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机型母差保护的安装、调试与维护(论文文献综述)
邵天赐[1](2020)在《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不同于常规变电站,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大幅度提升的助力下,智能变电站与其产生了云泥之别。智能变电站在其二次系统的设计方案、逻辑构架等方面风格迥异,通信方式、集成调试等方面也大相径庭,这给工程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压力。本文将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技术及其设计应用作为主要着力点,主体涵盖如下内容:第一,抓住智能变电站的基本概念,研究了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三个维度。第二,整理了智能变电站的“三层两网”构架,梳理了各间隔设备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设备的配置原则及方案。第三,对比分析了过程层网络的组网方式,结果表明混合组网为优化方式,由此提出SV和GOOSE组网模型,并以220k V线路保护为例,构建其SV和GOOSE网络设计方案。第四,对比分析了各智能二次设备的虚端子表和虚端子逻辑联系表以及全站SCD文件的集成,并以220k V线路保护为例,描述其虚端子表和虚端子逻辑联系表,取得了具体的集成流程。第五,以220k V重基站为例,将二次系统的研究应用于工程实例,将“三层两网”应用于实际的智能变电站,分别就SV与GOOSE虚端子联系表展开实例设计。本文研究表明,以设备智能化为基础的智能变电站,在“三层两网”构架和混合组网优化方式下,能够很好的支撑建立虚端子逻辑和集成全站SCD文件,工程应用切实可行。构建的研究与应用实例具备高度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为工程人员建设智能变电站提供必要的借鉴和指导。
杨畅[2](2019)在《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与检修策略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现代电网规模和运营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网的长期平稳运行主要依靠于二次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传统的定期检查有许多问题,如低维护效率和低针对性,这都将影响到电网的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行,继电保护传统的定期检查制度已逐渐不能满足现代电网运行和维护。目前,基于时间的被动检测模式正在向基于设备状态的主动检测模式发展。继电保护状态维护的研究可以在实践中减少现场工作量,特别是减少计划外停电次数,从而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开始加强对继电保护设备的状态检修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因继电保护设备的维护模式和方法与一次电网设备存在不同特征,有必要根据继电器保护设备的特性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以便按不同状态开展检修及运维工作。本文将电力公司的业务需求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继电保护设备健康状态评估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继电保护设备的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深入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找出影响设备持续稳定可靠运行的关键因素。其次,采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改进数据采集方法,应用物联网电子标签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全自动智能化采集状态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继电保护设备健康状态评价模型,实现继电保护设备的全周期动态评价,提升了设备状态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最终,建立了基于一、二次设备等多专业融合、多角度分析的综合状态评价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检修策略,为准确评估设备状况、评估风险等级提供坚实的依据,全面提升了电网公司设备管理的科学化、精益化、标准化水平。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大数据”分析,对天津市继电保护设备近几年基础资料进行收集,从设备厂家,运行年份、设备类型等多个维度对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的总体状况进行分析,统计继电保护设备发生缺陷的概率,找出影响设备持续稳定可靠运行的主要因素。(2)将“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二次设备状态评价中,利用二次设备在线监视技术、物联网电子标签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全自动的智能获取继电保护设备相关基础资料、设备实时数据、设备历史数据等反映设备健康状态的参数和信息。(3)建立继电保护设备健康状态评价模型,实现了全过程自动评价和过程基础数据可跟踪、可追溯。保证继电保护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适用性和科学性。(4)应用所建立的状态评价模型对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进行实例分析,并分析计算此检修模式实施后的经济效益。(5)制定了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管理策略,明确了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目标、做法、流程以及人员明确分工与职责和各环节时间要求。
