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吕梁地区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婧[1](2021)在《吕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中央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化强国。其中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的场合提到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这些红色文化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继续发扬光大。当代高校大学生担当着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将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全方位地融入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助推我国成为文化强国行之有效的方法。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犹如星星之火,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独特、唯一的特点,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最佳资源选择。吕梁是山西省内多个着名的红色老区之一,承载着厚重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把其独特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十分有必要。本文旨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吕梁红色文化的融合应用问题进行了探究讨论。研究吕梁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为绪论,对本文选题背景、意义进行介绍,并基于对其他研究成果的归纳分析,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为理论概述部分,基于对相关理论的概述,指出吕梁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吕梁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指出其不足,并对其进行归因研究。第四章,探析采取怎样的路径才能更好地把吕梁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包括打造课堂主要阵地,营造校园良好环境,创造社会实践活动和提升个人思想认识。
葛丽源[2](2020)在《吕梁精神运用于山西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新时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条件更为富裕,信息交流更为方便快捷,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革命精神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契合点,给予指导与帮助。吕梁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山西“文化兴省”政策的提出,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弘扬。以山西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为载体,实现吕梁精神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双赢,将成为新时代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本文首先从吕梁精神运用于山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厘定了吕梁精神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等概念,思考了吕梁精神应用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结合应用的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本文结合了吕梁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提出了研究背景。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同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本文从基本的概念界定入手,概括总结了吕梁精神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概念,成为支撑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对比吕梁精神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概念找到了二者的内在联系。第三部分,根据吕梁精神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关联,思考分析了吕梁精神运用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总结出其价值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为促进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四度”发展,其二为大学生实现理想信念提供“四力”支撑,共同推动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第四部分,通过实证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情况和网络信息收集情况,对吕梁精神运用于山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调查发现值得肯定的是吕梁精神已融入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吕梁精神价值的发挥。笔者根据问题分析总结了影响吕梁精神价值发挥的影响因素为后续提出优化措施提供可靠依据。第五部分,通过价值的思考和现状的总结分析,本文针对性的提出以提升吕梁精神自身的影响效力为前提,借助于高校、红色教育基地、网络这三大教育宣传阵地形成联动,全方位的促进吕梁精神运用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发挥。
王娜[3](2020)在《吕梁“弹唱”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吕梁“弹唱”起源于宋代,是吕梁地区极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说唱艺术,同时也是山西说唱音乐中牌子曲类的典范。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时间的融合、演变、发展而形成的,它集民间小调、二人台、道情、快板书、混秧歌和表演唱于一身,主要流行于山西省吕梁地区的三川河流域(现今的离石、柳林、中阳、临县、方山五县)。由于这门艺术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它对吕梁的社会文化生活进行了独特的阐释,在吕梁民间音乐中占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吕梁“弹唱”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如何适应当代的文化环境?如何融入现今的社会生活?如何选择未来的传承与发展之路?···都是其面临的严峻问题。