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世纪新年新动向——超声医学发展前景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陈斌[1](2020)在《PCOS超声图像自动分割及分类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往不能完全治愈甚至是无法医治的各种疾病逐渐地得到了完全的医治。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尚且无法医治的疾病,甚至还没有确切的诊断标准。多嚢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疾病,主要会引起女性的内分泌紊乱,导致激素失调,进而出现月经异常,肥胖,不孕等异常现象,同时会增加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发生的概率。因此,PCOS的提前预防诊断,对减少疾病带来的影响十分重要。现代医学上诊断该疾病的主要指标是卵巢超声图像中囊泡的数量、大小和分布情况。本文将从图像分割角度来进行该指标特征的提取,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在机器学习方面,提出了一种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的模糊C均值(Fuzzy C-means,FCM)聚类算法(PSO-FCM)与标记控制分水岭方法(Marker control watershed)相结合的图像分割算法(PSO-FCM-Watershed)。首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PSO-FCM对图像进行聚类,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再结合标记控制分水岭进行囊泡边界的分割。参考平均交并比(MIOU)和分割准确率两种评价指标,本文提出的PSO-FCM-Watershed相比于传统分割算法分别提高了近4%和14%,验证了本文方法有较好的分割效果。(2)在深度学习方面,提出一种直方图均衡化(Histogram equalization)与U型网络(U-net)相结合的深度学习算法(H-U-net)。本文先对图像进行消噪和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再结合U-net进行模型的训练和图像的分割。本文提出的方法就评价指标相比于U-net提高了17%和15%。针对医学数据量少的情况,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在有限的训练数据上训练出更好的分割模型,优于普通的U-net方法。(3)对上述两种方法分别进行对比实验,以验证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在机器学习方面,PSO-FCM-Watershed和传统方法对比,准确率远高于传统的方法,和U-net相比也具有较好的效果,证实了方法的优越性;另一方面H-U-net相比于普通U-net也表现出较好的效果,为深度学习对模型的训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此外,我们还对正常人和PCOS患者的分类指标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得出的关于分类指标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和较为认可的分类诊断指标符合,为后期对PCOS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丁小朋[2](2018)在《降浊活血方对痰瘀互结型高LDL-C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清hs-CRP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降浊活血方对痰瘀互结型高LDL-C血症伴有颈动脉内膜(IMT)增厚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份2017年12月份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或住院的血清LDL-C≥3.40mmol/L、颈动脉IMT≥1.0mm、中医辨证属痰瘀互结型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由研究者征求其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降浊活血方中药口服,对照组予血脂康胶囊(2粒/次,2次/天)口服,疗程12周。两组治疗期间均避免服用其他中草药制剂。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LDL-C水平、TG、TC、HDL-C水平、IMT厚度、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中医症候疗效等指标。结果:(1)疗效性评价:(1)血清LDL-C水平分层情况:治疗后治疗组LDL-C升高水平11例中有9例降至合适或者理想水平,2例降至边缘升高水平,边缘升高水平19例全部降至合适或者理想水平;对照组升高水平10例中有5例降至合适或者理想水平,4例降至边缘升高水平,1例患者治疗后仍处于升高水平,边缘升高水平20例有18降至合适或者理想水平,2例仍处于边缘升高水平。两组经秩和检验,U=21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降低血清LDL-C水平疗效优于对照组。(2)血脂水平: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LDL-C、TC、TG均下降,HDL-C水平升高(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降低LDL-C、TC含量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降低TG、升高HDL-C水平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3)颈动脉IMT:两组治疗后颈动脉IM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动脉IMT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hs-CRP含量: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含量均较疗前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为63.33%;治疗组比对照组提高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候积分、单项症状: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单项症状疗效均有改善(P<0.01或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中医单项症状特别在头重如裹、胸闷、倦怠乏力、食少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改善肢体沉重、心前区刺痛、便溏、口淡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安全性评价:治疗组30例用药后检查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结果均无明显异常变化,治疗后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变化。