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玻璃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端部粘结剪应力试验研究及端部应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萌飞[1](2021)在《方形薄壁钢管冰短柱轴压力学性能和三种FRP-混凝土剪切性能试验方法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寒冷地区常年温度低于0℃,导致混凝土的制备及运输遇到极大困难,因此在该地区需要寻找一种可以替代混凝土的建筑材料,考虑到寒冷地区存在大量的冰资源,用冰来代替混凝土成为可行的选择。考虑到纯冰的破坏为脆性破坏,不利于结构的安全性设计,本文提出钢管和纯冰的组合构件并通过在纯冰中添加锯末来改善试件的力学性能。研究方形薄壁钢管冰短柱的轴压力学性能是研究其力学性能的基础工作之一。另一方面,纤维复合材料(Fiber-Reinforced Polymer,FRP)由于其具有轻质,高强和耐腐蚀等优点常被用来对混凝土梁进行抗弯加固,而FRP加固混凝土梁由于中部裂缝引起的FRP片材的剥离破坏由于无法通过锚固措施进行避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很有意义的。考虑到FRP与混凝土的粘结界面主要存在剪应力,目前常用梁式试验、单剪试验和双剪试验对其FRP-混凝土剪切性能进行研究,其中梁式试验的加载方式与工程状况最为接近,但较为复杂,单剪和双剪试验的操作较为简单,因此常用单剪或双剪的试验结果预测FRP加固混凝土梁的剥离破坏,但关于梁式试验,单剪试验和双剪试验其具体参数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对方形薄壁钢管冰短柱的轴压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系统性的进行了梁式试验,单剪试验和双剪实验,研究其具体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3个纯冰柱,3个锯末增强冰柱,9个方形薄壁钢管纯冰柱,9个方形薄壁钢管锯末增强冰柱和6个空钢管的轴压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变量为钢管宽厚比和核心冰类型。试验结果表明:随套箍系数ξ的减小,方形薄壁钢管冰短柱的破坏模式从腰鼓形破坏向剪切形破坏转化;组合柱的弹性模量和轴压强度均随宽厚比的增加而减小;宽厚比相同时,方形薄壁钢管纯冰柱的弹性模量大于对应宽厚比的方形薄壁钢管锯末增强冰柱,但其轴压强度小于对应的方形薄壁钢管锯末增强冰柱。(2)对方形薄壁钢管冰短柱的应力-应变关系全曲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基于试验数据提出了方形薄壁钢管冰短柱弹性极限应力和弹性极限应变的计算公式,该公式可以对试验结果进行较好的预测;提出了方形薄壁钢管冰短柱的轴压承载力公式,该公式可以对方形薄壁钢管纯冰柱和宽厚比较小的方形薄壁钢管锯末增强冰柱的承载力进行较好的预测,但对于宽厚比为100的方形薄壁钢管锯末增强冰柱的承载力预测较为保守。(3)对12个梁试件,12个单剪试件和12个双剪试件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变量为试验类型和FRP片材种类,探究梁试件,单剪试件和双剪试件具体参数间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梁试件的破坏模式与单剪试件和双剪试件存在差异,为胶层与混凝土的剥离破坏和混凝土开裂导致的剥离破坏并存,加载过程中中部裂缝两侧的混凝土存在竖向相对错动是形成混合破坏模式的主要原因;粘贴不同FRP片材种类的梁试件、单剪试件和双剪试件的应变及剪应力分布规律均较为相似,其反映的界面传力区域均为从加载端逐渐向自由端发展。(4)对比FRP片材种类和试验类型对试件的粘结滑移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破坏发生在混凝土层,FRP片材种类对试件的峰值剪应力和界面断裂能的影响可以忽略,峰值剪应力及界面断裂能从小到大依次为梁试件、单剪试件和双剪试件;将基于面内剪切试验的剥离承载力公式,粘结滑移本构模型及界面断裂能公式与梁试件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面内剪切试验的模型并不完全适用于梁试件;考虑到基于面内剪切实验的相关模型可以对梁试件关于试验变量的发展趋势进行较好的预测,同时考虑到单剪试件和双剪试件间存在差异,对现有的基于面内剪切试验的相关模型进行修正,使其可以对梁式试验,单剪试验和双剪试验的试验结果进行较好的预测。
程小乾[2](2021)在《CFRP加固切口钢筋混凝土梁破坏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纤维增强聚合物(FRP)被大量应用在加固和修复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这种大范围的应用一方面是由于该材料优异的力学性能,另外一方面是由于施工的方便和快速。外贴碳纤维板技术被大量应用在抗弯和抗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结构中,该技术是通过环氧树脂材料将碳纤维板贴在钢筋混凝土梁的底部,从而分担部分钢筋的受拉应力,进而增大原有钢筋混凝土梁的截面刚度和承载能力。另外,针对由于锈蚀或者疲劳载荷导致的钢筋抗拉强度降低的钢筋混凝土梁构件,通过外加碳纤维板条,可以承担梁在受弯载荷下的拉应力,从而恢复缺陷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能力。大量的试验和工程案例表明,FRP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形态之一是外贴FRP板和混凝土表面的剥离。该破坏模式通常发生在钢筋受压破坏和钢筋受拉屈服之前,是限制加固效果的关键性因素。这与传统混凝土梁遇到的钢筋屈服和混凝土压碎的破坏模式不同,截面剥离取决与FRP板与原有混凝土梁面之间的剪应力,因此不能通过传统钢筋混凝土梁设计思路中所采用的截面应力分析来达成。因此对于FRP界面剥离机理的研究和对剥离载荷的预测也是近几年的热门研究课题。本文中,为了验证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力学表现,以及分析其剥离破坏机理,设计实施了FRP加固预制裂缝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试验。为了方便对于界面剥离开始位置的预测和对局部FRP板受拉变形的精确测量,在贴碳纤维板之前,首先在钢筋混凝土梁的受拉面预制竖向裂缝,来产生界面局部的应力集中,从而触发此处的界面剥离。为了研究不同加载方式以及不同裂缝位置对于加固效果的影响,采用了三点和四点加载,裂缝的形式包括了在梁中心长度位置的单裂缝和沿中心位置对称的双裂缝。在试验过程中,对于FRP加固钢筋混凝土的载荷,变形和FRP板的轴向变形进行了测量,并对钢筋混凝土梁内的裂缝扩展进行了视频观测记录。试验测量结果表明,在经过FRP板加固后,缺陷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有显着提升。FRP板在试验过程中承担了大量拉力,并且通过界面的逐渐剥离而增强了加固梁的变形能力。通过对于试验现象分析得到构件的破坏机理如下:初始弹性阶段随着载荷增加,梁的竖向变形线性增加,但此时FRP板的贡献较小;随着裂缝处受拉混凝土的脆性破坏裂缝长度迅速扩展,此时拉应力迅速传递到FRP板上。随着载荷的增加,FRP板中的拉应力和切口附近的界面应力逐渐增加。当界面应力达到临界值时,剥离产生并逐渐沿轴向扩展。最终在界面剥离扩展到板端的时候,构件完全失效破坏。在对比试验结果的基础上,作者进行了了外贴FRP板加固预制切口的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梁的理论强度分析。首先在加固普通无预制裂缝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计算的基础上推得外贴FRP板加固有切口的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刚度计算公式,然后基于本文的试验结果,给出了对于极端损伤情况下所推荐的损伤系数。图 [58] 表 [5] 参 [56]
闵信哲[3](2021)在《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纤维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简称CFRP)以其轻质高强、耐腐蚀、抗疲劳等诸多优点被学界所关注,在工程结构的抗弯加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部分应用场景中甚至起到了比外贴钢板更好的加固效果。然而,由于CFRP为纯弹性材料无法产生塑性变形,同时在外贴CFRP片材加固时无法设置有效的抗剪连接键,因此CFRP片材的剥离问题逐渐被发现和重视。目前,对于CFRP片材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的静力性能研究已较为成熟,而对其疲劳性能的研究还值得进一步补充和深入。为了探究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在疲劳荷载下的性能以及CFRP板的疲劳剥离开展行为,本文针对CFRP板-混凝土界面和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开展了试验研究和相应的理论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CFRP板-混凝土粘结界面开展了 1 1个试件的界面单剪静力或疲劳试验。其中,界面静力试验主要研究了当CFRP板粘结长度超过其有效粘结长度Le时的界面极限承载力以及静载下界面的破坏模式;疲劳试验主要研究了不同疲劳荷载上限Pmax和疲劳荷载下限Pmin时界面的疲劳性能,研究变量主要为疲劳荷载幅值(疲劳荷载上、下限的差值)和疲劳荷载水平(疲劳荷载上、下限的均值)。研究表明,CFRP板-混凝土界面在承受静力或疲劳加载时的破坏模式均表现为CFRP板的剥离破坏,破坏面均在浅层混凝土中。静力与疲劳试件剥离破坏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剥离开展的阶段,静载时CFRP板会在界面达到其极限承载力时发生快速的连续破坏,而疲劳加载时CFRP板的剥离会随着疲劳加载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开展。