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贺祖斌[1](2021)在《中国共产党与广西乡村教育百年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发展百年历程,可将广西乡村教育发展百年历程概括为四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为基础的广西乡村教育的起步与发展,为新中国新乡村教育发展提供实践基础;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广西乡村教育获得蓬勃发展,特别是为边远民族地区办好乡村教育积累了经验;第三阶段是在改革开放春风吹动下八桂乡村教育的全面普及与繁荣,为如何有效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典型经验;第四阶段是在习近平新时代建设壮美广西新起点上广西乡村教育的振兴与发展,探索出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广西经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广西乡村教育百年(1921-2021年)历程进行描述与分析,意在探寻广西乡村教育百年变迁轨迹,思考乡村教育的区域经验,以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教育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
刘凤英[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谢钰[3](2021)在《县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角色研究 ——以X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当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是中国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不仅仅能体现出教育公平,更加是让全国人民享受到新中国发展的丰硕成果。如今我国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以县为主”,要使我国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要先大力均衡发展县域义务教育。近年来,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免费义务教育,不再出现已达学龄年纪的儿童“上学难”的情况,努力提高我国全民素质。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学校层面,城乡层面,地区层面,均出现了义务教育水平、质量的明显差距。从整体上来说,我国义务教育的突出矛盾依然体现在人民不断增长的高品质教育需求和不足的高品质教育供给之间。教育在公共服务领域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对于公共服务来说,政府是其的主要供给者,在教育发展均衡化的过程中,起着无法代替的作用和,承担着无法推脱的责任。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县级政府一定要清楚、全面地认识到这一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长期性,不断增强自身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全方位执行责任制,不断完善、落实各级政府的政策措施,保证已达学龄年纪儿童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本文以X县为例,以县级政府角色为切入点来研究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且针对X县义务教育当前的发展情况调查研究,对X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角色不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概念的界定、理论阐述以及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的行为进行角色定位。并且概念界定了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角色,并对教育公平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公共产品理论阐述了理论依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均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立足于公正、公平的基础上,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有平等权力和机会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公共服务领域中,教育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公共服务供给者就是政府,政府对于该怎样提供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服务,该怎样让教育达到真正的公平,是一定要具有探索精神和实干精神的。并且从四个不同方面,塑造了政府的四个角色: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保障者、公共产品供应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者,从而理清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的多重角色。第二部分则是具体分析了X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首先例举了X县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县政府立足于“三大保障”,努力改善校园面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打造优质师资队伍,推进教育内涵建设,全方位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然后试图通过数据统计、文献搜索、案例分析等研究,将X县的师资力量、办学规模等作为研究对象,透视X县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不足,并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第三部分列举了国内义务教育的先进经验,天津津南区的精细化管理,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支出需求以及太原市清徐县全方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X县中,政府可以借鉴此类成功经验为X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积极探索。第四部分对X县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本文在理论指导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X县的教育实际基础上,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县级政府提供改进措施和政策意见。
吕荣苹[4](2021)在《云南省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表明,要推动乡村大力发展,建立城乡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乡村的教育质量。为了更好的实施振兴乡村战略,为了充分发挥好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保障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当地能得到更好的落实,提高当地乡村义务教育水平,笔者以云南省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研究对象,以云南省X市Y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个案,运用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系统地阐述和分析了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揭示出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该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这些措施和建议对地方政府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此次探索的成果也能够为其他乡村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张飞[5](2021)在《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一体化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在政策研究,还是在教育实践中,城乡教育一体化正在逐渐推进。2016年7月,《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一次从国家政策层面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举措。