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钢发电厂10kV系统电容电流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耿东勇[1](2020)在《寺河矿区110kV站35kV系统电容电流超标重大隐患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寺河矿区110kV站35kV系统电容电流超标重大隐患进行治理研究,总结出了煤矿35kV系统电容电流治理经验,提高了煤矿供电可靠性,确保了煤矿安全生产。
靳义波[2](2020)在《罗氏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高精度数字积分器和抗电磁干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电流互感器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电流数据支持设备,其运行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等将直接影响系统计量系统和继电保护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传统电磁式电流互感器相比,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具有响应范围大、暂稳态性能好、便于数字化计量以及与便于同保护系统接口等众多前瞻性优势,所以更加符合智能电网的发展的需要,使其成为智能变电站中的主流的电流测量设备。近年来罗氏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相关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设计及运行可靠性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以至在实际运行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目前在运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出现长期测量精确性不稳定问题,另外在雷击、高压开关操作等情况中容易频发电磁干扰相关的可靠性故障。针对罗氏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中数字积分器方面存在的测量精度问题,本文首先对梯形、矩形和Simpson等传统的数值积分算法进行了精确度对比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Al-Alaoui算法在采样频率、延时因子和衰减因子等方面进行优化后的新算法,在MATLAB中对优化算法的归一化精确度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优化后算法幅值绝对误差和相角响应绝对误差都有大幅降低。针对罗氏线圈和A/D环中存在的温漂等的直流干扰问题,以及数字积分器输出结果中的直流积累问题,本文提出了双A/D环节通道并具有直流反馈环节的积分器电路结构,MATLAB/Simulink中搭建的仿真电路模型运行结果显示设计方案性能优良。针对罗氏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在GIS隔离开关操作时和雷电流作用情况中存在的强传导电磁干扰问题,本文首先对罗氏线圈进行了数学建模并在ATP-EMTP中搭建了其仿真模型,进一步研究了变电站中GIS隔离开关操作时和雷电流作用时,系统中传导型电磁干扰对罗氏线圈产生的干扰信号的特性,并根据其高频率高幅值等特点,提出了在罗氏线圈输出端口增加电荷泄放通道等抗强传导型电磁干扰的电磁防护方案,软件ATP-EMTP中搭建试验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上述方案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提高了罗氏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积分器精确性,同时增加了其抗强传导型电磁干扰的能力,对罗氏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黄永聪[3](2018)在《大准铁路供电能力测试分析研究》文中指出大准铁路各牵引变电所的负荷随着铁路运量的增长也逐年增大,造成部分区段出现供电能力缺乏的情况,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大大降低了铁路线路的运输效率。为了估计出牵引供电系统能确保的通过能力,同时保证运输计划的合理制定,以及为扩能改造提出针对性建议,系统准确地测试与评估供电设施的供电能力是必要的。本文对电气化煤运重载铁路供电能力评估的主要工作内容与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文中采用的评估方法是:通过现场实际测试获取不同编组列车全线运行过程以及全线牵引供电系统的主要电气参数。利用牵引供电系统仿真计算软件,计算每条供电臂的累加公里阻抗,为接触网馈线故障测距提供依据。