张轩[3](2019)在《田湾百万核电机组的继电保护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核电机组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电机组的运行与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论文围绕田湾百万核电机组的继电保护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展研究,分析了田湾核电厂继电保护装置二次功能的缺陷、保护技术及改进措施,对继电保护装置运行过程中出现过的问题,提出一种可行性优化方案。为变压器微机保护的抗干扰问题的解决、继电保护的相关回路设计以及元件的选择提供了实践经验,同时确保了机组和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论文对于我国典型核电机组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首先具体分析了我国俄供田湾核电厂机组原有继电保护的运行缺陷及不足,然后针对缺陷和不足之处提出关键技术对其改进策略,制定了微机型保护通道的双重保护措施和并优化了运行维护装置。其次分析了500kV母线差动保护和断路器失灵保护的缺陷,详细介绍和分析了差动保护和失灵保护的优化措施。再次从变压器差动保护,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定子接地保护,保护双重化,复合电压闭锁过流保护等方面,重建了田湾核电厂俄供发变组,详细分析其优化效果。最后针对原俄供励磁系统存在的问题,列举出田湾核电厂俄供励磁原系统出现过的主要故障,对优化后的励磁调节装置进行详细说明,综合比较原俄罗斯设备与国内外同类产品之间的优劣性。
刘晓晨[4](2016)在《220kV智能变电站母线保护验收方法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我国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智能变电站中设备的互操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设备间通过光纤连接彼此,通过符合IEC 61850标准的报文传递信息。对于继电保护专业而言,完善的验收才能保障投运后的安全稳定,验收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智能变电站前些年一直是试点工程,当建设大潮来临后,很多维护人员对智能变电站的验收方法不熟悉,无法快速有效的进行验收工作。根据多年继电保护验收经验和对智能变电站的理解,对220kV智能变电站母线保护的验收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给继电保护带来的改变,指出了220kV智能变电站母线保护验收工作的难点。母线保护与被保护母线上的所有间隔存在信息的传递。智能变电站中这种信息传递不再由电缆中的电流电压实现,而改为由报文实现。然后提出一种220kV智能变电站母线保护的验收方法。此方法将验收工作与调试工作区分开来,充分尊重调试工作成果,重点关注关键部分和易忽视部分的验证工作。最后以某220kV智能变电站母线保护的验收工作为例,将本方法应用于实践。实践部分详细描述了操作方法,可供其他变电站参考。
岳诗洋[5](2015)在《220kV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在500kV国安变电站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珠海电力系统和电力市场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电网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电力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系统短路容量增大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为了解决电网发生短路故障时短路电流超标问题,220kV电网系统采取分层分区供电模式,要求珠海500kV国安站220kV母线分列运行,国安站220kV侧的供电可靠性下降。为了满足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在国安站220kV系统装设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简称备自投)。当工作电源因故障或其它原因消失后,能自动快速地将备用电源投入工作,恢复220kV系统的联系,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备自投装置在中低压电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220kV及以上高压电网中应用较少。220kV备自投的功能和方式,并不像传统无压自动投入那么简单。本文结合珠海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根据220kV备自投装置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在500kV国安变电站220kV系统双母双分段接线方式母线分列运行的情况下,探讨了国安站220kV侧增设备自投装置的必要性。对备自投装置的实现原理、设计思路、动作逻辑、接入模拟量选择、功能闭锁和异常告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对备自投装置现场安装及调试验收等工作过程进行了探讨,对国安站220kV备自投系统的运行及维护进行详细阐述,提出了相关注意事项。由于220kV备自投的特殊性,必须在日常的运行维护工作中加以重视,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刘建荣[6](2014)在《220kV东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工程》文中研究指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高科技在变电站领域的综合应用。