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HOXc8基因研究进展

小鼠HOXc8基因研究进展

一、小鼠HOXc8基因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婉洁,陈南珠,郝海生,赵学明,朱化彬,杜卫华[1](2022)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ASH2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表观遗传修饰通过改变染色质空间构象和基因表达调控胚胎发育、细胞分化、器官发生和癌症形成,其调控形式包括组蛋白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DNA甲基化、基因印迹和X染色体失活等。缺失的、小的、同源异形2(absent, small,homologous 2,ASH2)是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复合物的核心成分,其属于三胸腔结构蛋白家族;在哺乳动物中ASH2可特异性甲基化H3K4,激活基因转录。在介绍组蛋白甲基化和三胸腔结构蛋白的基础上,综述了ASH2甲基酶对基因转录、HOX基因表达、癌症发生发展和细胞分化的调控功能,以期为其在动物繁育和人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思路。

孙海涛[2](2021)在《MicroRNA-126-5p在骨质疏松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骨质疏松症是以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导致骨骼脆性增加为病理特点的中老年常见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骨质疏松已经逐步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据统计,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约为5.04%-7.46%,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高达26.28%-39.19%。特别是在60岁以上的女性人群中,骨质疏松发病率还将激增。正常的骨代谢是成骨细胞骨生成与破骨细胞骨吸收的平衡反应过程。但随着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降低等原因,骨代谢平衡被打破,骨质疏松发病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随之逐渐增加。有效的医疗干预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帮助维持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急需对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寻,以期开发实用性强、价格低廉的治疗药物,提高临床疗效。同源序列C8(Homebox C,HOXC)是属于同源框家族高度保守的基因序列,是位于第1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群,在调控骨组织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破骨细胞刺激因子(Osteoclast stimulation factor 1,OSTF1)是一种在体内广泛存在蛋白因子,该蛋白可间接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和骨吸收。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13)的编码基因属于11号染色体的MMP基因簇,主要参如胚胎发育以及肿瘤转移等过程中的细胞外基质分解代谢。甲状旁腺素相关肽(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eptide,PTHrP)属于甲状旁腺激素家族的多肽类调节因子,参与调节软骨内成骨和上皮间质的相互作用等生理过程。Micro RNA(miR)是长约1925nt的非编码RNA,可作为转录后调节因子,在蛋白表达的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有研究证明,转录生长因子-β(TGF-β)大量存在于骨与软骨组织中,与调节骨量和骨基质的性能。Micro RNA-126-5p(miR-126-5p)是位于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EGFL-7)的内含子mRNA,可通过调控TGF-β/MMP13,ADAM9,MMP-7等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在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但它在骨质疏松中的作用尚未阐明。研究方法与内容从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分别征集抽取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医院接受治疗的30名骨质疏松患者和30名正常人群的血浆样本,检测两组血浆样本中miR-126-5p表达量。通过不同浓度的雌激素和TGF-β刺激因子分别培养MC3T3-E1(鼠源性成骨前体细胞)和RAW264.7细胞(鼠源性破骨前体细胞),通过PCR和q RT-PCR分别检测四组miR-126-5p表达情况,明确不同刺激作用下对MC3T3-E1和RAW264.7细胞中miR-126-5p的表达调控作用。通过诱导MC3T3-E1和RAW264.7细胞分化,分别予以miR-126-5p agomir和miR-126-5p antagomir刺激培养,联合应用PCR和q RT-PCR技术,分别检测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标记基因的表达量,同时利用ALP染色、TRAP染色和细胞计数,检测观察miR-126-5p对MC3T3-E1和RAW264.7细胞分化的影响。将miR-126-5p agomir和miR-126-5p antagomir刺激培养的MC3T3-E1与RAW264.7细胞条件共培养,检测计算破骨分化和多核巨细胞数目,明确MC3T3-E1受激培养后对破骨分化的影响;同时通过CCK8试验,检测miR-126-5p对MC3T3-E1和RAW264.7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miR-126-5p agomir和miR-126-5p antagomir刺激培养MC3T3-E1细胞,通过mRNA转录组学分析技术,检测受激培养后MC3T3-E1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差异。通过q RT-PCRh和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差异基因在受激培养后MC3T3-E1细胞中的具体表达情况。并通过构建Luciferase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明确miR-126-5p与差异基因HOXC8、OSTF1、PTHrP、MMP13的调控关系和结合位点。为进一步验证miR-126-5p在分子、细胞水平的调控作用,定期给OVX小鼠注射miR-126-5p agomir和miR-126-5p antagomir,利用micro CT分别检测小鼠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与软组织比值、骨小梁间距、骨小梁数量。同时定期提取对照组OVX小鼠少量椎骨,通过q RT-PCR检测miR-126-5p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与结论在此项研究中,通过上述研究途径得到如下结果:1.血浆microRNA检测提示,miR-126-5p在骨质疏松患者血浆中的表达较正常未绝经女性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雌激素和TGF-β刺激因子刺激培养MC3T3-E1细胞提示,不同浓度雌激素刺激对于MC3T3-E1细胞中的miR-126-5p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刺激因子刺激培养MC3T3-E1细胞中的miR-126-5p表达量约为对照组的80%(p<0.05);3.雌激素和TGF-β刺激因子刺激培养RAW264.7细胞提示,不同浓度雌激素刺激对于RAW264.7细胞中的miR-126-5p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GF-β刺激因子刺激培养RAW264.7细胞中的miR-126-5p表达量约为对照组的49.6%(p<0.05);4.成骨细胞分化实验中,q RT-PCR结果提示,miR-126-5p agomir组对成骨细胞标记基因表达调控作用相对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成骨分化ALP染色计数结果提示,miR-126-5p agomir组成骨细胞分化未见明显差异;5.破骨细胞分化实验中,q RT-PCR结果提示,miR-126-5p agomir组相对于对照组可明显抑制破骨细胞标记基因表达。破骨分化TRAP染色计数结果提示,miR-126-5p agomir组破骨细胞分化受到抑制(p<0.05);6.条件共培养破骨分化实验中,miR-126-5p agomir组破骨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减少,破骨细胞分化受到明显抑制(p<0.05);7.CCK8增殖实验中,miR-126-5p agomir可明显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在RAW264.7细胞中,miR-126-5p agomir组较对照组可促进细胞增殖,但无统计学差异;8.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提示,HOXC8、OSTF1、PTHrP、MMP13是miR-126-5p潜在的靶基因;9.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提示,HOXC8、OSTF1、PTHrP、MMP13在miR-126-5p agomir组表达量下降。而进一步的Luciferase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提示,miR-126-5p可通过结合HOXC8、OSTF1、PTHrP、MMP13的mRNA 3’UTR区直接抑制其翻译表达(p<0.05);10.动物实验中,行卵巢摘除术后小鼠miR-126-5p表达量随时间发展明显降低;11.microCT扫描和三维重建结果提示,OVX小鼠予以外源性miR-126-5p agomir刺激后可有效延缓骨量减少,而予以miR-126-5p antagomir可加快骨质破坏,骨量流失(p<0.05)。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我们认为miR-126-5p作为一种转录后修饰因子在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生物学作用。它可能受TGF-β信号通路调节,并通过作用于HOXC8、OSTF1、PTHrP、MMP13的mRNA产物调控其表达,进而影响成骨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同时RANKL、IL-10等多个因子的表达也受miR-126-5p调控,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破骨细胞分化。,而且HOXC8、OSTF1、PTHrP、MMP13相互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miR-126-5p在调控骨质疏松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极其复杂的。

