特异性CTL表达。结果:(1)与HD组相比,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的CD4+和CD8+T细胞表达明显升高(12.28±0.93%vs.7.98±0.86%,P=0.0083;30.77±2.00%vs.16.61±2.17%,P=0.0001);(2)与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阴性组相比,TIGIT在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组CD4+和CD8+T细胞表达明显升高(13.79±1.31%vs.10.19±1.17%,P=0.0130;32.94±2.84%vs.27.75±2.64%,P=0.0043);(3)与HD组相比,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各T细胞分化亚群表达均上调(P值均<0.05);且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CD28-CD45RA+CD4+和CD28-CD45RA+CD8+T细胞表达最高(P<0.01,P<0.001);(4)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上的表达和PD-1的表达呈正相关。TIGIT和PD-1在CD4+T细胞及CD8+T细胞表面均存在双阳性表达;(5)与CMVpp65特异性CTL相比,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明显升高(P<0.0001,P=0.0003);(6)与PENTA-CD8+T细胞相比,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明显升高(P<0.0001,P<0.0001);(7)TIGIT和PD-1在HBVcore18-27特异性CTL上双阳性表达所占百分比与TIGIT单阳性及PD-1单阳性表达所占百分比相比有差异(P<0.001),以双阳性表达所占百分比最高。结论:(1)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的CD4+和CD8+T细胞表达均上调,在效应性T细胞亚群的表达最高;TIGIT在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的T细胞表达高于HBe Ag阴性者;(2)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上存在共表达状态;(3)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TL高表达,且以TIGIT和PD-1共表达状态为主。第二部分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中的功能研究目的:研究TIGIT对慢性HBV感染者CD8+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细胞增殖及凋亡敏感性的影响及TIGIT和PD-1的协同作用。方法:收集和分离85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浆和PBMC并冻存。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用佛波酯/离子霉素(phorbol 12-myristate-13-acetate/ionomycin,PMA/ionomycin)刺激,表面染色法检测TIGIT+和TIGIT-CD8+T细胞群表达CD69;采用胞内染色法检测TIGIT+和TIGIT-CD8+T细胞群分泌颗粒酶B(Granzyme B,Gr B)和穿孔素(Perforin);(2)用HBVcore18-27肽段刺激,检测:(1)TIGIT阳性和TIGIT阴性HBV特异性CTL群表达CD69,TIGIT阳性和TIGIT阴性HBV特异性CTL群分泌Gr B、Perforin、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2)采用羟基荧光素二酯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 ester,CFSE)实验检测细胞增殖;(3)TIGIT+和TIGIT-CD8+T细胞在未处理组、活化诱导凋亡(activation induced cell death,AICD)组和阻断TIGIT通路组凋亡比例;(4)用PMA/Ionomycin刺激,检测TIGIT+PD-1+和TIGIT-PD-1-CD8+T细胞分泌IFN-γ、IL-2和TNF-α;(5)阻断TIGIT和/或PD-1通路,用HBVcore18-27肽段刺激,检测HBV特异性CTL分泌IFN-γ和IL-2。结果:(1)与TIGIT-CD8+T细胞群相比,TIGIT+CD8+T细胞群表面活化标记CD69表达明显升高(P=0.0095),TIGIT+CD8+T细胞群中分泌Gr B和Perforin的细胞所占百分比明显下降(P=0.0205,P=0.0377);(2)与TIGIT阴性HBV特异性CTL群相比,慢性HBV感染者TIGIT阳性HBV特异性CTL群表达CD69明显升高(P=0.0014),TIGIT阳性HBV特异性CTL群中能够分泌Perforin和Gr B的细胞所占百分比明显下降(P=0.0360,P=0.0205);(3)与TIGIT阴性CTL群相比,慢性HBV感染者TIGIT阳性HBV特异性CTL群中能够分泌IFN-γ、IL-2和TNF-α的细胞所占百分比均下调(P=0.0407,P=0.0446,P=0.0087),细胞增殖降低(P=0.0029);阻断TIGIT通路并用HBVcore18-27肽段刺激,HBV特异性CTL增殖增加(P=0.0023);(4)与未活化诱导组相比,活化诱导后CD8+T细胞群凋亡敏感性增强(P=0.0004);与活化诱导后TIGIT-CD8+T细胞组相比,活化诱导后TIGIT+CD8+T细胞群凋亡敏感性增强(P=0.0070);阻断TIGIT通路,CD8+T细胞凋亡敏感性下降(P=0.0003);(5)与TIGIT-PD-1-CD8+T细胞相比,慢性HBV感染者TIGIT+PD-1+CD8+T细胞分泌IFN-γ(P<0.001)、IL-2(P<0.001)、TNF-α(P<0.001)所占百分比明显下调;与对照组相比,阻断TIGIT和/或PD-1通路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TL中分泌IFN-γ和IL-2的细胞所占百分比明显增多(P<0.001,P<0.001);与单独阻断TIGIT通路相比,联合阻断TIGIT和PD-1通路组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TL中分泌IFN-γ和IL-2的细胞所占百分比明显增多(P<0.001,P<0.001)。结论:(1)表达TIGIT的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CD8+T细胞和HBV特异性CTL活性增加,其释放效应分子功能受到抑制;(2)TIGIT参与抑制慢性HBV感染者CD8+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和细胞增殖,使其细胞凋亡敏感性增加;(3)阻断TIGIT通路,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TL分泌细胞因子上调,细胞增殖功能增强,CD8+T细胞凋亡敏感性降低;(4)阻断TIGIT和PD-1通路可逆转耗竭的HBV特异性CTL细胞因子分泌功能。第三部分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和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和分离141例慢性HBV感染者和20例HD外周血血浆和PBMC并冻存。用如下方法检测:(1)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等指标;(2)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HBe Ag滴度等;(3)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HBVDNA载量;(4)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表达;(2)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3)TIGIT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相关肝硬化组和乙肝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组和健康者组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达;(4)TIGIT在接受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和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抗病毒治疗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达。