本研究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实践宏观背景,基于已有的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整体思考,选择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以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为重点,以地市行政区划为整体考量,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教育地理学基本理论为理论基础,以2012、2014、2016、2018四个年度为时间尺度,市级行政区域为空间尺度,在大量搜集城乡义务教育基本数据的基础上,利用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软件,对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前后近十年的时空演变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演进的理论基础、概念界定、政策变迁、存在问题、原因分析、路径探索等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和研究,以期为省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论文首先致力于对已有文献中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层次和类型、指标体系、发展阶段、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国外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阐述了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选用的研究方法。在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部分,主要厘清本研究涉及到的几个重要概念:城市与农村、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入阐释了本研究的几个理论基础:城乡一体化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论文依据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阶段特征,参照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专家打分法,参考相关教育统计数据年鉴等,充分考量国家和省市等教育文件精神,将其城乡教育统筹兼顾的思想渗入到指标体系中去,进而尝试构建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研究分析框架及指标体系。根据已构建的指标体系监测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得分情况,对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时空测度评价。论文根据已构建的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教育统计数据,利用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时序和空间演化制图。全面分析了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四个年度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总体水平和教育机会一体化、办学条件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教育经费一体化、教育质量一体化等五个指标体系的时空演化进程。根据安徽省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等环境基础,以及城乡教育一体化分区原则,论文将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划分为四大发展区:高速发展区、中速发展区、中低速发展区和低速发展区。根据时空演化分析结果及相关统计数据,及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分区,对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校布局结构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不均衡、软硬件建设不同步,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失衡质量不高,教育理念陈旧内涵发展乏力;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与城乡发展不平衡,精英教育理念与重点中小学政策的影响,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冲击,“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地方权责不对称。最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论文对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包括: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城乡教育规划,继续加大投入、优化投资方式,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素养。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始时期,这对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整体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都提出了新要求。与此同时,户籍制度改革、人口迁徙及学生流动、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性调整、房地产业的市场变化等外在因素都给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和学位供给等各方面带来了巨大挑战,这更加凸显了本研究的时代意义。本研究力求通过政策文本、理论基础、时空分布演化、指标体系评价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对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近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实践探索、教育改革、达成路径等进行全面梳理研究。
朱培源[6](2021)在《政策法制与实践视角下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性研究 ——以河南省D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郝文武[7](2021)在《“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也需治理现代化》文中研究说明"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首先是以县级党政为责任主体,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治理的大政方针,管理好本县教育。在此前提下,县级党政从实际出发,具体谋划本县教育发展,充分发挥县级党政、乡镇乡村和学校等的主体性,形成"共治"合力,以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治理好本县教育,推进农村教育及其治理现代化。
姚慧[8](2020)在《教育进城: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农村家庭子女教育选择的社会学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县城作为我国城市层级的最低一级,由于基础设施齐全,离乡村近、生活成本低等特点成为农村人口实现城镇化的理想选择,而将子女送去县城接受义务教育即“教育进城”逐渐成为农村家庭教育的主要选择,也成为了农村家庭城镇化的主要动因,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本研究将布迪厄场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农村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来自江苏DF县、安徽SS县、浙江CA县、河南Y县、辽宁CH县等13县的农民家庭、县城学校、政府部门相关人员的访谈和调查资料,对农村家庭的教育惯习、资本策略、持续保障等方面进行仔细分析。具体而言,本文从农村家庭出发,探讨县城教育场域中的地方政府、县城学校等其他行动主体及其惯习系统和资本运作,剖析教育进城的形成、运作与达成以及教育进城的盛行对城乡教育造成的意外后果。该项研究一方面可以反映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以及教育吸纳下的城乡互动新趋势;另一方面,教育进城也放大了县城教育拥堵、质量下滑等问题。因此,本项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发现,农村家庭是否选择教育进城受到城镇化逻辑和农村家庭教育惯习的双重影响。第一,农村家庭子女进城读书合乎城镇化的建设逻辑,受到城市建设、城镇化率指标提升的需求以及教育产业化的红利推动,义务教育的办学主体—县级政府将教育进城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路径大力推行。第二,农村家庭教育进城的教育选择不仅要整合家庭资本采取不同资本策略进行进城博弈,还需要以经济资本、父母情感与精力为多重保障。第三,县域教育场域凭借国家办学规则和排斥农村边缘家庭而确立场域的边界,并且城乡教育差距在县域教育场域中得到再生产。第四,教育进城的教育选择将再生产的城乡教育差距传递到更大范围的城乡场域中,城乡关系出现了“彻底剥夺”的新互动形式。总得来说,在广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城镇化率已经高于人口城镇化率,县城教育蓬勃发展而乡村教育日益凋敝。