龙向淑[3](2021)在《HOXC6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及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非感染性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AS)是ASCVD的主要病理基础。在多种导致AS的不良因素作用下,位于中膜层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迁移至内膜及内膜下层并异常增殖,而内膜层的血管内皮细胞(VECs)凋亡增多,是AS发生发展的主要细胞病理学基础。然而,血管壁细胞异质性生物学行为异常及其介导AS发生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同源框(HOX)是一类进化上高度保守并影响脊索动物形态发生的同源域转录因子。HOX基因家族包含39个同源基因。近期研究表明,HOXA4、HOXA5、HOXA6、HOXB1及HOXB9等多个HOX基因在猪主动脉壁的表达受剪切应力影响,但这些基因对血管生物学功能和AS的影响未知。同源框C6(HOXC6)属HOX基因家族C簇成员。研究显示,HOXC6在多器官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增高并影响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等生物学行为。此外,HOXC6可调节血管壁多能干细胞分化为VSMCs、以及皮肤成纤维细胞分化为血管壁间充质细胞。但是,HOXC6对VSMCs和VECs的增殖、迁移及凋亡等生物学行为是否有影响迄今未见文献报道。研究目的了解Hoxc6等39个Hox基因在AS大鼠主动脉壁和正常主动脉壁的差异表达,然后进一步探讨HOXC6对VSMCs增殖及迁移和VECs凋亡的影响及其部分机制,为明确HOXC6能否成为ASCVD分子治疗新靶点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采用苏木素和伊红(H&E)染色法对大鼠主动脉染色验证AS大鼠建模是否成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oxc6、Bcl-2和Bax蛋白在大鼠主动脉的原位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VSMCs和CD31在VECs中的表达。采用反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39个Hox基因、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磷脂酶C beta(PLCβ)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TAFR)mRNAs表达。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大鼠主动脉或心脏组织中和大鼠VSMCs(RVSMCs)中Hoxc6、p53及PCNA蛋白表达,检测VECs中HOXC6、BCL-2、BAX、Caspase-3、Cleaved caspase-3、Caspase-9、PTAFR、PLCβ及IL-18蛋白表达,以及检测VECs中蛋白激酶C zeta(PKCζ)、NF-κBp65磷酸化和PKCζ膜转位水平变化。应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 U)实验检测VSMCs增殖。用细胞划痕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VSMCs迁移。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VECs凋亡。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挖掘并分析GEO数据库中冠心病相关基因表达及其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HOXC6与PTAFR启动子DNA序列结合。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 IP)结合qPCR(Ch IP-qPCR)验证HOXC6与PTAFR启动子DNA结合的特定靶序列。结果1.在AS大鼠主动脉壁异常表达的Hox基因H&E染色结果显示,AS大鼠主动脉内膜/中膜比值较正常主动脉明显增加(P<0.01)。采用qRT-PCR对39个Hox基因mRNA检测结果显示,AS大鼠主动脉壁较正常大鼠主动脉壁表达上调或下调(表达增加或减少倍数的均数绝对值≥2)的Hox基因为17个,其中Hoxa1、Hoxa3、Hoxa9、Hoxb7、Hoxc5、Hoxc6、Hoxc8、Hoxc9及Hoxc10共9个基因表达上调(均P<0.01),而Hoxa2、Hoxa4、Hoxa5、Hoxa6、Hoxb2、Hoxb3、Hoxb4及Hoxb6共8个基因下调(均P<0.01)。在上调的9个Hox基因中,其中Hoxc6表达升高了10余倍,较之升高倍数更大的Hoxc9或Hoxc10,Hoxc6在大鼠主动脉壁的基础表达丰度最高,而且重复性最好,因此首选Hoxc6作进一步验证。2.Hoxc6和增殖、凋亡相关分子在AS大鼠主动脉壁异常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oxc6 mRNA和蛋白在AS大鼠主动脉壁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伴随p53 mRNA和蛋白在AS大鼠主动脉壁的表达显着减少,而PCNA表达显着增多(均P<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在AS大鼠主动脉壁的粥样斑块病变和迁移至内膜的VSMCs中,Hoxc6蛋白的表达较正常主动脉显着增多(P<0.01),伴随抑凋亡分子Bcl-2蛋白在AS大鼠主动脉壁增厚的内膜组织和粥样斑块病变中的表达较正常主动脉明显减少,而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显着增多(均P<0.01)。3.敲低Hoxc6表达抑制RVSMCs增殖与迁移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显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处理的RVSMCs用α-SMA抗体染色后,阳性细胞/细胞总数的比率较正常RVSMCs下降(P<0.05)。Ed U、CCK-8、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ox-LDL作用于细胞后,RVSMCs增殖明显增多,细胞迁移能力显着增强(均P<0.01),伴随p53蛋白表达减少,PCNA表达增多(均P<0.01)。然而,下调ox-LDL处理或正常培养的RVSMCs中Hoxc6表达后,RVSMCs增殖显着减少,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减弱(均P<0.01),伴p53蛋白表达显着增多,而PCNA表达明显减少(均P<0.01)。此外,先后敲低RVSMCs中Hoxc6和p53表达后,RVSM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较单独敲低Hoxc6组增强(均P<0.05),但比正常对照组减弱(均P<0.05)。4.下调HOXC6表达抑制VECs凋亡TUNEL、流式细胞技术、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x-LDL作用于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RAECs)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后,细胞凋亡率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升高(均P<0.05),伴随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显着减少(均P<0.01),而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及其活化片段Cleaved 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增多(均P<0.05)。然而,下调ox-LDL处理或正常培养的RAECs或HUVECs中HOXC6表达后,细胞凋亡率较正常对照组或单独ox-LDL处理组下降(均P<0.05),伴随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显着增多(均P<0.01),而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及其活化片段Cleaved 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减少(均P<0.05)。此外,在HUVECs中过表达HOXC6之后,HUVECs凋亡率和凋亡相关蛋白变化的趋势与抑制HOXC6表达时相反(均P<0.05)。5.HOXC6靶向PTAFR经PLCβ/PKCζ/NF-κBp65/IL-18途径影响HUVECs凋亡GEO数据库中冠心病有关的三个数据集gse20681、gse40231和gse46560取交集结果显示,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TAFR)等68个基因存在交集。KEGG pathway分析显示,PTAFR可通过PLC/PKC途径影响细胞凋亡,进一步在JASPAR数据库预测结果显示,HOXC6与PTAFR启动子存在特异结合位点。鉴于HOXC6影响RAECs和HUVECs凋亡的一致性,选择HUVECs为靶细胞,探讨HOXC6影响VECs凋亡的机制。qRT-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x-LDL处理HUVECs或促进HOXC6表达后,PTAFR表达增多(均P<0.05),伴随下游信号分子PLCβ表达增多(均P<0.05),PKCζ磷酸化和膜转位水平升高(均P<0.05),NF-κBp65磷酸化和IL-18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然而,在ox-LDL处理或正常培养的HUVECs中敲低HOXC6表达之后,上述观察指标的变化趋势与促进HOXC6表达时相反(均P<0.05)。此外,分别用PTAFR激动剂血小板活化因子和PKCζ激动剂溶血磷脂酰胆碱作用于HUVECs,均可逆转下调HOXC6表达所致的抑制HUVECs凋亡及PLCβ/PKCζ/NF-κBp65/IL-18信号通路活性的效应(均P<0.05)。而且,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HUVECs中过表达HOXC6之后,HOXC6与PTAFR启动子结合的活性显着增高(P<0.01)。Ch IP-qPCR实验结果显示,HOXC6可与PTAFR启动子特定位点AGAGGAATAGATTAAA和(或)GAAGCAATCAACCAAG序列结合(P<0.01)。结论1.39个Hox基因中的17个在AS大鼠主动脉壁与正常大鼠主动脉壁之间差异表达,其中Hoxc6表达显着升高,伴随p53和Bcl-2与Hoxc6呈负向性、而PCNA和Bax与Hoxc6呈正向性表达异常。2.HOXC6一方面可负调控p53表达而促进VSMCs增殖与迁移,另一方面靶向PTAFR经PLCβ/PKCζ/NF-κBp65/IL-18途径促进VECs凋亡。由此提示HOXC6影响VSMCs增殖、迁移和VECs凋亡的异质性。