并且,当CFRP板上的疲劳荷载上限Pmax小于0.55倍的界面静载极限承载力Pu时,界面在200万次疲劳加载后不会发生疲劳破坏,CFRP板的疲劳剥离也未开展,同时200万次疲劳加载后的界面剩余承载力与静载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基本一致;(2)CFRP板-混凝土界面的疲劳试验表明,CFRP板的疲劳剥离开展表现出“前期快,中期减缓,最终突然破坏”的基本特征。CFRP板的疲劳剥离开展速率直接决定了界面的疲劳寿命。试验表明,当界面承受相同疲劳荷载幅,疲劳荷载水平的提升将导致界面疲劳寿命的急剧降低,而疲劳荷载上限Pmax相同但疲劳荷载下限Pmin不同的试件则表现出相近的疲劳寿命。说明CFRP板-混凝土界面对疲劳荷载上限Pmax更为敏感。因此对界面进行疲劳分析时必须同时考虑疲劳荷载幅值和疲劳荷载水平的共同影响;(3)基于断裂力学和能量法的基本原理,提出了“FRP疲劳剥离开展速率预测模型”。该模型以相对疲劳应力幅ΔS和相对疲劳应力水平S的乘积S(S=ΔS.S)作为参量,同时考虑了已剥离FRP对其后续疲劳剥离开展速率的影响对模型进行了修正。通过与试验实测数据的对比证明该模型预测合理准确,能够较好地展现FRP疲劳剥离时的基本特征,为之后的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整体疲劳性能分析打下了基础;(4)本文还开展了 6根预应力/非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静力或疲劳性能试验研究。试验包括2根静力试验梁和4根疲劳试验梁,静力和疲劳试验梁中各包含1根非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其余的试验梁均为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设计有效预应力σpe=1000MPa。加固梁的静载试验主要研究了预应力/非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和破坏模式;疲劳试验主要研究了疲劳荷载水平和有效预应力对加固梁疲劳性能的影响。静载试验发现加固梁的静载破坏模式为加载点下截面受压区顶部混凝土压碎,试验表明预应力的施加能够有效提高加固梁的开裂荷载、屈服荷载和极限承载力,但会牺牲部分的破坏延性;疲劳试验发现加固梁疲劳破坏模式均为加载点下截面的钢筋疲劳断裂,疲劳加载过程中加固梁的受拉钢筋应力、受拉钢筋应力幅、加固梁跨中挠度等均呈现出“快-慢-快”的三阶段发展规律。在静力和疲劳试验中均发现了 CFRP板的剥离开展,剥离均起始于加载点下截面,剥离开展方向均指向该加载点的相邻支座方向。同时,试验还观察到CFRP板剥离开展所导致的截面应力重分布现象,说明剥离是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承受荷载时不可忽视的部分;(5)本文基于条带法和分段线性原理,编制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损伤全过程非线性分析程序。该程序中充分考量了包括钢筋、混凝土和CFRP板的疲劳损伤模型及相应破坏准则,同时考虑了 CFRP板剥离造成的截面应力重分布。通过与试验结果的比对证明了该分析方法的有效性。随后,本文进行了大量的参数分析,定量地研究了疲劳荷载水平、有效预应力大小、混凝土强度等级和CFRP板剥离对加固梁疲劳寿命的影响。同时,为了更强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提出了针对不同预应力水平的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换算截面受拉边缘拉应力限值[σc0db,2E6],当加固梁的换算截面受拉边缘拉应力小于该限值时,在200万次的疲劳加载过程中将不会发生CFRP板的疲劳剥离开展,CFRP板将始终与被加固混凝土梁保持良好的粘结。
张智涛[4](2020)在《端部无预应力粘结NSM CFRP加固梁静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近十年的深入研究,表层嵌贴(Near Surface Mounted,NSM)预应力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已成为目前老化基础设施结构修复和改造的主流解决方案。然而在不设置永久性锚具的情况下,加固结构容易在CFRP粘结端部发生脆性的剥离破坏,导致结构在达到预期承载力前过早失效。目前国内外的预应力NSM CFRP加固梁端部剥离抑制方法多数为增设外部附加的锚固装置,普遍存在工艺复杂、增加成本、损伤原结构等缺陷,导致锚固效果不理想。鉴于此,本文设计13片带端部无预应力粘结段的预应力NSM 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四点弯曲静载试验,重点研究了无预应力粘结长度、预应力段-无预应力段粘结长度组合对加固梁受力性能、破坏模式及应力传递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在试验基础上得出了预应力NSM CFRP体系的最佳端部无预应力粘结段长度,并提出了端部无预应力粘结NSM CFRP加固梁端部剥离承载力模型,利用试验结果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预应力NSM CFRP加固梁设置的端部无预应力粘结段能在显着提高加固构件的粘结端部开裂荷载与极限荷载的同时,弥补构件因施加预应力而降低的剩余变形能力,从而延缓并抑制预应力NSM CFRP加固混凝土梁端部剥离破坏的发生。2.总粘结长度不限时,端部无预应力粘结加固构件的承载性能与变形性能随无预应力粘结段延长而提高,但存在一个有效粘结长度上限,当端部设置的无预应力段长度超过上限后构件性能提升幅度有限。3.限定的总粘结长度下,延长无预应力粘结段将使得构件的粘结端部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因此存在一个最优的预应力段-无预应力段粘结长度组合,本文试验参数条件下得到表层嵌贴预应力CFRP体系的端部无预应力粘结段有效长度上限为300mm。4.限定的总粘结长度下,当端部设置的无预应力粘结段长度不超过100mm时,构件破坏模式趋近于预应力NSM FRP加固构件;延长无预应力粘结段长度当无预应力粘结段长度满足有效粘结应力传递长度上限(300mm)时,其破坏形态和承载能力与同一总粘结长度的非预应力NSM CFRP加固梁相当。5.现有的非预应力NSM CFRP加固梁端部剥离破坏承载力模型计算值与本文端部无预应力粘结NSM CFRP加固试件试验值总体上吻合程度较高,但改变总粘结长度取值后存在误差较大。
王文广[5](2019)在《FRP抗剪加固混凝土梁锚固效果的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FRP材料在土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工程应用中对于混凝土梁的加固主要分为抗剪和抗弯加固。抗剪加固形式包括条形加固、U形加固和全裹加固三种。钢筋混凝土梁失效的主要原因是剪切裂缝和弯曲裂缝引起的纤维布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剥离。目前工程中常用的方法是在FRP端部或沿全梁粘贴FRP-U型箍,防止FRP布与混凝土界面的剥离。本文进行FRP抗剪加固及锚固效果的有限元分析,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CDP),对试验梁开展抗剪加固效果的有限元分析。建立条形加固、U型加固和全裹加固的有限元模型,将计算得到的荷载位移曲线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模型及混凝土本构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三种加固方式下,加固间距取25mm、50mm和100mm,加固条宽度取25mm、50mm和75mm时18根加固梁的数值计算结果,得到FRP抗剪加固的最优加固形式、加固条宽度和间距,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2、基于扩展有限元(XFEM)方法以及界面黏结应力(CZM)分析方法,研究FRP条粘贴方向对混凝土梁抗剪加固的作用效果。分别建立了竖向FRP条和斜向45°的FRP条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扩展有限元模型,将竖向FRP条加固梁的荷载位移曲线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扩展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分别开展了两种加固方式下,剪切斜裂缝穿过FRP布时界面应力以及FRP布应力变化,对比了竖向FRP条加固和斜向45°的FRP条加固时在同一荷载水平下的裂缝高度、界面单元应力以及FRP布应力,得到斜向45°的FRP条加固效果优于竖向加固的结论。3、基于第三章的计算方法对端部及全梁U型锚固的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锚固效果进行分析,建立了包含混凝土弯曲裂缝、剪切裂缝以及弯剪裂缝的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比了两种U型锚固形式下,B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在不同荷载等级下的加固效果、裂缝高度、界面应力以及BFRP布应力,结果表明两种锚固形式对提高加固梁的承载力,抑制混凝土裂缝扩展效果差别不大,但BFRP布端部锚固时界面应力和BFRP布应力分布更均匀,在裂缝附近易发生剥离破坏;而全梁锚固情况下,界面应力下降,不易发生界面剥离,但U型锚固间的BFRP布应力较大,易发生BFRP材料拉断破坏。4、研究了工程中常用的FRP抗剪加固设计方法。根据美国规范和中国规范中抗剪加固混凝土梁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将试验结果与基于规范得到的设计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规范中的计算结果偏于保守,结合对比分析结果,对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加固设计提出了建议。