并统计整理相关实测数据,对有效值以及功率特性曲线进行绘制,利用特性曲线对牵引变电所二次侧进行谐波、三相不平衡、功率因数等进行供电质量评估,分析了 27.5KV、110KV侧电流电压的谐波有效值等供电质量特性,最后对SS4型交直交型电力机车及和谐号交直交型电力机车的负荷特性和谐波特性进行分析。经评估发现大准铁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接触网电压偏低、牵引变压器过负荷现象严重、无功补偿能力不足。首先需对既有供电网进行改造,电力扩容,从而提高接触网的电压,其次针对大准铁路采用的AT方式牵引供电系统,可采取缩短供电臂、增加牵引变电所数量及容量等措施以改善牵引变压器过负荷现象。同时合理安排行车组织方式,避免总功率最大的列车追踪间隔,增设无功补偿装置,增加无功补偿能力。本文对既有供电设施的供电能力进行了合理的测试与评估,文中所做的工作对于其他类型电气化铁路的供电能力评估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孙万聪[4](2017)在《电力传输系统智能电容电流测试装置的研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乡配电网规模的逐渐扩大,导致配电网系统母线的对地电容电流快速增长,使得消弧线圈容量配置不足、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很多问题显现了出来。由于消弧线圈的容量配置不合理,因此当系统发生单相对地短路故障时会导致接地电弧无法自行熄灭从而引发火灾、变电站母线短路、开关柜烧损等一系列故障,给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鉴于谐振接地系统可以有效的避免弧光接地过电压的产生,因此国内的很多变电站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整改工作,将原来的中性点不接地方式或经低电阻接地方式替换为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这样当电网发生单相对地短路故障时流过母线的电容电流和流经消弧线圈的感性电流会进行相互补偿,有效的避免了接地电弧的发生,也保证了在电网发生单相对地短路期间电力传输不会立即中断,为电力检修人员争取了宝贵的故障维修时间。对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电力传输系统,当新建变电站或对已有的配电系统进行线路改造后,要及时对消弧装置及系统脱谐度进行功能试验,以便检查消弧线圈容量是否充足。只有对系统母线的对地电容电流进行测量,才能合理的调整消弧线圈的补偿容量,因此对系统母线的对地电容电流进行测量是至关重要的。本篇论文首先对测量母线对地电容电流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对测量系统电容电流的方法进行介绍并加以对比,鉴于扫频测量法具有测量安全、操作简便、易于实现的优点,确定了采用扫频法来实现系统对地电容电流的测试工作。对扫频法的测试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利用MATLAB软件搭建了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又结合了嵌入式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设计了扫频法测试装置的硬件电路和软件流程。整个测试系统的设计力求从当前电力系统的实际需求与使用方便的角度出发,选用高性能的STM32F103系列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选用带触摸功能的彩色液晶屏作为显示与控制器件,并设计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智能化和安全化的测量。
张绍林[5](2013)在《变电站过电压分析及防护措施》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能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电力系统向远距离、大容量、超高压方向发展。电力系统中经常发生过电压事故,过电压分为雷电过电压和内部过电压。雷害事故一般占电力系统事故的50%以上,在220kV变电站设计中,根据直击雷和侵入波过电压,采取合理防雷措施,对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内部过电压是决定电力系统绝缘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其幅值随着电网电压等级的提高而增大。内部过电压对某些设备的绝缘选择将起着重要作用。系统描述了电力系统过电压的分类,介绍了雷电放电的三个阶段和雷电的主要危害,介绍了雷电参数和雷电流的概率分布、波形和极性,阐述了雷电放电的计算模型;内部过电压分为操作过电压和暂时过电压,分别介绍了其产生机理和过电压特征。根据变电站雷击过电压的主要来源,系统介绍了变电站雷电防护的措施。直击雷防护主要采用装设避雷针或避雷线,分析了单根和两根避雷针(线)的保护范围及避雷针(线)装设的原则;侵入波防护的主要采用装设避雷器,分析了避雷器的保护原理和避雷器装设的原则;然后阐述了变电站进线段保护的主要措施。结合电网谐振过电压事故,分析了产生铁磁谐振和断线谐振过电压的条件及过程,介绍了经实践证明的防止和消除铁磁谐振和断线谐振过电压的几种有效措施。总结了2012年唐山供电公司变电站的运行状况、主要过电压事故发生情况、过电压管理情况和主要的过电压防护措施。阐述了唐山变电站各种过电压事故的防护措施,主要包含雷电过电压事故、变压器过电压事故、谐振过电压事故、弧光接地过电压事故、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事故的具体防护措施。