结果:(1)TIGIT在CD4+和CD8+T细胞表达分别与ALT水平和HBVDNA载量对数值呈正相关;(2)TIGIT在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分别与ALT水平和HBVDNA载量对数值呈正相关;PD-1在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分别与ALT水平和HBVDNA载量对数值呈正相关;(3)TIGIT和PD-1在CD4+和CD8+T细胞共表达分别与ALT水平和HBVDNA载量对数值呈正相关;(4)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组相比,TIGIT在接受四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表达均下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P<0.001),且在ETV组表达最低;(5)随着慢性HBV感染病程进展,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表达呈上升趋势(P<0.001,P<0.001),且TIGIT和PD-1在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共表达亦呈上升趋势(P<0.001,P<0.001)。结论:(1)在慢性HBV感染者中,乙肝病毒复制和肝脏炎症环境可能诱导TIGIT和PD-1在T细胞和HBVcore18-27特异性CTL表达上调,并随着病情进展TIGIT和PD-1在T细胞的共表达呈上升趋势;(2)四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均可抑制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表达。

郑燕凤[7](2019)在《慢性乙肝肝郁脾虚与脾胃湿热证Th细胞相关因子表达差异及与H2BE基因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Th细胞因子IL-2、IL-4、IL-10、INF-γ表达差异,分析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和脾胃湿热证细胞免疫学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期高通量筛选两证型差异表达mRNA H2BE,对该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临床样本验证,并对两证型Th细胞因子差异与该基因表达差异相关性进行初步探究,为进一步证候分化与本质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依据中、西医纳入标准,纳入慢性乙肝肝郁脾虚和脾胃湿热证患者共22例,同时纳入健康志愿者9例,分别采集其外周血作为研究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IL-2、IL-4、IL-10、INF-γ水平,RT-qPCR法检测各组中H2BE表达水平,采用SPSS24.0进行数据分析,基于GeneMANIA数据库构建蛋白作用网络关联图。结果:1.与健康组比较,IL-2、IL-4、INF-γ表达水平在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中均升高(P<0.05);IL-4、IL-10、INF-γ表达水平在两证型间有显着差异(P<0.01),IL-2表达水平在两证型间无差异(P>0.05)。2.与健康组比较,H2BE表达水平在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中均升高(P<0.05),且两证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3.H2BE、IL-2、IL-4、IL-10及相关分子间主要通过物理相互作用、共表达、共定位、信号通路相关联。结论:1.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和脾胃湿热证Th细胞免疫功能有差异,两证型均存在细胞免疫抑制,肝郁脾虚证细胞免疫抑制更显着,这可能与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免疫耐受状态的形成有关;IL-4、IL-10、INF-γ可能是两证型差异的免疫学依据。2.H2BE基因可能是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证型差异的生物学依据,该基因的水平变化可能与Th细胞分化有关;H2BE基因与IL-4、IL-10相关联,其中可能是以GATA3为中间节点,共同参与了相关作用途径,这一结果为后续信号通路研究提供了潜在的研究靶点。

周灏[8](2019)在《清肝排毒饮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γ、IL-4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人体后的临床转归与预后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T淋巴细胞是人体重要的适应性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与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和HBV-DN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要素的相关性并研究和探讨中药清肝排毒饮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免疫的影响。2.方法2.1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初诊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为肝郁气滞证的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保肝降酶、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清肝排毒饮治疗至少2周。治疗前(0周)及治疗12周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HBsAg、HBeAg、HBV DNA、ALT、AST、IFN-γ、IL-4、T细胞亚群等检查指标;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参加本课题研究。2.2患者HBV DNA载量的检测通过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 time-PCR)定量检测完成,肝功能由雅培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完成,HBsAg、HBeAg的定量检测通过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定量技术(TRFIA)定量检测完成。2.3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频率以及IFN-γ和IL-4的水平。