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位人大代表的网上意见箱(论文文献综述)
灵仁,吴星[1](2021)在《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文中指出群众事,无小事。张贺群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以群众满意为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在宿州市灵璧县灵城镇太平社区,提及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贺群,当地群众无不交口称赞。作为宿州市人大代表,她积极提出议案建议,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社区党总支书记,她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打造了宿州市第一条党史文化长廊,安装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征求意见箱,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高瑾[2](2021)在《当前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研究 ——以F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各级人大代表是本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可见人大代表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职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作出的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论断,使人大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得以显现。在新的形势下,有关人大制度的研究取得了颇多丰硕的新成果。人大代表有效履行对于坚持完善人大制度,发挥制度的优越性有着重要意义。提高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增强其联系群众实效是我国广大人民依法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保障自身权益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对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充分发挥根本政治制度优越性,加快实现国家改革发展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有序推进和“依宪治国”理念的持续强化,人大代表——特别是基层县级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日益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理论层面来看,基层县级人大代表能否依法有效履职,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贯彻、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否得到切实保障;从现实作用来看,相比全国和省、市一级的人大代表,县级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且数量庞大,能直接听取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基层一线的意见,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本文在借鉴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代议制理论的内容和变迁,界定与分析县级人大代表及其履职能力的有关概念、内涵,通过文献查阅法,收集、组织和研究国内外相关的作品和文献。阅读人民代表大会相关制度的理论文章、书籍和材料;比较分析法,分析并完善文献和研究数据,从多个方面分析和比较研究问题,并使用列表和图表等方法得出明确的研究结论;实证调研法,通过对F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状况进行实证调研,力图对F县人大代表联系群众问题进行较为全面而系统的分析研究在梳理F县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相应的对策和改善途径。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文章的重点、创新点、难点。第二部分为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相关概念、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职责、县级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理论及法律依据。第三部分为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现状分析——以F县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为例。该部分包括F县人大代表及人民代表大会基本状况、目前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存在的问题,具体有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机制不健全部分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方面自身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一些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方式手段不科学,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保障措施不到位并且对F县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情况展开的问卷调查。第四部分为提升完善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途径及方式,具体有加强完善各种法规建设与宣传、健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县级人大代表的素质、善于运用联系群众的互联网形式、不断创新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实践形式。本文不仅局限于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而且更加注重实践分析,合理地将两者结合起来,系统地分析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问题。人大代表相关概念内容非常丰富,涉及较多专业的相关知识,受自身学科知识和水平所限,难以对一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如人大代表履职中的预算监督问题等。此外,人大代表履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相关部门对人大代表履职情况的材料掌握不够全面,致使对一些问题由于缺乏佐证材料而无法作进一步的研究。总之,人大代表履职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课题,本文只是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探讨。
沈凯[3](2020)在《当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竞争,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是知识分子的云集之地,而党外知识分子又占知识分子的大多数。现阶段,部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观念淡化、集体观念不强、价值取向功利化与市场化等现象较为严重,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及奉献精神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影响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立德树人作用与功能的发挥,影响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部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身上存在的上述问题,虽然成因复杂,但相关教育工作存在不足与短板,无疑是重要成因。因此,加强当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研究,强化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教育和引导,意义重大。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结合历史研究和理论分析,力图系统剖析当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而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方法、载体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实证调查分析显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党委相关教育机构建设及其作用发挥不够;教育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够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应用不够充分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教育者思想认识不到位;教育者培训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针对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因此,做好当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做到:第一,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科学教育观念;第二,充实扩大教育者队伍规模,提升教育者整体素养;第三,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第四,营造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第五,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新平台;第六,完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教育培训机制、协调落实机制、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