邓杰文[6](2013)在《山西阳煤集团矿区电网防雷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煤矿企业有着自己的供电网络,井下日常生产主要依靠的是电能,电能保证矿区的排风、瓦斯抽放、排矸等系统的正常运作,可靠的供电是矿区安全生产的最根本要求之一。而矿区电网遭受雷击导致停电事故频发,对矿下人员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做好矿区电网防雷的极富意义。由于矿区电网对供电可靠性有着极高的要求,本论文以山西阳泉煤业集团矿区为实例,针对煤矿企业的特殊性,对阳煤矿区电网进行防雷技术研究。本文首先通过现场调研矿区防雷现状,了解矿区防雷设备使用与雷击事故情况。然后通过现场试验分析矿区防雷各项指标,测量了杆塔接地电阻、土壤电阻率、35kV变电站接地电阻、站内独立避雷针接地电阻、电容电流与变电站接地网导通试验等。接着在高压实验室进行矿区绝缘子U50%冲击电压进行放电试验、绝缘子与过电压保护装置配合试验、绝缘子绝缘电阻测试。然后通过理论分析计算、试验测量和仿真等手段,分析找出矿区防雷存在的特殊问题,如绝缘水平过高、避雷针使用不当、组合式过电压保护器使用存在防雷隐患等。针对阳煤矿区防雷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防雷改造措施。对矿区线路提出安装可调式保护间隙保护绝缘子,优化绝缘配置,实现对矿区变电站进线段的保护;拆除不合理防雷装置,如进线段杆塔避雷针、组合式过电压保护器等;降低杆塔接地电阻,优化变电站地网等。本文通过对山西阳煤矿区防雷进行研究讨论,发现了矿区存在的防雷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防雷改造措施,保障了山西阳煤集团矿区电网稳定运行和安全生产,对其他矿区电网防雷研究也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林清池[7](2008)在《35kV网络不平衡电容电流的测试与消除》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县级电网35kV网络迅速扩大,不平衡电容电流,影响35kV电网的正常运行现象日益严重。介绍采用偏移电容法测试35kV网络电容电流,提出在不改变原线路杆型的情况下,采用单芯电缆跳线换位的方法消除不平衡电容电流效果显着。
马晋辉[8](2008)在《华能北京热电厂高压变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整体节能减排战略的推进,电力系统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如何将发电厂这个发电企业,同时也是用电大户的节能减排工作有效开展,合理选择并应用目前的多项节能新科技,取得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每个发电厂都在探索的问题。本文在查阅、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研究人员自身的长期现场工程实践经验,以华能北京热电厂增压风机高压变频改造的具体工程为例,对目前主要的高压变频器技术进行了探讨,确定了电厂增压风机高压变频调速改造的设备选型,在生产厂家提供的变频设备技术图纸基础上,进行了变频改造项目的工程设计,包括一次系统接线设计、变频器与机组DCS接口设计、变频器PLC逻辑设计、变频系统继电保护配置设计、DCS系统增压风机控制策略设计等设计工作。本文还对高压变频器的继电保护配置设计与定值整定进行研究,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变频器保护配置方式。同时对高压变频器的接地问题进行了着重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及现场试验,归纳总结出相关规律,并提出了接地保护的合理设计与配置。论文最后对增压风机变频改造后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相关分析。
