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在网上查寻美国大学(论文文献综述)
陆心怡[1](2021)在《在线医疗社区患者信息行为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线医疗社区,例如春雨医生、好大夫、丁香园论坛等,能够为患者提供与医生或其他患者交流沟通的平台,具有方便、快捷和更新及时的特点,且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在线医疗社区能够重新分配和重复使用医疗资源,促进医疗资源和服务的跨地域性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拥堵问题,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并缓解医疗资源短缺问题。信息质量是在线医疗社区作为互联网平台较为突出的问题,再加上患者获取信息和辨别信息质量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患者感知信息质量与实际信息质量并不一定对等,从而影响医患关系、就诊效率和患者健康等方面。考虑到在线医疗社区的优势和其不可逆的发展,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在线医疗社区表现出了独特的活跃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帮助医生和在线医疗社区服务提供者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和引导在线医疗社区中的患者信息行为,从而达到通过在线医疗社区辅助医生线下诊疗、提高就诊效率的目的,本研究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医疗健康管理创新》(71532002),对在线医疗社区中的患者信息行为(包括患者信息查寻行为、医患信息交互行为和患者信息共享行为)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患者信息行为、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和就诊效率为目的的在线医疗社区信息推荐算法的初步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在线医疗社区中患者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在研究患者信息行为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机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视角。第一部分对在线医疗社区中的患者信息需求和用户社交关系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患者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线医疗社区中患者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用户的人口统计学因素、风险偏好、电子健康素养、患者激活、感知社会支持、感知社会临场感、感知响应性、社区互惠准则、信息质量等。因此,这些因素可以作为变量进行切入对患者信息行为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机制展开研究。(2)在线医疗社区中患者信息行为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1)的研究结果,建立理论框架,构建研究模型,提出假设,通过实证研究在线医疗社区中患者信息行为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受不同调节焦点的患者会分别对新兴治疗方法和成熟治疗方法相关的信息产生查寻行为,通过患者感知信息质量和信息满意度对患者依从性产生积极影响;患者健康素养通过影响患者信息查寻行为对患者依从性产生积极影响;患者信息查寻行为通过其感知社会支持、社会临场感和响应性的中介效应对患者依从性产生积极影响;医患信息交互行为通过影响患者感知信息质量、患者决策偏好和医患一致性对患者依从性产生积极影响;患者信息查寻行为和医患信息交互频率通过影响患者感知情感和认知同理心对患者依从性产生积极影响;互惠、患者对社会支持和响应性的感知对其信息共享行为有积极影响,而患者信息共享行为通过影响其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感和感知信息不对称影响其依从性。(3)基于用户画像与协同过滤的在线医疗社区混合信息推荐算法首先,基于患者在在线医疗社区中的信息需求、社交关系、信息共享意愿以及行为偏好,构建用户信息兴趣模型,然后构建患者的“用户画像”,将患者信息标签化,展现其个人属性、行为特征和信息兴趣,最后结合协同过滤算法计算加权相似度和评分估计值,产生信息推荐结果。该混合推荐算法一方面避免了单独使用协同过滤而产生的冷启动和数据稀疏性问题,另一方面融合了用户画像,将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和信息兴趣考虑到信息推荐条件中,从而起到通过推荐信息来引导用户信息行为的目的。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三个方面:(1)从患者依从性的角度研究了如何通过在线医疗社区辅助线下诊疗;(2)进行了在线医疗社区中患者信息行为相关的UTAUT模型应用研究;(3)提出了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改善就诊效率为目的在线医疗社区信息推荐算法。本研究为从研究在线医疗社区中的患者信息行为、患者依从性以及在线医疗社区信息推荐算法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为社会交换理论等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为在线医疗社区信息推荐算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与支持。同时,本研究帮助医生和在线医疗社区的服务提供者深入了解患者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行为特征,引导患者信息行为,从而推动在线医疗社区辅助线下诊疗。
张静仪,张敏[2](2021)在《基于ELIS模型的小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寻行为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旨在为基于儿童信息素养教育的信息服务系统设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关键事件访谈法和艾森克儿童人格测试量表收集数据,基于ELIS模型分析了小学生的日常信息需求、信息查寻渠道、查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剖析了人格特征对小学生查询行为的影响。[结果/结论]小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寻行为呈现偏好独立查寻、偏好手机查寻渠道等特征;人格特征影响着小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寻行为的主动性和系统性,体现在查寻态度、查寻方式和查寻渠道等各方面。
