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人

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人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论文文献综述)

王黎洁[1](2019)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劳动价值论探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ICTS的不断发展,正悄然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各种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速各个产业的更新变革。不同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对物质(土地、能源等)的高度依赖,数字经济时代则以非物质为劳动生产要素,以科学技术的实时更新为内核,以ICTS为重要载体,以互联网为生产领域,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不断加深数字劳动对传统行业的渗透,对传统劳动进行重新分工,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构全球经济形态的发展。数字经济时代,传统的劳动内涵不断更新发展,这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更是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探究数字劳动的概念以及在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作用。数字劳动从形式上讲,是非物质劳动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呈现方式;从其本质来讲,仍然是创新性的物质劳动,因此,数字劳动仍然是生产性劳动。数字劳动仍然具有二重性,联系国内外数字劳动实践,把握数字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数字经济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枢纽。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二重性视域下,本文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剩余价值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数字经济时代剩余价值的产生、生产、流通和分配。在此基础上,以数字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分别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对国外社交软件“Facebook”;国内的短视频社交APP“抖音”,等典型案例分析,强调要注重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劳动及其价值创造相关研究是一个有待深入的理论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可能的研究路径,对于推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化,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性和前瞻性。

钱津[2](2019)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分工变化及其历史作用》文中提出在社会进步中,人与人关系的发展是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决定的,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体现在劳动之中的。工业经济的高度发达只能引领知识经济的到来。工业经济本身只能做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只有未来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经济基础。目前,刚刚出现苗头的知识经济已经预示了将出现知产阶层与智劳阶层两个新兴的劳动者群体,这两个阶层将在社会主义社会历史时期发挥重要的劳动主体作用。

李翰[3](2017)在《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发展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劳动力商品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劳动力商品的研究贯穿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始末。在马克思的早期研究中就已经包含初步的劳动力商品思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完成了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商品论向劳动力商品理论的转变。随后,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对这一理论作出了最为完善与详细的叙述,科学地区分了劳动与劳动力,将劳动力叙述为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并通过对劳动力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阐述,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相、资本主义的本质与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并且,马克思以劳动力商品理论为基础进行了外延,叙述了劳动与资本相交换并最终在实质上从属于资本的实质、价值规律与剩余价值理论的一致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规定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扩展了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内涵。马克思去世之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劳动者在劳动生产中的直接决定作用日益凸显,劳动力水平的提高成为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劳动力商品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一方面,资本主义新时期的新变化,导致决定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劳动者的必不可少的需要的范围有所变化,并且使得部分劳动者凭借劳动能力与禀赋参股并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成为了可能;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是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表现为商品。这些现象都是马克思没有预料到的。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结合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有必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发展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并以之为指导不断建设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保障劳动者权益,从而满足我国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研究一直是国外与国内学术研究的重点。建国后,国内学界对劳动力商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以及我国劳动者个人的消费品分配等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劳动力商品研究也逐渐深入,但也因为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的新变化与实践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理论滞后的问题,不仅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整体认识有所欠缺,对于这一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研究也有不足之处。而国外对劳动力商品理论的研究,则主要是以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关于具体经济现象的分析,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与劳动力商品的新变化,但模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因此,有必要系统化地整理与认识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体系,并以马克思的经典叙述与现实情况为依据,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发展史、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规定中历史和道德因素所起的作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商品扩大再生产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劳动力商品价值构成的演变、劳动力商品向劳动力资本转变的逻辑等一系列需要深化认识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再探讨,并以此分析马克思去世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实现情况、劳动者必不可少的需要的满足情况、劳动力商品扩大再生产进行情况、劳动力商品资本化的发展情况等各方面的现实问题,扬弃资本主义的发展经验。而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研究,归根到底是以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为根本目的。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实现劳动力商品价值、均衡充分发展劳动力资本、提高劳动力资本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将上述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劳动道德、劳动力商品收益、劳动力商品扩大再生产、劳动力资本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剖析出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从更大程度上满足我国劳动者需要、实现我国劳动力价值、提高我国劳动资本收益、优化我国劳动力资本结构、发展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从而不断地为满足我国劳动者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努力。