闫彩霞[4](2020)在《外来人口参与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L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场域,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社会的流动性增强,城市社区中出现了许多外来人口,他们也是社区的主人,是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主体,但是在现实生活却常常被排斥在社区治理体系之外,参与社区治理的状况很不理想,严重阻碍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促进外来人口参与社区治理,是当前中国语境下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不可回避的内容。在苏州市L社区中,外来人口将近占社区人口的三分之二,将外来人口纳入社区治理体系中来,实现外来人口的制度化参与,是当前L社区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苏州市L社区为案例,运用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深入探究苏州市L社区外来人口参与的现状,挖掘外来人口在参与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成因,最后提出促进外来人口参与的具体对策和建议。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在苏州市L社区治理中外来人口参与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参与意愿低、参与内容单一、参与程度不高和参与渠道不畅等等。结合治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理论工具,本文认为,外来人口参与社区治理状况不理想,主要是外来人口参与的制度环境不完善、思想基础薄弱、参与网络不发达和参与网络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的。所以要通过打破制度藩篱,改善参与制度环境;消除思想隔阂,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促进多方协同合作,打造发达的参与网络以及注重微观操作,构建通畅的参与机制,从而使得社区中的外来人口有序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张荣铮[5](2020)在《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对象,研究“一网通办”改革的协调机制,论文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等内容,对“一网通办”和行政协调机制进行概念界定,详细介绍了政府流程再造理论的概念、分析框架以及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对于解决本研究核心问题的适切性,并尝试性提出基于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的“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分析框架。其次梳理了“一网通办”改革背景下X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历程,结合相关理论和在X区行政服务中心实地调研所获取的一手资料,对目前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现状和运行成效进行分析。然后在“协调主体——协调客体——实现机制”分析框架下对目前“一网通办”协调机制存在的困境进行阐述,通过访谈法发现了协调主体方面存在区级行政服务中心权责不匹配、基层行政服务单位改革需求反馈流程繁琐等困境;在协调客体层面,牵头单位与配合单位部门利益冲突、政府部门间改革合作意愿不足等成为困境所在;在实现机制方面出现线上服务与群众信息素养间存在缝隙、改革事中事后监管评估体系相对脱节等问题。同时上述困境的成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官僚科层体制自身弊端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序性协调机制中技术安排选择与政务职能整合相矛盾、政府权力部门化与改革宏观目标的冲突以及风险规避思想增加部门间协调的难度。最后尝试从顶层设计、协调主体、协调客体、实现机制四个维度提出优化目前“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有效路径,在顶层设计维度以法治为原则,明确顶层设计基本原则,健全“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法制体系;在协调主体维度,推动事权向行政服务中心下沉,同时打通行政体制内上行沟通渠道;在协调客体维度,加大“一网通办”平台在政府内部的延伸应用来缓解部门利益冲突,也要加强政府内部合作,营造“一网通办”文化氛围;在实现机制维度,提出强化公民信息素养教育、健全“一网通办”绩效评估体系、推动政务服务基础数据标准化、构建“一网通办”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创新“一网通办”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方式等多个角度的优化路径。
金雪[6](2020)在《关于《新时代党支部工作常用公文范例实用手册》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全面从严治党,必然在提高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上有所体现。党支部工作公文的写作与处理,是确保全面从严治党落细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现阶段,还未有以朝鲜语编撰的比较完整的党支部常用公文体系的书籍。在朝鲜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里年纪比较大的党务工作者的汉语能力、文化知识相对薄弱,在参考以汉语撰写的公文书,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党支部常用公文写作方面存在着困难。译者选择翻译项目作为硕士学位论文,以欧阳旭辉所着的“新时代党建工作实务与创新”系列丛书当中的《新时代党支部工作常用公文范例实用手册》为文本进行了汉朝翻译实践工作,在此基础上撰写翻译实践报告。该书依据党和国家最新公文法规的规范要求,紧密结合党支部公文处理工作实际,将党支部常用公文统一进行归类,共分6章,列举49种常用公文范例,力争展现一个完整的党支部常用公文体系,涵盖党支部常用公文的主要部分。同时,对公文写作概念、注意事项、特点、要求和方法进行详细深入的介绍,并精心选取例文,大大方便了党支部公文初学者的学习和使用。译者翻译整本书,全文近9万5千字,译成朝鲜语12万4千余字,目前尚无朝鲜语译本。译文的目标读者是朝鲜族地区汉语能力、文化知识相对薄弱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工作者和各级党政机关、基层党组织里需要用朝鲜语撰写公文的党务工作者。译者选择这部作品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这些党务工作者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在优化思维素质、政治素质和提高岗位工作能力上,提供有益帮助。本翻译实践报告的主要对翻译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阐述,该翻译实践报告由五个部分组成。在第一章,译者阐述了翻译这部作品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是翻译项目概述部分,其中包括翻译项目材料的介绍、作者简介与作品介绍。第三章里,对翻译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分为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第四章是翻译案例分析,这部分是翻译实践报告的重要内容,译者从中国特色词汇、句子的处理方面,根据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找出代表性的例子,采取多种翻译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译例分析。最后,第五章是对该翻译实践报告的总结,阐述了翻译项目整个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对自身翻译能力和翻译理论学习等方面做出了总结。译者通过本次翻译项目的准备,在翻译能力上有所提高,也深深体会到了翻译的艰苦,也意识到自己仍有不足之处,还需要长久的磨练。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译者会更加谦逊好学,不断提升翻译能力,努力成为一名输入量足,输出能力强的优秀翻译者。