张晶[3](2019)在《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加之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渗透,老年群体在互联网网民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对健康问题较为关注,对网络健康信息使用情况的研究是老年人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更是老年人健康传播的一个重要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探究影响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的因素有哪些维度,各个维度又有哪些关键变量,以及这些关键变量与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的关系为何。本研究基于拓展后的计划行为理论对老年人的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进行研究,主要采用量化研究,利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收集具体数据,利用数据分析工具SPSS 19.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差异性分析、回归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操作,对影响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的原因进行探究。研究结果显示,越是拥有积极老龄化态度、高自我能效、主观规范强、感知有用性高以及感知风险低的老年人越有可能拥有较强的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而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个体行为态度、感知技术的易用性没有显着影响到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使用意向。根据这些数据分析结果,并结合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传播的建议与对策,即加强老年人网络技术素养,增强网络参与度;降低网络健康信息使用风险,提高网络健康信息素养;关注老年人心理变化过程以增强信心,同时避免媒介依赖;最后,提高晚辈技术反哺的意愿,加强代际信息传播。
朱姝蓓[4](2018)在《女性用户网络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意义]旨在为合理化开展针对女性群体的健康信息服务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过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341位女性用户开展网络健康信息查寻活动的相关数据,同时对10名女性用户进行半结构访谈;运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描述女性用户网络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的特征,验证人口统计学因素是否对女性用户查找网络健康信息行为产生影响。[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是女性用户获取健康信息的最普遍来源。养生保健类信息受到女性用户的关注度最高;在协助他人的动机驱使下,女性用户最有可能通过网络查找健康信息;在网上查找健康信息的渠道选择上,女性用户明显倾向于搜索引擎;在查寻方式上,更习惯带有明显目的地检索信息;在查寻健康信息过程中,女性用户最大的障碍是对所查信息的判断和筛选。此外,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女性用户网络健康信息查寻行为具有显着性差异。
张婷[5](2018)在《国外青少年在线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意义]旨在为我国青少年在线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主题检索和文献追踪的方式收集论文,将检索到的论文按照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国外青少年在线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的查寻动机、查寻模式、查询频率、查寻主题和影响因素。[结果/结论]查寻动机主要分为个人内在因素和环境外在因素;大多数青少年采用搜索引擎或搜索引擎的推荐链接获取健康信息,只有极少数利用专业网站;只有一部分青少年通过网络查寻健康信息,且查寻频率不高;查寻健康信息内容最常见的有美肤、锻炼、营养、性健康和生殖健康;青少年在线健康信息行为受性别、年龄、性取向、种族、家庭背景、健康信息媒体素养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张婷[6](2018)在《孤儿青少年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年龄介于10-18岁间的孤儿青少年为调查对象,采用滚雪球抽样方式选取20个样本,对孤儿青少年健康信息查寻行为进行研究。结合发展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知识,选取质性研究方法,利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的资料收集方式开展工作,同时,运用编码技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最终构建了孤儿青少年健康信息查寻行为模型,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包括:(1)构建了孤儿青少年健康信息查寻行为过程模型。孤儿青少年健康信息查寻行为过程主要包含开始、选择、实施和求助四个阶段,虽然是由四个阶段的一系列行动组成,但并不是一个按时间顺序的线性活动系列,而是一个非线性过程,表现为不同阶段的迭代反复过程,共有四条路径:开始-求助、开始-选择-实施、开始-选择-求助、开始-选择-实施-求助。(2)探索了孤儿青少年健康信息查寻行为在四个阶段的行为特征,具体表现为:健康信息查寻行为动机主要为处理危险的健康状况和预防或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两种;查寻主题表现为兴趣浏览型和问题聚焦型两类,其中兴趣浏览型没有明确的查寻主题,问题聚焦型查寻主题明确且集中在孤儿青少年自身发展部分,具体的查寻主题类型为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信息、养生保健信息、身材美容信息、性与两性关系信息、心理健康信息五大类;对健康信息源的选择呈现为个人关系信息源多样化、外部信息网络单一化、大众媒体集中化;在具体的实施阶段,查寻方式体现出为询问对象多样化,主题明确化,浏览或阅读对象单一化;求助行为表现出依赖求助多样化与自主求助单一化的特点。(3)分析了孤儿青少年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孤儿青少年健康信息查寻行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特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个人特质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和抚养方式、健康素养、信息素养等;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信息环境与生活环境。