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陆河水库调水系统开发与研究

干旱区陆河水库调水系统开发与研究

一、干旱区内陆河水库洪水调度系统开发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永强,黄草,张移郁,周智[1](2021)在《中小流域水库群智能调度与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日益完善,中小流域的洪涝灾害防治成为当前防洪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以涟水流域为例,针对中小流域的水文特性、水文预报及洪水调度的现实需求,在耦合精细化降雨预报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水库调度模型开发了一套中小流域水库群智能调度与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结合互联网、WebGIS、水利模型、倾斜摄影测量、三维虚拟现实等技术,采用J2EE开发框架,基于SpringBoot进行前后端分离开发和Restful服务接口开发,实现了良好的SOA服务式架构,采用ElementUI、EChart、Maptalks等实现人机交互展示界面。

吝静[2](2021)在《土地利用变化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塔里木河干流曾出现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和生态退化。自2000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缓解了部分水-经济-生态矛盾,塔里木河干流荒漠河岸植被重获生机,但随着气候变化加剧,上游来水不确定性增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塔里木河干流通过外来输水补充地下水维持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挑战,与此相关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机制、生态效应等问题成为区域前沿和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为研究主线,在现有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监测断面水、土、气、生综合监测的基础上,获取了点、线、面长时间序列监测数据,利用多学科交叉方法,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边界特征、水文地质单元、源汇项等水文地质特征,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构建了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数值模型,开展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数值模拟以及与土地利用变化和河岸植被分布的协同关系研究,探索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生态效应,提出了不同水文年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维持塔里木河干流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策略,为内陆河流域地表过程-格局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依据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和地下水流运动特点,构建了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数值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模拟期和验证期的地下水埋深模拟值与观测值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44 m、0.46 m,均小于0.50 m,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53 m、1.47m,水量均衡差分别为-0.241×108 m3、-0.015×108 m3,模型模拟效果良好。本研究构建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数值模型能够反映塔里木河干流地下水流动规律和特征,水文地质参数及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地下水的运动特点和动态变化趋势,可利用模型及优化的水文地质参数对不同情景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2)研究表明1990年、2000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表现为负均衡,2005年、2010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表现为正均衡;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灌溉入渗水量随之增加;河流渗漏补给、渠系渗漏补给与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同。近30年来塔里木河干流草地面积呈连续减少状态,荒漠和耕地面积呈连续增加状态;2005-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大,2010-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最为稳定。(3)不同水文条件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差异明显。丰水年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表现为正均衡,平水年和枯水年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均表现为负均衡。随着河道来水量的减少,地下水埋深不断下降,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逐渐由正均衡向负均衡转变,相应的流域河岸植被退化面积随之扩大。丰水年年均径流量增加,地下水水位抬升明显,有利于河岸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林地面积增加134.80 km2;枯水年年均径流量减少,地下水埋深下降,植被退化,荒漠向林草地扩张了3105.90 km2。(4)塔里木河干流两岸胡杨幼苗的密度、乔灌草的盖度和丰富度等生态学特征参数,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下游应急生态输水措施使塔里木河干流下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长-减少-回升”的变化趋势,共增加了2.99亿元;水资源对于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稳固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通径分析发现水体面积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内在联系最大,直接作用为0.610,间接作用为0.345。基于多年平均径流量计算草地、林地、耕地、荒漠、湿地面积占比分别为39.59%、10.03%、3.13%、45.23%、0.98%时,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结构最优,其对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为524.36亿元。

张继[3](2021)在《叶尔羌河流域河道水量耗散过程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叶尔羌河作为塔里木河流域重要的源流之一,其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流域的生存和发展,而在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区域间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开展叶尔羌河河道水量耗散分析,揭示河道水量耗散规律可为优化水资源合理配置、解决区域间用水矛盾突出的问题及未来规划发展提供基础和参考。本文在对叶尔羌河流域近20a水土资源变化分析情况下,收集流域水文站点资料,对流域河道耗散过程进行初步分析,最后通过SWAT模型模拟叶尔羌河径流过程,对径流中水量耗散过程进行还原分离,并在此基础上,将1990~2015年间土地利用数据输入SWAT模型中,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叶尔羌河水量耗散情况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自上世纪末九十年代以来,干支流均进入到丰水年段。在源流区径流量增加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经济用水量不断增加,增加了地表水资源的引用量。据水资源评价分析表明,叶尔羌河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为76.7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75.5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98.4%;地表水与地下水不重复量为1.1亿m3。(2)据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表明,耕地面积持续增加消耗更多水资源,因此在上游山区来水增加的趋势下,下泄水量反而下降。研究区30a间耕地由1990年的5030.84 km2,增加到2018年的8487.57km2,增长68.7%,通过整体景观格局分析,叶尔羌河整体近30年里景观趋于破碎化,各景观类型之间的连通性增强,景观多样性继续增大,景观异质性越来越高。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表明叶尔羌河植被覆盖度呈整体改善,局部恶化趋势,其中2000~2010年增加趋势显着,而后一时段2010~2018年显着降低,人类活动较多的城镇附近及下游河道左岸出现明显降低。(3)通过水文站点分析,河道水量损失与来水呈现正相关关系,2001~2017年河道水量损失均值为27.46亿m3,河道水量损失率为33.11%。其中2009年河道水量损失水量最小,为17.6亿m3,2012年河段河道水量损失水量最大为41.78亿m3。而对比不同时段的河段来水、引水及河道水量损失水量可以看出,2012~2017年喀群渠首+江卡平均来水比2001~2011年偏多(来水平均增加9.93亿m3),引水量从61.72亿m3增加至73.35亿m3,河道水量损失及退水水量均出现减少,黑尼亚孜断面径流量出现增加(5.13亿m3)。(4)模拟结果表明叶尔羌河年均河道损耗量呈现沿水流路径减小的特点,这是由于径流出山后水量较大,河道内水面面积相对较大,加之水流流经渗漏强烈的山前冲洪积过渡带,河道水量渗漏大,随沿程灌溉引水,河道内径流逐渐减小,水面面积相对变小,河道损耗量随之减小。近20年卡群站和江卡站多年平均来水量为82.99亿m3,48团渡口多年平均下泄水量为19.84亿m3,卡群和江卡到48团渡口多年平均河段损失量为63.54亿m3,其中自然河道水量损失为15.86亿m3,占比为24.97%,国民经济耗水量为47.67亿m3,占比为75.03%。48团渡口到黑尼亚孜总河道水量损失中国民经济耗水量4.58亿m3,占比47.27%,自然河道水量损失5.11亿m3,占比52.73%。自然河道水量损失中河道渗漏1.78亿m3,占比34.83%,河道蒸发3.33亿m3,占比34.37%。