谭净[7](2020)在《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9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报告》正式发布,首次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自此,“核心素养”成为了学界的研究热点。2018年1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简称“2017年新课标”)正式颁布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公共参与素养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的行为表现,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对于高中生自身成长、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以及中国民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巨大的高考压力、教师落后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评价方式和学校管理模式单一、家长素养的缺乏以及社会支持的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前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收效甚微。本论文拓宽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研究思路,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支持四大方面入手,展开实践调查,分析当前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问题存在的原因,研究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策略。首先,重点分析探讨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师自身素养、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改变作业布置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其次,学校作为高中生最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间,也应当做出努力:适当组织开展校内外活动、支持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组建学生社团,鼓励学生自治,由此丰富学生的公共参与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养。再次,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公共参与素养,加强家校合作,追求家校共育;最后,社会应当为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提供观念上和技术上的支持:重视支持并配合高中生的公共参与活动,拓宽学生公共参与渠道,保证参与畅通。
李雅昀[8](2019)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武威市民勤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建设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联系基层党员和群众的重要纽带,也是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重要战略部署的中坚力量,对管理和教育党员、团结群众起到重要作用。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能够巩固和强化党的政权基础、组织基础,引导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并对促进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从严治党开启新篇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步入新时代的关建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刻不容缓。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新的发展形势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全新挑战。纵观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依然存在着部分不符合国家发展趋势,影响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问题和现象,严重影响了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阻碍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步伐。为保障基层党组织稳定有序发展,推动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勇于直面问题、迎接挑战,不断完善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不断突破,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武威市民勤县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强全县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了许多初具成效的尝试,在加强学习教育、进行标准化建设、推动重点任务落实方面都积累了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民勤县实现和巩固党的基层政权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不严格、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选配结构不合理、基层党组织建设机制不健全、“微腐败”现象频发这几方面,阻碍了全县基层党组织建设步伐。究其原因,思想认识不到位是主要原因,组织建设不完善是根本原因,基层党组织缺乏后备补给力量是关键原因,党内监督不力是重要原因。为此,民勤县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首先要抓好学习教育和思想锤炼,提高基层党员思想认识。同时以强化组织建设为重点,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还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后备力量补充,为基层党组织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并且以落实好主体责任和强化监督为保障,确保民勤县基层党组织建设各项决策部署取得实效。
孙志云[9](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及基层政府实践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执政为民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树立的价值导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对执政为民理念进行发展创新,实现对执政实践的有力指导。目标方针确定后,实践的关键在于人。干部是执政实践的执行者,也是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对象,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贯彻,最终要落实到干部的实际行动中,在政府组织执政为民的实践过程中显现成效。为了考察对干部进行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实际效果,本研究从基层视阈切入,对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政府实践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观察到,改革开放进程中基层政府实践存在偏离执政为民理念的现象,反映出执政为民理念教育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指导基层实践的权威性、统一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究其原因,一些基层政府在利益博弈中存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因,对中央利民政策在执行上有所保留,对执政资源的配置、执政方略的选择有所偏好;一些基层干部在多重利益关系影响下体现出“理性经济人”的自利特点,存在认识偏差和逐利行为;基层的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执政为民理念教育有效性有所欠缺。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本研究在对执政为民理念进行深刻认识、对其基层实践状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研究解决执政为民理念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执政为民理念教育、推动基层政府执政为民实践的对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研究期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察影响干部认识与实践“知行”转换的外在因素,探寻研究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新视野、新途径,由此增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期望引起相关研究者对于干部实践行为的关注,为相关研究者和干部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期望执政为民理念对基层政府实践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更好地实现。本论文共有8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对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进行说明,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明确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释义,分析利益关系对基层政府实践的影响,对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进行概括。第三章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历史渊源,梳理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为民理念的发展创新过程,总结各个历史时期基层政府实践执政为民理念的主要经验。第四章从基层政府与群众、基层政府与中央和上级政府、基层政府之间、基层干部自身4个层次,分析基层政府和干部出现群众观、政绩观、发展观和个体价值观偏离执政为民理念的问题。