钱聪[6](2019)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梁的时变性能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材料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桥梁、隧道、建筑物等多种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加固中。实际加固后的结构在长期的服役过程中存在混凝土徐变、胶粘剂以及CFRP蠕变等时变特性,该特性对CFRP端部界面峰值应力及有效粘结长度存在影响,CFRP端部界面峰值应力将直接影响端部剥离荷载,同时有效粘结长度将直接影响抗剪加固时的抗剪承载能力。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此还缺乏充分的研究。本文利用Abaqus建立了CFRP抗弯加固钢筋混凝土试验梁以及双剪试验有限元模型,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在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包括:(1)总结了目前国内外CFRP加固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2)运用Abaqus建立了CFRP抗弯加固试验梁以及双剪试验的有限元模型,并考虑胶粘剂的蠕变及混凝土的徐变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只考虑混凝土徐变特性时,90天后CFRP端部界面峰值剥离正应力增加了34%,界面峰值剪应力增加了47%;同时考虑胶粘剂蠕变和混凝土徐变时,90天后CFRP端部界面峰值剥离正应力增加了14%,界面峰值剪应力增加了24%;混凝土徐变会增加CFRP端部界面峰值剥离正应力与界面峰值剪应力,胶粘剂蠕变会减小CFRP端部界面峰值剥离正应力与峰值剪应力。(3)根据16组考虑材料时变特性后CFRP抗弯加固梁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加固梁在0.3倍、0.5倍、0.7倍、0.9倍极限荷载作用100天后CFRP端部峰值剥离正应力的平均增大系数分别为21.75%、17.43%、15.41%、13.10%,峰值剪应力的平均增大系数分别为24.68%、19.43%、16.94%、14.67%。建议在设计计算中考虑材料时变性能后界面峰值正应力增大系数偏安全的取25%,界面峰值剪应力增大系数偏安全的取29%。(4)根据36组考虑材料时变特性后双剪试件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试件在0.3倍、0.5倍、0.7倍、0.9倍极限荷载作用100天后有效粘结长度的平均增大系数分别为28.98%、30.30%、31.97%、32.13%,有效粘结长度不会随着外荷载的增大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建议在设计计算中考虑材料时变性能后有效粘结长度增大系数偏安全的取31%。(5)修正了考虑材料时变性能后混凝土在双向应力状态下的名义主应力及加固梁在CFRP端部处的剥离破坏准则,推导了考虑材料时变性能后加固梁承受跨中集中荷载、两点对称荷载、均布荷载的剥离破坏荷载的理论公式,给出了一个CFRP抗弯加固梁算例,计算了考虑材料时变后此算例的剥离破坏荷载。(6)给出了一个CFRP抗剪加固算例,利用修正的有效粘结长度代入CFRP抗剪承载能力的理论公式中,计算了考虑材料时变性能后CFRP在加固梁抗剪承载能力中的贡献值,讨论了考虑时变性能后CFRP抗剪承载能力的增大效应。
许颀[7](2015)在《亚麻纤维增强复合塑料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FRP)因其轻质高强、便于施工、耐腐蚀等优点而开始受到土木工程领域的日益关注,开始以各类形式应用于工程结构当中。传统的人造纤维并不能在绿色和可持续方面有很好的表现。为满足环境需求,发展可再生材料,以自然纤维代替玻璃纤维等人造纤维作为复合材料的增强物用于工程,具有较好地前景。目前,自然纤维FRP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本文以亚麻纤维代替人造纤维用于FRP基材,并通过试验深入研究了亚麻纤维增强复合塑料(FFRP,Flax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Plastic)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本文对四种自然纤维(200g/m2半漂亚麻、300g/m2雨露亚麻、400g/m2雨露亚麻和黄麻)布和三种厚度(2层、4层和6层)FFRP试件进行了拉伸试验研究,发现300g/m2雨露亚麻布试件沿经向抗拉强度相对较高且伸长率适中,选择其制作成的FFRP试件拉伸性能较为稳定。通过试验得到了FFRP的拉伸强度、极限拉伸应变、拉伸模量和应力-应变曲线。(2)根据FFRP材性试验的结果和其他各材料的本构关系,对F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抗弯性能分析,并推导出相应破坏模式下的承载力计算公式。(3)对6根F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以及2根普通钢筋混凝土对比梁进行了抗弯性能试验研究,研究了不同配筋率、不同纤维层数和不同预裂程度下FFRP加固梁的受力特性,对加固梁的荷载-挠度关系、钢筋的荷载-应变关系、增强材料的荷载-应变关系以及加固梁的延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试验结果表明FFRP加固梁的荷载极限承载力与普通混凝土梁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将加固梁极限承载力的试验值与理论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吻合较好。(4)考虑到本文进行抗弯性能试验的加固梁均未发生FFRP与混凝土间的界面剥离破坏,本文对3根粘贴了不同长度FFRP的加固梁进行试验,以分析FFRP与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性能,试验发现FFRP粘贴长度最短的试验梁发生了剥离破坏,为保证FFRP与混凝土梁能够较好的协调工作并充分利用材料,建议将FFRP粘贴伸至梁支座处为宜。
周英武[8](2009)在《FRP-高强混凝土梁强度与延性的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纤维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loymer,简称FRP)由于强度高、质量轻、耐腐蚀、施工便捷等优点在混凝土结构加固与修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国内外在FRP加固技术领域的研究主要以加固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为主,所用混凝土强度一般都在C30~C40之间,极少涉及到强度在C50以上的混凝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科技进步和建筑市场的繁荣,随着高层建筑的日益增多,高强混凝土的应用必然越来越广泛,由此萌生的高强混凝土结构的加固维修问题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而采用FRP加固技术也必然是解决高强混凝土结构加固维修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为迎合未来建筑技术的需要,本文对FRP加固高强混凝土梁的强度与延性展开了系统地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并建立了FRP加固高强混凝土梁的强度与延性的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对FRP-高强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展开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采用四种纤维复合材料,对123个FRP-高强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单面剪切试验,通过在FRP条带上布置小间距的应变片测量得到了FRP-高强混凝土界面上离散点的应变;采用保形插值的方法对FRP粘结面上非测量区域的应变进行插值,得到了光滑连续的应变分布曲线,从而建立了FRP-高强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的三种本构关系模型,并基于断裂力学的方法,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FRP-高强混凝土界面剥离承载力的计算公式。(2)对FRP加固高强混凝土梁抗剪性能展开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进行了23根FRP抗剪加固高强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同时对钢筋混凝土斜裂缝倾角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建立了计算斜裂缝倾角的一个简单可靠、适用性较强的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试验结果极为吻合的CFRP加固高强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和相应的设计方法。(3)对FRP加固高强混凝土梁抗弯性能展开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进行8根FRP抗弯加固高强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分别建立了弯曲破坏和中部剥离破坏下的FRP受弯加固高强混凝土梁的承载力计算模型;基于混凝土的破坏准则和界面断裂能释放率的破坏准则,本文分析了端部剥离的机理,建立了端部剥离破坏下的FRP受弯加固高强混凝土梁的两种强度模型。(4)对FRP增强高强混凝土梁延性展开试验研究。提出了利用FRP约束塑性铰区混凝土来提高高强混凝土梁延性的方法。进行4根FRP延性加固高强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采用四面缠绕FRP的方法对塑性铰区混凝土施加约束,并进行结构试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FRP约束塑性铰区混凝土可以显着地提高高强混凝土梁的延性。最后通过对延性增强机理的简要分析,提出了FRP采用U型粘贴时应采取的有效锚固措施。(5)对FRP筋高强混凝土梁的延性展开研究。提出了压缩屈服的概念。在FRP筋高强混凝土梁受压区引入延性块,通过延性块压缩屈服后产生的巨大变形,成功地解决了FRP筋高强混凝土梁延性的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延性块参数的选择对FRP筋高强混凝土梁延性的影响,并最终建立了以位移延性系数为目标函数的FRP筋高强混凝土梁延性的优化设计方法。