这两大类因素对孤儿青少年的查寻主题、信息源选择、查寻方式的确定和求助的方式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魏霞[7](2018)在《“翻转课堂”对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实践及效果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已经成为衡量国民基本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个人终身学习都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主宰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翻转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通过课前的视频资源,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课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讨论,学生们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中,进行实践应用,实现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相应结论:一是对城乡结合部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文献分析、访谈、以及多年的观察总结,得出,目前城乡结合部学生的认知特点有:(1)知识面比较宽,但是认识比较肤浅;(2)主要依靠图片、实物等非常形象的东西来记忆和思维;(3)对身边的某些新鲜有趣的事物感兴趣,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和情景的影响;(4)注意力保持时间短,兴趣转移比较快等;二是在建构主义学习、掌握学习、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课程内容特点,提出课程资源制作的原则与方法,即:适应性原则、情境创设原则、形象性原则、小步子原则、引导性原则、互动性原则;三是进行了实验班的翻转课堂和对照班的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根据两种课堂模式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活动形式;四是在研究文献和小学生信息素养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最后通过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按照指标进行了对应效果验证。研究表明: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不同的课堂内容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翻转课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最适合培养学生问题协商、个性化评价方面的素养;除此之外,在理论课中还适合培养学生知识、信息查寻、信息加工、归纳总结的素养;在操作课中还适合培养任务完成、归纳总结的素养;在信息搜索课中还适合培养知识、信息查寻、信息加工的素养;翻转课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对培养学生问题争议和调整控制的素养效果不明显。
鲍红琼[8](2017)在《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阶段信息查寻元认知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内外,元认知的研究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们意识到相对于程序性技能,元认知技能,包括用户在信息查寻过程中对自我的感知、对认知策略的感知、对信息查寻全过程有效地监控、调解和评估等,才是用户适应复杂信息环境、应对复杂认知问题时真正欠缺的。已有的相关研究集中在信息素养视角元认知能力的探讨,信息查寻行为中元认知的内涵与要素研究,元认知对信息查寻过程及结果的影响等方面,大多数研究是实验条件下的量化研究,对自然条件下用户信息查寻行为的元认知调控研究较缺乏,且现有研究得出的结论各有不同。本文在参考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研究生用户为研究对象,对其学位论文选题阶段信息查寻行为的元认知调控过程以及调控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剖析。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策略,通过日记研究、访谈、关键事件技术等数据收集方法收集数据,同时采用经典扎根理论编码策略开放式编码、选择式编码、理论编码对数据不断对比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阶段信息查寻元认知调控过程包括问题定向、实施监控、调节操作三个过程,其中问题定向包括识别先验知识、构建问题空间两个环节;实施监控过程包括对自我内在的动机、课题认知状态、情感的监控,也包括对外显的任务进度、查寻范围、查寻效果等监控;调节操作是用户对自我选题信息查寻过程的调节措施,包括:预测、计划、策略调整、权衡、链接、借助工具、沟通7个策略。(2)研究生选题阶段信息查寻中影响元认知调控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如:查寻知识、科研知识与经验、自我效能、成就目标、信息需求强度、情感体验强度,任务情景因素如:所处选题阶段、选题工作量、准备开题的时间、信息查寻困难,环境因素如:系统环境、学科环境;其中个人因素、任务情景、环境因素分别是影响研究生用户对选题信息查寻过程进行调控的内在原因、情景因素、外在条件。(3)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对研究生及其培养者,信息系统建设以及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占南[9](2015)在《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研究》文中指出面对复杂的信息社会,特别是信息过载和信息不足并存、信息冗余不断累积、信息压力与日俱增,这些都给信息的管理和利用带来巨大的挑战。对于个人而言,良好的信息管理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个人信息管理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数字化学术环境下具有高知识依存度和高协同工作度的科研人员如何对获取的繁杂的学术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便日后学术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了解科研人员学术信息管理行为是设计有效的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和开展高效的学术信息服务的前提。本文正是以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作为切入主题,对行为的发生原因、表现形式、环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为提高科研人员学术信息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加速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开展个性化的学术信息服务和开发设计面向科研人员的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的结构分为绪论和正文的八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内容、思路、方法和研究特色与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系统地阐述了归因理论、质的研究与扎根理论、行为理论和信息行为模型。