第五章分析基层政府偏离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原因,对基层政府利益偏好、基层政府博弈、干部私利、基层执政为民理念教育有效性不足等因素进行反思。第六章就执政为民价值理性复归和加强执政为民理念教育进行阐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建构、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进行分析,对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要求进行概括,对执政为民理念教育主要途径和有效性的增强进行阐述,探讨促进干部从认识到实践的“知行合一”问题。第七章提出基层政府坚持执政为民价值导向的实践路向,对加强利益协调、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基层政府实践创新等进行阐述。论文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文主要观点,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本文有三个方面创新之处:第一,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问题的理论论域。中国共产党树立了以执政为民理念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本文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内涵和本质进行阐释,并对其理论渊源、历史发展进程与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理论要点,有助于推动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理论体系建构。第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视野。执政为民理念教育作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要推动执政为民实践。干部是执政为民理念教育对象也是基层政府实践的执行性主体,考察基层政府实践状况可以对干部群体接受执政为民教育的实际成效加以研判。本文从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有效性出发,对基层政府实践状况进行考察,分析基层政府实践所呈现的“价值导向—价值偏离—价值理性复归”演进趋势,探讨如何解决现实的利益矛盾,使接受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干部实现执政为民从认识到实践的“二次飞跃”,促进干部“知行合一”。第三,对如何促进执政为民理念的贯彻落实提出对策,使研究具备了积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发挥学科交叉优势,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工具,从中观和微观多层次进行考察,分析基层政府和干部在实践中出现的价值偏离问题及其原因,从价值理性复归和执政为民理念教育、基层政府实践路向两个方面提出对策,为强化执政为民理念的统一引领、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供参考。
张建彬[10](2014)在《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时代,信息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在消除不确定性、助力人们决策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政府信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它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的有效行使,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我国于2008年正式实施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六年来,我国政府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若政府所公开的信息与公民的信息需求不一致,无法满足其信息需求,那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无法让公民满意,则政府的公信力将大大降低,危及政府的合法性。因此,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应时刻关注公民的信息需求,应及时了解公民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应及时了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不足,而这便需要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便需要关注并解决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即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亟需明确,以便为提升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绩效与满意度提供有效指导。本文以“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研究主题,以新公共服务理论、民主公民权理论、知情权理论和期望—不一致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并借鉴我国省(部)级政府已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制度的评测内容,析取出了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概念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政府信息公开文化、感知信息质量、感知信息数量、感知易获取性、公民期望是影响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因素,其中,感知信息数量、感知信息质量和感知易获取性对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政府信息公开文化对政府信息公开公民满意度不存在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影响感知信息数量、感知信息质量、感知易获取性来间接影响公民满意度的。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模型的校验结果,从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文化、提高政府公开信息的数量、质量和获取性的角度提出了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建议。历时一年半时间,完成了该项研究并撰写了本学位论文。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与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实践的基础上,做出了以下三点创新:(1)首次系统分析了我国省(部)级政府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社会评议制度的评测内容;(2)提出了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概念模型;(3)提出了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建议。本文共分为7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言。本章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并介绍了本文的框架和研究内容,并对研究方法、研究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二章为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本章主要阐述了本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对本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民主公民权和知情权理论、期望—不一致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启示意义在于,政府应重视信息公开的绩效和满意度,关注公民对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意见。民主公民权理论和知情权理论要求政府尊重并重视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信息公开应满足公民知的权利。期望—不一致理论是经典的满意度生成理论,该理论对于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生成机制分析提供了指导。第三章为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制度的评测内容分析。通过对我国省(部)级政府已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社会评议制度中有关满意度评测的内容进行梳理,指出了现有制定规定中对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的贡献,并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社会评议制度的评测内容缺陷及其所带来的问题。第四章为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概念模型的构建。借鉴我国省(部)级政府已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制度的评测内容及目前经典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和已有的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模型,另外,结合与主管政府信息公开的实务工作人员深度访谈结果,以及公民对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意见调查结果,提出了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选取了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概念模型的潜在变量及观测变量,初步构建了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概念模型。