任宗涛[4](2021)在《HOXD10在肾透明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肾透明细胞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而且发病年龄愈发年轻。早期肾癌患者可行手术治疗,治愈率较高;而进展期肾癌患者,由于多伴有远处转移,其5年生存率低于20%,转移和复发是进展期肾癌患者的主要死因。因此,积极探索肾透明细胞癌侵袭迁移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对肾癌的治疗将有重大意义。HOXD10属于HOX基因家族的一员,其表达产物为重要的转录因子,在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分化、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已知其调控的基因包括粘附分子、生长因子和胞外蛋白等。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HOXD10与乳腺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然而关于HOXD10在肾癌中的功能及机制尚未明确。上皮间质转化(EMT)在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EMT过程中,迁移和侵袭所必需的分子表型会发生明显变化:间充质标记物的上调和上皮标记物的缺失等,其中E-钙粘蛋白(E-cadherin)作为上皮表型主要调节因子,在维持上皮细胞之间的粘附状态并维持其稳态是必须的,E-钙粘蛋白表达缺失在上皮来源的癌症中是相对常见的。本研究通过检测HOXD10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敲低及过表达HOXD10对肾癌细胞增殖、克隆和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进一步研究HOXD10参与调控肾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分子机制及EMT相关分子表型的变化,为肾透明细胞癌治疗新靶点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此外,通过对21例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评估依维莫司在转移性肾癌一线治疗进展后作为二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检测HOXD10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肾癌细胞系的表达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blot、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OXD10在72例肾癌组织及细胞系786-O、ACHN中的表达水平,同时分析HOXD10表达水平与肾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2.HOXD10对肾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HOXD10在肾癌细胞系ACHN、786-O中过表达及敲低的转染效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过表达和敲低HOXD10对肾癌细胞系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划痕实验对过表达HOXD10的ACHN细胞和敲低HOXD10的786-O细胞的迁移能力进行检测;利用MTS观察HOXD10对ACHN、786-O细胞的增殖能力进行检测;运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HOXD10对ACHN、786-O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3.HOXD10对肾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分子机制研究及EMT分子表型的变化。运用PROMO生物信息软件预测E-cadherin可能为HOXD10的靶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与肾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与HOXD10的相关性;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 P)、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一步验证HOXD10与E-cadherin的3’UTR区结合;进一步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验证过表达及敲低HOXD10对E-cadherin及EMT相关分子vimentin、β-catenin表达的影响。4.依维莫司二线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对我院21例转移性肾癌患者进行观察随访,分析其在一线靶向药物治疗进展后,对依维莫司作为二线治疗进行疗效评价及不良事件评估。结果:1.与正常肾组织相比,HOXD10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此外,HOXD10的表达与肾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病理组织学分级(P>0.05)、淋巴结转移(P>0.05)等无相关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OXD10在肾透明细胞癌中为弱阳性表达,而在正常肾组织中强表达,阳性颗粒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为棕黄色颗粒;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结果表明,HOXD10在肾癌细胞系786-O、ACHN中的表达显着低于人胚肾细胞293T中的表达水平(P<0.01);2.Transwell细胞侵袭及划痕实验表明,过表达HOXD10可以明显抑制肾癌细胞ACHN的侵袭、迁移能力(P<0.01),而敲低HOXD10则会有提高ACHN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P<0.01);MTS结果表明,过表达HOXD10可以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HOXD10可以明显降低肾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P<0.01);3.PROMO筛选出HOXD10的下游靶基因E-cadherin,Chi P实验结果证实HOXD10可与E-cadherin的3’UTR相结合;双荧光素酶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此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72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E-cadherin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低于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0.01),而且E-cadherin的表达与肾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HOXD10与E-cadherin之间存在正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Rs=0.454,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进一步验证过表达HOXD10能够促进E-cadherin的表达,同时会降低vimentin、β-catenin等EMT相关分子的表达,而敲低HOXD10表达则会出现与过表达相反的结果,表明HOXD10抑制肾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4.经依维莫司治疗中位PFS为6.3个月,3例患者达到PR,12例患者达到SD,6例患者为PD,疾病控制率(DCR)为15/21(71.4%),不良事件(AEs)发生率为90%(19/21)。结论:1.HOXD10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降低。2.HOXD10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克隆、侵袭迁移能力。3.HOXD10通过靶向调节E-cadherin影响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抑制肾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4.在晚期转移性肾癌应用一线靶向药物治疗进展后,二线药物依维莫司仍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杨坤[5](2021)在《Hoxa5通过线粒体-内质网膜接触调节小鼠脂肪组织能量代谢》文中认为肉品质的不断提升是畜牧业发展永恒的追求目标,脂肪沉积能力的改善是提升肉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动物的脂肪组织是重要的储能器官和内分泌器官,主要负责机体多余能量的储存和代谢,同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同源框基因(Homeobox genes)是一类重要发育转录因子,能在脂肪沉积、扩张和体脂分布的命运决定中发挥调控作用。Hoxa5作为Hox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已被在多各部位的脂肪组织中所检测。通过参与脂肪组织的增殖、分化、转分化、凋亡以及细胞炎症等活动,调节脂肪组织的功能。线粒体-内质网膜接触(MERC)是细胞器间接触通讯的典型代表,除了为细胞器间的交流传递信号外,还能够为胞内大量的生化反应提供场所。前人研究表明,MERC在机体Ca2+稳态、脂质代谢、线粒体功能、免疫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Hoxa5能否调节脂肪组织中MERC的功能,目前尚未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在肥胖模型鼠和脂肪细胞中过表达/干扰Hoxa5,利用超速离心机分离脂肪组织MERC,结合RT-PCR、Western Blot等分子技术,探究了高脂饮食对小鼠脂肪细胞MERC的形成和其正常功能发挥的影响,系统研究了Hoxa5通过脂肪细胞MERC调节产热以及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取得结果如下:1.Hoxa5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细胞中MERC结构和功能障碍高脂饮食导致脂肪细胞MERC增加,系链蛋白STING、PACS-2、Sigma-1R、Mfn-2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p<0.05);过表达Hoxa5后,高脂小鼠脂肪细胞中线粒体-内质网接触比例明显降低,STING、PACS-2、Sigma-1R、Mfn-2的RNA和蛋白表达也显着降低(p<0.05)。高脂饮食导致脂肪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GRP78、CHOP、IRE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过表达Hoxa5后GRP78、CHOP、IRE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此外,高脂饮食导致小鼠脂肪组织MERC组分中Ca2+通道蛋白IP3R的表达显着增加(p<0.05),细胞内Ca2+水平显着上升;过表达Hoxa5后IP3R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胞内Ca2+显着减少(p<0.05)。上述结果证明,Hoxa5能够缓解脂肪细胞中高脂饮食诱导的MERC结构和功能障碍。2.Hoxa5通过抑制cGAS-STING通路促进脂肪组织能量代谢Hoxa5通过抑制cGAS-STING及其下游TBK1、PKA磷酸化促进脂肪组织产热。过表达Hoxa5后产热相关基因PGC-1α、UCP1、PRDM16等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线粒体合成基因Tfam、Nrf1、Nrf2的表达也显着升高(p<0.05),小鼠腹股沟脂肪组织的脂肪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变小(p<0.05)。高脂饮食导致小鼠腹股沟脂肪组织的脂肪细胞cGAS-STING通路被激活,cGAS、STING表达显着升高(p<0.05);过表达Hoxa5后cGAS、STING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0.05),并且cGAS-STING通路下游TBK1和IRF3的磷酸化水平也显着降低(p<0.05),UCP1、Nrf2等的表达明显恢复(p<0.05)。以上结果表明,Hoxa5能够通过抑制cGAS-STING通路及其下游TBK1、PKA的磷酸化促进脂肪组织产热。3.Hoxa5调控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活体和分子试验结果表明,高脂饮食导致小鼠体重显着增加(p<0.05),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明显降低(p<0.05),腹股沟脂肪组织中AKT蛋白的第473位丝氨酸的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p<0.05),急性胰岛素刺激也未能诱导AKT的磷酸化(p>0.05),小鼠发生胰岛素抵抗;过表达Hoxa5后AKT蛋白及其下游GSK-3β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回复(p<0.05)。高脂饮食导致钙通道蛋白IP3R1、VDAC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胞内Ca2+水平显着升高(p<0.05);过表达Hoxa5后,IP3R1、VDAC的表达和胞内Ca2+水平明显恢复(p<0.05)。以上结果表明,Hoxa5能够通过激活AKT抑制钙通道蛋白IP3R1、VDAC的表达,调节胞内Ca2+流动,进而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综上所述,Hoxa5能够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细胞MERC功能障碍,抑制cGAS-STING通路其下游TBK1、PKA蛋白的磷酸化,促进脂肪细胞的产热,调控AKT-IP3R1-GSK-3β通路和胞内Ca2+流动,缓解高脂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本试验系统研究了Hoxa5通过脂肪组织线粒体-内质网膜接触调节能量代谢的分子机制,为改善畜禽脂肪沉积能力,提高肉品质以及预防代谢性疾病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姚轶俊[6](2020)在《荞麦多酚消化吸收及其对脂质代谢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杂粮中的营养成分与大分子活性物质,必须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分解吸收后才可以参与人体代谢。对于食品来说,其本身的活性成分以及某些营养功能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其在人体中产生的作用,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食品中的活性成分对机体的影响,例如某些物质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大分子组分及其分解物的稳定性,活性物质与其他食品组分的交互作用以及其在小肠细胞跨膜运输过程中的难易程度等。因此,近年来对于食品原料经人体消化、吸收及代谢过程中的变化机制已经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本论文围绕我国常见的四种杂粮荞麦、薏米、红豆以及青稞,通过构建高脂细胞模型筛选出最具降脂活性的荞麦单品活性物质——荞麦多酚化合物,通过模拟体外消化、小肠吸收转运模型,探究荞麦酚类物质的消化、代谢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及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情况探究其对高脂饲料诱导的C57BL/6J小鼠脂代谢调控机制,以期为杂粮中多酚类的利用和相关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首先,研究了四种常见杂粮(荞麦、薏米、红豆、青稞)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酚类物质的变化以及其降脂活性。经模拟体外消化后荞麦具有最高的总酚含量(27.78±0.14 mg GAE/100g)及黄酮增长率(57.9%);利用油酸诱导Hep G2细胞建立高脂模型,测定以2.5 mg/m L为上样浓度的四种杂粮多酚提取物干预前后细胞内TG及LDL-c含量的变化,发现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甘油三酯浓度下降了三分之一,达到0.156±0.032mmol/gprot,低密度脂蛋白降至0.025±0.005 mmol/gprot。结果表明,荞麦多酚表现出了最佳的生物利用度及降脂活性。并且通过UHPLC-Q-Orbitrap质谱鉴定出荞麦多酚提取物中的20种酚类化合物,后续实验将进一步对荞麦消化液中酚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进行进一步分析确定,并通过转运模型及代谢组学研究其吸收、转运机制,为荞麦降脂功能的揭示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通过构建Caco-2细胞模型,研究荞麦消化液多酚提取物在通过小肠上皮细胞前后其成分的变化。利用UHPLC-Q-Orbitrap质谱对荞麦消化液多酚提取物含量相对较多的四种主要化合物羟基肉桂酸、槲皮素、滨蒿内酯和芦丁进行分析。发现其转运率滨蒿内酯(0.97)>羟基肉桂酸(0.40)>芦丁(0.23)>槲皮素(0.20)。糖基侧链制约了原料中含量较多的芦丁的生物利用度,芦丁的去糖基化产物金丝桃苷可以被小肠更有效吸收。此外通过对羟基肉桂酸、槲皮素及滨蒿内酯这三组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探明酚类化合物在转运过程中主要发生了甲基化反应,是以甲基化产物的形式被机体所利用,初步明确了荞麦中主要活性物质——荞麦酚类物质被机体消化吸收的机制。再次,通过构建Caco-2/Hep G2高脂细胞模型,荞麦消化液多酚提取物经过模拟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前后对高脂细胞的降脂活性及其对脂类代谢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将Hep G2细胞铺于Caco-2转运模型的BL侧构建Caco-2/Hep G2高脂细胞模型,观察BL侧Hep G2细胞内TG、LDL-C、T-CHO、ALT、AST五个指标变化,发现经过模拟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转运后的荞麦消化液多酚提取物代谢产物对高脂组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分别降低了53.64%,23.44%,36.49%,27.98%和77.42%。此外,通过q-PCR研究发现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PPARγ和Fabp4均有显着的增强作用,其中经Caco-2转运后的代谢产物对增强Fabp4基因水平的作用比转运前有了进一步的增加(从85.82±10.64%上调至355.18±65.83%),表明经小肠吸收后的荞麦多酚代谢产物进一步促进与调节脂质代谢基因Fabp4在细胞内的表达。其四,通过添加荞麦饲料以及荞麦多酚干预C57BL/6J小鼠饮食,研究荞麦酚类物质改善脂质代谢的作用。以10%、20%、40%比例的荞麦替换基础饲料以及荞麦多酚标准品混合物对小鼠进行饮食干预,探究荞麦对小鼠体重、脏器指数和血脂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饮食干预39天后,与高脂饮食组相比,添加荞麦饲料以及荞麦多酚干预对小鼠的体重、肝脏指数以及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增加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荞麦添加量的提高起抑制作用也增加;多酚干预的效果与40%高剂量荞麦的作用相当,对于个别指标效果比对照组更好。同时,添加荞麦饲料以及荞麦多酚干预对小鼠肾脏指数、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起到了保护和改善的作用。同样也是高剂量40%荞麦和多酚干预组的效果最好,表明荞麦干预可以有效改善高脂饲料诱导小鼠脂代谢紊乱情况。同时也证明了荞麦酚类在改善脂质代谢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最后,通过Western-blot和q-PCR探究了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小鼠内脏脂肪组织中与产热相关的蛋白与基因(UCP1,PRDM16,PGC1α,TCF21和HOXC8)表达的影响。与正常饮食组相比,高脂饮食组中与棕色脂肪相关的UCP1,PRDM16和PGC-1α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而与白色脂肪特异性表达的TCF21和HOXC8水平显着上调(p<0.05)。这表明,高脂饮食喂养抑制了产热相关蛋白的表达使小鼠体内棕色脂肪产热活性降低,同时白色脂肪组织相关蛋白表达的增加导致能量累积过剩。饮食干预后,荞麦干预组中UCP1,PRDM16和PGC-1α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TCF21和HOXC8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p<0.05)。此外,40%荞麦和多酚干预组还有效地提高了小鼠内脏脂肪组织中UCP1,PRDM16和PGC-1α基因的表达(p<0.05),并下调TCF21和HOXC8基因的表达,表明荞麦可以明显提高棕色脂肪产热活性,减少白色脂肪含量,同时下调白色脂肪特异性表达,调节能量代谢平衡,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高脂血症和能量代谢紊乱。综上所述,考察常见四种杂粮(荞麦、薏米、红豆和青稞)中的酚类物质,荞麦中的酚类物质生物利用度较好,降脂效果最佳,其被机体消化吸收的机制主要是在肠上皮细胞转运过程中发生了甲基化反应,其降脂机理主要是荞麦酚类物质能增强脂质代谢调控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改善高脂膳食小鼠的肝肾功能,有效调节脂质代谢紊乱,为杂粮多酚的利用和减脂相关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研发思路和理论依据。