说明降浊活血方治疗中较为安全,未发现明显副反应。结论:降浊活血方能降低痰瘀互结型高LDL-C血症患者血清中LDL-C、TG、TC水平,提高HDL-C水平,同时,能降低患者颈动脉IMT及炎症因子hs-CRP含量,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达到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预防AS发生发展的作用。临床应用安全,适合辩证为痰瘀互结型高LDL-C血症并伴有早期AS形成的患者服用。
何昕[3](2015)在《疾病叙事的生命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疾病可以说是每个人都不愿遭受但又无法回避的基本生命体验,它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会加速生命走向终点的进程。正因为此,疾病会使人们对生命本身及其存在价值产生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对生命状态“善”和“应当”的探究构成了生命伦理的核心。疾病叙事在本文被理解成以疾病为叙述线索或者疾病对故事情节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的相关文学作品,可以说,疾病叙事是通过对患病生命的展现表达出作者对人的普遍生命存在状态的深切关怀,其中必然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生命伦理思想。然而,这一领域目前尚未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权当一次勇敢的尝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基于对人的生命形态的尊重和关切,本文以疾病叙事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以生命伦理为研究视角,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对疾病叙事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伦理思想,从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以及社会生命三重伦理维度来进行展开研究。疾病带给人们痛苦的生存体验和对生命脆弱的感悟,文学则能表现人的心灵和情感,也必然叩问生命的价值及终极关怀。真切的疾病体验激发着患病之身文学创作的热情,而文学创作的过程又帮助患者实现自我疗救和社会疗救,这便是疾病叙事频繁出现的根源所在。长期以来对疾病的道德解读及社会隐喻让疾病与伦理密切相关,而文学的伦理价值和叙事伦理的兴起又成为疾病叙事伦理的理论基础。人的生命的自然、精神、社会三重属性拓展了对生命伦理的界定,也丰富了疾病叙事的生命伦理内涵。首先,从追寻自然生命本真的层面来看,生命科技的高度发展造成了现代医学情境下死亡尊严的丧失,人的生命价值也遭到质疑,疾病叙事文学作品对此做出了积极的伦理思考和回应,否定工具理性,呼唤价值理性的回归。其次,从追寻精神生命圆满的层面来看,疾病叙事中体现出对人的多种生存困境的伦理观照:五四时期的疾病叙事中存在许多自杀情节,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也表达出自杀行为的伦理意义;身处荒诞的群体或病态的社会之中,只有反抗才是生命存在唯一的出路;身心俱伤的女性生命在身份价值嬗变的过程中追求的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内省:而残疾的生命面对比常人多得多且不能逃离的苦难,投身信仰的怀抱并获得某种永恒的意义也不失为一剂良方。再次,从追寻社会生命和谐的层面来看,疾病叙事中体现出对医患关系的伦理审思:现阶段医患之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医疗关系市场化、医患感情冷漠化、医患纠纷白热化,而解决的办法就是重建医患共同体。文章的最后,分析了疾病叙事中生命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其现实意义主要包括:倡导敬畏生命的精神、弘扬人道主义的情怀以及开阔生命问题的视野三个方面。论文通过上述内容的探讨,在汗牛充栋的疾病叙事文学作品当中梳理出一系列宝贵的生命伦理思想,抨击了过分依赖生命科技而忽略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行为,倡导了面对生命困境时坚定信念、反抗命运的执着精神,揭露了当前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等,试图从根本上表达出对人的生命的尊敬和关怀之情,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伦理观,使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都得以彰显。
杜丽娟,何文[4](2015)在《超声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超声医学临床特点,总结超声影像学专业教学中多种教学模式,为提高我国医学院校超声医学整体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苏超[5](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散志华,顾秀娟,孙心平,白月瑶[6](2011)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与超声波检查的适应症》文中指出本文论述了超声波的物理特性、超声波检查的适应症,以及当前影响超声波检查工作的两个主要因素。