2.4应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前后IFN-γ、IL-4、肝功能、T细胞亚群、HBV-DNA等检查指标的变化,探讨中药清肝排毒饮对患者IFN-γ、IL-4、T细胞亚群的影响,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3.1治疗前两组患者之间IFN-γ、IL-4和IFN-γ/IL-4水平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IFN-γ、IL-4和IFN-γ/IL-4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12周后观察组IFN-γ水平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2周后观察组IL-4和IFN-γ/IL-4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 IFN-γ随ALT升高而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者呈显着正相关;IL-4随ALT升高而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者呈显着负相关;IFN-γ、IL-4与AST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3.3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ST水平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ALT、AST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肝功能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两组患者治疗前HBV DNA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HBV DNA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两组患者治疗前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计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CD8+T细胞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较CD4+T细胞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3+T细胞、CD8+T细胞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4.1对于CHB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清肝排毒饮治疗可以明显升高患者IFN-γ水平,对IL-4和IFN-γ/IL-4水平无明显影响,提示清肝排毒饮可能通过调节IFN-γ参与CHB的发病过程。4.2 IFN-γ与CHB患者ALT呈正相关,IL-4与CHB患者ALT呈负相关,IFN-γ和IL-4与患者AST之间无明显相关性,IFN-γ和IL-4可能参与CHB肝脏炎症反应调控过程。4.3观察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提示加用清肝排毒饮治疗较单用西医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CHB患者肝功能,促进肝细胞修复。4.4 CHB均存在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清肝排毒饮较单用西医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CD4+T细胞计数,提示中药清肝排毒饮可能通过辅助其他抗病毒药物调节CHB患者T细胞免疫。

阮连国[9](2018)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细胞免疫和肝脾调补方对细胞免疫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抗病毒及免疫调节治疗是现代医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手段,辨证施治是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特色。本文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细胞免疫相关性及中医证型与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疗效相关性,共分三个部分:1、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细胞免疫相关性研究;2、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恩替卡韦抗病毒的疗效相关性研究;3、肝脾调补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第一部分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细胞免疫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各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调节性T细胞及IL-12和IL-10的关系。方法:纳入100例CHB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各20例,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调节性T细胞、IL-12和IL-10。结果:1.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ALT、AST、TBIL的关系:肝功能损害肝郁脾虚证最轻,湿热中阻证最重,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CHB患者中医证型与CD4+及CD8+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湿热中阻证CD4+T淋巴细胞水平最高,脾肾阳虚证CD8+T淋巴细胞水平较高,CD4+/CD8+水平肝郁脾虚证较高。3.CHB患者中医证型与NK细胞之间的关系:NK细胞在湿热中阻证最高,瘀血阻络证最低,湿热中阻证与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三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程越长,NK细胞水平越低。4.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调节性T细胞之间的关系:调节性T细胞在瘀血阻络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肝郁脾虚证与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三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程越长,调节性T细胞水平越高。5.CHB患者中医证型与细胞因子IL-12,IL-10之间的关系:IL-12表达在湿热中阻证中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湿热中阻证和瘀血阻络证分别与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湿热中阻证与肝郁脾虚证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IL-10表达在肝郁脾虚证最高,湿热中阻证最低。湿热中阻证与瘀血阻络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湿热中阻证分别与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三型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论:1、CD4+T淋巴细胞亚群在湿热中阻证最高,脾肾阳虚证最低;CD8+T淋巴细胞亚群脾肾阳虚证最高,湿热中阻证最低;CD4+/CD8+水平在肝郁脾虚证较高,脾肾阳虚证最低。2、NK细胞水平依次为: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3、调节性T细胞水平依次为: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4、IL-12水平依次为: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5、IL-10水平依次为: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中阻证。第二部分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恩替卡韦抗病毒疗效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CHB患者各中医证型与恩替卡韦抗病毒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00例CHB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各20例,予以恩替卡韦(润众)抗病毒治疗,治疗前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HBs Ag定量、HBV-DNA定量、肝功能、肝脏彩超。治疗第12周、24周、48周分别检测一次乙肝病毒标志物、HBs Ag定量、HBV-DNA定量、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NK细胞、IL-10、IL-12,观察时间为48周。