荀旸[4](2017)在《基于合作博弈的企业薪酬分配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时代下社会与经济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导致中国企业以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带来的低成本优势逐年削弱。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发展的需求,中国企业开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进行战略转移。“中国创造”战略更加突出人才的重要性。然而作为对企业人力资本具有重要激励作用的薪酬分配决策仍是以经验为主的定性决策。落后的分配方式制约了人力资本潜能的发挥,抑制了经济的增长。因此探索企业薪酬分配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对激发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与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工作积极性,对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型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在对劳资分配理论和现实企业薪酬管理需求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目前我国企业劳资分配存在无效率行为。运用里昂惕夫劳资博弈思想对非合作博弈劳资分配方式制进行推演,寻找改进空间,保证劳动者与投资者薪酬分配的高效性;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企业人力资本价值以及合作博弈等理论,在保证劳动者与投资者间分配高效率的前提下兼顾公平,并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劳资分配模型。其次,通过构建劳动者工作转移难度指标体系,确定劳动者高效工作的机会成本,并进一步运用合作博弈中的夏普利值解法,在劳资收益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劳动者间薪酬分配模型。再次,为保障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薪酬分配目标在企业顺利达成,提出劳动者薪酬构成、绩效考评、企业文化等与企业薪酬分配模型有重要支持关系的管理措施。最后,以MD公司为例对该模型进行实证,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与可操作性。本模型为薪酬分配提供了工具,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增加值提供了源动力,为我国企业向“中国创造战略”转型提供了内在的核心支持。

汪海波[5](2015)在《论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文中认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史实出发,深入分析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过程表明:原始技术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但科学只是萌芽,科学是在奴隶社会产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三个时代。在农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只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工业经济时代成为直接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又成为第一生产力。要充分有效地发挥科学的革命推动作用,必须着力推进作为科技发展根本发展动力的生产,必须建立和调整作为科技发展另一个根本动力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政府经济职能,必须为发展科技创造一系列条件。

吴玲[6](2015)在《知识经济下美国高等教育回报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美国经济大繁荣,使拥有高等教育文凭的人获得丰厚收入同时,又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一时间,高等教育在个人工资收入提升、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的人力资本理论更是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该理论认为人在社会生产中是比土地、资本等物质要素更重要的一种生产要素,人能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把凝结在其身上的知识、技术及能力转化为对生产力的贡献。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理论把人力当成是一种是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获得的回报更高。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力资本存量越大。那么在当代社会,高等教育,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最好即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大繁荣似乎为人力资本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都瞄准了高等教育,在二战之后的二、三十年间,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成了西方各国的主旋律。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代的结束,人力资本理论也受到挑战,高等教育大扩张也随之降温。不过,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美国率先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在生产过程中、从而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加强,人力资本理论又再度活跃。该理论预测: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中心,高等教育不仅将给个人带来好工作和高工资收入,还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流动,实现整个国家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优势提升。在这一理论的引导下,一度降温的高等教育又再次成为个人和国家关注的焦点。个人寄希望通过上大学来为未来谋得一份体面职业、得到一笔像样收入。国家也把发展高等教育当成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大笔大笔的资金被投入到高等教育。老的大学规模不断扩张,一所一所新的大学雨后春笋地创立。高等教育不仅成为个人进入社会的一道重要关口,而且也日益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宣布为最重要的工作。高等教育真有那么神奇,真的既能实现个人富贵,又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本文认为,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人们找一份好工作、得到一份高收入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事实上,随着大学的扩张和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发现他们很难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到与其所受教育相匹配的工作,毕业就等于失业已经成为残酷的现实。这不仅对青年人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势必引发严重的社会紧张。2012年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这种社会紧张的反映。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破产?具体说,高等教育事实上产生的回报与人力资本理论的预期之间为什么出现了如此之大的落差?这一落差在美国产生哪些影响?美国高等教育回报问题为我国提供了哪些启示?