邓铭江,黄强,畅建霞,黄生志[4](2020)在《大尺度生态调度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生态调度与生态恢复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及其特点,提出水库调度已从将"生态目标"嵌入兴利调度的简单调控过程,转变为"后坝工时代"大尺度生态调度的综合调控过程,即:全流域-大空间尺度、长系列-大时间尺度、水循环-大系统尺度。指出生态调度是生态恢复和保护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提出了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保护面临的挑战和需要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和额尔齐斯河生态调度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20年的动态监测、资料收集、野外数据采集及实验室数据处理,对生态输水方式、生态恢复响应、生态调度策略和生态保护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①生态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对地表水、地下水、植被响应、生境条件、生物多样性等开展长期监测,以掌握其动态情况,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调控措施;②为了提高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恢复成效,研究提出在实施双通道、汊河和面状输水的同时,采用"沟汊渗灌"延伸扩大受水区范围,快速有效补给地下水,建立了基于地下水位调控的"地下水银行"及生态修复平台。③创建了额尔齐斯河"七库一干"、"三次脉冲"、漓漫灌溉等多尺度耦合的生态调度技术体系和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水河湖联通、水网通达、水势漫溢的河谷林草漓漫灌溉系统。改变以往生态调度"只放不灌"和"大水漫灌"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丰富了生态调度的研究内涵与实践。

邓铭江[5](2019)在《三层级多目标水循环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文中研究指明以新疆典型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理、地貌、水文气象条件、流域水循环特征的系统分析,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三大问题,即: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严重失衡,跨界河流水安全问题突出;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结构严重失调,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低,供需矛盾和水盐平衡失控。以水问题和水需求为导向,工程措施与生态保护并举,采用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分析方法,构建了三层级多目标水循环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提出了区域、流域、灌区水循环调控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科学模式和关键技术。结合区域地形地貌特点和水资源禀赋条件,建立了北疆"网式"、南疆"环式"、东疆"串式"结构水循环调控框架,增强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调控能力。针对流域水循环特点,提出山区水库替代平原水库和河道内与河道外引水"三七调控"、经济与生态耗水"五五分账"的综合调控模式。围绕现代灌区建设和面临的挑战,研究指出建立节水灌溉—水盐调控—地下水利用—生态保护"四位一体"的水资源高效利用综合调控技术体系,是干旱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黄强,孟二浩[6](2019)在《西北旱区水文水资源科技进展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西北旱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尤其是在变化环境下,全球气候变暖加快了冰川融化速率,西北旱区的水文要素和水资源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因此,综述西北旱区水文水资源科技进展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水文和水资源科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简述了西北旱区水文水资源特点和存在问题,对水文水资源科技进展进行了较系统总结;同时,指出了旱区水文水资源科技的发展趋势,可为进一步研究旱区水文水资源关键学科问题和关键技术提供有益参考。