本论文通过多维的角度对吕梁“弹唱”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吕梁“弹唱”的起源作为切入点,对其历史沿革进行全面的梳理,对它的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生存现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系统的剖析,进而将吕梁“弹唱”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语境下,对吕梁“弹唱”未来的发展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及建议,尽自己的力量推动吕梁“弹唱”更好的发展。让吕梁“弹唱”这朵淳朴敦厚的民间文艺之花开得更长久、更绚丽。本论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本论文的选题目的、选题意义以及在本论文写作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最后对吕梁“弹唱”的研究现状进行一个整体的概述。第二部分为吕梁“弹唱”概述;通过对“弹唱”的起源和历史沿革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梳理,从而理清吕梁“弹唱”的发展脉络,对吕梁“弹唱”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第三部分为吕梁“弹唱”的艺术特点;文章以笔者收集整理的相关吕梁“弹唱”的文字资料、谱例资料以及在田野过程中获得的一手资料为基础,从专业的视角对吕梁“弹唱”的唱词、曲调、表演、剧目等艺术本体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剖析,从而梳理出吕梁“弹唱”在艺术上的规律特点和逻辑关系。第四部分为吕梁“弹唱”的文化价值;笔者从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文学价值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吕梁“弹唱”的文化特性,进而更深入的了解吕梁“弹唱”能够生存、延续至今,并有着顽强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动因是什么。第五部分为吕梁“弹唱”的传承与保护;这一部分主要对吕梁“弹唱”的传承保护现状以及现如今所面临的问题做出阐述,并对吕梁”弹唱“在当代的发展与走向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朱年宏[4](2020)在《吕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吕梁精神作为诸多中国精神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吕梁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军民大生产运动等革命实践,又在历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锤炼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精神形态。从整体性角度出发,本论文将着重分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系统地从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论文的学术价值及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梳理了吕梁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入地分析了吕梁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地理条件基础和实践基础三个部分,吕梁精神的发展过程则由抗战时期的初步尝试、解放战争时期的成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难探索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与时俱进组成;第三部分集中探讨吕梁精神的科学内涵,通过探析艰苦奋斗精神、顾全大局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勇于创新精神的各自具体表现进而详细地阐述其科学内涵;第四部分为吕梁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弘扬途径的论述,结合时代背景研究,其时代价值在于能够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带动中部迅速崛起、推动“一带一路”造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扬途径是在晋绥红色旅游中传承、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坚持、在保护乡土文化中发扬、在能源产业发展中践行。
刘恬慧[5](2020)在《吕梁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弘扬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吕梁精神是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根基下孕育而来的,是革命英雄在战争年代用生命和热血浇灌而成的思想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极探索而凝结成的精神财富,体现着吕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吕梁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展现出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顾全大局的英雄气概、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勇于创新的强大魄力,吕梁精神所传递的民族气概、革命精神、爱国情操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吕梁精神在当今时代发挥着独特而巨大的作用,有助于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提升服务意识、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精神支撑、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从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下多角度探索传播吕梁精神的方法,加强吕梁精神理论研究、开展吕梁精神专题活动、利用新媒体手段扩大吕梁精神的传播方式、创设弘扬吕梁精神的浓厚氛围等,通过合理有效可落实的弘扬路径使人们认识到吕梁精神的重要性,不断传承和弘扬吕梁精神并使之发扬光大。
徐超[6](2019)在《高中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化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教育信息化正在成为教育发展的常态,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角色,教师的信息素养变得尤为重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教师要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改革,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这要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水平。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现状、培养方式等方面,专门针对数学学科教师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较少。