教育进城不仅作为跨越城乡的教育行动对当下城乡教育关系以及城乡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印证了“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化道路探索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此外,增加县城教育投入,保障提高县城教学质量的同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应当是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指向。受到教育进城影响而不断加深的城乡不对等关系,应该得到纠正和改善,继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杨逸龙[9](2020)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基层政府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机制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开展中不可缺少的制度之一,不仅对我国的教育职能发挥有直接影响,更关乎我国整个义务教育事业的战略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经统计2018年我国GDP已经突破90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8万亿元。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财政收入的逐年增加,也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全面进步。40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和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达23万所,高达1.4亿名在校学生,达99.99%的净入学率,这一统计结果反映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现已全面普及。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在整体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受政府管理、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在个别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仍落后于社会进步的速度。因此建立公平优质、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农村义务教育,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这种现状意味着处于我国目前经济结构转型发展背景下,政府管理工作开展也面临愈发严峻挑战。不过,社会发展推动了行政管理观念的转变,自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为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成功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本文将以公共服务为立足点,展开对基层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工作研究。通过查阅丰富文献资料及现有研究成果,以新公共服务理论、治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理论基础。基于公共服务视角和实地调研,探索目前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观念意识与制度建设两大层面问题,并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第提出下一阶段基层政府,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相关管理和服务的改善对策,从转变观念服务管理并重、着眼全局提升预见思维、权责明确授权监督并行、制度创新管理刚柔并济、考评规范开发激励并重等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力求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张美玲[10](2020)在《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的兴衰依赖于人才的培养,而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对于国家来讲,教育是立国之本,对于民族振兴而言,教育是基石。国家人才培养要依靠教育,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作为义务教育的三大特征为国家教育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认为教育要得到优质发展,良好的义务教育基础至关重要。从社会层面来讲,国家实行义务教育能够积极推动社会发展,从而进一步帮助国民基本素质的提升,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学习文化知识和科技创新技术,有利于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提升。目前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发展得到制约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因此,本文将从城乡义务教育公共财政出发,通过分析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将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发展史进一步完成整理,并且针对目前存在的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给出了宏观和微观这两种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将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因素进行总结,并针对具体现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均衡问题可以总结为“不均衡—基本均衡—基本均衡—优质均衡”这条路线。十九大报告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表述中提出,在教育强国这项伟大的进程中,要让高质量水平的教育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每位青少年儿童都要接受到这种高质量水平教育。因此国家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将所有的教育成本提前进行估算,尤其是要保证城乡教育水准均衡这一方面,基于财政负担能力制定义务教育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主要向一些农村学校投入大量的义务教育经费,教育支出责任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本文通过描述并统计了城乡义务教育的相关数据,然后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中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然后针对义务教育如何进行均衡优质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建议。
二、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与广西乡村教育百年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革命根据地点燃广西乡村教育星星之火 |
(一)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乡村教育探索与实践 |
(二)爱国民主人士的乡村教育实验 |
二、新中国成立让乡村教育走进千村万户 |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对乡村旧教育的接管与改造 |
(二)广西“两种教育制度”推动“三类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 |
1.“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在广西的推行 |
2.“三类”乡村教育的推行与发展 |
三、改革开放促进八桂乡村教育蓬勃发展 |
(一)改革开放初期广西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历程 |
1.国家教育政策在广西乡村教育领域的推进与落实 |
2.广西乡村学校布局调整与质量提升 |
3.广西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制度完善 |
4.“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在广西实施效果明显 |
(二)21世纪初期广西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历程 |
1.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对广西乡村教育发展的影响 |
2.广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与落实“科教兴农”方针 |
3.广西乡村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两基”目标 |
4.广西乡村地区建立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
5.教育信息化在广西乡村地区的发展概况 |
四、新时代推动广西乡村教育振兴与发展 |
(一)新时代推动广西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举措 |
