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怡[1](2019)在《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文化教学研究 ——以《快乐汉语》系列节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一直强调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多媒体手段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作为多媒体教学形式中的一种,以其直观形象、方便快捷的特点得到了诸多海外汉语学习者的青睐。为汉语推广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文以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中的典型代表一一《快乐汉语》系列节目为研究对象,细致考察了其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借助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般原则对该节目在文化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优缺点进行了评析,最后针对其不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厘清,明确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定位,讨论了文化教学内容的分类和文化教学原则,为开展《快乐汉语》文化教学的研究提供对外汉语学科的理论基础。在第二章,本文先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结合各季特点等量抽取了《快乐汉语》三季中的具体剧集,并在对样本视频进行转写的基础上,提炼出其中的文化内容;然后依照选取的文化点分类工具,即中山大学的《国际汉语教材文化点分类框架(研究版)》,对《快乐汉语》的样本视频中的文化点进行标注、统计和分析;最后参照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般原则,对节目文化教学内容上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估。在第三章,本文摒弃了以往研究在形式研究层面都是从节目模式上泛泛而谈的做法,借鉴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知识,从电视语言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了《快乐汉语》节目的文化教学形式。文章细致分析了节目画面语言、声音语言和字幕语言对文化教学内容的具体呈现。随后又参照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相关原则,分析了节目在文化教学形式上具有的优点和不足。在第四章,本文针对该系列节目在文化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不足提出了自己对于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相关建议。本文认为,在内容上,节目的文化教学内容要在具有整体性的同时注意文化点分布的平衡性,要在具有阶段性的同时注意文化教学的适度性,要在各季都注意到文化教学的实用性。在形式上,节目在文化教学时要注意场景设置的多样性,保证声音语言和字幕语言的规范性。对于这些注意事项,本文也分别给出了一些具体操作建议。
高岩[2](2017)在《宗元思想与明清戏曲经典生成研究》文中提出崇尚元曲是明清戏曲史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明清戏曲史的诸多现象都与其有着或隐或显的关联,戏曲经典作品地位的确立也是如此。明清戏曲经典生成研究包含两个方面的维度:一方面是以元曲为崇尚、圭臬、范本,主要表现在《西厢记》《琵琶记》的经典化过程中。元代戏曲作为已经完成的文学资源,具有武库和土壤的意义,被明清戏曲直接模仿,或再创造、延伸、变形、错位,促成了明清戏曲经典的形成。因此,明清戏曲的创作繁荣,深受元代戏曲经典的滋养。另一方面,是以元曲为反拨的依据和变革的前提,主要表现在《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的经典化过程中。我们探讨的重心不在戏曲经典结果的认证,而是将兴趣点集中在探讨戏曲经典形成与“宗元”的互动共生关系上。力求从历时性维度探讨元曲的影响和规范力量,从共时性维度观照明清时期文化指向、时代审美、文人心态等对经典的促成力量。论文主要从以下五章展开论证:第一章,力求梳理明清戏曲史上元曲崇尚的思想脉络及其与经典生成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明清时期普遍存在的崇尚元曲的态度为视角,依据戏曲史的发展变迁轨迹,主要分为四个时段。第一时段为明洪武元年至正德年间(1368-1520),共153年,是元曲全面总结和认知期,也是元曲经典化的萌芽期。第二时段为明嘉靖至万历十五年(1521-1587),共67年,是关于元曲经典的理论争鸣期。此一时期,在众说纷纭的思想碰撞和论辩驳难中,戏曲界最终形成基本共识——确立了《西厢记》《琵琶记》的经典地位。第三时段是明万历十六年至清顺治八年(1588-1651),共64年,是明清戏曲最为辉煌和繁荣的时期,也是戏曲理论水平最高的阶段。在前期围绕元曲经典进行探索和理论研讨的基础上,建构起明代戏曲经典《牡丹亭》,并带动了戏曲的转型。第四时期是清顺治九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662-1820),共169年。这一时期传奇文体和南杂剧的文体规范和理论建树都已经相对成熟,不再依靠元曲寻求成长,而是以元曲为反拨的依据和变革的前提,反观自身发展的弊端并进行总结提升。第二章,以元代戏曲《西厢记》在明清时期的经典化过程为研讨对象。