艾锦新[7](2020)在《黔北麻羊BMP2、BMP4基因甲基化与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4)属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TGF-β)重要成员,是动物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必需因子,其生物学作用几乎涉及全身所有系统,尤其是在诱导动物骨组织形成及生长方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鉴于BMP2和BMP4基因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本研究将BMP2和BMP4基因作为影响黔北麻羊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从分子遗传角度,通过直接测序技术检测黔北麻羊BMP2和BMP4基因的多态性,并筛选出与黔北麻羊生长性状显着相关的位点。从表观遗传学角度,运用亚硫酸氢盐处理后测序(BSP)技术探究BMP2和BMP4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的甲基化状态,并与荧光定量PCR检测到的m RNA表达量进行相关分析,以明确甲基化程度与基因表达水平间的关系。从细胞分子生物学角度,构建BMP2、BMP4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黔北麻羊成肌细胞,MTT法检测过表达后细胞的增殖情况,为阐释BMP2和BMP4基因对骨骼肌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作用及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MP2和BMP4基因的多态性及其对黔北麻羊生长性状的影响利用直接测序法检测200只4~6月龄黔北麻羊(公、母羊各100只)BMP2和BMP4基因的SNPs位点,其中BMP2基因共筛选出3个SNPs位点,分别为g.48698728 T>C,g.48700188 G>A和g.48700206 G>A(位于内含子2);BMP4基因共筛选出5个SNPs位点,分别为g.33676037 T>C和g.36676044 G>A(位于启动子区),g.36679942 G>A和g.36680005 G>T(位于内含子1),g.36681702T>C(位于内含子2)。根据测序结果,各突变位点均存在三种基因型,遗传特性分析表明,各突变位点均属于中度多态性(0.25<P<0.50)。卡方(χ2)检验结果显示,在BMP2基因3个SNPs位点中,g.48698728T>C和g.48700206G>A突变位点的基因型分布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g.48700188G>A突变位点的基因型分布极显着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P<0.01);在BMP4基因5个SNPs位点中,各SNPs位点均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单倍型和连锁不平衡分析表明,BMP2基因3个SNPs位点在群体中存在5种单倍型,其中有3种发生频率最高,g.48700188G>A和g.48700206G>A位点存在强连锁不平衡效应;BMP4基因5个SNPs位点在群体中存在10种单倍型,其中有4种发生频率最高,g.33676037T>C和g.36681702T>C、g.36676044G>A和g.36679942G>A、g.36676044G>A和g.36680005G>T、g.36676044G>A和g.36681702T>C、g.36679942G>A和g.36680005G>T、g.36679942G>A和g.36681702T>C位点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效应。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BMP2和BMP4基因的多态性与多个生长性状存在显着差异(P<0.05)。因此,有望将这些SNPs作为候选分子遗传标记进一步研究。2、黔北麻羊BMP2、BMP4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MP2、BMP4基因在黔北麻羊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在肺脏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极显着(P<0.01)。其中,BMP2基因表达量的依次为:肺脏>下丘脑>脂肪>肌肉>肾脏>小肠>胸腺>肝脏>胃脏>心脏>脾脏;BMP4基因表达量的依次为:肺脏>肌肉>肾脏>下丘脑>脂肪>下丘脑>小肠>心脏>胃脏>脾脏>胸腺>肝脏。除胃外,BMP2、BMP4基因在6月龄黔北麻羊各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1.5周岁黔北麻羊各组织中的表达量(P<0.05)。3、BMP2、BMP4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与m RNA表达的关系利用亚硫酸氢盐处理后测序(BSP)技术,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黔北麻羊肺脏、肌肉、脂肪组织中BMP2、BMP4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BMP2、BMP4基因在肺脏、肌肉、脂肪组织中甲基化水平相对较低,3种组织的甲基化程度存在差异。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6月龄黔北麻羊肺脏、肌肉中的甲基化水平显着低于1.5周岁黔北麻羊肺脏、肌肉中的甲基化水平(P<0.05)。BMP2、BMP4基因甲基化程度与m RNA表达量相关分析显示,二者之间呈负相关趋势。4、BMP2、BMP4基因过表达对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利用同源重组法构建BMP2、BMP4基因过表达载体p EGFP-N3-BMP2和p EGFP-N3-BMP4,成功转染已鉴定的黔北麻羊成肌细胞,q RT-PCR检测过表达后BMP2、BMP4基因及分化标志基因Myo D、Myf5、Myf6基因的m RNA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p EGFP-N3空载体)相比,实验组(过表达载体)BMP2和BMP4基因的表达水平极显着上升(P<0.01),分化标志基因Myo D、Myf5、Myf6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提高(P<0.05)。MTT法检测过表达与未过表达BMP2、BMP4基因细胞的增殖情况,发现过表达BMP2、BMP4基因对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康佳[8](2020)在《小鼠M(?)llerian管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哺乳动物胚胎早期,雌、雄两性均有两套生殖管道,一对中肾管(又叫Wolffian管)和一对副中肾管(又称Mullerian管)。在雌性,Mullerian管发育成输卵管、子宫和阴道上段,Wolffian管退化。Mullerian管发育过程中不同节点发育不良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生殖道畸形,但发育异常的机制尚不清楚。Mullerian管由的“均一”的管道分化成输卵管、子宫、宫颈和阴道上段,必定有上调或下调的基因和关键的信号通路调控其向不同方向分化,即Mullerian管间质出现异质性。探索Mullerian管间质细胞的异质性、异质细胞的表达基因和可能的信号通路将有助于揭示Mullerian管不同节点发育异常的机制。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因其针对单个细胞的转录组进行测序而成为全面分析细胞异质性的有力工具。研究目的:1.研究雌性小鼠Mullerian管间质的异质性;2.探索调控Mullerian管间质细胞向输卵管和子宫分化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研究方法:我们将基因型为Amhr2-Cre小鼠与报告基因小鼠mT/mG交配,获得基因型为mT/mG;Amhr2-Cre的小鼠。基于Cre-LoxP重组系统的原理,该种基因型小鼠的Mullerian管间质细胞被标记上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我们选取从小鼠Mullerian管完全形成到完全分化成输卵管和子宫这段发育时期的5个连续的发育时点:胚胎期14.5天、15.5天、16.5天、18.5天和出生当天,分别取相应时期的mT/mG;Amhr2-Cre雌性小鼠胚胎中肾组织或生殖道消化成单细胞悬浮液后进行10xgenomics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我们利用Cellranger软件基于聚类分析将细胞聚类分群;基于细胞分群的结果得到亚群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利用Monocle软件对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的细胞群进行拟时间分析(pseudotime analysis),构建细胞间的变化轨迹,重塑细胞随着时间的变化过程。利用Beam分析法对拟时间排序后的细胞数据以及指定的节点进行分析,进而发现与分支相关的差异基因。研究结果:1.排除免疫细胞、内皮细胞、幼红细胞和双细胞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将发育中的小鼠中肾分为15群细胞;2.小鼠胚胎期14.5天,Mullerian管间质即出现异质性,包括Hoxa10+Hoxa11+和Hoxa7+Hoxc8+的两群异质细胞;3.分化为输卵管的Mullerian管间质细胞特异表达的基因有Hoxa7、Hoxc8、Celf2、Itm2a、Nr2f1、Vstm2b;分化为子宫的Mullerian管间质细胞特异表达的基因有Hoxa10、Hoxa11、Pkdcc、Fn1等,这些基因有望成为Mullerian管间质、输卵管间质和子宫间质新的标志基因。4.小鼠Mullerian管间质起源于Amhr2+的体腔上皮细胞,体腔上皮有两个分化方向:一个方向为Hoxa7+Hoxc8+的Mullerian管间质细胞,该群细胞最终分化为输卵管间质;另一个方向为Hoxa10+Hoxa11+的Mullerian管间质细胞,该群细胞最终分化为子宫间质。5.随着体腔上皮细胞向输卵管方向分化,Hoxa7、Hoxc8、Celf2的表达水平上升,Hoxa10、Hoxa11的表达水平下降,合成RA的酶——Aldh1a2的表达水平下降;未发现BMP信号、抗BMP信号和Wnt信号分子表达的显着变化。6.随着体腔上皮细胞向子宫方向分化,Hoxa10、Hoxa11的表达水平上升,合成RA的酶——Aldh1a2的表达水平上升,Hoxa7、Hoxc8的表达下降。未发现BMP信号、抗BMP信号和Wnt信号分子的显着变化。研究结论:1.Mullerian管间质起源于Amhr2+的体腔上皮;Mullerian管间质包括Hoxa1 0+Hoxa11+和Hoxa7+Hoxc8+的两群异质细胞,分别分化为子宫间质和输卵管间质。2.Hoxa7、Hoxc8、Celf2调控体腔上皮向Mullerian管输卵管间质分化,Hoxa10和Hoxa11调控体腔上皮向Mullerian管子宫间质分化;RA可能启动Mullerian管子宫间质的分化。研究背景和目的:哺乳动物胚胎早期,雌、雄两性均有两套生殖管道,一对中肾管(又叫Wolffian管)和一对副中肾管(又称Mullerian管)。在雌性,Mullerian管发育成输卵管、子宫和阴道上段,Wolffian管退化。Mullerian管的任何发育异常都有可能导致雌性生殖道畸形。但是,人们对调节这些过程的机制知之甚少。威尔氏肿瘤1(Wilms’tumor 1,Wt1)基因参与体内多个器官的发育调控。Wt1在生殖道发育中的作用主要是,Wt1分子参与诱导雄性小鼠中Mullerian管的退化。但其在雌性小鼠生殖道发育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抗苗勒氏管激素Ⅱ型受体(Anti-Mullerianhormone receptor 2,Amhr2)表达在雌性小鼠体腔上皮和Mullerian管间质细胞表面,因此,Amhr2-Cre的小鼠常被用于在Mullerian管间质细胞中条件性敲除靶基因研究小鼠Mullerian管的发育和退化。鉴于Wt1在胚胎发育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我们的预实验结果显示Wt1与Amhr2在小鼠中肾中表达模式重叠,因此我们提出假设:用Amhr2-Cre的小鼠在Mullerian管间质细胞中条件性敲除Wt1分子可能会导致Mullerian管严重发育缺陷甚至无法形成,进而可以揭示某些生殖道畸形(如MRKH综合症)的发病机制。为了研究Wt1分子在雌性小鼠生殖道发育中的作用,我们设计了该部分实验。研究方法:我们基于Cre-LoxP重组系统作用原理,利用Amhr2-Cre小鼠,在Mullerian管间质细胞中条件性敲除Wt1分子,运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染色研究雌性成年小鼠生殖道的形态变化。研究结果:1)Wt1分子表达在小鼠中肾体腔上皮、Mullerian管间质细胞以及中肾间质细胞中,其在小鼠中肾中的表达模式与Amhr2有部分重叠:二者均表达在体腔上皮和Mullerian管间质细胞中;2)利用Amhr2-Cre在Mullerian管间质细胞中条件性敲除Wt1分子后,不影响Mullerian管的形成,但雌性成年小鼠生殖道发育异常,表型变异较大:轻者肉眼观生殖道形态正常,重者可见阴道远端闭锁,阴道上段、子宫因积液膨大,输卵管无卷曲。3)利用Amhr2-Cre在Mullerian管间质细胞中条件性敲除Wt1分子后,雌性成年小鼠子宫肌层发育不良,子宫内层环形肌和纵行肌的厚度均较对照小鼠子宫肌层厚度薄(P<0.05),子宫内膜腺体减少,而且随着阴道表型的加重,子宫发育不良的表型更加明显;4)利用Amhr2-Cre在Mullerian管间质细胞中条件性敲除Wt1分子后,雌性成年小鼠阴道上皮分化异常,表现为:敲除小鼠阴道上皮失去典型的复层鳞状上皮结构,虽有分层,上皮层次变薄,基底层细胞增生,排列紊乱,阴道上皮无明确角化。研究结论:1.利用Amhr2-Cre条件性敲除小鼠Mullerian管间质细胞的Wt1基因不影响雌性小鼠Mullerian管的形成,但导致雌性小鼠生殖道的分化异常,Wt1是维持雌性小鼠生殖道正常分化的重要分子;2.间质表达的Wt1分子调控阴道上皮的分化,利用Amhr2-Cre条件性敲除Wt1后,成年雌性小鼠阴道上皮分化异常,表现为阴道上皮基底层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层,阴道上皮失去正常角化。