观察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s Ag定量、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NK细胞、IL-12、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1.基线HBs Ag值:湿热中阻证最高,与其他4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基线HBV-DNA值: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组间比较无差异;3.基线ALT、AST值:依次为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湿热中阻证与其他4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基线TBIL值:依次为湿热中阻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与其他4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ALT、AST、TBIL复常率:湿热中阻型最高,复常速度最快,与其它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肾阴虚型复常率最低。6.HBV-DNA阴转率:HBV-DNA总体阴转率81%,其中治疗12周、24周、48周,湿热中阻证分别为65%、80%、90%;肝郁脾虚证分别为55%、75%、85%,脾肾阳虚证分别为45%、65%、80%;瘀血阻络证分别为40%、60%、80%;肝肾阴虚证分别为35%、55%、70%。7.HBs Ag滴度变化:各型HBs Ag滴度呈现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湿热中阻证患者的HBs Ag滴度明显低于其它4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脾肾阳虚证增加明显,和治疗1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型均有所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9.NK细胞变化:湿热中阻证最高,和其他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肾阳虚证增加明显,和治疗1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型均有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10.调节性T细胞变化:湿热中阻证最低,和其他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郁脾虚证下调明显,和治疗1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型均有下调,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11.IL-12和IL-10变化:湿热中阻证IL-12最高,和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湿热中阻证IL-10最低,其中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IL-10下调显着,治疗48周和治疗12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LT复常率和HBV-DNA的转阴率在湿热中阻证中最高,排序相同,依次为: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恩替卡韦可以上调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NK细胞计数和IL-12水平,其中脾肾阳虚证提升最高;对5种证型的Treg细胞计数和IL-10均具有下调作用,其中对肝郁脾虚证下调作用最强。第三部分肝脾调补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目的:观察肝脾调补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证CHB患者的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肝郁脾虚证CHB患者给予肝脾调补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治疗前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HBs Ag定量、HBV-DNA定量、肝功能。治疗第12周、24周、48周分别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HBs Ag定量、HBV-DNA定量、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NK细胞、IL-10、IL-12,观察时间为48周。观察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s Ag定量、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NK细胞、IL-10、IL-12的变化。结果:1.ALT复常率比较:联合治疗组在12周、24周、48周均优于单一恩替卡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HBs Ag值比较:联合治疗组在48周优于单一恩替卡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DNA阴转率两组比较,在12周、24周、48周联合治疗组阴转率均高于单一恩替卡韦组,但由于样本量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CD4+T淋巴细胞比较:两组均有上调,联合治疗组在12周、24周、48周优于单一恩替卡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NK细胞比较:在12周、24周、48周两组均有所上调,联合治疗组在24周、48周优于单一恩替卡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Treg细胞比较:两组在12周、24周、48周均有所下调,联合治疗组在24周、48周下调优于单一恩替卡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IL-12比较:两组在12周、24周、48周均有所上调,联合治疗组在24周、48周优于单一恩替卡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IL-10比较:两组在12周、24周、48周均有所下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肝脾调补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CHB患者可以提高生化学应答率和病毒学应答率;2.肝脾调补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CHB患者,可以上调CD4+T淋巴细胞计数、NK细胞计数、和细胞因子IL-12;下调Treg细胞计数、IL-10水平。