赵伟[7](2011)在《广义科学哲学视野中医本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近代西学东渐以来,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学的合法性地位就屡屡受到冲击,“废医论”此消彼长。在经过多次中医废存之争后,从学理上论证中医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至关重要。我认为,评价中医合理性的前提是必须对中医药的本性有较为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这也是将来如何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发展中医药学的关键所在。中医本性研究很复杂,我们试图以一种新的视角尝试给中医本性一个更全面的解释,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振兴中医政策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支撑。本文在全面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医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学者对于中医本性的研究视角的偏差。当前对于中医的研究,应该系统的利用现代科学哲学资源,全面的揭示中医的科学本性。通过对于中医基本理论的特点和哲学基础的研究,我们认为中医学理论有很好的可理解性,但也具有弱的可靠性。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贯穿中医理论形成与发展始终的类比思维方法,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类比思维在中医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发挥其合理性一面,加强其可靠性。纵观国内科学技术哲学界对于中医本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视角,即逻辑、社会历史和文化。关于逻辑视角对于中医本性的研究主要是借助经典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经典科学哲学认为科学的本性就是科学理论的本性,它们关注的科学的理论成果,依据物理科学,主张建立一种现代物理科学语言式的人工语言。在经典科学哲学看来,在科学中,理论与其它相比具有无上的地位。经典科学哲学坚持理论优位的思想,认为通过对理论的逻辑结构的分析论证及经验证实来确定理论的科学性。有的学者强调中医学理论缺乏逻辑的严谨性、明晰性和经验的可检验性。社会历史视角对于中医本性研究主要是借助非经典科学哲学的理论来分析中医。集中于科学知识社会学和科学实践哲学从实践视角对于中医本性的新阐释,其强调中医的治疗实效和“地方性”,还有学者从文化立场,强调中医药治病的文化性。这三个研究视角依据不同的科学哲学理论,而实际上它们各自的理论指出的是不同的科学内涵。逻辑视角视科学为科学理论,因此科学的本性就是科学理论的本性,社会历史视角视科学为科学活动(或实践);而文化视有视科学为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子类。对于中医的研究需要我们系统的应用三个视角的科学哲学资源,从三个层次全面说明中医本性。原因在于,就整个医学或者科学的发展而言,有的是理论,有的是实践,有的是文化,而医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是理论、实践和文化三位一体的。本人认为,科学哲学理论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其积累的理论与方法到了可以将中医学理论作系统分析的时候了。
李岩[8](2011)在《健康传播与人际交流技能在临床超声影像诊断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超声影像在临床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医院诊断脏器器质性病变的常规手段。超声影像诊断质量的高低,对于医疗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运用健康传播与人际交流技能来提高超声影像诊断质量,从而达到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柳青[9](2010)在《综合医院学科建设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学科建设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学科不断得到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越来越多,形成各类交叉学科、综合学科。作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和模式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本文以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这所综合医院的学科发展为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深入医院的各行政部门,各医疗一线,调查取证,听取相关专业人士意见,通过阐述目前学科发展现状,找到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做出系统的总结,分析,提出建设新思路,发展新途径,确立了学科发展的关键点。
程丹松[10](2010)在《基于邻域的图像处理方法及其在医学图像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医学图像分割技术是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其目的是将图像中具有某些特殊含义的区域分割出来,同时提取相关的特征数据,从而为临床诊疗和病理学研究提供可靠依据。医学图像分割有着一般图像分割的共性问题,同时,由于人体解剖结构的复杂性、组织器官形状的不规则性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一般图像分割方法直接应用于医学图像并不能得到理想分割效果,为此寻求有效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图像分割的目标是将特征域内特征值相等或相近的像素作为同质区分割开来,同质区内部的像素在特征域内与其相邻近的像素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因此,考察像素的邻域状态是图像分割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利用像素邻域特征实现图像分割。与以往的邻域不同,本文的邻域特征不仅仅包括邻域内像素的特征值分布,还将邻域内像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建模,作为特征量参与分割。