220kV东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工程,对于改进变电运行管理模式,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该文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功能及发展概况进行了综述,分析220kV东澎变电站改造的必要性。其次,介绍了220kV东澎变电站一、二次设备方面的现状情况,并针对二次方面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合理分析,从应具备的功能、结构形式等方面给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案。结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实施改造过程中存在的电磁干扰问题,论述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张宇[7](2013)在《常规变电站智能化技术改造研究》文中指出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关键所在,对于枢纽常规变电站进行智能化改造或重建,成为了建设智能电网无法避开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阐述了智能变电站的基本概念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常规变电站进行智能化改造的方向,提出改造的技术方案和现场实施方案。研究常规变电站智能化技术改造方案,利用设备现场就地安装的智能单元,设计技改工程的实施方案,通过改造提升一次设备智能化水平;重建二次系统,设计改造期设备二次系统运行方案,适应改造期间的过渡要求;参照IEC61850标准,重新建立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断路器、闸刀等一次设备的控制信息利用报文方式传输;使得变电站一、二次设备全面具有程序化操作功能;保护动作信号、保护之间的相互闭锁以及一次设备的控制通过GOOSE报文进行控制。
陈国飞[8](2013)在《500kV双龙变电站智能化改造项目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项目管理开始应用于电力工程建设过程,特别是电源建设项目中,后逐渐被电网建设项目所采用,在节约投资、提高项目回报率、降低财务风险、实现投资决策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项目投资效益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变电站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智能化变电站试点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智能化变电站建设即将进行推广应用。大量达到运行年限的500kV变电站设备面临着改造更新,因此,如何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对其进行改造,总结典型、通用的项目管理经验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50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项目管理进行分析研究,改进目前电力基建工程通用项目管理方法、步骤、流程,研究智能化改造项目关键环节管控措施。从电网智能化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和基本建设工程项目上的差异入手,着重针对变电站智能化改造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两方面展开研究,兼顾变电站智能化改造项目的计划、进度安排、工序优化、质量控制、风险防范等过程管控,结合500kV双龙变电站智能化改造项目实例,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和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方法对项目范围、投资进行优化,提出优化500kV双龙变电站智能化改造项目的优化工序,关键工艺流程解决方案,进度、质量等过程控制安排,并对500kV双龙变电站智能化改造项目管理的成效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评价,总结适合变电站智能化改造项目管理经验教训,为电网智能化改造项目管理提供一种新的实践思路,也为后续同类工程项目管理提供参考。
汪滨勇[9](2011)在《常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分析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电网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对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江西电网很多早期建设的常规变电站都将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本文主要是对斗门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的研究成果为以后其他常规变电站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提供了设计规范及改造经验,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变电站主变压器、断路器等一次设备的选型和配置进行优化设计,对改造过程中一次设备的升级改造进行详细分析并总结。(2)对变电站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等二次设备的安装设计以及选型、配置进行合理设计,对改造过程中二次设备的换型改造及调试校验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总结。(3)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形式进行合理布置,对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安装及调试校验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总结,最后针对在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李有春[10](2009)在《IEC 61850标准应用于变电站技术改造的研究》文中认为IEC 61850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变电站系统及通信标准,实现基于IEC61850标准的数字化变电站是我国变电站技术的发展方向,对我国变电站的运行和管理将带来深远的影响。