为了更好的提高高中数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了解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探索高中数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提升建议,成为值得关注与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山西省吕梁市及其周边县区七所不同层次的高中数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相关理论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中的问卷调查从基本信息素养、学科信息素养、科研信息素养以及相关培训情况四方面对高中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采用SPSS 21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结合访谈调查,了解现阶段吕梁地区高中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该地区高中数学教师基本信息素养水平有待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深度融合的认识有待加深,在教学时融入信息化教学软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从养成良好习惯,提升信息意识;熟练掌握专业教学工具的使用;加强软件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信息化数学教学研讨活动几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高中数学教师信息素养更好的提升。
李姗[7](2019)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适切性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在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教材以教学的资源、教学的工具以及教育的媒介三种主要的形式参与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并扮演着不可缺失的重要角色。而新课改以来,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能否适应使用地区的课程资源现状、教师团队的自身素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这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审视的问题。教材作为教与学的纽带,教材的适切程度影响着教师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介的选择等,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因此,我们现对本地区所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在教学中的适切性进行实证研究,判断教材的实际使用效果,以期为日后本地区、学校以及师生高效使用语文教材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同时促进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建设和发展。本研究针对的是吕梁地区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的适切性情况。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教材适切性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借鉴,并结合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和使用的要求,初步构建教材适切性实证研究的维度以及相关的指标内容。此外在此基础上,综合教材使用者和研究者的意见以及教材适切性的影响因素,对其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针对本地区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与课程标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以及教学环境等四个维度的研究结构及具体指标内容。其次,通过对50名教师和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与15名教师代表和5名教学负责人的访谈结果,主要探究吕梁地区高中语文教材在使用中与教师的教学环节、与学生的学习环节的适切性以及与教学环境的适切性效果。再次,通过分析其差异性的原因可知:教材在使用中,与教师教学的适切程度受到教师教龄、职称以及学历的影响。教龄五年及以上的教师、中教一级及以上教师认为教材的适切性较好;与学生学习的适切性方面,适切程度受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强,对教材的适应程度就越好,从而影响学生对教材的适切性效果的评判;而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风学风情况等是影响教材与学校环境适切性的主要因素。教师端正的教学态度、优良的教学素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能力等教学状态前提下,教材的使用效果是最佳的。最后,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在本地区使用的效果及其原因的研究,为提高教材在日后教与学的过程中的教学价值,从四个角度提出一些建议,进而为新教材的建设提供实践检验的思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学校角度出发,要进一步树立教师师德师风的培养目标,建立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在教师方面,要提高教材与师生教学过程的适切度,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层面也要自觉成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从教材的编写者角度,要更多地关注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现状,体现难易梯度,兼顾能力训练与文化传承两个方面,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
周洁琼[8](2019)在《吕梁英雄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和讲话中多次强调英雄精神对国家发展和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近年以来,对英雄精神的研究和学习已经演进为一种热潮。英雄精神是一种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时代信息,是运用形式具有灵活多样性的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有重要的研究、发掘和应用价值。本课题旨在研究山西吕梁地区革命时期的英雄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及实现。吕梁地区是山西建党建军开创时期的重要发生地,是吕梁英雄精神的发源地,吕梁英雄儿女在与敌人斗智斗勇的革命实践中,锻造出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吕梁英雄精神是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英雄的精神集合和升华,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最精彩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将吕梁英雄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吕梁革命文化的研究,挖掘吕梁英雄精神可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资源,从英雄精神的里汲取营养,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添砖加瓦。