张卫云[10](2018)在《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与细胞免疫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发生及发展机制与乙肝病毒变异、宿主的免疫状态、宿主性别、年龄、遗传基因和肝脏内炎症活动密切相关。然而,隐匿性HBV感染(OBI)在病毒学特征、合并感染、宿主免疫应答以及表观遗传学等方面尚未阐述清楚,特别是感染宿主的分子与细胞免疫功能少有报道。本研究目的为探讨献血人群的隐匿性HBV感染状态,揭示OBI携带者HBV特异性分子细胞免疫反应特征与OBI发生的作用机制。研究对象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广州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人群。建立的研究队列包括:OBI 组 37 例,CHB 组 53 例(含 CHB-HBeAg-组 42 例,CHB-HBeAg+组 11例),HBV感染康复组47例,HBV非感染组56例(含疫苗免疫组33例,正常对照组23例),合计193例。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研究队列血浆样品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核酸检测法(NAT)检测HBVDNA,qPCR定量检测病毒载量,巢式PCR进行病毒基因扩增并测定其核苷酸序列。采用HBV Core和HBV Pol多肽库特异性刺激物,体外刺激研究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采用T细胞增殖试验(CFSE)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HBV特异性T细胞分泌IFN-γ的频数,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S)检测 IFN-γ、TNF-α、IL-2、IL-10、IL-17A、IL-21 和TGF-β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及细胞来源,流式微球试验(CBA)检测PBMCs分泌细胞因子的总体水平。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非正态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s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BI献血者人群特征。研究发现HBcAb阳性的献血者人群OBI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单独HBcAb 阳性者更高;OBI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高于女性;OBI毒株基因型以B型为主。2.T细胞增殖特征。采用CFSE方法,在非特异性刺激物PHA刺激下,以CD8+T淋巴细胞增殖为主,总体比较六组研究对象T淋巴细胞增殖结果差异不显着(P=0.403),但OBI组和CHB组的增殖率低于正常对照组(74.0%,78.1%vs.82.1%);在特异性刺激物HBV Core和Pol多肽库刺激下,以CD4+T淋巴细胞增殖为主,总体比较六组研究对象T淋巴细胞增殖结果差异显着(P<0.001),其中OBI组和CHB组的增殖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3.0%,3.3%vs.1.7%),差异显着(3.0%vs.1.7%,P=0.016;3.3%vs.1.7%,P<0.001)。3.特异性IFN-γ分泌T细胞频数测定。采用ELISPOT检测方法,在PHA刺激下,OBI组和CHB组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着(P=0.004)。在三种重组蛋白(HBcAg,HBsAg-ayw,HBsAg-adw)和多肽库的刺激下,总体比较六组研究对象特异性T细胞应答强度,结果差异显着(P<0.05)。OBI组(160 SFC/106 PBMCs)对HBcAg重组蛋白刺激的应答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95 SFC/106 PBMCs),低于CHB-HBeAg-组(208 SFC/106 PBMCs)。在HBV Core和Pol多肽库刺激下,OBI组(25 SFC/106 PBMCs)和CHB-HBeAg-组(25 SFC/106 PBMCs)的应答强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5 SFC/106 PBMCs)。比较两种多肽刺激下的总体阳性反应率,HBV Core多肽库显着高于HBV Pol多肽库(44.6%vs.16.1%),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的T细胞ELISPOT阳性反应率以OBI组(64.0%)最高,其次是HBV感染康复组(53.2%),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21.7%)。4.胞内细胞因子T细胞频数及胞外分泌型细胞因子水平测定。ICS检测结果显示,在PMA刺激下,分泌IFN-γ、TNF-α、IL-2、IL-10和TGF-β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在OBI组和CHB组中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分泌IL-17A和IL-21的T细胞频数在OBI组均低于CHB组(P<0.05)。在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分泌IFN-γ、TNF-α、IL-17A、IL-21 和TGF-β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在HBV感染康复组中高于OBI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分泌IL-2和IL-10的T细胞频数在OBI组和CHB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HBV Pol多肽库刺激下,分泌IFN-γ、TNF-α、IL-17A和IL-21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在CHB组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而分泌IL-10和TGF-β的CD4+T细胞频数在OBI组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胞外分泌型细胞因子水平CBA检测结果显示,在HBV Core多肽刺激下,IFN-γ、IL-2、IL-10和IL-17A在OBI组和CHB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HBVPol多肽刺激下,IFN-γ、IL-2和IL-17A在OBI组和CHB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CS与CBA实验检测细胞内、外因子结果基本一致。5.MDSCs水平测定。根据细胞亚群计数显示,OBI携带者外周血中M-MDSCs水平显着低于CHB患者(P<0.001),而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860);G-MDSCs水平在五组人群中无差别(P=0.914)。OBI携带者和CHB患者外周血中 M-MDSCs 和 G-MDSCs 水平与 ALT、AST、TBIL、DBIL、TBA、ALB、ADA、CHE、γ-GT和TP等肝功能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OBI携带者和CHB患者均呈现显着高于HBV感染康复者及非感染者的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OBI携带者与HBV感染康复者及CHB患者均呈现显着的特异性分泌IFN-γ的T细胞频数增高,以OBI组阳性反应率最高,HBV感染康复组和CHB-HBeAg-组次之,CHB-HBeAg+组最低;HBV感染康复组特异性分泌IFN-γ、TNF-α、IL-17A和IL-21细胞因子的CD4+和CD8+效应T细胞频数显着增高,而OBI组和CHB组分泌IL-10细胞因子的抑制T细胞频数增高,CHB组效应T细胞频数较低而OBI组分泌IL-2和IL-17A的T细胞频数相对升高;CHB组分泌IL-10细胞因子水平增高,而OBI组分泌IL-17A细胞因子水平相对较高。因此,OBI携带者的HBV特异性T效应细胞反应水平居于HBV感染康复者与CHB患者之间,而CHB患者T抑制细胞反应水平较高,从而导致了三组HBV感染者的不同转归状态。创新之处1.献血者人群通常为未经抗病毒等治疗的健康人群。本论文以HBV感染不同转归状态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排除了抗病毒治疗等干扰;采用新鲜分离的PBMCs进行实验,避免了淋巴细胞由于冻存和复融发生死亡和免疫功能的改变对结果的影响。2.与以往研究选用HBV重叠多肽不同,本研究合成的HBV Core和HBV Pol多肽是经研究证实能刺HBV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HLA-Ⅰ型和HLA-Ⅱ型限制性多肽,结果更能反应HBV感染后不同转归人群对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状态。3.本研究根据HBV感染献血者不同转归状态,分析了 T细胞亚群分泌的七种特异性细胞因子的频数及分泌型细胞因子的水平,阐明了 OBI携带者、CHB患者及HBV感染康复者的三种转归状态的分子细胞免疫基础。