目前,IEC 61850标准在运行变电站设备改造方面应用很少,基本上是将该标准作为通信协议使用,应用深度不够,在常规变电站设备技术改造应用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变电站的发展历程、IEC 61850标准的特点以及应用该标准的优势,调研了常规变电站技术改造现状和特点,分析了常规变电站数字化改造的可行性。然后,对IEC 61850标准应用于常规变电站设备改造进行了研究,提出改造的技术方案和现场实施方案。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展望了变电站的运行和管理技术的研究方向。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究变电站数字化改造技术方案,研制就地安装的智能单元,利用成熟二次技术,改造一次设备,提升一次设备智能化水平;完善二次设备,适应改造期间的过渡要求;构建变电站通信网络,通过网络交换信息;变电站一、二次设备全面采用程序化操作;采用GOOSE报文方式实现保护跳合闸、保护间相互启动闭锁以及设备操作。研究设备改造现场实施方案,制定变电站改造工厂调试内容和现场实施计划、继电保护过渡方案和设备操作防误策略。
二、微机型母差保护的安装、调试与维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机型母差保护的安装、调试与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 |
1.2.2 智能变电站相关技术的发展 |
1.3 本文的研究要点 |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的基本结构 |
2.1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 |
2.1.1 全站信息数字化 |
2.1.2 通信平台网络化 |
2.1.3 信息共享标准化 |
2.2 智能变电站一次系统结构 |
1.一次设备机构+智能电子设备 |
2.一次设备机构+集成智能组件 |
3.一次设备机构本体内嵌集成智能组件 |
2.3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结构 |
2.3.1 智能化二次设备 |
2.3.2 智能化二次网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层两网”智能化方案 |
3.1 过程层设备智能化方案 |
3.1.1 采样环节智能化 |
3.1.2 执行环节智能化 |
3.2 间隔层设备智能化方案 |
3.2.1 线路间隔层设备智能化 |
3.2.2 主变间隔层设备智能化 |
3.2.3 母线间隔层设备智能化 |
3.2.4 故障录波器与网络分析仪智能化 |
3.2.5 稳定控制装置智能化 |
3.3 站控层设备智能化方案 |
3.3.1 一体化监控系统功能需求 |
3.3.2 一体化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
3.4 过程层及站控层网络智能化方案 |
3.4.1 过程层网络组网方式 |
3.4.2 过程层SV网络设计 |
3.4.3 过程层GOOSE网络设计 |
3.5 基于“三层两网”构架的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实现方式与功能集成 |
4.1 前言 |
4.2 基于虚端子的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实现方式 |
4.2.1 虚端子表的定义 |
4.2.2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实现方式 |
4.3 智能变电站SCD文件集成 |
4.4 智能变电站装置配置和调试 |
4.4.1 装置配置文件的产生过程 |
4.4.2 装置调试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例设计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1.1 工程规模 |
5.1.2 一次设备配置分析 |
5.2 基于“三层两网”构架的二次系统设计分析 |
5.2.1 线路间隔配置实例 |
5.2.2 主变间隔配置实例 |
5.2.3 母线间隔配置实例 |
5.2.4 稳控装置配置实例 |
5.2.5 站控层配置实例 |
5.3 虚端子联系表设计实例 |
5.3.1 220kV线路保护虚端子联系表设计实例 |
5.3.2 220kV主变保护虚端子联系表设计实例 |
5.3.3 220kV母线保护虚端子联系表设计实例 |
5.4 应用效果分析 |
5.4.1 可靠性分析 |
5.4.2 经济性分析 |
5.4.3 时效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与检修策略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设备检修体制的进化 |
1.2.2 国外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分析及监测 |
2.1 开展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必要性 |
2.2 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运行情况 |
2.2.1 继电保护设备情况 |
2.2.2 各类别保护装置规模情况 |
2.2.3 继电保护装置微机化率 |
2.2.4 继电保护设备运行年限 |
2.2.5 各主要保护设备厂家分布 |
2.2.6 继电保护设备缺陷统计分析 |
2.2.7 影响继电保护设备运行情况的因素 |
2.3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基础条件及管理流程 |
2.3.1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基础条件 |
2.3.2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管理流程 |
2.4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监测信息 |