本文从吕梁英雄精神及相关概念界定着手,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吕梁英雄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包括吕梁英雄精神的个人价值和吕梁英雄精神的社会价值;再通过了解吕梁地区的英雄精神维护现状,主要研究目前对吕梁英雄精神的保护、发掘以及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吕梁英雄精神有何创新发展,在研究中找出吕梁英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实现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于吕梁英雄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的路径提出建议。目的就是利用吕梁英雄精神来教育和引导广大的人们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培育弘扬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杨漂[9](2019)在《习近平扶贫理念的“吕梁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摆脱贫困,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热门话题。建国后,历代领导人对摆脱贫困的具体策略进行艰难求索并取得了显着成效。习近平针对我国贫困问题呈现出的新特点,在扶贫理论与扶贫实践方面进行大力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扶贫理念,为决胜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在扶贫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诸多“硬骨头”,扶贫工作仍然非常艰巨。“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更加需要执政党加强党性修养,将工作业绩写到老百姓的心坎上,采取富有创新的更具针对性的扶贫措施让贫困地区百姓“真脱贫、脱真贫”。作为典型集中连片特困区和革命老区的吕梁市在习近平扶贫理念指导下,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丰富的扶贫经验,探究吕梁市的扶贫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参考价值。文章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与理论联系实际等研究方法,在深入挖掘扶贫理论与详细研究吕梁市扶贫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实地调查展开研究。文章首先对习近平扶贫思想及其实践等研究进行了述评。从目标、前提、核心、策略与保障方面归纳了习近平扶贫理念的内涵。其次,文章基于战略目标、扶贫举措、责任落实、考核监督、资金支持方面论述了习近平扶贫理念“吕梁实践”的路径。通过对吕梁市脱贫工作取得业绩的归纳,论证了习近平扶贫理念的实践性与“吕梁实践”的价值性。文章基于习近平扶贫理念指导下的吕梁扶贫实践,提炼出可供贫困地区借鉴与参考的扶贫普遍性经验。文章最后对本研究进行了系统归纳与展望。文章凝练了“吕梁实践”经验是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吕梁市在扶贫实践中以习近平扶贫理念为实践引领,基于熔铸“锲而不舍”的担当之魂与炼就“敢为人先”的担当之勇,展现了吕梁市扶贫干部的担当精神。吕梁市在把握精准特色、遵循适度原则、兼顾全局与局部中坚持展开具体分析。扶贫干部立足贫困特点、厚植历史根基与依托文化底蕴开拓了扶贫新思路。扶贫实践取得的丰富经验可以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参考,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借鉴,为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卫迎迎[10](2019)在《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研究 ——以吕梁学院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科技一体化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技术、文化、资源等的迫切需求,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不再仅仅是教学和科研的中心,也承担着国家科技创新和生产力进步的重任。高等学校存在的最高价值就是用自身特有的优势资源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地方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所在地方屈指可数的本科院校,更应该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作为自己崇高的使命,做到办学定位要立足地方、学科专业设置要结合地方、科研和人才培养要与地方相适应。总之,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把地方社会作为自己的发展空间和主要服务对象,努力提高自身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本文着重探讨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问题,研究者在借鉴参考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法、个案法和调查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对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社会做了论述和总结。文章一共由五个部分组成;首先介绍了该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以及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综述;其次,在对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社会进行核心概念界定和服务特征总结的基础上,论述了服务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充分说明了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社会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更是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再次以吕梁学院为个案,简要介绍了研究者之所以选择吕梁学院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通过校园新闻检索、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方式详细总结了吕梁学院服务地方社会的现状,列出具体措施和分析取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紧接着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剖析。最后,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和社会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出发,结合地方社会实情,提出了优化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
二、对吕梁地区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吕梁地区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吕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之处 |