利用所构建的邻域特征,本论文对医学图像分割技术的关键算法和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图像去噪、图像增强和图像分割等算法。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医学图像模糊增强针对医学图像对比度较低、边缘模糊等特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理论的医学图像增强算法。首先在通过非线性变换算子对图像进行归一化的同时实现边界区域对比度拉伸,然后在变换域内采用幂次变换对图像进行进一步的对比度增强,并利用邻域信息控制增强力度,在保护同质区明显的纹理特征的同时增大区域之间的对比度。接着利用图像统计特性对多层次图像进行模糊划分,通过对各模糊子集的增强处理将算法推广为多层次模糊增强,在保护图像主要纹理特征的基础上提高不同灰度级区域间的对比度。通过与经典方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本文的增强算法能很好的提高医学图像的对比度,显着提高医生临床诊断的有效性。(2)灰度医学图像分割传统的PCNN方法对噪声有很强的鲁棒性,但该方法分割效果对参数有很强的依赖性,参数选择不当,将导致欠分割或过分割,本文针对传统的PCNN模型的不足,提出基于邻域激励脉冲耦合神经网络(NIPCNN)的图像分割方法。在本方法中,点火神经元对其邻域神经元的捕捉由被捕捉神经元的强度值及其邻域决定,这个邻域包含两方面的特征,即神经元邻域元素的强度值以及强度值高于阈值的神经元的分布情况。我们将对该神经元的邻域建模,控制神经元的内部活动,决定神经元是否点火,从而实现目标区域的精确分割。实验结果表明新的模型对参数的选择依赖性明显减小,适合对医学图像的分割要求。(3)彩色医学图像分割本文通过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的特点分析,提出针对该类大背景的彩色图像的分割算法。该算法采用感兴趣区域(ROI)的初步筛选,减小分割算法的处理对象,从而显着提高算法的处理速度。本文的算法基于ε邻域一致性进行分析,易于解释和实现。算法采用色差来度量像素的邻域状态,根据ε相似邻域判定准则将像素集合分成不同的等价类,然后只考虑等价类的外围边界情况将等价类演化为同质类,对应图像中不同的颜色区域。本方法在完成颜色聚类的同时完成分割,并保证分割不存在二义性。另外,根据分析确定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近似与目标区域成线性关系,因此容易实现实时处理。
二、新世纪新年新动向——超声医学发展前景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新年新动向——超声医学发展前景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PCOS超声图像自动分割及分类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PCOS病因研究 |
1.2.2 PCOS诊断规则 |
1.2.3 PCOS研究意义 |
1.3 课题来源 |
1.4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超声图像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
1.4.1 超声图像的基本原理简介 |
1.4.2 多囊卵巢综合征图像的特点 |
1.5 研究现状概述 |
1.5.1 传统方法研究现状 |
1.5.2 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安排 |
2 多囊卵巢综合征超声图像预处理 |
2.1 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 |
2.2 数据消噪 |
2.2.1 预处理方法 |
2.2.2 处理结果对比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FCM的标记控制分水岭图像分割算法 |
3.1 直方图均衡化的原理概述 |
3.1.1 直方图均衡化的理论基础 |
3.1.2 直方图均衡化的之后的结果对比 |
3.2 模糊C均值聚类(FCM)算法概述 |
3.3 分水岭分割方法概述 |
3.3.1 传统分水岭算法 |
3.3.2 标记控制分水岭算法 |
3.4 结合直方图和标记控制分水岭的结果分析 |
3.5 结合FCM和标记控制分水岭的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PSO-FCM的标记控制分水岭图像分割算法 |
4.1 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概述 |
4.2 区域生长法 |
4.3 平均交并比MIOU |
4.4 基于PSO-FCM的标记控制分水岭算法设计步骤和结果分析 |
4.4.1 PSO-FCM-Watershed的设计步骤 |
4.4.2 结果分析 |
4.5 FCM-Watershed和 PSO-FCM-Watershed的分割指标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直方图均衡化的U-net图像分割算法及分类指标研究 |
5.1 神经网络基础和卷积神经网络 |
5.1.1 神经元结构 |
5.1.2 感知器和神经网络 |
5.1.3 卷积神经网络 |
5.2 U-net神经网络的结构分析 |
5.3 PCOS图像数据的分割流程 |
5.3.1 图像与标签的合并 |
5.3.2 图像数据增强 |
5.3.3 模型训练及预测 |
5.4 U-net和 H-U-net分割指标对比 |
5.5 分割结果整体分析 |
5.6 正常人和患者数据的分类指标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降浊活血方对痰瘀互结型高LDL-C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清hs-CR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1 前言 |
2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疾病叙事的生命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思路及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 |
第一章 伦理学视域中的疾病叙事 |
第一节 疾病叙事的类型及生成根源 |
一、疾病叙事的概念厘定 |
二、疾病叙事的基本类型 |
三、疾病叙事的生成根源 |
第二节 疾病叙事的伦理属性 |
一、疾病与伦理的关系探源 |
二、疾病叙事伦理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疾病叙事的生命伦理意蕴 |
一、对生命伦理的界定和反省 |
二、人的生命本质的三重蕴涵 |
三、生命三重性在疾病叙事中的伦理体认 |
小结 |
第二章 疾病叙事之自然生命本真的伦理诉求 |
第一节 关注现代医学中的死亡境遇 |