李浩淼[9](2020)在《LncRNA SNHG1调控食管鳞状细胞癌发展进程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管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八位。食管癌在我国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依据食管癌病理类型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其中,我国约有 90%的食管癌患者为ESCC。由于食管癌早期发病症状不明显,并且缺乏有关食管癌的早期筛查方法,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就已经处于中晚期,患者治疗疗效和预后较差。目前,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因此,深入研究食管癌发病机制并寻找早期诊断的分子生物标记物和临床治疗的潜在作用靶点,对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但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可在转录、转录后、表观异常等多个水平调控基因表达。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LncRNA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这些异常表达的LncRNA可影响肿瘤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可用作肿瘤诊断的分子标志物以及判断患者预后。研究显示,LncRNA SNHG1在结肠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但是,SNHG1是否调控ESCC的发展过程及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还很少见。微小RNA(micro 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的单链小分子RNA,其可与特定的mRNA结合或者调节特定mRNA的蛋白质翻译过程来调控基因的表达,广泛的参与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miR-204定位与人9号染色体,在乳腺癌、胃癌、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等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研究表明,LncRNA和miRNA之间还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两者共同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通过生物信息网站预测发现,SNHG1与miR-204基因序列存在结合位点,miR-204可能是SNHG1的靶基因。SNHG1能否调控miR-204表达影响ESCC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也还未知。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还显示,同源异型盒基因8(HOXC8)是miR-204的靶基因。研究显示,HOXC8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和迁移,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报道称,HOXC8高表达的ESC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显着低于HOXC8低表达患者,HOXC8表达是E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可用作ESCC的预后标志物。但是,HOXC8在ESCC组织和细胞中表达水平及其对ES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也还未知。因此,为了明确SNHG1在ESCC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分子机制,本研究进行了以下三部分研究:第一部分:首先检测了 SNHG1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了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检测ESCC细胞系EC9706、KYSE450、KYSE150和Eca109中SNHG1的表达水平,并观察下调SNHG1表达对EC9706和KYSE150细胞周期、凋亡、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第二部分:以miR-204/HOXC8轴为切入点,探究SNHG1影响EC9706和KYSE150细胞周期、凋亡、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分子机制;第三部分:通过建立食管鳞癌移植瘤裸鼠模型,探讨了 SNHG1对食管鳞癌移植瘤裸鼠肿瘤生长的影响。第一部分SNHG1在ESCC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背景: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其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研究显示,肿瘤中异常表达的lncRNA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肿瘤诊断、预后判断的分子生物学标记物。研究显示,SNHG1在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肿瘤中表达异常,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肿瘤诊治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目前,SNHG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索LncRNA SNHG1在食管鳞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对食管鳞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收集53例ESCC患者的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标本,qRT-PCR法检测SNHG1在ESC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根据ESCC患者癌组织中SNHG1表达水平的均值,将ESCC患者分为SNHG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卡方检验分析SNHG1表达与ESCC患者年龄、性别、TNM分期、肿瘤位置及预后的相关性。比较不同年龄、性别、TNM分期和肿瘤位置ESCC患者癌组织中SNHG1表达水平。体外培养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和ESCC细胞系EC9706、KYSE450、KYSE150、Eca109中SNHG1表达水平,qRT-PCR检测细胞中SNHG1表达水平。EC9706和KYSE150细胞分为空白组、si-NC组和si-SNHG1组,si-NC组和si-SNHG1组分别转染si-NC、si-SNHG1,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应用qRT-PCR法检测转染后细胞中SNHG1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EC9706和KYSE150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凋亡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结果:(1)qRT-PCR结果显示,ESCC组织中SNHG1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应癌旁组织(P<0.05)。(2)SNHG1表达与ESCC患者TNM分期及预后关系密切(P<0.05),与ESCC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位置无关(P>0.05)。(3)ESCC患者TNM分期越高,癌组织中SNHG1表达水平越高。而不同年龄、性别和肿瘤位置的ESCC患者癌组织中SNHG1表达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 Het-1A 细胞比,ESCC 细胞系 EC9706、KYSE450、KYSE150、Eca109中SNHG1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并且ESCC细胞系之间比较,EC9706和KYSE150细胞中SNHG1表达水平相对较高,因此,选择EC9706和KYSE150细胞作为后续实验研究对象。(5)与 si-NC 组相比,si-SNHG1组EC9706 和 KYSE150 细胞中 SNHG1 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G0-G1期细胞百分比显着升高(P<0.01),S期显着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P<0.001),细胞0D值显着降低(P<0.001),细胞迁移和侵袭数量显着减少(P<0.01)。空白组与si-NC组各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NHG1在ESCC患者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高表达与患者TNM分期及预后关系密切。SNHG1在ESCC细胞系中呈高表达,下调SNHG1表达可阻滞EC9706和KYSE150细胞周期进程,促进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第二部分SNHG1对ESCC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机制研究背景:LncRNA和miRNA均作为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分子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之间还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了众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研究发现,LncRNA可作用于miRNA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通过生物信息网站预测发现,SNHG1与miR-204基因序列存在结合位点,miR-204可能是SNHG1的靶基因。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还显示,同源异型盒基因8(HOXC8)是miR-204的靶基因。同源异型盒基因(HOX基因)起初是在研究果蝇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发现的,目前,已被鉴定出的HOX基因有39个。HOX基因家族成员均编码其对应的转录因子,在一系列基因的表达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HOX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形成一个转录因子调控网络。在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中,参与细胞的通讯过程,当HOX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发生改变后可导致肿瘤的产生。HOXC8在ESCC组织和细胞中表达水平及其对ES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及miR-204能否通过调控HOXC8表达影响ESCC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还未知。目的:以miR-204/HOXC8轴为切入点,探讨SNHG1对ESCC细胞系EC9706和KYSE150细胞周期、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qRT-PCR法检测ES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R-204和HOXC8 mRNA表达水平。体外培养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和ESCC细胞系EC9706、KYSE450、KYSE150、Eca109中SNHG1表达水平,qRT-PCR法检测细胞中miR-204和HOXC8 mRNA表达水平。Starbase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SNHG1与miR-204序列存在结合位点,HOXC8的3’UTR与miR-204序列存在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RNA免疫共沉淀(RIP)实验验证EC9706和KYSE150细胞中SNHG1与miR-204及miR-204与HOXC8的靶向调控关系。EC9706和KYSE150细胞分为pcDNA组(转染空载体)、SNHG1组(转染SNHG1过表达载体)、si-NC组(转染乱序无意义阴性序列)和si-SNHG1组(转染SNHG1小干扰RNA),qRT-PCR法检测上调或下调SNHG1对细胞中miR-204表达水平的影响。EC9706 和 KYSE150 细胞分为 miR-204 组(转染 miR-204 模拟物 mimics)、miR-NC 组(转染 mimics 对照序列)、si-SNHG1+anti-miR-204 组(共转染 SNHG1小干扰 RNA 和 miR-204 抑制剂)和 si-SNHG1+anti-miR-NC 组(共转染 SNHG1小干扰RNA和抑制剂阴性对照序列),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EC9706和KYSE150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凋亡率,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各组细胞迁移和侵袭。EC9706 和 KYSE150 细胞分为 miR-204 组(转染 miR-204 模拟物 mimics)、miR-NC组(转染mimics对照序列)、anti-miR-204组(转染miR-204抑制剂)和ani-miR-NC组(转染抑制剂阴性对照序列),Western Blot检测上调或下调miR-204对细胞中HOXC8蛋白表达的影响。EC9706 和 KYSE150 细胞分为将 miR-204+pcDNA 组(共转染 miR-204 mimics 与空载体)和 miR-204+HOXC8 组(共转染 miR-204 mimics 与 HOXC8过载体载体),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HOXC8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凋亡率,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各组细胞迁移和侵袭。结果:(1)与 Het-1A 细胞比,ESCC 细胞系 EC9706、KYSE450、KYSE150、Eca109中miR-204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HOXC8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与癌旁组织相比,ESCC癌组织miR-204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HOXC8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与质粒SNHG1-WT共转染,miR-204组的荧光素酶活性显着低于miR-NC组(P<0.001);与质粒SNHG1-MUT共转染,miR-204组的荧光素酶活性与miR-N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RNA免疫共沉淀(RIP)实验结果显示,与miR-NC组相比,miR-204组捕获的SNHG1量显着升高(P<0.001)。(3)与pcDNA组相比,SNHG1组EC9706和KYSE15细胞中miR-204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01);与si-NC组相比,si-SNHG1组EC9706和KYSE150细胞中miR-204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01)。(4)与 miR-NC 组相比,miR-204 组 EC9706 和 KYSE150 细胞中 miR-204 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G0-G1期细胞百分比显着升高(P><0.01),S期显着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P<0.001),OD值显着降低(P<0.001),细胞迁移和侵袭数量显着减少(P<0.01)。与si-SNHG1+anti-miR-NC组相比,si-SNHG1+anti-miR-204 组 EC9706 和 KYSE150 细胞中 miR-204 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G0-G1期细胞百分比显着降低(P<0.01),S期显着升高(P<0.01),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P<0.001),OD值显着升高(P<0.001)细胞迁移和侵袭数量显着增多(P<0.01)。(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与质粒HOXC8-WT共转染,miR-204组的荧光素酶活性显着低于miR-NC组(P<0.001);与质粒HOXC8-MUT共转染,miR-204组的荧光素酶活性与miR-N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RNA免疫共沉淀(RIP)实验结果显示,与miR-NC组相比,miR-204组捕获的HOXC8表达量显着升高(P<0.001)。(6)与 miR-NC 组相比,miR-204 组 EC9706 和 KYSE15 细胞中 HOXC8 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01);与 anti-miR-NC 组相比,anti-miR-204 组EC9706和KYSE150细胞中HOXC8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01)。(7)与 miR-204+pcDNA 组相比,miR-204+HOXC8 组 EC9706 和 KYSE150 细胞中HOXC8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G0-G1期细胞百分比显着降低(P<0.01),S期显着升高(P<0.01),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P<0.001),OD值显着升高(P<0.001)细胞迁移和侵袭数量显着增多(P<0.01)。结论:miR-204在ESCC组织和细胞系中均呈低表达,HOXC8 mRNA呈高表达。EC9706和KYSE15细胞中SNHG1靶向负调控miR-204表达,miR-204靶向负调控HOXC8表达。下调SNHG1通过靶向miR-204下调HOXC8蛋白表达,阻滞ESCC细胞周期进程,促进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第三部分SNHG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裸鼠体内移植瘤影响背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多是由于基因的异常表达引起的。随着人类基因技术的快速进步,通过对基因分子水平的改变及不同基因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探讨某种基因变化与肿瘤发生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直接通过调控异常表达的基因可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短发夹状干扰RNA(shRNA)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基因治疗技术,其在基因分子水平沉默异常表达的癌基因,进而实现能够有效且特异性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自shRNA技术被发现以来,已经在肿瘤基因治疗研究领域被广泛的应用。目的:通过构建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sh-SNHG1,进一步进行裸鼠体内研究实验,旨在说明SNHG1被干扰抑制后对食管鳞状细胞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有无影响。方法:建立食管鳞状细胞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裸鼠分为Empty组:接种EC9706细胞;sh-NC组:接种转染sh-NC的EC9706细胞;sh-SNHG1组:接种转染sh-SNHG1 的 EC9706 细胞。观察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每周测量移植瘤长、短径计算瘤体体积,并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5周后脱颈椎处死小鼠,剥离肿瘤并称重。qRT-PCR检测移植瘤组织中SNHG1和miR-204表达,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HOXC8蛋白表达。结果:(1)与Empty组、sh-NC组相比,sh-SNHG1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缓慢,瘤体体积和重量显着减小(P<0.05)。(2)与Empty组、sh-NC组相比,sh-SNHG1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SNHG1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miR-204表达显着升高(P<0.05),HOXC8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结论:沉默SNHG1通过上调miR-204表达进而抑制HOXC8蛋白表达,抑制食管鳞状细胞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全文结论:(1)LncRNA SNHG1在食管鳞癌组织以及食管鳞癌细胞系中高表达,属于促癌基因;(2)LncRNA SNHG1通过靶向miR-204表达,进而促进HOXC8蛋白表达,促进ESCC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增殖、迁移和侵袭,并抑制细胞凋亡。