1.4.1 主要工作 |
1.4.2 创新之处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吕梁红色文化相关概念概述 |
2.1 红色文化概述 |
2.1.1 红色文化的内涵 |
2.1.2 红色文化的分类 |
2.2 吕梁红色文化 |
2.2.1 吕梁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2.2.2 吕梁红色文化的内涵 |
2.2.3 吕梁红色文化的典型载体 |
2.3 吕梁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
2.3.1 坚定理想信念 |
2.3.2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3.3 提高品德修养 |
2.4 小结 |
第3章 吕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关于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问卷编制思路 |
3.2 大学生对吕梁红色文化的情感态度与认知现状分析 |
3.2.1 大学生对吕梁红色文化的情感态度分析 |
3.2.2 大学生对吕梁红色文化的认知现状分析 |
3.3 吕梁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分析 |
3.3.1 吕梁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分析 |
3.3.2 吕梁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分析 |
3.4 吕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归因 |
3.4.1 吕梁红色文化内容挖掘不深入 |
3.4.2 高校吕梁红色文化融入制度不完善 |
3.4.3 吕梁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整合效果不凸显 |
3.5 小结 |
第4章 吕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
4.1 打造课堂主要阵地 |
4.1.1 充实和更新教材内容 |
4.1.2 增设吕梁红色文化课程 |
4.1.3 创新教学方法 |
4.2 营造校园良好环境 |
4.2.1 增添文化活动 |
4.2.2 建设人文景观 |
4.2.3 增强节点氛围 |
4.3 创造社会实践活动 |
4.3.1 开展实践活动 |
4.3.2 增加理论宣讲 |
4.4 提升个人思想认识 |
4.4.1 提高吕梁红色文化认同 |
4.4.2 践行吕梁红色文化精神 |
4.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附录 |
附录1 吕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2)吕梁精神运用于山西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吕梁精神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概述 |
2.1 吕梁精神 |
2.1.1 吕梁精神的形成条件 |
2.1.2 吕梁精神的本质内涵 |
2.2 理想信念教育 |
2.2.1 理想信念 |
2.2.2 理想信念教育 |
2.2.3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
2.3 吕梁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联系 |
2.3.1 吕梁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脉相承 |
2.3.2 吕梁精神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 |
2.3.3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吕梁精神传承和弘扬的重要途径 |
3 吕梁精神运用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思考 |
3.1 吕梁精神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四度”发展 |
3.1.1 增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 |
3.1.2 增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温度 |
3.1.3 增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信度 |
3.1.4 增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效度 |
3.2 吕梁精神为大学生实现理想信念提供“四力”支撑 |
3.2.1 培养实现理想信念而艰苦奋斗的行动力 |
3.2.2 培养实现理想信念而顾全大局的凝聚力 |
3.2.3 培养实现理想信念而勇于创新的创新力 |
3.2.4 培养实现理想信念而自强不息的持久力 |
4 吕梁精神运用于山西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分析 |
4.1 吕梁精神运用于山西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调研情况 |
4.1.1 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4.1.2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4.2 吕梁精神运用于山西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分析 |
4.2.1 吕梁精神运用于山西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已取得的成绩 |
4.2.2 吕梁精神运用于山西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今后努力的方向 |
4.2.3 吕梁精神运用于山西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
5 吕梁精神运用于山西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研究 |
5.1 提升吕梁精神自身的影响力 |
5.1.1 扩大吕梁精神的传播主体 |
5.1.2 多角度挖掘吕梁精神的价值 |
5.1.3 丰富吕梁精神的传播形式 |
5.2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理想信念教育 |
5.2.1 推进吕梁精神进入高校思政课堂 |
5.2.2 扩大吕梁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 |
5.2.3 高校各方合力推进吕梁精神进校园 |
5.3 打造吕梁红色教育基地丰富理想信念教育 |
5.3.1 形成全面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
5.3.2 以点带线形成系统性发展 |
5.3.3 加强与高校建立合作培养 |
5.4 壮大红色网络教育阵地创新理想信念教育 |
5.4.1 扩大红色网络资源的宣传 |
5.4.2 提高吕梁精神在网络微环境的参与 |
5.4.3 加强线上线下的联系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吕梁“弹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田野调查法 |
四、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吕梁“弹唱”概述 |
一、吕梁“弹唱”生存环境 |
二、吕梁“弹唱”起源 |
三、吕梁“弹唱”历史沿革 |
(一)宋代萌芽期 |
(二)明清雏形期 |
(三)民国成熟期 |
(四)文革衰落期 |
(五)改革开放繁荣期 |
(六)新世纪的断层期 |
注释 |
第三章 吕梁“弹唱”的艺术特点 |
一、吕梁“弹唱”唱词特点 |
(一)通俗易懂的乡言土语 |
(二)准确精炼的修辞手法 |
(三)生动形象的叠音叠词 |
(四)幽默风趣的衬词衬腔 |
(五)错落有致的句式结构 |
二、吕梁“弹唱”曲调特点 |
(一)旋律调性的特点 |
(二)节奏节拍的特点 |
(三)曲式结构的特点 |