《西厢记》作为范本进入明清戏曲史视野,戏曲史上的批评、创作、演出等诸多规范都依此剧展开研讨。这种戏曲史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明清戏曲家对元曲的崇尚与依偎,另一方面则直接促成了《西厢记》的经典化,并在经典化的过程中影响着明清戏曲的发展方向和经典确立。第三章,围绕《琵琶记》在明清戏曲史上经典地位的确立及影响展开讨论。无论是布景写情,还是串插布局都堪称明清传奇可师可法的典范。明清时期“只看子孝与妻贤”的伦理教化剧风行,以“动人”为戏曲核心理念的故事情节设计,刻意营造女性艰难处境展演纯粹道德精神的关目设计,一生一旦双重生存空间“苦乐相错”的结构布局以及“不寻宫数阙”的语言策略等,都与《琵琶记》的典范性存在有关。第四章,主要从《牡丹亭》的经典性及其戏曲史意义切入。一方面,《牡丹亭》的艺术旨趣中对元曲接受颇深,如《牡丹亭》对元曲有继承、拓展和提升,另一方面,明清曲家以元曲标准认证《牡丹亭》经典性,并以此为话语方式和批评手段展开戏曲观念的探讨。明清戏曲作家在评点、序跋、笔记等表述中反复强调对元曲的依偎及期冀超越心理,并表现出以《牡丹亭》为载体总结戏曲创作规律、规范戏曲发展从而构建当代戏曲经典的努力,最终《牡丹亭》以宗元的话语方式表达了当代的戏曲文体意识和思想感情。第五章,从《长生殿》和《桃花扇》的经典性着眼展开论述。“南洪北孔”的经典性,一方面是其内在的戏曲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来自时代审美趣味和戏曲评论家的推崇,最终“南洪北孔”站在清代戏曲艺术的至高点,代表了古典戏曲艺术的最高成就。两部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可以窥见清代戏曲以元曲为反拨的对象和变革的前提,从而在艺术造诣上推陈出新。
刘珂[3](2015)在《剪下一段月光,书写爱的离殇——浅析王实甫《西厢记》之斗争成就的凄美爱情》文中研究说明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抹奇彩,它将我国戏曲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纯熟的表现技巧,使它在我国古典史上和文学史上赢得了美誉并久久流传。《西厢记》自问世以来,被拍成各种剧种,在舞台上久演不衰,深受广大人民欢迎和喜爱。它之所以家喻户晓,久演不衰,除了它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婚姻主张之外,还大胆地高举反对封建宗法礼教制度,反对封建伦理观念的旗帜。作品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伪善及野蛮残酷,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赵秀凤[4](2015)在《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浅谈《西厢记》中的爱情观》文中认为爱情是生活的升华,是人生的绝顶,难得出现。王实甫带给读者的《西厢记》圆满、美好、轰轰烈烈。打破束缚的枷锁,勇于结合,最终有情人成了眷属。愿望美好,人人可以怀想。但仅仅依靠恋爱,完全无顾其他的"有情人"成了眷属的却少之又少。在当代社会中,光靠感情是无法执手一生。理智追求,才易相伴一生。"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古今中外,爱情始终都是人们久谈不衰的热点话题,
沈文进[5](2014)在《爱情也有冬天》文中研究指明一年一度的西方情人节才过没多久,以往每次看到"情人节"这三个字,脑海里便会自然而然地闪现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或许是由于年龄的增长,也或许是随着阅历的加深,更或许是看多了人间的分分合合,今年我的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有情人真的就可以终成眷属吗?"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中的"有情人",在我们的认知当中,是指真心相爱之人,这份情不是指友情、亲情,是专指爱情。可是,有情人真的可以终成眷属么?纵观古今,有情人终不成眷属者颇多。古代最为着名的"梁祝之恋",最终以双双化蝶
李萍[6](2011)在《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的模式建构》文中提出探究学习作为目前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视域和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实践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亮点和难点,日益受到教育学者专家以及一线教师的密切关注。因此,在关注这一热点并分析审视我国语文教育现状时,很自然的就对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探究源于科学,在将探究运用到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理念上或实施上的负面现象,如探究的泛化,探究的形式化以及探究的零散化(模式的僵化,探究深度、难度过量化)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运用“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和相应的教学方式的内在程序及方法上的模糊。如何将探究更好的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是本文力图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站在哲学的高度上,以文化主题作为思想统领,对语文教材中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其中的一篇为样篇,将探究贯穿于主题的提炼以及解构重构意义的过程中,运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分析出样本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然后运用于其它相同主题的文本教学中,以期达到“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语)的阅读教学效果。