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除了导论和结论之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在导论中,在对美国高等教育回报研究选题进行说明的基础上,阐述了该选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理清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确定了研究方法,并形成了本文的分析框架。第一章:回顾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对前人已经形成和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的继承和发展,教育对社会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西方,高等教育事实上仍然是精英教育,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大学就好比“象牙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许多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持续高速增长。为了解释这一所谓“经济增长之谜”,人力资本理论应运而生。在该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在西方各国,特别是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且美国率先实现了大学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第二章:介绍了人力资本理论对知识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回报的预期。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代的结束,人力资本理论受到挑战,高等教育也经历了短暂的停滞。但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先后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力资本理论为高等教育发展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由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许多新兴产业的核心和基础,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这使得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基于此,人力资本理论学家对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回报做了非常乐观的预测。他们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不仅有助于个人找到好工作,获得高收入,还会加快社会流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美国的高等教育掀起了又一次扩张高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届美国总统甚至都明确宣称要做“教育总统”。第三章: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回报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数据和统计资料表明,在美国,无论是在个人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国家层面,高等教育给人们带来实际回报都远远低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预期。这样的现实回报与理论预期间落差的出现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回报主要问题。通过前三章的理论与现状分析,暴露出了美国高等教育回报的问题,后三章则立足于处在基础和核心位置的高等教育个人回报,从劳动力供给方、需求方及社会阶层因素三个方面展开对美国高等教育回报问题的成因分析。其中:第四章:分析了美国大学毕业生过剩、高等教育回报低的供方成因。从高等教育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于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人力资本理论对高等教育回报的乐观预测,以及为了解决国内社会矛盾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在历届政府的推动下,美国高等教育出现大规模扩张。随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获得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也不断增加,美国知识劳动力出现膨胀的局面,大学毕业生质量下滑和大学毕业生结构失衡也相继出现。与此同时,全球高等教育扩张,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扩张又使美国知识劳动力竞争优势下降,使美国知识劳动力面临全球价格竞争。总的来说,知识经济下,高等教育扩张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大量知识劳动力,在加剧知识工作岗位竞争的同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高技能、低工资知识劳动力不仅使美国知识劳动力竞争优势下降,也挤占了美国知识劳动力的工作岗位,使知识劳动力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第五章:从需求方即劳动力市场方面分析了美国知识劳动力过剩、高等教育回报低的成因。劳动力市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它对劳动力需求规模、质量和结构等有自身的要求。人力资本理论预测,知识经济下,随着知识成为社会生产的中心,知识工作岗位将大量出现。但是不管在什么经济形态下,企业对生产主导权的掌控和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追求从来都没有改变,所以面对知识工人地位的提升,企业将发起劳动力市场变革。而且知识的数字化、标准化生产出现也为知识经济下美国劳动力市场变革提供了条件。在知识经济下兴起的劳动力市场变革,知识工作岗位供应的数量大幅度减少。与此同时,全球高技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及高技能、低成本劳动力竞争市场的出现,又使大量的高技能知识工作岗位外移至发展中国家,这加剧了美国知识工作岗位供给数量的减少,冲击着美国知识劳动力市场。所以,知识经济下,美国劳动力市场表现出知识型岗位总体性需求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结构性需求分化。这与高等教育扩张带来的大量知识劳动力供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六章:运用社会冲突理论对美国高等教育未能实现预期回报做了理论层面的分析。高等教育回报落差出现除了由知识劳动力供需矛盾直接导致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社会阶层参与了“学校”向“工作”转换的整个过程。当经济繁荣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能够接纳足够多的知识劳动力,社会阶层因素参与工作竞争引发的不公平往往被隐藏或者忽视。但是当劳动力市场萎缩,无法提供大量的知识工作岗位,而知识劳动力又出现膨胀时,对于知识工作岗位的竞争就越发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历就不再成为获得好工作的唯一条件,好工作反而是由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来决定。也就是说,精英阶层比其他阶层更容易通过高等教育来获得好工作和高工资收入回报。这对于寄希望于通过高等教育来改变命运,却又不得不面对高等教育低回报事实的大多数人,工作竞争成为了社会冲突新的焦点,且社会冲突一触即发。结论:基于前面的论述,本文在结论部分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高等教育回报落差对美国引发的后果及影响做了进一步的分析。高等教育回报落差特别是知识失业不仅造成美国贫困大学生和家庭的债务负担和生活困窘,而且改变了他们的教育投资行为,导致贫困子女日益放弃大学教育和中途辍学,或者采取极端的“逆向选择”行为。美国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上也日益形成一种“赢家通吃”的格局,精英阶层对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工作岗位的把控正在形塑“赢家通吃”的社会。这种社会格局压缩了美国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机会,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和作为“美国梦”象征的中产阶层的削弱。同时,高等教育回报落差打破了高学历和高工资的链条,造成美国磁性经济体系的失灵,而且加剧了美国以创新为基础的竞争力的相对下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回报也出现了与美国类似的问题,包括大学生就业难、过度教育等现象。但是,与美国不同,我国知识劳动力并不存在绝对过剩情况。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型,同时,我国仍处于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足够人才储备,需要足够的人力资本投资。更关键的是,我国政治制度与美国不同。美国强调的是个人利益。在我国,社会利益、国家长远利益永远是第一位。当然,我们仍然要认真应对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高等教育回报问题,使得国家在培育、打造一支高技能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大军的同时,再为这支大军创造出足够的发挥才能的知识型岗位。