第五章为基于SEM的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概念模型的校验及结果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并依据模型的观测变量设计了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调查问卷,以我国中部地区的A省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校验,并分析了相关结果。第六章为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建议。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模型的结果分析所确认的满意度影响因素,提出了提升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可行性建议,认为应从以下两大方面提高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满意度: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文化;提高政府公开信息的数量、质量与获取性。第七章为总结与展望。本章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指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努力方向进行展望。文中共有图27个、表16个,除特殊注明外,皆为作者原创。
二、一位人大代表的网上意见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位人大代表的网上意见箱(论文提纲范文)
(1)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论文提纲范文)
提“有理有据建议”,提升群众“满意度” |
建“党史长廊”,打造红色“打卡地” |
(2)当前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研究 ——以F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1.选题的依据 |
2.选题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关于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理论方面的研究 |
(2)关于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方式方面的研究 |
(3)关于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
(4)关于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对策方面的研究 |
(5)总述 |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模式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3.研究创新点 |
一、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相关理论阐述 |
(一)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相关概念 |
1.人大代表的概念 |
2.县级人大代表的概念 |
3.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
(二)县级人大代表的职责 |
1.县级人大会议期间联系群众履行的职责 |
2.县级人大闭会期间联系群众履行的职责 |
(三)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理论及法律依据 |
1.人民主权理论 |
2.代表委托制与代表责任制 |
3.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法律依据 |
二、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现状分析——以F县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为例 |
(一)F县人大代表及人民代表大会基本情况 |
1.F县人大代表构成情况 |
2.F县人大及其代表履职具体状况 |
(二)目前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存在的问题 |
1.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
2.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机制不健全 |
3.部分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方面自身存在一些问题 |
4.一些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 |
5.一些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方式手段不科学 |
6.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保障措施不到位 |
三、完善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主要措施 |
(一)加强完善各种法规建设与宣传 |
1.建立相应规章制度 |
2.加强各项法规建设和宣传力度 |
(二)建立、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具体工作制度 |
1.健全考核机制 |
2.完善奖惩机制 |
3.完善选举机制 |
4.强化巡视机制 |
(三)不断提高县级人大代表的素质 |
1.提高政治素质 |
2.提升业务素质 |
(四)善于运用联系群众的互联网形式 |
1.运用微信公众号的形式 |
2.通过设立APP手机软件的形式 |
3.运用官方网站网络问答的形式 |
(五)不断创新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实践形式 |
1.建立“民生小事”代表督办制 |
2.完成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场所的建立 |
3.建立“人大代表之家” |
4.加强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 |
5.有效运用“代表统一活动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F 县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情况的问卷调查 (F 县群众专用) |
附录2 F 县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情况的调查问卷(F 县人大代表专用)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当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
3.1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回顾 |
3.2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
3.3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训 |
4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调查 |
4.1 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
4.2 调查结果呈现 |
5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5.2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
6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
6.1 强化高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 |
6.2 建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
6.3 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
6.4 优化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6.5 改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6.6 健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外来人口参与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L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 |
(二) 关于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和内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内容 |
五、研究创新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 社区 |
(二) 社区治理 |
(三) 居民参与 |
(四) 外来人口 |
二、理论基础 |
(一) 治理理论 |
(二) 公众参与理论 |
(三) 社会资本理论 |
第二章 苏州市L社区治理中外来人口参与的现状与问题 |
一、案例选择与调研过程 |
(一) 案例简介及典型性分析 |
(二) 调研过程 |
二、苏州市L社区治理及其外来人口参与现状 |
(一) 苏州市L社区治理状况 |
(二) 苏州市L社区治理中外来人口参与的现状 |
三、苏州市L社区治理中外来人口参与存在的问题 |
(一) 参与意识不够 |
(二) 参与内容单一 |
(三) 参与程度不高 |
(四) 参与渠道不畅 |
第三章 外来人口参与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制度环境不完善 |
(一) 户籍制度阻隔 |
(二) 选举制度限制 |
(三) 社保制度影响 |
二、思想基础薄弱 |
(一) 乡土意识强烈 |
(二) 社区认同感低 |
(三) 主体意识不强 |
三、参与网络不发达 |
(一) 政府职能的缺位 |
(二) 居委会引导不足 |
(三) 自组织发展缓慢 |
四、参与机制不健全 |
(一) 利益机制缺乏 |
(二) 激励机制缺乏 |
(三) 协调机制缺乏 |