贺学军[9](2007)在《FRP加固负载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及剥离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FRP-混凝土界面的力学行为及剥离破坏是FRP加固技术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有关的研究分析多以无初载加固梁为研究对象,甚少涉及到FRP抗弯加固负载梁的界面力学行为及剥离机理的研究。本文根据混凝土基本理论、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结果,对FRP加固负载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及剥离行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FRP加固负载混凝土梁滞后应变及弯矩特征值(即开裂弯矩、屈服弯矩和极限弯矩)的计算公式。对片材端部混凝土保护层剥离和弯曲主裂缝处FRP剥离等两种常见的剥离破坏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建立了负载加固梁界面应力分析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剥离破坏荷载的计算公式。对比分析表明,本文所建议的计算公式优于现有文献公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外贴CFRP片材(含布、板)抗弯加固足尺梁的试验结果表明:负载加固梁中FRP的名义拉应变(即滞后应变与实际应变之和)、受拉钢筋的平均拉应变和混凝土的平均压应变沿截面高度仍能满足平截面假定;端部设置U型FRP箍能有效降低片材端部界面应力集中的程度;钢筋屈服后裂缝处FRP拉应变的突然增大是导致该处FRP剥离的主要原因。(2)基于现有方法计算误差波动较大的情形,系统考虑加固时原梁不同负载状态及混凝土非线性特征的影响,建立了负载加固梁中FRP滞后应变的计算方法。根据C语言编程的非线性全过程数值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推导出了FRP加固负载梁截面弯矩特征值的计算公式,并系统分析了加固时负载状态对抗弯性能的影响。(3)以胶层剪切滑移变形为基本参数,系统考虑混凝土梁、FRP及胶层性能对界面应力的影响,建立了弹性工作状态加固梁界面应力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片材端部到支座的距离、粘结胶层和加固片材的弹性模量及厚度等参数对片材端部界面应力集中程度的影响。结合负载加固梁的截面变形特征,又进一步提出了负载加固梁片材端部及相邻稳定裂缝间界面应力的计算方法,具体给出了各种荷载类型作用下的计算表达式。同时,对预应力FRP加固梁在预应力放张以及在预应力和外载共同作用时的界面应力分布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及试验结果吻合良好。(4)在深入探讨FRP加固梁早期剥离机理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剥离荷载计算模型多以无初载加固梁为研究对象的现状,将剥离破坏时界面应力峰值与加固时的初始弯矩结合起来,分别建立了负载加固梁发生片材端部混凝土保护层剥离和弯曲主裂缝处FRP剥离破坏时的剥离荷载计算公式。通过国内外大量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本文公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且简捷实用,尤其适合工程实际应用。(5)提出了FRP抗弯加固负载梁破坏模式的判别依据,并从加固材料选用、粘结锚固长度、附加锚固设置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抗剥离措施,为安全、经济地使用FRP加固技术奠定基础。
胡安妮[10](2007)在《荷载和恶劣环境下FRP增强结构耐久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随着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土木工程结构加固中应用日益广泛,这种新型加固方法的耐久性问题也引起了研究人员和工程人员极大地关注。本文结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973前期)“恶劣环境下纤维增强塑料混凝土构件耐久性研究”(2004CCA041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荷载和恶劣环境耦合作用下FRP增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50608013),研究了水环境、盐水环境、碱性环境、干湿交替循环以及冻融循环作用对FRP与混凝土粘结性能影响,同时在干湿交替对FRP与混凝土、钢结构粘结性能影响中考虑了荷载效应影响。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FRP与混凝土在水环境、盐水环境、碱性介质、干湿交替循环以及冻融循环作用后的粘结试验,研究各种腐蚀环境对FRP与混凝土粘结界面耐久性的影响。采用FRP与混凝土初始断裂韧性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经过水侵蚀、盐水侵蚀、碱性介质侵蚀、干湿交替循环试验以及冻融循环作用后,FRP与混凝土的粘结界面破坏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粘结试件的粘结端部位移—荷载曲线在初期仍然呈线性变化,但是所对应的初始开裂荷载减小,初始断裂韧性下降。盐水环境比水环境对FRP—混凝土粘结性能影响程度更大一些,尤其对于更长的试验周期,盐水对FRP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更加明显。在相同试验周期下,碱性环境对FRP与混凝土粘结性能影响程度明显大于水环境的影响。因此依据本次试验结果,说明碱性环境对FRP与混凝土粘结性能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在试验周期较短的情况下,干湿交替环境对FRP与混凝土粘结性能影响程度和水环境的影响接近,但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干湿交替环境对FRP与混凝土粘结性能影响比水环境的影响明显增加了。冻融循环对FRP与混凝土粘结性能有一定不利影响,并且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断裂韧性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但这种下降趋势在超过150次冻融循环试验后,逐渐趋于平稳。(2)在FRP与混凝土粘结耐久性试验中,考虑了荷载效应的影响。试件采用梁式粘结试件,预加荷载的等级分别为极限荷载的30%和50%,腐蚀环境采用干湿交替循环和盐水复合作用,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环境对FRP与混凝土粘结性能有一定不利影响。在试验中,经过干湿交替试验的粘结试件其极限荷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并且极限荷载有随腐蚀时间增加而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在预加荷载较小时(30%极限荷载),荷载对FRP—混凝土的粘结耐久性影响不大,施加较小荷载的试件并没有表现出比相对试件粘结性能下降更多的数据。当荷载较大时(50%极限荷载),荷载对FRP—混凝土的粘结耐久性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与未加载试件以及30%极限荷载试件相比,在大部分的腐蚀周期中,50%荷载试件其极限荷载下降幅度都更大一些。(3)通过进行FRP与钢结构在冻融循环和干湿交替作用后的粘结性能试验,研究了FRP与钢结构粘结试件在腐蚀条件下的耐久性。结果表明:干湿交替循环对FRP—钢结构粘结性能有很大不利影响,15次干湿交替试验后FRP—钢结构粘结极限荷载比对比试件有较大程度的下降,仅能达到对比试件极限荷载的43%。随着FRP—钢结构粘结试件受到干湿交替循环次数增加,其粘结极限荷载有下降趋势,但试验周期增加到一定程度,这种下降趋势趋于平缓。冻融循环作用对FRP—钢结构粘结性能有很大不利影响,25次冻融试验后FRP—钢结构粘结极限荷载比较对比试件有较大程度的下降,仅能达到对比试件极限荷载的40%。试件受到更多的冻融循环作用后(50~200次),其极限荷载并没有呈现出更大的下降趋势,即极限荷载和冻融循环次数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4)在FRP与钢结构粘结耐久性试验中,考虑了荷载效应的影响。试件采用梁式粘结试件,预加荷载的等级分别为极限荷载的15%和30%,腐蚀环境采用干湿交替循环和盐水复合作用,结果表明:荷载和干湿交替循环对FRP—钢粘结性能有很大不利影响,初始荷载30%下120次干湿交替试验后FRP—钢粘结极限荷载比较对比试件有较大程度的下降,仅能达到对比试件极限荷载的22%。在本次试验设计的初始荷载等级下(极限荷载15%、25或30%),受到干湿交替的试件其粘结强度与未施加初始荷载的试件相比没有明显下降。不同初始荷载等级(0、15%、25%或30%),各组试件的界面剪切强度与试验周期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荷载和干湿交替复合作用对FRP—钢粘结性能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在长期较高荷载作用下,FRP—钢的粘结性能并不是稳定的,在荷载和环境的双重作用下,FRP—钢粘结试件可能发生突然的粘结破坏。
