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兵家属优待工作要抓好几个问题

义务兵家属优待工作要抓好几个问题

一、做好义务兵家属优待工作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帅[1](2020)在《士官职业生涯管理调查研究》文中提出

刘明亮[2](2020)在《我国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军人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军队更是社会的压舱石,军队稳定对国家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大量军人退伍后,地方对退伍军人服务保障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高标准做好退伍军人管理保障工作,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建立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维护退役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梦,立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有利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激发现役军人昂扬向上的军心士气,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参军入伍,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更有利于满足退役军人和军属的服务需求。本研究以退役军人服务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R市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在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县乡村三级都建立了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相关职能事业单位完成转隶划转工作,服务机构体系基本形成;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就业创业、党员教育管理、权益维护等一系列新的工作稳步开展;工作队伍日渐加强,工作人员数量和业务能力都得到加强;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出拥军爱军良好氛围。但与当前退役军人工作者顺利开展工作的需求相比,与退役军人群体对自身服务保障的需求相比,与目前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客观实际相比,现有的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现有政策待遇滞后,不能满足退役军人需求,失效政策没有及时清理,“土政策”问题未能妥善解决;部分基层服务保障机构建设与国家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乡村间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存在显着差距;人才队伍年龄偏大,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缺少高素质人才;服务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考核指标不具体,监督激励作用不明显,考核评价流于形式。针对以上具体情况和问题,研究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健全退役军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提升规范化水平;加强对机构建设落后地区支持力度;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拓宽选人用人思路;完善退役军人服务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机制长效运行。希望为完善我国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刘杰[3](2020)在《南昌市民兵组织研究(1949-1966)》文中指出1952年《民兵组织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赋予了民兵的法律地位。全国各地开始了民兵组织的建设,南昌市在建国之初就有民兵组织,《条例》颁布实施后,这一建设力度明显加快,短短几年间,从农村到城市,各公社、企业、学校、机关、厂矿都建立了民兵组织,一个领导明晰,组织有力的民兵系统建立了起来。本文以南昌市民兵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1949-1966年,对16年间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建立背景、发展历程、管理运作、教育训练、社会作用等进行深入研究,详细剖析了南昌市民兵组织的方方面面,力求言简意赅,观点新颖。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阐述了选题缘由,并对当前的民兵研究进行学术史回顾,明确了民兵组织的研究现状;其次指出本文的研究方向,详细阐述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发展情况;最后介绍了针对本文进行研究的史料来源,并指出本文在研究中所存在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论述了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创建背景,主要分为民兵的起源和性质,南昌市民兵组织建立的背景,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发展历程三个部分。民兵的起源和性质,将“民兵”一词做深入剖析,研究它的历史起源和时代背景以及中国古代民兵发展的大致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民兵组织的发展历程,和党的领导人对民兵进行的理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的武装组织。南昌市民兵组织建立的背景,分为严峻的社会环境,光荣的革命传统,新中国民兵制度的建立三个部分。对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发展历程,分成四个阶段进行论述,每一阶段的基本情况,发展特点,都有介绍,目的在于从全局的视角对南昌民兵进行简要描述,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具体内容则在在第三部分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论述了南昌市民兵组织的管理与运行,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五小节。第一节论述民兵的招收条件和建设情况,对民兵组织建立初期制度性安排和组织性安排进行论述;第二节论述民兵的领导和组织关系,重点着眼于对民兵领导干部的研究,从上下级关系,干部选拔与任用等方面论述;第三节论述民兵整组,分析民兵组织随着国家政治生活和国家形势的发展变化而相应地做出调整;第四节论述武器、弹药的配发和保管,研究民兵训练所需武器弹药的来源、生产、管理、保存、使用和报备制度等;第五节论述民兵组织的宣传与优抚工作,从民兵刊物和其他媒体对民兵的报道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对民兵发生伤亡和其他事故进行抚恤为切入点,细致分析南昌民兵的福利待遇,以及针对民兵的奖励制度。第四部分论述了民兵的教育管理和训练,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两节。第一节论述民兵的政治教育,政治教育贯穿民兵工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党指挥枪”理论在民兵队伍里的实践和应用,通过政治教育,使民兵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想的教育,成为解放军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第二节论述民兵训练,从训练武器的来源,普通训练,技术兵训练三个角度对民兵训练进行评述,突出民兵的军事特征。第五部分对南昌市民兵组织进行评述,主要从保障经济建设,维护社会治安,参加抢险救灾,输送后备兵员,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凝聚力等五个方面分析南昌民兵的作用,参照档案资料中的实际事例,逐渐明晰南昌民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六部分为结语,对南昌市民兵组织进行系统总结,简要阐述南昌市民兵组织的艰难发展,组织壮大和对我们当今民兵发展的现实意义,阐明民兵的巨大作用,它仍然是当今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熊智鹏[4](2020)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四川的兵员动员及其启示》文中认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兵员动员是国家经常性的政治工作,这种基层政治工作所反映的行政方法和理念对于新时代中国实现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的重要意义。探讨国民政府在四川的抗战兵员动员,分析其产生逆动员的表现及根源。