史志林[7](2017)在《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河流域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随着近2000年以来的强度开发和利用,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直接威胁着流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探讨流域历史时期环境演变的过程、表现和原因,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对本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综合借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利用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地理学方法,在文献考证、实地考察和遥感分析的基础上对黑河流域历史时期的环境演变过程、主要表现和演变的原因进行研究。文章主要结论有:就流域的整体气候状况而言,西汉时期和唐朝中后期属于温暖湿润期,东汉时期、隋朝初期、五代十国时期及明朝前、后期属于温暖干旱期,东汉末三国时期、南北朝前期、唐朝前期及清朝初期、末期属寒冷湿润期,两晋时期、南北朝后期、隋朝后期、宋元时期、明朝中期及清朝中期属寒冷干旱期。在这样的气候黑河流域环境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汉代后期、唐代中后期和明清时期是典型的沙漠化时段,流域中典型的五块沙漠化绿洲民乐李寨菊花地、张掖“黑水国”、古居延绿洲、马营河、摆浪河下游、金塔东沙窝都是在这些时间段形成的。其二,黑河流域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风暴、虫鼠害、地震等类型,其中以旱涝和地震最为严重。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呈现出时间上分布不均衡、不同阶段灾害的构成状况有较大差异和同一种灾害持续连年发生等特征。其三,黑河流域历史时期的城市选址与城市兴衰,都与地理环境及其演变有着密切关系,交通线路的走向也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其四,黑河流域的气候变化还对流域内的野马、野骆驼等分布及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黑河下游古遗址出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与气候的好坏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关于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研究,文章从农牧业开发、水利建设,人口数量与结构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但是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驱动机制在空间上由于人类活动的强弱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上游水环境以气候变化为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效应也已初步显现;中游水环境以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土地利用为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已经完全掩盖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游则受到气候变化和中下游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人类活动影响逐步上升为主导驱动力。

陈忠升[8](2016)在《中国西北干旱区河川径流变化及归因定量辨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是重要的生态与环境控制性要素,受全球变化影响较大。目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可能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循环系统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必然引起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对于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流域而言,尤其是对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流域,径流对气候的微小变化和波动非常敏感。而人类通过改变流域下垫面、工农业取用水等活动,不仅破坏了流域内天然的产汇流机制,还直接影响到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作为水资源演变的两个主要驱动因子,二者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机制,使其对水资源的影响更为复杂,加剧了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稳定性不高,容易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全球变化极为敏感。在区域气候暖湿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以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基础的水资源系统更为脆弱,气温升高加速了山区冰川消融和退缩,改变了水资源的构成,加剧了水资源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人工绿洲规模不断扩大,上游山区产生的径流在经过山前平原绿洲时,河水被大量利用,人类活动挤占了生态用水权,社会经济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作用下,西北干旱区独特的水文过程发生了明显变化。鉴于此,本文以中国西北干旱区为研究靶区,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和突变检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区域变化环境下典型流域河川径流的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通过构建目标模型定量识别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并开展径流变化归因研究。期冀研究结果能为科学认识西北干旱区水循环演变规律,合理、有效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科学制定气候变化下的水资源适应性对策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径流量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结果表明,在36个出山口径流控制站中,有13个水文站实测径流量表现出极为显着的增加趋势(P<0.01),5个水文站径流增加趋势较为显着(P<0.05),12个水文站径流增加不明显(P>0.05),其余6个水文站径流量呈现出减少趋势,但大多不明显。整体来说,西北干旱区出山径流以增多趋势为主。然而,在4个非出山口水文站中,仅博斯腾湖流域的宝浪苏木站实测径流量呈增加趋势,塔河干流阿拉尔控制站、黑河干流正义峡和石羊河干流蔡旗水文站径流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而上述河流源流区除石羊河外来水量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这足以说明平原绿洲区人类活动对径流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变分析表明,位于新疆境内的河流除个别水文站外,大多数水文站实测径流在1990s发生了突变,这与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时间相应,但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河西内陆河流域的疏勒河昌马堡水文站径流在1998年发生了突变,这与新疆大多河流径流发生突变的时间具有同步性,而黑河流域较为特殊,径流量较大的河流一般具有两个突变年份,较早的突变一般发生在1980年左右,较晚的突变发生在2000s中期,而径流量较小的洪水河和马营河突变年份发生在1970s中后期,这与径流量较大的河流早期突变发生的时间较为一致。(2)区域气候背景发生了明显变化1960~2012年期间,地面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年均气温变化Mann-Kendall趋势检验Z统计值为5.38,升温趋势极为显着,速率约为0.330C/1Oa,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水平;全年降水量变化趋势检验Z统计值为3.90,降水增加趋势极为显着,速率约为6.66mm/10a。突变分析表明,年均气温发生了两次突变,分别为1988年和1997年,其中1988年与西北气候转型时间是一致的,1997年则是对全球升温减缓的响应;而年降水量在1986年发生了突变。此外,地面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气温主要受年代际波动主导,而降水变化则受年际波动影响较大。同期,高空大气温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对流层中下层升温与对流层上层、平流层中下层降温是高空大气环境变化的重要特征。与高空气温变化相应,夏季0℃层高度也出现了明显波动。(3)气候变化对出山径流影响显着西北干旱区出山径流对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在周期上,径流变化与同期气温和降水在年际自然变异上具有相似周期(2~3a和5~8a),而在年代际自然变异上周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相关统计量来看,在年际尺度上,降水对径流的影响明显大于气温,而在年代际尺度上,发生逆转,气温对径流的影响明显大于降水;若从径流组分来看,冰川融水径流补给比重较小的河流,其径流量对降水的响应较为强烈,冰川融水径流补给比重大的河流,其径流对气温的响应就会更为强烈,冰川融水径流和降水径流补给比重相当的河流,其径流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均强烈。夏季0℃层高度变化对出山径流影响显着。1960~2009年,西北干旱区四个典型区域,即昆仑山北坡、天山南坡、天山北坡和祁连山北坡夏季出山径流量与0℃层高度之间均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关系(P<0.05);上述四个典型区夏季出山径流量对0℃层高度的弹性系数分别为7.19、6.63、3.80和2.79,说明夏季径流量对0℃层高度变化极具敏感性。夏季0℃层高度对出山径流的影响是通过其升降改变冰川所处环境温度,进而影响冰川融水径流而实现的。研究表明,夏季0℃层高度变化已成为影响西北高山区主要河流径流变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4)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程度本文基于Budyko水热平衡耦合框架,建立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山区主要为下垫面影响)对径流影响的估算模型,并借助此模型定量分离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程度。对于39条典型河流的源流区而言,有21条河流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的相对贡献超过了60%,且均具正作用,这21条河流的共同点是出山径流呈增加趋势;有9条河流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影响的相对贡献超过了60%,且均具负作用,这9条河流的共同点是出山径流呈减少趋势。若以相对贡献率50%计,共有26条河流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的相对贡献超过了50%,约占河流总量的66.7%。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河流,一般发源于中高山区,且以大、中型河流为主;而受下垫面变化影响较大的河流,主要是源于中低山区的中、小型河流。1970-2009年,人类活动对塔里木河干流来水量流减少的相对影响程度一直保持在60%以上,人类活动耗水抵消了部分因气候暖湿化带来的径流增加量,是入干径流减少的主导因素;位于石羊河干流上的红崖山水库,自1980s开始,其入流量几乎完全受人类活动控制;对于博斯腾湖来说,1970~1989年时段人类活动对入湖径流减少的相对影响程度一直保持在96%以上,是入湖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而1990~2009年时段气候暖湿化是入湖径流增加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入湖径流的相对影响程度在1970~2009年期间整体上呈显出减弱趋势,这与焉耆盆地绿洲区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逐步得到提高有关。