2.4.1 继电保护设备在线检测信息 |
2.4.2 继电保护设备离线信息 |
2.5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监测方法 |
2.5.1 在线监测方法 |
2.5.2 离线监测方法 |
第三章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方法 |
3.1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指标因素分析 |
3.2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体系 |
3.3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内容 |
3.3.1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划分 |
3.3.2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具体内容及标准 |
3.3.3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指标权重确定 |
3.4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标准 |
3.5 二次设备风险等级综合评价 |
3.5.1 二次设备健康度评定 |
3.5.2 一次设备的风险评定 |
3.5.3 基于风险设备分布密度的风险评定 |
3.5.4 基于保护定值性能的风险评定 |
3.5.5 二次设备风险综合评定 |
第四章 实例分析 |
4.1 项目背景 |
4.2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估 |
4.3 继电保护设备风险等级综合评估 |
4.4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成效分析 |
第五章 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策略 |
5.1 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分类 |
5.2 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策略 |
5.3 二次设备不同风险级别的检修策略 |
5.4 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田湾百万核电机组的继电保护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发电机组继电保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展望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保护装置通道双重化及保护运维的优化 |
2.1 保护装置通道双重化优化研究 |
2.1.1 线路保护单通道运行特性分析 |
2.1.2 线路保护通道优化技术 |
2.1.3 线路保护通道双重化的优化及对比 |
2.2 保护运维优化研究 |
2.2.1 保护运维特性分析 |
2.2.2 保护运维改进技术 |
2.2.3 保护运维优化及对比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压断路器及母线保护的优化 |
3.1 高压断路器及母线保护缺陷 |
3.1.1 线路支路断路器失灵保护缺陷 |
3.1.2 变压器支路断路器失灵保护缺陷 |
3.1.3 母线差动保护缺陷 |
3.2 高压断路器及母线保护优化关键技术 |
3.3 高压断路器及母线保护优化及对比 |
3.3.1 线路支路断路器失灵保护 |
3.3.2 变压器支路断路器失灵保护 |
3.3.3 母线差动保护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变组保护的优化 |
4.1 俄供发变组保护缺陷 |
4.2 发变组保护优化技术 |
4.3 发变组保护优化及对比 |
4.3.1 保护双重化的优化 |
4.3.2 差动保护优化 |
4.3.3 失磁保护优化 |
4.3.4 复合电压闭锁过流保护 |
4.3.5 发电机定子接地保护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励磁系统的优化 |
5.1 原俄供励磁控制调节系统特性分析 |
5.2 原俄供励磁控制调节系统出现过的主要故障及原因分析 |
5.3 励磁系统技术及优化 |
5.3.1 励磁系统技术 |
5.3.2 励磁系统优化 |
5.3.3 励磁系统双冗余硬件配置及双通道无扰动切换控制策略 |
5.3.4 NES6131旋转整流元件监测及报警系统 |
5.3.5 励磁系统限制与发变组保护匹配 |
5.3.6 开放的PSS辅环控制模型 |
5.4 该项目与当前国内外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 |
5.5 推广转化前景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220kV智能变电站母线保护验收方法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电网简况 |
1.2 IEC 61850标准 |
1.2.1 标准简介 |
1.2.2 IEC 61850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
1.3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当前220kV智能变电站母线保护的验收方法 |
2.1 智能变电站的验收 |
2.1.1 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 |
2.1.2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验收 |
2.2 220kV母线保护 |
2.3 220kV智能变电站母线保护验收存在的难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种新的验收方法:焦点型验收法 |
3.1 焦点型验收法简介 |
3.1.1 方法简介 |
3.1.2 运用焦点型验收法的前提 |
3.1.3 焦点型验收法的出发点 |
3.2 对外部回路的检查 |
3.2.1 直流电源回路检查 |
3.2.2 电流回路检查 |
3.2.3 电压回路检查 |
3.2.4 光纤回路检查 |
3.2.5 开入检查 |
3.3 母差保护功能的检验 |