赵睿骁[10](2020)在《金川多肋牦牛的分子标记筛选及分型》文中研究说明牦牛是一种生活在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的独有物种,通常情况下其胸椎比黄牛胸椎多1枚。牦牛的胸腰椎组合为T14L5,近年来研究发现,金川牦牛中一半以上的个体胸腰椎组合为T15L5(多肋性状),其胸椎比普通牦牛多1枚,肋骨也相应多一对,我们将其命名为金川多肋牦牛。金川多肋牦牛产肉量及产奶量均高于普通牦牛,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性状。因此,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5头T15L5个体和10头T14L5个体进行了群体差异分析,筛选可能造成T15L5性状的候选基因及分子标记,再利用KASP技术和PCR-膜芯片技术对分子标记进行分型,为人工选育T15L5的金川牦牛奠定基础。我们通过对15头牦牛个体(5头T15L5,10头T14L5)的重测序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连锁不平衡分析、系统发育分析、选择消除分析,以阐明金川多肋牦牛分子机制。主成分1(PC1)与KEGG/GO富集分析揭示了不同地理区域的JC和GY两个群体经历了不同的适应性进化。而PC2和IBS(IBS:identity-by-state)遗传距离分析表明,YC和GY群体虽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但属于同一谱系。选择消除分析共筛选出330个与牦牛多肋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通过在51个已知表型的金川牦牛个体中进行捕获测序验证,最终从330个位点中筛选出了7个最佳分子标记。使用这7个分子标记对T15L5和15椎骨性状进行预测,准确率分别为33.33%和100.00%,检出率均为20.00%。通过选择消除分析和CIRCOS图,发现了两个携带分子标记最多的基因PPP2R2B2和TBL1XR1,根据这两个基因在脊椎动物体节形成机制中的角色,推测他们是影响牦牛椎骨发育的关键基因。使用KASP技术和PCR-膜芯片技术对筛选出的7个最佳分子标记,进行了分型实验。KASP技术成功的对7个位点进行了分型;由于探针选择区域的局限以及靶标序列和非靶标序列极高的相似度,造成了PCR-膜芯片技术分型效果不佳,该方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调试改进。

二、小鼠HOXc8基因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鼠HOXc8基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组蛋白甲基转移酶ASH2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组蛋白甲基化
2 ASH2甲基转移酶
    2.1 ASH2蛋白
    2.2 TrxG
    2.3 ASH2甲基转移酶催化H3K4甲基化
3 ASH2蛋白的调控功能
    3.1 ASH2参与基因转录的调控
    3.2 ASH2调控Hox基因的表达
    3.3 ASH2调控癌症的发生发展
    3.4 ASH2调控细胞分化
4 展望

(2)MicroRNA-126-5p在骨质疏松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MicroRNA-126-5p在骨质疏松中表达改变的研究
    一、实验材料及方法
    二、实验项目及具体流程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章 MiR-126-5p在体外和体内对骨微环境的调控作用研究
    前言
    一、实验器材
    二、实验项目及流程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章 MiR-126-5p对骨微环境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
    前言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MicroRNAs及其信号通路在骨质代谢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得专利情况
致谢

(3)HOXC6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同源框C6影响细胞增殖、迁移与凋亡的机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引言
    1.HOXC6与细胞生长相关分子和(或)信号通路
    2.HOXC6与细胞凋亡相关分子和(或)信号通路
    3.HOXC6与非编码RNA
    4.HOXC6影响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其它机制
    5.HOXC6在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6.总结及展望
    7.本论文立题依据和研究目的意义
    8.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粥样硬化主动脉异常表达的同源框基因及Hoxc6促进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组织、细胞和主要实验试剂
        2.1.3 siRNA和引物序列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建AS大鼠模型和采集组织标本
        2.2.2 大鼠主动脉组织苏木素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H&E)染色
        2.2.3 大鼠主动脉组织免疫化学染色
        2.2.4 细胞实验分组与细胞培养及鉴定
        2.2.5 siRNA转染细胞
        2.2.6 反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
        2.2.7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2.8 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
        2.2.9 5-乙炔基-2’-脱氧尿苷(5-Ethynyl-2’-deoxyuridine, EdU)细胞增殖检测方法
        2.2.10 细胞划痕实验
        2.2.11 Transwell实验
        2.2.12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大鼠主动脉组织H&E染色结果
        3.2 AS大鼠主动脉壁异常表达的Hox基因
        3.3 Hoxc6 mRNA和蛋白在正常大鼠主动脉和心脏的差异表达
        3.4 Hoxc6、p53及PCNA在 AS大鼠主动脉壁的异常表达
        3.4.1 Hoxc6、p53及PCNA mRNAs在AS大鼠主动脉壁的异常表达
        3.4.2 Hoxc6、p53及PCNA蛋白在AS大鼠主动脉壁的异常表达
        3.5 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结果
        3.6 Hoxc6 siRNAs抑制RVSMCs中 Hoxc6表达的效率
        3.7 下调Hoxc6表达抑制RVSMCs增殖
        3.8 下调Hoxc6表达抑制RVSMCs迁移
        3.9 下调Hoxc6表达对RVSMCs中p53和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
        3.10 p53 siRNA抑制RVSMCs中p53的表达
        3.11 下调p53 表达部分逆转Hoxc6 siRNA抑制RVSMCs增殖的作用
        3.12 下调p53 表达部分逆转Hoxc6 siRNA抑制RVSMCs迁移的作用
        3.13 Hoxc6与p53 siRNAs对 Hoxc6、p53和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
    4.讨论
        4.1 39个Hox基因中的17个在AS大鼠主动脉壁异常表达
        4.2 Hoxc6在AS大鼠主动脉壁高表达可能与VSMCs增殖活性增高有关
        4.3 Hoxc6可能与ox-LDL协同促进RVSMCs增殖及迁移
        4.4 Hoxc6促进RVSMCs增殖、迁移的效应可能与Hoxc6负调控p53表达有关
    5.小结
第三章 HOXC6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细胞及主要实验试剂
        2.1.3 siRNA和引物序列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H&E染色
        2.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3 总RNA提取和qRT-PCR
        2.2.4 Western blot
        2.2.5 细胞实验分组和细胞培养、鉴定及细胞转染
        2.2.6 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d 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TUNEL)检测细胞凋亡
        2.2.7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
        2.2.8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H&E染色验证AS大鼠建模成功
        3.2 Hoxc6、Bcl-2和Bax蛋白在大鼠主动脉壁的原位表达
        3.3 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鉴定
        3.4 鼠Hoxc6 siRNAs对 RAECs中 Hoxc6表达的抑制作用
        3.5 下调Hoxc6 表达抑制RAECs凋亡
        3.6 下调RAECs中 Hoxc6表达影响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3.7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鉴定
        3.8 人HOXC6 siRNAs对HUVECs中HOXC6表达的抑制作用
        3.9 下调HOXC6表达抑制HUVECs凋亡
        3.10 下调HOXC6表达影响HUVECs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3.11 过表达HOXC6促进HUVECs凋亡
        3.12 过表达 HOXC6影响HUVECs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4.讨论
        4.1 Hoxc6在AS大鼠主动脉壁表达升高可能与VECs异常凋亡有关
        4.2 HOXC6可促进体外培养的VECs凋亡
    5.小结
第四章 HOXC6 经 PLCβ/PKCζ/NFκ-Bp65/IL-18途径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qPCR引物序列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和细胞培养及细胞转染
        2.2.2 总RNA提取和qRT-PCR
        2.2.3 总蛋白提取和细胞膜蛋白及胞浆蛋白提取
        2.2.4 Western blot
        2.2.5 TUNEL检测细胞凋亡
        2.2.6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
        2.2.7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下调HOXC6表达抑制PLCβ/PKCζ/NF-κBp65/IL-18通路活性
        3.1.1 下调HOXC6表达抑制PLCβmRNA表达
        3.1.2 下调HOXC6表达抑制PLCβ/PKCζ/NF-κBp65/IL-18通路活性
        3.2 过表达HOXC6促进PLCβ/PKCζ/NF-κBp65/IL-18通路活性
        3.2.1 过表达 HOXC6促进PLCβmRNA表达
        3.2.2 过表达HOXC6激活PLCβ/PKCζ/NF-κBp65/IL-18通路
        3.3 溶血磷脂酰胆碱逆转下调HOXC6表达而抑制 PKCζ/NF-κBp65/IL-18通路活性的效应
        3.4 LPC逆转下调HOXC6表达而抑制HUVECs凋亡的效应
        3.5 LPC逆转下调HOXC6表达所致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
    4.讨论
        4.1 VECs异常凋亡是AS发生的始动环节
        4.2 HOXC6经PLCβ/PKCζ/NF-κBp65/IL-18途径促进HUVECs凋亡
    5.小结
第五章 HOXC6靶向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经PLCβ/PKCζ/NFκ-Bp65/IL-18途径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qPCR引物序列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和细胞培养及细胞转染
        2.2.2 总RNA提取和qRT-PCR
        2.2.3 总蛋白提取和BCA测蛋白浓度
        2.2.4 Western blot
        2.2.5 TUNEL检测细胞凋亡
        2.2.6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
        2.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2.2.9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
        2.2.10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对3个CHD相关数据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
        3.2 敲低HOXC6基因抑制PTAFR表达
        3.3 过表达HOXC6促进PTAFR表达
        3.4 血小板活化因子逆转下调HOXC6表达而抑制HUVECs凋亡的效应
        3.5 PAF逆转敲低HOXC6而抑制PTAFR表达及PLCβ/PKCζ/NF-κBp65/IL-18通路活性的效应
        3.6 过表达HOXC6促进HOXC6与PTAFR启动子结合
        3.7 ChIP-qPCR验证HOXC6蛋白与PTAFR启动子特定位点序列结合
        3.7.1 10%total Input染色质DNA样品片段化效果的验证
        3.7.2 ChIP-qPCR标准曲线
        3.7.3 ChIP-qPCR扩增产物的特异性及片段大小的验证
        3.7.4 HOXC6 蛋白与PTAFR启动子特定位点结合
        3.7.5 过表达HOXC6促进HOXC6蛋白与PTAFR-promoter扩增位点结合
    4.讨论
        4.1 HOXC6可能靶向PTAFR经 PLCβ/PKCζ/NF-κBp65/IL-18信号通路促进VECs凋亡
        4.2 HOXC6与PTAFR启动子特定位点序列结合而促进PTAFR/PLCβ/PKCζ/NF-κBp65/IL-18轴活性
    5.小结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4.研究不足之处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发表论文
    附录 Ⅱ:参加科研项目