王茂国[9](2008)在《偏磁式消弧接地系统在包钢电网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文章介绍了包钢企业中低压电网接地故障时存在的问题,从原理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在中低压电网中性点处安装消弧线圈,补偿包钢电网接地电容电流,有效防止弧光接地过电压的发生;并且,文章从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容量选择、接地变压器等的选择、计算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在包钢电网实际选型应用,根据试验测试结果与运行效果来看,消弧线圈运行效果良好,而且在接地事故中,能够有效及时的补偿接地电容电流,保证企业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李志娟[10](2008)在《漯河配电网线路防雷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漯河配电网近几年的运行数据表明,雷击配电网线路造成的电力系统运行事故屡有发生,严重影响供电可靠性和电网安全,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因此结合漯河配电网线路的实际情况,研究漯河配电网线路防雷措施具有相当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论文在广泛收集、总结漯河配电网线路防雷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配电网线路的防雷现状。并以3条35kV线路和4条10kV线路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测量得到了杆塔接地电阻、避雷器接地电阻、线路及变电站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测试参数,分析了引起线路雷击事故的主要原因。通过对35kV张城线路现场实测数据利用波过程理论建立了与实际情况极为相符的雷击线路电磁暂态数值计算模型,在考虑众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雷击35kV线路时雷电过电压进行数值计算,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如何提高其耐雷水平,特别是研究线路型避雷器经济合理的使用,以及降低雷击跳闸率的综合处理方法。研究表明仅在35kV张城线路易击段杆塔上加装线路型避雷器后可提高各种情况下的线路耐雷水平2至4倍,可大大降低线路雷击跳闸率。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漯河配电网线路不是全线架设避雷线,部分接地电阻超标,有些线路没有装设自动重合闸,配电设备防雷保护不完善,系统中性点也没有采用经消弧线圈运行的方式等问题,防雷形势比较严峻。结合漯河配电网线路实际情况提出在易击杆塔上加装线路型避雷器、降低线路杆塔接地电阻、完善配电设备防雷保护、提高配电网线路耐雷水平、采用中性点经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运行方式等来提高漯河配电网线路耐雷水平以及降低雷击跳闸率的措施。
二、太钢发电厂10kV系统电容电流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钢发电厂10kV系统电容电流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寺河矿区110kV站35kV系统电容电流超标重大隐患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提出背景 |
3电容电流超标重大隐患治理 |
3.1治理思路 |
3.2消弧线圈的选型及关键参数确定 |
3.2.1调节原理的选择 |
3.2.2消弧线圈成套装置的组成 |
3.2.2.1消弧线圈容量的取值 |
3.2.2.2带二次绕组的接地变压器容量的取值 |
3.2.2.3阻尼电阻的取值 |
3.2.3消弧线圈型号及参数 |
3.2.3.1型号的选择,如表6所示。 |
3.2.3.2参数的选择,如表7所示。 |
4效果 |
5结束语 |
(2)罗氏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高精度数字积分器和抗电磁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电子式互感器国内外研究历程 |
1.2.1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概述 |
1.2.2 国外研究历程 |
1.2.3 国内研究历程 |
1.3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3.1 数字积分器研究现状 |
1.3.2 抗电磁干扰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罗氏线圈ECT关键技术分析 |
2.1 罗氏线圈原理 |
2.2 罗氏线圈高频模型 |
2.2.1 集中参数模型和分布参数模型 |
2.2.2 罗氏线圈分布参数模型 |
2.2.3 罗氏线圈参数计算 |
2.3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积分器原理 |
2.4 罗氏线圈抗电磁干扰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高精度积分器技术研究 |
3.1 积分算法原理分析 |
3.1.1 传统数值积分精确度分析 |
3.1.2 Al-Alaoui积分算法分析 |
3.2 积分器算法优化研究 |
3.2.1 采样频率对积分精度的影响研究 |