本文采用理论探讨和实践验证的研究思路,着重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考察对象,力图对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的可操作性的模式进行一些探索。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就模式的相关概念做必要的阐释和界定;第二部分内容是这篇论文研究的基础,着力探讨语文阅读进行主题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尝试对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的程序进行初步设计,包括宏观理论层面上的设计和微观文本的具体设计;最后一部分根据具体案例的实施分析、归纳、整理出模式的教学策略及对教师的要求。
魏存[7](2010)在《讴歌爱情,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扮“红娘”唱《拷红》读《西厢记》有感》文中研究表明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刻画的人物生动鲜明,栩栩如生,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剧情委婉有致,跌宕多姿;曲词文采优美,音调和谐,为历代读者所赞赏。从王实甫生前到现在,这个戏一直活跃在我国各个剧种的戏曲舞台上,表现了极其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它表现了进步的思想内容,表明了在爱情婚姻问题上民主思想的进步和发展。剧作家提出的"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进步理想,塑
张福新[8](2010)在《从《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看元代的爱情戏》文中指出《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是元代爱情戏的一个缩影,代表了元代爱情戏的一种普遍状况。从社会大众审美心理要求、剧作家自身处境和封建科举制度三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简述了以《西厢记》为代表的元代爱情戏对后世戏剧的影响。
朱洪玉[9](2009)在《西厢故事的演变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西厢记诸宫调》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经过唐宋诗歌、说唱等多种文艺形式的酝酿,"镜破人离"悲剧结局的叹惋情绪已不复存在。《董西厢》有着化悲为喜的新变之功。《西厢记》更是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反封建礼教的意义进一步深化。西厢故事的演变及由此带来的作品主旨的变化鲜明地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迁。
王颖[10](2008)在《“《西厢》制艺”考论》文中认为上篇"《西厢》制艺"考《西厢》制艺[1]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特殊的文学样式。制艺是明清科举考试的应试文体,俗称"八股文",也有制义、四书文、时义等称。制艺自产生起就与科举考试紧密结合,在四书五经范围内代圣贤立言,这种"设科取士之法,五百年相沿未改"。[2]对于八股文的评价,"重之者曰制义代圣贤立言,因文见道,非诗赋浮华可比,故胜国忠义之士轶乎前代,即其明效大验。轻之者
二、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论文提纲范文)
(1)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文化教学研究 ——以《快乐汉语》系列节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零 绪论 |
0.1 选题背景 |
0.1.1 电视教学节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
0.1.2 《快乐汉语》在对外汉语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地位 |
0.1.3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
0.2 研究意义 |
0.2.1 理论意义 |
0.2.2 实践意义 |
0.3 研究对象及简介 |
0.3.1 《快乐汉语》第一季简介 |
0.3.2 《快乐汉语》第二季简介 |
0.3.3 《快乐汉语》第三季简介 |
0.4 研究方法 |
0.4.1 抽样调查法 |
0.4.2 观察法 |
0.4.3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
0.4.4 对比分析法 |
0.4.5 跨学科研究法 |
0.5 研究综述 |
0.5.1 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研究概况 |
0.5.2 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快乐汉语》其文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