(4)HOXD10在肾透明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HOXD10在肾癌及细胞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OXD10对肾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HOXD10调控E-Cadherin抑制肾癌细胞EMT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依维莫司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HOX基因与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Hoxa5通过线粒体-内质网膜接触调节小鼠脂肪组织能量代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Hox基因和线粒体-内质网膜接触的研究进展
        1.1 Hox家族的结构与分类
        1.2 Hox家族的功能
        1.2.1 Hox与细胞增殖分化
        1.2.2 Hox与细胞凋亡
        1.2.3 Hox与脂肪发育
        1.3 MERC的发现与定义
        1.4 MERC的结构与功能
        1.4.1 MERC与 Ca~(2+)流动
        1.4.2 MERC与脂质交换
        1.4.3 MERC与能量代谢
试验研究
    前言
    第二章 Hoxa5 调控脂肪细胞MERC的结构与功能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试剂及设备仪器
        2.1.2 动物实验
        2.1.3 脂肪细胞培养与质粒转染
        2.1.4 MERC的分离
        2.1.5 细胞总RNA的提取
        2.1.6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2.1.7 免疫印迹分析
        2.1.8 免疫荧光
        2.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高脂饮食促进脂肪细胞MERC的形成
        2.2.2 Hoxa5 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细胞MERC的形成
        2.2.3 Hoxa5 缓解脂肪细胞中高脂饮食诱导的MERC功能障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Hoxa5 通过cGAS-STING通路调节脂肪组织的能量代谢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及设备仪器
        3.1.2 动物实验
        3.1.3 脂肪细胞培养与转染
        3.1.4 细胞总RNA的提取
        3.1.5 实时定量PCR
        3.1.6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3.1.7 免疫印迹分析
        3.1.8 免疫荧光
        3.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Hoxa5 上调脂肪组织产热基因的表达
        3.2.2 Hoxa5 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cGAS-STING信号通路的激活
        3.2.3 Hoxa5 抑制cGAS–STING下游TBK1、PKA磷酸化促进脂肪组织产热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Hoxa5 调控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及设备仪器
        4.1.2 动物实验
        4.1.3 脂肪细胞培养与转染
        4.1.4 细胞总RNA的提取
        4.1.5 实时定量PCR
        4.1.6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4.1.7 免疫印迹分析
        4.1.8 免疫荧光
        4.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胰岛素抵抗
        4.2.2 Hoxa5 缓解高脂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4.2.3 Hoxa5 通过AKT-IP3R1 调节胞内Ca~(2+)流动缓解高脂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创新点以及进一步研究内容
    1.结论
    2.创新点
    3.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荞麦多酚消化吸收及其对脂质代谢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杂粮资源概况
        1.1.1 杂粮基本概况
        1.1.2 杂粮开发利用现状
        1.1.3 杂粮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 杂粮中多酚类化合物及其生理功能
        1.2.1 抗肿瘤作用
        1.2.2 降血脂作用
        1.2.3 降血糖作用
    1.3 脂质代谢
        1.3.1 脂质沉积
        1.3.2 代谢通路
        1.3.3 白色脂肪与棕色脂肪
    1.4 消化、吸收与代谢研究
        1.4.1 模拟体外消化
        1.4.2 Caco-2细胞模拟小肠吸收
        1.4.3 Caco?2/Hep G2 共培养模型
    1.5 立题背景与意义
    1.6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体外模拟消化对四种杂粮酚类物质及其降脂活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熟化
        2.3.2 模拟体外消化
        2.3.3 消化液酚类物质的提取
        2.3.4 活性物质测定
        2.3.5 HepG2细胞培养
        2.3.6 HepG2细胞毒性测试
        2.3.7 HepG2高脂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2.3.8 降脂活性(TG、LDL)测定
        2.3.9 基于UHPLC-Q-Orbitrap质谱对荞麦多酚组成的鉴定
        2.3.10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模拟体外消化过程四种杂粮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2.4.2 模拟体外消化后杂粮提取物细胞毒性测试
        2.4.3 HepG2细胞高脂模型的建立
        2.4.4 模拟体外消化后杂粮提取物对高脂细胞模型TG、LDL-c水平的影响
        2.4.5 荞麦多酚提取物成分鉴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aco-2细胞模型中荞麦消化液多酚提取物的小肠转运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Caco-2细胞培养
        3.3.2 Caco-2细胞毒性测试
        3.3.3 Caco-2单层细胞模拟小肠转运模型的建立
        3.3.4 基于Caco-2细胞模型的荞麦消化液多酚提取物转运研究
        3.3.5 利用UHPLC-Q-Orbitrap质谱鉴定并分析模拟体外消化及小肠转运过程中荞麦多酚的组成及变化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模拟体外消化及转运过程中荞麦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变化
        3.4.2 荞麦消化液多酚提取物的小肠转运方式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aco-2/Hep G2 共培养模型中荞麦消化、代谢产物的降脂功能及其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荞麦样品熟化
        4.3.2 模拟体外消化
        4.3.3 荞麦消化液酚类物质提取
        4.3.4 细胞培养
        4.3.5 细胞毒性测试
        4.3.6 荞麦消化液多酚提取物对脂肪酶的抑制率测定
        4.3.7 Caco2/Hep G2 共培养模型的建立
        4.3.8 基于Caco2/Hep G2 共培养模型对代谢后产物的降脂功能评价
        4.3.9 细胞总RNA的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4.3.10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荞麦消化液多酚提取物对细胞毒性及对细胞内脂肪酶的抑制作用
        4.4.2 Caco2/Hep G2 共培养模型中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的变化
        4.4.3 Caco2/Hep G2 共培养模型中谷草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含量的变化
        4.4.4 Caco2/Hep G2 共培养模型中代谢产物对PPAR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5 Caco2/Hep G2 共培养模型中代谢产物对Fabp4 基因表达的影响
        4.4.6 Caco2/Hep G2 共培养模型中代谢产物对Plin1 基因表达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荞麦对高脂膳食小鼠的干预及改善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动物
        5.2.3 实验饲料
        5.2.4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动物分组喂养
        5.3.2 组织蛋白提取
        5.3.3 组织病理切片
        5.3.4 HE染色
        5.3.5 血清指标检测
        5.3.6 数据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5.4.2 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5.4.3 对小鼠体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5.4.4 对小鼠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荞麦对高脂膳食小鼠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小鼠内脏脂肪总蛋白提取
        6.3.2 蛋白浓度测定
        6.3.3 Western Blot蛋白表达的检测
        6.3.4 小鼠内脏脂肪组织总RNA提取
        6.3.5 cDNA逆转录反应
        6.3.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6.3.7 数据处理
    6.4 实验结果
        6.4.1 不同含量的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UCP1蛋白表达的影响
        6.4.2 不同含量的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PRDM16蛋白表达的影响
        6.4.3 不同含量的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PGC1α蛋白表达的影响
        6.4.4 不同含量的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TCF21蛋白表达的影响
        6.4.5 不同含量的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HOXC8蛋白表达的影响
        6.4.6 4 0%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UCP1基因表达的影响
        6.4.7 4 0%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PRDM16基因表达的影响
        6.4.8 4 0%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PGC1α基因表达的影响
        6.4.9 4 0%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TCF21基因表达的影响
        6.4.10 40%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HOXC8基因表达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I
附录 Ⅱ