二、拉米夫定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γ、IL-10的影响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米夫定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γ、IL-10的影响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乙肝患者NAs治疗长期预后和HBsAg动力学变化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发生低病毒血症与不良预后相关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宿主适应性免疫功能对核苷(酸)经治CHB患者HBs Ag动力学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
    2 试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和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3年疗效观察及精神心理状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1.1 西医诊断标准
        2.1.2 中医诊断标准
        2.2 病例选择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剔除标准
        2.3 病例来源及分组
        2.4 治疗方式
        2.5 观察指标
        2.5.1 主要指标
        2.5.2 次要指标
        2.6 安全检测指标
        2.7 总体疗效评价
        2.8 检测标准
        2.9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及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情况
        3.2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LSM值比较
        3.3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HBV DNA阴性例数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心理状态比较
        3.5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转氨酶水平比较
        3.6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HA、LN、PCⅢ、CⅣ比较
        3.7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总体疗效比较
        3.8 安全性评价
    4.讨论
        4.1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认识
        4.1.1 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认识
        4.1.2 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则治法
        4.1.3 中医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
        4.2 西医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认识
        4.2.1 乙肝肝硬化发生机制
        4.2.2 乙肝肝硬化的治疗
        4.3 扶正化瘀胶囊及其拆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4.4 瞬时弹性成像(Fibrotouch)检测肝纤维化
        4.5 情志病从肝论治及慢性肝病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4.6 结果分析
        4.6.1 两组肝脏硬度(LSM)在不同治疗时点的变化分析
        4.6.2 两组HBV DNA阴转例数在不同治疗时点的变化分析
        4.6.3 两组精神心理状态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
        4.6.4 两组转氨酶指标在不同治疗时点的变化分析
        4.6.5 两组肝纤维化血清指标指标在不同治疗时点的变化分析
        4.6.6 两组总体疗效分析
        4.7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扶正化瘀胶囊及其拆方对肝纤维化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温阳法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语
    1.结论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及对IL-10、IFN-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拉米夫定组
        1.2.2 恩替卡韦组
    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1.4 指标检测
        1.4.1 细胞因子指标检测
        1.4.2 血生化指标检测
        1.4.3 HBV DNA转阴率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两组治疗前后的细胞因子及MELD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PTA及HBV DNA转阴率情况比较
3 讨论

(5)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氧化苦参碱im的临床疗效
    1.1 im氧化苦参碱200 mg
    1.2 im氧化苦参碱400 mg
    1.3 im氧化苦参碱600 mg
2 氧化苦参碱静滴的临床疗效
3 氧化苦参碱口服的临床疗效
    3.1 口服氧化苦参碱200 mg
    3.2 口服氧化苦参碱300 mg
4 氧化苦参碱提高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
5 结语

(6)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本论文专用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前言
文献综述
    1.引言
    2.T细胞介导的抗病毒反应
    3.慢性病毒感染过程中抑制性受体在耗竭的CD8+T 细胞表达上调
    4.TIGIT和 PD-1 的分子结构特点、表达、参与免疫调节及在慢性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4.1 TIGIT
        4.2 PD-1
    5.共抑制性受体的协同作用
    6.慢性病毒感染中抑制性受体表达的转录调控
        6.1 NFAT
        6.2 Blimp-1
        6.3 T-bet
        6.4 T-box
        6.5 FoxO1
    7.小结和展望
第一部分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和健康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
        2.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分化亚群各阶段表达
        3. TIGIT和PD-1 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
        4. HLA-A*0201 限制性表位肽/五聚体复合物流式细胞术检测HBV特异性CTL
        5. TIGIT和PD-1 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HBVcore特异性CTL表达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中的功能研究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慢性HBV感染者CD8+T细胞及HBV特异性CTL上CD69 的表达和Granzyme B、Perforin的分泌
        2.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TL细胞因子的分泌