1.推普助力脱贫攻坚 |
2.新建和改扩建乡镇寄宿制学校 |
3.打造高水平乡村教师队伍 |
4.“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在广西的实施 |
(二)新时代广西乡村教育发展的走向 |
1.乡土性与现代性融合的价值取向 |
2.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经费保障机制 |
3.促使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认同的回归 |
4.关爱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
(3)县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角色研究 ——以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义务教育 |
2.1.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2.1.3 政府角色 |
2.2 相关理论 |
2.2.1 教育公平理论 |
2.2.2 公共服务理论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2.3 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角色分析 |
2.3.1 教育政策的制定者 |
2.3.2 公共产品供应者 |
2.3.3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保障者 |
2.3.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者 |
3 X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 |
3.1 X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况 |
3.2 X县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发展举措 |
3.2.1 高位推动,全面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
3.2.2 精心规划,彻底改善城乡校园面貌 |
3.2.3 合理统筹,努力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
3.2.4 强化管理,扎实推进教育内涵建设 |
3.3 X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不足 |
3.3.1 师资力量配置不合理 |
3.3.2 生师比不均衡 |
3.3.3 学生生源不均衡 |
3.3.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不够细化 |
3.3.5 财政投入不足 |
3.4 政府行为不足的原因分析 |
3.4.1 有限性的立法和决策 |
3.4.2 财政和资源的有限性 |
3.4.3 不完善的督导监管 |
4 国内其他县区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借鉴 |
4.1 天津市津南区精细化管理 |
4.2 太原市清徐县全方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4.3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支出需求 |
4.4 对X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启示 |
5 县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角色完善对策研究 |
5.1 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 |
5.2 财政投入主体适度上移 |
5.3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
5.3.1 完善教师补充机制 |
5.3.2 提高教师待遇 |
5.4 完善督导评估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云南省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关于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状况 |
二、国内关于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地调查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乡村教育的概念 |
二、均衡发展的概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的阐述 |
一、均衡理论 |
二、教育公平理论 |
三、人力资本理论 |
四、公共产品理论 |
第二章 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 |
一、X市基本概况 |
二、X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 |
三、X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判指标 |
四、X市Y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成效 |
第二节 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一些地方政府有不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的倾向 |
二、城乡差异化发展现状导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执行困难 |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调整背景下寄宿学生问题矛盾突出 |
第三章 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影响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 |
一、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主体 |
二、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环境 |
三、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目标群体 |
第二节 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成因 |
一、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制约 |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
三、财政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制约 |
四、相关政策制度缺陷的制约 |
五、主观人为因素的制约 |
第四章 国内其他地区可借鉴的经验启示 |
第一节 山东省 |
第二节 上海市 |
第五章 促进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
一、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坚持灵活变通相统一 |
二、发挥政府主体的作用,注重政策宣传 |
第二节 建立健全X市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 |
一、实施县级义务教育管理制度 |
二、建立和完善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 |
三、建立和完善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督评估机制 |
第三节 提高X市教师队伍的水平 |
一、提高教师选拔标准 |
二、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实施“一对一”帮扶 |
三、提供强大的学习机会,以提高教师的学历 |
四、提高特岗教师的社会地位 |
五、完善学校集资建设,实施“安居工程” |
第四节 增加教师收入,提升教师的招考力度 |
一、提高教师待遇 |
二、提升教师招考力度 |
第五节 建立农村教育教学自信 |
一、建立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
二、提高乡村教师地位 |
三、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
四、提高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全面发展 |
五、建立乡村教育教学自信,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
六、通过教育提高乡村人力资本的知识技能和精神素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概念界定 |
1.3.1 城市与农村 |
1.3.2 城乡关系 |
1.3.3 城乡一体化 |
1.3.4 城乡教育一体化 |
1.4 理论基础 |
1.4.1 城乡一体化理论 |
1.4.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
1.4.3 区域发展理论 |
1.4.4 教育公平理论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思路 |
1.7 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2章 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研究分析框架及指标体系构建 |
2.1 指标评价体系建构 |
2.1.1 构建指标体系的背景 |
2.1.2 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和原则 |
2.1.3 指标体系的构建程序 |
2.1.4 指标体系的框架 |