能够吸取国民党开展基层工作的教训,并对今天兵员动员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以深刻的启示。界定和构建兵员动员与逆动员的相关理论,剖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开展兵员动员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此阐述兵员动员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进行了猛烈的进攻,妄图迅速灭亡中国。战争的爆发对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国民政府为鼓励民众参军入伍,以维持充足的兵员,在西南大后方四川开展了大规模的兵员动员活动。国民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有关的兵员动员政策,基层政府也按照上级准则对兵员动员的实施细则做出了符合当地环境、习惯、条件的具体实施细则。“新县制改革”的实施使地方保甲成为执行兵员动员的主要机构,保甲人员成为兵员动员的主体。动员主体基层化使动员主体权威性和专业性增强,但也出现以地方乡绅为代表的保甲人员强化了对民众的统治。保甲在实施兵员动员的过程中即积极开展宣传教育,贯彻兵役优抚政策,但更大程度上是以谋取自身利益,在兵员动员的过程中侵吞兵员酬费,剥夺征属待遇,出现了大量“抓壮丁”和顶替现象为主要表现的。最终结果就是导致逆动员的发生。抗战兵员动员使国民政府征集了大量士兵入伍,并且收到了一定动员实效外,其过程也产生了大量负面结果,造成所征兵丁战斗力低下、逃兵多、身体素质差等问题,并直接导致国民政府政治形象由下而上地逐渐损失。究其原因,在于国民党高层实施的片面抗战和消极抗战路线以及基层保甲在兵员动员中的政治失信、形式单一和公平缺失。通过对档案文献的梳理和参与者的访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现实逻辑相结合,更加深入地认识阶级专政理论和人民群众理论,完善动员话语体系的构建,动员客体主体化。并对政治公平和动员体系一元化作了深刻的剖析,为不断改进基层治理提供了历史殷鉴。

罗娜[5](2020)在《人民军队理念下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开展(1950-1955)》文中提出“军人是最可爱的人,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1)”,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职业,中共十分关心对军人的优待保障,即开展军人优抚工作。实际上,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在革命年代,军人优抚工作向来是作为一项常规的国家社会保障工作而为中共和人民政府所重视的。具体来说,军人优抚工作完成的好坏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军事和社会各方面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着抚慰将士,做好后方的善后工作,以及完成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共此时对军人优抚工作的开展并不限于军事上的考量,更结合了对国家生产建设和政权巩固方面的考虑。在具体工作中,中共采取了以国家帮扶为本的优抚措施,更在此基础上注重集聚人民的力量,形成了群众性的社会帮扶。这不仅推动了军人优抚工作的优待保障任务顺利完成,还在工作过程中拉近了党政军民的联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川东这样一个新解放区,中共的执政基础仍较薄弱,且此地区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地区人民受旧政府的影响较大,为工作的开展增添了不小的阻碍。而面临着如此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的政党是如何在川东将工作发动起来并深入贯彻下去的,这恰是本文所关注的。军人优抚工作的涉及范围颇广,必须要牢牢依靠各方力量才能开展。对于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来说,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来自人民、属于人民。正是秉持着这一“人民军队”的理念,1950至1955年间,中共在川东地区开展军人优抚工作时,首先把人民作为工作实际运行的主体,在人员构成中明确各个组成部分在工作中的地位,从而得出人民群众是最基本的工作参与者,具有强大的依靠力量,体现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工作制度的根本,并明确了军人优抚工作的社会性和群众性质。再在工作的实际开展当中把“人民军队为人民”作为在工作中对人们进行宣传教育的中心思想,特别以“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把军人优抚工作当做人人应尽的光荣义务”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表明人民军队为人民而战斗,所以人民需要参与到军人优抚工作中来的因果逻辑,同时厘清和加深人民对军队、军人、军属的认识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理解,了解军人优抚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理解和支持工作。最后,中共以“人民军队”理念为指导,将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具体运行当中,坚定地团结和依靠人民,以人民的力量推动工作的动态进展,并通过代耕、拥军优属运动等措施的具体实施完成了此阶段的军人优抚工作任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川东地区的军人优抚工作当中,中共始终秉持“人民军队”的理念,汇集和依靠人民的力量推动了工作的运行发展。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不仅是在军人优抚工作当中,在其他的社会改造中,中共始终都坚持依靠人民,才在强大的人民力量推动下,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这也是中共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各项工作能够获得民心的关键所在。

向往[6](2019)在《跨军地改革中军队住房资金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使军人成为受尊崇的职业,提升广大现役军人住房保障水平,我国顺应时代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设立了以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军人住房资金制度。住房资金为实现官兵住有所居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强军梦、强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2018年3月,我国新一轮跨军地改革拉开序幕,部分军人将脱下军装转为公务员、企事业编制人员[1]。由于军队和地方在住房资金管理上有着较大区别,加之军队住房资金数额大、管理周期较长、敏感性强,跨军地改革单位如何做好当前住房资金的衔接和今后管理,维护好军人权益,保障改革顺利进行,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借助于文献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大量文献参阅和调查问卷等数据搜集方式,首先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从我国跨军地改革的研究、国外军队住房保障制度研究、我国军队住房资金管理政策优化和改进的研究以及军人住房资金管理措施等四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其次介绍了跨军地改革住房资金管理相关概念界定、政策介绍以及住房资金管理理论。紧接着对军队和地方在住房资金管理上的异同点进行了对照比较研究,他们产生的背景相似,都具有长期约束性,归集时间和结构一致,均用于个人住房消费并享受税收优惠;但是也存在管理主体、筹集方式、使用方式、享受标准和核算方式等诸多不同。文章结合笔者在xx警卫局从事军队住房资金管理工作的实际和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总结出住房资金标准过低,与实际需求不符;住房档案不完善,账户管理不规范;住房补贴“空转挂账”,住房资金使用率较低;分工协作不够,官兵满意度不高等四方面问题,并将问题成因归纳为外部环境因素、特定时期影响、政策机制约束和主动作为不够等四大方面,并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加强跨军地改革期间军队住房资金衔接和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首先要从国家层面提高重视程度,在财政支持上加大住房资金保障力度;二要完善军队住房资金法规建设和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三要严格执行政策法规,提升住房资金管理水平。文章的最后部分既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