根据归因理论分析影响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扎根理论用于对深度访谈资料的分析和编码,从而建构理论模型,行为理论和信息行为模型为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是阐述并分析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表现形式,详细的论述了科研人员学术信息行为和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相关概念,从而奠定本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第三章阐述了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程序和研究设计,对深度访谈形成的文字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式编码。第四章通过分析访谈资料进行理论建构,将上文选择式编码形成的思想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理论,建构了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构架,从个人因素、情境因素、信息因素、个人态度四个层面进行详细的阐释。第五章是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并结合上文的定性研究结论进一步构建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提出理论假设,并进一步明确各潜变量及其之间的关系。第六章是使用SPSS19.0和AMOS7.0检验概念模型的信度、效度,并对概念模型中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并进行总结说明,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路径系数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从中发现影响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关键因素。第七章是对目前科研人员使用学术信息管理工具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本文定性定量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的设计思路。第八章是研究结论、理论和实际价值以及研究的不足和展望。经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结论:第一,个人学术信息管理是个人对自己控制和拥有的数字化学术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包括个人学术信息保存、个人学术信息组织和维护、个人学术信息再现和利用。个人学术信息管理的实质在于帮助科研人员整合自己的学术信息,增强信息素养,不断完善自身的学科知识构架,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和个人竞争力。第二,基于扎根理论研究发现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情境因素、信息因素和个人态度四个主要方面,个体因素是影响科研人员对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态度及行为意向的内部因素;情境因素对个人态度有直接影响,并进一步对其学术信息管理行为产生影响;个人态度会影响其对学术信息的保存、组织、整理和再现行为,态度是行为的中介,行为是态度的外在具体表现;学术信息因素会对科研人员个人态度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科研人员对学术信息的保存、组织、整理和再现行为。第三,通过对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的进一步实证研究发现个人态度是影响行为意向最为重要的因素,科研人员对个人学术信息管理的感知结果和个人习惯是影响个人态度的主要因素;感知结果、个人习惯、便利条件和自我效能是影响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意向主要因素。第四,为了更好的帮助科研人员利用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管理学术信息,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的设计就需要更进一步的满足科研人员的内在需求,工具的设计和开发要遵循以下的思路:易用性是工具设计遵循的首要原则;学术信息组织结构多样化;弥补个人记忆和认知的局限性,改进搜索查询功能,融入情境化内容回忆查找的功能;多终端设备间学术信息的同步共享,解决学术信息分散;学术信息安全,避免信息丢失和泄露;个性化设计,符合个人习惯;学术信息多维描述和组织标准化;学术信息语义整合与推送;支持团队科研协作。
芦晓轩[10](2015)在《基于感性的手机网上购物用户的信息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品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诞生,标志着产品设计已经进入了“感性相关的时代”。产品除了满足功能需求外,也应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和情感需求,使消费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性工学故名思议,就是运用工学的办法,将用户对于产品的感知与认知转化为产品设计中的物理要素。产品设计过程中,如果选择了最佳的设计因子然后进行整合,则会使得消费者感性方面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由于电子商务的兴起,手机网上购物的普及率逐年走高,手机网上购物有使用方便快捷,购物随时随地等诸多优势,但用户在使用手机网上购物的时候,或多或少的也会存在一定的挫折感,比如手机屏幕尺寸有所限制,但是商品信息复杂多样,人们很难在手机上完整的查看商品信息;由于网站信息量大,组织混乱,用户很难找到想要的信息等等这些问题都给用户带来了使用手机购物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降低用户的使用热情。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采用信息行为与感性工学双向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手机购物软件的感性设计方法。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用户使用手机购物的信息行为过程进行研究,了解信息行为过程中无法完全满足用户需求的场景,即用户使用手机进行购物的过程中,难以做出购买决策的使用场景。(2)从手机购物软件的感性需求出发,挖掘用户潜在的感性需求,提出了手机购物软件的感性意象空间,建立了手机网上购物软件感性意向与设计要素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将这种感性模型应用于年轻女性的购物软件设计当中,旨在帮助年轻女性在手机购物过程中更好的做出购买决策,提升手机购物软件的使用体验。
二、如何在网上查寻美国大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在网上查寻美国大学(论文提纲范文)
(1)在线医疗社区患者信息行为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在线医疗社区相关研究 |
1.2.2 信息行为相关研究 |
1.2.3 患者依从性相关研究 |
1.2.4 信息推荐算法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患者健康素养的基本概念 |
2.1.1 电子健康素养 |
2.1.2 患者激活 |