张华[9](2010)在《地下水平衡与生态演替耦合模型研究 ——以疏勒河灌区为例》文中认为水资源缺乏作为一个世纪性课题,已经引起了各个国家的重视和关注。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植被退化、土地过度干旱、地下水资源的滥采滥用、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等不利因素在困扰很多地区的发展。植被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其变迁演替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植被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循环演替大循环的子系统,是区域水资源分布格局,水质状态、土壤墒情、区域气候和水文等特征的直观表征,表达了水文地质的特点和状态,植被生态系统的演替发展,特别是在干旱区,其空间格局受到无机环境和社会经济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在干旱区,由于天气干燥,区域干旱少雨,植被演替受到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特别是地下水资源的控制,其演替过程和地下水动态及各项属性特征之间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对生态演替及地下水动态主导因素的分析,对掌握干旱区生态景观根据的特征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为疏勒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提供帮助和指导。疏勒河流域作为西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疏勒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对西北地区的发展和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干旱少雨、日照强烈,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植被生态的演替长期受到环境的胁迫作用,地下水资源成了植被演替的关键因子,无机环境的水分胁迫和区域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演替的干扰,成为了区域生态景观格局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以疏勒河流域2000年-2009年的地下水长观井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克里格插值方法、对疏勒河流域的地下水埋深进行数值模拟,生成了地下水空间分布曲面,对疏勒河流域水文特征和植被生态要素进行分析;利用2006年疏勒河全景TM影像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在ERDAS 8.4系统中做了监督分类,提取了植被景观格局特征指数,结合相应植被生理周期内的地下水分布格局,利用分形理论分析了植被景观格局的分布状况,研究了植被景观格局的的分形维数和地下水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植被演替与水分胁迫的空间关系模型,利用1:100万的大尺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影像数据对耦合模型做了验证;结合疏勒河流域的实际现状,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项目区景观格局特征及成因,对疏勒河流域的景观格局演替特征进行了分析,以希望对疏勒河流域的生态演替和恢复提供理论支持。疏勒河流域生态景观的研究,对改善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干燥导致流域的农业生产完全依靠人工灌溉,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是以工农业生产为第一需要、将地表径流可开采量的结余作为生态用水,将最重要的生态用水需求放到了次要位置。工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短期效益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长期效益是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水平,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对生态的演替造成了干扰、对人居环境造成了破坏,只顾及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目标,本末倒置。本文通过景观格局动态过程的分析,希望改变流域用水观念、建立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生态恢复服务、一切经济行为和社会活动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改造干旱贫瘠、肆虐蔓延的荒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河西走廊。