3.3.1 母差保护的基本原理和验收要点 |
3.3.2 线路间隔 |
3.3.3 主变间隔 |
3.3.4 母联(分段)间隔 |
3.4 失灵保护功能的检验 |
3.4.1 失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验收要点 |
3.4.2 线路间隔 |
3.4.3 主变间隔 |
3.4.4 母联(分段)间隔 |
3.5 工具化 |
3.5.1 主要内容 |
3.5.2 应针对每个变电站而进行更改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某220kV智能变电站母线保护验收实例 |
4.1 某220kV智能变电站介绍 |
4.1.1 变电站220kV部分介绍 |
4.1.2 站内继电保护 |
4.1.3 站内220kV母线保护 |
4.2 外部检查 |
4.2.1 直流电源检查 |
4.2.2 光纤回路检查 |
4.2.3 CT回路检查 |
4.2.4 PT回路检查 |
4.3 线路间隔功能性检查 |
4.3.1 线路间隔单独运行于4母的差动逻辑 |
4.3.2 线路间隔单独运行于4母的失灵逻辑 |
4.3.3 线路间隔单独运行于5甲(或5乙)母的差动逻辑 |
4.3.4 线路间隔单独运行于5甲(或5乙)母的失灵逻辑 |
4.4 主变间隔功能性检查 |
4.4.1 主变间隔单独运行于4母的差动逻辑 |
4.4.2 主变间隔单独运行于4母的失灵逻辑 |
4.4.3 主变间隔单独运行于5甲(或5乙)母的差动逻辑 |
4.4.4 主变间隔单独运行于5甲(或5乙)母的失灵逻辑 |
4.5 母联2245甲间隔功能性检查 |
4.5.1 母线差动保护跳母联逻辑 |
4.5.2 母联失灵逻辑 |
4.6 分段2255间隔功能性检查 |
4.6.1 母线差动保护跳分段逻辑 |
4.6.2 分段失灵逻辑 |
4.7 与调试型验收法的比较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220kV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在500kV国安变电站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备自投装置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备自投装置的概述 |
2.1 备自投装置的概念 |
2.2 备自投装置的投入方式 |
2.3 备自投装置实现功能的基本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500kV变电站 220kV备自投设计要求 |
3.1 500kV变电站 220kV备自投装置输入输出量的配置 |
3.2 500kV变电站 220kV备自投相关元件的状态 |
3.3 500kV变电站 220kV备自投装置的充电条件 |
3.4 500kV变电站 220kV备自投装置的放电条件 |
3.5 500kV变电站 220kV备自投装置的启动判据 |
3.6 500kV变电站 220kV备自投装置的动作逻辑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500kV国安站 220kV备自投设计分析 |
4.1 500kV国安站 220kV系统电气主接线和运行方式 |
4.2 220kV备自投装置的选择 |
4.3 500kV国安站 220kV备自投装置的特点 |
4.4 500kV国安站 220kV备自投装置的硬件组成及配置 |
4.5 500kV国安站 220kV备自投装置的输入、输出量 |
4.6 500kV国安站 220kV备自投装置功能的实现原理 |
4.7 500kV国安站 220kV备自投装置的判断策略 |
4.8 500kV国安站 220kV备自投装置闭锁和异常告警判断 |
4.8.1 备自投开入闭锁 |
4.8.2 母线和主变的电气量异常告警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500kV国安站 220kV备自投装置的安装与测试 |
5.1 500kV国安站 220kV备自投装置的施工过程 |
5.2 500kV国安站 220kV备自投装置的逻辑测试 |
5.2.1 充电逻辑测试 |
5.2.2 启动逻辑测试 |
5.2.3 动作逻辑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500kV国安站 220kV备自投装置的运行维护分析 |
6.1 装置的压板设计 |
6.2 装置面板显示及其操作说明 |
6.3 备自投装置回路自检异常信号显示 |
6.4 装置日常运行的巡视维护和异常处理 |
6.4.1 装置日常运行的巡视维护 |
6.4.2 装置的定值修改 |
6.4.3 装置出现异常告警时的检查与处理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220kV东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
1.3 本工程产生的背景 |
1.3.1 电网现状 |
1.3.2 建设的必要性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改造方案的设计 |
2.1 变电站的概况 |
2.1.1 一次设备概况 |
2.1.2 二次设备概况 |
2.1.3 其他设备概况 |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的主要内容 |
2.2.1 继电保护 |
2.2.2 自动化 |
2.3 改造的目标 |
2.4 改造的原则 |
2.4.1 总体性原则 |
2.4.2 可靠性原则 |
2.4.3 运行管理原则 |
2.4.4 保护独立性原则 |
2.4.5 分层分布原则 |
2.4.6 防误原则 |
2.4.7 采样原则 |
2.4.8 经济性原则 |
2.5 改造技术方案 |
2.5.1 主要设计思路 |
2.5.2 改造后将实现以下功能 |
2.5.3 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造过程 |
3.1 继电保护装置选型 |
3.1.1 继电保护装置选型的依据 |
3.1.2 继电保护装置的选型原则 |
3.1.3 #2 主变保护选型 |
3.1.4 110KV 线路保护装置选型 |
3.1.5 110kV 母线保护装置选型 |
3.1.6 10kV 电容器保护装置选型 |
3.1.7 220kV 2030 旁路保护装置选型 |
3.1.8 主变故障录波器及 220kV 线路故障录波器选型 |
3.2 自动化设备选型 |
3.2.1 自动化设备选型思路 |
3.2.2 自动化系统测控设备选型 |
3.2.3 远动工作站和通信装置选型 |
3.2.4 当地监控系统选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抗电磁干扰问题研究 |