杨昌斌[7](2019)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简称“双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独创的光荣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双拥实践活动,并形成了一系列双拥工作理论,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和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治国理政建军的新境界。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对做好双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展双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从提出“双拥思想”(“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简称)概念(即“关于双拥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入题,对“双拥”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创的具有政治性、全局性、社会性的活动,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当代双拥思想”)作为研究课题,主要从八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课题选题的缘起与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双拥、双拥工作、双拥思想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文献研究,界定了相关概念,说明了论文创新点,明确了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主要揭示双拥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探究其渊源及其在实践中体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双拥工作和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指南的独特价值。第三部分,廓清双拥工作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发展的双拥思想的核心内容,提出不同历史时期双拥思想有其核心要义、目标、任务,阐明双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丰富创新,体现了双拥思想血脉基因、精髓本质。第四部分,系统梳理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双拥工作的讲话、指示等内容,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路径和发展历程,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形成于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期,成熟于党的十八大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全党全国全军领导集体核心以后。第五部分,重点论述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从双拥工作本质、目标、主体、关键等四个方面对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展开阐述论证,详细阐述军民融合内涵、理念、机制、发展战略等核心要义,深刻剖析当代双拥思想需要把握的理论核心。第六部分,深入论述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全局性与局部性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的四个理论特点,揭示双拥思想的理论价值、科学禀赋。第七部分,从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第八部分,从实践维度,全面论述如何推动当代双拥思想指导工作、落地见效。主要从政治思想、工作力量、组织制度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坚持组织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实践要素。本文试图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提出“双拥思想”和“当代双拥思想”。论文提出的“双拥思想”,是将其提升到政治理论的指导思想层面,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对“双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完善定义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为“当代双拥思想”。二是从理论层面首次概括出党的历代双拥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第一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一致”,党的第二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共建”,党的当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融合”。三是系统阐述当代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和重大意义。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全局性与局部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理论特点。是十八大以来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双拥实践的新发展,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齐文进[8](2019)在《《战线》杂志研究 ——以晋察冀边区党建为中心》文中认为《战线》是中共晋察冀省委创办的一份工作指导类党建刊物,在对边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形势教育及党务教育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它以分区党委(含)以上党员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在党内秘密发行,主要出版时间为1938年2月至1944年5月。在此期间,《战线》共出版120期,其中刊载了大量与边区党的工作有关的文件、工作指导文章、基层经验文章,转载了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分局的重要决定、指示,对基层党员干部起到了教育和指导作用。《战线》是一座研究晋察冀边区党的建设的史料宝库。它的内容,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党务等方方面面,上至党中央、北方局,中至北方分局、区党委,下至地委、县委的言论、报告、经验总结都十分丰富。它基本保持了半月刊的出版连续性,加上期刊所特有的集纳性,形成了一幅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革命与建设的“全景图”,其中蕴含了十分宝贵的民族民主革命、局部执政、党的建设的理论精髓和精神财富。深入研究《战线》内容,就可发现边区党坚持群众立场、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英勇奋斗精神;紧紧围绕抗日与巩固根据地两大中心任务,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孤悬敌后、政治形势复杂的晋察冀,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自力更生,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动工农群众、又兼顾地主富农的统一战线政策;坚持不懈地在党内开展既反“左”、又反右的“两条战线”斗争,保证了党的独立性和纯洁性;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对政权、军队、群众组织的一元化领导,在艰苦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革命实践中,边区党真正把自己锻炼成为边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边区党在实践中既大刀阔斧开展工作,又注意精雕细刻巩固工作;既注重原则领导,又注重具体指导;既注重反对“左”,又注意反对右;既注重整顿和洗刷,又注重教育和培养;既注重军事,又注重民生;既注重革命,又注重执政;既注重运动,又注重秩序,把边区建设成了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晋察冀边区党创造的党建模式、执政模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做了可贵探索,其中经验,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战线》的办刊理念,对做好新时代地方党刊工作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战线》作为一本地方党刊,办刊理念科学,坚持工作指导类党刊定位,不过多刊登理论文章;坚持全党办刊,不只是编辑部成员“同人”办刊;坚持保持权威性,由边区党委主要负责人、地委及县委主要负责人撰稿;坚持专题办刊,满足基层党员干部对工作指导上的深层次需求;坚持建好通讯员队伍和交通发行网络,确保信息畅通、发行畅通等,都值得互联网时代的办刊人深入研究并合理借鉴。