2.2 患者感知的基本概念 |
2.2.1 感知社交因素 |
2.2.2 感知同理心 |
2.2.3 感知信息质量 |
2.3 医患交互的基本概念 |
2.3.1 医患一致性 |
2.3.2 患者决策偏好 |
2.3.3 信息不对称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技术接受与利用整合模型 |
2.4.2 社会交换理论 |
2.4.3 社会信息加工方法 |
2.4.4 自决理论 |
2.4.5 调节焦点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在线医疗社区中患者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 |
3.1 在线医疗社区中患者信息需求分析 |
3.1.1 数据收集 |
3.1.2 中文分词处理 |
3.1.3 结果分析 |
3.2 在线医疗社区中用户社交关系分析 |
3.2.1 数据收集 |
3.2.2 用户社交关系的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 |
3.2.3 拟合优度检验 |
3.3 研究结论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在线医疗社区中患者信息查寻行为对其依从性的影响机制 |
4.1 从风险偏好的角度研究患者信息查寻行为对其依从性影响 |
4.1.1 模型构建与假设 |
4.1.2 量表选取与调研 |
4.1.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4.2 从患者健康素养角度研究信息查寻行为对其依从性的影响 |
4.2.1 模型构建与假设 |
4.2.2 量表选取与调研 |
4.2.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4.3 从社交角度研究患者信息查寻行为对其依从性的影响 |
4.3.1 模型构建与假设 |
4.3.2 量表选取与调研 |
4.3.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4.4 研究结论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在线医疗社区中医患信息交互行为对其依从性的影响机制 |
5.1 患者对在线医疗社区中医患信息交互行为的接受模型 |
5.1.1 模型构建与假设 |
5.1.2 量表选取与调研 |
5.1.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2 患者对在线医疗社区中医生发布信息的接受模型 |
5.2.1 模型构建与假设 |
5.2.2 量表选取与调研 |
5.2.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3 在线医疗社区中医患信息交互行为对其依从性的影响机制 |
5.3.1 模型构建与假设 |
5.3.2 量表选取与调研 |
5.3.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4 在线医疗社区中医患信息交互频率对其依从性的影响机制 |
5.4.1 模型构建与假设 |
5.4.2 量表选取与调研 |
5.4.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5 研究结论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在线医疗社区中患者信息共享行为对其依从性的影响机制 |
6.1 模型构建与研究 |
6.2 问卷调研 |
6.2.1 问卷设计 |
6.2.2 数据采集 |
6.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6.3.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6.3.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3.3 中介效应分析 |
6.4 研究结论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基于患者信息行为的在线医疗社区信息推荐算法 |
7.1 基于患者信息行为的用户画像 |
7.1.1 用户信息兴趣模型构建 |
7.1.2 用户画像构建 |
7.1.3 用户信息标签化 |
7.2 基于用户画像与协同过滤的在线医疗社区信息推荐算法 |
7.2.1 基于用户画像和协同过滤的混合推荐算法 |
7.2.2 面向患者用户的在线医疗社区信息推荐算法 |
7.3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文量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ELIS模型的小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寻行为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1 儿童信息查寻行为相关研究 |
1.2 ELIS模型相关研究 |
2 访谈数据收集与编码 |
3 艾森克儿童人格测试量表统计 |
4 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 |
4.1小学生日常信息查寻需求识别 |
4.2 查寻渠道 |
4.3 查寻过程 |
4.4 小学生日常信息查寻行为的影响因素 |
(1)社会资本 |
(2)文化资本 |
(3)物质资本 |
(4)价值和态度 |
(5)生活掌控类型 |
5结语 |
(3)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阐释 |
1.2.1 信息行为 |
1.2.2 健康信息行为 |
1.2.3 网络健康信息行为 |
1.2.4 行为意向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行为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2.1 计划行为理论研究 |
2.1.1 计划行为理论发展概述 |
2.1.2 计划行为理论与网络健康信息行为研究 |
2.2 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 |
2.2.1 研究假设 |
2.2.2 研究框架 |
3 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影响因素问卷设计 |
3.1 问卷变量测量 |
3.1.1 生理心理变量测量 |
3.1.2 个体行为态度变量测量 |
3.1.3 主观规范变量测量 |
3.1.4 技术变量测量 |
3.1.5 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变量测量 |
3.2 问卷前测 |
3.2.1 内部效度检测 |
3.2.2 问卷试填 |
3.2.3 信度检验与构建效度检验 |
3.3 样本数据收集与基本分析 |
3.3.1 数据收集 |
3.3.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4 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影响因素分析 |
4.1 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的因子分析 |
4.1.1 生理心理维度的因子分析 |
4.1.2 个体行为态度维度的因子分析 |
4.1.3 主观规范维度的因子分析 |
4.1.4 技术维度的因子分析 |
4.2 老年人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的差异性分析 |
4.2.1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行为意向的方差分析 |
4.2.2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行为意向的T检验 |