1.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定位 |
1.1.1 文化 |
1.1.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 |
1.2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 |
1.2.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分类 |
1.2.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分类大纲 |
1.3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原则 |
1.3.1 文化内容的选取和设置原则 |
1.3.2 文化内容的呈现和教学原则 |
第二章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内容的考察与分析 |
2.1 《快乐汉语》文化点的统计说明 |
2.1.1 文化点的统计标准 |
2.1.2 文化点的统计范围 |
2.1.3 文化点的统计方法 |
2.2 《快乐汉语》三季文化点的数据对比分析 |
2.2.1 三季节目文化点总量对比分析 |
2.2.2 三季节目一层文化点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
2.2.3 三季节目二层文化点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
2.3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内容的评估 |
2.3.1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内容选取和设置上的优点 |
2.3.2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内容选取和设置上的不足 |
第三章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形式的考察与分析 |
3.1 画面语言与文化呈现 |
3.1.1 画面中的场景与文化呈现 |
3.1.2 画面中的人物与文化呈现 |
3.2 声音语言与文化呈现 |
3.2.1 人物同期声与文化呈现 |
3.2.2 电视解说声与文化呈现 |
3.2.3 音乐与文化呈现 |
3.3 字幕语言与文化呈现 |
3.3.1 标题字幕与文化呈现 |
3.3.2 声音字幕与文化呈现 |
3.3.3 标注字幕与文化呈现 |
3.4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形式的评估 |
3.4.1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形式上的优点 |
3.4.2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形式上的不足 |
第四章 《快乐汉语》系列节目文化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
4.1 文化教学内容设置建议 |
4.1.1 具有整体性的同时注意文化点分布的平衡性 |
4.1.2 具有阶段性的同时注意文化教学的适度性 |
4.1.3 在各季都要注重文化点的代表性和实用性 |
4.2 文化教学形式上的注意事项 |
4.2.1 画面中的文化场景设置要多样 |
4.2.2 保证声音语言规范性 |
4.2.3 保证字幕语言规范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国际汉语教材文化点分类框架(研究版) |
附录二 《快乐汉语》第一季样本视频文化点标注 |
附录三 《快乐汉语》第二季样本视频文化点标注 |
附录四 《快乐汉语》第三季样本视频文化点标注 |
致谢 |
(2)宗元思想与明清戏曲经典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研究内容的说明 |
二、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
三、古典戏曲经典生成研究回顾 |
四、本选题拟达到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明清戏曲经典生成与“宗元”思想之关系 |
第一节 明前期:认知元曲经典阶段 |
第二节 明中期:建构元曲经典阶段 |
第三节 明后期至清前期:建构明代戏曲经典阶段 |
第四节 清中后期:元曲再经典化阶段 |
第二章 《西厢记》的典范意义与才子佳人剧的繁荣 |
第一节 《西厢记》经典化过程中的理论旨趣论要 |
一、“有情”主旨的文化认同 |
二、文人审美趣味的艺术彰显 |
三、“尚西厢”与复古情绪的交相呼应 |
第二节 《西厢记》与才子佳人剧人物形象建构 |
一、张生与才子形象的定型 |
二、莺莺与佳人形象定型 |
三、红娘的形象变迁和戏剧角色价值 |
四、老夫人形象影响下的封建家长群像 |
第三节 才子佳人剧对《西厢记》情节模式的延伸 |
一、“一见钟情”情节模式 |
二、“琴诗传情”情节模式 |
第三章 《琵琶记》的经典化与伦理教化剧创作 |
第一节 《琵琶记》在明清的经典化过程 |
一、“风化体”与伦理教化剧兴起 |
二、“动人”的戏曲艺术追求 |
三、“不寻宫数阙”引发的关于戏曲音律和内容思考 |
第二节 伦理教化剧对《琵琶记》人物形象的有意模仿 |
一、赵贞女形象与明清传奇中的“贞孝女” |
二、关于“蔡伯喈”形象讨论与明清道德型文人形象塑造 |
第三节 伦理教化剧对《琵琶记》情节关目的拓展 |
一、一生一旦双重线索的戏剧空间设计 |
二、《临妆感叹》关目设计与“剪发”情节内涵变化 |
第四章 “宗元”思想与《牡丹亭》的经典价值 |
第一节 元曲标准下的《牡丹亭》经典性建构 |
一、与元曲相竞中的经典性阐释 |
二、以《牡丹亭》为标尺矫正戏曲流弊 |
三、《牡丹亭》代表了时代主情贵生的观念 |
第二节 元曲规范的潜在出场与《牡丹亭》的权威性 |
一、明清戏曲以“梦”构建戏曲结构 |
二、明清戏曲以“情”为题旨内涵 |
三、明清戏曲以“奇”为审美追求 |
第五章 “南洪北孔”经典地位的确立与清代戏曲观念 |