李珊[9](2017)在《中国共产党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治军之道,要在得人。军队人才建设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政党和军队普遍关注的永恒课题。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军队人才建设。现代化战争军事斗争准备中,人才作为第一战略资源的地位作用不断凸显,加强军队人才建设日益成为推进党领导建军治军实践的重要战略。研究军队人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既是扎实推进当前军队规模结构调整和力量编成改革的实践需要,更是我军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强军兴国战略,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理论补充。本文从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本范畴与概念出发,通过回望建党九十多年来,党领导军队人才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力求从实践演进与理论嬗变中系统梳理、分析、凝练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的基本经验。论文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章导论。介绍研究选题的缘起、研究现状及成果、研究意义和价值,简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军队人才建设的基本范畴与概念。在介绍军队人才建设主体、对象等概念问题的基础上,界定军队人才建设问题的基本范畴,阐明研究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相关要素。提出军队人才建设的涵义及内容。从不同功能向度分析军队人才建设的价值。着重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军事思想理论和军事技术及武器装备进步程度、国家政治制度和军队性质、军队人才建设理论指导与规划决策、国际国内环境与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阐明影响军队人才建设的基本要素。第三章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的思想渊源。从理论基础、活性基因、重要借鉴和选择参照四个方面分述了中国共产党军队人才建设理论的思想渊源。阐明军队人才建设理论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军事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吸纳中国传统军事人才思想的优秀成分,借鉴西方军事人才思想的合理内核而不断发展。第四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初创。通过分析革命战争背景下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结合革命建军阶段人民军队开创人才建设的伟大实践,全面梳理、分析与评价党初步创立的军队人才地位论、军队人才建设主体论、军队人才素质构成论、军队人才培养论等军队人才建设理论。第五章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的曲折实践与理论建树。结合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军队人才建设面临的新的形势任务及要求,分析和平建军阶段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及其实践的迂回探索。通过回顾推进军队人才建设正规化取得的成绩、尝试建立军队人才制度及人才培养等工作中遭遇的挫折,分析了“文化大革命”中军队人才建设遭受挫折的原因以及“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转机。重点研究发掘了党在军队人才建设曲折探索中的理论建树,如军队人才质量建设观、军队人才培养观、军队人才制度建设观等理论内容并作以评价。第六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分析军队人才建设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结合改革强军阶段党领导军队人才建设的实践开拓,重点梳理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的新发展,阐述人才兴军的核心地位论、军队人才素质构成论、军队人才培养途径建设论、军队人才体制机制建设论、军队人才建设发展目标论等理论内容。论证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体系成熟标志。第七章党领导军队人才建设的基本经验。通过系统总结党在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和实践,从军队人才建设的理论指导、规律遵循、目标要求、领导主体地位、建设重点、体制机制保障、政治生态与创新氛围等方面总结凝练党领导军队人才建设的基本经验。

孙士庆[10](2017)在《战后舆论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研究(1945-1949)》文中研究指明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光明还是黑暗、进步还是倒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面对中国向何处去,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和共产党作出了完全相反的选择。重庆谈判、军事调处和中间势力的斡旋未能改变各自的政治立场,最终导致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在国共政争的过程中,两党在军事战场的较量之外还进行着激烈的宣传战较量,并对战后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舆论宣传是国共两党对外宣示本党理念、方针和政策,打击对手和争取民心的重要手段。善用舆论宣传能争取民心,增加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和推动军事斗争的进程。否则,便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在战后国共舆论斗争中,中共主动调整宣传体制,始终坚持党对舆论宣传的领导,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根据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宣传内容和策略。中共正是通过灵活的宣传战术和对国民党舆论的反击,一方面赢得了民心,获得广大民众的一致支持,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斗争的开展,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也分化了国民党的军心和民心,使其最终不敌中共的政治和军事攻势,输掉了战争和大陆政权。反观国民党,面对中共凌厉的宣传攻势,国民党党营新闻体系无法做出有力的反击。“以党治报”的新闻统制政策和国民党高层的过多干预,使舆论宣传呆板保守,严重影响到宣传的效果;对中共的诋毁和军事上的虚假宣传,使国民党丧失公信力;未能有效地动员和发动群众,又失去民众的支持。国民党就在政治、军事和舆论宣传都难以与中共抗衡的情况下,颓势无力挽回,最终丢掉大陆政权。而以“中立”自居,幻想走“中间道路”的中间势力,战后主张和平民主,反对内战。但随着国民党执意发动全面内战,在国统区实施恐怖统治,特别是变本加厉地对其实施政治迫害后,中间势力审时度势,最终集体转向共产党,成为历史的必然。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舆论宣传对战后国共政争的影响只是间接被动的,中共最后取代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主要还是“枪杆子”起的作用。同样,国民党的舆论宣传在其大陆败亡的过程中也并不起决定作用,军事上的失败才是最主要原因,舆论宣传的失利只是反映、并加速了这个败亡的进程而已。

二、做好义务兵家属优待工作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好义务兵家属优待工作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退役军人服务
        1.2.2 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现状
    2.1 我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发展变革
    2.2 我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现状
        2.2.1 政府机构现状
        2.2.2 事业单位现状
        2.2.3 社会力量现状
第三章 R市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调查
    3.2 R市县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调查与分析
        3.2.1 面向R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的调研情况
        3.2.2 县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分析
        3.2.3 R市县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职能配置情况
    3.3 R市乡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调查与分析