二、玻璃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端部粘结剪应力试验研究及端部应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璃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端部粘结剪应力试验研究及端部应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方形薄壁钢管冰短柱轴压力学性能和三种FRP-混凝土剪切性能试验方法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方形薄壁钢管冰短柱轴压力学性能 |
1.1.2 FRP-混凝土剪切性能试验方法对比研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纯冰的研究现状 |
1.2.2 增强冰的研究现状 |
1.2.3 钢管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4 钢管冰短柱的研究现状 |
1.2.5 梁式试验的研究现状 |
1.2.6 面内剪切试验的研究现状 |
1.2.7 FRP-混凝土剪切性能试验方法对比研究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方形薄壁钢管冰短柱轴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方案 |
2.2.1 试件设计 |
2.2.2 试件制作 |
2.2.3 材料性能 |
2.2.4 加载装置及量测方案 |
2.2.5 融化实验 |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1 破坏模式 |
2.3.2 轴向应力-轴向应变关系 |
2.3.3 强度指标 |
2.3.4 延性系数 |
2.3.5 抗融化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3 方形薄壁钢管冰短柱应力-应变关系全曲线分析 |
3.1 引言 |
3.2 典型的应力-应变关系全曲线 |
3.3 弹性工作阶段 |
3.4 弹塑性阶段 |
3.4.1 轴向承载力公式 |
3.4.2 应力-应变关系弹塑性阶段分析 |
3.5 后期工作阶段 |
3.6 本章小结 |
4 FRP-混凝土剪切性能试验对比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案 |
4.2.1 试件设计 |
4.2.2 试件制作 |
4.2.3 材性试验 |
4.2.4 加载装置及量测方案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破坏过程及破坏模式 |
4.3.2 FRP-混凝土界面应变分布规律 |
4.3.3 FRP-混凝土界面的剪应力分布规律 |
4.4 本章小结 |
5 FRP-混凝土界面的承载力模型和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
5.1 引言 |
5.2 FRP-混凝土界面的承载力分析 |
5.2.1 梁试件的荷载-挠度关系曲线 |
5.2.2 试验变量对试件承载力的影响 |
5.2.3 现有的剥离承载力计算模型 |
5.2.4 本文修订的剥离承载力计算模型 |
5.3 FRP-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
5.3.1 试验变量对粘结滑移关系曲线的影响 |
5.3.2 现有的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
5.3.3 本文修订的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
5.4 界面断裂能 |
5.4.1 试验变量对试件界面断裂能的影响 |
5.4.2 现有的界面断裂能公式 |
5.4.3 本文修订的界面断裂能公式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CFRP加固切口钢筋混凝土梁破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概述 |
1.3 纤维复合材料(FRP)加固法 |
1.3.1 纤维加固的介绍 |
1.3.2 纤维加固技术及其特点 |
1.3.3 表面粘贴FRP加固技术 |
1.4 国内外纤维加固技术的发展情况 |
1.5 本试验内容和本文要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碳纤维板加固切口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试验现象 |
2.1 前言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件设计 |
2.2.2 试验梁制作 |
2.2.3 材料参数 |
2.2.4 加载与测试 |
2.3 试验现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碳纤维板玻璃破坏过程 |
3.2 试验结果 |
3.3 试件承载力与应变的分析 |
3.3.1 试件承载力的分析 |
3.3.2 试件应变的分析 |
3.4 各组梁试验荷载-挠度的对比分析 |
3.5 中间裂缝引起的破坏机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部切口诱导碳纤维板加固混凝土梁剥离破坏研究 |
4.1 破坏模式分类和特点分析 |
4.2 中部裂缝引起的界面剥离破坏研究和机理 |
4.3 由中心裂纹引起的界面剥离破坏现有的强度模型 |
4.4 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FRP简介 |
1.3 FRP-混凝土界面的受力性能研究 |
1.4 FRP片材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性能研究 |
1.4.1 非预应力FRP片材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性能研究 |
1.4.2 预应力FRP片材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性能研究 |
1.4.3 外贴FRP片材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预测模型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CFRP板-混凝土界面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方案 |
2.2.1 试件设计与制作 |
2.2.2 试验材料 |
2.2.3 加载装置 |
2.2.4 加载方案 |
2.2.5 测点布置及测量方案 |
2.3 静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1 破坏模式 |
2.3.2 界面荷载-滑移响应分析 |
2.3.3 FRP应变分布分析 |
2.4 疲劳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1 破坏模式与疲劳寿命 |
2.4.2 FRP应变分布 |
2.4.3 界面疲劳剥离开展 |
2.4.4 界面荷载-位移响应与刚度退化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CFRP板-混凝土界面疲劳裂纹扩展研究 |
3.1 引言 |
3.2 FRP-混凝土界面疲劳裂纹开展速率表达式形式与基础参量的确定 |
3.2.1 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K |
3.2.2 Paris公式与Griffith准则 |
3.3 本文FRP-混凝土界面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提出 |
3.3.1 FRP-混凝土界面裂纹能量释放率 |
3.3.2 本文提出的公式 |
3.3.3 参数C_1和m_1的确定 |
3.3.4 考虑已剥离FRP影响的修正FRP-混凝土界面裂纹扩展速率 |
3.4 FRP-混凝土界面疲劳裂纹开展长度的预测计算方法 |
3.5 CFRP板-混凝土界面疲劳寿命预测 |
3.6 本文模型验证 |
3.6.1 疲劳裂纹开展速率验证 |
3.6.2 疲劳裂纹开展长度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静力及疲劳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案 |
4.2.1 试验梁设计与制作 |
4.2.2 预应力CFRP板加固试验梁的制作 |
4.2.3 试验材料 |
4.2.4 加载装置与加载方案 |
4.2.5 测点布置与测量方案 |
4.3 静载试验梁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静载试验梁破坏形态及荷载位移响应分析 |
4.3.2 静载试验梁截面应力分析 |
4.4 疲劳试验梁试验结果分析 |
4.4.1 疲劳试验梁疲劳寿命与破坏形态 |
4.4.2 试验梁跨中挠度分析 |
4.4.3 普通受拉钢筋应变分析 |
4.4.4 CFRP板的应变分布与疲劳剥离开展分析 |
4.4.5 混凝土压应变分析 |
4.4.6 混凝土裂缝开展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损伤全过程非线性分析方法 |
5.1 引言 |
5.2 分析方法与基本理论 |
5.2.1 基本假定 |
5.3 各材料的疲劳损伤模型与破坏准则 |
5.3.1 混凝土的疲劳性能 |
5.3.2 钢筋的疲劳性能 |
5.3.3 CFRP板的疲劳性能 |
5.3.4 CFRP板的疲劳剥离开展 |
5.4 疲劳损伤全过程分析步骤及流程 |
5.5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5.6 参数分析 |