4.2.3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行为意向的卡方检验 |
4.3 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4 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4.4.1 生理心理维度结果讨论与分析 |
4.4.2 个体行为态度维度结果讨论与分析 |
4.4.3 主观规范维度结果讨论与分析 |
4.4.4 技术维度结果讨论与分析 |
5 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
5.1 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存在的问题 |
5.1.1 “数字鸿沟”与感知有用性的现实差距 |
5.1.2 感知风险与感知有用性的内在矛盾 |
5.1.3 高度热情与媒介依赖的潜在冲突 |
5.1.4 “技术反哺”与主观规范的实际分歧 |
5.2 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的对策建议 |
5.2.1 加强老年人网络技术素养,增强网络参与度 |
5.2.2 降低网络健康信息使用风险,提高网络健康信息素养 |
5.2.3 关注老年人心理变化以增强信心,同时避免媒介依赖 |
5.2.4 提高晚辈技术反哺意愿,加强代际信息传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有关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的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女性用户网络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1.1 研究方法 |
1.2 数据来源 |
2 结果分析 |
2.1 信度效度分析 |
2.2 描述性分析 |
2.3 单因素方差分析 |
2.3.1 女性用户网络健康信息的需求类型 |
2.3.2 女性网络健康信息的查寻动机 |
2.3.3 女性用户网络健康信息的查寻渠道 |
2.3.4 女性用户网络健康信息的查寻方式 |
2.3.5 女性用户网络健康信息的查寻障碍 |
2.3.6 女性用户网络健康信息的查寻效用 |
3 讨论与展望 |
(5)国外青少年在线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内容 |
2.1 青少年在线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的动机 |
2.2 青少年在线健康信息查寻模式 |
2.3 青少年在线健康信息查寻频率 |
2.4 青少年在线健康信息查寻主题 |
2.5 青少年在线健康信息查寻行为影响因素 |
2.5.1 性别 |
2.5.2 年龄 |
2.5.3 性取向 |
2.5.4 种族 |
2.5.5 家庭背景 |
2.5.6 健康信息媒体素养 |
2.5.7 技术因素 |
3 结论与展望 |
(6)孤儿青少年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孤儿 |
1.3.2 青少年 |
1.3.3 健康信息 |
1.3.4 信息查寻行为 |
1.3.5 健康信息查寻行为 |
1.4 研究目标与框架 |
1.4.1 研究目标 |
1.4.2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青少年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研究 |
2.1.1 行为特征 |
2.1.2 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研究使用到的理论与模型 |
2.2 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的影响因素 |
2.3 研究样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
2.4 研究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1.1 研究策略 |
3.1.2 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
3.2 研究对象 |
3.2.1 样本选择标准 |
3.2.2 抽样方法 |
3.2.3 样本数量 |
3.3 研究场所 |
3.4 数据分析方法 |
3.5 信度、效度与研究伦理 |
3.5.1 信度检验 |
3.5.2 效度检验 |
3.5.3 研究伦理 |
第4章 实证研究结果 |
4.1 孤儿青少年健康信息查寻行为过程 |
4.2 孤儿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特征 |
4.2.1 健康信息查寻开始阶段 |
4.2.2 健康信息查寻行为选择阶段 |
4.2.3 健康信息查寻行为实施阶段 |
4.2.4 健康信息查寻行为求助阶段 |
4.3 孤儿健康信息查寻行为影响因素 |
4.3.1 健康信息查寻用户的个人特质 |
4.3.2 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 |
4.4 实证研究小结 |
4.4.1 孤儿青少年健康信息查寻行为过程 |
4.4.2 孤儿青少年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特征 |
4.4.3 孤儿青少年健康信息查寻行为影响因素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同类研究成果对比 |
5.2.1 研究框架对比 |
5.2.2 研究方法对比 |
5.2.3 研究成果对比 |
5.3 研究建议 |
5.4 研究创新点 |
5.5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邀请函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观察记录表 |
附录4 访谈提纲 |
附录5 样本基本情况信息表 |
附录6 人工编码样稿 |
致谢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一览表 |
(7)“翻转课堂”对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实践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信息素养研究现状 |
1.3.2 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2 设计思路 |
2.1 教学资源及过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2 掌握学习理论 |
2.1.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 学生认知特点分析 |
2.3 教学资源及过程设计的原则 |
2.4 第一次实验设计 |
2.4.1 教学内容分析 |
2.4.2 教学重难点 |
2.4.3 教学目标设计 |
2.4.4 教学资源设计 |
2.4.5 教学过程设计 |
2.4.6 实验一测试题设计 |
2.5 第二次实验设计 |
2.5.1 教学内容分析 |
2.5.2 教学重难点 |
2.5.3 教学目标设计 |
2.5.4 教学资源设计 |
2.5.5 教学过程设计 |
2.5.6 实验二测试题设计 |
2.6 第三次实验设计 |
2.6.1 教学内容分析 |
2.6.2 教学重难点 |
2.6.3 教学目标设计 |
2.6.4 教学资源设计 |
2.6.5 教学过程设计 |
2.6.6 第三次实验测试题设计 |
3 翻转课堂对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效果实证研究 |
3.1 实验方法 |
3.1.1 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
3.1.2 实验对象 |