钟武强[7](2010)在《联合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资源环境相对宽松的自由经济时代过渡到资源约束越来越严格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西方经济学家们总结了两个着名的经济学定理。第一定理通俗表达是:“人人为自己,社会将更好”。这一定理反映了资源环境相对宽松的自由经济时代的西方人对世界经济乐观的看法。在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学者充分肯定资本产权对企业治理的作用,寻求自由竞争条件下利润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资源约束相对宽松的条件下,企业凭借资本和资源获利的能力显得相对强大,人的作用相对被弱化了,作为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劳动者集体的地位没有很好地突显出来,资本所有者认为资源比人重要,所以,他们似乎找到了一个占有全部企业剩余的理由,宣布“资本——利润,劳动力——工资,土地——地租”三位一体的庸俗经济学教条为真理,并力求借助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而扩展为一种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完全掩盖了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真相。第二定理的通俗表达是:“人人为自己,社会将更差”。这一定理反映了资源约束越来越严格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西方人对世界经济状态悲观的认知。与之相适应,西方经济学者开始探索在如何降低交易费用条件下的构建资本产权结构和秩序。在全球经济面临的资源约束条件越来越严格的条件下,为了避免人类集体努力使社会越变越差这一窘境,人们必须转换个体经济行为与群体经济行为之间关系的思维。这是一种基于复杂科学思维基础的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己群关系)。这种关系可通俗地表述为:“利己中利群,利群中利己,己群共生”。正是在这背景下,联合产权制度及其实现形式对我国企业的治理显示出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在资源约束越来越严格的经济条件下,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劳动者特别是劳动体在企业商品价值创造中的本性越来越明显地展示出来。劳动者和劳动体在企业生产力中地位提升的这一事实,更说明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的正确性。企业产权制度是一个演进的过程,企业产权制度的变化同样要适应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性。目前资本产权还占据着企业产权的主导地位,并不说明它是最适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规律的,而是它和企业发展历史的这个阶段的生产方式还有相适应的地方。联合产权还没有成为企业产权制度的主流方式,并不说明联合产权制度本身不好,因为它和知识时代生产方式相适应,将代表着企业产权制度的一个演进方向,联合产权制度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生产关系,只是在当下的历史阶段中还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当西方经济学者在完全肯定或不断否定资本产权对企业生成或企业治理的价值和意义时,联合产权理论则兼顾了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利益,从企业劳动体与商品体价值形成的相互关系、企业经济体延续性的角度探讨了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规律和发展趋势。在全球资源约束越来越严格的条件下,企业的产权制度设计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经济体中全体劳动者的利益和企业体发展的延续性的关系。为此,就必须要兼顾要素所有者和劳动体参与者的产权要求。从资本的历史属性、商品体价值的劳动形成过程和企业经济体延续对企业产权的要求等综合角度,联合产权理论探讨了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复杂性,认为只有从劳动价值论和现代劳动体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出发,充分认识现代企业产权的复杂性,建立相应的产权制度,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协调和解决不同产权主体的经济利益、企业的延续发展、市场竞争、自我激励等问题。结合复杂科学(complex phenomena)的自相似规律(self-similar rule)、成性存存规律(non-symmetry rule)、相生相克规律(give- while-exploit rule)三规律,探讨了资源约束条件下联合产权制度实现过程中的复杂性,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根据马克思联合劳动理论,本文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雇佣劳动联合体的特点。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雇佣劳动联合体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集体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家获取集体力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本文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企业劳动体知识化、整体化的特点,提出了劳动体价值论的观点,认为商品体的二因素是由劳动体的二重性决定的。所谓劳动体,是指参与企业商品生产的所有劳动者劳动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矛盾而又相互合作且不可分割的有机结合的关系。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是由劳动体的具体劳动决定的,商品体的价值实际上是劳动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实际上是企业劳动体在一定形式下的劳动,抽象劳动实际上是撇开劳动的具体特点从而没有质的区别的企业劳动体的劳动。在劳动价值论和劳动体价值论的基础上,结合联合产权理论,提出了劳动体产权的概念,它是指企业所有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劳动者享有的在企业管理过程和企业剩余分享中的权利。分析了我国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探讨了联合产权制度与实现企业和谐劳动的相互关系。联合产权制度有利于劳动主体和谐,有利于劳动体生产力的充分发挥。结合传统儒家制度资源,有利于联合产权制度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顺利实现。探讨了在公有制基础上联合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提出了公有制联合产权股份制范式、公有制联合产权分红制范式和公有制联合产权劳动体产权范式三种实现形式,分析了三种范式的不同特点,介绍了具体的操作流程。联合产权制度是公有制产权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充分实现和发展,有利于在公有制条件下使劳动体的整体利益获得产权制度的保护,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自我完善,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化。建立联合产权制度是深化公有制产权实现形式的必然趋势。同样,在资源约束严酷的条件下,联合产权制度是民营企业劳动关系治理的理性选择。探讨了民营企业联合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分析了民营企业联合产权股份制范式、民营企业联合产权分红制范式和联合产权劳动体产权范式的特点,提出了相应实施方案。民营企业联合产权制度有利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劳动体生产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民营企业管理模式。联合产权理论是我国企业产权制度变迁规律的理论概括,联合产权制度实现形式的探讨是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中国化的具体运用,是解决“小平之虑”的有效途径,是劳动者集体走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钟武强,朱敏[8](2009)在《构建联合产权制度是实现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基础》文中认为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存在的劳动关系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产权制度及其相应的资本导向观念所形成的企业生产关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要素地位转化的发展规律,建立符合生产要素所有者和以知识劳动者为代表的劳动者阶层利益的联合产权制度,是实现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基础。