3.2.2 延时因子对积分精度的影响 |
3.2.3 衰减因子对积分精度的影响 |
3.2.4 算法综合仿真验证 |
3.3 积分器结构设计 |
3.3.1 积分器数据结构分析和设计 |
3.3.2 电路结构仿真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抗电磁干扰技术研究 |
4.1 罗氏线圈仿真模型建立 |
4.2 隔离开关模型 |
4.2.1 隔离开关开合过程分析 |
4.2.2 隔离开关电弧模型 |
4.3 变电站模型研究 |
4.3.1 GIS变电站设备模型和参数 |
4.3.2 GIS变电站模型建立 |
4.4 罗氏线圈的输出电压特性研究 |
4.4.1 隔离开关操作电磁干扰信号 |
4.4.2 雷击电流电磁干扰信号 |
4.5 罗氏线圈防护措施设计以及验证 |
4.5.1 罗氏线圈被动抗干扰措施设计 |
4.5.2 抗干扰措施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大准铁路供电能力测试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大准铁路简介 |
1.2.1 大准铁路概况 |
1.2.2 供电设施概况 |
1.2.3 机车概况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2 影响供电能力的主要因素 |
2.1 输送能力、通过能力与供电能力 |
2.2 牵引供电系统简介 |
2.2.1 外部电源 |
2.2.2 牵引变压器 |
2.2.3 牵引网 |
2.2.4 无功补偿装置 |
2.3 本章小结 |
3 大准铁路供电能力的测试 |
3.1 测试设备 |
3.2 测试项目 |
3.2.1 测试点 |
3.2.2 测试电气量 |
3.2.3 测试方法 |
3.3 牵引变电所测试及负荷特性分析 |
3.3.1 黍地沟电压电流测试及负荷特性分析 |
3.3.2 樊家电压电流测试及负荷特性分析 |
3.3.3 凉城电压电流测试及负荷特性分析 |
3.3.4 外西沟电压电流测试及负荷特性分析 |
3.3.5 鸡鸣驿电压电流测试及负荷特性分析 |
3.3.6 大红城电压电流测试及负荷特性分析 |
3.3.7 窑沟电压电流测试及负荷特性分析 |
3.3.8 点岱沟电压电流测试及负荷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牵引供电系统的评估与分析 |
4.1 供电臂累加公里阻抗及接地回流评估 |
4.1.1 每条供电臂的累加公里阻抗 |
4.1.2 牵引变电所接地回流系统评估及改进措施 |
4.2 牵引变电所电能质量评估 |
4.2.1 牵引变电所27.5KV侧电能质量评估 |
4.2.2 牵引变电所110KV侧电能质量评估 |
4.3 电力机车负荷特性分析和谐波特性分析 |
4.3.1 和谐号交直交型电力机车负荷特性 |
4.3.2 和谐号交直交型电力谐波特性分析 |
4.3.3 SS4型交直型电力机车负荷特性 |
4.3.4 SS4型交直型电力机车谐波特性 |
4.4 改造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电力传输系统智能电容电流测试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 |
1.2.2 国内外配电网中性点接地现状 |
1.2.3 国内外电容电流测试方法分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文章章节安排 |
第2章 系统理论分析与仿真 |
2.1 一般中压配电系统的原理描述 |
2.2 系统电容电流测量的研究方法 |
2.2.1 扫频法测量系统电容电流的理论研究 |
2.2.2 配电系统对地电容电流的估算方法 |
2.3 扫频法测量系统电容电流的MATLAB仿真 |
2.3.1 扫频信号源的模型构建 |
2.3.2 配电线路及接地变压器的模型构建 |
2.3.3 系统电容电流测量的整体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框架设计 |
3.2 系统硬件原理图设计 |
3.2.1 电源模块硬件设计 |
3.2.2 扫频信号源硬件设计 |
3.2.3 控制模块硬件设计 |
3.2.4 信号采集模块硬件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4.1.1 KEIL FOR ARM编译器介绍 |
4.1.2 WizPro200ST8烧录工具介绍 |
4.2 系统模块化程序设计 |
4.2.1 系统整体软件框架设计 |
4.2.2 扫频信号模块程序设计 |
4.2.3 信号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4.2.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3 综合实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变电站过电压分析及防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过电压防护研究现状 |
1.3 唐山供电公司2012年过电压情况分析 |
1.3.1 电网设备总体概况 |
1.3.2 220 kV、110kV输电线路跳闸情况 |
1.3.3 配电线路跳闸情况 |