一、人的死亡尊严之意义 |
二、现代医学对传统死亡境遇的颠覆 |
三、现代死亡尊严的伦理困境 |
四、实现死亡尊严的基本途径 |
第二节 反思生命科技中的价值取向 |
一、人的生命价值之内涵 |
二、生命科技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
三、“血玲珑”计划的生命价值审思 |
四、颅脑手术戒毒的生命价值审思 |
小结 |
第三章 疾病叙事之精神生命圆满的伦理追寻 |
第一节 特殊生存境遇中的自杀论争 |
一、传统儒家对自杀正当性的辩护 |
二、特殊境遇下自杀的伦理意义 |
三、自杀抑或为实现更高目标而保存生命 |
第二节 荒诞生存困境中的反抗意识 |
一、荒诞的生存与反抗的精神 |
二、反抗现实的绝望 |
三、反抗命运的荒诞 |
第三节 女性身心困苦中的价值认同 |
一、女性身份价值的嬗变 |
二、作为“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
三、女性主体意识的“内省”倾向 |
四、现代知识女性的身份认同焦虑 |
第四节 个体生命困惑中的宗教精神 |
一、宗教信仰对苦难的超脱 |
二、宿命的偶然与不公正 |
三、“生命的价值在于过程” |
四、“神就是人自己的精神” |
小结 |
第四章 疾病叙事之社会生命和谐的伦理审思 |
第一节 经济利益主导下的医疗关系 |
一、医疗关系市场化 |
二、重建医患利益共同体 |
第二节 人文精神失落中的医患感情 |
一、医患感情冷漠化 |
二、重建医患伦理共同体 |
第三节 医疗体制局限下的医患纠纷 |
一、医患纠纷白热化 |
二、重建医患生命共同体 |
小结 |
第五章 疾病叙事之生命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一节 倡导敬畏生命的精神 |
一、肯定生命意义 |
二、纾缓死亡焦虑 |
三、反对科技至上 |
第二节 弘扬人道主义的情怀 |
一、深切关怀病患疾苦 |
二、祛除疾病隐喻歧视 |
三、尊重理解为医之道 |
第三节 开阔生命问题的视野 |
一、印证生命叙事言说 |
二、体现生命美学意识 |
三、启迪生命教育路径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超声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
2 多种教学方法在超声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
2.1 病例教学 (Case-Based Learning) |
2.2 问题导向式教学 (Problem-Based Learning) |
2.3 多媒体教学 |
2.4 WST教学模式 (Web Supported Teaching) |
(5)“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附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设定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数字鸿沟 |
二、文化信息资源 |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
四、可持续发展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
一、知识沟理论 |
二、文化权利 |
三、文化传播 |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五、公共物品理论 |
六、贫困文化理论 |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
一、建立试点 |
二、启动应用 |
三、全国推广 |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
一、建设流程 |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
四、资源构成分析 |
五、服务方式分析 |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超声波的物理特性与超声波检查的适应症(论文提纲范文)
1 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
2 超声波检查的适应症 |
2.1 产科超声波检查 |
2.2 心、血管系统超声波检查 |
2.3 消化系统超声波检查 |
3 当前影响超声波检查工作的两个主要因素 |
3.1 防御性医疗行为导致了过度检查 |
3.2 投入不足致超声仪器缺乏, 人员短缺 |
(7)广义科学哲学视野中医本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中医本性研究背景 |
1.2 存在的问题 |
1.3 中医本性研究的思路与对策 |
2 中医基本理论的特点与哲学基础 |
2.1 中医概念的由来与涵义 |
2.2 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2.3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
2.4 中医理论哲学基础 |
2.5 中医理论的类比思维辨析 |
3 经典科学哲学视野下的中医 |
3.1 经典科学哲学概述 |
3.2 逻辑经验主义科学观与中医科学性 |
3.3 波普尔证伪主义与中医理论的证伪困境 |
3.4 对于经典科学哲学的批判与回应 |
3.5 经典科学哲学对中医理论本性辨析 |
4 非经典科学哲学与中医 |
4.1 科学知识社会学与中医 |
4.2 科学实践哲学与中医 |
5 中医文化依赖性与未来发展 |
5.1 中医文化特性 |
5.2 医学模式的未来演变与中医文化 |
后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综合医院学科建设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概念阐述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学科建设内在层面阐述 |
二、医院发展层面阐述 |
第三节 研究背景 |
一、当前学科建设的特点 |
二、医学学科建设现状 |
三、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学科建设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 |
二、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
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第二章 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特色性与综合性的独立与统一 |
二、系统性与独立性的相辅相成 |
三、交融性与专一性的共生发展 |
第三章 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以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 |