王水献[10](2008)在《开孔河流域绿洲水土资源开发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水土资源利用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程度,取决于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自然环境条件是区域水土资源的基本背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控制作用,社会、经济、技术和政策等人文因素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诱导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开都-孔雀河流域位于新疆腹地、天山南麓,是塔里木河流域的一部分。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其大规模的水土资源开发,导致区域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本文是在完成开孔河流域水土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基金项目的基础上,结合水资源调查、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调查、盐碱化遥感调查和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的成果,建立了开孔河流域水土资源数据库,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了1973年、1990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及其变化速率,分析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力。并利用遥感技术和方法、生态水文分析法,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资源、水质、地下水的生态效应以及水盐分布与植被分布的影响。其主要结果如下:(1)近30年间开孔河流域绿洲的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大量增加和天然植被的逐步减少。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表明,开孔河流域土地的土地利用程度始终保持着提升,处于发展期,且后期的土地利用程度提高较前期快。土地利用综合变化趋势指数表明,开孔河流域土地的土地利用综合变化趋势在1973-1990年,研究区处于准平衡状态,类型转换呈现双向态势;在1990-2000年,研究区处于不平衡状态,对于每一类来讲,主要都是单向的不平衡转换。而其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等两大因素。(2)从景观格局分析,近30年焉耆盆地绿洲区耕地面积迅速扩大逐渐呈连片趋势,并已成为绿洲景观类型中面积最大的斑块类型;天然植被斑块的数量增加,斑块面积减少,聚集度明显减小,这种变化与耕地呈明显的相反趋势,表明天然植被景观的破碎化;就斑块密度指标而言,体现了各类景观类型都呈现出破碎化的趋势;农村居民点和城市的斑块数持续增加,表明区域人口持续增加,而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增长,对绿洲天然植被区进行了强度开发。趋势模拟也表明在未来时期焉耆盆地人为干扰仍然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面。(3)绿洲农业的发展深刻的影响着流域的河流、湖泊环境。研究表明,农业灌溉、排水排盐影响了博斯腾湖水质进而影响了孔雀河以及下游水质。河流中总磷、总氮、氨氮浓度增高发生区也多在河水流经的农业区。绿洲农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该地区农用化学品的施用量。而不合理化肥施用方式导致化肥利用率较低,化肥随灌溉水的流失严重。大量的引水不但导致了湖泊水位的急速下降,农业排水排盐也使曾经的淡水湖泊变成了微咸水湖泊;同时也致使湿地芦苇产量的减少和其功能的丧失。(4)基于地学统计原理表明,几十年的绿洲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对地下水产生很大影响,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农业灌溉排水以及地下水开采量的不断增大,地下水埋深在小尺度上的随机变异己完全被较大尺度上的空间结构性变异所取代。而地下水矿化度在小尺度上的结构性变异己完全被较大尺度上的随机性变异所取代。经过几十年的灌溉排水,焉耆盆地低矿化度的面积逐渐增加,高矿化度分区面积得到减少;而地下水埋深下降;焉耆盆地边缘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生产活动对地下水的开采。在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绿洲中心地带,地下水埋深下降不显着,同时,水质越好的区域地下水埋深降低越明显。通过对研究区地下水矿化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表明,地下水体盐化朝着加重方向发展。(5)由水盐演变与植被分布的研究表明,绿洲灌区内部生物多样性取决水盐双梯度影响。盐分不断向湖畔积聚是引起焉耆盆地湖畔生态系统生境恶化的主导因子。在绿洲内部,河畔边缘其物种多样性与地下水埋深关系表明,对埋深小于3m的区域,在埋深小于1.5m时,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加大,物种多样性减少;在埋深大于2m时,随着地下水埋深加大,其物种多样性在增加,但埋深在3-5m之间,由于缺乏资料,需进一步研究,来确定绿洲灌区水盐调控最佳生态水位。

二、干旱区内陆河水库洪水调度系统开发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旱区内陆河水库洪水调度系统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流域水库群智能调度与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
    1.1 系统架构
    1.2 关键技术
        1.2.1 J2EE软件体系
        1.2.2 ORM数据持久层
        1.2.3 Web GIS
        1.2.4 前后端分离
2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2.1 流域防洪态势展示
    2.2 精细化降水预报
    2.3 在线方案配置
    2.4 预报调度
        2.4.1 洪水预报
        2.4.2 水库调度
3 结语