        3.3.1 面向R市乡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的调研情况
        3.3.2 R市乡级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建设情况分析
        3.3.3 R市乡级退役军人服务职能配置情况
        3.3.4 R市不同乡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差异及原因
    3.4 R市村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调查与分析
        3.4.1 面向R市村级退役军人保障体系机构的调研
        3.4.2 R市村级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建设情况分析
        3.4.3 R市村级退役军人服务职能配置情况
        3.4.4 R市不同村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差异及原因
    3.5 我国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进展
第四章 R市退役军人服务满意度和需求调查分析
    4.1 R市退役军人服务满意度和需求调查样本的选取
    4.2 R市退役军人服务满意度和需求调查方式
    4.3 R市退役军人群体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五章 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5.1 现有政策待遇滞后,难以满足退役军人需求
    5.2 部分基层服务保障机构建设落后
    5.3 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5.4 年终考核流于形式
第六章 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6.1 健全退役军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6.2 加强对机构建设落后地区支持力度
    6.3 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拓宽选人用人思路
    6.4 完善退役军人服务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机制长效运行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3)南昌市民兵组织研究(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价值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创建背景
    第一节 民兵的起源和性质
    第二节 南昌市民兵建立的背景
    第三节 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南昌市民兵组织的管理与运行
    第一节 民兵的条件和组建情况
    第二节 民兵的领导和组织关系
    第三节 民兵整组
    第四节 武器、弹药的配发和保管
    第五节 民兵组织的宣传和优抚工作
第三章 民兵的教育和训练
    第一节 政治教育
    第二节 民兵训练
第四章 南昌市民兵组织的作用
    第一节 保障经济建设
    第二节 维护社会治安
    第三节 抢险救灾,输送兵员
    第四节 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凝聚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四川的兵员动员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不足与趋势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和研究难点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难点
第2章 兵员动员的相关概述
    2.1 兵员动员相关理论
        2.1.1 战争动员与兵员动员
        2.1.2 兵员动员的逆动员
    2.2 兵员动员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3章 国民政府在四川兵员动员的历史背景
    3.1 抗战时期的四川及国内外形势
        3.1.1 抗战的爆发与兵员需求
        3.1.2 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川
    3.2 国民政府的征兵动员政策
        3.2.1 中央政府的征兵政策
        3.2.2 四川地方征兵动员政策
        3.2.3 基层地方兵役实施细则
第4章 国民政府在四川兵员动员的执行过程
    4.1 兵员动员的执行者——“新县制改革”下的乡镇保甲
        4.1.1 “新县制改革”对保甲的整编
        4.1.2 动员主体基层化的优势与后患
    4.2 兵员动员过程中的物质驱动
        4.2.1 中央和地方的优抚策略
        4.2.2 物质驱动中的逆动员
    4.3 兵员动员过程中的精神驱动
        4.3.1 政治宣传与入伍教育
        4.3.2 精神驱动中的逆动员
第5章 国民政府在四川兵员动员的结果及启示
    5.1 国民政府在四川兵员动员的结果
    5.2 兵员动员策略的评价
        5.2.1 中央政府的兵员动员策略
        5.2.2 基层政府的兵员动员策略
    5.3 理论启示
        5.3.1 兵员动员要注重话语体系构建
        5.3.2 推动兵员动员客体主体化
    5.4 现实启示
        5.4.1 公平是动员的灵魂与保障
        5.4.2 组织体系一元化
        5.4.3 完善基层治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人民军队理念下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开展(1950-195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人民军队”理念的形成与中共军人优抚工作的推行
    一、中共“人民军队”理念的形成
        (一)马克思理论中“无产阶级军队”的提出
        (二)革命时期中共“人民军队”观念的产生
        (三)新中国初期军人优抚工作中“人民军队”理念的确立
    二、中共军人优抚工作的推行
        (一)革命时期的“拥军优属”
        (二)新中国初期“拥军优属”与“拥政爱民”的结合
        (三)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基本样态
第二章 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制度的人民构成
    一、军人优抚工作人员、组织的人民为主体
        (一)实施者:基层党员、干部
        (二)得力助手:人民团体
        (三)基本支撑:人民群众
    二、军人优抚工作制度中的人民体现
        (一)建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听取人民声音
        (二)定期执行会议汇报制度落实人民行动
第三章 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宣传教育
    一、军人优抚工作宣传教育的人民性
        (一)普遍建立群众性宣传教育组织
        (二)宣传教育的主体:各界人民团体成员
    二、军人优抚工作宣传教育的对象及主旨
        (一)普通人民群众:要拥护和支持军人优抚工作
        (二)军人优抚对象:要积极配合人民的帮扶
        (三)基层党员干部:要重视人民情绪的带动
    三、军人优抚工作宣传教育的内容
        (一)“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二)“把军人优抚工作当做人人应尽的光荣义务”
第四章 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具体运行
    一、拥军优属运动的定期开展
        (一)运动的“全民”参与
        (二)运动的群众配合
        (三)运动中的民力补给
    二、节日慰问的广泛进行
        (一)群众性的军民联欢
        (二)多方支援的物质慰问
    三、民众代耕的普遍实施
        (一)代耕工作的规范与整顿
        (二)固定代耕制度的逐步建立
第五章 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成效与思考
    一、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成效
        (一)加强了干部对群众工作的重视
        (二)密切了人民同政府和军队的联系
        (三)形成了群众性的军人优抚工作
    二、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现实启示
        (一)要始终秉持“人民军队”的理念
        (二)要始终坚持“人民军队”的工作导向
        (三)要始终重视领导和发挥人民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6)跨军地改革中军队住房资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我国跨军地改革的研究
        1.2.2 对国外军队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