1.3.4 农网线路跳闸情况 |
1.3.5 开关柜内故障情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过电压的类型和特点 |
2.1 过电压的分类 |
2.2 雷电过电压的产生 |
2.2.1 雷电的形成及危害 |
2.2.2 雷电参数 |
2.2.3 雷电放电的计算模型 |
2.3 内部过电压的产生 |
2.3.1 暂时过电压的分类 |
2.3.2 操作过电压的分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电站的防雷保护设计 |
3.1 变电站防雷保护的分类 |
3.2 变电站的直击雷防护 |
3.2.1 避雷针和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
3.2.2 变电站的直击雷保护措施 |
3.3 变电站的侵入波防护 |
3.3.1 避雷器保护的基本要求 |
3.3.2 变电站避雷器的安装位置 |
3.3.3 变电站的进线段防护 |
3.4 唐山供电公司雷害事故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唐山供电公司谐振过电压实例分析 |
4.1 唐山供电公司铁磁谐振过电压实例分析 |
4.1.1 铁磁谐振的产生 |
4.1.2 铁磁谐振的形成条件 |
4.1.3 唐山变电站10kV系统铁磁谐振实例分析 |
4.1.4 铁磁谐振过电压的消谐措施 |
4.2 唐山供电公司断线谐振过电压实例分析 |
4.2.1 断线谐振过电压的产生 |
4.2.2 唐山110kV变电站断线谐振过电压事故分析 |
4.2.3 断线谐振的预防措施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唐山供电公司2012年过电压防护措施 |
5.1 唐山供电公司过电压防护工作概述 |
5.2 唐山供电公司过电压防护措施 |
5.2.1 唐山供电公司雷电过电压防护措施 |
5.2.2 唐山供电公司变压器过电压防护措施 |
5.2.3 唐山供电公司谐振过电压防护措施 |
5.2.4 唐山供电公司弧光接地过电压防护措施 |
5.2.5 唐山供电公司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事故防护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山西阳煤集团矿区电网防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阳煤矿区电网运行情况 |
2.1 阳煤矿区电网所处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 |
2.2 阳煤矿区电网基本情况 |
2.3 阳煤矿区电网雷害故障情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阳煤矿区电网现场调研与实验室试验 |
3.1 阳煤矿区电网现场调研 |
3.2 阳煤矿区电网现场试验情况 |
3.2.1 进、出线段杆塔接地电阻测量 |
3.2.2 杆塔附近土壤电阻率测量 |
3.2.3 变电站接地电阻、导通等测量 |
3.2.4 变电站电容电流测量 |
3.2.5 变电站内独立避雷针接地电阻测量 |
3.3 高压实验室试验 |
3.3.1 绝缘子 U50%冲击放电电压试验 |
3.3.2 绝缘子与过电压保护装置配合试验 |
3.3.3 绝缘子绝缘电阻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阳煤矿区电网存在的防雷问题分析 |
4.1 阳煤矿区输电线路防雷存在问题分析 |
4.1.1 进线段线路安装避雷针存在的问题讨论 |
4.1.2 部分线路杆塔绝缘水平过高 |
4.1.3 线路杆塔接地电阻超标 |
4.1.4 线路存在的绝缘弱点 |
4.1.5 矿区电网结构不合理 |
4.1.6 影响线路防雷的其他因素 |
4.2 阳煤矿区变电站防雷存在问题分析 |
4.2.1 组合式过电压保护使用存在的问题 |
4.2.2 避雷器安装过多的问题 |
4.2.3 站内地网存在的问题 |
4.2.4 站内避雷针架设位置存在的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阳煤矿区电网防雷改造措施 |
5.1 阳煤矿区线路防雷措施研究 |
5.1.1 拆除进线段杆塔不合理避雷针 |
5.1.2 加装可调式保护间隙 |
5.1.3 降低杆塔接地电阻 |
5.1.4 更换线路劣质绝缘子 |
5.1.5 优化矿区电网结构 |
5.2 阳煤矿区变电站防雷措施研究 |
5.2.1 防雷设备改造措施 |
5.2.2 变电站内地网改造 |
5.2.3 采用合理的中性点接地方式 |
5.2.4 优化变压器中性点保护 |
5.2.5 完善变电站内二次保护 |
5.2.6 站内独立避雷针改造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阳煤集团矿区电网主系统接线图 |
附表 矿区线路杆塔接地电阻测试结果 |
一、发供电线路部分 |
二、一矿区线路部分 |
三、二矿区线路部分 |
四、三矿区线路部分 |
五、五矿区线路部分 |
六、新景矿区线路部分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7)35kV网络不平衡电容电流的测试与消除(论文提纲范文)