(7)黔北麻羊BMP2、BMP4基因甲基化与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黔北麻羊概况
    1.2 BMPs家族基因研究进展
        1.2.1 BMPs的发现与分类
        1.2.2 BMPs的结构及功能
        1.2.3 BMPs信号通路
    1.3 BMP2基因研究进展
        1.3.1 BMP2基因结构特征
        1.3.2 BMP2基因生物学功能
    1.4 BMP4基因研究进展
        1.4.1 BMP4基因结构特征
        1.4.2 BMP4基因生物学功能
    1.5 表观遗传学与DNA甲基化
        1.5.1 表观遗传学概述
        1.5.2 DNA甲基化概述
        1.5.3 DNA甲基化在动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1.5.3.1 DNA甲基化在猪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1.5.3.2 DNA甲基化在牛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1.5.3.3 DNA甲基化在羊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1.5.3.4 DNA甲基化在鸡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BMP2、BMP4 基因多态性及其对黔北麻羊生长性状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1.1 黔北麻羊血样的采集及数据测量记录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试验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黔北麻羊血样DNA的提取
        2.2.2 DNA样品的纯度检测
        2.2.3 构建DNA池
        2.2.4 引物设计
        2.2.5 PCR扩增
        2.2.6 PCR扩增产物的SNP检测
    2.3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黔北麻羊DNA样品的检测
        2.4.2 黔北麻羊BMP2、BMP4 基因PCR扩增结果
        2.4.3 黔北麻羊BMP2、BMP4 基因SNP鉴定
        2.4.4 连锁不平衡以及单倍型分析
        2.4.4.1 BMP2 基因SNPs位点连锁不平衡以及单倍型分析
        2.4.4.2 BMP4 基因SNPs位点连锁不平衡以及单倍型分析
        2.4.5 SNP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4.5.1 BMP2 基因SNPs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4.5.2 BMP4 基因SNPs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4.6 SNPs位点基因型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联分析
        2.4.6.1 BMP2 基因SNPs位点基因型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联分析
        2.4.6.2 BMP4 基因SNPs位点基因型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联分析
    2.5 讨论
        2.5.1 BMP2基因的遗传效应分析
        2.5.2 BMP4基因的遗传效应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黔北麻羊BMP2、BMP4 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试验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组织RNA的提取
        3.2.2 cDNA合成
        3.2.3 引物设计
        3.2.4 PCR检测
        3.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RNA质量检测
        3.3.2 PCR引物检测结果
        3.3.3 q RT-PCR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3.3.4 BMP2、BMP4 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3.3.4.1 BMP2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3.3.4.2 BMP2基因在不同生长阶段各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3.3.4.3 BMP4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3.3.4.4 BMP4基因在不同生长阶段各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3.4 讨论
        3.4.1 黔北麻羊BMP2、BMP4 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3.4.2 BMP2、BMP4 基因在黔北麻羊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差异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黔北麻羊BMP2、BMP4 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调控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动物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试验主要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黔北麻羊组织DNA提取与检测
        4.2.2 引物设计
        4.2.3 亚硫酸氢盐修饰基因组DNA
        4.2.4 PCR扩增
        4.2.5 PCR产物纯化回收、连接以及转化
        4.2.6 阳性克隆测序及序列比对
        4.2.7 甲基化程度分析
        4.2.8 甲基化状态与mRNA表达量的关联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CpG岛预测及引物设计
        4.3.2 PCR扩增结果
        4.3.3 菌液PCR鉴定
        4.3.4 测序结果比对分析
        4.3.5 黔北麻羊BMP2、BMP4 基因Cp G岛的甲基化分析
        4.3.5.1 黔北麻羊BMP2 基因Cp G岛的甲基化分析
        4.3.5.2 黔北麻羊BMP4 基因Cp G岛的甲基化分析
        4.3.6 黔北麻羊BMP2、BMP4 基因Cp G岛的甲基状态与m RNA表达量的关系
        4.3.6.1 黔北麻羊BMP2 基因Cp G岛的甲基状态与m RNA表达量的关系
        4.3.6.2 黔北麻羊BMP4 基因Cp G岛的甲基状态与m RNA表达量的关系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BMP2、BMP4 基因过表达对黔北麻羊原代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动物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试验主要试剂
        5.1.4 主要溶液配制
    5.2 试验方法
        5.2.1 真核表达载体引物设计
        5.2.2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5.2.3 原代成肌细胞的分离培养
        5.2.4 成肌细胞间接免疫荧光鉴定
        5.2.5 成肌细胞转染
        5.2.6 肌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5.2.7 细胞增殖检测
        5.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BMP2和BMP4 基因克隆
        5.3.2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5.3.3 成肌细胞形态观察
        5.3.4 成肌细胞间接免疫荧光鉴定
        5.3.5 q RT-PCR检测转染后BMP2和BMP4 基因在成肌细胞中的表达
        5.3.6 q RT-PCR检测肌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5.3.7 MTT检测成肌细胞增殖及生长曲线绘制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小鼠M(?)llerian管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对雌性小鼠M(?)llerian管发育的研究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配鼠、捡栓
        2.2.2 小鼠标记
        2.2.3 小鼠基因型鉴定
        2.2.4 小鼠中肾取材
        2.2.5 小鼠中肾消化成单细胞悬浮液
        2.2.6 组织固定
        2.2.7 石蜡包埋
        2.2.8 石蜡切片的免疫组化染色
        2.3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2.3.1 单细胞样本检测
        2.3.2 10x genomics标记单细胞文库的构建
        2.3.3 生物信息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mT/mG;Amhr2-Cre小鼠的M(?)llerian管间质细胞被标记上绿色荧光蛋白(GFP)
        3.2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将发育中的小鼠中肾分成15群细胞
        3.3 细胞亚群的鉴定
        3.4 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3.4.1 GFP阳性细胞亚群的鉴定
        3.4.2 GFP阳性细胞亚群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3.4.3 GFP阳性细胞发育轨迹的重建
        3.4.4 GFP阳性细胞差异基因的拟时间变化
    第4章 讨论
        4.1 雌性小鼠中肾的细胞图谱
        4.2 雌性小鼠M(?)llerian管间质细胞的异质性
        4.3 M(?)llerian管间质细胞谱系分化的路线图
        4.4 M(?)llerian管发育的Hox基因调控和可能的分子级联调控机制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利用Amhr2-Cre小鼠条件性敲除Wt1基因对雌性小鼠生殖道发育影响的研究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配鼠、捡栓
        2.2.2 小鼠标记
        2.2.3 小鼠基因型鉴定
        2.2.4 小鼠生殖道取材
        2.2.5 组织固定
        2.2.6 石蜡包埋
        2.2.7 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
        2.2.8 石蜡切片的免疫荧光染色
        2.2.9 石蜡切片的免疫组化染色
        2.2.10 子宫肌层的测量
    第3章 结果
        3.1 Wt1与Amhr2共表达在雌性小鼠胚胎M(?)llerian管间质和体腔上皮
        3.2 Amhr2-Cre;Wt1~(-/flox)的成年雌性小鼠生殖道发育异常
        3.3 Amhr2-Cre;Wt1~(-/flox)的成年雌性小鼠子宫肌层发育不良,子宫内膜腺体减少
        3.4 Amhr2-Cre;Wt1~(-/flox)的成年雌性小鼠阴道上皮分化异常
    第4章 讨论
        4.1 利用Amhr2-Cre敲除Wt1后不影响雌性小鼠M(?)llerian管的形成
        4.2 利用Amhr2-Cre敲除Wt1后雌性小鼠输卵管和子宫形态破坏
        4.3 利用Amhr2-Cre敲除Wt1后影响阴道上皮的分化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M(?)llerian管形成、发育和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
    尿生殖系统的胚胎起源
    小鼠M(?)llerian管的形成
    小鼠M(?)llerian管的分化
    人类M(?)llerian管形成和分化障碍
    M(?)llerian管发育不良综合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LncRNA SNHG1调控食管鳞状细胞癌发展进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SNHG1 在ESCC中的表达及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NHG1 对ESCC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NHG1 对食管鳞状细胞癌裸鼠体内移植瘤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LncRNA和miRNA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博士阶段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金川多肋牦牛的分子标记筛选及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多肋牦牛研究进展
        1.1.1 牦牛多肋性状
        1.1.2 多肋性状分子机制
    1.2 全基因组重测序研究
        1.2.1 全基因组重测序
        1.2.2 全基因组重测序在家畜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1.3 SNP标记综述
        1.3.1 SNP标记的特点
        1.3.2 SNP分型
第2章 金川牦牛基因组重测序
    2.1 材料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仪器设备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测序数据结果
        2.2.2 群体变异检测
        2.2.3 群体遗传分析
        2.2.4 分子标记选择
    2.3 分析与讨论
第3章 SNP位点分型
    3.1 材料方法
        3.1.1 实验样品
        3.1.2 仪器设备
        3.1.3 实验试剂
        3.1.4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KASP-PCR分型结果
        3.2.2 PCR-膜芯片分型结果
    3.3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附录2 参加的研究项目
致谢

四、小鼠HOXc8基因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组蛋白甲基转移酶ASH2的研究进展[J]. 王婉洁,陈南珠,郝海生,赵学明,朱化彬,杜卫华. 生物技术进展, 2022(01)
  • [2]MicroRNA-126-5p在骨质疏松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海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3]HOXC6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D]. 龙向淑. 贵州大学, 2021(01)
  • [4]HOXD10在肾透明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任宗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Hoxa5通过线粒体-内质网膜接触调节小鼠脂肪组织能量代谢[D]. 杨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荞麦多酚消化吸收及其对脂质代谢调控机制研究[D]. 姚轶俊. 江南大学, 2020(03)
  • [7]黔北麻羊BMP2、BMP4基因甲基化与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D]. 艾锦新. 贵州大学, 2020
  • [8]小鼠M(?)llerian管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D]. 康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LncRNA SNHG1调控食管鳞状细胞癌发展进程的机制研究[D]. 李浩淼. 郑州大学, 2020(02)
  • [10]金川多肋牦牛的分子标记筛选及分型[D]. 赵睿骁.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标签:;  ;  ;  ;  ;  

小鼠HOXc8基因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