        1.2.3 对我国军队住房资金管理政策研究
        1.2.4 对我国军人住房资金管理措施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跨军地改革军队住房资金管理的理论与政策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跨军地改革
        2.1.2 军队住房资金
        2.1.3 资金管理
        2.1.4 军队住房资金管理
    2.2 跨军地改革军队住房资金管理的理论依据
        2.2.1 福利经济学
        2.2.2 家庭生命周期和跨期消费
        2.2.3 资金委托代理和资金内部控制
        2.2.4 资金风险收益和成本收益
    2.3 军队住房资金管理政策依据
        2.3.1 综合性文件政策方面
        2.3.2 住房补贴政策方面
        2.3.3 住房公积金政策方面
第三章 军队和地方住房资金管理异同对比分析
    3.1 军队和地方住房资金相同点
        3.1.1 产生背景相似
        3.1.2 都具有长期约束性
        3.1.3 归集时间和结构一致
        3.1.4 用于个人住房消费
        3.1.5 均享受税收优惠
    3.2 军队和地方住房资金管理不同点
        3.2.1 住房资金管理主体不同
        3.2.2 住房资金筹集方式不同
        3.2.3 住房资金使用方式不同
        3.2.4 住房资金享受标准不同
        3.2.5 住房资金核算方式不同
第四章 跨军地改革军队住房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以xx警卫局为例
    4.1 住房资金标准过低,与实际需求不符
    4.2 住房档案不完善,账户管理不规范
    4.3 资金“空转挂账”,使用率较低
    4.4 协作分工不够,官兵满意度不高
第五章 跨军地改革中军队住房资金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5.1 外部环境因素
        5.1.1 房价涨幅较快
        5.1.2 军费投入有限
    5.2 特定时期影响
        5.2.1 转改期间的管理要求提高
        5.2.2 购房资格受限,官兵需求各异
    5.3 政策机制约束
        5.3.1 住房资金审批复杂,支取使用难度大
        5.3.2 配套政策不完善,改制细则不明确
    5.4 主动作为不够
        5.4.1 重视不足,普通官兵和财务信息不对称
        5.4.2 执行刚性不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第六章 加强跨军地改革中军队住房资金管理的对策
    6.1 国家重视,加大住房资金投入力度
        6.1.1 持续投入,优化住房资金来源
        6.1.2 房住不炒,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6.1.3 充分调研,建立协调统一的政策
    6.2 完善资金管理法规建设,健全相关管理机制
        6.2.1 立足实际加快立法,完善财政法律体系
        6.2.2 建立奖罚考评体系,完善监督监管机制
        6.2.3 加强军地对接协作,建立定期会商机制
    6.3 严格执行政策法规,提升住房资金管理水平
        6.3.1 强化政策法规宣贯,组织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6.3.2 加强协作,完善个人住房账户
        6.3.3 听取官兵民意,坚决维护转改人员利益
第七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的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跨军地改革中住房资金管理相关情况的调查问卷
致谢

(7)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 国内双拥研究
        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主要创新点
一、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及价值意蕴
    (一)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
        1. 中国古代兵民关系思想的批判继承
        2. 中国共产党双拥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
        3. 马克思主义军政军民关系理论的中国化
    (二)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价值意蕴
        1. 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结晶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3. 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具体体现
        4. 开展双拥工作和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行动指南
二、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历史脉络
    (一) 双拥工作发端及双拥思想萌芽
        1. 对革命军队军民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2. 新型军民关系雏形
        3. 双拥思想萌芽
    (二) 土地革命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军民一致”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1. 土地革命时期,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2. 抗日战争时期,双拥思想正式形成
        3. 解放战争时期,双拥思想进一步发展
        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双拥思想日臻完善
    (三) 改革开放时期以“军民共建”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拥思想在恢复中发展
        2. 双拥工作不断创新,新时期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形成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1. 双拥工作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双拥工作体现改革、发展、稳定要求
        3. 双拥工作成为社会系统工程
        4. 双拥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5. 双拥工作实现军地互办实事常态化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发展成熟
        1. 军政军民关系的新发展
        2. 双拥工作目标的新定位
        3. 双拥工作领域的新拓展
四、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要义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
        1. 明确双拥工作的本质既是政治任务,又是社会工作
        2. 明确双拥工作的目标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
        3. 明确双拥工作的主体是广大军民
        4. 明确双拥工作的关键是领导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以“军民融合”为核心要义
        1. 创新了双拥思想理念
        2. 丰富了双拥思想内容
        3. 提升了双拥工作战略地位
五、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
    (一) 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二) 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三) 全局性和局部性相统一
    (四) 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
六、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 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在双拥领域的具体体现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二) 当代双拥思想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1. 政治上增强军政军民团结的自觉性
        2. 战略上增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自觉性
        3. 全局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三) 当代双拥思想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1. 加强双拥工作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2. 加强双拥工作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选择