5.6.1 疲劳荷载水平的影响 |
5.6.2 有效预应力的影响 |
5.6.3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影响 |
5.6.4 CFRP板剥离的影响 |
5.6.5 本文建议的加固梁换算截面受拉边缘拉应力限值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4)端部无预应力粘结NSM CFRP加固梁静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NSM C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 |
1.2.2 NSM CFRP加固混凝土结构端部剥离破坏 |
1.2.3 预应力EB CFRP加固混凝土梁 |
1.2.4 预应力NSM CFRP加固混凝土梁 |
1.2.5 预应力CFRP加固梁端部锚固措施 |
1.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端部无预应力粘结NSM CFRP加固梁试验方案 |
2.1 前言 |
2.2 试验方案 |
2.2.1 试验材料力学性能 |
2.2.2 试件设计 |
2.2.3 试件制备 |
2.2.4 量测方案 |
2.2.5 加载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端部无预应力粘结NSM CFRP加固梁静力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 前言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端部设置无预应力粘结段对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2 端部无预应力粘结加固构件的损伤过程 |
3.2.3 端部设置无预应力粘结段的锚固机理 |
3.2.4 无预应力粘结段长度对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5 预应力段-无预应力粘结段长度组合对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端部无预应力粘结NSM CFRP加固梁剥离破坏承载力计算模型 |
4.1 前言 |
4.2 既有端部剥离承载力计算模型及验算 |
4.2.1 EB FRP加固构件端部保护层剥离计算模型 |
4.2.2 NSM FRP加固构件端部保护层剥离计算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FRP抗剪加固混凝土梁锚固效果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主要破坏形式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2 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的抗剪加固分析 |
2.1 引言 |
2.2 FRP抗剪加固混凝土梁试验介绍 |
2.3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
2.4 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 |
2.4.1 有限元模型 |
2.4.2 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 |
2.5 FRP加固条宽度及间距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
2.5.1 加固条宽度的影响 |
2.5.2 加固条间距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FRP条粘贴方向对混凝土梁抗剪加固效果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梁模型 |
3.3 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 |
3.3.1 有限元模型 |
3.3.2 基于扩展有限元的裂缝扩展分析 |
3.3.3 FRP与混凝土界面模型 |
3.4 数值计算结果 |
3.4.1 竖向加固的效果分析 |
3.4.2 45°方向加固的效果分析 |
3.4.3 界面应力对比分析 |
3.4.4 FRP布应力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端部及全梁U型锚固的锚固效果分析 |
4.1 引言 |
4.2 试验梁介绍 |
4.3 数值计算模型 |
4.4 弯曲裂缝下U型锚固效果分析 |
4.4.1 弯曲裂缝扩展分析 |
4.4.2 界面应力分析 |
4.4.3 BFRP布的应力分布分析 |
4.5 剪切裂缝下U型锚固效果分析 |
4.5.1 剪切裂缝扩展分析 |
4.5.2 界面应力分析 |
4.5.3 BFRP布的应力分布分析 |
4.6 弯剪裂缝下U型锚固效果分析 |
4.6.1 弯剪裂缝扩展分析 |
4.6.2 界面应力分析 |
4.6.3 BFRP布的应力分布分析 |
4.7 结论 |
5 FRP抗剪加固的工程设计方法 |
5.1 引言 |
5.2 美国规范中FRP抗剪加固计算方法 |
5.3 中国规范中FRP抗剪加固设计方法 |
5.3.1 加固梁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5.3.2 未加固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 |
5.4 基于规范的设计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5.4.1 中美规范设计方法对比 |
5.4.2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梁的时变性能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FRP加固混凝土结构短期性能研究现状 |
1.2.2 FRP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变性能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CFRP抗弯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端部应力分析 |
2.1 引言 |
2.2 Abaqus模拟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时变性能的原理 |
2.2.1 Abaqus有限元分析概述 |
2.2.2 Abaqus中各类材料本构及时变性能的考虑 |
2.3 CFRP抗弯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4 时变性能对CFRP端部界面峰值应力的影响研究 |
2.4.1 时变性能对CFRP端部界面峰值应力的影响 |
2.4.2 时变性能下CFRP端部界面峰值应力增大系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时变性能对CFRP有效粘结长度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双剪试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 时变性能对有效粘结长度的影响 |
3.3.1 有效粘结长度的时变分布 |
3.3.2 时变性能下有效粘结长度的增大系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加固梁时变性能设计方法与算例分析 |
4.1 时变性能对加固梁端部剥离荷载及抗剪承载能力影响 |
4.1.1 时变性能对加固梁端部剥离荷载的影响 |
4.1.2 时变性能对加固梁抗剪承载能力的影响 |
4.2 CFRP抗弯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端部剥离荷载设计方法 |
4.2.1 抗弯加固梁端部剥离荷载设计方法 |
4.2.2 算例分析 |
4.3 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承载能力设计方法 |
4.3.1 加固梁抗剪承载能力设计方法 |
4.3.2 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亚麻纤维增强复合塑料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植物纤维简介 |
1.2.1 常用植物纤维 |
1.2.2 亚麻纤维的物理性能和形态结构 |
1.3 自然纤维增强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研究现状 |
1.5 FRP与混凝土间界面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 |
1.6 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剥离破坏的研究现状 |
1.7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8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自然纤维材料的选择与拉伸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选择 |
2.2.1 自然纤维比对 |
2.2.2 试样及其尺寸 |
2.2.3 试验材料 |
2.2.4 试件制作 |
2.2.5 试验设备及参数 |
2.3 四种自然纤维布拉伸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 FFRP拉伸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FFRP加固RC梁抗弯性能理论分析 |
3.1 引言 |
3.2 基本假定与材料本构 |
3.2.1 基本假定 |
3.2.2 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
3.3 FFRP加固RC梁的破坏模式及承载力分析 |
3.3.1 钢筋屈服、FFRP被拉断、混凝土未压碎 |
3.3.2 钢筋屈服、混凝土被压碎、FFRP未拉断 |
3.3.3 钢筋未屈服、FFRP未拉断、混凝土被压碎 |