        3.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特异性CTL增殖的检测
        4.慢性HBV感染者CD8+T细胞凋亡敏感性
        5.TIGIT和PD-1 共表达对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影响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的表达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2. TIGIT在四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表达情况
        3. 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不同疾病进展阶段外周血T细胞表达
    讨论
    小结
结论
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7)慢性乙肝肝郁脾虚与脾胃湿热证Th细胞相关因子表达差异及与H2BE基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慢性乙肝中医证候研究
    2.乙肝病毒免疫逃逸及持续感染机制研究
    3.慢性乙肝细胞免疫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病例收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ELISA检测IL-2、IL-10、IL-4、INF-γ水平
        2.1 标本收集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实验原理
        2.5 试剂准备
        2.6 实验步骤
    3.实时荧光定量检测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4.数据分析
        4.1 分析方法
        4.2 基线情况分析
        4.3 细胞因子差异分析
        4.4 H2BE组间水平差异分析
        4.5 H2BE基因与各细胞因子间关联性分析
    5.讨论
        5.1 Th细 胞相关因子水平差异讨论
        5.2 H2BE水平差异讨论
        5.3 H2BE与IL-4、IL-10关联性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清肝排毒饮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γ、IL-4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病例选择标准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2.研究对象
    3.观察指标
    4.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5.实验指标的检测
    6.研究方法
    7.统计分析方法
    8.研究结果
        8.1 一般资料分析
        8.2 观察组与对照组间IFN-γ、IL-4 的比较
        8.3 不同HBV DNA载量与IFN-γ、IL-4 的关系
        8.4 ALT、AST与 IFN-γ、IL-4 的关系
        8.5 观察组与对照组间ALT、AST的比较
        8.6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HBV DNA的变化
        8.7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
    9.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第二部分 讨论
    1.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1.3 现代医家对CHB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
    2.清肝排毒饮的组方依据及药物分析
        2.1 组方依据
        2.2 组方分析
        2.3 现代药理研究
    3.实验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清肝排毒饮对患者IFN-γ、IL-4 的影响
        3.2 清肝排毒饮对患者转氨酶的影响
        3.3 清肝排毒饮对患者HBV DNA的影响
        3.4 清肝排毒饮对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4.结论
    5.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1.Th1 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与CHB的联系
        1.1 IFN-γ在CHB中的作用
        1.2 TNF-α与HBV感染的关系
        1.3 IL-2 与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联系
    2.Th2 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与CHB的联系
    3.Th17 及其细胞因子在HBV感染中的作用
    4.Tfh及其细胞因子在HBV感染中的作用
    5.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1.个人简介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细胞免疫和肝脾调补方对细胞免疫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病例收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临床肝功能分度标准
        1.5 主要试剂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基线一般情况
        3.2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肝功能分度的关系
        3.3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
        3.4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NK细胞之间的关系
        3.5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调节性T细胞(Tregs)之间的关系
        3.6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IL-12和IL-10之间的关系
    4 讨论
        4.1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临床分度的关系
        4.2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
        4.3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NK细胞之间的关系
        4.4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调节性T细胞的关系
        4.5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IL-12和IL-10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恩替卡韦抗病毒疗效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病例收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抗病毒治疗方法
        2.2 观察内容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治疗前病毒学和肝功能情况
        3.2 生化学应答
        3.3 病毒学应答
        3.4 HBsAg滴度变化
        3.5 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