高子平[9](2006)在《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理论建构与印度个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深化、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发展趋势下,作为知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专业化人力资本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要素,在经济社会领域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人力资本的增值性功能要求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做出适应性调整,但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多元经济社会形态决定了要素配置的更新相对滞后。在人力资本的国际配置中,大批人力资本持续流动,呈现出大规模跨国迁移的发展趋势。 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人才流动的基本形式,而在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这种迁移行为将引发国家层面上的利益争夺,而不仅仅是专业化人力资本自身的利害得失。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一是为何迁移,二是怎样迁移,前者即迁移的机理与动因,后者即迁移成本、收益、特点及趋势。据此,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共五章十九节。 绪论由研究的缘起、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研究假定、本论文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框架五点内容构成。 正文第一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国际人才流动的历史与现状,并揭示了时代变迁对转换研究范式的客观要求,对人力资本概念重新界定,并扼要分析了国际迁移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类型。然后,专门分析多元经济社会形态的演进与人才流动的关系,构建了多元经济社会形态演进中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研究的参照系。 第二章依据专业化人力资本迁移机理,从生产方式、科技发展、价值转换和专业化人力资本自身特性四个方面探讨了其国际迁移的内因,从市场供求、价值差异、相关的比较性因素等三个方面研究了国际迁移的外部成因,并对印度个案进行了相关分析。 以往的人力资本迁移行为研究通常从经济角度出发,并且以个人为基点,因此所谓的成本——收益比较实际上是个人经济成本——经济收益的比较。但对于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无论是从专业化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而言,还是从国际迁移的跨国性特征来看,在考虑个人经济成本与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必须考虑迁出国和迁入国的经济成本和经济收益。同时,由于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社会性特征,因此还必须分析相关的非经济性成本与非经济收益。 第三章从个人和国家(迁出国和迁入国)两个层面、三个角度分析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各种成本,并对印度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个案进行了相关分析。

胡蓓,陈建安[10](2005)在《知识蓝领的界定及其能力特征》文中认为本文首先采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KS框架分类法界定知识蓝领。然后,分析了知识蓝领作为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操作人员的性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所需具备的能力特征却发生了根本变化。最后,对知识蓝领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劳动价值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述评
        1.4.1 国内文献综述述评
        1.4.2 国外文献综述述评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2 数字劳动及其在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作用
    2.1 数字劳动的形式
        2.1.1 数字劳动是非物质劳动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呈现方式
        2.1.2 数字劳动的本质是创新型的物质劳动
        2.1.3 数字劳动是生产性劳动
    2.2 数字劳动的概念
    2.3 数字劳动在数字经济时代具有重要作用
        2.3.1 数字经济在当代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2.3.2 数字劳动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价值创造起到重要作用
3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二重性
    3.1 数字产品与数字商品的二因素
        3.1.1 受众商品——数字商品的雏形
        3.1.2 数字产品
        3.1.3 数字商品
    3.2 数字商品的二因素
        3.2.1 数字商品的使用价值
        3.2.2 数字商品的交换价值
        3.2.3 数字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
    3.3 生产数字劳动产品的数字劳动二重性
        3.3.1 数字劳动的具体劳动
        3.3.2 数字劳动的抽象劳动
        3.3.3 数字劳动的二重性
    3.4 数字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数字经济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4.1 数字劳动二重性理论是数字劳动价值论的基石
        3.4.2 数字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阐明数字经济时代剩余价值来源的关键
        3.4.3 数字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数字经济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 马克思主义劳动二重性视域下数字经济时代的剩余价值的问题
    4.1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的剩余价值的产生
        4.1.1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
        4.1.2 数字经济时代的剩余价值的来源
        4.1.3 数字经济时代的剩余价值产生
    4.2 数字经济时代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4.2.1 数字劳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4.2.2 数字劳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4.2.3 数字劳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
    4.3 数字经济时代的剩余价值的流通
    4.4 数字经济时代剩余价值的分配
5 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劳动价值论案例研究
    5.1 数字劳动价值论的案例研究国外案例分析——社交软件“Facebook”为例
        5.1.1 社交软件“Facebook”的构成
        5.1.2 社交软件“Facebook”的广告投放存在性别和种族歧视
        5.1.3 数字经济时代社交软件“Facebook”的劳动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5.2 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劳动价值论案例研究之国内案例分析——以短视频社交软件“抖音”为例
        5.2.1 数字劳动者——“抖音”用户
        5.2.2 短视频社交软件“抖音”的“商品”与“劳动”
        5.2.3 短视频社交软件“抖音”的剩余价值生产规律
6 数字经济时代我国数字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
    6.1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必然要求
    6.2 完善数字经济时代社会保障体系是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保障
    6.3 全方位提高全民数字素养是数字经济时代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基础
    6.4 鼓励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和对数字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相关理论研究
7.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2)知识经济的社会分工变化及其历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人与人的关系
二、工业经济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到来
三、知产阶层与智能阶层的形成

(3)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发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第一篇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发展史和基本内容
    第一章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发展史
        第一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商品的研究
        (一)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商品的研究