第一节 “南洪北孔”并称经典的原因 |
一、内在艺术精神的趋同性 |
二、勾栏争唱孔洪词 |
三、戏曲评价相提并论 |
第二节 元曲妙处谁传得?只有晓人洪稗畦 |
一、深得元曲妙处的《长生殿》 |
二、不弃元人绳墨的推陈出新 |
三、“至情”内涵的延展 |
第三节 对元曲的反拨与《桃花扇》的经典化 |
一、依托元曲而生新的戏曲观念 |
二、以曲写史的文人情结 |
三、超越元曲的当代经典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剪下一段月光,书写爱的离殇——浅析王实甫《西厢记》之斗争成就的凄美爱情(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爱情故事走进王实甫的《西厢记》 |
二、《西厢记》的主题思想 |
三、解读作品的人物形象 |
1. 崔莺莺——凤凰涅盘 |
2. 张生——忠诚勇敢 |
3. 红娘——“关键人物” |
四、《西厢记》的艺术魅力 |
(4)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浅谈《西厢记》中的爱情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厢记》中的厮守终身 |
二、面包与爱情 |
(6)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的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 研究的重难点 |
一、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概述 |
(一) 概念界定 |
(二) 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
二、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模式的设计 |
(一) 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
(二) 教学背景分析 |
(三) 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的一般程序 |
三、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
四、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
(一) 宏观策略 |
(二) 微观策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从《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看元代的爱情戏(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在元代爱情戏中具有典型性 |
2 以《西厢记》为代表的元代爱情戏大团圆结局产生的原因 |
2.1 社会大众审美心理的要求决定了元代爱情戏的大团圆结局 |
2.2 剧作家们自身的处境决定了元代爱情戏的大团圆结局 |
2.3 “男中状元, 女封夫人, 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还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科举制度有关 |
3 以《西厢记》为代表的元代爱情戏对后世戏剧的影响 |
(9)西厢故事的演变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莺莺传》——错误的爱情 |
二、《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道德的检验 |
三、《西厢记诸宫调》——执着的爱情 |
1.人物性格的改变 |
2.故事情节的改变 |
四、《西厢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
1.结局的改变 |
2.表现手法的改变 |
五、西厢故事的演变所映射出的社会心理变迁 |
四、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文化教学研究 ——以《快乐汉语》系列节目为例[D]. 赵永怡.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2]宗元思想与明清戏曲经典生成研究[D]. 高岩. 黑龙江大学, 2017(09)
- [3]剪下一段月光,书写爱的离殇——浅析王实甫《西厢记》之斗争成就的凄美爱情[J]. 刘珂. 新丝路(下旬), 2015(08)
- [4]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浅谈《西厢记》中的爱情观[J]. 赵秀凤. 牡丹, 2015(10)
- [5]爱情也有冬天[J]. 沈文进. 辽河, 2014(06)
- [6]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的模式建构[D]. 李萍. 西南大学, 2011(09)
- [7]讴歌爱情,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扮“红娘”唱《拷红》读《西厢记》有感[J]. 魏存. 戏剧丛刊, 2010(01)
- [8]从《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看元代的爱情戏[J]. 张福新.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01)
- [9]西厢故事的演变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J]. 朱洪玉.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06)
- [10]“《西厢》制艺”考论[J]. 王颖. 人文论丛, 2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