1 35k V网络不平衡电容电流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现象 |
2 35k V网络电容电流的测试 |
3 测试结果分析及整改对策 |
4 结语 |
(8)华能北京热电厂高压变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研究现状 |
1.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1.2 增压风机变频调速改造研究现状 |
1.1.3 高压变频调速系统继电保护研究现状 |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高压变频器调速技术及产品情况 |
2.1 电机调速原理及基本形式 |
2.1.1 电机调速原理 |
2.1.2 电机调速基本形式 |
2.2 主要高压变频产品技术 |
2.2.1 多单元串联电压源型变频器 |
2.2.2 三电平电压源型变频器 |
2.2.3 器件直接串联电流型变频器 |
2.2.4 其它类型变频器 |
2.3 高压变频器市场情况 |
2.3.1 主要高压变频器制造商情况 |
2.3.2 市场占有情况 |
2.3.3 市场发展及价格情况 |
2.4 高压变频器电厂应用情况 |
2.4.1 华北网应用情况 |
2.4.2 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情况 |
第三章 发电厂高压变频器的工程设计 |
3.1 发电厂高压变频器应用的技术问题 |
3.1.1 变频调速改造项目合理立项 |
3.1.2 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机组各种运行工况 |
3.1.3 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机组厂用电 |
3.1.4 高压变频器环境设计 |
3.2 电厂增压风机高压变频改造工程可行性分析 |
3.2.1 增压风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3.2.2 增压风机变频改造的可行性 |
3.2.3 增压风机变频改造的设备选型 |
3.3 电厂增压风机变频改造工程设计 |
3.3.1 变频系统一次接线设计 |
3.3.2 变频器与机组DCS接口设计 |
3.3.3 变频器PLC逻辑设计 |
3.3.4 DCS系统增压风机控制策略设计 |
3.3.5 变频器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
第四章 发电厂高压变频系统的继电保护研究 |
4.1 高压变频系统的继电保护研究概论 |
4.2 高压变频系统的继电保护配置 |
4.2.1 高压变频系统工频运行工况的继电保护配置 |
4.2.2 高压变频系统变频运行工况的继电保护配置 |
4.2.3 6KV电源进线开关的继电保护配置 |
4.3 高压变频系统的继电保护定值整定 |
4.3.1 工频旁路QF2 开关保护整定 |
4.3.2 变频器输入QF1 开关保护整定 |
4.3.3 6KV电源进线开关保护整定 |
4.3.4 高压变频器保护整定 |
4.3.5 高压变频系统的继电保护配置对一次系统设计的影响 |
4.4 高压变频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研究 |
4.4.1 高压变频器接地保护构成 |
4.4.2 变频器正常运行工况 |
4.4.3 变频器功率单元接地运行工况 |
4.4.4 变频器输出侧接地运行工况 |
4.4.5 变频器接地保护定值的确定 |
4.4.6 高压变频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研究的结论 |
第五章 发电厂增压风机变频改造效益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9)偏磁式消弧接地系统在包钢电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目的以及意义 |
1.2 电力网中性点接地技术概述 |
1.3 电网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发展概况 |
1.4 自动跟踪补偿偏磁式消弧线圈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消弧线圈及其自动调谐原理 |
2.1 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 |
2.2 消弧线圈的自动调谐原理 |
2.3 偏磁式消弧线圈的自动调谐原理 |
2.4 小结 |
第三章 偏磁式消弧线圈的电感控制 |
3.1 直流偏磁式消弧线圈 |
3.2 偏磁式消弧线圈的高、低压调节特性 |
3.3 偏磁式消弧线圈的伏安特性 |
3.4 偏磁式消弧线圈电感量的控制 |
3.5 小结 |
第四章 偏磁式消弧线圈的组成及控制原理 |
4.1 偏磁式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装置组成 |
4.2 偏磁式消弧线圈调谐原理 |
4.3 电容电流检测 |
4.4 微机控制器特点 |
4.5 微机控制器结构框图、程序框图 |
4.6 小结 |
第五章 偏磁式自动跟踪消弧接地系统在包钢的应用 |