(2)土地利用变化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流域尺度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
        1.2.2 水文过程驱动下的生态效应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1.3 水文地质特征
        2.1.4 土壤、植被状况
        2.1.5 社会经济概况
        2.1.6 水资源开发现状与问题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2.2.1 气象数据
        2.2.2 水文数据
        2.2.3 土地利用变化数据
        2.2.4 植物样方调查数据
        2.2.5 水文地质数据
        2.2.6 社会经济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概念模型构建
        2.3.2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数值模型求解
        2.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第三章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数值模拟
    3.1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1.1 计算范围与目的层
        3.1.2 目的层水力学特征概化
        3.1.3 边界条件概化
        3.1.4 源汇项的处理
    3.2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数值模型求解
        3.2.1 数学模型
        3.2.2 空间离散
        3.2.3 时间离散
        3.2.4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3.2.5 源汇项计算
    3.3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3.3.1 模型的识别
        3.3.2 模型的验证
    3.4 地下水均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地利用变化对塔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影响
    4.1 近30年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4.1.1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时间变化特征
        4.1.2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征
    4.2 不同土地利用变化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水量均衡分析
        4.2.1 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水量均衡分析
        4.2.2 2005年、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水量均衡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水文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模拟
    5.1 不同水文年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径流量变化
    5.2 丰水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的关系
    5.3 平水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的关系
    5.4 枯水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的关系
    5.5 不同水文年塔里木河干流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塔里木河干流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生态效应
    6.1 近30年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1.1 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间变化特征
        6.1.2 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变化特征
        6.1.3 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6.2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对河岸植被的影响
        6.2.1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径流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
        6.2.2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对河岸植被的影响
    6.3 生态输水对尾闾台特玛湖的影响
    6.4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生态恢复措施
        6.4.1 塔里木河干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转化关系
        6.4.2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叶尔羌河流域河道水量耗散过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旱区水循环及水量耗散研究
        1.2.2 干旱区分布式水文模拟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社会经济
        2.1.3 水资源条件
        2.1.4 河道情况及河道划分
    2.2 数据来源
        2.2.1 河道径流数据来源
        2.2.2 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数据来源
        2.2.3 植被覆盖度数据来源
        2.2.4 SWAT模型输入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2.3.2 景观格局指数变化
        2.3.3 植被盖度值计算
        2.3.4 水量平衡公式
        2.3.5 SWAT模型
第三章 叶尔羌河土地覆被及植被盖度变化趋势分析
    3.1 土地覆被时空变化分析
        3.1.1 土地利用变化
        3.1.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3.2 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3.2.1 景观类型分析
        3.2.2 叶尔羌河流域整体景观分析
    3.3 植被盖度变化与下泄水量关系分析
        3.3.1 近20a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
        3.3.2 下泄水量与植被覆盖度变化耦合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叶尔羌河河道水量平衡及耗散过程分析
    4.1 河道水量损失特点分析
    4.2 河道水量损失组成分析
    4.3 河道水量损失与断面来水及耗水关系分析
    4.4 小节
第五章 基于SWAT模型的叶尔羌河河道径流及河道耗散过程模拟分析
    5.1 SWAT模型的构建
        5.1.1 子流域划分
        5.1.2 土壤数据
        5.1.3 土地利用数据
        5.1.4 水文响应单元划分
        5.1.5 气象数据
    5.2 SWAT模型参数校准及模拟结果分析
        5.2.1 调参及验证方法
        5.2.2 年尺度径流过程模拟
        5.2.3 月尺度径流过程模拟
    5.3 河道水量损耗过程分析
        5.3.1 叶尓羌河流域中下游河道水面宽度提取与测量
        5.3.2 河道断面自然损耗
        5.3.3 河道自然损耗沿程变化分析
    5.4 土地利用变化对叶尓羌河河道水量耗散影响
        5.4.1 叶尓羌河流域中下游土地利用变化对国民经济耗水量的影响
        5.4.2 叶尓羌河流域中下游土地利用变化对自然河道水量损失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6.2.1 问题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大尺度生态调度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与进展
    1.1 水库生态调度
    1.2 河流生态修复
2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调度面临的挑战和理论思考
    2.1 问题与挑战
    2.2 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
3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调度与生态修复
    3.1 背景情况
    3.2 生态输水与生态响应分析
        3.2.1 生态输水及水量平衡
        3.2.2 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变化响应
        3.2.3 土壤、水域和植被变化
        3.2.4 胡杨生态指标变化
    3.3 存在问题与生态调度优化模式
        3.3.1 存在的问题
        3.3.2 生态调度优化模式
4 额尔齐斯河生态调度与漓漫灌溉
    4.1 背景情况
    4.2 关键技术
        4.2.1 流域中长期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调度策略
        4.2.2 基于“三次脉冲”的生态调度
        4.2.3“七库一干”联合实时调度
        4.2.4 河谷林草漓漫灌溉技术
    4.3 效益评价与制度建设
5 结语

(5)三层级多目标水循环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循环特征及面临的问题
    1.1 自然水循环基础信息
        1.1.1 地理、地貌、气象水文
        (1) 地形地貌。
        (2) 地理环境。
        (3) 气象水文。
        1.1.2 河流及水资源
        (1) 径流形成。
        (2) 主要河流。
        (3) 水资源量。
    1.2 水循环特征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2.1 基本特征
        (1) 水文机理垂直分带性特征。
        (2) 河川径流补给多样化特征。
        (3) 河流水循环平衡特征。
        (4) 流域“四水”转化循环特征。
        (5) 绿洲水盐平衡变化特征。
        (6)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区域水循环特征。
        (7) 干旱区水循环下的生态环境演替特征。
        1.2.2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水循环调控面临的问题
        (1) 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失衡,跨界河流水安全问题突出。
        (2) 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结构严重失调。
        (3) 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低,供需矛盾和水盐平衡难以得到有效调控。
2 干旱区三层级多目标水循环调控理论
    2.1 调控理论
        2.1.1 调控目标
        2.1.2 调控的内涵、原则与模式
        (1) 水循环调控内涵。
        (2) 水循环调控原则。
        (3) 水循环调控模式。
    2.2 调控模型
        2.2.1 宏观—区域水循环调控模型
        2.2.2 中观—流域水循环调控模型
        2.2.3 微观—高效利用水循环调控模型
3 三层级多目标水循环调控关键技术与保障措施
    3.1 调控方法与关键技术
        3.1.1 宏观—区域水资源调控关键技术
        3.1.2 中观—流域水循环调控关键技术
        (1) 流域水循环功能定位及关键调控阈值。
        (2) 构建和谐流域三大关键要素。
        (3)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关键技术。
        (4) 流域水循环综合调控措施。
        3.1.3 微观—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
        (1) 地下水分区开发与灌排分区调控技术。
        (2) “四位一体”水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技术。
        (3) 构建农作物生境要素耦合的综合调控技术体系。
    3.2 调控措施与重点工程布局
        3.2.1 区域水循环调控与跨流域调水工程布局
        (1) “北疆网式”水资源配置工程架构。
        (2) “南疆环式”水资源配置工程架构。
        (3) “东疆串式”水资源配置工程架构。
        3.2.2 流域水循环调控与生态修复工程措施
        (1)山区水库替代平原水库工程。
        (2) 建设牧区水库保护草原生态。
        (3) 利用天然储水构造修建地下水库。
        (4) 生态修复工程与生态调度。
        (5) 水资源利用及综合调控措施。
        3.2.3 绿洲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 高效节水节能。
        (2) 盐碱地改良。
        (3) 地下水合理利用。
        (4) 污染防控与绿洲生态保护。
4 干旱区水循环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框架体系
5 总 结