        (二)大卫·李嘉图关于劳动商品的研究
        第二节 早期马克思劳动力商品思想
        (一)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商品思想
        (二)《哲学的贫困》中劳动商品思想
        (三)《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劳动力商品思想
        第三节 中期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
        (一)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劳动力商品理论
        (二) 《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劳动力商品理论
        第四节 后期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
    第二章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的叙述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叙述
        第三节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再生产理论
第二篇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在当代发展的新思考
    第三章 劳动力商品价值规定中历史和道德因素的作用研究
        第一节 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规定
        第二节 从道德的角度看待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规定
        第三节 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建设中历史与道德因素的作用
    第四章 劳动力商品价值变化的新思考
        第一节 资本主义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新变化
        第二节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考量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规定
    第五章 劳动力商品扩大再生产研究
        第一节 劳动力商品扩大再生产的不同方式
        第二节 资本主义劳动力商品扩大再生产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力商品扩大再生产
    第六章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到劳动力资本理论的发展逻辑分析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资本主义劳动力资本
        第二节 劳动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资本
第三篇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对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指导意义
    第七章 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从历史与道德因素角度出发考量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
        第二节 我国劳动力商品扩大再生产现状分析
        (一)我国劳动力商品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现状分析
        (二)我国劳动力商品内含式扩大再生产现状分析
        (三)我国公共教育投入情况分析
        第三节 我国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实现与收益情况分析
        (一)我国劳动者必不可少的需要的范围情况分析
        (二)我国劳动力商品收益情况分析
        第四节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八章 以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为指导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劳动道德建设,在发展中保障劳动者权益
        (一)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
        (二)建立劳动道德评判标准,完善劳资权责评估体系
        (三)推动企业道德建设,确保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节 推动劳动力商品内含式扩大再生产,确保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全民教育水平,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
        (二)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
        第三节 提高劳动力商品收益,实现我国劳动者共享共富
        (一)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我国劳动报酬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消除城乡劳动收入差距
        (三)适度促进居民消费,丰富文化产品服务
        第四节 促进劳动力商品向资本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相关产权制度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劳动力资本培育
        (三)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劳动力纵向流动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合作博弈的企业薪酬分配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薪酬分配与博弈方法分析
    2.1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薪酬分配分析
        2.1.1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薪酬分配特征
        2.1.2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薪酬分配现状
        2.1.3 合作博弈薪酬分配模型的时代性
    2.2 合作博弈方法的适用性分析及解法评价
        2.2.1 合作博弈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2.2.2 合作博弈解法的评价
    2.3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薪酬分配目标与合作博弈解法选择
        2.3.1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薪酬分配的原则与目标定位
        2.3.2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薪酬分配合作博弈解法的评价
        2.3.3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薪酬分配合作博弈解法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企业劳资收益分配模型构建
    3.1 合作博弈劳资收益分配模型效率的体现
        3.1.1 非合作博弈劳资收益分配相关参数与假设
        3.1.2 非合作博弈劳资收益分配推演过程
        3.1.3 合作博弈劳资收益分配的高效性
    3.2 合作博弈劳资收益分配模型公平性参数的设计
        3.2.1 劳资各方贡献程度系数设计
        3.2.2 劳资各方风险系数设计
        3.2.3 企业人力资本核算方法设计
    3.3 合作博弈劳资收益分配模型构建
        3.3.1 可行配置集的确定
        3.3.2 模型的推演过程
        3.3.3 模型的导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合作博弈的企业薪酬分配模型构建
    4.1 企业劳动者间薪酬分配模型的理论构建
        4.1.1 核与Shapley值在劳动者薪酬分配的适用性分析
        4.1.2 核与Shapley值解法的模型推演
        4.1.3 劳动者离开高效工作联盟的机会成本
        4.1.4 基于核与Shapley值解法的模型导出
    4.2 企业薪酬分配模型的支持系统
        4.2.1 企业薪酬构成的支持
        4.2.2 企业绩效考评的支持
        4.2.3 企业文化环境的支持
    4.3 福利分配制度设计
        4.3.1 福利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4.3.2 法定福利设计
        4.3.3 个性福利设计
    4.4 基于合作博弈的企业薪酬分配模型设计
        4.4.1 两子模型之间的关系
        4.4.2 企业薪酬分配模型导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MD公司简介
        5.1.1 MD公司基本概况
        5.1.2 MD公司人力资源状况
        5.1.3 MD公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5.2 企业薪酬分配模型在MD公司分配结果的导出
        5.2.1 MD公司数据的选取及来源
        5.2.2 MD公司劳资各方贡献程度的确定
        5.2.3 MD公司劳资各方风险程度的确定
        5.2.4 MD公司薪酬分配结果的导出