        3. 加强双拥工作是人民军队使命担当的必由之路
七、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实践要素
    (一) 政治思想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1. 党的政治理论是双拥工作的指导思想
        2. 党的领导是双拥工作的根本原则
        3.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双拥工作的基本遵循
    (二) 工作力量上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保证作用
        2. 拓展双拥工作的实践主体
        3. 调动广大军民参与双拥工作的积极性
    (三) 组织制度上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 强化双拥组织领导
        2. 创新双拥工作载体
        3. 完善法律政策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战线》杂志研究 ——以晋察冀边区党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和学术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时间、空间界定
    五、概念说明
    六、框架思路
第一章 《战线》的基本情况
    一、《战线》创办的历史背景
    二、《战线》出版的历史沿革
    三、《战线》装帧印刷与发行
    四、《战线》在党刊中的比较定位
第二章 《战线》的编撰群体与编辑理念
    一、《战线》的编撰群体
    二、《战线》的编辑理念
    三、《战线》的稿件分析
第三章 《战线》与边区党的政治建设
    一、宣传党的政治路线
    二、宣传党的各项政策
    三、宣传党的策略与任务
第四章 《战线》与边区党的组织建设
    一、指导组织体系建设
    二、指导干部审查管理
    三、指导党员发展管理
    四、指导支部建设整理
第五章 《战线》与边区党的思想建设
    一、引导思想教育开展
    二、引导思想整风落实
    三、引导典型作用发挥
第六章 《战线》与边区党的作风纪律制度建设
    一、推动加强作风建设
    二、推动加强纪律建设
    三、推动加强制度建设
第七章 《战线》与边区党建特例
    一、探索完善军队党的建设
    二、探索完善机关党的建设
第八章 关于《战线》的思考与启示
    一、《战线》构筑了边区党建宣传阵地
    二、《战线》呈现了边区党建分期细节
    三、《战线》反映了边区党建基本特点
    四、《战线》昭示了党的建设内在规律
    五、《战线》指引了地方党刊发展路径
结语
附录 :《战线》1-133期发表文章篇目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
后记

(9)中国共产党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理论研究价值
        1.1.3 实践借鉴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既有成果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2.3 既有成果和研究趋势分析
    1.3 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的难点
        1.4.2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军队人才建设的基本范畴与概念
    2.1 军队人才建设的对象及其本质特征
        2.1.1 军队人才的概念和范畴
        2.1.2 军队人才的类型与层级
        2.1.3 军队人才的本质特征和职业特质
        2.1.4 军队人才的个体结构和群体结构
    2.2 军队人才建设的涵义及内容
        2.2.1 军队人才建设主体是中央军委和军队各级党委
        2.2.2 军队人才建设客体是军队中的军事人才个体或群体
        2.2.3 军队人才建设涵盖军队人才成长与发展的一切创建和设置
    2.3 军队人才建设的功能向度
        2.3.1 提升军队战斗力:加强军队人才实战能力供给
        2.3.2 促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人才结构优化整合
        2.3.3 促进军队人才个体自由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2.4 影响军队人才建设的基本要素
        2.4.1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影响军队人才建设的主要物质基础
        2.4.2 军事思想理论和军事技术及武器装备进步程度影响军队人才建设标准
        2.4.3 国家政治制度和军队性质定位军队人才建设的价值归属
        2.4.4 军队人才建设理论指导、规划与决策影响军队人才建设实效
        2.4.5 国际国内环境与国家发展战略影响军队人才建设外部支持
第3章 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的思想渊源
    3.1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体系是党领导军队人才建设的理论基础
        3.1.1 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人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
        3.1.2 核心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才学理论
        3.1.3 专门理论:马克思主义军事人才学基本理论
    3.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是党的军队人才建设思想产生并发展的活性基因
        3.2.1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蕴含我军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
        3.2.2 中国特色军事理论是军事斗争准备实践的理论先导
        3.2.3 中国特色军事理论统领指导军队人才建设实践
    3.3 中国传统军事人才思想的优秀成分是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的重要借鉴
        3.3.1 中国古代军事人才思想精髓
        3.3.2 中国近代军事人才思想启示
    3.4 西方主要强国军事人才思想的合理内核是我军人才建设理论的选择参照
        3.4.1 西方古代军事人才思想
        3.4.2 近现代西方主要强国军事人才思想
第4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初创
    4.1 军队人才建设的革命战争背景
        4.1.1 中国革命特点决定人民军队在革命斗争和争夺政权中必须发挥关键作用
        4.1.2 中国革命道路选择决定了培养大量军队人才的迫切性和艰巨性
    4.2 革命建军阶段人民军队艰难开创人才建设的伟大实践
        4.2.1 加强军队人才政治教育与思想改造
        4.2.2 壮大军队人才队伍
        4.2.3 创建人才培训组织机构
        4.2.4 建章立制规范人才工作
    4.3 适应革命战争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形成
        4.3.1 军队人才地位论:军队人才是决定革命战争胜负的关键力量
        4.3.2 军队人才建设主体论:中国共产党是军队人才建设的领导者和实践先锋
        4.3.3 军队人才素质构成论:忠诚能战是军队人才的首要条件
        4.3.4 军队人才培养论:不拘一格多渠道
    4.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的理论评价
        4.4.1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及军事人才思想得以继承与发展
        4.4.2 适应革命战争形势任务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初步形成
        4.4.3 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军队人才建设实践取得显着成就
第5章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的军队人才建设曲折实践与理论建树
    5.1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军队人才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及要求
        5.1.1 军队建设任务转变赋予军队人才建设新任务
        5.1.2 军队建设总方针总任务对军队人才建设提出新要求
        5.1.3 “革命化”冲击现代化对军队人才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5.2 和平建军阶段军队人才建设实践在转型阵痛中迂回前行
        5.2.1 边打边建期间党为建设现代化和正规化革命军队作准备
        5.2.2 全面建设正规化和现代化时期军队人才制度的尝试与探索