(6)西北旱区水文水资源科技进展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系、降雨特征。
(2) 水循环特征。
(3) 农业经济特征。
(4) 生态系统特征。
1 水文科技进展
2 水资源科技进展
3 发展趋势
4 结 论

(7)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材料与方法
    第四节 黑河流域水系概况
第二章 黑河流域历代行政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二节 魏晋北朝时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四节 西夏元时期黑河流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五节 明清时期黑河流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
    第六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
第三章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过程与特征
    第一节 过去2000年黑河流域的气候状况
    第二节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过程
    第三节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特征
第四章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具体体现
    第一节 典型区域的沙漠化和盐碱化
    第二节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尾闾湖的变化
    第四节 环境演变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以野马、野骆驼为例
    第五节 地理环境及其演变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第六节 气候变化对黑河下游植物种类的影响
第五章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原因
    第一节 农业开发与环境演变
    第二节 黑河流域历代时期的水利建设
    第三节 黑河流域历史时期的畜牧业发展状况
    第四节 人口结构、数量与环境演变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黑河流域年表(BC202——AD2014)
附录二 黑河流域古遗址统计表
附录三 黑河下游地区植物种子鉴定图录
附录四 黑河流域农田水利文献辑录
附录五 张掖水利设施遗迹
附录六 张掖地区山谷水库调节供水渠道、河流、泉水引水渠道一览表
附录七 西夏国的水利灌溉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西北干旱区河川径流变化及归因定量辨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进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1 研究目标
        1..4.1.2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3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1.4.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3.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1.6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位置
        2.1.2 自然环境概况
        2.1.2.1 地形和地貌
        2.1.2.2 植被和土壤
        2.1.2.3 气候特征
        2.1.2.4 主要水系
        2.1.2.5 水资源特点
        2.1.3 社会经济特点
    2.2 数据来源
第三章 西北干旱区河川径流演变特征
    3.1 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3.1.1 研究区径流变化过程及趋势
        3.1.1.1 塔里木河流域
        3.1.1.2 北疆和东疆典型河流
        3.1.1.3 河西内陆河流域
    3.2 径流变化的突变检验
    3.3 径流序列多时间尺度波动特性
        3.3.1 径流周期性变化
        3.3.1.1 开都河径流周期性变化
        3.3.1.2 黑河干流径流周期性变化
        3.3.2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径流变化的区域背景分析
    4.1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
        4.1.1 气温变化牲
        4.1.1.1 地面气温变化
        4.1.1.2 高空气温变化
        4.1.2 降水变化特征
        4.1.2.1 降水时空变化
        4.1.2.2 降水突变分析
        4.1.2.3 多时间尺度波动特性
        4.1.2.4 成因探讨
    4.2 西北干旱区下垫面变化特征
    4.3 小结
第五章 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5.1 径流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
        5.1.1 径流、气温、降水振荡周期对比分析
        5.1.2 径流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5.1.2.1 逐年相关
        5.1.2.2 年际和年代际相关
        5.1.3 径流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机理
        5.1.3.1 西北干旱区出山径流形成机理
        5.1.3.2 气候变化对冰雪水资源的影响
        5.1.3.3 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
    5.2 夏季径流对0℃层高度变化的响应
        5.2.1 夏季0℃层高度变化
        5.2.2 夏季径流的变化
        5.2.3 夏季径流变化对0℃层高度变化的响应
        5.2.3.1 夏季径流和0℃层高度的线性拟合
        5.2.3.2 夏季径流对0℃层高度变化的敏感性
        5.2.3.3 夏季径流对0℃层高度变化的响应机制
        5.2.4 基于夏季0℃层高度变化的径流量反演
        5.2.4.1 气候因子与径流总体变化趋势
        5.2.4.2 气候因子与径流量的变化关系
        5.2.4.3 夏季径流变化总体特征
        5.2.4.4 反演模型及验证
        5.2.5 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河川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6.1 降水-径流一致性分析
    6.2 模型构建及计算过程实例
        6.2.1 模型的构建
        6.2.1.1 径流变化归因分析方法
        6.2.1.2 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量的估算
        6.2.2 实证分析—以开都河源流区为例
        6.2.2.1 气候要素和径流深变化分析
        6.2.2.2 模型的率定和验证
        6.2.2.3 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对径流变化的影响
    6.3 径流变化归因定量辨识
        6.3.1 源流区出山径流变化归因定量辨识
        6.3.1.1 径流和气候因子的相对变化率及参数n的空间分布
        6.3.1.2 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率
        6.3.1.3 讨论
        6.3.2 塔里木河干流来水量变化归因定量辨识
        6.3.2.1 气候因子及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6.3.2.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塔河干流来水量的影响
        6.3.2.3 塔河干流来水量减少的生态效应
        6.3.3 湖-库来水量变化归因定量辨识
        6.3.3.1 博斯腾湖入流量变化影响因素量化
        6.3.3.2 石羊河流域红崖山水库入流量变化影响因素量化
        6.3.4 径流变化归因解析
        6.3.5 启示
    6.4 径流变化归因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和参研项目