    5.3 MD公司支持系统的初步改进
        5.3.1 MD公司薪酬构成的改进
        5.3.2 MD公司绩效考核的改进
        5.3.3 MD公司企业文化的改进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论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技术的产生
二、农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工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五、结论

(6)知识经济下美国高等教育回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既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及创新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分析框架及模型
        一、分析框架
        二、研究模型
第一章 高等教育回报理论——人力资本理论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
        一、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传统人力资本理论
    第二节 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一、当代人力资本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其他代表人物及思想
    第三节 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回报观
        一、教育与个人回报的一致关系
        二、教育与社会回报的一致关系
        三、教育与国家回报的一致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知识经济下高等教育回报的理论预期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
        二、高技能劳动者将成为时代需求
        三、高等教育将承担时代责任
    第二节 高等教育回报的理论预期
        一、高等教育=高个人回报
        二、高等教育=高社会回报
        三、高等教育=高国家回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高等教育回报现状分析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的个人回报现状
        一、高等教育与工作
        二、高等教育与工资收入
    第二节 美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回报现状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公平正义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
    第三节 美国高等教育的国家回报现状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
        二、高等教育与国家竞争优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教育扩张:美国高等教育回报问题的供方成因
    第一节 知识经济下美国高等教育扩张
        一、高等教育扩张的动因
        二、高等教育扩张的驱动力
        三、高等教育扩张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美国高等教育扩张对知识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一、知识劳动力规模膨胀
        二、大学毕业生质量下滑
        三、大学毕业生结构变化
    第三节 全球高等教育扩张及对美国知识劳动力的影响
        一、全球高等教育扩张表现
        二、全球知识劳动力竞争力提高
        三、全球高等教育扩张对美国知识劳动力的冲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劳动力市场变革:美国高等教育回报问题的需方成因
    第一节 知识经济下美国劳动力市场变革
        一、美国劳动力市场变革缘起
        二、劳动力市场变革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一、全球高技能劳动力市场形成
        二、高技能、低成本劳动力竞争市场出现
    第三节 美国高技能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
        一、知识工作岗位总体性需求不足
        二、知识工作岗位结构性需求分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职位冲突理论:美国高等教育回报问题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传统冲突理论
        一、“新马克思主义”冲突理论
        二、“新韦伯主义”冲突理论
    第二节 职位冲突理论
        一、职位冲突的概念界定
        二、职位—竞争—冲突模式
        三、职位冲突的产生
    本章小结
结论:美国高等教育回报问题的影响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国高等教育回报问题的影响与后果
    二、美国高等教育回报问题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7)联合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西方产权理论
        1.2.2 马克思产权理论
        1.2.3 联合产权制度实现形式
        1.2.4 对中国传统制度资源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观点和创新
        1.4.1 主要观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联合产权制度实现形式的复杂性
    2.1 联合产权制度实现形式的复杂性
        2.1.1 认识联合产权实现形式复杂性的重要性
        2.1.2 联合产权实现形式复杂性的表现
        2.1.3 马克思对经济规律复杂性的基本态度
    2.2 当代复杂科学的基本理论概说
        2.2.1 复杂科学研究进程简介
        2.2.2 复杂科学的特点
        2.2.3 复杂科学三大规律
        2.2.4 复杂科学的五大公理
    2.3 重新思考联合产权制度实现形式的复杂性
        2.3.1 自相似规律(极数通变规律)
        2.3.2 成性存存规律(对称破缺规律)
        2.3.3 相生相克规律
        2.3.4 联合产权制度实现过程中资源约束条件的复杂性
第3章 联合产权制度是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
    3.1 从劳动价值论到劳动体价值论
        3.1.1 劳动体价值论的提出
        3.1.2 劳动体价值论的简单概述
        3.1.3 劳动体价值论的意义
    3.2 劳动体价值论与联合产权分置
    3.3 有关马克思联合劳动理论研究的概述
        3.3.1 基于雇佣劳动协作的联合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3.3.2 雇佣劳动联合与“劳动的社会生产力”
        3.3.3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的集体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3.3.4 资本家获取集体力创造的剩余价值
        3.3.5 对未来社会自由联合劳动体的设想
    3.4 我国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的根本原因
    3.5 联合产权是实现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基础
        3.5.1 产权关系是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基础
        3.5.2 联合产权制度有利于劳动主体和谐
        3.5.3 联合产权制度有利于劳动者生产力充分发挥
        3.5.4 联合产权制度有利于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
        3.5.5 联合产权制度有利于形成和谐劳动关系的企业文化
    3.6 在联合产权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和谐劳动关系的实现途径
        3.6.1 完善和谐劳动关系的产权法律保护
        3.6.2 构建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企业工会组织
        3.6.3 结合传统儒家制度资源推进企业和谐劳动文化发展
第4章 联合产权制度在国有企业产权体系中的实现形式
    4.1 社会生产力是公有制产权实现的基础
    4.2 公有制企业劳动体集体力的特点
        4.2.1 公有制企业劳动体集体力形成的基础
        4.2.2 企业剩余的归属
        4.2.3 公有制企业劳动体集体力的物质技术基础
        4.2.4 公有制企业劳动体集体力的风险
        4.2.5 公有制企业集体力背后的利益矛盾
    4.3 联合产权制度在国有企业产权体系中实现形式概述
    4.4 公有制联合产权实现形式之一:产权股份制范式
        4.4.1 五层七面的联合产权制度实现形式框架
        4.4.2 产权股份制范式中四个重要概念
        4.4.3 产权股份制范式实现形式的基本原则
        4.4.4 股份制范式实现形式的三条路线
        4.4.5 公有制联合产权股份制范式评述
    4.5 公有制联合产权实现形式之二:产权分红制范式
        4.5.1 企业是一个以要素产权与劳动者产权相结合的生产性组织
        4.5.2 联合产权中的劳动产权具有共享与平均的特点