第一节 科室建设 |
一、总体规划的制定实施 |
二、学科的具体建设 |
第二节 学术队伍 |
一、各级各类人才 |
二、学科带头人 |
三、人才梯队和学科团队建立 |
第三节 医疗建设 |
一、医疗工作的量与质 |
二、医疗服务的实与广 |
第四节 科研教学 |
一、医学生教育 |
二、科研 |
三、员工教育 |
第五节 学科文化 |
一、人文关爱的文化 |
二、讲规矩守诚信的文化 |
三、踏实谨慎、和谐共进的文化 |
第四章 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宏观把握学科建设 |
一、学科内涵重构认知 |
二、学科目标设定实施 |
第二节 微观操作学科建设 |
一、健全学科发展模式 |
二、扩大学科辐射能力 |
三、加强人才培养、优化学科队伍 |
四、构建和谐诊疗新环境 |
五、学科之外的多方面结合 |
六、学科评估机制的建立与制度化 |
第五章 总结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邻域的图像处理方法及其在医学图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医学图像的成像原理及其特点 |
1.2.1 医学图像的成像原理 |
1.2.2 医学图像的特点 |
1.3 医学图像增强概述 |
1.4 医学图像分割概述 |
1.4.1 基于区域的分割算法 |
1.4.2 基于边缘检测的分割技术 |
1.4.3 基于神经网络的分割方法 |
1.4.4 形变模型法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1.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5.2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2章 基于邻域的模糊增强算法 |
2.1 超声图像去噪模型 |
2.1.1 基于曲面第二基本形式的图像去噪模型 |
2.1.2 四阶非线性扩散模型的算法分析 |
2.1.3 图像去噪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 模糊理论进行图像处理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
2.3 已有模糊增强算法分析 |
2.4 基于邻域信息的边界增强算法 |
2.5 基于模糊推理的多层次图像增强算法 |
2.5.1 非线性模糊化算子 |
2.5.2 基于图像统计特性的模糊划分 |
2.5.3 图像的多层次模糊增强算法 |
2.6 医学图像模糊增强的实验结果与分析法 |
2.6.1 医学X-ray图像增强处理 |
2.6.2 医学超声图像增强处理 |
2.6.3 算法的处理效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邻域激励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图像分割 |
3.1 PCNN模型及其分析 |
3.1.1 基本PCNN模型 |
3.1.2 Fastlinking方法 |
3.2 多目标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 |
3.2.1 PCNN模型的简化 |
3.2.2 PCNN模型的改进 |
3.2.3 多目标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的β参数确定 |
3.2.4 多目标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的算法 |
3.2.5 实验与分析 |
3.3 邻域激励脉冲耦合神经网络 |
3.3.1 邻域激励函数 |
3.3.2 基于邻域激励脉冲耦合神经(NIPCNN)模型的图像分割 |
3.3.3 实验和分析 |
3.4 医学图像中的应用 |
3.4.1 核磁共振图像处理 |
3.4.2 超声图像处理 |
3.4.3 差异实验评估方法及结果分析 |
3.4.4 分割算法的效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ε 邻域的大背景彩色图像分割算法 |
4.1 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血流分割问题解析 |
4.1.1 彩色多普勒(Doplor)超声图像血流分割的意义 |
4.1.2 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血流分割的目标 |
4.2 彩色图像分割方法概述 |
4.3 基于ε邻域的大背景彩色图像分割算法 |
4.3.1 颜色相似性判定准则 |
4.3.2 ε邻域分割算法相关定义 |
4.3.3 ε邻域分割算法 |
4.4 实验与分析 |
4.4.1 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的分割 |
4.4.2 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新世纪新年新动向——超声医学发展前景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PCOS超声图像自动分割及分类指标研究[D]. 陈斌.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2]降浊活血方对痰瘀互结型高LDL-C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清hs-CRP的影响[D]. 丁小朋.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3]疾病叙事的生命伦理研究[D]. 何昕. 东南大学, 2015(08)
- [4]超声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讨[J]. 杜丽娟,何文. 卫生职业教育, 2015(01)
- [5]“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6]超声波的物理特性与超声波检查的适应症[J]. 散志华,顾秀娟,孙心平,白月瑶. 中国医疗设备, 2011(05)
- [7]广义科学哲学视野中医本性分析[D]. 赵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8]健康传播与人际交流技能在临床超声影像诊断中的运用[J]. 李岩.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1(01)
- [9]综合医院学科建设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D]. 柳青. 复旦大学, 2010(05)
- [10]基于邻域的图像处理方法及其在医学图像中的应用[D]. 程丹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