(9)地下水平衡与生态演替耦合模型研究 ——以疏勒河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2. 疏勒河流域自然特征研究
    2.1 疏勒河流域基本特征
    2.2 疏勒河流域开发概况
    2.3 疏勒河流域生态概况
    2.4 疏勒河流域地下水空间格局分析
    2.5 疏勒河流域生态演替研究
    2.6 本文的数据
3. 植被生态演替分析方法
    3.1 植被生态演替分析
    3.2 植被生态演替分析的关键性指标
    3.3 基于分形理论的植被景观特征提取和分析
    3.4 植被景观格局的多重分形分析
    3.5 长期生态演替及其动力系统分析
4. 地下水变化和植被生态演替耦合特征分析
    4.1 疏勒河流域地下水中长期变化模型研究
    4.2 疏勒河流域地下水变化多元分析
    4.3 疏勒河流域景观格局分析
    4.4 地下水变化和植被生态演替的耦合特征
    4.5 耦合特征分析
5. 地下水平衡态和植被生态动力学响应
    5.1 地下水平衡的分析
    5.2 地下水平衡态对植被生态演替动力学的控制作用
    5.3 植被生态演替对地下水平衡的反馈作用
6. 疏勒河流域地下水平衡开采的分析和评估方法
    6.1 疏勒河流域地下水的动态平衡
    6.2 疏勒河流域地下水开采平衡分析
    6.3 疏勒河流域地下水平衡评估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后期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本文所使用疏勒河流域基础数据

(10)开孔河流域绿洲水土资源开发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 2.1
    绿洲的研究综述 2.2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研究综述 2.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状况 2.4
    开都-孔雀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及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第三章
    开孔河流域绿洲区域自然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气候 3.3
    水文特征 3.4
    水质 3.5
    水利工程概况 3.6
    社会经济概况 3.7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开孔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 4.1
    开孔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 4.2
    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分析模型 4.3
    土地利用时空特征演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孔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 5.1
    自然驱动因子 5.2
    人为驱动因子 5.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数学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孔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分析 6.1
    景观格局分析模型 6.2
    景观格局空间演化分析 6.3
    流域绿洲景观的分形特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开孔河流域绿洲景观格局的变化情景模拟 7.1
    马尔柯夫链预测模型 7.2
    对马氏过程模拟类型变化的检验 7.3
    研究区未来变化趋势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与研究 8.1
    绿洲耕地数量发展变化 8.2
    流域人口数量发展变化 8.3
    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变化分析 8.4
    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8.5
    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对博斯腾湖影响研究 8.6
    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绿洲地下水时空变异特征及水盐演变 9.1
    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 9.2
    地下水质时空变异特性 9.3
    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空间格局分析 9.4
    焉耆盆地50
    年水盐动态及水化学演化特征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绿洲水盐格局与植被分异研究 10.1
    研究方法 10.2
    焉耆盆地水盐空间格局特征 10.3
    天然植被空间分布特征与多样性分析 10.4
    水盐双梯度与植物群落的相关性分析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11.1
    结论 11.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

四、干旱区内陆河水库洪水调度系统开发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流域水库群智能调度与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J]. 魏永强,黄草,张移郁,周智. 中国防汛抗旱, 2021
  • [2]土地利用变化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 吝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叶尔羌河流域河道水量耗散过程分析研究[D]. 张继.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4]大尺度生态调度研究与实践[J]. 邓铭江,黄强,畅建霞,黄生志. 水利学报, 2020(07)
  • [5]三层级多目标水循环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J]. 邓铭江. 干旱区地理, 2019(05)
  • [6]西北旱区水文水资源科技进展与发展趋势[J]. 黄强,孟二浩.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9(03)
  • [7]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研究[D]. 史志林. 兰州大学, 2017(12)
  • [8]中国西北干旱区河川径流变化及归因定量辨识[D]. 陈忠升.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9]地下水平衡与生态演替耦合模型研究 ——以疏勒河灌区为例[D]. 张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10]开孔河流域绿洲水土资源开发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 王水献. 新疆农业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干旱区陆河水库调水系统开发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