第四章 完善外来人口参与社区治理的对策 |
一、打破制度藩篱,改善参与的制度环境 |
(一)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
(二) 积极落实选举制度 |
(三)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
二、消除思想隔阂,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 |
(一) 传播现代公民思想 |
(二) 强化对社区认同感 |
(三) 加强主体意识培育 |
三、多方协同合作,打造发达的参与网络 |
(一)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
(二) 提高居委会能动性 |
(三) 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
四、注重微观操作,构建高效的参与机制 |
(一) 健全利益机制 |
(二) 健全激励机制 |
(三) 健全协调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访谈记录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文框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一网通办” |
(二)行政协调机制 |
二、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一)政府流程再造的概念 |
(二)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分析框架 |
(三)政府流程再造理论与“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
三、基于政府流程再造视角的“一网通办”协调机制分析框架 |
第三章 “一网通办”协调机制运行现状 |
一、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改革基本概况 |
二、基于政府流程再造理论的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协调机制 |
(一)以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单元的“一网通办”协调组织体系 |
(二)以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单元的“一网通办”协调机制 |
三、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协调机制运行成效 |
(一)理顺改革条块关系,打通部门内外沟通渠道 |
(二)改善行政服务环境,倒逼行政服务方式转变 |
(三)提升政务服务效能,降低企业市民办事成本 |
(四)增强组织凝聚力,营造“一网通办”改革文化 |
第四章 “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困境及原因探究 |
一、“一网通办”协调机制中协调主体方面的困境 |
(一)区级行政服务中心权责不匹配 |
(二)基层行政服务单位改革需求反馈流程繁琐 |
二、“一网通办”协调机制中协调客体方面的困境 |
(一)牵头单位与配合单位部门利益冲突 |
(二)政府部门间改革合作意愿不足 |
三、“一网通办”协调机制中实现机制方面的困境 |
(一)线上服务与群众信息素养间存在缝隙 |
(二)改革事中事后监管评估体系相对脱节 |
四、原因探究 |
(一)官僚科层体制自身弊端带来的负面影响 |
(二)程序性协调机制中技术安排选择与政务职能整合相矛盾 |
(三)政府权力部门化与改革宏观目标的冲突 |
(四)风险规避思想增加部门间协调的难度 |
第五章 “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优化路径 |
一、以法治为原则,强化制度建设 |
(一)明确“一网通办”协调机制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 |
(二)健全“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法制体系 |
二、以组织为载体,促进协调主体优化 |
(一)推动事权向行政服务中心下沉,平衡权责关系 |
(二)打通行政体制内上行沟通渠道,提高反馈效率 |
三、强化服务理念,推动协调客体优化 |
(一)平台延伸推动缓解部门利益冲突 |
(二)加强政府内部合作,营造“一网通办”文化氛围 |
四、强调标准化,推进实现机制优化 |
(一)强化信息教育,提高群众的信息素养 |
(二)健全“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绩效评估体系 |
(三)打破“信息孤岛”,推动政务服务基础数据标准化落地 |
(四)构建“一网通办”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
(五)创新“一网通办”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方式 |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关于《新时代党支部工作常用公文范例实用手册》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
2.1 项目概述 |
2.2 作者简介与作品介绍 |
第三章 译前分析及准备 |
3.1 分析翻译材料文体特征 |
3.2 译前准备工作概述 |
第四章 翻译案例解析 |
4.1 处理中国特色词汇翻译上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 |
4.1.1 数字词汇的翻译 |
4.1.2 专业术语的翻译 |
4.1.3 熟语的翻译 |
4.1.4 短语的翻译 |
4.2 处理句子翻译上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 |
4.2.1 排比句的翻译 |
4.2.2 长句的翻译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附录: 原文译文对照 |
(7)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来源和意义 |
(一)选题的来源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公共参与素养的理论概述 |
一、公共参与素养的涵义 |
(一)公共参与 |
(二)公共参与素养 |
(三)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 |
二、公共参与素养的内容 |
(一)公共参与知识 |
(二)公共参与意识 |
(三)公共参与能力 |
(四)公共参与实践 |
三、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目标 |
(一)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
(二)培养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培养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
(四)培养公共道德和公益精神 |
(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实践 |
四、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特点 |
(一)长期性 |
(二)结构性 |
(三)实践性 |
五、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意义 |
(一)对高中生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 |
(二)对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推动作用 |
(三)对于我国民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二章 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现状与原因分析 |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实施 |
(三)问卷统计 |
二、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高中生公共参与知识薄弱 |
(二)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自相矛盾 |
(三)高中生公共参与能力不足 |
(四)高中生公共参与实践匮乏 |
三、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考压力大,学生兴趣和认同感缺失 |
(二)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公共参与素养水平低 |
(三)课堂教学方法传统,评价模式单一 |
(四)学校管理模式单一,支持力度不够 |
(五)家长教育素养缺乏,家庭教育浸润作用不足 |
(六)参与渠道狭窄,社会支持缺乏 |
第三章 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策略 |
一、在思政课堂中教育学生 |
(一)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
(二)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
(三)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
(四)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
(五)改变作业布置形式 |
二、在学校活动中锻炼学生 |
(一)适当组织开展校内校外活动 |
(二)支持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
(三)组建学生社团,鼓励学生自治 |
三、在家庭教育中熏陶学生 |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
(二)提高家长公共参与素养 |
(三)加强家校合作,追求家校共育 |
四、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学生 |
(一)拓宽公共参与渠道 |
(二)支持配合高中生的公共参与活动 |
结语 |
附录 (一) |
一、议题式教学设计案例展示 |
二、综合性教学设计案例展示 |
附录 (二) |
一、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篇) |
二、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篇) |
三、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现状调查问卷(家长篇) |
附录 (三) |