        5.2.3 “文化大革命”中军队人才建设遭受挫折
        5.2.4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军队人才建设获得转机
    5.3 党领导军队人才建设曲折探索中的理论建树
        5.3.1 军队人才质量建设观:不唯阶级成分强调素质条件标准
        5.3.2 军队人才培养观:教育训练现代化和正规化
        5.3.3 军队人才制度建设观:制度是人才建设正规化和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5.4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评价
        5.4.1 初步形成和平时期军队人才建设思想
        5.4.2 指导保卫国家和建设国防实践取得重要成就
第6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6.1 军队人才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6.1.1 国际战略格局重组校准军事战略方针为军队建设指明方向
        6.1.2 国防现代化发展目标引导军队人才建设回归正确轨道
        6.1.3 现代高科技战争对军队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
        6.1.4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对军队吸引保留人才提出新挑战
    6.2 军队人才建设改革实践支撑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6.2.1 顺应世界战略格局调整和战争形态变化把握军队人才建设着力点
        6.2.2 遵循和平建军规律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中人才准备
        6.2.3 稳步推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军队人才制度改革
    6.3 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6.3.1 人才兴军的核心地位论:第一战略资源
        6.3.2 军队人才素质构成论:全面复合型素质结构
        6.3.3 军队人才培养路径建设论:突出教育训练
        6.3.4 军队人才体制机制建设论:法治人事
        6.3.5 军队人才建设发展目标论:精兵制胜
    6.4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评价
        6.4.1 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体系成熟
        6.4.2 深刻揭示出现代军队人才的成长规律
        6.4.3 推动新时期现代化军队人才建设新进展
        6.4.4 对西方先进人力资源理论的合理吸收
第7章 党领导军队人才建设的基本经验
    7.1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和科学引领
        7.1.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推进政治建军方略
        7.1.2 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指导是军队人才建设正向发展的先决条件
        7.1.3 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推进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
    7.2 必须遵循党的人才理论的一般规律和军队人才建设的特殊规律
        7.2.1 必须始终以党的人才理论的一般规律为根本指导
        7.2.2 必须深化军队人才建设的特殊规律研究
        7.2.3 必须将人才理论的一般规律和军队人才建设的特殊规律相结合
    7.3 牢固确立战斗力为根本目标和唯一标准
        7.3.1 提高军政素质是军队人才建设培养性目标
        7.3.2 提升整体作战合力是军队人才建设配置性目标
        7.3.3 激发人才活力是军队人才建设效率性目标
    7.4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主体地位
        7.4.1 坚持由党对军队人才建设实施宏观管理
        7.4.2 坚持由党组织制定并落实军队人才建设的政策法规
        7.4.3 坚持由党组织统筹协调军队人才建设要素
        7.4.4 坚持由党组织服务保障军队人才建设需要
    7.5 始终以军队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
        7.5.1 丰富干部来源结构以拓宽军队人才来源渠道
        7.5.2 重视干部培训以保留军队人才骨干
        7.5.3 科学评价干部以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7.6 始终重视军队人才建设的体制机制保障
        7.6.1 构建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确保军队人才建设指挥基础
        7.6.2 健全人才法规制度军队人才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7.6.3 完善科学决策机制保证军队人才建设实效
    7.7 建构良好的政治生态与创新氛围是军队人才成长的外部条件
        7.7.1 不良政治生态和平庸守旧氛围影响人才成长
        7.7.2 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自觉纯净政治生态
        7.7.3 严守人事纪律维护良好政治生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战后舆论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回顾 三、史料概述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架构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后中国的政治与舆论环境 一、抗战胜利与国共受降之争 二、新闻接收与传媒复员 三、中共与民营传媒的发展 四、拒检运动与政治松动 五、民众心理与舆论导向 第二章
    国共“和谈”期间的舆论 一、“重庆谈判”与国共宣传战 二、“政协会议”召开问题上的国共宣传 三、国共关于“内战责任”问题的论争 四、中间势力的活跃与反战呼吁 第三章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的舆论 一、全面内战爆发前的反战呼声 二、李闻惨案与各方舆论 三、内战中学潮与社会舆论 四、中间势力的反战宣传 第四章
    内战转折时期的舆论 一、“戡乱动员”与舆论反响 二、特刑庭与舆论钳制 三、中间势力的舆论转向 第五章
    国共舆论宣传的特点与成效 一、国共宣传决策与管理 二、国共宣传的特点与成效 结语 一、国民党宣传失利对政权转变的影响 二、中共成功的宣传对革命胜利的影响 三、从舆论宣传角度观察国民党大陆失败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四、做好义务兵家属优待工作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士官职业生涯管理调查研究[D]. 李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2]我国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个案研究[D]. 刘明亮. 河北大学, 2020(08)
  • [3]南昌市民兵组织研究(1949-1966)[D]. 刘杰.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4]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四川的兵员动员及其启示[D]. 熊智鹏.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5]人民军队理念下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开展(1950-1955)[D]. 罗娜. 西南大学, 2020(01)
  • [6]跨军地改革中军队住房资金管理研究[D]. 向往.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7]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D]. 杨昌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战线》杂志研究 ——以晋察冀边区党建为中心[D]. 齐文进.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9]中国共产党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李珊.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10]战后舆论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研究(1945-1949)[D]. 孙士庆. 上海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义务兵家属优待工作要抓好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