2.1.5 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与过程 |
2.2 指标评价体系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
2.2.1 研究点(市域)数据处理步骤 |
2.2.2 综合评价得分的计算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时空测度评价 |
3.1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时序变化 |
3.1.1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总体水平时序变化 |
3.1.2 城乡义务教育机会一体化发展水平时序变化 |
3.1.3 城乡办学条件一体化发展水平时序变化 |
3.1.4 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发展水平时序变化 |
3.1.5 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一体化发展水平时序变化 |
3.1.6 城乡教育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时序变化 |
3.2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空间演化 |
3.2.1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总体水平空间演化 |
3.2.2 城乡义务教育机会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演化 |
3.2.3 城乡办学条件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演化 |
3.2.4 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演化 |
3.2.5 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演化 |
3.2.6 城乡教育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演化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分区 |
4.1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分区的地理基础 |
4.1.1 自然地理基础 |
4.1.2 人文地理基础 |
4.1.3 经济地理基础 |
4.2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分区的原则 |
4.3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划分 |
4.3.1 高速发展区 |
4.3.2 中速发展区 |
4.3.3 中低速发展区 |
4.3.4 低速发展区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1.1 学校布局结构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不适应 |
5.1.2 学校办学条件与普通民众的教育需求不符合 |
5.1.3 师资队伍结构与城乡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匹配 |
5.1.4 教育管理体制与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不协调 |
5.2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
5.2.1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固化了城乡发展 |
5.2.2 教育经费投入制度拉大了城乡差距 |
5.2.3 新型城镇发展建设刺激了教育需求 |
5.2.4 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拉低了教育重心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探索 |
6.1 坚持城乡经济协调,推进教育质量发展 |
6.1.1 推进城乡社会统筹 |
6.1.2 重视城乡教育均衡 |
6.2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城乡教育规划 |
6.2.1 落实义务教育法律 |
6.2.2 加大省市统筹力度 |
6.2.3 优化农村学校布局 |
6.3 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投资方式 |
6.3.1 明确政府责任主体 |
6.3.2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
6.4 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6.4.1 完善教师准入制度 |
6.4.2 改革教师培养体制 |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7)“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也需治理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也需优化治理结构和提高治理能力 |
二、“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治理结构现代化应充分发挥乡镇乡村和学校等的主体性 |
三、“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持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
四、农村教育治理现代化要不断提高全面整体长远谋划和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能力 |
(8)教育进城: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农村家庭子女教育选择的社会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乡村教育研究 |
1.2.2 城镇化研究 |
1.2.3 教育选择研究 |
1.2.4 既有文献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城镇化 |
1.3.2 教育选择 |
1.4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1.4.1 理论基础 |
1.4.2 分析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方法论 |
1.5.2 资料收集方法 |
1.5.3 资料分析方法 |
第2章 县城义务教育场域的时空结构 |
2.1 两极分化:县级义务教育场域的城乡空间 |
2.1.1 县城教育规模集中 |
2.1.2 农村教育萎缩孱弱 |
2.2 变迁:县级教育场域的时间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教育进城的惯习系统 |
3.1 农村家庭:教育进城的社会行动者 |
3.1.1 家庭代际间的教育惯习 |
3.1.2 家庭教育的自发责任 |
3.1.3 村庄中的隐形压力 |
3.2 理性策略:教育进城的实践 |
3.2.1 进城读书 |
3.2.2 乡镇读书 |
3.2.3 辍学:读书无用论的蔓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教育进城的规则和资本 |
4.1 撤点并校:教育进城的国家规则 |
4.1.1 办学责任转移 |
4.1.2 教育经费 |
4.2 圈地扩城:教育进城的地方逻辑 |
4.2.1 城镇化率指标的推动 |
4.2.2 城市建设的需求 |
4.2.3 教育产业化的红利 |
4.3 教育进城的行动策略 |
4.3.1 户籍:教育进城的准入门槛 |
4.3.2 关系:教育进城的非正式通行证 |
4.3.3 收入:教育进城的持续保障 |
4.3.4 精力与情感:教育进城的无尽付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县城义务教育场域的整合与再生产 |
5.1 城乡教育一体化 |
5.1.1 “以县为主”的办学模式与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对等 |
5.1.2 被牺牲的农村边缘家庭 |
5.2 难以平衡的城乡教育质量 |
5.2.1 “超级班级”:县城教育的拥堵 |
5.2.2 “画点建校”:县城教育的稀释 |
5.2.3 教育“内卷化”:农民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 |
5.3 彻底剥夺:县城与农村间的新型互动 |
5.3.1 县城的单向吸纳 |
5.3.2 城市文化的排斥 |
5.3.3 教育进城对乡村振兴的阻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与启示 |
6.1.1 结论 |
6.1.2 本项研究的启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增加县城教育投入,保障县城教育质量 |
6.2.2 缩小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
6.2.3 改善城乡关系,加快乡村振兴 |
6.3 创新与不足 |
6.3.1 创新之处 |
6.3.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第一轮调研访谈提纲 |
第二轮调研访谈提纲 |
附录2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9)农村义务教育中基层政府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内容 |
(四)研究创新 |
一、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一)概念界定 |
1.基层政府 |
2.义务教育 |
3.农村义务教育 |
4.公共服务 |
5.基层政府义务教育管理服务能力 |
(二)理论基础 |
1.新公共服务理论 |
2.治理理论 |
3.公共产品理论 |
二、基层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管理服务现状及问题 |