3.1.3 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
3.2 实验一翻转课堂在理论课中对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效果研究 |
3.2.1 实验目的 |
3.2.2 实验内容 |
3.2.3 实验过程 |
3.2.4 结果与分析 |
3.3 实验二翻转课堂在操作课中对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效果研究 |
3.3.1 实验目的 |
3.3.2 实验内容 |
3.3.3 实验过程 |
3.3.4 结果与分析 |
3.4 实验三翻转课堂在信息搜索中对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效果研究 |
3.4.1 实验目的 |
3.4.2 实验内容 |
3.4.3 实验过程 |
3.4.4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与分析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阶段信息查寻元认知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学位论文选题 |
1.3.2 信息查寻行为 |
1.3.3 元认知调控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研究生学术信息查寻行为研究 |
2.1.1 研究生学术信息查寻行为及特征研究 |
2.2.1.1 研究生学术信息需求 |
2.2.1.2 研究生学术信息查寻行为及特征 |
2.1.2 研究生学术信息查寻过程模型研究 |
2.1.3 研究生学术信息查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
2.1.4 研究生论文开题与写作情境下的学术信息查寻行为相关研究 |
2.2 元认知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元认知的内涵与要素 |
2.2.1.1 心理学中元认知的内涵与要素 |
2.2.1.2 图情领域中元认知的内涵与要素研究 |
2.2.2 元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2.1 教育学中元认知影响因素研究 |
2.2.2.2 图情领域元认知调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3 元认知的作用机制研究 |
2.2.3.1 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的作用机制 |
2.2.3.2 具体学科学习中元认知的作用机制 |
2.2.3.3 信息查寻中元认知的作用机制 |
2.2.4 元认知干预和支持措施研究 |
2.2.4.1 问题解决中元认知干预和支持措施 |
2.2.4.2 具体学科学习中元认知干预和支持措施 |
2.2.4.3 信息查寻中元认知干预和支持措施 |
2.2.5 元认知的相关研究方法 |
2.3 相关研究工作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及内容 |
3.2 研究策略 |
3.3 研究数据收集 |
3.3.1 研究工具的准备 |
3.3.2 样本的选择 |
3.3.3 资料的收集 |
3.3.3.1 背景资料收集 |
3.3.3.2 日记资料收集 |
3.3.3.3 访谈资料收集 |
3.4 研究数据分析 |
3.5 信度与效度 |
3.5.1 研究信度 |
3.5.2 研究效度 |
第4章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4.1 研究生选题阶段信息查寻元认知调控过程分析 |
4.1.1 问题定向 |
4.1.1.1 识别先验知识 |
4.1.1.2 构建问题空间 |
4.1.2 实施监控 |
4.1.2.1 内在监控 |
4.1.2.2 外显监控 |
4.1.3 调节操作 |
4.1.3.1 预测 |
4.1.3.2 计划 |
4.1.3.3 策略调整 |
4.1.3.4 权衡 |
4.1.3.5 链接 |
4.1.3.6 借助工具 |
4.1.3.7 沟通 |
4.2 研究生选题阶段信息查寻元认知调控影响因素分析 |
4.2.1 个人因素 |
4.2.1.1 查寻知识 |
4.2.1.2 科研知识与经验 |
4.2.1.3 自我效能 |
4.2.1.4 成就目标 |
4.2.1.5 信息需求强度 |
4.2.1.6 情感体验强度 |
4.2.2 任务情景 |
4.2.2.1 所处选题阶段 |
4.2.2.2 选题工作量 |
4.2.2.3 准备开题的时间 |
4.2.2.4 信息查寻困难 |
4.2.3 环境因素 |
4.2.3.1 系统环境 |
4.2.3.2 学科环境 |
4.3 研究生选题阶段信息查寻过程的元认知调控模型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2.1 对研究生及其培养者的启示 |
5.2.2 对信息系统建设的启示 |
5.2.3 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启示 |
5.3 研究创新 |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背景信息调查表》 |
附录3 访谈提纲 |
附录4 日记记录表 |
附录5 样本基本信息表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0.2.1 个人信息组织结构研究 |
0.2.2 个人信息管理工具研究 |
0.2.3 个人信息管理行为研究 |
0.2.4 科研人员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研究 |
0.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 |
0.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0.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0.3.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 相关理论及方法 |
1.1 归因理论 |
1.1.1 海德的经典归因理论 |
1.1.2 琼斯和戴维斯对应推断理论 |
1.1.3 凯利的方差归因模型 |
1.1.4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
1.2 质的研究与扎根理论 |
1.2.1 质的研究 |
1.2.2 扎根理论 |
1.3 行为理论 |
1.3.1 刺激—反应理论 |
1.3.2 需要、动机和行为 |
1.3.3 计划行为理论 |
1.3.4 人际行为理论 |
1.4 信息行为模型 |
1.4.1 信息偶遇 |
1.4.2 专业人员信息搜寻模型 |
1.4.3 Big6信息素养技能 |
1.4.4 埃利斯信息搜寻模型 |
1.4.5 最小努力原则 |
2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表现形式 |
2.1 行为和信息行为 |
2.2 科研人员学术信息行为 |
2.3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类型 |
2.3.1 个人信息管理 |
2.3.2 个人信息管理行为 |
2.3.3 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 |
3 基于扎根理论的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3.1 研究问题与研究程序 |
3.1.1 研究问题 |
3.1.2 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 |
3.1.3 研究程序 |
3.2 研究设计 |
3.2.1 理论抽样 |
3.2.2 研究对象 |
3.2.3 资料收集 |
3.2.4 效度验证 |
3.3 资料编码分析 |
3.3.1 开放式编码 |
3.3.2 主轴编码 |