5.1 73#变电所 10kV 电网电容电流测试 |
5.2 根据测试结果系统分析 |
5.3 消弧接地系统技术要求 |
5.4 消弧接地系统现场调试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漯河配电网线路防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配电线路雷电过电压及具体防护措施 |
2.1 雷电及其放电过程 |
2.2 雷电参数 |
2.2.1 雷暴日、雷电小时及地面落雷密度 |
2.2.2 雷电流幅值、波前时间、波长及陡度 |
2.2.3 雷电流极性及波形 |
2.3 线路防雷性能指标及跳闸条件 |
2.3.1 线路防雷性能指标 |
2.3.2 线路雷击跳闸的条件 |
2.4 线路的防雷措施 |
2.4.1 防雷保护装置 |
2.4.1.1 避雷针和避雷线 |
2.4.1.2 避雷器 |
2.4.1.3 防雷接地装置 |
2.4.2 防雷保护措施 |
2.4.2.1 线路防雷保护的第一道防线一架设架空地线 |
2.4.2.2 线路防雷保护的第二道防线 |
2.4.2.3 线路防雷保护的第三道防线 |
2.4.2.4 线路防雷保护的第四道防线一装设自动重合闸装置 |
2.5 小结 |
第三章 漯河供电公司现场调研与测量 |
3.1 漯河供电公司配电网防雷现状 |
3.1.1 漯河供电公司配电网防雷现状 |
3.1.2 舞阳县配电网防雷现状 |
3.2 现场调研 |
3.2.1 35kV 线路现场调研 |
3.2.2 10kV 线路现场调研 |
3.3 现场测量 |
3.3.1 35kV 线路进线段杆塔接地电阻测量 |
3.3.2 10kV 线路避雷器接地电阻测量 |
3.3.3 电容电流测量 |
3.4 漯河配电网线路雷击跳闸率高的原因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漯河35KV 线路防雷措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安装线路避雷器提高线路耐雷水平 |
4.2.1 线路避雷器防雷的基本原理 |
4.2.2 贝杰龙法的原理 |
4.2.3 雷击杆塔反击时的过电压 |
4.2.4 雷直击杆塔计算模型 |
4.2.5 输电线路杆塔模型 |
4.2.6 线路型避雷器的参数 |
4.2.7 雷电流参数 |
4.2.8 雷击杆塔时线路的耐雷水平 |
4.2.9 雷击导线时安装线路型避雷器前后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 |
4.3 降低35KV 线路杆塔接地电阻 |
4.4 小结 |
第五章 漯河10KV 线路防雷措施研究 |
5.1 在配电网中线路中加装避雷器 |
5.2 完善配电设备的防雷保护以及改变配变台区的接地方式 |
5.2.1 完善配电设备的防雷保护 |
5.2.1.1 在配变低压侧装设避雷器 |
5.2.1.2 在开关两侧装设避雷器 |
5.2.2 改变配变台区的接地方式 |
5.3 降低10KV 配变及开关侧避雷器的接地电阻 |
5.4 提高10KV 配电网线路绝缘水平 |
5.5 线路结构与自动重合闸的投运关系 |
5.6 装设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降低线路建弧率 |
5.6.1 消弧线圈运行原理 |
5.6.2 变电站电容电流测量结果分析 |
5.7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太钢发电厂10kV系统电容电流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寺河矿区110kV站35kV系统电容电流超标重大隐患治理研究[J]. 耿东勇. 电气开关, 2020(04)
- [2]罗氏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高精度数字积分器和抗电磁干扰技术研究[D]. 靳义波. 山东大学, 2020(11)
- [3]大准铁路供电能力测试分析研究[D]. 黄永聪.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4)
- [4]电力传输系统智能电容电流测试装置的研制[D]. 孙万聪. 河北大学, 2017(01)
- [5]变电站过电压分析及防护措施[D]. 张绍林.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6]山西阳煤集团矿区电网防雷技术研究[D]. 邓杰文. 长沙理工大学, 2013(01)
- [7]35kV网络不平衡电容电流的测试与消除[J]. 林清池. 能源与环境, 2008(06)
- [8]华能北京热电厂高压变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D]. 马晋辉.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02)
- [9]偏磁式消弧接地系统在包钢电网中的应用[D]. 王茂国.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8(11)
- [10]漯河配电网线路防雷技术研究[D]. 李志娟. 长沙理工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