三、吕梁“弹唱”表演特点 |
(一)表演功能的娱乐性 |
(二)表演地点的自由性 |
(三)表演形式的丰富性 |
(四)表演程序的逻辑性 |
四、吕梁“弹唱”剧目特点 |
(一)故事内容简洁化 |
(二)情节结构形式化 |
注释 |
第四章 吕梁“弹唱”的文化价值 |
一、吕梁“弹唱”的历史价值 |
(一)吕梁风俗民情的艺术载体 |
(二)研究女性文化的鲜活样本 |
(三)时代发展变迁的重要史料 |
二、吕梁“弹唱”的审美价值 |
(一)敦厚淳朴的乡土美 |
(二)博采众长的融合美 |
(三)和谐统一的整体美 |
(四)区域文化的风格美 |
(五)山乡儿女的情感美 |
三、吕梁“弹唱”的文学价值 |
第五章 吕梁“弹唱”的传承与发展 |
一、吕梁“弹唱”传承与保护现状 |
(一)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 |
(二)成立“弹唱”保护协会 |
(三)出版发行相关书籍 |
(四)多种传承方式并存 |
二、吕梁“弹唱”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一)吕梁“弹唱”面临的内在问题 |
(二)吕梁“弹唱”面临的外在挑战 |
三、吕梁“弹唱”发展对策 |
(一)加强相关人才培养 |
(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
(三)广泛借助新媒体力量 |
(四)加强对吕梁“弹唱”的调查研究 |
(五)建立契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体系 |
(六)加强年轻人方言教育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吕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吕梁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
第一节 吕梁精神的形成基础 |
一、历史文化基础 |
二、地理条件基础 |
三、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吕梁精神的发展进程 |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形成 |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成熟 |
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难前行 |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与时俱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吕梁精神的科学内涵 |
第一节 艰苦奋斗精神 |
一、敢于突破困难 |
二、勇于承担重任 |
第二节 顾全大局精神 |
一、平凡中的伟大 |
二、再添不凡力量 |
第三节 自强不息精神 |
一、奋发图强 |
二、永不懈怠 |
第四节 勇于创新精神 |
一、“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
二、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吕梁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弘扬途径 |
第一节 吕梁精神的时代价值 |
一、助推吕梁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 |
二、带动中部迅速崛起 |
三、推动“一带一路”造福人民 |
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第二节 弘扬吕梁精神的途径 |
一、在晋绥红色旅游中传承吕梁精神 |
二、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坚持吕梁精神 |
三、在保护乡土文化中发扬吕梁精神 |
四、在能源产业改革中践行吕梁精神 |
本章小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吕梁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弘扬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尝试 |
2 吕梁精神的形成基础和发展历程 |
2.1 吕梁精神的形成基础 |
2.2 吕梁精神的形成发展历程 |
3 吕梁精神的科学内涵 |
3.1 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 |
3.2 顾全大局的英雄气概 |
3.3 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
3.4 勇于创新的强大魄力 |
4 吕梁精神的当代价值 |
4.1 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提升服务意识 |
4.2 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
4.3 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精神支撑 |
4.4 为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供精神指引 |
5 弘扬吕梁精神的具体路径 |
5.1 加强吕梁精神理论研究 |
5.2 开展吕梁精神专题活动 |
5.3 加大对吕梁精神的宣传力度 |
5.4 创设弘扬吕梁精神的浓厚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高中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时代教师必备素养 |
1.1.2 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框架 |
2 高中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 信息素养概念与内涵的相关概述 |
2.1.1 国外关于信息素养概念的研究 |
2.1.2 国内关于信息素养概念与内涵的研究 |
2.2 教师信息素养的相关研究概述 |
2.2.1 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
2.2.2 关于教师信息素养标准制定的研究 |
2.2.3 关于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与培养策略的研究 |
2.3 高中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分析 |
2.3.1 信息化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 |
2.3.2 高中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调查问卷设计 |
3.4.2 问卷信效度检测 |
3.4.3 访谈提纲编制 |
4 高中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 |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2 基本信息素养调查分析 |
4.3 学科信息素养调查分析 |
4.4 科研信息素养调查分析 |
4.5 高中数学教师培训情况调查分析 |
4.6 差异分析 |
4.7 部分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5 高中数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
5.1 基本信息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
5.2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认识不够 |
5.3 科研积极性不高 |
6 高中数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建议 |
6.1 养成良好习惯,提升信息意识 |
6.2 熟练掌握专业教学工具的使用 |
6.3 加强软件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