        3.6 NK细胞(CD3-CD56+)变化
        3.7 调节性T细胞(Tregs)变化
        3.8 IL-12和IL-10变化
        3.9 不良反应
    4 讨论
第三部分 肝脾调补方联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试剂
        1.5 药品
        1.6 主要仪器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内容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4.1 中医理论中的免疫学思想
        4.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规律
        4.3 肝脾调补方前期研究结果
        4.4 肝脾调补方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学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录5
致谢

(10)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与细胞免疫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鉴定和分析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3 主要试剂
        1.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1.2.5 血清肝功能和HBV血清标志物检测
        1.2.6 血浆HBV DNA提取
        1.2.7 乙肝病毒载量的测定
        1.2.8 BCP/PC、Whole genome、PreS/S片段的扩增
        1.2.9 HBV野毒株全基因参照序列的获取
        1.2.10 OBI样品基因分型
        1.2.11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HBsAg-/DNA+人群的基本特征
        1.3.2 HBsAg-/DNA+样品qPCR的检测
        1.3.3 HBsAg-/DNA+样品Nested-PCR的检测
        1.3.4 HBsAg-/DNA+样品的分类
    1.4 讨论
第二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试剂配制
        2.2.5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提取
        2.2.6 血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和病毒核酸检测
        2.2.7 CFSE染色、细胞培养及流式细胞术检测
        2.2.8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研究队列基本资料
        2.3.2 PHA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2.3.3 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2.3.4 HBV Pol多肽库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2.4 讨论
        2.4.1 PHA刺激下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2.4.2 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4.3 HBV Pol多肽库刺激下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三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特异性分子与细胞免疫反应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试剂配制
        3.2.5 ELISPOT检测IFN-γ试验
        3.2.6 ICS检测胞内细胞因子试验
        3.2.7 CB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试验
    3.3 结果
        3.3.1 ELISPOT检测HBV特异性T细胞分泌IFN-γ
        3.3.2 ICS检测T细胞亚群的细胞分泌频数
        3.3.3 CBA检测PBMCs分泌细胞因子水平
    3.4 讨论
        3.4.1 HBV特异性T细胞应答反应
        3.4.2 HBV特异性T细胞亚群分泌频数
        3.4.3 HBV特异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
第四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髓源抑制性细胞的关系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3 主要试剂
        4.2.4 血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和病毒核酸检测
        4.2.5 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
    4.3 结果
        4.3.1 研究队列基本资料
        4.3.2 外周血M-MDSCs和G-MDSCs的频数比例
        4.3.3 M-MDSCs和G-MDSCs频数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4.3.4 M-MDSCs和G-MDSCs频数与HBV DNA及HBsAg的相关性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拉米夫定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γ、IL-10的影响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乙肝患者NAs治疗长期预后和HBsAg动力学变化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D]. 张茜.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3年疗效观察及精神心理状态评估[D]. 刘雪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温阳法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 江诗怡.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及对IL-10、IFN-γ的影响[J]. 刘贵章,夏琴,冯霞,李声方,许静,赵登蕴,田庆杰. 中国医学创新, 2020(02)
  • [5]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19(09)
  • [6]TIGIT在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D]. 魏艳艳. 东南大学, 2019(05)
  • [7]慢性乙肝肝郁脾虚与脾胃湿热证Th细胞相关因子表达差异及与H2BE基因相关性研究[D]. 郑燕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清肝排毒饮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γ、IL-4影响的临床研究[D]. 周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细胞免疫和肝脾调补方对细胞免疫影响研究[D]. 阮连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2)
  • [10]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与细胞免疫特征分析[D]. 张卫云. 南方医科大学, 2018

标签:;  ;  ;  ;  ;  

拉米夫定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γ和IL-10的影响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