3.4 FFRP加固RC梁的挠度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FFRP加固RC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设计 |
4.2.1 试验概况 |
4.2.2 试件制作 |
4.3 加载及测试方案 |
4.3.1 加载装置 |
4.3.2 加载制度 |
4.3.3 测点布置 |
4.4 混凝土的抗压性能试验 |
4.5 钢筋的拉伸性能试验 |
4.6 平截面假定的验证 |
4.7 试件破坏形态及参数分析 |
4.7.1 普通混凝土对比梁的破坏形态 |
4.7.2 直接加固梁的破坏形态 |
4.7.3 预裂加固梁的破坏形态 |
4.7.4 试验参数分析 |
4.7.5 试验结果 |
4.8 荷载-应变分析 |
4.8.1 FFRP加固RC梁梁底FFRP荷载-应变关系 |
4.8.2 FFRP加固RC梁梁底纵向钢筋荷载-应变关系 |
4.9 延性分析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FFRP加固RC梁剥离破坏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设计 |
5.2.1 试验概况 |
5.2.2 试件制作 |
5.3 加载及测试方案 |
5.3.1 加载装置 |
5.3.2 加载制度 |
5.3.3 测点布置 |
5.4 混凝土的抗压性能试验 |
5.5 钢筋的拉伸性能试验 |
5.6 试验现象及分析 |
5.6.1 破坏形态及其机理 |
5.6.2 粘结长度的影响分析 |
5.6.3 FFRP应变的发展与分布规律 |
5.6.4 粘结剪应力的发展与分布规律 |
5.6.5 粘结剪应力-滑移曲线 |
5.7 剥离破坏的其他影响因素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FRP-高强混凝土梁强度与延性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传统的混凝土结构补强加固技术 |
1.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补强加固技术 |
1.4 高强混凝土的应用现状 |
1.5 FRP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1 FRP-普通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研究状况 |
1.5.2 FRP受剪加固普通混凝土梁的研究状况 |
1.5.3 FRP受弯加固普通混凝土梁的研究状况 |
1.5.4 FRP-普通混凝土梁延性的研究状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FRP粘结剂与FRP片材的材料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FRP粘结剂材料性能的试验研究 |
2.2.1 结构加固粘结剂的发展状况 |
2.2.2 研究方法 |
2.2.3 底胶在结构加固中的作用 |
2.2.4 施工温度对FRP粘结剂粘结强度的影响 |
2.3 FRP片材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
2.3.1 FRP片材拉伸性能的试验测定 |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FRP-高强混凝土界面性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FRP-高强混凝土界面粘结试验 |
3.2.1 试验研究方法 |
3.2.2 试验设计 |
3.2.3 试验结果分析 |
3.3 FRP-高强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关系 |
3.3.1 现有的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本构关系模型 |
3.3.2 FRP-高强混凝土界面应力应变的数值分析方法 |
3.3.3 FRP-高强混凝土界面断裂能的计算 |
3.3.4 FRP-高强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的本构模型 |
3.4 FRP-高强混凝土界面剥离承载力的计算 |
3.4.1 现有的剥离承载力计算模型 |
3.4.2 有效粘结长度 |
3.4.3 建议的剥离承载力计算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FRP加固高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的研究现状 |
4.2.1 FRP抗剪计算模型 |
4.2.2 几个FRP抗剪计算模型的对比分析 |
4.3 FRP加固高强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 |
4.3.1 试验设计 |
4.3.2 试验结果分析 |
4.4 FRP加固高强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的计算 |
4.4.1 钢筋混凝土梁斜裂缝倾角的理论分析 |
4.4.2 FRP加固高强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的计算 |
4.4.3 与FRP受剪加固普通混凝土梁强度模型的区别 |
4.5 本章小结 |
5 FRP加固高强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FRP加固高强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 |
5.2.1 试验设计 |
5.2.2 试验结果分析 |
5.3 FRP加固高强混凝土梁弯曲破坏的极限承载力计算 |
5.3.1 FRP界限配置率 |
5.3.2 基于混凝土压碎的抗弯承载力计算 |
5.3.3 基于FRP拉断的抗弯承载力计算 |
5.4 FRP加固高强混凝土梁中部剥离的极限承载力计算 |
5.5 FRP加固高强混凝土梁端部剥离的极限承载力计算 |
5.5.1 端部应力分析 |
5.5.2 基于混凝土破坏准则的端部剥离强度模型 |
5.5.3 以界面断裂能释放率为破坏准则的端部剥离强度模型 |
5.5.4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5.6 与FRP受弯加固普通混凝土梁强度模型的区别 |
5.7 本章小结 |
6 FRP增强高强混凝土梁延性的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概况 |
6.2.1 试验设计 |
6.2.2 材料的力学特性 |
6.2.3 加载方案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1 承载力分析 |
6.3.2 破坏形态 |
6.3.3 加固梁的延性分析 |
6.4 延性增强机理与提高约束效果的锚固措施 |
6.4.1 延性增强机理 |
6.4.2 提高约束效果的锚固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7 引入压缩屈服增强FRP筋高强混凝土梁延性的理论研究 |
7.1 引言 |
7.2 压缩屈服思想的提出与延性块的构造 |
7.2.1 压缩屈服的思想 |
7.2.2 延性块的构造 |
7.3 理想弹塑性延性块增强FRP筋高强混凝土梁延性机理的研究 |
7.3.1 主要影响因素和基本假定 |
7.3.2 CY梁截面的弯矩与曲率 |
7.3.3 CY梁延性的理论研究 |
7.3.4 CY梁延性的分析与设计 |
7.4 延性块应力硬化与软化特性对FRP筋高强混凝土梁延性的影响 |
7.4.1 基本假定和主要影响参数 |
7.4.2 FRP筋最大应变的控制与配筋率ρ_f的确定 |
7.4.3 延性的定义与CY梁的破坏模式 |
7.4.4 影响CY梁延性的参数分析 |
7.5 引入压缩屈服增强FRP筋高强混凝土梁延性的优化设计方法 |
7.5.1 主要的设计参数与目标函数 |
7.5.2 CY梁的延性优化设计曲线 |
7.5.3 CY梁的弯矩与曲率及曲率延性系数μ_φ |
7.5.4 位移延性系数μ_⊿ |
7.5.5 CY梁延性设计流程 |
7.5.6 设计实例与参数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创新点摘要 |
致谢 |
(9)FRP加固负载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及剥离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外贴FRP加固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技术特性 |
1.2.2 发展概况 |
1.2.3 研究现状 |
1.2.4 抗弯加固中的关键问题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FRP加固负载混凝土梁抗弯及界面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方案 |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1 试验现象及破坏特征 |
2.3.2 跨中截面应变分布 |
2.3.3 跨中截面受拉钢筋与FRP片材的应变分布 |
2.3.4 荷载-挠度关系 |
2.3.5 界面应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RP加固负载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理论分析 |
3.1 引言 |
3.2 FRP滞后应变的计算 |
3.2.1 研究现状 |
3.2.2 本文计算公式 |
3.2.3 试验结果验证 |
3.3 受力变形全过程分析 |
3.3.1 基本假定 |
3.3.2 基本方程 |
3.3.3 跨中截面弯矩-曲率关系分析 |
3.3.4 跨中截面荷载-挠度关系分析 |
3.3.5 试验结果验证 |
3.4 弯矩特征值计算 |
3.4.1 开裂弯矩的计算 |
3.4.2 屈服弯矩的计算 |
3.4.3 极限弯矩的计算 |
3.4.4 试验结果及数值分析结果的验证 |
3.5 加固时的负载状态对抗弯性能的影响 |
3.5.1 负载状态对开裂弯矩的影响 |
3.5.2 负载状态对屈服弯矩的影响 |