4.1 概述 |
4.2 变电站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及后果 |
4.2.1 变电站的干扰源 |
4.2.2 电磁干扰的耦合途径 |
4.2.3 电磁干扰可能造成的后果 |
4.3 变电站抗电磁干扰的措施 |
4.3.1 电源的抗干扰措施 |
4.3.2 隔离措施 |
4.3.3 屏蔽和接地措施 |
4.3.4 不同类型导线的布置 |
4.3.5 采用复合光缆 |
4.3.6 通信通道干扰处理 |
4.3.7 内部抗干扰措施 |
4.4 措施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变电站改造工程的组织与管理 |
5.1 现场施工的组织 |
5.1.1 施工组织措施 |
5.1.2 工期及施工进度计划 |
5.1.3 项目质量管理 |
5.2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
5.2.1 变电二次设备施工安全措施 |
5.2.2 危险点分析及其控制措施 |
5.3 变电站改造工程的效益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常规变电站智能化技术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1.3 国内外智能变电站技术及常规变电站智能改造现状 |
1.2 本文研究内容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常规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可行性分析 |
2.1 常规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可行性探讨 |
2.2 选取典型常规变电站 |
2.3 常规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方向分析 |
2.4 常规变电站具有较高智能化改造性价比的一次设备 |
2.5 智能化改造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架构 |
2.5.1 信息模型 |
2.5.2 网络架构 |
2.5.3 改造后乾元变的GOOSE应用 |
2.5.4 SMV采样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化改造技术方案 |
3.1 二次系统智能化改造方案 |
3.2 通信网络的改造 |
3.2.1 新通信网络的需求 |
3.2.2 组网方式 |
3.2.3 选择拓扑结构 |
3.2.4 过程层网络流量分析 |
3.2.5 GOOSE网络、采样值共用网络时延情况 |
3.2.6 组网方案 |
3.3 变电站层解决方案 |
3.4 过程层技改方案 |
3.4.1 一次设备智能化改造方案 |
3.4.2 模数转换功能 |
3.4.3 智能单元功能和技术及环境要求 |
3.5 间隔层解决方案 |
3.5.1 具体配置及说明 |
3.5.2 继电保护相应改进 |
3.6 GOOSE技术应用 |
3.6.1 GOOSE报文传输机制 |
3.6.2 变电站GOOSE报文传输内容 |
3.7 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智能化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化改造具体实施计划 |
4.1 工厂调试阶段 |
4.2 设备现场安装改造阶段 |
4.2.1 场改造总体实施计划 |
4.2.2 设备不停电阶段工作内容 |
4.2.3 设备停役工作内容 |
4.3 220KV乾元变智能化改造实施计划 |
4.3.1 220kV乾元变变压器基本情况、改造方式及改造目标 |
4.3.2 220kV乾元变线路间隔基本情况、改造方式及改造目标 |
4.3.3 220kV乾元变母线间隔基本情况、改造方式及改造目标 |
4.3.4 220kV乾元变二次及通信系统基本情况、改造方式及改造目标 |
4.4 220KV乾元变智能化改造具体实施计划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500kV双龙变电站智能化改造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基本结构 |
第2章 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概述 |
2.1 项目管理体系框架 |
2.1.1 项目的定义 |
2.1.2 项目管理体系 |
2.2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
2.3 项目过程管控 |
2.4 项目效果评价 |
2.4.1 项目评价基本理论方法 |
2.4.2 变电站改造工程项目管理特点 |
2.4.3 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价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龙变电站智能化改造项目管理分析 |
3.1 双龙变现状概述 |
3.2 改造目标 |
3.3 项目范围分析 |
3.3.1 智能化功能要求 |
3.3.2 改造原则 |
3.3.3 改造范围 |
3.4 改造模式评价 |
3.4.1 改造模式概述 |
3.4.2 可行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龙变电站智能化改造项目过程管控 |
4.1 建立项目组织结构 |
4.2 项目工作任务分解 |
4.2.1 分解编制项目工作任务单元 |
4.2.2 分析各项工作的逻辑制约关系 |
4.2.3 确定项目关键任务 |
4.3 项目关键任务的解决措施 |
4.3.1 一次设备智能化 |
4.3.2 优化继保小室配置 |
4.3.3 确保设备操作闭锁完整 |
4.3.4 解决跨间隔保护回路兼容性问题 |
4.4 改造工序优化 |
4.5 工程进度控制 |
4.6 项目质量控制 |
4.6.1 项目质量管理目标 |
4.6.2 项目质量管控措施 |
4.7 项目风险防范 |
4.8 工程计划、统计和信息管理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龙变电站智能化改造项目管理效果评价 |
5.1 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
5.2 技术创新效益分析 |
5.3 社会效益分析 |
5.4 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