一、《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教师访谈提纲 |
二、《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教师访谈内容记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8)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武威市民勤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本论文的创新 |
第一章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内容概述 |
第一节 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背景及概念 |
一、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背景 |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概念 |
第二节 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大意义 |
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
二、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
三、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推动从严治党有效落实 |
第三节 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新目标新要求 |
第二章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民勤县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民勤县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情况概述 |
一、民勤县基层党组织基本情况 |
二、调研过程及情况 |
第二节 民勤县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一、民勤县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 |
二、民勤县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民勤县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党员干部对党建工作认识不足 |
一、组织建设重视不够 |
二、党员党性意识不强 |
三、干部宗旨意识淡化 |
四、领导重业务轻党建 |
第二节 基层组织建设机制落实不够有力 |
一、发展党员程序不够严格 |
二、转接组织关系不够及时 |
三、选拔任用制度不够完善 |
四、党建与中心工作不紧密 |
第三节 基层后备力量配备不够充分 |
一、基层优秀人才严重匮乏 |
二、年轻干部工作经验不足 |
三、后备干部培养储备不够 |
第四节 监督问责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
一、党务公开落实不到位 |
二、监督问责合力未形成 |
第四章 推动民勤县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对策及建议 |
第一节 抓学习强素质,不断强化党性锤炼 |
一、增强理论学习认识 |
二、充实理论学习内容 |
三、创新学习培训方式 |
第二节 抓源头强管理,不断加强组织建设 |
一、不断强化源头管理 |
二、增强民主评议成效 |
三、持续管好流动党员 |
四、优化提升班子配置 |
第三节 抓人才强后备,不断增强组织战斗力 |
一、建立后备人才选拔培养体系 |
二、完善后备人才考核管理机制 |
三、保障后备人才培养待遇水平 |
第四节 抓主责强监督,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
一、抓好述职评议工作,倒逼领导责任落实 |
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切实抓好责任落实 |
三、形成监督制约合力,发挥执纪利剑作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及基层政府实践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释义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 |
2.1.1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内涵 |
2.1.2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实质 |
2.2 基层政府实践 |
2.2.1 基层政府实践的概念 |
2.2.2 基层政府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
2.2.3 基层政府实践的影响因素 |
2.2.4 基层政府实践的价值标准与评估框架 |
2.3 执政为民理念教育 |
2.3.1 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内涵 |
2.3.2 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理论 |
2.4.2 中国共产党建设理论 |
2.4.3 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理论 |
2.4.4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利益理论 |
2.4.5 理论的应用及关系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发展脉络与实践经验 |
3.1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历史渊源 |
3.1.1 秉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传统 |
3.1.2 汲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 |
3.2 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为民理念的发展创新 |
3.2.1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党的宗旨 |
3.2.2 明确“以经济建设中心”,抓住为民根本 |
3.2.3 强调“三个代表”,保持党的先进性 |
3.2.4 树立“以人为本”核心立场,推动科学发展 |
3.2.5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描绘新时代发展蓝图 |
3.3 基层政府贯彻实践执政为民理念的历史经验 |
3.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民谋取实利,赢得人民拥护 |
3.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基层广大民众为主体推动社会变革 |
3.3.3 改革开放时期:满足群众现实需要,激发发展活力 |
3.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 |
第4章 改革开放进程中基层政府实践的价值偏离问题 |
4.1 群众观偏离:基层政府的责权利失衡现象 |
4.1.1 基层政府履责过程中存在公共服务缺位现象 |
4.1.2 基层政府执政过程中群众的政治参与不足 |
4.1.3 基层政府主导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争利行为 |
4.2 政绩观偏离:基层政府对中央利民政策的“选择性执行” |
4.2.1 基层政府“选择性执行”的突出表现 |
4.2.2 “选择性执行”使基层政府绩效产生价值偏离 |
4.3 发展观偏离:基层政府发展实践的价值选择 |
4.3.1 基层政府面临“公平—效率”选择矛盾 |
4.3.2 一些基层政府制定发展策略趋向功利化 |
4.3.3 基层政府采取功利型发展策略产生负面影响 |
4.4 个体价值观偏离:基层干部党风廉政问题 |
4.4.1 “官本位”意识与表现 |
4.4.2 基层干部脱离群众现象 |
4.4.3 贪污腐化与“隐性腐败” |
第5章 基层政府实践偏离执政为民理念的原因反思 |
5.1 基层政府利益主体地位的产生及工具理性膨胀 |
5.1.1 基层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 |
5.1.2 利益集团对基层政府产生显着影响 |
5.1.3 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利益冲突 |
5.1.4 基层政府决策存在利益偏好 |
5.2 基层政府博弈挑战政治伦理秩序并导致自身异化 |
5.2.1 纵向博弈对中央—基层政治伦理秩序的影响 |
5.2.2 横向博弈对基层政府组织自身的异化 |
5.2.3 地方保护主义使中央调控面临现实阻力 |
5.3 干部个人主义利益追求对人的物化 |
5.3.1 生活世界中商品价值观的销蚀 |
5.3.2 基层干部的代理人角色 |
5.3.3 制约失效下的权力寻租 |
5.4 基层执政为民理念教育有效性不足 |
5.4.1 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对教育主体形成干扰 |
5.4.2 教育者有效性缺失影响受教育者的认同 |
5.4.3 教育方法单一影响教育的实际效果 |
第6章 执政为民价值理性复归和加强执政为民理念教育 |
6.1 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为旨归 |
6.1.1 提高干部执政为民意识 |
6.1.2 增强干部的政治认同 |
6.1.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
6.1.4 发扬党的宗旨保持优良作风 |
6.2 以培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 |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践群众路线 |
6.2.2 端正政绩观权力观,升华人生价值旨趣 |
6.2.3 重塑价值观利益观,统一精神物质生活 |
6.3 科学把握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原则与要求 |
6.3.1 明确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基本原则 |
6.3.2 把握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现实要求 |
6.4 对干部进行执政为民理念教育的主要途径 |