6.4 开展信息化数学教学研讨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7)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适切性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由及问题 |
1.1.1 研究的缘由 |
1.1.2 研究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高中语文教材 |
1.3.2 适切性与教材适切性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教材适切性研究 |
2.1.2 教材内容的研究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教材适切性研究 |
2.2.2 高中语文教材的研究 |
3 研究维度及指标 |
3.1 教材适切性实证研究维度体系构建的依据 |
3.1.1 研究维度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
3.1.2 研究维度体系构建的原则 |
3.2 教材适切性研究维度及指标的选取及确定 |
3.2.1 研究维度及指标的选取 |
3.2.2 研究维度及指标的确立 |
4 研究过程与方法 |
4.1 研究过程 |
4.1.1 研究设计 |
4.1.2 研究实施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研究法 |
4.2.2 内容分析法 |
4.2.3 问卷调查法 |
4.2.4 访谈法 |
5 研究结果 |
5.1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适切性现状 |
5.1.1 教材体现“德育为魂、读写为主”理念,课程需整合 |
5.1.2 知识面广,重视培养文学素养,需加强实践性 |
5.1.3 选文侧重文学欣赏,还需增加言语经验示例 |
5.1.4 练习类型多样,但教学活动实施有一定难度 |
5.1.5 助读系统内容丰富,注重对学习领域的拓展 |
5.2 教材与教师教学的适切性现状 |
5.2.1 教材内容利于教学准备,但部分专题容量略大 |
5.2.2 教材提供有效教学方法,但教学中应用有限 |
5.2.3 活动贴近生活,夯实基础,对能力培养不足 |
5.2.4 教材有效拓宽知识领域,提升教材价值 |
5.2.5 测评方式多样,有一定难度,不易掌握 |
5.2.6 教材与教师教学的适切性存在差异的分析 |
5.3 教材与学生学习的适切性现状 |
5.3.1 教材可以激发自主学习兴趣,但有一定难度 |
5.3.2 知识编排符合思维规律,但效果受限于教学水平 |
5.3.3 教材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但探究性不足 |
5.3.4 活动情境实践性强,部分参与难度较大 |
5.3.5 练习要求明确,但有一定难度,效果欠佳 |
5.3.6 教材与学生的适切性存在差异的分析 |
5.4 教材与学校教学环境的适切性现状 |
5.4.1 教学设施可以满足教材需要,但其使用率不高 |
5.4.2 教学计划不够灵活,教学管理集中化 |
5.4.3 教师教学能力和态度有待提升和改善 |
5.4.4 教风比较端正,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影响效果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教材符合课标要求,但有一定难度,需提高实践性 |
6.1.2 教材与教师教学的适切性受教师不同教学能力的影响 |
6.1.3 教材与学生学习的适切性受师生教与学的水平影响 |
6.1.4 教材与学校的适切性受教学管理和教风学风状况影响 |
6.2 建议 |
6.2.1 学校角度 |
6.2.2 教师角度 |
6.2.3 学生角度 |
6.2.4 教材编写角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吕梁英雄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吕梁英雄精神概述 |
一、吕梁英雄精神的界定 |
二、吕梁英雄精神的物质载体 |
(一)遗址、遗迹 |
(二)表达吕梁英雄精神的艺术作品 |
三、吕梁英雄精神的内容 |
(一)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是吕梁英雄精神的主旋律 |
(二)顾全大局志存高远是吕梁英雄精神的核心 |
(三)自强不息砥砺前行是吕梁英雄精神的精髓 |
(四)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吕梁英雄精神的灵魂 |
四、吕梁英雄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
(一)吕梁英雄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
(二)吕梁英雄精神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情境 |
(三)吕梁英雄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
第二章 吕梁英雄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
一、吕梁英雄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 |
(一)坚定个体理想信念 |
(二)提高个体精神境界 |
(三)丰富个体生存意义 |
(四)培育个体实践创新能力 |
二、吕梁英雄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 |
(一)政治价值 |
(二)文化价值 |
(三)经济价值 |
第三章 吕梁英雄精神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践分析 |
一、吕梁英雄精神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
(一)对吕梁英雄精神的发掘继续深入 |
(二)探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吕梁英雄精神 |
(三)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吕梁英雄精神创新发展 |
二、吕梁英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中存在的问题 |
(一)吕梁革命英雄精神的特色教育资源的挖掘有待深入 |
(二)吕梁英雄精神在家庭教育中受重视程度低 |
(三)吕梁革命英雄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系统高效传播体系 |
第四章 吕梁英雄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的路径 |
一、创新吕梁英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社会路径 |
(一)突出党和政府在吕梁英雄精神传承、传播和创新中的领导地位 |
(二)扩大吕梁英雄精神的传播主体 |
(三)丰富吕梁英雄精神的表达形式 |
(四)创新网络传播平台 |
二、创新吕梁英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校园路径 |
(一)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提升吕梁英雄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
(二)将吕梁英雄精神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
(三)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传承好吕梁英雄精神 |
(四)健全吕梁英雄精神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评估机制 |
三、创新吕梁英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有效方法 |
(一)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分类指导的方法 |
(二)利用典型人物示范法优化教育对象心理 |
(三)善用寓教于乐的审美熏陶法 |
(四)设计巧用“文化反哺”推进创新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四)其他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习近平扶贫理念的“吕梁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3 研究目标与概念界定 |