        4.5.3 通过产权分红制确保人力资本产权在联合产权制度中实现
        4.5.4 公有制联合产权分红制评述
    4.6 公有制联合产权实现形式之三:劳动体产权范式
        4.6.1 劳动体产权范式概说
        4.6.2 要素产权的实现形式
        4.6.3 按劳分配在企业剩余中的份额
        4.6.4 劳动体产权实现形式
    4.7 联合产权制度是公有制生产方式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
        4.7.1 有利于公有制生产力的充分实现
        4.7.2 有利于劳动体利益获得产权制度的保护
        4.7.3 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自我完善
        4.7.4 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化
        4.7.5 建立联合产权制度是深化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必然趋势
    4.8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4.8.1 从单一资本产权向联合产权演变
        4.8.2 劳动体产权的演变
        4.8.3 从生产要素所有者产权向联合产权演变
        4.8.4 劳动体产权将逐步演变成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核心
    4.9 工会在国有企业产权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4.10 国家应以法律形式确保国有企业联合产权制度的实现
第5章 联合产权制度在民营企业产权体系中的实现形式
    5.1 联合产权制度与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关系
    5.2 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与劳动关系
    5.3 联合产权制度在民营企业产权体系实现形式概述
    5.4 民营企业联合产权股份制范式
        5.4.1 民营企业联合产权股份制范式定义
        5.4.2 民营企业联合产权股份制范式的实现方式
        5.4.3 影响民营企业生产要素产权份额的因素
    5.5 民营企业联合产权分红制范式
        5.5.1 民营企业联合产权分红制范式定义
        5.5.2 非物质资本要素红利系数
        5.5.3 非物质资本要素红利额
        5.5.4 非物质资本要素红利的分配
    5.6 民营企业劳动体产权范式
        5.6.1 民营企业劳动体产权范式定义
        5.6.2 要素产权分享企业剩余
        5.6.3 劳动体产权中按劳分配的部分
        5.6.4 劳动体产权分配
    5.7 联合产权制度与民营企业劳动关系治理
        5.7.1 重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基础
        5.7.2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集体生产力的作用
        5.7.3 构建以和谐劳动关系为核心的民营企业文化
    5.8 以联合产权制度为基础创建后现代民营企业管理模式
第6章 联合产权制度实现形式研究的价值与展望
    6.1 联合产权理论是我国企业产权制度变迁规律的理论概括
    6.2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中国化:联合产权理论的核心
        6.2.1 联合产权理论探索了马克思产权理论中国化的整体研究方法
        6.2.2 联合产权理论探索了马克思产权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6.2.3 联合产权理论探索了知识劳动者产权中国化的实现路径
        6.2.4 探索了产权制度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中国化的产权制度模式
        6.2.5 探索了产权制度历史性变迁的中国化的过渡形式
    6.3 在实践中完善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中国化的进程
        6.3.1 联合产权理论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6.3.2 联合产权理论与后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
        6.3.3 联合产权理论与保护劳动者产权的条例、法律和法规建设
    6.4 联合产权理论是解决“小平之虑”的有效途径
        6.4.1 “小平之虑”:“分配的问题大得很”
        6.4.2 返本开新
        6.4.3 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9)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理论建构与印度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国际人才流动相关研究述评
    三、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问题研究的基本假定
    四、主要理论工具
    五、本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国际人才流动:研究范式的转换
    第一节 国际人才流动的历史与现实
    第二节 时代变迁与研究范式的转换
    第三节 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核心概念与基本形式
    第四节 多元经济社会形态中的专业化人力资本迁移机理
第二章 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动因
    第一节 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内部动因
    第二节 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外部动因
    第三节 印度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出的主要动因
第三章 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成本
    第一节 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个人成本
    第二节 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出的社会成本
    第三节 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入的社会成本
    第四节 印度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社会成本
第四章 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收益
    第一节 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个人收益
    第二节 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出的社会收益
    第三节 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入的社会收益
    第四节 印度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社会收益
第五章 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特点与趋势
    第一节 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印度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特点
    第四节 印度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趋势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劳动价值论探究[D]. 王黎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2]知识经济的社会分工变化及其历史作用[J]. 钱津.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9(02)
  • [3]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发展与应用研究[D]. 李翰. 河南大学, 2017(12)
  • [4]基于合作博弈的企业薪酬分配模型研究[D]. 荀旸.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7(05)
  • [5]论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J]. 汪海波.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5(06)
  • [6]知识经济下美国高等教育回报问题研究[D]. 吴玲. 山东大学, 2015(01)
  • [7]联合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研究[D]. 钟武强. 湘潭大学, 2010(05)
  • [8]构建联合产权制度是实现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基础[J]. 钟武强,朱敏. 企业经济, 2009(04)
  • [9]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理论建构与印度个案分析[D]. 高子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10]知识蓝领的界定及其能力特征[J]. 胡蓓,陈建安. 中国科技论坛, 2005(01)

标签:;  ;  ;  ;  ;  

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