6.4.1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
6.4.2 深化主题教育活动 |
6.4.3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
6.4.4 优化典型示范教育 |
6.5 知行合一:增强执政为民理念教育有效性 |
6.5.1 发挥基层干部在实践中的主体性作用 |
6.5.2 实现执政为民理念到实践的“二次飞跃” |
第7章 新时代基层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实践路向 |
7.1 推进利益协调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
7.1.1 维护党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 |
7.1.2 优化基层政府利益博弈关系 |
7.1.3 促进共同富裕与社会公平 |
7.1.4 共建共享让利于民 |
7.2 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责任 |
7.2.1 加强政府机构效能建设 |
7.2.2 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 |
7.2.3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7.2.4 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
7.3 建设法治政府提供制度保障 |
7.3.1 推进基层法治建设依法治理 |
7.3.2 优化基层权力运行制约机制 |
7.3.3 完善基层考核晋升激励机制 |
7.4 适应社会变革推动政府创新 |
7.4.1 弘扬中华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启示 |
7.4.2 推动乡村振兴:Y县经济发展方式考察 |
7.4.3 优化利益表达:L市网络问政状况分析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1:本文研究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
附录2: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基层实践状况调查问卷(A卷) |
附录3: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基层实践状况调查问卷(B卷) |
(10)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
0.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0.2.2 国内外实践综述 |
0.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0.3.1 研究思路 |
0.3.2 研究内容 |
0.4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
0.4.1 研究方法 |
0.4.2 研究难点 |
0.5 本文的创新点 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1.1 基本概念界定 |
1.1.1 政府信息公开 |
1.1.2 政府信息公开文化 |
1.1.3 政府信息质量 |
1.1.4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 |
1.2 理论基础 |
1.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1.2.2 民主公民权与知情权理论 |
1.2.3 期望—不一致理论 |
1.3 本章小结 2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制度的评测内容分析 |
2.1 社会评议及其历史演进 |
2.1.1 社会评议的内涵 |
2.1.2 社会评议的历史演进 |
2.2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制度的评测内容现状 |
2.2.1 社会评议制度的评测内容概况 |
2.2.2 社会评议制度中评测内容对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贡献 |
2.3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制度的评测内容缺陷及其导致的问题 |
2.3.1 满意度评测制度的评测内容缺陷 |
2.3.2 满意度评测制度的评测内容缺陷导致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3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概念模型的构建 |
3.1 经典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及其启示 |
3.1.1 经典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
3.1.2 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比较与启示 |
3.2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现有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模型的借鉴 |
3.2.2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析取 |
3.3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概念模型的构成 |
3.3.1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概念模型的潜在变量 |
3.3.2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概念模型的观测变量 |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SEM的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概念模型的校验及结果分析 |
4.1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 |
4.1.1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结构模型 |
4.1.2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测量模型 |
4.2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
4.2.1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设计 |
4.2.2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问卷的描述统计与信效度 |
4.3 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的校验与结果分析 |
4.3.1 AMOS17.0简介 |
4.3.2 结构方程模型的校验及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5 提升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建议 |
5.1 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文化 |
5.1.1 树立政府信息公开的观念 |
5.1.2 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法律制度 |
5.2 提高政府公开信息的数量、质量与获取性 |
5.2.1 提高政府公开信息的数量 |
5.2.2 提升政府公开信息的质量 |
5.2.3 增强政府公开信息的获取性 |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附录1:我国省(部)级政府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评测制度的评测内容一览表 附录2:政府信息公开的质量评价调研方案及访谈记录 附录3:关于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附录4:关于A省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展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
四、一位人大代表的网上意见箱(论文参考文献)
- [1]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J]. 灵仁,吴星. 江淮法治, 2021(12)
- [2]当前县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研究 ——以F县为例[D]. 高瑾.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 [3]当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 沈凯.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4]外来人口参与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L社区为例[D]. 闫彩霞. 苏州大学, 2020(03)
- [5]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D]. 张荣铮.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20(08)
- [6]关于《新时代党支部工作常用公文范例实用手册》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D]. 金雪. 延边大学, 2020(06)
- [7]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策略研究[D]. 谭净.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武威市民勤县为例[D]. 李雅昀.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及基层政府实践问题研究[D]. 孙志云.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10]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 张建彬. 武汉大学,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