1.3.1 研究目标 |
1.3.2 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习近平扶贫理念的内涵 |
2.1 目标:消除贫困 |
2.1.1 决胜脱贫攻坚 |
2.1.2 解决全部贫困 |
2.2 前提:责任落实 |
2.2.1 坚持党的领导 |
2.2.2 增强扶贫责任 |
2.3 核心:精准扶贫 |
2.3.1 树立精准思维 |
2.3.2 实现精准发力 |
2.4 策略:多措并举 |
2.4.1 解决教育贫困 |
2.4.2 注重扶志工作 |
2.4.3 发展稳定产业 |
2.4.4 坚持生态补偿 |
2.5 保障:机制与资金 |
2.5.1 建立考核监督机制 |
2.5.2 增加扶贫资金投入 |
第3章 “吕梁实践”路径及业绩 |
3.1 “吕梁实践”路径 |
3.1.1 明确战略目标 |
3.1.2 细化扶贫举措 |
3.1.3 增强责任落实 |
3.1.4 完善考核监督 |
3.1.5 强化资金支持 |
3.2 “吕梁实践”业绩 |
3.2.1 贫困程度减轻 |
3.2.2 农民生活改善 |
第4章 “吕梁实践”经验分析 |
4.1 坚持习近平扶贫理念引领实践 |
4.2 发挥干部扶贫担当精神 |
4.2.1 熔铸“锲而不舍”担当之魂 |
4.2.2 炼就“敢为人先”担当之勇 |
4.3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4.3.1 把握扶贫精准特色 |
4.3.2 遵循扶贫适度原则 |
4.3.3 兼顾好全局与局部 |
4.4 开拓扶贫新思路 |
4.4.1 立足贫困特点,革故鼎新 |
4.4.2 厚植历史根基,推陈出新 |
4.4.3 依托文化底蕴,继承创新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研究 ——以吕梁学院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大众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广泛关注 |
1.1.2 新建本科院校在社会服务中存在问题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 |
1.2.2 地方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研究 |
1.2.3 新建本科院校的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的概述与依据 |
2.1 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内涵 |
2.1.1 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核心概念界定 |
2.1.2 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特征 |
2.2 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理论依据 |
2.2.1 高等教育政治论 |
2.2.2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 |
2.2.3 高等教育职能论 |
2.2.4 共生理论 |
2.3 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实践依据 |
2.3.1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
2.3.2 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
第三章 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现状 |
3.1 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内容 |
3.1.1 人才服务 |
3.1.2 科研服务 |
3.1.3 文化服务 |
3.2 吕梁学院服务地方的具体举措 |
3.2.1 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 |
3.2.2 进行应用性科学研究 |
3.2.3 提供信息决策咨询服务 |
3.2.4 资源共享,组织志愿者帮扶活动 |
3.3 吕梁学院在服务地方中取得的成果 |
3.3.1 服务地方的观念和认识显着提高 |
3.3.2 服务地方的形式、对象日趋丰富 |
3.3.3 服务地方的潜力逐渐挖掘 |
第四章 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社会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信息交流平台 |
4.1.2 人才培养规格与地方需求错位 |
4.1.3 科研能力不强 |
4.1.4 一些地方服务活动流于形式 |
4.2 原因探析 |
4.2.1 院校自身服务意识不强,客观条件制约 |
4.2.2 国家宏观政策不明确,落实不到位 |
4.2.3 地方政府不够重视,资金短缺 |
4.2.4 企业眼光短浅,自身能力不足 |
第五章 优化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的策略 |
5.1 提高新建本科院校自身服务能力的策略 |
5.1.1 转变观念,加强宣传活动 |
5.1.2 完善社会服务机制 |
5.1.3 加强专业建设 |
5.1.4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
5.1.5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
5.2 改善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外部环境的策略 |
5.2.1 国家宏观政策:必要保障 |
5.2.2 地方政府:沟通桥梁 |
5.2.3 地方企业:抓住机遇 |
5.3 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对吕梁地区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吕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陈晓婧.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吕梁精神运用于山西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研究[D]. 葛丽源. 中北大学, 2020(09)
- [3]吕梁“弹唱”艺术研究[D]. 王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吕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 朱年宏.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5]吕梁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弘扬路径研究[D]. 刘恬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高中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D]. 徐超.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7]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适切性的实证研究[D]. 李姗.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8]吕梁英雄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 周洁琼. 大理大学, 2019(01)
- [9]习近平扶贫理念的“吕梁实践”研究[D]. 杨漂.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10]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研究 ——以吕梁学院为个案[D]. 卫迎迎. 山西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