3.3.3 选择式编码 |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与理论建构 |
4.1 个体因素 |
4.1.1 个人记忆 |
4.1.2 个人习惯 |
4.1.3 个人认知 |
4.1.4 个人学术信息素养 |
4.2 情境因素 |
4.3 个人态度 |
4.4 信息因素 |
5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5.1 研究假设 |
5.1.1 自我效能 |
5.1.2 感知结果 |
5.1.3 个人习惯 |
5.1.4 便利条件 |
5.1.5 个人态度 |
5.1.6 行为意向 |
5.2 概念模型 |
6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实证研究 |
6.1 变量操作性测量问项 |
6.1.1 自我效能的测量问项 |
6.1.2 感知结果的测量问项 |
6.1.3 个人习惯的测量问项 |
6.1.4 便利条件的测量问项 |
6.1.5 个人态度的测量问项 |
6.1.6 行为意向的测量问项 |
6.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6.3 变量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6.3.1 信度检验 |
6.3.2 效度检验 |
6.4 假设检验 |
6.5 研究结果讨论 |
6.5.1 潜变量路径关系分析 |
6.5.2 潜变量与观测变量路径关系分析 |
7 面向科研人员的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分析与设计 |
7.1 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使用现状分析 |
7.2 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设计思路 |
8 研究启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理论和实际价值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访谈大纲 |
附录2 访谈资料开放式编码 |
附录3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预调查问卷 |
附录4 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10)基于感性的手机网上购物用户的信息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的研究构架及内容 |
1.3.1 论文的研究框架图 |
1.3.2 论文的内容与组织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手机网上购物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
2.1 手机网上购物概述 |
2.1.1 手机网上购物的发展情况 |
2.1.2 手机购物的特点 |
2.1.3 手机购物软件的分类 |
2.2 手机网上购物存在的问题 |
2.2.1 信息爆炸导致商品难找寻 |
2.2.2 手机购物难做购买决策 |
2.2.3 手机购物安全问题难解决 |
2.2.4 过度消费易患手机购物综合症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手机网上购物用户的信息行为研究 |
3.1 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相关理论研究 |
3.1.1 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定义 |
3.1.2 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现状 |
3.1.3 手机网上购物用户的一般信息行为过程 |
3.2 手机网上购物用户的信息行为调研及结论 |
3.2.1 调研目的 |
3.2.2 研究方法 |
3.2.3 样本特征分析 |
3.2.4 数据分析 |
3.2.5 调研结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手机购物软件感性意象空间的建立 |
4.1 感性工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 |
4.1.1 感性工学相关理论研究 |
4.1.2 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 |
4.1.3 感性支持信息行为的重要性 |
4.2 手机购物软件感性意象空间的构建过程 |
4.2.1 产品 0 次感的设定 |
4.2.2 产品 N 次感的推论 |
4.2.3 手机购物软件设计元素调研 |
4.2.4 手机购物软件感性意象空间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穿帮”设计需求文档 |
5.1 设计总述 |
5.2 前期调研 |
5.2.1 手机网上购物用户的特征分析 |
5.2.2 目标用户定位 |
5.2.3 人物角色模型的构建 |
5.2.4 人物角色的情景构建及需求分析 |
5.3 信息构架与功能划分 |
5.4 主要信息流程 |
5.4.1 查寻商品流程 |
5.4.2 求搭配流程 |
5.4.3 帮人搭流程 |
5.5 需求细分 |
5.5.1 查寻搭配信息 |
5.5.2 求搭配页面 |
5.5.3 帮人搭页面 |
5.5.4 我的 tab 页 |
5.5.5 活动页面 |
5.6 视觉还原 |
5.6.1 首页 |
5.6.2 创建 |
5.6.3 帮人搭 |
5.6.4 我 |
5.6.5 活动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问卷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如何在网上查寻美国大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在线医疗社区患者信息行为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研究[D]. 陆心怡.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基于ELIS模型的小学生日常生活信息查寻行为实证研究[J]. 张静仪,张敏. 情报探索, 2021(02)
- [3]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D]. 张晶.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4]女性用户网络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研究[J]. 朱姝蓓. 情报探索, 2018(12)
- [5]国外青少年在线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研究综述[J]. 张婷. 情报探索, 2018(07)
- [6]孤儿青少年健康信息查寻行为研究[D]. 张婷. 西南大学, 2018(02)
- [7]“翻转课堂”对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实践及效果研究[D]. 魏霞.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8]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阶段信息查寻元认知调控研究[D]. 鲍红琼. 西南大学, 2017(02)
- [9]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研究[D]. 占南. 武汉大学, 2015(07)
- [10]基于感性的手机网上购物用户的信息行为研究[D]. 芦晓轩.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