5.5 项目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常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分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变电站一次设备的升级改造 |
2.1 斗门变电站系统运行方式概述 |
2.2 变压器的冷却器更换改造 |
2.2.1 冷却器的更换改造 |
2.2.2 变压器改造后的调试试验 |
2.3 断路器、隔离开关的更换改造 |
2.3.1 断路器的更换改造 |
2.3.2 隔离开关的更换改造 |
2.3.3 断路器更换改造后的调试试验 |
2.4 感器的更换改造 |
2.4.1 电压互感器的更换改造 |
2.4.2 电流互感器的更换改造 |
2.4.3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更换后的调试试验 |
第3章 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换型改造 |
3.1 主变压器保护装置的换型改造 |
3.2 220kV线路保护装置的换型改造 |
3.3 母线保护装置的换型改造 |
3.4 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校验调试 |
3.4.1 主变压器保护装置的校验调试 |
3.4.2 线路保护装置的校验调试 |
第4章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改造安装 |
4.1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实现方式 |
4.1.1 站控层实现方式 |
4.1.2 间隔层实现方式 |
4.1.3 通信层实现方式 |
4.2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改造安装与校验调试 |
4.2.1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备改造安装 |
4.2.2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校验调试 |
4.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IEC 61850标准应用于变电站技术改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意义 |
1.3 研究现状和趋势 |
1.4 研究内容 |
2 可行性分析 |
2.1 常规变电站现状 |
2.1.1 一次设备智能化程度不高 |
2.1.2 二次设备互操作性不强 |
2.1.3 二次回路过于复杂 |
2.1.4 信息共享水平低 |
2.1.5 调试、运行、维护不方便 |
2.2 IEC 61850标准简介 |
2.2.1 概述 |
2.2.2 IEC 61850标准的主要特点 |
2.2.3 应用IEC 61850标准的优势 |
2.3 数字化变电站典型结构和设备要求 |
2.3.1 基本结构 |
2.3.2 设备要求 |
2.4 数字化改造可行性 |
3 技术方案 |
3.1 整体方案 |
3.2 变电站通信网络 |
3.2.1 网络需求 |
3.2.2 组网思路 |
3.2.3 拓扑结构分析 |
3.2.4 过程层网络流量分析 |
3.2.5 GOOSE网络、采样值网络共用的影响 |
3.2.6 组网方案 |
3.2.7 网络时钟同步 |
3.3 变电站层解决方案 |
3.3.1 实现程序化操作 |
3.3.2 保护信息管理系统 |
3.3.3 无功电压自动调节系统(AVQC) |
3.3.4 新旧自动化系统配合 |
3.4 过程层解决方案 |
3.4.1 智能单元功能和技术要求 |
3.4.2 智能单元就地安装 |
3.4.3 断路器智能化改造 |
3.4.4 模拟量同步采样 |
3.5 间隔层解决方案 |
3.5.1 典型配置和说明 |
3.5.2 继电保护改进措施 |
3.6 GOOSE技术应用 |
3.6.1 GOOSE传输机制分析 |
3.6.2 应用范围 |
3.6.3 安全策略 |
4 实施方案 |
4.1 工厂调试 |
4.2 现场实施 |
4.2.1 现场实施计划 |
4.2.2 一次设备不停电阶段 |
4.2.3 一次设备停电阶段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微机型母差保护的安装、调试与维护(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邵天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与检修策略研究与应用[D]. 杨畅.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1)
- [3]田湾百万核电机组的继电保护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 张轩. 东南大学, 2019(01)
- [4]220kV智能变电站母线保护验收方法研究与实践[D]. 刘晓晨.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5]220kV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在500kV国安变电站的应用分析[D]. 岳诗洋.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
- [6]220kV东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工程[D]. 刘建荣.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7]常规变电站智能化技术改造研究[D]. 张宇. 华北电力大学, 2013(01)
- [8]500kV双龙变电站智能化改造项目管理研究[D]. 陈国飞. 华北电力大学, 2013(03)
- [9]常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分析设计[D]. 汪滨勇. 南昌大学, 2011(07)
- [10]IEC 61850标准应用于变电站技术改造的研究[D]. 李有春. 浙江大学, 2009(S1)
标签:变电站论文; 继电保护论文; 备自投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继电保护装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