3.5.3 负载状态对极限弯矩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RP抗弯加固混凝土梁界面应力分析与计算 |
4.1 界面应力的弹性分析与计算 |
4.1.1 概述 |
4.1.2 基本计算假定 |
4.1.3 界面粘结剪应力分析 |
4.1.4 界面剥离正应力分析 |
4.1.5 不同荷载类型作用下FRP加固梁界面应力计算 |
4.1.6 不同方法对界面应力计算的对比分析 |
4.1.7 试验结果验证 |
4.2 FRP片材端部界面粘结剪应力集中系数 |
4.2.1 界面粘结剪应力集中系数 |
4.2.2 参数分析 |
4.3 稳定裂缝间界面应力的分析与计算 |
4.3.1 研究现状 |
4.3.2 相邻裂缝间界面应力分析 |
4.3.3 相邻裂缝间界面粘结剪应力计算 |
4.4 负载加固梁界面应力分析 |
4.4.1 片材端部区域界面应力计算 |
4.4.2 稳定裂缝间界面粘结剪应力计算 |
4.5 预应力FRP片材加固混凝土梁的界面应力分析 |
4.5.1 预应力FRP片材放张时界面应力分析 |
4.5.2 在预应力和外载共同作用下界面应力分析 |
4.5.3 算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FRP抗弯加固混凝土梁剥离荷载的分析与计算 |
5.1 片材端部混凝土保护层剥离破坏荷载的计算 |
5.1.1 片材端部混凝土保护层剥离破坏机理 |
5.1.2 已有的计算模型 |
5.1.3 本文计算模型 |
5.1.4 试验结果验证 |
5.2 跨内弯曲主裂缝处FRP剥离破坏荷载的计算 |
5.2.1 跨内弯曲主裂缝处FRP剥离破坏机理 |
5.2.2 已有的剥离荷载计算模型 |
5.2.3 本文计算模型 |
5.2.4 试验结果验证 |
5.3 负载加固梁剥离荷载的计算 |
5.3.1 负载加固梁片材端部保护层剥离荷载的计算 |
5.3.2 负载加固梁弯曲主裂缝处FRP剥离荷载的计算 |
5.3.3 试验结果验证 |
5.4 FRP抗弯加固负载混凝土梁承载力的确定 |
5.5 抗剥离措施建议 |
5.5.1 FRP片材的选用 |
5.5.2 粘结胶层的选用 |
5.5.3 FRP片材锚固粘结长度的确定 |
5.5.4 附加锚固措施的设置 |
5.5.5 施工工艺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承担的科研项目 |
(10)荷载和恶劣环境下FRP增强结构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FRP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简介 |
1.2 关于FRP与结构粘结性能研究总述 |
1.3 本项目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 FRP增强工程结构耐久性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本项目研究内容 |
2 FRP加固钢结构粘结性能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研究 |
2.2.1 试件设计及制作 |
2.2.2 加载及仪表布置 |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1 破坏特征 |
2.3.2FRP─工字钢梁试件受力分析 |
2.3.3 粘结长度变化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2.3.4 FRP与钢结构粘结界面剪切应力分布 |
2.3.5 粘贴层数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2.3.6 FRP片材宽度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2.3.7 粘结破坏荷载计算 |
2.4 结论 |
3 FRP与混凝土直接剪切粘结耐久性研究 |
3.1 概述 |
3.2 试验设计 |
3.2.1 试验考虑环境因素 |
3.2.2 试件准备 |
3.2.3 试验装置 |
3.3 试验分析方法 |
3.4 水环境对FRP─混凝土粘结性能影响 |
3.4.1 破坏特征 |
3.4.2 试验结果 |
3.4.3 荷载和粘结端部滑移关系 |
3.4.4 水环境对FRP─混凝土粘结性能分析 |
3.5 盐水环境对FRP─混凝土粘结性能影响 |
3.5.1 破坏特征 |
3.5.2 试验结果 |
3.5.3 荷载和粘结端部滑移关系 |
3.5.4 盐水环境对FRP─混凝土粘结性能分析 |
3.6 碱性环境对FRP─混凝土粘结性能影响 |
3.6.1 破坏特征 |
3.6.2 试验结果 |
3.6.3 荷载和粘结端部滑移关系 |
3.6.4 碱性环境对FRP─混凝土粘结性能分析 |
3.7 干湿交替环境对FRP─混凝土粘结性能影响 |
3.7.1 破坏特征 |
3.7.2 试验结果 |
3.7.3 荷载和粘结端部滑移关系 |
3.7.4 干湿交替环境对FRP─混凝土粘结性能分析 |
3.8 冻融循环对FRP─混凝土粘结性能影响 |
3.8.1 破坏特征 |
3.8.2 试验结果 |
3.8.3 荷载和粘结端部滑移关系 |
3.8.4 冻融循环对FRP─混凝土粘结性能分析 |
3.9 结论 |
4 荷载和恶劣环境共同作用下FRP─混凝土结构粘结性能研究 |
4.1 概述 |
4.2 试验设计 |
4.3 冻融循环对FRP─混凝土梁粘结性能影响 |
4.3.1 试验环境 |
4.3.2 试件设计 |
4.3.3 试验结果描述 |
4.3.4 破坏特征 |
4.3.5 FRP─混凝土梁试件受力分析 |
4.3.6 冻融循环对FRP─混凝土梁粘结性能影响分析 |
4.3.7 结论 |
4.4 荷载和干湿交替环境共同作用对FRP─混凝土梁粘结性能影响研究 |
4.4.1 试验环境及长期加载装置设计 |
4.4.2 试验结果 |
4.4.3 试验破坏特征分析 |
4.4.4 FRP─混凝土梁粘结试件发生斜截面破坏原因分析 |
4.4.5 干湿交替环境对FRP─混凝土梁粘结性能影响分析 |
4.4.6 荷载和干湿交替共同作用对FRP─混凝土梁粘结性能影响分析 |
4.4.7 结论 |
5 恶劣环境下FRP─钢结构梁粘结性能研究 |
5.1 概述 |
5.2 干湿交替环境对FRP─钢结构梁粘结性能影响研究 |
5.2.1 概述 |
5.2.2 试验设计 |
5.2.3 加载及仪表布置 |
5.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2.5 干湿交替环境下FRP─钢结构粘结破坏机理分析 |
5.2.6 受到干湿交替作用后粘结剪应力的确定 |
5.2.7 结论 |
5.3 冻融循环对FRP─钢结构梁粘结性能影响研究 |
5.3.1 概述 |
5.3.2 试验设计 |
5.3.3 冻融循环试验设计 |
5.3.4 加载及仪表布置 |
5.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6 冻融循环作用下FRP─钢结构粘结破坏机理分析 |
5.3.7 结论 |
6 荷载和恶劣环境共同作用下FRP─钢结构粘结性能研究 |
6.1 概述 |
6.2 试验设计 |
6.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3.1 破坏特征 |
6.3.2 荷载和干湿交替共同作用下FRP─钢粘结破坏结果 |
6.3.3 干湿交替环境对FRP─钢粘结性能影响 |
6.3.4 持续荷载对FRP─钢结构粘结性能影响 |
6.3.5 荷载和干湿交替共同作用下FRP─钢结构的界面应力分析 |
6.3.6 FRP─钢结构粘结面上粘结剪应力分析 |
6.3.7 荷载和干湿交替环境共同作用下FRP─钢结构粘结破坏机理分析 |
6.3.8 受到荷载和干湿交替共同作用下粘结剪应力的确定 |
6.4 结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腐蚀环境下FRP与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研究 |
7.1.2 荷载和腐蚀共同作用下FRP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研究 |
7.1.3 腐蚀环境下FRP与钢结构界面粘结性能研究 |
7.1.4 荷载和腐蚀共同作用下FRP与钢结构粘结性能研究 |
7.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创新点摘要 |
致谢 |
四、玻璃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端部粘结剪应力试验研究及端部应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方形薄壁钢管冰短柱轴压力学性能和三种FRP-混凝土剪切性能试验方法对比研究[D]. 孙萌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2]CFRP加固切口钢筋混凝土梁破坏机理研究[D]. 程小乾.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性能研究[D]. 闵信哲. 东南大学, 2021(02)
- [4]端部无预应力粘结NSM CFRP加固梁静力性能研究[D]. 张智涛.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5]FRP抗剪加固混凝土梁锚固效果的有限元分析[D]. 王文广.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6]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梁的时变性能设计方法研究[D]. 钱聪.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亚麻纤维增强复合塑料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研究[D]. 许颀. 湖南大学, 2015(03)
- [8]FRP-高强混凝土梁强度与延性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 周英武. 大连理工大学, 2009(10)
- [9]FRP加固负载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及剥离行为研究[D]. 贺学军. 中南大学, 2007(01)
- [10]荷载和恶劣环境下FRP增强结构耐久性研究[D]. 胡安妮.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2)