(一)莒南教育管理运行现状 |
1.师生现状 |
2.管理职责 |
3.学校制度 |
(二)基层政府在莒南县农村义务教育中的管理现状 |
1.问卷调研采集说明 |
2.问卷调查样本信息情况 |
3.基层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管理现状 |
(三)基层政府在莒南县农村义务教育中的管理问题 |
1.基层政府人员的整体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
2.农村义务教学资源需要进一步改善 |
3.农村义务教育考核指标不够科学严谨 |
4.农村义务教学教师待遇有待提高 |
三、基层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管理问题成因 |
(一)基层政府管理观念意识方面 |
1.观念僵化,服务意识不足 |
2.缺乏前瞻性管理思想,被动应对问题 |
(二)基层政府教育制度建设方面 |
1.权责不等导致目标实现困难 |
2.制度欠缺导致整个机构运作缺乏规范 |
(三)基层政府教育资源配置方面 |
1.基层政府没有积极转变自身的公共服务职能 |
2.基层政府没有科学合理配置公共产品服务 |
(四)基层政府监督考评和激励方面 |
四、改善基层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管理问题对策 |
(一)基层政府管理服务观念意识方面 |
1.转变观念,服务管理并重 |
2.着眼全局,提升预见思维 |
(二)基层政府教育制度建设方面 |
1.权责明确,授权监督并行 |
2.不断完善制度,加强创新管理 |
(三)基层政府教育资源配置方面 |
1、加强社会资源向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服务 |
2、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基层政府服务财政保障 |
(四)基层政府监督考核方面 |
1.开发并建立一套规范健全的考评机制 |
2.物质和精神激励并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问卷调研表 |
致谢 |
(10)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 |
1.3.1 义务教育 |
1.3.2 义务教育财政 |
1.3.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1.4 理论基础 |
1.4.1 教育公平理论 |
1.4.2 公共产品理论 |
1.4.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 |
2.1 “统收统支、三级管理”教育财政体制阶段(1950 年-1953 年) |
2.2 “条块”结合、“块块”为主阶段(1958-1979) |
2.3 市场经济改革发展下的教育财政体制阶段(1980-1992) |
2.4 分税制阶段(1994-2000) |
2.5 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2001-2005) |
2.6 中国特色公共教育财政体制阶段(2005 年至今) |
第三章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 |
3.1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
3.1.1 城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供给不均衡 |
3.1.2 城乡义务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不均衡 |
3.1.3 城乡师资配置不均衡,教师质量有待提高 |
3.1.4 大班额问题依然突出,影响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 |
3.2 我国义务教育支出规模增长的发展现状 |
3.2.1 我国义务教育的支出规模 |
3.2.2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
3.2.3 我国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 |
第四章 现实阻碍: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化发展的根源 |
4.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剧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 |
4.1.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性制约因素 |
4.1.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引发教育领域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
4.2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规范 |
4.2.1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结构不合理 |
4.2.2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落实不到位 |
4.3 教育投入分担机制和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 |
4.3.1 各级财政的教育投入分担机制不明确 |
4.3.2 教育投资结构有失偏颇 |
第五章 国外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经验 |
5.1 国外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模式 |
5.2 国外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实践 |
5.2.1 美国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5.2.2 日本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5.2.3 韩国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第六章 实现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路径 |
6.1 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
6.1.1 树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政策理念 |
6.1.2 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
6.1.3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
6.2 建立完善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体制 |
6.2.1 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
6.2.2 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 |
6.3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制度改革 |
6.3.1 建立城乡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制度 |
6.3.2 加快进行政府机构改革 |
6.3.3 改革干部政绩考核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与广西乡村教育百年发展[J]. 贺祖斌. 社会科学家, 2021(08)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变迁研究[D]. 刘凤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县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角色研究 ——以X县为例[D]. 谢钰.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云南省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吕荣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D]. 张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6]政策法制与实践视角下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性研究 ——以河南省D县为例[D]. 朱培源.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7]“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也需治理现代化[J]. 郝文武.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1(02)
- [8]教育进城: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农村家庭子女教育选择的社会学分析[D]. 姚慧.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9]农村义务教育中基层政府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杨逸龙.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D]. 张美玲. 山西大学, 2020(02)
标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农村论文; 农村教师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家庭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